首页范文古典园林建筑特点十篇古典园林建筑特点十篇

古典园林建筑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9:33

古典园林建筑特点篇1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考察;建筑特点;意义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75-01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漫长演进与过程

中国古典园林的过去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息息相关,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园林建筑,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我完善,也没有受到太多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也是缓慢、持续不断的演变过程。经考古学家的考察与研究表明,我国古代人类多半活动是在户外举行的,如纺织、磨制工具、制作陶器等活动,再加上集市、祭祀、玩耍等需求,人们大多会在空旷的平地上种植树木花草,既能嬉戏其中又能遮风除尘。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在《归园田居》中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房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种依靠天然地形早期建造的简朴园林对后来发展的文人村居园林有着颇深的影响力。中国古典园林漫长的演进过程,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从封建王朝开始形成、转为鼎盛时期、直至朝代的消亡,中国古典园林也从而变化着,它逐渐成为封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耐人寻味的建筑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不胜枚举,一般的园林建筑并不追求气势蓬勃的视觉效果,但也不排斥一定条件下的某些局部气势恢宏的景象。本次考察中的拙政园,是苏州存在最大的古典园林。全园的建筑以水为中心,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厅榭精美,山水萦绕,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可谓“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园内构造主要以中、东、西、住宅四部分组成,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点睛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东部原名“归田园居”,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加配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中部是整园的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东西两山岛隔池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四季景色皆有不同,美不胜收。西部原为“补园”,其布局紧凑,水面迂回,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坡曾提“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顿时感受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亦可受清风之爽。

三、古典园林建筑与人文艺术的相辅相成

我国古典园林大多以山水为主,充满着诗的意境,也充斥着画的韵味。古代文人雅士大多都将诗中所描述的园林建筑景象描摹成图供人们欣赏收藏。明末一些造园家认为园林建筑的景色,要美的如同天然图画一般,这是人们以自己的经验及素养形成的一种类比分析。我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借鉴于山水画之间,而山水画也同时参透与园林的建筑,使得园林建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但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并非单纯的模仿于自然,而是经过造园家艺术旨趣的熔铸,来表现出绘画的美,一颗表现出时代中文人士大夫们心中所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境界。

古典园林建筑不仅与绘画艺术相融合,同其他人文信仰也有深厚渊源,例如狮子林的假山,通过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兽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达到渲染佛教气氛之目的。它山洞的作法也不完全是以自然山洞为蓝本,而是采用一些迷宫式作法,通过错综复杂,蜿蜒曲折的洞穴相连,以增加游人兴趣,所以其山用“情”、“趣”二字概括更宜。这些富于生活情趣的山水风景不仅“可望、可行”,且“可游、可居”。纵使园林建筑的创作手法从写实至写意的过渡,使园林建筑与人文艺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

四、南北建筑互融

北方园林主要以宫廷园林建筑为代表。既然是朝廷修建的园林,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都是倾国儿为之,大多凸显出气势庞大、金碧辉煌的帝王气派。而南方园林建筑大多以私家园林为代表,属于文人写意派山水园,文人画家参与到造园中来,采用人工造景为主要建筑手法,巧妙的规划,精致的设计,人文气氛相对浓厚。江南一带温和的气候、充沛的水量、丰富的自然景色、丰厚的物产资源、宽松的人文环境,其园林的建筑业必定呈现出自然特色。但江南一带的自然美景也成为皇家园林建筑设计的创作之源。北方一些建筑大量运用江南的叠石理水、水石相应的建筑手法,但材料却以北方的青石为主,承德避暑山庄的文人狮子林就是仿造苏州狮子林的建筑风格建造。

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表现在古典园林中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建筑观,绝不仅仅限于自然环境赋予园林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园林建筑发展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同样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质的生动写照,更是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古典园林建筑特点篇2

东西方传统园林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本文从哲学思想、景园构图、造园要素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传统园林不同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

地域文化;哲学思想;景园构图;造园要素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世界园林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三大体系――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式园林、以法国“勒诺特式”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式园林以及中亚园林体系。三大体系分别反映了该地域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审美模式[1]。看待一个问题如果转换一个角度就可以发现另一种理解,本文试从以下三个要素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传统园林不同的地域特色。

哲学思想

中国历代古典园林都遵奉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计成:《园冶》)。园林受东方哲学提倡“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创作讲究师法自然,崇尚自然。同时,中国古典园林在构图和立意方面渗透着中国传统哲学消极避世和固守传统的价值观念。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园林注重情景交融,追求诗画意境。与此相反,西方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是崇尚理性,提倡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西方传统园林表现出来最突出特点就是注重几何构图的形式美,用几何形式来体现对自然的改造。所以东方传统园林体现的是“天人合一”,而西方传统园林体现的是“人定胜天”。

景园构图

在整个景园的构图上,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景区主体,道路穿插于山水之间。中国古典园林平面构图形成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和半开敞空间[2]。拙政园的远香堂就是典型的开敞空间。远香堂坐落于园内荷花池南岸,是园内的主体建筑,四面通透,置身堂中,可将绣绮亭、荷风四面亭等美景收入眼底。而“吴中第一园”留园属于典型的封闭空间。曲折变化的入口空间、灵活穿插的回廊、复合交错的建筑宅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讲究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达到一种含蓄的艺术效果。

西方古典园林的构图总体而言是“几何形”式样,讲究中心明确、轴线对称、布局均衡。以法国“勒诺特式”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古典主义园林,将形式美及理性的平面构成贯穿于园林艺术之中[3],比如凡尔赛宫明确的建筑中心和四处发散的放射性道路,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远方,具有无限的伸展性。整个园林突出地表现出改造自然和理性的几何美,从而产生出对称均衡的构图形式。

造园要素

3.1植物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多采用乡土树种。如北方皇家园林由于气候寒冷干旱,选用的植物品种比较少,多种植松柏等常绿乔木,花木色调以红黄为主,为体现皇族富贵的玉(玉兰)棠(海棠)春(迎春)富(牡丹)贵(桂花)形成了植物配置的主调。而江南私家园林由于地处气候湿润的江南地带,植物品种的选择灵活许多。常见的植物品种有女贞、玉兰、桂花、八角金盘、香樟等,在竖向搭配上,注重落叶与常绿搭配,体现时空季相变化。植物的季相变化给中国传统园林增色不少,产生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特定时间景观[4]。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将各种不同的园林植物人格化,如被视为脱离庸俗的荷花,刚直不屈的竹子等,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5]。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多扮演装饰的角色。西方古典园林强调植物的人工美,花草都修剪成规则的图案,树木修剪成圆柱、圆锥或方形,甚至形成高墙。例如意大利台地式园林,规则宏伟的建筑外景观要素顺着地势,由跌水或者雕塑规则地下降,两边的植物也规则地伴随地势由建筑空间延伸到户外空间。这种镶嵌式的点缀装饰,使得西方式古典园林在植物的掩映下相得益彰。

3.2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骨架建筑为辅,其特色在于灵巧的建筑形体与自然山水的结合。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形态沿袭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点,“飞檐”、“起翘”等的灵巧外形设计,产生轻盈飞跃的艺术效果[6]。古典建筑因山就水,以千变万化的的形式融合在自然山水中,这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由于哲学思想的不同,在西方古典园林中,建筑统率着园林,并且园林其它要素均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以建筑为中心或起点向外界延伸。西方园林中建筑统领全园,这与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美截然不同。

3.3理水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常以开阔不规则的静态水面出现,艺术地创造出泉、溪涧、瀑布等自然水景观,辅以廊、桥连接,间或岛屿点缀,将不同的自然水景贯穿到园林中,成为园林的构图中心。而西方古典园林中的理水动中求变,多以跌水、喷泉或大面积的几何形式存在,追求人的能力的最大发挥与创造。在意大利台地式园林中,以水阶梯或者瀑布的理水形式由高而低倾泻而下,水的灵动给人带来节奏感与气势感;而法国凡尔赛宫的大面积几何水面平静开阔,结合建筑,庄重典雅。

3.4山石

在山石的构成上,江南私家园林喜用太湖石,“瘦、透、漏、皱”的标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灵巧、通透的空间艺术特征。北方皇家园林移天缩地,借景江南园林于皇家园林之中,充分体现了江南私家园林堆山置石的高超艺术水平。位处苏州古城区东北隅的狮子林怪石嶙峋,洞壑盘旋,巧夺天工;留园冠云峰高耸奇特,玲珑透皱,创造出苍劲古朴的意境,成为江南私家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峰石美景。

小结

综上所述,东西方两种园林体系独具特色,归根结底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园林中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四大要素嵌合的对大自然景观进行模拟,移天缩地,寄情寓意于山水之中。而西方哲学理念是人定胜天,因此西方古典园林突出的表现人工秩序的规则美。东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各有千秋,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总结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

[2]孔强,李顺,肖彬.构成艺术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749-2752.

[3]陈展川.诗意与理性――中西古典园林风格比较[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3:50-54.

[4]郑其新.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J].福建热作科技,2005.30(1):36-37.

[5]居阅时.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涵义实例分析[J].广东园林2005(2):14-16

[6]焦雷,王春霞.中西方园林建筑艺术风格比较研究[J].四川建筑2008(8):12-14.

排版保留:作者简介:陈娟,女(1981-),硕士,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讲师,从事园林设计,旅游规划的教学工作。

古典园林建筑特点篇3

关键词:古典园林;特点;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典园林从艺术欣赏角度而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一直受到世人的赞叹,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点

第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点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是一颗闪耀着东方神韵的明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自然风貌是统御古典园林的主题,因而造园就尽可能地避免人工斧斫的痕迹,通过精心设计达到自然而然的美感效果,即“妙造自然”。自然山水是美的典型,中国古典园林凭山临水,山因水活,水得山势,青山绿水构成古典园林的基调。山是园林的骨架,叠石堆山既有伏地千尺的大手笔,也有精妙绝伦的小品。园林假山,讲究“做假为真,以假乱真”,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在很小的面积内,展现出重峦叠障、峰峦起伏的气势,从而增添古典园林的自然之美。水是古典园林的灵魂。水既可以成景以供观赏,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温度和湿度;既可以种植藕、莲花,又可以划水行舟。平静似带的河流、潺潺有声的溪涧、深邃空灵的渊潭、气势雄壮的瀑布、精巧细腻的泉水把浓浓的生命力融入了古典园林。水绕山行,山静水流,动中有静,静中伏动,山水相得益彰,赋予了古典园林无穷活力。

第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天成之美,也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巧妙融合,从总体效果上看,园林建筑依存于自然景观,而不是像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处于支配园林整体景观的地位。为了妙造自然,古典园林就要讲究建筑形态的丰富多样,不同的山水条件,不同的地形地势,就有不同的人文建筑与之相称。比如,楼阁是古典园林中的制高点,涵容全园景色,近可以浏览园内风光,远可眺望园外景色;亭有傲立山巅的山亭,有安居水际的水亭,有轻骑隔水的桥亭,由于选址精心,营造精巧,而与山水浑然一体;榭是水边紧贴水面的凌水亭阁,形式自由灵活;廊仪态万千,有游廊、回廊、直廊、曲廊、花廊、水廊、爬山廊等,环山绕水,灵活别致;桥或如飞虹横跨水面,或曲径贴水而行。总之,园林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修饰、装点自然山水,主要的审美特征在于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创造出一种含蓄幽深的美。古典园林寓情于景,它的艺术魅力在于立意深邃,造景奇妙,给人留下充分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陈从周先生说,中国古典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这句话概括了中国古典园林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在景点的空间布置上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因此,在园林内布局设景,要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遗的视觉效果,使人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仿佛置身于变幻的仙境中。园名景名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文人骚客把处世入世的人生态度、对景物的理解转化成充满个性和诗情画意的文字,由此引发他人的思索,激发人的情感,从而使景不单纯成为景,而是融合了人文情怀的景观。扬州有座“个园”,相传是郑板桥的私家园林,“个”是竹的象形,竹有高尚的品德。园林主人的用意既在于标榜其自身的“高风亮节”,又可获得“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景,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的自然美和艺术效果。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

第一,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第二,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中国的四大名园颐和园、拙政园、留园、避暑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第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以其“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再造乾坤的审美理念,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其富丽堂皇的大气,杨柳扶风的娟秀,白墙灰瓦的内敛,无不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深邃意境,给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欣赏空间和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古典园林建筑特点篇4

在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甚至是寺观园林中,建筑物所占的比重都很大,而且类别丰富,变化多端,成为我国建筑艺术的集散地,这些建筑物也因其设计的匠心巧构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现代园林中建筑所占的比重需要大量地减少,但对各类建筑的单体仍要仔细观察和研究它的功能、艺术效果、位置、比例关系,与四周的环境协调统一等。因此这些园林建筑设计必须要在不断的时展过程中不断地被传承、并且保证其发展这才是设计者和研究者对园林建筑艺术的贡献。本文立足于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研究,结合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对园林建筑设计的传承和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以便于为园林建筑设计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园林建筑;艺术设计;传承;发展;创新

1园林建筑的概况

园林建筑以独、特、新、奇吸引人们的目光,无论是古典园林建筑,还是现代园林建筑,都能成为园林景观的亮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被置于重要之地,支撑景观的中心,起至关重要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园林建筑是在园林景观中人类智慧的结晶,依靠人的创造力与园林中的其他景观相呼应、相搭配,技能做其他景观的陪衬又能做其中的焦点,并使园林景物更为典型和突出。与园林中其他设计元素相比园林建筑经过人力床在出来,人为的意味更浓重,。建筑在园林中就是人工创造的具体表现,园林建筑的大小、式样、多少、色彩、形状等的处理,都是依据园林整体设计的风格而定,恰当的园林建筑不仅可以使园林增色许多,而且并更使园林更有意境。而这样的创作意境的风格或是淡雅,或是幽静,或是简单,或是豪华都主要取决于园林建筑的淡装与浓抹的不同处理。园林建筑是为了与其他景观相呼应的,因此,不能单独存在[1]。

2园林建筑的特点

园林建筑因其在园林中与景观相搭配因此与其他建筑在建筑类型和建筑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总结起来园林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园林建筑是按照总体布局,进行建设的,因此十分重视主次顺序和相互之间的搭配,或是在固定的轴线上,高低错落的安排,或是在自由的空间里任意地穿插据可达到美化整体又独具风格的作用。同时也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符合景观创造的具体要求。(2)园林建筑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构成元素必须与园林环境相契合。园林建筑物的设计也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既能体现建筑特色又要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巧妙地将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无缝连接在一起。(3)园林建筑的重要特点就是强调造型美观,在园林建筑设计时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的美观,相比其他建筑物有时可以不重视其实用性,甚至是缺少实用性,只要再起造型上能够表达设计者的总体设计,将意境美表达出来别,将传统园林建筑中的深远意义传承下来,或是创造出更具现代风格的建筑即可。(4)园林建筑的又一特点就是强调鲜明的色彩和精巧的装饰。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大多数的园林建筑都有着鲜明的色彩。尤其是北京古典园林建筑鲜艳的色彩就是他的特殊之处。现代园林建筑往往以轻快、明朗的色彩为主要代表,能够将园林整体构造与轻巧、简洁、活泼的园林建筑结合在一起。装饰生动、精巧才是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相比高层或多层实用性建筑而言洞门、漏窗、空廊、花格、等的应用更为多样,装饰更为细致[2]。

3传统园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

3.1园林的设计思想的传承园林建筑设计可谓是从古传承至今,这样的传承首先是思想的传承,中古古代从上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样的思想在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中都有所体现,这样的思维方式设计理念也从人们的知识传承中得以流传,也同样给园林建筑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思想的传承不会掺杂时代的设计风格,知识力求舒适自然的生活环境的心态影响着设计的风格和设计的理念。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符合社会的,不符合发展的思想已经被时代所摒弃能够传承下来的就一定是人们需要或是值得坚持的信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就是园林建筑设计不可丢弃的必须传承的思想理念。

3.2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的传承中国古代的古典园林设计经过时间的演变和历史的变迁被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建筑的独特,更多的是设计手法灵活多变、丰富多样,给其带来的深渊已经。在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对意境表达、元素搭配、空间设计等方面的表现都是值得人们去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3]。

4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创新发展

4.1紧跟时代步伐,大胆使用新技术现代景观设计对于传统的园林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的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与之俱进中跨越和发展。技术的运用是时展带给我们的大胆尝试。经过时间的积累园林建筑技术也不断地更新,设计不断进步就是依托于科技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4.2不断打破局限,勇于开拓新领域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园林史上的地位和艺术价值是值得肯定,并且要对其独有的风格特点进行不断的研究的,但我们却不能一味地崇拜经典,然后固步自封,然后单一地模仿和在古典园林和现代已有园林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园林建筑的设计。而是打破古典园林建筑的局限,因地制宜勇于开拓出新的园林建筑设计领域。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园林设计要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领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精新时代的新元素加入到园林建筑设计当中,丰富人们的设计理念,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欣赏空间,为人们提供更加多彩的公共区域,提高娱乐场所的建筑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瑞,冯娟.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传承与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15.

[2]张娟娟,何方.我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J].江西建材,2015,(11):15.

古典园林建筑特点篇5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必须要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经历的几个阶段、主要建筑类型、建筑艺术的特色以及建筑审美价值。

1.1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经历的几个阶段。秦汉时期是造园艺术的萌芽时期,有了专门的园林—“昆明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时期。加之道教、佛教的流行与影响,寺院园林极为兴盛。隋唐时期是造园艺术的成熟时期。由于经济得到恢复,城市和宫苑建筑又发展起来。宋元时期是继成熟期后,首次进入高潮的时期,这一时期,在填词和绘画艺术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也影响到造园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是古典园林的高峰期。继明后,清代的造园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尤以康、乾时期为盛。自清末到民国,中国的社会现状异常严峻,营造园林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致使连续性中断。

1.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主要类型。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类建筑物,如亭、台、搂、阁、廊、榭、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别具一格。

1.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从孕育、生长到发展成熟,历经了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一是要总体上要符合自然规律,二是每个对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2)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分隔空间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使用建筑来分隔空间,使之融于自然,浑然一体;

(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建筑需要与真实的大自然有融为一体的感觉,虽然是人为建造的园林,但是要围绕着自然这个中心来建造;

(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与西方有所不同,对树木花卉的安排与摆置讲究一种自然的表现方法,这样会使园林建筑艺术的“整体性”显得更加完美。

1.4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引人入胜,具有其极高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的美。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的是否得当,是人们对建筑艺术产生最初的审美感受因素。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人工与自然高度的进行结合,构造出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物质空间。二是建筑风格和造型美。建筑风格和造型是建筑艺术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每一种风格和造型不但包含着物质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时代的、民族的审美要素,这些要素也就构成了它的艺术价值。三是总体布局的韵律美。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大都是使用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当人们走进一座园林,由游览初始直至结束,应像观赏戏曲一样,体现出序幕、高潮和结尾。四是意境和文化美。有很多园林建筑是由民间传说而建造的,蕴含着意境美;园林中的亭、榭可供文人品茶、弹唱、饮酒、作诗、观景等,建筑物上的彩绘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蕴藏着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在中华振兴的今天,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造园艺术这一优秀遗产,使其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以利于我国现代化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建设。

2.1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中朴素自然是人们最主要的审美标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是现代园林建筑艺术设计的灵感之源,是我们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一个好的园林作品都是经过建筑设计师对古典园林建筑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建筑实例设计出来的。例如,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就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它把苏州园林中的造园精髓和现代建筑的实用性相结合,是一个体现着中国的古典美,又不失现代实用性的设计作品。国内现代居住小区建造也可以增添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在建造现代居住小区时,既要考虑到保留中国历史文化,又要考虑如何去适应当今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如“北京西山庭院”地处颐和园北,设计师出于承担文化使命和对地脉尊重的考虑,精心布置26栋错落别致的单体建筑,并巧借布局和园林规划,围合成13个主题院落。营造出“人文大宅”的味道,总体上体现了尊重历史、实用美观的完美艺术风格。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今后的必然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思想的大力解放,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精髓一定能够在现代建筑艺术中得到延续和发扬。

2.2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在世界未来的前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并对东、西方造园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有“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在东方,如日本、韩国等邻国,很早就开始学习借鉴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如日本早年的贵族府邸中的所谓“池泉庭园”,便是中国唐代的池中有山的“山池院”的形式。中国园林对于欧洲造园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曾于17世纪左右,在欧洲刮起“中国热”的旋风。1980年后,中国建筑精华之一的造园艺术再次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不同时期的两次“中国热”成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的设计,凝聚了匠师们的心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古典造园艺术,时至今日,仍为世人所瞩目。

古典园林建筑特点篇6

建筑意境,作为中国建筑美学理论有的一个重要概念,早在1932年我国著名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就对这一内涵做了独到的诠释。随后,侯幼彬教授更对此做了详细的阐述,认为“建筑意境是建筑创作的高层课题。”吴良镛先生进一步指出建筑意境所涉及的问题“是我们建筑理论和建筑创作应予以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些专家学者都为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建筑意境打开了视野。什么是建筑意境,它不是什么神秘玄虚的东西。众所周知,建筑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空间构成及其设计来完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由空间体量、尺度、比例、格局、材料、色彩、光影以及地面、墙面、屋顶天花、室内外装修、室内外陈设等空间要素所构成的,它是立体的画面。这种立体的画面所造成的各种空间气氛,通过感知和领悟,使人强烈的感受到此建筑所蕴涵的情趣,由此产生一种美的意境,达到了建筑意境美的效果。它是艺术家注入一定的思想内容后,融于作品中的主观的情思和大自然客观的形象、神态的有机统一,即情与景的统一。

意境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把握和渗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寄情于景、寓景以情、情景交融”。可以这样说,建筑意境是建筑表现的美学评价标准,是建筑艺术的最高灵魂。与诗词、音乐、绘画相比,园林建筑是一种更具实体感和空间感的艺术。满足人的需要,提供安全感和舒适感,是建筑最低一级的功能。再进一步,便是上升到美学范畴,在创造美和审美的过程中,体味一种艺术的精神内涵。这种艺术的精神内涵,集中的体现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创作中。江南园林秉承中国古典传统文化,汲取中国古典园林之精华,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一枝奇葩,有人称它是“文人园”也不为过。它是一种用工程技术手段来创造的特殊艺术形式,同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一样,江南古典园林极其讲究诗情画意,并把“意境”作为它的最高审美境界。一方面,艺术家通过比例、对称、虚实、明暗、色彩、质感等艺术手段,使人产生美的愉悦,产生驻足停留的欲望,产生欣赏的。另一方面,不仅是通过空间结构,更是通过它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环境氛围来使人受到感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水融,建筑与其周围的环境一道,带给人或雄浑或雅致或悲壮或温馨或苍凉或宁静或壮丽或隽永的情绪氛围,让在其中产生莫名的感动,亦随着这一氛围或悲或喜或嗔或痴,陶醉其间。它所渲染的是一种感情、一种格调、一种思想、一种心灵的震颤。如果说,轮廓是建筑的形体,材料是建筑的生命,光影是建筑的表情,细节是建筑的品味,那么建筑意境,便是江南古典园林的思想和灵魂。

江南古典园林作为一种建筑艺术,通过它特有的物质形式———园林景观,把园主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表达出来。这种情景关系在园林中得到完美体现的,就称之为有“诗情画意”、有“意境”。游者往往能在这有意境的园林中,获得极大的艺术享受。同时,在思想感情和园林景观的相互交融中,又再次产生新的意境。这种艺术与精神情景物化了江南园林,它积淀了江南数千年优秀文化,荟萃了江南艺术与造物的熠熠传承,是江南建筑文化中精华、精粹,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江南的人文精神,其所蕴含的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创造集中而典型的体现,更有其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2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美的特点

意境能使读者(观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如身入其境,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把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一种艺术形式,再通过园林景观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这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者智慧的结晶。江南古典园林将自然、建筑和人文元素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以意境创造为至高的审美取向,由意境创造确立造园的主导思想与法则,从而形成了把园林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艺术特点来进行创作的独特的建筑风格。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大多借中国传统院落的手法,以空间划分大小、高低、虚实、明暗、曲直,与山水、花树、景点、路桥等构成对比呼应,与富于美感很强的有机空间体系,营造赏心悦目氛围。其大中小型院落相互呼应、错落有致。大型院落常以围墙、房舍、走廊、山石、花木等共同组成不规则的复杂空间;中型院落多位于厅堂前后,以墙垣、房屋构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平面,它是园林之主要建筑的前景;小型院落多布置于房屋左右或走廊一侧,面积趋小,构图灵活,采光与通风较佳,通常只植乔木一两株,或栽天竹、腊梅、芭蕉,配以少数湖石,无异于大型盆景,在审美上既增添了情趣,又减少空间的单调感。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空间处理的特点是通透性大,凉亭、空廊、洞门、空窗、漏窗、透空屏风、隔扇等手法的运用,构成了建筑内外空间的交流、穿插和融合,造成深邃的空间意境。在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中,一个园门的门洞、景窗、漏窗,不再仅仅是实用性的建筑构件,而是转化成为了一件艺术景观的画框。在江南古典园林的山、水、植物、建筑四个要素中,建筑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然而,正是这些建筑,往往会出现在空间联系和关键的景观节点部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过“点”(如亭)“线”(如廊)“连接”(如桥),把自己巧妙地融合于园林景观之中,完美的构成了一幅自然山水画,体现了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这也正是园林建筑的价值所在。

从空间组成的成分来看,江南古典园林大多由不规则、非对称、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所组成。楼阁亭榭等建筑元素,无不围绕着丰富空间来布置。建筑穿插错落于园林之中,很符合人们游览欣赏的审美心理的节奏和韵律的需求。廊是建筑空间环境的一种组织手段。无论是中国建筑环境还是园林景观,都是群体组合。群体是由若干个单体有机地构成的。这种有机构成,常以廊来串联与组织,通过廊、墙等把一栋栋的单体建筑组织起来,形成了空间层次上丰富多变的建筑群体。当人在长廊行进时,这条流动的线通常被安排为曲折迂回的,意在通过流动空间的变化来丰富体验的过程。亭一般体形不大,起到组织空间、造成空间节奏、层次美感的重要作用。园林中的道路、小径、廊道等流动空间,常常被设置为“曲”,不仅有水平的“曲”,还要有竖向的“曲”———起伏。“曲径通幽”成为园林设计的一个原则和常用手法,成了园林空间意境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曲”这种艺术处理,就会大大缩短和降低园林的艺术之美,使人们失去了对“幽”的探寻满足感。园林中先遮挡再展示的手法,称之为“掩映”,这正是为了满足人的环境心理的一种处理方法,“掩”的目的在于“映”,使人的心理经历未知—期待—想象—惊喜—满足—回味的审美过程。这种悬疑手法是对心理学唤醒理论的最好佐证,它能积极调动人的探究和想象空间,进而产生积极的审美行为。而假山,其实是真山的艺术再现,将这些山巧妙地进行微缩,用意象这一艺术手法列于园林中,从而丰富了园林空间,可谓一绝。

苏州古典园林把建筑空间表现的很有生活情趣,使人充满了想象力。在这种美的艺术意境里,有声音、有颜色、有意象、有情感,构成了全美的艺术意境,令人五官愉悦、心灵陶醉。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审美统一的艺术,一种意境化了的艺术。人们正是在这些意境化的建筑空间中领略到一种美的意境。

3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美的分析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而最具代表性的拙政园和留园则分别代表着明、清两个朝代的艺术风格。创造美的意境,是江南古典园林造园的主导思想。拙政园全园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其空间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同时又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给不大的空间平添了几分美感。从拙政园的空间构成来看,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拙政园的空间布局既疏放又紧凑,既开阔又幽深,既以水取胜,又以建筑、山石、草树竞美,再配以种种文学、书艺,更是构成意境深邃的景观。从空间构图看,拙政园里的水面景观,正是园主的画龙点睛之笔。其特点是围绕水景主题,各种景观独立成趣,层次丰富多变,意境开阔而幽深。许多形体各异,高低错落的建筑物临水而建。如果我们站在香洲(旱船)前面的平台上,放眼水面、丛林、亭台楼阁,就似在船上观景,美感不言而喻。远香堂西侧的香洲,是形似画舫、旱舟的园林建筑。人若站在远香堂廊下隔池相望,可见其“舫”上楼阁灿烂、层次重叠、三面临水、有隐隐浮动之感。随着观赏者缓移的脚步,景移引起了视觉的错觉,仿佛那“旱舟”也在向前徐徐移动。拙政园小沧浪位于西南隅,用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此处为水阁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东西两侧亭廊围绕,构成一个娴静的水院。

其间溪水分流,港汊出没,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光。拙政园中部,池水为其中心,水面有聚有分,其聚处如远香堂北面以辽阔见长,分处如小沧浪一带则以曲折取胜。整个水面既有分隔变化,又彼此贯通,互相联系,并在东、西、西南留有水口,伸出如水湾,有深远不尽之意。园内建筑大都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山水景色。因水多而桥多,平桥低栏,简洁轻快,与平静的水面及环境相互协调。拙政园的空间划分,妙在利用山池、树木、房屋而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山池、房屋布置疏密有致,以疏为主,空间尺度恰如其分。许多空间的处理看似不经意间随手拈来,实际是园主思想和情感的。像这类例子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所以说,“中国园林(包括园林建筑)就是一幅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梁思成语),这句话是一点都不夸张的。苏州留园的建筑空间布局也是独具匠心。西北为山、中间为池、东南为建筑的格局,空间处理颇为精湛。建筑以造型精巧、秀丽见长,尤其临水亭阁,又以小、低、透取胜。水岸曲致多情,似尽无尽,显得朴素而自然,整个空间处处体现出以小见大之意境。

古典园林建筑特点篇7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要取得进步和发展,既不能片面照搬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内容和手法,又不能忽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和设计理念。

一、我国古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园林效法自然,凿池开山,栽种花木,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常以假山、漏窗为屏障分割视线,有移步换景之妙,成为“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自然式山水风光。

1、园林的景观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园中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拟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体现着自然天成之美、自然天成之理和自然天成之趣。

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其山石采自太湖流域的太湖石。山体自然,神似真山,一些山石还具有“透、漏、瘦、皱”等特点。园林中花木的品种繁多,具有季节性、地方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色,如拙政园的紫藤,留园的银杏,网师园的桧柏等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尤为珍贵。园林通过亭、台、楼、榭、轩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和花草树木的映衬,体现出近景远景的层次。

2、园林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她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艺术景观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让山水风光、自然气息渗透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天趣。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上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将形成空间的各要素糅合在一起,分别表现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使人们看到了空间局部的交错,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空间,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假自然之景,创造真山水之趣。

3、园林的建筑群体

中国古代园林除了有自然的趣味,还有密集的建筑。为了使园林成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如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且应该突出山水的自然,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的有机融合。在使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间协调融合时,应顺其自然、追求大趣,使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地溶入建筑环境之中,让人们虽然身处有限的人造环境中,却能够感受到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

4、淳厚丰富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楹联、匾额、雕刻、碑石、文学、书画、音乐等不仅表达着中国古代哲学理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淳厚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是综合性地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二、外国园林设计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效法自然迥然不同,它完全排斥自然,追求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西方造园艺术把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基本信条,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

1、西方园林的布局构造

西方园林的建筑物体积巨大,矗立于园林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使其成为整座园林的主轴。将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分别布置于园林的主轴线旁的几条副轴上,并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将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建筑物等点状分布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布局严谨,构图强调秩序美,通过对称、均衡和秩序来表现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2、西方园林的景观配置

西方园林讲求人工化,整座园林全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树木、水池、台阶、植物、道路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都推敲得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很好的比例。植物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出其各自的形状,完全被一丝不苟地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形状。,水池、草坪、花圃。水池、草坪和花圃追求对称性和整一性,也被严格地规划成矩形、圆形、方形、椭圆形、菱形等几何形状以达到自然的和谐。西方园林造园之美就在于其所有要素之间比例协调,总体构图明晰和匀称。

三、风景园林发展分析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这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抄袭,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适应时代的需要,又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其造园的思想精髓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园林设计师应对中国传统园林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吸取她的造园精髓,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将其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古典的园林形式,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园林的造园模式,而是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从而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并把握好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古典园林建筑特点篇8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简述

引言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像清朝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要达到“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境界,造成无穷空间的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园冶》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二、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置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三、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特征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园林在起源上有着根本不同的用途,又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审美特征的不同发展趋向。

中国园林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苑囿”,所谓“苑囿”,就是“筑垣以设境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供人类进行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山林川泽等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君子比德”、“人化自然”的哲理更直接地导致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因此要求园林以自然为审美对象,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发展方向,形成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整体布局。它还常与诗、画等相结合,楹联碑刻、雕梁画栋,给人以情景交融、遐想无穷之趣。中国园林的特点是将山、水、植物、建筑用绘画的法则进行设计布局,给人以含蓄典雅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相处的关系。:

西方园林起源于“菜圃”或“药圃”。为了农事的便利,将一块长方形平地划成若干方格,将蔬菜、药草等整整齐齐地种植于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并在此基础上植上灌木或绿篱,这就是西方园林的雏形。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本能地将人与自然区别开来,他们喜欢一些具体的事实,并将所见所闻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这一思想逐步发展,形成了西方注重个性,提倡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价值的观念,从而导致了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要使人临驾于自然之上,体现在园林设计方面时就表现为以规则式为主体,用规则的几何形状表现人工的自然,中轴对称,整齐划一。花木、草坪、水池、道路、雕塑、喷泉等构景要素按建筑的法则来设计安排,显示出园林整体的人工图案美,从而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奴役和改造的关系,其特点是气势磅礴、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空间开朗,给人以宏伟华丽的艺术感。

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思想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特征上的不同,使中西的古典园林艺术交相辉映,称为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原著.园冶注释.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2](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翳然林水——栖心中国园林之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葛雷,齐彦芬.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书院,1987年版.

古典园林建筑特点篇9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简述

       0 引言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像清朝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要达到“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境界,造成无穷空间的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园冶》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 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古典园林建筑特点篇10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自然美;人工生态环境

收稿日期:2011-06-09

作者简介:范崇宁(1986―),女,河南南阳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005-02

1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文人山水园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其淡泊而恬静的气质、含蓄而深远的意境、丰富的表现手法以及精湛的建造技术等早已为世人称道。笔者想要讨论的,是它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的一个不太引人注目但又十分重要的方面,即它的生态合理性。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1]。江南古典园林为人工山水园的典型代表。江南古典园林多为第宅园林,现存的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扬州及南京等地。由于地处平原地段且造园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到几十亩的占地面积,因此它不可能像皇家园林及寺观园林那样可以利用真山真水来营建天然山水园林,设计者和建造者只有通过浓缩自然来营造人工山水园林,借助典型化创作手法来追求真山真水的神似意境。要想“高于自然”首先要“本于自然”[1],要模拟自然就要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自然的内在规律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生态合理性或者生态规律。笔者以为,江南古典园林正是在师法自然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遵从了生态规律而创造了具有一定环境容量的良好生态环境,形成了宜人的生活休闲空间。“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占有极大的优势,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是把人和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进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2]园林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理想,必然也受到这种宇宙观的支配,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自然观是江南古典园林对自然美追求的源,而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画、山水诗、山水散文则促进了江南古典园林的发展与意境合成。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3]的园林创作原则,即把有若自然作为衡量园林艺术水准的一个重要方面。

2园林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分析

2.1山水构架与生态环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典型化的人工山水乃江南古典园林的空间骨架。自古兴建园林大都以筑山开池为主[5]。从生态角度分析,山与水构成了非常重要的生态条件,它们是一种非生物的环境因子同时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场所。需要强调的是,江南古典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以水体、池岸、假山、植物及土壤等人工构成了一个良好的小型立体生态环境,为园林空间中多物种的生存打下了良好基础,为园林环境本身的生物链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假山及驳岸造型不但合乎自然美的要求,而且其峰、峦、岫、洞、谷等形态又满足了动物生存及藏身所需之场所。这些顺应生态规律的人工模拟既形成了园林景观又构成了立体生态环境。

从生态角度来看,“园内掘地开池还有利于排蓄雨水,并产生一定的调节气候及净化空气的作用,又为园中浇灌花木和防火提供水源[5]。”江南古典园林因其私密性要求使得园内水面易成封闭体系,因此如何保持人工水池中水质的清净是一大难题。古代造园者主要通过3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暗沟通院外活水;二是尽可能加大园中水池面积。大比例的水面在当时游人规模很小的情况下,基本上可以通过水的自净能力达到生态平衡;三是在池中栽种水生植物如荷花等,通过植物来净化水体。具备了一定生态条件的江南古典园林空间为各类水陆生物提供了环境,水中可以细数游鱼、可闻蛙声一片、可观荷叶田田、可吟红掌清波,陆上则有鸟鸣蝉唱、花香袭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与自然的交互以及园林意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2植物配置与生态环境

江南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不但具有其生态合理性,在手法上也是作为人与自然沟通融合的重要媒介。由于造园规模的限制,江南园林很少以单物种的群体美为追求目标,而主要是以少而精的数个物种来精心配置产生组合效果。要想取得这种组合配置的成功就必然要尊重各物种的生态学要求和生物学特性,还要注意各物种之间的竞争或互利关系。尽管江南园林面积较小且四周一般绕以墙垣,但古人十分有经验地根据各地段的地形地势条件、光照的情况、土壤的成分等结合花木的性能来选配植物,如在阴凉处种植阴性植物如女贞;背阴略有光照处栽种桂花、山茶;阶下石隙中种植常绿阴性植物如沿阶草;近水低洼处点缀垂柳、枫杨;向阳台地种以牡丹、芍药;水中种以荷花、睡莲;土壤肥沃深厚处植以高大乔木如广玉兰、银杏;地高瘠薄之地种以松柏、榆、枣;峭壁之地挂以藤萝如迎春、络石。这些经验性的配置均因符合了生态规律而取得成功,正是由于江南古典园林这种配置植物的生态合理性,才有了春色满园的景观效果,才有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之感慨。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古树名木既是园林中创造苍劲古朴气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尊重生态要求的一个重要例证。自古以来,造园者在造园时总是尽力保存和利用园址中原有的古老树木。《园治》中“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3]”即道出了古人造园时对古树名木的态度。这既是营造园林气氛的需要,从现代生态观点来分析也是尊重生态的需要,因为多年生存的大树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位,保留大树实际上也就是保存了一个运转良好的小生态环境。

2.3园林建筑与生态环境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对自然环境给予了极大的尊重,从生态观点来看园林建筑也为人与自然的交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尽管园林建筑在其体量、造型、形式及布局等方面均是为了满足园林的氛围和意境要求,然而它客观上也尊重了园林内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园林中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5]。”园林建筑同山、水、花木等要素十分有机的组合达到了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园林建筑中的亭、台、楼、阁、轩、榭、馆、斋、厅、廊、舫、桥等类型及其众多的建造形式均是为了满足不同的园林环境对于建筑的要求。为避免大体量建筑对自然和生态的妨碍,园林建筑均采用化整为零、自由分散布置的原则来建造,因地制宜、因山就水、错落有致的建筑安排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的嵌合关系。此外,为了减轻园林建筑的视觉体量,同时也为了增强人与自然的交互,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几乎无一例外的具有开敞性的特点。“尤其是各种院落的灵活处理,以及空廊、洞门、空窗、漏窗、透空屏风、隔扇等手法的应用,使园林各建筑之间,建筑与景物之间,既有分隔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5]。”

2.4环境容量与生态环境

追求自然美的前提是园林内有一个好的人工生态环境。尽管江南古典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园中花木繁茂、古树参天、水清鱼游,园中始终保持着郁郁葱葱的生态环境。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园中游人的数量没有超过园内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由于江南古典园林均为私家园林,游园人员以家庭成员为主,因而即使再小的花园也足以让其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为了追求园林环境的自然美,古人在造园时不自觉地凭经验营造了一个运转良好的满足当时特定环境容量的园林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是追求自然美的起点和基础,是生发园林画境和意境的媒介。自然美与生态美的交融是江南古典园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江南古典园林体现了古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情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自然和生态规律,在浓缩自然、追求诗情画意(画境)和幽远意境的过程中营造了一个较好的局部生态环境(生境)。这个生态环境及其因子是触发园林意境的媒介,是人与自然融合的桥梁。这和我们当今研究人居环境时对生态的审视有异曲同工之处,由“生境到画境再到意境”[6]的江南古典园林为我们今天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3结语

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它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最具原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园林景观美不胜收。无论是从功能上、视觉上还是从生态上来说,江南古典园林均可谓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典范。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及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环境质量日益关注。城市环境改善的深入不应该只停留于功能和视觉上,还要有赖于对城市人工生态环境的充分研究上。然而“生态”一词落实在人居环境建设上则往往变成了空洞的口号,环境的生态要求因此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此,笔者意欲突破以往的侧重功能与视觉,转而从生态层面对江南古典园林进行分析,希望对今天的人居环境建设能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