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十篇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十篇

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03

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网球练习;体能训练;重要性

一、体能的概念及其作用

早在2000年,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田麦久教授就已经提出:“体能是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由身体形态、技能和综合素质三者相互构成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在2003年,广州体育学院体育学教授袁运平也认为:“体能是一种通过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训练,人体在形态结构、功能调节以及物质能量的贮存和转移方面所获得的具有潜在性以及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网球是一种非连续性且强度不断发生变化的非周期性运动。运动过程中,球员需要长时间进行短距离跑动。一般来说,网球的比赛持续少于六十分钟到超过四个小时不,网球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大多处于运动状态,消耗的能量较大。这时候,短距离跑可以增加人体体内有氧系统酶的活性,提高了人体的最大摄氧量,同时也能提高和加强人体的感觉机能,是一种提高身体控制能力、发展运动员协调、灵敏性的有效手段。

二、体能训练和网球比赛的关系

(一)良好的体能和优秀的比赛技术相辅相成

若想要保证网球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技术得到正常甚至超常的发挥,体能就是最基础的元素了。体能和运动员的技能、智能、战术甚至和心理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网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网球这种技能占主导位置的比赛中,运动员及教练往往都较为重视比赛战术和技术的训练,却轻视了体能训练在比赛中的重要性。因此,大部分运动员在比赛的后期会出现体力不支、动作不到位甚至注意力下降等现象,影响了比赛的最终结果。但经过多年的相关专家的研究和运动员经验的总结得出,在网球运动中,体能不仅仅是技术正常发挥的基础,长期保持较高的体能的运动员,其运动生命还可以得到适当的延长。于是久而久之,网球的教练和运动员们才开始重视起在网球练习中的体能训练。

(二)良好的体能可预防损伤的发生

初学网球者由于自身的柔韧性差,脚腕的力量较弱,常常会发生一些扭伤或者拉伤等运动损伤。而在网球场上,由于运动员体能差所导致的肌肉弹性、力量差,疲劳过度导致肌肉的机能下降,肌腱扭伤或因机体疲劳导致的其他损伤等等,这些都是家常便饭。这些都是运动员柔韧性、协调性和自身力量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

网球运动员常常需要急跑或急停去抢救对手打来的刁钻的球,而在他们保证击球的精准度和力度进行击球的同时,还要保持自身的平衡和转动,这一系列的动作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都十分高。因此,在日常的训练计划中,网球运动员有必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合理且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增强自身的肌肉力量,可有效减少肌肉拉伤或肌腱扭伤等发生运动损伤的机会。由此可见,运动员通过体能训练获得一个良好的体能其实也是预防自身发生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

(三)体能决定着技术水平的高低

美国网球协会的运动专家花费多年的时间去研究网球精英运动员的体能素质,并研究他们身体各部分的优缺点。通过这些详细的研究为网球运动员们量身制定出精确的训练计划,以长补短。外国教练在日程训练中,对于小肌肉群的练习较为重视。小肌肉群,是和网球专项技术有着密切关系的肌肉群,一旦得到合理的训练,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水平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另外,在网球比赛中,如何令运动员的体能可以得到快速的恢复,这也是一门很精深的学问。简单来说,网球运动员若想要提高专项技术水平,拥有一个良好的体能储备是最基础的要求。

三、进行体能训练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就是训练的主体,在制定训练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量身定做,因才施教。其次,还要充分发掘出运动员的长处及比赛特色,在进行训练时可针对其比赛特点进行,取长补短,充分体现出网球运动员的主体性。

(二)结合训练环境及条件

对于训练场地的环境好坏、训练器材的数量和质量等各种外界因素,教练在制定训练计划前一定要进行全面详尽的了解和调查。外界因素是整个体能训练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对于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产生的运动损伤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运动员着想,教练应该事前为训练准备好。

(三)结合比赛项目制定计划

在考虑到以上的影响因素之后,教练要根据不同的比赛项目进行不同的训练战术。网球比赛中分为单打和双打。不同的比赛项目所采取的的战术和技术都不一样,对于网球动作的技术结构以及参与这些工作的肌肉要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制定详尽且全面的训练计划,宏观地控制运动员进行练习的情况。

其次,运动员进行双打比赛前,应适当增加同组运动员的共同训练,增加两人之间的默契度,并根据战术对运动员的不同肌肉进行训练,重点突出“力量速度”。

四、体能训练对于网球运动员的重要性

网球比赛场地并不算大,但由于外力的作用和重力加速度,网球速度却比大部分球类运动快。因此,运动员必须要快速移动,利用自身的爆发力和控制力,才能击出制胜球,从而不难看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网球比赛获胜的重要保障之一。上届的澳网男单冠军阿加西在平时的网球练习中就十分注重体能训练。每一天,每一周都有特定的训练模式,尤其是针对腿部和上肢的练习。不仅是阿加西,俄罗斯驻名选手卡费尔尼科夫、费德勒、海宁又或者是威廉姆斯姐妹等国外优秀的网球运动员都十分注重日常的体能训练,这足以可见,体能训练师网球训练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更是网球比赛中制胜的关键。

五、结语

现时我国网球运动员对于体能训练的重视度还不够高,而作为教练,应该加大网球运动员的综合训练中加大体能训练的比例,提高要求。风度体能训练的内容和手段,这样才能通过细致的体能训练对网球运动员产生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建,胡赛风.浅析网球运动的柔韧素质[J].长春师范学院报,2006(2).

[2]林波萍,袁琳.网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法探讨[J].体育师友,2005(6).

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能力;体能训练;创新思维

一、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的体能程度和体育教学过程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体育教学只是单纯地“重理论、轻应用”,甚至有些学校通过单一、片面的成绩考核方式来判定学生体育能力,这些都不能确实地达到教育培养的目标,更不能满足学生日后工作的体能需求。只有从实处着手,增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行体育教学制度的窘境,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面对毕业后形形的工作岗位的需求。

二、体能训练对学生的影响

1.体育课中体能训练是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

中职学校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就是个性比较强、思想变化快、大部分同学由于受到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心理出现畸形,对待事物扭曲的想法特别严重,心理比较脆弱,同时玩心也很重。这些是我们中职学校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的,所以在体育课上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来尽量地改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在日常的体育课上学生的情感也能体现出鲜明强烈、丰富多彩、紧张易变、积极性或消极织等特点。情绪的产生、变化,直接影响到身体各部分能力的发挥,并以运动成绩的形式表现出来。满意感、轻松感能激发参加体育活动的强烈动机。有信心、情绪高、勇敢、顽强的积极情绪,能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在体育课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育方法来变相地鼓励、激励学生,给他们信心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能。另外,意志力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克服主客观带来的困难,抑制情感冲动,避免发生不良行动,集中注意力,从而较好地实现目标的复杂过程。意志力的品质表现为沉着果断、顽强持久、坚韧不拔。

2.体能训练对学生个性特征培养有积极作用

个性既有人们心理活动的共同特点,又有各自的心理特征。好的个性风貌能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体能训练是通过有技术的训练、运动竞赛来实现的,它对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今中外都把体育训练作为培养个性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通过体育训练去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个性差异。有目的地安排不同的活动项目,组织不同的体能训练,提出不同的要求,去发展和塑造各阶段学生合乎时代要求的良好个性。

3.体能训练对发展学生智力有特殊意义

体育能力的训练需要方方面面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培养。在训练过程中,对增强神经系统活动机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适应性,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有重要意义。

4.体能训练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效渠道

品德教育需要讲道理,更需要社会实践,使道德认识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自觉地运用体能训练方式中累积的毅力及情感态度去让学生进行自我品德教育,也是培养优良品德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式。特别是在我国体育事业日益蓬勃发展,2008奥运会等各大世界赛事的成功举办等,都是广大青年所普遍关注的,通过对体育相关比赛的参观,对青年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将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三、体能的理想训练与现实训练

体能训练的过程是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要从最基本的能力抓起,逐步提高。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体育能力普遍偏低,要从最基础的体育活动开始逐渐拓展。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单方面地理想化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行为能力。要掌握不同学生在现实训练中的异处,以便逐一调动学生的体能训练积极性,要求过高学生难以达到,就打击了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低了就失去了体能训练的意义及目的。

随着学生接触新事物规律之后的身心发展和教育影响,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逐步成为该项事物中的核心成分难以更改。这些带有规律性的发展变化,既能表现出体育教学成果的多水平化,又能表现出体能训练的连续性、阶段性。根据这一规律,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可按理想化的顺序组织课堂训练内容,另一方面可按循环的方法来处理现实训练中的实际问题。

四、体能训练的定性与定量

在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究竟采用定性的方法还是定量的方式常常成为学生和老师共同关注的焦点。实际上,体能训练的定量化评估和定性化评估各有利弊。所谓定量化,就是积累的“量”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体能训练次数,因而它能比较有效地克服定性训练结果评估中经常出现的“优、良、中、差”这类随意性比较大的评语。量化还能激发学生训练动机的产生,从而促使学生能比较自觉地纠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使得训练氛围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量化”得出的成绩或效果有时会与学生实际的体能状况不太一致,因而就很难发挥它作为评价应有的选择、导向、激励和教育作用。只有定量和定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对体能训练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体能训练的效果应当是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五、将创新思维带入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尽相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实际能力,把课堂教学和学生个体的创新活动相结合,系统地给学生讲授创造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并通过典型范例和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实施创新教育,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它还亟待适合教育实际的创新理论的指导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所谓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创新思维,就是整个教育过程被寓于学生和老师共同创新活动的课堂教学过程。新思维在教育原则、教法、课堂内容等各个方面体现师生共建宽松适宜的课堂气氛,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桥梁。

结束语:

中职学校学生个性突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个性的一面,因此要量体裁衣;但每个学生也都有共性的一点,要针对这一点进行有规模、有计划地潜能培养及挖掘。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不仅仅促进了身心和谐发展、掌握传统保健养生知识技能,而且注重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发挥个性特长和潜能,体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体育能力的训练培养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各项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形成融理论、技能、素质和体能为一体的体育教学、考核体系。提高中职学生的体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能,为就业打好体能基础,更能在思想教育上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人生道路做好思想铺垫,这也充分体现了中职学校体育课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东明,王健.体能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陈小峰,孟昭强.校园体育活动指导[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

[4]张云龙,吴志坤,王颖,等.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2007.

[5]王大中.体育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6]于素梅.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3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问题。文章首先从有助于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和用力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篮球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助于教学中运动损伤事故的预防等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价值,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特点提出了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几点训练策略,希望能够为高校篮球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功能性体能训练篮球教学训练高校体育

功能性体能训练是起源于医学康复领域的一种以灵活性、稳定性为基础,以提高全身肌肉的整体工作能力为目的,重视躯干部位和人体各个关节周围小肌肉群的稳定辅助功能的体能训练方法。近些年,随着功能性体能训练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在体育运动训练领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理想的应用成效。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高校篮球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概括而言,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和用力习惯的形成。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体性和协调性,在开展高校篮球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针对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的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中的基本动作练习,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稳定性的提高,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力方法和用力习惯,促进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的形成。

其次,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篮球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在开展高校篮球教学训练活动时,很少有任课教师会专门开展学生的体能训练活动,而即使有部分任课教师组织开展了体能训练活动采用的也多是传统的体能训练方法。但是,由于传统的体能训练方法是在身体重心相对平稳的状态下开展的,并且训练的动作维度比较单一,多是针对各个孤立的身体部位来分别开展,所以,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但往往对学生在篮球学习和对抗中的表现却影响甚微。然而,功能性体能训练却存在明显的不同,功能性体能训练强调的是训练工作而非单一肌肉或局部肌群,强调的是整体而非局部,其中所贯彻的动力链,对学生篮球学习和训练中的身体姿势和技术动作都起着稳定和支持的作用,对于学生篮球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例如: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不但需要学生的起跳腿具备较强的爆发力,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核心躯干稳定性和单手托球的上肢稳定性,此时如果能够引入功能性体能训练,利用臀桥练习、腹桥练习、肘部支撑侧桥练习以及弹力带负重向上跳和不稳定平面下的单腿力量训练和手持重物上举训练等开展教学训练活动,将会有效促进学生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的学习与掌握。

最后,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学中运动损伤事故的预防。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核心力量水平和身体核心部位的稳定性,而学生核心力量水平和核心部位稳定性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对脊柱这一人体薄弱环节的保护,还能够利用核心部位的枢纽协调作用,为运动过程中上下肢的发力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支点,从而以此来降低和缓冲末端肢体和关节的负荷,发挥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由此可知,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预防篮球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事故的出现。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策略

首先,要重视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实施的系统性。根据竞技体育运动训练领域中的“功能性体能训练金字塔模型”,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功能性体能训练应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阶段,主要的训练内容为基础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协调性训练等运动能力训练,并注意通过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身体稳定性,以确保身体素质的平衡发展。在这一阶段的力量训练中,要以加强学生的核心力量训练为主,与此同时,辅以上下肢的力量练习。第三阶段主要是根据篮球运动的专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以及爆发力素质等身体素质。另外,由于在篮球运动中,篮球技术动作是多维动作的组合,需要身体的多个关节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联合运动才能够完成。所以,在这一阶段,还要注意加强学生多关节、多维度的动作力量训练。在将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于高职篮球教学训练活动中时,为了提高应用的质量与成效,必须要按照以上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开展教学训练活动,切忌跳跃式的开展,否则不但不利于教学训练成效的提高,甚至会对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造成消极不利的影响。

其次,要重视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实施的整体性。“整体性”是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关键,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时,只有始终遵循整体性的基本原则,重视训练过程中人体各部位肌肉、关节以及系统之间的关系,重视各部分之间的整合,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训练成效,充分发挥功能性体能训练应有的作用与优势。

最后,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时,要注意遵循动作与技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中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时,要注意根据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来合理的分析不同的篮球专项技术动作的结构、方向以及在完成此专项技术动作时参与的肌肉、关节和需要克服的阻力等等,确保篮球技术动作教学训练与体能训练的有机结合,以提高一般肌肉力量向专项转化的效率,促进学生篮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警察体能训练;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64-04

作者简介:尹双双,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警察体育教学;刘勇,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从反恐防暴到紧急处突,从抗洪救灾到解救人质,警察的职责无时不与危险连在一起。面对危险,能否应对自如,最后全身而退不受伤害,完全取决于平时的体能储备与专业体能训练。平时训练多流汗,抓捕犯人少流血。打铁还须自身硬,没有行之有效的体能训练作为保障,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的危险就会成倍增加。要提高警察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并且打造顽强的战斗堡垒,警察学院就有必要以加强警察体能训练作为切入点,制定科学并且人性化的体能训练计划。警察体能训练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基础,如何做到科学、有效,并且为实战服务,需要我们客观地把握体能训练原则,认真研究制定体能训练计划,高度重视体能训练效果,从而使体能训练在提高警察战斗力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重点阐述了体能训练敏感期原则、力量、速度、耐力相结合训练的原则、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相结合等原则,为的是拓宽体能训练思路,改革体能训练,全面提高警察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以更好地为社会治安大局服务。

一、重视体能训练敏感期原则

力量是人体运动的首要素质,力量素质与速度、耐力、柔韧与灵敏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与速度、耐力等素质的发展。速度、耐力等素质的发展影响着力量素质的发展。他们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有效甚至高效率地提高体能素质,不仅要掌握体能训练负荷的增减原则、循序渐进式原则、与技战术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和科学性训练原则这几个原则,还要了解和掌握并且重视体能训练敏感期原则。在不同的敏感期重点发展不同的体能素质。中国拳击队张传良等教练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研究,总结出了几条拳击项目制胜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其中,以体能为载体、速度为灵魂、以距离、时间差为突破口这几点充分说明了良好体能的重要性和速度素质培养的关键性。

反应速度是速度素质的内容之一。反应速度的敏感发展期是6~12岁,特别是9~12岁明显加快,到12岁第一次达到高潮。12岁后反应速度增长减慢,16~20岁出现增长的第二次高峰。耐力发展敏感期,男子是10~20岁,女子是9~18岁。男子在10~20岁间,无氧耐力水平逐年增加,16~20岁增长幅度最大,也就是无氧耐力的良好发展时期。女子是15~18岁增长幅度最大。警察进行专业训练的时期一般是进入公安院校或参加工作以后,年龄段是18岁后。在此阶段,抓住敏感期结合专项训练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最大效能地提高反应速度和无氧耐力。速度和耐力素质提高了,力量的爆发性和力量的持续性也就相应得到提高。入校的警员一般年龄在16岁以上,可以根据体能训练的敏感期原则,重点训练和提高警员的反应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

二、力量、速度、耐力相结合训练的原则

力量是基础,速度是灵魂,耐力是保障。力量训练一直以来是各类运动训练的重点内容。擒拿格斗中的“千狠万狠,力为根本”更是突出了力量训练的重要性。而在格斗中,警察要发挥出最大力量,需要捕捉战机,瞬间爆发出最大有效力量还击对手,在与对手相互的对峙中,能坚持到最后的就是靠力量的耐力。同时在擒拿格斗中,进攻、防守和反攻都取决于技术动作的速度,速度也是力理的补充和延伸。

从擒拿格斗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警员力量素质相来说可以,比如在俯卧撑、引体向上的力量练习时表现均可,但在力量的运用上却有“有劲使不出”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采用新的训练方法和教学方法,要求学员学习和练习拳法时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放松练习找发力顺序的感觉。第二阶段,用很少的力量找动作终止瞬间的爆发感。第三,用较大的力量,练习力量与速度的结合。即首先全身放松练习,通过柔和的动作路线和动作终止的紧张感来感觉力量发力的顺序和发力的爆发感。在找到动作发力顺序正确感后,再慢慢将引体向上中练出的力量慢慢加大释放和爆发出来。确保动作用力的合理性、经济性和有效性。在掌握发力顺序正确和动作在接触目标能瞬间爆发力量的感觉后,将力量快速释放的感觉自然也就培养出来了。肌肉放松能提高肌肉、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使动作经济,轻松自如,具有良好的节奏感,从而加快动作的掌握过程。在学员的动作达到协调、轻松、熟练后,教官再加上几分力度示范动作,学员再反复练习,根据自己的感觉慢慢将力度加上去。特别是对协调性差、力量大、爆发力好的学员,此种练习的效果会更好。刚柔相济练习动作,该放松的部位就放松,该发力的部位就发力,这样发力就活而不僵了。学员在放松的前提下,再将力度加上去,练习次数多了,刚柔相济的感觉就会慢慢体会出来。笔者在教冲拳的实践中,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用一般的分解完整示范教学,第二组用“先柔后刚”、再过度到刚柔相济的示范教学。第二组的动作协调性、发力的寸劲和发力的经济性明显比第一组要好。快慢结合。动作的快慢练习应根据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情况而定,对有基础、技术水平较高的学员多进行速度练习,对初学者或新授学员则应先掌握动作的发力顺序。擒拿格斗的速度训练主要练习爆发力和速度耐力,某一个技术动作的实施都需要爆发力,这种爆发力的培养必须结合实际对抗练习,所以要找优秀的陪练员陪练,以此来有针对性地提高专项速度素质和速度耐力。

力理、速度、耐力相结合训练,能使警员的体能训练得到最有效的提高,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练习拳法的技术动作时,多次提到腕,肘关节疼痛的问题。笔者在观察动作练习后,发现出现此情况的缘由是学生的发力不顺,爆发点不干脆,也就是爆发的力量没有完全发出来,力量倒是通过自己的腕、肘关节反吸收了,震得关节发疼。在通过多次放松练习找到正确的发力顺序和爆发感觉后,学生的这种疼痛感就消失了。

三、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20世纪90年代,体能训练的理念被引入到我国,但长期以来,我国体能训练理念仍仅局限于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其训练形式主要是跑步训练和大强度的力量训练。这种训练的内容就是一般体能训练内容。专项体能训练是指根据不同的专项需要来进行的特殊体能训练。比如擒拿格斗的警员在专项上,对上肢肩带的收缩力量,腰部的左右旋转力量以及膝踝各关节的控制力量有较高要求。这些力量的获得和提高,不能通过简单的一般体能训练获得的力量来转化,而是要结合专项体能训练来获得。在散打对抗实战中,不但要全面抓身体素质训练,还要抓重点训练,“千狠万狠,力为根本”、“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因此要特别重视专项力量训练,特别是下肢的力量训练。“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由此在训练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优点,练到极致,一招治敌。要练到极致,就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状况,结合专业特点,将某一种力量素质或者是速度素质练到超于常人。当然,战术在散打实战中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比如“借他千斤力,不费四两功”,就是讲的战术中的借力发力法。狙击手不仅需要别的专业所具备的一切身体素质,还需要稳定和强大的心理素质,甚至心理素质在比赛中比体能专业素质更重要。因为,在训练中要把专业心理素质放在第一位。总之,专项体能的提高是在合理安排基本体能的原则下,加大实战训练中对抗的力度、强度和难度,同时紧密结合技术动作的路线、一定的速度及力量爆发的时机,加以针对性地加强部分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结合警员不同的个性和身体特性来安排训练,将一般与专项相结合,达到提高警员专项素质水平和竞技能力的目的。

四、重视警察体能训练负荷控制的原则

在警察体能训练的方法和负荷控制上,由于受条件限制以及任务的突发性影响,警体教官在这两个方面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在训练负荷的把握上,更是恨不得一夜把警员训练成钢筋铁骨。笔者本着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全力探讨和研究警察体能训练过程中负荷的控制,不至于因训练负荷过大引发受伤事故。对于体能训练过程负荷的控制,采访中有部分警员表示,体能训练不能须到用时方恨少,为了在执行特殊任务时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体能训练再苦再累也要自觉承受,而进一步加大训练强度,可以更好地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一部分警员则表示,警察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其性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和军人那样有得天独厚的训练条件和环境。如果他们每天只是忙于训练,就没有时间来对犯人实施抓捕。再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能训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绝大部分警员在节假日都忙于值班,或者要执行重大任务,这样就决定了他们的训练没有系统性,更没有规律可言,如果突然加大训练负荷,身体一时半会承受不了,就有可能引起反作用。警察带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去执行任务,只会增加危险。体能训练中,尽管不一定有受伤的事情发生,但仍要积极预防训练引发损伤事故的发生。体能训练的目的是为提高警察的职业素质服务,而不是让他们疲惫得完成不了任务。如何把握控制体能训练的负荷,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超负荷训练不行,那么不超负荷呢?从运动学原理看,如果参训者用肌肉轻松就能克服的阻力做力量练习,力量水平就无法提高。力量上不去,也就意味着体能素质无法适应警察的实际工作需要,这就说明了适度的超负荷体能训练,可以打破肌肉拉力与承载阻力之间的原始平衡,最终可以促使参训者的体能素质有所发展。因此,在进行体能训练时,采用极限负荷和逐渐增加负荷的训练方法,可以促使参训者更多的肌肉纤维达到力竭的地步,从而促进肌肉组织中收缩蛋白的增加,最终使肌肉的体积和力量得到全面增长。

警察体能训练应当遵循动作规范性是负荷增加的前提原则。美国体能专家在授课中反复强调:在进行体能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术动作的规范性。这是因为整个体能训练过程都需要通过各种技术动作来完成,不规范的技术动作,不仅会影响体能训练的效果,而且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从体能训练初期开始,就要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即使非常细小的错误动作,也要不厌其烦的反复予以纠正,使运动员形成正确的条件反射,打好技术动作的基础。在掌握动作后,才能逐渐增加训练负荷。这样就有效地减少了动作中的额外能量代谢,经济地使用能量,并且有效防止了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作为指导者的教官或教练,要重视技术动作的规范性,不能只重视负荷的训练。在进行负荷的训练的增负时,要遵循动作规范性是负荷增加的前提原则。

警察体能训练应当遵循有序增减负荷的原则。进行力量和耐力训练时,开始阶段应当控制好负荷的增加量,身体适应一周后再增加一组练习,如此逐渐提升加大负荷,才能达到逐步突破自身极限的训练目的。体能训练的后期,训练负荷的减少也不能一减为零,应分层次地减少训练负荷,以给参训者提供适应的时间和过程。警察体能训练应当遵循循序渐进式原则。体能储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由人体肌肉功能变化和生理规律决定的。在体能训练中,肌肉承载阻力无论是总量还是强度的增加,短时间内不宜提高太大、太快。否则,不仅达不到预定的训练目的,还容易造成参训者肌肉的损伤。对于训练负荷的增加,只有遵循由少到多、由低至高的循序渐进式原则,才能保证体能训练的质量和效果。警察体能训练应当遵循系统性和科学性训练原则。体能训练是警察技战术训练的基础,而技战术训练对体能训练具有促进作用,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会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当体能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出现间断和停顿时,先前获得的体能训练效应就会消退。为了避免体能的消退,就一定要保持训练过程的连续性。警察体能训练科学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训练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训练目标体系、训练计划与训练组织实施的科学安排与负荷控制等内容。科学化体能训练有赖于各个环节因素的有机整合,讲求整体效益。在设计体能训练计划时,警体教师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负荷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合理安排。

警察学院体能训练的目标,是为了提高警察在行使正当职权时取胜嫌犯的能力。警察的能力和战斗力来自于系统科学的体能训练。警察体能训练不是单纯的身体锻炼活动,除了其特殊性,还有警察职业性质的因素。没有良好的体能作为保障,警体技能也不可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再高超的技战术都是纸上谈兵。向体能训练要战斗力,加强警察体能训练,培养职业素质全面发展的警察,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依靠持之以恒的体能训练,可以使警察保持最佳的体能水平,从而将执行任务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减少到最低,并且尽可能地将损伤和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科学有效的专项体能训练结合体能训练终身锻炼习惯,可以帮助警察更好地、持久地胜任当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伤亡,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公安实战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海源.警察体能基础教育训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李阳.澳港警察体育教学训练之比较[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01,(5).

[3]杨世勇等.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陈博.警察体能概念、内涵与训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2).

[5]陈博.论体能与警察体能[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03).

[6]周炳仙等.论警察体能及其训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8,(2).

[7]田文学.公安民警在职培训中体能训练问题的探讨[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1).

[8]李阳.浅谈公安院校警察体能课的教学与训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9).

[9]王志章.中美两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

[10]陈博.警察体能训练与测试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1]孙东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与管理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4).

[12]刘晔.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体能训练;方法;武术训练;发展

体能分为健康体能和竞技体能两个层次。健康体能是指任何人群都必需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是竞技体能的基础。竞技体能是在健康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竞技比赛所需的身体机能能力。武术作为一项竞技项目,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在武术上有所建树。保持良好的体能素质是武术训练的基础,是促进武术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的前提。掌握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训练的实效性,是现代武术训练的发展趋向。

一、体能训练的多样化原则推动武术训练的发展

武术训练属于技能主导性运动,是一种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项目,对身体的速度、力量、协调性、柔韧和身体的灵敏性要求较高。武术是一项竞技项目,观赏性价值较高,必须要有发力作为支撑,而力量属于体能训练的元素,如果武术表演时没有力量,表演出来软绵绵的,没有美感,让人看了都觉得瞌睡,这样完全颠覆了武术的价值。我们看到很多高级选手无论在武术训练还是竞技比赛时都表现出了武术的精气神,给我们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看了耳目一新。武术作为一项高难美项目,在训练的时候要遵循体能训练的多样化原则,训练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如若只按一种方式去训练,难免在训练中会让训练者觉得枯燥无味,长此以往就会丧失训练的兴趣,没了兴趣和激情,训练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不利于武术训练的发展。因此,单一的传统训练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技术水平的发展,科学化、多样化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提高训练的实效性,是当代武术的发展趋势。

二、武术训练的核心――发力

武术以及任何其他任何运动训练的核心在于学习发力,要么就是更快,要么就是更强,核心都在于掌握发力的规律。发力有外力和内力两种,发力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学好的,它是靠日积月累一步步来的。尤其是武术的内力的学习,是靠气发出的,更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而来。而体能训练的一个重要训练环节就是力量训练,发力训练属于力量训练的一种,在武术训练中能够把武术动作打的铿锵有力,发力动作做的好,才能博得观众们的喝彩,不会丧失武术的观赏价值。对于体能的力量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是做俯卧撑、引体向上、高抬腿等,一周三、四次,这些方法对武术训练也是很实用的。武术中的站桩和跑步训练,对于发力训练起到很好的效果。只有把发力练好了,才能把武术动作展示的淋漓尽致。否则,就是别人说的武术表演的花架子,没有亮点,自然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观众也就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三、“双基”训练是武术训练的关键

武术的基本功、基本技术训练是武术训练的基础。它是初学者入门的基本功,也是优秀运动员必须坚持常年练习的内容。双基也是对体能训练的一种体现,只有具备较硬的体能素质才可以练好基本功和基本的技术。一个身体素质很差的人是不可能把基本功和技术练好的,更不可能在技术上有所造就,必须要打好身体素质的基础,长期坚持训练。俗话说:“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这说明了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在武术训练中要创造出高水平的成绩,突出运动成绩就必须通过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技能和技术的不断训练、不断适应,这种适应有利于迅速提高技术水平,也是长期积累和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随着套路中的指定动作的出现,双基训练显得更为重要。在训练中一定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每次训练练习腰上动作都是必要的。绝大部分指定动作都和双基训练密不和分,剑术中望月平衡、仰身平衡、撩剑等都与双基训练不可分割。所以,一定要注重基本功的练习,没有良好的基本功,无法完成难度动作,更不可能做个优秀的运动员。在武术训练中一定要注重技术动作的提高,才能为套路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要注重武术训练的科学化,发挥身体机能潜力

在武术训练中一定要根据科学性和实效性,注重负荷的管控,不可盲目的训练,以此超出运动员可承受的负荷限度,这样就容易造成运动员的受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运动员身体负荷和恢复这层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训练,才可实现运动员终身参与训练的要求,挖掘运动员最大的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最大能力,才有可能表现出最好的竞技水平,进一步提高训练的实效性、有鲜明的演练风格和特点。当然了,除了进行科学的训练还远远不够,还要运动员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各个方面要全面发展,从技术上看,动作速度、爆发力、柔韧性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指定动作”的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比赛胜负的关键。在《武术竞赛规则》中规定运动员必须完成规定的指定,促进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坚持武术的传统风格和规范化,提高竞技水平。运动员要提高竞技水平,表现出更满意的成绩,这就要求运动员在技术动作上充分发展柔韧性、动作速度、爆发力全面发展,综合提高。“指定难度”训练已经受到更多教练员的高度重视,加大动作难度,注重组合的内容快速多变和起伏,在规定的时间里充分让你展现出技术水平,这也是现代武术运动发展的需要。

结论

通过对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分析,得出体能训练主要分为耐力训练、力量训练、平衡性训练、柔韧性训练这几种训练方法,而这些训练方法也正是当代武术训练不可缺少的。高效创新而科学性的训练方法是武术技术水平发展的需要,体能训练的多样性、平衡性原则是武术训练的基础。要想在技术上有所造就,必须要不断创新,科学化训练,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全面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以使自己在技术水平上更进一步,促进武术训练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核心力量;游泳;训练

中图分类号:G8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7)04―0130―03

1.前言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国外一些康复医疗机构开始从事对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的研究。经过研究,一些欧美学者逐渐认识到躯干肌对于运动训练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开始在竞技体育训练中引入核心力量训练。随着专家学者对核心力量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这种训练方式逐渐被我国专家学者及教练员所接受并在教学训练中广泛应用。

本文深入的分析了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原理,结合游泳项目的特点,全面探讨了核心力量训练对游泳训练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游泳训练中应用核心力量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帮助游泳运动员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能训练,最后提出了提高体能训练效果的相关建议。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大量查阅国内有关运动训练学、体能训练、运动医学、运动康复、游泳专业理论及运动心理学相关理论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论文的选题、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2.2逻辑分析法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找出核心力量训练在游泳训练中的意义及核心力量的应用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核心力量训练的定义

人体的中心部位就被称之为核心部位,具体包括肩关节以下和髋关节以上,核心部位是由腰椎、排骨和髋关节形成,除了骨骼之外,还包括依附在这些骨骼上的肌肉群。

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附着在核心区域的所有进入群和韧带通通收缩所产生的力量,被称之为核心力量。

对核心区域的肌肉群进行力量、稳定和平衡等能力的训练,被称之为核心力量训练。核心前期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核心区域肌肉群的稳定性,通过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提高运动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是其他训练的基础。

3.2核心力量训练基本原理

根据生理学原理,核心部位的肌肉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核心大肌群。主要位于表樱如腹外肌,参与到躯干大幅度运动中的肌肉。二是核心小肌群,如腹内肌,主要位于深层,参与躯干部位固定和微细运动。

核心力量训练是运动员重要的一种力量能力训练,能够提高核心大集群的反应能力,特别是盆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除了支配人体下肢运动之外,还能对核心部位的功能起到稳定作用,应该加强练习。人体核心部位的稳定性是有一系列肌肉协同作用共同配合的结果,只有核心部位实现以稳定,才能成为其他部分的发力支撑点,能够为其他部位的肌肉传递力量。

很多研究人员通过肌电测试观察核心部位肌肉的反应能力,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游泳会员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要想实现游进速度稳定性,只有加强核心部位肌肉群的力量训练,才能增强运动协调能力,在游进过程中身体保持平衡,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减少能耗,同时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能够在一瞬间集中力量,协调配合,产生强大的合力。

3.3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之间的不同

当今力量训练的大趋势就是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核心力量训练虽然重要,但是不能过于依赖,特别是在专项训练中,要重视专项训练的作用。只有实现核心力量和专项力量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两者相结合增加了力量训练的难度,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两种训练有效结合,技能提高专项训练的效果,也能实现核心力量训练的目的,丰富力量训练的内容。核心力量训练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身体重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3.3.1形成新的力量训练理念

在运动链理论支持下,借助于核心力量训练,完成一系列的技术动作,参与技术动作的所有肢体都连接成一个“链”,肢体上的每一部分都属于链上的一个环节,正是有众多的环节之间实现力量的传递,最终完成技术动作,在动力链的传递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核心力量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在上下肢动量传递中,核心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通过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提高力量的传递和协调功能,能够控制肌肉能力,能够实现全身多个肌肉群同时参与运动,提高运动能力。

3.3.2创新力量训练方法及手段

目前主要的力量训练手段有以下三点,一是负重抗阻练习,二是克服弹性物体练习,三是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练习,这些练习手段共同之处在于:身体重心要在一种平衡状态下进行的力量练习。通过器械或者地面,为练习者提供相对稳定的支撑面,实现这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下的训练,被称之为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重心平稳时的力量。对于游泳运动员来说,游进过程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重心通常不稳定,运动员培养的力量发挥不出来,在传统力量训练中获得的力量素质受到一定的限制,很难发挥出正常状态。所以有的运动员在平时的器械力量训练中,展示出超强的力量,但是在运动场上,这种力量却表现不出来。所以在力量训练中要增加不稳定因素,提高力量训练的适应性,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不稳定力量训练,一是悬吊训练,二是震动训练,这两种方式都是常见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通过悬吊训练,悬吊带形成的支撑反作用让运动员不断地处于训练变动之中,身体会本能的进行调整,改变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从而实现达到提高神经肌肉本体感受。通过震动训练,在机械振动的作用下,更多的肌纤维被激活,参与到肌肉的收缩运动中,震动能够刺激肌肉本体感受器收缩。核心力量训练中,常用的辅训练器械有以下几种,一是气垫和健身球,二是平衡板、弹力棒和小蹦床,三是稳定球、半球形滚筒、滑板、充气垫等,借助于这些器械,能够不断完善专项训练需要的动作,能够不断提高身体的运动机能。

3.3.3弥补传统力量训练存在的不足之处

神经系统维持着人体稳定性的生理机制,来自本体感受器中的信号传入到神经系统中之后,通过激活控制维持肢体稳定性的肌肉,从而实现调节人体平衡的目的,这种调节功能加强了深层肌肉的兴奋能力,能够主动参与到运动中,提高肌肉间的协调、平衡能力,这种能力配合传统力量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速度地和力量耐力。和传统力量相比,核心力量练在协调性、灵敏度和平衡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传统力量的爆发力、速度力和力量耐力是核心力量训练所不具备的。

3.4核心力量对于游泳训练的作用意义

游泳运动不同于陆上运动,人在水中运动时产生的力的情况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人在水中运动,多了一个水的阻力,只有克服阻力才能保持力的平衡,所以运动员通过随时控制身体在水中的姿势保持身体的平衡。陆上和水上姿势不同在于,路上站立时,脊柱形成一个S形,水中运动时,如果想减少阻力,就要把S型变成直线,这样就能产生最大推动力。脊柱变成直线的姿势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实现,陆上训练和水上训练要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只有具备各种游泳姿势正确,才能够通过正确的游泳技术进行训练,所以对于运动员来说,核心力量训练是必不可少。

3.4.1能够为游泳运动技术提供重要支持

游泳运动在出发台跃出的一瞬间,身体就已经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无固定支撑,运动员要想在这种状况下保持身体的平衡,就应该时刻保持身体在水中的姿势,只有通过核心力量的改善,才能形成和提高这种能力。

3.4.2在游泳运动当中起到的枢纽作用

人体运动具有复杂性,大多数运动有多关节和多肌群参与,在运动过程中,只有形成专项力学规律的肌肉“运动链”,才能将不同的运动和肌肉搜索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人体的最大功能,才能在四肢末端创造出最理想的发力条件,这是所有运动项目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传统的游泳运动,强调的是四肢为主的运动表现。比如上肢运动表现为最大程度地划水,下肢运动表现为具有爆发力的打腿。但是当肢体爆发出力量时,躯干核心肌群聚集的能量就会呈现出发射状,从身体的中心发射出去,传递到运动的每一个环节,也就是说,下肢发力动作,大部分力量都来自于腰髋肌群,通过动力链的传递,最终形成具有强大能量的爆发力。所以有的人认为,人体运动链的枢纽因此属于核心部位,肢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来自于核心力量,如果核心力量足够强大,就能够把四肢的力量传递出去,能够让运动员在水中具有更难的力量去抗击阻力,核心力量不够强大,运动员的力量在水中就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到运动速度。

3.4.3强化运动员的动作协调能力

运动员协调用力是游泳技术中的基本内容,运动员要在水中保持正确的游泳姿势,只能通过协调用力,肱三头肌才能有效放松,才能让动作更加灵活,保持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速度。运动员训练协调能力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增强路上协调训练训练行,比如通过各种垫上、球类、徒手练习,增强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提高运动员对自身动作的控制能力。二是提高水中控制身体的能力。在游进的过程中,运动员经常要通过滚动,来传递身体的力量,当核心力量传递到手臂和腿部,在脊柱的弯曲用力的配合之下,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划手蹬腿实现前进。利用核心肌群训练理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帮助运动员提高身体控制协调能力,一是分解技术游,二是配合游,三是打腿练习。这样能够保障运动员在放松的状况下发挥最大的能力。只有核心力量实现强大才能产生稳固的力量支持躯干,肢体才能游刃有余的进行协调性的动作。所以运动员掌握了良好的技术必须发展和挖掘身体的核心力量。

3.5在游泳训练中应用核心力量的方法

3.5.1游泳核心力量训练动作的选择

对游泳训练来说,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由泳和仰泳,这类运动身体一直保持水平位置,比较容易控制平衡能力。另一类是蛙泳和蝶泳,这类运动身体一直保持波浪起伏状态。游泳泳式不同,核心力量训练的侧重点也不同,对于自由泳和仰泳来说,一直处于水平位置,核心部位力量相对静止,身体呈现出流线型,在游泳过程中,姿势要强调平、直、紧、尖,可以通过静力性练习,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对于蛙泳和蝶泳来说,身体一直处于波浪水起伏状态,需要双手和双腿同时发力,此时就需要借助于核心力量,作为发力的动力。在练习过程中,要以动力性核心力量训练为主。

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要实现动静结合,腹、背、侧动作可以交替进行,运动员通过这样的训练,局部肌肉不容易疲劳,能够实现长久训练。不论自由泳仰泳,还是蝶泳蛙泳,都具备一定的共同之处,核心力量训练可以融会贯通,只是两种游泳方式核心训练的侧重点不同,只要掌握重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就能够明显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只有在训练实践中慢慢摸索,才能体会到不同的游泳姿势发力的具置,另外还要关注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能够针对自己的训练模式,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3.5.2核心力量训练应做到因人而异与循序渐进

因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存在着差异,虽然同样进行了核心稳定性训练,但是稳定性水平各有不同,如果所有的运动员都选择同一个训练方案,有的运动员能够很轻松的完成动作,有的运动员将会很困难地完成动作,这就说明核心力量因人而异,对训练适应性强的运动员,核心肌群能够得到锻炼,对适应性差的运动员,不仅不能得到锻炼,会容易造成伤害。训练难度的高低要针对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能力而定,核心力量训练要根据运动员实际状况进行,要具有针对性。

同样的训练方法,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同时还要遵守从稳定到不稳定、从静态到动态逐渐递增的顺序,才能让运动员在多次训练过程中,调节肌肉紧张程度,让身体适应运动,能够让神经系统更加精准支配肌肉的运动能力,这样才能够达到核心部位训练的目的,才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核心部位的稳定性。

3.5.3核心力量训练的时间分配

近年来,各种游泳赛事频频举办,运动员的训练周期不断缩短,要想追求更大程度地提高运动成绩,只有合理的安排训练时间,这是当前游泳训练的关键环节。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安排在每次水上训练的准备活动中,训练时间保持在10-20分钟。运动员通过陆上训练,能够感知到怎样控制身体稳定性,当运动员进入水中之后,能够本能的调节身体姿势,更好地控制身体稳定性。在专项力量训练中,可以穿插表层肌的训练,或者每周专门设置一两堂力量训练课,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

4结论与建议

国内外教练员越来越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形成核心力量的训练,能够弥补核心肌群训练不足的弊端。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两者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和传统力量训练相比,核心力量训练是面对各种不稳定因素进行,这些不稳定因素的作用下,核心力量训练无论是理念还是训练方法手段,都和传统力量训练有所不同。核心力量训练是提高游泳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整个游泳技术的动力链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游泳运动体能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行核心力量训练时,要重视专项力量训练的作用。游泳核心力量训练要具有针对性,要因泳式而异,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应针对性地选择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建议在游泳体能训练中,制订一个长期的核心力量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于红妍,王虎,冯春辉,贾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06):

509-511.

〔2〕郭慧.核心力量训练在游泳训练实践中的应用问题〔J〕.浙江体育科学,2010,(01):38-44.

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7

摘要身体功能训练概念最早起源于康复健身领域,是从美国引进过来的,身体功能训练是涉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以及运动康复学等多学科的运动训练学。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传统体育教育有所不同,按照人体功能解剖的结构理论和运动生物力学原理,通过创编一系列的动作模式并经过大量系统的训练来提高神经系统对身体稳定性、灵活性的控制能力,同时增强核心肌肉群力量,提高体能,重视对学生身体运动功能的筛查、动作准备、运动链训练、核心力量和恢复再生等检测与训练。在实践与应用中要不断更新训练理念,全面推广与实施。

关键词身体功能训练研究现状研究进展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近10多年来,在现代科技革命、人才资源竞争全球化和竞技体育商业化浪潮的整体大背景下,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高水平职业体育运动队中,广泛运用身体功能训练的方法,在运动损伤预防、训练效率提高、竞技能力提升及运动寿命延长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步形成了与时俱进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和方法体系。以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为代表的身体功能训练研究与实践已经相当完备和成熟,成为当前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二)国内研究现状

刚开始,我国引入身体功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我国大部分运动员伤病多、动作模式不正确、动作代偿等问题。随着对此逐渐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现在身体功能训练是既有对人体整体的训练,也有局部的训练,是在对运动员身体技能进行测试和评估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身体功能训练方法和手段,有效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和人体动作效率,预防伤病及促进康复,进而达到完成训练任务、提高竞技水平的目的。而近几年我国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向的探索和研究才刚起步,其系统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来实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普及与提高。

二、身体功能训练的要素及内容体系

(一)身体功能训练的要素

1.重视整体训练;2.重视多方位训练;3.强调身体姿态控制;4.强调肌肉整体平衡;5.强调肌肉功能最优化;6.强化神经控制训练;7.重视拉伸-缩短模式训练。

(二)功能性训练内容体系

1.核心区训练。核心区训练是渐进性身体训练计划实现的基础。

2.平衡性训练。平衡性训练是提高神经肌肉控制效率为目的的、系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增强式训练。在体能训练计划中应重视身体整体部位的增强式训练。

4.速度、柔韧性以及反应训练。通过适当的训练可以提高速度、变向能力、反应时间。

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进展

(一)我国竞技体育中功能训练的实践

王雄等对身体功能训练团队的实践探索及发展进行了研究,专家对11个项目的181名中国队运动员进行了首次功能动作筛查测试;闫琪等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对提高优秀花样游泳运动员爆发力进行实证研究;张英波等对软组织延展性练习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等。

(二)再生训练的迁入与应用

再生训练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一种恢复训练手段,是身体功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伦敦奥运会备战期间,我国许多项目的国家队引入了再生训练,实践证明其在预防伤病和康复训练方面效果显著。

(三)身体功能训练对预防军事训练伤的作用

通过对近几年部队军事训练伤现状的分析,在身体功能训练原有的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从运动训练的视角,运用功能动作筛查,核心力量训练以及动态拉伸训练等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军事训练,提高军事训练的效果,并且尽可能的降低军事训练伤发生的可能性。

(四)北京中学生课间操变身“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2014年5月,北京清华附中上地学校的学生课间操展示“中学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成果。训练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这种训练方法可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天气恶劣与否,都能落实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张英波.运动功能训练前沿实践[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4).

[2]王长征.体育视域下的中学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J].青少年体育.2014(9).

[3]张有明,庄建财.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探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4(8).

[4]程红艳,李瑞洗.新理念下的体能训练方式――身体功能训练方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6).

[5]宇辑.功能训练相关研究及实践结果[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4(4):21-23.

[6]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0):73-76.

[7]魏婷婷.身体功能训练中再生训练的应用[D].北京体育大学.2013.

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核心力量训练体育舞蹈稳定性教学

随着核心力量训练在体育舞蹈训练中逐步兴起,专家学者对“核心”和“核心力量”这两个词语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对于核心,我国学者陈小平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将其定义为其是人体的躯干部位,对于人体来说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核心力量的概念则来源于核心稳定性,是人们在运动过程中,通过身体的核心部位为四肢的运动提供一个支点,让上下肢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核心稳定性的优劣取决于核心部位的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力量,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协作也就是核心力量。

一、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体育舞蹈稳定性的作用研究

1.有助于锻炼人体机能。加强核心力量训练,有助于人体机能保持平衡。人们在运动的过程中,身体有可能处于不平衡状态。运动开始之前,人的身体会根据运动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姿态调整,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姿势协调对运动的干扰。核心力量的训练对于提高人体机能的平衡性有一定帮助,并且在体育舞蹈这种快速多变的运动中,旋转、快速移动重心等变化都需要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来维持,核心力量的训练不仅可以稳定运动员的重心,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和稳定,保持运动中躯干位置不改变。2.有助于控制身体稳定性。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来说,主要是在提高腰腹、髋关节这两项核心部位能力上面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同时,在核心力量训练的过程中,人体的肌肉得以适当的放松,张弛有度,在完成不同类型的舞蹈动作的时候,可以熟练地控制自己的肌肉,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完成同一种类型的动作的时候,运动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控制肌肉力量的大小,同样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3.有助于提高肌肉质量,增加肌肉协调性。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质量,增强肌肉协调的能力。在体育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很多的学生和运动员都因为肌肉过大,影响在体育舞蹈表演过程中形态美的展现。而通过适当的核心力量训练能够使运动员肌肉处于平衡状态,并且找到支撑点,保持其稳定性。不仅仅能够增强肌肉的力量,同时还能够使得舞蹈具有一定的形态美,让观众能够得到视觉享受。

二、结合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体育舞蹈稳定性教学的建议

1.加大对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视程度。基于上述核心力量训练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体育舞蹈稳定性的作用,加大对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视程度。在安排一些基础的体育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运动员的不同素质和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核心力量训练,保证体育运动员能够在训练的过程保持平衡性与稳定性。在新时期,体育舞蹈教师需要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完善来提升教学效率,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增强自身的稳定性与平衡性。2.加强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系统研究。体育教师应该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体育舞蹈稳定性相关的系统研究,通过理论学习,并针对不同运动员专项力量的具体情况制订出最合适的训练方案,使核心力量训练收到最好的效果;制定科学的训练内容,不断完善体育舞蹈训练,通过探索为体育舞蹈教学提供具有科学性的依据。当前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的教师根本不了解核心力量训练是什么,即使了解也不懂得如何有效地运用核心力量训练使体育舞蹈教学的效率提升。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重视自己的教学以外,还要注重自己的科研工作,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教学测试,了解当前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不足,结合核心力量训练的优势加强对体育舞蹈教学的系统研究。3.加大学生的耐力训练难度。体育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的耐力训练。所谓力量耐力,是指学生的肌肉在长期的工作状态下保持长时间的紧张状态,同时保证肌肉工作效率不降低的一种运动能力,体现着耐力与力量协调配合。体育舞蹈的训练和表演通常都需要运动员长时间地消耗自己的体力,这对运动员的耐力有着十分高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耐力训练。通过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设计,将每一个阶段的目标落到实处,由浅及深,不断加大训练的难度,使学生的专项耐力素质快速提升。通过减少休息的次数,加大负荷量,保证学生的耐力训练效果,确保运动员在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的状态下进行下一组耐力训练,使学生的耐力训练得到最好的成效。4.加强静力性力量训练。体育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学生的静力力量训练。所谓静力性力量训练,也就是训练时肢体静止不动或不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肌肉长度也不发生变化却处于紧张用力状态。其在体育舞蹈教学和表演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保证运动员体育舞蹈表演完成的技术质量。很多体育舞蹈运动员都无法始终保持一定的力量,主要原因是动作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不够,使得表演过程中出现差错。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的静力力量训练。对于一些高难度、有技术含量的动作和姿势,可以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增强稳定性,延长保持的时间。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训练的时长,由少到多,但是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为佳,使学生的训练更为高效。

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篮球运动运动素质敏感期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

篮球运动是一项高强度、多间歇、持续时间长的项目。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跑动、变向、急停、投篮表现为间断性、多向性和多元性,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体能。

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体能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体能训练的目的是根据项目竞赛的需要,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改善运动员的机能状况,使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适合特定运动项目的要求,确保运动员的体能状况适应比赛中战术活动的进行与技术水准的发挥,同时保障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掌握新的技术,并将已经获得的素质在运动竞赛中充分发挥出来。

运动员体能水平是通过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体能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先天的体能是通过遗传获得,后天的体能则是经过有效的体能训练而获得,适宜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将促进体能的发展。

篮球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前提条件,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身体保证,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长运动寿命的物质保障。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应以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为导向,为专项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和比赛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早期的基础阶段的训练与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1.目前在我国基层青少年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1思想重视不够

在我国基层青少年篮球运动体能训练思想重视不够表现在教练员配置、体能训练与战术训练的替代和青少年篮球训练理论研究三个方面。

基层篮球教练员的配置结果显示,业余运动学校很少有专门的体能教练和体能训练教练员研究小组。

调查发现,90%的篮球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训练中经常以战术训练代替技术训练,认为体能训练在战术训练中实施就可以,实际上这仅仅解决了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问题,而基础的力量训练不够,将影响到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的水平。

在理论研究方面,基层的教练员缺乏针对青少年体能训练的专门研究,尤其是在篮球的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研究理论严重缺乏。缺乏长期跟踪和系统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完善的青少年篮球运动的理论研究体系。基层青少年篮球体能训练大多处于自然阶段和经验训练的阶段,缺乏科学系统性。

1.2理论研究缺乏

在日常训练中必须根据篮球运动的专项规律,结合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和身体形态特征开展体能训练。

篮球运动具有集体性、对抗性、转换性、动态性、统一性规律,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高负荷强度。运动员跑动的距离时长时短,跑的速度时快时慢,在激烈的高强度的身体对抗中实现各种技术和战术的配合,导致运动负荷强度起伏变化,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时的心率都在200次/min,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非常高。

一般来说篮球运动员成熟较晚,但是运动寿命较长。青少年篮球训练分两个阶段:(1)预备训练阶段(7~11岁);(2)基础训练阶段(13~18岁)。

预备训练阶段以一般体能训练为主,全面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身体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使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均衡的发展,为提高专项运动所需的身体能力打基础,主要发展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

基础训练阶段包括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随着训练的深入和时间的发展,逐渐增加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具体的比例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青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1)绝对力量的发展特点是7~9岁为力量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0~13岁是快速增长期。(2)速度力量的发展特点是男女在7~13岁速度力量增长都很快。13岁后,男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16~17岁时增长的速度下降。速度力量的发展与最大力量的发展相比,速度力量发展要快些和早些。(3)力量耐力男子从7~17岁的发展是直线上升,女孩15岁前是持续上升的,之后开始停止,甚至下降。(4)反应速度的发展特点6~12岁是快速增长期,在12岁时反应速度到达第一个高峰点。在性发育阶段,反应速度减慢。20岁左右出现第二个高峰点。(5)步频的发展特点,男孩在8~12岁、女孩在9-12岁增长最快。(6)耐力素质的发展特点男孩在10岁时首次出现快速提高,13岁再次出现快速提高,16岁耐力有最本质的提高。女孩在9岁首次出现快速提高,12岁再次提高,15~16岁耐力水平下降最大,16岁后下降速度减慢。(7)协调能力的发展特点,青少年在6~9岁是发展一般协调能力敏感期,9~14岁是发展专门协调能力的敏感期。

1.3体能训练概念模糊

1.3.1对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概念认识模糊

一般体能训练是采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训练,增进运动员身体健康,提高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发展专项素质打好基础。专项体能训练是采用专项技术动作,或者在动作结构和用力形式上与专项动作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的身体练习。

1.3.2安排体能训练的比例不合理

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应根据项目、训练阶段、训练任务的不同合理地安排体能训练。

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根据训练周期原则,在多年训练、年度训练、周训练计划中,随着训练的深入和时间的发展,逐渐增加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通过篮球运动素质专门的练习同篮球运动所特有的运动性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和技术动作的要求加强感受器与运动器官的效应器一致性的训练,提高专项运动的成绩。

1.3.3错误的运用技战术训练取代体能训练

基层的教练员经常错误地认为,解决好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和运动员有限的体力范围内,安排各种训练内容的难度,运用篮球运动的技战术训练取代体能训练。首先,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运动素质基础薄弱的运动员容易出现运动损伤,最终达到事倍功半的训练效果。其次,在青少年发育阶段,各种身体素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快速增长期存在差异,运用篮球运动的技战术训练取代体能训练,容易错过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专项运动素质无法得到相应的发展,影响竞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再次,缺乏良好的体能素质,不仅严重影响运动技战术的学习,更会缩短日后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的保持时间和运动寿命。最后,青少年阶段是心肺功能发育的重要时期,采用一般体能训练结合少量的专项体能训练发展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提高对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的适应能力。

1.4训练方法和手段简单化

根据“生物适应”理论,结合青少年阶段生长发育的生理和身体形态特征,只有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合理地安排训练的次数、持续时间与间歇和负荷强度,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运动训练负荷的本质是运动员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长期过于简单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会导致机体运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敏感性,神经-肌肉兴奋传递速度下降,运动器官耐受力减弱,训练定向发展的效果不明显,事倍功半。

在日常力量训练中过于依赖杠铃,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单一,训练的气氛枯燥;速度训练经常采用较单一的训练方法,如:长期在篮球场上的折返跑和田径场的重复跑等,缺乏采用灵活多样的持续、间歇、重复、变换和法特莱克跑有机组合的训练方法。

1.5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感觉和经验是基层篮球教练员体能训练的监控手段和评价最常用的方法。体能训练的运动负荷的强度和量的控制,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测量的数据)和仪器,很难准确把握在体能训练过程中疲劳调整和超量恢复的时机,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由于缺乏对体能训练长期系统的测量数据,基层篮球教练员很少采用对运动员自身素质发展的纵向比较进行评价体能训练的效果。体能训练的评价主要是教练员凭借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表面和即刻反应,与同日历年龄的队员进行横向的单一性比较。

2.改善青少年篮球体能训练的对策

2.1树立高度重视体能训练的指导思想,篮球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前提条件,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身体保证,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长运动寿命的物质保障。

2.2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学习,丰富基层教练员的运动训练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体能训练理论指导运动实践,在运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归纳和升华理论。

2.3正确把握篮球运动的竞技规律,结合青少年阶段生长发育的生理和身体形态特征开展体能训练。

2.4明确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任务,根据篮球运动训练的规律、任务、阶段、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合理安排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使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有机衔接。

2.5利用现代的科学仪器、各种生理指标和技术数据监控体能训练过程,合理的安排体能训练的运动负荷;运用多种技术诊断方法和手段,评价体能训练的效果。

2.6完善体能训练体系,设置篮球体能训练的专职教练或篮球体能训练研究小组,长期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能训练研究。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王保成.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院学报,2002.

[5]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水平的基本理论和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6]李颖川.球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构成因素及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1997.

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10

摘要为促进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有效提高,本文从多年系统训练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篮球运动员多年训练中的竞技能力的训练进行分析研究,指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心理及智能的提高具有阶段性。据此来系统的安排篮球运动员的多年训练,对于探索和掌握篮球运动员成绩增长规律,预测未来发展,指导训练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篮球多年训练竞技能力阶段性

多年训练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总体规划,它是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达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到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设计与规划。随着世界篮球水平的飞速提高,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篮球运动员只有经过系统的多年训练,才有可能使自己的竞技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因此,研究篮球多年训练中竞技能力提高的阶段性特点,并据此来安排篮球运动员的多年训练,对于提高训练的效率性和科学性,最终提高运动成绩,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的目的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篮球运动员多年训练中身体素质提高的阶段性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身体素质训练

在基础训练阶段,首要的是让运动员明确身体训练的重要意义,启发和引导他们训练的自觉性进行全面身体训练,提高健康水平,在此阶段,身体素质的训练的在整个训练中比例占很大部分,约为70%左右,而由于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及速度素质的发展敏感期都在此期间,应着重发展这三项素质,在平时的素质训练重所占的比例应达到80%以上,使运动员在此时期就具备良好的柔韧性、灵敏性及速度,为以后的专项训练打下基础。而对于力量和耐力素质应该少练。此阶段的训练主要以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为主,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比例为8:2。

(二)专项提高阶段的身体素质训练

在专项提高阶段,运动员要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极限能力,由于在此阶段,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及耐力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已到,因此,在训练中对于力量素质及耐力素质的训练比例增加,且力量训练以负重训练为主,耐力训练以持续训练为主。对于一般身体训练,要求运动员自觉的、长期的、不间断地进行,不是将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作为课的主要内容来进行训练,但是将身体素质训练的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一般身体训练是不可缺少的,但它只能起到辅助及调整的作用,绝不能代替专项身体训练。此时一般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为3:7。

(三)最佳竞技状态的身体素质训练

在最佳竞技状态阶段,此阶段的整个训练过程中,应有所侧重的安排,同时以结合专项为主。训练内容与方式与专项提高阶段大体相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较专项提高阶段略为减少,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达到最高水平,训练中应集中安排高水平的专项化身体素质训练,要少而精,针对性要强。一般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为2:8。

二、篮球运动员多年训练中技术提高的阶段性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技术训练

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要发展一般运动能力,技术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比例不大,此阶段,运动员主要为学习多种运动技巧,如基本的跑、跳、投掷等技术。而针对篮球技术要点而做一些特别练习,首先要加强球感训练,如进行运球练习,包括高运球、低运球、换手运球等,使运动员对球的重心、旋转、方向变化等等的具有基本的观察判断能力;最后要重视弱侧手技术训练,促进两手均衡发展。训练要求由浅入深,先分解动作后完整动作。

(二)专项提高阶段的技术训练

在专项提高阶段,运动员要致力于提高专项竞技能力,技术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此阶段,要求运动员体会运动感觉和精确技巧,对于基本技术要以大强度反复练习,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使身体在即使在疲劳的情况下,也能完成流畅练习。同时对于高难度技术动作要多加练习,逐渐形成自身的特长技术。如运球突破是攻击对方最具威力的进攻技术,在此阶段应努力发展此类技术,形成自身在比赛中制胜的武器。

三、篮球运动员多年训练中战术提高的阶段性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战术训练

在基础训练阶段,战术训练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一些基本的战术练习,其中进攻战术以传切配合、掩护配合以及策应配合练习为主,防守战术则以挤过配合、穿过配合、、“关门”配合、夹击配合及补防配合练习为主。此两者之间,应先练习进攻,后练习防守,,待配合方法和路线熟悉之后再设置防守。

(二)竞技状态保持阶段的战术训练

在竞技状态保持阶段,由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的比例大大降低,战术训练的比例相较提高。运动员在此阶段主要为巩固自身的战术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战术的运用能力。运动员在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训练和比赛后,积累了一定战术经验,因此,此阶段要求运动员在掌握已学战术的基础上,能加强理论学习,同时将自身的经验融入到学习中,不断提高对篮球战术的创新及运用能力。

四、结论

篮球运动员的多年训练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状态阶段及竞技状态保持阶段,各阶段有其自身的训练侧重点。按照篮球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阶段性特点,在基础训练阶段,以发展柔韧、灵敏及速度素质,掌握多种运动技巧及基本篮球技术、基本战术为主,培养良好的训练作风、习惯和一般智能;在专项提高阶段,以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练习高难度技术动作、特长技术及比赛常用战术;在最佳竞技状态阶段,以巩固及继续提高全面身体素质,改进技术细节为主;在竞技状态保持阶段,以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技术理论性及稳定性训练为主,并巩固战术及战术创新。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