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外交学的就业方向十篇外交学的就业方向十篇

外交学的就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38

外交学的就业方向篇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就业,导向

近年来,我国外向型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每年高职院校数以千计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走出校门。确保广大毕业生的就业,也成为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所关注的热点。2015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宏观就业压力不减,民营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需求明显上升,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有明显差别。针对这一新变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和能力的培养提升凸显出其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由于院校所处地域经济发展情况存在着明显差异性,从而决定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各有不同。沿海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在当地就业,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则更加青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主要集中于国内中小涉外企业、涉外宾馆饭店、涉外服务机构、中小学教师和相关培训机构教师等,所从事的多是营销、初级翻译、商务信息处理、初级外贸业务等行业。从商英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来看,绝大多数为外向型、交际型行业及岗位,毕业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能力,在其择业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能力培养现状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是对不同文化知识进行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绝非简单语言知识要素的掌握。因此,加强学生对主要英语国家的重要人文、历史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必不可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涉及英语国家文化相关内容,学生普遍反映难以掌握,且很难将所学内容与实际操作训练结合起来。

2、过分关注考级考证分数,忽视能力训练。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规定的“更高要求”层次的学生在听、说、读、写、译5种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绝大多数高职商英专业学生都能以450分以上的成绩通过英语四级。但是,他们仅仅具备了“应试”语言能力,与实际从事跨文化交际要求的能力还相距甚远。加之各类评奖评优的条件要求,使得商英专业学生对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学、宗教习俗、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不求甚解,从而影响到应用语言处理实际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方面的重视不够。一方面,有些教师自身缺乏应有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另一方面,受教学进度和书本知识传授等规定的限制,教师往往长于进行按部就班的语言和语法等知识的教学,而疏于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针对就业,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研究

1、建立相对完整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注意导入与行业相关的文化内容,突出专业学习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教材选用时,在兼顾语言难度和材料趣味性的基础上,侧重当今与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相关的材料,关注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教师,要求根据学生综合水平和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设计相应工作任务场景或案例任务,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为学生奠定良好基础。

2、构建符合就业要求的课程教学结构。当前,广大高职院校倡导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规模、有组织带领学生深入真实企业,了解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增强现场工作能力,对于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和树立团队精神,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优势。同时,注重案例教学的引入,对比多元文化的差异,尤其是典型性案例剖析,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明锐度和洞察力,更好把握交际技巧。其次,在夯实学生英语基本技能基础上,借助多种形式类型的文化活动,拓展文化知识广度、深度。专业教师还通过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结合的方式,多途径布置任务,多角度完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水平提高。

3、需要注意的方面。在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文化态度,强调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识,接受外来文化时,重精华弃糟粕。对于本国传统文化更要认真掌握,加深理解,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传播其他先进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始终着眼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性,避免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从而更好适应今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情况。

四、结语。总之,伴随着国际间的商务、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水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显得异常重要。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工作场景的语言交际能力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成为语言能力、商务知识和跨文化能力兼备的复合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年04期

[3]吴卫平,樊葳葳,彭仁忠.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04期

[4]樊葳葳,吴卫平,彭仁忠.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自我评价分析[J].中国外语,2013年06期

外交学的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焦作高校;外语学科;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作用

焦作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偏低,引进外资和对外交流相对滞后。焦作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抓住中原经济区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发展好煤炭文化、太极文化和旅游文化这三个文化支柱产业,实现焦作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焦作高校外语学科在焦作地域文化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中起着语言转换器的作用,培养的外语专业人才对焦作地域文化的对外宣传和国际交流起着语言介绍的作用。所以,焦作高校外语学科的发展要有整体规划,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和焦作师专的外语学科定位和培养模式要形成一体化体系。

一、焦作高校外语学科整体发展规划的设想

1.三所大学外语学科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要形成分工明确、相互支撑、避免重复的一体化培养体系——焦作师专重点培养外语基础师资,焦作大学重点培养涉外导游,河南理工大学重点培养科技系统、煤炭系统涉外人才。

2.河南理工大学的外语本科专业和硕士点应该分别设置为科技外语方向、煤炭外语方向和科技系统涉外事务管理方向、煤炭系统涉外事务管理方向,焦作大学的外语专业应该设置为涉外旅游方向和应用外语方向,焦作师专的外语专业应该设置为外语基础教育方向和商务外语方向。

3.要确保焦作地域文化的对外宣传和国际交流,关键是三所大学要全面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要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中做出表率,焦作大学要在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中做好工作,焦作师专要在基础型外语师资人才的培养中做出努力。

4.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要积极拓展学生的科技常识、煤炭常识和科技领域、煤炭领域涉外常识,焦作大学要重点提高学生的涉外旅游服务能力,焦作师专要抓好学生的外语基础能力培养。

5.要快速推进三所高校不同外语专业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要增加科技外语阅读、煤炭外语阅读并编写相应教材,焦作大学外语学院要保证涉外旅游外语的设置和教材编写,焦作师专外语系要重视基础外语、少儿外语的教学及教材编写。

6.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要重点培养学生在焦作地区乃至河南省科技系统、煤炭系统涉外工作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焦作大学外语学院要重点培养学生在焦作涉外旅游工作中的服务表达水平,焦作师专要重点培养学生在基础外语教育中的教学能力。

7.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要重点普及学生的科技、煤炭常识,焦作大学外语学院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焦作师专要重点拓展学生的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常识和外语基础语言能力。

8.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和焦作大学外语学院要在焦作煤炭文化、太极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双语外宣工作中作出积极的贡献。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要加强与焦作地区涉外企业和部门的联系和交流,密切关注焦作地区乃至河南省对外语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构筑以焦作地区市场需求为主导方向、河南省市场需求为辅助方向的焦作地区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焦作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提高焦作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焦作地域文化在国内外交流和双语宣传中的美好形象、加强焦作地域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推动焦作地域文化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焦作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分量和贡献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焦作高校外语学科整体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调研发现,焦作三所高校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和焦作师专的外语学科发展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突出,学科定位重叠,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焦作地域的高等教育外语资源。而且,三所大学的同方向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自相残杀”局面,对焦作地域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潜在的消极影响。

例如:焦作师专本来是培养基础师资的,但现在也开设有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专业。这样培养出的一批毕业生在英语口语能力、知识面、处理突发性事件能力等方面缺乏最基本的就业竞争力。

再如:河南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煤炭开采为主导专业的理工科院校,外国语学院的外语学科定位应该以科技外语、煤炭外语为主,将科技外语阅读、煤炭外语阅读作为必修科目。但现在外语学科定位却是培养基础师资、商务外语和外交精英,实际上,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值得庆幸的是,焦作大学将旅游外语作为主导外语学科方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储备和旅游语言交际能力,可谓走上了正确的外语人才培养道路,如果以后能在涉外旅游和外语口语表达上下大功夫就更好了。

在焦作高校中,河南理工大学一强独大,其外国语学院理应承担起外语学科的引领作用。令人遗憾的是,通过对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调研和考察,发现其在地域文化及旅游英语方面均存在种种不足。河南理工大学在焦作地域文化教育领域中一强独大,而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却是一弱独小,像是狼群里的一头病羊。例如:外国语学院的二级硕士点“涉外事务管理”,既不是煤炭涉外事务管理,也不是科技涉外事务管理,根本没有明确的定位,更不要说结合学校优势学科资源了。令人不解的是,有些领导竟然认为,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课程可用中文开课,硕士论文要求用中文写,因为外国语学院的二级硕士点挂在应急管理学院的一级管理学硕士点之下,所以最后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那专家要问的是,这样的一个硕士点为什么要设在外国语学院呢?也可以设在管理学院或文法学院嘛!

河南理工大学在快速发展,学校提出的目标是进入河南省高校前四强,以实现跨越式提升。这所高校的前身是焦作矿业学堂,后来更名为焦作工学院,现为河南理工大学,其核心学科是理工类学科,文科院系相当薄弱,外国语学院更是薄弱中的薄弱。但是外国语学院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外语学科建设没有起色不说,连大学英语教学都在原地徘徊多年,严重影响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成了拖累文科院系质量提升的“大包袱”。

三、焦作高校外语学科在焦作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焦作要想保持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跟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快速步伐,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必须花大力气引进外资,必须想尽办法扩大对外交流,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其核心工作是使焦作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焦作。这就要求焦作市委、市政府、市外事办和市教委等有关政府部门重视焦作地域文化的对外宣传工作,重视外宣工作中的外语翻译环节,重视焦作高校外语学科外宣人才的培养工作,为焦作文化外宣的核心翻译任务提供专业人才和相关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

通过实际调研发现,焦作地域文化对外宣传的外语资料翻译水准偏低,存在许多错误,严重影响了焦作地域文化在外国友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降低了外国友人对焦作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这不仅影响焦作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焦作,而且影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跨越式发展。旅游文化和煤炭文化外宣工作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例如: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的核心学科是煤炭开采,学院和美国一些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美国煤炭开采专家来院讲学,学院的绝大部分专家教授却听不懂英文讲座,更不要说用英文对外宣传自己的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了,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进程(资料由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专家提供);国际交流处的口译老师能听懂简单的英文,却对煤炭方面的专业术语和学术理论一筹莫展。但是外国语学院不去培养精通科技行业、煤炭行业常识和科技系统、煤炭系统涉外事务常识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而去培养基础师资和纯商务人员。

对于作为焦作文化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文化,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也没有涉外旅游专业,有关领导认为旅游学院的专业双语教学就足够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了,这是典型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白内障”行为。焦作大学外语学院倒是做得不错,英语专业设置了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和应用英语三个方向,没有将不同方向放在专业里一锅煮,而是条分缕析,实现了专业的具体化。美中不足的是,其外语学院培养的是一般导游人员,即中文导游,涉外旅游方向却放在了人文学院,即传统的文学院或中文系。焦作师专本来应该培养基础师资的,却也要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就造成了三所大学外语学科专业方向的重叠和高等教育外语资源的浪费,是典型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也必然影响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一揽子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不妨对三所大学外语学院实现宏观的统一管理,形成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体系,这样就可以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无论对专业发展的精品化还是对促进就业的多元化都会有好的预期效果。

太极文化是焦作地域文化的另一个支柱产业,发源于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形成了焦作的文化精品。在焦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它已经通过各种武术大会等活动确立了自己的品牌效应,而且在三所高校的师生中广泛传播,和少林武术文化遥相呼应,成为河南省武术文化的亮点产业。在这样令人振奋的形势下,双语外宣资料中所存在的翻译错误和外语表达缺陷就成了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已经走了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也一再强调这条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正确道路。所以,走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的国际化道路已成定局,只有跟上这个大局,才能取得经济文化发展进步的全面胜利。中原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引领河南省的新一轮开放热潮,引进外资、国际交流、双语外宣等中心工作必然同步展开。焦作地区高校外语学科负责人要有前瞻意识、大局意识和开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外语智力支撑,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国际化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美]巴巴拉·弗里兹.煤的历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2]戴炜栋.我国外语专业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2009,(5).

[3]桂诗春.一个大题目[J].中国外语,2009,(5).

[4]胡壮麟.中国外语教育六十年感[J].中国外语,2009,(5).

[5]黄国文.从《中国外语》看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J].中国外语,2009,(5).

外交学的就业方向篇3

摘要:武昌理工学院艺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划新增设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首先,开设新专业的背景;第二,开设新专业的现有师资、硬件条件、不足方面;第三,外校已开设本专业的情况;最后,开设新专业的思路并提出可实施性方案。

关键词:专业现状;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开设新专业的背景

武昌理工学院艺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现有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方向和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和动画设计专业,另有一个基础部。为完善学院的专业设置,并向多学科方向发展,更好的满足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现计划开设产品造型设计专业。

从近几年我院各专业招生与就业情况分析来看,环境艺术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在二百人左右,近三年呈上升趋势。由于我国近十年的建筑行业迅猛发展,楼市也经过了几何基数的发展,市场对建筑及室内装饰的人才需求巨大,所以我院环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良好。平面设计方向招生人数每年在一百五十人左右,近三年情况比较平稳。就业方面在传统传媒、广告、出版等行业随国家经济发展势头齐头并进,同时互联网十多年蓬勃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平面设计方向的人才。所以平面设计专业的就业选择多渠道、多层次分布。动画专业的招生情况近三年不容乐观,特别在2010年招生仅招收了十二名同学。这种情况有多方面原因;第一、国内动画行业不规范,市场前景也不乐观,毕业生的就业比较困难。第二、我院动画专业学费比其它专业的费用高出三千元,而其它同类学校不存在这种情况。总人数我院招生情况呈上升趋势,单专业发展不平衡。开设新专业对学员的长远发展会更加良性与平衡。我们看到2010年国家开始出台各种调控政策来抑制国内过热的楼市,现在楼市市场开始出现反应。很快此类专业的人才需求会出现下降趋势,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会导致环艺毕业学生压力加大,上游的生源也将开始萎缩。为避免像动画专业的招生情况,而影响整个学院的发展。我们就有必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将专业的建设、学科的方向趋于完善来保障招生的多元化。

在我国沿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其中以生产加工全球小商品、电子产品的企业的数量非常巨大。但是此类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一种粗放型、低效益的发展状态,核心竞争力较差,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也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常常受制于人。现在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以及企业本身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品牌、知识产权、研发与设计,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产品研发与设计人才现在需求显得特别迫切,这也是我们开设产品造型专业的一个良好外部环境与契机。

二、设置新专业的条件

1.教学条件。从目前环艺专业中有条件的良好的家具设计、灯具设计和陶艺设计课程基础,动画专业中玩具设计的师资基础。基于这些条件,可在产品造型专业中先开设家具、灯具、陶艺日用品方向为起点,并逐步向电子产品方向发展。因为数码类产品是二十一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终端载体,数码产品设计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以手机产品为例,手机已不仅是简单的通讯工具,它集无线移动网络、娱乐、商务、消费于一体的数码产品。且手机的竞争方向由功能性向造型设计与交互方式的转移。例apple手机的发展势头,无论外观的造型界面设计,以及交互方式的创新,使年轻人对它的追求趋之若鹜。

2.硬件设施。我院现有很完善的家具制作工作室,三维数码工作站、三微产品成型仪工作站,设备完善的陶艺工作室、动画工作室等基础较完善的工作室,对于开设家具、陶艺、玩具等方向专业有一定的硬件保障。

3.师资力量。在教学师资上我们有李正文教授等资深专家,秦军副教授、胡嘉辉副教授业界精英。还有一大批梯队成员,都具有较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经验的讲师。对产品造型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外校已开设本专业的情况分析

根据国家教育部专业设置目录来分产品造型专业共有七个方向。产品设计主要包括:a、交通工具设计;B、设备仪器设计;C、生活用品设计;D、家具设计;e、电子产品设计;F、家电设计;G、其他类(玩具、人机界面)。

行业协会对产品设计行业设有十九个行业:1、家用纺织品制造生产行业;2、皮具制品制造生产行业;3、鞋靴制造生产行业;4、日用塑料产品制造生产行业;5、日用陶瓷产品制造生产行业;6、灯具灯饰产品制造生产行业;7、玩具制造生产行业;8、艺饰品制造生产行业;9、工艺品制造生产行业;10、通讯终端产品制造生产行业;11、数码电子产品制造生产行业;12、终端电子材制造生产行业;13、安全防护用品制造生产行业;14、五金、锁具制造生产行业;15、家用电器制造生产行业;16、办公文具用品制造生产行业;17、电动工具制造生产行业;18、电器元配件生产制造业;19、家具制造生产行业。

现开设工业产品造型专业的高等艺术院校主要是交通工具、家电生活日用品、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四大方向。湖南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的交通工具和家电生活日用品两个方向发展;湖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有展示设计方向和家电生活日用品两个方向。这些院校的课程都是以产品的外观设计为重。

新设专业的开设不能再沿袭现开设四十多年其他院校课程模式和教学思路。我认为产品设计的方向应向外观设计和产品交互功能设计并重的创新思维模式转变。

产品的属性应分为机械原理产品类和电子原理产品类,比如说剪刀设计属于机械原理产品,手机设计属于电子原理产品。机械产品的设计重点在外观设计和功能设计,而电子产品的设计则有三个方面:1、外观设计(含界面设计);2、系统设计(含交互设计);3、功能设计。

按以上分析,外观设计、功能设计是产品设计的基础,系统设计(交互设计)是电子类产品的特点。外观设计和功能设计大家都很熟悉,而系统设计中的交互设计大家却比较陌生,它是指人与机器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它绝不是写代码或编程序,更不是做页面。交互设计工作是为了让用户使用产品时更方便、更合理、更安全的一种创造行行为。交互设计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可以改善产品的功能,提升产品的品质,是为了让产品更加人性化的创造活动。例如,在地铁发展过程中安全门曾长期存在了很长一段历史阶段,但是由于站台与列车存在三十公分的间距,常在新闻报道中报道有乘客没挤上地铁而被启动的列车带进列车与站台的缝隙而死亡的惨案。现在产品设计师研发了一个屏蔽门技术,杜绝了此类事件的在再次发生。因为屏蔽门安装在站台上,当列车启动之前,先关闭屏蔽门,将未能及时上车的乘客关在站台上,等五秒之后再关闭安全门,使得列车门口的乘客有充分的时间到达车内。

现在汽车系统设计中自动门锁功能,当车速达到每小时20公里时,车门就自动锁住,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儿童在大人驾驶车辆时无暇顾及时打开车门摔到车外的一种安全设计。这就是工业设计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性化设计。

然而我们国内的工业产品设计仅仅停留在外观与功能设计,更有甚者,很多公司直接抄袭国外设计,不做任何改变便贴上自己的标签就销售,更谈不上创新。学校的教育模式也是相对陈旧,重外观设计轻交互功能;把产品设计误认为仅是外观设计,这就是一种理念上的偏见。

中国古语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我们的大多数人在“器”上大做文章,而“道”已远矣。这就是我们在设计教育理念的偏颇。

四、新设专业的可实施性方案设想

产品造型专业立足本院师资、硬件设施办学条件,从已具备开设专业方向的课程入手,家具设计、灯具设计、陶瓷日用品设计、玩具设计方向导入课程。但新专业的教学思路务必从外观的表层设计向深层次的功能性思考多花精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些课程中将创意思维训练导入,课程的重点在创新上。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按照“教、学、做”三位一体的原则,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现场教学、讲练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高度重视实践性环节,以案例或真实任务来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产任务掌握知识、技能,做到学以致用。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生产型设备、模拟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培训的条件。

课程设置素描、色彩、速写、构成设计、字体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工业设计史、设计表现设计创意学、产品设计基础、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逻辑学、人机工程学、产品原型设计撰写、交互设计学、系统设计、交互界面设计;软件课程开设计:photoshop、CorelDRaw三维autoCaD、软件(3Dmax、Rhino,alias)等。其中课程设置中新增设计创新学、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交互设计学、产品原型设计撰写、逻辑学等课程作为核心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中。

外交学的就业方向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软件设计交互设计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计算机本科专业方向在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培养课程体系的问题,从交互设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入手,提出计算机本科专业交互设计方向课程设置方案,为后续计算机本科专业开设交互设计方向课程奠定基础。关键词:交互设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0引言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相当多的学科领域。因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类院系和专业,各高校对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的特色培养尤其注重。社会需求告诉我们,高校不仅要注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力求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要使培养模式从过去的专业人才培养过渡到专业人才与复合人才并重,令培养出的学生成为未来科技原始创新的人才。计算机专业中各个学科相互交错后的合理融合,将是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核心问题。

交互设计方向课程的开设就是计算机专业进行跨学科教育改革的一次尝试,交互设计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新兴设计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产品审美的水平提升,在各种新产品中运用交互设计以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情况越来越多。美观大方的软件界面和人性化的软件操作方式,往往能给软件开发商带来更多利益。无论软件设计者还是软件发行商,都越来越重视交互设计给用户带来的完美体验。过去研发的新软件通常都是以该开发领域的专业人士为主体设计对象,很少考虑普通使用者的感受;如今加入了交互设计的理念后,新软件更容易为大众所接纳和使用,而当新产品的使用者由普通大众组成时,对使用者体验和反馈的关注也越来越迫切。以苹果产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巨大成功除了外观的设计迎合大众的口味之外,还在于其设备与人之间方便友好的交互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要素,这就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等与交互技术的充分融合实现的。在大量新技术扑面而来的今天,交互设计的触角已经伸向各行各业,伸向人们的心灵深处,其发展将势不可挡。由此看来,在计算机技术中融合交互设计的研究和运用也就显得更加迫切。

近年来,交互设计受到极大关注,很多学科中都出现与交互设计相关的课程或专业。目前,国内外高新科技行业这方面的人才稀缺,因而交互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非常容易找到交互设计或人’机界面相关领域的工作。交互设计专业也越来越受到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教育研究机构的重视,但目前我国这方面人才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究其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行业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尤其在计算机行业中,专业人员在对软件进行用户界面(Ui)设计与用户体验(Ue)设计时,需要有一定的设计美学及用户心理学基础,但大量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对这些课程的系统学习,无法很好地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2)交互设计涉及很多领域的内容,需要这些领域知识的支撑。如何在计算机专业中设置交互设计方向并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是一个有难度的系统工程。

我国尚处于交互设计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社会对交互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交互设计人才有很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先借鉴国内外的成熟经验,积极开展交互设计人才培养规律的探索研究。

目前,我国it行业的交互设计师主要是由软件设计师、工业设计师或心理学等领域人员组成。近年来,随着不同知识背景交互设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融合与发展,交互设计发展呈现多学科融合的特点,这种趋势本身也符合交互设计自身的特点。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3项职能。为了解决交互人才供求不平衡的问题,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培养出以设计专业知识为基础同时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满足市场需求的综合型设计人才,因此研究与制订合理科学的计算机专业交互设计方向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交互设计是建立在多种学科之上的一个具有独特方法的综合体,而不只是部分学科内容的简单叠加,因此如何在计算机专业有效地设置交互设计相关课程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1国内外交互设计专业开设概况

目前,交互设计专业已经在国外发展得比较成熟,至少有20所以上的美国大学有交互设计专业,如强调以人为本的用户体验设计和讲究设计方法论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侧重实验互技术开发的mit媒体实验室以及延续HCi的传统并侧重人机交互和界面设计的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这些院校结合本校特有的专业文化发展交互设计专业并都在开设该专业时非常重视多学科相关性,通过开设如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的相关课程构建交互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些院校的交互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都是经过详细调研后制定,因此非常科学合理,受到社会的极大肯定。

外交学的就业方向篇5

(一)关于会计主体

“联邦政府是一个很复杂的组织,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组成部分。出于会计和报告的目的,至少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联邦政府:组织的角度、预算的角度和项目的角度。”该《公告》为我们认识会计主体的内部结构提供了一个思路,即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具有清晰边界的组织,也可以是一个具有特定任务的项目,还可以是预算中的一个条目。也就是说,会计主体既可以是一个法人组织,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体。但无论如何,会计主体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够相对清晰地界定受托责任,二是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汇报。也就是说,一个组织中可能存在着多个、多种、多层次的会计主体,我们且称之为内部主体。

(二)西方国家关于政府和高校基金的分类

在西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中,会计主体以及内部会计主体往往是以“基金”的形式出现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导论》指出:“一旦要在资本保全基础上运作公共设施,就要对指定资金的获得与使用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并与使用者付费征缴相结合。于是,产生了在政府单位内部对于一系列独立会计主体(separate entities)保持会计记录的要求。这些会计主体被称为基金。基金(funds)被定义为:一个财政主体和会计主体,该主体由一套可以自我平衡的记录现金和其他财政资金的账户组成,包括所有相关的反映负债、剩余权益或余额变化的账户。这些会计账户的划分是为了记录具体的经济业务,或是在具体的规定、约束、限制下来实现特定的目标。”《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李建发主编)从基金会计的角度,介绍了西方政府及政府单位设立的基金,政府会计的基金有以下几类:政府基金(govern-ment funds)也称公共基金(public funds)、权益基金(property funds)、受托基金(fiduciary funds)等。在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中,对高校基金的设置与政府有所不同。根据《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介绍,一般来说大专院校应当根据财务资源的用途限定的情况,设立以下几类基金或基金组:流动基金(current funds)、贷款基金(loan funds)、留本及类似基金(endowment funds)、年金及终生受益基金(annuity and life income funds)、房舍及设备基金(plant funds)、基金(agency funds)是指大专院校为受托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如教职工、学生、以及各类学生组织和团体管理的基金。上述各类基金都是独立的会计与报告主体,要求大专院校按照这些基金分类分别设立账户,分别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类基金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及基金结余的情况。同时,也以学校作为报告主体,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综合的财务报告。基金会计对于我们界定会计主体的启发是,如果我们可以将组织中的不同活动按照性质将涉及到的资金区分为不同的内部会计主体,就可以对不同内部主体之间的交易和事项进行区别对待和不同处理。

(三)关于基金间交易事项及会计处理

按照基金会计的规则,在划分了不同基金类或基金组以后,就可以定义不同基金之间交易和事项的性质,进一步确定会计处理方式。《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对于基金间的交易和事项划分为四种类型:准外部交易(quasi-external transactions)、偿付(reimbursements)、剩余权益转账(residual equi-ty transfer)、运营转账(operation transfer)。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导论》对于基金间交易和事项作了如下分类:“每只基金都是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因此,特定基金必须有一套自我平衡的账户(self-balan-cing accounts)。政府单位里单个基金之间的交易被称为基金间交易(interfund transactions)。基金间交易包括:(1)基金间的贷款或预付款,(2)准外部交易,(3)偿付易,(4)剩余权益转移,(5)业务转移。”我们将交易和事项的分类做如下梳理:

(四)小结

1.确定高校会计主体目的是通过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反映会计主体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2.高校会计主体可以定义为“一个受法律限制的、可管理的、具有受托责任的主体,它通过财务报告向关注该主体的人们传递有关该主体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3.西方基金会计将高校会计主体细分为各类基金,每一个基金都是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按照这个逻辑,高等学校作为整体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会计主体。4.高校会计主体与主体外部的单位之间、高校内部主体之间经济事项和资金往来,称为交易或事项,可以分为外部交易、准外部交易、偿付、剩余权益转移、业务转移等多种类型。5.对于不同的交易或事项在会计上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二、我国高校如何划分高校会计内部主体和如何处理之间业务

(一)高校会计主体边界及内部结构

1.高校会计主体的边界我国高校会计主体可以不进行“基金”的称呼,而继续使用“主体”的概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第二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必须依照本法办理会计事务。”“第三条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一个独立的事业法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都应该设置会计机构、聘用会计人员,对自身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这是对每一个法人的要求。高等学校与其他性质的法人实体一样,都必须设置账簿进行会计核算,并且要保证会计业务的真实和完整。高校会计主体的界定,就是组织与外部界线。我们认为,这条界线应该是高校这个法律实体的边界。也就是说,凡是属于高校这个法人实体的经济活动,所有的内部机构和非独立法人的交易和事项,都应该在高等学校这个会计主体中予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因此,高校法律实体之外、与高校相关的其他法人实体的经济业务应该在其自身会计主体中进行会计核算,而这些财务信息如何报告、是否需要与高校合并报告则是另一个问题。2.高校会计主体的内部结构高校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管理和资源配置,往往需要对内部单位实行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以便落实资源配置和管理责任。这样,在高校这个会计主体范围之内,也就存在各种内部会计主体。从内部经济核算的角度,我国高校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内部会计主体:(1)单位。高校中承担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的院(系、所、中心、实验室),和为这些学术活动提供支持的教学辅助部门,以及为学校提供公共运行服务的和为师生提供生活服务的后勤部门,都可能为会计主体。这类内部会计主体特点是,能够有其独立的管理机构、这个管理机构有明确的责任范围、对学校管理当局负责。这类单位作为内部会计主体的还可以根据责任范围划分为不同层级,比如:学校,是指学校作为总的会计主体;校级,是指代表学校提供公共服务、基本设施的管理当局;院系,是指学校的院、系、所、中心、部处等内设二级机构。(2)项目。学校内部的各个单位或者学校一级的活动,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一些项目,这些项目是以相对独立的活动为对象的,对活动的收支情况进行核算,提供活动进展状况和收入支出情况,类似国外的基金。既可能是学校掌握和分配的资源、也可能是院系掌握和分配的资源,当然,也可以是实行项目负责人制下的专项资金或专用基金。比如:院系的本科生教学项目、课题组的科研项目,学校预算中的预算项目等等。(3)科目。主要指净资产和负债类科目。比如:学校的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发展基金、奖励基金。这些基金由某些单位承担着经管责任,基金收入支出以及增值保全,成为会计核算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单位、项目和科目都可以通过分级分类的编码来代表,编码本身的规律和级次可以实现分级分类的目的。这样,在一个高校的会计核算系统中,就可能存在着上百个单位主体、数以百计的科目主体和数以万计的项目主体。这些内部主体之间可能存在这各种各样的交易或事项,这些交易或事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定义和分类处理。

(二)高校经济业务的分类

高校主体与环境之间、以及高校主体内部的各单位、各项目、各科目之间可能存在和发生着大量的经济业务,这些经济业务按照性质划分以下6种类型的交易或事项:1.外部交易外部交易是发生在高校与其他法人、自然人等主体之间的业务。这些业务可能是交易,也可能是事项;或者说,可能是构成收入或支出的业务,也可能是资金的垫付与归还、资金的委托代管以及应收应付、资金的借入和偿还。外部交易和事项按照对象进行如下具体分类:(1)学校主体与自然人之间的交易或事项,比如:学校向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学生向学校缴纳学费;学校向教师支付工资;教师向学校支付公寓水电费。(2)学校与其他法律主体之间的交易或事项。比如:学校接收政府拨款、学校基金会向学校支付资助款项、学校向企业进行投资、学校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款项或向金融机构归还款项等等。2.准外部交易准外部交易是指发生在高校内部单位之间、单位与学校之间、单位内部的项目之间的,并且对单位或项目的收入或支出带来影响的交易。这类交易是由于某一主体耗用另一个主体提供的货物或服务,或根据规定应予偿付的业务或交易,它类似与外部主体之间的交易,特殊之处在于它们仅影响高校及其内部单位的收入或支出,并不涉及高校之外的任何组织。最为典型的有几类:(1)某科研项目向公共科研平台支付测试加工费用。(2)校内教学科研单位向独立核算的后勤部门支付住宿、餐饮、修缮、物业等费用。(3)校内单位使用房屋缴纳的房租,属于内部经济核算性质,也应该按照准外部交易处理。3.内部借贷内部单位之间或者项目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垫付款项、或者相互借贷款项的情况。这是一种内部的债务。4.偿付偿付是指这种业务:有时为了方便,支出或者费用不是由应对这项交易付款的主体支付,而是由另外一种主体支付。或者说一项业务支出或费用由某个主体承担,而实际应归属于另一个主体。分为两种情况:偿付直接费用和偿付间接费用。(1)偿付直接费用,是指可以确定收益主体并可以分割计量的费用,比如:校内教学科研单位向学校缴纳学校已经垫付的水电费;独立核算的后勤部门向学校支付已经由学校垫付的职工工薪及社会保障费用;甲项目在乙项目尚未到款时,由于工作需要为乙项目垫付了费用,乙项目到款后向甲项目归还已经垫支的费用。(2)偿付间接费用,是指可以确定受益主体但是无法分割计量、只能以摊销的方式在不同主体间进行分担的费用,比如: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使用学校的公共条件和服务而向学校支付科研间接费;教育培训服务在实施过程中而使用学校的公共条件和服务,向学校支付管理费。5.净资产转账这是高校内部主体间非重复性的或非日常发生的转账,它一般是依据规定或约定,从普通基金的基金余额中提取专项基金,或根据需要将专项基金转为普通基金,或者专项基金之间的相互补充、或者学校普通基金与院系普通基金之间的转移等等。6.业务转账业务转账通常是指除了外部交易、准外部交易、内部借贷、偿付和净资产转账之外的所有的发生在主体之间的资金转移。比如:学校内部的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所涉及的业务、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等等。

(三)高校经济业务的分类会计处理

外交学的就业方向篇6

一、加强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一)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核心在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培养大纲,体现出专业建设的特点[1]。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类人才的需求,我校交通工程专业三次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及其相应的培养大纲。专业方向由原来单一的交通规划调整为以交通土建、桥梁渡口、城市轨道交通为主体,兼顾港站、枢纽、铁路、水运等内容,逐步理顺和完善了专业的课程体系,同时协调了专业本科生课程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衔接[2]。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原则,形成了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方向课的三级课程结构,减少了课程的重叠,加强了专业课之间的互通性。同时,我们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等力学课程引入专业基础课程,加强了学生的力学理论基础,以利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科研需要。此外,结合交通工程新领域进行课程创新,将智能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物流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纳入到交通工程的课程体系之中,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注重第二课堂与知识拓宽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专业教学中积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和国内外交通行业的交流,邀请或聘请国内外交通行业的专家学者就目前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交通管理、交通安全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并为我院师生举行多种形式的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兴趣。在“请进来”的同时,也积极“走出去”,利用周边区域公路网改造升级、郑东新区城市道路建设以及郑州市地铁建设的发展契机,带领学生到相关工地进行参观和实习,提升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其对专业课的理解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实践创新能力

工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离不开系统、完善的实验环节。为此,学院经过反复论证,积极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加大专业实践、课程设计、实验课程的比重,并从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形式的确立、实验设施的购置及实验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与研究,完成了“交通规划与管理”、“汽车构造及模拟驾驶”、“路基路面综合性能测试”、“公路景观虚拟”等系列实验的开设,涉及到“公路网规划”、“交通安全”、“路面材料”、“道路景观”等多门课程,这些实践教学也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实习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共包括4个部分,即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习基地采用校内外结合,校内由各专业学科的实验室、基础实验室等组成,而校外的实习基地主要是通过与河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郑州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郑州市政设计院、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高速公路公司、市政公司等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实习、设计提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四)完善教学质量督导体制

为了紧贴社会发展和交通行业发展的动态,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学院专门成立了由资深专家组成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规划专业的教学及课程体系,并在每学年研讨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指导专业发展与建设。交通工程系主任负责落实日常教学管理,系副主任、教学秘书定期核查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务处成立了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每学期不定期随机到教室听课,评估和监控教学效果,建立主讲教师教学质量档案,保证教学质量。

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优化

(一)加强支撑学科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离不开高水平学科的支撑。我校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时间不足10年,虽然专业教学内容以及专业方向不断更新和完善,但还需要加强交通学科建设不断积累学术成果为专业的拓展及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学术支持和理论保证。尽快建立相关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为专业的发展搭建扎实的平台。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

根据专业教学、实训及科研的需要,应统筹我院已有的实验设备资源,筹划建立交通工程实验室,适时筹集资金,分批建设道路工程实验室、交通安全与景观环境模拟实验室、交通信息与控制实验室和智能交通系统(itS)试验中心。目前,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应首先整合现有资源,确立目标,先易后难,逐步完善。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交通工程教研室底子薄,年轻教师比重大,需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学院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首先,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在专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十分重要。他们不仅开发科研项目、组织学术活动,同时还担负着学科梯队建设及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次,全方位加强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均配置了指导教师,对每一位青年教师均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案,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全方位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此外,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改善和提高师资结构,加速学科的发展。

(四)加强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科研工作能加深专业的理解,促进专业的建设,对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来,随着一批博士人才的引进,积极参与到了地方交通科研领域,获得了一批交通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另外,学校为了促进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加大了科研投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师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这些都有利地促进了交通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五)加强与地方相关行业的联系

外交学的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需求;发展;大学教师

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河北省涌现出一批以清河羊绒、安平丝网、安国中药材、白沟箱包、辛集皮革等为代表的规模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这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以其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和较高的国内外市场知名度,打造了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优势,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并占据了一定了对外贸易收入份额。在此基础上我省经济发展急需一大批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应从高校课程设置着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挂钩,将高校的特色专业与跨文化英语语言交际相融合,合理设置英语+特色专业课程,严模模块,设置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从而使各个高校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凸显而出。

在对外贸易交易过程中,英语成为世界上对外贸易交流的重要工具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培养能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因此在构建特色专业模块的基础上,因嵌入英语课程,将实用英语嵌入实践课程,为了最充分地发挥英语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英语教育必须与各门专业有机结合,既凸显专业特色,也不失英语的辅助作用。对此,大学教师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亦面临全新的挑战。

一、跳出传统知识结构的框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如果仅拥有本学科的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了。仅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教材内容主要涉及了人文方面,因此大学英语学科内容知识应该向跨学科方向发展,以本地区急需的专业特色为依托,同时具有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以此对英语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适应社会发展,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加快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与需求专业结合

某一学科、职业或者目的有着紧密联系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师的主修方向。传统英语专业将语言学、英美文学、语言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授课内容,尤其是对英语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几乎完全与其他学科分割开,而对于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则应将英语与需求专业有机结合,通过编写相应的专业英语教材,引导大学英语教师与其它专业教师做到复合型发展。各行业对既懂专业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于英语人才的能力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和专业化,面对此要求,教师亦可以通过与专业教师的配合与培训完善自身的结构知识,大学教师也应去参加多种资格证书的考试,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实践水平。高校应重视对现有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使其具备”英语+专业”的新职业技能,改变其知识结构单一的职业特点,有效提高英语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

三、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

由于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实现应用,而应用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受到文化的限制。尤其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各国实现了跨文化交流,我省重要贸易企业部分也靠外贸出口,所以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之外,还要培养出学生们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避免在对外贸易交流中产生过多的文化冲突。由于高校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将课本中涉及到异国文化的知识进行文化背景分析,帮助学生们了解西方文化与禁忌,了解对外贸易交流中的策略方法,以将专业知识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得以充分地展现和交流。

四、引进品牌特色专业,引领特色教师发展

知识经济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制造业大国对应用型人才都有旺盛的需求,2013年高校法律、会计、经济、外语、计算机等学科专业就业率低下,在于高校对专业开设盲目跟风,造成时段人才过剩,对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密切相关的新经济学科则准备不足,开创不够。因此,针对人才培养结构性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并存的现象,必须进行有效的专业结构调整。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外实践教学为途径,构建高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是专业建设。专业特色的发展在于教师,因此通过聘任优秀名师与行业骨干为兼职教师,一方面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培训在职其它教师,以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为重点,建设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相关企业骨干人才作为校外培训基地指导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不断修缮课程培训体系。

以需求导向的特色专业建设和一线教师的培训与发展,直接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事关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应引起高校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培养社会需求相应人才,凸显各高校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校内外课程体系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董泽芳.关于大学办学特色的思考,大学的理念与追求[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倩.研究教学型模式下的品牌专业建设战略[J].江苏高教,2005(6).

外交学的就业方向篇8

关键词:工作导向;工作场景设计;贸易环节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16-02

未来趋势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突飞猛进,英语一定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第一桥梁也是国际性人才展翅高飞的助力器。目前,总体趋势还是以应试为目的,缺乏实战性和应用性。这种趋势亟待解决。

一、研究意义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知识的时代性即社会属性是教学改革的重点。而高校公共英语多偏于文学性,和未来就业无零距离接轨。找工作时,学生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临阵磨枪,应付英语面试。既然如此,高校英语教学为什么走如此多的弯路而不能像雅思和华尔街英语那样具有实用性和商务性。如何让英语文盲开际?这确实是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以此课题立项研究意义重大。

二、研究的基础

利用多元化理论为指导原则,采用国内外不同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在适应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前提下,把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部分融合,取长补短,设定工作类型和场景进行专题训练,同时进行基础知识的查疑补漏,以免学习中掉队。以实用性为原则,因材施教。以社会属性为根本,内容要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借鉴雅思与华尔街英语的成功经验指导教学。并由既有师范专业背景的又有各行各业商务英语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英语教师来主持和实施课题项目。同时,有各专业英语教学经历的中青年教师的配合,以任课班级为实验对象,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三、研究思路

把商务英语和公共英语实用部分进行有机结合。按内容和工作场景分为10~12个专题进行口、笔双向模拟实践训练。按不同情境来设计实用际主题并按照英语学习实践应有重现率的规律,使学习者主体在体验过程中,手、眼、口并用前提下进行重复模拟实践,用合作互动的方式,以强带弱互助学习,在引导者指导教师引领下,共同完成模拟实践演练,最终达成未来学习者的工作环境下有效交流,商务场合下贸易环节的洽谈沟通。日常的工作环境能大胆面对。尤其在面试时,可以描述某一贸易工作环节和实习岗位。实验中,以个人、甲乙或团队的展示结果作为考核目标。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学完就能用,一用还就行。张口就能说,提笔就能写。以案例、模拟实践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引导、体验、实践、归纳、再体验、再重现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形成教师情绪饱满,学生兴趣浓浓的一种课堂氛围,把控学生有效体验和模拟实践训练方向,最终达到引导者与学习主体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

四、主要内容

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形式下,高职英语教育要想高端大气上档次,英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内容就要注重时代的普遍意义和公共通用意识的实践性、实用性结合的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培养。因此,整合公共英语与商务英语。把外贸函电内容与高职英语有效结合以补充材料及课件辅助的形式来制订教学计划及学习方法。选定实验对象。主要内容:把公共英语和商务英语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归纳筛选,按照实用性、可操作性、社会属性、可实践性进行学习交际训练。内容按10个交际情境进行:(1)新生交流自我介绍、专业介绍扩展到商务英语工作情境下的相互认识――从递交名片到建立贸易关系。(2)学生班会谈实习体会。如酒店实习的商务英语、商品交易会的产品介绍、商务邀请。(3)从a、B级实用文体信件扩展到外贸函电写作――询价、报盘、还盘、内容。(4)商务礼仪到商务英语的贸易谈判内容。(5)e-mail、传真、有效交际工作语言电话、电话业务联系。(6)摩托罗拉一天的工作总结到商务英语的合同条款确立。(7)应聘申请、简历、面试技巧扩展到着装礼仪、面见客户、贸易谈判确立合同。(8)酒店预订流程到合同确立后订单产品的生产、检验、包装、运输、保险方式、付款方式、交货条件、投诉与索赔。(9)演讲、口语表达到商务英语贸易流程某一环节的谈判分甲、乙方进行。(10)守时与履行合同的义务。附加商业合同种类与国际贸易方式。考核内容:英语演讲与贸易环节谈判展示;商务信函结构与建立贸易关系信件的书写。评价标准:语言的社会属性――时代性与实用性。遵循语言的功能――交际能力:口语、笔试能力展示。首先,实践初期进行课堂实践训练的基础性训练。语音、语法、朗诵、对话、问答、谋篇布局、专业术语的介入语言交际能力训练及听力训练。实践中期。结合性扩展训练阶段。加入商务英语、贸易函电。以冶金、电子和机械行业为背景素材进行交际训练。实践后期以阶段性实验总结报告。结题报告实验结果数据量表来证实实践结果。预期研究成果:学习者口语、笔头实用际能力普遍提高。就业能力范围广。工作后继续学习能力增强。公共英语是培养学生母语之外的培养学生第二语言的综合能力的基础性课程。《外贸英语函电》是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对外贸易业务活动的专业工具。用人单位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是基于学生在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展示为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因此,课堂教学应体现的是,对学生未来就业更具职业导向性和实战性的训练。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为学生工作目标达成而服务的。如果违背这一点,再完美的课程也没有效率。因此教学效果的评价要以学生的工作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重点。真正实现教学实践水平是学生的应用能力的体现。多组织学生模拟实践活动,加强训练力度。

五、研究的特色与评价

外交学的就业方向篇9

国内各大外语院校在多年的教学模式探索下,逐渐认识到翻译实践对于理论教学的重要辅助意义,纷纷进行改革创新,开辟翻译实践基地,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从全国英语教学的领军高校来看,北京外国语大学同文翻译社,开展43种外国语言的全方位翻译服务及国内外高端翻译业务,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高校翻译教学从课堂走向市场的先行者;山东大学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建翻译基地,构建实践平台等。建立翻译实践基地不仅是辅助翻译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当前翻译市场所趋。笔者通过在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筹备建立英语翻译实践基地,旨在探索科学的实践基地运行及管理模式,使其成为高校复合型、应用型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的摇篮。

一、翻译实践基地活动内容

1、合理定位,立足高校特色优势

随着全国大学外语教育的普及和高校学生整体外语尤其是英语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单一外语类毕业生需求量下降,而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显著上升。目前翻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亦趋多样化。要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首先应解决好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于应用型翻译人才主要存在两大类型的需求:一是大多数部门或企业需要大量既能担当一般翻译又精通于本身业务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二是一些重大涉外活动需要专业水平很高的口笔译或同声传译人才。[2]

专业特色是专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因此,高校应结合国家经济,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需要找准市场的切入点,培养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具有特色的应用型翻译人才。[3]此外,国内高校大多具备多学科建设的资源优势,校内翻译市场广阔。若能将这些校内潜在翻译资源高效、合理地开发利用,将是对平时课堂翻译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科的拓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应用型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2、政产学研,开辟多元实践形式

英语翻译实践基地以成立高校英语翻译社为主要特色,将其作为主要活动基地,发掘校内翻译需求,开辟多元实践形式(笔译、口译),从“政、产、学、研”四个方面开展翻译实践活动。

(1)政:

>校官网以及各学院网站英文版建设与完善

高校英文官网网站,作为宣传和推广自身形象的重要门户和展现教学及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其英文网页的译文质量对该校国际化发展战略至关重要。翻译实践基地团队可以参与到网站日常建设更新与维护中,令海外学子及专家学者及时了解到高校的最新动态,宣传国际化理念,赢得更多与海外高校合作的机会。

>校史馆的语言文化建设

高校校史馆作为其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为国内外人士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打开了一扇窗口。翻译实践基地团队可凭借专业的双语综合应用能力对校史馆内铭牌、背景图片文字说明等各种文字材料做出专业地道的英文版本介绍,推进校史馆语言文化建设,切实增强高校历史文化感染力及影响力。

(2)产:

>高校科技园区国际化建设

目前,国内多所高校采用科技园区模式,利用优势学科群以及高校所在地的区位优势,构建基础实践平台,实现校企优化结合。而园区内外向型企业的国际化势必需要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翻译实践基地可利用与园区内企业的深度合作为高校科研建设提供强大信息与智力支撑,推动其学科建设的立体化、市场化进程。[4]

(3)学:

>国际高校教材及精品视频课程的引进

高校可以通过模仿CiCistudy网站,以及网易公开课等模式,创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引进国际精品公开课并提供一系列相关服务,特别是知名公开课视频的字幕翻译,配音嵌入以及后续相关制作等,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更高端,更全面的学术服务。

>高校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口译陪同

英语专业口译陪同作为语言服务者和文化传播者,利用较强的双语交流能力,扎实广博的知识积累,做好会议双方的学术交流工作。既能有效改善高校国际交流会议的学术氛围,促进双方交流合作,同时又能充分发掘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潜力,提高其翻译能力,实现校方与学生间的共赢。

>留学生来华学术交流及生活服务工作

面向留学生的来华学术交流及生活服务工作为翻译团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团队成员可承担高校留学生的汉语基础教学工作,进行深度的学术交流、文化交流,为在华留学生提供全面的语言服务。

(4)研:

>高校师生学术论文摘要翻译

每到毕业季,学位论文摘要翻译需求量大增,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锻炼了其翻译能力,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科间融合;同时,高校科研成果的对外推介离不开专业的翻译人才,教师学术论文翻译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对高校科研创新成果的推广,提高高校国内国际知名度有着重要意义。

二、翻译实践基地未来发展方向

翻译实践基地一方面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围绕基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从专业内容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实践基地的建设、实习的组织与指导到毕业生的就业,整个过程都以就业为导向,统筹规划,功能明确,并以该基地为中心,逐步向外辐射,成功与多家企业建立实训关系,为学生翻译实践提供真实环境,使其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其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也为其就业增加机会和途径。

另一方面实践基地要逐步走上智能化、信息化发展道路。实践基地通过网络平台,成立网络翻译论坛,扩大其影响力,广泛吸纳高校本硕博人才资源,建立人才信息库。通过人才资源信息的整合,语料库的建立,最终筹备建立一个基于云计算的翻译平台,即基于互联网及多项语言处理软件工具的语言数据库,面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共享工作平台,开发高校语言资产,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方便、快捷、高效的语言解决方案,最终将该平台推向社会市场,与企业构建网络合作关系,通过有效集中资源,提高翻译水平和质量,并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个体成本,通过互联网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让企业用户获取丰富多样和便捷高效的服务,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翻译产业的服务模式。[5]

外交学的就业方向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职;英语

1.前言

据悉,在未来10~15年内,中国要有20所高职院校跻身国际著名高职院校行列,因此我们必须提升开放办学水平,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高职教育国际化。

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有一点是必须的,那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0年6月试行的新《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高职英语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根据说话的不同主题、不同场景、以及对方的不同文化背景,讲出得体和恰当的话语。我们认为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与其对所学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熟悉程度密切相关。著名语言学家thomas认为:“若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他可能被认为是没礼貌和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粗鲁和敌意”。胡文仲教授则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人之间的交际。因为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语境,那么交流起来难免会出现误解,甚至不解的状况,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2.跨文化交际所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2.1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可以确定个人、群体或社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和交往准则。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因文化传统、、政治、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许多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具体体现在个体取向还是集体取向,集权取向还是分权取向,喜欢创新还是趋向保守,以男性为中心还是男女平等,重资历还是重能力,重长远利益还是短期利益等等。

总的来说,个人主义是英语国家人的主流价值观,而集体主义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这一点在英语的词汇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在英语中有许多反映“自我”的词语,象:self-study(自学)、self-assurance(自我肯定)、self-reliance(自力更生)、self-centeredness(自我为中心)self-confidence(自信)。这些词是英语国家人生哲学在日常工作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反映。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是英语国家重视个人价值至上的体现。集体主义是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人认为,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中才不会干涸,强调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意志必须服从集体意志。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人们通常反对标新立异,故有“枪打出头鸟”之说。当今,在西风东渐的情况下这种价值观慢慢地在改变。

2.2思维方式

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人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着差异。英语国家文化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的,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左右下,人们对人和事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处理事务时常常带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影响跨文化交际。

3.跨文化交际教育途径

3.1利用讲座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

要提高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开设跨文化讲座或课程。例如,可以就英语词汇的文化含义,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成语、谚语、格言以及典故、委婉语、禁忌语等的跨文化比较,开设专题讲座。也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他们/潜在的可能会就业的企业(行业)进行/企业(行业)文化的中外跨文化比较。例如,可以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中美(中英、中国)澳大利亚等)贸易谈判过程中的文化差异专题讲座;也可以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开设有关/营销策略的中外跨文化比较专题讲座;而开设系列文化讲座,实际上就是为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选修课。可开设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通过开设这些跨文化讲座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2利用课堂开展跨文化交际讨论

课堂上,讲解课文时,教师先对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不同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除了对语篇模式进行分析外,对课文中出现的习语、典故等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了解言外之意,从而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观。然后,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讨论,讨论的目的在于解决一个实际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美国英语词汇中/individualism(个体主义)和/materialism(物质主义)的文化含义,西方人主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讨论,记录讨论结果,并帮助学生使之与中国的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进行比较。或者,老师列举一些常见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典型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中西文化差异的印象,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3.3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跨文化欣赏

利用网络让学生搜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及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组织学生观看原版的英美等国家的电影,尤其是获得过国际大奖的电影。这既可以使学生享受到生动有趣的电影故事情节,还可以通过电影习得英语;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通过电影可以欣赏到很多英语国家的文化。另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浅显的英美小说以及英文报刊杂志如21stCentury,ChinaDaily及times、Digest等,从中选些文章让学生阅读;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们多注意文化方面的细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会娟,王俊景.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困境与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8期.

[2]李妙惠.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屈俊玲.高职高专旅游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价值工程.

[4]刘明志,常怿.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镇江高专学报,第16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