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食品安全检测总结十篇食品安全检测总结十篇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56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篇1

一、建设原则

食品安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检验检测实现合理分工、集中配置、资源共享、稳步推进。

二、工作目标

争创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力度,不断提高抽检效率;建立统一、规范、科学、合理、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运行体系和信息平台。

三、检测体系

根据目前我市检验检测机构的实际,我市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以确保重点,兼顾各环节为原则。政府出资重点加强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使其基本达到具有定量检测农药残留、药物残留、重金属残留、激素类药物、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项目检测的手段和能力。市农业、工商、卫生等部门主要添置各环节日常监管中以定性为主的快速检测设备、设施,以保证日常监管的需要。同时根据食品安全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到分段检测与品种检测相结合。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的质量检验;质检部门负责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质量检验;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的食品质量检验;卫生部门负责消费环节的食品质量检验;各乡镇(街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检测站,负责本辖区农产品检测工作,接受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对食品质量检验的组织协调。

四、职责分工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建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运行机制,制定全市年度检测计划,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食品检测工作,统一对外食品检测结果。

市农业局:负责农产品种植的食品安全监测;承担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达的食品安全抽检任务;负责受理农产品种植环节举报投诉、专项检查;负责乡镇农残检测指导和管理,做好农产品上市前抽样检测,负责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负责受理畜禽养殖环节举报投诉、专项检查、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抽样检测。负责水生动物检疫工作及其产品的质量监测工作;负责受理水产养殖环节举报投诉、专项检查、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抽样检测。

市质监局:负责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监测工作;督促企业加强自检体系建设;承担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达的全市食品安全定量检测目标任务;负责受理生产加工环节举报投诉、专项检查、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抽样检测。

市经贸局:抓好生猪屠宰场检测室建设及管理工作,开展肉品质量检测。

工商*分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全市农贸市场、商场、批发市场检测室(或快检设备)的建设及管理;承担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达的食品安全抽检任务;负责受理流通环节举报投诉、专项检查、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抽样检测。

市卫生局:负责食堂、餐饮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测工作;负责突发食物中毒事故的技术鉴定;承担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达的食品安全抽检任务;负责受理食堂、餐饮业消费环节举报投诉、专项检查、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抽样检测。

各乡镇(街道):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检测站。负责管理本辖区内农产品检测工作;制订本辖区农产品检测工作年度计划;根据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布置的检测任务目标,开展农产品抽样检测工作;开展农产品快速定性检测站的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等;完成农业部门下达的检测目标任务。

五、运行机制

(一)统一制订抽检计划

为提高检测效率,节约检测经费,避免重复抽检。抽检计划分监督执法性抽检计划和综合评估性抽检计划,各职能部门根据我市食品安全状况,以及季节、环境、重点环节、重点品种、特色行业等特点,结合上级主管部门考核要求及分配计划,每年确定抽检品种、数量、批次(频次)、检测项目,报市食安委办公室,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报市政府批准后统一下达全市年度抽检计划。

(二)统一检测检验

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除快检、现场检测以及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项目以外的食品安全检测需统一由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负责检测。其中列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年度计划的监督或评价性项目检测,依据文件直接送检测中心检测,新增加的临时性检测项目,必须经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按程序送检测中心检测,相关检测经费按市政府办公室〔20*〕118号抄告单执行。

(三)统一检测项目标准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在下达全市年度抽检计划时,根据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指定检验标准依据,各食品检测机构的食品检测项目均应指定标准进行检验。

(四)统一汇总检测结果

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应把“条”(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和“块”(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达的计划)布置的所有检测结果及时汇总到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汇总后的检测结果作为全市食品安全状况的评估依据。对检测结果不合格的食品,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行政查处。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对不合格食品生产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确保食品安全。

(五)统一信息报告和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应综合各有关检测单位的检测结果,汇总后报告市政府,并视情向社会,及时提醒市民注意。对举报投诉、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等检测信息,要及时上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加强对检验检测信息分析和综合利用工作,及时将检验检测信息在市食品安全信息网中监测预警专版上,有效进行消费提示和警示,实现监测信息互联共享和对社会公开。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检验检测信息,指导监管工作,作出安全预警,加强执法监督,促进企业自律。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有效的食品抽样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是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从执政为民的高度,进一步统一认识,顾全大局,加强领导,服从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二)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机制,根据职责分工,按时完成上级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达的各项检验检测任务,及时沟通相关信息,形成食品检验检测合力,检测结果及时报送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篇2

20**年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商品质量监测工作中,突出重点,抓住热点,坚持质量监测与市场检查相结合、质量监测与质量准入相结合、质量监测与规范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强化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特别是食品安全监管,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消费引导和消费提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监测内容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局的工作部署,按照商品质量分类监管的要求,以消费者申诉、投诉、举报比较集中,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特别是食品作为本年度商品质量监测的主要品种,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食品市场作为监测的重点区域,全年具体监测内容如下:

(一)抽样监测内容

一季度计划安排粮食制品、食用油、保健食品、水产品、洗浴用品、家俱、汽车轮胎、家用燃气具、农资产品、农用机械。

二季度计划安排儿童食品、糖果、休闲食品、奶制品、茶叶、桶装水、饮料、端午节日食品、婴幼儿米粉产品、啤酒、儿童服装、童鞋、儿童玩具。

三季度计划安排冷冻饮品、果蔬制品、中秋、国庆节日食品、冷冻食品、现场制作食品、裸装食品、眼镜、电池、饮水机、洁具、学生服装、塑钢型材。

四季度计划安排腌熏肉制品、水产制品、罐头食品、豆类制品、酒类、食品包装袋、节能灯具、双端荧光灯产品。

以上监测品种,将视各个时期市场监管情况和消费者的投诉热点及专项整治重点,增加监测频次,作适当调整。

(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内容

各分局、县(市)局要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检测箱和食品监测车的作用,按照市局每星期检测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个品种的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计划,并将检测结果上报市局。针对快速检测发现的问题,由市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对此类商品抽样监测。每月快速检测食品安排如下:

3月份,重点开展鲜肉(水分)、辣椒粉(二氧化硫)检测;

4月份,重点开展豆制品(甲醛)、面条(吊白块或二氧化硫)检测;

5月份,重点开展水发产品(甲醛)、蔬菜(农药残留)检测;

6月份,重点开展湿米粉、湿面条(吊白块或甲醛)检测;

7月份,重点开展蔬菜(农药残留)、食醋(总酸)检测;

8月份,重点开展水产品(甲醛)、熏腊肉(亚硝酸盐)检测;

9月份,开展肉类罐头(亚硝酸盐)、肉丸(硼砂)检测;

10月份,重点开展食用油(酸价和过氧化值)、水发食品浸泡液(双氧水)检测;

11月份,重点开展黄花菜、竹笋、金针菇(二氧化硫)、酱油(氨基酸态氮)检测;

12月份,重点开展鱿鱼丝(吊白块)、味精(谷氨酸钠)检测。

以上商品的检测由各分局、县(市)局组织辖区内的食品安全监测车和食品快速检测箱统一进行。检测结果于每月28日前汇总报市局(汇总表附后)。市局根据检测结果再确定正规检测机构开展检测。

三、监测区域及场所

在全市选择辐射面广、交易额大、商品质量问题多、消费者投诉集中的批发性专业市场、综合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旅游景区和农村消费比较集中的场所。

四、监测时间

全市全年按季度共组织5-10类商品抽样监测。在上一季度的最后一个月拟定下一季度详细的监测计划。市局下达的食品快速检测任务(每月两类商品),各地应在月底前完成检测并上报市局。

五、检测标准及项目

检测标准以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强制性地方标准为主,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则适用企业标准。从经费考虑,检测商品一般不作全项目检测。但主要项目检测一般应在3个以上。食品快速检测项目除市局规定外,各地自行确定。

六、承检机构

由湘工商消〔20**〕281号文件确定的24家检验检测机构承担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七、监测经费及要求

(一)根据省局要求,市局本年度监测经费不得少于30万。

(二)各分局、县(市)局开展监测工作,要严格按照湘工商消字〔20**〕104号文件规定进行,且安排的年度监测经费不得少于5万元。

(三)各分局、县(市)局,市局机关各部门、直属单位开展商品监测,必须向市局消保处申报并报省局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八、检测结果的利用

(一)市局对上述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按照有关规定公告和监测信息。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篇3

关键词:烧烤微生物大中型餐厅小型摊位污染

中图分类号:R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16-02

“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1]。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人们的饮食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食品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由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依旧是世界食品安全中最为突出和最为关注的问题,而食品微生物检测是评价食品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2]。按照我国食品卫生标准的规定,绝大多数食品均需要测定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微生物指标以评价其卫生状况[3-6]。菌落总数测定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它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大肠菌群指的是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来自于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是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在微生物检测中常见菌落总数很高,但大肠菌数很低的情况。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引起全球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中约40%为沙门氏菌[7,8]。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日益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类安全与健康[9]。

烧烤,这种人类最原始的烹调方式,逐渐成为受人欢迎的多人聚会休闲娱乐方式。然而烧烤这种食品存在着安全问题,烧烤食材在加工、贮藏、运输等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烧烤食品包括多种肉类、水产品类等。各类食材自身可能存在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微生物,并且在食材的保存及制作过程中也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容易造成交叉污染。畜禽在屠宰前若受到微生物感染,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可直接污染鲜肉,而在屠宰、加工等过程中鲜肉也可能受到微生物污染。在一般情况下,含水量高的水产类比肉类更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10],而且像生鲜肉类等食材在贮藏、销售环节中,条件的不适宜也容易造成微生物的滋生;除原料自身的微生物污染以外,烧烤食品的加工处理过程是否规范、经营场所卫生条件是否符合标准、市场监管是否到位等对其卫生状况及质量安全的影响也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不同种类的烧烤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主要的不合格原因,寻找防止烧烤食品微生物的关键环节,为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

样品来自长沙市烧烤餐厅及小型烧烤摊点,共购买采集样品800份。其中,取自烧烤餐厅的样品400份,小型烧烤摊点样品400份,其中每份中都包括多种水产品类、多种鲜肉类。

1.2采样

用无菌采样夹将样品放入无菌采样袋内,再将无菌袋放入到有冰袋的采样箱中,2h内送回实验室;部分室温储藏,部分放入冰箱冷藏,以保证与初始储藏条件一致。

1.3样品检测

分别按照GB/t4789.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测定、GB/t478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t4789.1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t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和Filmplate测试片法对所采样品进行检测。

2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是通过sigmaplot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种经营场所各种菌类合格率的比较用Duncan'smethods单因素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代表着两种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表示两种结果对比有极显著性差异。通过使用excel软件对比较结果进行作图。

3结果与分析

3.1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结果

按照GB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GB2992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对烧烤食品进行比对分析[11-12]。2类经营场所中大中型烧烤餐厅中的食品合格率高些,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糖球菌的合格率分别为78.75%,89.75%,93.5%(表1)。而小型烧烤摊点出售的肉类和水产品类样品合格率比较低,微生物污染状况严重。此外,从小型烧烤摊点采集的样品中,肉类和水产类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糖球菌的合格率分别为69.5%,75.5%,82.5%(表2)。通过统计分析可知:小型烧烤摊位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程度显著高于大中型烧烤餐厅(图1)。

3.2沙门菌检测结果

本实验按照国标法分离出疑似沙门菌10株,接种到三糖铁琼脂得到疑似沙门菌9株,经过进一步生化及血清学实验,结果不足以判定为沙门氏菌。用Filmplate测试片法将分离的疑似沙门菌在(36±1)℃培养15-24h后未发现紫红色菌落。同种样品沙门菌Filmplate测试片的检测结果与国标方法一致。

4讨论

按照现行各类食品的国家卫生标准和国家安全标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3个指标中任何一个指标不合格均判定为不合格样品。本实验结果表明:大中型烧烤餐厅中的肉类和水产类食品,菌落总数的合格率为78.75%,并且通过检测我们还发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超标现象。说明大中型烧烤餐厅的肉类食品存在着微生物污染问题。此外我们通过对小型烧烤摊位的烧烤食品进行检测发现:小型烧烤摊位中肉类和水产类食品中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合格率均低于80%,而且其中的菌落总数合格率仅为69.5%。这表明小型烧烤摊位肉类和水产类食品存在严重的微生物超标。我们推测造成烧烤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烧烤这类食品在生产加工后没有包装,食品暴露在污浊的空气中,与外界直接接触极易受到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13],尤其是一些小型烧烤摊位的摊点设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因此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其次烧烤食品的各类原料由于其性质和加工过程不一样,所以在食品加工制造和储运过程中也易造成微生物污染[14],其次在制备不同种类的食材时,没有注意及时的洗刷砧板,换工具等原因造成了二次污染。除此之外,烧烤食品中各种肉类和水产类由于其自身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也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15]。在本次检测中小型烧烤摊点样品大肠菌群超标率24.5%,故其存在肠道致病菌的可能性极大,其引起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潜在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从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大中型烧烤餐厅的微生物污染状况整体好于小型烧烤摊点类。这可能是因为:大中型烧烤餐厅的肉类,水产类的食材来源可靠,食品质量卫生条件好;其次食材的贮藏,制作过程中条件有保障,还有就是大中型烧烤餐厅的环境卫生也优于小型烧烤摊位。表明正规经营场所、有力监管是食品质量安全的保障。大型经营烧烤餐厅的低温冷藏设施条件基本完善,可以有效减缓细菌增值速度,且食具合格率高。但小型摊点类卫生状况较差,食具、食材暴露在空气中,大部分没有冰柜冷藏食物,就餐者没有安全感,应是监督管理、检测的重点。

在对样品进行沙门氏菌检测时,每一批次样品用国标法检测大约需要7d,而用Filmplate测试片只需要1d,且测试片灵敏度高,在1.5X10-8稀释时仍可计算出菌落;另外,Filmplate测试片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分离培养法1.84‰,复查准确率提高12%。因此,用Filmplate测试片检测沙门氏菌更准确、快捷。在本研究中沙门氏菌检测结果为阴性,可能与单类食品的样品数相对较少有关。如果增加取样次数及取样数量,可能更能够显示烧烤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的真实状况。

5结语

本实验数据显示,不论是大中型的烧烤餐厅还是小型烧烤摊点的烧烤食品均有部分样品的微生物指标超出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其中,菌落总数检测显示,在2种经营场所中,大中型烧烤餐厅的菌落总数的不合格率为78.75%;从小型烧烤摊点采集的肉类、水产类的样品中,微生物污染均较为严重,菌落总数的合格率低于70%,小型摊点的经营方式使得烧烤食品无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比大中型餐厅的样品污染更为严重。因此,在食用烧烤食品时最好选择大中型经营餐厅,并且卫生条件要好的。同时,应对工作人员加强卫生知识教育,督促其规范操作,以减少污染,保障消费者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兰兰,万旭刚,牛孝彬,运珞珈.湖北省几类食品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4(5):464-466.

[2]王宇川,2004~2006洛阳市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3):497-4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4789.2―2010菌落总数测定[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4789.3―2010大肠菌群计数[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4789.15―2010丝状真菌和酵母计数[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4789.4―2010沙门菌检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7]顾宝柯,袁政安,金汇明,许学斌,林亚萍,陈敏,肖文佳.上海市沙门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3):245-247.

[8]童哲,程苏云,梅玲玲.浙江省272份食品沙门氏菌检测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2003(4):33-34.

[9]黄娇甜,祝益民.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196例的临床特征[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5)22-5.

[10]王燕梅,乔昕,符晓梅,沈S,袁宝君,戴月.江苏省2008-2009年肉类和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J].中国公共卫生,(5):539-541.

[11]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2727-1994烧烤肉类卫生标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12]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29921-2013食品中致病菌限量[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13]孙平勇,刘雄伦,刘金灵,戴良英.空气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336-340.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

随着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公众对食品的要求从卫生上升到了安全的考虑,伴随着食品进出口贸易的繁荣,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弥补了食品安全立法的不足,其中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进行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在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环节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意味着新食药总局将实现食品药品的全程无缝监管,食药总局新成立的三个司中就包含有分析预测的安全监管,食药总局还将在制度层面健全食品药品的风险预警机制。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的内容包括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两个制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指为了掌握和了解食品安全状况,对食品安全水平进行检测、分析、评价和公告的活动。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主要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目的就是识别有害物质存在的不确定性,评估在特定的危险因素暴露情况下,有害因子对人类或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因我国对该制度的认识起步较晚,受到经济水平、立法技术落后等现实国情因素的影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本文对我国风险监测与评估的现状进行梳理,提出符合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的完善建议。

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运作的现状

1.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没有覆盖整个食品产业链

我国当前食品行业现代化生产水平低,农业生产落后,后续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占总企业数的10%,而市场占有率却占70%至80%,产量和销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规模以下企业数量远大于规模以上企业,市场占有率仅20%-30%,且大多处于欠发达地区,其产品大多投入农村以及二级市场,但消费者依然众多,在管理上无疑具有很大的难度。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的建立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食品加工的基础在于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而这样的方式在我国现阶段尚不普及,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个体食品摊贩,农贸市场仍是食品销售的主要场所,流动摊贩等也不在少数,显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的工作难以在这些方面开展,无论是数据的收集还是信息的反馈,都存在着不小的困难。

1.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共享程度低

《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信息规制。但从实践中来看,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食品是否有农药残留,有无违禁添加剂等有害物质,消费者仅凭外观是无法判断的,而食品伤害可能不会马上显现,有滞后体现的可能性,使得消费者在选购食品的时候,通常需要依赖于厂商所提供的宣传信息,从而处于劣势。

第二、监管部门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也不对称。由于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小而多,与西方国家集约式生产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加大了监管方获取信息的成本。

第三、消费者与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也不对称。因为受到信息传播限制等因素,监管者难以将食品安全信息迅速,及时地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也很难收集。

由此可见,要想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必须为公众提供参与到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中的途径,使公众参与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分享机制的积极性或渠道通畅,并在社会中形成网络。

1.3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不高

风险评估的机构大多隶属于行政部门,且在经费来源方面完全依靠政府,使得其提交的风险数据或决策建议有受到行政处罚者意向影响的嫌疑。特别是之前在现已废除的食品免检制度下,所暴露出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使得这些机构的监测结果、评估结论的真实可靠性受到了公众的质疑,从而缺少了公信力。

1.4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机构科研水平低

目前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限于研究水平,往往直接采用国外研究制定的限量标准,推出我国的检验标准,这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估来讲是不够的,甚至是片面的。

普通消费者在面对晦涩难懂的食品专业术语时,只能依靠权威部门的解释作为指导,然而唯有依靠科学的手段进行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在此基础上获得数据,得出的结论才会真实有效的。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的专业机构无论从数目还是水平上都不能跟发达国家相比,数据的采集、分析都处于较低水平,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的结果。

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的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评估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必须综合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和应用达到的水平,以及目前全国及各地的现实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将物力、人力以及经费用于近期重点发展的领域,以期获得最佳的效益。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引进其先进的设备是快捷、有效的途径。然而更关键的还在于在引进和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情况与世界贸易发展的要求制定符合我国现状和发展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

2.1理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部门之间的职权分工关系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部分,国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德国、丹麦为代表,将原有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统一到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机构,对食品的生产、流通、贸易和消费全过程进行统一监管;第二类以美国为代表,食品安全的管理机构依然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但通过较为明确的管理主体分工来实现食品安全;第三类以欧盟、日本为代表,由一个权威的食品安全机构统一协调食品安全事宜,但不负责具体的监管职责,主要负责政策和标准制定,部门协调等,食品安全监管由主要的几个部门负责。

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将成立三个司分别负责生产、流通、分析预测的安全监管。此外,食药总局还将在制度层面健全食品要求的风险预警机制、地方监管检查机制。按照《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省级层面的食药机构组建在上半年完成,市级机构组建在9月底前完成,县级机构组建年底前完成,这意味着,到2013年年底,新食药总局将实现食品药品的全程无缝监管,彻底解决部门间分割与不协调问题。

2.2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部门的独立性

德国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在食品检测检验方面是最有效率的,其监测机构分为三个层次,除了企业的自我监测、政府检验检测外,还有介于企业与政府之间完全独立的中介检测机构,更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而获得更为可靠的数据,它可以是接受政府委托或者由政府直接成立的,也可以是企业联盟、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专门成立的监测检验机构。

风险分析主体应职能分离,由不同的机构来分别担任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以减少风险评估者与管理者的利益冲突。我国可借鉴国外评估机构的组成,不仅仅限于官方的监测与评估,还包括第三方机构的监测与评估,特别在一些发达国家,承担监测和评估的主体大都为非政府机构,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支付服务费用的形式,抽身于监测评估之外,与行政执法分离,将精力投入到评估机构认证以及监管中,一方面减轻了行政执法的负担,另一方面使得数据与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2.3加大投入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机构的分析水平

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程序手册中,对风险评估的步骤和过程有明确描述:首先是有害物的确定,其次是有害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然后是对可能摄入的有害物进行毒理学、生物学的影响评估,最后依据上述过程对产生不良健康影响的严重性做出定性和定量估计,包括相关的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重点还处于监测和分析阶段,对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较为有限。因此除了加大投入购买、引进先进的仪器,还应当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能力;其次,加大风险数据覆盖面,通过信息系统及时上传监测数据,获得第一手、全面的数据资料,监控追踪食品安全状况;同时,针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风险评级。

2.4鼓励企业参与并重视消费者组织等社会团体的作用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将食品安全列入公共安全领域优先主题,国家为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系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针对生产销售规模大的食品企业商家,可以建议设立食品安全风险检查员制度,对食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的监督,及时发现食品安全的风险状况,防患于未然。建议采取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科研机构予以技术指导等方式,企业自力建立监测体系的模式,鼓励企业承担起风险监测和评估的职责,为监管机构获取监测数据,进行实时评估提供条件。

目前,消费者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各种渠道反馈食品安全信息,可以建议消费者协会等团体组织真正转化成第三方机构,将自身的职能由传统的调解解决纠纷,转化为事前的监测,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将消费者的消费信息反馈、汇总、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提供预防性的提醒,以便于及时地更新监测数据进行研究,为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做出贡献。

3.总结

在食品监管机构改革和职能的扩围,食药总局对食品领域实现了链条式全监管,其中新成立的食品安全监管三司主要承担食品安全统计工作,分析预测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参与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并根据计划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将更着重于数据的分析研判和评估工作。

当然,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是在科学条件保证下,有其可控的范围,对现有食品和新食品采取密切的跟踪研究,探其风险源,评估其危害,是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永宁.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7):581-583.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篇5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测;菌落;测定

[中图分类号]R15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1-02

1相关分析近些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无论是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还是最近引起广泛关注的地沟油事件,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使得民众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提出了疑问。为了改善食品安全现状,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保障食品的安全。其中规范检测的方法成为改善的重要环节。现在我们就食品微生物检测中菌落总数测定进行相关分析。

菌落就是指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形成的能被人的肉眼所观察到的生长物,所谓落也就是说数以万计的相同细菌个体的集合。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测样本经过相关的处理,在一定条件的培养后,所检测到的1ml(g)样本中包括的菌落的数量。菌落总数测定的目的是测定食品在制造加工的各个环节中是否严格按照了国家食品安全的各项要求,食品是否达标。从而对于食品安全做出比较科学的评价,菌落总数测定可以观察细菌在食品中的具体繁殖生长情况,并以此可以检测食品质量的优劣。当然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菌落总数测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为广大民众的生命安全负责,国家的相关检测部门必须不断规范相关的方法,使其不断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2注意事项加强对于菌落总数测定方法过程中各项环节的规范可以使得该方法在检测过程中更能准确、科学的对于食品进行测定,也能进一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菌落总数测定方法的相关注意事项。

2.1灭菌准备工作首先是相关的工具,在菌落总数测定的整个过程中主要用到的工具有:培养皿、试管、吸管、移液器等等,这些相关的工具在进行检测之前必须对这些工具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其次就是整个检测使得环境及实验室也要提前进行清理和消毒,当然这些测定工作大多是在实验室进行的,但是我们也要十分注意消毒灭菌。这样才能给检测提供一个完全无污染的外部环境,排出外部因素的干扰。

2.2具体过程的测定(1)对于样品的稀释液体需要对其进行空白对照,如果在过程中发现有其他问题必须进行及时的处理,保证稀释液的无污染性。稀释液选用灭菌盐水,要注意的是如果需要测定的是含盐量较高的食品,应该将灭菌水换为蒸馏水。(2)稀释液准备结束后,就需要对其进行检测,首先应该使用之前进行灭菌的工具,量取食品样本25ml,并将进行处理后放在装有稀释液的玻璃器皿中(稀释液为225ml),然后将其充分的震荡摇匀成为1:10的稀释液,对于固态和半固态食品需要先进行粉碎处理然后再配置稀释液。(3)我们需要将上述比例的稀释液为基础在做出几份比例一是被进行递增的稀释液,要注意在制作稀释液时每次都要换用新的试管等工具以保证准确性。(4)进行平板接种和培养;我们在制作10倍稀释液的同时吸取稀释液从侧面加入玻璃器皿里面,每个稀释度应该作两个器皿。然后是对于器皿的营养琼脂进行处理,首先进行加热使其融化,并放在温度保持在46摄氏度附近的恒温水中,主要以温度不要太高或太低,否则会影响细菌生长或者导致琼脂不能均匀融化,从而影响检测效果。然后将融化后的琼脂注入器皿内,每个大约15ml,注意琼脂厚度的合理选择,在倾注过程中为了防止细菌的进入要尽快将其混合均匀,等冷却凝固后即刻将器皿翻转进行培养。

2.3对结果的测定当达到规定的培养时间后,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计数工作,如果有其他原因不能直接进行计数的要将其放在0-4摄氏度的环境内,但不可以超过24小时。在计数时要先对不同稀释度的器皿内菌落生长情况进行观察,正常的话应该是平行试验的两个器皿内菌落数量相近,其他不同稀释度的应该和相应的稀释倍数相反。如果不是这种情况那么说明在这次试验中存在着漏洞,使得实验的结果存在差错。这样检测的数据就不能作为实验的依据。如果我们在结果中发现食品样本中出现了类似于链条形状的菌落,并且相互之间没有较为明显的界限的话,应该是琼脂在与样本进行均与混合时一个细菌块被分散引起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把整个链条的细菌进行整体计数。如果样含有微生物制剂那么在计数时要把这些有关的微生物排除,不能一并算作菌落的总数内。当样品的菌落数在100的范围内的话,可以按照实际数目进行报告,如果超出100范围的话,左边的两位可以如实记录,剩下的应按照四舍五入的原则,这样可以避免产生不真实的概念,从而确保报告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以上是我们以实验的方式对于食品微生物的检验中菌落总数测定方法中应该注意的环节和过程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从中了解这一过程的具体操作流程和主要注意的内容,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次试验进一步加强人员在使用这种方法时的规范化和合理化,从而保证对于是食品检验的可靠性。

3结束语食品安全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对于食品微生物的检验中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在内的食品检测方法的完善和改进可以更好地保证食品的相关质量,从而保证人们有一个安全的饮食环境。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篇6

关键词:食品检测;食品安全;提升策略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食品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然而食品安全问题确是制约食品行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只有利用食品检测技术,不断发现食品生产的隐患,才能保证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食品检测工作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1食品检测工作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食品作为维系人们正常生活的必需品它的发展也就成为了一个民生问题,就从目前的情况下来看食品行业在整个市场之中也占据了较大的规模,在这些种类繁多的食品市场之中除了有优质食品之外还有一些安全性与实用性都不合格的食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食品的企业为了追求自己的利润会替换食品材料。为了能够有效的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就需要食品行业的专业人士以及专业机构去进行检测。总的来说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障消费者的权益,通过检测工作去曝光劣质的食品,从而促使食品企业生产安全优质的产品。另一方面食品的安全检测工作也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去保证食品市场的良性发展。

2食品检测存在的问题

2.1食品检测缺乏统一标准

食品行业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一套统一的检测标准。另外笔者通过调查也发现我国目前所有的食品检测采用的大多都是行业标准,而不是食品企业所制定的检测标准。另外我国食品检测的人才缺口较大,他们自身的专业技能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情况都会直接造成我国食品行业检测出现乱象。

2.2食品检测仪器不够先进

在食品安全检测的过程中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缺乏比较专业的检测仪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的准确性能够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然而我国食品检测机构对于检测仪器的研发和更新力度明显跟不上食品行业发展的进度,超时或者是重复使用食品检测的仪器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另外对于食品的安全检测工作来说,如果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带来的后果也是人们无法承担的。2.3食品检测数据处理不够严谨对于食品检测行业来说检测人才出现了较大的断层,容易导致食品检测数据的处理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不管是检测技术的问题还是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掌握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检测的数据,而且检测的工作人员在核对核计算数据的时候如果不够严谨同样会导致检测的结果出现偏差。

3提升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效率的策略

3.1出台统一检测标准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食品行业的正常发展就需要重新确定检测标准和流程,在此基础之上实行检测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检测时必须要严格的按照标准执行。另一方面食品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检测人员的相互配合,检测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食品检测的监管力度,从而为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秩序。

3.2加大对食品检测人员

的培训力度在食品的安全检测工作中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相关的机构在未来的工作中就要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人才的培养力度。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聘请食品安全专家以及教授开展座谈会以及培训等方式,不仅如此还可以派遣安全检测的员工外出培训,通过利用各种渠道和各项资源去让食品安全检测人员接触到最新的检测技术与信息,然后在食品安全的实践工作中去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经验和理论知识。

3.3加大对食品检测设备

的研发与更新力度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等正常开展离不开良好的检测设备,实践证明一个好的设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检测效果。为此食品检测的部门就要组织一批专业的人员去加强实行检测设备的研发,并且尽可能的去制造出一些高精度的检测仪器。对于企业来说就需要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引入最先进的检测设备,最大程度的去避免因设备检测问题所带来的误差和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篇7

【关键词】食品;化学污染物;食源性致病菌;抽样检测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2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72-02

食品中化学性污染是引起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其中重金属的污染、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为了解食品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对江县市场销售之食品随机抽取五类食品共200件样品进行化学污染物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江县境内大型超市、集贸市场销售食品,采用分层抽样法,随机抽取腌腊制品、油炸制品、米(面粉)、生鲜蔬菜、凉拌食品(含凉拌卷粉凉米线、凉拌豌豆粉及其他凉拌菜)等五类食品。

1.2监测项目腌腊制品检测亚硝酸盐;油炸制品检测铝;米(面粉)及蔬菜检测铅;凉拌食品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食源性致病菌。

1.3方法检验技术、评价依据:蔬菜、面粉、大米按《食品中铅的测定》及《食品中污染物限量》[2];油炸食品按《面制食品中铝的测定》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3];腌腊肉制品按《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4]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5];凉拌食品检验技按《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及《河北省地方标准凉拌菜质量安全要求》[6]。对测得的各项指标全部符合标准的判为合格,若有一项不符合标准即判为不合格。

2结果

2.1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检测结果见表1。

2.2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见表2。

2.3食品检测合格情况见表3。

3讨论与建议

检测结果提示:在检测的200件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120件含凉拌米线(卷粉)凉拌豌豆粉和凉拌食品各40件,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超标120件,其中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5件(4.76%),油炸食品中铝检测20件,超限值16件(80%);腌腊制品亚硝酸盐检测20件,超限值4件(20%);米、面粉中铅的检测20件超限值6(30%);蔬菜中铅检测20件超限值1件(5%)。本次检测结果表明,食品化学污染物超限值达33.75%;凉拌食品微生物超限值100%,其中金葡菌超限值4.16%提示食品在加工环节受到严重污染;铝在油炸食品(油条)中超标达80%,油条中铝含量超标属过量加入明矾或苏打等含铝膨化添加剂导致[7]铝作为低毒金属元素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导致儿童发育迟缓,老年痴呆,影响胎儿发育不良后果[8]相关部门要加强食品生产销售部门及广大居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食品卫生质量、加强疾病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李光宇,等。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7-49.

[2]GB/t5009.12-2010食品中铅的测定、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S].

[3]GB/t5009.182-2003面制食品中铝的测定、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技术手册中面制品及海蜇中铝测定的标准操作程序p86-88[S].

[4]GB/t5009.33-2010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S].

[5]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S].

[6]GB/t4789.2、4、10-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DB13/889-2007河北省地方标准凉拌菜质量安全要求[S].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篇8

一、目标任务

根据市工商局分解县食品安全示范店、农资放心店具体任务,今年在全县创建10个食品安全示范店,2个农资放心店;建设1个县级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

二、建设标准.

(一)食品安全示范店

1.创建条件:经营时间1年以上;经营场地20平方米以上;以食品经营为主,自愿申请参加。

2.创建标准:(1)证照有效,悬挂规范;(2)店内整洁卫生、食品摆放有序;(3)明码实价,无价格欺诈;(4)计量器具符合法定要求,不短斤少两;(5)建立和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票索证、进(销)货“一票通”台账、质量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等自律制度;(6)不销售禁止经营的食品,不从事违法经营活动;(7)与当地工商部门签订《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书》,积极配合执法部门食品安全监督检查;(8)文明经商,诚实守信,信誉良好。

3.任务分解:各乡(镇)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店具体任务见附表。

(二)农资放心店

1.创建条件:经营时间1年以上;经营场所与仓库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年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上,销售网络健全,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2.创建标准:(1)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证照合法有效,依法经营、诚信经营;(2)经营场所与仓库房屋结构牢固、干燥,无渗漏,通风条件好;(3)门面和室内装璜规范,店面清洁整齐;(4)经营场所所需的设备、设施、工具以及安全必备的消防器具配备齐全;(5)农资商品分类陈列,整齐无遮拦,季节商品陈列醒目,实行明码标价;(6)不销售无生产许可证、无出厂合格证、无商品质量检验证的“三无”产品及假冒伪劣、变质过期、不合格和禁用农资商品;(7)建立和落实农资商品进(销)货台账、索证索票、安全管理、质量承诺、不合格商品退市等制度,与工商部门签订《农资质量安全责任书》,在店内悬挂或上墙;(8)从事农资连锁经营的单位,农资商品要全部实行连锁配送,并严格执行连锁经营“六统一”制度,即“统一商品进货、统一商品配送、统一销售价格、统一建立台账、统一店面装璜标识、统一人员培训”。

3.任务分解:各乡(镇)创建农资放心店具体任务见附表。

(三)县级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

1.场地面积:20—40平方米;

2.操作人员:在县(区)工商局现有工作人员中安排2至4人。

3.基本设施及设备:配置操作台(带橱柜)、冷藏展示柜、粉碎机、纯水系统、电炉、电子天平、漩涡、混合器、超声波清洗器、微量进样器、快速恒温水浴锅、冰箱等设施;配置多参数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20合一)、便携式农药残留测定仪、三聚氰胺检测仪、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等设备;配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

三、实施步骤

食品安全放心工程自2012年4月开始实施至2012年12月底结束,共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动员部署(2012年4月20日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收集、整理、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确定工作重点,制订工作方案,并将工作方案上报县工商局。各乡(镇)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市政府文件精神,全面进行动员和安排部署,结合实际制定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工程”目标责任制。

第二阶段、积极试点、总结推广(2012年4月20日一5月底)。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思路,各乡(镇)要做好食品安全示范店和农村“一专三员”食品安全机制的试点工作,总结典型经验,积极推广实施。工商部门要认真落实检测中心和检测室人员,确保人员到位,并初步完成检测室的基本设施建设和食品安全示范店及农资放心店的申报工作。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抓好落实(2012年6月一10月)。

完成检测中心和检测室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建立健全食品检测工作制度,做好检测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检测水平。按照食品安全示范店和农资放心店创建条件和标准,指导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自律机制,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店和农资放心店创建验收工作。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2012年11月一12月)。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工程的目标任务,逐级开展督查评估,全面进行自查总结,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工商局要对各工商所工作情况全面检查验收,并做好市工商局综合评价和考核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工程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研究部署,抓好各项监管措施落实,并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范围。各乡(镇)、工商、财政、卫生、农牧、商务、质监、食药监等部门要确定负责领导和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全面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程实施。

(二)健全监管工作机制。要加大进销货、索证索票和“一票通”台账的落实力度,切实规范食品和农资经营行为。充分发挥食品质量检测机构和基层食品快速检测设备的作用,全面开展食品检测和风险监测,为市场风险评估和调整监管重点提供科学依据。要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示范店和农资放心店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和农资销售可追溯体系,努力做到“关口前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有效开展网上预警防范,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监管和农资监管长效机制。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篇9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完善各级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负总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监管体系。坚持治理整顿与振兴产业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依法整顿,进一步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两年左右的集中整顿,建立健全食品原料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消费等环节科学规范的监管机制,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完善食品安全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的各项监管工作。强化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管理体系、问题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使食品安全各环节、各方面的责任进一步落实,食品行业自律工作显著加强,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行为更加规范,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全市食品安全环境明显改善,完成食品安全先进城市创建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先进城市创建工作。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年初关于建设全国食品安全先进城市的总体部署,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食品安全先进市、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目标,按照“体系健全、管理科学、监督有力、风险可控、消费安全”的总体要求,按照创建方案,大力推进,不断提高食品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的安全管理水平。

牵头部门:*市建设全国食品安全先进城市领导小组。

配合单位:*市建设全国食品安全先进城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建立覆盖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并延伸到县(市)区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制定全市食品检验检测的设置规划,安排部署食品安全质量抽检,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性评估制度、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发挥食品安全事故和食源性疾病快速处置机制,做好食品安全事故预案制定、事故报告、应急措施、事故调查、卫生处理、责任追究等工作。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专家队伍和工作队伍,加强我市《食品安全法》配套法规与标准的制定工作。

牵头单位:*市卫生局。

配合单位:*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

(三)建立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管理工作,划分食品安全实验室检验检测范围,做好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工作。适时推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改革,整合全市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合理配置检验检测资源。完善检验检测手段,重点提高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鉴定排查、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技术仲裁的能力。

牵头单位:*市卫生局。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农牧局、质监局、工商局、商务局。

(四)全面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奶站清理整顿工作,严格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制度,严厉打击在生鲜乳中添加三聚氰胺、β-内酰氨酶等违禁物质,以及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和在普通农药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及违法违规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的行为。查处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标签的“三无”饲料生产企业,全面推行兽药GSp标准的认证工作,查处非法生产经营假劣过期兽药产品行为。加大对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猪肉产品中喹嗯啉类、硝基咪唑类、猪牛羊肉中“瘦肉精”等促生长剂药物残留、禽肉产品中硝基呋喃类、喹诺酮、磺胺类药物残留和蜂产品中抗生素药物残留的监督检查力度。打击禽畜养殖、水产养殖(特别是苗种生产阶段)使用违禁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查处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的行为。全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畜禽水产品中兽(渔)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不合格奶站的取缔率达到100%,饲料中违法添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行为的查处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市农牧局。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生局、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公安局。

(五)全面做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及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严厉打击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非法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重点整顿小企业、生产加工小作坊,解决生产条件差、业主安全意识差、过程控制不严、检验力量薄弱等影响食品安全的普遍问题。严厉打击在食品生产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行为,依法查处生产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整治在食品生产中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限量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全市地产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抽检合格率达到94%,酱油、食醋抽检合格率达到89%,地产食盐、味精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5%。对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的查处率达到100%,食品加工黑窝点依法查处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卫生局、工商局、公安局。

(六)全面做好屠宰加工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完善生猪、牛羊和禽类屠宰销售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全市上市牛羊、家禽进点屠宰率达到90%。规范屠宰加工企业资质认定工作,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大对定点屠宰厂(场)的监督力度,依法关闭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屠宰加工场,禁止销售无检疫(验)证明的肉品,严防未经检疫(验)或检疫(验)不合格畜禽产品流入市场。严厉打击生产加工和销售病死肉、注水肉和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牧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卫生局、工商局、质监局、公安局。

(七)全面做好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格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经营主体市场准入,严厉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行为。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和扰乱食品市场秩序的行为。重点整顿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和食杂店,重点检查消费者举报多的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添加剂,依法查处销售《食品安全法》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和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率达到100%。全市食品批发经营户中建立索证索票、进销台账率达100%,在食品零售经营户中建立“三合一”台账率达100%。

牵头单位:*市工商局。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生局、商务局、质监局、公安局。

(八)全面做好餐饮消费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严厉查处餐饮单位无证经营行为。重点整顿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规范其经营行为。全市餐饮单位(接待能力在80人以上)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95%以上,学校(托幼机构)食堂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100%。认真落实餐饮单位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和餐具清洗消毒制度。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等行为。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农村家庭宴席申报管理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深入开展餐饮环节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餐饮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违法行为的查处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市卫生局。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公安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九)全面做好保健食品的安全管理工作。对全市保健食品生产、流通环节进行全面的整治和规范,严厉打击在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药物的行为。全面查处违规生产经营保健食品和伪造、冒用保健食品标签标识的行为。严查以公益讲座、免费体检、学术交流、会展销售等形式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整治宣传普通食品功能疗效、夸大宣传保健食品功能的行为。地产保健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非地产保健食品举报查处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市卫生局。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公安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十)全面做好清真食品的安全管理工作。依法严格审核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市场准入资格,认真执行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前置审批规定。全面检查从事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清真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假冒清真食品的违法行为。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和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营造清真食品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清真食品特色品牌。统一监制核发《清真食品准营证》和清真标牌,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清真食品准营证》持证率达到98%。

牵头单位:*市民委、工商局。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卫生局、商务局、质监局、公安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十一)建立企业诚信监管机制。建立以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制订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诚信体系评价标准。选择若干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对失信或不良记录达到一定程度企业的处罚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质监局、商务局、工商局、卫生局、公安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四、整顿措施

(一)落实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企业要确保生产经营的食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原料查验、索证索票和全程追溯制度;提高检验检测能力,落实食品检验合格出厂制度和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采取行政、认证等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食品企业积极采用良好生产规范(Gmp)、良好卫生规范(GHp)、良好农业规范(Gap)和危害分析控制点技术(HaCCp)等先进的食品安全制度,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二)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加强检验检测人员管理,提高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水平。重点做好高风险食品的检验检测,加大检验检测频次。实行检验检测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验检测。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的收集、报送和管理。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定期公布检验检测结果。

(三)加强食品安全日常监管。规范食品生产经营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各项监管制度,加大对重点食品、重点环节和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不合格食品下架、退市,并责令企业召回。改进监督抽检手段,采取明察暗访、突击检查、追踪溯源、排查举报线索等方式,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强食品安全各环节执法衔接,联合开展监督抽查,相互通报情况,提高监管效率。

(四)强化行政执法。各县(市)区政府要强化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责,保障基层执法单位的执法装备、检测设备,提高执法能力,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建立自上而下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执法体系。组织开展对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安全监管工作的稽查,落实食品安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纠正执法监管中的不作为、不到位和乱作为问题。加强执法队伍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健全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快速通报制度,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查处食品安全重大案件,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五)加大食品安全经费投入。财政部门要把食品安全监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必要的执法装备、检测设备和工作经费,保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顺利开展。

(六)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新闻主管部门要把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作为重要宣传任务,进行广泛的公益宣传,及时报道各地区、各部门开展整顿的措施、进展和成效。鼓励群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工作,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和行业自律宣传。同时,整顿工作要注意策略和方法,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增强消费者信心。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

1.制定下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整顿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责任人员等。

2.广泛宣传本次整顿工作的意义、目的和任务。深入宣传学习《食品安全法》。

3.梳理问题提出对策。对过去各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中发现的和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梳理,重点是:制度、机制方面的问题及对策意见;标准、规范方面的问题及对策意见;生产经营企业在贯彻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意见。

完成时间:2009年10月31日前。

报送本阶段总结时间:2009年11月10日前。

(二)完善落实制度阶段。

根据第一阶段梳理出来的问题和对策意见,开展制度、机制的创新、改进和标准、规范的建立、完善工作,以确保《食品安全法》的全面有效实施。重点是:

1.修改、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2.创新、改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3.建立、修订食品安全地方法规、标准、规范;

4.开展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工作;

5.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和各项规章制度与标准规范的宣传实施工作;

6.开展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工作。监督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实行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原料查验、索证索票、新产品新原料报批、产品检验、全程追溯、不合格食品召回等制度。

完成时间:2010年1月31日前。

报送本阶段总结时间:2010年2月5日前。

(三)集中监督查处阶段。

组织开展联合监督检查活动,重点检查食品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和各项规章制度与标准规范的情况。组织开展抽检,公布食品安全有关信息,依法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曝光违法企业。

检查的重点区域: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城市集贸市场、公路沿线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

检查的重点内容:食品安全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如原料进货登记、使用记录的执行、证照公示、有害物质监测等。

对管理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或制度落实不到位的企业责令停业整顿;搜索取缔无照无证生产经营企业,查处食品生产加工黑窝点。

完成时间:2010年9月30日前。

报送本阶段总结时间:2010年10月5日前。

(四)评估总结阶段。

1.由县(市)区政府组织对辖区内整顿工作开展自评(2010年10月20日前完成);

2.由各有关部门分别组织对本系统整顿工作进行抽查评估(2010年10月20日前完成);

3.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评估(2010年11月20日前完成);

4.做好自治区组织开展或安排的各项检查、评估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政府负总责。各县(市)区政府要将食品安全整顿列入当前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调配力量,加大经费投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当地和本部门的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落实整顿工作任务。*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定期整顿工作通报,对整顿工作进展缓慢、虚夸不实、没有成效的,要写出检查,说明原因。对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且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地区,要通报批评,督促整改,并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二)强化协调指导。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督促和指导地方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根据整顿工作的需要,提出配合部门及配合要求,相关配合做好整顿工作。

食品安全检测总结篇10

一、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堪忧。

第一,农作物中化肥、农药残留量超标现象十分普遍;

第二,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第三,食品加工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污染严重;

第四,禽、畜、水产品受重金属污染严重;

第五,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害物质的情况屡屡发生:

1.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2.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3.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

4.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5.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转基因食品潜在危险,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

二、食品检验机构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提供依据

我国的储多食品安全标准以及标准的检验检测方法已经到了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的阶段。加强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标准化委员会的合作,以统一协调管理,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进行重新制定或修订,从保障人体健康安全的角度,统一各类食品强制性标准条款内容,消除现有标准互相矛盾和抵触或者有些食品生产环节根本就无标可依的现象,为检验检测部门提供有强有力的技术依据,从根本上杜绝不法厂商利用国家标准的漏洞牟取不正当的利益,这就需要食品检验机构运用日益发展的科学检验技术为标准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检测数据。

2.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从源头抓食品质量安全的新机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监管,从源头上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国家质检总局经过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模式和措施,研究制定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以食品为切入点,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来保证我国食品安全。目前,在我国实施对米、面、油、酱油、醋等二十八类食品实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坚持事先保证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包括三项内容:第一项就是企业保证条件的审查。要从十个方面对企业保证条件进行审查,包括原材料、产品标准、生产设备、生产环境、人员、检验设备、检验能力、包装、运输、仓储和多年来被监督情况。第二项内容强制检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产品必须检验,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实施强制检验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发证检验,企业符合条件,抽样进行全项目检验都符合规定要求才发给食品生产许可证,允许生产;二是出厂检验,每批出厂的产品必须经过检验,要检验合格。第三项内容就是实施市场准入标志。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使用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有关事项的公告》(总局2010年第34号公告),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以“企业食品生产许可”的拼音“QiyeshipinShengchanxuke”的缩写“QS”表示,并标注“生产许可”中文字样。

为了既保证企业产品出厂人合法性,又能保证企业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的办法就是走“集中检验”的道路,就是由法定的食品检验机构代各有关企业行使出厂检验权,这样既发挥了企业出厂把关的功能,又能提高检验装备的利用率,检验工作质量易于保证,各企业也乐于接受,减少检测资源的重复购置和浪费。

3.食品检验机构提高自身的检测技术以满足食品安全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更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验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投入了大量资金以提升食品检验检测能力,截止2013年4月,我们作为县级质检机构已经拥有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生物安全柜等仪器设备七十多台套,已经通过计量认证的产品为192个,参数为791个,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市大力开展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对食品安全一系列的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对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提供了依据

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的网络运行体系是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食品检验机构与食品监督管理机构应尽快构建总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要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问题力争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以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5.食品检验机构应对企业提高食品质量有所作为

第一,质量信息的汇总和反馈:食品检验机构可以把生产制造和用户服务过程中对产品的意见进行集中整理和归类,然后把其中对产品质量改进和提高有用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领导。

第二,可以直接提出提高产品质量的具体方案,食品检验机构直接提出提高产品质量的具体方案往往是改变检验机构形象的主动行为,限于职能规定,食品检验机构往往指出产品的不足之处,并能提出比较完整并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这样既可使产品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又可以让食品安全得到保证。

第三,食品检验机构对食品安全风险可以做出科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