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能训练的核心十篇体能训练的核心十篇

体能训练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1:07

体能训练的核心篇1

摘要国外运动学家提出的核心稳定理论已被世界各国竞技训练接受与应用,我国的体育学者近几年也开始核心稳定的相关研究,但由于我国对核心稳定研究起步较晚,除少量的核心力量训练文献外,还尚未形成系统、权威的核心稳定研究体系与研究成果。本文依托国外最新核心稳定研究成果,进一步解析人体核心稳定在运动过程中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核心力量训练提升运动表现。

关键词体育训练核心稳定运动表现

一、核心稳定概念的概述

研究核心稳定首先要了解人体核心结构,人体核心是指下背-骨盆-髋的连接区域。核心是一个综合的功能单位,是由下背、骨盆、髋协同工作产生向心加速力、离心减速力与等长稳定力来对抗外界力。其中核心部位的每一个部分都分担着外力并传递与其相对抗的力以保持人体重心得到稳定。高水平的运动要求局部肌有较强的力量、爆发力、神经肌肉控制和肌肉耐力,而忽视了核心肌肉所应具备的神经肌肉效能。如四肢肌肉十分发达,但核心部位薄弱将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能支撑需求,并且很有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科学的的核心训练可帮助建立核心部位的神经肌肉控制、爆发力、肌肉耐力、稳定性。同时也将对符合生物力学身体姿势定位,使四肢处于理想位置,在最佳时机采取最佳速率、依次地进行力量输出,高效地完成运动动作。这种核心部位的神经肌肉效能就被称之为核心稳定。核心稳定是由局部稳定系统、整体稳定系统、运动系统构成。

二、核心稳定的解剖学构造

(一)局部稳定系统

局部稳定系统是指附着在脊柱上的肌肉,这些肌肉有着高密度肌梭的Ⅰ型肌肉(红肌纤维),它们的作用是保持脊柱之间的稳定,以及对外界冲击力、扭力的缓解。主要肌肉包括:腹横肌、腹内斜肌、多裂肌、骨盆底肌、膈肌。这些肌肉能够增加腹腔内压和收缩胸腰筋膜来保持脊柱各组织间的稳定性。因此,加强脊柱的稳固就等同于促进脊柱相互间的神经肌肉控制。

(二)整体稳定系统(globalstabilitysystem)

整体稳定系统是指附着在骨盆与脊柱上的肌肉,主要作用是传导上、下肢力量、保持骨盆与脊柱的稳定。这些肌肉在功能运动中能够提供核心稳定与离心控制。整体稳定系统主要肌肉包括:腰方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臀中肌、大腿内收肌群。

(三)运动系统(movementsystem)

是指附着在骨盆与下肢或脊柱与上肢的肌肉,主要作用是在动态运动中向心加速力的输出与离心减速。主要肌肉包括:背阔肌、屈髋肌群、腘绳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这些肌肉协同四肢、躯干进行运动,将外界的受力分担到各部位。更加重要的是这些肌肉使骨盆向四肢传导和吸收力量。运动系统由四个分支系统在多重受力作用下组成的:纵深系统、前斜系统、后斜系统、侧向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使肌肉协同作用达到最佳,并不是使肌肉孤立运动,所以这些子系统是作为一个综合的功能单位。

三、核心训练的科学原理

大多运动员的核心训练较弱,这将会影响到运动成绩与导致运动损伤。专家发现:患有下背疼痛的人,他们的腹横肌、腹内斜肌、多裂肌功能有所减退;骶髂关节疼痛的人,他们的臀大肌、内斜肌、多裂肌运动相对迟缓;30%以上下背疼痛的人单侧脊柱出现萎缩,通常发生于多裂肌。这些情况不对其患部进行专门训练是不会自行恢复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下背疼痛原因是背部伸肌相对薄弱且肌肉耐力差造成的。因此,躯干肌肉薄弱成为下被疼痛的首要风险因素。

核心稳定对于躯干姿势、平衡、本体感受有着密切的联系。下背疼痛人的身体姿势较正确姿势发生改变,而且单腿站立、闭眼站立、动态平衡等能力较差,并且单侧下背肌肉的反应慢得多,说明下背疼痛的人脊柱本体感受能力较差。

髋部是核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侧髋伸展力量不足也是下背疼痛的风险因素之一。髋部外展和外旋力量不足也是造成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髋关节内收力量下降通常会导致踝部扭伤。因此,髋部外展力量薄弱将增加下肢关节旋前,这将导致加剧胫腓骨内旋,进而影响核心系统的神经肌肉控制。

竞赛运动员由于髋部外展力量弱导致膝外侧疼痛综合征。在运动中力量对人体运动系统构成相互作用,如果其中某一部位不稳定,就会导致其他部位为其补偿。这就说明,那些踝关节扭伤、膝关节疼痛、下背部疼痛的运动员,他们的核心部位相互稳定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差。进行专门的核心训练对下背疼痛的治疗,比单纯采用理疗、医疗、普通体育锻炼的效果好很多。那些下背疼痛、膝关节疼痛、腘绳肌拉伤、髂胫束疼痛综合症的运动员在经过核心力量和神经肌肉控制的康复性训练项目后,减少了运动损伤与复发的机率,并且提高运动表现能力。

核心训练已经在运动表现训练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专项运动技术中都是通过核心系统向四肢依次地传导力量。因此,核心稳定性练习可增强垂直起跳和灵敏性。在一个为期九周的核心训练中,其对于腿部力量的提高十分明显,因而使垂直起跳高度增加,以此提升运动表现。

四、核心训练的项目设计

体能训练的核心篇2

关键词:核心力量;游泳;训练

中图分类号:G8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7)04―0130―03

1.前言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国外一些康复医疗机构开始从事对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的研究。经过研究,一些欧美学者逐渐认识到躯干肌对于运动训练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开始在竞技体育训练中引入核心力量训练。随着专家学者对核心力量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这种训练方式逐渐被我国专家学者及教练员所接受并在教学训练中广泛应用。

本文深入的分析了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原理,结合游泳项目的特点,全面探讨了核心力量训练对游泳训练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游泳训练中应用核心力量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帮助游泳运动员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能训练,最后提出了提高体能训练效果的相关建议。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大量查阅国内有关运动训练学、体能训练、运动医学、运动康复、游泳专业理论及运动心理学相关理论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论文的选题、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2.2逻辑分析法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找出核心力量训练在游泳训练中的意义及核心力量的应用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核心力量训练的定义

人体的中心部位就被称之为核心部位,具体包括肩关节以下和髋关节以上,核心部位是由腰椎、排骨和髋关节形成,除了骨骼之外,还包括依附在这些骨骼上的肌肉群。

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附着在核心区域的所有进入群和韧带通通收缩所产生的力量,被称之为核心力量。

对核心区域的肌肉群进行力量、稳定和平衡等能力的训练,被称之为核心力量训练。核心前期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核心区域肌肉群的稳定性,通过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提高运动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是其他训练的基础。

3.2核心力量训练基本原理

根据生理学原理,核心部位的肌肉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核心大肌群。主要位于表樱如腹外肌,参与到躯干大幅度运动中的肌肉。二是核心小肌群,如腹内肌,主要位于深层,参与躯干部位固定和微细运动。

核心力量训练是运动员重要的一种力量能力训练,能够提高核心大集群的反应能力,特别是盆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除了支配人体下肢运动之外,还能对核心部位的功能起到稳定作用,应该加强练习。人体核心部位的稳定性是有一系列肌肉协同作用共同配合的结果,只有核心部位实现以稳定,才能成为其他部分的发力支撑点,能够为其他部位的肌肉传递力量。

很多研究人员通过肌电测试观察核心部位肌肉的反应能力,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游泳会员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要想实现游进速度稳定性,只有加强核心部位肌肉群的力量训练,才能增强运动协调能力,在游进过程中身体保持平衡,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减少能耗,同时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能够在一瞬间集中力量,协调配合,产生强大的合力。

3.3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之间的不同

当今力量训练的大趋势就是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核心力量训练虽然重要,但是不能过于依赖,特别是在专项训练中,要重视专项训练的作用。只有实现核心力量和专项力量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两者相结合增加了力量训练的难度,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两种训练有效结合,技能提高专项训练的效果,也能实现核心力量训练的目的,丰富力量训练的内容。核心力量训练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身体重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3.3.1形成新的力量训练理念

在运动链理论支持下,借助于核心力量训练,完成一系列的技术动作,参与技术动作的所有肢体都连接成一个“链”,肢体上的每一部分都属于链上的一个环节,正是有众多的环节之间实现力量的传递,最终完成技术动作,在动力链的传递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核心力量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在上下肢动量传递中,核心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通过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提高力量的传递和协调功能,能够控制肌肉能力,能够实现全身多个肌肉群同时参与运动,提高运动能力。

3.3.2创新力量训练方法及手段

目前主要的力量训练手段有以下三点,一是负重抗阻练习,二是克服弹性物体练习,三是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练习,这些练习手段共同之处在于:身体重心要在一种平衡状态下进行的力量练习。通过器械或者地面,为练习者提供相对稳定的支撑面,实现这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下的训练,被称之为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重心平稳时的力量。对于游泳运动员来说,游进过程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重心通常不稳定,运动员培养的力量发挥不出来,在传统力量训练中获得的力量素质受到一定的限制,很难发挥出正常状态。所以有的运动员在平时的器械力量训练中,展示出超强的力量,但是在运动场上,这种力量却表现不出来。所以在力量训练中要增加不稳定因素,提高力量训练的适应性,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不稳定力量训练,一是悬吊训练,二是震动训练,这两种方式都是常见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通过悬吊训练,悬吊带形成的支撑反作用让运动员不断地处于训练变动之中,身体会本能的进行调整,改变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从而实现达到提高神经肌肉本体感受。通过震动训练,在机械振动的作用下,更多的肌纤维被激活,参与到肌肉的收缩运动中,震动能够刺激肌肉本体感受器收缩。核心力量训练中,常用的辅训练器械有以下几种,一是气垫和健身球,二是平衡板、弹力棒和小蹦床,三是稳定球、半球形滚筒、滑板、充气垫等,借助于这些器械,能够不断完善专项训练需要的动作,能够不断提高身体的运动机能。

3.3.3弥补传统力量训练存在的不足之处

神经系统维持着人体稳定性的生理机制,来自本体感受器中的信号传入到神经系统中之后,通过激活控制维持肢体稳定性的肌肉,从而实现调节人体平衡的目的,这种调节功能加强了深层肌肉的兴奋能力,能够主动参与到运动中,提高肌肉间的协调、平衡能力,这种能力配合传统力量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速度地和力量耐力。和传统力量相比,核心力量练在协调性、灵敏度和平衡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传统力量的爆发力、速度力和力量耐力是核心力量训练所不具备的。

3.4核心力量对于游泳训练的作用意义

游泳运动不同于陆上运动,人在水中运动时产生的力的情况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人在水中运动,多了一个水的阻力,只有克服阻力才能保持力的平衡,所以运动员通过随时控制身体在水中的姿势保持身体的平衡。陆上和水上姿势不同在于,路上站立时,脊柱形成一个S形,水中运动时,如果想减少阻力,就要把S型变成直线,这样就能产生最大推动力。脊柱变成直线的姿势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实现,陆上训练和水上训练要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只有具备各种游泳姿势正确,才能够通过正确的游泳技术进行训练,所以对于运动员来说,核心力量训练是必不可少。

3.4.1能够为游泳运动技术提供重要支持

游泳运动在出发台跃出的一瞬间,身体就已经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无固定支撑,运动员要想在这种状况下保持身体的平衡,就应该时刻保持身体在水中的姿势,只有通过核心力量的改善,才能形成和提高这种能力。

3.4.2在游泳运动当中起到的枢纽作用

人体运动具有复杂性,大多数运动有多关节和多肌群参与,在运动过程中,只有形成专项力学规律的肌肉“运动链”,才能将不同的运动和肌肉搜索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人体的最大功能,才能在四肢末端创造出最理想的发力条件,这是所有运动项目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传统的游泳运动,强调的是四肢为主的运动表现。比如上肢运动表现为最大程度地划水,下肢运动表现为具有爆发力的打腿。但是当肢体爆发出力量时,躯干核心肌群聚集的能量就会呈现出发射状,从身体的中心发射出去,传递到运动的每一个环节,也就是说,下肢发力动作,大部分力量都来自于腰髋肌群,通过动力链的传递,最终形成具有强大能量的爆发力。所以有的人认为,人体运动链的枢纽因此属于核心部位,肢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来自于核心力量,如果核心力量足够强大,就能够把四肢的力量传递出去,能够让运动员在水中具有更难的力量去抗击阻力,核心力量不够强大,运动员的力量在水中就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到运动速度。

3.4.3强化运动员的动作协调能力

运动员协调用力是游泳技术中的基本内容,运动员要在水中保持正确的游泳姿势,只能通过协调用力,肱三头肌才能有效放松,才能让动作更加灵活,保持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速度。运动员训练协调能力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增强路上协调训练训练行,比如通过各种垫上、球类、徒手练习,增强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提高运动员对自身动作的控制能力。二是提高水中控制身体的能力。在游进的过程中,运动员经常要通过滚动,来传递身体的力量,当核心力量传递到手臂和腿部,在脊柱的弯曲用力的配合之下,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划手蹬腿实现前进。利用核心肌群训练理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帮助运动员提高身体控制协调能力,一是分解技术游,二是配合游,三是打腿练习。这样能够保障运动员在放松的状况下发挥最大的能力。只有核心力量实现强大才能产生稳固的力量支持躯干,肢体才能游刃有余的进行协调性的动作。所以运动员掌握了良好的技术必须发展和挖掘身体的核心力量。

3.5在游泳训练中应用核心力量的方法

3.5.1游泳核心力量训练动作的选择

对游泳训练来说,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由泳和仰泳,这类运动身体一直保持水平位置,比较容易控制平衡能力。另一类是蛙泳和蝶泳,这类运动身体一直保持波浪起伏状态。游泳泳式不同,核心力量训练的侧重点也不同,对于自由泳和仰泳来说,一直处于水平位置,核心部位力量相对静止,身体呈现出流线型,在游泳过程中,姿势要强调平、直、紧、尖,可以通过静力性练习,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对于蛙泳和蝶泳来说,身体一直处于波浪水起伏状态,需要双手和双腿同时发力,此时就需要借助于核心力量,作为发力的动力。在练习过程中,要以动力性核心力量训练为主。

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要实现动静结合,腹、背、侧动作可以交替进行,运动员通过这样的训练,局部肌肉不容易疲劳,能够实现长久训练。不论自由泳仰泳,还是蝶泳蛙泳,都具备一定的共同之处,核心力量训练可以融会贯通,只是两种游泳方式核心训练的侧重点不同,只要掌握重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就能够明显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只有在训练实践中慢慢摸索,才能体会到不同的游泳姿势发力的具置,另外还要关注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能够针对自己的训练模式,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3.5.2核心力量训练应做到因人而异与循序渐进

因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存在着差异,虽然同样进行了核心稳定性训练,但是稳定性水平各有不同,如果所有的运动员都选择同一个训练方案,有的运动员能够很轻松的完成动作,有的运动员将会很困难地完成动作,这就说明核心力量因人而异,对训练适应性强的运动员,核心肌群能够得到锻炼,对适应性差的运动员,不仅不能得到锻炼,会容易造成伤害。训练难度的高低要针对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能力而定,核心力量训练要根据运动员实际状况进行,要具有针对性。

同样的训练方法,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同时还要遵守从稳定到不稳定、从静态到动态逐渐递增的顺序,才能让运动员在多次训练过程中,调节肌肉紧张程度,让身体适应运动,能够让神经系统更加精准支配肌肉的运动能力,这样才能够达到核心部位训练的目的,才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核心部位的稳定性。

3.5.3核心力量训练的时间分配

近年来,各种游泳赛事频频举办,运动员的训练周期不断缩短,要想追求更大程度地提高运动成绩,只有合理的安排训练时间,这是当前游泳训练的关键环节。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安排在每次水上训练的准备活动中,训练时间保持在10-20分钟。运动员通过陆上训练,能够感知到怎样控制身体稳定性,当运动员进入水中之后,能够本能的调节身体姿势,更好地控制身体稳定性。在专项力量训练中,可以穿插表层肌的训练,或者每周专门设置一两堂力量训练课,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

4结论与建议

国内外教练员越来越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形成核心力量的训练,能够弥补核心肌群训练不足的弊端。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两者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和传统力量训练相比,核心力量训练是面对各种不稳定因素进行,这些不稳定因素的作用下,核心力量训练无论是理念还是训练方法手段,都和传统力量训练有所不同。核心力量训练是提高游泳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整个游泳技术的动力链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游泳运动体能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行核心力量训练时,要重视专项力量训练的作用。游泳核心力量训练要具有针对性,要因泳式而异,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应针对性地选择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建议在游泳体能训练中,制订一个长期的核心力量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于红妍,王虎,冯春辉,贾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06):

509-511.

〔2〕郭慧.核心力量训练在游泳训练实践中的应用问题〔J〕.浙江体育科学,2010,(01):38-44.

体能训练的核心篇3

关键词乒乓球核心力量力量训练

一、乒乓球运动中核心力量训练的意义与作用

在乒乓球运动中,核心力量担负着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导力量等作用,同时对上下肢体的协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加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提高乒乓球运动员击球的稳定性。乒乓球运动反应时间短,球的旋转变化多,运动员重心起伏不定,躯干始终处于一种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动态变化之中,如何在不稳定的条件下有效协调地发力击球,是乒乓球运动员取得良好击球效果的关键。核心力量对乒乓球动作的完整技术具有关键的支持作用,一个完整的击球动作技术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参与运动肌肉之间的协作水平和对运动中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稳定的高质量的击球动作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对球拍的控制能力。运动员躯干以及身体重心的稳定是稳定击球的关键,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主要取决于核心力量的改善。有强大的核心力量作保证,躯干能够得到稳固的支持,运动员才能更好地控制身体姿势和动作姿势,肢体才能进行更加协调和精准的技术发挥。如果这些深层肌肉缺乏力量,那么身体的稳定性就会降低,从而导致乒乓球运动员击球稳定性的下降。

二、乒乓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是指针对身体核心肌群及其深层小肌肉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是其他运动能力,诸如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训练的基础。目前国内外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主要有平衡板训练、瑞士球训练、悬吊训练、绳索滑轮训练、滑板训练、震动训练等。其原理就是在训练时制造出一种类似于乒乓球运动的非稳定环境,使核心肌群能够在神经的调节下改变这种非稳定的状态。核心力量训练是偏重于神经肌肉系统的训练,训练时要集中精力,慢慢地建立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和对训练肌肉的自我感知能力。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本质不同是在核心力量训练中增加了一个不稳定因素,然而增加的这一不稳定因素不仅增加了力量训练的难度,而且为传统力量训练增添了鲜活的因素。

乒乓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难度分级。核心力量训练同样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力量训练原则,由稳定环境下练习向不稳定环境下练习过渡,由静力性练习向动力性练习过渡,由徒手练习向抗阻力练习过渡。根据核心力量训练的原则,乒乓球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分为6个难度等级:稳定条件下的静力性练习;稳定条件下的徒手练习;非稳定条件下的静力性练习;非稳定条件下的徒手练习;非稳定条件下的抗阻力练习;非稳定条件下的专项力量练习。在核心力量训练时,不论乒乓球运动员的水平高低都要遵循这6个难度等级的逐步深入。从核心力量训练的难度分级可以看出,该力量训练的特点并不在于训练的高强度和快速度,而在于练习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运动员在做各种练习时一定要注意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对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在多次反复地对核心肌肉的控制以及对多块肌肉不同收缩力量的调节中渐渐体会神经对核心肌肉的支配能力,提高核心部位的稳定性以及稳定与不稳定之间的快速变换。因此,高水平的核心力量训练主要体现在运动员对核心部位深入和细致的感知上,以及神经对核心部位肌肉准确的支配和控制上。

三、乒乓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原则

1.乒乓球核心力量训练静力性练习要根据个人能力,每个练习动作保持30-60s左右,动态动作次数和组数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而定,练习时间和间歇时间一般保持在1:2。

2.核心力量训练不管是静力性练习还是动力性练习,一定要保证练习的动作质量,在确保练习动作准确到位的情况下进行练习。练习时一定要有耐心,因为核心力量训练比传统的四肢力量和躯干力量训练见效慢。

3.核心力量训练的负荷主要以克服自身体重和较轻的负荷为主。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人体核心部位的骨骼、肌肉、韧带以及周围的结缔组织都明显弱于四肢,核心部位是人体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主要参与维持核心部位稳定的深层肌肉更是一些小肌肉群,这些肌肉不可能承受大的负荷,所以核心力量训练应该以小负荷为主;其次,在非稳定环境下练习是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手段,对于运动员来说,克服非稳定条件本身强度就比较大,因此在这种条件下运动员的负荷不宜过大。

4.在动态的核心力量训练时,其动作应该从缓慢的、准群的、能够控制的一维平面开始练习,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动作速度和动作维度。在练习的初期,教练员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向运动员反馈信息,确保练习动作的准确到位。在运动员熟练掌握了练习动作以后,运动员要尽量减少外部的反馈信息,增加内部反馈信息,依靠本体感受控制肌肉的紧张度,调节动作,逐渐体会神经支配肌肉的能力。

四、结论

1.对于乒乓球运动员来讲,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稳定核心部位,提高运动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加强神经对肌肉的支配,提高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工作效率;预防运动损伤。

2.核心力量训练对全面均衡地发展乒乓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运动员体能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提高运动员各项运动素质的重要前提,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力量训练方式应该成为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核心力量训练是近年来进入竞技体育领域的新鲜事物,它与传统力量训练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核心力量在乒乓球运动领域中的应用不仅需要科学的引导,更需要各级教练员和运动员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提高乒乓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核心篇4

关键词:羽毛球运动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91-01

核心力量训练如今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提升人体上下肢体衔接稳定性与协调性,使运动员技术动作施展更为流畅。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核心力量的训练,羽毛球同样如此。羽毛球训练中如何运用核心力量训练,提升运动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核心力量与羽毛球运动特征分析

所谓核心力量,具体指重视稳定运动员核心部位,控制上下肢力量以及重心运动的力量训练能力。核心力量训练在20世纪被广泛运用于康复保健当中,后来被陆续运用到竞技体育等相关领域。具体来讲,其是依附于于人体核心部位周围肌群以及韧带,在神经支配系统的影响下收缩而形成的力。核心力量与普通力量素质训练相比,其更注重对神经与肌肉的控制与支配,更重视力量与协调的联系,其所属的区域为人体中心环节,也即核心区,具体指骨盆、腰部、髋关节所构成的整体,在运动中对上下肢力量衔接与传递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从羽毛球运动特征来看,其作为一种轻巧的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有着良好的身体移动衔接能力以及控制能力,具备一定的爆发力,具体表现为“快速”、“全面”与“突出特长”三点。比赛当中,运动员需长时间在场上进行跨、蹬、跳等动作,其技术发挥大多依靠核心肌群的发力,例如跳起扣杀则依赖于核心肌群发力并保持全身发力稳定性,将力量由腿部经核心区最后传递到手腕发力。核心力量在羽毛球运动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效果。科学有效的核心力量训练能够使运动员稳定重心,保持正确身姿,提升平衡力与控制力。

2核心力量训练在羽毛球训练中的作用

2.1控制平衡

虽然羽毛球运动的强度相对不高,但其是一项全身性运动,需要运动员刚柔并济,动作协调,对于核心力量的要求较高。核心力量的训练对羽毛球运动员控制自身身体平衡有着重要作用,核心力量通过有效的力量控制与传递,能够为上下肢的协调发力创设更好的条件。相关研究显示,身体协调性好,核心力量更强的运动员,其接发球的质量要更好。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核心力量增强了核心肌群的稳定性与平衡性,进而提升了运动员的运动效力。

2.2避免损伤

羽毛球运动的时间相对较长,运动员容易产生疲劳感进而导致受伤,最为常见的即为膝关节损伤,而核心力量的训练则能够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在一连串的起跳、蹬跨、转体以及挥拍等动作当中,运动员发力与人体运动生理学特征不符,例如在击打高远球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正确姿势,很容易造成肘部损伤。而核心力量的训练能够训练深部小肌肉群,提升核心肌群对身体的支撑作用,进而使身体各个关节的承受能力超出运动负荷能力,对延缓运动疲劳有着重要作用。

2.3提升技能

羽毛球运动的基础是步法,比赛中只有利用合理正确的步法,每球必争,才能够提升击打球的质量,而核心力量则是步法移动的重要基础。核心力量强的羽毛球运动员,在移动过程中腿部肌肉更为放松,能够为后续击球动作的进行做更好的准备,同时也可有效降低运动员在移动中的体能消耗。此外,有较强的核心力量保证,运动员四肢应力可有效减少,肢体能够更为流畅地施展各种技术动作,例如大力起跳扣杀等,只有强有力的核心肌群与小肌群的支撑,才能够确保技术动作衔接流畅、精准高效。

3羽毛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

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其需要将机体全部协调起来,让腹部肌肉以及下背部肌肉群在训练中同时受到锻炼。核心力量训练也应当做到循序渐进,利用科学的训练方式不断提升核心力量水平。具体来讲,可使用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3.1稳定条件下的核心力量训练

稳定条件下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主要是让运动员在稳定平衡的条件下掌握核心力量训练动作,感受中心区域肌肉发力状况,这也是提升核心力量的基础性练习。具体包括动态爆发力训练与静态牵拉训练,动态爆发力核心力量训练有仰卧侧起、收腹提腿、俯卧背起等;静态牵拉训练包括俯卧式双臂支撑或肘部支撑训练、俯卧式异侧单臂单腿支撑训练以及单臂俯卧撑等。

3.2非稳定条件下的核心力量训练

非稳定条件下的核心力量训练是指让运动员在非平衡的状态下提升对身体核心区域肌肉刺激,提升自身控制能力。这种训练方法的难度通常较高,具体包括BoSU球稳定性训练、摆动板、平衡盘等训练方法。例如,BoSU球稳定性训练,运动员需双脚站立于BoSU球之上,膝盖逐渐弯曲并保持半蹲状态,在此训练阶段中需尽量确保身体稳定性,有效控制身体重心。这种训练方法能够锻炼运动员核心肌群中小肌肉群以及深层肌群力量,进而提升身体各肌群的配合能力。

3.3专项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羽毛球专项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具体包括前场步伐接后场步伐、全场脚步练习、快速杀球接上网练习、对角线杀球练习等。训练过程中,运动员需保持身体平衡性与稳定性,在身体高速移动过程中对击打球的力量、方向以及速度等进行有效控制,利用实践性训练,提高运动员身体控制能力与协调性,从而在正式比赛中更高效地完成各项羽毛球技术动作。

4结语

总而言之,核心力量训练对羽毛球运动员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运动员需将核心力量训练作为日常必练项目,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羽毛球技术动作特征,制定出针对性的训练计划,进而提升羽毛球专项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刘青.核心力量训练在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中的运用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9):73.

体能训练的核心篇5

关键词:皮划艇;核心力量;核心肌肉群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赛竞争日趋激烈,可以假想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能水平,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体能训练就是指运用科学的运动负荷刺激等手段,促使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技能产生适应性变化,以提高机体适应运动需要的能力训练。皮划艇运动是体能类项目,力量训练又是体能类项目训练的核心。然而,传统的力量训练已经不能很好地提高运动员的技术稳定性,并且不利于身体姿势的塑造。国内外教练员越来越关注“核心力量”的训练,并且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应用于实践。

一、核心的界定及核心力量训练的含义

核心一般是指身体的躯干部位,包括身体的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小肌肉群。一般来说,核心肌群包括腹横肌、竖脊肌、腹直肌、腹斜肌、背肌、下背肌、骨盆底肌和交错骨盆,并且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肌群。从身置来看,核心是最接近身体重心的中间环节(腰-骨盆-髋关节),是躯体在运动过程中整体发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四肢而言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核心力量训练,顾名思义,是指对身体核心部位进行的训练,具体说是指针对身体腰-骨盆-髋关节周边的核心肌群及深层的小肌肉群进行的协调、力量、稳定性的一些训练。

二、皮划艇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手段

1.不借助器械的单人身体姿势的稳定性训练

仰卧桥式挺髋,此种方式的训练能够有效地激发运动员身体核心肌群的发力,并且持续一段时间,从而使核心肌群得到有效的锻炼,提高身体的稳定性。运动员将臀部抬起,使躯干、骨盆和大腿在同一水平面上,使运动员体会用臀部和髋部的用力。在做稳定的非对称性练习时,异侧单腿单臂向上摆动,保持躯干部位稳定,躯干部位紧紧贴着地面,臀部收紧,抬起一条腿及异侧的胳臂,充分体会髋关节部位核心肌肉群的发力,将力量从核心区域传递到四肢,锻炼运动员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控制力。通过核心力量训练,运动员会慢慢体会到核心肌群的用力,也就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条件反射,中枢神经发出指令,提高运动员对调动核心肌群的做功的感知能力。

2.借助瑞士球、平衡球等设备进行的非平衡性力量训练

通过借助瑞士球、平衡球、或者在吊环上、摇晃的平衡木上和移动的场地上保持静态平衡稳定性的作业,进行核心力量的训练。通过借助这种器材进行非平衡练习,使身体不自觉地调整到稳定的状态,提高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能够唤醒和调动深层核心肌群参与运动当中去,从而提高核心肌群的力量水平,并且躯体始终保持正确的姿势。训练时,练习者单腿放于瑞士球上,上体抬起与大腿、小腿成一条直线,另一条腿做内收外展的练习,使髋关节转动,练习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通过这种非稳定性训练,使运动员更多的小肌肉群和深层肌肉群参与运动,增强核心肌群的力量。

三、核心力量训练在皮划艇运动中的作用

在皮划艇运动中,高质量完成练是取决于姿势的稳定性,即取决于在各种身置中保持平衡的能力。核心力量训练的目的就是使运动员保持技术的稳定性,使躯体和四肢之间能够保持很好的能量传递。

1.通过核心力量的训练能够使皮划艇运动员维持很好的平衡能力

合理姿态的巩固,符合运动生物力学规律的姿势,高难度条件下保持最佳平衡的技能等是提高皮划艇运动员身体姿势稳定性的重要条件。如,皮划艇运动员在划船过程中,髋、腰、肩部、颈部和头部各关节的协调用力,使运动员躯体和船艇在行进中保持高度的平衡与稳定,使动作始终保持一致性。从而避免了能量的代偿,使船体保持直线稳定的加速前进。

2.通过核心力量的训练能够提高皮划艇运动员静态姿势的稳定性

例如,在平时训练过程中,通过各种定位划、慢动作划桨、分解划桨、变速划船以及长距离划船对核心肌群进行专门性的激发和训练,能够极大地提高皮划艇运动员技术的合理性和稳定性,能够很好地体会髋关节的旋转发力。

3.通过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提高皮划艇运动员每一桨的经济性,降低能量损耗

皮划艇运动员在划船过程中,划桨技术都是连贯并且有节奏的循环动作,要求运动员的动作高度的协调,减少能量损失,通过对皮划艇核心肌群力量的训练,能够使皮划艇运动员形成良好的身体姿势、保持正确合理的技术动作,核心肌群经过长期的锻炼,运动员的肌肉运动感知觉会逐步增强,皮划艇运动员能够自觉地调动核心肌群参与到运动中,并且能够感觉每一桨的抓水效果。良好的肌肉感知觉能力的提高帮助皮划艇运动员形成船人合一的高效率、高速度的划桨技术。

4.通过核心力量训练,提高皮划艇运动员在划船时能量由核心肌群向四肢及小肌肉群的传递

皮划艇运动是一项以高速度为特征,以有氧和个体能力为基础,以每桨划船效果为核心的技术性体能类项目,皮划艇训练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技术是通过臂膀、手控制浆叶于一个正确姿势,使得机体的大肌肉群来做主要的划船动作。加强皮划艇运动员核心部位的力量训练,保持划桨时身体的稳定性,避免能量的代偿,提高每一桨划船效果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四、结语

(1)核心力量训练在欧美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中国来说,相对滞后,有一些教练员仍在采取传统的力量训练。

(2)皮划艇运动项目是技术性很强的体能类项目,主要靠髋关节的旋转带动上体的转动,从而将力量传递到四肢,因此加强皮划艇运动员腰—骨盆—髋关节处的核心肌群的力量训练能够很好地提高皮划艇运动员划桨技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对于皮划艇运动员来讲,能够很好地保持皮划艇运动员的身体姿势、提高划桨时身体的控制力。

(4)从事皮划艇项目的教练员和相关科研人员应该加强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并运用到运动员实践当中去。

(5)皮划艇运动员陆上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时,划桨动作的设计应该与水上动作保持一致,保证动作的转移。

参考文献:

[1]张小航.皮划艇(静水)主要关节肌肉及力量练习手段多媒体软件的研制与评价[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2]张清泉.对专项力量概念的新认识[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7):30—31.

体能训练的核心篇6

摘要核心力量训练通常也被称作核心稳定性训练,是体育训练范畴内的功能训练,能够显著提升运动员在核心区域力量中的稳定性与爆发性。田径运动员在提高竞技能力时,不但要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与反应能力,还应当强化核心力量,从而才可以击破田径运动员在专业训练方面的阻碍,持续提升个人的能力。

关键词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作用方法

近些年来,在田径运动训练能力持续提升下,愈发注重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因此,相应的训练方式也持续产生,可是假如核心力量训练的方式使用错误,则会对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大打折扣。当前,核心力量训练已经变成运动员在体能训练方面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田径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而言,核心力量训练不可欠缺,影响到田径运动员在身体方面的稳定性、控制力以及协调性,还会影响到能量的消耗以及运动的效率,甚至耐力及意志力。所以,田径运动员能够科学的进行训练则会对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与方法极为有利。

一、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一)对提升运动员身体机能极为有利。只有运动员身体机能有效提高,才能够令所有的关节和肌肉衔接的更为紧密,通过核心肌肉向其他肌肉传递力量,确保运动时能够不断发力,短跑运动项目能够在较快的时间里进行爆发,而长跑运动项目则能够先不断保持速度,之后在接近终点时将力量展现出来。

(二)对田径运动员身体协调性的提高十分有利。确保身体的姿势达到田径运动的标准,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特别在助跑跳远以及110米跨栏等项目当中。

(三)有效规避运动员的肌肉损伤。随着核心肌肉能力的提升,关键运动的幅度加大、重心更稳,在田径运动中即便出现意外,也能够减少伤害[1]。

二、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

(一)稳定状态下的训练

1.稳定状态下静力性动作

大多用于核心训练的初级阶段,通过这一训练,令运动员体会到核心区域肌群引发的作用力,提高本身在重心方面的稳定性,大多运用静力性幼鳎可是不可以憋气。在练习深入下,转变原本双脚或双臂支撑,改成单脚或单臂支撑,解放肢体。在运动当中,应当确保身体和姿势不变。第三层次的练习应当通过一些设备而形成不稳定状态,在这一训练当中,可以显著激发深层肌肉与神经的参与,源于前两种基础练习,通过不稳定机械,增加难度,用于单侧肢体的支撑,在这一层次的练习当中,可以进行悬吊练习,从而有利于提高上肢与下肢的核心稳定性。在中级时期的核心力量训练当中,进行悬吊练习极为符合。比如一侧卧挺髋与仰桥等。这些静力性动作均能够锻炼核心力量的初级阶段,可以有效锻炼核心部位的深层肌肉,保障核心部位能够稳定。

2.稳定状态下的核心爆发力训练

爆发力在诸多田径项目中均属于必备环节,在训练当中,能够令田径运动员对于某一核心爆发力动作给予模仿性训练,特别对最终的发力过程,突然的脱手或肢体末端阻力消除的重点,必须构成加速度的成效。核心爆发力的练习,能够透过专项技术给予练习,也能够透过实心球、健身球等设备进行辅助练习。

3.稳定状态下无负荷运动训练

在田径运动员核心能力提升下,可以执行无负荷运动的练习,在完成从双脚到单脚、从双臂到单臂动作训练以后,可以锻炼空出的肢体。并且,在先前的训练当中,可以依照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的程度,逐步加大训练的次数与难度,从而将田径运动员的核心力量潜能激发出来。

(二)非稳定状态下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1.非稳定状态下静力性动作

训练这些动作能够激发深层肌肉与神经,也能够在稳定状态下融合一些不稳定器械进行动作的练习。从而则需通过瑞士求、哑铃、悬吊绳、气枕等设备进行不稳定状态的设定。

在国际中当前普遍运用悬吊训练的方式练习不稳定动作,通过悬吊训练能够添加动态动作或不稳定动作,从而显著提升田径运动员的核心力量。

2.非稳定状态下自由力量训练

在非稳定状态中练习自由力量,能够有利于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在训练当中,时常通过弹力带、哑铃等设备练习不稳定状态的动作。或可以制造十分不稳定的状态,令训练力量与专项技能力量相符。

训练的内容可以通过站立或跪在平衡球上,再练习哑铃的提拉,也可以通过跪在瑞士球上进行双臂后拉动作的练习。透过这些动作,能够更加刺激核心肌群,将肌肉神经的参与度给予提升。以往大多通过杠铃作为重要的练习器材,从而能够锻炼力量,并且还能够有利于提升核心力量。

3.非稳定状态下核心爆发力训练

专项力量练习的最终环节则为核心爆发力的训练,通常在非稳定状态中,能够显著提升运动员的核心力量。通常使用诸多不稳定训练器械而创造不稳定状态,从而训练核心爆发力,如此才可以令训练的力量更加靠近实际比赛的情况[2]。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透过对核心力量作用的了解,能够发现田径运动的所有项目以及环节均能够运用核心力量进行训练。透过对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能够改变身体线条,提高身体所有部位的效率,降低无谓力量的耗费。从而可以看出,核心力量训练对于田径运动员而言具备显著的意义。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核心篇7

摘要采用实验对比的方法,对广东实验中学青少年田径队员的核心力量进行了研究,热莅括: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12分钟跑、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9项测试指标。采用t检验的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各测试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经过24周的力量训练,实验组在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4项测试指标的效果优于φ兆椋欢哉兆樵谧畲罅α俊⑺俣攘α俊⒘α磕土Α⒓∪饣蓄弹性能的能力、12分钟跑5项测试指标的效果优于实验组。实验证明核心力量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力量训练手段。它能够发展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改善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促进运动成绩提高。在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时与传统力量训练搭配使用,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传统力量训练具有很好的互补性。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中长跑核心力量训练传统力量训练

一、问题的提出

加强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是当今中长跑训练的趋势。目前在青少年中长跑的力量训练中主要是以传统的力量训练为主。传统力量训练内容包括最大力量训练、速度力量训练、耐力力量训练和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的训练。能对人体大部分肌肉进行训练。但不能使人体全部的肌肉都能训练到位,传统力量训练对身体浅层、较大块的肌肉进行训练效果较好;而对身体深层、小块肌肉则训练严重不足。由于传统力量训练自身存在的缺陷,造成力量素质发展的不平衡。“这是造成当前青少年运动员在中长跑比赛中躯干稳定性差、支撑腿着地缓时间过长、蹬伸动作慢而无力、技术变形明显的一个主要原因。”核心力量训练正是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的不足,它所训练的主要肌群有腹肌群、背肌群、横隔肌、骨盆底肌、交错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这些肌群的主要作用是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人体重心位置、协调上下肢用力,使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动作出现经济、协调、节能、流畅的特点,并且符合该运动项目的运动专项运动链的力量能力。

因此加强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能改进和提高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跑步技术,是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改进和创新的方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实验组训练内容: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及身心特点和核心力量训练的分类,青少年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时我们选取的练习为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练习和动力性练习。因为稳定状态下的核心力量练习更符合青少年的身体训练,难易程度更容易掌握,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青少年运动员容易接受;而核心力量的不稳定状态下的练习由于难度较大,动作不易掌握,且要求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属于训练的高级阶段使用的练习,且对场地、器械的要求较高。本研究把核心力量训练的时间定为24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稳定状态下核心力量的静力性练习,时间是12周,练习的内容是:桥、俯卧成桥、侧成桥、俯撑腿臂平伸、单腿撑桥等练习。第二阶段是稳定状态下核心力量训练的动力性练习,时间也是12周,练习的内容是:单腿抗阻屈髋、抗阻踏板练习、持球“伐木”、仰卧交叉打腿、仰卧举腿等练习。

对照组训练内容:在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传统力量训练中本研究采用循环力量训练法,时间为24周,具体的方法是:俯卧撑―蹲跳―收腹两头起―原地高抬腿―撑臂收腿―跳跃。

本实验为期24周,在进行实验前1周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员进行在同一条件下的下肢最大力量、下肢相对力量、肌肉积蓄弹性能能力、力量耐力、速度―力量、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和12分钟跑的成绩进行测试。在实验进行到第24周结束时再对上述被测试项目进行测试,方法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力量训练均于同一时间段内、相同条件的场地进行,靶心率控制在120-140次/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统计

收集实验数据,整理后运用SpSS(11.5)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验过程

实验时间:2005年12月至2016年6月。实验地点广东实验中学田径场。

(三)实验结果

1.实验24周后,实验组与实验前各项测试指标对比情况(见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组经过24周核心力量稳定条件下的静力性练习和24周核心力量稳定条件下的动力性练习后。实验组的各项测试指标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各项测试指标的具体提高幅度又有不同。测试指标速度力量虽然有所提高,但统计结果显示不具显著性差异;最大力量、力量耐力、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12分钟跑、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8项测试指标成绩提高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力量耐力、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5项测试指标性显著性差异高于12分钟跑、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最大力量。实验组的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由实验前的具有显著性差异到实验后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2.对照组与实验前各项测试指标情况对比(见表2)。由表2可知,对照组经过24周的传统力量训练后,各项测试指标也有大幅度提高,尽管各项测试指标间提高的幅度不同,但统计结果显示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力量耐力、肌肉积蓄弹性能的能力、12分钟跑、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7项测试指标的显著性差异高于最大力量、速度力量2项测试指标。对照组的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实验前与实验后一样具有显著性差异。

3.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24周后各项测试指标情况对比(见表3)。分析表4可知,实验组在测试指标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核心稳定性4项测试指标成绩提高的幅度高于对照组,且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在力量耐力指标成绩提高的幅度高于实验组,在测试指标核心稳定性中,实验组核心稳定性左、右单腿支撑间的差异经过24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后,两腿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对照组经过24周传统力量训练后,测试指标核心稳定性左、右两腿间的差异性仍然具有显著性差异。其它指标的增长两组间差别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

四、分析与讨论

通过实验证明: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核心力量、核心力量耐力、核心爆发力和核心稳定性的能力要优于传统力量训练。核心力量与传统力量训练都能提高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发展力量素质水平。但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在提高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的效果方面又有明显的不同。核心力量训练对运动员核心部位肌肉群能力的提高优于传统力量训练;传统力量训练对运动员全身力量素质的提高都有作用,特别是位于身体表层、较大块肌群的训练效果明显。由于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都能提高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两者对于各自身体训练的部位具有明显优势和劣势。从训练效果的对比分析可知,核心力量训练的优势恰好可以弥补传统力量训练的不足,所以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五、小结

在力量训练中传统力量训练是力量训练的基础,核心力量是一种新的力量训练方法,它对传统力量训练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核心力量训练比传统力量训练更能提高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核心部位肌肉力量素质,提高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我们在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时,把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桦,李宗浩,池建.运动训练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吴秋林.体育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15,25-85.

[3]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19-29.

体能训练的核心篇8

关键词: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方法

现阶段,随着武术散打竞技的兴起,人们对运动员超强的身体素质、抗击打能力倍感意外,其原因就是运动员在武术散打训练中注重对身体核心部位进行训练,使得职业运动员的核心部位肌肉平衡性、稳定性强于普通人。因此,要使武术散打体育活动进一步发展,身体核心部位的训尤为重要。

一、武术散打核心部位的认识

大量研究发现,武术散打运动员身体核心部位主要是由整体躯干、腰腹以及臀髋部位组成,主要是锻炼这些部位的肌肉来完成核心部位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腹部肌肉、骨盆底部肌肉、髋部肌群及整体躯干部位的肌群均需要锻炼,进而使得这些肌肉横向纤维、纵向纤维更加有韧性,更加结实抗打击,尤其是运动员腹部横向腹横肌最为重要,在腹横肌收缩时会给运动员腰部、背部以力量支持,这对于预防腰背损伤与提高运动表现至关重要。运动员整体躯干部位是锻炼的核心部位,也是运动员抗击打的主要部位。因此,武术散打运动员躯干肌肉群收紧可以有效保护身体的内脏器官,减少身体对抗造成伤害。在训练过程中,武术散打运动员需要清楚掌握身体的核心部位,积极参与训练,以提高竞技能力,规范竞技技术动作。

二、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的误区分析

1.思想认识不足

武术散打是具有对抗性质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很多散打爱好者的学习主要跟从民间武术教练进行学习、训练,完全听凭教练的训练指导。这类传统的训练方法在现代竞技体育训练中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如果武术散打爱好者的训练养成了自然习惯,纠正就会非常困难,身体核心部位无法得到正确训练。例如,传统训练对仰卧起坐重视度不够。现代竞技体育中仰卧起坐是训练腹部肌肉群最好的方法,还可以对臀肌进行有效锻炼。所以武术散打教练必须注重仰卧起坐训练。

2.训练方式单一

因受中国的传统体育武术训练的严重影响,现代武术散打训练的方式也较为单一,且对训练结果没有进行科学评估。然而现代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须根据散打竞技特点以及运动员本身技术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指导训练,对相应的训练效果也需要实行有效评估,逐渐丰富训练方式。

3.缺乏正确的指导、训练

近年来,虽然国家大量投入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发展,但现阶段武术散打运动员核心部位训练仍然缺乏正确、有效的指导,训练的方法单一、陈旧、无创新,科学训练以及有效评估方式尚未实施。使得我国武术散打训练呈现‘中式动作西式化’的状态。所以,正确的指导训练可以更好提高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核心部位训练,而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缺乏正确的指导受到专业人才匮乏的直接影响。

三、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的建议

1.现代竞技体育科学训练认识的转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家提倡的是现代竞技体育训练。而其需要建立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之中的训练,就需要根据武术散打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状况以及技术特点等科学制定、合理、有效的训练目标与计划,对运动员身体核心部位进行循序渐进地训练。要彻底改变偏重传统武术套路训练的思想观念。按照生理学、健康学等学科基本原理进行训练,充分认识到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的重要性,既不能冒险激进亦不能停滞不前。加强武术散打相关人员的生理、心理培训,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方法演示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的科学道理,端正教练员与被训练人员的认识。

2.丰富训练方式,科学有效的进行训练

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核心部位的训练需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根据运动员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部位训练。对于腹部肌肉训练可采用卷腹即仰卧起坐进行训练,还可以应用悬挂抬腿来进行腹部肌肉群的训练,而且深蹲跳、俯卧撑等训练腹部肌肉效果也较好。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传统武术蹲马步、倒立、压腿等方式进行腹部的训练;对于稳定性较差的武术散打运动员则要加强其平衡性、稳定性的训练,可以采用单腿站立、平衡垫站立、单侧运动等方式来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练要对被训练人员的血压、心跳、力量等进行检测、记录,科学有效评估训练的效果。遵循传统训练手段与现代核心部位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丰富训练手段才能对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进行有效训练。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强化正确指导训练

在现代竞技体育中武术散打的相关要求下,对其核心部位的训练则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对武术师傅需要进行武术散打训练的考核,持证方可上岗,对在跟民间武术师傅学习、训练的武术散打爱好者也需要对核心部位训练进行考核,若发现其存在训练误区则需要给予及时纠正。有关部门应设立竞技体育训练评估机构,对武术散打训练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从而利用科学、有效的检测数据来更好的指导武术散打核心部位的训练。此外,还要加强武术散打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更多武术散打爱好者得到更专业的训练指导,促进武术散打以及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在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中,武术散打核心部位的训练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需要在专业、科学、正确的指导下有目标、有计划、科学有效的训练,提高运动员及武术散打爱好者技术动作控制力与平衡力,有效降低技术动作体力消耗,减少失误,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为全面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与竞技水平提供强有力的帮助,进一步促进武术散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虎,张勇.核心肌肉群剖析及核心力量练习方法综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03).

[2]裴春燕,蒋琴华,王均铭.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理论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1(06).

体能训练的核心篇9

一、蹦床运动的特点

(1)蹦床运动的动作通常是比较剧烈的,在进行蹦床运动时会消耗运动员大量的体能,而运动员能量的提供者主要是无氧代谢,这其中磷酸原系统是最为主要的供能部分。这种高强度的运动无疑会消耗大量的体能,这时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蹦床运动员在完成所有动作时需要身体具有很好的协调性、很强的空间感以及节奏感,而所有的这些工作都需要运动员输出能量的部位提供充足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让运动员按照标准要求去完成每个动作。

(3)蹦床的动作有很多都需要在半空中完成,所以这就需要运动员的各身体部位能够进行非常密切的配合,这需要身体的四肢、腰部、腹部以及背部等都有很强的力量,而这正是核心力量训练所达到的目的。

根据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认识到,蹦床运动员需要增强其专项能力的训练,提高每个动作的技术水平,而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则尤为重要。蹦床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中如何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以下我们就对此问题进行阐述并分析训练核心力量的作用。

二、蹦床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和影响

核心力量训练与其他的力量训练截然不同,该训练主要是让运动员的上半身和下半身能够同时输出力量。训练核心力量的目的就是蹦床运动员在做动作时能够让身体更加协调,从而使运动员的核心区域肌群能够使身体更加稳定,使能量传输更加顺利。以下是训练核心力量最主要的方法:

1.不借助器械的单人练习

蹦床运动员训练核心力量的初期可以在不借助器械的前提下进行单人练习,其目的就是让运动员能够认识到核心肌群对控制身体和用力的作用,这种练习的方法主要有仰卧起坐、单臂俯撑控腹、腿臂交叉两头起等。

2.运用单一器械进行的练习

通过使用单一的器械来训练核心力量可以有效地让身体的躯干部的深层肌肉也能够得到运动,并且在进行蹦床动作时可以控制好身体的运动姿势。这种训练的单一器械主要有平衡球、平衡板、悬吊绳以及其他的力量练习器械等。

3.使用C合器械进行的练习

使用综合的器械进行练习通常适用于核心力量处于中级及中级以上的蹦床运动员,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对身体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在进行蹦床动作时能够控制好身体的正确的姿势。这种训练的方法主要有一只脚或双脚站在平衡球上,双手负重的情况下进行举、推和下蹲,坐在平衡球上进行其他方面的运动练习等方法。

4.各种普拉提练习方法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将肢体与心灵进行有机的融合,该训练主要是通过意志力来控制身体的动作。普拉提的训练理念是能够让身体的各肌群和核心力量得到均匀的提升,用心去感觉身体每一块肌肉对力量的控制,最终达到加强人体核心力量的目的,从而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平衡性以及姿势的正确性。

5.睁眼和闭眼的各种站立练习

此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就是锻炼运动员肌肉的控制能力。因为人体的平衡状态主要是由肌肉进行控制的,所以睁眼和闭眼的各种站立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进而达到加强核心肌肉群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

核心力量训练是蹦床运动员进行的最基础同时也是最必要的训练之一,因为核心力量的训练可以极大提高核心力量的稳定性,能够极大提高蹦床动作的稳定性。对于蹦床运动员而言,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有效稳定运动员的骨盆和脊柱,确保其身体姿势的正确性,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并且还可以加强运动员在进行蹦床动作时身体的核心力量向四肢及其他肌肉群输出能量的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完成蹦床动作时的美感和标准性;但是在日常的训练中,运动员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训练,从而达到最终的训练目的。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核心篇10

关键词:青少年柔道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38-01

核心力量对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柔道运动员核心力量水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其运动技术的掌握及场上运用能力的发挥,进而影响到成绩水平[1]。所以,柔道运动员必须采取正确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不断提高自身专项技术水平。青少年柔道运动员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时,必须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以下主要对青少年柔道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作了简要分析。

1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分析

1.1理论基础分析

(1)等动收缩训练。

对柔道运动员进行等动核心力量训练,需在特质等动练习器进行。练习期间,运动员应保持肢体动作于速度不变,并鼓励运动员将鸡肉张力发挥至最大。同时,还应密切结合肌肉的等长与等张练习,以利于运动员最大核心力量的增长与进步。

(2)超等长收缩训练。

在开始跳深练习等一系列超等长收缩练习之前,用先让患者进行肌肉离心收缩练习,然后是向心收缩练习,通过肌肉弹与牵张反射促进核心力量的增大。该训练方法的优点为:运动员做离心收缩动作时,其肌肉会在短时间被拉长;当肌肉各个部位均受到刺激时,又会产生较强的兴奋感,而因为运动员多个运动部位参与了训练,肌肉会有短促的收缩。超等长训练与人体比赛中使用的运动形式相似度较高。训练期间,运动员肌肉发力具有突然性,且传递速度较快。除此之外,在技术方面,肌肉结构的相似度较高,故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在进行超等长训练时,肌肉离心收缩对相应的拉长速度与长度会产生一定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肌肉的最终收缩核心力量。有研究证实,肌肉被拉长速度的快慢造成的影响会远远大于肌肉被拉长长度的影响。

(3)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

该训练方式主要有2种:①动力性离心退让性工作。如果人体肌肉做离心收缩动作时,其张力要远远大于肌肉做向心收缩时的张力。比如,股四头肌在做离心收缩工作时,承受的负荷往往为向心收缩的两倍。②动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人在做该动作时,肌肉长度会缩短,肌肉产生的张力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训练时应严格控制最大肌力的关节角度。

(4)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

当运动员身体姿势、肢体环节及肌肉长度等固定不变时,使用改变张力、克服阻力等方法进行训练。当运动员肌肉在一种静力性收缩状态中时,期体内其他肌纤维会对其产生刺激作用,核心力量则会增大,并以一定速度增长。

(5)循环训练法。

在进行核心力量耐力训练时,一般要合理安排所要使用的几种训练手段,再以循环法进行各项训练。比如,在进行手握杠铃片进行双臂前后绕环训练时,要从肋木举腿、连续跳绳、向前跨步跳等一系列动作中进行循环训练,以利于大小肌群、前后肌群及上下肢共用力,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1.2训练方法

1.2.1对抗性训练法

对抗性训练是柔道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运动员身体素质、战术以及技术的综合检验[2]。训练时,主要采取下列方法:①模拟训练。该方法有较强的针对性,训练时一方要根据对方摔法实战进行模仿,并采取有效的战术方法及手段。②条件实战,即在规定条件下开展实战训练。训练时,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且仅可使用制定的某个进攻、防守及反攻方法,通过训练使运动员某方面技术或战术增强。③车轮战,即一个人与多个人连续进行实战训练。训练期间,各个成员均要具备较高素质的核心力量耐力及无氧耐力。④半抵抗实战,即两个人任意使用进攻、防守及反攻等方式进行实战训练。在该过程中,对工作的完整性与正确性要求较高。

1.2.2多样化的核心力量训练法

使用的动作与柔道运动相同或基本相似,对运动员训练所使用的动作可始终如一,也可多样化。通过训练,有利于提升运动员身体内肌群核心力量的水平。对于肌群在发展核心力量水平中表现出的比例,应及时作出调整,这样有利于运动员的肌群处于良好状态,最终促使运动员核心力量耐力、最大核心力量与快速核心力量的提升。通常情况下,主要采用以下的训练方法:身重弓身、引体向上、单腿跳、扛铃片腹背绕环、拉橡皮筋、缠重锤、前举抗铃等[3]。

1.2.3与器械相结合的核心力量训练法

运动员可根据自身体重的核心力量进行练习,比如捧臂转肩、双人顶插、单臂俯卧撑、蛙跳、引体向上、翻抢抓腰等[4]。与器械相结合进行训练,主要有单杠举腿、膝关节屈伸练习、上前臂核心力量专门练习、仰卧起坐哑铃提拉等。

1.2.4综合训练法

训练时,应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训练项目、强度、时间及方式等。通常情况下,比赛前的训练应以1min为一组,两组间休息1min,训练持续了4至6组时,两组间休息2min。在基础技能训练中,应尽量让训练内容有较强的综合性。除此之外,可将有氧训练列为主要训练项目,让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更好地适应多场次运动。比赛前,主要以垫上训练为主,由于训练时间较短,会刺激运动员的心肺,而通过无氧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环境适应能力。

2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核心力量是运动员更好地掌握专项技术及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青少年柔道运动员,应该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教练员应充分认识到青少年的身体特点,采取合理的训练方法,不断提高其运动核心力量,有利于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青,孙文新.足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2(5):30-62.

[2]马佳祥.浅论青少年柔道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J].经营管理者,2014(8):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