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药学专业建设十篇药学专业建设十篇

药学专业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12

药学专业建设篇1

根据市场调查发现,近些年来社会对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需求主要分布在药物生产技术、制药工程技术、药品营销技术、药品使用技术、医院临床药师、药房药师等岗位,这些岗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执业技能,对综合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针对市场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制定大专业、多方向、模块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大药学专业为基础,分化出制药工程、药品营销、临床药学三个专业化方向,在学生毕业之前,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未来的工作内容设置专门的方向课,培养学生的药物生产技能、药物使用技能、药物营销技能等,结合校内校外实践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满足学生不同的就业需求。高职高专的理论课程虽然不像实践教学那样重要,但也有其本身的作用,学校应该结合课程体系设置理论教学内容,把一些与岗位脱节、重复、过难、过深的内容去掉,精简理论教学的内容,增设临床药理学、制药工程学、药品营销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学科,使药学专业更加具有实用性,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实践。

2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应该建立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率。药学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方向主要是药厂、医院、医药企业等,学校可以设置成有机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实验课程,先让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然后再参加理论考试;对职业学院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比理论知识要重要很多,也是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因素,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可以按照班级建立开放实验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进行课外练习,每一个学期可以举办操作技能等比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能力;建立健全实践考核体系,实践考核体系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在检验中能够发现学生实践能力的缺点和弱点,采取措施进行改正和加强,实践考核体系应该在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体现出学生的差异性,以课堂考核和课外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践能力测评,保证测评结果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3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是分不开的,教师的职业素质对学生学习知识、学习做人都有重要的影响,职业学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功底,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药学专业建设应该致力于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推进课程改革。学校应该严格教师的上岗制度,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多年的从业经验,或者具有企业工作经验,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如执业药师、职业中医师、职业中药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等等,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和培养从企业、医院、科研单位工作过的,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担任教师,按照双师型的标准来引进人才,对于从企业、医院过来的教师上岗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使教师适应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思路,对于没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教师,应该增加教学经验的年限,并安排教师去医院或者企业实习半年以上的时间,鼓励青年教师考取研究生学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新课题的开发。

4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

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高职高专院校着重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实训室建设、器材设备、药材物品等的采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学校规模不是很大的学校来说,学校需要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如果实践教学设施供应不上,就会严重影响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缓解资金压力,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不仅切实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利于企业储备人才,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合作。学校应该实施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分布安排学生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实习,不仅为企事业单位、医院提供了选择优秀学生的机会,也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进入到工作状态中去,校企合作时最理想的产学结合方式,通过校企结合,学校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师和企业人才可以多沟通与交流,促进双方发展。

5加强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教学管理是分不开的,教学管理包括课堂教学管理与实践教学管理。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在上课前教师应该履行学校规定的教学检查制度、点名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等,课程结束使完成课程教学小结表、试卷质量评估表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应该严格管理,落实实践教师、技术人员责任制,严格按照学生守则开展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和技术人员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和技术人员也要对学生提出要求,比如在实验前要填写预实验报告、准备实验记录、预习报告等,在试验中教师记录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在试验后教师和技术人员做好工作日志,学生填好值日生登记表等。

6总结

药学专业建设篇2

药学专业作为我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在长期的中专教育期间积累了一定的办学基础,但是学校升格以后,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为适应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高标准地开展课程建设,对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因此,我校根据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及系部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在教学计划调整的基础上,教研室全体任课教师以创建药理学精品课程为目标,结合药理学学科的发展,从多方面对药理学课程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现将近几年来药理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突出《药理学》作为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规划,结合我校课程建设状况,以进一步提高药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培养“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专业思想牢”人才为目标,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借鉴省内外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大胆创新,突出特色,使药理学课程建设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岗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医药产业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素

1.修订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近年来,随着药学事业发展和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用人单住对从业药师业务素质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药理教研室在2007年根据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了教学大纲,实施一个周期后,在2010年通过在医药行业开展了广泛调研,了解各工作岗位对本门课程的要求后,又进行了再修订,将实验课的比例明显增加,优化教学内容,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加强教材本文由收集整理建设,体现办学特色。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集中表现形式。尽管目前高职层次教材很多,但大多都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或是中专教材的延伸,难于突出高职层次的办学要求。为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教研室抓住教育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万种教材建设项目的机会,积极参与各类规划教材的编写。几年来,作为主编、副主编、编者单位,积极参与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编写,目前共编写或参编《药理学》教材3部,分别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并选用杨宝峰主编《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张豫清主编《新编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优秀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籍。在实验教材方面,教研室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角度出发编写了《药学实验教材》,融入了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加强了教学改革进程。

3.优化教学内容,适应专业层次教学需求。学科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教学内容必将与时俱进。药理教研室始终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突出重点,删繁就简,优化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上,教研室有计划选派教师到医院顶岗挂职锻炼,把握临床用药最新进展,并把教改研究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收集临床典型病例引入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方面,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间关系,将临床少用或不用的“老药”删略不讲,如巴比妥类、四环素类、氯霉素、呋喃类等仅让学生自学,而临床多用且教材中介绍较少的药物予以重点讲授,如喹诺酮类、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磷霉素等,以满足药学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4.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促进教学工作规范化。为规范教学管理,实现预期的目标,在新编写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教研室制定了关于课程建设和质量提高的系列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开学、期中和期末教学常规工作检查,实现教学督导的常态化,采取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有力地保障了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也促使课程建设系统化和规范化。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按照学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通过引进、培养等多种方式,以打造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加大投入加强队伍建设。近年来,引进硕士研究生1名,在职攻读硕士1名,脱产攻读研究生1名,选送1名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到复旦大学药学院学习,选派8人次教师到全国参加短期培训学习。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药理教研室在编教师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1人,全部皆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硕士学历教师3人。教研室教师经常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广泛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执行“以老带新”制度,制订翔实的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和培养记录,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6.加强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①理论教学的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2]。围绕打牢基础,强化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在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调研,重新调整各章节教学时数,根据需要适当取舍和整合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更精练、合理,重点突出,避免重复、遗漏,又实现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衔接。在教学手段上,选择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以传统教学手段为辅,精心制作了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全套教学课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②实验课教学的改革。职业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点[3]。按照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增加实验课时的比例的同时,将实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使其包含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改变了原来的单纯动物验证性试验。另外,根据药学专业学生近几年的就业去向,在社会药房和医药公司从事药品销售的占较大比例,在药理学实训项目中增加了用药推荐实训模块。实验教学采用“三阶段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三基”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阶段为“综合性实验”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思维能力;第三阶段通过患者和药师的角色扮演,开展用药推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建立科学的成绩评价体系。科学的成绩评价体系可引导学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药理学学课程分为理论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从三方面来综合测评学生成绩,包括理论成绩占60%,实验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10%。理论成绩主要以考试的形式测试基本理论和常用药物的作用特点,实验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实验报告的书写水平,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出勤等。通过综合性考核制度有利于实现素质化人才培养,避免了用纯理论考试来检测学生能力的弊端。在考试中严格实行教考分离,聘请省内外兄弟院校的药理学教师进行命题,按照等效原则建立试题库,每次考试从中抽取试题进行测试;每份试卷的试题要求难易度适中,并覆盖教学大纲的各章节内容。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摸索,现行的考试制度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

三、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

药学专业建设篇3

关键词:医药特色;经济学;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03-03

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也是对专业人才需求最旺盛的行业之一。数据调查显示,在对全国50多家大型医药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问卷中,90%以上认为非常需要既懂得医药专业知识又具备经济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医药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产业分析、决策行为和策略分析的人员大多是专职或兼职的科技人才。他们有的是药学相关专业毕业的,有的是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他们或缺乏系统的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或缺乏医药学的相关知识。现阶段医药企业最需要的是熟悉医药产业的经济管理人才。有鉴于此,笔者以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为依托的经济学专业为例,结合中国药科大学经济学专业具体情况与国内外经济学专业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在专业建设方面的不足,同时进一步凸显经济学本科专业与医药领域关联的优势,实现经济学本科专业特色化、优质化、复合化、国际化的“四化”发展。笔者从部级特色专业目录中选取同类专业排名靠领先的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作为国内比较对象,国外则选取波士顿大学奎斯特罗姆商学院进行比较分析。

一、医药特色经济学与国内外经济学专业领域名校现状分析

(一)国际化层面

1.复合型名校特点:国际化办学模式特色鲜明。美国波士顿大学奎斯特罗姆商学院为培养未来领导者创造良好环境。学生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经济学入门进而掌握独立分析问题以及决策的能力。奎斯特罗姆商学院聘请国际化师资,强化师资的国际化特点;引进国际化教材,汇集全球优质教材资料;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综合利用国际教学资源;参与国际化学术研讨会,提高研究性教学效果与国际影响力。

南京大学商学院国际化办学模式在国内首屈一指,通过聘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等著名经济学家作为荣誉教授,举办一系列国际高水平讲座和研讨会。通过全球招聘聘请著名经济学家陈昭全教授担任商学院国际院长,同时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以南京大学建立的中美文化交流中心为依托,输送大量学生赴美一流大学学习和深造,使得全院学生与老师学习与研究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2.医药特色经济学的优势及存在的差距。以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一直坚持倡导“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教学理念,拓宽学生学术视野。

邀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仿制药审评专家、礼来公司等知名跨国医药企业总裁等专家讲学,针对药物经济学等课堂内容,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东卡大学等高校开设GlobalUnderstanding视频交互教学,学习国外药物经济学前沿理念;外派师生至美国南加州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访问进修。但是在国际化的深度、广度方面与国际一流名校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如国际化师资、国际化教材以及国际化培养模式等方面。

(二)复合化层面

1.复合型名校特点:复合化的师资与课程设置。作为国际医药商学院经济学科,必须在掌握经济学专业的基础上熟悉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创新意识、拥有国际化视野并且具备药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复合型知识结构。国外一流名校经济学专业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师资团队的复合化以及课程设置的复合化,以实现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目标。

在师资的复合化方面,国外一流名校特别重视师资团队的多学科知识背景的交叉融合。以美国波士顿大学奎斯特罗姆商学院为例,教师长期稳定的有50人,其中7人为教授,16人为副教授,有大量教师兼任社会职务,实践经验丰富。

波士顿大学奎斯特罗姆商学院非常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并鼓励学生选修文科、理科院系课程,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学习专业课,同时开阔视野。另外,奎斯特罗姆商学院还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二年级就开设信息系统导论以及统计学,旨在让学生能用先进的分析工具以及经济学知识来指导实践。

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要措施是:(1)加强外语类课程;(2)加强计算机类课程;(3)加强经济管理应用性课程;(4)增加跨专业、跨系、跨院的选修课。强化基础、分流培养。

2.医药特色经济学的优势及存在的差距。以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经济学为例,在师资复合化层面,鉴于药物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中偏应用型学科之一,中国药科大学经济学专业建设团队一直强调师资团队在药学、经管类学科知识的复合背景,并非常重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了专业建设核心团队学科交叉化、知识复合化、技能实践化的特点,突出了人才培养特色。但是与国内外一流名校相比,经济学专业建设团队在药学、经济学及其应用层面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化层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课程设置的复合化层面,中国药科大学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涵盖药学、管理学以及法学等内容,涉及面较广。

但是相较于国内外一流大学,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对于经济核心课程的开设有待进一步丰富,同时应增加文科、理科类选修课,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在每个年级举办研讨会的设置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二、医药特色经济学专业发展建议

根据与国内外一流经济学专业建设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医药特色经济学专业在国际化、现代化、实用性办学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问题t待解决。

(一)药物经济学专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首先,引进国际化师资是开阔学生和教师视野的重要保证;其次,设置多元化课程,以及定期举办国际化研讨会是提升学生和教师思维能力的坚实基础;再次,借鉴国际化教材是夯实学生和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前提;最后,坚持国际学生和教师交流的“走出去”与“引进来”原则,是促进学生与教师优化知识结构的关键环节。

(二)药物经济学发展的医药特色与经济学专业的契合度有待加强

首先,加强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学习的深度、广度,是将医药特色融入经济学的首要前提;其次,提升专业课教师医药知识方面的综合能力,是将医药特色与经济学有机结合的关键;最后,聘用医药行业专家学者,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

(三)药物经济学专业的社会服务导向有待明确

首先,促进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及早接触相关医药产业,对学生职业规划与定位有重要意义;其次,提升学术研讨层次、丰富实践交流形式,对培养专门性人才有关键作用;最后,明确未来就业岗位的差异化与定位,因材施教是培养专门医药特色经济学人才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徐晓春,等.经济学专业文理科生学习质量的差异性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2).

[2]李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S2).

[3]杜宇.应用型本科经济学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9).

药学专业建设篇4

关键词 地方医学院校 药学专业 人才培养 特色建设

目前,综合性大学药学院及部分教育部直属医药院校如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四川大学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关于如何转变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较多。①但是,对于地方医学院校创办的第3类②药学院系,关于如何利用自身在医学方面的优势,改变现有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鲜有报道。华北煤炭医学院药学系以国家高等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办学定位,着眼于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突出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特色,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特色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良好成效。

1 确立适应岗位技术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华北煤炭医学院药学系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核心,以专业认证标准为金标准,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目标,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应用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拓宽学生的人文和社科管理知识,确立按学生的专业理论满足学科发展需求,专业技能适应岗位技术需求相结合的药师型、制药工程型、营销管理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拓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药学人才培养从传统单一的校内培养向学校医院、研究所、企业联盟培养人才新模式转变。健全学校、院系、基地、教研室、导师五层式分级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药学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整体推动力。

2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特色建设

创新教育需要创新教育体系,创新及创新教育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的需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课程体系。③各种、各类课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实现的需要,在满足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前提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课程群,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我们为了实现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建设。

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加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特点,设置药师型人才模式、制药工程型人才模式、营销管理型人才模式三个专业方向课程组。

实践技能训练的合理设置:基本技能训练实验—药学综合实验—药师型、制药工程型、营销管理型三种人才模式的技能训练。利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资源,设置与专业课程组相匹配的实践课程,有利于药师型人才模式和营销管理型人才模式的培养。利用与地方医药企业的合作,提供药学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制药工程型人才模式的培养。

利用课程体系和技能训练的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通过融合相关课程、删减雷同教学内容、减少必修课并增加选修课等形式,制订出以能力为主线,切合本校实际的课程体系;通过与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地方医药企业的合作,挖掘药学系自身的潜力,建立起药师型、制药工程型、营销管理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平台;采用导师制的方式,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入课题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3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药学专业建设篇5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剖析、自我定位,设定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业、择业的竞争力,以实现高职高专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在学生为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学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兼顾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并因此而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医药行业与药学专业调研分析

通过相关的调研可知,近年来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主要有两个就业方向,一个是药品销售方向,每年均达五成左右,大多是进入零售药店工作;另一个方向是医院药房,每年均达四成以上;其余如进入药品生产企业、转行、专升本的不足一成。

由于薪酬等原因,很多本科生不愿进入或难以安心在零售药店工作,中专生则由于其学历的限制,工作较长时间后才能考药师和执业药师等资格证,导致其职业提升速度不快。药企根据自身对执业药师和高职生的需求,居于最低成本原则,认为高职生是其执业药师的重要来源,因此更愿意招聘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作为后备人才,并提供一定的职业提升空间,如分批选拔进入一线管理岗位如店长、经理等职位。部分毕业生在一两本文由收集整理年内经过培养被选拔为店长,部分“订单式”培养的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即被培养为后备店长。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自2012年开始,新开办的零售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2015年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全部实现营业时有执业药师指导用药。由上可知,不管是对零售药店或是医院药房,高职药学人才的职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执业药师。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11月,广西有执业药师4121人。按国家“每个零售药店必须配备至少一名执业药师或其他符合条件的药学技术人员”的相关规定来计算,广西执业药师缺口达3.4万人。因此,培养更多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可缓解医药人才紧缺问题,服务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基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高职药学特色专业

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对特色专业说明如下:从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出的特色。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如何基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高职药学特色专业。

(一)构建职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可忽视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空间。就高职药学专业来说,学生毕业时最好拿到“双证书”,即毕业证以及医药商品购销员中级证(职业标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在职业生涯中,医药商品购销员需要自我提升时,工作满一年面临药士资格考试,工作满三年面临药师资格考试,工作满五年面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前两者是卫生职称考试,后者是药学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考试。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既应考虑培养符合职业标准的毕业生,也应兼顾到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提升,即兼顾药士(师)资格考试和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并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社会人”。这样才能满足社会日益复杂多变的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需求,符合社会需要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利益。

(二)构建具有职业提升空间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起大专业平台课程群和专门化方向课程群,以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并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大专业平台课程群由药学专业基础课群和药学专业课群组成。大专业平台课程群兼顾药士(师)资格考试和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能够引导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提升。药学专业基础课程群主要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药学专业课群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药品购销、管理和合理用药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专门化方向课程群由药品销售技能综合训练、方剂学、中成药应用、中药学、临床药物治疗学、医学营养学、药店常用诊断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品营销心理学、药师资格考试培训等任选课组成,由校企老师共同负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战演练,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高职教育除考虑培养优秀的“职业人”外,还应考虑培养合格

的“社会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还应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身传言教,提高“准职业人”的综合素质。

(三)构建注重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

高职教育注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共建,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实训、见习、顶岗实习场所,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工作,在工作中完成学习,培养起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辅以药品销售技能综合训练、药师资格考试培训以及药店常用诊断学和临床药物治疗学等校企联合开发课程,通过大量实战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构建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校共享企业的药学一线工作岗位的专家资源。这些专家资源多为“双师型”兼职教师,他们基础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完全胜任本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对于专任教师,学校可加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科研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整体学术水平,由此建立起一支业务娴熟、能力突出、社会适应性强、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药学专业建设篇6

论文摘要:从广西中职学校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环境入手,分析医药物流专业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医药物流专业建设正确定位,并从不同角度探讨医药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医药物流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医药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医药物流业务的顺利完成需要方案设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营销人员的紧密配合。医药物流业对中低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于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因此,如何结合自身条件,培养具有自身特色和岗位专业技能的应用型医药物流人才已成为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1广西中职学校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环境 

1.1广西现代物流业发展状况 

    广西地处我国南部,是我国联系东南亚的“桥头堡”,在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区位优势来说,广西处于华南与粤港澳、西南与东盟的结合部,有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白治等多方面政策优势。这些优势为构建广西现代物流中心打下良好基础。作为目前广西最大的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药品批发龙头企业—.太华医药南宁配送中心,不仅能满足广西乃至大西南的药品配送需求,还有助于在广西建立具有先进理念的医药批发物流程序,对促进广西医药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2医药物流行业人才发展前景 

    现在我国既懂医药知识又懂物流知识的人才匮乏,2008年国内几大知名网站的职场数据显示,医药物流人才已经是职场三大紧俏人才之一。随着医药物流业的发展,医药物流企业要求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的学历达到医药物流专业中职水平。因此,中职学校医药物流专业应定位于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的培养。由于目前国内医药物流企业大多是在传统仓库基础.上转型而来,因此,大多数物流操作岗位从业人员是从传统仓储的保管、搬运等岗位转换而来。这些人员大部分不具备系统的物流知识,对药品知识、操作原理、各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缺乏必要的认识。 

    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是医药物流任务最直接的执行者,他们主要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药品的验收、养护、上架、分拣、包装、配送等,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由于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是在操作岗位,因此,该类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巨大,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中职学校医药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2中职学校医药物流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概念模糊。层次界定不明确 

    虽然我国医药物流业从兴起到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但目前的医药物流更多的是概念炒作,缺乏真正理解。很多人认为,所谓的医药物流就是医药经营,还以偏概全地认为医药物流工作就是药品配送工作。其实配送和运输只是医药物流的一个具体环节而已,除此之外,医药物流还包括药品供销配运中的验收、存储、分拣等一系列环节。这些错误认识给医药物流学科教育带来困难,如果认识不明确,就会导致医药物流教育偏离医药物流的中心任务。 

2.2专业师资匮乏,缺少配套教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许多从事医药物流教育的教师都不是医药物流专业出身,而是从药剂、中药等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甚至缺乏物流业实践经验。加上使用的教材实践性、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中职类学校教学,造成授课质量不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2.3缺乏实践实训基地 

    医药物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医药物流专业教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仍采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这就不能全面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难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医药物流人才。 

3中职学校医药物流专业建设方向 

    中职学校医药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基层医药物流人员从业岗位归纳为3个岗位群:(1)仓储与配送方向的药品保管人员、药品验收人员、药品理货人员、药品养护人员;(2)医药物流营销方向的医药物流市场开发人员、客户服务人员;(3)医药物流信息处理方向的物流信息管理人员、票务人员。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医药物流人才需求的广泛性和医药物流职业岗位分析,在医药物流专业基础上开设3个专业:仓储与配送专业、医药物流营销专业、医药物流信息处理专业。除此之外,校方还应改革教育体系。基层医药物流操作人员的培养应打破传统学科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职业需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为核心,开设专业课程。广西药科学校吸收现代医药物流业发展新特点和新信息,体现中职教育特色,尽量完善医药物流课程设计,以符合医药物流市场和职业需要。其医药物流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见表1。 

4人才培养模式 

4.1政变教学目标和教学观念 

    中职学校医药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应在“厚基础,重能力,细方向”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同时加强医药物流人才的个人能力、行为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4.2开发医药物流岗位课程,整合教材体系 

      目前,广西大多数中职学校医药物流专业是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导致不同中职学校的医药物流专业名称虽相同,但教学内容差别很大。同时缺乏配套的医药物流课程教材。现在中职学校使用的大多是学科系统化的专业课程教材,这种教材设置侧重夯实专业理论知识而明显忽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医药物流专业教材应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因此,要引进厂商课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能力。在教材开发中既可将原有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课程,也可以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同时编写配套教材,以适应这种新型教育体系。 

4.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师角色 

    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教师有了工作经验,才能在理论教学时结合实际,使学生得到正确的专业指引。针对教师到企业短期实习不能适应医药物流实践活动不断变化的特点,学校要求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定期到相关医药物流企业和医药物流部门实习,了解医药物流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教师只有熟悉相关岗位,了解基本企业工作流程后,才能更好地讲授相关知识。医药物流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是校企合作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二是实施请进来战略,聘请医药物流行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问题,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其丰富的社会经验与专业水平,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转变角色,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 

药学专业建设篇7

时展和社会进步使高等学校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培养创新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教学论对于“教”过分强调,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观及近年来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则强调对“学”的重视[1]。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则应建立在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累积,自主完成专业信息采集、评价,解决专业问题,长期进行专业学术思考的基础上。

1中医药专业网络资源学习中心建设项目构想

中医药专业网络资源学习中心的建设项目,应由项目组搭建资源学习中心网页,按照中医药专业自身的学科体系,进行学习内容的版块划分;同时,组织学生成立专业内的学习小组,探求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机制,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探究式学习的模式,针对网页版块设计,由学生参与完成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整合与。研究小组收集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观点,在网页上,促进学生形成探讨与验证科学问题的习惯,完成知识累积和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所有的过程记录将形成极具本专业特色的馆藏资源。中心的形成对学生而言,既是信息综合素质的实践中心,也是提供密切相关的专业信息资源中心。

1.1基础网页的搭建

基础网页搭建的两个关键性问题是:用户认证和栏目的设置。用户认证通过实名制,由版主负责审核,以对其发表内容进行控制和追源。版块内容初步设置为馆藏专业分类推荐、专业基础知识园地、学生科研创新园地、各类课程进展及参考题、网络资源链接、专业教师科研跟踪与访谈等专栏。所有版块设置将在项目启动初期,通过专家咨询和学生提案等方式进行确认,读者对资源的使用情况将决定项目是否存活和持续。

1.2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组织学习研究小组

成立学科内的专业研究小组,探索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使其根据网页的版块设计,完成信息资源采集与的激励机制。研究小组将负责专业基础知识累积、自主科研创新、课程进展及参考学习资料、相关网络资源地址、专业教师的科研跟踪访谈等信息的采集,经小组交流、评价后,上传相应专栏版块的主持人。

1.3内容组织、与审核的长效机制建立

项目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实践和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过程中,也将形成极具专业特色的电子资源馆藏。作为馆藏建设有其连续性和长期更新、维护的要求,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务必寻求一种能够便于长期管理的,保证资源学习中心内容的组织、与审核全过程运转的长效机制。

2中医药专业网络资源学习中心建设的意义

2.1推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发展

在网络学习中心,栏目的开设和内容应由学生根据兴趣与需求自主设置。学生的参与不仅仅是普通的上网者,而是以其自主的敏锐专业信息意识,在专业学习中,累积网页信息资源,进而上传学习资源的织网者,成为学习中心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2.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推动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形成

资源学习中心内的实名信息制度,为学生在专业上持有的观点和推荐的学习资源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并将永久保存在网页中,与现在和将来的所有校友共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风气。

2.3培养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该调动学生的巨大潜能,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产生新的知识经验。科研和创新都是在知识累积的基础上。学生在织网过程中,的信息往往是在收集信息资源后,通过加工、整合与评价,融入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在自己思维推动下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新资源。只有长期专业知识累积和专业思维运用,才会形成自己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2.4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信息素质

参与的学生在工作中将掌握馆藏信息搜集、网络信息搜集、实地信息搜集等多种信息采集方式,具备一定的信息评价能力,以及如何整理信息等多项信息素质的综合能力。

2.5其他

促成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实践中的结合,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学习资源网页,成为图书馆极具馆藏特色的电子资源,长期为专业学生提供服务。

3中医药专业网络资源学习中心建设与图书馆的功能实现

3.1图书馆工作的发展趋势

web2.0开启了新的互联网时代,使用户从信息消费者变为信息生产者。图书馆2.0的概念借用了web2.0,与其有同样的理念与概念基础,这一概念的支持者期待最终的图书馆2.0服务将取代过去数世纪以来过时的、单向的服务[2]。图书馆的读者不再仅仅是图书馆资源利用者,而是可以借助图书馆提供的平台,进行自主的资源建设,这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3.2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中心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图书馆界掀起了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的热潮,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得到了凸显[3]。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功能则是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集中体现。在专业的范畴内,通过选定的主题,领导学生研究小组进行专业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整合、评价和发表,达到知识汇集和产生新知识点的过程,是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职能的实践和体现。

3.3图书馆是学生开展创新型学习的最佳场所

图书馆在技术设备、服务设施和人力资源上完全具备这种能力,搭建一个平台,通过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和形成创新思维,建设符合自身学习需要的资源学习中心。

3.3.1提供专业信息资源与必备网络环境

图书馆有完备的书刊收藏体系,包括丰富的书刊资源、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专业相关检索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中外专利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同时,图书馆网站与internet及Cernet相连,已经建立起较完备的网络环境。

3.3.2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

图书馆具备博(硕)士、学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信息专业人员队伍。图书馆的文献检索教学和参考咨询服务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用户培训、当面咨询、文献检索、网络服务等多种方式进行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

3.3.3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场所和设施

包括实习和教学空间及设备的提供。多数图书馆承担学校的文献检索教学任务,拥有多媒体教室,配备有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设备。图书馆即使没有信息共享空间的设置,也会建有多媒体公共阅览室和读者研修室,可以进行公共网络和校内数据库信息资源的查询,为项目的完成提供空间和设备等物质条件。

4中医药专业网络资源学习中心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在学生头脑中植入创新思维,因为人的一切创新都始于思维的创新。人要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离不开知识和思维能力这两个内在要素。知识是思维活动的原材料,思维能力是加工、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这两者对人的创新思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人的创新思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4]。而开创一个融合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平台,则是资源学习中心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契合点。

4.1学生能围绕专业内的科学性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根据专业学习提出相关的科学概念和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利用一切可利用信息资源对科学概念或问题做出解释。一个围绕教材内容有难度但又能引发学习者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让他们进行更深入、广泛的学习。

4.2提高学生自主获取帮助其解释和评价“问题”的信息资源的能力

在织网过程中,学习者也要通过学习、阅读、实验,或从老师、教材、网络等途径获取信息资源,自行设计信息获取策略并实施,以便对科学性问题进行探究,完成信息素质涉及的信息意识、信息采集、加工、整合、各个实践环节。

4.3既是学生知识累积的过程,也是产生新认知的过程

栏目内容有的是学生自已收集的信息资源的累积,有的则是学生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后形成的新的信息资源。学生在织网过程中实现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科学界,这意味着知识的增长;对于学习,这意味着对现有知识的更新,其结果就是产生新的认知。

4.4学生有了对专业知识进行交流、验证和评价的平台

资源学习中心的信息资源,为学习者的交流提供了方向和主题。交流的过程也是思考、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过程,是对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进行验证的过程。评价,是科学与其他形式的探究及其解释相区别的一个特征。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观点,通过收集相关信息资源对彼此的观点进行验证,或把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以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5结语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资源学习中心建设,既是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进展的一个节点,也是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与学校专业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结合点。在学生组织和专业知识融入的过程中,需要图书馆与校内各学科专业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拓展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李进.教学过程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8,25(7):6-8.

[2]范并思,胡小菁.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4(1):2-7.

药学专业建设篇8

我校中药学学科创办于1994年,通过多年建设,该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从1999年中药学专业本科招生到2007年中药学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立项,从研究生教育经验的积累到2010年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从药物研究所的成立到自治区中蒙药研究所和自治区蒙药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建设,表明中药学专业已逐步具备了高质量创新型中药学人才培养能力和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随着我校更名为大学以及学校的内涵建设的提升,今后5年,中药学学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以下各项建设内容的完成,是实现中药学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和的重要保证。学科专业结构建设[7](1)根据学科间的关联度以及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建立完善包含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的中药学学科群。(2)为适应自治区中蒙药产业发展战略,展开对中药栽培专业、中药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专业的调研和论证,酝酿筹备新上专业,适当拓展中药学学科的专业覆盖面。(3)凝炼学科研究方向,保持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方向的优势,兼顾中药新型给药系统和新制剂研究方向、中药药效毒理研究评价方向的建设,加大对药材种植方向、药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向、中药保健食品研发方向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中药学特色专业建设活动,以专业建设活动带动专业的内涵建设,提高中药学专业师生的专业认知度,增强传承和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中药学专业成为名符其实的标志性品牌和特色专业,完成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学科梯队建设继续采取对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对校外知名专家“特聘与引进并举”的措施,建设和造就一支学术水平高、数量和结构合理、能适应学科快速发展需要的学科梯队。以优秀中青年人才为主,引进或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学科支撑条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已有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形成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完成重点实验室验收工作,为早日申报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研究所建设根据现有自治区蒙药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潜力以及产业背景,进一步强化我校的中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学科交叉优势与中药学学科的科研实力。本科教学示范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加强自治区药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内涵建设,加强现有校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争取建设成为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加强面向本科教学的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加大专题生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对有关中药学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调研,就与本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文献配套与收藏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配合图书馆做好有关中药学学科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产学研基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与地方企业合作,争创1~2个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或研发中心,鼓励1-2项产业化前景好的研究成果转化。6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争取再建3~5个实习基地。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我校于2010年获得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从2012级开始作为一级学科招生。目前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数和在校研究生明显不足,极大地制约着中药学一级学科的发展。因此,在导师遴选和研究生招生过程中,既应重点支持优势专业,也应兼顾学科平衡发展,逐步扩大我校中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队伍和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扩大中药学一级学科的专业覆盖面和研究方向覆盖面,通过研究生培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各项科研工作的开展,争取中药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申报成功。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我校中药学现有的科技优势,积极参与自治区中蒙药科技开发与生产,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加大应用技术开发研究的力度,努力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经济服务。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使日常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和信息化。及时收集掌握各级各类型科研项目申报信息,组织协调相关学科多渠道申报项目。整合中药学科优势,加大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部级重点项目有较明显增长或重大突破。重视科技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和专利申报,加大力度作好与地方和企业的科技合作及科技服务项目,特别是加强与自治区龙头中蒙药企业的合作。提升科研立项、、科研获奖等方面的数量特别是质量,力争获得标志性科技成果。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外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中药学学科的优秀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对我校中药学学科的科研特色和重大成果进行宣传,争取合作项目。鼓励和创造条件,使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能力的教师出国进修和继续深造,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加强与已有良好关系的区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力争将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和联合人才培养合作向深层次推进。综上,应以研究方向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基础、以经费投入为保障、以标志性成果为目的,进一步加快我校中药学学科建设,使其成为西部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专业,不断向国内一流专业迈进。

药学专业建设篇9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可行,它关系到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结构的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3]。我院中药学专业的原课程设置结构不够合理,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学时较少,一些必要的选修课没有开设。课程开设较杂乱,尤其是实验学时偏少,导致有些实验课质量不能保证,学生操作能力较弱,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知识面及视野的开拓。因此在全校范围内实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时,我们对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改与补充。课程体系调整主要包括:(1)近年来,随着中药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学科。我们结合本校特色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强化专业特色,增加新兴中药学科。如中药市场营销学,中药新产品开发学,中药质量检测,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新药研究与设计,制剂设备与机械,这些新兴学科近几年来发展很快,也最能体现现代中药学的特色,我们将其作为专业选修课进行开设。(2)删除一些与中药学关系不大的课程,将一些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时有所增加,如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学等课程。其中这些课程的理论和实验学时几乎达到1∶1,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3)扩大选修课范围。随着社会发展,对中药人才的需求由单一性发展到多样化,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就相应地增加。各校根据社会需要和本校实际都开有方向选修课程,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本专业任选课程和跨专业任选课程。增设的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如男性健康教育、女性健康教育、中医学入门、中医养生学、药物与健康等课程,提高了选修课程的数量,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创造了条件,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充分发挥中药学科的优势,以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三个特色方向:即中药资源学方向、天然药物方向和中药质量控制方向)的人才培养思路重新修订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了中药学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强化实验能力、突出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性人才。

2推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近年来,我们对本校中药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以下改革: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与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实验教学管理模式与机制;建立系统的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2]。以教师为主导,培养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并推行“启发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其他辅助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通过让学生查阅、翻译外文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参与老师科研、设计实验方案、申请并直接参与创新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科研创新能力。运用多媒体、实物或投影等教学手段,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们特别注重实验课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并不断增加实验课学时比例,修改设计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从而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制作所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网络课程及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于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我校中药学科担负着整个中药学专业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而所有这些课程都要求教师制作了ppt课件,并要求青年教师在使用前进行试讲,由同行指导,提出意见及建议,经过修改后再应用实施。经过实践表明,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逼真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有flas;有的教师将自己多年的体会及经验融入到课堂中去;有的课件制作提纲要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还有的教师将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及体会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用实例、实验装置图、科研经验和体会、科研中常用的仪器设备等通过课件制作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和热情,加强了师生的互动。同时我们还注重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一些课程的课件上网、习题上网,使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对话交流、探讨问题等。精品课程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教改成果,因此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们已将部分课程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希望通过建设取得好的成效。

4加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中药学专业实验室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实验室已拥有仪器设备总值300万元,今后会进一步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在明后两年将预计投资500万元,用于补充更新实验仪器设备。该实验室不仅对中药学科的教学及科研是一个重要支撑,也能为今后开办药物制剂等新专业打好基础及提供良好的条件。实验室目前承担中药学专业的中药化学实验、中药制剂分析实验、中药药理学实验、中药药剂学等实验。目前中药学专业实验室已被定为校级重点实验室,下一步正在申请林业部重点实验室。在今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学校将继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学生实验和教师科研的基础条件和设施,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学科实验室、中药浸制标本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分析仪器室等的建设力度,分期分批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改造和扩建,使实验仪器和条件基本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为中药学专业的发展、学科的壮大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们还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步将规模比较大、技术力量比较强的企业、科研院所及医疗单位和一些植物资源保护区作为专业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先后与杭州天目药业、浙江鑫富药业、杭州胡庆余堂、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临安市饮品加工厂、浙江杭州民生药业等十几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省内外建设十多个挂牌实习基地。另外我们学校位处临安,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植物生长条件,周围有很多有名的植物山林,如天目山、功臣山、高山、顺溪、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等,森林植物资源及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与同类院校同专业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药物植物种植、采集、实地考察及实习认知的优势。另外,校园里种植有两千多种植物,是名副其实的植物园,极其便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认知药用植物。学院在2005年又启动了百草园(药用植物园)的建设,学校投入100万元用于百草园的建设,预计建成10ha中药基地。目前已建成4个种植大棚,中药基地3.3ha,计划种植以浙江道地中药材等为主的中药材,成为校内认知实习基地。它的建成和付诸使用,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中药相关的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探索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开展创新课题的申报及实施

近几年学校开展了开放实验室项目申报及创新课题申请。我院开放实验室是为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和自我提高的要求而建立的。二级学院制定了开放实验室的使用与管理规程。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组成课题组,自选教师担当课题负责人,选择研究项目后进行申请立项,经专家组评审、筛选立项后进入实验室。学校给每个课题组资助600~1000元的实验经费,由实验室统一管理,用于购买药品材料或用于测试,所用其他仪器设备由实验室提供,资助期限一般为6个月~1年。这种灵活的形式、宽松的环境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求知欲和主动性,使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可以找指导教师询问或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解决。指导教师还负责审查学生的设计方案,以保证实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经过6个月到1年的研究后组织开放实验室课题及创新课进行结题总结。每个课题组要上交课题结题报告。通过实施可以看到,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独立进行科研的综合素质和实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有些科研成果还撰写成了研究论文并予以公开发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6进一步加强学科及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教学的保证,一个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及专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学科方向、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加大了学科建设的力度。坚持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教师梯队的规划,提倡教师在职进修,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进修的方针,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中药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的需求,中药学专业近年来大力开展以引进优秀人才和加快师资进修培训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重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或到知名大学进修及深造,同时不断引进具有博士学历及高级职称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使各主干课程教师队伍在年龄、职称、学历组成上更加合理。目前中药学专业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在读博士2人,初步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学术梯队,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通过这些措施,使本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学历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优化,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改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7扩大宣传和影响,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走访兄弟院校,进行考察调研,加强联系,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扩大宣传和影响。我们先后与一些制药企业、研究单位及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食品与药学院进一步加大横向联系,积极挖掘办学潜力,不断优化组合教学资源,注重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拓宽中药学专业方向,探索联合办学新途径,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制药企业老总来院作学术交流等。

以上是我们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体会。通过近几年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我们将不断努力,深入进行中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与探索,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等.高等农林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9.

[2]马凤余,彭代银,金传山,等.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5,21(5):1.

[3]李省云,李思殿,刘克文,等.高师化学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6,21(3):23.

药学专业建设篇10

 

关键词:生物制药专业;实验室建设;模式探索

 

生物制药是利用生物个体、器官、组织、细胞等生产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制品的技术。产品包括蛋白质、抗体、核酸、糖类、脂类等物质。

 

目前,生物药物已经逐渐超越化学药物成为药品行业新宠[1]。2015年全球药物销售额十强排行榜中,生物药品占据了8个名额。因此,近年世界各国纷纷将生物产业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2-4]。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5]。到2020年,将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生物制药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2]。

 

山西医科大学生物制药专业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于2013年正式开始招生,是全国最早获准开始本科层次生物制药专业的5所院校之一。在专业成立之初就将培养目标定位为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应用型生物制药创新人才[6]。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参考国内相关学科教学经验[7-9],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系统。实验课教学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践工作联系的重要纽带,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意义。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载体,实验室建设水平的高低影响了教学水平的高低、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和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为此,我们多方考察,努力思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以期找到一条生物制药专业实验室建设之路。本文以山西医科大学生物制药专业实验室建设为例,初步探索、研究生物制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模式,为将来更好地改进实验室建设工作,为其他兄弟院校建设相关专业实验室提供参考。

 

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的医学院校优势、自身办学条件与社会需要,提出“两个特色、三个结合”的建设指导思想,两个特色即办出基础医学特色,办出知识、技术全面发展的特色,三个结合即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院与药企相结合、实习与科研相结合。下面我们具体介绍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情况。

 

1生物制药专业实验室建设基本情况

 

专业建设伊始,我们派出多名教师赴全国多所院校相关专业考察,并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和生物制药企业人才需求反馈,制定了生物制药专业培养方案。其中针对生物制药上游环节,我们开设了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针对中游环节,我们开设了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针对下游工艺,我们设置了生物制药设备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药物分析等课程。这些课程有机结合,环环相扣,共同组成了生物制药的完整流程。并且我们设置了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让同学们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验室中初步运用于实践,并掌握一些基础的实验手段与思路。生物制药专业实验室将承担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物药物分析、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制药设备等7门课程,120余名学生的实验教学工作。根据实验课程方案,并参考其他实验室规划方案[10,11],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室规划方案,结合实验室房间情况,设置了基因工程实验室、发酵工程实验室、酶工程实验室、生物药物分析实验室、细胞工程实验室(无菌层流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以及准备室、称量室、公共仪器室一、公共仪器室二、动物房、资料室6个配套实验室。下面我们具体从五个方面介绍实验室的建设情况与未来发展规划。

 

2思想建设:更新实验教学观念,制定科学的实验室建设规划

 

在专业成立之初,我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生物制药专业的设立进行了反复论证。经过多轮论证,专家一致认为生物制药专业属于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学学科,着重强调实践动手能力与实验设计能力。在此专业定位基础上,我们首先对自身进行了思想建设,只有在先进的思想指导下,才能制定出先进的培养方案,才能培育出优秀的人才。

 

思想建设方面,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聘请国内外生物制药领域专家来我校进行指导等方式,提高了我们对于生物制药专业认识的高度与广度。同时,教师赴一线生物制药企业进行考察学习,了解企业对于相关人才的实际要求。确保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既站在国际先进发展水平,又立足于生产实践。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两个特色、三个结合”的建设指导思想,即办出基础医学特色,办出知识、技术全面发展的特色,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院与药企相结合、实习与科研相结合。

 

具体来说,作为老牌医科大学,我院基础医学教育资源丰富,办学实力较强。因此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开设了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老化生物学等基础医学课程,突出医学优势,使得学生对于疾病的病因和治疗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其中的一些疾病设计了生物制药专业实验,例如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学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作用与机制。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体内极为重要的一种抗氧化酶,是氧自由基的自然天敌,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大脑局部出血、溃疡、消除炎症、心率失常等病症。我们在酶工程中开设了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制备与活力测定实验,教授学生如何利用生物制药的技术来生产治疗疾病的药物。

 

国内其他开设生物制药专业的院校各有侧重,例如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制药专业主要依托于杨祥良教授主持的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纳米技术制药为核心。根据前期赴国内相关专业院校考察的结果,在开设本专业时提出“办出知识、技术全面发展的特色”的思路。在实验教学设计上,我们以培养全面人才为要求,设置了从上游的基因工程进行药物初步开发,到发酵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直到下游的生物药物设备学实验、生物药物工艺学实验、生物药物分析实验。制备的对象包括蛋白质类药物如L-天冬氨酸、纤维素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酯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辅酶Q10、免疫球蛋白。检测分析的对象包括三磷酸腺苷二钠、胰岛素、外源Dna残留量以及多种蛋白质的检测,全过程、多层次学习了生物制药相关技术,为培养出理论、技能全面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平台。

 

同时,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紧密结合。例如细胞工程实验课“细胞培养室的设置与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与清洗消毒”即为细胞工程理论课“第二章细胞工程实验室和基本技术”这一章的实践环节,在实验室中再现了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坚持开展学院与药企相结合,通过与主营发酵工程制药的大同国药威奇达集团开展合作,将部分实验教学的内容放在工厂实践中进行授课。坚持开展实验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课下进入实验开展自己有兴趣的科学研究,并且可以参与相关老师的科研团队,在科研中提高自己的实验技术水平。

 

通过思想建设,我们在思想上做到了“头顶天,脚踩地”,为科学建设生物制药专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3人员建设:建立一支业务水平强的实验教学队伍

 

人是执行正确思想的最终载体,所有正确思想的落实,归根到底离不开人。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人员是高水平实验教学工作的保证。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我专业派出6名教师赴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以及沈阳药科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水平院校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学习。深入参与该校课程实验,与任课老师一起准备实验并指导学生。经过这样的培训,老师们对于相关的实验教学工作更加熟悉、专业。

 

4硬件建设

 

4.1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实验室生物制药专业实验室硬件建设方面,主要致力于满足实验课程的开设。为了让学生了解发酵工程制药的原理与工程,我们专门购置了发酵罐为同学们进行演示。为了让学生学习细胞工程无菌制药工艺流程,我们专门建造了无菌层流室供同学们开展实验。在分离纯化环节,我们购置了层析柱、旋转蒸发浓缩仪等实验仪器让大家练习生物药物的分离与纯化。在分析检测环节上,我们购置了多功能酶标仪、pCR仪、免疫印迹试验系统、分光光度计等检测仪器,使得同学们明白如何对制备的药物进行质量控制。我们的硬件建设紧密围绕实验教学设计,确保了实验教学工作的圆满开展。

 

各专业实验室内均配备有本课程使用较为频繁的普通仪器与耗材。仪器的摆放要做到科学、方便。每个专业实验室所放置的仪器设备都应当基本保证满足这门实验课程教学的需要,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同时由于部分仪器较为贵重、且几门课程均要使用,我们为此专门建立了公用实验仪器平台,包括准备室、称量室、公共仪器室一、公共仪器室二、动物房、资料室等6个配套实验室。

 

4.2科学管理实验耗材实验室内需要大量易耗品,数量大,种类多,规格多,为了避免易耗品采购时各门课程各自为战,造成易耗品闲置失效或者浪费。我们组织教研室教师共同参与,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制定了实验室配备标准,避免买到的耗材型号与仪器不匹配,进而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同时建立耗材领用制度,建立耗材登记本,所有耗材领用须经实验教师签字方可领取。在每年补充购买耗材时,首先对库存的实验耗材进行盘点,根据本课程的具体实验项目来制定下一年的计划,同时需考虑到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的相似性,以教研室为单位统一采购,避免同种耗材、试剂重复采购,造成浪费。

 

4.3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实现资源共享实验室本着“服务学生,提高学生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宗旨,提出建设资源共享型实验室。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进行科研实验活动,包括开展大学生课程创新项目研究、完成并获得创新实践学分以及参与相关老师的科研项目,使得实验室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学生未来就业与研究生升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此目标,首先,要配备专门的实验室人员保障实验课程准备工作并指导同学实验。第二,应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资金,一部分用于购买开放实验耗材、设备维修费用等;另一部分用于指导老师、管理人员的劳动报酬,为实验室全面开放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第三,建立开放实验项目库,推荐一些好的实验项目给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创新研究。同时,在不影响教学或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发挥好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选择有条件的实验室或者大型仪器设备向全校师生乃至社会单位进行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5制度建设:强化实验室的管理

 

优秀实验平台离不开严格规范的管理,只有现代化的实验室管理手段才能保障实验质量,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包括实验室管理规范、实验操作手则、实验室安全手则、实验动物管理制度、实验记录档案、仪器使用登记本、耗材领用登记本、药品使用登记本、危险试剂登记本、实验废弃物处理办法、实验动物废弃尸体、器官专门存放处理制度、实验室卫生清扫制度等。

 

6学生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只有先进、恰当的实验教学手段,才能充分发挥出实验平台的作用。我们在实验课程中引入最新的pBL、tBL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法。课前将下次要进行的实验课程发给学生,并给出学习大纲,学生在课下自主查找资料进行学习。实验课开始之后,将学生随机分组,由指导教师提出本堂实验问题,包括使用何种实验手段、实现怎样的实验结果。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之后实验教师在每组内随机选择学生,由该学生为全班进行讲解。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点评、补充及错误修正,并给出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供学生开展实验。将pBL、tBL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过去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堂不听讲,实验中茫然乱做导致实验失败,课程结束后很快忘记实验课程内容的诸多弊端。

 

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我校生物制药专业实验室现已基本建成,思想建设、人员建设、硬件建设、制度建设、教学模式建设这五部分建设我们还将继续进行下去,办出医学院校特点,争取早日实现建成全国一流的名牌专业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振乾.探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J].生物技术世界,2016,(3):218.

 

[2]陈晓三.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1):43-45.

 

[3]滕云.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竞争力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2):21.

 

[4]张雪亭.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研究[J].民营科技,2014,(6):122.

 

[5]陶然,余正.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药房,2012,23(37):3463-3465.

 

[6]王婷婷,李晓.我国生物制药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15,(23):8-9.

 

[7]李玲,张亚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化工时刊,2016,30(1):50-52.

 

[8]洪璇,陈仲巍,李鹤宾,等.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发酵工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786-792.

 

[9]李玲玲,尤祥宇.探讨生物制药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J].山东化工,2015,44(23):112-113.

 

[10]蒋琼凤,张敏.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3,(28):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