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十篇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十篇

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32

体能训练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网球运动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建议

1.近年来网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

1.1符合比赛特点,从实战出发,赛练结合,有针对地进行体能训练。

比赛是训练的最好形式,这是网球训练领域的发展趋势,是网球项目的训练规律所决定的。赛与训练的关系也就是练与实战的关系,也就是单纯熟练技术战术和提高战术意识的关键。比赛是训练效果的体现,训练是为了比赛,很多技战术的东西都是要拿到比赛中去练的。网球比赛对球员战术意识、心理对抗的要求非常高。比赛重视的是战术意识和心理,而这种能力在训练中是很难提高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强对抗的比赛来提高。总之,教练员要清楚比赛与训练的关系。

1.2体能训练全面,结合心理训练。

优秀的网球运动员必须是一个技战术全面、特点突出、心理和身体素质都十分优秀的选手。心理和身体素质是发挥技战术的重要保证,因为只有心理和身体素质好才能掌握高水平的技战术,而且双方球员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也存在着高强度的对抗。当双方球员心理和身体素质都表现良好时那就要看谁的水平更高。比赛中双方球员都是在大脑的支配下去控制技术、运用战术。所谓心理训练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施加影响,并采用相应的手段形成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的过程。网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可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赛前心理训练两类,一般心理训练主要包括:视知觉训练、注意力集中与分配的训练、意志力的训练和判断反应能力训练等。体能与意志品质是孪生兄弟,在体能提高的同时,意志品质也在不断地提高,无体能则无心理素质可言。

1.3体能训练必须重新审视恢复训练。

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训练。这是对恢复训练最好的诠释。德国学者对一千多名优秀运动员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超量恢复的现象在他们身体内已不存在。这预示,对他们不能盲目地追求大运动量,训练后必须主动积极行恢复。积极恢复性训练的要素为:训练方式:结合训练内容,充分动员未参与训练的大肌群;训练强度:心率应在130―170次/分之间,训练的强度应为最高的70%―75%,这样更有利于恢复;恢复训练时间:根据专项训练强度的大小而定,大负荷训练时,恢复训练时间应占整个训练时间的1/3左右。恢复训练还应贯穿在训练中,因为比赛每分球之间、局与局之间有20秒的间歇,换边有90秒间歇时间。训练中的间歇时间即以此为据,运动员应学会利用比赛的间歇,养成赛中恢复的习惯。

2.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建议

目前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处于国际较高水平,但男子网球运动水平处于落后的境地。女子运动水平的提高与重视体能训练是分不开的,这也被实践所证明。为使我国的网球水平进一步提高,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2.1体能训练要坚持科学化、系统化和合理化的指导思想。

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吸取国际上先进的体能训练手段与方法,为我所用,并进行创造性的运用。要注意结合网球项目发展的趋势,结合每个运动员的情况,同时还要结合比赛实战、赛练结合,讲求实效,并注重心理训练与恢复训练。总之,体能训练要科学合理,符合体能训练原则,最好实施实时监控,以保证训练系统科学合理。当今体能训练的主要方法为适当热身、有效的伸展运动、力量训练、耐力训练、合理的营养搭配、赛后恢复等。我们应当深入研究我国网球运动员的体能状况,找出问题,更新训练计划(包括体能);制订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选材标准和选材计划,建立青少年后备人才队伍等,特别是重视网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从训练指导思想的高度认识它、贯彻它。

2.2顺应网球运动体能训练规律,注重选材打好体能训练的基础。

根据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资料和对网球运动特点的分析,选好适合网球运动的青少年是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我国网球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的基础。因此要想改变我国网球运动的状况,提高网球运动竞技水平,首先要从选材开始。前亚洲最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泰国的斯里查潘在2003年世界排名第九,他身高1.85米,体重81千克,从身体形态上具备了世界优秀选手的条件。若我国的网球运动想跻身于世界前列,特别是男子运动员,必须从选材抓起,再经过系统的体能训练,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世界优秀选手的体能水平,才能为好成绩打好身体基础。对此我们必须充满信心,因为身体条件好的青少年我国大有人在,关键在于发现和培养。

2.3体能训练应以专项素质为核心,突出个性并全面发展体能。

国外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成功和国内的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的早期专门化训练,都从实践上充分证明了发展“专项素质”的优势。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身高、体重、力量等)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打法(防守型、进攻型、全面型),紧紧抓住发球、接发球以及相持环节,提高前三板能力、相持能力和防守反击能力。只有进行这样的有的放矢的专项训练,运动员才能逐步提高专项意识,使专项水平得到提高。但专项素质训练有其局限性,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当进行一些辅助训练,以弥补专项训练的不足。但辅助训练应从属于专项训练,应在专项训练之内。专项训练应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应当失去个性,而应当发展具有个人特点的专项素质。它们应当建立在专项素质基础之上,具有个人特点“全面、快速、进攻、变化”,应当是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

3.结语

网球运动体能训练发展趋势为体能训练科学合理,符合体能训练原则与网球项目特点及规律,体能训练既结合网球比赛贯穿全年的特点,又从实战出发,赛练结合,还重视心理训练与恢复训练,并体现个性化的体能训练。

参考文献:

[1]体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前苏]K・库特萨尔.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J].国外体育科技.

体能训练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现代跨栏跑;训练特点;发展趋势

一、引言

科学研究与训练实践发现:科学选材,早期专门培养、训练内容的全面性与训练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整体能力结构的全面性、训练实施过程的个人针对性、训练过程的可计划性和计划的可变更性、运动训练负荷量的高强度性等构成了现代跨栏跑训练特点;训练过程的整体化和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跨栏跑运动员技术训练的个体化更加明显、专项化更加突出、恢复训练将倍受重视、心理训练日趋重要、训练的多周期化是现代跨栏跑训练的发展趋势。

二、现代跨栏跑的训练特点

跨栏跑是在跑道上设定相应的(栏高、栏数、栏距)限制条件下,依靠加快步频提高全程跑速的非对称的周期性径赛项目。该项运动有着较强的技术性和动作复杂性,要求运动员具备相应的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等素质及全身协调配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跨栏跑训练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深刻认识与理解,不断提高了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现代跨栏跑训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选材,早期专门培养

由于现代跨栏跑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已充分认识到,选材的成功是训练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跨栏跑训练过程中,人们十分重视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与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来选拔具有天赋的跨栏跑苗子。在选择苗子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合理的早期训练,对他们进行专项训练。

2、注重训练方法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全面性

该项运动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相应的体能,更重要的是掌握跑步与跨栏的技巧性。这就需要我们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各种各样符合实际的训练方法,以及全面的训练内容。通过对当前的一些跨栏训练调查统计,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实际的训练工作中,我们更注重于从有利于迅速提高专项成绩的有关内容进行训练。但从决定与影响专项成绩的诸多因素来看,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全面性特点。要解决和提高各有关影响因素,就要根据不同训练内容和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3、重视整体能力结构的全面性

尽管不同专项跨栏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基本结构都具有鲜明的专项特征,但是通过对世界优秀跨栏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变化特征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在向着“高大型”和“全面型”的模式发展。当前大多跨栏跑的运动员都体现出身材较高大的特征,而作为现代的跨栏跑运动,它要求我们运动员不仅要保证专项运动素质获得超前发展,还要结合专项需要,选择多种内容与方法手段,使整体竞技能力结构获得全面均衡发展。

4、坚持训练实施过程的个人针对性

当代任何一个跨栏跑运动员,包括世界水平的运动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差异(薄弱环节),这些不同不仅体现在身体特征方面,还体现在心理以及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各个方面。因此,在实施训练过程中,需要教练员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优势。对各个运动员实施有针对性的,符合各个运动员实际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

5、坚持训练过程的可计划性和计划的可变更性

要实现完美的训练和使训练达到特定的效果,必须形成完整的训练计划,并按照计划付诸实践,在实践训练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能够持续改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遵循计划。另外,也没有最完美的计划,需要通过实际的训练来检验计划,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并不断改进,最终实现训练过程中的最佳控制。

6、把握运动训练负荷量的高强度性

在现代高水平跨栏跑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越来超重视训练质量的提高。在训练负荷的控制方面,强调高强度的训练负荷安排,负荷量的加大主要体现在每次训练课、每个训练手段的练习质量的提高和强度的增加方面,通过高质量的训练使运动员在大强度的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有机体的适应能力、以适应日趋激烈的比赛竞争环境。

三、跨栏跑训练的展望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跨栏跑运动员训练分析可以看出,当前跨栏跑运动的训练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训练过程的整体化和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接近和提高,一些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中的主导因素之间水平相差无几,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人们将在重视主导因素下,大力研究和开发非主导因素,使运动水平不断提高。跨栏跑训练微观精细化则是指人们在跨栏跑训练中借助一些先进学科和技术手段,如生物力学、高速摄影、亚细胞学说和生理学超微量肌肉结构学说等,使人们不断深入理解跨栏跑的实质,对训练的控制、设计和评定更加细致,使跨栏跑技术不断完善,训练不断精细。

2、跨栏跑运动员技术训练的个体化更加明显

在现代跨栏跑训练中,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特点。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运动员实际,展开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才能够使运动员的个体特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人专长,形成具有个体身心特征的跨栏跑技术已经成为高水平跨栏跑运动员训练的发展趋势之一。

3、专项化更加突出

跨栏跑运动成绩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的提高和完善。因此,高水平跨栏跑运动员的专项训练将更被重视和加强(高水平运动员专项训练时间占总时间的80%以上)。专项训练是指所采用的练习手段都与专项有密切的联系,这些练习不仅仅有助于专项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专项技术的完善,即能直接促进跨栏跑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

4、恢复训练将倍受重视

训练负荷的增大,负荷强度的提高必须在完善恢复措施的保障下进行,否则将会造成相反的结果,所以恢复被作为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恢复训练的好坏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跨栏跑训练和比赛的结果。因此,重视恢复训练势在必行,面且这种趋势将会愈来愈大,使恢复训练成为跨栏跑训练的重要一环。

5、心理训练日趋重要

随着高水平跨栏跑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日趋激烈的竞争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跨栏跑训练中重视心理训练,不仅可使运动员精力集中,排除外界干扰,也可使运动员学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放松协调的能力,更可使运动员动员更多的神经单位支配肌肉活动,提高动作频率及跑动力量。因此,心理训练必将日趋重要,并将纳入每个周期的训练之中,而且其心理训练形式也会日趋丰富。

6、训练的多周期化

由于当前的运动员受到社会经济、商业化的影响,使得运动员可能要不定期的参加一些商业性的竞赛。而要参加这些商业竞赛,必须要求他们要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竞技能力,这些竞技能力的保持离不开经常性的训练。而在参与到各项竞赛的同时再参与到训练之中,势必造成了训练的周期性。并且,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跨栏训练也能够达到最大限度的缩小季节对训练的影响,使得周期性更加明显。

体能训练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体育;科学训练;发展趋势

1前言

韩国队在短道速滑中采用直道加速技术赢得比赛,德国男子手球队利用“太空旋转环”的作用提高运动员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这些科学训练的创新案例无一不告诉人们,创新是时代的重要特征。

创新是训练前进的动力,科学训练需要创新。长期以来,我们对科学化训练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认为只要进行科学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提供的分析数据进行训练就是科学化的训练。而笔者认为,科学训练的本质是正确认识专项训练的客观规律并由此产生决策思想、行为准则和方法学理论。科学训练的基础就是动态把握和理解项目的本质特征,并从根本上对传统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手段进行改造和创新。科学训练不等于科研测试,科研测试是科学训练的手段和方法,科学的思想是进行科学训练的灵魂,科学训练的思想是全方位的、系统的、多层次的。

2现代体育科学训练的发展趋势

2.1项目认识立体化

不管什么项目,都有其各自的项目特征,而项目特征是运动项目区别其他运动项目性质的某一个或两个显著标志。以不同的标准确定项目的性质、特征,对同一个项目可以确定一个以上的特征。所以在研究和探索各个项目的性质、特征时,应以最能准确地表示该项目性质、特征的标准,对提高项目运动员成绩起主要影响和作用的因素为主要依据;并且熟知各项目特征的主观规定性和客观约束性,如竞赛规则的变化、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主导性、能量代谢系统的约束性、技术动作肌肉做功的形式和输出功率的效益性、集体项目的战术组合等,只有对项目的认识全面系统科学,才有利于项目的发展。

2.2科技攻关一体化

攻关项目,攻关难点要以科学技术作为后备力量。科技为项目攻关服务,为项目提供准确、科学的量化指标,为训练管理提供可行的科学依据。

2.3攻关数据信息化

数据信息化,用量化指标反映客观事实。如,对孟关良与杨文军两人项目中位置谁前谁后有不同的争议,通过对两人专项肌肉做功的肌电分析,从测功仪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孟关良对全身肌肉的调动能力较强,用力特征上属于均衡型。在划桨时可以调动多群及同一功能群中的多块肌肉参与工作,而且左右侧肌肉能够协调配合。杨文军的突出特点是单块肌肉用力特征显著,拉浆主要依赖三角肌后部,躯干回旋主要依赖腹外斜肌,其他肌肉虽然亦能协调配合,但做功比率远远小于上述特征肌肉。王兵的肌肉用力特征与孟关良相近,但肌肉协调用力能力弱于孟关良。只有通过这些科学的手段发现运动员各自的特点,为项目的训练科学化提供有力的科学保障,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和挖掘出他们最大的潜力。

2.4训练控制工程化

先进的科技手段是提高科学训练水平的保障。作为科研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全面了解负荷的本质和规律,注重训练手段的生理生化效应研究;掌握阶段训练规律,综合开发科研指标的价值,创新与设计训练过程的科研模型。但是科学训练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专利,科学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运动训练需要从单一指导型向多元指导型转变,教练员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素养决定科学训练的高度,即指标化——信息化——数字化,训练科研一体化趋势是提高科学训练水平的根本出发点。

2.5参赛过程程序化

训练能力向竞赛能力转化的科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我为主,注重过程;程序化参赛的实践。比如,根据比赛日程的安排,给运动员制定出相应比赛过程。要求运动员按其程序完成精细的计划,要求运动员严格按照所制定的程序完成各项任务。如运动员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东西(吃什么),什么时间上厕所,什么时间做准备活动,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和程序化。只有这样,运动员才不会出现要上场比赛了才忙着上厕所的情况,或由于准备活动过早或过迟,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2.6训练攻关国际化

只有通过思想转变和观念更新使思维方式发生变革;通过工具改革和设备改造使行为方式发生变革,通过信息源开发和信息平台构建使工作方式发生变革,才能做到科学制定计划,科学训练管理,变人力资源管理为人力资本,做到技术创新,参赛模式创新,重点队员管理创新。

体能训练发展趋势篇4

1.1生物适应性

如果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就能够促进个体适应性的良性发展。在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有疲滞期,除了改进训练方法和技术外,还要利用更大的、更新鲜的负荷给运动员以刺激,使其重新适应,才能进一步提高训练质量。此时需要注意,负荷刺激不应该超过机体的最大承受能力,否则会因为训练过度产生不良影响。还要注意控制给予负荷刺激的方式,要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使其产生适应性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同时需要注意控制负荷刺激的节奏,不能按照直接增大的趋势给予负荷,而是应该形成一个大、中、小结合的波浪式起伏趋势,从而使适应性和负荷刺激相配合。所以说,按照生物适应性的特点来安排运动负荷是生物共同特点的要求。

1.2心理因素

安排运动负荷时,除了需要考虑到运动员各项身体机能和特点外,心理因素也是一个关键的参考因素。同身体负荷一样,心理负荷也是一个丰富的存在。心理因素对运动负荷的安排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适应能力,除了安排运动负荷外,也需要相应地安排心理负荷,从而来提高运动员的这种能力,使其具备充分的竞赛心理准备,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适应竞赛环境。每个个体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在相应环境下产生的心理负荷也是不同的。进行心理负荷训练安排时,应该重点做好运动员的专项比赛心理状态构建。另外,医务监督作为检测负荷及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防止负荷过重、训练过度等现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运动负荷安排时,还应该考虑到医务监督这一个影响因素。

2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安排

2.1从宏观上来讲,运动训练分为基础训练、专项提高、竞技水平保持3个阶段,根据此分类,运动负荷具体安排如下。基础训练阶段。此阶段的运动负荷安排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加运动负荷,从而能够一步步对运动员提出更高要求,使其不断产生新的适应性,提高运动技能。如果负荷过重,就会损害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可能会阻止他们的运动生涯和前途。所以,在这个阶段,强调的是适宜的负荷量,绝不是越大越好。专项提高阶段。专项训练是帮助运动员挖掘潜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手段之一,通过专项负荷训练,可能帮助运动员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进行专项负荷训练安排时,需要注意的是合理搭配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在建立扎实的基础运动技能和素质的基础上,进行专项能力的提升。需要结合各项目的不同特点来进行负荷安排,实现提高专项运动素质、战术、技术、能力等目标。竞技水平保持阶段。进入这个阶段,运动员往往已经承受了许多年的强负荷和高层次的竞赛,也有可能在身体上积累了一定的伤病,他们可能没有能力再承受强度较大的运动负荷。所以在这个阶段的运动负荷设置中,需要安排一些比较细致的训练内容。负荷强度要大小搭配,一般呈波浪形的负荷最适合这个阶段,有起有伏,有张有弛,节奏也比较明显,在保持负荷总量逐渐递增的状态下,还要将负荷控制在适度的空间内。

2.2从时期上讲,可以将运动训练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调整期3个时期,根据此分类,运动负荷具体安排如下。准备期。在准备期阶段主要是为了提高训练质量、培养竞技状态。进行负荷安排可以分2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是保持负荷强度和量的逐步增加,但是主要在量上进行增加,强度上增长较缓慢;后一阶段是保持负荷总体的加大趋势,主要以增强负荷强度为主,负荷量的变化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在一定时期后,就处于减少的趋势,也就是开始训练上减少一般训练的量,后来逐渐地就开始减少专项训练的量。竞赛期。这一时期是形成和稳固良好竞技状态的最佳时期。在运动负荷安排上,其总体处于稳定趋势,负荷量要减少,强度要增加。如果是短期竞技的话,不要突然减少负荷量,而是要让其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势。强度上要匹配甚至超过竞赛负荷。调整期。这一时期的训练趋于平淡,主要是为了调整运动员全年训练和竞赛带来的心理及生理疲惫。所以在安排时,需要在保持训练状态的基础上减少总负荷,负荷量和强度都比较少,保持在普通训练的状态上,以便运动员在保持训练水平的同时又得到更好的休息和调整。

2.3单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运动训练是由一个个训练周组成的,需要做好每个训练周的运动负荷安排。每个训练周的负荷安排应该符合阶段训练和全年训练负荷发展的总趋势,在一个训练阶段内每个周训练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不宜更换次数过于频繁。

3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发展方向

3.1训练负荷强度较大,时间和负荷量相对较小

结合超负荷原理知识,以挖掘人体潜能为主,避免平台抑制现象、女子负荷男子化,有些项目甚至超过男子、以赛带练、以赛促练现象已成为当今训练负荷安排整体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比较容易被运动员普遍接受和采纳。

3.2调控运动负荷安排的手段更加科学化

随着科技和运动理论的发展,调控运动负荷安排的手段更加科学化。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应用到运动训练中使得竞技体育体现为一种不同质的智力,所有不同学科、思想、理论、技术、方法与仪器器材等都能够在运动负荷安排上发挥本身的作用和影响。

3.3脑负荷安排越来越受关注

体能训练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速度滑冰滑冰训练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267-01

1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

速度滑冰在冰雪运动中存在历史最悠久的,存在最广泛的体育项目之一。男子速滑在1924年就被列为冬季奥运会的项目,女子速滑比赛在1960年被列为冬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通过对世界各大比赛事项的调查分析,速度滑冰虽然受到训练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但是现在竞技比赛的高速发展速度滑冰运动的技术水平的高效发展,速度滑冰的发展趋势也日趋完善,在不断地改进和细化速度滑冰的技术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的大负荷训练,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监控测试并采用药理方法等手段进行恢复训练。

2对速度滑冰的研究

2.1速度滑冰的含义

滑冰,又作“冰嬉”。滑冰是借助滑冰的鞋子在冰上进行行走和参与竞技的项目。在冬奥会中占据大的位置,是一个独立的项目。速度滑冰是一项在冰面上进行的体育竞技比赛,此项目有利于提高人体的的身体机能,能够增强人的坚强意志力。速度滑冰中包含直道滑行、弯道滑行、起跑技术等。

2.2速度滑冰需要遵循的原则

2.2.1针对性原则

在进行有计划的训练之前,教练会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身体机能特点和力量的发展特点来进行分类,确定分类以后教练会按照针对性的原则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2.2.2训练超负荷原则

人体机能在在,力量训练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

如肌肉变大、骨骼变粗等等。运动员在接受一定时间稳定的训练以后,在持续进行这样的力量练习之后对其刺激性会变小甚至没有,那么为了更好地达到训练效果就需要进行超负荷的训练。

2.2.3调整性原则

运动员在进行长期的力量训练之后,其肌肉量会慢慢变得衰退变得越来越弱,为了维持住最好的肌肉力量就得在持续训练的基础上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

2.2.4阶段性原则

针对不同的运动员,有些运动员需要一定量的休息,有老伤的运动员在承受超负荷的训练可能顶不住压力而产生新伤。阶段性原则也是在进行一阶段的训练之后教练会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及训练强度、频率来进行计划性的训练安排。

3滑冰训练的探讨

在冬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中速度滑冰所占位置越来越高也慢慢走向世界,速度滑冰是以竞速为目的的一项运动,由于速度滑冰这一项目受到外部环境的限制,如训练场地、器材、和季节等因素的限制。我国速度滑冰项目的前景也是不容乐观的,由于外部环境的限制再加上内部条件跟不上导致速度滑冰的训练效果进而项目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难度。在场地和硬件设施匮乏以外,我国的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执教水平也是有待提高的,我国的速度滑冰教练普遍是年轻人,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化,同时学历相对较低,缺乏一定的训练经验和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因此需要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增强教练员的个人素质以及执教能力、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重视优秀的人才等等。[1]

4训练方法与技巧

4.1滑冰训练的方法

速度滑冰通常包括直道滑行、弯道滑行以及起跑技术等。其训练方法主要有间隔性训练法、整体性训练法、综合型训练法。

4.2滑冰训练的技巧

速度滑冰的技巧主要靠技术动力来定型,初学者在学习时难免会显得紧张放不开,这主要是动作掌握不到位,协调性不够导致的,教练会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的训练调整学生的协调性。为了提高速度滑冰的成绩,教练员在动作结构如滑行姿势、技术水平、用力特点如蹬冰的爆发力和训练方法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和创新。[2]同时在外部环境和季节不允许的情况下,教练员则采取了陆地辅助训练的方式来弥补外部环境的空缺,以便维持运动员的力量训练防止运动员肌肉技能收缩和进行超负荷训练时受到伤病。如进行陆地小肌肉群的力量练习、陆地各种柔韧性练习、弯道滑行基础姿势侧向跳跃练习等等陆地专项能力循环练习。[3]

参考文献:

[1]王红,高升、李兴国.我国速度滑冰项目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2012(15).

体能训练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老年认知;认知功能;老年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平台

1背景介绍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人在老化的过程中,全身器官出现进行性衰退,其中最明显也对老年人影响最大的就是认知功能。认知功能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1]最新统计显示,全国失能失智老年人超过40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他们的养老及医疗问题直接影响一亿多户家庭。[2]

当然,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服务设计干预,达到延缓效果的。认知训练和康复是针对认知能力的治疗过程,目的是改善人的认知能力,减轻和改善脑损伤导致的认知障碍。目前已有一些有效的认知神经康复手段,如刺激法认知神经心理法、重新学习法、生物反馈疗法等,[3]但是这些方法对于特殊硬件设备的强依赖性等,使得这些认知方法无法大范围推广和普及,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基于weB开发的认知训练类应用,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训练方式上的诸多不足,认知训练变得触手可及。

2文献综述

近几年对于认知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改善、认知老化机制。

2.1认知功能的损害

这方面研究关注的是以记忆衰退为主要表现介于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即轻度认知功能损害阶段的老年认知,以期探寻有价值的老年痴呆早期诊断依据,未雨绸缪,提升老年人口生存质量。[4]

2.2认知功能的改善

这部分主要研究如何通过物理、临床医学或者其他的方式等来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这些研究中一些是针对特定的认知功能进行研究,如研究益智训练、计算机游戏、化学成分等对于老年人的记忆能力的影响,另外一些是针对整体认知功能进行研究,包括联想训练、认知干预、思维导图等方式。

2.3认知老化机制

老年认知退化的主要原因有执行控制能力衰减、抑制控制能力下降,注意选择能力降低等。[5]可见,认知老化与注意力有很大的关系,有针对性的训练老年人的注意转移、注意分配、注意广度等,多参加一些注意力相关的活动等,可以有效地减缓认知老化,认知老化带来的认知功能障碍疾病也会大大降低。

3老年认知信息平台的功能与交互设计

老年认知信息平台,主要负责对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如空间知觉、注意广度、注意转移、注意分配、工作记忆,前瞻记忆等的评估和训练等,同时基于评估和训练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趋势预测,从而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的认知能力。

3.1认知功能评估

认知能力的评估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给出相应的评估结果。用户在按照指定步骤完成预先设定好的评估实验后,根据该认知能力的特定相关项,给出一定的评估结果。认知能力作为抽象事物,通过一些评估指标,将其量化,然后与实际的常模标准进行比较,得出评估成绩。评估体系的准确与否,主要和评估因子、评估方法的准确性以及常模标准有关。

3.2认知能力训练和干预

认知能力训练和干预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训练和干预方法,让用户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的一个或者多个认知能力进行训练,从而达到认知能力的提升。认知能力的训练和干预要有一定的阶梯性,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用户选择合适的训练难度进行训练,需要一定的智能性,可以根据用户的认知能力推荐其最适合的训练方法和难度,减少用户的选择负担,另外需要一定的自主性,确保用户有绝对的自。

3.3认知结果的分析与展示

认知结果的分析与展示主要呈现用户单次各项认知能力以及多次同一种认知能力的变化趋势。用户可以直观看到自己的评估和训练成绩,同时可以根据累积数据,看到自己认知能力的变化趋势。认知结果的展示一方面需要直观性,让用户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训练情况,和训练对于认知能力的变化和影响情况,另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分析性,结果与文字说明结合来作为成绩的补充说明,增加成绩的可信度和可读性,另外评估和训练结果最好有一个权威的结论,让用户对于自身的认知能力一目了然。

3.4认知功能的部分交互设计

老年用户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的一些特点,例如视力较差、行动缓慢、手指精准度不高等,对于老年用户的交互设计要格外的重视。可以考虑登录多通道交互、[6]界面的情感化[7]呈现和动画引导方式等来提升平台的用户体验。

4认知能力信息平台的总结和展

认知能力信息平台当前主要用来完成用户认知能力的评估和训练任务,并且对评估的结果进行精确的分析、解释和呈现,一方面可以让用户更好地了解自身的认知能力健康状况,同时也可以让认知能力有针对性的锻炼和加强,避免认知功能障碍疾病发生的可能。

随着用户的增多,数据的不断积累,一方面可以对常模进行动态的调整,使其更加趋于准确,而且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有望达到认知能力评估的高度准确,另外基于认知能力的大样本数据,我们可以预测人认知能力的自然变化趋势,给出认知能力的合理预测和判断,探索人类认知能力的未知奥秘,深度挖掘认知领域的无线潜力。

参考文献:

[1]JohnB.C.Humancognitiveabilities:asurveyoffactor-analyticstudie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2.

[2]available:http://.cn/[DB/oL].人民网,2015.

[3]何成奇,黄礼群.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4):21-24.

[4]刘颂.近10年我国老年心理研究综述[J].人口与社会杂志,2014,30(1).

[5]谢宁,等.抑制控制能力衰退对知觉组织老年化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9,41(5):424-432.

体能训练发展趋势篇7

摘要800米跑是田径运动中难度最大的体能类极限下强度项目。正确认识800米跑的运动特征极其重要,它是教练员确立训练指导思想,准确地选择训练方法与手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关键。本文就现代800米跑的运动特征进行研究综述,探求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与建议,以期对800米跑的训练有所裨益。

关键词速度特征供能特征发展趋势

800米跑是中长跑中距离最短、较为难跑的一个项目,优秀的800米运动员既需要有很好的速度,又需要具备良好的耐力。在传统田径项目类别划分上,人们习惯于将800米与1500米归为中距离跑项目,由此造成了在训练中很多教练员习惯性采用相同的训练模式,例如大运动量、低强度的重复跑练习,以此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一、1800米跑运动特征研究综述

(一)关于速度特征研究

即使在目前,人们更习惯于将竞技中的800米与1500米归为中距离跑项目,在这个观念的长期影响下,当前部分教练员在800米的训练中,仍旧采用传统的“低强度、大运动量”持续、匀速节奏跑的训练方法。然而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国外学者研究认为,800米跑速度未来愈发接近于短距离跑的速度。英国著名运动专家e.艾登.艾德曾经说过:未来800米将为“超长短跑”。美国田径教练员豪厄尔也曾说过:做为一名优秀的800米选手,必须摆脱以往匀速跑的技战术风格。很显然,800米跑速度至上的特征在国外早已得到重视。

因此,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800米跑速度特征的研究,总体上倾向于坚持速度与耐力发展同步,在速度练习中发展耐力,而不是单一地追求绝对速度或者耐力素质的片面性发展。一些专家认为“现代800米跑竞赛就是速度的竞争”的论点,笔者认为有失偏颇,容易导致过分强调绝对速度训练,忽略了距离较长而必须要面临的持久力。

(二)关于供能特征研究

800米的供能方式也是现代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随着对800米跑运动特征研究的深入,训练强度的加大,该项目以无氧化供能为主的供能方式基本上得到认可,而且无氧供能的比例有逐渐提高的趋势。据供能特征研究的相关报道,在1932年学者希尔认为800米无氧供能可以达到67%,但在1985年我国学者高强研究认为800米无氧供能比例能够达到95%,类似的研究结论在国内外文献中还有很多。例如1978年苏联《国外体育》第18期关于不同距离中长跑项目供能特点的报道中指出:在800米跑供能方式中,磷酸元系统在能量供给中占25%~30%,乳酸系统功能在60%以上,而有氧供能系统仅为5%。

二、未来800米跑运动特征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现代800米跑特征研究的趋向性结论,可以大致地概括出未来800米跑运动特征的发展趋势。

(一)速度趋于短跑化

随着未来训练手段的更加科学化,必要不断地产生新的800米跑世界纪录,每次平均速度提高的一小步,都是人类800米成绩提高的一大步,追求速度素质的发展也必将是未来不断突破人类极限的“良方妙药”。

(二)供能实现无氧化

虽然多数研究者都认为800米跑是以无氧供能方式为主的运动项目,但是至今没有发现完全无氧化的报道,但是从研究的时间进程来看,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800米跑的无氧供能比例处于逐渐提高趋势,结合无氧供能可以维持最大时间范围,随着未来800米跑速度一次次地提升,实现无氧化跑完全程是有可能的。

(三)训练追求精细化

随着运动生化研究条件的改善,每个训练周期、每次训练前后运动员的生化指标都能够得到精确的测定,为整个训练的强度、运动量、恢复时间能够做到更加缜密的部署,为提高训练的经济性、实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的800米跑训练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更加精细。

三、启示与建议

(一)选材注重400米专项能力

通过上述对800米跑运动特征的分析,无论是速度特征还是供能特征,与400米跑都比较接近,而不是以有氧供能方式为主的中长距离跑。因此,在选材时要以被选拔队员的糖酵解能力为衡量标准,辅看有氧耐力水平。比如40~50秒的定时跑能力,或者300~400米定距离跑能力,成绩好者应该优先考虑。

(二)树立以“速度耐力为核心,力量耐力为基础”的训练原则

在一部分教练的观点中,800米跑从属于有氧耐力项目,把训练的重心偏向于长距离、大运量的持久跑上,忽视了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在800米跑中的关键性作用,从而导致训练成绩提高不够明显。这种情况在我们今后的训练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800米跑是以糖酵解为主的无氧供能方式,需要快速移动的时间维持要长。在训练中,既要坚持强度要大,坚持速度发展不松懈,同时又要强调不断提高运动员抗乳酸能力,因此,速度耐力训练内容要成为800米跑运动训练的核心。在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采用低于800米距离的1分钟90%以上强度的定时跑,使血乳酸达到12mmol/L左右,然后经过4~5分钟的休息,使乳酸下降至8mmol/L左右,再m行下一次的训练,4~5次为一组,2~3组,组间歇10~20分钟,在训练时,间歇时间要严格控制,不能让运动员乳酸水平得到完全恢复。

力量是一切运动项目发展的基础。800米跑主要运动特征是速度、无氧代谢供能、高水平的抗乳酸能力。但是这些效果的发生与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力量耐力基础之上的,因为这些都是通过人体肌肉的力量耐力做为介质进行传导的,所以800米跑的力量耐力在训练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兼项的选择应倾向400米

兼项是田径比赛中是屡见不鲜的事情。800米跑专项运动员在选择兼项时有理由认为400米跑竞赛效果要好于1500米跑。第一,径赛项目中的速度大小取决于运动中的供能特征,从这个角度看,800米跑与400米跑都属于无氧供能,而且都是以乳酸供能为主。而反观1500米跑,据相关研究报道,有氧化供能比例达到了25%~50%,很显然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速度要低于800米跑,更是低于400米跑。第二,400米跑与800米跑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更接近,而与1500米跑运动员特征具有较大差异性,即400米或者800米跑运动员身高相对较高,体重相对较大,关于径赛项目运动员的形态特征国内外都有研究。第三,800米专项选择400米做为兼项国内外都有较多的成功事例。比如英国选手史蒂夫.奥维特在1974年欧洲田径锦标赛中同时获得过400米和800米跑第一名的好成绩,但在1980年奥运会上800跑虽然获得了金牌,但是1500米跑仅为第八名。我国女选手梁丽华与郭桂梅在1979年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400米跑分别获得第一与第三,同时在800米跑中获得了第一与第二的好成绩。

由此可见,800米跑专项运动员在兼项选择时,侧重400米项目而不是选择1500米应该是较为科学的。突破过往片面认为800米跑与1500米跑从属于中距离跑而做为兼项选择依据时的错误看法,将有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更高的实效性。

四、结语

总之,800米跑是田径项目的“顽固堡垒”。时代在不断发展,现代800米跑运动特征的研究理论也在不断地改变。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进行总结与分析认为:速度是现代800米跑运动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提升运动成绩主要突破口;无氧化供能是现代800米跑主要能量提供方式,接近供能比例的90%以上。所以“速度趋于短跑化、供能实现无氧化、训练追求精细化”是未来800米跑运动特征的发展趋势。得出了选材注重400米专项能力、树立以“速度耐力为核心,力量耐力为基础”的训练原则以及兼项的选择应倾向400米的启示与建议。

参考文献:

[1]贺忠平.800米跑运动员训练问题应有一种新认识[J].体育与科学.1994(3):11-12.

体能训练发展趋势篇8

1(略)

2(略)

3结果与分析

3.1主要特征

3.1.1强调运动员与运动队竞技能力的整体性提高研究结果表示:在如今篮球的高水准比赛中,干扰球队取胜的决定因素是竞技能力的整体全面提高。换句话讲如果一名运动员没有高水准的整体竞技能力,而只是依靠于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这样他在世界级比赛角逐过程中想取得优异成绩是几乎不可能的。从目前的国际级篮球比赛来看,一个国家的球队要想在世界篮球中有一席之位就必须走全面发展的训练之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由于篮球这个集体运动项目自身特征所致使的,这是因为判定一场篮球比赛胜或负的主要因素包括技术、身体、战术、心理、意识、临场指挥水平、临场应变能力等多个方面。事实显示,只有在球队的训练过程中注重训练的整体性,注重提高篮球运动员和竞技能力,才能在赛场中处于不败之地。

3.1.2强调训练负荷强度通过对比世界几个竞技水平较高的队伍,我们发现这些队伍都在训练的符合上给予了重点突出。那么,为什么要在篮球训练中突出训练负荷强度呢?这个问题,分析结果为两个原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生物学原因。我们知道在篮球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就是对运动员有机体采取系统性施加负荷与刺激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运动员的有机体产生适应性的变化,从而提高其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第二方面是从竞赛的角度可知,在任何一个项目的比赛中,从负荷角度可以看出比的就是强度这二个字。我们知道篮球运动是一项集高强对抗性和高强度的体育集体运动,在比赛40分钟内因为允许中途换人、加上犯规等中断因素,导致一名运动员在球场上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更能突出高速度、强对抗的比赛特征,在攻防转换间承受着速度快和强度大比赛历程。

3.1.3训练周期的不稳定性变化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伴着年度篮球比赛次数的增加和体育职业化以及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给予球队训练的时间并不多,在训练周期上更是出现了不稳定的变化趋势。也就是竞赛期增长,准备期缩短的特征日渐凸显。我们知道要想获得好的成就,系统性的训练是必须的,从全年的训练安排中应包含着准备期、竞赛期、过渡期等完整训练周期。同时,从竞赛期上分析还可以分成小的训练周期。但是,现在篮球运动发展趋势表现出的却是训练的不稳定性变化。

3.2现代篮球训练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3.2.1训练的综合化水平相对偏低研究结果表明:提高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和对训练水平的要求决定了训练综合化的出现。这是因为在训练过程中任何一项运动其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训练的手段等,对于解决怎样提高运动员在整体竞技能力上仅能起到某一方面的作用。从当前篮球运动训练的现状分析来看,其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将训练的综合化水平提高到一定层次的比较少,可以说不多见。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如果能将其有效的运用并合理的落实,必将提高球队的整体实力。因此,作为球队的教练员必须将这个问题好好给予考虑,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3.2.2训练的负荷强度相对偏低之前,我们已经分析了训练的负荷强度对于运动员及整改球队竞技水平提升是非常关键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篮球运动又恰恰是一项需要高强度负荷的比赛项目,因此加强篮球运动训练的负荷强度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从我国各级篮球训练队伍的综合分析来看,在其训练的过程中对这一主要因素没有充分的落实、认识。从省队再到国家队可以说在时间上和训练次数上都表现的相对较长,而在训练强度上却表现的相对偏低,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训练质量不高原因的所在。主要体现在,在国际级别的大赛中,很难适应现代篮球比赛高速度、高强度、强对抗的要求。有美国教练曾经在看了我国国家队的训练之后表示:训练质量低、强度不够。在亚洲球队中,韩国篮球队曾经培养出了很多的神投手,她们的投篮命中率可谓名列前茅,最后分析其原因发现,神投手与球队平时注重投篮训练的强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资料显示韩国的队员每次投篮训练时要求投中700个,可以看出其不仅在负荷量上是相当较大,而且其运动的负荷强度也十分突出。

3.2.3储备力量培养表现出相当薄弱1995年,我国的篮球进行改革以来,在赛制改革上做了一系列动作,这些都给中国篮球运动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通过赛制的有效转变以及篮球俱乐部推出,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篮球市场不景气的现象得到了复苏,篮球球市在国内也日趋火爆。虽然我国篮球从1995年到现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篮球水平从来没有摆脱过滑坡态势。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那就我们储备力量表现出了其薄弱的弱点。分析原因,我们认为这是只注重抓市场而忽视篮球后备力量的培养所致。实践证明了一个球队的后备力量储备对于其良性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就像生命的血液一样重要。

4几点改进措施的建议

4.1坚持走科学化训练的道路提高篮球运动训练的前提是科学化训练水平的提高,这个想要实现的前提是,首先对训练认识和一个训练观念的问题必须解决。可以讲,从中国篮球运动发展趋势来看坚定走科学化训练道路是必由之路,我们要坚定这个信心。其次从分析我国各个阶层篮球教练员身份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有着十分丰富的比赛实践经验,在这批教练身上得到体现,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形的无比宝贵的财富。仅仅依靠这些经验在训练中指导球队训练,会致使球队训练水平停留在经验水平的层面上,阻碍我国篮球运动训练水平质的突破,不仅这样,如果长此以往下去将直接导致训练水平逐渐下滑。相关研究显示:其实在训练中科学训练和经验训练并不矛盾,只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就一定会促进训练效果的提升。

体能训练发展趋势篇9

摘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现在一种比较先进的训练方法,对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相关研究。本文主要是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定义探讨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着手,对国内外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并对其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应用研究发展趋势

一、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定义探讨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概念如何确定,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全美领先的功能训练践行者”JC老师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一种专业性的训练活动。闫琪认为,功能性训练引入竞技体育主要表现为“功能性体能训练”,从功能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竞技体育中的体能训练,可以理解为获得特定的专项运动技能,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身体训练。

但是,给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界定一个更为科学、完整、合理的定义,需要不断的积累和修正,还需要专家学者不断深入理论研究,结合实践,争取作出更为有说服力的解释。

二、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应用研究

(一)国外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应用研究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国外研究的比较早,美国所做的研究相对较多,最早研究主要是广泛应用于康复和健身等领域,之后逐渐过渡到竞技体育领域和高校运动损伤和课堂教学。在国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方法广泛用于各个项目的训练过程中,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可以清晰地看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国外得到了质的发展,与专项教练的意图和要求紧密配合,有效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减少运动过程中的损伤,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国内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应用研究

与国外相比较而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在我国研究起步相对比较晚,研究的也相对比较少。我国早在2007年提出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概念,并逐渐被专家学者认识和进行深入研究,随后,借助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方法,来对国家队的运动员进行训练,一些专家学者参与了这种训练过程的研究,有助于实践研究的发展。根据调查可知,在国家男排、国家体操队、国家乒乓球队、国家跳水队的备战中均引入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认为该训练方法是极富有效果的。再者,我国学者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为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手段进行了应用研究,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能改善学生的身体各方面的素质,为今后在体育教学中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述评

但是总体而言,国外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内容比较丰富,相应的应用研究较完善,在竞技体育中的研究较多。而我国教练、专家及学者在应用研究领域比较浅,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结合我国的训练实际,使二者相融合,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使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发挥现实功效价值,实现一种理念转型。

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发展趋势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论,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内涵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国内外均有相关研究证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能提高专项运动能力,这是共同认可的,但在实证研究方面,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的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它的价值。

我国也尚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功能训练理论研究体系,虽然在国内理论研究方面相对比较多,但是深入实际中开展研究的人员比较少,功能性训练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还比较少,还没有建立起针对我国运动员体质特点的FmS测试评估的数据库。不管是相关专家还是从事运动训练的教练员,仍无法较为全面地理解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这一内容的内涵。这可能成为我国学者对该领域研究的不足,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深入地进行探讨。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偏重于竞技体育专项领域中,而在学校教育和群众体育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当前国民体质下滑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问题,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已成为迫切要求,将需要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未来展望应用到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等领域,以促进体育领域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被引入我国之后,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争论,虽然对于其研究不够系统全面,但这一新的训练方法将是对传统体能训练的一种突破,在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加速伤病的恢复、改善学生的体质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价值功效。充分借鉴国外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探索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我国专家学者必须承担的重担。

参考文献:

[1]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手段改善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

[2]王长征.体质视域下的中学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J].青少年育.2014,09:121-122.

[3]闫琪.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4]余荣芳.运动功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体能训练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 拓展训练 学生影响 社团

        时展的需要使当今社会对职业院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探险精神强的毕业生成为一种趋势。在体育教学方面,简单的体育教学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唯有和拓展训练结合,才会有划时代的意义。拓展训练可让参训的同学通过体验活动项目,认识自身潜能,认识群体的作用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训练模拟一个非常态的情景,让你从这样的情景发现自身的平时意识不到的欠缺和潜力。使人体验到个人奋斗的成就感和集体作战的愉悦感。把拓展培训引入到我院中,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平时训练体验不到的成就感和团队合作意识,针对性的对学生一些能力素质进行有效地培养,完成学生价值再创造过程并使之获得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对未来生活有实际性的意义,这将是未来体育改革的趋势。

        1、拓展培训起源和发展。

拓展培训,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 ,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 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并可能发现新的机遇。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后传到美国得到发展,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世界各国相继借鉴这一形式来培训员工(ob管理方式)。一时间,拓展训练成了全球的时尚培训。其中管理培训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境,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由于拓展培训这种非常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的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发展到全世界。

        2、我校以社团开展拓展训练的优势。

我校的开展以社团形势开展拓展训练的优势在于,每年毕业生实习培训及招生学生培训一直学校最为重视的一个方面,在调查中显, 75%的学生表示愿意在实习钱参加拓展训练,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和提升自己能力。

专业化的师资是拓展培训课能真正达到目的的保证。目前,我院老师虽很多拥有拓展培训的经历和教育功底,但对拓展培训了解不多,实际经验少。同时,教师在周末多会休息。因此,我院发展社团开展拓展训练就可以灵活解决多种问题,师资力量完全可以由学生代任。学生首先要掌握拓展培训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了解拓展培训的主要目的和内涵,然后到社会上的拓展培训俱乐部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了解拓展培训的项目内容、训练过程和组织方法,同时可以提高这些学生自身工作能力,为踏上社会提前做准备。在初步了解拓展培训后,应有针对性地分析我院学生的特点,将社会拓展培训俱乐部的训练方法与我院学生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科学设计拓展培训的内容奠定基础。而且在接受调查时,有两名我院在校生表示有兴趣担任社团的拓展训练师。

在场地与器材方面,拓展培训所需场地、器材比较简单,培训方式灵活多变,有利于在我院中开展。另外,多种器材可从学校借取,且器材成本也较低,有些项目所需器材完全可以自制,不需要购买专业训练器材,如背摔所需要的背摔台,缅甸桥所需要的轮胎、木板等都可以自制。有些较大较难项目,也能因陋就简, 选择一些器材要求简单的项目进行训练,为学生参加拓展训练减少预算。专业的拓展培训公司相对来说,开展这种培训的经验非常丰富,同时,具有场地优势。拓展训练社团也可以通过与专业拓展中心合作,将拓展培训更深入的注入到体验的学生当中,组织我院学生分批参与培训,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上我院训练“自建”的经费问题,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地培训。

        3、我校以社团形式开展拓展训练存在的阻碍。

就目前全国以开展拓展训练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拓展培训师看来,领导观念是制约高校拓展训练发展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学生认可、宣传力度、资金和场地设施、项目自身原因以及其它因素。体育教学的组织(管理)者们认为,制约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a、观念问题。b、领导重视力度不够,缺少资金投入,场地器材没有保障。c、对拓展训练的了解程度不够。d、现有教学项目和教学模式的替代作用。除了最后一条,这也是我院社团组建面临的问题。而学生的了解程度直接制约了社团发展。在问卷调查显示中,近一半人认识不全面。关于什么是“拓展训练”,在受访的调查中,有46%的人对拓展训练的认识并不全面,心理训练、团队协作、游戏是他们对拓展训练较为普遍的看法。在组建资金上也有问题,前期组建的资金只能通过对学校申请或者寻找赞助商。这两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而在参加社团活动收取费用问题上,调查中也显露出。只有15%的同学认同消费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