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园艺建设十篇生态园艺建设十篇

生态园艺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3:16

生态园艺建设篇1

【关键词】此消彼长 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 战略

园艺专业教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看似关系不大,但是在本质上二者却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

一、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园艺专业教学的科学取向

生态文明追求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进步,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进步。它是社会文明中的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园艺专业的教学更多的与社会的生态是紧密相连的,其研究的相关内容来源大都是取材于生态环境,园艺教学是实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基层最根本的教学形态。园艺教学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的技术,转变社会经济增长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利用,在此过程中真正的改善了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了有条不紊的生态运行机制,把社会各项文明形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与生态文明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在现今社会里,在无形当中成了园艺专业教学有效的科学价值取向。

二、生态环境对园艺专业方面人才培养的影响

学校开设的园艺专业承担着促进园艺事业的发展与优化生态环境双重使命,成为了环境与社会发展统一的纽带,生态文明的建设为园艺专业教学培养了生态型人才。

所谓生态型人才,就是必须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人类的生产劳动及物质方面的创造都要以节约资源和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为基础,形成生态化的生产体系。园艺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们在对生态环境中的生物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保护,让学生在满足自身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又不损害自然的生物链,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学校在培养高素质全能型人才的基础上,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大胆改革教育课程新体系,将生态教育模式与园艺教学相结合,在学好基础课程、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应国家政策响应将学生培养成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将其培养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推动者。

三、高校园艺教学的政策选择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态效益就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园艺专业教育必须在国家制度中根深蒂固,才能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提供可能,将理论变为现实,为人类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园艺专业的就业前景还不是很乐观,而且各院校对园艺专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的弊端,因此,国家应针对问题根源,对学校园艺专业教学提供相应的政策辅助,以便更好的发展该专业。

(1)园艺专业特殊性。高校园艺专业不同于其他学术性专业,其所服务的产业以及对产品的维护等都必须严格的遵循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而生态环境则不遵循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因此其特殊性就决定了高校培养的园艺人才不可能真正的进入市场,国家必须有计划对其进行保护和维持平衡,在相关政策上给予相应的关照,在国家经济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保证对园艺专业的资金投入及设备建设,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使国家人才分配均衡,提升综合国力。

(2)园艺专业招生难。园艺专业学生就业的特殊性以及生活条件的艰苦性,致使高校在对其专业进行招生的过程中,难度很大,因为无法保证学生将来的就业问题,因此园艺专业一直是高等院校的病根之处。因此,国家应及时对园艺专业招生及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刻的改革。

招生方面:在保证招生的质量和数量的基础上,对招生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①尽可能的增加财政拨款,让学校给予园艺专业学生更多的待遇优惠;②落实高校招生政策,对于第一志愿填报园艺专业的学生,争取一次性录取,在招录人数不够的情况下,允许各校降分录取;③对于园艺专业,允许学校放宽制度,招收定向生及学校保送生。

生态园艺建设篇2

高效生态型园艺业是综合运用现代工业成就和科技成果,创造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专业化、集约化、高效益的蔬菜、果树、花卉、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使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商品显著提高。高效生态型园艺业是加速园艺业现代化与产业化、实现增产增收、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2城郊高效生态型园艺业的优势

区位优势城郊位于大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电力、水利资源丰富,有巨大的新鲜时令园艺产品市场做依托。消费者消费水平高,对高档园艺产品需求潜力大,容易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像沃尔玛、大润发等大型超市均已经开设净菜市场,这些都为高效生态型园艺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平台。经济优势城郊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县乡,经济综合实力强,有能力投资投入产出比高的高效生态型园艺业。郊区靠近市区,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农业推广技术人员配备也比农村齐全,为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型园艺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及信息储备。

3发展城郊高效生态型园艺的意义

是农产品市场开放的需要园艺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一项高效现代产业。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实行对外开发。劳动密集型的园艺产品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园艺业成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优势产业。近几年城郊园艺业迅猛发展,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生产中仍存在精品少、效益低、污染重的弊端,无法满足“三高”农业的发展需要。选择最能够发挥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优势的城市郊区,建设质量高、规模大、成本低的高效生态型园艺生产基地,挡住进口,扩大“出口”,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需要在全面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今天,城郊生态型园艺业成为园艺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型园艺业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市民创造优美、和谐的生存环境。但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受益的却是国家,仅仅强调生态意义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提高生态型园艺业的经济效益,促进高效生态型园艺业的发展,使农民得到实惠,才能使生态农业建设得以顺利发展。是市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需要城郊园艺业以城市新鲜时令园艺产品市场做依托,满足了市民需要高品味、高档次的园艺产品的需要。

4发展城郊高效生态型园艺业的对策

以绿色为基础,努力发展名、优、特产品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由于发展绿色食品前景广阔,许多地方已开始从“战略微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度来加强绿色食品的发展。因此,城郊高效生态型园艺业应以绿色为基础,采取措施栽培、反季节栽培、产品贮藏保鲜等技术,进行名、优、特园艺产品生产,在产、供、销一条龙中实施绿色食品监管制度,提高绿色园艺产品的市场定位,抢占市场份额,抵挡外埠及外国产品的冲击。

积极培育园艺业新的增长点食用菌业被喻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食用菌生产可以利用大量的农、林、牧业副产品,在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良性循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食用菌产品的低脂、低糖、高蛋白、高氨基酸、高矿物质特点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食品的要求。因此,应该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使之成为高效生态型园艺业新的增长点。

变传统观赏园艺为“合宜园艺”合宜园艺是国际观赏园艺发展的新理念,各国都开始重视合宜园艺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合宜园艺对提高观赏园艺的经济效益,缓解纯绿化用地和农业用地的矛盾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城郊的观赏园艺应该强调园艺在食物和燃料生产上的自给自足性、城市需求和生态学倾向。尽可能采用树、蔬菜和燃料植物进行绿化。

充分发挥高效生态型园艺的综合效益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使高效生态型园艺成为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产业。从而充分发挥其生产、休闲、观光的综合效益。

促进家庭园艺的发展提倡每家养一盆花、种一株菜、栽一株果的家庭园艺,这样既美化生活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新鲜果蔬和花卉食品,又可以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

发挥现代科技园区与企业的龙头作用以“三高”农业为目标,以调整农业结构为突破口,以先进适用技术为依托,以政府引导企业,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手段,加强对区域农业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园艺科技示范区和企业的建设,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

生态园艺建设篇3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现代艺术渗透

前言

城市园林设计是现阶段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里面容纳了多种艺术形式,是城市发展形态及空间布局的直观体现,促进了城市逐渐向现代化及绿化建设发展方向迈进,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现代艺术自身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特点,与城市园林设计密切相关,将其融入到城市园林设计中,展现出了城市园林的个性化与时代性,对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相关理论概述

1.1城市园林设计

园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园林设计效果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现代化园林自身具有较大的功能表达性及深层次的艺术性。城市园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园林的设计手法及设计视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从艺术化处理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转变,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作为新时期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艺术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中,为人们打造了绚丽多彩的生活环境。无论是雕塑、美术、还是建筑领域,都能够发现现代艺术的影子,人们能够透过建筑发现现代艺术的魅力。现代艺术作为一种新潮流和新思想,应不断的加以更新和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服务[1]。

2城市园林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现代艺术自身展现出了较强的实用性特点,以现代社会生活为依托,里面包含哲学、建筑学、文学及美术等科目,受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及现代社会的约束,涉及现代园林及现代雕塑等内容。城市园林设计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形式为载体,融入了绘画、美术、雕塑及书法等内容,使城市更具艺术性特点,确保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升。城市园林设计内容包括城市园林空间布局、城市园林小品艺术、园林植物绿化艺术等,促进了城市园林设计语言的丰富,有助于提升城市园林设计效果,凸显了城市现代园林的艺术魅力。

3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渗透与应用

3.1园林空间规划

城市园林的面积较大,对空间规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园林设计中,要求设计人员自身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结合城市园林的实际发展特点,对园林空间进行优化设计,确保设计出来的城市园林整体空间展现出层次性及错落感。植物作为城市园林内部的重要构成,需要对植物的摆放位置进行优化配置,以确保建筑物及植物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使空间设计规划更具和谐性。另外,城市园林空间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需要了解园林规划的具体情况,对内部植物的动静变化进行合理设置,银杏树、香樟树、梧桐树作为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基础树种,通常会分布在园林的街道两旁位置上,确保了园林设计基础格调的统一性。而灌木类及乔木类的植物,在种植方式上主要采用等距离及层次种植方式,使城市生态环境充满了活力,具有变幻性及统一性特点,相对于一些杂乱无规律种植的植物,能够使人产生愉悦感。同时,植物的配置与季节性也有较大的关系,在不同的季节种植不同的植物,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及人们的观赏需求,凸显了城市园林设计的美观性及整体性特点。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季节植物配置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在江南地区,春种海棠、夏种荷花、秋种桂花、冬种梅花。植物配置作为现代艺术中的绘画艺术,对植物的线条、色彩、形态有着较高的要求,做好统一性及多样性规划,以提升城市园林的美观性,展现出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效果[2]。

3.2园林设计手法

园林设计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设计手法是网格设计手法,主要是指在进行设计过程中,需要将特定的设计对象合理的纳入到网格体系中,实现了对单一纯空间的自由延伸,对边界节点的无限扩展,打造出了无限的水平透视效果。山水、建筑、石头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网格设计手法,展现出了交错、起伏、层叠及凹凸等形式,展现出了园林空间的丰富性及多样性。因此,在园林植物选择上,需要加大对花卉、绿篱、乔木及植被的应用力度,将其制作成绿墙,起到分割园林空间的目的,在植物种植方面,可采取直线、方块、三角形及平行种植形式,以达到优化组合空间的目的。平面布局与立体布局是城市园林设计中的主要表现,促进了古典艺术美学与现代艺术美学的相互贯通,确保了平面布局与立体布局的有效结合。园林设计通过环环相扣的布局,促进了艺术形态的有效贯穿,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观要求,对提升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促进现代艺术与城市园林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渠道,有助于提升城市园林设计效果及质量。

3.3艺术元素的融入

色彩自身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语言,为艺术思想的表达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现代绘画自身具有较强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线条及色彩上,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高度提炼的过程,完成了对具体图像的深刻表达,是现实的高度浓缩,自身的鲜明形象较为明显。将现代绘画应用到城市园林设计中,为了展现出项目色彩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点,需要借助不同深浅的植物颜色,以展现出园林设计的差异性特点。现代雕塑作为艺术元素的重要内容,自身展现出了较强的艺术魅力,艺术造型特点较为明显,通过对美术艺术材料的应用,促进了园林空间的扩大,扩大化的空间逐渐从室内延伸到室外,观赏者能够感受到空间的气势及魅力,对促进城市园林设计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

4结论

现代艺术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园林设计的发展,将现代艺术应用到城市园林设计发展中,为人们建造出了优美的园林环境,打造出了具有人文艺术气息的园林景致,展现出了园林设计的艺术性,审美价值及实用价值都大大提升,确保了城市建设向着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变革。

参考文献

[1]常安兰.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24):210.

[2]隆琼晖.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建筑知识,2016,36(05):183.

生态园艺建设篇4

0引言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的重要要素,它与园林中的地形、水体、植物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形式。在当前国际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创造自然的园林植物景观成为当代植物景观的发展主流,但是由于现代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呈现出的“百花齐放”局面[1],又对园林植物景观风格产生了多元化的影响,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包容。但是,近年来国内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领域并非如此:要么过分地强调原生态,要么简单复制古典模式,要么突出平面布局,要么将艺术美简单化、程式化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又多侧重于从具体应用中分析植物景观的局部表象特征或者植物空间模式的具体塑造等,很少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发展演变的角度分析当前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呈现“多元化”的根源。因此,本文立足于此,以类型学为依据,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探析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以期对当前背景下我国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有所启示。1类型学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1.1类型学分类意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分类现象称为分类学,而在社会领域的分类行为则称为类型学(typology)。实际上,类型学是人类认识到不同的事物之间可能具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类特征而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思想意识。“类型即一类事物的普遍形式(或者说理想形式),其普遍性来自类特征,类特征使类型取得普遍意义。”[2]1.2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景观”与“风格”是具有多层含义的词汇,本文引用“景观”在视觉审美方面的意义,“风格”则指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以某种结构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因此,本文引用“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是指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上所反映出的普遍性特征。它既包括能为视觉等所感知的外在表层结构,又包括抽象的、概念性的内在深层结构。前者主要反映在:植物个体本身的自然形态,通过人工整形后的造型形态,通过艺术组合后形成的整体性景观形态等。后者在现实中是无法通过视觉概括的,如西方园林中植物景观隐含的逻辑和几何秩序,东方园林中植物景观的拟人化倾向和象征意义等。1.3发展与演变“发展”指变化的趋势,“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本文将两者并用重在强调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在设计实践中的动态变化。因此,本文对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发展演变的探析是基于类型学,以各时期的园林类型为线索,并以时间为轴的探讨和分析。2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发展与演变根据现代园林在不同思潮背景下的类型特征,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发展脉络可分为三个阶段:现代园林系统观初成时的植物景观风格,现代艺术运动影响下的植物景观风格,以及生态思想盛行时的植物景观风格。不同时期园林植物景观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依旧是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应用的主潮流,并形成了当前园林植物景观评价中“社会、艺术、生态”的三维评价尺度[3]。2.1现代园林系统观初成时植物景观风格自18世纪现代园林初露头角至20世纪初风景园林学科的确定和初步发展,受社会背景影响,园林植物景观一方面体现着自然风景园的造园思想,另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工艺美术印痕。2.1.1自然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反对专制主义、追求自由平等”的先进思想使反对理性约束并能够自由抒感的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成为当时理想园林形式,改变了欧洲由规则式园林统治的长达千年的历史[4]。自然风景园林不仅满足了公众对园林功能的基本需求,而且更好地适应了园林由私有向公众的转化。反对将树木进行人工修建、提倡任其自由生长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恰恰顺应了时代需求:植物种类与配置手法纯净简洁,以风景画为蓝本近乎纯粹模仿自然创造一种静态的景观效果;开敞的草坪是风景园的构图中心;草坪中的视觉焦点是自然式栽植的树丛;周边以自然式林带组织和范围空间;园林局部保留了装饰性栽植风格,虽然延续了构图重视几何关系的传统,却放弃了巴洛克艺术严谨的对称秩序,体现了规则式与自然式园林的结合。自然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体现在现代园林实践先驱们,如英国风景园林师布里奇曼(CharlesBridgeman)、威廉•肯特(williamKent)以及布朗(LancelotBrown),德国风景园林师弗里德瑞奇•路德维格•范•斯凯尔(FriedrichLudwigvonSckell)等人的相关作品中[5]。2.1.2艺术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19世纪中后期,英国自然式风景园在趋于成熟的同时也遭到业内人士质疑,如英国风景园林师威廉•钱伯斯(williamCharmbers)指出“布朗的园林太自然……艺术已被逐出园林……自然不经过艺术加工是不会赏心悦目的,必须以艺术补救自然不足”[4]。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受到追捧,并影响着此时的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植物景观将艺术手段融入其中,开始重视花卉、树木等植物景观在空间塑造上的艺术组合,强调植物种类、姿态、色彩以及季相变化等;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的折中式植物配置手法成为艺术化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的基本特征。这在雷普顿(HumphryRep-ton)、钱伯斯,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nolmsted)等人的相关作品中均有体现[5-7]。艺术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还推动了现代园林植物栽培技术的发展,陈列珍稀植物也成为当时园林建设主要内容。选种、育种、创造新的栽培变种等园艺栽培手段在园林建设中运用广泛。由乡土和外来植物共同形成的艺术化的风景式园林植物景观在色彩、植物类型以及空间组织上更加丰富,如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KewGarden)。#p#分页标题#e#2.1.3工艺美术式的园林植物景观19世纪晚期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不仅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反映到园林领域,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具有明显的“以唯美为原则,为艺术而艺术”的工艺美术印痕:提倡以随机的、入画的方式组织园林植物,花镜出现并得到推广;注重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强调空间组织的整体结构性;自然的园林植物材料和传统的栽植形式相结合成为园林空间过渡与转换的常用手法;重视以植物的季节特征和色彩为主题组织植物景观,常见春、夏、秋、冬四季景观园以及红、白、蓝等色调园;重视专类植物展示,常见某类或者某种植物专类园,如月季园、沙生植物园、岩生植物园、迷园等,并出现以收集植物品种为目的植物园;为扩大空间感受,也有案例以植物花香的嗅觉感受来组织空间;重视植物在体型、轮廓等方面特征,常见轮廓鲜明、对比强烈的园林植物景观。如在英国园艺家杰基尔(Ger-trudeJekyll)和建筑师路特恩斯(edwinLutyens)的作品中,色彩斑斓的自然式植物景观成为软化规则式线条和体现乡土景观不可或缺的元素,花镜也成为杰基尔的标志性设计语言[8-9]。2.2现代艺术运动影响下的植物景观风格园林与艺术、建筑密不可分,源起于1920年代后期的现代艺术使得现代园林所遵循的艺术准则和表现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园林植物景观产生了多元化的艺术倾向和追求。2.2.1以立体图案表达植物雕塑情结受立体主义影响,在园林设计中以大色块整形修剪植物塑造雕塑感强的立体图案是现代思潮影响下常见的园林植物景观。这种整形修剪不同于古典形式,更多的是从现代立体画派中汲取营养:以色彩和现代几何构图组织空间。如法国建筑师古埃瑞克安(GabrielGuevrekian)于1925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上设计的“光与水的花园”:以三角形为母题,园中水池周围的草地和花卉色块以不同的坡角形成立体图案,色彩以补色相间,绿色草地对比深红色秋海棠,橘黄除虫菊与蓝色藿香蓟相对[10]。2.2.2以建筑语言寻求植物空间秩序将建筑空间扩展到园林中,运用建筑手段表达园林设计要素,强调以整洁的植物种植划分和组织空间,将其赋予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语言,体现出一种建筑秩序,是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主要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美国现代园林奠基人之一丹•凯利(DanKiley)是该领域的重要实践者。这位用古典设计语言营造现代空间的结构主义大师擅长用植物塑造空间。他认为:植物的形态、高矮、枝叶的疏密、冠幅的大小、季节的变化对于空间效果至关重要[11]。在他的作品中常以建筑的秩序为出发点,用整洁的植物材料和配置形式将建筑空间扩展到周围环境中去:绿篱是墙,林荫道(树列)是自然的廊子,整齐的树阵是一座座由许多“柱子”(树木)支撑起的天然敞厅,场地的结构性和空间秩序得到清晰表达,如米勒花园(millerGarden)。2.2.3以传承的理念实现古典原型重组传承是园林的典型特征,以古典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元素为原型,结合现代艺术思潮,对传统植物景观视觉元素进行重组,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是现代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趋势[12]。这主要体现在绿篱、花镜等园林植物景观形式的具体运用上。传统绿篱被予以新的景观形式,如1970年比利时风景园林师维尔兹(Jacqueswirtz)设计的斯科腾(Schoten)花园,从日本传统园林植物整形修剪的技法中获得灵感,将绿篱设计为云状有机形式。产生于中世纪的“结节园”也发生了变化,在美国风景园林师费佛弗(andrewpfeiffer)的作品中它被抽象为简洁的几何形式,在沃瑞(RosemaryVerey)的作品中,它成为交错式的编织图案。传统花镜的发展,不再以植物色彩为主要依据,植物形态上的对比关系得到重视,如丹麦风景园林师杰克布森(prebenJakobson)设计的福瑞斯特(Foresters)住宅花园中的花镜。2.2.4以新视点实现自然原型的概括和抽象自然是园林设计的源泉。在现代艺术视野下,以新的视点和方法审视自然,并对其进行概括和抽象,形成了新的园林植物景观表现形式[12]。如捷克风景园林师奥组巴(ivarotruba)设计的巴诺大学植物岩石园,以间断的混凝土墙和错落的金属栽植槽象征自然界中的山地结构特征,布置低矮的高山植物,实现了对传统岩石园的新探索。这种抽象和概括还非常注重人的感官及心理体验。如法国风景园林师拉苏斯(BernardLassus)设计的视觉花园,设计者通过视觉色彩的科学分析,以现代概念艺术的设计手法充分表达了园林植物色彩、质感的对比关系。日本流行的“植物配置五感设计”[13-14],也是建立在对人感官的刺激特征上,这在特殊园林空间中运用广泛,如近30年兴起的康复花园(healinggarden/landscape)[15-16]。2.2.5以大地艺术手法塑就场地空间脉络20世纪60年代左右被视为自然与人工、生态与工业连接纽带的“大地艺术”(Landart,earthart)在艺术领域流行。园林设计领域中,以“大地艺术手法”体现场地空间脉络的做法也受到推崇。因此,立足于“大地艺术手法”的植物景观在场地空间脉络的塑造中担当着重要角色。[12]1960年代,由风景园林师索伦森(CarltheodorSorense,1893—1979)设计的丹麦奥尔胡斯(aarhus)大学校园的露天剧场,半圆形的草坪台地和用橡树围合的空间是“大地艺术手法”的体现。1990年,英国设计师詹克斯(CharlesJencks,1939-)设计的宇宙思索花园中也是以“大地艺术手法”营造园林植物景观突出场地空间脉络。2.3生态思想盛行下的园林植物景观1960年代后,在绿色革命号角下,以科学、哲学以及“现代主义”理性为基础形成的现代园林设计思想和范式,开始将“生态主义”的审美观与方法论视为现代园林设计主流。生态系统论的思想指导着各尺度层面的植物景观设计,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在自然化和生态化的途径上积极地探索着。#p#分页标题#e#2.3.1关注乡土植物运用塑造本土特色景观乡土植物不仅可以真实反应当地的季相变化,而且对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并体现着地方景观特征。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的魅力塑造本土特色景观是生态思想盛行下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突出特点。如巴西当代著名风景园林师布雷•马克斯(RobertoBurlemarx),在植物种类选择上对巴西乡土植物情有独钟,在他的设计中,被当地人视为杂草的乡土植物大放异彩,创造出了地方特色浓郁的植物景观[12]。某些重大事件的园林绿化尤其强调以乡土植物塑造本土景观,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相关研究机构开发了蓝花棘豆、甘野菊、野鸢尾、百里香等多种能够反映京城本土风貌的乡土植物充实园林植物素材。2.3.2关注地带性植物群落构建体现生物多样性地带性植物群落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城市生态系统、创造和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只体现着地方园林植物种类、群落类型和地带性景观特色,更是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乐土,是城市绿道和生态园林城市的根本[17-19]。在园林植物景观表达中,采用地带性植物种类,从美学、生态学、经济学等角度出发,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以求在实现人与生物之间新秩序的基础上体现园林景观的生态美、艺术美、文化美和科学美等多层美学意义。如日本爱知县世博园,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等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均体现了这一原则。2.3.3关注原初植被的修复与培育体现场所精神在生态思想下,保存自然界的长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成为风景园林的重要任务,因此能够反映场地特征的野生或原初植物景观的修复和培育,成为该思想指引下体现场所精神的重要手段,这在棕地改造项目中体现最为显著。如德国当代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彼德•拉茨(peterLatz)规划设计建造的萨尔布吕肯市(Saarbrücken)港口岛公园(BürgparkHafeninsel),美国当代著名年轻风景园林师哈格里夫斯(GeorgeHargreaves)设计完成的圣•何塞市的呱哒鲁普河公园(GuadalupeRiverpark)[12],日本当代风景园林师加藤修设计的八王子•枥谷户公园[20]等,均充分体现了对场地原初植被景观的恢复与培育。2.3.4关注垂直绿化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的融合在城市环境中,园林植被被证明是一个净碳汇[21-24]。今天,在以生态思想为指导构建低碳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园林植物被视为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融合的重要因素,屋顶花园、绿化墙等垂直绿化形式成为低碳景观营造的重要探索途径。如日本爱知世博会上由日本建筑师栗生明设计的“生态肺(Bi-olung)”绿化墙展示了“apS花墙”、“拱形墙”、“休憩墙”、“植物屋顶组合墙面”等多种垂直绿化技术[25]。由世界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团队SwaGroup设计的、具有“全球最绿色的博物馆”之称的美国加州科学院屋顶花园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26]。2010年艾勒斯利(ellerslie)国际花卉展也体现了以植物不同种植形式探索低碳景观营造模式的思想,如新西兰风景园林师克雷格•波考克(Graigpocok)设计的“poolHire”[27]。3结语从上述归纳、总结与分析可以看出,在现代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发展与演变是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思潮转变的最好印证,是“艺术、自然与科学”的巧妙交融。时下,在风景园林学科面对多元文化共同挑战的背景下,作为其主要元素,园林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特征,更应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已经共存的多元文化,体现多元化的园林景观特色。

生态园艺建设篇5

1环境艺术设计及其艺术属性

环境艺术设计也称“环境设计”或“艺术设计,是20世纪以来在欧美国家率先出现的新兴事物,后来广为传播,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重视。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内涵和外延都很大的范畴。它具有多重属性,如空间属性、设计属性、艺术属性等。其中“艺术属性”是指“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多伯语)。真善美是艺术的本质属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统一起来,展现了真善美的艺术本质,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其艺术属性更为强烈,更为接近本质。

2环境艺术设计中艺术的特点

艺术的存在有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形式中,艺术往往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如中国流行音乐艺术呈现出独创性、民族性等特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具有绘画性、意向性等特点。概括来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2.1呈现形式立体化

从空间呈现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最初是呈现在设计者脑海里,纸面上的,但这不是最终呈现,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三维环境空间里,即从平面过渡到立体面,呈现形式立体化。立体化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体现的。

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是通过人工构筑手段加以组合的具有树木、山水、建筑结构和多种功能的空间艺术实体。苏州园林建造时,还没有环境艺术设计这一概念,但却是这一概念的具体实践。苏州园林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苏州园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独特的造园艺术,将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把生意盎然的自然美和创造性的艺术美融为一体,令人不出城市便可感受到山林的自然之美。苏州园林以建筑、山石、水和植物等四大物质构成要素,尤以廊、桥、楼、假山、池水为特色。不论建筑、山石、水和植物,都是立体实物形态,总体来说,苏州园林的空间布局,物质要素呈现等都体现了呈现形式立体化的艺术特点。

2.2表现形式静态化

人类的艺术活动领域非常广阔,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运动形式看,艺术的表现有三种,即动态艺术、静态艺术以及动静结合形态的艺术,其中以前两种最为主要。舞蹈,声乐,表演,行为艺术等都属于动态艺术,而静态艺术更为复杂,形式更为多样,主要有绘画、雕塑、建筑、摄影、书法等门类。静态艺术包含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和空间性四个基本特征,具有更强的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则是静态艺术的综合体,它囊括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形式,是综合性的静态表现。

家居装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受到人们喜爱。家居装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有机构成。家居经装饰后,其所呈现出的美更加精致,更有内涵,更为丰富,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审美风格。装饰艺术的审美风格是从物质特有的具体性出发,经过设计、装饰而形成的特征性的表现形态。它体现了艺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艺术与环境的协调统一,这两种统一都是以静态的形式体现出来,可以说家居装饰是环境艺术设计中艺术表现形式静态化的具体表现。

2.3体现形式综合化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不像雕塑、声乐、绘画等是单门的艺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有了物质基础和空间布局,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因而体现形式综合化。它统筹考虑了环境的装饰、绘画、诗文、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个方面的,经过综合处理所形成,因而是一种综合性艺术。

苏州园林里的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这就是环境艺术设计中艺术综合化的体现。

生态园艺建设篇6

【关键词】高校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建设新型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指位于公共空间中面向公众的一切艺术形式,它通过公共场所直接面向公众,具有公共性、开放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等基本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一般是指能满足视觉美感的视觉艺术,如建筑、雕塑、景观、生态艺术等。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介入,公共艺术在形式和内涵上有了较大突破,融合了各种现代科技、文化元素的公共艺术形式百花齐放,诸如激光艺术、声电艺术、影像装置艺术等新型艺术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些与前沿科技结合的新型艺术超出了传统公共艺术的静态意义,能够在公共空间与公众之间发生一定的互动行为,具有体验性、尝试性、动态性的特点。

高校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因其所处的特殊场所——大学校园空间中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共艺术。首先,它的受众是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群体有别于商业居住空间中广义上的“公众”,这一群体的个体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他们在年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既存在共性又有个性。高校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形式应符合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与自我确定的需要并引导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目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无目的性、无计划性问题,价值观扭曲问题,学习积极性不高、创造意识不强等问题。其次,高校校园中的公共艺术是传播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平台。要让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学校产生较强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就需要通过公共艺术反映校园传统文化、行为文化,营造校园的场所精神。最后,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是对课堂知识进行隐性教育的最佳载体,是学生除课堂外进行再学习、再受教的学习平台,因此,校园公共艺术应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以实现“信息—知识—智能”的转换为主要目的,完成由信息传达到知识接受再到智能创造的引导过程。

高校校园环境中公共艺术建设是近年来高校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对近年来部分高校校园建设公共艺术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应做到规划长远、布局明确、个性鲜明、重点突出

高校校园公共艺术植根于深厚的校园文化,嫁接社会多元文化的精华,在当代高校校园建设的大潮中栉风沐雨地成长。然而,受到决策阶层的影响,目前许多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却被边缘化,主要体现在这些高校在公共艺术建设上毫无规划和布局、公共艺术品造型设计及其色彩美学欠缺、公共建筑的过渡性空间繁杂无序、公共艺术品与空间环境格格不入等方面。同时,一些高校校园建设常盲目照搬、抄袭公共艺术形式,导致在题材、形式、内容上出现大量雷同,丧失了大学环境自身应有的个性和特色。一个最常见的案例是:一些高校在图书馆或者行政大楼前都布局了一些相同的历史文化名人或者科学巨匠的雕塑来提升校园的文化形象,但是这些雕塑本身并不代表学校的个性文化和特色文化,导致当我们走进这些高校时总是对环境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并由此对这些高校的文化底蕴产生了质疑。

还有一些公共艺术由于选用材料与尺度的考究不够细致,导致艺术品建成后与理想的状态差距较大。如艺术化设计的公共休息椅,由于材质的选择随意性大,建成后冬天冰冷无人坐,夏天被阳光照得滚烫也不敢坐,最后成为一件只能观赏的艺术品;又如草地上的音乐雕塑,设计成各种小动物、小植物造型,本被用来作为陶冶情操的艺术品,由于没有注意到设置的材料与尺度,建成后的艺术品往往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却不能再发挥其本来的功能,不是音乐播放不了,就是因放置位置不当,使得造型与色泽发生变化,失去其作为艺术品的价值。

以上问题的解决首先取决于对公共艺术方案是否进行长远有序规划,在规划时确定好每个阶段建设的目的与任务。其次,在初期应对公共艺术项目进行全面调研、评估,不应一味模仿、抄袭,建设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和校园环境的变化对校园公共艺术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使之风格鲜明,重点突出。最后,公共艺术品的选材、尺度设计、品质等应能符合设想的效果,其形式与内涵必须统一。另外,在校园公共艺术的布局上,从性质上应有明确的区域划分,比如生态景观艺术、声光电等新型科技艺术、游戏娱乐艺术等不同性质的公共艺术形式最好能分开布局,在各自的区域内形成独特的艺术现象。

二、将公共艺术作为大学生课堂外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大学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形式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最佳载体。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该理论认为,通过适当的艺术教育可以促使每一种智能开发到更高的水平,每一种思维都能导向艺术思维的结果,即表现智能每一种形式的符号都能(虽不一定必须)按照美学方式排列。“多元智能理论”以开发学生多元智力为前提,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手,把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放到很高的位置。对此,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所著《“信息—知识—智能”生态意义下的知识内涵与度量》《论“信息—知识—智能转换规律”》等文章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艺术品传达的信息在知识和智能间转换的规律。

事实上,通过多次对学生的访谈得知,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获取途径上,在课堂外所掌握的知识远远要超过课堂中所学到的,环境中大量存在的隐性知识对大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大学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建设应充分考虑校园中学生既是单个个体的同时,在学习、生活、思想上又是有着密切关联的群体这种特殊性。在公共艺术建设中,紧密结合高校的学科特点,让学科知识隐于公共艺术品中,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ofLeicesteriSC)校园中由艺术家设计的公共艺术与课程结合的场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掌握,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参与制作的校园公共艺术墙将课程中学到的点、线、面元素运用到了实践中。在一些高校的计算机学院附近的环境中,经常可以遇见大量与前沿科技有关的数码艺术品,它们大多与计算机知识有关,能产生思考、与人互动。而在物理、化学学院的空间环境中,各种结合了数理化知识的艺术品的设置,通过切身体验与感受让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物理、化学知识。

三、公共艺术的构思、设计、策划、建设过程需有一定比例的师生全程参与研讨

当前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整个设计、策划、建设过程由少数领导说了算或由投资者、管理者独自决定方案,师生难以参与到公共艺术方案的决断中去建议、选择或批评,直接导致了校园公共艺术一定程度上的意识形态化和个人喜好倾向。决策阶层的话语垄断客观上造成了目前高校公共艺术建设滞后、发展不迅速。针对这一影响高校公共艺术建设发展的首要问题,笔者在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建设、评估等环节面向校园的师生召开了听证会,以师生建议为重要参考,在建设过程中一定比例的师生全程参与,将师生的实际需求考虑进来,体现师生的诉求。

四、高校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建设在力图展示当代多元文化的同时,应努力避免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

多元文化可以归结为在社会更新转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各种新的文化形式,这些新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中,大众文化是多元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大众文化所指的是当下大众的消费娱乐方式及态度,以及这种方式下所展示的一切文化现象。大学生群体即将从求学者转变成为社会工作者,因此,在高校校园环境中展示当代社会生活的各种文化现象是必要的。校园公共艺术对大众文化的展示和传达满足了大学生群体成长过程中心理与生理的现实需求,为当代大学生在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但我们注意到,在不少高校的新校区建设或旧校区改造过程中,决策者过多注重对多元文化的展示,注重对校园内新的视觉形象、艺术设施的设计与改造,力图将所有的旧貌变新颜,忽视了老校区环境中原有公共艺术长期以来形成的场所感和人文积淀,忽视了对学校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最终导致了校园经典传统文化的逐渐丧失。当代大学校园就校园建设而言,在传统文化的建设上有个很大的共性,那就是中国式园林文化建设。曾几何时,东方古朴的园林生态艺术一直是众多高校公共艺术建设的重点所在,良好的生态艺术曾使得校园环境对于学校师生犹如鸟之于栖巢那样自然,中式古典园林艺术以其特有的精致、典雅、多姿的诗性审美空间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诗性学习生活空间,这个空间有着博大的人文关怀、良好的自然生态、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近年来,在很多高校的校园建设中也难以见到这一场景,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充斥着新兴文化的校园环境。中国美术学院王澍教授在校园建筑的设计上做出了好的表率,他以经典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形象。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王澍说,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五、高校校园中公共艺术建设应与前沿科技结合,不断创作具有体验性、交互性、尝试性等特征的新型公共艺术形式

大学校园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重地,高校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建设应更多注重科学手段与艺术形式的结合,极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目前,很多高校由于受资金投入所限制或决策者的思维局限,公共艺术品的科技投入普遍较少,科技利用率不高。

数字化公共艺术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心智,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娱乐、游戏、学习等更多可能,与科技相结合的校园公共艺术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心理感受、身体感受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现代科技的发展带动了艺术创作向多元发展,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数字化艺术形式如动力与光艺术、声音艺术、影像艺术等越来越多地涉入生活,这些艺术形态区别于传统的观赏性艺术形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艺术与人的互动交流,实现了艺术在时间与空间中的传输。

总之,大学校园环境中越来越需要更多的数字化艺术参与。可以预见的是,在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下,具有交互性能、体验性能的公共艺术将成为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主流形式,这将使大学校园中的公共艺术不断超越传统的艺术范畴,呈现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注:本文为2012年度湖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隐性教育观视域下的高校校园公共艺术创建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12C0639)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公共艺术属于“大众文化”吗?——兼谈公共艺术与多元文化状态的关系[J].雕塑,2010(8).

[2]陈顺强.诗性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分析[J].华中建筑,2010(6).

生态园艺建设篇7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现代艺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1、城市园林设计概述

园林作为城市标志性要素,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设计时,能够深刻表现整个城市的特色和注重其功能的表现。城市园林设计就是把建筑、美术、雕刻、文化等多个艺术与自然完美融合一体用于园林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园林的分部格局、绿化方面、所用材料以及装饰品等方面。目前,城市的园林设计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环境的文化艺术处理等,其关键内容是对空间的规划布局和对整个城市形态的表达,根本目标是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存质量以及促使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

2、现代艺术对城市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

作为装点生活的必要元素之一,现代艺术具有渗透力强、发展迅速、内容多、范围广、多种多样的特点,所以在建筑、美术、绘画以及雕塑等方面得到了深入的应用。现代艺术的广泛应用正是人们对生活对艺术高要求的体现,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了更好地设计城市园林,可在其设计中合理融入现代艺术,与多种艺术科学如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等有机结合,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使人们身心愉悦,享受美好生活。其对城市园林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艺术观念

现代艺术观念可指导城市园林的设计与布局的规划。作为艺术语言思维基础的一种,现代艺术观念向城市园林设计渗透的时候,要有一个步骤。现代设计理念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常用的有如多角度多视点观察的观念、有关秩序法则建立基础的抽象派的逻辑形式观点等等。园林布局作为一种艺术,需设计者细心的想象思构以及合理地安排层次,运用现代艺术让城市园林更加让人们身心愉悦。例如在有限的空间内怎样合理对亭子、假山、花草、座椅等进行布局,采用什么措施让它们更具层次感与静态美等都是设计者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最后要考虑城市园林的建设地址,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设计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有鲜明个性的现代园林来[2]。

2.2艺术语言

对于艺术语言影响方面,在表现方式和技巧方面上城市园林设计要尽可能地借鉴并加以合理应用。在设计城市园林层次设计方面,要注意应用平面层面和空间层次的方式,让二者统一结合,充分达到现代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艺术成效。

常见的平面层次设计方法有秩序设计法和动态构成设计法两种。以简洁线条构划分层次地表现十分丰富现实内容的设计方法就是秩序层次设计法;为更好地开拓与延伸空间,就可采用以钢琴线、锯齿线等曲线构划的动态构成法。而在规划设计立体空间时,应注意园林整体布局的形象,清除空间内的障碍,亦可在某个网络体系中加入特殊的规划对象,让布局的整体具有逻辑性及无限性。城市园林设计的拔高需要一定的艺术语言,这是设计者进行设计的基础前提,我们在观赏城市园林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艺术语言带来的独特魅力。

3城市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法

3.1空间布局的运用

城市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规划绿地空间面积大小不一,所含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如花草树木、假山土石、楼阁湖水、景观雕塑小品等等,这些元素的组成分割了整个园林的布局空间。基于这个论述,在城市园林设计时就要考虑到整个园林空间布局是否合理,该如何布置才能达到整个空间规划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还要照顾到这些元素的具体的空间位置,详细了解城市园林的平面场地与空间结构,对每个细节都了然于心,如配合比例的大小、静态与动态的变化、良好和谐的节奏等等,按照实际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设计,以便调节好城市园林空间内部的和谐一致,让整个场地布局合理、美观,最终能够将现代艺术的特殊本质完美地与整个城市园林设计融合在一起,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3]。

图1中山岐江公园(局部)

3.2雕塑的运用

我们在游赏城市园林的时候,看到雕塑作品,就觉得眼前一亮,身心愉悦。作为现代艺术的常用表现形式之一,雕塑艺术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具有完美的点缀效果,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园林的设计效果。目前雕塑作品各种各样,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老少咸宜的艺术特质,在城市园林规划中体现出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去除精神烦扰。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用现代雕塑,既美观又环保,还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图2雕塑图片(主题雕塑、现代雕塑、仿真雕塑)

3.3植物绿化的运用

植物绿化艺术,就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在植物如乔木、灌木、花草复层植物群落结构等得到良好的生长的同时,更要让绿化植物与四周的特性建筑、园林小径、水流山石等园林景观高度协调一致,让绿化植物的形体结构、外观线条、色彩效果等特点尽可能地展现,从而达到城市园林的整体美观,既满足了人们的身心需求,更突出了城市园林设计的独特魅力。在规划城市园林中,对绿化植物进行选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特性、地理、人文、当地人的生活习性等特征,全方位调查后进行合理采用。如在城市园林的建筑与四周花草说木的高低配合方面,设计时要注重它们的颜色是否搭配,怎样规划才能体现建筑和植物各自的特性与精神[4]。

图3

作为城市园林设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化艺术是非常必要的,不容忽略的,其对整个园林的布局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艺术与人们普遍的审美意识密不可分,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更是占有重要的应用地位

4结语

基于以上论述,随着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它在城市园林设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设计方案中提出现代艺术的构想,全方位地提升城市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使人文与自然环境高度和谐统一,在满足现在人们的生活要求和精神审美的需求的同时,为更好地规划现代化的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LUanZhi-qiang,FUZe-tian.parkmanagementandplanningFor2008BeijingolympicGames[a].2005年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

[2]王沛永,张新鑫.生态设计的理念与艺术化的表达――美国奥斯汀约翰逊总统夫人野生花卉中心的雨水利用设计研究[a].201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

生态园艺建设篇8

关键词:园林绿化合理规划因地制宜追求境界

abstract:thelandscapeconstructionofintensiveconstructionandfacetownroadtrafficandotherecologicalconditionstoadjustmeasurestolocalconditions,thatis,tomeettheirownconditionstogrowplants,andsatisfytheneedsofthelandscapegarden,therefore,tochoosereasonableplant,payattentiontobiodiversity,usedifferentspeciesinspace,timeandnutritionnichedifferencestoconfiguretheplants,butalsowanttohighlightaestheticart,specialfeaturesandindividualcharacter,totheecologicalfunction,artsandculture,functionandusefunctioninharmony.

Keywords:landscapereasonableplanningadjustmeasurestolocalconditionsforrealm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园林绿化是以植物为主体,发挥园林的多种功能,并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到协调发展,造成有园林风貌,而在有可能的条件下生产各类园林产品,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创造出最理想的清洁、舒适、优美、文明的现代化生态环境。城市园林绿化在城镇建设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构建园林绿化改善城镇环境的同时,城镇中的多元因素制约着植物生长环境和景观效果。面对城镇的密集建筑以及道路交通的不断骤增的情况下,结合特殊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即满足植物其自身生长条件,同时满足园林造景的需求,使园林景观在人口增多、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朝着人性化、园林绿化方向发展,达到改善城镇环境的目的。为此,有必要对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进行深入研究。

一、选择合理的植物,是营造园林景观的关键

园林绿化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导下,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不同物种(乔木、灌木、草本)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利用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建立多种类型、多种功能、丰富多样的景观,同时植物种类间的组合群体与四周环境协调,依其处地理环境条件,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达到生态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选择合理的植物,是营造城镇园林景观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生物多样性彰显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

生物多样性是城镇园林绿化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依靠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的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城镇绿化尽量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丰富园林植物品种,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景观。另外以植物群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增加绿量构建园林绿化。选择合理的植物是园林绿化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形成城镇风格,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提高生态效益。同时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园林绿化以其所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植物配置形式,构成不同的景观效果,为城镇景观增色添辉。

三、园林绿化要突出美学艺术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以园林绿化美学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植物材料的配置直接影响着的环境观赏特性和功能性。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提高景观观赏价值。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在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不断的发展。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

四、园林绿化的设计要突出特色和个性

城镇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包括保留城镇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镇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镇风格和城镇个性。设计形式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托,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理念之中,已达到二者相融合的目的。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出现的又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因而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也是园林绿化的基本要求。

五、园林绿化要达到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

园林绿化是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标志,也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园林绿化功能的发挥,可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休息环境,改善城镇生态平衡,更好的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园林绿化强调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相呼应,也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重要目标。

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应转变城镇美化的观念,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创造适生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将城镇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构建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形成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性生态系统,进而达到符合城镇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今后,还应注意加强维护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城市园林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经济管理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发展之路,使绿化建设、养护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钱正艳.转变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观念[J].湖南园艺,2010,(12).

[2]曹一鸣.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改善城镇生态环境[J].现代园艺,2010,(1).

生态园艺建设篇9

2016年4月29日至10月16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唐山南湖公园举行。本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往届基础上发展创新,促进了国内外经济交流和贸易合作,成为展示园林园艺科技、传播生态发展理念、促进国际经贸往来的盛会。

不占用一分耕地

2010年10月,在韩国顺天市举行的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第62届年会上,唐山以全票获得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承办权,也是我国第一个获得这一承办权的非省会地级城市。此前,该盛会曾在昆明、沈阳、西安、青岛举办。

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核心区540公顷、体验区1720公顷。171天的会期中,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预计参观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

“唐山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精彩的城市故事,让世园会迸发出一种独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执委办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盛会的举办是要向世人展示唐山抗震重建和生态治理恢复的成果,表明唐山人民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的辛勤努力,以及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如今的南湖公园,热带风情植物馆的玻璃幕墙熠熠生辉,国内园里江南水乡与皇家胜境相映成趣,国际园里异域园林景致盎然……最令人称奇的是,这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史上第一个从采煤沉降区崛起的园艺园区,不占用一分耕地。

南湖是开滦煤矿130多年来采煤沉降形成的废弃地,曾经水面荒芜、垃圾成山、杂草丛生,是人迹罕至的城市疮疤和废墟。自1996年起,唐山市着手进行综合治理,历时10年终于在这里建成了一个草长莺啼、水天一色,集游憩观赏和水上活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生态公园。

“不占用一分耕地,利用采煤沉降区举办世园会在国内外都属首次,同时也与世园会‘时尚园艺、绿色环保、低碳生活,都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谋而合。”唐山市市长丁绣峰说,这是唐山由工业重镇走来、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2015年6月3日,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秘书长提姆到唐山市考察,预言“唐山世园会将成为历届世园会的典范”。

用最少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本世界园艺博览会建设筹备伊始,唐山就到国内外学习借鉴办会经验、确定展会规模邀请英国、荷兰等花卉强国参展。

与往届世界园艺博览会不同,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园区招商招展方面坚持“政府搭台、社会参与”,采取“企业投资建设+参展方参展”的“双招”模式,即在园区建设上对企业招商,在布展上对国家、城市招展,用最少的财政资金吸引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国内园采取ppp模式建设,国际园采取土地出让方式建设。

为确保每个国际展园的设计水平、建设质量及会期的运营维护等都能满足要求,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采取了“方案设计-施工布展-运营维护”统筹管理的模式。由展园委托荷兰CBtC国际园艺有限公司统一组织参展国设计师进行展园方案设计,确保每个方案的国际化、差异化和高水准。布展施工和运营维护则由业主联合委托北京金都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统一负责,最终打造出主题文化鲜明、商业经营有序的有特色、高规格展园。

世界园艺博览会建设筹备伊始,唐山就到国内外学习借鉴办会经验、确定展会规模,邀请英国、荷兰等花卉强国参展。北京、杭州等31个国内园林园艺代表城市也报名参展。

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内园总占地面积14.7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7.3公顷。它有别往届世园会“零星地块展览”的常规模式,按国内园林流派及区域划分,规划布局为河北园、皇家园、江南园、岭南园、西部园、现代园6个主题展园以及盆景园、台湾园2个专项园。

国际园用地面积9.1公顷、展园面积约2公顷,展园配套建筑规模约2.5万平方米。它建有美国园、意大利园、匈牙利园、英国园、法国园、瑞典园、德国园、荷兰园、韩国园、日本园共10个展园,突出展示各参展国家园艺水平、配套建筑区展示该国的建筑风格。

设计师园还聘请了6位国际知名设计师,展示当代风景园林的最新理念和成果以及行业发展最高水平的精品园林。

打造不落幕的世园盛会

此前国内城市举办的世园会、园博会等,会址都选在了远离城市、自然景观较好的区域。如沈阳选址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西安选址哄鄙态区、青岛选址百果山森林公园……距市中心都超过10公里。

唐山则将会址选在城市南部距市中心仅2公里处的南湖区域,属唐山中心城区。会址紧邻繁华地带,游客的吃、住、行、游、购都更加便捷,不仅省去了新建园址的巨大投入,还可以通过完善周边基础设施,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出行、观光及游览。

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园期间,为使更多人享受这一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唐山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普惠政策,如60周岁以上老人及儿童、残疾人、军人等免费游园。世界园艺博览会闭幕后,还将为唐山居民提供低价游园年票,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绿色休闲生活。

同时,唐山市专门配套了41条直达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的公交线路。方便市民出游。3500多名志愿者,活跃在票务销售、卫生保洁、场馆服务、商业运营等岗位上,使唐山百姓获得更多幸福感。

唐山南湖国际会展中心似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石,镶嵌在南湖岸边。“国际会展中心是世园会重要配套场馆之一,占地面积89亩,层高18米,总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南湖生态城投资公司工程师崔向宇介绍说。

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攻坚战打响之时,唐山就树立了“打造一届永不落幕的世园盛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会址所有场馆、展馆、展园,全部按照“会期参展、会后经营”的理念规划建设,均为多功能、永久性建筑,既为城市留下可持续利用的服务功能,也是一笔让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利用的宝贵财富。

生态园艺建设篇10

关键词:可食性景观,农艺主题公园,规划设计

农艺主题公园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主题公园设计,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以可食性景观作为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内容能够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旅游的理念,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娱乐、参与到农作物耕作收获的过程中,以独特的体验为人们带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体验和享受。

一、农艺主题公园发展现状

农艺主题公园在旅游行业当中属于新兴的旅游文化,以可食性景观作为农艺主题公园的内容更是一种创新实践,主题公园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其设计和发展需要结合农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市场需求进行规划。农艺主题公园的发展需要长期的磨合和不断的探索,吸取优秀的主题公园建设的发展经验,为农艺主题公园注入活力。

(一)农艺主题公园的定义

农艺主体公园是以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创设出来的新兴产业,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让游客能够参与其中实现旅游观光、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农业生产成果,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应该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从可食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生产和景观设计是可以实现一体化的,拓展旅游行业的发展渠道,实现对农业生产知识的广泛的普及,带来精神上和身心上的享受和体验。农艺主题公园建设丰富了规范化、制度化的主题公园的建设模式,实现在旅游文化和农业文化产业的创新。

(二)农艺主题公园的经验借鉴

国内外在农艺主题公园的建设上并没有的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在主题公园的建设上为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能够带来一定的启发作用,从主题公园的发展历程来看,农艺主题公园的建设应该体现一定的原则性,新、奇、美、趣、娱成为主题公园规划的内容,另一方面主题公园的建设也体现在文化传承的特点上,发掘民族文化,回归人们的内心精神需求,过度的重视在场景和设备的建设上忽视游客的本质需求就会造成主题公园的价值实现缺失。

(三)农艺主题公园的发展意义

农艺主题公园的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上来说,寓农于乐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和现代性,充分的体现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上来说通过可食性的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规划能够实现对旅游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一种轻松舒适的休闲方式,实现旅游文化的创新。从经济发挥的角度来说,农艺主题公园能够很大程度上刺激消费,实现农业旅游项目的现实价值,也对与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提升。

二、可食性景观的特点分析

可食性农艺主题公园不同于其他的主题公园,其发展具有创新性和现代化的特点,在可食性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上应该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和原则性,不断的激发农业发展的潜能,拓宽现实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生态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可食性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仅可以满足游客在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可以增加体验性的服务,在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当中应该充分的体现生态性的特点,农业生产逐步的走向了现代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繁忙的城市生活当中渗透生态保护的理念能够让游客了解不同的生活感受,在实用性的原则下让游客可以切身参与到其中,体验农作物的生长、感受农耕的乐趣。生态文明的理念需要通过实践性来进行把握,融入到实践当中,可食性农艺主题公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享受和体验。

(二)体验性与思考性相结合

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应该更加之中参与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离不开劳动参与,体验性的活动设计能够实现农艺主题公园的现实意义。以家庭或者组织为单位的群体性参与活动能够增强人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家庭和单位的组织凝聚力。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带来更多的现实思考。可食性的理念在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增强农耕活动的实际感受,直接让游客享受到劳动的果实,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思想上的感悟。

(三)人文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农艺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目的是让人们在参与到农业活动感受到收获的乐趣,同时可以亲自品尝到收获的果实。与其他的主题公园的规划的模式不同,农艺主题公园给人们带来的体验更具亲和力更加贴近人的内心感受,充分的展示了旅游景观的人文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带领游客参与到农业活动过程中科普农业知识,注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更加突出了人文性和文化传承的特点,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也能为人们带来释放和舒缓疲惫身心的效果。将人文性和娱乐性实现完美结合,体现农艺主题公园的现代性的特点。

三、可食性景观在农艺主题公园设计中的规划设计

将可食性景观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当中,切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主题,统筹农业生产和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有步骤有计划的实现对农艺主题公园的总体规划,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农艺主题公园的建设意义。

(一)实现景观的协调性,注重地域规划和总体布局

对于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地域性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确的气候农业生产的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内容应该满足各地区人们的对农业旅游体现的不同需求。可食性的景观应该体现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人们在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季节的农业文化,掌握农业知识,体现可科学性的规划特点。同时协调总体规划布局能够满足农艺主题公园创意规划的创新性的特点,同时在不同地域能够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二)增强景观的参与性,提升农艺景观设计的文化底蕴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大国,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虽然正在不断的实现现代化的生产,但是对于传统农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应该遗忘,这些文化历史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在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过程中应该赋予丰富的文化底蕴,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价值升华。通过对农业发展历史的讲述,对传统农艺的解说让人们感受到农业生产的文化历史,带着对文化的感受投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让生产实践活动更能体现文化价值。懂得珍惜劳动的果实,形成节约环保生态的生活理念和思想。

(三)立足于市场发展,促进农艺主题景观的价值实现

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是面向市场化的,一方面农艺主题公园应该满足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应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合理的进行农艺主题公园的设计,实现其多重的社会价值。农艺主题公园体现的可食性特点是其他主题公园所无法匹及的,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就能够品尝到劳动的果实,这种旅游模式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拓宽旅游行业和农业发展渠道的必备道路。

所以,对于农艺主题公园的规划应该放宽发展的视角,将可食性做为其发展的要点,推动农艺主题公园建设不断向前迈进,实现其现实价值和长远的发展价值。(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等著.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0年.

[2]董观志.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年.

[3]张凌云.借鉴与反思:主题公园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