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法理学的重要性十篇法理学的重要性十篇

法理学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3:33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 法学院校;法学教育;办学理念;澳门

办学理念是对教育定位,教育目标思考所形成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简单说是对“办什么样的学校、学院”和“怎样办好学校、学院”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全面、准确、深刻的把握和认识。国内外著名大学法学院校都有各自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对学校、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既是对历史传统和办学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的集中概括。因此,办学理念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对各个法学院校来说,法学教育应如何定位,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法学教育该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以适应地区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切都取决于在法学教育中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然而,部分法学院校忽视了明确办学理念对法学教育的重要性,轻视了办学理念对于法学教育各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未针对本院校的历史传统、经验、现状以及法学教育发展的情况认真思考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办学理念以统筹全局指导法学教育,甚者只将办学理念当做口号一样,抄袭他人、拿来主义,最终流于形式。这种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很多法学院校致力于教学改革和创新,其实只是热衷于照搬其他国家、地区和院校的课程、教材、授课方式等细枝末节,却从没有考量过这些教育成果所反映出的办学理念。

也许,有人会说,办学理念是很抽象的东西,对具体的法学教育指导作用不大,或者认为,同一个国家、地区所采用的法律相同,那么该国家、地区的法学教育也应相同,有没有各自独特办学理念意义不大。其实,有这种想法还是说明没有对办学理念的决定性作用有足够的认识。本文即以澳门的法学教育为例论述明确办学理念对法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澳门法律的特点

澳门各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情况与澳门的法律制度密切相关,欲了解法学教育的情况就要从澳门法律的特点入手。

“葡萄牙化”是澳门法律的主要特点。而“葡萄牙化澳门法的形成当然必须追溯到葡萄牙对澳门实施的非法统治”。葡萄牙人于1555--1557年踞居澳门期间,自发成立了内部自治组织议事会,管理葡人社群的各项事务。居澳葡人议事会成立后,依葡萄牙的法律和风俗习惯进行内部自治,维护葡人社群的利益,同时居澳葡人亦遵守中国法律。葡萄牙于1822年在已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中单方面将澳门作为海外属地列入其领土范围,鸦片战争后欲仿效香港模式改变澳门的政治法律地位,但澳门亚马留总督的殖民行动遭到华人的强烈反对,居澳葡人也不予支持。虽然澳门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在国际法上不属于“殖民地”,但是葡萄牙从1849—1976年间却对澳门实行事实上的“殖民统治”。这种事实上的“殖民统治”体现在澳门的法律及司法体系上即:澳门法律体系基本上是由葡萄牙的几部重要大法典组成的,即葡萄牙宪法典、民法典、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刑事诉讼法典、商法典六大法典,其次,葡萄牙也专为澳门制定了一些法律,如1975年的《澳门保安部队组织法》,1991年的《澳门司法组织纲要》等,再次,澳门立法会也在其设立之后制定了越来越多的各种法律和法规,最后,澳门总督也通过法令、训令及批示等形式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所有这些法律构成了澳门现行法律的基本渊源;如同葡萄牙法没有经过任何的转化程序而被直接强制置入澳门一样,澳门司法体系中的关键——法律人才也是由葡萄牙政府从葡国输入的,葡国政府直接从葡国向澳门输入葡国法官、检察官及律师等;澳门只使用葡文作为官方语言,法律法令均以葡文创制,澳葡政府及其法院当然也都以葡文作为唯一工作语言。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葡萄牙统治澳门期间,澳门的法律及司法被打上了深深的“葡萄牙化”的烙印。

澳门法律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正在向“本地化”发展。“澳门法本地化”是1987《中葡联合声明》签署后提出“澳门过渡时期三化”问题之一,具体包括“‘司法制度的本地化’、‘法律条文的本地化’、‘法律语文的本地化’、‘司法官员的本地化’和‘法律在本地民间社会的普及化’等”。至今,“本地化”进程已取得一定成果,如组建了三级法院体系并且本地的终审法院享有终审权、中文被确定为官方语言、原有的适用于澳门的主要葡文法律文本被翻译成中文等;但是,“澳门法本地化”仍然面临许多困难、进展缓慢。

另外,澳门法律先天就与内地、香港及台湾的法律关系密切。首先,“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及澳门(当然也包括香港),都是中国人或以中国人为主的社会,故理论上讲,这几个地区的法律制度当然都应是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其次,澳门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及现代社会生产与生活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避免地要受所处区域内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影响。毫无疑问,澳门与内地、香港、台湾现在和将来都必然会休戚相关,互相影响。法制方面尤其突出,就长久以来的事实看,香港法律实务对澳门法律实务的影响极为广泛。此外,在家庭、婚姻及继承等领域,澳门在相当时期里是以台湾民法典的有关规定为参照。不过,自1979年中葡建交以后,尤其是《中葡联合声明》发表以来,澳门已转为以中国内地的法律为参照。

可见,澳门的法律因其和治权变动等原因,呈现出“葡萄牙化”、“本地化”及受内地等地区法律影响等特点。

二、澳门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澳门高校法学教育历史有两个重要的年份,分别是1988年和1999年。1988年以前。澳葡当局未在澳门设立专门的法律教育机构,人才培养主要依赖于葡萄牙等国的大学教育。1988年下半年,东亚大学(即澳门大学的前身)开设了法律课程,自此,澳门终于有了自己的法律人才培养机构。1999年澳门回归大陆后,澳门法科院系增多,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澳门科技大学、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也开设了法律专业。总体看来,澳门回归至今,虽只逾十年,但法学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从澳门高校毕业的法学人才数目逐年递增,学历层次日益提高。

目前,澳门两所主要的培养法律人才的高校法学院——澳门大学(以下简称澳大)法学院和澳门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澳科大)法学院在学制、课程安排、专业设置、师资、培养目标、生源、授课语言、考试制度等各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不同者居多⑨。总得来说澳大法学院主要提供的是以澳门法律制度为主的课程,辅以少量中国法课程;澳科大主要提供的是以中国法律制度为主的课程,辅以部分澳门法课程。

(一)澳大法学院的概况

如前所述,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澳门长期在葡萄牙的管治之下。1974年之前历届葡国政府都将澳门视为其殖民地或海外省。葡国的法律基本上都适用于澳门,澳门的法官检察官都是由葡国委派的,律师也都是葡国人,因此,那时葡国政府并不感到有在澳门建立高等法律院校的必要。1974年葡国国内发生民主革命,此后的葡国政府对外采取非殖民地化政策。在澳门问题上,承认澳门是中国领土,暂时由葡国管治,即归中国,治权归澳门。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葡联合声明》规定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在回归后50年内澳门原有的法律制度基本保持不变。为了培养澳门本地法律人才,使法律制度和运作机制平稳过渡,澳葡政府于1988年在澳门创建高等法学教育,即在当年被澳门政府收购的澳门东亚大学内设立法律课程——葡文教学的法学士课程。1991年澳门政府将东亚大学更名为澳门大学,原来的法律课程也改为澳门大学法学院。

澳大法学院葡文法学士课程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参照葡国大学法学院模式设立的。教员都是葡国人,教材采用葡国法学教科书和资料,主要是葡国科英布拉大学的教材,教学语言为葡文。学生包括懂葡语的华人居民、在澳门生活或工作的葡国人和葡裔居民以及少数来自非洲葡语国家和东帝汶的学生。

葡文法学士学制为5年。课程设置的科目都是必修课,无选修课。除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和语言科目外,其余有25门法律科目。像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律院校一样,非常重视民法的教学。民法细分为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法、继承和亲属法各学年和学期科目。根据澳门社会的实际情况,葡文法学士课程学生还需修读中文和中国法。授课以教员讲授为主,在课堂上系统讲授法学理论和概念,分析条文和案例。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偏重考察学生用理论和法律条文解决问题的能力。澳大法学院葡文法学士课程文凭得到葡萄牙的承认,继而也得到欧盟的承认。

澳大葡文法学士的毕业生,特别是懂中葡双语的华人毕业生很多都已经成为了澳门各级法官和检察官、澳门公共行政机关的主管和领导以及法律顾问、华人律师等。从这个角度讲,澳大法学院为澳门与治权的平稳过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回应澳门社会的呼声,给华人居民开启高等法学教育大门,澳大法学院于1996年开设了中文法学士夜间课程,2000年又开设了中文法学士日间课程。澳门居民中华人占总人口的95%,而澳门的华人居民绝大多数都完全不懂葡语,中文法学士课程的开设,为不懂葡语的华人居民提供了学习澳门法律的机会,打破了只有懂葡语才能学习澳门法律的局面。中文法学士课程教学制度和课程设置以及授课内容基本上是与葡文法学士课程相同。基本教材是葡文法学士课程所用教材和讲义的中译本。即中文法学士仍提供的是以澳门法律制度为主的课程,这与葡文法学士相同,只是授课与学习语言为中文。

总之,澳门大学法学院的学士学位教育采用的是葡萄牙制,学制、课程安排、专业设置、考试制度等沿袭了葡国法学教育的传统,生源主要是澳门本地学生,培养目标是为澳门培养熟悉澳门法律的法律人才。

(二)澳科大法学院的概况

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的成立较晚,澳科大法学院建院于2000年,但发展较快,建院十年已具备学士、硕士及博士授权资格。澳科大法学院的教育制度与澳大法学院明显不同:其学士学位课程的安排是参照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学计划订制而成,法学专业课程中内地法律课程的比重较大,除此之外亦包括澳门法律、葡国法律及当今世界主要法治国家的法律和法学理论,授课方式、考试方式与内地各大高校近似,生源主要是内地学生及部分澳门本地学生,培养目标是于内地、澳门均可从业的法律人才。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澳门高校法学院专业教育的特点是差异性较大,即同一个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两所大学的法学院在学制、课程安排、专业设置、师资、培养目标、生源、授课语言、考试制度等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罕见的情况。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在于开头部分分析的澳门法律的特点,即“葡萄牙化”与“本地化”及受内地等地区法律影响等并存的情况。显然澳大法学院的办学理念受澳门法律“葡萄牙化”的影响较重,这与其发展历史有关,澳大法学院建于葡萄牙管治时期,其培养目标是为澳门培养熟悉澳门法律的法律人才,而澳门法律基本照搬葡国法律,带有浓郁的“葡萄牙化”色彩,因此澳大的法学教育也沿袭了葡国大学的法学教育传统。而澳科大法学院建于澳门回归之后,其第一任院长是曾担任港澳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的萧蔚云教授,可以说澳科大法学院坚持澳门法律应“本地化”的观点,持澳门的法学教育应“本地化”及加强与内地联系的办学理念,与内地的法学院联系较密切,采用内地法学的教育模式,同时兼顾澳门本地需要,更关注澳门法律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澳门大学法学院和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办学差异的介绍及成因的简单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一所法学院校的办学理念对其办学的各个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办学理念虽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却不是个空泛的名词,办学理念的差异甚至可以使同一个地区的法学院采取几乎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可见发展法学教育,必须有明确的办学理念,要根据本院校的传统与现实,结合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法学学科的发展认真思考院校的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树立起统筹全局的办学理念,才能有清晰的办学思路,进而安排好法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办学理念是法学教育的灵魂。

参考文献

[1]《中国法学教育之路》,贺卫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版。

[2]《中国法学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战略研究》,曾宪义、张文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注释

① 刘佳音,女,澳门科技大学法学博士研究生,山东财经大学教师。

② 参见《法学教育 理念先行》,王利明著,载《法制日报》,2007年4月8日第013版。

③ 参见《澳门法困局与出路:葡萄牙化或本地化》,谢耿亮著,载《“一国两制”研究》第二期。

④ 参见《港澳法律制度比较:回顾与展望》,张波著,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二期,1999年6月。

⑤ 参见《澳门法律》,米健等著,澳门基金会,1994年,第1—4页。

⑥ 参见《澳门过渡后期的法律本地化》,载《行政》,第8卷,第2期(总第28期)。

⑦ 参见《澳门法困局与出路:葡萄牙化或本地化》,谢耿亮著,载《“一国两制”研究》第二期。

⑧ 参见《论大陆法传统——及其与大陆、台湾和澳门法制的关系》,米健著,载《行政》,第八册,第二十八期。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2

一、民政档案的重要性

档案是历史的足迹,民政档案是民政事业的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工作,在进行整理、利用时发现目前我县民政档案的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多样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强,民政工作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关联度和融合度日益增强,民政工作如此重要,急切呼唤着符合新形势、新情况的新法规、新政策出台,民政工作中面临的制约因素也有待解决,民政档案详细记录了民政工作的进程,为当今民政工作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只有充分认识到民政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把档案工作融入到民政工作的全局来考虑,更好的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二、民政档案的科学管理方法

1.重视手工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发挥备份功能

民政工作千头万绪,像低保工作、救灾救济工作、五保供养工作、敬老院管理工作等都是首先要入户调查,在最先分乡镇,入农户的走访工作中形成最初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非常重要,要实事求是的具体记录好。因为民政业务很大一部分需要面向社会公正、接受社会监督,记录好这些最初的资料之后,还会有监督通报后的整改调整资料,这些手工档案是第一手资料,有备份价值。录入微机以后,手工档案应当存放在独立的手工档案室,及时整理、分类,补充好必要的卷宗号、年度、目录号等,形成各个股室专有的手工档案库,确保万无一失。

2.规范微机管理,提高检索效率

民政工作的特点决定民政系统的大多数资料首先是入户调查的手工档案,有了第一手资料后,要及时的组织专业人员整理好录入微机,这一点非常关键,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民政系统的档案程序完全可以适应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使之在电子文件形成的同时具备档案管理的功能,真正实现了文档管理一体化,为确保录入的快速、准确,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避免数据转换工程中的差错,各个业务股室要配有专门的档案管理软件,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维护管理,提高检索效率,保证利用者能快速准确的查到需要的档案资料。

3.着力全面提升民政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民政局的业务范围牵扯到人的生老病死,可见其重要性,民政档案管理质量要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工作能力至关重要,县民政局时有档案管理人员频繁调动的现象,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干部交流较快,有些人不是调走就是被安排其他工作,档案管理人员的流动使档案管理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这就要求在人员流动时要把具体工作交代好、整理好、衔接好。另外,重视档案管理者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及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是档案科学管理的重要保障,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民政局可以定期组织档案管理者积极学习相关档案管理知识和法律,定期请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来培训或者送本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外出学习,人力财力上给予保障,确保能培养一批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来应对日常工作。

4.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是保障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只有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才能让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方便快捷,对档案工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增加资金投入,更新设备,配备专门的具有防水防火防潮功能的档案室,不断改善档案资料的保管条件,防止民政信息的泄露与丢失,这样在硬件上保障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

5.定期检查,避免漏洞,提升民政档案管理效率

民政局业务纷繁复杂,档案繁多,应该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收集分类整理,配专门的领导班子严格监督各个业务股室的档案整理情况,形成合理的奖惩制度,激起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严格治档,对平时的借阅,检查、复印要做到明确记录,严肃纪律,确保档案不丢失不纰漏。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

onCaseteachingmethodintheimportanceofhighschoolgeographyteaching

wuDong-xia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ofthenewcurriculumreform,caseteachingisteachingintheteachingrequirementsandbasedontheobjectives,byputtinginpracticetheformationofrawmaterials,casereportsandotherfactsrelevanttoscreeningandteaching,integration,composedoffactualmaterial,presentedtothestudentsinteaching,guidingstudentstoobservecases,investigation,analysis,discussion,practice,thinkingandinductionofanopenteachingmethods.UseCaseteachinghighschoolgeographyteachingbothincreasestudents'interest,butalsototrainstudentstothinkindependentlyanalyzegeographicproblems.introducedinhighschoolgeographyteachingcasemethodismoreandmorefavoredbyclassroomteachers.Highschoolgeographyteachersinthenewcurriculumstandardsproposedtoactivelyimplementcaseteaching.inthenewhighschoolgeographytextbooks,butalsomanycasesdesignedgeography,whichillustratesthecasemethodintheimportanceofhighschoolgeographyteaching.

【Keywords】Highschoolgeography;Casemethod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也被叫做个案教学法,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运用具体的事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教学模式。地理案例教学法,则是指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现象或事件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它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对地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案例的选择

研究案例的著名学者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案例材料的选取至关重要,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选取案例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必修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弄清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及要想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和原理,以便能够选取相应的案例去验证、论证知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的案例应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符合教学实际。其次,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再加工,使案例更具丰富性、递进性。这样学生就能顺利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实现思维与情境交融,给每位学生都有思考、参与、分析、讨论的机会。再次,时代在不断进步,所以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反映当前的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使其与当前的时代特征相统一。

我们又可以从哪些地方选取案例呢?

案例的选取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还可以来自时事新闻。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关;有充分的与决策有关的资料;还能引人深思,有争论余地;能充分体现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与技能的实用价值,从能而大大提高教学成效的,那么就可以作为案例引入课堂。

2.案例的课堂应用

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是案例的运用,而这主要在课堂内进行。

2.1案例的呈现。地理案例具有典型、直观、形象等特点。地理学科的案例呈现是形式多样的,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地图)的、数据的、景观的或者其他形式。而呈现手段也是多样的,有印发案例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示、模拟再现实际情境、学生表演等。案例在课堂中呈现的时间顺序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可以先“案”后“理”,也可以先“理”后“案”,还可以“案”“理”同步。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手段和时间。

在《区域农业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所选择的两个案例作用不尽相同,所以在呈现上也有差异。

案例1----无锡的农业发展情况,在课堂之初就直接呈现给学生,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投影有关无锡农业的景观图片和农业产品的图片,然后由学生简述无锡农业情况。目的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此案例的简单分析形成分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案例2----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则是在由上述案例得出基本思路之后呈现给学生。呈现的材料主要包括概括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文字描述,以及与我国其他地区农业发展比较的数据和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等,这些主要印在学案上发给学生。同时还用到了课本给出的东北地区的政区图、地形图、降水量和气温分布图等,在分析时通过多媒体投影在黑板上。希望学生通过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2案例的分析。案例教学的关键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进行案例的分析。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将案例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变为主动地对案例进行观察、分析、概括和运用,从而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而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合作者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将案例的内容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

3.案例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多采用“注入式”,使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寡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能感觉到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它能为我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分析、讨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看法在课堂上共同交锋,互相获得反馈和启发。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有益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缩短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教学过程中更注重过程和方法,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在各学科教育中熏陶,渗透。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风气,教师要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把孩子培养成心理素质健康、健全的人才,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学会社交技巧,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重要性

1、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他们学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为个人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才能与社会保持一致,所以要防止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就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2、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育要由传统的教育改为启发式的教育,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要做到这些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从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出发,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在行动上的自觉性,使学生在追求中不断进步,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3、有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分看重学习,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忽视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导致学生身心疲惫,出现情绪紧张,焦虑,恐惧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心理方面的指导,真诚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的可行方法

1、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理

自信一小步,成长一大步。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坦然面对生活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树立伟人榜样。通过认识自我培养自信,给小学生讲一些伟人的故事,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等等,使学生树立顽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2)能力锻炼。通过挑战自我培养自信,比如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自己做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3)培养集体观念。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工作。让学生明白荣誉凝聚着全班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让学生知道他是集体中的一份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

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场所,也是学生交往,娱乐,成长的场所。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多举行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有集体归属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心情的好坏对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对身心健康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但能提高人体的各种活力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潜能,逐步培养学生宽阔的心胸和豁达的品质。

3、培养学生的情商、坚强的意志,鼓励学生敢于展现自己

情商即情感智商,情商的高低是对自己情感,情绪等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挫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若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对待,必定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产生不良的后果。这样不仅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还会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危害身心健康。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恢复自信,使其朝着我们预定的方向发展。

每个人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然而通向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只有那些不畏艰难,勇于追求的人才能获得成功。事实证明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不仅与智力有关,更取决于坚强的意志。能否具有丰富的人生,取决于心理素质,看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人生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要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让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使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很好的实现。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接受自己的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爱,平常多举行一些文艺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己,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体现。

4、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注重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通过阅读书籍,举办一些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快乐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2)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创建各种活动情境在行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5、教师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首先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生活中勇于表现自我,并适时提供一种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5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交际能力理论,交际教学法

1引言

“语言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提出的,指的是理想的语言使用者的语法知识。他认为语言能力与实际情况下语言的使用无关。这一观点已被指过于狭隘。美国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DellHymes(1970)称这一观点为“伊甸园”理念,并提出了交际能力理论(CommunicativeCompetence)。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1)知识的可能性,指有关的语法和词汇的知识;2)可行性,指有关语言形式的知识,如知道如何开始和结束谈话,懂得在不同环境下与不同人交谈时应运用什么样的说话方式;3)合适与否,指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当;4)实际上是否完成,即指懂得如何使用和应对不同类型的语言行为,如请求、感谢、道歉和邀请。换而言之,交际能力是指能够使人们有效使用语言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交流的能力。

2交际能力理论的发展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Hymes提出交际能力理论以来,这一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语言学及其他领域并迅速成为一颇为时髦的观点,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上。

虽然Hymes原先的论文并未谈及外语教学,但是他在论文中提供了可以描述成功使用者的知识与能力的理论框架,因此他的交际能力理论模式对于外语教学及测试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全面方法(widdowson,1978),教学大纲的设计(Johnson,1982),方法论(Johnson&morrow,1981)和测试(Spolsky,1989)。

2.1交际教学法

在上世纪七十年展起来的与交际能力理论相关的一种教学方法被称为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是外语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的。交际教学法作为与以语法结构为基础的教学法如听说法等不同的外语教学法,在英国应用语言学家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众所周知,语法—翻译法已占据中国外语教学领域多年,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已走向全世界;而全球化的趋势也在不断推进,我们不得不在不同场景下用外语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外国朋友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希望与他人交谈时,我们必须注意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与其他交谈者的关系以及在某一特定场合可以使用的语言类型。我们要做到能够在各种不同的场景下理解书面语或口语句子。所有这些语言交际能力都要求我们不但拥有可以正确使用语法规则以说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的能力,更要清楚应在何时何地向何人使用这些句子。由此可见交际能力理论对于外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无法否认交际教学法是目前的中国外语教学所迫切需要的。

2.2交际法外语教学的教材

运用交际教学法的外语教材通常有以下特点:1)教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和表现不同语言形式的交际功能,如请求、描述、表

达好恶等;2)教材根植于意念大纲或是别的以培养外语学习者交际能力为主旨的大纲;3)教材强调外语交流的过程,如在不同场景中使用合适的语言,运用语言来执行各种任务,象解决难题、获得信息等或者是在社会交际中用语言与他人交谈。教材的真实性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要保证教材真实可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

2.3交际能力理论对传统教学的影响

就交际能力理论而言,任何真正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学方法的尝试迫使外语教师考虑在中国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中从未引起人们重视的许多问题。而交际教学法强调的正是把外语学习者始终放在外语教学的中心位置,因此外语教师必须在满足他们学生对于外语学习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其教学方法和教材。在交际法外语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的角色迥然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

2.4交际教学法对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注

另外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也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文化特色,即语言的使用会受到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或干扰。这也许是Hymes对于外语教学及第二外语习得理论最大的贡献。为什么当人们相互交流时经常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Hymes给出了他的解释:不同的语言社区有不同的说话方式、语言功能、语言含义及不同类型的语码转换等。这些风格各异的语言使用方式真实反映了在不同语言社区中人们在信仰、社会价值观、从属团体及行为准则等各方面的多样性。Hymes的分析也告诉外语教师外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还应该教授与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外语学习者才能更好地避免外语学习中母语的干扰。

3结论

综上所述,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为外语的交际教学法提供了理论框架。今天他的理论已获得广大语言学家、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者的普遍认同,许多外语教学者正在努力丰富并推进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以使之更适用于实际的外语教学。毋庸置疑,交际能力理论对于外语教学意义深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Brumfit,C.J.CommunicativemethodologyinLanguage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6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班主任工作对于学校、学生家庭、学生个人以及班主任自身有着重要的意义。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档案管理即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状况、社会关系、家长联系方式、学习简历、身体素质、学生在校情况工作去向等情况进行登记管理。这种档案管理对于当今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档案管理;基本情况;量化考核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班主任工作对于学校、学生家庭、学生个人以及班主任自身有着重要的意义。怎样才能比较轻松而又简便地做好班主任工作呢?我以为班主任必须首先做好对学生进行档案管理。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档案管理(以下简称“档案管理”)即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状况、社会关系、家长联系方式、学习简历、身体素质、学生在校情况(出勤、劳动态度、品行、性格、考试成绩、特长、人际交往、获奖、违纪学期评语)、工作去向等情况进行登记管理。这种档案管理对于当今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档案管理是学校档案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决策管理的重要依据。

其次,档案管理是班主任决策班级事务、赏罚学生、联络家长、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第三,档案管理还是所有任课老师因材施教、辅导学生、管理学生的脚本。

第四,做好档案管理,有利于学校工作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可以为学校工作的正规化、计算机化提供保障,可以提高学校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怎样对学生进行档案管理呢?我以为应首先设立这样几个项目:

一、基本情况

1、家庭住址:要详细地址

2、家庭状况:人口,相互关系,工作概况,经济收入。父母等管理人的联系电话或方式。

3、主要社会关系:主要是在校期间来往走动的亲戚及朋友的地址、联系方式。

4、学习简历:主要填写毕业(初中)学校及班主任(初中)姓名、联系方式,便于了解该生过去的相关情况。

5、身体素质:主要了解有无特殊病史或特殊病症。

6、性格特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怪异行为,是否特别孤僻或凶悍。

二、学生在校情况:可以用以下条款来量化考核

(一)遵守纪律

1、自觉遵守纪律: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上专心听讲,不讲话,不做影响他人学习的事。

2、基本遵守纪律: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上偶尔讲话或偶尔影响他人学习,经批评教育能改正。

3、经常违反纪律:上课经常讲话影响他人学习,或不接受批评教育,屡次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学习态度

1、认真学习:上课专心听讲,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勤于思考,认真回答老师的提问。

2、学习表现一般:上课能听讲,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学习不认真:上课听讲不认真,有时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三)劳动观念

1、劳动表现好:积极参加劳动,认真打扫卫生,生产实习完成任务好。

2、劳动表现一般:能打扫卫生,生产实习任务完成一般。

3、劳动表现差:不参加劳动,经常不打扫卫生,生产任务不能完成或完成质量差。

(四)文明礼貌

1、文明礼貌好:不讲脏话,使用文明语言。对师长有礼貌,接受批评,不顶撞。

2、文明礼貌一般:基本上做到使用文明语言,接受批评不够虚心。

3、文明礼貌差:时常讲脏话,有顶撞师长和公共场所起哄现象。

(五)课外活动

1、积极参加: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

2、尚能参加:能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

3、经常不参加:对集体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不参加。

(六)关心集体

1、主动关心:经常主动为集体做好事,不损害集体荣誉,集体利益。

2、尚能关心:有时能为集体做好事。

3、不关心:不为集体做好事,有损害集体荣誉和集体利益的行为。

(七)爱护公物

1、爱护公物:爱护学校财产及教室内的一切公物,对损坏公物现象能进行批评。

2、尚能爱护公物:能爱护公共财物,但对破坏公物的现象不能展开批评。

3、不爱护公物:有破坏公物的行为或损坏公物后态度不好。

(八)奖惩分

1、加分

(1)坚持为集体、他人做好事,送温暖加1—2分。

(2)学习态度端正,成绩有明显提高、期中期末成绩排队前进5名以上者加1—2分。

(3)为国家、集体、群众的利益,敢于对坏人坏事作斗争,一次加1—3分。

(4)实习生产中,遵守实习操作规程,刻苦钻研技术,表现突出者,加1—2分。

(5)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取得突出成绩为校争光者加1—2分。

2、减分

(1)违反纪律,受到学校大会点名批评者,一次扣2分。

(2)迟到、早退、实习和自习课中途溜号,发现一次扣1分。旷课一节扣5分。

(3)扰乱课堂纪律和实习纪律,影响班级课堂评分者,一次扣1—3分。

(4)辱骂殴打他人者,一次扣1—5分。

(5)抽烟、喝酒者,发现一次扣5分。

(6)传看黄色读物者,发现一次扣5分。

(7)考试舞弊者,发现一次扣2—5分。

(8)谈恋爱者,一经发现扣5—10分。

(9)佩戴首饰,或男生留长发、女生染发、坦胸漏肚者,一次扣1—3分。

(10)撕毁或涂改通知、布告、板报者,每次扣1—3分。

(11)扰乱公共秩序,造成不良影响者,一次扣2—10分。

(12)不按规定佩戴出入证,发现一次扣0.5分。

(九)、操行品德量化考核的几点说明:

1、学生操行品德量化考核,由班主任负责进行,班主任要经常与任课老师保持联系,深入学生之中,听取学生意见,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核,及时加减分,并且每月在全班作一次讲评,期末把考核成绩报政教处。

2、评定学生加减分时要慎重,严格掌握标准,一般表现不能轻易加分,只有那些优秀学生,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情况下,才能加分。减分要有充分依据,要重事实,重证据,在减分的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3、值周人员,任课老师和其他教职工,都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发现学生中好人好事和后进生的不良表现,应及时与班主任联系,使班主任对学生的考核搞得更好。

4、期末操行成绩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干、班干和各项积极分子的依据之一。

5、政教处和专业组每学期对各班学生的操行考核情况进行1—2次检查。

6、学生操行量化考核工作,作为班主任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女性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培养;法理学;法学概论;教学思考;

作者简介:屈振辉(1977—),男,湖南女子学院教育与法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法理学研究;

女性学专业是为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学校、社区及国际组织培养从事妇女工作、性别研究与实际推动、性别政策分析、性别文化传播、女性权益维护及女性教育等相关工作专门人才的特殊专业,因此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涉及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学科板块。“法理学”或”法学概论”①是其中法学板块的基础课程,也是其他板块的知识支撑性课程,是女子高校女性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肩负培养该专业学生法律素质的任务,因此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必要。女性学专业在我国高校专业序列中属新兴专业,在很多方面都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法理学”或“法学概论”也是同样。不论是该课程的教学还是教学改革,都要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且有利于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为中心。

一、女性学专业学生加强法律素养的意义

女性学专业加强法律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是由该专业的学科属性决定的。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女性学专业属于法学学科门类社会学类的特设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开设“法理学”或“法学概论”课程,将有助于学生明确专业学科定位、培养学科思维模式,同时也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识。否则学生毕业后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见其手持法学学士学位,随便问几个法律常识问题他们都答不出,未免有点贻笑大方。因此女性学专业学生应比其他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法律常识。其次,这是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的。男女平等虽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在现实中女性权益常常被侵犯,因此女性维权工作非常重要。培养女性维权人才就成为了女性学专业的主要目标。但女性维权靠什么?主要还是依靠法律,特别是在中国社会。“寻求法律保护是妇女最有现代意识的社会举动,法律是妇女发展中每呼必灵的‘万能法器’。其理由是饱经苦难、命运坎坷的中国妇女,终于认识到庄严的国徽照耀下的法律武器才是她们争取解放、摆脱压迫的护身符,因此,她们将会以极大的热情和信赖学习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1]即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从事女性维权工作而从事其他工作也都离不开法律。最后,这也是为该专业其他课程教学服务的。例如“妇女社会工作”这门课程中就涉及大量法律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应对就业歧视、解决家庭暴力、保障教育权益等方面,就分别与《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义务教育法》等有关。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妇女权益保障法》,它是开展妇女社会工作的法律依据。再比如“中外妇女运动史”这门课程中也涉及大量法律文献。如果说“法律是凝结的历史,或者说是历史过程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转折点,都可以看到法律的旗帜或标志”[2],那么在妇女运动和妇女解放的历程中也随处可见“法律的旗帜或标志”。例如在国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11条规定:“中华苏维埃正以保证彻底地实现妇女解放为目的,承认婚姻自由,实行各种保护妇女的办法,使妇女能够从事实上得到摆脱家务束缚的物质基础,而参加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在国外,美国《宪法》第19修正案规定:“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性别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这是20世纪初美国妇女参政权运动的高潮,也是现代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的法律依据。在国际上,《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是联合国为消除对于妇女的歧视、争取性别平等而制定的重要国际人权文书,旨在保障妇女在政治、法律、工作、教育、医疗服务、商业活动和家庭关系等各方面的权利……正是这些法律文献勾勒出中外妇女运动发展的主线。另外,应当指出的是,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包括妇女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都将步入法治化的轨道,因此今后主要从事妇女工作的女性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就更为重要。

二、女性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内容

法律素养是涵盖性较广泛的法律概念。它具体而言是指人们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通常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法律信仰3个层面。其中前者是指知道与法律相关的规定;中者是指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决;后者是指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我们认为,女性学专业学生应具有的法律素养也包括这些方面。首先是法律常识,即与每个公民最密切相关也最常用的法律知识,它的内容比较广泛且范围也不好把握。目前我国已建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7个组成部分,女性学专业学生应掌握上述7个部分的法律常识。其中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特别是婚姻法、继承法)与社会法(特别是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是教学重点;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相对次要;经济法、行政法作一般了解即可。从这个角度上讲,将课程定名为“法学概论”较为合适。其次是权利意识。在现代社会中,权利意识是最为重要的法律意识,它甚至成为法律意识的代名词。“权利意识是指特定社会的成员对自我利益和自由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以及对他人认知、主张和要求的利益和自由的社会评价。”[3]在女性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中,权利意识的培养也最为重要。《为权利而斗争》②,这既是德国法学家耶林享誉世界的法学名著的书名,也是西方女权运动和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共同的主旨。通常而言,权利意识包括权利认知、权利主张以及权利要求3个层面。女性学专业学生对女性权利不应当仅停留在了解和认知层面(这是社会上的每个女性甚至包括男性在内的所有公民都应知晓的),而应深入到主动确认和维护女性权利层面,甚至向社会或政府提出女性新的权利请求层面。后两者正是女性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专业对口工作内容之一。最后是法律思维。“法律思维在本质上就是运用法律的概念和方法来思考和看待问题。”[4]我国社会中很多女性问题实际上都是法律问题,例如性骚扰、家庭暴力、就业性别歧视、“外嫁女”的选举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被剥夺,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因此要培养女性学专业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法律敏感性,使她们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能首先想到法律,意识到这些问题将会涉及哪些法律,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律常识解决其中的简单问题,或者能为其中的复杂问题指明解决的法律方向。就此而言,如果从普及法律常识角度上讲,该课程应定名为“法学概论”,如果从培养权利意识和法律思维角度上讲,该课程则定名为“法理学”更为合适。

三、“法理学”或“法学概论”教学中的问题

开设“法理学”或“法学概论”课程虽是培养女性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路径,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教材难选取。其实该课程无论是定名为“法理学”还是“法学概论”都不重要,关键在于其内容必须涵盖法的基础理论和各部门法常识这两部分,但是现有教材很难两者兼顾。具体而言,现有的“法学概论”教材基本以介绍各部门法常识为主,有关法的基础理论最多只有两三章,而且很不深入,更无法满足培养该专业学生深层次法律素养的需要;而现有的“法理学”教材基本以阐述法的基础理论为主,有关各部门法的介绍最多是在“法律体系”部分中“昙花一现”,基本上起不到普及相关部门法常识的作用。且现有的“法理学”教材的使用对象多为法学专业学生,非法学专业学生对教材内容往往难以理解,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近年来也有些介绍与女性权益有关的法律教材出版③,但是它们也不适合作为本课程的教材,既因为其在法理的深度和部门法的广度上都不够,还因为其在整体上带有女性主义的色彩,而本门课程教学要求在整体上是不该带有这种倾向性的。其次是对教师的要求高。要讲好女性学专业学生的“法理学”或“法学概论”课程非常不容易。教师既要有深厚的法学基础理论功底,又要对各部门法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部门法非常熟悉。同时还需要教师对女性学理论和现实中的女性问题比较了解,能够在教学中自如地运用相关理论和案例,最好还能在教学中具有“女性主义法学”的视角,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际上即使在女子高校甚至是其中的法律院系,这样具有双重学术背景和视角的教师也非常少。最后是课程趣味性不足。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每个公民都应学习法律,都应了解基本法律常识。但真正学起法律来,很多人又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包括法学专业学生都有同感,特别是趋近哲学的“法理学”课程学习起来就更难。“法理学作为理论法学,其研究具有高度抽象性……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深感枯燥、乏味”[5]。且“法理学”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但女性学专业学生则主要以女生为主,她们在逻辑性上稍逊于男生,其对课程内容需要反复消化才能理解,因而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严重地影响到女性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四、“法理学”或“法学概论”教学改革

女性学是我国高校中的新兴专业,很多课程都要不断进行改革探索,“法理学”或“法学概论”亦然。针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5个方面对其进行改革、探索和完善:

第一是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应根据女性学专业特点,大胆突破现有教材中的体系局限,合理选择现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甚至还必须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我们认为,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4部分,即法学学科门类概要、法学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女性主义法学,其中第二、三部分是该课程教学的重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法学学科门类及其中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5个一级学科,使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在法学学科门类中的位置,弄清该专业与学科门类内其他专业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进行学科、专业定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法的本体、运行、价值、历史发展及与社会的关系。其中重点是法的概念、本质、特征与作用,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法律责任、法律思维,权利与义务,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法的公平、正义、人权价值等。女性学专业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对口工作中,要具备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因此不能只具备部门法的常识,还必须有一定的法理功底。而传统的“法学概论”课程,主要以讲述部门法知识为主,则无法满足上述要求。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即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其中重点是《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宪法》《民法通则》《继承法》《劳动法》和《刑法》中涉及女性权益的条款。本部分还应介绍国际法的有关内容,如国际保护妇女权益公约等。这部分将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法律常识,满足女性学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需要,也能为学习妇女社会工作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传统的“法理学”课程,主要以讲述法的基本理论为主,也无法满足上述的要求。就此而言,这门课程应当是“法理学”和“法学概论”两门课程的结合。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女性主义法学,这是该课程的特色所在。“作为西方后现代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女性主义法学主要从理论上探讨女性受压迫是如何表现在法律领域内,法律如何维护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压迫和歧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法律在促进两性平等中的价值应当如何体现等内容。”[6]它实际上是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在法学领域中的反映,也是影响很多涉及女性的法律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对于女性学专业学生而言也非常重要。鉴于目前还没有涵盖这4部分内容的“法理学”或“法学概论”教材,建议设有女性学专业的高校按这个体例联合编著出版一本新的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

第二是运用女性案例教学。实践性是法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特征,而案例教学则是法学专业的重要教学方法。“法学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广泛,并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不过,案例教学在其中始终居于某种关键地位。”[7]案例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法理和部门法知识的理解,还可起到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且有利于学生今后从事具体实务工作。我们认为,教师在为女性学专业学生讲授“法理学”或“法学概论”课程时,不仅要多使用案例教学,而且还要更多使用发生在女性身上的案例教学,最好是女性维权方面的案例。这既有利于突出本课程作为女性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特色,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与案例对应理论部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使用女性维权案例开展教学,更有利于促进该专业学生的权利意识增长,使其在认识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女性维权不易的同时,掌握女性维权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技巧,以满足其今后从事女性维权工作的需要。例如,在我国某些农村地区屡屡发生“外嫁女”选举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被其娘家所在地村委会剥夺的事件,这些事件可以作为《宪法》一章中选举权平等原则和《民法》一章中财产权益保护等教学内容的案例。全国很多地方法院及妇联组织都了一些妇女维权的典型案例,其中涉及《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继承法》《劳动法》《刑法》等多个方面,这些案例应充分地运用到女性学专业的“法理学”或“法学概论”教学中。在教学中最好使用新闻片段等视频形式的案例,这样的视频案例既生动形象、为人所喜闻乐见,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它们并不是为教学专门制作的,因而也存在着主题不够鲜明、说理不够充分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凝练和总结,而不是在理论讲完后把视频一放了事,敷衍了事不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

第三是巧妙采用电影教学。提高女性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仅靠“法理学”或“法学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还不够,还必须辅之以其他教学方式,仅前者就会“孤掌难鸣”,不仅学生兴趣难以调动,而且教学效果也难巩固,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深感于此。因此为向所在院校的其他专业学生普及法律常识,我们开设了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电影中的法律世界”,并撰写了相应教材④,鼓励女性学专业学生积极地选修。法律电影是法治的现实反映,也是法治的艺术再现与升华,是法治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而通过观看影片使学生了解法律常识,既增添了普法教育的趣味性,又能深化人们对法律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的无所不在。谈到学习法律,很多人都觉得枯燥无味,而观看起电影,很多人都感到津津有味。在法律电影的赏析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和电影场景的变换,将其中的法律问题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普及有关法律知识,这是一种很好的普法方法,它甚至成为美国很多大学法学院开展法学专业教学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女性主义题材的法律电影,更是进行女性学专业“法理学”或“法学概论”课程课外教学的好素材,充分运用它们可以显著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法律题材影视作品中,女性常常具有很重要的角色,其中也折射出女性与法律的种种关系[8]。我们在课外组织学生观看了《律政俏佳人》《永不妥协》《秋菊打官司》等影片,并召开影评会进行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是加强学科知识融通。即让女性学专业的学生将法学知识与其他课程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融为一体,使学生自己成为知识的有机载体。其实所谓学科划分是人们主观思维设计的产物,进行这种划分本身并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为了方便、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体系常常是“跨学科”的,其各种观念也不会仅仅源于某一类知识。这一点在女性学这种融合多种学科知识的专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与其他领域不同,女性/性别研究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其研究对象(女性和性别关系)几乎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每个领域”[9]。因此在女性学专业学生的“法理学”或“法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还必须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知识相联系。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与“妇女社会工作”课程,《宪法》及行政法与“性别与公共政策”课程,等等。将法学知识与其他课程知识联系起来,将法律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女性学专业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这样效果将会更佳。

第五是教师学科视角培养。女性学专业学生学科视角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该专业教师学科视角的培养更加重要。如前所述,女性学专业的“法理学”或“法学概论”课程性质决定了其任课教师多为法学学科专业背景,但是他们对女性学理论和现实中的女性问题大都不太了解,因此也给该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有很多的途径。除对该课程任课教师进行女性学知识方面的专门培训外,“教学相长”也非常重要。即让讲授女性学专业“法理学”或“法学概论”的教师,聆听女性学专业教师讲授“女性学导论”等专业课程或“女性学”公共课程,了解女性学的理论框架及其基本内容,以此培养他们女性学的学科视角。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方法原则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也是一项艺术性的活动。“艺术使思想政治教育美化、生动、更富于激情”。[1]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是指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美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之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技巧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艺术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1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突出特点

1.1.1较强的理论性。理论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突出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涵盖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多个方面,它属于我国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课程。理论化的知识架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存在形式,这些决定它的政治理论性较强。

1.1.2高度的抽象性。抽象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抽象性表现为概念抽象、推理抽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抽象性最强。这门课程从知识结构上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中的“物质、意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特别抽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商品经济基本矛盾”三个概念之间逻辑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1.2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中面临的挑战2010年5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要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面临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等问题的挑战。

1.2.1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不够创新。教师教学方法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第一学历不是思想政治理论相关专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够深厚,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主要表现在:①重理论灌输、轻思维引导;②重理论讲授、轻现实分析;③传统教学方式多,现代教学手段少。多采取理论讲授,没有积极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从而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2]

1.2.2学生兴趣不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兴趣不高也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目前,高校新一代的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他们思想状态的主流是积极的。但由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爱好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部分学生重物质利益、轻理论学习;迷恋科技产品、忽视自我要求;重个人利益、忽视社会责任,这些都影响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表现。比如大班教学中的逃课现象、上课玩手机、说闲话、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愿意参与课堂实践等问题的出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进授课方法,运用科学原则,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艺术水平。

2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主要方法和运用原则

导入艺术和结尾艺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两个关键性环节,而重难点突破艺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核心基础。

2.1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入必须引人入胜,引发学生浓厚的听课兴趣,为整堂课的讲授打下好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入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案例故事导入。案例故事导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中最常见的导入方法。教师用贴近学生和社会的典型案例、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的主题,将学生注意力引入课堂主题上来。这些案例和故事仅仅是引子,不是授课的目的,而是手段和过程。②设置悬疑导入。设置悬疑导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中的重要方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③名言警句导入。清人李渔曰:“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3]这里的“奇句”就是名言警句。名言警句导入是指用名人名言、富有哲理的格言、俗语、歇后语,古诗词等开头,引出讲课主题,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增强师生情感体验,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

方法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入艺术的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包括:①目的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艺术方法必须紧扣主题、有的放矢,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的;②精炼性原则:郑板桥曾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艺术方法中运用的案例、故事、名言警句、音像资料要做到短小精悍、引人入胜。对案例和故事的细节上不能过分雕琢,一般应在5分钟内完成;③新颖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必须选择少见的材料,或者对熟知的材料提出新的观点,做到先声夺人,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艺术运用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第一次飞跃。

2.2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突破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突破艺术是课堂教学第二次飞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采取说理、启发、举例等艺术方法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

2.2.1说理艺术法。陶行知曾讲:“教师的职务就是千教万教,教人以真。”这里的“真”就是“理”。说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理艺术法主要包括:第一,幽默说理,是指运用恰当的歇后语、顺口溜、漫画、笑话、群众性语言等传授讲课内容,使得课堂内容通俗易懂,课堂气氛生动活波;第二,比较说理,是指运用大小、正反、真假、善恶、美丑等对比叙事说理,使得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2.2启发艺术法。《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喻”就是启发。教学启发艺术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偷快地获得发展。启发艺术法主要包括:①设疑启发。教师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用生动有趣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②对比启发。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横向、纵向、正反以及新旧的对比,从而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学生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除过这两种启发艺术法之外,还有故事启发、点拨启发、类比启发等方法。

2.2.3举例艺术法。古语有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举例艺术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难点突破的最重要的方法。要让举例具有艺术性,必须做到:第一,选择和运用最能说明重难点的典型事例,对其进行深刻剖析,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一典型事例来理解重点和化解难点;第二,举例要具有准确性和精当性。举例要紧扣主题,事例的论点要准确,论据要充分、精炼。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难点突破艺术的运用也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①特殊性原则。以上三种重难点突破方法的运用要以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为基础;②必要性原则。说理、启发、举例都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对学生容易理解的、一目了然的知识则不需要冗长的说理、多余的启发和举例,从而优化课堂设计。

2.3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尾艺术“编筐编篓,在于收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尾艺术就是运用多种方法,深化讲课主题、延伸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

2.3.1总结式结尾。总结式结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常用的结尾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准确精炼的语言、简单明了的图表等方法,归纳知识的结构和主线、强化重点,以起到画龙点睛、升华认识的作用。

2.3.2悬念式结尾。悬念式结尾就是设疑结尾,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中有难度的结尾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抓住章节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末尾提出具有一定难度且与下次课有关的问题,设置悬念、巧设伏笔、激发学生探索下一节教学内容的兴趣。悬念式结尾既可以活跃本节课课堂气氛,又可以为下一节课铺垫,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3幽默风趣式结尾。幽默风趣式结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中难度最大的结尾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双关、谐音、妙语等幽默方法作总结,触动学生神经,从而创造一种妙趣横生、欢乐放松的和谐氛围。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尾艺术方法的效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①完整性原则:紧扣教学内容、系统归纳、首尾呼应,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虎头无尾;②针对性原则:结尾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学情进行总结,对学生难理解、难掌握的地方应重点强调和阐释;③适度性原则:结尾的时间必须适度,一般在课堂即将结束的两三分钟进行结尾,因此必须选择最恰当、最精炼的言语进行总结。

通过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尾艺术,实现整个教学过程“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的完美和谐,实现课堂教学的第三次飞跃。

3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目标

“手段要与目的相统一。”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方法是手段的话,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目标就是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方法是为授课艺术的目标服务的。

3.1知识目标思想性和科学性思想性和科学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要达到的首要知识目标。

3.1.1思想性。思想性居于首位,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灵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石,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着眼于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1.2科学性。科学性就是真理性,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生命线。“科学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严谨、更寓于理性”[4]。科学性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坚持教学的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遵循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合乎课堂教学规律,授课内容要讲究严密性、准确性、渐进性。

3.2情感目标趣味性和审美性趣味性和审美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要达到的第二层次情感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艺术要起到提高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审美性的作用。

3.2.1趣味性。趣味性是实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保证。马克思曾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趣味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要运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幽默风趣的哲理、真挚朴实的语言、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励、启迪和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趣味性目标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坚持趣味性与思想性、知识性紧密结合;②坚持趣味性与严肃性的辩证统一,基于趣味性而设计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案例要贴近实际,不能荒诞离奇,更不能哗众取宠、庸俗低级。[5]

3.2.2审美性。苏联美学家托洛维奇曾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事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有审美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也具有特殊的审美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审美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使得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完成人格塑造。[6]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审美性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内在美和教学表达的外在美有机结合在一起。

3.3能力目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最高目标。

3.3.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也叫具体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借助语言、表情、体态、图像、音响等方式来传递、表达或阐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教学内容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贴切的比喻、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启示,将抽象概念形象化,枯燥内容趣味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主要通过生动的教师语言、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以形感人”,从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7]

3.3.2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的最高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形式,揭示教学内容知识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要贯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原则。既要选择恰当的具体材料,注意培养大学生形象思维,又要采取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演绎、逻辑与历史等思维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引导他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两者不断互相转化的矛盾运动过程,最终塑造了一堂优秀的教学艺术作品。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认真学习和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方法,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7.

[2]张思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3]李渔.闲情偶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3.

[5]房彬,檀江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三结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6]何四清.初探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4).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科学思维方法;现代文学教育;文学教育理念;健全人格

科学思维方法是一种由感性体悟上升到理性思辨,并在思维过程中形成感性与理性融合的思维方法,包括演绎、归纳、推理等多种方法。合理运用演绎、归纳、溯因、推理、历史、逻辑等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将文学所提供的感性经验转化为具有学理性与逻辑性的系统知识,使文学教育脱离单纯的感悟式审美与训诫式的道德教化,从而进入与历史、哲学乃至社会人生相通的艺术教育范畴。文学教育贯穿人的整个教育阶段甚至人生阶段,它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教育的艺术性与学理性对于高校学生审美情操的陶冶、道德人格的培育、思想学识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文学教育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席

科学思维方法的建构与应用是塑造21世纪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高校文学教育与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能够培养良好的理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习惯,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为文学教学与学习模式的现代革新提供思考途径与实践指导。但在目前高校的文学教育中,科学思维的建构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往往被忽略,存在科学思维方法缺席的现象,主要体现在重视感性思维方法而忽视理性思维方法、关注知识传授的准确性而忽略知识理解的多角度性、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讲授而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

这种情况说明,新世纪高校文学教育虽然历经改革,但也存在着问题,如相关课程的考试规则是应试教育的延伸,相关的素质教育课程往往成为生活常识与文学常识的普及课。素质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除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外,文理的相通性也应是其中之意,这种相通是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复合性,是感性与理性并重的思维模式的建立,但现有的文学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显示着对科学思维方法的忽视,而一般的思维方法课程容易流于枯燥的理论学习,缺乏与文学教育的衔接,文学教育往往成为文学史教育或者作品欣赏。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是将科学思维方法与文学教育有机结合,将科学思维方法贯彻到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之中。此外,还要在教学与学习延伸性实践中强化这一方法,如在论文写作中加强学生的逻辑与论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同时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范围内普及科学思维方法,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使科学思维方法的建构与应用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科学思维方法在新世纪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实践

科学思维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应用这一方法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感性熏染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思考与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对于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较早,成效也较为显著。现代文学教育最早是从内容的“重写”(也即“文学史”的重写)开始的,随后将之应用到作家评价和作品评析上,为新世纪中国文学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20世纪90年代,“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与实践可以看作是对中国现代文学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一种尝试,即尽可能从文学及其历史本身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将文学史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变迁相结合,并将其作为真实历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高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和文学作品选沿袭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模式,选取作家作品进入文学史的依据是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因此有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名,单独列出章节做重点讲述的也是这几个作家及其作品。“重写文学史”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成就理应属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部文学史将其他文学也列入重点章节,如海派、京派(沈从文)、自由主义文学(梁实秋、林语堂)以及通俗文学等,将文学艺术的评价标准多元化,还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真实历史面貌,展现了文学历史的丰富性与生动性。

在新世纪的现代文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一些学者和教育者(主要是教师)较为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其中,创造性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实践与研究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如引导学生从文学人物的矛盾性格的历史与现实合理性出发研究人物命运的成因。此外,科学思维方法中的溯因法和逻辑―历史方法在文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也较为多见。溯因法是学习与研究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方法,可以说科学领域的诸多理论都是在追溯实在现象的产生原因时形成的,溯因法既关注客观现象产生的普遍规律,也关注现象形成的特殊规则。在文学教育中,教育者(通常是教师)带领学生从作品出发,通过社会历史、作家经历等实在现象的回溯追踪作品产生的原因,建构文学现象的合理逻辑,并将现场感带入文学教育之中。

三、现代文学教育中应用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

作为高校中文专业必修课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其产生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即是感性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显著成果,其中包含科学思维的丰富内容,同时,作为非中文专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大学语文》也涉及大量的现代文学教育内容,科学思维方法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意义与深刻的方法论价值。

1.促进文学教育理念的全面更新

(1)运用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观念,结合科学思维方法中的历史、逻辑等方法,将文学教育的艺术性与逻辑性有机结合,拓宽了中国现代文学教育的史学范围。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的关系密切,受时代影响较大,拓宽教育范围(上溯近代文学、联系当下文学、借鉴外国文学)是必然的。(2)改变文学教育思路,精心设计和安排教育过程,是增强文学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文学教育的实施者要先教授给相关的科学思维方法,如历史与逻辑方法、溯因法、分析归纳总结法等,要求学生在提前完成重点篇目的阅读,并写作读书笔记,教师在教育实施中用问答方式进行检查和强化,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3)强化文学背景教育。政治经济、文化思潮与社会心理既是现代文学产生的背景,也是其主要表现的内容,对文学作品的风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文学教育中,充分利用归因法与逻辑推理法,对文学所涉及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心理进行研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历史感与逻辑性。

2.促进文学教育方法的逐步完善

教育方法应注重实践性、可操作性与有效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中的假说法、溯因法、逻辑法、创造性思维法等,将呈现法、发现法、讨论法与分析法应用在现代文学教育中。呈现法是图片分析与影音鉴赏的结合,作家与著作、社会变迁采用图片式,作品片段与诵读采用影音式,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教育内容的理解。发现法是教师讲授与学生探讨的结合,每一节课在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进行关键词勾勒与重点内容探讨,既可以发现学生的理解误区或盲点,也可以兴趣差异,为文学教育目的实现奠定基础。讨论法是课内探讨与课外拓展的结合,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的诗歌小组开展朗诵活动中,《我愿意是激流》与《致橡树》等的对照诵读多次获得第一名。分析法指针对不同文学体裁运用不同方法,意象分析法、人物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以及情感分析法分别运用于诗歌、小说、戏剧与散文,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象征、暗示、暗喻等方法对作品进行解读,学生的鉴赏与批评能力得到了提高。

3.促进文学教育改革的日常性与深入性

笔者与团队在现代文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始终遵循并有效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开展了书评比赛、纪念活动以及课外交流等文学教育拓展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关考试成绩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毕业论文合格率100%。(1)“课前五分钟书评竞赛”是由课前探讨演变而来的,注重现代文学经典文本评论兼诵读,并设立奖项、奖品以学生喜爱的文学与学术书籍为主。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2)开展教师指导学生自办的文学教育纪念日活动,在受学生喜爱的作家(如鲁迅、沈从文、巴金,顾城、海子、三毛)的诞辰或逝世日开展一些活动,如捐献书籍、朗诵作品、介绍作家等,同时发起纪念签名活动并进行有奖问答。纪念日活动的展开也颇为轰动,参与者超出了中文系学生的范围,文学教育的内容得到了拓展,其效果得到了深化。(3)在问题探讨与论文写作中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意识是论文写作的前提。通过对经典现代文学教育文本的细读,运用假说法、逻辑法、溯因法、归纳总结法、逆向分析法等方法,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并指导学生进行大纲式写作。

科学思维方法是沟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桥梁,其对现代文学教育的有效介入,可以为高校文学教育提供经验和范本。科学思维既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也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文学教育中具有方法论价值。对文学教育中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实践及其效果进行研究和探索,既是对文学教育所包含的艺术性与学理性的重视,也是建立高校文理兼容的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高校的文学教育是培养新世纪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培养具有科学的缜密思维与文学的感性审美的新型人才开辟更为宽广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冠军,王维先.科学思维方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法理学的重要性篇10

   中国高校对税法的教学研究起步较晚,相对于法学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说,处于相当薄弱的环节。但税法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国家税款的征收入库还是企业自身的税收筹划,因此在高校的经济学类、法学类、管理学类等相关的本科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税法或虽名称不同但与之相联系的课程,力图通过税法的教学,使本专业的学生能够对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对学生们今后步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作为一门兼具技术性、专业性与实践性于一身的税法课程来说,税法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作为财经类高校的法学专业,课程内容既不能与会计、税务专业一致,也不能与综合性大学的法学专业一致。因为经济学或管理学的学生学习的税法其实是我国的税收制度,侧重于对税法条文的注释和解读,教学的重点在于税款的计算,主要讲授的是“税”,强调的是税收的实践操作,如纳税申报等,通过设置模拟办税大厅,方便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相对来说,“法”的色彩特别淡;而综合性大学的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税法大多是主要介绍税法的理念、价值、基本原则、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等,讲授的重点是“法”,从法学的视角分析征纳税关系,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但是对具体税种的税制要素却简单带过。而财经类高校的法学院系的税法课程却明显不能与经管类学科讲授的内容一致,因为是法学专业,首先应当培养学生从法学的视角分析税收征纳关系,因此,税法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的讲授是必要的,但又不能像综合性大学那样,重点讲授理论而忽视实际业务,因为是财经类高校,又使我们的税法教学还应当体现学校的专业性,还要考虑财经类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培养的学生既要能用法律原理分析税法现象,又能用税法知识进行具体业务操作。在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下,税法这门课程其实应在财经类高校的法学院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应与经管类学生的税法和综合性大学法学院系的税法有明显的差异。

   二、税法教学的困境

   财经类院校的法学专业在税法课程的教学时应明显体现其独特性。然而这种独特性在目前教学中体现并不明显,致使税法的教学工作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一)课时设置不充分

   以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税法的课程设置为例,税法教学课时为54学时。但具体的税法教学过程让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课时设置严重不足。由于课时总数的限制,使本科教学常年不能完成对我国现有主要税种的学习。通常情况下,笔者在教学时至少要用8周的时间讲授税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税法的价值与原则、税权的基本理论、税收征纳关系、课税要件理论、税法运行理论等,而关于具体税种的课税要件最多只能讲授8周,还有至少2周的时间用来对税收程序法进行介绍,包括税收责任理论、税收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在仅有的8周时间,显然不能完成对我国税法制度的介绍。

   (二)教材体例不合理

   教材是教学的关键,教材的选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材体例设计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教材的选用对教师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抛开课时少这一情况不谈,笔者发现为财经类法学学生挑选一本适合的税法教材真的很难。放眼全国的税法教材,基本上可以分做两大类:一类是为经管类学生所提供的重业务、忽视法律色彩的教材。如注册会计师与注册税务师考试辅导用书,基本没有税法理论,还有一些税法教材只有第一章对税法进行概述,之后都是具体税种的介绍与税收征纳,这种只有“税”,没有“法”的教材显然并不适合法学专业学生学习选用。另一类是为综合性大学的法学专业学生提供的教材,重税法的基本理论与征纳关系等的介绍,而忽视具体税种的介绍与相关实践环节的设计。显然这类教材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更加枯燥,并不适合财经类院校的学生选用。

   除此之外,由于税法复杂且频繁变动,市场上教材的应变能力与更新速度明显滞后,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三)学生兴趣不高

   税法一般在大三下学期开设,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对税法学习的法律知识储备得到相对满足。但由于我国目前法学院校的学生可以在刚刚步入大四时参加司法考试,因此大三下半学期的学生已经开始备战司法考试。而在国家司法考试中税法的分值基本在5、6分左右,虽然2012年的分值有所上升,也只有6、7左右,这使得大部分致力于司法考试的学生根本无视税法的存在。同时,各高校经济法的考研科目也较少涉及税法的知识,因此学生对税法的学习主要以应付期末考试为主,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三、税法教学的改革

   (一)增加课时

   既然现有的54学时课程不能完成培养目标的要求,建议增加课时,可将课时增加到90学时。具体可作如下安排:税法学原理20学时,包括税法的地位、价值、基本原则、课税要件理论、征纳权义理论等;税收实体法44学时,可重点讲解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其他税种可让学生在了解了税法基本原理后自学,同时在每个税种的讲解时应多举实例予以说明;税收征管法6学时,包括税务管理与税款征收;税收程序法6学时,包括税收法律责任、税收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实践课12学时,组织学生到税务局的办税大厅进行实训,到政策法规制定部门了解税法制定的历史背景与经验;实习总结与期末复习2学时。这样的教学安排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税法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又能使学生在实习实践课程中对税收流程进行业务训练,经过这样锻炼的学生既可以在税务局的政策法规部门工作,又能在办税大厅为纳税人服务,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教材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