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十篇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十篇

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7:24

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案设计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81-02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教师在备课期间对于一节课的书面设计,是一种具体教学方案,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规划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实施教学的设计蓝图,也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①然而,目前中小学的教案设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把教案设计成万能型,无论上哪一课都套用固定的模式,甚至有的教案只是教学参考书或教案模板的翻版。

现今的许多教案缺乏阅读教案设计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教学安排随意化,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案设计束缚了师生灵性思维的触发,桎梏了课堂的开放性。科学和合理的教案计划、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设想,才能在把握课堂教学总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有效实施开放性教学,而没有计划的开放教学只能是脱了缰绳的野马,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学。②

以下从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阅读的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五个方面对于漪特级教师阅读课教案《春》进行分析,她的教案以及《教学后记》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认为阅读教学应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科学的语文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安排教学程序,让学生直接接触整篇课文。这一理念体现了古德曼“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认为阅读是猜测的游戏,学生通过感知全文,对课文形成整体了解,形成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教案《春》在教学第二个步骤中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同时设置了情境:学生正处于阳春三月。让学生体会自己感受的春天与作家笔下的春天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认识文章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和歌颂春天。这样的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首先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而不是拘泥于字句、段落。《春》这一教案整体感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创设了春暖花开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现实的春天与作者笔下的春天的不同,这样就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进行“自上而下”的猜测,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春天的感知。因此,此时学生的整体感知以及对文章的猜测,在阅读全文之前就已形成雏形,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目前许多教案也会把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设计进来,但只局限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对于整体感知的能力和效率都存在不足,可能对课文只形成了相当模糊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如吟诵一段类似主题的诗歌或者放一段相同意境的音乐,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形成整体感知,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比较自身经历与课文描写,启发学生阅读。

2.重点击破

对课文的重点突破,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局部分析”,使学生从微观上加深理解。这一理念体现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一部分就是在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之后对于课文中细节上的问题进行把握。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重点突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的理解。

《春》这一教案中,设置了“讲读体会”这一环节,把课文分成三段,通过教师设问各个击破每个段落中的细节问题。如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让学生体会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上一步的整体感知中,学生对于全文只是形成了大致的概念,并没有深切体会词语使用的精妙,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明确课文中哪些修辞、表达方式、词语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学习,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引起学生重视。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新课改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理解的同时要加强阅读课对于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也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体现了交易阅读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理解和体验,启发、引导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于漪在对这篇教案的改进中提出,应该加强对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即在教案中示范课文如何描写景物,举一两处典型的地方,带领学生分析之后,再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及小组互助合作式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重点词语和修辞的运用,形成自己多样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她加强了单元之间的联系,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还对导入课文也重新作了教案设计。这样做就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理念暗含着语文阅读心理学的知识,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体现。也就是在教案设计中,需要安排“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不能忽视“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对于重点语句和段落的重点击破。并且,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设置问题答案并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教师的思想,而是为了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

关于阅读,王小明老师认为可分成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包含的心理学知识。

二阅读整合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首先,整合过程包括两部分“激活个体头脑中所具有的与所阅读内容有关的原有知识以及将这一原有知识与课文中的新信息整合起来而理解新信息的意义。”③也就是说阅读需要提取原有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提取不出来就很容易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

在《春》这一教案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取原有的知识,形成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于漪在导入部分用学生学过的描绘春天的古诗引入,展开对春天的想象。这样在大方向上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引导,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在讲“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时,为让学生理解“逼”字的含义,她让学生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学生回想起了“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句,促进了对“逼”字的理解。④于漪老师教案中通过触发学生原有知识中对于“逼”的描写,对课文中的新知识加以整合。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导入部分非常重要,这一部分不能随意地设置和安排,而是要调动激活学生头脑中与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新旧知识的整合。

三阅读组织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组织过程就是“把握课文的要点及要点之间的关系。”⑤要建立文章的结构,不仅要明确每句话的含义还要了解要点形成的结构。阅读教案的设计基于这一点,应该明确列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春》这篇教案中,安排了让学生分层,并在教案中列出“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第2~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这样明确层次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带来清晰的思维。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对课文划分层次,但是落实到教案上,有时会忽略,其实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划分层次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同时也能使教案形成清晰的结构,促使教学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

四阅读精加工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在精加工这部分中,外国学者认为学生在阅读中会进行推断,有些研究指出给学生设置推理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对于“自上而下”阅读猜测模式的训练。

《春》这一教案中让学生推断花下是什么情形,哪个字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形。学生通过“闹”字推断出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当然推断题更多地运用在叙事题材作品上,特别是对于小说、喜剧情节的推断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通过若干推理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

五阅读监控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阅读监控实际上是元认知对于阅读的影响。许多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阅读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阅读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预设目标,明确阅读任务,带着具体问题阅读。

《春》把课文分解为三大层次,每个层次包含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师为学生在本层或者本段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当学生把每个问题分析理解透彻后,就能对整篇文章很好地把握。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学生阅读的自我监控,不妨规划一份课文预读“自我监控问题单”,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明确阅读的目的。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阅读教学应该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要求。教案的设计应该遵循这一理念。整体感知是对全文大体的感悟,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重点击破是对于课文细节的把握,学生形成“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中重点突破,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理解的细节内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体现的是教学并不是向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引导、激发学生形成交易阅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关于阅读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中包含的心理学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段落层次的划分,内容的推断,自我的监控。这样的教案蕴含着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注释

①雷家祥.关于语文教案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1(19)

②邹小平.刍议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案[J].科学咨询,2012(2)

③⑤王小明.阅读与阅读教学:心理学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④瞿葆奎等.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8

⑥张向奎等.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篇2

对于小学生而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任务要求主要有:一是寻找信息,学生必须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原始的信息相联系,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结果;二是解释原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阅读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三是思考文本的内容,要求阅读者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相联系,并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即怎样去证明、维护自己的观点。

基于以上认识与思考,本节课拟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以“淘书”为载体,让学生在对比、联系阅读各类图、表、文中获得相关信息,做出简单的推论,进而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

【文本创生】

1.阅读材料1:《六年级课外阅读书目一览表》(下发,人手一份)。

2.阅读材料2:本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结果(下发,人手一份)。

3.阅读材料3~5:好书介绍单3份(下发,人手一份)。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六年级课外阅读书目一览表》以及“本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的阅读,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策略――“对比、联系、整合”,在此基础上获取信息,做出简单的推论。

2.通过对“本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好书介绍单”的对比联系阅读,学习将“对比、联系、整合”的阅读策略运用到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以及运用信息形成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都带来了什么好书?小组内相互介绍一下。

二、略读表格,提取信息,明确任务

1.谈话导入:课件呈现阅读材料1《六年级课外阅读书目一览表》。

(1)如果让你选,你最想看哪本书?为什么?

(2)如果要从中挑选出大家喜欢看又值得看的书,你们觉得最好还要了解哪些信息?

2.明确任务:出示课题“淘书之旅”。

二、试读图表,尝试推论,学习策略

1.出示材料:课件呈现阅读材料2“六(4)班同学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

2.师生共读:初步了解统计图的构成(标题,竖轴,横轴,图标说明)。

3.师生动笔:学生书面小结课外阅读情况,教师同步小结,写在作业纸上。

[六(4)班同学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

我班实际人数51人,回收问卷51份。经统计,今年到目前为止,我班同学图书阅读量在8本以上的有46人。对于同学们课余阅读的书籍类型,调查统计如下表:

从以上材料中,我得出以下结论(至少写出1点,语言尽量简洁):

5.明晰概念:补充资料,认识非连续性文本。

三、联读多份材料,形成观点,运用策略

1.下发阅读材料3~5:自读好书介绍单,读完想一想:如果让你推荐一本,你打算推荐哪一本?

2.临时分组:基于个体选择,全班完成分组。

3.合作学习:形成推荐理由。

(1)明确任务。课件呈现: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①小组讨论推荐理由,用关键词表达,写在卡纸上,把字写大一点。

②派代表汇报。]

(2)小组讨论,完成推荐任务。

4.汇报交流:强化阅读策略。

(1)代表汇报,交流阅读策略。

(2)教师示范,强化阅读策略。

四、总结全课,强化策略,延伸阅读

五、板书设计

[[获得信息做出推论形成观点][非连续

性文本]]

【专家评课】

本课较好地体现了以下五种意识。

课程意识。本节课无论是主题的确定、学材的创生还是形式的设计,都是教师自己完成的。课程改革走到今天,不能只停留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从学习内容上进行重构与创生,这才是课改的关键所在。实施这一步很难,但我们的脚步必须迈出去。

板块意识。本节课两大板块,一是试读图表,学习策略;二是联读图文(表),运用策略。板块之间有联系,又有递进,教学目标指向明确,教学推进自然流畅,课堂体现了一种简约之美。

方法意识。每一节课的学习,教师一定要为方法、策略而教,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体验。怎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徐老师的课自始至终都凸显了这一点,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阅读,学会了“这一类”的阅读,这是真正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

策略意识。徐老师特别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获得信息―做出推论―形成观点。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操练,还把这种学习的策略清晰地呈现在板书上,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学本意识。这节课,从学材开发上,无论是做的、看的、学习的,都来自于学生;从教学策略上,徐老师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师生形成了平等的学习共同体。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徐老师以生为本的理念和意识。

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篇3

一、核心技术

1.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源共享。阅读资源以多媒体形式呈现,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视听辅助,使学生多通道感知阅读文本,从而对情境的体验更趋于完整和真实。

2.利用web2.0技术为学生搭建内容和交流互动空间。学生可以在个人学习空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它用户进行交互,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逐渐消解。

3.利用数据挖掘和智能推送技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送资源。根据学生的网络行为日志和后台数据库经过数据处理模块形成一个存放所有学习者基本特征的数据仓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了解学习者对哪些文章或知识点感兴趣、浏览各知识点所用的时长等信息,不仅可以依据此信息动态评价其学习进程,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送合适的资源,有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二、平台构建

1.平台整体设计。平台要充分体现体验式学习的特点,以活动/任务为导向、以学生阅读为主线、以案例为中介、以资源为支持,开发能够实现阅读教学设计、阅读能力评价、阅读资源管理、在线阅读、家校协同等功能的支撑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阅读教学的需求,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互联互动机制,建立个人学习空间――班级学习空间――年级学习空间。

2.阅读支架工具。包括个性化阅读工具、创作工具、互助协同工具、评价工具、阅读策略支持工具等。在现阶段无法进行网络分级的情况下,要为学生提供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浏览器,对内容经过严格筛选过滤,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操作习惯的界面,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三、资源设计

1.教师。教师通过学校局域网向学生推荐已经编辑好的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学生可以直接阅读。教师提供常用网站导航,如21世纪小学生阅读网、中小学生阅读网等。

2.学生分享。同学之间通过学校局域网或班级/年级博客互相推荐自己喜爱的读物,供同学参考阅读,在共同空间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

3.系统推荐。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分类、分层”功能找到感兴趣的文章,还可以收到系统为他们提供的阅读资源推荐。由于用户的行为(如查询、浏览、标记书签、反馈信息、点击鼠标、停留时问、访问次数、保存、编辑、修改等)能反映用户的兴趣,系统将上述行为量化后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判断用户兴趣,从而进行个性化的资源推荐。

四、网络环境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阅读感知阶段。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对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使用在线批注工具进行标注,可以将内部思维外显化。学生对于阅读课文时的发现、受阻、疑惑、洞悉等历程与现象非常重要,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进行下一步深入学习活动的起点,也有利于学生对整个阅读体验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

2.探究文本阶段。例如,人教版第7册第1课《去年的树》,总觉得文章处处是空隙,边读边需要主动“补白”,感觉作者好像写到文末尚未做结转身离座却从此未回,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后思考:究竟如何认定与看待朋友?因此,在讨论板块设置议题:“读这篇文章时,哪里让你停下来想一想?你在想什么?”

3.总结。学生总结阅读体验过程中的感想、收获等,并进行分享,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建构阅读知识,发展综合分析、分类比较、演绎归纳、抽象概括以及推论、质疑、诠释、评判等思维方法。

4.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习者运用习得的语言知识进行思考,解决问题,获得对语言的深刻体验,挖掘课文的潜在含义,从而把阅读体验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教学模式运用策略

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篇4

据调查,受应试教育和课时安排等方面的影响,普通中学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部分中学生从未到学校图书馆借阅过图书,对学校图书馆缺乏认识和了解,造成图书馆资源的极大浪费,使其难以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新一轮课改已经拉开序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即将实施,学校图书馆应借此东风,充分发挥其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运用中的作用,开设学校图书馆阅读指导课。把图书阅览纳入学校课程,将有效提高学校图书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让学生了解图书馆,学会利用图书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校本课程中开设图书馆阅读指导课的意义

1.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校本课程中开设图书馆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阅读政治、历史、伦理道德、科学等方面的书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开设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向学生推荐中外名著经典、名人传记、寓言故事等书籍,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在读书中得到升华,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读书品位,也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明辨是非。学生在学识上得到提高,在思想上得到洗礼,会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身心更加愉悦和健康。

2.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必须通过课外阅读来实现。图书馆阅读指导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在知识的宝库里自由吸收,扩大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知识学习方向,确定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迟早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他们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会面临很多问题、难题,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或难以解决。因此,学生在学校培养起终生学习的能力才是他们立足社会的基础。校本课程中开设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就是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探索的本领,这也正是新一轮中学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校本课程中开设图书馆阅读指导课的内容

普通中学校本课程中开设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

在校本课程中开设图书馆阅读指导课,首先要开展导读工作。图书管理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图书馆管理人员应了解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各任科教师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不同时期的德育教育重点等,向他们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使图书馆阅读指导课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2.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实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较多问题,从阅读动机讲:一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随性而为,二是受周边同学影响,从众而为。因此,他们的阅读行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此外,有些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也不好,如:边吃东西边看书,边交谈边看书,边做作业边看书,边听音乐边看书,边走路边看书,看书姿势不对,等等。因此,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应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制定课外阅读计划、选择课外阅读书籍;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和效果。

3.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有些学生平时看了许多书,积累了很多材料,但需要用时却记忆混乱,模糊不清,追其根本,是缺乏良好的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学生巩固记忆,积累知识,深入思考。因此,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应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启发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学会归纳学习心得,摘抄名言警句、精彩片段,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4.开展读书活动

图书馆应与班级、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联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如报告会、演讲会、故事会等系列交流活动,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推动和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对书籍的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5.让学生学会信息处理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途径多样,传递迅捷。学生受年龄、活动范围等因素的局限,面对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难以合理取舍,校本课程中开设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应引导学生学会信息的收集方法,明确信息搜集的目标,同时学会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保存下来,方便日后提取使用。

三、校本课程中开设图书馆阅读指导课的保障

1.改善图书馆的硬件设施

要开展好校本课程中的图书馆阅读指导课,需不断更新图书馆的各种图书资源,改善电子硬件设施,优化图书借阅环境。

2.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要开展好校本课程中的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应与科研院校、公共图书馆和大型书店等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与他们共建、共享图书资源,实现纸质资源的相互借阅,数字资源的联网共享,有效充实学校图书馆的资源。

3.充实图书馆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加强对教授图书馆阅读指导课的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确保图书馆阅读指导课的有效开设。

4.落实图书馆的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中开设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后,要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落实相关的课时安排,并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课程中,进行过程管理和目标考核,各方配合,及时研究解决课程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结束语

校本课程中开设图书馆阅读指导课还有更多的内容、方法,有待我们在实践和理论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新一轮中学课程改革已拉开序幕,校本课程中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必将在学校新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收稿日期:2012-06-18

作者简介:李娜,本科,中教高级。周晓蓉,双专,中教一级。

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篇5

下午第一节课,各班按照学校要求,让孩子们自由阅读,畅游书海,品味书香。各班还举行了优秀阅读手抄报展评活动。根据班级情况还开展了课外阅读主题展示活动,低段是讲故事比赛;中段是诵读比赛;高段是读书演讲比赛。活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

下午第二节课,学校教导处对本学期以来各班开展的课外阅读计划的制订和落实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

一年级:1.2班的开心故事会,学生“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记录卡”很有特色;1.3班的课外识字集锦,童谣集,绘画集很有个性;1.4班的小小手抄报,识字集也是硕果累累,尤其是他们设计的图文并茂的“亲子阅读计划”特别有创意。

二年级:2.1班的亲子阅读记录卡,小小阅读手抄报,观察日记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方面小试牛刀;2.2班的读书名言集锦,阅读手抄报,图文日记也很是惹眼,尤其是“读书的孩子是美丽的”这个阅读主题传递着老师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希望;2.3班的开心阅读,“我会写、还会画”名人名言集锦,主题手抄报,学生小日记等展示看着也很过瘾,特别是他们的“好词佳句”阅读笔记如同一颗幼芽,让人真实地感知到孩子们在阅读的路上一定会有一个蓬勃发展的未来。老师的良苦用心让人感动。2.4班:开心讲故事,亲子阅读记录卡,小小阅读手抄报也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值得一提是:二年级孩子办的手抄报还有家长的鼎力相助,每份手抄报都是孩子和家长合作办成的,这才是真正的“亲子阅读手抄报”,这个点子好,招数新!

三年级:四个班级的步调相对一致,亲子阅读记录卡,阅读书签,阅读笔记,阅读手抄报,课外阅读评价表,书法作品集锦,学生作品集也同样内容丰富,尤其是他们设计的课外阅读评价表,分为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三个梯度,有评价指标,有自评、组评、师评、家长评四个项目,表册学生填写的也很认真,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四年级:四个班级的展示也是大同小异,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记录卡,阅读手抄报,优秀阅读笔记展评,走进《爱的教育》专题集是一个不错的亮点,老师给孩子们推荐的书籍让孩子们阅读进行的异常扎实,包含着老师的辛勤指导,折射着孩子阅读成长的智慧光环。

五年级:亲子阅读计划,优秀阅读笔记,学生作品集,阅读专题手抄报,其中“学生读书成长册”构成了他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也是整个级段各个班级的一大看点和精彩亮点。5.1班的“梦里花香、童诗飞扬”手抄报让人过目不忘;5.2班的“趣味语文”手抄报也让人一睹为快;5.3班的“循环日记”记载着班级的新人新事,透视着老师的教育思想;5.4班的学生读书成长册不仅遗传了传统阅读笔记的基因,还在形式上增添了图文并茂创新因子,记录着学生阅读成长的足迹,内容包括我的阅读计划,我的读书名言,好词佳句采撷,图书漂流花园,阅读亲子对对碰,我的阅读感悟,家长的鼓励等栏目。当然他们也有配套的评价机制,他们这种工作上的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效仿。

六年级:亲子阅读计划,阅读手抄报,优秀阅读笔记展评,每个单元的专题手抄报,名字优雅、充满诗情画意的个人诗集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很值得大家学习的是6.1班和6.2班的“我的读书计划”制定的非常详细,有指导思想、阅读目标、读书口号、实施方法、进度计划、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项目;6.3班的读方法推介、个性化书签展示;6.4班的“好书推荐卡”让人眼前一亮,内容包括书名、作者、推荐指数、推荐人、推荐理由、故事梗概。六年级整个级段的手抄报,诗集,作品集质量上乘、形神俱佳。学生个人阅读笔记记录总量高达一万字以上。这些成果是老师指导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智慧的结晶,彰显着整个级段老师们团结协作、计划性强、扎实有效、按部就班、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

课外活动时间,同级段的学生相互参观交流,孩子们漫步在书香四溢的校园,流连在茫茫的书海中,欣赏着自己读书的成果,书香书韵犹如浪漫的诗行点缀在孩子们茁壮成长的路上。

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篇6

随着我市标准化学校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逐渐被各级教育工作者所看重,许多学校改扩建了图书馆用房,新建校预留了图书馆楼,但就如何使图书馆正常运转起来,为师生和教育教学工作服务。许多教育管理者还不知如何着手。存在很多误区。为此,笔者就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模式简单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高度重视中小学图书馆工作

中小学图书馆是学校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为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图书资源;各级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部门要履行工作职能,强化业务指导,实施监督检查;中小学校要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要求,推进中小学图书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书香”校园。切实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更新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建设学习型校园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图书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中小学图书馆的作用及几种管理模式

中小学图书馆是中小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其宗旨是:“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服务”。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的《中小学图书馆宣言》指出:“中小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也是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充分地肯定了中小学图书馆在学校教育中的重大作用。

目前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

1、藏书室式管理模式

即图书馆只有简单的书架、借书板等设施,空间狭小只能实现简单的借还功能,基本没有实现计算机管理,只是简单按照《中图法》进行了分类。目前此种模式在农村学校比较普遍。借阅效率低下。

2、计算机管理模式

即图书馆有一定规模,空间较宽敞,馆室内有计算机、扫描器和服务器以及其他网络设备,可实现目录检索、电子借阅。图书都按《中图法》分类并贴了条形码,方便师生借阅,大大提高了借阅效率。此种模式前期图书入库工作较重但后期维护较方便。目前中学或市城区小学图书馆已基本实现图书馆的计算机化管理。

3、综合图书馆模式

即图书馆往往是整个一栋图书楼,分为藏书区、期刊阅览区、过刊查阅区、学生阅读区、教师阅读区、休息区及服务区以及阅读指导区等功能区域,馆室环境好,有空调,文化氛围较浓,完全计算机化管理,一般有触摸屏电脑供师生检索图书,图书馆内实现监控全覆盖。全部实现开架式借阅,馆室开放时间长,学生可自行进入图书馆看书、学习、写作业等,一般大学都建有这种综合性图书馆。

4、特色图书馆模式

即根据学校特色设计图书馆样式及运转模式,如我市有部分小学建成了特色图书馆,馆室按照学生年龄特点装修成大森林模式,书架根据学生身高专门定制,阅览区有沙发和饮用水,室内有空调,图书定期更换,学校根据学生要求购置各种图书。图书馆全天对学生开放。有的学校还充分利用教学楼的楼道和楼内其他空间设置读书角和走廊图书馆,给学生充分接触书籍的机会。这种特色图书馆适合经济发达地区。

综上所述,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要根据学校规模,陪伴相应的图书馆,根据经济条件和学校类别设置图书馆装修环境,一般都要实现计算机化管理,实现开架式借阅,要有学生阅读区和服务区等基础设施。馆室光线要适宜,有恒温恒湿设备保证图书的存放和师生的阅读环境要舒适。同时要加强管理,为师生考虑做好服务工作。

三、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阅读活动,强化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提高素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学生各学段课外阅读总量基本要求为:1~2年级不少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3~4年级不少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5~6年级不少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7~9年级不少26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英语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5万词以上。高中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英语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9万词以上。阅读书籍中社会科学类书籍大致在50~70%,自然科学类书籍大致在20~40%为适。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年龄、心理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分层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阅读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发展与终身学习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中小学校要普遍开设图书情报课和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做到教师、教材、课时三落实。

3、以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创新阅读的方式方法

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日常与节假日相结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读书日以及寒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每年拟定专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开设讲座,开展书评,征文、演讲、辩论,组织读书兴趣小组,开展社团活动等。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阅读专题网站、博客和QQ群组等,搭建有效平台,为广大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要以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创新阅读的方式方法,激发阅读兴趣,促进阅读交流,提高阅读质量。

4、加强阅读活动研究和馆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篇7

   一、抓好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广阔的阅读视野的基础上的。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因为应试教育的桎梏,教师常常特别强调对课本上少量精品文章的精读精讲,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非常狭窄,更加可悲的是学生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种短视的功利主义阅读也与现代语文的教学特点极不一致。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报刊和因特网上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缺陷就是信息量太少,一堂课的教学仅仅围绕着课文转,很少能够跳出课本,超越课本。

   实践证明,要进行个性化阅读,必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做到博览和精读有机结合。不但要指导学生对重点篇章仔细阅读、揣摩、体味,更需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书,勤于做读书笔记,上网阅读信息,并从中获取精神养料。为了提升阅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提高教学的课程意识,摆脱课堂和课本的束缚,特别要注重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教师应尽量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恰当地补充新信息,勇于跳出课本,从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使学生能充分阅读。

   二、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的措施

   1.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教师要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时可以采用“四步四方法”。

   第一步为“设置悬念法”,即每天在课前利用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设置悬念。如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上演“空城计”,学生听到精彩处,急于要知道结果,我却设置悬念,不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看书,下节课告诉老师结果。无形中学生中了教师的“圈套”,主动去找书看,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故事情节,慢慢对读名着产生了兴趣。

   第二步为“扩展阅读法”,即分阶段、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由阅读节选向阅读原着,或由阅读课文向阅读相关篇目扩展。例如,学了鲁迅的《风筝》,可以让学生读他的《朝花夕拾》;学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可以推荐学生读他的《新月集》《飞鸟集》;学了冰心的《纸船》,可以推荐学生读《繁星·春水》;学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可以推荐学生读他的《骆驼祥子》等。阅读长篇文学名着可以“不求甚解”,随着年龄和知识阅历的增长,到了适当的时候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它对学生人文素养、生活情趣、思想品德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第三步为“情境设置法”。在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后,采用情境设置法,通过请学生上讲台讲精彩故事、评文学人物、演精彩片段等方式,再创情境,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例如,在读完《唐雎不辱使命》这个故事后,我让学生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扮演唐雎和秦王,从情境表演中让学生感受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情境设置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第四步为“合作探究法”,在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注意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分小组讨论读书心得、分析人物形象、赏析精彩片段等,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创新,用喜欢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我惊喜地发现有的小组用读书笔记来展示成果,有的小组用读书卡片,还有的小组用读书手抄报。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完成了一本本内容丰富的读书笔记,制作出了一张张精美的读书手抄报作品,设计了一张张富有个性的读书卡片,甚至有的小组设计了期刊来展示本小组的阅读成果,学生们由衷地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将阅读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陶冶学生情操

   现在市场上书籍良莠不齐,一些书籍充斥着暴力、色情、凶杀等思想,教师要定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给学生,既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又帮助他们把握好阅读的方向,使他们免受不良书籍的影响。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兴趣、爱好来推荐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初一学生可推荐《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昆虫记》等,初二学生可推荐《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初三学生可推荐《名人传》《水浒传》《简·爱》《三国演义》等,这些作品适合不同学段的学生阅读,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起重要的作用。如冰心的《繁星·春水》歌颂母爱、童心、自然,能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大、童心的纯洁、自然的美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坚强不屈的意志、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可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乐观积极,不向困难言败;《简·爱》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说话”,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汲取的不仅是知识的养料,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力量。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一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只有把这股精神力量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保持一种鲜活灵动的状态,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效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3.指导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新课程教学法中明确指出,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猜读、探究性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自主阅读,以阅读为纽带,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提倡合作探究性阅读,分享阅读带来的乐趣。在每个星期的阅读课上,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每月阅读一本好书,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评论,对学生进行仿写创作训练,让学生从仿写开始,逐渐过渡到创新写作。将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长期坚持,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只要学会挖掘、利用好文学作品,就不愁心中没有一汪清澈的泉眼,手下的妙笔自能生花。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为实现语文教学神圣的终极目标——培养一个文化人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内课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55-02

作者简介:徐敏美(1975―),女,江苏张家港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小学教导主任。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随着“大语文”教学理念的深入贯彻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越来越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并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以致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时成了无用功,甚至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笔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有如下策略。

一、积极探索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一)深化内向型衔接

内向型衔接即衔接阅读指向课内阅读。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有效、有机的课堂链接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深化学生的阅读感悟,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塑造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各种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相近或相似,多注重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的渗透,教师在教学具有类似主题的文章时,可让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之后相互交流,碰撞思维。例如,当教师讲到“白衣战士”叶欣不顾个人安危去抢救非典病人时,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医生有什么看法?自己身边有没有像叶欣这样的“白衣战士”呢?自己要是做一名医生,应该做一名什么样的医生?医生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是一位好医生呢?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在无形之中就给学生提供了课外阅读的动力。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阅读相关题材的课外书,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回忆了旧知识,拓展了眼界。

(二)开辟外向型衔接

外向型衔接即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其阅读能力。首先,给学生介绍课外阅读法,比如最常用的有略读法、泛读法和精读法。对于不同的文章,应选择不同的方法。有些文章文句优美、寓意深刻,应该摘录到笔记本上并经常翻阅;而有些文章只需简单了解即可,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精读。其次,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启发学生兴趣,指导读物选择,并展开交流评论,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着力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

(一)阅读材料的推荐

教师要集思广益,综合多方面情况,以课内阅读为依托,给学生推荐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课文文体相似的课外文章,可以选择课文作者的其他文章,还可以选择与课文主题相似的同类阅读材料。对于名著节选,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原著,以文中主要人物为兴趣激发点,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建设课外阅读推荐书库

当前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个障碍就是手头上能够阅读的书太有限。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家长中新市民占到了70%以上,很多新市民打工辛苦,舍不得花钱给孩子买课外书。因此,建设课外阅读推荐书库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成立班级图书角,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阅读资源,解决了大家无书可读的烦恼。其次,开放学校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宝贵资源,在规定时间向学生开放。再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号召大家把自己的课外书带来,交换着阅读。

三、有效开展课外阅读实践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做好课外阅读实践能够有效促进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一)建立阅读摘录卡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了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教师应教给学生摘录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摘录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好段,之后时常翻阅,长期受其熏陶,最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各自的摘录卡,确保阅读的有效性。

(二)定时定量阅读

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除了学生要有自信心和恒心外,还需要老师、家长的监督。有了阅读量的保证,才能有学生阅读质的飞跃。在校期间,教师要安排好课外阅读时间,要求学生每天定时阅读。阅读量要有最低限定,但不必有最高限定,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倡导亲子阅读

很多父母把业余时间花在打麻将、看电视等娱乐活动上,却很少花时间与孩子沟通,而读书恰恰是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最好媒介。父母每天花半个小时听听孩子朗读自己的作文,或者给孩子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以身作则地陪伴孩子一起静静阅读,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四)组织主题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心挖掘一些有意义的主题,通过举办主题活动,促使学生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有志者,事竟成”的主题,推荐阅读《张海迪》《霍金的故事》等文章;围绕“走进长征”,推荐《金色的鱼钩》《丰碑》等文章;围绕“体味亲情”主题,推荐《爸爸的左眼》《隧道》等作品。与此同时,还可以举办辩论赛、演讲会。例如,设计辩题“愚公移山不明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课余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主题的书,以有效激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想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从而鼓励热爱阅读的学生,鞭策不爱阅读的学生。

(一)开展“阅读之星”“书香班级”评选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满足孩子内心的需求。当学生阅读课外作品,形成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学校每学期举办“阅读之星”“书香班级”的评选活动,这对每个学生都是一种鼓舞。

(二)积极开展阅读成果展示活动

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自己的阅读成果被别人肯定、赞扬后的愉悦、幸福,为此,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例如,对学生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报、摘录卡等进行展示,并评奖、颁发证书。有了这样的成果展示,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三)建立学生课外阅读档案

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所谓的群文阅读就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多篇相关的文章。群文读教学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效丰富学生的阅读,在单位时间内合理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今后能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结合主题选择适当的文章阅读

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选择相关或相似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比如,在教学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一课时,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开天》《黄帝战蚩尤》等进行相关阅读,以便学生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有利于学生进行教学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同时,在进行相关阅读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类阅读,以便学生今后更好地进行群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一,按照文章的内容确定主题。比如,都是写动物的,《跑进家来的松鼠》《最后一头战象》《老人与海鸥》等;都是写历险的,《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第二,按照文章的内涵分类。比如热爱自然的文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鹿和狼的故事》等。第三,按照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分类。比如,按白描手法写作的文章,《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金钱的魔力》等。群文阅读教学中所安排的文章分类阅读,可以是书本上原有的文章,也可以是课外相关的阅读文章,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文本。

2.合理设计阅读文章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分析、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文章的问题设计,将一些有比较性和冲突性的文章通过设计问题进行联合,以便让学生思考、分析。首先,设计比较性的问题。教师通过群文阅读进行相关阅读教学时,一般都会采用比较法来思考主体文章,采用的问题设计一般包含内容的比较、写法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比如,有关地方特色的文章《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让学生在领略各地不同风采时,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使用了怎样的手法去描写各地不同的景物,关注景物的特点及作用,让学生学会总结,以便为今后的阅读、写作积累经验。其次,设计冲突性的问题。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或相似的文章,但每个文章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些独特的特点就是与其他文章之间的不同之处,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这些不同之处,以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注重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优化整合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补充,也是外延。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知识,还需要重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联系和整合,为更好地进行群文阅读训练服务。比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可将朱自清的《背影》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找出两篇文章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促使学生逐渐把握住阅读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主题表达观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阅读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更好地分析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将阅读效率最大化。

总之,群文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参加阅读教学,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同时,群文阅读能够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更好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去阅读、理解、发现问题,让学生探索到阅读的乐趣,真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

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探微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不应该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软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多动点心思,让文言文教学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初中语文老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有效牵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阅读课,乐于动手,乐于探究。

一、注重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整体性

教师在课堂上抛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是杂乱无章的,更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云。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以一个大问题串起整篇文章,引领若干个小问题,问题之间要有关联和主次,要特别注重核心问题的设计,反复推敲、拿捏,以问题为引导,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譬如苏教版八下《马说》这篇文章,通过反复揣摩,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以这一个大问题串起整篇文章,引领若干小问题。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2.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3.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平的待遇?4.食马者的愚昧无知表现在哪里?5.当今社会怎样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通过核心问题和小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阅读课,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二、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文言文课堂教学应该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语言。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从而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譬如苏教版九上《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走近文本;2.再读课文,疏通大意;3.三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反复的诵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巧妙。在问题设计上,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桃花源美在哪里?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赏析。2.结合时代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3.合作探究:从课文中找出好词、好句、好段进行赏析,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位代表发言(提示学生可从字词的推敲、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反复的品味推敲语言,感受课文内在之美,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语言,从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构连生活,新颖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