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层建筑的规定十篇高层建筑的规定十篇

高层建筑的规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8:12

高层建筑的规定篇1

1国内外防火规范的比较

1.1高层建筑划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规定,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规定,35层及35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规定,当高层建筑的建筑高度超过250m时,建筑设计采取的特殊的防火措施,应提交国家消防主管部门组织专题研究、论证。美国《国际建筑规范》(2009年版)规定,有人员使用的楼面到消防车可以到达的地面的高差大于22.9m的建筑为高层建筑。对于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28m的建筑,可采用ⅠB类耐火等级的结构替代Ⅰa类耐火等级的结构,但承重柱的耐火极限不应降低。英国《建筑设计、管理及使用消防安全技术规范》(BS9999∶2008)规定,顶层楼板到地面的高度超过18m时,应设置消防电梯和防烟楼梯间且前室内设置消火栓。此外该规范按照顶层楼面高度的不同对建筑耐火等级作了规定,如a2类建筑(人员处于清醒状态且熟悉环境,火灾增长速率为中速火),当顶层楼面高度超过60m时,构件耐火极限不低于2.50h。法国《高层建筑防火安全法规》(2007年版)规定,建筑高度大于50m的住宅及建筑高度大于28m的其他类型的建筑为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建筑为超高层建筑。1972年的国际高层建筑会议将高层建筑分为4类:第一类为9~16层(最高50m),第二类为17~25层(最高75m),第三类为26~40层(最高100m),第四类为40层以上(高于100m)。由此可见,各国对于高层建筑均作了规定,但对超高层建筑的划分并不完全一致。有关高层建筑高度划分标准如下:美国23m、英国30m、法国28m(其中住宅50m)、我国24m,可见几个国家的规定相对而言差别不大,总体上,我国的规定比较适中。我国和法国明确界定了超高层建筑的划分高度,我国为100m,法国为200m,其中我国规范对建筑高度大于250m的建筑作了专门要求。美国和英国没有单独规定超高层建筑,但从消防救援以及建筑耐火等级角度对超过某一建筑高度的高层建筑作了特殊规定。如美国规定对于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28m的建筑,可采用ⅠB类耐火等级的结构替代Ⅰa类耐火等级的结构,但承重柱的耐火极限不应降低;英国规定人员处于清醒状态且熟悉环境、火灾增长速率为中速火的建筑,当顶层楼面高度超过60m时,承重构件耐火极限均不低于2.50h。

1.2耐火等级各国规范均根据建筑高度及使用功能规定了相应建筑的耐火等级,有关超高层民用建筑主要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对比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规范中有关柱、梁、承重墙等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与其他国家的规定比较接近,但楼板的耐火极限相对偏低。根据国内建筑火灾统计资料,火灾延续时间在1.50h以内的占88%,在1.00h以内的占80%。与之对应国内规范将一级耐火等级建筑物楼板的耐火极限定为1.50h,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楼板的耐火极限定为1.00h。我国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占多数,这样大部分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不会被烧垮。当然,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定得越高,发生火灾时烧垮的可能性就越小,但建筑的造价要增加。

1.3防火间距各国规范均通过限定防火间距作为防止火灾在建筑之间蔓延的措施,美国规范详细规定了建筑相邻部位的开口要求,当间距大于9.1m时,则对外墙耐火极限没有要求。英国采用相邻建筑外墙所受热辐射强度来确定防火间距,以是否达到引燃木材的热辐射强度12.6kw•m-2作为判定条件,要求建筑到达公共边界或者假定的边界(而非相邻建筑物)的距离为其达到热辐射要求的计算距离的一半。例如,在火灾规模为30mw的情况下,距离着火建筑7.9m的距离处即可达到12.6kw•m-2的辐射强度,从而可以引燃木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其到达与相邻建筑公共边界的距离取7.9m的一半,即不小于4m。法国规范要求相邻高层建筑外墙的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或具有8m的防火间距。我国规范也有限制外墙开口的类似规定,如开口面积小于外墙面积的5%时,防火间距可减少25%。对于耐火等级均为一、二级的相邻建筑,高民用层建筑与相邻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为13m,与相邻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为9m。我国规范中有关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规定与国外规范相比较为接近。

1.4避难设施避难层(间)作为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重要的安全疏散设施,各国规范均有详细规定。美国规范规定电梯候梯厅在采取防烟措施的条件下可兼做避难区域,同时对避难区域提出了双向疏散要求。对人员疏散存在困难的医疗建筑,美国规范要求可供患者睡觉休息或治疗的楼层以及其他人员荷载超过50人的楼层均应采用挡烟设施分为至少两个烟气控制区,并对该类建筑中的避难区域面积作了规定,卧床病人按照2.8m2•人-1、其他人按照0.56m2•人-1确定避难面积。英国规范允许避难区域设置在受保护的楼梯间内。此外,美国、英国规范均考虑了使用轮椅等行动不便人员的避难需求,其每人占用的面积美国为0.9m2,英国为1.3m2。我国规范对超高层公共建筑设置避难层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对超高层住宅建筑,《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要求设置避难层(间),而防火设计规范没有相应的规定,有关超高层住宅设置避难设施的技术要求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1.5消防救援确保火灾情况下消防车辆能够迅速到达着火建筑,提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建筑物的入口,对于营救建筑内的被困人员、降低火灾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规范对消防车道(包括其宽度、通行高度和坡度、回转场地等)及消防扑救作业面(包括长度、与建筑的距离等)均有所规定。美国规范中消防车辆可到达的位置与建筑内设置消防设施的情况有关,当建筑内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该距离可相应增加,如消防车道应能到达距建筑入口15m的位置,此外建筑物外墙与消防车道的距离不应超过46m,当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可增加到137m。英国规范规定消防车应能到达距消防水泵接合器18m的位置。法国规范规定消防车道与建筑物的距离不应大于30m。我国规范通过规定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布置要求,限定其与建筑的距离不宜小于5m,且不大于10m。同时规定消防车与消防水泵接合器的距离为15m~40m。可见国内外规范对消防车到达位置与建筑之间的距离要求比较接近,一般控制在15m~40m的范围内。关于超过一定长度的袋形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场地的要求,美国规范规定为46m,英国规范为20m。我国规范规定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但未明确其长度要求,应进一步细化该规定。

2超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加强措施

综上所述,针对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超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火设计,提出如下加强措施:

2.1耐火等级我国规范规定超高层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为一级,从前文对国内外超高层民用建筑主要承重结构构件的耐火极限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一级耐火等级建筑要求其楼板的耐火极限为1.50h,而国外规范的相关要求均不低于2.00h,可见我国规范对建筑楼板的耐火极限要求相对偏低。为给超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救援以及人员安全疏散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建议提高楼板的耐火极限。目前,我国有关楼板的构造做法及耐火性能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在楼板厚度为100mm(保护层厚度为10mm),其耐火极限可达到2.00h,楼板厚度达到120mm(保护层厚度为20mm)时,耐火极限可达2.65h。结合国外规范的相关要求和我国实际的楼板构造做法情况,对超高层民用建筑楼板的耐火极限提出如下要求:超高层民用建筑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0h。

2.2防火间距我国规范中有关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规定与国外规范相比较为接近。此外,规范中规定在设有防火墙等条件下,高层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可以不限或不小于4m。对于超高层民用建筑,较大的防火间距除有利于防止火灾在建筑之间的蔓延外,也为消防救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考虑到我国超高层建筑的数量及相应的救援和管理条件,建议即使在采取设置防火墙等措施的条件下,也不应调整超高层民用建筑与相邻其他建筑的防火间距。为此,提出如下建议:超高层民用建筑与相邻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应符合高层民用建筑与民用建筑防火间距的相关规定,其间距在采取设置防火墙等措施的条件下也不应减小。超高层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的防火间距(包括与甲类厂房,与甲类仓库,与甲、乙、丙类液体储罐,与可燃气体储罐,与可燃材料堆场的防火间距)应符合高层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防火间距的规定,其间距在采取设置防火墙等措施的条件下也不应减小。

2.3避难设施避难层(间)作为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重要的安全疏散设施,各国规范均有详细规定。我国《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高层公共建筑设置避难层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对高层住宅建筑的避难层设置没有提出要求。仅在《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有高层住宅需要设置避难层(间)的规定。因此,我国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中有关超高层住宅设置避难设施的技术要求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结合住宅建筑的特点,设置避难间。同时参考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规范对医疗建筑的避难区域或使用轮椅等行动不便人员的避难需求的规定,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规定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施时也应考虑行动不便人员的避难需求,为该类人员的安全疏散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对于高层建筑避难间的具体设置高度要求,需要考虑到当前消防车辆救援高度一般在50m的实际情况。为此,提出如下具体建议:建筑高度大于50m的高层病房楼,其50m以上楼层每层应设置避难间。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其54m以上楼层每层应设置避难间。

2.4消防救援《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整合修订稿)对消防灭火救援要求的规定,补充了现行相关国家标准在消防救援规定方面的不足,但对需要设置回车场的尽头式消防车道的长度要求需补充规定。结合道路中心线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60m的规定建议取1/4,即40m。此外,超高层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上下组合建造时,其裙房屋面如果兼做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应对其屋面板的耐火极限提高要求,以确保消防救援作业的安全,可考虑与防火墙的耐火极限要求一致,即3.00h。为此,提出如下具体建议:一是长度超过40m的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该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二是超高层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合建,住宅部分通过裙房屋面疏散且裙房屋面用作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时,裙房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0h。

3结论

基于上述比较分析,对于超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火要求,笔者建议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整合修订送审稿)中增加以下规定:

3.1耐火等级。超高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其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0h。

3.2防火间距。超高层民用建筑与相邻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应符合高层民用建筑与民用建筑防火间距的相关规定,其间距在采取设置防火墙等措施的条件下不应减小;超高层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的防火间距(包括与甲类厂房,与甲类仓库,与甲、乙、丙类液体储罐,与可燃气体储罐,与可燃材料堆场的防火间距)应符合高层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防火间距的规定,其间距在采取设置防火墙等措施的条件下也不应减小。

高层建筑的规定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tU208.3]高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高层建筑在我国建筑市场上的快速发展的时候,建筑类型与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化,建筑结构设计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建筑结构设计的多样化并不只是与建筑物的审美、功能息息相关,还与建筑物本身的安个性能等其他性能联系密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优化建筑结构设计,对于高层建筑的综合性能具有积极影响。

1分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1.1水平力是设计的决定性因素

在高层的建筑设计中,应该对水平荷载给予积极重视,捉讲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我们知道在低层或者多层的建筑结构设计中,常常用重力为代表的竖向荷载去控制建筑物的结构然而,在高层建筑中,虽然竖向荷载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水平荷载在其中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不能忽视。使得水平荷载比竖向荷载更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原因在于高层建筑物的自身重量和使用荷载在竖向构件中能够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仅与建筑物的高度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在竖向构件中引起的轴力,与建筑高度两次方成正比。

1.2侧移是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侧移是高楼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控制因素,这一点与低层建筑不一样当楼房的高度不断增加的时候,水平荷载下的结构侧移变形会逐渐拉大,这就给高层建筑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设计高层建筑结构的时候,应该将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控制在一个限度之内。

1.3抗震设计要求较高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对于抗震设计的要求显得更高一般来说除了要求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有普诵的竖向荷载、风荷载以外,还应该捉讲结构设计具有良好的抗震性性能,达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目的。

1.4轴向变形需加以重视

在高层建筑中,竖向荷载数值变大的时候,会在柱内产生较大的轴向变形,使得连续梁弯矩发生变化,让连续梁之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变小,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浩成影响因此,在讲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要对轴向变形的数据讲行仔细计算,对下料长度讲行有效的调整,防止高层建筑的轴向变形数据不断拉大。

1.5结构延性是或要的设计指标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建筑结构具有应有的延性,促进建筑物在遇到地震或其他危险的情况下避免倒塌。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物结构显得比较柔,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幅度会相对大一点,如果高层建筑物没有相应的延性,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效率,甚至会危机建筑内部人和物的安全,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延性应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指标,应该得到应有重视。

2分析在目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颗与策略

2.1建筑物超高问颖

高层建筑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楼层多,建筑物本身高但是,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加大,在抗震性能和建筑质量方面都面临着更严峻的问题。出于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较高需要,建筑规范对建筑物的高度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在高度设计方面要确保满足抗震的实际需要在目前的高层建筑市场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超高问题,针对建筑物的超高问题,建筑规范逐渐将限制的高度设为a级高度,还在一定程度上细化了高度规则,增加了B级高度这种较为明细化的建筑物高度规范使得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措施有了一定的改进。此外,针对更为明细化的建筑物高度限制,各个高层建筑工程都应该重视建筑物超高现象,在施工图纸审核时都应该发现问题,并在问题中对建筑物高度讲行重新论证,防止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浩价和工程讲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2.2短肢剪力墙设置问颖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讨程中,需要重视短肢剪力墙设置问题。在我国新的建筑规范中,明确规定了短肢剪刀墙的定义,也对短肢力墙的使用作出了相关限制。短肢剪力墙是指建筑物墙肢截面的高度比和厚度比在5一8的墙,根据实际经验和相关数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该尽量使用短酯剪力墙,因此,高层建筑在设计的讨程中,要尽力地僻负使用短肢剪力墙。

2.3嵌固端的设置问颖

高层建筑的嵌固端一般设计在二层或二层以下的地下室顶板之上,也会设计在二层或二层以上的人房顶版上。而在嵌固端设置的时候,结构设计工程师很容易忽视了由嵌固端的设置带来的问题,如嵌固端楼板的设计、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限制、嵌固端上下层抗震等级一致性、结构抗震缝设置、嵌固端位置协调等等问题。当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会让建筑设计后期的工作重复修改,很容易埋下建筑安个隐患。

2.4结构规则性问颖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中,规则性被作出了诸多限制例如,规定了结构嵌固端上下层的刚度比、平面规则性等此外,新规范明确采用了强制性的条列讲行规定,建筑不应该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但是,目前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仍然存在着一此违反规则性问题的现象,直接影响了高层建筑的整体质量。因此,为了防止后期施工图纸工作上的被动整改现象的出现,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工程师应该要注意结构设计中的规则性问题,充分利用结构计算与分析工具或方法,尽量遵守相关规则,捉讲高层建筑整体质量的提高。

总之,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反复性的讨程,任何失误或者遗漏都会让高层建筑设计效果显得不理想,也会直接影响高层建筑的设计讨程和施工讨程。为了防止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讨程中出现不安个因素,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讨程中,设计工程师要充分注重结构设计中的规则性问题、抗震性能、超高问题、短肢剪力墙设置问题等问题,促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符合高层建筑的设计特点,对建筑结构设计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包世华,新编高层建筑结构,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

高层建筑的规定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注意事项

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人口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在城市用地日渐紧张的今天,建筑用地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高效使用有限的土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高层建筑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用地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高层建筑的安全、可靠,就必须注意设计中的问题。

一、高层建筑设计的特点

1、延性特点

相比于普通建筑的柔性,高层建筑的柔性更具优势,当高层建筑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时,更容易发生变形,因此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注重高层建筑的延性问题,将延性问题放入高层建筑设计的考虑范围,并作为重要的设计标准对高层建筑进行设计,确保高层建筑变形后仍然保持良好的状态,避免出现楼层倒塌的情况,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可靠。

2、载荷问题

在高层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建筑的载荷问题,既水平载荷与竖向载荷对整个高层建筑的影响。水平载荷是为了保证高层建筑在收到侧向力时依旧保持整个建筑的稳定和平衡。[1]

3、轴向变形

建筑结构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出现位移,有轴向位移、剪切变形以及弯曲的情况,高层建筑的轴向比较大,变形更加明显,高层建筑出现轴向变形后会对建筑的结构内力产生影响。

二、高层建筑设计的原则

1、选择合理基础性的方案

在高层建筑前,应选择合理的基础性方案,保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在对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和分析高层建筑的周边环境,例如地质、水文、地下管道等问题,对建筑的整体条件与建筑的结构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以及载荷能力,从而确保高层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在选择施工方案时,应挑选对地基情况分析了解最透彻,计划设计最优的方案,保证高层建筑的地基稳固,避免因地基不稳造成高层建筑倾斜或坍塌的危险。

2、结构设计要合理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安全的重要因素,要对结构进行合理化设计,保证高层建筑能够承受一定外力。在选择结构方案时,应确保相同结构单元的结构设计相同,并且结构的设计要与材料的使用合理搭配,从而保证结构设计的合理化,提高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便于施工的原则

在对高层建筑进行设计时,要保证建筑施工的方便,不同的建筑设计对高层建筑施工所使用的工艺难度、整个工程的施工周期以及施工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合理选择计算简图

选择计算简图是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第一步,计算简图是对高层建筑的结构进行计算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保证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应从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结构内的节点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中,保证计算简图的有效,不影响整个建筑的安全。[2]

三、高层建筑设计中常出现的问题

高层建筑一般处于城市的中心地段,这些地段的交通比较复杂,高层建筑需要承载这些复杂的交通压力,因此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交通因素,合理设计高层建筑的楼层数和整体高度。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要拓宽街道的宽度,确保其通行能力。不同国家以及地区高层建筑设计的高度不同,高层建筑应重点注意结构上的问题,从而建设出安全性能高、质量好、经济舒适的高层建筑,当前,高层建筑设计是建筑人员的重要研究问题。

1、高层建筑中的设计规范问题

高层建筑的设计规范分为推荐性和强制性两种,我国建筑中更多使用强制性规范,设计人员应根据法律和规定进行设计,如果设计人员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设计,设计的后果则由设计人员承担,这就导致很多设计人员在建筑事故发生时,用设计规范来洗脱自己跌责任。强制性的设计规范不能使设计人员灵活的应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不利于设计人员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

2、安全问题

高层建筑设计是否安全对于今后高层建筑的安全使用有着直接的影响,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涉及到高层建筑的防火、抗风、消防、配电、安全通道、电梯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防火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在高层建筑中的疏散楼梯不能随意更改,并设立室外楼梯,可以利用室外楼梯进行疏散,疏散的宽度需要根据高层建筑的层数以及住宅、防火的相关规定进行确定。抗风问题,抗风问题就是预测到高层建筑物周围的气流情况和建筑物出现的性状,如果建筑物的结构不稳定、围护结构发生损坏都能够对高层建筑造成危害,风灾给高层建筑带来的损坏就是工程结构的坍塌,所以必须对高层建筑的抗风能力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高层建筑安全。[3]配电问题,高层建筑的供电电源是由两个发电厂提供的,当一个发电厂出现问题时,另一个也可以正常工作,保证高层建筑的正常运行。高层建筑中的照明设备应安装在疏散楼梯、消防室、配电室等场所。电梯的设计位置应注意合理性,保证遇到危急情况时能够通过最快捷的撤离高层建筑。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有专业的人员进行安全设计,并做好安全维护工作,高层建筑的各个环节都应制定严格的规范制度,并根据相应的规范制度开展工作。同时加强高层住户以及相关业主的教育宣传,提高他们的安全管理意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垃圾处理问题

高层建筑一般建设在城市中心,地段比较繁华的位置,这里的人口密度比较大,在短时间内就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设计人员设计出处理垃圾的通道,保证用户能够利用垃圾处理通道将垃圾进行统一的收集和处理。目前,有些高层建筑在各层没有设计垃圾处理通道,而是由清洁人员将垃圾集中,然后进行运输,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成本。

4、排烟问题

在高层建筑中,排烟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如果排烟不畅,可能会造成人员的烟气窒息或中毒,还有可能造成火灾,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高层建筑中之所以会出现排烟不畅的问题,主要是在设计时将居民使用的电梯与消防电梯合为一个。一些楼梯间没有自然排风的条件,也没有排烟的安全措施,而且高层建筑的防火门经常被关闭,造成排烟不畅。[4]

结束语:

在高层建筑中,应充分考虑多方面的的因素,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将安全问题作为设计的主要关注的问题,灵活设计,使高层建筑更加实用、经济、安全、美观。

参考文献:

[1]林衍.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7(9):98-99.

[2]杨留学.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和要点分析[J].门窗.2012.23(8):225-226.

高层建筑的规定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空间

1城市空间与高层建筑的关系

1.1城市空间密集度

城市建筑的聚集和分散是城市空间形态中最为主动的力量,主导着城市三维形态特征的演变。高层建筑建设往往集中在某些城市中心区,促使这些片区的空间聚集度大大提高,改变了那里传统的高密度、低容积率的城市空间形态。

1.2城市尺度和天际轮廓线

城市中的建筑高度不断增长,使城市整体空间尺度随之改变。高层建筑以条带式、簇群式或散点式等布局方式大量出现,逐渐改变整座城市的三维空间形态,而向高空伸展。优美而独特的天际轮廓线是良好城市整体和局部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识别城市的标志之一。

1.3城市山水景观视廊

高层建筑的发展既给城市的自然山水景观和人工环境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一方面,它改变了以往建筑高密度的状况,提供了更多开敞空间,其本身高耸的建筑形体具有很强的识别性,还为城市提供了新的眺望点;另一方面,高层建筑在高度上容易造成视线阻隔,把具有城市特征的山水景观和城市内部分隔开来,破坏了城市整体空间体系。

1.4城市肌理和开敞空间

城市肌理是每座城市在各自建设发展历程中积累、沉淀的空间特征。高层建筑的大量建设,取代了以往小尺度密集分布的建筑形式,大大改变了城市的结构组织和肌理特征,容易导致趋同化而使城市特征消失。城市开敞空间中受高层建筑影响最大的有街道、公园和广场。高层建筑使很多街道和公园、广场的围合感大大增强,有时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压迫感。

1.5城市建筑形体和色彩

高层建筑由于其建筑体量大,建筑形体和色彩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高层建筑的外部形体是否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色彩是否能与城市或片区的基调色彩相融合,都会对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带来很大影响,在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的敏感地段尤为如此。

2高层建筑建设在城市空间形态上的主要问题

高层建筑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是双方面的,趋利避害需要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效控制和引导。当前这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城市规划忽视物质空间和城市景观美学要素

高层建筑建设给城市空间形态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立体空间形态的塑造应当引起城市规划的足够重视。然而,传统的城市规划重点关注城市的规模、结构和用地布局,主要着眼于二维空间,缺乏对城市整体三维空间系统和城市形象的考虑,忽视了城市景观美学要素。针对高层建筑,城市规划还缺少与之相适应的手段进行空间形态上的控制引导,从而导致了远景规划和实际空间形态上的差异。

2.2缺乏有效的空间规划控制

城市规划在城市整体层面上对建筑高度控制力度较弱,城市片区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下文简称“控规”)虽然将建筑限高作为一项核心指标予以控制,但长期以来控规限高指标的核定缺乏依据和科学性。在建筑限高上,有时限制过紧,使具体实施难以操作;有时限制太松,又起不到控制引导的作用。这种情况使很多高层建筑建设在空间上缺乏统一协调、运作有效的规划控制。

2.3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相对滞后

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品质的提高。然而,传统城市设计的一整套理论方法来源于对过去城市空间尺度的研究,如空间的场所感、围合度、街道广场与建筑的宽高比等。高层建筑已经在多个方面使城市空间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城市高度、城市肌理和空间形态关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设计理论方法来指导,这就要求继承与更新。

2.4各层次规划设计的控制引导相脱节

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在高层建筑的空间形态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纵向和横向脱节。纵向上是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到控规之间的脱节,编制控规时片区开发强度、高度控制在上位规划中难以找到依据。横向上是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脱节。大多数城市的空间形态仅有二维的平面规划,却没有三维的立体设计引导,导致高层建筑的开发建设往往缺少主动的空间引导。

以上因素导致高层建筑在城市空间形态塑造上问题频出:⑴、高层建筑开发各自为政,忽视其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特别是对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导致城市空间形态混乱;⑵、城市外部空间受到挤压且单调无序,沿街高层给街道带来巨大的空间压迫感,一些高层缺少对建筑形体的深入推敲,色彩选择和搭配较为随意,降低了城市空间环境品质;⑶、城市空间环境均好性受到影响。高层建筑常处在景观条件良好的地带而不留空隙,让更多建筑难以共享良好的景观以及自然通风、日照等条件。

3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引导对策

事实证明,必须采取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相辅相成的方法,将城市总体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至微观层面的空间关系统筹起来,发挥积极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作用,才能避免高层建筑建设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不利影响,将其积极作用体现出来。

3.1改进各层面对高层建筑建设的规划控制

(1)高层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布局

高层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布局受到多方面影响,主要包括用地性质、区位价值、交通条件、城市景观和历史保护等因素。规划应在城市总体层面上对这些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高层建筑适宜建设、限制建设和禁止建设的区域,进行建筑高度分区;重点分析城市特色区域,尤其是敏感地段,确定这些区域的高层建筑分布,以及高层建筑的重点限制区范围;全面考察城市的自然和人工景观环境,留出城市的景观视廊、视域,以及必要的城市绿楔、通风道等;充分考虑高层建筑同城市各级开敞空间之间的关系。对于高层建筑集中的片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规划应处理好这些地段的交通可达性和设施配套条件。

(2)控规应发挥中坚作用

对于高层建筑的空间形态,片区层面的控规因其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技术手段等优势而应该发挥控制和引导的中坚作用。控规如何将它的控制性与可操作性、规定性和引导性充分结合起来,对于片区层面的开发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应突出其规定性作用,通过指标和图则的方式有效控制各街区高层建筑的开发强度总量和建筑高度;另一方面应突出其指引性作用,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指引更小层面的开发强度和立体空间形态。对高层建筑片区的控制引导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高层优势,提高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从而提高住区的绿地率,保障足够的开敞空间,尽可能改善城市外部空间环境质量;对建筑高度应有合理的限制,根据整体和周边的空间环境确定建筑高度,减少套用经验值的情况;通过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四项核心指标的规定和控制确定其他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完善高层住区的交通和各项配套设施,有利于提高片区整体空间质量。

3.2建立和完善适应高层建筑建设特点和要求的城市设计新体系

应对当前城市空间形态集成度的变化,需要有适应高层建筑建设特点和要求的城市设计体系,需着重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在总体层面上分析空间集成度、确定高度分区,根据城市各自特点对高层建筑建设进行分级控制引导;按照高层建筑的形体特征,结合城市山水空间形态对天际轮廓线进行设计引导,尤其是滨水地带,应处理好近景天际线和远景天际线的层次关系;研究城市的山水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貌等要素,严格控制高层住宅的所处地段和相应高度,留出必要的开敞空间和视廊;研究城市肌理特征,分析高层建筑所带来的新肌理关系,延续并发展城市特有的空间肌理和结构,处理好高层建筑同开敞空间的关系;研究城市的基调色彩,引导高层建筑的色彩关系与城市总体色调相契合。

3.3统筹各层面的规划控制和设计引导

面对高层建筑所带来的城市空间形态问题,城市设计必须发挥其空间引导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将城市设计的过程同城市规划编制协调起来,将各空间层面的规划设计控制引导统筹起来。只有这样,城市规划才能针对高层住宅建设形成空间形态控制引导的规范,并通过法定程序落实到实施和管理当中。

(1)与总体层面的规划设计相协调

就高层建筑的空间形态而言,城市设计可以为城市总体规划做相关的专项研究,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结构和用地布局为依据,对高层住宅的分布、高度分区、天际线等进行空间引导,将这些内容体现到规划当中,弥补城市规划在三维空间限定方面的不足。

(2)中观层面的具体控制和设计引导

中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常和片区的控规同时进行。城市设计应在控规编制中发挥重要的空间引导作用,与控规的控制要素和指标相辅相成,这样就能比较直接和有效地对片区高层建筑的空间形态进行控制引导,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相协调。

举例而言,笔者参与的规划面积达6.24km2的江苏软件园吉山基地建设,采取了控规和城市设计同期编制的方法。在空间布局上,吉山基地规划充分考虑了南京地区建筑日照要求较高等多方面因素,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安排高层建筑的布局、高度分区、交通组织和开敞空间等,将空间设计体现到控规的指标当中,并运用当前控规编制的新方法,采取片区-街区-地块三级控制,以及法定文件和指导文件两个层面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对高层建筑的空间形态进行控制,便于未来的实际运作。

(3)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具体落实

具体到建筑小区以及组团的规划设计,高层住宅的建设应落实上一层面规划控制和设计引导的要求,将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和设计方法运用到修建性详细规划当中,努力营造外部空间环境协调、内部小环境优良的高层建筑空间关系。重点要考虑高层建筑的空间组合、外部形体效果和色彩对比协调以及高层建筑同周边开敞空间的关系,深入推敲人处在高层建筑环境中的心理感受和实际生活需要。

高层建筑的规定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规范;规则

1、建筑面积的概念

建筑面积亦称建筑展开面积,是指建筑物各层面积之和。建筑面积包括使用面积、辅助面积和结构面积。使用面积是指建筑物各层平面布置中,可直接为生产或生活使用的净面积之和。居室净面积在民用建筑中,亦称“居住面积”。辅助面积,是指建筑物各层平面布置中为辅助生产或生活所占净面积总和,使用面积与辅助面积的总和称为“有效面积”。结构面积是指建筑物各层平面布置中的墙体、柱、垃圾道、通风道、附属烟囱等结构所占面积的总和。

2、建筑面积的作用

建筑面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在国民经济一定时期内完成建筑面积的多少,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人民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和文化生活福利设施发展的程度。

建筑面积在编制工程建设概算时,是计算工程量的基础,如计算出建筑面积之后,利用这个基数,就可以计算地面抹灰、室内填土、地面垫层平整场地等项目的工程量及其价值。

建筑面积作为结构工程量的计算基础,不仅重要,而且也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和细心计算的工作,任何粗心大意都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不但会造成结构工程量计算上的偏差,也会直接影响概预算造价的准确性,造成人力、物力和国家建设资金的浪费及大量建筑材料的积压。

建筑面积与使用面积、辅助面积、结构面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或结构设计时,都应在计算建筑面积的基础上再分别计算出结构面积、有效面积及诸如平面系数、土地利用系数等技术经济指标。有了建筑面积,才有可能计算单位建筑面积的技术经济指标。如工程总价值除以总建筑面积,就是单位工程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技术经济指标或称单方造价(元/m2)。

建筑面积的计算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投标报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配备施工力量、成本核算及物资供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3、建筑面积计算的规范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建设工程全面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已是大势所趋。工程量清单计价属于全面成本管理的范畴,其思路是“统一计算规则,有效控制数量,彻底放开价格,正确引导企业自主报价,市场有序竞争形成价格”。所以,有一个完善、合理的计算规则,对建筑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以往的建筑面积计算规则,存在很多有争议的地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制了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建设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以下简称《规范》),并规定自2005年7月1日起执行,这充分标志着国家对规范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1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与规则的比较

3.1.1单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计算

《规范》规定:单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应按其外墙勒脚以上结构水平面积计算。单层建筑物高度在2.2m及以上者计算全面积,高度不足2.2m者计算1/2面积。利用坡屋顶内空间净高超过2.1m的部位应计算全面积;净高在1.2m~2.1m的部位应计算1/2面积;净高不足1.2m的部位不应计算面积。

规则规定:单层建筑物不论其高度均按一层计算,其建筑面积按建筑物外墙勒脚以上的水平面积计算。并未明确利用坡屋顶内空间时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规范比规则更加突出了高度在建筑面积计算中的控制作用(高度在2.2m以上者计算全面积;高度不足2.2m者计算1/2面积),还有很多部位的建筑面积均是依据其净高分3类(净高超过2.1m的部位计算全面积;净高在1.2m~2.1m的部位计算1/2面积;净高不足1.2m时不计算面积)进行计算,如多层建筑坡屋顶内、场馆看台下等。

3.1.2多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计算

《规范》规定:多层建筑物首层应按其外墙勒脚以上结构水平面计算,二层及以上楼层应按其外墙结构水平面积计算。层高在2.2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2.2m者应计算1/2面积规则规定:多层建筑物建筑面积按各层建筑面积之和计算,其首层建筑面积按外墙勒脚以上结构的水平面积计算,二层及二层以上按外墙结构的水平面积计算。

由比较可见,《规范》将多层建筑物按其层高,以2.2m为界分两类进行计算,而规则并没有突出层高高度在计算建筑面积中的作用。

3.1.3立体书库和立体仓库与立体车库的计算

《规范》规定:立体书库、立体车库、立体仓库,无结构层的应按一层计算,有结构层的应按其结构层面积分别计算。层高在2.2m及以上者应计算分面积;层高不足2.2m者应计算1/2面积。规则规定:书库、立体仓库设有结构层的,按结构层计算建筑面积;没有结构层的,按承重书架层或货架层计算建筑面积。

由比较可见:立体书库、立体仓库、立体车库无结构层的计算建筑面积,《规范》与规则存在很大差别,一个是按一层计算,一个是按承重书架层或货架层计算。

3.1.4阳台的计算

《规范》规定:建筑物的阳台(不论封闭与否)均应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

规则规定:封闭阳台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凹阳台、挑阳台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显而易见,规范的此条规定解决了阳台建筑面积在以往房屋买卖中出现的很多争议。

3.1.5有永久性顶盖的室外楼梯的计算

《规范》规定有永久性顶盖的室外楼梯,应按建筑物自然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而规则规定室外楼梯,按自然层投影面积之和计算建筑面积。

3.1.6有永久性顶盖无围护结构的车棚和货棚等以及雨篷的计算

《规范》规定:有永久性顶盖无围护结构的车棚、货棚、站台、加油站、收费站、场馆看台等,应按其顶盖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

《规范》规定:雨篷结构的外边线至外墙结构外边线的宽度超过2.1m者,应按雨篷结构板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

规则规定:有柱的雨篷、车棚、货棚、站台等,按柱水平面积计算建筑面积;独立柱的雨篷、单排柱的车棚、货棚、站台等,按其顶盖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规范》计算建筑面积更加简便,取消了有无柱的说明,改变为按顶盖和结构板的水平投影面积考虑。

3.1.7建筑物通道的计算

《规范》明确规定建筑物的通道,指楼层部分跨在人行道上的临街楼房的底层和有道路穿过建筑空间的楼层,不计算建筑面积;而规则规定可计算建筑面积。

3.1.8其他

《规范》规定:建筑物外墙外侧有保温隔热层的,应按保温隔热层外边线计算建筑面积;而规则不计算保温层厚度所占的建筑面积。《规范》增加了以幕墙为围护结构的建筑物,应按幕墙外边线挂牌建筑面积。

3.2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优点

(1)《规范》更加细化。例如,在计算单层建筑物和多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时,更多的地方都用到了层高高度或净高,并分为3个界限:计算全部建筑面积;计算1/2建筑面积;不计算建筑面积。

(2)《规范》更加简便、明确。例如:计算雨篷、车棚、货棚、站台等建筑面积时,取消了有柱与无柱的界限,使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3)《规范》更加合理。例如:阳台的计算,不论其设置形式如何,一律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避免了以往的许多争端。

4、结语

建筑面积的计算绝不是单纯的计算工作,它不仅为编制概预算、拨款、与贷款提供指标,同时,对建筑面积的合理利用,合理进行平面布局,充分利用建筑空间,不断促进设计部门、施工企业及建设单位加强科学管理,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经济效果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的规定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0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的越来越复杂化、多元化和综合化给消防设计带来了难度和进一步的挑战。随着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各种功能复杂的大型建筑、各类新型场所不断涌现,现行的防火设计规范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更有效的防止和减少建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笔者结合建审工作实际,以此次规范合并修订为契机,对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中一些不明确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存在三处不一致的地方

《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十三条在地下建筑内设置公共娱乐场所,除符合本规定其他条款的要求外,还应当符合下列规定:①只允许设在地下一层;②通往地面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二个,安全出口、楼梯和走道宽度应当符合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③应当设置机械防烟排烟设施;④应当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⑤严禁使用液化石油气。

根据《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二条,公共娱乐场所是指:①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②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③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④游艺、游乐场所;⑤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浴室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由此可见,公共娱乐场所包含的范畴较大,其中包括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因此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地下建筑内时,也应当执行《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十三条的相关规定。

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9.1.3条第5款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应设置排烟设施;第9.2.1条第1款按本规范第9.1.3条规定应设置排烟设施且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场所宜设置自然排烟设施;第9.4.1条设置排烟设施的场所当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根据以上条款,得出结论:设置在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也可以采用自然排烟方式,且对于设置在地下的其他公共娱乐场所未提及。

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8.5.1条第6款设置在地下、半地下或地上四层及四层以上或设置在建筑的首层、二层和三层且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300m2的地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游泳场所除外),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得出结论:未提及设置在地下的其他公共娱乐场所。

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11.4.1条第10款设置在地下、半地下或建筑的地上四层及四层以上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得出结论:未提及设置在地下的其他公共娱乐场所论文。

由此看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存在三处不一致的地方,《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对于设置在地下建筑内的公共娱乐场所要求设置机械防烟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却对于设置在地下建筑内的公共娱乐场所未做要求。因此在执行规范的时候,对于设置在地下建筑内的公共娱乐场所是否需要设置自动消防设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困惑。

鉴于公共娱乐场所经营时间长,人员较密集,设置在地下建筑内时更加增大了火灾危险性,综合这些不利因素,对于设置在地下的公共娱乐场所也应当设置自动消防设施,对于防排烟问题,可以采取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相结合,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场所宜设置自然排烟设施,当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应当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笔者建议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合并修订时,能将以上问题做进一步明确。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相关规定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在执行规范时容易产生混淆,应进一步提高统一性和可行性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设置要求分散在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等五个章节里,分别是第5.1.14条、第5.1.15条、第5.3.8条、第5.3.12条、第5.3.17条、第7.2.2条、第8.5.1条、第9.1.3条、第11.3.5条、第11.4.1条。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设置要求进行了一定汇总,主要集中在规范的第四章第4.1.5a条文中。那么,设置在多层民用建筑和高层民用建筑内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在防火设计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

2.1设置在多层民用建筑里内,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可以布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或尽端时,但要满足最远房间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9m的要求;设置在高层民用建筑内,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不能布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或尽端。

2.2设置在多层民用建筑的任何一层,对于建筑面积≤50m2的厅室或房间,可设置一个出口;设置在高层民用建筑的地下、四层及四层以上时,对于建筑面积<50m2的厅室,可设置一个出口,对于设置在首层、二层、三层时,按照建筑面积≤60m2的厅室,可设置一个出口。

(高规中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建筑面积≤60m2,可设置一个疏散门,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建筑面积≤75m2,可设置一个疏散门,因为高层民用建筑里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不能布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或尽端,因此,对于设置在高层民用建筑的首层、二层、三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应参考≤60m2标准执行此项规定。)

2.3排烟方面存在不同相同点:不论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多层建筑还是高层建筑内,内走道都应按要求设置排烟设施。而对于房间就有所区别:

2.3.1多层民用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建筑面积>200m2的房间需要设置排烟设施;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不论房间面积大小,都需要设置排烟设施。

2.3.2高层民用建筑:设置在地上部分,建筑面积>100m2的房间需要设置排烟设施;地下部分各房间总面积>200m2或一个房间面积>50m2需要设置排烟设施。

结论:对于设置在建筑的一、二、三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需要设置排烟设施的房间面积高层(>100m2)较多层(>200m2)严格;对于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多层较高层严格。

2.4疏散宽度的要求和计算有所区别《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4.1.5a条中明确规定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在计算疏散宽度时,面积按厅室的建筑面积计算,而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此并未明确。另外,高层和多层的百人净宽度要求不同,(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层按0.65米/100人计算;设置在三层按0.75米/100人计算;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按1米/100人计算;设置在地下建筑内又分为与地面出入口高差≤10米的按0.75米/100人计算;与地面出入口高差>10米的按1米/100人计算;高层建筑:按照1米/100人计算。)因此,在计算疏散宽度时,存在很大的不同。

综合以上情况,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中有很大的不同,在执行规范时容易产生混淆,建议规范在合并修订时能将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统一,提高规范的可行性。

3一些新型场所的属性问题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1.15条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4.1.5a条中提及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包括:歌舞厅、录像厅、夜总会、放映厅、卡拉oK厅(含具有卡拉oK功能的餐厅)、游艺厅(含电子游艺厅)、桑拿浴室(不含洗浴部分)、网吧等。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其他一些场所,在执行规范的时候有一定困难,比如:酒吧、台球厅、室、浴足房等场所。

根据《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二条规定,酒吧、台球厅、室、浴足房等场所,均属于公共娱乐场所,但以上场所是否属于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并未有明确的规定。而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图示》(编号:GJBt-881,图集号:05SJ811)第47页第5.1.15条图示举例中,将台球厅、室也列入了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范围。通过近年来发生的火灾事故情况来看,酒吧相比台球厅、室、浴足房等场所火灾危险性大得多,笔者建议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合并修订时,将酒吧纳入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范畴,执行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相关规定。而对于台球厅、室、浴足房等场所因火灾危险性较小,列入公共娱乐场所的范畴,执行公共娱乐场所的相关规定即可。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产生歧义的条文

高层建筑的规定篇7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

第三条在**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项目用地面积超过20000m2的,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地面积在20000m2(含20000m2)以下的项目,需编制《建设用地总平面规划》、《综合管线工程规划》和《竖向规划》。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规划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业性用地建设项目应符合已颁布的专业技术规范及本规定的要求。

第五条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各类详细规划和重要建筑方案设计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面向国内外市场,鼓励规划设计方案竞标。

第六条在本市规划区内承担各类规划设计任务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规划设计资格。

外埠规划设计单位在本市从事规划设计应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登记。

第七条规划设计单位在本市承担各类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时,应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规划设计条件”执行。

规划设计条件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提出对所规划地块的具体要求,同时应符合本规定。

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报批时,“规划设计条件”应作为附件。

第八条编制各类规划应按有关规定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审查和审批各类建设项目,不得违背规划强制性内容。

第九条**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重要街区、主要干道、重要景观节点、重要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由**市人民政府或**市规划委员会审批。**市城市一般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条本市城市用地和建设用地的主要用途和功能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第十一条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批准详细规划的,应依据城市分区规划和本规定附录三表一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

凡附录三表一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建设项目确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十二条凡用地单位或个人征用未开拓或未拓宽的规划道路两侧土地,需同时征用规划道路宽度一半范围或未拓宽部分的土地,作为道路及敷设市政基础设施的用地。道路另一侧是河道且未被征用,用地单位或个人应全部征用道路用地,并负责拆迁,不得他用。其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技术指标按实际用地面积计算。

第十三条根据**市现状,按照《**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城市规划区划分为三类控制区,以不同的控制指标进行规划管理。具体划分如下:

第一类控制区:范围为团结东大街以南、邢州路以西、新兴东大街以北、京广铁路以东。

第二类控制区:指风景区、市区各公园、规划区内中小城市和各村镇。

第三类控制区:指第一类、第二类控制区以外的地区。

第一类控制区内拟建设用地中的原有建筑密度低于40%的,按第三类控制区的指标控制。第三类控制区内拟建设用地中的原有建筑密度达到或超过40%的,按第一类控制区指标控制。

第十四条**市城市规划区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规定的有关标准执行。

第十五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20000m2的成片开发地区,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成片开发片区内各类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可按附录三表二、三的规定适当调整。

第十六条建设用地面积小于、等于20000m2的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附录三表二、三执行。附录三表二、三中容积率、建筑密度为上限,绿地率为下限。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建设中应优先满足标准车位数和绿地率的要求。

第十七条附录三表二、三规定的指标中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设用地。对混合类型的建设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用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各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设用地或综合建筑物的用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面积比例和相应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成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第十八条对未列入附录三表二、三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技术规定执行,且不能超过住宅建设项目类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十九条市中心区、区中心区地段及市区内建筑密集地区或人口密集地区,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根据具体情况按同类控制指标适当调整,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在原有建设用地范围内,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达到或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插建;用地内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虽未超出其规定值,但其扩建、加层、插建对原总平面布局及空间结构有较大改变的亦不得建设。

第二十一条第一类控制区内,个人不得新建私人住宅。原有的私人住宅经有关部门鉴定属危房和符合其他规定的,允许进行危房改建,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危房改建应在原有建设用地(或称宅基地)范围内,建筑物的任何部分不得突出和悬挑出用地范围;

(二)不得影响四邻住宅的采光、通风和建(构)筑物的安全及正常使用;

(三)不得破坏绿化和妨碍交通、消防安全。

第三类控制区内严格控制新建私人住宅,确需建设的应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方可建设,属危房改建的,应符合本条(一)至(三)款的规定。

城市规划区内个人建设或改建住宅,以低层住宅建筑为主,建筑层数不宜超过三层,建筑高度不宜超过10m。

第二十二条房地产开发建设用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

(一)住宅为6000m2;

(二)公共建筑为3000m2。

建筑用地未达到上述规定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许可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二十三条建设用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在符合日照、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下表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建设用地面积乘以核定容积率)的20%。(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详见附录二)

在建筑内部(包括地面层或其他层及地下层)或外部提供对外开放的全天候步行空间或通道,将周边建筑物与城市街道、广场、游园、购物中心等公共空间联系在一起且有效宽度不小于4.5m时,可作为城市公共通道。

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建筑面积补偿换算表

核定建筑容率

FaR每提供1m2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m2)

第二十四条建筑间距应满足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文物和建筑保护、噪音防治、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十五条低层、多层住宅建筑的间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平行布置的间距(包括两住宅建筑夹角≤300)。

1、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向并包括南偏东或南偏西在00-150(含)),其间距:

(1)在第一类控制区不小于南侧住宅建筑遮挡高度的1.46倍;

(2)在第二类控制区不小于南侧住宅建筑遮挡高度的1.55倍;

(3)在第三类控制区不小于南侧住宅建筑遮挡高度的1.5倍。

2、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并包括南偏东或偏西在600以上),其间距:

(1)在第一类控制区不小于东侧或西侧住宅建筑遮挡高度的1.39倍;

(2)在第二类控制区不小于东侧或西侧住宅建筑遮挡高度的1.48倍;

(3)在第三类控制区不小于东侧或西侧住宅建筑遮挡高度的1.43倍。

3、朝向为南偏东或偏西在150—600的住宅间距

注:a为住宅建筑的朝向方位角;L为住宅建筑的间距;h为建筑遮挡高度。

(二)垂直布置的间距(600≤两建筑夹角≤900)。

在第一类控制区不小于住宅建筑遮挡高度的1.0倍;在第二类控制区不小于1.2倍;在第三类控制区不小于1.1倍。

低层、多层住宅建筑的山墙宽度应小于、等于16米,若大于16米,按平行布置的间距控制。

(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最小间距:

1、当两住宅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0时,其间距最小处按本条第一款控制。

2、当两住宅建筑的夹角大于或等于600时,其间距最小处按本条第二款控制。

3、当两住宅建筑夹角大于300、小于600时,其最小处间距:在第一类控制区,不小于住宅建筑遮挡高度的1.32倍;在第二类控制区不小于1.4倍;在第三类控制区不小于1.35倍。

(四)低层、多层住宅建筑的侧面间距不应小于6m。当住宅山墙有居室、起居室、客厅开启窗户时,其山墙间距增加2m。有突出物时,应相应调整间距,保证净距符合上述规定。

(五)不规则平面的住宅建筑,按建筑大墙的最凸出的线和周围建筑的最近距离计算间距。

(六)相邻两住宅建筑地面有高差时,其建筑间距以被遮挡建筑的最低居住层室内标高以下0.45m处为基准,以遮挡高度计算建筑间距。

(七)位于同一裙房上的几幢住宅建筑,计算住宅建筑间距可扣除裙房的高度;计算与相邻建筑间距时,应包括裙房的高度。

(八)同一建设用地内,底层设有架空层的住宅建筑相邻时,其间距计算不含底层架空层的建筑高度;底层设有架空层的住宅建筑作为遮挡建筑与未设架空层的住宅建筑的间距计算应含住宅建筑底层架空层的建筑高度。

(九)低层住宅建筑之间的正面间距不应小于6m,与多层住宅建筑的正面间距不应小于9m。多层住宅建筑之间的正面间距不应小于20m。

第二十六条中高层住宅建筑(层数为7—9层)与中高层、多层、低层住宅建筑的正面间距:中高层为遮挡建筑时,在第二十五条基础上增加1m;低层、多层为遮挡建筑时,按第二十五条执行。侧面间距按第二十五条执行。

第二十七条高层住宅建筑与高层、中高层、多层、低层住宅建筑的正面间距:高层为遮挡建筑时,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筑的阴影分析情况和国家有关规范确定;中高层为遮挡建筑时,按第二十六条执行;多层、低层为遮挡建筑时,按第二十五条执行。高层住宅建筑与高层、中高层、多层、低层住宅建筑的侧面间距:高层之间山墙间距不应小于13m,高层与中高、多、低层住宅之间山墙间距不应小于9m。

第二十八条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老年人居住建筑、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教学楼的正面间距,应在同型布置方式的住宅建筑正面间距基础上提高15%。托儿所、幼儿园的上述间距应在同型布置方式的住宅建筑间距基础上提高20%。侧面间距:低层、多层之间不应小于6米;高层之间不应不于13米;高层与低层、多层之间不应小于9米。

第二十九条非住宅民用建筑(第二十八条所列的非住宅建筑除外)的间距,及其作为被遮挡建筑与其他建筑的间距,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消防、交通、卫生、环保等规定和工程管线布设、建筑保护等特殊要求确定。非住宅民用建筑作为遮挡建筑,其与住宅建筑和第二十八所列建筑的间距按第二十四至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控制。

第三十条工业建筑之间的间距,以及其与民用建筑的间距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第三十一条建筑间距计算:被遮挡建筑按主体墙计算;下列情况的遮挡建筑均按主体墙计算,不符合下列情况的,以突出部分计算:

(一)住宅建筑的阳台长度之和不大于建筑总长的1/3,且出挑宽度不大于1.5m

(二)建筑突出部分的长度之和不大于建筑总长度的1/4且连续长度不大于24m

(三)建筑错接距离不大于2m。

第三十二条在住宅建筑间距内,不应插建车库。如确需在宅间建设车库的,应建半地下,地上部分高度不应超过1.2m。

第三十三条沿建设用地边界线(或称用地红线)和沿城市道路、公路、公共绿地、河道、山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的建筑物,其建筑控制线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景观、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规定。

建筑控制线指标分为退让用地红线、道路红线、绿地绿线、河道蓝线、电力黑线、文物保护紫线等。建筑物退让指建筑控制线退让其他控制线。

第三十四条建筑控制线退让用地红线或其控制线的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退让红线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一)各类建筑退让用地红线距离按附录三表四规定控制,且应满足消防要求。

(二)相邻地界的建设项目为住宅建筑,并已经批准建设的,除应符合附录三表四的规定外,须同时符合建筑间距的规定。

(三)相邻地界的建设项目为文、教、卫建筑(第二十八条所列项目)或其他非住宅建筑,并已经批准建设的,除应符合附录三表四的规定外,须同时符合建筑间距的规定。

(四)相邻地界为居住区级及其以上公园的,各类建筑的退距按附录三表四中其他非住宅建筑的退距控制,并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

(五)住宅建筑的退距应计算底架空层的建筑高度。

(六)建筑控制线退让用地红线或其他规划控制线时,按其相互间最近距离计算建筑退距。

(七)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前提下,相邻地界的建筑退让用地红线也可由相邻双方协商解决。

第三十五条沿城市道路两侧布置的建筑物,其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红线应符合附录三表五的最小控制指标。

第三十六条地下建筑物退让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的距离一般与其建筑物退让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相同。建筑物退让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距离大于6m的,地下建筑物退让距离不小于6m。停车库地下建筑出入口一般不宜直接开向城市道路,退道路红线不应小于15米。地下构筑物,自用的管井、管沟等退让道路红线的净距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城市主、次干道不得小于4m。

(二)城市支路以下不得小于3m。

第三十七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退让距离可适当调整。

(一)经审定后的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城市景观设计要求以及文物保护或一些重要标志等。

(二)传统建筑街道上的扩建或改建工程。

(三)为了保持原有街道空间的延续性,在经批准规划中未能按上述指标控制的道路上的建设工程。

(四)其他特殊情况。

第三十八条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车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中作为大型商场的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方向的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应小于25m。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且与城市道路相连。

传达室、警卫室、书报亭、交通岗亭、公共厕所等建筑的退让道路红线要求,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三十九条沿街建筑的台阶、平台、窗井和除用地范围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包括管沟、管井等构筑物),均应在划定的建筑控制线范围内建设。

建筑物的阳台、雨蓬、挑檐、凸形封窗,不得突出建筑控制线。

第四十条沿城市道路修建围墙的,退城市主干道红线不宜小于2m,退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红线不宜小于1.5m。

第四十一条沿穿越村镇的道路两侧新建建筑,可按村镇规划进行管理,但建筑控制线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应小于10m。

第四十二条沿河道规划蓝线(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河道规划线)两侧新建建筑,其后退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除另有规定外,不应小于10m。

建筑控制线退让道路隔离带控制线、绿地绿线的距离不应小于3m(不包括居住小区及其以下的绿地)。

建筑控制线一般不应突入电力规划黑线范围内。

第四十三条沿铁路两侧的建筑(铁路内部的轨道车管理、配套用房除外)除执行有关规定外,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沿铁路干线的建筑距最外股道中心线在第一类控制区不小于30m,在第二、三类控制区不小于40m;沿铁路支线、专用线的建筑距最外股道中心线在第一类控制区不小于20m,在第二、三类控制区不小于30m;沿厂区铁路专用线的建筑距最外股道中心线不小于15m;沿有扩建可能的铁路线的建筑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铁路主管部门共同确定退让距离。

(二)沿铁路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囟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铁路的距离应征求铁路主管部门意见后确定。

(三)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应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四条建筑控制线退让城市防洪堤,除执行有关规定外,退让城市防洪堤不应小于6m。

第四十五条有净空高度限制的,如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等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第四十六条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相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十七条沿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宽度30m及其以上)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H)按下式控制:

H≤(w+S)/1.5;

(二)沿路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按下式控制:

a≤L(w+S)/1.5;

式中:H—建筑的控制高度,a—沿路高层组合建筑正立面面积,L—建筑基底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w—道路规划红线宽度,S-沿路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第四十八条建筑物邻接两条及其以上的城市道路的,可按主要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

建筑物直接或其面临的道路邻接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在计算控制高度时,可将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二分之一宽度计为w值。

第四十九条各类建设工程在编制建设项目总平面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方案时,应绘制城市坐标和周边相邻地段30—50m范围内的现状地物地貌,并研究与相邻空间环境协调以及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连续。成片开发的住宅建筑和多、高层建筑,应与相邻建筑协调。建筑立面、建筑夜景及色彩方案,应进行多方案比较。符合方案竞选要求的应进行方案竞选,并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五十条城市道路两侧建筑和构筑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城市交通性干道两侧原则上不应建设底商类住宅。

(二)中小学、幼儿园的主出入口不得直接开向城市主干道。

(三)临城市道路两侧的建(构)物退让道路红线,应综合考虑城市道路景观、绿化和基础设施用地、停车泊位等多种因素。

(四)沿城市道路的建筑应平行于城市道路。

(五)沿城市道路的建筑基地的围墙确有特殊要求的,如监狱、看守所、油库、燃气罐等,可建封闭式围墙,围墙饰面及外观应进行美化处理,有利于城市观瞻。其他围墙应为通透式围墙,围墙高度不应超过1.6m,现有的实体围墙应逐步改造。临街公建原则上不设围墙。

(六)贴邻城市道路建筑(指建筑控制线退城市道路红线25m及其以内的建筑)的室外地坪标高不得擅自抬高和降低,要严格控制建筑首层室内标高,其与城市人行道的高差,公建不大于0.6m,住宅建筑不大于0.45m,带地下室的建筑不大于0.9m。

(七)沿道路两侧的建筑基地应按规划要求进行沿街绿化、硬化和美化,不得建设有碍市容观瞻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八)沿城市道路建筑的外立面改造及装修,必须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五十一条临**市城市道路交叉口的新建建筑,应退让道路交叉口并留出一定的开敞空间。留出开敞空间的用地范围为:

(一)城市主干道相交的,自道路规划红线交点沿道路纵向不少于80m,横向不少于60m,的弧线半径不小于同向道路红线的转弯半径。

(二)城市次干道与主干道、次干道相交的,自道路规划红线交点沿道路纵向不少于60m,横向不少于40m,的弧线半径不小于同向道路红线的转弯半径。

(三)城市支路与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相交的,自道路规划红线交点沿道路纵向不少于40m,横向不少于20m,的弧线半径不小于同向道路红线的转弯半径。

第五十二条临**市城市道路交叉口成片改、扩建建筑,原则上按第五十一条规定退让道路交叉口并留出一定的开敞空间。确实不具备条件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适当调整。

第五十三条凡在**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道路和公路干线两侧、广场、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其他公共场所建设城市雕塑,应符合相关规划和下列要求:

(一)建设城市雕塑,建设单位应将拟建雕塑的题材,体量、建设地点、雕塑模型、环境设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在建成的公共绿地内建设城市雕塑,应先征求园林管理部门意见后,再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核发“一书两证”后方可建设。

(二)城市雕塑的设计,应由相应资格的设计单位和个人承担,没有相应设计资格的,不得承担城市雕塑的设计。

(三)城市雕塑安装前,建设方应申请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中间验收;城市雕塑竣工后,建设方应申请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竣工规划认可。

第五十四条新建建筑物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广告等设置的位置、形式、灯光照明等,并应在方案图中示出,连同单体建筑方案一并进行规划审批。

第五十五条规划建设项目实施绿地率指标控制。各类建设基地内绿地面积占基地面积的比例应符合附录三表二和表三的规定。

对附录三表二和表三中未尽项目的绿地率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六条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绿地配置按国家现行规范要求执行。其绿地建设应与房屋成片开发同步实施、同步验收。

第五十七条新建、扩建、改造城市道路的绿地率应符合现行规范的要求,其绿地建设应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同步验收。

第五十八条防护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三类工业用地周围应设隔离防护林带,其宽度不应小于50m,

(二)过境铁路干线、高速公路两侧应设隔离防护林带,其宽度不应小于30m。

(三)城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场的周围应建卫生防护林带,其宽度不应小于100m。

(四)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防护林保护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位于第一类控制区的旧区改造,确实难以达到规定绿地指标的,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将屋面地栽绿化面积(每块面积不小于100m2)折算成地面绿地面积。其折算公式为:F=m×n,

式中:F—地面绿地面积;m—屋面地栽绿地面积n—有效系数

第六十条城市道路的新建、扩建、改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应符合城市规划的道路红线及竖向标高要求。

(二)城市道路交通应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原则,为公交行驶道路及站、场设置提供方便条件。

(三)城市道路断面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分隔带,其中:

人行道宽度应根据不同用地类别和道路的性质确定,沿人行道设置行道树、公共交通停靠站和候车亭、公用电话亭等设施时,不得妨碍行人的正常通行。商业、车站及大型公共建筑集中的道路,单独设置人行道的,一般不小于4m;其他各级城市道路单独设置人行道的,不应小于3m。

(四)城市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

主、次干道一般不小于20-35m,并设置导流岛等渠化设施。支路一般不小于15-25m。

(五)当道路红线宽度大于、等于45m时,应设港湾式停靠站,港弯式停靠站应至少有3个车位的长度。

(六)城市道路、居住区道路,应设方便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及标志,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的要求。

第六十一条凡在城市道路上申请通行机动车的道路开口要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个建设项目一般允许开引一个机动车口,当相邻道路为两条或两条以上时,一般向最低一级的道路上开口,并尽可能远离交叉口。

(二)在城市道路交叉口附近开引机动车道时,开向城市主干道的基地出入口,距城市道路红线交叉点不应小于70m;开向城市次干道的基地出入口,距城市道路红线交叉点不应小于50m;开向城市支路的基地出入口,距城市道路红线交叉点原则上不应小于30m。

第六十二条城市各类停车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设项目必须建设与其相配套的机动车停车场(库)、自行车停车场(库)及本单位职工自用停车场(库)。停车场(库)设置指标按附录三表六执行。其中计算室外停车场的车位数不低于标准车位数的1/2。住宅建筑架空层作为停车库的,其建筑面积计入室内停车库面积,不计入住宅容积率,但其用地应按建筑面积分摊划归到公建用地中。

(二)机动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按当量小汽车停车位数计算,各类车辆的换算按附录三表七执行。机动车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8m2;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33m2。摩托车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m2;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为2.7m2。自行车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1.5m2;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1.8m2。

(三)配建停车场(库)的建设应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验收、同时交付使用。

(四)所确定的停车场(库)不得擅自改变使用性质,不得擅自占用和出租转让。

第六十三条在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建(构)筑物。电力线路保护区规定如下:

一、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指导线边线向外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

1、一般地区沿架空电力线单侧向外延伸距离不应小于:500kv,30m;330kv,17.5m;220kv,15m;110kv、66kv,12.5m;35kv,6m。

2、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人口密集地区,沿架空电力线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后退线路中心线距离应符合电力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指地下电力电缆线路向外侧延伸所形成的平行线内的区域。其单侧向外延伸的距离不小于0.75m。

第六十四条本规定是实施《**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具体技术规定,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六十五条本规定实施前已经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仍按原批准的执行。已经批准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的建设项目,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规定执行。

高层建筑的规定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布局;规划

引 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城市高层建筑也在迅速发展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导致了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恶化、交通压力剧增、城市文化特色丧失等诸多问题。因此,高层建筑合理布局是避免或缓解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影响高层建筑布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土地价格、市场经济实力、城市规划布局、水文地质等诸多因素对于高层建筑的布局与规划都有影响。要做到高层建筑规划合理、需要综合到土地管理、经济学、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建筑学、美学和社会学等复杂的学科门类,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因此高层建筑的规划方案的选择和决策,把握难度较大,由此导致后期对于城市发展造成一系列困难。现阶段,我国对于城市高层建筑规划布局还没有成为系统的学科,在进行高层建筑布局规划工作时,只能够向以往经验进行简单的类比,没有科学的指导往往都会导致较多的问题出现。本文主要就高层建筑布局规划方法及其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为高层建筑布局规划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1、我国高层建筑的界定

我国在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指出,民用建筑按地上层数或高度分类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①住宅建筑按层数分类: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②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③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2、高层建筑布局规划方法概述

城市高层建筑的布局规划工作主要是,充分考虑城市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城市规划方案,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进行控制,科学指导高层建筑进行合理规划,使得高层建筑与城市发展相匹配,达到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城市高层建筑的布局规划所依托的思路就是:在对城市空间布局的情况进行实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建立完整的城市高层建筑空间分布数据库,对城市高层建筑分布的状况进行总结与分析,探讨其存在有关问题,根据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城市高层建筑发展规律;通过相应方法选取影响高层建筑布局的主要因子,并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并将城市划分为若干地块单元,采用单因子分析法分单元预测城市高层建筑建设潜力,形成单因子分析模型,再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预测高层建筑整体发展潜力,形成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考虑高层建筑分布现状、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等因素,对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得出城市高层建筑空间分布模型,宏观上提出高层建筑分布分区,形成高层建筑宏观控制方案;在预测未来高层建筑高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高层建筑高度控制提出整体目标,并对各研究地块内建筑高度进行高度控制研究,建立整个城市的建筑高度控制体系,形成高度管控图则,形成高层建筑微观控制方案。

3、高层建筑布局规划基础理论

城市高层建筑布局规划工作需要结合城市规划、建筑学、土地管理学、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交通规划、美学以及城市景观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城市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分布主要有几种基本的模型:当其受地价影响的情况下,高层建筑的分布城市地价的区域区别相关,一般分布在地价较高的地段;受城市生态景观影响时,高层建筑一般分布于城市视线交点或城市空间上的节点处,这样就不会对城市景观的空间造成影响;考虑到城市区位因素时,高层建筑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而通常会在市中心区域、交通枢纽地带或城市主要景观地带分布;考虑到交通条件时,则会将高层建筑建设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带。

4、国内高层建筑布局规划经验

国内高层建筑布局规划经验总结综观国内高层建筑规划布局经验,从规划层面有两种做法,一是做出专项规划,二是出台相关的规划管理法规。目前国内对高层建筑布局研究的经验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较多侧重于某一因素对于高层建筑布局的影响,而缺乏对高层建筑拟分布地段的区位特性、地价、经济发展特点、交通状况、人文历史特性和城市生态景观的综合把握,对于高层建筑布局规划的整体分析与研究,需要从上述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所有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来对布局规划方法来决策。国内所进行的研究多着眼于某一因素影响下城市中规划高层建筑,例如北京市提出了以历史文物保护为中心,以故宫为保护重点来对城市建筑高度进行严格控制的方案;而哈尔滨市则根据城市空间分布以及城市规划结构来确定高层建筑布局方案,对于不同的建筑高度区域施以相应的高层建筑控制原则,对于重点控制的城市节点进行特别的城市天际线设计。

(2)以城市局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对整个城市的研究甚少部分城市在进行局部地区如中心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区域进行城市设计时对高层建筑的布局控制作了研究,关注了局部地区的城市形象以外,对整个城市的关注不够,这样不利于指导整个城市的高层建筑布局发展,也不便于从宏观上指导规划管理。如南京市结合老城区的空间形态保护对高层建筑的布局进行研究。

(3)研究的方法以定性分析、宏观研究为主,理论运用、定量分析和微观研究不够高层建筑的布局研究应该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首先应该从整个城市出发,宏观研究各个区域的高度控制分区,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再具体的从各个区域提出相应的控制指标,在提出控制指标的时候应该有大量的理论依据和定量分析做支撑。

(4)研究技术手段参差不齐,以文字性研究为主,对数据的分析较为简单综观国内高层建筑布局研究的成果,仅南京和上海的研究应用了GiS平台,其他城市的研究以简单分析为主。高层建筑布局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应该分析各个子因子之间的影响程度以及权重,在这一过程中,将会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运算,良好的研究平台将为研究成果提供重要的保障。

(5)宏观上对建筑高度采用分区进行整体控制,微观上采用图则形式进行局部控制在建筑高度宏观控制层面,国内研究经验是根据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域分成若干个建筑高度控制区,对各个区域提出相应的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在建筑高度微观控制层面,借鉴控规的编制经验,采用图则形式,根据各局部地段建筑建设现状,在充分预测未来建设潜力的基础上,对今后可能改建或新

5、结语

城市高层建筑布局规划决策工作需要综合城市规划、建筑学、土地管理学、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交通规划、美学以及城市景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整体把握高层建筑对于城市本身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经济环境、一个绿色环保且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一个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城市景观。做好城市高层建筑的布局规划,需要调查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分布现状、交通发展状况、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现状和城市区位分布等因素。

【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的规定篇9

2、为了防止和减少高层民用建筑(以下简称高层建筑)火灾的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制定本规范。

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针对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立足自防自救,采用可靠的防火措施,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高层建筑及其裙房;

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

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

本规范不适用于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体育馆、会堂、剧院等公共建筑以及高层建筑中的人民防空地下室。

当高层建筑的建筑高度超过250m时,建筑设计采取的特殊的防火措施,应提交国家消防主管部门组织专题研究、论证。

高层建筑的规定篇10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问题;处置建议

0引言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作为指导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开展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其虽对各类工程不同阶段勘察目的、任务以及评价等有详细的要求,但在规范执行过程中发现其内部存在某些条款描述不具体甚至与其他相关规范标准存在冲突,给勘察技术人员正常开展勘察工作带来困扰。

本文就《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期能对当前岩土工程勘察准确有效开展有所帮助。

1岩土工程勘察中重要性等级划分

1.1问题描述

作为岩土工程勘察分级重要依据的工程重要性等级,不同的规范标准有不同的分级方法与标准。其中《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以下简称“岩土规范”)中对于住宅和一般公用建筑的重要性等级作了原则性的规定,30层以上可定为一级,7~30层可定为二级,7层以下可定为三级;《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中将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以下简称“地基规范”)中也将地基基础划分为三个设计等级。与地基规范关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类似,《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以下简称“高规”)定义了甲、乙两种工程重要性等级。(相关条款详见各规范标准)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针对同一工程,不同规范标准中相关规定会存在矛盾。例如:对于体形复杂,高低层相差10层以上的一体高层连体建筑,其根据“高规”将会被确定为甲级(即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但按照“岩土规范”其勘察等级却被划分为二级。如此在场地等级与地基等级相同的情况下,依据这两个规范将会得到不同的勘察分级。

1.2问题处置建议

对于该问题,笔者建议将“地基规范”设计分级以及“高规”中勘察分级标准引入“岩土规范”中,对工程重要性分级作如下定义:

(1)一级:超过30层或总高100m以上的建筑物;体形复杂,高低层相差10层以上的一体高层连体建筑物;对变形有特殊要求的高层建筑;重要高耸工业构筑物或总高200m以上的高耸构筑物;于边坡或靠近边坡位置建造的高层建筑以及高耸构筑物;对既有工程有较大影响的较大新建高层建筑;配有两层以上地下室的建筑物(软土地区一层以上地下室)。

(2)二级:不满足一级标准的高层建筑物;对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多层建筑;较为重要的高耸工业构筑物或总高不超过200m的高耸构筑物;边坡或靠近边坡位置建造的多层建筑以及构筑物;对既有工程有较大影响的较大新建多层建筑;配有两层及两层以下地下室的建筑物(软土地区一层地下室)。

(3)三级:7层以下且总高24m以下的建筑物。

2勘探点数量及控制性勘探点比例

2.1问题描述

“岩土规范”4.1.20条1款对勘察过程中各类勘探孔数量作了规定。4.1.17条则对高层建筑控制性勘探点最少数量作了规定,但这一规定与“高规”中规定不一致,存在冲突。此外,“岩土规范”中也未就除高层建筑外的其他建筑物控制性勘探点比例作出规定。

2.2问题处置建议

(1)勘探点数量确定:对于每栋建筑物,甲级勘察等级勘探点点数应大于等于5个,乙级应大于等于4个,丙级则酌情减少;对于密集建筑群,其勘探点可统一考虑,结合使用。

(2)控制性勘探点的确定:控制性勘探点与总勘探点的比例应大于等于1/3,且勘察等级为甲、乙级的建筑物应大于等于2个点,丙级则应大于等于1个点。

3取样和原位测试的样本数量

3.1问题描述

“岩土规范”4.1.20条、《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手则》以及“高规”4.1.7条均对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取样或原位测试的样本数量作了规定。

其中,关于“每个场地”的理解存在分歧,大多数勘察单位视一次勘察工程范围为“一个场地”。考虑到不同勘察工程规模可能为单栋建筑物,也可能是多栋建筑物。若仅根据少数满足规范最低标准数量要求的点所获取的力学性能去预测大面积场区地质情况,显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3.2问题处置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应综合考虑一次勘察范围、建筑属性与高度,对取样和原位测试的样本数量作如下规定:

(1)对于具备采取原状土样的地层,应优先采取原状土试验作为基本控制指标。其次才考虑采用原位测试作为控制指标(如碎石土等)。

(2)有必要结合“高规”进一步明确“样本数量”,如勘察等级不低于乙级的建筑,每栋建筑物各主要土层内原状土取件数量及原位测试宜大于等于6件(组)次;丙级建筑物则严格要求应大于等于6件(组)次。对于各取样和原位测试点位竖向间距,勘察等级不低于乙级的建筑物,基底以下1倍基础宽度范围内宜取1~2m,其他范围以及丙级建筑物可结合土层实际情况适当加大间距。

4结语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作为指导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开展的国家强制性标准,所有勘察活动都严格遵守该规范的相关规定,对于其存在的部分条款描述不具体或与其他相关规范标准存在冲突的情况,勘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勤思考、善总结,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岩土工程勘察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2]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3]JGJ72-200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S].

[4]赖国任.浅析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见误区[J].大众科技,2007(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