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危重症患儿的护理十篇危重症患儿的护理十篇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8:49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篇1

关键词:危重症 手足口病 儿童 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重者可以出现频繁抽搐、昏迷、呼吸衰竭,多器官损伤,甚至导致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1年3月—4月份我院共收治175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19人为危重患儿,符合卫生部《2010版手足口病防治指南》手足口病诊断标准。男性16例,女性3例,1例入院后60分钟内经抢救无效死亡,18人治愈,年龄1.5岁—3岁。

       1.2临床特点:19例均有发热其中体温37.5—38.5℃,14例≥体温38.5℃,均出现频繁抽搐、昏迷、呼吸困难。

       1.3治疗及转归:按照2010版手足口病防治指南》大剂量使用甲强龙冲击,丙球,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措施后,使用时间4—7天,除1例入院60分钟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18例危重患儿全部治愈。

       2 护理体会

       2.1严格消毒隔离,做好预防交叉感染: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温湿度适宜;门把手、桌面、床栏、地面等以消毒液喷洒消毒;患儿用过的物品及其排泄物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处理,不宜浸泡的如衣被在日光下暴晒处理;医护人员严格手卫生,接触患儿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抽带示做好消毒,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2.2做好急救护理工作,严密观察病情:为了应变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发生,我院组织了一批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抢救小组,备齐急救器械和物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持续心电监护,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糖、动脉血氧饱和度得变化,当患儿出现口唇紫绀、呼吸急促、或呼吸变慢,心率不齐,心率增快、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气管插管准备,随时配合医师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等抢救措施,准确记录出入量,限制液体入量,达到出入量平衡。

       2.3做好高级生命支持工作:对于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儿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妥善固定气管插管;保持气囊压力适宜,气道湿化,温度适宜,呼吸道通畅,适时按需吸痰,严格无菌操作,肺出血期禁止气道吸痰。严格观察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效果,患儿有无人机对抗,每日查血气分析观察患儿氧合的情况,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按需调节呼吸机模式及各项参数,观察有无气胸及患儿插入性感染的发生,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生命体征及各项参数的变化,及时处理呼吸机报警。

 2.4输液管理及用药的护理:危重病手足口病的患儿每天必须使用大量抗感染、抗病毒、补充电解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高渗性的药物,增加了静脉穿刺及血管保护的难度,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做好输液管理,选择弹性好,较粗直的血管进行注射,选用交替性注射法,使血管在注射药物之后有间隙时间得以修复,增加血管的使用寿命。对于危重症患儿临床上大多会使用甲基强的松龙,但甲基强的松龙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胃溃疡合继发感染的发生,所以在临床上会使用护胃药,如奥美拉唑、西咪替丁等药物在前,危重症患儿根据指南使用丙种球蛋白,使用此种药物前后必须用生理盐水冲管,避免与其他药物混输,在输液前30min内速度宜缓慢并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发心肌损害的患儿根据患儿病情用

[1] [2] 

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控制出入量。

       .做好基础护理,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口腔内有疱疹溃疡的患儿根据医嘱直接给予涂西瓜霜,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减轻疼痛,促进创口愈合;保持臀部清洁卫生,及时清理尿便,有导管尿管的患儿做好尿道口护理,有疱疹的部位根据医嘱予以涂药,如阿昔洛韦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有胃管者给予进行少量多餐的营养丰富的流;体温升高的患儿,为防止引起脱水,适当补充水分。

        小结

       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发生的比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发展迅速性,危重性让医务人员始料不及,所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做好急救措施,急救后的生命支持及用药护理,基础护理及预防交叉感染是治疗护理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蒋蓉芝.机械通气呼吸道管理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李淋琴.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概念体会[J].现代护理,-().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篇2

关键词:儿科;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

危重症患者指的是病情复杂、严重、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的患者,此类患者是治疗、护理关注的重点,如果没有及时、准确掌控患者的病情变化,会影响疾病的预后[1]。对于儿科病区而言,由于婴幼儿难以准确表达自身病情,且危重症患儿往往病情发展迅猛,护理工作难度相应增加,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且能够认真观察、准确评估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为了解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病情的知晓情况,进一步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笔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7月~2015年7月对长兴县人民医院儿科危重症患者,按照护理部制定的《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检查计划》进行护理质量检查,被检查护士共30名,年龄20~45岁,平均(27.2±6.9)岁,工作年限1~14年,平均(4.1±1.2)年,包括护士10人,护师14人,主管护师6人,学历包括中专1人,大专14人,本科与本科以上15人。

1.2方法

1.2.1制定调查表格参照文献[2]中关于危重患者检查标准,结合护理部提出的《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检查计划》进行调查表格的制定,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治疗方案与用药、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每项调查指标根据调查结果计分,不掌握记0分,部分掌握记1分,完全掌握记2分。1.2.2调查方法由护理部主管护理质量控制的主管护师1名、儿科护士长1名和护理管理人员2名组成质量控制调查小组,每月对病区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了解责任护士对所负责患儿的病情知晓情况与对应的处理措施,由调查小组对护士的工作质量进行综合打分。

2结果

从调查情况来看,30名护士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治疗方案与用药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一般。见表1.

3讨论

3.1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病情知晓情况

从本文统计数据来看,30名护理人员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知晓情况一般,虽然对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与病史、症状主诉与进展、治疗方案与用药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对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较差。这说明儿科护士更注重患儿一般病情的掌握,能够很好的遵医嘱进行治疗,但未能深度察觉患儿的治疗需求,对于心理、并发症、康复计划等内容的掌握程度较差。

3.2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的掌握情况

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儿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的完全掌握仅达到76.67%,这说明仍有近1/4的护士不够重视患儿的阳性体征检查。由于危重症患儿的病情复杂、发展迅速,因此儿科护士要在掌握患儿诊断、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及时把握阳性体征改变,了解相关检查指标,才能及时、准确评估病情变化,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做好抢救准备提供依据。有文献[3]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5%以上的护士更注重患者的常规治疗和皮肤护理,忽略了患者其他的治疗需求,未能体现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当做好相关培训,指导护理人员学会观察患儿的阳性体征,确保能够及时做出病情评估,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3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的掌握情况

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临床更注重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护理人员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正确服务思想,而非以疾病为中心[4]。儿科的专科护理要点是要以危重症患者特有的体征、症状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为依据而进行的。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护士难以对患儿的疾病特点进行概括和描述,而是对常规护理内容进行不断重复,这充分表明了护士在患儿专科护理和心理护理需求方面的空缺。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完全掌握患儿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的护士仅占63.33%,不掌握的护士占6.67%,说明危重症患儿的专科、心理护理诉求被忽略,超过40%的护士未能重视患儿这方面的护理需求。考虑专科护理不足的原因可能与护士未能熟练掌握患儿的阳性体征和预判并发症有关,而心理护理方面的不足,则可能与传统的护理思想影响有关。对于护理管理者而言,要加强护士的全面培训,提高护士的现代护理认知,要强调对患者身心需求的满足,鼓励护理人员加强在职学习,补充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身,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3.4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掌握情况

儿科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危害性大,因此必须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对症护理。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能够完全预知并发症情况的护士占到80.00%,考虑原因可能与护士难以主动了解患儿病情有关。由于患儿难以正确描述自身感受,因此当患儿症状不明显时,护理人员在护理知识不扎实的情况下难以判断出是否存在潜在并发症[5]。所以要加强护理人员基本知识的学习,通过一帮一的形式带动新护士,增进低年资护士的临床经验积累。

3.5加强儿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康复计划的掌握情况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仅有63.33%的护士能够完全掌握康复计划的相关知识,并制定出康复计划,仍有较多数的护理人员不知道如何制定危重症患儿的康复计划,甚至不知从何入手,这会严重的影响患儿的康复[6]。护理管理者要针对性的拟定培训方案,加强护理人员制定康复计划的意识,制定相关流程以供护理人员参考,满足危重症患儿的护理需求,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人员对危重症病人的病情了解不够全面,尤其对于阳性体征与检查指标、专科与心理护理要点、常见并发症、康复计划的掌握不佳,应当加强培训及管理。

参考文献

[1]封在李,张宗艳,尹梅香,等.病情知晓对强阿片类药物止痛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J].肿瘤药学,2014,4(1):59-61.

[2]洪峰,张炜敏,贺晓新,等.北京医护人员结核感染控制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2):69-72.

[3]沙珊瑚,陈永浩,张志杰,等.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23-24.

[4]王婧,冯泽东,孙彭赛男,等.甘肃省武威市中小学生肺结核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6):98-100.

[5]李庆艳,刘春华,王伟红,等.山东省5市医务人员对HBV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知晓情况比较[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35):5510-5515.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篇3

【关键词】胃肠功能障碍;干预;护理;患儿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与日益进步,医学界越来越重视和关注胃肠功能障碍在危重症中防治。作为多器官功能障碍靶器官之一的胃肠道,同时也是促进全身发展的动力器官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始发部位。而在临床中导致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就是胃肠功能障碍,所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早期纠正胃肠功能障碍。因为进行早期干预,可以降低危重症患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现将我院重症监护室于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收治168例危重抢救患者,其中84例,在还没有发生胃肠功能障碍之前,采取了早期防止胃肠功能障碍的干预措施,效果良好显著,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67例危重抢救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84例,对照组83例。对照组中男52例,女31例,

1.2对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患者在急性危重病状态下,突然或逐渐出现下列症状的:呕吐且呕吐呈咖啡样物质;出现便血现象;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及严重腹胀者

2方法

2.1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都对原发病进行了及时控制。同时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持肾、肺、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并还进行了其他对症及支持的一系列治疗。两组均给予危重病例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病例采取了防止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2.1.1早期引起重视由于患者的原发病症状严重,当危重症患儿还没有出现下列症状,如消化道出血、严重腹胀或肠鸣音减弱及消失等这些明显胃肠功能障碍的表现时,医护人员就很容易忽视对患儿胃肠功能障碍的观察和预防,大多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患儿的原发病抢救治疗上。

2.1.2早发现只要进入危重病室的危重抢救患儿,都要严格按照危重患者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对危重患儿的肠鸣音的变化、腹胀情况、呕吐物及大便的性状要进行密切观察,对于一个称职的护理人员,还必须熟练掌握胃肠功能障碍的在各个时期的临床床表现:①早期:患儿面部色苍白、腹部感觉稍胀、情绪烦躁、恶心呕吐、胃液、粪潜血试验(+-++)、肠管明显扩张积气、肠鸣音正常或减弱。②中期:有的患儿会有嗜睡现象、肠鸣音减弱、呕吐、脸色苍白非常明显、腹胀感觉明显,胃液、粪潜血(++-+++),肠管积气、明显扩张。③晚期:患儿处于昏迷状态、肠鸣音消失、伴有呕吐、柏油样便、严重腹胀、胃液、粪潜血(+++-++++)。当护士发现上述任何一种胃肠功能障碍的症状表现时,都要立刻通知医生,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2.1.3为使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要早干预早期实施护理干预:①早置胃管:由于危重症患儿病情的重,有的患儿会出现神志不清、意识障碍等,从而导致服药依从性差,甚至有的患儿根本无法进食和喂药。②对胃肠血液循环进行改善:为了扩张胃肠道血管,使胃肠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可以缓慢静脉注射酚妥拉明,通过静脉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射,确保胃肠道的供氧供血。③早吸氧:危重症患儿需要早期进行吸氧,因为胃肠黏膜是人体内毛细血管最为丰富的部位之一,需要充足的血液灌流。一旦危重症发生缺血缺氧时,由于血流需要重新分布以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因此胃肠道又是最先遭受缺血缺氧损害的器官,易引起胃肠功能障碍,所以,早期给予氧气吸人是非常必要的。④务必使呼吸道保持畅通:对出现较多痰液的患儿,要定期及时吸痰,也可以平时通过拍背、翻身等方式,使患儿的痰液有利于排出。例外对口腔及鼻腔中的分泌物要随时清理,确保呼吸道的畅通[1]。

2结果

观察组人数84人,胃肠功能障碍10人,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11.9%;对照组人数83人,胃肠功能障碍28人,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33.7%。

3讨论

由于人体内胃肠不能直观的看到其病变表象,所以不容易被发现,加之缺乏特异的实验室指标,以及早期临床表现症状又很不典型。此外,有的患儿出现的原发病病情比较严重,无形中掩盖了消化系统的症状,等到病情症状明显时候,已经属于晚期而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因此,通过早期干预胃肠功能障碍,是减少降低胃肠功能障碍和改善预后的关键。上述两组试验表明,采取合理进食、改善微循环、早期吸氧、早置胃管等一系列的早期干预措施,能对胃肠黏膜自身的营养状况和胃肠道的血氧供应进行很好的改善,不但降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而且使危重患儿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抢救成功率更大。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篇4

【关键词】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小儿护理,干预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34-01

小儿危重病具有病情严重,变化速度快等特点,一旦病情得到确诊要及时进行治疗,不可贻误治疗抢救的时间,使患儿的病情及早得到控制。但由于患儿的损伤部位较多,病情较为严重使得其临床症状受到了掩盖,无法对于患儿的伤情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从而不能提供临床抢救和护理的依据[1]。根据以上情况,我科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对于小儿护理的干预指导,该种方法具有直观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指导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为我科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危重患儿62例,将62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男26例,女36例,年龄5个月-13岁,平均年龄(6.3±0.8)岁,对照组男25例,女37例,年龄4个月-14岁,平均年龄(6.2±0.7)岁。两组患儿在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首先要进行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后再根据评分情况进行分级护理,对照组直接进行正常重症护理。在进行评分的过程中,要根据多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分,例如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影像学结果等[2]。对于评分在70以下的患儿要加强对于其的监测力度,对其要进行定期检查,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抢救。对于评分在71-80分之间的患儿要让其入住重症监护室,进行全天候监护,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患儿进行有效地治疗。对于评分在81分以上的患儿可以让其入住普通病房,根据患儿的病情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3]。

1.3疗效评价显效:患者完全脱离生命危险,各项生命指标完全恢复正常,患者自己能够独立进行正常饮食。好转: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各项吗指标虽然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但已经恢复到可控制的范围内。无效:患者尚未脱离生命危险,各项生命指标不稳定,不能进行正常饮食,死亡。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危重护理评分法可以有效去除掉来自性别、诊断方面的干扰,其对于病情严重程度主要评价依据是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命指数、影像学结果等。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评分的结果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性,预测死亡率和病死率也有较高的吻合度,所以该种方法对于患儿的病情能够做出较为有效地预判[4]。一些评分较低的患儿说明其病情正在恶化,器官出现衰竭的情况,要加强对其的护理工作,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使其评分逐渐提高,脱离生命危险。而且进行多次评分能够对于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能够完全性的掌握,与传统诊断方法相比该种方法具有准确性、连续性、直接性的优点[5]。在该种方法的指导下使得护理工作也更具有针对性,护理人员可以根据评分结果选择合理的护理手段,避免了护理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提高护理效率,对于其工作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从我科选择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进行小儿护理的干预指导的效果来看,该种评分方法可以有效、动态的了解患儿的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患儿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危险进行预测,努力救治预防性死亡,医生和护理人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有针对性,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该种方法与对照组相比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也出现了下降的情况[6]。但我科进行该种评分方法的时间不长,具体的评分细则和评价标准还需进一步通过相关试验进行改善和修改,进而将该种评分方法进行临床推广,以达到挽救患儿生命,提高患儿治愈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小儿临床危重护理中使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对于患儿的病情发展具有预知性,可以很好的用来指导接下来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洁,郭树梅.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对于小儿护理的干预指导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2):331.

[2]李如英,丁翠玲,钮晓清.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的临床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报,2007,28(4):337.

[3]史爱珍,严翎,王芝,等.创伤严重度护理综合评分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884-887.

[4]aslaraK,Kuzuma,elhanaH,etal.admissionlactatelevelandtheapaCHescorearethemostusefulpredictorsofprognosisfollowingtorsotrauma[J].injury,2004,35(8)

:746-752.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篇5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高危妊娠产妇;高危因素

高危妊娠对孕产妇及胎婴儿有较高危险性,可能导致难产及或危及母婴者,称高危妊娠[1]。由于高危妊娠有很多的高危因素而使产妇容易产生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压力,严重者甚至会抑郁,在这种状态下,患者本身及其胎儿都不会很健康。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高危妊娠产妇进行心理护理的干预,来研究这种方法对患者产生的高危因素的治疗效果。现做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高危妊娠产妇46例,年龄平均在23-38岁,包括初产妇33例,经产妇13例,孕周在28-42周。在46例产妇中,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产妇24例、妊娠糖尿病合并症患者11例、妊娠心脏病合并症患者7例、其它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4例。

1.2治疗方法

1.2.1高危妊娠产妇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首先,绝大多数产妇不了解医学知识,怀孕期间很少看一些相关的孕期常识,这样她们对于高危妊娠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将它看成是一种重要的病。所以,当产妇检查时得知自己为高危妊娠产妇时,必然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而胡思乱想。根据调查,多数产妇会时常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能使胎儿在腹中正常发育;担心自己在怀孕期间会不会出现其他的意外状况;担心自己能不能顺利生产,会不会难产等等[2]。其次,当医生将高危妊娠的具体原理与产妇说明后,多数的高危妊娠产妇又会对自己病症产生多种想法。比如,有些产妇的胎盘前置,她们就会天天害怕大出血的出现,担心这样的胎盘会不会使胎儿健康在腹中发育等。有些产妇检查结果会有胎位不正、产道畸形的情况出现,此时产妇就会断定自己一定要做剖宫产而不按正常的时间进行孕期复查而等待剖宫产。尤其是距离分娩时间越进时,这些高妊娠产妇对难产、胎儿畸形等情况就会越恐惧。

1.2.2心理护理的干预方法第一,医护人员对高妊娠产妇,尤其是初诊患者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各项检查过程中,动作轻柔,语速适中。当需要做辅的检查时,要向患者及其家属细致、耐心地说明检查的整个过程和检查的最终目的,如果高妊娠产妇对检查结果不理解或不确定时,医护人员要用各种方式做出合理的解释,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第二,有必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在入院后,主管护士要对患者居住的房间进行合理化布置。如保持室内卫生的清洁、在病房内张挂与分娩有关的常识性文章或图片、窗台或床头处多摆放一些花草等。这些无声的语言可以缓解患者入院后的紧张心态,让她们在轻松、自由的空间内积极治疗,并顺利待产。第三,无论是门诊还是入院的高妊娠产妇,她们由于生理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导致心理也发生变化。她们非常渴望从医护人员那里得到鼓励、肯定和精心的照顾。因此,医护人员要充分学习心理学知识,锻炼自己的耐心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中耐心做一名倾听者,在倾听与交流中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利用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病因来分析她们抑郁、紧张、烦躁、恐惧的原因,准确确定护理干预和治疗的方法。让每一位患者都视医护人员为亲人,积极努力的配合治疗与分娩。第四,高危妊娠产妇在检查时,都会有家属陪同和照顾。这些家属在护理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因此,护理人员要有耐心地向家属交待护理的注意事项,并积极指导家属学会记录胎动次数、听胎心等基本的常识。因为,正常胎心胎动可以缓解产妇焦虑的情绪,让产妇知道自己胎儿正常的生长状态。而异常的胎心胎动如果不及时发现,就会耽误治疗的时间,从而让患者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最后,丈夫在日常中对患者的心理鼓励与肯定是非常重要的[3]。在孕期,家属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对患者和胎儿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关怀不光体现在衣、食、住、行中,还要体现在对患者精神状态的观察与沟通、交流中。作为丈夫,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让自己积极的情绪去引导患者积极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妊娠产妇的心理压力,配合护理干预的治疗,从而提高对高危因素的纠正效果。

2结果

经过心理护理的干预,所研究的46例高危妊娠产妇患者中,有36例因心理护理的干预而使高危患病的因素得到了及时纠正;有10例患者还存在着高危患病的因素而住院待产;只有1例患者和新生儿因高危患者因素而亡。

3小结

由于妊娠间的孕妇生理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心理也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一般都会表现出焦虑、恐惧和抑郁。这些症状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得到治疗,就会导致内分沁的失调与紊乱而出现失眼、挑食、厌食,严重者会出现精神分裂。而高危妊娠产妇的这种心理变化更为严重[4]。所以,正确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以上的种症状,从而提高对高危因素的纠正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艳新,常红芳.高危孕妇的心理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5):287.

[2]何燕嫦.加强早期护理干预对高危孕妇转归的影响[J]现代医院,2005,5(10):86.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篇6

[关键词]高危妊娠产妇;循证护理;并发症发生率;血压;不良情绪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133-03

目前,我国的高危妊娠孕妇越来越多,多数高危妊娠产妇围产期都会出现不稳定的情绪。由于高危妊娠患者的特殊性,因此围产期应用护理干预十分重要12J。循证护理是在计划护理中以可信、有价值的科学结果作为依据,并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与产妇的需求来提出问题,通过寻找实证实施最佳护理方案,是一种把临床护理与科研结果相结合的护理方式。本研究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就诊我院进行孕检的高危妊娠患者160例纳为对象,对循证护理应用高危妊娠患者围产期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就诊我院进行孕检的高危妊娠患者160例纳为研究对象,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26.5±3.1)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5.7±3.2)岁。本研究全部高危妊娠孕妇均符合诊断标[4]。两组高危妊娠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监测血糖、血压、药物及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主要包括:(1)循证问题的确立。按照患者妊娠高危因素指出循证问题,主要内容为发生的原因、机制与临床表现等;(2)循证支持。先查阅中外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并通过专业人士分析检索文献的科学性与真实性;(3)循证应用。确定妊娠后登记资料,对高危妊娠患者健康宣教,对高危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多与家人沟通,注意观察患者产前的胎心率,对高血压和高血糖进行有效的控制,及时的处理胎位不正等问题。

1.3评定标准

不良情绪评定标准:(1)焦虑自评量表(SaS)包括: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2)抑郁自评量表(SDS)包括:53~60分为轻度抑郁;61~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围产期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比较

两组高危妊娠患者护理前的收缩压、舒张压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危妊娠患者护理后的收缩压(124.36±8.82)、舒张压(79.35±5.42)和对照组高危妊娠患者护理后的收缩压(148.32±15.25)和舒张压(89.54±7.96)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围产期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高危妊娠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后有1例胎位不正,1例早产,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对照组高危妊娠患者有2例胎位不正,2例产后出血,1例早产,1例新生儿窒息,3例产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1.25%;观察组高危妊娠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围产期患者护理前后的不良情绪评分比较

两组高危妊娠患者护理前的SaS评分与SDS评分经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危妊娠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41.25±3.79)、SDS评分(42.64±4.72)与对照组高危妊娠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44.15±5.31)、SDS评分(46.61±5.62)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危妊娠会对孕妇及胎儿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进而引发难产、孕产妇与胎儿死亡等。循证护理能够使护理人员学会并掌握自我更新的医学护理技能、知识、方法与技巧等,进而护理人员能够把临床研究证据应用在实践中,避免了研究资源的浪费,护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同时保证了护理的质量,对护理学科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围产期进行高危妊娠的筛查,并在早期采取规范的治疗,接受规范、系统的循证护理,能够有效的控制妊娠高危因素,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妊娠高危因素对母婴及新生儿产生的不良影响,围产期产妇产后大出血及胎儿难产、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及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进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与安全。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篇7

【关键词】高原地区危重症患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46-02

急救医学是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院前抢救与安全转运工作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我院piCU为全省危重症患儿救护中心,在实行120医疗特服专线为纽带,集中管理,及时准确指挥调度网络医院、120急救站,进行危重症患儿院前急救和转运工作。根据对我院2008-2010年院前急救和转运回院的危重症患儿的统计分析,可以有效地佐证做好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护理管理的重要性。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男89例,女75例。年龄29天―16岁,均为“120”急救电话呼救患者。以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原因要求转运者占多数,其中重症肺炎呼吸困难76例,高热惊厥49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8例,溺水9例,脑炎6例,电击伤1例,颅内出血1例,其他中毒4例。

1.2转运设备用救护车配备供氧系统、便携式多功能监护仪、简易呼吸囊、便携式简易呼吸机、喉镜、气管导管、负压吸引器、便携式氧气瓶、微量血糖仪、负压吸引器、复苏气囊、微量输液泵、抢救药品等。

1.3转运人员相对固定的医护人员配备:1名主治医师,1~2名护士。转运人员均是有经验、抢救技术能力强的医护人员。要求具备健壮的体魄(基本要求为无晕动病)、拥有跨学科知识、高超的医术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沉着、熟练、有条不紊的应变能力。

1.4转运方法piCU设12024h专线电话,通过电话向当地医院了解患儿病情。合理实施院前急救调度派车,派遣piCU急救小组(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或护师)前往接诊。到达当地医院后,做必要的处理以稳定病情,确定是否转运。在急救转运之前,使患儿家属充分认识到患儿的病情,尊重患儿家属就医的意愿,同时,告知家属患儿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并签订转运同意书。在整个转运过程中,要确保转运小组与piCU之间信息联络畅通。转运途中加强监护,维护生命体征稳定。

2院前急救和转运护理管理

2.1稳定病情现场救护是转运成功的关键,出诊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畅通气道,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进行静脉置管,以确保在转运途中静脉通畅。同时详细询问病史,做全面体检,我省地处青藏高原,氧含量低,易造成患儿缺氧,应给予鼻导管或头罩吸氧,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低于0.85时复苏囊加压给氧,对怀疑aRDS或头罩吸氧下呼吸困难及青紫不能改善或呼吸暂停较频繁者则予气管插管,即适当放宽插管指征,以免途中需插管时因颠簸、光线、空间等因素操作困难延误救治。对气管插管和气道分泌物多者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保障气道通畅及有效通气的进行。有抽搐、昏迷、脑水肿等,可在转运前给予脱水剂、镇静剂以稳定病情,病情不稳定不主张进行转运,因途中还可能出现许多不可预料因素加重病情,患儿病情达到相对稳定再考虑转运。救护人员应向患儿、家属或与患儿有关的人员做好转运解释工作,说明病情、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发生意外的危险,取得患儿家属及有关人员的同意、理解与合作,稳定患儿及家属的情绪。

2.2转运时的抢救及护理在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口唇及四肢末端的色泽,将患儿置于温度在30-32℃、湿度在55-60%的转运车中,注意呼吸道的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氧气吸入(2~4L/min),同时做好心电监护,保持静脉输液的通畅并持续用药,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低体重患儿在转运中置于恒温的暖箱中,以保持体温的恒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监测体温、血糖,低血糖者给予10%葡萄糖液输液泵输入;惊厥者给予苯巴比妥;颅内压增高时,用脱水剂;酸中毒时在保持呼吸道畅通的基础上,给予适当补充碳酸氢钠。俯卧位适用于合并呼吸暂停者,可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能防止反流物的吸入,从而减少呼吸暂停的次数[1]。平卧位时危重患儿头部稍后仰位,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有效通气,呼吸困难明显者可采用复苏气囊加压给氧或气道插管,对心跳呼吸骤停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若病情变化,车辆在行驶中不能操作,应立即停车急救。同时做好抢救、观察、监护记录。

2.3心理护理颅脑疾病、有机磷农药中毒应用阿托品患儿往往焦虑不安,易激动,定向力障碍和精神错乱。在转运途中要注意年龄较大患儿心理情绪的变化,积极采用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方式,耐心地安慰患儿及家属,提供必要的帮助。并使家属能适应疾病所带来的压力,缓和紧张情绪,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儿的思想工作,提高治疗的依存性。

2.4转运到达目的地的护理管理到院后根据病情进行处理。如经过处理后病情明显缓解,可安排收住普通病房,如病情危重应立即将患儿转运到piCU病房,继续给患者监护和生命支持,向值班医护人员交班,交代转运过程中患者的状况及相应处理,以保证患者治疗和护理的连续性。填写院前急救病例,转运记录单,清点药品、物品,及时补充,使之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

3结果

本组164例患儿均转运到本院,其中15例转至普通病房治疗,治愈出院;剩余109例转运至piCU,转运途中无死亡病例,转运成功率为100%。

4讨论

近几年来急诊医学进展迅速,院前急救在急诊医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2]。其重点是现场急救、转运途中的处理[3]。在对危重症患儿院前转运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稳定患儿病情,合理调度派车,争取院前急救黄金救命时刻[4],以确保转运成功。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如下:①保持呼吸道畅通,适当放宽气管插管指征,使血氧饱和度在0.85~0.95之间;②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及时纠正低血糖、低体温、酸中毒;③对有抽搐、昏迷、脑水肿者应先给予镇静剂、脱水剂后再转运;④转运时进行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对有气胸、休克等危重情况时应给予紧急处理,待病情平稳后转运;⑤低体重患儿在转运中置于恒温的暖箱中,以保持体温的恒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⑥妥善保存急救转运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以防止出现意外情况时的备查,降低医疗纠纷的隐患。

参考文献

[1]龚梅,王珏,徐悦.新生儿舒适护理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7,21(2):95-96.

[2]余汉林,沈向东.院前急救指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研究及应用.中国急救医学,1999,19:695~696.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篇8

【关键词】安全护理;管理;重症监护室;新生儿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56-02

所谓的护理安全管理就是指利用管理、教育、技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临床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来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以此来规避护理过程中的风险事件,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并为患者提供一个相对较为高效、健康、安全的护理环境[1]。新生儿作为一个较为脆弱的群体,当其在出生后发生危重疾病时,就必须为其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医疗护理环境,以便于提高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以及生存质量[2]。本研究将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为了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就必须懂法、知法,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来开展日常护理工作。为了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医院在对此类新生儿危重病房的护理工作以及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时,就必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进行学习。让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的风险因素进行积极防范,将法律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确保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日常护理行为合法、合情以及合理。

2人员的合理配置,强化团队合作

医院在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按照动态调整、优化组合、结构合理等原则来对其进行护理人员的配置。一般情况下,在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专业知识过硬、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以及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比例应占绝大部分,以此来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团队的质量以及数量,确保她们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在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时,护士长可以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根据工作量的不同、工作时间段的不同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对排班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动态安排。在医疗高峰时段,可以对护理人员进行弹性排班,以此来避免护理人员出现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出现。在对危重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时,由于此类工作具有缺乏新意、重复性强、琐碎、繁忙等特点,同时它有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责任心,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通常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基于此,在对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强化护理人员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她们在繁忙的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帮助,以此来降低护理工作中的漏洞以及缺陷,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3强化护理人员的学习

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护理技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3]。透析仪、各类监护仪器、人工呼吸机、新生儿辐射台以及新生儿暖箱的相继出现为危重新生儿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因此,新生儿危重监护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就必须对熟练掌握这些仪器的应用,以此来改善危重新生儿的生存质量,降低其死亡率。例如,在对暖箱中的危重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时,如果未对呼吸机螺旋管或有机外罩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就会导致患儿出现医源性感染的情况[4]。此外,在对各类仪器进行使用时,如果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或未完全掌握一起的相关性能,那么就有可能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由此可见,新生儿危重监护室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遵守相关的护理操作规章制度,而且还必须强化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对各类贵重、精密换壳仪器的操作规程、使用方法、性能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都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因此,从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对护理工作中的新技术、新知识进行不断学习,使其知识面得到有效的拓展,以此来达到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工作质量。

4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护理人员在对危重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时,一定要对患儿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从整体方面来看待其所患的疾病。在对此类新生儿进行护理时,最好使其处于一个相对适宜的环境中,使其保持舒适的,对患儿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帮助母婴尽早建立亲子关系。

5建立护理安全小组

医院在开展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时,可以通过建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的方式来对临床护理过程中的安全进行全权负责,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案进行管理。每月定期召开护理工作会议,对上月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差错进行讨论,并将其登记在册,同时还必须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每月必须对辖区内的护理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查,一旦发现潜在的问题就必须立即进行整改,以此来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质量。通过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进行预防性管理,将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以及风险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伍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安全防护的研究现状[J].重庆医学,2012,41(33):3550-3552.

[2]徐亚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监测及控制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4):52-53.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篇9

【关键词】镇静管理模式;机械通气;影响;行为认知

influenceonChildrenwithmechanicalVentilationbySedationmanagementmodeonBasisofnurse/maZhu-yi,Yeting,LiUJie.//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7,14(02):091-094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fluenceonthechildrenwithmechanicalventilationbysedationmanagementmodeonthebasisofnurse.method:atotalof30casesofpatientswithmechanicalventilationwererandomlydividedintotheexperimentgroupandthecontrolgroup,thecontrolgroupwascaredbydoctorsasthemainbodytobecalm,theexperimentgroupwascaredbysedationmanagementmodeonthebasisofnurse,thecognitivebehavioral,thescoresofwechslerscalesafteroperationfor24h,bloodgas,circular,respiratory,calmeffect,thedurationofventilatorysupport,iCUhospitalstays,thetotallengthofhospitalstayoftwogroupswereobserved.Result:thespeechtime,directionalforcerecoverytimeoftheexperimentgroupwerelow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Sedationmanagementmode;mechanicalventilation;influence;Behaviorandcognition

First-author’saddress:Dongguanpeople’sHospital,Dongguan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2.023

危重症患儿在抢救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疾病和陌生住院环境的影响,患儿的生理和心理处于双重应激状态,表现为不适、疼痛、焦虑,严重时可有躁动等。特别是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常因不能耐受气管导管、吸痰等操作带来的不适,而出现躁动、人机对抗或拔管等意外。国内调查发现机械通气清醒患者有96.9%会出现焦虑、不适、疼痛,严重时可有躁动等症状,从而导致心率加快、氧耗量增加等[1-2]。研究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院研究了基于护士的镇静管理模式对机械通气患儿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住院的接受机械通气及镇静治疗的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抽签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9例,女6例;年龄10个月~5岁,平均(3.14±0.65)岁;其中,外科术后8例,重症手足口病7例。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9个月~5岁,平均(3.36±0.74)岁;外科术后6例,重症手足口病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神志清醒,预计机械通气时间≥24h,Ramsay评分

1.2.2排除标准严重低血容量;有肝、肾器质性损害;使用神肌肉阻滞剂;治疗期间死亡及自动放弃治疗的患儿。

1.3方法两组患儿遵医嘱用等渗盐水20mL+咪达唑仑20mg+芬太尼0.2mg,先给予咪达唑仑针负荷剂量0.03~0.1mg/(kg・h)静脉注射,然后根据患儿的镇静深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调整维持量在0.03~0.2mg/(kg・h),用微泵匀速输入。

1.3.1对照组采用以医生为主体的镇静模式,即医生在开具镇静处方时给出初始泵速,护士使用Ramsay镇静评分表每1小时对患儿进行镇静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患者病情进行泵速调整。

1.3.2试验组采用护士的镇静管理模式,即护士按照已制定的镇静药物调整方案、使用镇静药物监测指征及频率和采用Ramsay镇静深度评分作为判定标准,由医师和护士共同参与,根据镇静情况调整镇静药物的速度和监测频率进行调整。

基于护士的镇静管理模式: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制定护士的镇静管理模式。(1)在医师的指导下制定方案,经有关临床专家审核,由一组接受过专门培训的iCU护士负责实施,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镇静控制;(2)医师和护士共同参与,根据镇静情况调整镇静药物的速度和监测频率;(3)设计机械通气镇静患者镇静目标及适宜的RSS评分,当镇静高于或低于一定数值,或出现相应症状时,护士应通知医生,并配合医师立即处理;(4)剂量调整记录单(即镇静记录单)并与特别护理记录单放置一处以便于床旁记录;(5)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对参与本研究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及培训。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行为认知、术后24h韦氏量表评分、血气、循环、呼吸、镇静效果、机械通气时间、p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行为认知对比试验组患儿行为认知中言语陈述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儿术后24h韦氏量表评分对比试验组术后24h韦氏量表评分迷津值、译码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儿血气、循环、呼吸、镇静效果对比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pao2、map、呼吸、HR、Ramsay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对比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危重症患儿救治过程中,为了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减轻患儿不良的感觉,确保安全和改善预后,镇痛及镇静措施是医护人员对危重症患儿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适宜的镇静、镇痛治疗能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清醒患儿的焦虑和躁动,降低耗氧量,同时能保证患儿与呼吸机同步,达到正常的通气与氧合作用,增加耐受性,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镇静不足时,患儿可出现浅促呼吸、潮气量减少、氧饱和度降低等;镇静过深时,患儿可出现呼吸幅度减小、频率减慢、缺氧和/或二氧化碳蓄积等。但在临床治疗中,许多护士缺乏危重症患儿护理的规范化培训知识,也缺乏开展镇静护理的规范或流程[3]。根据经验或医嘱进行工作,阻碍了安全有效的镇静治疗的顺利开展。如何对镇静进行监测、维持,获得理想的镇静效果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以护士对机械通气患儿实施镇静管理模式,探索制定在医师指导下护士实施的镇静给药方案,在制定标准化流程并对护士进行规范培训后,由护士自主进行镇静评分、给药速度调节等操作,并评估其效果。促使镇静给药护理更加规范,确保镇静疗效,减轻患者疼痛、焦虑和躁动等问题。

镇静药物的使用能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人机对抗,使各种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少,从而有利于危重症患者康复[4]。镇静治疗不当也可导致患者谵妄、延长插管时间、增加肺部感染发生率等一系列并发症[5-6]。因此2002年和2010年美国重症医学会(theamericanCollegeofCriticalCaremedicine)与德国医学科联合会(associationofScietificmedicalSocietiesofGermany)分别提出了危重症患者持续使用镇静、镇痛治疗的相关指南,要求对于危重症患者应开展程序化镇静方案,即以镇痛为基础、有镇静计划和目标、并要求镇静剂用量应根据镇静深度评分进行调节[7]。近期有关加拿大美国和丹麦等国家镇静策略方式的研究显示,重症监护病房采用镇静评分系统/评估工具的不多,仅33%的监护病房采用了程序性镇静策略[8]。国外Brook等[9]研究显示:由于床旁护士主导执行的镇静方案是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目标调整药物剂量和输注速度,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镇静、镇痛,以减少药物的毒副反应和药物用量,防治并发症,使患者更舒适等。不断提高护士的临床评估技巧和经验。国内对31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调查研究显示,在iCU的机械通气患者中只有14.7%接受了系统镇静治疗,有34.7%未接受任何镇静镇痛治疗[1]。

刘海英[10]对28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音乐干预,发现干预后患者收缩压、心率恢复较好,音乐组为(126.7±6.3)mmHg,对照组为(128.8±5.7)mmHg,

缓解了患者的身心应激状态。李寅等[11]对患者进行针刺四关穴结合静脉注射咪唑安定来保持人机同步和镇静,不但能减轻镇静深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可减少镇静药用量,其中机械通气期间对照组咪唑安定总用量为(222.54±59.25)mg,治疗组为(192.43±45.61)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pao2)均较用药前明显改善。患者在用药前,HR为

(135.13±14.40)次/min,RR为(30.74±2.79)次/min,

SBp为(154.45±17.42)mmHg,Spo2为(90.38±8.65)%,pao2为(71.35±6.12)mmHg,paCo2为(38.97±5.92)mmHg。用药2h后,HR为(86.30±9.83)次/min,RR为(20.45±2.06)次/min,

SBp为(129.03±13.75)mmHg,Spo2为(96.30±10.57)%,pao2为(95.58±10.6)mmHg,paCo2为(38.35±4.89)mmHg。徐丽华等[14]通过采用非药物镇静管理,如降低噪音、避免强光及不必要侵入性的操作,同r适当采取冷敷、热敷、改变等缓解患儿的焦虑和躁动。曹莉等[15]在患儿镇静期间进行每日唤醒可降低iCU谵妄发生率,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但对机械通气时间无明显影响,其结果显示,治疗组每日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剂量为(40.8±12.1)mg/例、(263.1±38.6)μg/例,对照组为(52.3±16.2)mg/例、(290.5±39.3)μg/例。目前危重患儿镇静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使用药物治疗,非药物镇静管理方式及评价系统研究较少,临床医护人员应探索系统化的镇静评估体系和管理标准,并借鉴国外各种镇静评分体系的应用,来制定适合国内患儿的镇静干预方案及护理实践指南;进一步探索最佳的非药物镇静管理方式及评价系统,并探索如何将药物镇静和非药物镇静进行结合增强危重症患儿的舒适程度,此研究在国内危重症患儿镇静管理中有待于开展和推广。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儿行为认知中言语陈述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24h韦氏量表评分迷津值、译码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近年来市场预测和发展趋势,随着危重监护医学的发展,危重症患者镇静治疗重要性得到认可,国内外均能认识到适当镇静治疗不仅能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存活率,而且能减轻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的恐惧、疼痛,保障患者舒适和安全。目前护士在镇静领域的研究不多,加强镇静水平的监测,实施以护士对机械通气患儿实施镇静管理模式,即由护士根据镇静状况动态调整镇静剂量,维持镇静目标,施行预见、目标性的观察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该研究一旦达到预期目标,不仅能减少或避免因镇静不足或镇静过深所致的意外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减轻生理性应激反应,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和耐受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p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基于护士镇静管理模式对机械通气患儿有积极的影响,患儿言语陈述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较短,迷津值、译码值较高,pao2、map、呼吸、HR、Ramsay评分恢复较好,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较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马朋林,李秦,刘京涛,等.镇静镇痛策略与机械通气患者iCU不适经历关系的多中心调查研究[J].医学杂志,2008,33(8):957-959.

[2]王迪芬.重症患者镇静镇痛的必要性[C]//成都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集,2007:152-154.

[3]陶然,陈利群,吴俊梅,等.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护理实践的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2,27(24):13-16.

[4]夏婧,张玮,钱传云.镇静治疗对iCU危重患者应激的预防作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1):64-65.

[5]nseirS,makrisD,mathieuD,etal.intensivecareunitacquiredinfectionasasideeffectofsedation[J].CritCare,2010,14(2):R30.

[6]周歆平,章渭方,李彤.镇静深度对老年患者体外循环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2010,3(6):25-26.

[7]martinJ,Heymanna,BasellK,etal.evidenceandconsensusbasedGerman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nalgesia,sedationanddeliriuminintensivecare-shortversion[J].GermedSci,2010(8):Doc02.

[8]刘大为,邱海波.重症医学201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89-296,343-355.

[9]BrookaD,ahenstS,SchaiffR,etal.effectofanursingimplementedsedationprotocolonthedurationofmechanicalventilatilation[J].CritCaremed,1999,27(12):2609-2615.

[10]刘海英.音乐治疗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0):2603-2604.

[11]李寅,李燕,张武臣,等.针刺四关穴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期间人机对抗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0):930-932.

[12]吴艳春,陈俭,方强.电针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镇静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12):1070-1073.

[13]石红印,骆少艳.咪达唑仑镇静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13):1806-1807.

[14]徐丽华,钱培芬.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篇10

【摘要】目的:总结12例危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eV71)抢救和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7月我市手足口病定点医院住院12例eV71阳性死亡患儿临床资料及护理要点。结论:危重症eV71感染病例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重症病例,可以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eV71;危重症;抢救;护理

12exampledangercriticallyillentericvirus71infectionnursingexperience

【abstract】Goal:Summarizes12exampledangercriticallyillentericvirus71infections(eV71)torescueandthenursingmainpoint.themethodreviewanalysisithecityhandandfootstomatopathyFixedpointHospitalishospitalized12exampleeV71masculinegenderdeathbabyclinicalmaterialmarch,2010toJulyandthenursingmainpoint.theconclusiondangercriticallyilleV71infectioncasegetsupcriticallyill,theconditionprogressisrapid,observestheconditionclosely,discoversthecriticallyillcaseearly,maycutthemortalityrate.

【keyword】eV71;Dangercriticallyill;Rescue;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247-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以下年龄发病率高,主要是柯萨奇a16和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可见手、足、臀部皮肤皮疹和疱疹,口腔和咽部疱疹或溃疡[1],eV71是20世纪70年代首次从一脑炎病人的标本中分离并定型的[2],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3岁以下的儿童是严重并发症的高危人群[3]。本院自2010年3-7月共收治1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因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抢救无效死亡,现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组患儿临床护理,为今后的重症手足口护理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年3-7月广西北海市手足口病定点医院住院治疗的12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死亡患儿,符合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3],经市疾控中心采样(咽拭子、肛拭子)确诊eV71核酸阳性。12例患儿仅1例市区居住,11例为农村居住:男7例,女5例;年龄5个月~4岁3个月,小于1岁3例,1~3岁8例,3岁以上1例。12例均死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4例入院时合并循环衰竭。入院到死亡时间最短10分钟,最长7天,其中10例抢救无效死亡,2例放弃治疗拔管撤呼吸机后死亡。

1.2相关指标检测:入院时即静脉采血2ml,检测wBC、血糖水平,wBC为16.41±5.21×109,血糖13.02±5.06mmol/L.

2抢救

2.1做好抢救的各项准备工作:床单位配置呼吸机、心电监护机、吸氧装置、吸痰装置用物、多功能电插、输液(注射)泵、气管插管用物,危重患儿床旁放置急救车,根据各科室专科特点车内备有相应的急救药物。

2.2抢救措施氧疗;甘露醇、速尿脱水;甲基强的松龙和静丙冲击疗法。根据病情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山莨宕碱),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12例eV71均进行机械通气。

3护理

3.1手足口病重患儿病情严重,进展快,须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注意患儿的意识状态,病情重的患儿每小时巡房一次,观察患儿心电监护所示心率、心律及指脉氧饱和度,监测血糖一次,了解患儿有无手脚惊跳。

3.2气管插管的护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着病情的快速恶化已不能自主呼吸,在观察到患儿血氧持续下降至85%以下,面色发绀,马上行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做好呼吸道的护理,及时吸痰。针对小儿特殊性,吸痰时尤其要注意选择正确的吸痰时机,即在患儿出现胸部痰鸣音、烦躁、呼吸困难、呼机机气道峰压升高或者氧分压及氧饱和度降低或不稳定时吸痰;提高吸痰时机体对氧的耐受性,在吸痰前后给予100%的氧气吸入2~3min有益于恢复患儿在吸痰过程中氧的消耗,恢复体内的氧储备[4]。

3.3血糖监测的护理:文献报道,高血糖是手足口病病情判断的独立评判指标之一,血糖增高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认为机体在受到各种应急源和损伤因子的刺激下,交感神经高度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直接刺激血糖在短时间内明显增高,并可通过不同途径拮抗胰岛素的生物效应[5],本组8例患儿自入院到死亡,血糖一直居高不下,在护理重症手足口病时严密监测微量血糖,如血糖值超过8.0mmol/L及时报告医生。

4讨论

手足口病发病后,如出现神经系统累及症状和体征,即提示疾病进入脑炎、脑脊髓炎期,应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阻止病程进入心血管功能紊乱(神经源性)期,该期属于高危病例[3]。本组病例中12例患儿均合并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4例病人入院时出现末梢循环不良表现,气管插管内可见大量血性分泌物喷出,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可能由于eV71感染首先破坏脑干组织特定的具有调节功能的结构,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儿茶酚胺瀑布式反应,体循环内血液大量进入肺循环最终导致肺水肿[6]。

5小结

加强病情观察和护理对促进疾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及时观察手足口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症状体征,注意患儿有无惊厥、神经意识状态、血糖值变化,及早识别重症病例,采取有效地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从而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杨智宏,朱启容,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和柯萨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

[2]SchmidtnJ,LennetteeH,HoHH・anapparentlynewenterovirusisolatedfrompatientswithdiseaseofthecentralnervoussystem[J].JinfectDis,1974,129:304-3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

[4]孙俏丽。新生儿机械通气有效吸痰的护理体会。临床合理用药,2009,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