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想象力的特点十篇儿童想象力的特点十篇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9:19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篇1

[关键词]儿童 儿童画 儿童思维

儿童的思维与成人不同,儿童的世界充满奇思妙想。他们用好奇的眼光观赏这个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天空可以是五颜六色的,大地可以是方方正正的,人可以长上翅膀……他们从几个月大就喜欢拿笔到处涂鸦。一根根随意的线条,一块块鲜艳的色彩,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无限的遐想。而这一切他们都喜欢信手涂鸦出来,这便成了儿童画!多年的儿童画教学,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想儿童所想,理解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心理路径,才能真正做好儿童画教学工作。

一、儿童在绘画时的思维特点

儿童思维主要有模仿思维、单向思维、形象思维、主次不分和单维思维等特点,但在儿童绘画过程中,其思维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模仿思维

孩子喜欢模仿,这不是他的错,因为这是他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孩子学习的方式主要在模仿,他们模仿能力很强,但只是简单的模仿。

2.形象思维

儿童具有敏锐而牢固的记忆力,他们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也就是说,具体形象性是儿童的思维特点。

3.主次不分

幼儿在说话时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不知道那个因素是最主要的,那个因素是次要的,在思维上就表现出主坎不分的特点。

模仿思维、形象思维和主次不分就是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思维特点。儿童是思维模式也决定了儿童的绘画特点,教师在指导儿童画的过程中要充分主要儿童的思维模式和绘画特点才能更好地指导儿童画。

二、儿童画的特点

1.儿童画具有模仿性特点

孩子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理,有很强的求知欲望,盼望着长大,因此,在生活中,他们常常模仿大人,穿大人的鞋或者衣服等。这种意识反映到美术活动中,孩子们就会觉得自己能像老师一样画出一幅作品来,但他们还缺少创新的技能,所以,要靠模仿来达到目的。儿童画具有模仿性特点是和儿童思维的模仿性相对应的。

2.儿童画形式具有形象化和想象力丰富的特点

孩子的心理世界是奇妙的,充满着奇特的事情,表现在美术活动中,就是画面具有了形象化的特点。同时,儿童是想象力最为丰富的年龄段,在儿童的眼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儿童的想象能力非常强,他们看到的世界是广阔的,在他们的眼里:弯弯的月牙可以荡秋千;侏罗纪公园的恐龙出现在现代社会;老爷爷脸上的沟壑也能熨烫的年轻;未来的汽车可以是蜜蜂汽车、七星瓢汽车,儿童的天真、热情,他们内心的奇妙世界让成人难以理解。儿童在创作时会表现出很多令人新奇的东西,会把喜爱的东西拟人化,会同时呈现出不同时代的事物。

3.儿童画的构图具有随意性

儿童绘画时,构图是随意的,不会有成人那样的规则和限制。在画面上不会考虑画面的均衡对称,也不会想画面的色彩是否协调等。在作画的过程中,他们很可能转移地方,也可能进行画纸的正反结合,在画纸上随意的画,直到画纸全都涂上了五颜六色的色彩为止。同时,这种随意性,也构成了多种新颖的构图形式。儿童绘画的随意性是和儿童思维的主次不分相对应的。

三、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指导儿童画教学

1.根据儿童思维特点,引导孩子学会观察

儿童步入绘画殿堂时,我们要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培养其敏锐感和观察力,还要给孩子确定明确的绘画主题,引导孩子边玩边画。作为儿童画教师,要做好学期教学计划,还要确定好每堂课的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拓宽视野、积极表现。

2.根据儿童思维特点培养孩子绘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对儿童来说,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着热情和兴趣,对一切都感觉好奇,但是他们还不能够用具体的形式来表达心理感受,就会利用各种材料乱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孩子兴趣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手段与技巧,激起孩子的兴趣就是要培养孩子的成功感。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肯定学生的成绩,欣赏孩子的优点,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和谐。

3.尊重童趣,体现儿童画自身特点

儿童画的原始状态就是自由涂鸦,儿童会运用各种线条进行非常自由、轻松地涂鸦,这也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感觉,是童心童趣的自然流露,是原始的创造活动。在成人看来,这是乱涂,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乱涂,才培养了将来惊人的创造力。儿童的想象力处在萌芽阶段,千万不能打击他,孩子希望的是鼓励和欣赏。他们画画时是充满欢喜的,也是很随意的。或许,他们用彩笔作画是抒感的,看起来令人感觉难以理解,感觉根本就不是画,简直乱弹琴。但是你要是耐心听孩子解释下,还能发现孩子能自圆其说呢。孩子画画时运用轻松的、自由的表达方式,显得稚嫩和笨拙,但也是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萌芽。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童心童趣,允许孩子自由想象,自由发挥。

4.要因势利导,提高孩子绘画水平

儿童画常常是夸张和变形的,与生活原型是不同的。孩子不懂得如何运用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来观察事物,还不会拿自己的画与实物进行比较,只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画。生活中的实物不是孩子创作的唯一来源,他们对描绘的对象会进行大胆的夸张和变形,任意添加创作出儿童画。在教学中,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画,要坚持尊重天性的原则,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大胆的去想象、去模仿。教师要根据儿童画的规律因势利导。提高儿童的创作水平。

四、教师要用儿童思维评价儿童画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篇2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儿童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儿童画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简单地说儿童画是一种由儿童创造的特殊的绘画形式,只有儿童创作出来的才叫儿童画,成人画的就不是了。因为儿童作画的特征是自然、不规律、幼稚、发自内心的感受,画出来的东西有趣、不造作。而成人思想成熟,绘画作品反而无法达到儿童那种天真无邪的纯朴境界。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儿童画也成为广大家长关心的一个话题。

一、学习儿童画的目的

学习儿童画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培养创造力、想象力、观察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其次是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耐心。前提是要对儿童画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期的儿童美术教育,多将提高审美修养、激发绘画潜能、培养绘画人才作为培训宗旨,即“为画而学”的教育观。近年来,随着国外儿童美术教育观的渗入、影响,随着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为画而学”的教育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目前,教育界、美术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学习绘画技巧、绘画形式不应是儿童培训的主要目的,儿童画培训应将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根本宗旨。为了实现这一宗旨,要求教学者必须改变培养小画家的教学思维,要求教学者将过去的重画面形式转变为现在的重训练过程,要求教学者应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多种素材和多种方法,来满足孩子的需求。特别在训练形式上,要求教师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力求多样性、新颖性,让孩子在培训的全过程中,充分体味到寓教于玩的乐趣。

二、如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发自儿童心灵的闪光,不可因为天真幼稚、不合常理而责怪。儿童画中的想象力的方式是全方位的。儿童画中的观察生活可以想象,内容情节可以想象,物体形象可以想象,图案可以想象,色彩也可以想象。

1、生活与想象

儿童学画要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的特点和变化,并把观察到的东西加以联想,这是生活与想象。

2、形象与想象

儿童画中的物体形象并不和生活中的一个样子,而是把生活中的形象根据想象,画成自己喜欢的艺术形象来表达。

3、内容与想象

儿童画是有内容、有故事情节的。这个故事是可以自由想象发挥的,而且想象得越新奇越好。

4、色彩与想象

儿童画中的色彩也可以想象,它走出写实色彩的范畴,你想怎样画就可以怎样画,这就是创造性颜色。

5、图案与想象

儿童画中要添加美丽的装饰图案,这个图案也要发挥儿童的想象。开发想象力的方法是认识生活心灵的方法。具体的方法也是运用“问号”这把金钥匙。对着儿童的心灵,进行定时、定向、定量的启发引导。教学目的是培养儿童心灵的觉醒,达到想象无限、创意无限的艺术效果,而表现儿童巨大的潜能。

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也富有情感。他们有强烈的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并以各种自发的方法作画,编故事、画画是孩子们经常采取的方法。

三、描绘形式和训练方法

按照一般绘画的规律,绘制一幅画,在明确主题后,必须考虑构图形式、造型处理、色彩配置以及表现方法(包括工具材料),上述四点构成绘画的基本要求。但当我们走进儿童画的世界,却发现在这里不需要求构图形式的变化,强调的是儿童随心所欲、大胆任意的挥笔;不需要求色彩配置的完美,强调的是儿童想象之翅自由自在地飞翔;不需担心造型处理得可笑,强调的是儿童心灵之窗毫无顾忌地敞开;不需担心表现方法的稚拙,强调的是儿童全心投入、乐在其中地玩耍。总之,在这里,孩子可以自由发挥、信手涂鸦,而不必按照绘画的要求来处理画面艺术形式。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篇3

关键词:兴趣点;创造力;个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2-02

一、抓住兴趣点激发创造力

浓厚的兴趣是孩子们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就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课题活动,就无法激发孩子们丰富的创作情感,不能挖掘儿童的绘画创造潜能。因此在绘画课中,教师应掌握儿童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绘画课题的好奇点、兴趣点,调动儿童的积极思维,激发创作兴趣,展开想象,并留给儿童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的艺术个性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儿童想象画设题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内容,能让儿童积极自觉主观地展开想象思维,要能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观感受,萌发创作欲望。课题引入可以利用幻灯、名家画作、影像等辅助素材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感受也大不一样,对美的定义也有各自的理解。例如引导学生以“我最喜欢的活动”为主题创作,孩子们想到了很多记忆犹新的游戏活动,思维活跃起来了,孩子们的遐想空间打开了,比如有的画《蹦蹦床》用流畅的曲线画出有弹性的色彩艳丽的蹦床、蹦得高高的孩子们表情丰富,不难看出孩子通过画画的形式能够再次感受游戏的乐趣,再现了小朋友的真实感受。教师结合学生不同的构思、意愿,正确引导他们用恰当的绘画表现技法。这样孩子们的作品共性中有个性,充分体现儿童的艺术语言、儿童的主观情感。

二、绘画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创作的源泉。儿童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孩子们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因此,教师应多引导儿童进行写生创作练习,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从而发展个性创作思维。

1.在写生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写生中教师应引导他们观察事物的特征、形状、结构和空间关系等,引导学生用减法方式去创作,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画面需要的部分,使构图完美,主体突出,意境更充实。引导孩子们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等绘画手法表现对象,色彩鲜明对比、线条粗细、深浅、刚柔地巧妙运用等表现效果。引导孩子们从光的角度去观察景色,在不同的时间段去体验、感受绚丽缤纷的色彩变化,让孩子们更大胆地运用色彩。多提供不同材质、绘画工具,鼓励儿童学会运用多种绘画表现手法完成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例如以“海底世界”为主题创作,海底小动物的形态各异,让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表现情趣,突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海水与小动物的虚实效果的生动处理,加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这样的作品才具备儿童的个性、色彩鲜明,画面布局合理,独特的想象与创造,富有儿童的天真与童趣。

2.运用发散性思维去想象。长期临摹的习惯让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孩子们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他们创作时,孩子们会很困难,画出来的对象总是很概念化。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学生作画时离不开范画,墨守成规。故在绘画创作中,应围绕每节课的主题内容,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启发引导孩子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发挥想象,从一个主题出发寻求多种新颖的答案。如通过童话、儿歌等文学性联想发展儿童有意想象的能力;启发儿童联想各种生活细节,记忆中的游戏活动情节。例如以“海底世界”为主题创作时,让孩子们想象把潜水艇设计成多种形状,开到海底探险,有的小朋友就成功地将鲸的形象和直升飞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描绘了一个鲸形的洒水飞机,形象生动。又如以“下雨的故事”为题画画,有的学生画出小朋友和大人不同式样的雨伞;有的选择用水墨画的形式更形象地描绘出了朦胧的雨景。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教师应该充分注重儿童思维活跃、富于想象的特点,要让儿童在考虑问题的同时保持思维的广阔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个人意愿,朝着多种多样的方法上去探索、追求多种绘画主题和绘画手段。帮助儿童学会变角度思维,摆脱“常规”、“传统”和“习惯”的束缚。

三、鼓励新颖独特的创造思维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篇4

关键词:童话幼儿教育心理发展

幼年的记忆对于大部分成年人来说,大多属于不连贯的记忆。由于处于幼儿阶段,个体还不能够运用记忆策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与保存,能够在大脑停留的记忆时间与容量都相对比较有限。然而,童话在人们有限的记忆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些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故事情形,往往会刻画在人们的心中,由此可以看出,童话对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童话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童话成为幼儿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

首先,童话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通常情况下,童话都具有夸张与幻想等特点,甚至一部分童话内容已经超出现实范围。然而,童话的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孩子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童话书本中刻画的人动物和花草树木等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童话故事的原型。

其次,童话实质上属于现实与想象相互结合,虽然童话需要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加工处理好,则高出现实生活,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翻版与复制,在对现实生活的原型进行加工与改造之后,更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内容,形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对于幼儿来说,童话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离奇的形象,可以引发幼儿进行无尽的联想,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

最后,幼儿在阅读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认识社会。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升,致使幼儿还不能够阅读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和小说等,无法获得对社会初步的认知。然而,幼儿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定的社会认知,例如:幼儿可以在童话中,了解森林中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初级的社会人际关系,提高辨别社会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在我国著名的故事西游记中,儿童被生动离奇的故事情节吸引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孙悟空勇敢聪明等优良品质,并且可以辨别妖魔鬼怪,影响我国一代代幼儿的成长。

二、童话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童话具有幻想性

童话的基本特点便是幻想性,成为童话的核心内容,更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幻想实质上属于对生活的象征反映,通过幻想的形式,可以反映现实生活。换言之,童话中所塑造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然而,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童话故事的幻想来源于生活,并且折射生活现象。通常情况下,在创作童话的过程中,会采用拟人化与夸张等手法,创造离奇的气氛。

(二)童话幻想有一定的限制

童话中的幻想不是没有根据的,会受到思维特点和生活逻辑的限制。换言之,在创作童话故事中的形象时,需要选择儿童所熟悉的内容,帮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形。此外,幻想同样会受到幼儿的思维特点的限制,童话中的幻想,需要结合幼儿的思维习惯与规律,不能够超出幼儿的思限度。

(三)夸张与拟人是幻想的产物

各种艺术或多或少会使用不同程度的夸张表现形式,然而,童话故事中使用更加全面的夸张表现形式,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可以使得人与物更加离奇。此外,童话故事的情节人物性格和遭遇等都会使用夸张的表现形式,幻想成为童话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中,积极向上的幻想,要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此外,童话中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可满足幼儿的好奇和好幻想等心理特征,激发幼儿进行探究,更增强童话故事的感染力。

三、幼儿在欣赏童话时的作用

(一)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在欣赏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想象力,童话故事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然而,并不是真实的生活本身,是在假想的情景下,对真实的活动进行反映,需要借助于象力的运用。例如: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又可以是动物和花草树木等,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可以进行对话与情感交流。因此,幼儿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想象力,进而加深对主人公的思想与情感的理解。此外,幼儿会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将自己幻想为王子或者公主,实现内心的渴望。例如:幼儿在表演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的故事中,需要借助想象力,装扮为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以及丑恶的王后等。在想象的过程中,幼儿的内心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目标,帮助幼儿宣泄不良的情绪,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幼儿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往往会被童话故事中美丽的场景、善良勇敢的人们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让幼儿内心中获得更多的愉快的体验,被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扣动心弦,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降低幼儿的阅读压力与负担,获得更多的阅读的愉快体验。

(三)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不仅喜欢阅读童话故事,更喜欢听童话故事,在听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幼儿需要理解故事中的语言及词汇等,而在内心复述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则可以锻炼儿童的言语能力,加深其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加上言语与动作的配合,童话故事的内容将会变得更加形象与具体。

综上所述,童话对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和家庭等提高对童话的重视程度,引导幼儿阅读积极的健康的童话故事,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郭瞻予.论童话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6-11.

[2]罗曦.幼儿童话舞剧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1,02:151-152.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篇5

[关键词]儿童画儿童画教学童心童趣

儿童画是指儿童作为创作者所完成的绘画。儿童画不是乱涂,而是与儿童的年龄和生活体验有关,儿童根据眼睛观察、思考,并结合眼、手、脑的协调作用,画出的具有情感特征的视觉符号。儿童画是儿童心灵的流露,是用自己的手来画自己的心。儿童是天真的,他们把绘画看作游戏,看到什么就画什么,随心所欲。他们不会考虑画得好不好,他们没有心理压力,画出来的画应该是欢快的、自然流露的。所以,儿童画教学要体现出“儿童”这一特点。在儿童画教学上,不能用专业的知识对儿童进行教学,也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和眼光来看待儿童画,对学生要分年龄段进行教学,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作品,顺应儿童发展的规律,发挥儿童的创造力,提高儿童学画的积极性。

但是,当前儿童画展上所展出的作品,有的让人感觉不舒服。仔细观看,很多儿童画都是在技法上下功夫,在内容方面则表现的不足,可见,儿童画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1.站在成人的立场上,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画

许多儿童学画,是在家长的意愿下开始的。刚开始,可能家长只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并不是想让孩子成为画家。可是时间久了,就会受到其他功利性的影响,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学画的儿童相比,常会站到自己的立场评价儿童画,觉得画的不好就批评。其实,儿童有自己的世界,家长不应该过多的干预。产生分歧的焦点,就在于用成人的审美观来看儿童画,在他们眼里,儿童的画是乱涂的,不成比例。因此,就对孩子的画进行否定,甚至嘲笑,而后又根据成人的画法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孩子进行临摹。一些家长对儿童画的评价就是像不像,美不美等,如果不符合成人眼光,就会被认为不美。一些教师在儿童画教学过程中,也会使用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不注重儿童个体差异。

2.注重了绘画的结果,忽视了绘画的过程

大家对儿童画的评价就是好看与不好看,这个评价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成年人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对孩子的作品打出所谓的分数,分出优、差等,可是天真的孩子都比较欣赏自己的画,不理解这些分数的含义。成人常对儿童的画很挑剔,经常会说:这是画的什么啊,难看死了!或者这孩子瞎画,竟然把人画的比房子还高?等等,就要求儿童擦了再画,这样反复地折腾,到最后,儿童对画画产生了厌倦情绪,也限制了儿童的想象。成人们之所以会做出这种评价,是因为他们看中的是绘画的结果,而不去注意孩子绘画时的想法。

儿童画是儿童能力的一种展示,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儿童思维的呈现。儿童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儿童画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发展规律进行,需要成人的关注与帮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儿童画教学:

1.充分发挥儿童绘画的想象力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富有想象力的时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没有界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儿童最初学画,喜欢乱涂,也就是所说的涂鸦,涂鸦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途径,我们不能禁止,而是要鼓励,加以引导,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去想象。儿童是想象力最为丰富的年龄段,在他们眼里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地球被污染了,就会流出伤心的泪水;小树会在微风的下唱出欢快的歌谣;月亮姐姐高兴了,会睁开圆圆的大眼睛看着大地等,他们没有去过海底或者天空,但是爱画海底的世界,在这些画上,我们看到儿童的内心世界,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孩子的这些天真、好奇的想法有时会让大人难以接受,但这些想象力往往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2.引导儿童树立成功的信心

俗话说,多一分信心,成功就多十分。儿童的自信心对他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缺乏自信心,儿童就会在困难面前变得胆怯,也会束缚儿童的思维。孩提时代的美育,对儿童的审美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儿童画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儿童自信心。我们应该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尝试着去画,就是随意乱涂,也不能批评,这里的关键是让儿童能够画出来自己心里的想法,克服不会画的情绪,让他们在有信心的情况下,在轻松的环境里,画出自己的所想。

3.用儿童的眼光看儿童画

儿童画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儿童画,要用儿童的眼光来欣赏儿童画。看儿童画时首先要了解儿童做这幅画的动机,他通过这幅画想表现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儿童的创作。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儿童的生活经验及个体差异,有区别的对待。同时,要与儿童一起分享绘画的乐趣,多用肯定的、赞扬的眼光、语言来激励儿童,让儿童感觉到他的画是成功的,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对儿童画的表扬要适当,找出画中的长处给予肯定,让儿童得到真正的鼓励,提高他们的主动积极性。

4.提高儿童的观察力

在儿童画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观察力是儿童想象、创造的基础,能够开拓儿童的思维,张扬儿童的个性。因此,儿童在学画中,要找到独特的视角,学会观察事物的细节,分清物体之间的差异。在观察中学会比较,比较能够提升儿童的观察力。儿童的观察有着很大的片面性,毫无目的,一会看看这,一会看看那,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简单的事物,由简单到复杂,从表面观察慢慢地深入观察,比如,带领儿童观察楼房的时候,先引导儿童看楼房整体是一个长方形,再依次看楼房的层次、布局等,这样儿童在绘画的时候整体到局部都有印象,会容易得多。但是教师让学生反复观察,因为儿童的观察力比较有限,记忆的时间也很短,对一个事物只观察一次,很难得到深刻的印象,只有反复观察,才能达到效果。

5.儿童画教学中要保护童心、尊重童趣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篇6

一、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童话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让他们在思维和情感上走进童话的幻想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道理。

如在教学课文第二部分时,重点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小松树的骄傲、大松树的笑而不答,为后面理解风伯伯的话和小松树的惭愧感受埋下伏笔。作者描写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对话时,主要描述小松树的话,是为了进一步表现大松树的宽容。在教学过程中可再次让学生想象小松树说话时的心情。学生在想象中激活了思维,有的学生想到了小松树白满的原因,有的学生做出了小松树骄傲的神情等,这一想象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小松树对大松树的态度。在课文最后一部分,理解了风伯伯的话后,引导学生再次想象,想想小松树此时可能在想些什么,并通过“想向大松树说什么?想对风伯伯说什么?想对大山爷爷说什么?”这样的三个问题把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这样的想象能将学生带到一个独特的场景中去,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小松树由骄傲到惭愧的情感转变过程,情感产生了共鸣。想象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而童话的神奇意境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运用多种形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之所以喜爱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因此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对童话进行理性的“分析”,就会使那些生动的鲜明的童话形象被肢解,学生也会随着教师的一步步“分析”而淡化了学习兴趣。因而童话教学要力求根据童话的特点,充分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和游戏精神来展开教学。

1、利用板画进行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利用板画形式进行童话的导入,用形象鲜明的大松树和小松树板画引入两个新朋友来到同学们的身边,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孩子对童话故事的好奇心。并且在整篇童话的讲述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两个形象,通过贴一贴给大小松树找家、移一移比较大小松树的身高等方式,既满足了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又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演一演,生动扮演角色

又如讲解课文时请小朋友演一演,演出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慈祥地说话时的情景,通过表演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勇气,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童话中充满了幻想,其故事情节是虚构出来的,教学中要处理好幻想和真实、虚构和现实的关系。要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事物、虚构的情节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童话作为真实的故事来接受。

1.引导学生把幻想的故事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故事

童话故事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如《小松树和大松树》,写小松树骄傲白满,看不起大松树,得到风伯伯的耐心教导后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它是以小孩子容易骄傲自满、看不起别人这些常见的缺点为依据的,故事符合儿童的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幻想的故事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把虚构的情节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理解故事

《小松树和大松树》描写了小松树从骄傲到惭愧的情感转变过程。情节是虚构的,但是童话中所写的骄傲自满的态度又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这个故事又是真实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虚构的情节同现实结合起来,理解课文。不要把故事同现实割裂开,这样就失去了童话教育人、感染人、启迪人的作用了。

四、触发深度反思,拓展阅读视野

童话中的美,蕴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具有一种几乎是令人无法抗拒的强烈的吸引力和温柔的浸透力。童话的美不是靠“理性分析”就能让学生“收到”的。从童话的角度去诠释,童话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一种“感性”。如果童话教学是一个点,儿童的语文阅读是一个面,那童话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指点并引领儿童向语文的纵深处漫溯。

1.童话教学应该是儿童本位的课堂

儿童本位就是最大程度地尊重儿童自然与本真的状态,给儿童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教师的儿童情怀集中体现在教师对儿童高尚、真挚、热切的爱之中,体现在儿童教育的理想、信念、专业精神和责任感之中。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思想,理解他们的欢乐和感动,拥有一条与学生沟通的最直接的心灵路径,给儿童一份抚慰精神世界的温暖和幸福。拥有儿童本位视界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定能多一点儿儿童视角,多一份儿童情趣,多一些快乐和轻松。

2.进行童话教学的老师应该拥有儿童文学的素养

儿童文学寄托着人类对理想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都焕发着源白纯洁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

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来白对儿童文学的经验与积累。教师自身对儿童文学思想艺术的深切理解和生动表达,给学生的深刻感染和影响是最持久而热烈的。

3.童话故事应伴随学生一起成长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前儿童;想象旅行;静心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11-04

一、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前儿童“想象旅行”新模式的提出

想象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想象力的培养要从幼儿开始。近几年来,开发学前儿童想象力一直是中外教育界的热点话题,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进一步探究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开发显得更为重要。

“想象旅行”这一模式是由德国的埃莉萨·迪肯佩2002年提出来的,并撰写了《儿童的幻想和创造力——关于想象旅行》一书。“想象旅行”是内心进行的旅行,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开发学前儿童想象力的一种新尝试。通过想象旅行,儿童可以处于松驰的状态,并“看到”和感觉到幻象。想象旅行的一个基本效应是:激发、增强和促进想象力的形成,让孩子在无限广阔的幻象世界里自由行动。

埃莉萨·迪肯佩的想象旅行实施的对象是3-6岁的学前儿童,由于学前期儿童活泼好动、自制力差,简单地按照埃莉萨·迪肯佩的某些做法来组织儿童进行想象旅行,使儿童真正能进入到老师所期望的心理状态是颇具难度的。又由于学前儿童缺少生活体验和表象积累,直接影响了想象的发挥。使得埃莉萨·迪肯佩的想象旅行在德国受到不少教育界人士的质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想象旅行新模式,是在肯定德国埃莉萨·迪肯佩“想象旅行”模式的基础上,以全脑发展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打破时空界限,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形象逼真的媒体资源丰富儿童的表象积累,同时创设心静环境,为“想象旅行”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表象形成的特点分析

表象也称意象,是对当前不存在的物体的一种心理表征。表象代表着一定的事物,具有鲜明的感性特征。表象按照刺激的性质以及刺激所作用的感觉通道的不同,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味觉表象等。其中,视觉表象在人类认识活动中作用巨大,人的表象总量中,大部分外界形象信息是通过视觉输入大脑的。

表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表象的形象性是指: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出现在头脑中,就像直接看到、听到、尝到某个具体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一样;表象的概括性是指:表象反映的事物多次被感知结果,它表现出事物的一般形象,带有概括的性质,如头脑中关于书的表象,并不是指具体的某本书,而是书的一般形象;表象的可操作性是指人可以在头脑中操控表象;对它进行认知加工,就像人通过外部动作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有效地采集、传输、存储各种信息,从而为思维加工提供丰富的表象材料。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对知觉形象进行有效加工与表达,使得表象材料具有选择性,即不是对可见物的忠实、完整和逼真的复制,而是去除一些复杂、干扰性的成分。

1.学前儿童想象思维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年龄小,小班幼儿年龄一般为3-4岁,想象很简单或是零碎、想象水平较低。中班幼儿的年龄为4-5岁,已经有了创造想象的萌芽,此时创造想象多依赖于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或听过的故事,或由成人语言的描述而产生创造想象。大班幼儿的年龄为5-6岁,想象以不受意志控制的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2.信息技术在表象形成中的作用

人体所有行为和思想的最高统治者是自身的大脑,左脑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右脑则做一些难以换成词语的工作,通过表象来进行思维。传统教学由于多呈现的是语词,因而思维加工多依赖于左脑,缺乏表象加工,信息的提取速度较慢。而信息技术可以合理呈现语词和表象材料,并使之有效匹配,从而为获得正确思维提供了条件。

(1)创设情境,形成表象

由于时间或空间的限制,一些真实的情境儿童不能亲身体验,因而缺乏表象积累。此时,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有关真实情境的图片、视频等,创设出一种情境、一种气氛,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幼儿不自觉地进入情景之中,从而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相关表象的形成。

(2)动态模拟,清晰表象

很多现象是儿童无法感知或不易观察到的,获得感性材料就存在着困难。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再现,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整体构成的事物分解,使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具体化,帮助儿童建立清晰的视觉表象。

(3)声图并茂,深化表象

根据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结,图像的形式形成了记忆表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图像和语词有效的整合,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大大扩展了人们用视觉模式呈现材料的具体途径,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特点。这种引人入胜的动态图画,伴随着深情的朗诵与动人的音乐,声图并茂,使得思维的加工材料大大拓展,加工方法也更加科学,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说多种感官,促进儿童的理解,有利于表象的稳定,从而更有效地开发了人的大脑。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篇8

关键词:学前儿童舞蹈;舞蹈创编;儿童绘本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43-03

“舞蹈创编”是指舞蹈编导者将作品的设想通过舞蹈的手段,用动作进行创造、选择、改造和编织,使之成为舞蹈语言,把作品的内涵外化为有形的、可见的舞蹈形象。外文的翻译有所不同:一般翻译为“choreography”,意义偏向舞蹈理论,又称“编舞”(makingdance)或“舞蹈编创”(composition)。“choreography”的字源为“编导学”(choreology),意指舞蹈艺术的理论、哲学与美学原理[1]。“学前儿童舞蹈创编”专为3―6岁适龄儿童创编舞蹈作品。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强调舞蹈专业学科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主张以知识的学术价值为中心,把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传授给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力,重视学科基本结构和方法的教学。但过分强调学科的专业知识结构,易造成知识之间的隔离和过于专业化,割裂了与学前学科之间的联系,缺少综合性的思维能力。儿童绘本走进学前儿童舞蹈创编课堂,是一种学前儿童舞蹈创编课程模式的新探索,它开启了学前儿童舞蹈创编新的理念、新的角度、新的思维,有助于解决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编课“过于独立化、专业化以及缺乏创造性”的问题,让舞蹈艺术更好地为幼儿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一、儿童绘本对学前儿童舞蹈创编的意义

绘本源起于西方,英文为pictureBook(图画书),“绘本”是日文翻译。绘本是由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包括儿童绘本和成人绘本两种类型,涵盖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人文等五大领域。

在早期教育中,准妈妈们已经开始用儿童绘本给自己的宝宝做胎教,因此,儿童绘本往往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儿童绘本的种类非常多元、资源非常丰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儿童绘本进入国内,给儿童带来了更加开阔的视野空间,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儿童绘本丰富的故事题材、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为学前儿童舞蹈编创的主题设计提供了很多具有探索价值的主题内容。

舞蹈创编中的“主题”,是指舞蹈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和中心思想,又叫主题思想。学前儿童舞蹈创作教材提出,舞蹈创编主题选题方向主要有五个:从生活中寻找创作题材;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选取动物和自然景象进行创作;从儿童喜爱的文学作品中取材;从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中选材;根据时展及当前的形势来确定主题[2]。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每一个选题的范围都非常大,很难快速进入学前儿童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的缺乏“限制性”的问题。著名艺术家、导演张继钢指出:“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没有限制就没有独特,没有独特就没有风格,没有风格就没有经验。什么都有就是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有就什么都没有。”[3]而每一本儿童绘本讲的都是一个小故事,起到了限制空间的作用,编舞者可以从丰富的儿童绘本素材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主题内容,并充分展开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创编学前儿童舞蹈。

二、利用儿童绘本进行学前儿童舞蹈创编的策略

儿童绘本每一个主题都符合儿童的特点,为学前儿童舞蹈创编提供了大量的主题和形式素材。利用儿童绘本进行学前儿童舞蹈创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短小精练有想象力的儿童绘本

在儿童绘本中,读者对象为0―3岁儿童的绘本都以图为主,文字很少,故事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基本是对日常生活实物的认知。读者对象为3―6岁儿童的绘本,依然是以图为主,但文字会增加一些,故事也长一些。而舞蹈这种用肢体语言表达的艺术,在艺术表现中易抒情,而不易叙事。换句话说,就是学前儿童舞蹈不易表述一个长篇大论的故事。因此,在利用儿童绘本进行学前儿童舞蹈创编时,要选择短小精炼富有想象力的儿童绘本。

例如,儿童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生动而充满想象。想想看,青菜只是在菜园里默默地生长着,无言无声,全无特别之处,但绘本中却描绘了一个个鲜明的青菜形象:“你瞧,绿头萝卜是威风凛凛的大王,红头萝卜是婀娜多姿的娘娘,弯着腰的豆芽跪倒把信报,胡萝卜摇身变成了带兵的将领。”有了儿童绘本提供的具体并有童趣的青菜形象,就有了编排学前儿童舞蹈的形象,就有了舞蹈的“动机”。舞蹈创编中的“动机”是指选择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动作短句,这个短句是根据作品表达主题的需要而编排的,短句一般包括1至2个八拍的动作[4]。短小精练的语言不仅提供了舞蹈动机的形象编排,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每个形象个性化,让舞蹈动作有了自己的特色。“最近几天没人问,他们个个成了精,于是他们开始大战起来。韭菜使出两刀锋,呼啦呼啦上了阵。黄瓜甩起扫堂腿,踢得韭菜往回奔。”绘本的这个部分内容,为学前儿童舞蹈创编提供了戏剧性的舞蹈结构,绘本中幽默的语言,为舞蹈提供了舞台调度的编排,例如“踢得韭菜往回奔”,很精练的语言让人很自然就想象到一个点到线舞蹈空间调度上的创编设计。

2.截取儿童绘本中的精华片断

不是每一个绘本从头到尾都是短小精练有想象力,但每一本儿童绘本都有它最精华的部分,可以选择儿童绘本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作为儿童舞蹈创编的“原点”。张继钢指出,“原点”,是最初也是最粗的“象”是被潜意识引发的忽隐忽现的联想,是能不断产生灵感的激动[5]。一旦找到了“原点”,尽快进入头脑风暴,进入想象创意的构思,就能寻找各种可能性,并在这过程中扩大原点,筛选组合原点,完善修饰原点。

例如,儿童绘本《点点点》选择了点这个圆形的图案,描述了各种各样的点:大的点,小的点,会飘的点,会掉落的点,指挥交通的点,香甜的点,健康的点,让你强壮的点,沉甸甸的点,五颜六色的点,闪烁晶莹的点,衣服的点,遮挡太阳的点,吐露芬芳的点,狗狗身上的斑点,天空里的点,好吃的点……在舞蹈选材中,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会飘的点――泡泡”,作为舞蹈创编的原点,进入头脑风暴,进行想象创意。可表现圆圆的泡泡、方方的泡泡、会走的泡泡、笑哈哈的泡泡、炸掉的泡泡、飞起来的泡泡、沸水中翻滚的泡泡、泡泡运动会、会弹跳的泡泡等各式各样有关泡泡的舞蹈主题与形式。我们可以选择其中“泡泡运动会”这个主题,然后从拉班动作分析元素――整个身体去探索创造不同空间的动作(space),身体单一部位到多个部位探索创造(time),四肢动作探索创造(weight)――出发去创编泡泡的创意动作。

3.利用儿童绘本的视觉艺术

在美学上,儿童绘本具有用视觉传达故事的内在文化、寓意和哲理。儿童绘本中插图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除了有铅笔素描、水彩画、彩色铅笔画、油画、拼接、照片、版画、水粉画、纸雕等不同媒材的表现技法,还有拟人夸张的造型、视角构图以及色彩的美学运用,这些多样的艺术风格是表现意境的手法、联想的象征、与孩子沟通的特殊语言。好的绘本讲究绘画的技法和风格,讲究图的精美和细节,是一种独创性的艺术。可以说,好的绘本中每一页图画都堪称艺术精品。

舞蹈是人体动作在空间中流动或停顿的艺术形式,属于画面艺术的一种。舞蹈是流动的雕塑,每一个动作造型凝固之后,都可以形成画面。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彩色的。他们更喜欢多彩的颜色,喜欢奇特的造型,具有冲击性的画面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儿童绘本美学的角度,领会画面构图和视觉审美,可以为学前儿童舞蹈创编带来积极的启发。

儿童舞蹈的画面有着自己的特点:(1)儿童舞蹈的服装和道具的颜色多有造型感、色彩鲜艳、天真烂漫。当然还有一些特殊的画面,如黑白色调,就像是太田大八的儿童绘本《雨伞》,这是一本无文字的书,背景为黑白色,从第一页起,我们就被一把红色的伞所吸引。这一抹抢眼的红色吸引着读者的视线,无论翻到哪一页,这红色的小伞都牵动着孩子好奇的心和无限的想象力。(2)儿童舞蹈道具的多用性和夸张性也是舞台视觉性的一个亮点。如在CCtV舞蹈大赛获奖作品《猫鼠之夜》中,高3米左右的“油缸”,让整个舞台空间变成了小老鼠和小猫的童话世界。高潮时油缸更是变成了“酒缸”,让整个舞蹈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三、结语

儿童绘本走进学前儿童舞蹈创编,是寻求探索适合学前儿童特色的舞蹈创编的一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现学前儿童舞蹈创编课“过于独立化、专业化以及缺乏创造性”的问题。利用儿童绘本“童化”自我,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学前儿童的知识,拥有更多关于学前儿童的体验,创编的学前儿童舞蹈作品更有创意、更有艺术性、更有教育意义,从而能更好地运用于幼儿园学前舞蹈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江映碧.舞蹈教学策略之研究――以“舞蹈创作”为例[C]//创意的养成: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50-68.

[2]贾任兰.幼儿歌舞创编实用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5-26.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篇9

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三、拟人化的手法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四、自然天成的童趣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五、为了明天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

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三、拟人化的手法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四、自然天成的童趣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五、为了明天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儿童想象力的特点篇10

自ipad、触屏手机等电子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后,它们日益成为了普通家庭的必需品,这些触屏电子设备画面清晰、易操作,且光怪陆离声色并茂的影像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因而容易引发儿童的兴趣。近年来,ipad、触屏手机甚至成为了一种新型玩具被一些孩子所追捧,成为了儿童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工具。此外,在巨大的商业利润诱惑下,针对儿童开发的应用软件急剧增长,以至于不少家长将ipad、iphone等充当为孩子的“保姆”或早教工具。电子媒介的泛滥不仅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伤害,也易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电视、电脑、ipad、iphone对于信息的传递是一个单向的过程,由于过分关注人机对话,弱化了儿童对于现实环境的关注和积极参与意识,淡化了与社会和他人的交往,因为长期接触电子媒介,他们拒绝与人交流,也不喜欢户外活动,极易导致孤僻、冷漠的性格的滋生。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以“00后”为主体的城市少儿被称为“ipad一代”,他们中不少孩子习惯用电子产品进行“拇指交流”,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在缩短,交往的技巧被严重弱化。电子媒介淡化了儿童与同伴及成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削弱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对电子媒介的过度依赖是造成儿童孤独症的原因之一。更为严峻的是,缺乏自控力的儿童极易沉浸于网络虚拟的世界或手机触屏的里,有的一旦离开虚拟世界便产生严重的抵触和焦虑情绪。

儿童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对他人和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并学习如何处理人际交往的关系。美国作家李奥尼的经典图画书《小蓝和小黄》运用蓝和黄两个色块的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让孩子懂得朋友伙伴之间相互接纳和彼此包容的意义;台湾作家方素珍的《我有友情要出租》通过大猩猩寻求友情的过程来暗示孩子应该如何获得真正的友爱;张秋生的童话《给狗熊奶奶读信》借助于狗熊奶奶请河马和夜莺为她读孙子的来信的故事,告诉了孩子们和善的语气和真诚的态度是打开心门的钥匙的道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培养和激发儿童最为纯真的情感,作品中人物的善良品格和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行为模式将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显然,儿童文学是一座沟通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精神桥梁,是两代人进行精神对话和文化传递的良好形式,儿童文学阅读能为儿童创设温馨美好的人际环境,增进他们人际互动的热情和信心。在儿童文学作为儿童与成人的沟通桥梁的论述方面,巴西作家爱娜•玛丽亚•马查多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她认为儿童文学作家们在进行创作时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即借助于儿童文学这种简单质朴的方式,融合了情感和文化要素,在两代人之间构建起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正是由于儿童文学具有这一独特优势,成年人可以借助于儿童文学这一桥梁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了解儿童并实现与他们的真正平等的精神对话。而亲子阅读便是实现儿童与成人之间温馨的人际互动的有效方式,亲子阅读是近年来国内外所提倡的阅读方式,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仅能受到美的熏陶、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亲子感情能够进一步得到升华。日本图画文学理论家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一书中提及过这样一个实例,年轻的德国母亲准备打开电视让女儿玛丽听故事,玛丽关掉电视与妈妈进行了如下的对话:“妈咪,讲故事给我听。”“电视里的叔叔讲的故事,不是比妈咪讲的故事还好听吗?而且还有美丽的画面。”“可是电视里的叔叔不会抱我。”儿童文学为亲子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它所建立的是一种人与人的机制,这就意味着这是一个温馨的情感交流过程,孩子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来自成人世界的温暖和安全,而电子媒介所建立的是一种人与机的机制,它缺乏感情的温度,难以满足儿童的情感和成长需求。

三、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现代社会的人们读屏多于读书、读图胜于读文,想象相对贫乏,思维往往流于浅表化。不可否认,视觉符号是现代文化的一种直观形象的形式,它丰富了儿童的认知环境,但过多地接收图像可能会抑制儿童的想象力。首先,电子媒介以其高密度的强大视听形象冲击人的感官,使受众主体性逐渐弱化,导致人们社会反应的直接简单,思维极易处于停滞状态,儿童常常在电子媒介世界里耽于耳目之娱而疏于潜心思考,这对他们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开发无疑是一种桎梏。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里斯在《媒介心理学》中所言,“快节奏的儿童节目使儿童没有时间来思考和发挥想象力。”其次,电子媒介呈现信息的方式主要以图像为主,图是直观形象的符号,给儿童留下的想象空间极其有限。相较而言,阅读是一个以语言为中介的思维和想象的过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认为,阅读在人的成长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人的心智成长、想象和情感培养,都离不开以语言为中介的阅读活动,这是网络和电视等其它电子媒介所难以取代的。的确,阅读能力和方法并非短时间内能掌握,它需要多年的积累和练习,包括许多不连续的阶段。这些阶段的次序是根据语言、语法和风格的难易程度递增的。在阅读时,儿童可以自由地控制阅读的进度、时间和地点,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想象,儿童文学构造的是一个宁静的文字世界,文字的抽象性给儿童留下了足够的思考时间,儿童在接触书籍时,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和全身心的投入,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可得到良好发展。文学形象因其多义性和朦胧性的特点,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影视图画形象通常是直观的、与感性的世界相联系,对于想象力发挥有较大的限制,这正是文学无法为视听文化所取代的魅力所在。儿童正处于想象力最为丰富的时期,儿童文学可以满足儿童泛灵性的或自我中心的思维逻辑和游戏精神,儿童可以忘我地沉浸于充满想象色彩的文学世界里,在文学的世界里张扬奔放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儿童阅读接受儿童文学的过程是一个再造想象的过程,从抽象的文本语言文字出发,儿童需调动起记忆储存的表象对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进行联想和想象,重新加工和改造,将文字转换为抽象的道理或形象的画面,这是一个双向的、主动的过程。而电子媒介对儿童而言无需历经如此复杂的转换过程,其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图像输出,儿童不需要具备阅读、思考能力便可被动全盘地接受。此外,优秀的儿童作品中蕴含着大量天马行空的奇异想象,不仅迎合了儿童的富于幻想的心理特点,也把儿童的想象引向了更为广阔奇异的天地。例如卡达耶的《七色花》中的七色花充满了魔力可变幻出如愿的事物;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知恩图报的小金鱼一次次满足了渔翁的要求,并惩戒了贪得无厌的老太婆;凯瑟琳•罗琳的《哈利•波特》在现实与魔幻世界双线交织的时空环境里展开善与恶的矛盾对立的故事,给儿童亦真亦幻的审美享受。诸如此类的儿童文学文本蕴含了丰富奇异的想象力,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和想象的空间。四、提升儿童的母语意识和读写能力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良莠不齐的西方文化信息借由各种电子媒介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民族语言和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语言文字曾经所扮演的文化启蒙角色受到了威胁,视觉文化可能将取代语言文字成为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现象。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电子媒介降低了对儿童读写能力的要求,长期采取视听图像的接收方式,会造成儿童在成长的起点便缺乏读写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网络过早进入儿童的生活,使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语言也烙上了网络特有的一些印记,如网络语言“偶”“囧”、“酱紫”等的使用,而这些词汇的运用较为不规范,容易引起歧义,降低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质量;另一方面,当儿童习惯于以图像直观的方式去认知世界,极易产生对文字的陌生感和书写惰性,读写文化的危机势必产生。因此,培养儿童的母语意识、提升儿童读写能力、弘扬本民族文化迫在眉睫。儿童文学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培养儿童的母语意识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