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孩子心理素质培养十篇孩子心理素质培养十篇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2:48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1

【关键词】孩子;心理品质;培养

学校和家庭都担负着培养新一代的责任,只有心理和生理都健康的新一代才能真正在生活中融入社会,顺利发展,并为社会做出贡献。而要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生理则需从小培养和锻炼,因为小孩子的可塑性最大,正所谓“三岁定八十”,小时候的发展情况往往决定人的一生。故此,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在学校里,学生们力争“三好”,即思想好、学习好和身体好。要学习好必需认真读书学知识,要身体好必须多锻炼。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外在因素。然而思想是人的内在因素,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培养和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呢?对此,我作了一些探索。

一、允许孩子犯错误,培养吃苦精神

每个年龄的孩子都会犯错误,就如小孩子跑步会摔跤,小学生会为一点儿小事争吵一样,很平常。我们大人不必大惊小怪,因为我们小的时候也犯过。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他们那个年龄的错误。心理学有个挫折理论,孩子不经历挫折,不能吃苦,是不会成长的。前人云“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仅仅是知识、智能的较量,还有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就不能在竞争中取胜。很多国家的家长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如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毕业。瑞士的小姑娘初中一毕业就到别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日本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外面参加劳动挣钱……

作为教育者,我们只有让孩子经历目前的小挫折,明白到人生道路上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才能使他们有过硬的心理准备和能力经历以后的大挫折。我们不能因怕孩子犯错误,怕孩子受苦就为他们铺平道路,毕竟人生路要靠他们自己走。

二、拿得起放得下,强调失败过程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竞争:成绩排列的高低、体育比赛的高下等等。每个人都渴望第一,但第一只有一个。怎样令孩子面对失败而不产生消极思想呢?我们应该让他们懂得,成功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我们努力的全部。重要的是我们在活动中得到的乐趣和认知。正是“赢要赢得精彩,输也要输得潇洒。”在孩子们面对失败时,我们要在他们身上找闪光点,表扬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努力、顽强、不放弃的精神,告诉他们真正应该看重的是比赛中是否尽了力量,是否超越了自己,在失败中寻找自己的成功。

三、扬长避短,培养自信内动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然而,当一个人犯了过错后,在人们的眼中,他的过错往往会掩盖了他的优点。这就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了。教育者必须走出此误区,我们应该特意去寻找学生的发光点。如本班的一个男学生,他喜爱运动,特别是篮球打得很棒,可是文化成绩较差,一直不能提高。我尽量“扬”他的长处,表扬他在球场上的拼搏精神,鼓励他把这种精神运用到学习上。只要他一有点滴进步,我立即乘胜追击随时表扬和鼓励他。结果,他的学习果真有了可喜的、令人惊讶的进步。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好行为能得到大人的肯定,他们为自己能按要求做而感到自豪和快乐。所以我们不应该吝啬,要多表扬鼓励他们。他们心理上的满足非常有助于好行为的巩固。

四、信任他人,克服不信任感

现在社会上的虚假东西太多了,什么假米、假盐、假烟、假酒,甚至假文凭。电视节目里也经常播放反映人欺骗人的片子。受此影响,孩子们普遍存在对他人的不信任感,内心总认为世上满是尔虞我诈,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处处充满危机陷阱的环境中。这样给孩子的成长设置了重重障碍,逐渐形成疑神疑鬼的心态。不信任他人也是令自己不讲真话的导线,于是就会形成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性格。当今社会生产讲究分工合作,如果人们相互之间不能信任,互相猜疑的话,还谈什么合作呢?我们要告诉孩子,世界上的确有坏人,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好的,就像他们自己一样。有一种叫“背摔”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相互信任感。让学生双手交叉捂在胸前,站在凳子上,身后站着几个手牵着手搭起人桥的同学。看那学生敢不敢直挺挺地往后倒下去。当那学生由紧张、害怕到最后下定决心,义无返顾地把自己交给身后准备托起自己的同学时,也就完成了由不信任到信任他人的心理过程。

五、推己及人,考虑别人的感受

有的孩子在家里被家长宠着,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只考虑别人怎样对自己,而很少想到自己怎样对别人。孩子在家中被家人迁就,但在学校里,在社会中,别人会迁就他吗?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谁也不会迁就谁。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家,平常做事要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别人的感受。

在家中,孩子的行为打扰了父母工作或休息,父母应该问问他,他玩玩具时、看电视时或睡觉时喜不喜欢别人打搅。在学校,当学生辱骂同学,抢夺别人的东西时,我就问问他,别人辱骂他或抢夺他的东西时,他会有什么感受。由此让孩子明白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道理。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2

【摘要】现在许多的幼儿存在着诸如任性、自负、过分敏感、依耐赖性强、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而幼儿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使其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有创新,能够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本文就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心理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人们的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转变。大多数的家庭都只要一个孩子,使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的溺爱心理也越来越严重,这导致了现在幼儿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家长们只注重了幼儿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也是现在幼儿存在任性、自负、过分敏感、依耐赖性强、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不良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而学校教育和老师的影响则是社会因素的主要方面。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学校和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它需要双方密切配合与合作,才能更好完成这项任务。当前学校教育正尝试新课程改革,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就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与方式,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人的生理发育是按遗传规律出现的,在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兴奋抑制不平衡,经常有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等表现,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幼儿的心理发育则是一个学习和模仿的程,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学校的老师则是幼儿最尊重的对象,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加强自己的修养,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让自己成为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正确的教育态度应是和蔼可亲,切忌粗暴喝斥,甚至打骂,对幼儿的疑问要耐心的解答,切勿胡编乱造,要尊重幼儿,要使自己成为幼儿的朋友,教育方式要循循诱导,耐心讲理。

二、父母对幼儿的要求应合理,期望要适当,防止给幼儿造成过大的压力

“望子成龙”之心,每个做父母的都有,可不是每个幼儿都能“成龙”的,所以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提出合理要求。只要孩子努力了,不管结果是怎样的,我们都要给予肯定、鼓励,并根据结果来调整我们的期望值。另外,我们要正视孩子所犯的错误,寻找孩子犯错的原因,根据原因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批评教育,而对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不要吝惜自己表扬和鼓励,并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成人要用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影响幼儿,使他们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只有对生活充满希望才能正确面对现实,笑对人生。

三、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进取勇气

一个人是否具有自信心和进取的勇气,是他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关爱太多,担心幼儿受到意外伤害,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这个不准,那个也不许,使得幼儿失去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怯懦、自卑的性格,不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实际上我们要相信孩子,并且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幼儿去接受锻炼,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要鼓励孩子,让孩子充满自信,勇敢的去面对,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加强意志力磨炼,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由于家长的担心和溺爱,现在许多幼儿的抗挫折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低下。要想让幼儿具备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必须从小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遇到挫折时要勇敢面对,冷静处理,积极应对,使幼儿从父母和教师那里渐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要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要积极的引导幼儿勇敢地面对挫折,鼓励幼儿积极去克服困难,不能逃避,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力量,体验战胜困难的欢乐,使幼儿受到良好的心理刺激。我们应有意识地创没情境和机会给幼儿制造挫折,磨练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培养其抗挫折的能力。

五、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合作的意识

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而良好的性格是在与同伴友好相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就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父母和教师必须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才能增强孩子的合作能力,并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才能取长补短,适应社会,取得成功。

总之,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庞大工程,是细小、繁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父母或老师单方面的事情,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甚至游戏之中,通过多种途径、多个方位的反复教育,才能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陆燕.健康心理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浅析幼儿爱听好话的现状[J].教师,2010(33)

[2]张迎春.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

[3]周效英.如何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12)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3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幼儿心理平等竞争意识培养

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为此他们给予子女太多的爱。其实“太多”有时会变成孩子的心理压力。物质拥有量的过剩与情感、精神营养的不良会使孩子发展失衡。现代城市居住方式改善了居住条件,然而又使孩子缺少碰撞锤炼以及形成良好性格的必要环境。

因此,“培养幼儿健全的心灵”已成为当今幼儿素质教育刻不容缓的课题。下面,就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1.重视幼儿自我价值感的培养

自尊、自信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标志,培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是培养幼儿健康个性的关键。那么,培养幼儿自我价值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幼儿获得他们可能掌握的能力。这就要求家长对幼儿要有一个恰当的期望值。我们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幼儿经过努力便能达到的。另外,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设计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成人一定要耐心地让幼儿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动,切不可加以干涉或包办代替,那会让幼儿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体验。

其次,对儿童的言行提出适度的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以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去接纳儿童的各种行为。家长不要吝啬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因为,成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自我评价。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要教幼儿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让幼儿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加以调整、改进。

2.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自主性

自立意识和自主性就是指人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并力求自己寻求解决的行为方式。目前,自立、自主的品质对于在过份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来说是一个难题。家长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有意识地改变观念,减少对孩子们的溺爱与迁就,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给孩子更多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机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依附,提高孩子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这将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其次,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养观。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注重给孩子自,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并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一定的责任,允许孩子取得主动并且负起与年龄相适的责任。

3.对幼儿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从小锻炼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

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已逐渐兴起。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普遍认为,对待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因难中学来的。家长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孩子在因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并通过家庭中宽松氛围营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客观、宽容、忍耐及和谐的心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与自信。

4.培养幼儿的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家长需从小对幼儿进行平等竞争意识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赶超精神和自强不息意识,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这就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各种竞争,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心态,让这会争取机会去表现自己的能力。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4

校外教育素质教育非智力因素校外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追求逐步提高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发展,校外教育在儿童教育方面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校外教育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一、校外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验田

素质教育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学校学历教育相比,校外教育在进行教育改革,探索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校外教育不受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升学率等多方面的限制和约束,在教学实践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大胆地进行教学实验和改革。

1.校外教育可以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开设符合时代特点的专业特长培训、组织显著时代特色的儿童活动。

校外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完全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特长培训,组织丰富多彩和显著时代特色的儿童活动。舞蹈、绘画等传统项目的培训必不可少,但也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开设机器人、跆拳道、主持表演等符合时代特点的专业培训课程。组织科学考察、迎奥运、快乐军旅夏令营、儿童用品置换大集等一系列符合时代特色,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

符合时代特点、新颖的专业特长培训,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人生选择和成才之路,符合时代特色的儿童活动可以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儿童关心国家时政,学习理财知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校外教育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校外教育的日常教学和培训工作中,可以大胆引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综合运用游戏、小品表演、音乐等教学形式,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让孩子们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可以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体验现实生活,让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高;在教室的布置,教具的使用,学员与教师的角色关系方面都可以进行积极的探索,采取有别于学校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到有别于学校的全新学习模式。

二、校外教育是提升和发展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大课堂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挥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李岚清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在谈教育的变化时指出:“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不再认为智力因素是成功的唯一因素,事业的成功还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学校教育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已经很难再顾及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这就为校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点也正体现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区别和差异,校外教育为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1.培养儿童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让孩子具有丰富的情感,懂得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对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外教育在日常的培训和儿童活动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对儿童的情感教育。如组织儿童出国,赴香港、北京等地的夏令营活动中,带学生来到大使馆、会展中心、天安门,让学生观看飘扬在异国的五星红旗,观看升起在香港的五星红旗,观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同学们在感受祖国强大的同时,心中会自然而然地升腾起炽热的爱国情感;带领学生走进工厂,来到农家,体验劳动的艰辛,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组织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献爱心,培养孩子热心公益事业,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感。

2.充分展现孩子的个性。学校教育强调统一和规范,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而校外教育可以通过专业特长培训和活动,充分展现儿童的个性,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和活动。

孩子来到校外教育机构,专业特长的选择,特色活动的参加都自主决定,具有较大的自由度,选择权受到最大程度地尊重,十分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展示和形成。

3.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仅要求每个人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较强的意志品质,因此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校外教育可以针对独生子女娇气重、缺乏吃苦精神的实际情况,组织活动,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品质。如带孩子们走进军营,观看部队官兵的训练,体验军营生活,带领同学们来到革命老区,学习先烈的事迹,感受农家子弟在艰苦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发愤读书的吃苦精神等,都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们的意志品质。

4.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相信孩子,如果让孩子从小就失去了自信心,长大了我们对他还抱有什么希望呢?自信心是走向成功很重要的素质。校外教育机构在日常组织的培训和活动中,可以让孩子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在正面激励中强化自我认知,十分有利于孩子们自信心的建立。

三、校外教育是锻炼儿童能力的大熔炉

传统教育方法的一个弊端就是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以致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校外教育在锻炼儿童的能力方面大有作为。

1.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儿童具有学习的兴趣,也就具有了学习的内动力,许多电脑方面的奇才都是“玩”出来的,这就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校外教育在日常的培训和活动中,要把注意力放在能力的培养上,而不要只注重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如在英语夏令营中,不应只考虑孩子记住多少英语单词,学会多少语法知识,而应着重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孩子们感到学英语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逐步形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少儿艺术培训;关系;建议

前言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对少儿素质的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艺术培训是促进少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做好少儿艺术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一、素质教育与少儿艺术培训的关系

一方面,素质教育是少儿艺术培训的根本目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精神的接班人。在少儿教育中,素质教育侧重于对少儿智力的开发,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其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以及良好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素质教育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艺术教育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素质教育也就不再完整。而从目前来看,少儿艺术培训的本意,是萌发少儿欣赏美、表现美、体现美的情趣,使得少儿可以在教育和培训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具体来讲,艺术培训可以陶冶少儿的性情,激发其对于艺术的兴趣,提升艺术素养,进而帮助少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品质。而对于家长而言,让孩子参与艺术培训,并非想要其将来成为艺术家,而是希望通过专业的培训教育,启发孩子的心智,塑造优雅的体态,陶冶美好的心灵,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少儿艺术培训的根本目的。

另一方面,少儿艺术培训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少儿教育也一直备受社会各级的关注。从目前来看,少儿教育培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启蒙教育培训、文化教育培训、技能教育培训以及艺术教育培训。其中,艺术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相应的培训教育,通过鲜明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充分调动人的心理功能,激发人们的情感,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艺术的陶冶。艺术培训一般是以鲜明的形象、多变的动作和优美的旋律等来展开相应的教育,比较符合少儿活泼好动的性格,很容易引起其对于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很容易被其理解和接受。少儿艺术培训,可以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教授相应的观察学习方法,培养其自主观察事物的习惯;通过对事物的会议,锻炼其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相似事物的联想,培养少儿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少儿艺术培训注重的不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教育的过程,通过激发少儿兴趣的方式,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潜能的开发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少儿艺术培训是实现少儿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少儿艺术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育教学中,兴趣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少儿艺术教育应该靠吸引而非强制。当前,许多家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无视孩子的意愿为其选择相应的培训项目,而且美其名曰“为了孩子着想”。而实际上,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兴趣则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来源。这样强制性的行为,不仅无法起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会诱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在少儿艺术培训中,家长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激发其对于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主动去学习,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树立学习信心

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其进行相应的赏识和鼓励,引导孩子树立对于良好的自信心。当前,许多家长都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对比,张口闭口人家的小孩如何如何聪明,自己的小孩如何笨拙,其本意可能是为了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但是却没有看到,这样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得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此,家长应该善于去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其良好的自信心,同时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对于孩子通过努力获得的进步,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使其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其继续前进。

(三)培养创新思维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意识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少儿的心理状态也产生了巨大的而影响。少儿不仅具有极强的求知欲,而且善于独立思考,希望能够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对此,在少儿艺术培训中,应该加强对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强化少儿的创新能力,摒弃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为其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使得少儿的创新思维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带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培训教育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少儿艺术培训中,应该立足素质教育基础,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激发其对于学习的情趣,引导其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同时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6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多元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成为下一代全方面素质的培养。小学作为学生最初的教育基地,更肩负着根基打造的重任。下面根据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阐述素质教育的多元化。

一、品德教育

在古代,教书以《四书五经》为纲,以仁、义、礼、智、信的道理育人。所谓“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就是说如果不对礼、义、廉、耻的道德标准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因此当代的教育也要秉承对下一代的道德教育,由教师传授人生之“义”,从思想的根源培养中国的未来。小学生的思想中还不存在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认知,因此要加以引导。小学教师作为孩子思想认知的领路人,有责任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培养社会美德,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师除了在大的方向把握孩子的品德教育外,还要谨小慎微、防微杜渐,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学生容易存在侥幸心理,从“小”的过失开始,如跳窗,乱扔果皮、塑料袋等,失于小节,酿成大错。因此人才的培养更要从小开始,从小事做起,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智能教育

现在学校的教育形式多为室内课堂式的教育。在授予文化知识时,虽然较为系统,但是与国际相比,我国的小学生教育内容较为深邃,不易理解。叶圣陶先生在《给少年儿童写东西》一文中说:“一定要使少年儿童喜欢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处,无论在品德方面,知识方面,还是娱乐方面。”所以在小学生的智能教育中还要注意通俗易懂和形式的多样化。现在很多小升初的考试中,尤其是重点中学的入学考试会涉及四大名著的内容。从客观来说,小学生阅读《红楼梦》等名著,上百号的人物与复杂人物关系、特定的社会背景与地位,反映出当时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问题,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观看经典版文艺作品如电影、电视剧等,使孩子在思想中对每一个人物对号入座、直观认知,从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镜头切换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然后带着人物形象回到读本,从而在脑海中出现犹如3D电影般的效果,使其印象深刻,促进理解。除此之外,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孩子的教育回归于自然,通过亲身体验有感而发、丰富见识。

三、体质锻炼

上世纪50~60年代,为响应国家“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学校将体质教育列为培养孩子的一项内容。但是随着学生升学竞争的压力逐渐加大,学校也忽视了孩子的体质锻炼。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身体素质,不但关系着个人的健康发展,更关系着祖国的繁荣富强。小学应对学生体质的锻炼加以关注,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孩子骨骼增长、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对孩子奋勇拼搏、坚持不懈、遵守纪律、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等品质进行培养。

四、艺术熏陶

现在的学校是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放于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对孩子艺术的熏陶。艺术的熏陶不但可以让孩子掌握一项社会生存的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注意力、想象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体验艺术的乐趣,丰富业余生活,提高气质与生活品位;孩子可以通过艺术形式表达感情,改善封闭性格,陶冶性情。

五、劳动实践

英国思想家欧文说“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劳动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使学生开动脑筋,促进四肢与大脑的协调能力。现在的小学生家里三代就一个孩子,家长为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娇惯和溺爱下不让其劳动,最后使孩子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失去了社会生存的能力。所以学校应对学生的劳动进行培养,使其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快乐、强身健体,发现美好事情的源泉。同时,使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

六、安全意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快捷、方便的工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汽车、天然气、家用电器等。在这些工具使用的过程中,给人们也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而小学生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较差,好奇心较强,不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所以教师与家长除了对孩子进行看管、监护外,还要注意对孩子安全意识的培养。如教育孩子在路上行走时,应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独自在家时,不要随便触碰或玩耍带有电、气、水的危险物,一旦发生事故应该如何应对;根据现行严重的食品问题,还要教会孩子如何购买卫生安全的食品,避免出现食物中毒和食用影响健康的食物;在户外游玩时,注意自身安全以及应对坏人的办法;在众多的问题中,网络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对网络的使用不但会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且还会受到网毒侵害,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损害。同时孩子对网络疏于防范,随处将个人信息留在网络上,使其人身安全存在隐患。

七、心理健康

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认为孩子还处于天真无邪、不经世事的年龄,忽视了其在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心理变化。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的前期,父母、教师、朋友等一切外在环境都会影响其心志的发展,因此要注意对孩子的关心、交流与沟通。让孩子打开心扉,将遇到和心中积闷的事情表达出来,了解其内心动向,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孩子正确的意识,维护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寅生.浅谈小学素质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8).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7

1家长的修养及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结果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可以证明,一个从小在家庭中受到良好教育的人,走向社会也同样是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的人。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家境贫寒,他因上学爱提怪问题、成绩差而被认为是捣蛋鬼、糊涂虫而被赶出校门。他的母亲当时已年过半百,勇敢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她陪爱迪生一起学习,在家里为他提供试验条件,使爱迪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变得异常聪明。除此之外,这位母亲还十分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教育他谦虚、忍让,并让他出去打工磨练意志,锻炼自立能力,使爱迪生不但具有超人的智慧,还具有高尚的品德。如果爱迪生的母亲不是有意启发他,正确引导他,爱迪生决不会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家。

由此可见,家长的正确教导是孩子走向成功大门的一盏明灯。反之,家长素质差,不能正确教导子女,会把孩子引向危险的边缘。这时,即使棍棒相加也为时已晚。家长应该知道,孩子的今天就是家长昨天的教育形成的,孩子最先受到的影响来着家庭,家长给予孩子的任何一点,都会深深刻在他幼小的心灵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起点和归宿。父母既然给了孩子生命,就要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播撒阳光雨露,正确地教导他。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标志之一。

2家庭教育以小见大,家长不可忽视自身素质对子女的影响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一些名人也正是从小时候便锻炼意志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使他们具备高尚的品德,能够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家长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乐观的态度、积极进取的性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孩子年幼,不具备正确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家长的一言一行,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

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仅有爱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去爱,怎样是真正的爱。母亲的心都是慈的,但慈心用得不好,结果会适得其反。不同修养与素质的家长爱孩子的方式不同,爱的结果也就不同。孩子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导善则从善,导恶则从恶。事情虽小,却使孩子不自觉跟着养成习惯。好的影响使孩子形成好的素质,不好的习惯则如同一种传染病,一旦染上必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并难以治愈。不要轻视孩子的小毛病,孩子的教育以小见大,正是从一件件小事体现一个人的教养。要想把孩子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有教养的人,首先父母要做这样的人。

3家长要尽可能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影响,这是每个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家教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在孩子学习成绩上,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具有健康人格、坚强毅力、良好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孩子。家长的素质,并不一定通过学历表现。没有很高的文化素质,但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人格的人也同样能教育好子女。

家长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在家庭和社会做一个好人,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带动和影响孩子成长。家长对待老人、邻里、同事及夫妻之间要真诚友善,和睦相处,宽容忍让为怀,使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影响,便于长大后在社会上与人友好相处,养成良好的品行。家长对待工作和集体要有正确的态度,在孩子面前要切忌报怨的话,以免使孩子对未来社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家长也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人生乐趣。自信是成功的开始,家长要给孩子以鼓励和赞扬,使孩子对生活树立坚定的信念。家长要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多读一些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开辟新的途径。

家长不仅具有传宗接代的天职,还是传递人类文明的使者,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成员。家长要勇于承担并胜任这一使命,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文明与进步当好基石。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素质教育;现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7-0160-01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它不仅是基础的而且是主导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以身示范、潜移默化着孩子并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使孩子健康成长,早日成才,家庭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并以自己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家长要帮助孩子从小树立不同阶段的前进目标,并努力与孩子一起实现,无论成功与否都要给予不断的支持和鼓励,应该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动器。同时让孩子认识到,人是社会性动物,离开社会是无法生存的。要想将来比父辈们生活得更好,就要掌握比父辈们更好的技能。学习的目的就是自己最大限度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能够自立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孩子要富有爱心

家庭是“爱的学校”,是培养爱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场所。没有爱就没有生活的信心、就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健康人格的完善、就没有事业的成就、就没有幸福的人生。所以,作为家长要全心全意关心和爱护孩子,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品质,要引导孩子学会爱,有爱的激情,有表达爱的行动,爱家人、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

三教育孩子要富有感激心

我们在对孩子付出爱的时候往往缺乏教育性,容易使孩子目中无人、自私,不知道关心父母和他人,所以在施爱的同时,教育孩子理解父母施爱后面的艰辛,理解父母期望中的深情,激发孩子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激发孩子的孝心,教会孩子回报父母,让爱在两代人之间流动起来。回报决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父母的索取,而是更深层次的给予,是精神境界的培养和给予,是健康人格的培养和给予,是一种远爱、深爱。

正是因为教会孩子感激和回报的重要,因此,作为家长要善于给孩子提供机会,对孩子索取,累了、困了,让孩子端饭、泡茶。无论买什么好吃的东西,尽量和孩子共享。孩子在关心父母方面做出了行动,父母要表现出高兴和感谢。此外,还要扩大孩子对父母回报的范围,特别是在学习方面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是对父母的具体回报。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感激和报恩,才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只有学会了报答父母,才能学会报答他人,进而学会报答社会,使孩子真正成为有所作为的、顶天立地的人。

四教育孩子要富有责任心

今天的在校生,是一个独生子女的群体,他们享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厚爱,生活的环境优越,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识强,但对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思考,缺乏责任心、危机感、使命感。责任心是成才的基础,进取精神、科学态度、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但是离开了责任心,这些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聪明才智,只有建立在强烈责任心的基础上,才可能逬发出耀眼的火花,否则只能是徒有其表。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一定是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没有责任心、没有价值感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便会感到迷茫,从而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可以说是基础教育中伦理、道德、文化价值教育的关键所在,是教会他们珍惜、把握今天,自己掌握命运的关键所在,更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很快被社会接纳,其知识技能能否有效的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重要衡量尺度。因此,切实开展好培养责任心的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五教育引导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

教育引导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百折不挠,具有“我能行”的健康心态,具有强者的气质十分重要,孩子具有这样的品质,会无往而不胜。并有助于从小养成自信、勇敢、专注、果断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哪怕是小小的,也要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和表扬,使孩子坚信有能力,坚信以后能做得更好。当孩子犯错误时或成绩不够理想时,应该对错误行为就事论事,让其认清错误的原因,树立改正错误的决心,查找没有考好的原因,制定改进的具体办法,肯定其中的积极因素,启发和引导孩子总结经验教训。

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9

关键词:幼儿教师品性教育品性标准

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孩子逐渐脱离熟悉的常态家庭环境,学会与家人以外的人交往,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这一时期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教师在这一时期中扮演了最重要的权威角色,这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心理意义。幼儿的一切言行都以该权威角色的喜好为标准。因此教师不善待幼儿不仅会在生理上伤害幼儿,更会在心理上伤害幼儿。教师的不适当行为让幼儿体验到权威对自己的批评与否定,使得幼儿逐渐胆小怯懦甚至恐惧权威。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这将给孩子带来终生的人格阴影。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师教育主要强调业务素质的培养,而关于师德、教师品性的培养则严重滞后。品性一词最早来源于早期的希腊名著《品性》,意指“不朽的符号”,后引申为“具有个人特征的素质或准则”。这些素质或准则可作为一个人行为的向导。简言之,品性即指人的品德、品质、性情及性格等。

一、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现状和影响

纵观目前我国各幼儿教师培养学校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忽略品性素质的培养。在培养计划中,学生在校的时间和精力大量放在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的习得上,而关于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责任心、爱心等方面的教育则几乎没有。这直接造成目前部分幼儿教师品性的缺失,导致不良幼儿教育事件的发生。

幼儿阶段是孩子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造成重要影响。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的波波玩偶实验充分说明了儿童的观察模仿对自身行为的影响。班杜拉选择斯坦福大学幼儿园3~6岁的儿童作为被试,让他们观察成人榜样对这种与儿童形体接近的充气玩具的攻击行为。结果发现,观看攻击行为的儿童在成人榜样离开后,会对波波玩偶实施攻击行为。由此,班杜拉认为,孩子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进行行为的习得。这也是班杜拉著名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实验支持。

由此可以预见,教师作为幼儿重要的成人榜样,如果品性不良将会对幼儿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幼师教育中,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品性的教育。

二、幼儿教师的品性标准

最早把“品性”作为重要成分引进教师教育领域的是美国学者LilianG.Katz和JamesD.Raths。随后美国的教师评价中引进了品性代替原有的态度因素[1]。近年来,我国也在幼儿教师选拔和幼儿园管理中纳入了与教师品性相关的因素。纵观这些品性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气质与性情的指标。主要表现为端庄大方、有亲和力等。这个维度与心理学中涉及的人格特质这一概念有相似之处。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日后在教学岗位工作的成功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成功的教师,关键因素在于是否拥有适宜的气质与性情指标。

(二)心灵敏感性的指标。主要表现为观察力、领悟力、共情力等。幼儿时期是人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关键期,教育者的关注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很多心理和教育学界的大家,如弗洛伊德、蒙台梭利等都指出,童年时期的不良成长经历会导致成年时期的人格和情感问题。孩子在这一敏感期,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情绪情感、思想道德等都在这一时期习得。对于教师这一权威角色,幼儿是非常敏感的。教师的尊重、谦和等品质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性发展。因此,如果在这一时期,教师缺乏善于观察、领悟孩子身心状况的能力,缺乏体验孩子情绪即共情的能力,将会使孩子感到挫败和压抑。同时,也会让教师对教学的管理缺乏柔性,导致采用负性管理方式。

(三)爱的情怀和品质的指标。主要表现为热爱生命、富于同情、有向善的动机等。教育是爱的事业,是情感的艺术,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心灵昭示心灵的活动。幼儿教师品性的情感维度主要体现在爱心上,即爱幼教工作、爱孩子。幼儿时期,是孩子将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教师等权威人物身上的特殊时期,需要教师用爱的雨露给予滋润。年龄越小的孩子,这种表现越强烈。满腔热情的爱、和蔼可亲的面容、爱意的眼神、亲昵的动作会让幼儿体验到亲切与温暖、宽容与信任。爱的品质是幼儿教师高尚品性的突出表现。

(四)个体美德的指标。主要表现为有责任感、自律、礼貌等。在这一指标中,最为重要的是责任心和良心。教师这一职业本身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只有当幼儿教师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强大影响力时,才会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产生“有教无类”等教学理念,才会对每一位孩子产生深刻、稳定和持久的爱。责任心表现的是对幼儿教育高度负责的情感,而良心则表现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情感,是外在道德行为准则的内化。“教书就是良心活儿”是对幼师提出的内在道德标准,主要表现为,尽到了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则感到愉悦和满足,做了有违教师规范的行为则感到愧疚。

(五)与幼儿沟通、交往的意愿和能力的指标。主要表现为喜欢孩子、富有童心、有让孩子喜欢和接受的语言艺术及行为技巧。与孩子成为伙伴,是优秀幼儿教师的必备品质。只有与孩子一起唱歌、跳舞、玩耍,以童心对童心,才能随时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要。具有童心,可以使教育行为变得生动活泼,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同时具有童心也是教师对幼儿爱的体现。

实质上,品性是一个相对宽泛和无法精确量化的概念,它往往是伴随行为而出现的一种隐性态度或体验。因此对教师品性的测量和培养至今仍然是学术界和教育界不断探讨的议题。

三、如何培养幼儿教师的品性

针对幼师教育的现状,各幼师教育专业需要既重视教师的业务素质培养,又重视幼师的品性培养,以此减少学前教育中的不良行为事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育观念。在目前如火如荼开展的教改活动当中,幼儿教师的教育课程体系,也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开设现下比较热的隐性课程的理念。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潜在、隐蔽的课程。这些课程在培养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却是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校的文化、教师的素质、期望等,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境下接受负载的信息。这种课程可以实现在显性课程中难以实现的文化心理层面的改变[2]。显性课程的优势在于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行为下习得知识,目的性强,效率高;隐性课程的优势在于“无师自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这类课程对于学生的品性教育是最为恰当的。因此,在目前的幼师培养体系中应将两种课程结合起来,显性课程用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隐性课程用于对学生品性的培养,以此培养出全方位综合性的幼师人才。

目前的教育已不再是传统枯燥的填鸭式教育,在新型的教育理念中,应该提倡的是研究性学习,在开放的气氛中师生共同探讨。因此,教师传授的已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中,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运用富于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和蔼亲切的语音语调组织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即利用教师的期望和态度影响学生的品性。皮革马利翁效应极好地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在显性课程当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对学生的期望。

(二)在实践中体验幼儿教育,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的幼儿教师中,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了解的教师不多。如对于孩子的“撒谎”现象而言,年龄小的幼儿是因为对事物的认知不全面,思维和记忆发展不完善引起的所谓“撒谎”,而年龄大点的幼儿则更多的是基于不良的道德品质。但是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师就会一刀切,将幼儿的撒谎行为片面地理解为道德品质的败坏,从而愤怒、指责甚至打骂幼儿。再如“泛灵化”这一现象,年龄小的幼儿泛灵化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而年龄大的幼儿还有泛灵化现象则说明其认知出现障碍,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析。类似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如若没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是无法良好适应幼儿教育的。

学前教育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的学习必须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幼师人才。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加强幼儿心理学和成长规律的学习和体会,知道孩子在幼儿期具备什么样的语言、运动、认知和心理等规律,熟悉孩子的行为特点,才能在孩子出现“意料外”情况时,有良好的共情,用理性、和蔼、柔软的方式处理和引导孩子的问题。

请第一线优秀的幼儿教师到学校进行讲学和交流是加强实践的一种方式。通过来自第一线的教学理论和经验,可以极大地丰富学前专业学生的实践知识。与一线教师的交流既能深厚学生的理论功底,又能领略到优秀教师的品性风采。

(三)加强法制法规学习,培养健康心理。在学前专业的培养中,应该重视对《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从法制层面规范品。

同时,更应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有调查显示,在幼师群体中近六成人表示压力大且职业倦怠。工作时间过长、家长的要求高、孩子的捣乱行为等都成为幼师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多幼师疲惫、焦虑不安甚至感觉自己脾气变坏了,常常因为小事而发火。这些现象警醒我们在幼师的培养阶段就应教授相应的心理问题处理方式。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教授情绪管理的技巧、做适当的人生规划等。这样,当学生走上幼儿教育岗位时,才能在面临压力、焦虑的情况下缓解情绪而不是把孩子当做情绪宣泄的工具。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是影响孩子一生的角色,基于幼儿教育工作的性质和幼儿教师角色的独特性,其自身的品性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品性。因此,博爱、诚实、有责任心、有亲和力等良好的品性是对幼儿教师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素质培养篇10

[关键词]危害性;关系;教育观;意志的锤炼

一、幼儿心理畸变的危害性

幼儿阶段作为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期、人的社会化发展的基础期、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和良好习惯养成的黄金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的发展影响甚广,小至家庭,大至社会,甚至国家。就家庭而言,他们是父母的希望,一旦心理畸变,产生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家庭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父母良好的情绪、生活和工作。就社会而言,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当不良心理产生时,他们思想和行为会变得消极,对于生活失去信心,对于学习失去兴趣,处在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就国家而言,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一旦心理不健康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繁荣稳定。它对幼儿的侵蚀更是严重,因为幼儿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根基,如果根基动摇了,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总之,幼儿不健康的心理不仅危害到家庭,更危害到社会和国家,值得我们重视。

因此,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作为家长和学校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从而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想。使之,快乐健康的成长。

二、建立良好的父子或母子关系

父母应创建“民主型”教育方式。家长应认识到教育是循序渐进,应正确地引导,应坚决杜绝“专制型”“暴力型”“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在工作之余,父母应多了解幼儿的心理,要把握幼儿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和孩子交朋友,避免与其产生对立的关系。如民主式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父母主要采取理解和关心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和父母关系的平等,愿意把父母作为朋友,愿意与父母交流沟通,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幼儿的心理不满得意释放,有效降低了不良心理产生的几率,使幼儿对未来充满欢乐与希望。

三、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家长应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幼儿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贯彻并落实到每个家庭。如家长应多关注幼儿的言行,并积极有效地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疏导,确保幼儿心理健康。其次,树立正确地教育观。更多地要理解幼儿的想法、听取幼儿的合理要求,如在学习的选择上,应凭孩子的兴趣。幼儿还处在玩耍的阶段,应满足其天性,留给他们适当的玩耍时间,有时玩耍也具有开拓思维、放松心情的功效。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应遵循幼儿心理特点,并结合游戏进行,不能单纯地灌输。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你痛苦时,可以带给你欢乐;在你失落时,可以带给你鼓舞;在你无助时,可以带给你帮助。在家庭中,父母应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的故事进行教育,让孩子认识交往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交往。其次,父母要起到表帅作用,在你们的良好人际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如多携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感悟,从而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在幼儿园里,老师应正确引导幼儿进行交往。可以通过合作性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也可经常给幼儿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在幼儿心里,老师说的话就是圣旨,老师应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注意自身的言行,与同事及家长和睦相处,为幼儿做好榜样。

五、培养孩子坚定的自信和强烈的进取精神

自信心是进取精神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学习、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是开拓型人才必备的心理素质。小孩子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求知欲高、好奇心强,我们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他们的潜能,满足孩子不同层次的求知需要,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或帮助孩子做出成绩,让每个儿童都有成功的体验,以推动他们不断进步。例如:学校在我班搞一次语文公开课,我为了增强一位平时胆怯、说话声音小、不敢在全班师生面前读书的孩子的信心,事先我找到这位孩子的家长说明意图,要求家长帮助孩子读熟课文,做到吐字清楚、声音洪亮,并鼓励孩子大胆朗读、反复练习。最后他在课堂上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获得了全班师生的热烈掌声,我及时表扬了他的进步。在这次成功的尝试下,这个孩子逐渐培养起了对自己全方面的信心。

六、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不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而且是人们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意志过程。坚强的意志是通向成功之路的保证。要提高学习效果,必须培养孩子完成任务的自觉性、排除干扰的自制性、处理问题的果断性、贯彻始终的坚持性等意志品质。

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我认识到,要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首先要帮助孩子集中精力去想某一个问题或去干某一件事情,并且要有持久性。此项训练可渗透在各科教学及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