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十篇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十篇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2:53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1

关键词:网络教育;智能搜索;个性化;概念网;智能兴趣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志码:a

personalizedintelligentagentsearchengine

orientedtonetworkeducation

wULihua1,2

,LUoYunfeng1,FenGJianping2

(1.instituteofSystemeng.,HuazhongUniv.ofSci.&tech.,wuhan430074,China;

2.Dept.ofComputerSci.&edu.tech.,HainannormalUniv.,Haikou571158,China)

abstract:tostudytheintelligentizationofsearchtoolsfornetworkeducationresourcesandprovidepersonalizedinformationserviceofintelligentagentsystemforstudents,the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apersonalizedintelligentagentsearchengineisproposedbasedontheconceptnetworkandintelligentsearchagenttechnologyunderthebackgroundofcurrentnetworkeducationresourceenvironment.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searchengine,theengineimplementskeywordsearchinginconceptandhasbettersearchprecisionandefficiency.

Keywords:networkeducation;intelligentsearchagent;personalization;conceptnetwork;intelligentinterestingagent

0引言

随着internet信息资源以指数递增,现有的搜索引擎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高质量地获取网络信息的需求,特别是网络教育环境下的用户,其学习行为及兴趣基本上在本学科领域之内,常用的传统搜索引擎不能更准确、及时、权威地检索出他们所需求的信息.现有搜索引擎的局限性表现在:(1)基于简单的关键词或查询条件匹配,往往输出大量的文档,而真正与用户信息需求相关的文本却很少;(2)对查询结果的排序算法主要依据关键词的词频、位置、邻近度以及更新日期等指标,这种基于关键词的需求模型不能全面反映用户的兴趣趋向.

[1]面向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环境下的用户,提出构建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如学科领域语义网络、兴趣过滤模板和个性化智能兴趣等.设计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屏蔽与用户需求不相关的信息,并帮助用户根据个人兴趣类型和学科专业信息需求,自动在internet上查找所需的信息,提供真正意义上“所得即所需”的个性化网络信息服务.

1智能搜索

近年来,出现许多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技术,如垂直搜索引擎、主题网站、数据推送技术、过程跟踪技术、智能搜索和协同过滤等.其中,智能搜索技术[2]克服传统搜索引擎的缺陷,通过网络信息挖掘技术提取用户的兴趣,然后根据用户的兴趣过滤搜索引擎所返回的结果,使得搜索结果可以极大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它已经成为web网络信息检索的核心技术.与传统的搜索引擎相比,其特色主要表现在:(1)信息收集和处理智能化.采取有效搜索策略,按一定语法规则智能地、有选择地自动收集网络信息,运用推理机制和学习机制,对收集来的网络信息智能处理和理解.(2)信息检索智能化.采用自然语言检索入口,允许用户自由表达查询请求.(3)信息检索个性化[3].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用户访问的历史信息进行兴趣规则抽取,以此预测用户将来的行为,并根据用户的评价和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

2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设计

2.1设计思想

系统主要从“信息检索模块”和“个性化智能兴趣”这两个方面进行智能化研究.主要设计思想为:在全文检索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语义网”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实现概念的扩展检索,以提高系统的查全率;再通过“网页过滤器”和“个性化智能兴趣”,建构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过滤出学生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提高系统的查准率.

2.2系统结构系统主要分为5个组成部分(见图1):信息检索模块,搜索Robot,网页过滤器,兴趣索引数据库和个性化智能兴趣.

(1)信息检索模块进行查询子句的分词处理后提取关键词,采用“概念树”结构,实现关键词在概念方面的检索,将目前基于“词”的检索提高到“概念”层次;

(2)搜索Robot按照一定的策略在internet网络教育资源中抓取网页,并将网页交给网页过滤器;

(3)网页过滤器根据用户提交的“领域词”(兴趣主题关键词)建立网页过滤模板template,每日多次调用Robot获取过滤信息源进行过滤,找出用户感兴趣的网页,并将网页交给兴趣索引数据库进行存储;

(4)兴趣索引数据库采用全文检索技术,对搜索来的网页内容进行基于“词”的索引,再对应概念语义网中所出现的“领域词”,用“词频法”计算领域词在网页中出现的频率,以表示该领域词与网页的相关度,最后按照词频大小进行排序,并形成倒排文档,存储在兴趣索引数据库中;

(5)个性化智能兴趣通过对学生检索结果的个性化信息提取,建构学生的个性化兴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维护和更新,实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目标.

3模块设计及实现

3.1信息检索模块

信息检索模块基于概念语义网络实现.“语义网络”是知识的一种图解表示,“概念语义网络”由节点(概念)和弧线或链线(节点之间的关系)组成.其中,概念(Concept)通过字、词和词组等描述元素表达.概念语义网络[4]的构建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知识作为基础,而且知识表达要准确、清晰,整体结构层次要完整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发生变化.在网络教育环境中,用户学科领域知识的分类相对稳定且准确,使用领域知识表示用户的某种学习兴趣偏好完全可行,见图2.

这里,系统通过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提取用户兴趣特征,然后建立用户的兴趣模板template过滤网页信息,完成对用户学习兴趣的定制.为了能尽快接近用户的实际兴趣,在系统注册时也可以通过分类列表让用户自愿选择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记录在用户profile文件中.

3.1.1学科领域语义网络的构建

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的具体方法如下:

(1)用“概念树”的方法建立概念之间的上下层关系.上层概念是其所有下层概念共同属性的归类,下层概念则是从不同角度对其上层概念的细化.最上层Ω是虚拟层,使整个概念树形成一个整体.用户对概念节点的访问频率体现出用户对该概念内容的兴趣.

这里,每个概念节点都可以按学科分类代码(1992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为基础进行概念编码标志,并且每个概念都带有一个集合,由该概念的同义但不同描述元素组成,比如:Φ(计算机软件)={软件,程序,software}.集合可以根据同义词词典或实际需要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这样处理还可以忽略概念的语种差异,对文档中存在的中英文互用进行识别,将这些信息存入概念库(ConceptBase)中.概念标志可表示如下:

Code[Concept]{Discriptor1,Discriptor2,…,Discriptorn}

(2)每个概念可与其他概念建立相应的关系.该关系不同于分类中上下层关系的横向关系,可采用不同的弧线来表达概念之间的不同关系.3.1.2概念扩展检索

在系统“分词词典”中提供一个主词典、同义词词典及蕴涵词词典.学生输入查询请求后,由“分词词典”进行分词后提取领域词,并根据概念语义网赋以相应的概念编码标注,检索模块对概念进行扩展.具体而言,它实现概念层次上的同义扩展检索、概念拓展检索和相关联想功能.

3.2网页过滤器

网页过滤器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某一网页具体过滤过程如下:根据用户学科领域语义网络中的“领域词”建立网页过滤模板(用户兴趣模板),过滤模板template向量表示为

添加到兴趣索引数据库中.这里,过滤阈值θ的确定十分困难,理论上尚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阈值设定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系统查全率或检准率;而用户的兴趣不同,过滤阈值也会有所不同.这里阈值的设定可以参照相应的用户兴趣示例网页集确定.[5]

3.3个性化智能兴趣

由于系统面向的是网络教育环境中的学生,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行为基本上在本学科之内,其兴趣范围较internet上的普通用户要稳定,因此可以在语义网络上形象地构建学生个人兴趣网络.在概念语义网络的基础上,系统通过学生对检索结果的反馈信息,逐渐建立起各概念节点的横向联系,采用对学生的学科子树上的各节点及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等级计算,得到学生兴趣点的概念和关联等级排序.即系统不仅可以得到学生感兴趣的关键词,还能得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一组相互有关联的兴趣词,以此确定学生的兴趣趋向.智能兴趣运行在系统的查询接口模块中,学生提出查询请求后,信息检索模块通过检索对概念进行扩展,然后智能兴趣再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提取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并将检索结果呈现给学生.

4系统特点

本系统的主要特点如下:(1)自动过滤用户不相关文档,以提高检索精度和效率;(2)将目前基于词的检索提高到概念层次,实现关键词在概念方面的检索;(3)在全文检索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语义网络实现概念层次上的同义扩展检索、概念拓展检索和相关联想,提高系统的查全率;(4)通过个性化智能兴趣建立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过滤出学生所需信息资源,提高系统的查准率,并能快速自适应用户兴趣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5

结束语

将智能搜索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信息检索的个性化服务,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其研究内容属于目前智能信息检索领域的重要课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由于认知领域的复杂性和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个性化网络教育信息检索的实现,系统中还面临着许多有待今后研究解决的问题.如过滤阈值θ的合理确定、过滤的速度和精度等.虽然该智能搜索引擎能通过概念网对查询领域词进行概念扩展,但也只是在查询语句分词、提取领域词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始终不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查询请求,尤其不能理解学生查询语句的语法结构,应该在句法的理解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6,7]

参考文献:

[1]饶增阳.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情报探索,2004(3):3-4.

[2]李伟超,牛改芳.智能技术分析及应用[J].情报杂志,2003(6):29-33.

[3]汪晓岩,胡庆生,李斌,等.面向internet的个性化智能信息检索[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9(9):1040-1046.

[4]黄曾阳.HnC(概念层次网络)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张春元,康耀红,王曙光,等.中文搜索引擎的缺陷与改进[J].海南大学学报,2004,22(1):42-46.

[6]赵立江.个性化学习系统的聚类技术[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6,15(3):59-61.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2

一、网络对象犯的提出

1995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进入中国,国内外的网络系统连成一体,网络带来的便捷、快速与平等令世人惊叹,然而通过计算机实施危害行为却不可避免地发生于网络的各个角落,并愈演愈烈。1997年我国刑法修订将其中部分行为予以犯罪化吸收到刑法典中。于此之前,刑法理论界对该类犯罪行为早有探讨。令人不解的是,不论已有的理论成果抑或现行刑法规定更多的是关注计算机信息系统而对网络问题却少有专门探讨。在计算机科学上,计算机网络毕竟不同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本身,二者在外延上存在差别。

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2条规定了:所谓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由此可见,计算机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作为信息载体的系统。例如,一台计算机出厂时,只要已安装程序文件或应用文件,并具有信息处理功能,即构成一定信息系统,但由于未投入使用,没有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因而不能称为“人机系统”,其信息安全当然不受上述条例保护,更不受刑法保护①。新兴的网络科学认为计算机网络是用电缆、光缆、无线电波或其他物理链路,将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连接起来的资源共享系统②。通过上述定义的比较,我们可以认为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系统在概念的外延上是有交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并非一定存在着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组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其高级形式。因此,计算机网络实际上是多个单机信息系统的联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的规定,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网络形式:国际互联网、专业计算机信息网、企业计算机信息网。其中,国际联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专业信息网络、企业信息网络,以及其他通过专线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同外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相联接。专业信息网络是为行业服务的专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企业信息网络,是企业内部自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网、专业网等局域网都与国际网联接,因此本文探讨的关于网络犯罪对其不作专门区分。

由于受到计算机犯罪概念的影响,理论界有学者认为“网络犯罪就是行为主体以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攻击对象,故意实施的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触犯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③。”从此概念出发,网络犯罪在行为方式上包括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和以计算机网络为攻击对象两种;在行为性质上包括网络一般违法行为和网络严重违法即犯罪行为两种。因此,我们认为此概念的界定过于宽泛,不利于从刑法理论对和网络犯罪的研究。这便要求我们以审慎的态度对其重新理解。综观现有的关于网络犯罪的描述,大体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通过网络以其为工具进行各种犯罪活动;第二,攻击网络以其为标进行的犯罪活动;第三,使用网络以其为获利来源的犯罪活动。

前者以网络为犯罪手段,视其为工具,我们称之为网络工具犯。由于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其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犯罪活动的表现形形色色,可以说刑法分则中除了杀人、抢劫、强奸等需要两相面对的罪行以外,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后两类型均以网络为行为对象,我们称其为网络对象犯。因前者涉及面广,且属各自罪行的研究范围,故本文仅就以网络为对象的犯罪行为的认定进行探讨,并且笔者以为,将网络对象犯单独提出能充分地发挥其概念的界限性机能,主要表现在其与若干相关概念的比较上:

(一)网络对象犯与计算机犯罪

理论界关于计算机犯罪的定义众说纷纭,有工具说、关系说、折衷说④。此外,还有观点认为计算机犯罪就是以信息为对象而进行的犯罪⑤。无论采取什么观点,都离不开这样的判断:计算机犯罪是围绕着计算机的犯罪行为;缺乏信息系统的“裸机”很难成为犯罪工具,即使作为犯罪对象时也仅是财产犯罪的对象,此时的犯罪不能归为计算机犯罪。基于这般理解计算机犯罪应当是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计算机信息系统又分为单机系统和多机网络系统。如此,计算机犯罪在涉及范围上不是以多机网络系统为全部,而且应当包括单机系统。多机网络系统的犯罪,其行为方式理论界通常认为只包括利用和侵犯,而以其为获利来源的犯罪行为则不被包括。因此,计算机犯罪的外延并不能完全涵盖网络对象犯,这便给了我们研究网络对象犯的独立空间。

(二)网络对象犯与网上犯罪

网络化程度的加深,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同时也为犯罪提供了空间,我国学者敏锐地发现了发生于这一空间的犯罪行为的研究意义,并进行了深入探讨⑥。现有的研究以发生在网络上的犯罪行为为对象,诚然,这一研究课题对我国刑法学来说是全新的,对其研究无疑有着深远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但如前文所言,网络与计算机信息系统毕意不能完全等同,以网络为获利来源的犯罪行为也无法包含在网上犯罪中。

因此,笔者另立视角,将网络为犯罪对象的危害行为称为网络对象犯,目的是引起理论界的足够重视,实现其刑法理论研究上应有地位。就网络对象犯本身而言,它包含着以网络为获利来源的犯罪行为和以网络为侵害对象的犯罪行为。我们分别称其为网络用益犯和网络侵害犯。这两类犯罪行为中有的被刑法明定罪名,有的尚无直接的相应的罪名因此需要理论上的解决,为其提供认定依据。

二。网络用益犯的认定

网络用益犯是指网络使用人以非法获利为目的,对网络进行利用占用等犯罪等行为。依其手段的不同可分为:盗用网络行为和侵占网络行为。

(一)盗用网络行为的认定

互联网络将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结为一体,网络便成为大量信息的传输纽带,用户不仅可以调用网络进行通讯,而且可以从中获取信息经营各项业务,网络本身便成为特殊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同时也决定了它被盗用的可能性。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3

1.1概念控制的目的

概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概念总是与其他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上下位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等。关键词也会出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以及同一事物多种表述的情形。根据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词的概念含义层次上建立联系,为检索用户提供相关的结果分析是概念控制的一个应用前景。例如,“体育”这一概念根据上下立类的关系可以细分为足球、排球、奥运会、亚运会等,单纯的字面匹配会漏检甚至误检很多与之相关的信息。通过概念控制就可以将一个上位类的概念扩展为多个子概念。体育新闻的检索就可以扩展为:体育新闻、球类(足球、篮球、排球)、田径运动、体育赛事(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概念,同时对那些具有下位概念的词汇可以再次扩展,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检索效果。“计算机”和“电脑”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机械匹配的话就只能检索到有关“计算机”或“电脑”的信息,采用概念控制的相关方法可以将这些相同概念的词汇统一到检索匹配中,这样就扩大了检索面,提高了检全率。在自然语言检索系统中进行慨念控制,就是把信息检索从目前的基于关键词层面提高到基于知识(概念)层面,能够从概念意义层次上来认识和处理检索用户的请求,从而提高检全率和检准率。

1.2概念控制的主要方法

目前虽然没有一个检索系统可以完全实现理想状态下的高层次的语义检索,但有些自然语言检索系统已经采用概念控制查询。主要的方法是利用知识体系建立概念间的关系进行查询扩展,深度匹配,优化检索效果。

概念控制的内容包括:提问句概念语义块的抽取,从提问句中切分出概念词或词组等语义单位;基于知识体系对抽取出的语义单元进行概念扩展;概念的组配,将选择出的各检索单位基于知识体系的组织信息转换成体现概念关系的逻辑表达式。

概念抽取不等同于分词处理,其中包括普通概念的识别和人名、地名、事件名等专有名词的识别,并进行概念提取。对于普通的概念字串采用逆向最长匹配算法(或正向最长匹配算法),并综合切割标记等分词手段切分就可以进行概念抽取。对于词典中未收录的概念词,可以采取基于句模、句子结构分析、词和词组构成规则、句内结构性标志字、标点符号等来进行切分。除切割标志外,已知的词也可作切割标记使用。

自然语言检索系统的本质是查询满足特定主题概念的文本,因此被检索的内容不是和提问句的字面匹配。对提问进行分析后抽取出的主要是概念或概念的组合,需要进行概念匹配,这就需要对检索句中的词进行概念扩展,即考虑提问句中词的同近义词、上下位词和关联词。可以通过知识体系保存同近义关系、上下位关系和其他关联关系,当处理用户检索需求时,通过查询知识体系可对提问句中的词按概念进行扩展。如“我国今天的体育新闻”,可以通过知识体系对“体育”进行扩展,查询包括“篮球”、“赛车”、“奥运会”、“世界杯”等方面的内容,“今天”一词指检索者进行检索时的日期,因此需通过规则将“今天”映射为检索时的时间,将“我国”扩展为“我国”V“中国”V“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体系中可能只存在“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同义关系,没有“我国”这一词条)。

概念组配,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可分为限定组配和相交组配。限定组配将一个概念的内涵增加到另一个概念的内涵中,从而加深概念的内涵,缩小或限定了概念的外延。相交组配将具有共同的属概念、概念之间具有相交关系、外延部分重合的概念组合成一个新概念。在构成查询表达式时,基于知识体系的扩展词和原词间为“逻辑加”的关系。如“美丽”扩展为“美丽”V“漂亮”V……V“标志”。提问句中语义块间的关系通常为逻辑乘的关系。语义块间的概念组配通常存在如下逻辑关系:(1)主谓结构,描述的是一种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2)偏正结构,描述的是一种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3)动宾结构,描述的是一种作用和被作用的关系。(4)并列结构,描述的是一种成分间的并列关系[1]。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和动宾结构间为“逻辑乘”关系,并列结构为“逻辑加”关系。但通过对检索提问句进行分析后发现,部分并列结构在用户的检索概念中为“逻辑乘”关系,于是采用通过句模分析和指示标志来确定语义块间的“逻辑乘”或“逻辑加”关系。提问句语义块之间的“逻辑加”关系通常存在显式指示标志,如“或”等。分析传统的主、谓、宾、定、状、补六大成分与句型的关系,可以辅助获取语义块的逻辑关系。检索提问句的语义概念和提问句的结构紧密相关。需要分析谓语的性质、句子的结构,如“把”字、“被”字句等。

概念控制的3项关键技术中,概念扩展和概念组配都离不开知识体系的支持,知识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索效果的优劣。

1.3概念控制系统

国内外已有一些检索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概念控制,代表系统有首信搜索引擎、孙悟空、UmLS等。下面以UmLS为例进行介绍

UmLS(UnifiedmedicalLanguageSystem,美国统一医学语言系统),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于1986年开始研制的一项长期开发研究计划,旨在克服计算机生物医学信息检索中的两个显著障碍(相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用的信息分散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中),使用户很容易地跨越了在病案系统、文献摘要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专家系统之间的屏障。UmiLS包括4个部分:专家词典、超级叙词表、语义网络、情报源图谱。专家词典是一个包含众多生物医学词汇的英语词典,可以确定英语词汇的范围以及识别生物医学术语和文本词的词形变异,也为超级叙词表提供了确定范围的医学术语和词汇。超级叙词表是生物医学概念、术语、词汇及其涵义等级范畴的广泛集成。语义网络是为建立概念、术语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没计的,它为超级叙词表中所有慨念提供了语义类型、语义关系和语义结构。情报源图谱是一个关于生物医学机读情报资源的数据库,其目的是利用超级叙词表和语义网络实现以下功能:确定情报源与特定提问的相关性,以便选取最合适的情报源;为用户提供特定情报源的范围、功能和检索条件等人工可读的信息;自动链接相关情报源;在一个或多个情报源中自动检索并自动组织检索的结果。2支持概念控制的知识体系

实现概念控制离不开知识系统的支持,没有合理的知识系统,就无法实现概念扩展和概念组配,也就无法达到概念控制的目的。进行概念控制的核心是构建合适的知识体系。

2.1知识体系及其形式

目前,有关知识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ontology的探讨中。国内关于ontology的中文译法也不统一,有“知识体系”、“本体”、“概念集”、“概念体系”、“本体论”等多种提法。ontology是一个源于哲学的概念[2],原意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后来被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引入,特指对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ontology能够将词汇有关概念关系显式地表示出来,从而将术语的语义和概念关系显式化表示出来,因而在语义查询、概念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ontology中的概念表示一般采用框架结构,使用槽来表示概念的属性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3]。借助概念之间的关系,ontology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语义网。概念之间有4种基本关系:part-of表达概念部分与整体的关系;kind-of表达概念间的继承关系,类似面向对象中的父类和子类之间的关系;instance-of表达概念间实例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类似面向对象中的对象和类之间的关系;attribute-of表达某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属性,例如概念“价格”可以作为概念“桌子”的一个属性。在实际应用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将不会局限于上述4种关系,可以根据特定领域的具体情况定义相应的关系。

2.2语义网络

概念与概念之间有着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形成了语义网。语义网络(Semanticnetwork)是美国语言学家奎廉(R.Quilian)于1968年提出的。1972年美国人工智能专家西蒙斯(R.F.Simmons)和斯乐康(J.Slocum)将语义网络用于自然语言理解系统中。语义网络是当今网络的扩展,这可扩展的网络给出了信息明确的定义,同时优化了人与汁算机的合作[4]。

如何构建语义网络更好地将信息定义明确化目前仍没有统一的准则,这涉及到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但是构建语义网络的统一原则都是将概念之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显式化,组织成一个有机的结构形式。

wordnet是由普林斯顿大学认知科学实验室开发的在线词汇参照系统。它将所有英语词汇分成5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功能词。名词按照3种关系被加以组织:部分关系、上下位关系以及物质与材料。同时有反义的名词被标注了反义关系,这样形成了一个互相高度连通的名词网络。动词的多义性比名词更高,在wordnet中动词被组织成各种推演(蕴涵)关系,而组织动词的不同关系可以被总结成一个覆盖它们的基础词汇的推演,包括四种[5]。

2.3概念词表

知识体系中除了概念间相互关系形成语义网络,对于每个单独的概念还必须有概念词表。没有概念词表的语义网络只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关系网而不是与词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Hownet中的词表就是一个概念词表。Hownet是一个以汉语和英语的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为描述对象,知网是一个利用一种知识词典描述语言来描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概念的属性与属性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系统[6]。Hownet包括词表和义原体系表。词表中记录了每一个词语的概念及其描述,每一个概念用一个记录来表示,如下所示:

其中no.为概念编号,w_C,G_C,e_C分别是汉语的词语、词性和例子,w_e,G_e,e_e分别是英语的词语、词性和例子,DeF是知网对于该概念的定义,是知网的核心。每个DeF被称为一个语义表达式,采用知识描述语言,将与词汇有关概念关系采用显示的表示出来。如从概念编号为017144的DeF可知“打”的概念之一是“锻炼”,属于体育范畴。

2.4构建知识体系的问题

构建一个适用合理的知识体系对于改善检索效果至关重要。但目前已成形的知识体系都存在一些不足。

构建一个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词的构造性信息,不完善的知识体系中被遗漏的信息大部分是关于词的构造性信息而非事实性信息。传统词典的定义尽力涵盖了有关每个词义的所有事实性信

息,但却忽略了词汇概念之间内在的各种关系[7]。

如何选择知识体系的用词目前都在探讨和实验中,世界知识体系(ontology)给出了一些选词的规定[8]:语义网络的非叶子节点不可以是多个类的词,如“蔬菜和水果”;也不可以是没有下位类的选词,如“职业者”。要避免使用混合类的词,不要将叙述属性和抽象概念的词进行搭配作为语义网络的非叶子节点,如“空杯子”、“破车”,要避免选词时加入个人的判断因素,将一些主观的属性值与类名组合成非叶子节点,如“热咖啡”、“明亮的车”。但是要使知识体系能理想地添加新的类、新的属性和关系,仅有这些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是将概念领域化还是通用化各有优劣,目前都没有定论。通用的知识体系有wordnet、Hownet等,专门领域的知识体系有UmLS和首信等。

构建语义网络结构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用有限的结点和弧不可能代表万事万物及其相互之间的所有联系,语义网络对知识的表达有一定的局限性。单纯增加概念和联系会大大增加网络的复杂度。语义网络结构本身没有语义上的约定,不具备逻辑系统那样的有效性。单层的语义网络结构容易产生语义解释循环或语义悖论。

国外语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不完全通用。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具有语义先决性、句法强制性和语用选定性等特点。汉语语义结构上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以及词与词之间无自然界限、无词尾形式标志、无形态变化的“三无”现象的存在,给语义分析带来了困难。

知识的获取与表示,其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复杂多样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如果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一个多学科综合的检索系统中,如何辨别某个多义词当前的具体含义,如何辨析用户特定的需求,这些都有待于继续研究。

要想使计算机准确地分析、表达和传输知识,必须使它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的能力。目前对自然语言的处理,虽然已从语法阶段上升到语义阶段,但对自然语言的理解能力还限制在一些规范的语句和语法范围内,这就决定了智能信息检索系统所能具有的智能化表达程度。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4

【摘  要  题】图书情报工作论坛

【英文摘要】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different  views &nb

【  正  文】

网络出版是伴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电子出版形式,是与单机型的电子出版相对的一个概念。随着上网用户日益增多,网络出版物的品种亦越来越丰富、质量也越来越高。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网络出版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有的人把报刊、图书上网称为网络出版,有的人把网上书店、网络印刷称为网络出版。出版业、新闻业、娱乐业、it业、政府、立法部门从不同角度对网络出版做出不同的界定。总起来说,网络出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最为狭义的定义认为网络出版就是具有合法出版资格的出版机构将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传统出版流程中的编印发环节的商业性活动。最为宽泛的界定则将网络出版定义为通过互联网传播数字内容的过程。

1出版界的看法

出版界的一般看法是,网络出版是指利用因特网(传播)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供大众使用的行为。既包括传统出版单位把传统出版物上网,也包括iCp(因特网内容服务商)和个人在网上信息和作品。但是具体看法却不相同:

①一种看法认为,网络出版是以网络为介质,大幅度简化出版程序、降低出版成本、通过网上支付系统完成下载图书在线阅读的一种交易行为。

②有的出版业内人士强调的是网络出版的主体合法性,认为网络出版是:具有合法出版资格的出版机构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流通渠道,出版销售数字出版物的行为。网络出版与传统纸介质图书出版相比,具有产品数字化、流通网络化和交易电子化三个明显的特点。

③有人认为,网络出版就是著作权人通过因特网自己关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成果,并让受众自由方便实时阅读或下载的全开放的一种新的出版行为。

④另有人认为:所谓网络出版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发表、记录、存储、阅读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出版不是网络和传统出版的整合,它与包括电子出版在内的音像、图书、杂志等传统出版有着本质不同。网络出版要求网络产品数字化,其形式多种多样,目前主要有在线阅读、ebook(电子图书)、poD(按需印刷)等形式。

⑤也有人认为网络出版目前大约有5种类型。第一种模式是目前国外较为流行的自行出版,个人就是在线出版商。第二种形式就是以网络公司为主体,谋求各种出版商服务或者权,出版电子图书并进行销售,然后给出版商提成版税。第三种模式是出版商自行出版发行电子图书。第四种方式是poD这种比较成熟的模式,在美国进行绝版书和小批量书的出版发行。第五种模式是微软开发的ebook软件。

网络出版物的形式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在计算机上直接阅读、通过专门的阅读器阅读,以及印刷到纸介质上阅读。

⑥国家版权局版权司副司长许超则从版权的角度来界定网络出版,认为只有有形物的发行才构成出版,如书、报、刊、磁带、录像带、VCD、电影拷贝、制成CD—Rom的软件等。没有有形物则不构成出版。在网络上传播的只是虚拟的电磁波信号,用户主动获取信息,并自行保存在硬盘上。因此,尽管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在传播作品的性质上相类似,但是传播方式却有本质区别。网络出版仅仅是公众对网络传播的习惯性称呼,而不是著作法意义下的出版。

⑦人民时空(由人民出版社发起组建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副总经理黎松则十分强调出版的商业交易环节。在他看来,出版是将信息经过加工、整理,通过某种载体、通过交易出去的过程,是具有商业意义的传播,而非公益活动。是否产生交易是判断出版的一个重要标准,即便是将作品放到网上供免费浏览,尽管不直接产生利润,但是商家通过收取广告费等手段来获利,因而也可纳入出版活动的范畴。与此相对应的是,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言论就不属于网络出版。

2学术界的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匡文波老师对网络出版和网络出版物多有研究,他认为所谓网络出版物是指将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的出版物。网络出版物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以电子介质为存储媒介,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保存的目的。网络出版物亦是电子出版物的一种类型,与之对应的是非网络(封装型)的电子出版物。目前一般所说的网络出版物是指基于因特网的网络出版物。按照出版物的不同性质,网络出版物可以分为: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网络论坛、maiL  inGL  iSt等。

清华大学传播系教授、多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博士认为,出版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精神产品公开向社会的过程。网络出版尽管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于传统出版,如具有人机交互、即时更新、海量存储等新特点,但在出版的内涵上并没有发生实质变化。他还强调,网络出版并不等同于网络信息传播,眼下的讨论实际上大都集中在后者。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谢新洲老师认为,广义上,信息通过互联网向大众传播的过程都可以叫做作网络出版;从狭义上讲,网络出版是指出版单位通过互联网向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即出版主体限定为传统出版单位。他认为,要跳出传统出版的概念,把网络出版看成一个全新的事物,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王锦贵老师对网络出版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他认为:网络出版就是将作者的著作经过加工后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以电子文献的形式广为传播(出版发行)。它的实质是拥有固定域名并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实体,以计算机网络为介质,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网络用户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信息传递模式。网络出版概念和行为是传统的出版概念和出版行为在互联网时代合乎逻辑的延伸。按照一般的理解,出版概念和行为包括三个方面:编辑加工、复制和发行。1997年我国了《出版管理条例》,其中对出版活动作了限定:“本条例所称出版活动,包括出版物的出版、印刷或者复制、发行。本条例所称出版物,是指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这就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出版概念和出版活动的界定。同样,网络出版也包括这三个方面:编辑加工、复制和发行,只不过后两者因通过互联网进行而与传统出版有了不同的表现。同时,他认为网上从广义角度来看,应属于网络出版范畴。从出版的定义和目的来看,出版是促进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活动,出版的目的是将经过筛选整理的信息尽可能快地向用户、读者传播。验之以网上活动,我们可以看出,网上一般是经过选择的(经过网络编辑筛选加工),并且通过网络向用户尽可能快地传播。虽然表现形式与传统出版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一致的。因此,目前的网上除了BBS、e-mail及chat(网上聊天)等少数内容外,大部分可归于网络出版的范围。他认为,不能拿传统的图书出版来规范今天的网络出版。图书出版一般要经过编辑、印刷、发行三个阶段,但我们不能认为不具备三个阶段的信息传播行为就不是出版。比如古代印刷术发明前,图书的复制主要靠手抄,手抄其实也是一种出版活动。再比如封建王朝的石经刊布,尽管没有复制和发行阶段(由读书人以捶拓等方式进行传播),也仍是一种出版活动。依此来看,网络出版尽管可能不具备复制和发行等阶段,其编辑水平和标准尚不规范,但它仍然属于出版的范畴。因此,网络出版既可以是传统出版手段(印刷出版)在因特网时代的新形式;也可以是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网上交易等活动。

3泛网络出版

2000年3月14日,美国畅销小说作家Stephen  King发表了小说《骑弹飞行》,这是第一部只发行eBook,不发行印刷本的书,小说发表的第一天就被下载了40万份,与印刷书相比,以前新发行的小说第一天销售的最好记录是7.5万本,传统书的售价在30至40美元之间,而这本eBook只卖2.5美元,Stephen  King在推出这本仅仅70多页的恐怖小说的半个月内,个人获得的版税就超过了40万美元,如果只通过传统的方式来出版的话,他只能挣1万美元的版税。这件事在电子书籍销售史上创造了传统出版界所没有的奇迹,同时,也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网络出版热潮。并由此引发了仅次于微软公司的美国第二大电脑软件供应商adobe提出了“泛网络出版”(network  publishing)的概念,泛网络出版认为在第三代互联网条件下,即在信息技术产品和基础网络的发展实现了可以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上获得生动的、个性化的信息的条件下,出版内容的创造可以在跨媒体、跨设备、跨标准中进行,新旧出版业中的所有业务可以融为一体,包括个人在内的所有出版者都可以在更为综合的内容和更加个性化的形式之间自由取舍。泛网络出版的目标是要满足尽可能多的媒体形态和更具个性化需求的出版市场,使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通过纸张、因特网数据流等多种媒体同时传播,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设备的个性化出版过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设备:计算机、掌上电脑、机顶盒、手机甚至冰箱和微波炉,随时、随地地获取各种所需的信息,而相关技术和标准的出现又使这种期望成为现实。

更多的网站、更多的网页、更多的媒体和更多的个性化定制内容,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出版市场将发生深刻变革。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组织或机构利用因特网的每一个信息,都是一次出版过程,与此同时,每一个人看到的每一个信息,无论信息的载体是纸张、网络还是路牌广告都是一次阅读出版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正变得无所不在,每一个人既是出版者又是阅读者,我们迎来了跨媒体的泛网络出版时代。这是一个出版高度个性化的时代,每一个人不仅可以出版仅仅属于自己的高度个性化的内容,而且可以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读取仅仅自己感兴趣的出版物,实现出版物与读者之间的1∶1。

4本文对网络出版概念的界定

综上所述,无论是网络出版(包括狭义的和广义的),还是泛网络出版,以及上述的BBS(电子公告牌)、e-mail(电子邮件)及chat(网上聊天)等,如果根据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肖东发老师的一贯主张“公之于众即为出版”,并且作进一步合理推论,都可以包括在网络出版范围之内。持此观点的并非一家之言,例如,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付立宏老师在有关网络出版的伦理讨论中也认为BBS是网络出版的一种形式。所以笔者认为网络出版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网络出版既可以是传统出版手段(印刷出版)在因特网时代的新形式;也可以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信息、网上交易等各种活动。

【参考文献】

1余敏.加入wto与中国出版业发展.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5

2陈玲.网络出版:从概念到行动.中华读书报,2000,5,10

3http://www.cgan.com/book/books/print/netpub/link/tedian.htm

4林江.宽带时代的网络出版及其监管.中国出版,2001(8)

5http://www.cgan.com/book/books/print/netpub/link/dingyi.htm

6高朝阳.对网络出版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科技与出版,2001(2)

7http://www1.yb.jl.cn/ybxx/xwkd/kj/xx15.htm

8http://www.bjprint.com/news/2001/01/0110/011003.htm

9谢新洲.数字出版技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王锦贵,王京山.网络出版探析.中国出版,2001(5)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5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概念和特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等技术的全面推广普及,使的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图书馆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成为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本文拟就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情况做一些介绍。

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1.1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信息图书馆。简单地说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收集、存储和组织信息,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和检索信息的一种现代化信息系统。它既不是图书馆的数字化概念和特征,也不是以印刷载体文献为依托的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工作的简单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论文范文。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是现代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必要阶段,但并不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依托,以分布式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为基础,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超大规模信息服务系统。它既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社会需求。

1.2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把当前大量的各种文献载体数字化,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网上服务。从理论上讲,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引入管理和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方法,它的特点是:

1、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信息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

2、信息传递网络化:数字图书馆将依托由高速宽带网构筑的因特网,以高速度、大容量、高保真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将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和无数台计算机联为一体。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带来了信息服务的跨时空、信息利用的开放化概念和特征,以及信息传递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3、信息利用共享化: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数字图书馆既能通过网络交换各自的数字化馆藏信息和电子出版物,也能使分散在各地的用户方便地利用大量的分散在不同储存单位的信息资源。不仅体现出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无限的特征,还体现出跨地区、跨国界的资源共建的协作化和与资源共享的便捷性,充分体现了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共享性

4、信息提供知识化:数字图书馆不仅提供原始文献,还将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重组,形成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或帮助用户找到解决方案,并对提供的知识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

5、信息实体虚拟化。网络环境下以各种文献为载体的知识信息,都可以方便地转化为数字形式,并在全球范围传输。任何一位拥有个人电脑的用户,都可以十分方便的享用在数字图书馆庞大的资源体系中分布式地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的资源论文范文。数字图书馆创造了一个奇特的信息空间概念和特征,用户对馆藏的利用将不在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6信息资源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将文献信息管理全过程收集、整理、加和传输从传统的手工操作或半自动化完全过渡到自动化、智能化状态

2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摘要的。读者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

3当前高校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3.1技术问题数字图书馆所面对的存储对象和技术领域远远超出了目前传统图书馆的范围,所涉及的技术有: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分析与处理技术、信息抽取与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这些技术课题的突破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和最繁重的任务。

3.2资源浪费问题

从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提出到现在许多高校图书馆纷纷投身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行列,只有短短几年时间,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数字图书馆标准不一,相关立法尚未制定和执行,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又难以找到彼此都认同的平衡点,同时,有的单位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而片面地追求数字化资源的量,有的单位则是忽视自身馆藏的特点和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概念和特征,这就造成我国不少高校在盲目地建设数字图书馆,合作建设少、各自为政多的现象屡见不鲜,各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和管理系统等存在较大差异,不同馆的数据库各不兼容,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联通、应用,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

3.3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加工、整理、复制、翻译、利用、传播等都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网上信息由于具有高度流动性,必然对传统著作权保护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产生冲击,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产权,而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律规范,互联网就不能健康发展。如何既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又让各类文化科技成果纳入数字图书馆概念和特征,为更多的人服务,一直困扰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同时网上信息形态的多样性又对传统知识产权法的稳定性与适用性提出挑战,而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人们利用数字图书馆认识的增强,在网络资源的使用中,如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就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3.4资金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庞大、系统、长期的工程,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购置、网络布线工程、人员培训、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等等,都需要充足的经费作后盾,但经费不足偏偏又是困扰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重点大学及进入“211工程”的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开发有专项拨款,而普通高校图书馆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学校拨款,近年来图书、刊物价格大幅度暴涨概念和特征,以致许多馆连每年的纸质文献购置、业务培训、科研、奖励等各项基本经费都难以维持,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更是举步维艰论文范文。

3.5安全问题。数字图书馆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而数字化状态下存储的信息,极易受到外力的干扰与破坏,如不可抗拒力的破坏、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为的破坏、特别是计算机病毒的入侵,都会对整个的信息资源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自身的技术问题、管理员的技术问题,也会对信息资源造成破坏;另外还有法律问题、产权问题、寿命问题、阅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加以解决。3.6图书馆员素质问题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兴起,馆员队伍中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少、工作热情欠缺、年龄老化等问题突显出来。由于图书馆地位历来没受到足够重视,致使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人才择业时很少会将图书馆置之优先考虑的范围,同时馆内不少人才又跳槽另谋高就。对现有馆员队伍缺乏系统的、有计划的在职学习和培训,馆员的业务水平难以出现质的提高,知识结构和观念落后陈旧,无法适应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的4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若干建议4.1加强数据库建设。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高校图书馆之间联网后,数据库将成为读者查询文献的重要资料库。这就要求图书馆一方面做好按类回溯建库工作,实现馆藏书目数字化;另一方面建设各种专题数据库概念和特征,根据各种专题类型分门别类,制作全文数据库,让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实际工作服务。

4.2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在进行高校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的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接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同时在进行资源库的加工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的处理,以做到充分地尊重知识、尊重智慧,使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概念和特征,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原则。4.3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建设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论文范文。加强馆员队伍知识结构的调整,引进既专于图书情报学知识和技能,又掌握先进的自动化、网络化技术和一定的外语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系统地组织在职员工进行业务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进

4.4开发新的信息资源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求图书馆必须注重信息资源的建设。数据库资料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信息来源,数据库建设与网络建设互为一体。在从事网络建设的同时,必须考虑数据库的建设,注重信息资源库的扩充与更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信息时代新的信息不断涌现,用户的信息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库存就要进行扩充和更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库的运行与维护关键词表的扩充与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库的质量。4.5保持自身特色重视特色馆藏的数字化转换。只有加强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在资源共享中受益概念和特征,这也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大亮点。

5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实用的服务,目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读者的具体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相继正式启动,但是要建设好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杨宗英等.数宇图书馆的发展.见:情报学进展(第四卷).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2盛小平.数宇图书馆体系结构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2,(12)

3初景利.国外对数字图书馆概念的认识[J].图书馆,2001(6):1-4.4邓香莲.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起源与概念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1):18-20.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6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学习理论概念图合作学习锚式情境教学网络专题导向学习虚拟实境格式塔定律

21世纪教育最重要的改变是由教学信息化引起的。由于教学信息化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明显作用,使其不仅赢得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也对现任教师产生巨大的冲击,学校和教师从被动顺应到主动迎合,而教学环境亦因之发生许多改变。教学信息化引起的变革如:教学地域由封闭转为开放,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教材呈现由静态转为动态,教材内容由定转为变动等,局势已愈来愈明朗,未来学习方式的主轴将是信息化学习,信息化教学将逐渐取代传统教学的地位,而学习者可以跨越时空的鸿沟,不需参与传统的教室教学,就可以直接透过电脑及网络来获得学习与通过教育认证。

教学的形态虽然改变,但教育的本质和学习的原理并未改变,成功的信息化教学必须以学习理论为指导原则,基于信息教材、网络及系统工具的特性,来发展学习工具、建设学习环境、开发教材内容、设计学习活动、组织学习社群,从而达到透过网络传递知识给学习者及提升教学效能的目的。与信息化教学有关的重要学习理论主要有建构主义、情境理论以及格式塔心理学,根据学习理论与信息化教学应有的环境功能,许多人曾提出信息化教学可以运用的各种策略,大致有概念图、合作学习、锚式情境教学、网络专题导向学习、虚拟实境、格式塔定律等。

一、概念图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组织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经验、行为的整体性,因此,为了让学习者能够对学习课程内容有整体性的了解,用概念图来呈现整体的课程架构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概念图是用层级式将概念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让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能够有一全盘了解及归类,它是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主要的功能在于提供学习框架,帮助学习者形成整体的概念,有助于学习者对课程建立整体概念及厘清学习单元之间的关系。所以信息化教学课程的设计时在章节前应提供整体课程的概念图(或架构图),每个章节亦应提供各章节内容的概念图,以协助学习者了解课程架构及概要。

二、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主张,知识是由个人心智所主动建构,经由与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而形成,而情境教学理论亦主张,知识是学习者与情境互动的产物,且本质上深受活动、社会脉络及文化的影响。学习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是不可分割的,而透过社会互动亦可以促进与支持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组织的分组学习方式,其策略是让学习者在异质的团体中,一起合作、分享资源,互相帮助,透过与同伴的互动来获得知识以及完成学习。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可以运用网络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提升教学成效,运用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留言板等具有同步、非同步互动功能的网络通讯工具,让学习者透过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来提升学习成效。

三、锚式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理论的学者强调:知识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下的产物,无法从环境中单独隔离出知识,从真实的环境习得的知识才具意义,知识有透过真实活动而逐渐发展的特性。以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电脑科技及多媒体,用影片制作的方式将学习活动设计和定位在一个剧情中,即“定锚”,而这个剧情是以专案研究或问题背景为基础,学生需扮演剧中角色,去寻找有关的目标和解答问题并产出知识。在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利用信息媒体的制作软件来制作短片或拍摄短片,让学生能进入真实的问题与情境中,引发学生主动寻求知识之兴趣及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将多媒体特性在教学上充分发挥出来。

四、网络专题导向学习

网络专题导向学习是以连结课堂和现实世界的方式来充实学习的方法。网络专题导向学习让学习者针对某一专题,透过主题相关之活动及信息科技工具之运用来进行探索、分析、归纳、操作与学习,是一种本着“从做中学”的理念,在实际环境中学习的教学法。其功能在于让学习者能主动的探索答案和解决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主动积极的学习精神及高层次的思考能力。

五、虚拟实境

虚拟实境是情境教学理论最佳的实践,是利用多媒体电脑技术模拟真实场景,以电脑模拟画面结合互动式周边设备,如头载式显示器、立体眼镜、感应手套等,让参与者有身历其境的感觉。有影像式虚拟实境、几何式虚拟实境、及混合式虚拟实境三种表现方式,在教育课程的应用层面将越来越广。

六、格式塔定律

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与传统教学有极大的不同,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工具为电脑网络,因此除了传统教学重视的教学课程设计以外,系统程序设计及人机界面设计占了非常重要的份量,一个成功的信息化教学课程,必须结合教学课程内容设计、系统程序设计、人机界面设计这三方面的专家来组成团队,设计信息化教学的网络系统,才能充分发挥科技、人性与学习心理相互结合,而产生最大的学习效能。根据格式塔理论的说法,视觉理解对学习者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在人机界面的呈现与设计上,文字、声音、动画、图形、颜色、明暗的组合对学习具有很大影响,应善用格式塔定律的原理,来提高学习成效,其设计应以人性化、尊重学习者、易学易用为设计的最高指导原则,要点如下:

1.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愈大,愈可突出成为知觉的对象,在设计人机界面时,要确定背景不会妨碍图形的呈现。

2.使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概念或导入知识,避免内容全以文字呈现。

3.为提高学习成效,可将声音、影像、图片、文字一起或交叉运用,课文中的关键部份,也可以适度的使用颜色、动画、闪烁以吸引注意,但切勿过度卖弄多媒体技术以免喧宾夺主。

4.设计荧屏布局时,把相关的单元或元素放置一起,学习者才能自动组织成一类。

5.如果概念非常复杂,应由浅入深由简而繁来安排课程。

另外,教学系统工具应有亲善的界面设计、简易的操作方法、完整的学习记录及互动的学习社群机制,若再能提供充分的学习诱因、足够的网络频宽、及坚强的工作团队(教师、助教、网管人员,以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更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温嘉荣.从网络学习理论的观点谈教师在科技变革中的因应之道.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7

1.簇式知识点

什么是簇?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与驱动器之间的接口,当操作系统被请求从读取一个文件硬盘里时,相应的文件系统会请求(如Fat12/24/ntFS)打开文件。磁盘最小的物理存储单元是扇区,但由于操作系统无法对数目众多的扇区进行寻址,所以操作系统就将相邻的扇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簇,然后再对簇进行管理。显然,簇是操作系统所使用的逻辑概念,而非磁盘的物理特性。为了更好地管理磁盘空间和更高效地从硬盘读取数据,操作系统规定一个簇中只能放置一个文件的内容,因此文件所占用的空间,只能是簇的整数倍;而如果文件实际大小小于一簇,它也要占一簇的空间。

我所提出的簇式概念就是模糊的引入了物理概念,将交互式的知识相对独立的,强制性的分类,因为学员的知识水平还不足以面对复杂的计算机多学科知识融合,簇式分类不但不会下降学员的创造力,反之会令其对知识体系分型产生清晰,准确的概念。

2、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理论簇

计算机学科最基本的基础簇就是数学理论簇。计算机硬件制造的基础是电子科学和技术,计算机系统设计、算法设计的基础是数学,所以数学和电子学知识是计算机学科重要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学科在基本的定义、定理、公理和证明技巧等很多方面都要依赖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数学,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成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而现代计算机发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颈就是理论数学的发展出现了滞后。计算机直接能识别的语言仍然是0、1二进制代码。数学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人类利用一些固定的定律形成理论及抽象的概念,而人类发展学习的初衷并不是脱离实际应用的概念,而是利用它们来指导数学,化抽象为实体。而计算机就由此演化。计算机数学理论簇是计算机技术首先要学习的。它大概可分类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

高等数学。高等数学主要包含函数与极限、微积分、导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应用、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一般以微积分学和级数理论为主,各种微积分的运算正是计算机运算的基础。

线性代数。线性代数主要包含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相似矩阵及二次型、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概率论。概率空间,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随机向量、抽样分布、数字特征与特征函数,随机极限理论,随机过程,随机分析,应用概率论,回归分析金融数学等。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并付诸应用的数学学科,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理统计。样本及抽样分布;假设检验,参数估计,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是数学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应用概率论的结果更深入地分析研究统计资料,通过对某些现象的频率的观察来发现该现象的内在规律性,并作出一定精确程度的判断和预测;将这些研究的某些结果加以归纳整理,逐步形成一定的数学概型,这些组成了数理统计的内容样本及抽样分布;数理统计预备知识:概率论、线性代数、数学分析。

3、计算机科学中的计算理论簇

计算理论是关于计算和计算机械的数学理论。计算机程序设计主要包括如:汇编语言,C语言、,JaVa、编译语言,的基本概念、顺序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设计、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结构、函数、数组、指针、联合以及枚举类型、编译预处理、位运算、文件等内容,掌握和利用各种编程语言,进行各种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编程技巧。计算理论是编程的核心,数学运算又是编程的基础。包括:算法是解题过程的精确描述,算法学是系统的研究算法的分析,设计与验证的学科,计算复杂性理论是用数学方法研究计算机各类问题的复杂性学科,可计算性理论是指研究计算的一般性质的数学理论,自动机理论是以研究离散数字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两者之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数学理论,形式语言理论是用数学方法研究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融合性语法理论[1],计算几何学是研究几何外形信息的计算机数字化表示。计算理论的形式化方法是建立在严格数学运算上的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从需求分析,设计,规约,编程,程序系统集成,测试,软件生成,维护各个阶段,都是采用严格的数学语言,并且具有精确的数学语义的方法[2]。并行计算问题是“同时执行”多个计算程序。延伸学科有:并行程序设计语言、并行编译程序、并行算法、并行处理系统、并行数据库。

4、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库簇

数据库指的是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能为多个用户共享、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是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3],并且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删、增、改和检索由数据库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内容包括数据整体,数据共享,基本结构,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分三个层次,⑴物理数据层。⑵概念数据层。⑶逻辑数据层。主要特点:⑴实现数据共享。⑵减少数据的冗余度。⑶数据的独立性。⑷数据实现集中控制。⑸数据一致性和可维护性,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⑹故障恢复。数据种类[4]分为:层次式数据库、网络式数据库和关系式数据库三种。

5、计算机科学中的网络簇

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s)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5],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它是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它可以按连接定义,按需求定义,internet的基础结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建立三级结构的因特网,多级结构因特网。大致可分为五个接入级[6]:网络接入点nap,多个公司经营的国家主干网,地区iSp,本地iSp,校园网、企业或家庭pC机上网用户。它可以从事资源共享(resourcesharing),强大的通信媒介(communicationmedium),电子商务活动,移动用户的无线网络,组成分类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应用软件四部分。各种网络类型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为了减少网络协议设计的复杂性,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称为网络协议(networkprotocol)或通信协议(communicationprotocol)。绝大多数网络采用分层设计方法。将网络的整体功能分解为一个个的功能层[7],不同机器上的同等功能层之间采用相同的协议,同一机器上的相邻功能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信息传递。在整个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三个子系统、即用户子系统,邮政子系统和运输子系统。同一计算机的不同功能层之间的通信规则称为接口(interface),在第n层和第(n+1)层之间的接口称为n/(n+1)层接口。总的来说,协议是不同机器同等层之间的通信约定,而接口是同一机器相邻层之间的通信约定。常用网络以太网(ethernet)、令牌网(tokenRing)、FDDi网、异步传输模式网(atm)、无线局域网等几类,按传输介质划分为有线网,光纤网,无线网。按数据交换方式划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按通信方式划分为广播式传输网络,点到点式传输网络。按服务方式划分为客户机,服务器网络,对等网。

6、计算机科学中的信息安全簇

计算机信息安全分为广义安全与狭义安全两个层次,广义的信息安全是从传统的计算机安全到信息安全,是对安全发展的延伸,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将技术、管理、法律等应用于计算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领域问题相结合的产物。狭义的安全是建立在以密码论为基础的计算机安全领域。专业基础主要集合与图论、代数与逻辑、密码学原理、编码理论、信息论基础、信息安全体系结构,数据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概论、网络安全检测与防范技术、病毒机制与防护技术、数字鉴别及认证系统、防火墙技术、网络安全协议与标准等。实现目标是保证计算机数据真实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可抵赖性,可控制性,可审查性。安全威胁主要是信息泄露,破坏信息的完整性,拒绝服务,非法使用(非授权访问),窃听,业务流分析,假冒,旁路控制,授权侵犯,特洛伊木马,陷阱门,抵赖,重放,计算机病毒,人员不慎,媒体废弃,物理侵入,窃取,业务欺骗。主要来源为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计算机犯罪;人为错误;"黑客"行为;内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丢失;电子谍报,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窃取等;信息战;网络协议自身缺陷;嗅探[8]。策略是指DG图文档加密,能够智能识别计算机所运行的数据,自动强制对所有数据进行加密操作,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用户对自身面临的威胁进行风险评估,严格的安全管理,企业和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制订严格的法律、法规。

7、计算机科学中的人工智能簇

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RoboticsResearch是前沿的研究领域,内容包括:智能机器人,机器翻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语音识别与合成,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神经网络,工业过程建模与智能控制[9],知识发现与机器学习,智能计算与机器博弈,人工智能理论,计算机感知,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建筑智能化技术与应用,状态空间表示,知识推理技术,模糊逻辑技术,神经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群集智能[10]。

8、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簇

计算机应用技术,technologyofComputerapplication,对各种软件的各种设置属性和功能有足够的应用能力,可以驾驭计算机高效率的为不同人群提供需要的各种服务。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基础、Linux操作系统、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维修、工程经济、数据结构与C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SQL、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技术、多媒体软件应用、高级语言汇编、VB.net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与网站建设、Delphi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应用处理(photoShop)、Java语言程序设计、Flas制作、办公室软件应用操作。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8

关键词:资源同质,网络服务

一、网络服务相关概念与假设

高度抽象地说网络,一般由多个结点和联系结点的连接构成,形成一个网状配置系统。网络要素包括结点、联结和机制。结点是资源堆积的场所,联结是资源交换的渠道,机制是实现价值的功能。网络的概念,不仅是以电信系统光纤、基站和电缆、接收终端和信息交换协议为特征的信息流传输体系,而且应该包括以公路、水路、铁路、航线、金融等构成的实物流和资金流传输体系。在货币电子化后,从形态上和传导方式上看,资金流可能融入信息流,以身份认证为核心的商务流可以独立运行,也可并入信息流。网络,既是一种结构形态,又是一种功能系统,还是一种价值模式,作为一个系统,配置的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是本文的基本观点。

iSo9000定义的服务是为满足顾客的需要,在同顾客的接触中,供方的活动和供方活动的结果。服务是顾客通过相关设施和服务载体所得到的显性和隐性收益的的完整组合。作为产业概念规定性,应有集合的阶段性、规定的实用性和系统的层次性。为对现实有个客观的判断和解释,企业、行业、产业和社会经济体应是依次包含于后者之中,即后者是前者的属概念。

网络服务的中心案例和现实表现:ai网络服务体系,是面向全国160余万法人组织客户的公司集团,为国有股份或国有控股性质的企业,发端于1993年,业务项目是aiS,具有国家垄断性。CB网络服务体系,是个面向区域2万多个人家庭用户的法人公司,为私营企业,作为卫星逆程信号承载证券财经信息运营商。发端于1996年,业务项目是股市行情同步无线接收系统等,具有市场竞争性。两者的服务经营模式几乎没有差别,都是通过网络服务提供系统向广大的客户群提供it服务。这二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是我们提出网络服务、服务生产线与柔网和资源同质等概念与现代经营观一些独立见解的策源地。

许多服务供给作为纯服务或产品的使用过程的技术支持,带有明显的技术含量或知识要求,场所和时限往往也是需求方服务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服务地点和对象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特征,形成的服务地理分布性和动态实时性,决定了服务资源的分布状态,决定了服务供给平台相适应地形成网络体系。网络形态自然是网络服务设计的重要基础,以it服务为例,其资源要素包括服务人员;服务设施:交通工具(可外包)、通信工具、办公和生活场所;信息技术和服务知识。这类以网状配置系统经营服务业务的经济现象中,经营模式称作网络服务,企业称作网络服务企业,若干企业就组成了网络服务产业。

二、网络服务产业的基本特征

网络服务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是传统网络产业和新兴网络产业融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集成的企业集合。它的基本特征:第一是网络经济性、第二是服务性、第三是层次性、第四是知识性、第五是动态实时性。网络服务产业的基本特征还决定了产业内企业营销上的个性。网络服务的经济功能,本质上就是以网络的模式传递服务、在顾客需要的现场实现顾客需求的满足。网络服务这种模式,在具有客户关系、服务市场营销、科研开发生产消费提供等功能的网络平台上,通过运营核心组织的运营管理,可以优化配置资源,高效传导资本流、实物流和信息流。它的新生特征是对资源配置的网络协同模式,在资本流网络体系、实物流网络体系和信息流网络体系的合成作用下,网络通过网络营销的功能实现价值增益,能够实现显著的差异性或独特性――核心竞争力。

我们可用服务生产线(网络柔性化、资源化和产业化支持下的服务产品化)概念模型对网络服务产业中的典型现实企业与网络服务现象作出描述和解释,相应地形成“斗笠型”立锥网络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在实践上的组织形式可以是n个股份有限公司和责任有限公司构成的企业战略集团。ai、CB以及三株集团的盛极一时的全国营销服务网络体系都呈这种体系结构。现实中,网络服务产业内的典型代表行业还有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媒介传播业、信息服务业和电力产供业,存在着许多具有类似网络服务体系的企业。

三、网络服务产业的识别方法

网络服务产业的识别方法依据的是产业识别的资源同质论。

资源应是集成概念,可分析为主动性资源和被动性资源,也称活性资源和固性资源两类。这一分析深化了产业的本质,主动性资源是指在资源组合、复合的集成并产出过程中处于能动的地位,如:知识、技能、工艺、文化、机制和制度等活性资源;被动性资源是指在同一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如:土地、机器、设施、原材料等固性资源。

质是指资源的使用价值或产出效应。所谓资源同质,则指资源的产出功能有相同的可能,资源的使用价值相同或多重和产出效应雷同或多样,或在活性资源对固性资源集成中实现柔性产出。形态不同的资源,产出功能是相同的,或者形态相同的资源,产出功能是多样的,前者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有机集成后,产出的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能满足同一市场需求;后者指资源不同的有机集成后,尤如“变形金刚”,又有细分产品或业务的柔性或弹性。

这样的资源观,有助于揭示产业内深层的关联性。资源同质分析,作为产业识别思路,认为资源决定产品,产业识别核心标准是资源同质而非仅产品同质。这里的资源是个系统概念和复合概念,比如文化、学习、运营、营销、品牌、商誉、知识、技能、经验、关系、网络、工艺、技术、设计、土地、机器、设施、原材料、机制和制度等资源,整合后可集成或可转换,那么产出就可以类同或可相互替代而满足相同市场需要或服务于同一目标市场;也可快捷地产出适应个性化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如:ai全国网络服务体系和CB总公司区域网络服务体系,目前的功能是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品进行分布式的现场技术服务,但是同样的资源,可以复用为其它产品――数字电视终端产品甚至家电产品的技术服务。事实上,这种现象在网络服务产业中显著存在,本质上就是因为进入的企业,能够掌握和支配主动性资源及相应的被动性资源,利用两类资源结合后的效应,如图所示。

提出资源同质原理二年后的现在,ai的其它多样服务业务或其它雷同服务业务已陆续加入了aiH、aiw(YZS)、aiS系列业务,品牌电脑分销、信息化集成服务、顾问咨询、管理咨询(包括定制式的管理软件开发)等业务技术支持项目,产生了显著的网络经济效应,可以继续预期,以同质资源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基础的业务仍将层出不穷。

我们认为,基于上述资源观及资源同质原理而形成的一种产业识别方法,反映了后工业阶段产业特征,即以从企业出发积聚形成某一产业向从产业出发规划产生某些企业转变。微观上是构建服务生产线甚至柔网的内在依据,可运用于:通过服务网络体系功能多元化,达成经营多角化和经营功能层次性优化,成就具有服务、销售功能和外包价值的本土化资源,聚合成柔网;中观上有利于前瞻性地规划新兴产业的产生或调整优化现实产业,也是产业内企业创建战略集团的依据,可运用于后工业阶段产业设计:分析评估现实产业价值链,确定战略合作伙伴,集成强势供应链。

参考文献:

[1]樊志刚:网络服务经营战略研究――基于一个非纯虚拟网络结构服务体系的研究.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05,10

[2]聂鸣编:产业经济分析――原理与政策,华中理工大学管理系工业管理教研室.1991.9.p17~23.

[3]樊春峰:《浅析零售终端管理的本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4]樊志刚:企业内部全要素股份经营与市场模拟调节,华中理工大学.毕业论文,1992.5

[5]樊志刚樊春峰:名牌与市场营销,南昌晚报.1994

[6]樊小强樊志钢: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策略之探讨,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新进展(第七届全国管理信息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p295~298.1992.10

[7]樊志刚: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江西省企业管理协会.1990年10月27日

[8]刘丽文著:服务运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黄繁华主编:经济全球化与现代服务业,南京出版社.2002.5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9

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政务范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而狭义的政务则专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目前大家在探讨电子政务建设的时候,更多地是指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但实际上党委、人大、政协、军队系统和企事业单位等同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同样能够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所以,电子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实际上要远远超出政府系统的范围。

为了避免同狭义的电子政务概念产生冲突,也许我们应当把这些新的交集分别命名为电子党务、电子政协、电子人大等。或者我们干脆可以选用广义的政务概念,从而把上述这些活动全部并入广义的电子政务的范畴。无论我们采取哪种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办公效率,并不是政府部门的专利。因此,我们在密切注视政府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还应当关注信息技术在其它管理领域更为广泛的应用。下图表明了广义电子政务与狭义电子政务之间的关系。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下面将采用狭义的政务概念,即政务专门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与此相对应,我们所认定的电子政务的应用主体,也就局限于各级政府部门。

与"政电子商务资料库+793-*''''-%/8:''''*+务"一样,"电子信息技术"这个概念同样需要进行界定。并非所有的电子信息技术与相结合,都能够称之为电子政务。例如,政府部门通过传真来传递信息,就不能算作是电子政务,因为电话在这里充其量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途径和手段,而不能对的内容和开展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电子政务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对成熟和普及之后。这是因为,只有在网络技术出现之后,大量政务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双向交流才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从而使传统的政务开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政务的物质基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

根据上述的狭义电子政务定义,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的信息交流。具体地说,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所广泛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属于第一类电子政务的范畴;国家最近建设完成的"三金"工程和电子口岸执法系统,是第二类电子政务的典型例子。政府部门通过自己的互联网站政务信息,以及进行网上招标、网上招聘,接受网上投诉等,则属于第三类电子政务的范畴。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的结合。下图表明了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结构。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篇10

论文摘要:排序算法是现代搜索引擎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根据网络教育资源的特色以及网络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行为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排序方法,即利用智能技术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个人兴趣模型的构建,以使搜索更为智能化和个性化。

搜索引擎的排序算法就是当用户输入查询关键词后,迅速在索引库中检索出文档,并将文档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合理排序,以使用户需要的文档尽可能排在前面几页,以便用户能快速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对于基于关键词检索的搜索引擎,通过Robot收集并索引的信息资源量非常庞大,比如Google可以搜索的网页高达33亿页。当用户进行搜索时,系统往往回返回数量巨大的检索结果,增加用户的负担,也降低了搜索引擎的效率,因此排序算法研究在搜索引擎中占有一种核心的地位。

一、现代搜索引擎的排序技术

1.1传统搜索引擎的排序技术

传统搜索引擎的排序算法是对提取的每个关键词赋予一个权值,表示该网页与关键词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同的搜索引擎在计算权值时使用了不同的方法,但它们都以关键词在网页中出现的位置和频率为基本依据:

1、关键词出现在标题中的网页可能比只出现在其它地方的网页更符合要求;

2、关键词出现在网页的前面可能比只出现在网页的后面更符合要求;

3、同一个关键词的出现多次的网页又可能比只出现一两次的网页更符合要求;

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便可得出一个计算关键词权值的公式。

然而这种排序算法却有其局限性,由于网络资源的数量巨大,权值相同的两个网页质量却可能相差很远,而且很多网页设计者为了使网页能排在检索结果的前面,在其页面上堆砌关键词,或在重要的位置放置和网页内容无关却很流行的词汇,以达到增加浏览量的结果。

1.2现代搜索引擎的排序技术

现代搜索引擎为了达到较好的检索结果都使用新的基于超链分析的排序技术。其中以L.page等提出的pageRank最为经典。pageRank算法由于在Google中得到成功的应用而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999年度十大网络技术”之一。

1、pageRank算法

pageRank使利用网络自身的超链接结构给所有的网页确定一个重要性的等级数[1],当从网页a链接到网页B时,就认为“网页a投了网页B一票”,从而增加了网页B的重要性,最后根据网页的得票数评定其重要性,以此来帮助实现排序算法的优化。同时pageRank还要分析为其投票的网页的重要性,重要的网页所投之票有助于增强其他网页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网页的重要性决定着同时也依赖于其他网页的重要性,而这个重要性的量化指标就叫pageRank值。

2、算法的实现

当搜索引擎接受到用户的关键词提问后,对提问式进行分析并从索引库中找到和搜索关键词匹配的所有网页信息,然后通过排序系统对网页进行相关性排序。

3、pageRank算法的发展

现在搜索引擎一般采用基于网页内容分析和基于超链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相关度分析,也就是排序系统将网页的pageRank值与文档分词后的信息以及链接文件中的网页描述信息相结合起来确定检索结果排序的权值,这样就能客观地对网页进行排序,从而极大限度地保障搜索出来的结果与用户的查询相一致。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特色对搜索引擎的要求

网络教育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但却又不同于互联网,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的特点和学生的行为方式上。

2.1网络教育资源的特点[2]

同互联网上的信息一样,网络教育资源在数量上也是巨大的。但是,不同的网络教育资源分布虽广,但其内容之间的关联度和稳定性却是很强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可分类性。

2.2学生学习行为的特点:

网络教育中的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从网络中查询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但是学生不同于一般的网络用户,具有自己的特色:

1、学生处于学习状态,对专业知识了解少;

2、学生对网络的驾驭能力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3、对于海量的信息资源,学生往往缺少耐性,不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2.3对搜索引擎的查询排序要求

1、搜索引擎要能从学生的查询语言中提炼出学生的查询要求,并能更加知识结构对查询要求进行扩展联想,对所需资源进行准确定位。

2、搜索引擎要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其提供资源,要能建立学生的兴趣“档案”,确定学生的兴趣范围,以便更准确的将学生所需知识排在前面。

三、一种基于兴趣模型的排序方法研究

3.1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

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学科领域知识的分类是相对稳定而且准确的,因此首先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学科知识分类结构[3],这个结构是用分类树的方法建立各种学科知识概念之间的上下层关系,上层概念是其所有下层概念共同属性的概括,下层概念则是对上层概念的细化。整个概念树形成一个整体,每个概念节点都可以以学科分类代码为基础进行概念编码标识,并且每个概念都带有一个集合,是该概念同义但不同描述元素组成的集合。集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每个概念可与其它概念建立相应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不同于分类中上下层关系的横向关系。

3.2兴趣模型的建立

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行为基本上是在本学科范围之内的,因此其兴趣范围较一般用户稳定,同时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不同,对知识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理解也不相同,这就构成了每个学生的个人兴趣所在。因此可以通过智能系统根据学生所表现出的兴趣趋向去构建学生的兴趣模型。

1、智能系统的研究

1)智能的特点[4]

智能技术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新成果,是信息世界种的软件机器人。它是代表用户或其他程序,以主动方式完成一组操作的机动计算实体。智能的特点是具有不断学习增长智能、适应信息和用户兴趣动态变化的能力,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网络教育中的智能兴趣

智能兴趣[5]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需求、能力、进度、兴趣等,从而呈现符合个性的学习资源,使得每个学生身边仿佛有了解针对自身特点进行教学的“老师”而获得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其智能化的表现在于不断学习,适应学生兴趣动态变化的能力,从而实现查询的个性化。

智能兴趣的基本思想是在概念树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检索结果的反馈信息,逐渐建立各概念节点的横向联系,采用对学生的学科概念子树上的各节点及节点之间关系的等级计算,得到学生兴趣点的概念和关联等级排序。不仅可以得到学生感兴趣的关键词,还能得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一组相互有关联的兴趣词,以此来确定学生的兴趣趋向。

2、兴趣模型的建立

当学生在第一次使用该搜索引擎系统时先进行基本信息的注册,包括个人信息、学科信息等。系统根据学生的基本信息,将概念网中相应的学科类别记录在学生的个人信息库中。当学生提出查询请求时,检索模块对学生的查询请求进行概念扩展,并将检索到的网页按照与各关键词的相关度进行排序,并将结果返回后,智能兴趣开始对学生的反馈行为进行分析,这里可采用学生打分及分析学生行为模式的方式:

1)由于学生浏览网页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需要学生对其浏览的网页进行评分。兴趣只关注评分及格以及学生进行下载或复制部分内容的网页。对于这些网页,兴趣提取出词频大于一定值的领域词,在学生的个人学科子树上将这些领域词之间加上关联等级值。

2)在学生对一次检索结果进行遍历后,将每个关联边的所有等级值相加,存入信息库中。对学生的每一次检索都重复上述过程,对关联边进行等级值的叠加。这样经过叠加后,关联边的等级值越高,概念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如果多个概念之间的关联性都很强,则可认为反映了学生的兴趣趋向,构建了学生的兴趣模型。

四、结束语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搜索引擎的智能化将会越来越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网络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应用智能来更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对现代教育的发展都能起到强大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军,Google的pageRank技术剖析,情报杂志,2002.10,15-18

[2]程智,《网络教育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1

[3]逢焕利等,基于概念检索的中文搜索引擎,计算机工程,Vol.23,no1,mar200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