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十篇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十篇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3:26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篇1

关键词: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变迁;国际比较

在全球服务贸易产业经济调整的大环境下,服务贸易出口技术的复杂度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标准之一,代表着该国所处的国际地位,出口结构复杂度的变迁反应了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以及获取利益的能力,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角度来思考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总体竞争力再合适不过了。

一、服务贸易概念

服务贸易又被称为劳务贸易,主要是指一种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换活动,服务贸易本身也有着狭义概念与广义概念之分,狭义上的服务贸易指的是一个国家以提供直接的服务性活动的方式来满足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来取得一定的资金报酬,而广义的服务贸易概念同时包括贸易服务的使用者和提供者,即使在没有直接接触时也可被称为服务贸易活动。

二、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变迁趋势

近十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在经历过一小段缓慢的降幅以后,又经历了一段比较快速的上升过程,这就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当中,并且在服务贸易规模扩大的同时出口技术的复杂性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正在不断地优化当中,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变迁趋势并不能够完全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不能单单由我国国民人均收入提高就得出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提高的结论,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也在相应地提高,然而每个国家服务贸易水平都是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以后得出来的,要想真正了解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的复杂度的变迁形势,还要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同国家上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以后才能够完全得出结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服务性产业的格局已经发生改变,其中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新型服务贸易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比较高,而传统型的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相对较低,中国服务贸易方向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且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也已经从低端的密集型传统服务出口开始向高新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方式发生转变。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市场规模也就越大,增加服务性创新企业活动也就更加合情合理,所以导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技术复杂度含量上升。服务贸易的发展也是与国际产业结构变迁趋势相联系的,服务贸易出口规模经济的效应不断得到体现,生产性的费用成本也在相对降低,服务贸易类企业可以把更多的生产任务放到出口技术的含量上面,通过外商发展来扩大投资,利用中国自身的贸易出口优势,带动整个服务贸易型行业的产业结构链发展,提高技术应用,通过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投资带来不同的服务贸易产品的技术改革活动等。通过变迁趋势的发展形势来看,现代服务贸易常常是根据生产贸易的发生而发展开来,在制造类型企业中通过专业分工来将服务贸易从原来企业服务中分割开来,从而形成一种专业化形势的服务企业,导致服务贸易出口技术的复杂化变迁。为了抑制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技术进入到我国市场,就会相应地采取保护性机制来对竞争起到抑制性效应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服务贸易的质量,因而中国采取了提高服务贸易开放度的政策,在对外服务贸易开放的过程中,学习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性科学技术,促进了我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水平的变迁,提升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通过加强对服务贸易型人才资本的培养,实现合理的服务贸易分工,提升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的发展速度和生产效率。

三、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中的国际对比

1.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国际排名变化。在上个世纪末期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的研究中,中国的排名位置比较靠后,在中等偏下水平,而到了今天,中国的排名上升了很多,并且名列前茅,但是和前几名的国家相比,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以及出口技术复杂度还是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趋势,但总体来说,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的确得到了增长,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增加。2相对复杂度比较。在一定期间内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数据除上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平均值,就是相对复杂度的数据。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其他国家的平均复杂度水平来说的,而且中国在小幅度的变化后出现整体上升的变化趋势,2005年以前,中国一直都处在中等偏下的发展水平,而从2005年以后开始,中国已经逐渐超过了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平均值水平,同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排名相联系起来,得出结论全球性的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国与国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出口技术水平比较高的服务贸易出口主要掌握在国际上地位比较高的国家比如说美国手中,也就是说即使从表面上来看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排名正在上升,但是实际上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内涵依旧停留在中等偏下的技术层次水平上面。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正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经济水平还在长期发展当中,服务性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偏低,高端的服务业发展并没有得到服务业的支持,而且在服务贸易领域中的科学先进技术和高端素质性人才非常匮乏,中国服务贸易性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企业的竞争性结构以及经营理念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水平,根据相对复杂度的比较,通过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水平就是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依旧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提升。3.从绝对角度看待出口技术复杂度。全球化的服务性发展趋势对国际上每个国家的出口技术复杂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绝对角度上来看,全球化的服务发展趋势产生的是积极性的影响,不过这种积极影响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不一样的,在全球国际领域上产生了分化性的趋势发展,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不断上升对于发展中的经济国家来说有着积极性的作用。但是从实际上看,这种积极性的影响作用对于国际上那些发达国家来说体现得更为明显,结合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扩展的程度,在全球性领域中的价值分工体系下,需要的可能是一种低端嵌入型的扩展,从而使得中国在全球服务价值体系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体现为相对弱化的趋势,随着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的不断增长,在探索路径过程中,还可能会面临着扩张型陷阱的风险。

四、结语

在当今全球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今天,服务贸易形势的发展状态已经成为了当前国际上每个国家竞争能力的一种体现,从服务贸易出口技术的复杂度变迁中,能够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而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的复杂度也得到了优化,但是相对于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我国在服务贸易出口技术领域中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正处在服务贸易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

作者:方雁青单位:皖西学院

参考文献:

[1]洪世勤,刘厚俊.中国服务业分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问题研究[J].江淮论坛,2014,06:77-81.

[2]于诚,黄繁华,孟凡峰.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成本发现”模型的考察[J].经济问题探索,2015,02:54-62.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篇2

关键词:钴矿石贸易网络;空间效应;抗风险性

引言

钴是世界重要的战略性稀有金属。由于全球钴矿石供给有限且高度集中,且全球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钴矿石需求迅速增加。因此,从分析全球钴矿石贸易网络格局出发,分析钴矿石国际贸易网络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探究钴矿石国际贸易网络抗风险性,有助于全面把握全球钴矿石国际贸易结构,对于提升贸易联系和应对国际贸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钴矿石贸易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特征。应用复杂网络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识别贸易的空间效应及其抗风险性。近年来,学者们以不同矿产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对矿产资源国际贸易网络进行了研究[1-6]。这些研究表明,复杂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用于研究矿产品国际贸易结构特征。但这些研究较少涉及钴矿石贸易网络的空间效应、抗风险性的分析。本文基于复杂网络和空间相关分析等理论和方法,建立全球钴矿石贸易加权网络,分析钴矿石国际贸易网络时空格局与稳健性,识别微观贸易模式,以期为把握全球钴矿石贸易网络及供应安全现状,制定中国钴矿石资源安全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全球钴矿石贸易网络构建与空间效应分析

1.1贸易网络构建

本文基于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的2017年钴矿石贸易数据建立钴矿石国际贸易无权有向网络与加权有向网络。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将钴矿石贸易中的各个国家作为节点,两国之间贸易关系贸易方向为边的方向,进口对应流入,出口对应流出,国家间的贸易量作为边权重,据此建立钴矿石国际贸易有向加权网络。

1.2主要网络指标分析

计算结果显示,无论是节点度还是节点强度,民主刚果、中国、美国、南非、荷兰、比利时等国均位居前列,是活跃的全球钴矿石贸易活动体,承担了全球钴矿石的主要贸易量。中介中心度可以反映钴贸易国家的枢纽地位。计算结果显示,中国、美国、比利时拥有最高的中介中心度,属于钴贸易资源传输与共享的枢纽贸易体。从紧密中心度的结果来看,芬兰、意大利、新喀里多尼亚等国则与全球的钴矿石贸易国家具有最紧密的联系,而泰国、摩纳哥等国的聚类系数则排名居前,意味着这些贸易体同样与其它贸易体之间具有更为紧密的贸易联系。

1.3全球钴矿石贸易空间效应分析

本文基于地理距离、经济距离、文化距离、关税距离和贸易距离分析全球钴矿石贸易网络空间效应。距离变量定义见表1,并对2017三个年份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见表2。综合来看,度值、点强度、聚集系数、中介中心度等全球钴矿石贸易网络结构指标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空间效应。其中,关税和文化差距叠加地理距离使得度值分布存在空间效应,关税和贸易差距叠加地理距离使得点强度值分布存在空间效应,经济、文化、关税、贸易等因素叠加地理距离使得聚集系数分布存在空间效应,文化和关税因素叠加地理距离使得紧密中心度分布存在空间效应,经济差距叠加地理距离使得中介中心度分布存在空间效应。这一结果也说明经济、文化、关税、贸易是影响钴矿石国际贸易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从空间聚集的相关性来看,度值、点强度和中介中心度多为“高-低”聚集,即钴矿石贸易联系广泛、贸易量大、处于贸易核心位置的贸易体与贸易联系少、贸易量小、处于贸易非核心位置的贸易体聚集在一起。度值、点强度和中介中心度多为“高-高”或“低-低”聚集,即钴矿石贸易聚类程度和紧密性相近的贸易体往往聚集在一起。

2全球钴矿石贸易抗风险性分析

利用蓄意攻击(最大节点攻击、最大介数攻击、级联攻击)和随机攻击方法,对删除节点国家后全球钴矿石贸易网络连通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分别以度数和介数排序的蓄意攻击和级联攻击都表现出相对一致性,这一现象说明钴矿石贸易广度(度数)较大和贸易枢纽(介数)地位的国家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同时,蓄意攻击下网络的连通性损失明显低于随机攻击下的连通性损失,这表明关键节点国家在钴矿石贸易联系稳定中起着关键作用。无论是蓄意攻击还是随机攻击,网络的连通性损失均表现出快速上升的变化特点,当删除大约10%的国家数量时,贸易网络连通性损失便超过了60%,钴矿石国际贸易联系会受到严重影响;删除大约20%的国家数量时,网络连通性损失基本达到100%,意味着钴矿石国际贸易基本中断。这表明在全球钴矿石贸易存在“二八定律”,即少数贸易联系广泛和处于贸易枢纽地位的国家对钴矿石国际贸易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贸易风险管理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监测和管理与关键国家的贸易关系确实优于全局普遍管理,有助于对于可能发生的贸易风险未雨绸缪,进行预判和规避。但是,在由不同节点规模、平均度以及度分布异质性等构成的钴国际贸易网络中,从全局风险控制视角度出发,对关键节点国家的风险管理策略可能会导致局部贸易风险传染的加剧。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篇3

语言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媒介。无论是语言交谈、书面合同或者电子文档,语言应用都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工具。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语言应用的复杂程度也随之不断加深。例如,随着商品的复杂化,对具体销售商品的质量、数量、价格、运输模式以及售后服务进行相关描述也需要复杂化、精确化。对语言的要求不仅仅取决于商品的复杂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商品的国际化程度。世界级的商品又需要国际化的交流方式。这就意味着花费在语言沟通上面的时间相当于金钱,而语言交流是商品成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语言与加深贸易合作

文化与语言在国际贸易中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元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元素往往反映在交流所用的语言当中。文化元素有助于增进谈判双方的信任程度,而文化元素又必须依赖语言来进行传播,因此,语言不仅是贸易双方交流的工具,也关系到双方的信任程度。例如,在1990年代,一个国际股票资产经理去日立公司(Hitachi)谈生意。日立公司当时的常务董事是一个强势、蛮横的电子工程师,在日立公司任职十多年之久。在九十分钟的会议中,该资产经理使用熟练的日语与其谈论了包括日本银行投资、日立公司的股份分布等重要事宜,日立公司的常务董事逐渐的开始对该经理产生好感,当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日立公司的常务董事坚持要请他出去喝一杯,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谈论的事宜要比九十分钟会议中多的多,而且极大地加深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这个例子充分说明语言是贸易会谈中的工具,但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能够加强谈判双方的信任度,易于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三、语言与商品成本的关系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通常使用能够降低成本的语言。因为低成本促进贸易双方的利润,而能够促进降低成本的语言往往被贸易双方经常使用。相反,不能促进降低成本的语言,往往很少甚至不被使用。语言的相似性决定了该语言是否能在国际贸易中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有一些语言彼此之间非常相似,例如同一语族的语言,在词法、语法结构、语音等。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促进沟通,因此国际贸易中语言应用遵循两点原则:第一,语言之间的相似程度简化学习目标语言的难度。例如,中文与日语之间在词法和语法方面非常相似,使得在贸易中中日双方学习语言比较容易。第二,语言的相似程度简化共通语,使得共同语方便学习与沟通。例如,荷兰和日本两个国家的贸易沟通,就会用共通语英语来沟通。

当贸易的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由于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所以在贸易交流过程中,要么使用其中一方的语言,要么使用两者的共通语。如果贸易双方使用同样的语言,或者语言上非常相似,那么在沟通上基本没有语言方面的障碍。Hejazi(2011)的研究表明,双边贸易或者投资双方,如果使用差异及其微小的语言,在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另外,语言的选择与应用也被其他一些因素所影响;例如,产品的流行程度,应用程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贸易双方所使用的语言改变。

四、中文与中国经济发展

到目前为止,英文仍然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官方语言。中文在国际贸易中虽然并没有被定为官方语言,但是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学习中文,以便贸易之需。在韩国,政府举办官方的中文考试来评估考生的中文水平。2010年约150万人参加中文评估测试。而同时相比,参加英文评估考试的人数为200万。可见,在韩国,中文与英文的流行程度不相上下。另外,其他语言,例如法语,日语,这些国际贸易官方语言的学习趋势近几年有所下降。

此外,孔子学院是中文在国际贸易中的热度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自2004年建立以来,在全世界一共开设500多家,进行中文文化的传播,以及中文的普及。这也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国家对中国以及中文的了解。因此,中文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程度也呈逐渐上升趋势。

五、总结

语言在国际贸易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日益复杂化的贸易中,语言应用决定着贸易双方的的合作关系,因为语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也是谈判双方建立信任的桥梁。语言的应用还影响着商品成本的变化,使用双方都非常熟悉的语言,使得交流顺畅,商品成本降低,反之亦然。英语被认为是国际交流的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到目前为止最普遍使用的语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中文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在很多国家,学习中文是一种热潮。所以,国际贸易的交流语言不是不可改变的,随着贸易的多样化,国家经济的扩大化,国际贸易语言的应用也会随之而改变。

参考文献:

[1]Lazear,p.(1999).Cultureandlanguag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07(6),95-126.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篇4

一、国际贸易环境系统论的提出

国际贸易环境包括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重含义。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是指国际赖以存在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及其态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状况等因素。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是指国际贸易赖以存在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状态的总和.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有多明显的特点:一是社会环境的构成比自然环境更复杂、更具体;二是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变迁比自然环境更具有爆发性和跳跃性;三是社会环境的作用比自然环境更隐蔽、更直接、更难以捉摸。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不同的分系统、子系统和各个不同的因素、子因素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共同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①。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同样处于人类社会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并受到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www.133229.com因此,所谓国际贸易环境,是指国际贸易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其状况。国际贸易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其状况又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可称为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概括说,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发生、发展中,对国际贸易的主要构成和具体阶段产生决定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各种主要社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体。

二、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构成

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按系统内各因素的性质及其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方式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外部环境系统;二是内部环境系统。所谓外部环境系统是指从外部作用于国际贸易,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若干国际贸易外部因素的有机组合.所谓内部环境系统是指从内部作用于国际贸易,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若干国际贸易内部因素

的有机组合。值得指出的是,外部因素不等于次要因素,外部作用不等于间接作用;内部因素不等于主要因素,内部作用不等于直接作用。它们的具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不同因素的实际作用程度。

国际贸易外部环境系统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即国际系统和国别系统。国际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外部环境中带全局性、总体性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因素:一是国际政治与安全因素。它决定着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和平的国际政治关系,稳定的国际安全机制,是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只要国际政治与安全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贸易也将随之产生重大调整。它既可能改变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也可能摧毁国际贸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科学技术因素。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来源。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贸易领域的应用,不仅促使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而且引导国际贸易方式、手段、工具,从而整个国际贸易质量的提高。三是世界经济因素。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世界经济史表明,世界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增长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约为1:15。因此,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四是国际文化因素。它从各个方面影响和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生、发展。文化属于一种观念形态,特定社会、特定时代和特定民族的文化决定着特定人群的观念基础和行为方式,同时规定了和其他人群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制约了参与国际贸易的观念、方式和过程。

国别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外部环境中带局部性、国别化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因素:一是国别政治局势。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前提条件。政局稳定是顺利开展对外贸易的大前提。二是国别科技发展水平。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一国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差不多规定了该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基本的国际地位。三是国别经济发展因素。它包括一国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具体因素。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地位,也提供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同时规定了该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体制框架。

国际贸易内部环境系统也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即国际系统和国别系统。国际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内部环境系统具有全局性、总体性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因素:一是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因素。所谓国际贸易发展格局是指国际贸易发展赖以进行的框架体系,基本上规定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不同的历史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格局可能不同;而不同的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都有差别。二是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因素。所谓国际贸易管理体制是指规范国际贸易发展基本方式和手段,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制度保障。人类真正有意识地对国际贸易进行管理或规范的历史并不长,但实践已经表明,不同的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对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三是国际贸易政策取向因素。所谓国际贸易政策取向是指一定时期国际贸易发展过程的基本政策意图和政策动向,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同的政策取向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不同作用,但它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四是国际贸易关系因素。所谓国际贸易关系是指参与国际贸易的相关国家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它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随着国际贸易更广泛和更深入地开展,国际贸易关系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和日趋敏感。

国别系统是指国际贸易内部环境中具有局部性、国别化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因素:一是贸易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它从总体上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水平。如果一国实行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其对外贸易就不可能充分发展。二是外贸发展战略。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国对外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道路。一国外贸展战略无非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或是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亦或是实行平衡发展战略,但在不同的外贸战略下,一国对外贸易呈现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对本国经济发展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三是外发展政策。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形态。一国外贸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不外乎保护主义、自由主义和管理贸易三种。不同的政策取向适合于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目标,也会带来不同经济后果和贸易后果。四是外贸发展体制。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秩序。外贸发展体制大致包括两种基本形态,即所谓封闭型体制与开放型体制。它们之间的基本差别主要表现在国内管理体制与国际贸易规范体制的融合度上。

至此,我们可以将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层次和构成作总体上的归纳。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层次看,第一层次是国际贸易的内部环境,直接依附于国际贸易,并从国际贸易的内部作用于国际贸易。第二层次是国际贸易的外部环境,接依附于国际贸易的内部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内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来传递,同时也可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的各个构成因素①。第三层次是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直接依附于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对国际贸易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于国际贸易。同时也可能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的各个构成因素。

三、国际贸易环境系统范式分析的特征

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分析和探索影响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思维范式上的重要转换②。国际环境分析的系统范式和传统分析范式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非还原论。传统分析范式认为,所有事物都可以分解还原成要素,同时要素还可由其他事物替换;将所有要素加到一起,又会重新得到事物的整体。因此,对整体事物的考察可以通过对构成事物的具体要素的考察来替换,并由此直接推论出整体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也可以还原为对国际贸易环境中各具体要素的考察,并进而推导出国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总体影响。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环境问题的一贯方法。

系统范式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内在要素构成的系统,但系统并不能简单地还原为要素。整体产生其要素孤立状态时所没有的新的本质特征,因此事物的整体大于要素之和。据此,系统范式认定,对事物的考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对具体要素的考察,更不能因要素在孤立状态时的性质和规律来解释事物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因此还原论是不可取的。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也应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是一个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察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但是,这种考察不能被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单一考察所替代,更不能把单一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看成是整个国际贸易环境的基本性质。系统范式的非还论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一直采用的分析方法。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国际贸易环境不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简单相加之和,也不是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机械配合,而是由这些不同层次的要素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国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能由某一层次的要素影响来推导,也不能看成是各种要素影响之和。从现阶段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践看,明显存在这样一种倾向:要回答一个问题时,首先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推出对整个问题的结论。这是一种典型的还原论。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非线性分析。传统分析范式认为,构成事物的要素之间只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要素及事物服从机械因果律和单一决定论。因此,要素之间、事物之间也存在一条直线因果链。据此,分析范式认定,对事物的考察可以通过割裂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来研究要素替换。按照这样的分析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不仅可以还原为对各具体要素的考察,而且还可以排除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据机械因果律和单一决定论,推导出国际贸易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系统服从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并由此决定了系统整体结构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同时,也正是系统内外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决定了系统自组织地生存和发展。因此,认识整体不能仅仅满足于认识要素,更重要的是要认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整体事物的影响。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的各具体要素的考察上,必须认识到这些具体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这种相互联系中进一步考察其对国际贸易更深刻的影响。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国际因素或国别因素与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之间,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社会环境与整个国际贸易环境之间,国际贸易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都不是简单的线性的机械因果关系,国际因素与国别因素之间,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之间,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真正构成了国际贸易环境系统。从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践来看,不少研究都过于强调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对问题的影响,忽视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甚至仅仅从某一因素出发,得出对整个问题的判断。显然,这种分析往往过于简单化。

(三)进化观。传统分析范式认为,事物及要素的运动过程是可逆的,不存在进化发展。据此,传统分析范式认定,事物的要素构成是固定不变的,要素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尽管它们也存在内在运动,但这种运动并不具有方向性和时间性。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就变得非常简单。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总是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的系统,是进化的,必然有一个产生、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时间性,因而是不逆的。据此,系统范式认定,系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总是处于特定的变动过程中,,理对系统的考察必须充分考虑。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考察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就不能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一个永恒不变的系统,不能忽视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的变动和调整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将这种变动和调整与特定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自然环境在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逐步上升,并最终取代自然环境成为制约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在社会环境中,内部环境直接制约国际贸易,因而在相当长时期内,内部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主要因素。随着国际贸易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外部环境的制约作用开始加强。与此同时,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环境,国际因素的地位都在快速上升。这一切都说明,对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分析,以及环境系统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必须把握进化的方向,在进化发展的基础上动态地探索国际贸易环境及其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四)整体价值观。传统分析范式认为,由于整体可以分解或还原成要素,因此,要素的性质也就直接决定整体的性质。从这种观点出发,分析范式认定,对整体的判断可以通过对要素的判断推导,构成整体的要素是优先的,整体就一定是优秀的。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来考察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具体因素是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就是有利的,国际贸易就能够发展。很显然,这种价值观忽视了各具体因素的组合方式及其对整体的最终影响。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它同时也是评价要素及其运行方式与组合方式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基本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系统范式认定,要素的运行与组合不仅影响要素功能的发挥,更影响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因此,对要素的判断并不能得出对整体的判断。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来考察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环境,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具体因素是有利的,但国际贸易环境未必有利,国际贸易也就未必能够发展。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环境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和系统中具体要素功能的有效性之间不是同等的。例如,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的有利决不意味着整个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优化;相反,整个环境系统功能的优化倒可以证明系统中各要素功能发挥的有效性。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演绎方法都是值得重新推敲的。例如,如果对外贸易既有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有有利的内部条件,是不是一定意味着对外贸易的整体环境或条件必然有利?答案难以肯定。这是因为整体环境或条件是否有利,除了要看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性质,还要看这两种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如何配合。

四、几点结论

(一)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察国际贸易环境是系统范式逐步取代分析范式的必然要求。从人类认识史看,分析范式统治着人类的逻辑思维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尽管这种思维范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与升华,分析范式开始受到来自相对论、量子力学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的挑战。系统范式为人类更深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篇5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我国商务英语教学发展较晚,随着我国与世界接轨,国际贸易的发展,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量随之增大。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各高校开始建设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商务英语人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这就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加强复合型英语人才建设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新世纪以来,国际交流日益增多,这对英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成为商务英语教学的关键。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我国贸易往来的对象也不局限在一个地区或国家。贸易对象的复杂化,决定的了贸易谈判内容的复杂化,要在复杂的环境中更好发展贸易,这就需要了解更多贸易对象的知识。同时区域贸易的国际化,决定了商务英语人才在区域知识复杂化。基于以上论述,现代情景下,时代对商务贸易英语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复杂的要求。

二、目前商务英语课程教育现状

随着商务英语学科建设的完善及社会会商务英语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各大中专院校都开设有商务英语专业。可以说,商务英语专业已经成为高校常设、必设的专业课程。从学科建设层面讲,商务英语学科已经日趋完善,但是部分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往往带有滞后性,难以跟上时展的需要。

目前商务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而言,很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延续着传统教学形式,略有发展的是加入了多媒体的运用。但是在很多的教学中,多媒体仅仅成为增加信息展示量的工具。商务英语教学从本质上,还是说教式的教学。

(二)教学内容单一

使用性是商务英语教学的生命线,没有使用性,不能适合社会需要的商务英语是培养不出了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一个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商务英语人才,就和其他的英语人才没有区别,就失去了专业性。基于此,使得很多商务英语毕业生,固然可以找到工作,但是找不到中意的工作。

(三)教学没有针对性

凡是实用性学科,其教学必然要有强烈的目的性,商务英语也是如此。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要求学生在深刻的理解西方文化背景上加深专业学习,以增加学科的实用性。但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区域的扩展,需要了解国内情况也远超出以往。但是在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中,缺少这一环节教学。

三、构建新的商务英语教学课程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在贸易总量中比重的增加,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和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商务英语教学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转变教学理念。商务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学科,企业需要的也是具有操作技能的人才。这就需要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口能力。但是这种动口能力不是单纯的理论上的英语口语能力,是专业的技术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要将具体的商务英语实践带入课堂,或将课堂带入实践之中进行,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动口能力,才能培养处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结构

一、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素质(Competency)的概念,认为素质是指和参照效标存在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深层次特征包括深层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社会角色和浅层的知识与技能。陈仲庚教授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重要命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向人生成”为基本理论框架,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审美·思维、知识·能力、身心·素质这三项六款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而言,是一个较为全面而充分的结构体系,这也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以此为基础,结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思维、知识技能、身心道德、创新特质,其中思维是最核心的素质。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或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应用活动而不是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劳动,它是建立在“应知”基础上的“应会”的智能行为。因此,应用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可塑性的知识技能、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以及应用知识进行科研、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等综合性能力等一般素质,而且应该具备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基础理论、宽广的知识面、综合性的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养等特殊素质。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需要具备这样一些特殊的素质和能力。

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的共同作用便构成了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鉴于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可确定为:不仅要掌握“必要够用”的国贸专业理论知识、基本的国贸专业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和较强的道德意志力量等一般素质,关键是要具有通识性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素养等特殊素质。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和能力结构

1.思维。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中,思维是最核心的要素。思维能力虽然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心理学概念,但在人类活动中,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一,思维是人类从理性上认识世界的工具,没有思维,人类就不可能系统认识世界;其二,思维具有对其对象包括思维主体进行评价、调控与决策的实践作用。就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来说,必须具备清晰地认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的能力,能对其进行准确评价并进行正确决策的思维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思维方式包括哲学思维方式、一般思维方式和个别思维方式三个层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只有全面掌握并综合运用这三个层次的思维方式,才能使思维能力和思维效果真正得到提高,才能更加高效地处理各种国际商务问题。

2.知识与技能。对于任何专业的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技能是知识运用的结果,掌握知识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技能的运用,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知识准备更好的条件。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在该领域应该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为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和职责所应理解的东西,包括基础知识(基本常识)、专业知识和关联知识等。技能则是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例如,运用经贸理论分析解决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能力、商务谈判技巧、市场调查能力以及完成国际贸易各项业务流程的能力等,这些技能可以通过重复性的模拟实验、实训或其他形式的体验来逐步提升。

3.身心与道德。在人全面发展的各因素中,身体素质应该是最基础的载体,也是其他各种素质赖以生存和提升的基础。一个拥有健康体魄的人在组织能力、定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学习和竞争的能力方面都会更强。而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人,会有正确的信念追求、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正确地对待自身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道德修养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人们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具有社会思想指导性。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每一个人成才的方向和目标,都应该是和社会需要紧相连的,脱离了为人类造福,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人的才干就会受到抑制。对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而言,以后主要从事的是与对外经济贸易有关的工作,面临的将是更加复杂的环境、更加复杂的工作甚至更加复杂的人群,所以拥有强壮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的个性、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以及很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4.创新与特质。创新能力是人们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和科学知识,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思想来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指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开拓创新,对外贸实践技能的创新,而不是指贸易理论研究的创新,也可以说,这是更高层的实践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在素质教育中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不断提高的。特质是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既然人们是根据他们的特质与世界抗衡的,那么人们的特质就要把各种经验组织起来激发并指导他们的行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要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面对复杂的对象处理复杂的国际商务问题,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特质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随机应变、灵活有效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驾驭国际市场是非常必要的。

三、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特殊素质与能力结构

1.通识性知识。“通识”不仅仅要求知识的掌握面要宽,而且要求对知识的运用能够汇通、融通和变通。通识性知识有助于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谐发展。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不应该单单只掌握专业知识或与从业相关的知识,而是需要掌握覆载人类知识主要领域的综合知识,这样才能将学习的重心从现成知识的接受,挪移到综合性的判断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广阔的视野和终身学习的态度的陶育上,才可以成为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高级国贸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2.全面性素质。全面的素质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显性素质外,还包括身心、特质、职业素养等隐性素质,隐性素质支撑着个体的显性素质,并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个体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全面性首先就体现在更加全面的隐性素质上,而隐性素质又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的。因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首先得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可以增强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性和心理调控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必然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挫折,必须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获得挑战挫折的勇气。

3.综合性能力。康德曾说:“人的目的是‘做人’。”因此个人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是“做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能力。对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而言,首先要具备“做人”的能力,良好的商业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全方位沟通及带领团队协同作战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做事”的能力不仅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驾驭能力、理性分析能力等,而且还必须具有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未来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育重点

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等显性素质上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在身心道德、创新特质等隐性素质方面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应该将重点放在隐性素质的提高方面。

1.道德境界的培养。柯尔伯格认为在“无律”“他律”及“自律”之后,还有一个“普遍性伦理学原则”阶段。黄富峰认为,在普遍性伦理学原则阶段的德育内容应该注重德育主体道德境界的培养。高校德育应该注重德育境界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社会思想和道德知识的体悟最终实现在行为上的道德和谐性。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培育是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作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的德育知识,更需要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大气的人格。所以,除了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通过公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之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公益活动等促使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真正把社会思想和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2.个性特质的塑造。个性特质的塑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它以尊重个体为前提,把握个体的个性特质,因势利导,扬个性之长,弃个性之短。个性特质的塑造对个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以适宜的教学情境为基础,在这一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个性差异,开展自由联想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个体优势潜能。在这一过程中,自由教学体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由教学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教的自由是教师选择教什么、如何教、何时何地教的权利,学的自由包括“选择学什么(选修课程)的自由,决定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自由教育是遵循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本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自由思维,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为满足自己对新知识的好奇而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境界,乃是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3.心理素质的提升。心理素质的提升首先要从自我意识的训练入手,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观察,是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心理要素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中发展而成的。因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心理素质的提升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实践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重点应该放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各种标准化测试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第二,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心理素质训练的环节,引导学生体验自我内心情感;第三,通过模拟的国际贸易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工作团队中的地位及作用,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监督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不断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言行。

[参考文献]

[1]陈仲庚.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1).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篇7

公平贸易一般是自由的,但自由贸易不一定会公平。

判断公平竞争与否,个别产品是否公平竞争与整个贸易环境是否允许公平竞争不是一回事。

公平竞争原则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进入市场的机会均等;二是竞争规则的同等;三是贸易优惠或限制措施的对等。

中国解决贸易摩擦的核心和精髓是6个字:发展,平等,互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随着贸易的扩大,纠纷和摩擦必将越来越多。因此,寻求公认的公平竞争理念和规则,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认识公平竞争?认识后又该如何做到公平竞争?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

判断公平竞争是个复杂的过程

《wto经济导刊》:在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为了避免更多的纠纷和摩擦,公平竞争已成为人们日渐关心的话题。请谈一谈应如何理解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

李晓西:首先要指出:判断公平竞争是很复杂的。一是因为“公平”本身判断是复杂的。在我国古代,无私谓之公,不偏不倚谓之平。但何为无私?何为不偏不倚?判断同样是复杂的。比如,经济学讲公平多在分配领域,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分得一样多,是否公平?出力多者认为不公平;而分得不一样多,其中差别如何定?这都是很复杂的。二是“公平贸易”判断是复杂的。比如,以不公平对不公平,即不公平对等可否认为就是公平?或者,优惠的对等或限制的对等是否都可能被认为是公平的?三是判断公平竞争有很多主观性因素,换言之,不同主体对公平竞争理解不同。比如,国际贸易发生纠纷,各国对公平与否的理解,对公平贸易和非公平贸易的定义,差别很大,有时甚至相反,带有主观性。

当然,即使不容易和复杂,也需要把这个“复杂”先理个头绪。公平竞争涉及许多领域,不同领域、不同种类的公平竞争含义是有区别的,在分析公平竞争时,要限定范围,才能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

公平贸易,即要求工业品贸易的平等和自由,曾是强者的口号。更进一步考察,我们看到:早年的工业发达国家,最先打出的是自由贸易旗帜,而后打出的是公平贸易的旗帜。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是自由贸易最先的倡导国,而近几十年美国则对公平贸易态度更为积极。美国前总统卡特提出,“自由贸易也必须是公平的贸易。”克林顿更提出了:“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坚持把进行公平贸易作为扩大贸易的国家经济战略的一部分。”从而实现了美国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向公平贸易的转变。

公平贸易一般是自由的,但自由贸易不一定会公平。产品输出国比产品进口国更喜欢自由贸易,但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形成高潮后,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早地制定出自己的公平贸易政策。这也影响到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也曾提出:公平贸易比自由贸易更为重要。

事实上,在公平竞争的旗帜下,一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脱离实际的要求,比如,欧盟要求中国实现欧洲的会计法,或产品达到欧美的技术标准,这在实际上在把公平贸易政策变成为贸易保护的手段。

一国制定的公平竞争规则与多边协议的公平竞争规则

《wto经济导刊》:刚才您提到了有些发达国家要求我们按照他们的法规或技术标准行事,那么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各国的贸易规则都不相同,那岂不是很不公平?是不是就需要有个共同的规则来制约呢?

李晓西:对,各国因利益关系和认识不同,对公平竞争理解存在差异。而大家总是要做生意的,这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规则。这就是多边协议的公平竞争规则,现时就是wto的公平竞争规则。世贸组织认为,各国发展对外贸易不应该采取不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竞争,尤其是不能以倾销和补贴的方式销售本国的商品。这就是世贸组织的公平竞争原则,这一规则为各国所赞同。

但是现实中,我们看到个别发达国家如美国,其国内制定的公平竞争法规,往往可以用来裁判国际贸易争端。比如,现在美国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时,依据的所谓判断是否市场经济地位的6条标准,就是美国的法规。尽管美国这6条标准重在判断行业市场化,而欧盟5条标准重点在判断企业市场化,但截止目前,他们仍然利用这些法规判断中国整体上不是市场经济国家。即使他们有权根据入世协定来判断中国承认非市场经济地位,但利用其国内这几条并非判断国家整体状况的标准来做整体判断,这在逻辑上仍是一个笑话。

进一步可推论出,判断公平竞争与否,个别产品是否公平竞争与整个贸易环境是否允许公平竞争不是一回事。现在,在对中国某一企业提出非公平竞争调查后,往往据此可得出一个中国总体上是不公平竞争的,这是很荒唐的。正如我们不能因美国安然公司丑闻事件,就说美国会计制度整体上是失败的一样。

但我们也看到,我们寄予很大希望的国际规则也不是没有缺陷和漏洞的。比如,反倾销条款上存在不明确的地方,解释不清楚。因而在实施中有许多地方含混不清,存在着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很容易被一些国家政府所滥用。因此,进一步实现公平竞争,需要各国在贸易的争端中进一步改进相关规则。

抽象的公平竞争原则与具体的公平竞争规定

《wto经济导刊》:为了统一各国认识,对于公平竞争原则我们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呢?

李晓西:我们讲公平竞争原则,有时用抽象的定义或内涵,但在具体实施时,在经济领域内,是有一套具体的办法和规定的。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进入市场的机会均等;二是竞争规则的同等;三是贸易优惠或限制措施的对等。

市场准入的机会均等,包括对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的一视同仁,也包括对国内外企业的一视同仁,这里既有国民待遇的体现,也有最惠国待遇的体现。这一点,近几年中国有很大的进步。应当开放的领域越来越多,并正在向所有人开放,这就是平等。

竞争规则的同等,首先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共同达成的规则。wto一直倡导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维护公平贸易的协定,包括《反倾销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保障措施协议》。这些协定是一种规定其各成员政府在制定与实施国际贸易立法和规章方面的具体权利和义务的国际条约。它们要求各成员接受有关其贸易政策的各种规则,而不是接受任何特定的贸易政策。

贸易优惠或限制措施的对等,也是一种公平,或说是竞争条件的公平。在国家之间,经常看到双方斗争结局,最后是给对方提供对等的竞争条件。这里的对等性既包括积极的正面的对等,也包括消极的负面的对等。比如,贸易摩擦双方,针对已经发生的贸易摩擦,双方均采取积极的方式加以解决,包括出口国采取的自愿出口限制、最低限价,而进口国技术标准的变化、市场准入条件的降低等,这是积极的对等。针对已经发生的贸易摩擦,贸易摩擦双方,均采取设限或惩罚的方式加以解决,是消极的对等。对等性实质上是利益的一种平衡,一国在得到另一国贸易利益的同时,也要相应地对其付出大致相同的利益。

实现具体的真正的公平竞争,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限制垄断。竞争的对立物是垄断。公平竞争就是要破除不公平的垄断,就是要推动垄断行业的改革,这也是中国正在进行的一项改革。

政府应成为促进公平竞争的榜样

《wto经济导刊》:在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中,政府能起什么样的作用?

李晓西:各国政府在促使企业间公平竞争上均负有责任。政府不给企业偏离wto规则的补贴,政府为企业提供市场公平竞争的条件和制度,政府对企业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政府以wto规则为介入并保护本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纠纷,都是正常的必要的。

但是,如果只从一国自身的利益出发制定公平贸易政策,名义上是保护了本国企业的利益,但实质上却对其他国家形成了贸易保护。这是不符合wto的基本原则的。因此,必须是wto规则下的公平贸易,而非一国规则下的公平贸易。

在中国,政府促进公平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平等相待,不仅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也包括外商投资企业。

我的感觉是,美国公平贸易政策中带有很强的单边主义倾向。比如,1994年,克林顿政府的《关于贸易壁垒的全面贸易评估报告》,点名列举了35个国家/地区和4个贸易集团的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美国的所有主要贸易伙伴无一幸免。美国制定的“公平贸易”法案,真的是符合wto规则的公平法案吗?我们希望作为一个超级强国的美国,不仅是维护自己国内企业,也要在维护国际公认的规则上作个榜样。

立足五条原则解决公平竞争和贸易摩擦问题

《wto经济导刊》:刚才您就如何认识公平竞争问题给我们作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解释,那么我们如何做到解决贸易摩擦、实行公平贸易呢?

李晓西:中国国务院总理在2003年访美期间,就发展中美公平贸易和经济合作提出了5条原则。这五条原则是:

第一、互利共赢。从大处着眼,既要考虑自己利益,又要考虑对方利益。

第二、把发展放在首位。通过扩大经贸合作来化解分歧。

第三、发挥双边经贸协调机制作用。及时沟通和磋商,避免矛盾激化。

第四、平等协商。求大同存小异,不动辄设限和制裁。

第五、不把经贸问题政治化。

这5条原则,是建立在世贸组织框架和国际贸易基本准则基础上的,也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今后一个时期中美贸易甚至各种双边贸易可能出现的分歧和摩擦所需要的。

《wto经济导刊》:这5条原则的核心和精髓是6个字:发展,平等,互利。发展是动力,平等是前提,互利是目的。可以这样理解吗?

李晓西:对,是这样。首先,互利共赢是目标,实现手段就是要提供互惠。互惠是指利益或特权的相互让予,它是两国之间建立商务关系的基础。在国际贸易中,互惠是指两国相互给予对方的贸易优惠待遇。互惠有两大类:双边互惠和多边互惠。互惠原则是wto的原则之一,互惠互利是多边贸易谈判,也是建立世贸组织共同的行为规范、准则过程中的基本要求。最初的贸易互惠主要是关税方面的相互减让,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和贸易的发展,互惠原则已逐步扩大到了其他方面,如运输、非关税壁垒方面的削减和知识产权方面的相互保护等。

其次把发展放在首位,就是不要纠缠旧账,要着眼在今后合作中获利。依我观察,今天欧美对中国合作思维还不够开放,他们对中国近年出口增长看得多,对中国产品进入和扩大欧美市场有担心。因此,制定了不少限制中国出口的条款。不承认在反倾销中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就是典型一例。但这种思维是片面的。2010年我国进口将达到1万亿美元,这就是最值得欧美和世界关注的大事。支持中国今天的发展,就是支持欧美等国下一步更多地向中国出口.

再者,公平竞争以及由此引出来的公平贸易政策一个体系,需要总体对等。这一点,已促使形成了许多的双边和多边的协定。作为一个大国,中国有必要全面审查我们手中的资源,面对各种争端,及时有力出招解招,在总体对等大框架下,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关于公平,首先指的是一种态度,对强者而言,就是能平等对待弱者,不以强凌弱。这对发达国家,对发达的大国,尤其重要。当这些国家为穷国和弱国提供援助和支持时,他们的行为得到世界的支持,也为他们自己的未来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国际上还存在着一些公平贸易组织,如产销机构、品牌机构、合作社。这些组织是作为弱势群体参与贸易活动。它们的公平贸易关注的只是初级产品,希望强大的生产者在收购方面为其提供贸易条件,这可能代表着一种强与弱对话的公平竞争的类型。

中国外交上以不称霸著称,虽然现在经济上还是发展中国家,但即使成为发达国家,也要公平对待弱国和小国,保持中国优秀传统和邓小平同志的政策,仍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关系日益全球化,多边关系替代了以往的双边关系;国际贸易竞争领域逐步扩大,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对象呈现复杂化,从单个国家或地区转为区域经济集团;国际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转至协调性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各国纷纷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并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整个经济学领域中也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其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活动规律,它是以国际市场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理论、政策与实务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面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应进一步提高标准和严格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最终目的,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

1国际贸易课程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国贸本科专业的设置要求,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原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业务技能,掌握国际贸易政策法规,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等。

1.1.1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教材存在着不适宜当今世界经济实际发展的问题。教材中经典理论所占篇幅较大,往往将古典成本理论和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作为重点内容讲述,对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一般性讲述,甚至一些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没有及时被补充进去。此外,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从环境与国际贸易的角度进行的理论分析和论述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时代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力度有限,我们的教学重点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加大重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此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并以联合的整体经济实力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竞争。

1.1.2国际贸易实务方面

传统教材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往往偏少,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内容的比重上,理论知识比重大,实务部分比重小,实际业务操作和技巧的比重更小。实际外贸业务中经常涉及的内容,如商检、报关、配船、银行手续等都很少讲述到,而这些却是从事外贸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的日常事务。此外,对于国际贸易惯例,传统教材往往只注重《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讲述,而《托收统一规则》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规则却很少提及,而这些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常涉及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此外,对于国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与谈判。目前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对英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远远没有达到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重要名词、专业术语及合同条款的英文注释非常少。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加强讲授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

1.2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讲授法是我国教学惯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也被广泛采用。它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系统的单向传授较多知识信息和重点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比较适合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的教学,但过多的应用在了实务课程的讲授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讲授法较适合理论的讲述,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建议教学方法多元化,适当应用多媒体,多加入一些课堂讨论,来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主动探讨。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国际贸易实务,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显然不太适用,而现实中却被过多的采用。学生对外贸业务的了解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在实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案例、实例分析,并应用外贸实务模拟平台软件系统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合适的条件下,还应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以增加感性知识。

2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建议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篇9

关键词技术贸易壁垒出口贸易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趋势,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藩篱不断拆除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保护性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totrade-tBt),以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因此,研究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实施技术壁垒的状况,对我国出口贸易及企业的生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及特点

技术壁垒的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技术性壁垒指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wto/tBt),即国家对本国市场流通的商品进行管理时,由于其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以及为证明商品和企业符合法规和标准要求而建立的合格评定程序,即认证制度、认可制度、检验制度与其他国家不一样,形成影响自由贸易的壁垒。广义技术壁垒是指所有的影响贸易的技术性措施,除了含有wto/tBt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wto知识产权协议、服务贸易协议中的“绿色条款”等内容,还涉及wto之外,由国际社会签署的与环境和资源等问题有关的国际条约中与贸易有关的内容。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内容:繁琐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商品的包装、标签和标识的规定、质量认证、认可制度、检验程序和检验手续、商品的品种、规格、花色、款式和其它外观要求、计量单位制、物品编码标志系统、实施动植物检疫的法律、规定、程序等、环境和生态要求、国家和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其他tBt措施的兴起有其客观必然性。究其根源,首先是由于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使人们对环境和贸易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战后50年多年来,国际贸易逐渐呈现日益全球化的趋势,各国在享受国际贸易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环境压力。人们已经认识到贸易对环境的破坏,如加剧了资源的开采、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量、扩大了有害物质和病菌的传播范围等。因此许多国家纷纷要求对国际贸易加以必要的限制,以达到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其次,在Gatt/wto的推动下,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已大幅削减,大量非关税壁垒措施被取消,tBt措施由于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内涵上的合理性,在运用中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进口,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影响是严重、深远的,这是因为贸易技术壁垒较之其它壁垒而言,具有它独有的特性:

1.广泛性。从产品角度看,不仅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初级产品,而且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产品的加工程度和技术水平越高,所受的制约和影响也越显著;从过程角度来看,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领域来看,已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技术贸易壁垒措施的表现形式也涉及到法律、法令、规定、要求、程序、强制性或自愿性措施等各个方面。

2.隐蔽性和灵活性。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其他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配额、许可证等)相比,不仅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歧视性分歧,而且各种技术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没有限制在那个国家,一视同仁,不存在配额问题,而且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是以高科技基础上的技术标准为基础,科技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难以做出判断。他们的技术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而且面又很广,很难全面顾及。更何况把贸易保护的实现转移到人类健康保护上,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由于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在具体实施和操作时很容易被发达国家用来对外国产品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标准,可以对进口产品随心所欲的刁难和抵制,从而具备了实施灵活性的特点。

3.合理性。设立技术法规、标准及检验程序,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及消费者利益,因而有其合理的一面。wto的有关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并不否认各国技术壁垒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是要求技术壁垒不应妨碍正常的国际贸易,不得具有歧视性。

4.复杂性。技术壁垒因其涉及的技术和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使其比配额、许可证等其他非关税壁垒形式更为复杂,而wto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如地理及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人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要证明技术标准是否妨碍正常的国际贸易并不容易。

5.双重性。实行技术贸易壁垒有其合理性,即真正为了实现规定的合法目标是可以采取合适的壁垒措施的。正常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指合法合理地采取技术性措施以达到合理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及生态环境的目的,如禁止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可以保护进口国的生态环境,强制规定产品的安全标准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等;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特别是美、日、欧等凭借其自身的技术、经济优势,制定比国际标准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以技术贸易壁垒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

6.争议性。各国采取的技术壁垒措施经常变化,且各国差异较大,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难以适应。比如法国规定纯毛服装含毛率只需达到85%以上,就算作纯毛服装了;而比利时的规定含毛率必须达到97%;德国则要求更高,含毛率必须达到99%时,才能称为纯毛服装。由于技术贸易壁垒涉及面非常广泛,有些还相当复杂,加上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实施过程中的隐蔽性,结果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评定标准,难以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因此,国与国之间较难相互协调,容易引起争议,并且解决争议的时滞较长。

二、tBt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广,从传统产品到高技术产品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第一位,然而机电产品受发达国家在噪声污染、电磁污染、节能性、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限制,仅1992年就有80亿美元出口产品受到影响,到1998年达200亿美元。比如美国要求出口到该国的一般电子、电器产品均要符合FCC或UL规定的一系列标准,如不符合上述标准的话,一律不准许进口。而欧盟则规定欧盟国家以外的工业品要想进入欧盟市场就必须加贴Ce标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90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受到有关《臭氧层保护国际公约》的限制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还有8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绿色标志制度的影响,240亿美元出口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环保包装要求而受到间接影响。

我国农产品出口也受到严重的制约。2000年7月开始,欧盟国家对我国出口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量标准,限制禁止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则比原有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这意味着中国茶叶今后只有达到绿色食品的a级标准才能进入欧盟市场,对于农药残留超标茶叶就地封存销毁或退回原产国。据欧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进入欧盟的茶叶农药残留超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形势不容乐观。

传统的纺织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不断被发达国家、甚至是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所拒绝。我国出口的医药产品和玩具质量和安全等问题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就连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标准和制度不断增多,涉及范围越来越广,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技术实力较高,造成各国的技术标准水平较高,法规较严,尤其是对产品的环境标准要求,让我国的许多出口产品望尘莫及。如欧盟不仅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法规,而且各国也有各自的严格标准,它们对进口商品可以随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从总体来看,要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都必须至少达到三个条件之一,即:(1)符合欧洲标准en,取得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2)与人身安全有关的产品,要取得欧共体安全认证标志Ce;(3)进入欧共体市场的产品厂商,要取得iSo9000合格证书。同时,欧共体还明确要求进入欧共体市场的产品凡涉及欧共体指令的,必须符合指令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认证,才允许在欧洲统一市场流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明显滞后,美国现有55种认证体系,日本有25种认证体系,欧盟内部已有9种统一的认证体系,而我国尚未形成统一认证体系。我国工业标准约有70%-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这是我国不少商品由于不达标而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的根本原因。

3.除产品本身技术壁垒外,产品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及产品包装和标签等也受到严格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有新的增长趋势,它不仅对产品的最终形式有技术性要求,而且对产品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也提出了技术要求。例如,美国对进口的水产品、果汁、蔬菜生产过程实施HaCCp计划,该计划是一个鉴别危害并控制危害措施的管理体系,要求进口蔬菜水果从种植、收获、包装运输直至销售的全过程进行限制,同时对水质、肥料、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及健康、仓储、运输工具的卫生等进行安全防卫管理控制,保证食品安全卫生。

时下国际上正实施的环境标志和iSo14000认证等,不仅涉及产品本身,而且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保护也提出要求。如1995年,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宣布对中国虾类制品实行“自动扣留”,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渔船上没有安装海龟逃生装置,危害了海龟的生息。这使得我国冻龙虾出口额大幅度下降。

在产品的包装和标签上,许多国家也作了严格的限制。1998年我国输美木质包装由于含有天牛而受到限制,随后加拿大、英国也迅速对我国木质包装进行限制。现在许多国家都规定我国出口的产品必须出具非木质包装证明,有些出口产品还必须加贴环境标志。

4.繁琐、苛刻的认证、认可制度与检验程序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检验时间的延长也往往使商品丧失了最佳的销售时机。科技发展十分迅速,技术标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而且不同的国家对于进口本国的商品实行不同的技术标准,为了使得出口产品符合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复杂的标准,生产企业往往要付出很大代价。比如我国出口日本的大米的加工过程中,其中有一项工序是挑选异色粒,而这种挑选异色粒的设备只有日本生产。因此,我国的生产厂家就必须花费数百万元人民币采购这种设备,用来加工生产。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使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三、我国出口产品屡屡遭受tBt限制的原因

1.我国总体科技水平不高,产品标准与国际上许多国家相差甚远是我国屡遭tBt限制的根本原因。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主要表现为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以及质量不高,据估算,我国的产品质量平均水平大致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这主要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上,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占主导地位,而附加值较高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则占次要地位。而随着全球质量水平和档次的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门槛也随之提高。仅德国而言,目前应用的工业标准就约有1.58万种,大多数标准等同于国际标准。而相比之下,我国的工业标准约有70-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这样,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即使并非复杂、苛刻,也可以将我国出口的众多商品拒之门外。这样的差距必定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屡屡受挫。所以与其说是国外发达国家对所有进口产品的检验检疫标准过于复杂、苛刻,倒不如说是我们自己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过于落后。

2.我国出口产品方向过于集中于美、日、欧,而这些地区的tBt措施相当复杂苛刻,这也是我国屡遭tBt限制的重要原因。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为美、日、欧,包括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我国出口的商品有近75%都销往美、日、欧等国家或地区。这三大经济实体的经济和科技水平都较高,而欧盟国家是最先意识并研究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家,其成员国也是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严格的国家,尤其在有关汽车、电机、机械和制药产业更为明显。并且美、日、欧这些经济实体不同重点、不同程度的对进口商品实施严格、苛刻复杂的技术限制。日本主要集中于我国出口产品的动植物检疫标准;而欧盟是绿色壁垒的发源地,其环境意识最强,对有害于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产品的限制很严;美国除环保方面与欧盟有相似之出,对机电产品和玩具的安全性能特别看重。由此可见,产品的出口方向也使得我国面临tBt的严重威胁。

3.我国对tBt的重视程度不够,信息不畅,且tBt本身也不具有透明性,这也是我国遭受tBt打击的一个原因。一方面,我国宏观管理上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对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性管理措施知之甚少,对于主要贸易的对象的技术手段更是缺乏了解,无法对我国出口企业在宏观上加以指导。另一方面,tBt本身的不透明性更使得我国出口在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指导下面临更大的困难。

4、世界贸易组织的《tBt协议》的内容不够完善,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真空地带,这是我国遭受tBt打击的一个客观原因。《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在防止tBt被作为贸易保护的手段方面确实起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它成为世界各国设置tBt措施的一个依据,并规范各个国家对tBt的实施,但它还存在很多的漏洞与不足。

关于该协议的例外条款,许多国家可以说是将其运用的淋漓尽致。如在《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中,虽然规定个缔约方采取各种检验检疫措施,只能以保护人类、牲畜和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为由,且不可对其他缔约方构成贸易歧视,并鼓励各方采用国际标准和准则,但只要在科学上证明是合理的,也允许采用高于国际标准的措施,但对于怎样才是“在科学上证明是合理的”,规定太过于笼统。又如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规定:“为保护公共道德或维持公共秩序的需要”,和“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需要”可以采取必要的技术性限制措施,但对何为“必要性的措施”,以及各种需要的满足程度,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都使得技术性法规在操作中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被一些国家所广泛采取,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就制定出一些相当复杂、苛刻的标准作为贸易保护的手段。

四、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大力提高出口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走“科技兴贸”之路。质量的优劣是一个企业能否立足于国际市场和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企业在提高自身素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还必须不断地推动技术革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为达到国际上许多认证而更加努力。产品的科技含量越高,受市场不利因素的影响越小,竞争力越强,受到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也越少。因此,对于落后的技术要毫不留情地抛弃,对很快就要落伍的技术和设备也应该尽快淘汰,迅速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当中,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长远来看,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竞争力是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键所在。

在提高产品质量时,许多企业往往考虑到资金的问题,因为产品的质量是和成本息息相关的,有些企业因为较高的成本而不愿花费暂时的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从长远利益上看,其实企业即使暂时花费一些人力、物力、财力等去引进或研发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虽然暂时要耗费一些成本,可是从长远的利益上看是值得的。一旦产品的质量有了提高,出口所受的限制就相应减小,企业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障。

2、积极进行iSo9000标准和iSo14000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向国外先进标准靠拢。iSo9000标准和iSo14000标准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了工业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统一制订的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标准。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中,iSo9000族标准被作为相互认可的技术基础,iSo9000标准的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这意味着我国的企业一旦取得了质量体系认证,同时就取得了多边的认可,就取得国际市场的“准入证”,大大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企业要尽可能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积极收集相关产品的最新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条件的企业应该积极采用条码技术,使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企业要加强收集和研究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技术法规、标准、检验和认证制度,把企业出口的相关的内容加以吸收,并制定到自己的产品中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这样就使自己的产品具有了具备对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3.采用多种投资方式,绕开技术壁垒。要想绕开那些复杂、繁琐的外部技术壁垒,企业可以采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等方式进行跨国经营。企业可以通过合资、独资、收购、兼并、投资等手段,发展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规模,并带动相关产品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因为单纯利用技术引进的手段往往难以得到较为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通常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所以需要引进国外直接投资。这些技术、生产标准以及品牌和营销渠道有利的促进了技术贸易壁垒的跨越,如我国出口日本的轻工产品和机电产品很大程度上是日本在我国合资企业生产的。所以国内企业要善于和国外企业合作竞争,利用他们的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这对于跨越动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是很有意义的。

4.建立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加强研究和引导生产。在政府部门建立起专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咨询中心的基础上,企业应当特别关注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动态,如从我国已经开通的wto/tBt网站获取国际上最新的产品技术要求,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本企业的标准,积极与驻外使馆经商室(处)联系,获取最新的和第一手的资料,研究相关对策。只有企业搜集的信息充分,才可以积极调整生产,不致使产品因为技术上的问题影响产品出口。

5.充分利用《tBt协议》有关条款,保护民族工业。我国加入wto后,可以充分利用wto的相关规定突破技术壁垒。通过wto的透明度原则,提前获知其他成员国的技术壁垒最新动向,未雨稠缪。利用《tBt协议》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的优惠待遇,用好用足“例外条款”,保护我国民族工业。。根据协议中发达国家应在法规、标准、认证和检验制度上给予发展中国家援助的规定,从发达国家获得一些经济发展必要的技术、质量、管理、认证、检验等方面的信息及指导,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技术法规和标准、认证水平及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贸易技术壁垒课题组.美国、日本及欧盟在国际贸易中实施技术壁垒情况,国际贸易,1999,(6)

[2]夏友富.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当代国际贸易,中国工业经济,2001,(5)

[3]夏友富.tBt屏障――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2002,(10)

[4]齐俊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及其实行状况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2,(2)

[5]陈善新.加强技术贸易壁垒应对措施的研究与应用,国际贸易问题,2000,(9)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策略

当前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世界商品市场正处于急速缩水的状态,加之世界外贸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让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更加艰难的形势。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让竞争趋于激烈化。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不足之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企业创新机制不够健全、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都会让企业面临更为艰巨的生存压力。就企业面对的市场而言,我国企业目前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集中在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于一些南美、东南亚等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开发力度和投入力度都不够,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生存的方向所在。企业发展策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这企业的未来,本文从国内市场需求的刺激为基点就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在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发展问题进行一些建议。

一、对外贸易的国际经济形势

1.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国际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面临的问题,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会带来这样一个局面,为维持企业的生存,许多外贸企业为减少市场需求带来的不足,在企业产品价格方面都会出现一个调整,低价的出现就会让整个产品行业出现整体价格下调的趋势,这也就让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在同类型同质量的产品上不得不调整价格。进一步出现的结果就是企业的利润减少,利润减少就会刺激企业生产更多产品来提高销售量,这与市场需求量并不相符,从而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我国对外贸易企业价值链还处于低层次阶段,这让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条件变得比较容易复制,与依赖品牌优势的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特殊资源,市场地位也无法保持其优势性。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印度、越南、墨西哥等也具有的低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让我国对外贸易企业面临着被替代的危险。

2.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增大

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深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纷纷呈现抬头趋势,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加剧。据相关数据显示,09年我国在国际上两反一保案件超过一百件,这是国际贸易摩擦多样化复杂化的重要体现,也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的严峻性。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贸易保护手段的合法性与隐蔽性上都下了不少功夫,在绿色壁垒、环境保护、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更具战略性和隐蔽性的改进。许多国际和地区都出台了有利于本国的扶持政策,这让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化工、服装、钢铁机电行业受到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比较严重,前段时间美国出台的征收三年反倾销税政策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导火索。除此之外,我国进几年服装和机电行业遭遇的反倾销案件也逐年增加。所有的形势都表明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在增大

3.金融市场持续动荡,汇率风险加大

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各国汇率区间加大,对外贸易将面临更为复杂的汇率风险。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焦点。05年到08年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对外贸易企业大多是外向型企业,即使外汇风险加大,但仍需持有外币,这常常涉及到外汇兑换的问题,对于外贸企业慎重选择外汇结算币种是一个应对外汇风险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就要求人民币的汇率要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同时还应有浮动调节。汇率背景的复杂性让企业在汇率方面的风险加大,这也是外贸企业汇率风险能力控制和财务能力管理的一项重要挑战。

二、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1.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难

在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政府经济政策惠及较少的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顿。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大都面临着倒闭或停产的危险。08年的金融风暴造成我国将近40%的中小企业倒闭。例外42%的中小企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据此总结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有如下问题:首先是贸易融资方式过于单一,融资对象过于集中现代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但大都趋向更高,更复杂的方式。在实际的运作中,很多企业开始逐渐尝试新的融资方式,但传统的融资方式依然占据主要部分。这就出现了融资与信用证结算相互融合的方式。它呈现的特点是功能方面比较单一,品种也相对较少。另外在银行方面,各家银行业务依然以基本形式为主,福费和保理等复杂业务为辅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生存困难很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着一定的内部管理问题,技术水平不高、缺乏人才等也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这些问题外,融资途径的艰难及外部资金的不足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都存在着资金缺口问题。资金缺口的产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短期内会直接影响其运作。长期内就对企业在扩大规模、技术和增加设备方面产生制约。

2.原材料涨价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