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政行业的趋势十篇家政行业的趋势十篇

家政行业的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3:43

家政行业的趋势篇1

一、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通货紧缩风险日益增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出现了通货膨胀率持续显著下降的趋势,除石油外各类产品价格都不同程度地下降。据世界银行统计,以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deflator)计算,世界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年代为,9.0%,80年代和90年代持续降低到5.8%和3.7%,而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降至2.3%和1.7%。其中,美、欧、日等工业化国家的通胀率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分别为8.7%、4.6%和2.0%,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降至1.5%和1.1%;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分别为9.5%、4.7%和2.4%,2001和2002年甚至降为-2.0%和-1.2%;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跌趋势。即使按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同期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呈现出大致相同的下降趋势。

从近两年的情况看,在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谷、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全球各类商品价格下跌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和信息电子类产品的价格普遍大幅下跌,严重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在2001年仅上升了1.0%,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2002年美国各类商品价格继续走低,其中企业设备投资价格下跌了1.0%,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价格下跌了2.4%,服装类产品价格下跌了2.2%,个人电脑价格降幅高达20.9%。而且,价格下趺趋势还从制造业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其中酒店价格下跌了2.1%,飞机机票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下趺了4.0%。通货紧缩正成为美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日本的通货紧缩趋势更加严峻,消费价格指数在1999年以来已经连续4年下跌,跌幅依次为-0.3%、-0.8%、-0.7%和-1.0%。其间,虽然日本采取了实施零利率政策、诱导日元贬值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旨在导入通货膨胀的措施,但通货紧缩趋势至今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虽然由于能源和食品类价格上涨而略高于欧洲中央银行规定的2%的上限,但许多商品和服务价格由于需求不足而面临下跌压力。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也降至2%以下,在2000-2002年分别仅为1.1%、1.9%和1.1%,并且至今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目前,只有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发生金融动荡的土耳其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但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趋于稳定和下降。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全球价格指数虽然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但一般价格水平仍维持一定的涨幅,说明至今尚未发生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通货紧缩。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日本的价格水平近两三年来呈下跌态势,美、欧、东亚及其他地区的价格水平仍在温和上涨。但是,由于全球通货膨胀率已经持续下降到不足2%的很低水平,许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近来普遍呈下跌态势,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已处于战后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几乎不存在任何明显通货膨胀征兆,因此世界经济确实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通货紧缩风险,发生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在增大。

二、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甚至通货紧缩现象的原因不尽相同,从全球范围来看,以下因素是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首先,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产出供给的同时,必然导致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各国产业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和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使其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质量的同时不断降低产品价格。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还迅速向其他产业推广普及。传统制造业由于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其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使厂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服务业在采用信息、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以后,能够以比以往相对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服务价格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出现新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能力的扩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产品的价格难以上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发达国家企业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以腾出空间发展新经济的同时,还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不同生产制造环节,按照成本最低原则尽可能地转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自身则专注于技术开发、品牌经营和营销网络建设,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赢利水平的目的。发展中国家为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的新变化,充分发挥劳动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大量引进跨国公司投资,不断提高加工制造技术水平和扩充生产能力,力争加入跨国公司的生产营销网络而分享部分利益。其结果是造成全球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

再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总需求不足的矛盾,是造成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地位和所分享的利益是截然不同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控制着产品的核心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能够获得产品生产销售利润的绝大部分,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赚取少量的产品加工费。不仅如此,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制造工序或采用外包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普通就业岗位的竞争,从而压低了普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其结果是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普通劳动者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一般价格水平涨势放缓,以致形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压力。

最后,许多国家长期奉行以反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有效地降低了全球通货膨胀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目前全球一般价格水平走势低迷的局面。在20世纪70、80年代,美、欧主要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是滞胀,以致90年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普遍以抑制和预防通货膨胀为主。在克林顿政府长达8年的执政时期,美国的财政预算政策始终以减少政府开支、削减预算赤字和最终实现财政盈余为目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把重点放在预防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死灰复燃上,只要出现经济过热苗头而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时就采取预防措施提高利率。欧盟在向单一货币过渡的近10年时间里,规定了严格的经济趋同标准,要求成员国实行以稳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力争实现低通胀甚至是无通胀条件下的持续经济增长。

其中,财政政策以减少政府开支和削减财政赤字为主基凋,最终将财政赤字降至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并力争在中期实现预算平衡和略有盈余;货币政策也以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促进成员国之间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和趋同;工资政策则要求名义工资增长不得导致通货膨胀上升,实际工资增长不得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后,在欧元区实施以稳定价格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规定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2%的上限,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应保持在45%左右。

美、欧发达国家实行的这种以反通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中东欧国家面对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现象,也大多采取了大幅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东亚和拉美发生金融危机国家提供援助贷款时,也要求这些国家采取类似的宏观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盛行的以降低通货膨胀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当前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陷入通货紧缩陷阱

从以上导致全球性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因素以及当前世界经济的走势看,造成目前全球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不必然会导致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通货紧缩。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很小,也不会陷入通货紧缩陷阱。首先,由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生产营销方式改变,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加剧等结构性因素所引起的,建立在生产成本下降基础上的产品价格下降,不仅不会必然导致通货紧缩而妨碍世界经济增长,而且具有积极意义,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必然表现。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因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成本下降而出现价格水平长期下降的阶段,但并未妨碍经济的持续增长。例如,西欧主要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在1874-1895年长达21年的时间内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但经济仍在持续增长。美国在1917-1922年间也出现了价格水平持续下跌趋势,同样没有妨碍其经济增长。从当前的情况看,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虽然导致生产成本和价格水平再度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并未因此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也不是导致个别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日本的通货紧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后,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不适应新形势而出现内需长期低迷不振,以及金融系统不良债权激增、信贷收缩等原因所引起的。美国经济的衰退则与新经济泡沫破灭、信息技术产业投资过度,以及恐怖主义袭击等因素有关,东亚和拉美地区近年来出现的经济衰退主要是由于金融体系不健全和金融市场动荡所引起的。

其次,因有效需求不足和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价格水平走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不会必然演变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可以通过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以改变。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所引起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是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下降和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如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而不加干预,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就有可能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然而无论是在当代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拥有很强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手段,国际上也已出现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因此,在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时,各国政府往往会相应地采取各种形式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和扩大需求,避免经济因有效需求不足而陷入衰退或通货紧缩的困境。在产业层次上,经济全球化也为企业加快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和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生产能力过剩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持久的不利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大多采取类似的积极措施来预防和减缓可能发生的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例如,布什政府上台后,面对美国经济增速下降和有可能滑向周期性衰退,采取了一系列以大规模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为特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经济下滑,美联储在确认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需求不足后,同样毫不犹豫地连续12次大幅度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对减缓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和促使经济迅速走向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东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则大多采取了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增强了经济增长的自主性。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淘汰、压缩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和不断发展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有效地防止了世界经济进一步滑向衰退或通货紧缩,使得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

再次,现代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不可兑换的纸币的基础上的,中央银行从理论上说具有创造货币和信用供给的无限能力。因此,中央银行完全有能力对经济运行中所需货币流通量进行调控。战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主要采取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这种以扩张性为主的货币政策往往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而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则以抬高利率水平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手段,这种以收缩性为主的货币政

家政行业的趋势篇2

2002年美国各类商品价格继续走低,其中企业设备投资价格下跌了1.0%,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价格下跌了2.4%,服装类产品价格下跌了2.2%,个人电脑价格降幅高达20.9%。而且,价格下趺趋势还从制造业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其中酒店价格下跌了2.1%,飞机机票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下趺了4.0%。通货紧缩正成为美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日本的通货紧缩趋势更加严峻,消费价格指数在1999年以来已经连续4年下跌,跌幅依次为-0.3%、-0.8%、-0.7%和-1.0%。其间,虽然日本采取了实施零利率政策、诱导日元贬值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旨在导入通货膨胀的措施,但通货紧缩趋势至今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虽然由于能源和食品类价格上涨而略高于欧洲中央银行规定的2%的上限,但许多商品和服务价格由于需求不足而面临下跌压力。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也降至2%以下,在2000-2002年分别仅为1.1%、1.9%和1.1%,并且至今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

目前,只有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发生金融动荡的土耳其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但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趋于稳定和下降。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全球价格指数虽然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但一般价格水平仍维持一定的涨幅,说明至今尚未发生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通货紧缩。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日本的价格水平近两三年来呈下跌态势,美、欧、东亚及其他地区的价格水平仍在温和上涨。但是,由于全球通货膨胀率已经持续下降到不足2%的很低水平,许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近来普遍呈下跌态势,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已处于战后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几乎不存在任何明显通货膨胀征兆,因此世界经济确实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通货紧缩风险,发生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在增大。

二、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甚至通货紧缩现象的原因不尽相同,从全球范围来看,以下因素是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首先,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产出供给的同时,必然导致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各国产业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和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使其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质量的同时不断降低产品价格。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还迅速向其他产业推广普及。传统制造业由于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其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使厂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服务业在采用信息、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以后,能够以比以往相对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服务价格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出现新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能力的扩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产品的价格难以上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发达国家企业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以腾出空间发展新经济的同时,还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不同生产制造环节,按照成本最低原则尽可能地转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自身则专注于技术开发、品牌经营和营销网络建设,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赢利水平的目的。发展中国家为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的新变化,充分发挥劳动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大量引进跨国公司投资,不断提高加工制造技术水平和扩充生产能力,力争加入跨国公司的生产营销网络而分享部分利益。其结果是造成全球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再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总需求不足的矛盾,是造成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地位和所分享的利益是截然不同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控制着产品的核心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能够获得产品生产销售利润的绝大部分,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赚取少量的产品加工费。不仅如此,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制造工序或采用外包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普通就业岗位的竞争,从而压低了普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其结果是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普通劳动者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一般价格水平涨势放缓,以致形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压力。最后,许多国家长期奉行以反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有效地降低了全球通货膨胀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目前全球一般价格水平走势低迷的局面。在20世纪70、80年代,美、欧主要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是滞胀,以致90年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普遍以抑制和预防通货膨胀为主。在克林顿政府长达8年的执政时期,美国的财政预算政策始终以减少政府开支、削减预算赤字和最终实现财政盈余为目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把重点放在预防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死灰复燃上,只要出现经济过热苗头而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时就采取预防措施提高利率。

欧盟在向单一货币过渡的近10年时间里,规定了严格的经济趋同标准,要求成员国实行以稳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力争实现低通胀甚至是无通胀条件下的持续经济增长。其中,财政政策以减少政府开支和削减财政赤字为主基凋,最终将财政赤字降至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并力争在中期实现预算平衡和略有盈余;货币政策也以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促进成员国之间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和趋同;工资政策则要求名义工资增长不得导致通货膨胀上升,实际工资增长不得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后,在欧元区实施以稳定价格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规定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2%的上限,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应保持在45%左右。美、欧发达国家实行的这种以反通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中东欧国家面对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现象,也大多采取了大幅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的宏观经济政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东亚和拉美发生金融危机国家提供援助贷款时,也要求这些国家采取类似的宏观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盛行的以降低通货膨胀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当前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三、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陷入通货紧缩陷阱从以上导致全球性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因素以及当前世界经济的走势看,造成目前全球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不必然会导致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通货紧缩。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很小,也不会陷入通货紧缩陷阱。首先,由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生产营销方式改变,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加剧等结构性因素所引起的,建立在生产成本下降基础上的产品价格下降,不仅不会必然导致通货紧缩而妨碍世界经济增长,而且具有积极意义,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必然表现。

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因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成本下降而出现价格水平长期下降的阶段,但并未妨碍经济的持续增长。例如,西欧主要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在1874-1895年长达21年的时间内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但经济仍在持续增长。美国在1917-1922年间也出现了价格水平持续下跌趋势,同样没有妨碍其经济增长。

从当前的情况看,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虽然导致生产成本和价格水平再度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并未因此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也不是导致个别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日本的通货紧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后,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不适应新形势而出现内需长期低迷不振,以及金融系统不良债权激增、信贷收缩等原因所引起的。美国经济的衰退则与新经济泡沫破灭、信息技术产业投资过度,以及恐怖主义袭击等因素有关,东亚和拉美地区近年来出现的经济衰退主要是由于金融体系不健全和金融市场动荡所引起的。

其次,因有效需求不足和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价格水平走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不会必然演变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可以通过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以改变。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所引起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是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下降和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如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而不加干预,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就有可能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然而无论是在当代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拥有很强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手段,国际上也已出现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因此,在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时,各国政府往往会相应地采取各种形式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和扩大需求,避免经济因有效需求不足而陷入衰退或通货紧缩的困境。在产业层次上,经济全球化也为企业加快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和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生产能力过剩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持久的不利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大多采取类似的积极措施来预防和减缓可能发生的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例如,布什政府上台后,面对美国经济增速下降和有可能滑向周期性衰退,采取了一系列以大规模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为特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经济下滑,美联储在确认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需求不足后,同样毫不犹豫地连续12次大幅度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对减缓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和促使经济迅速走向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东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则大多采取了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增强了经济增长的自主性。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淘汰、压缩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和不断发展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有效地防止了世界经济进一步滑向衰退或通货紧缩,使得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再次,现代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不可兑换的纸币的基础上的,中央银行从理论上说具有创造货币和信用供给的无限能力。因此,中央银行完全有能力对经济运行中所需货币流通量进行调控。

战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主要采取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这种以扩张性为主的货币政策往往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而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则以抬高利率水平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手段,这种以收缩性为主的货币政策如果用过了头就可能引发通货紧缩。目前,美、日的货币政策已经转向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减缓通货紧缩压力为主。在当前全球出现通货紧缩趋势的情况下,随着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逐渐趋于宽松,较低的利率水平和不断扩大的货币供应量,不仅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也有助于缓解世界经济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从中长期看,只要全球货币供应量能够保持适度增长,就不大可能发生全球性通货紧缩。

家政行业的趋势篇3

关键词:新兴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组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070-02

随着2008年年报的陆续披露,上市公司的分红方案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话题,连续多年不分红的“铁公鸡”,再次成为市场口伐的对象。据统计,目前沪深股市共有110家上市公司超过十年没有现金分红,时间最长的达十七年,而五年以上没有现金分红的公司更是高达386家。中国新兴市场少分红和不分红的特点,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在投资理念和投资行为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同。

一、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股票投资行为比较

(一)中外股利分配的巨大差异影响价值投资理念

股利是股票投资的预期收益的现金流。西方企业稳定的盈利增长,是确保投资人获取较高投资回报而长期持有股票的原动力。而中国上市公司较低的盈利增长和极低的股利分配政策难以确立价值投资尤其是长期投资理念。这两种股息分配政策巨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

美国市场在竞争中进行着优胜劣汰,促使上市公司必须保持盈利的增长与股利的稳定增长,如果采取股利不分配或者少分配的情况,则将利润再投资带来的诱人的提高预期收益率以及未来更高的回报率吸引投资者。与此相反,中国的上市公司盈利稳定增长的企业十分少,大多数企业都受到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由于政府对过热的经济活动是采用行政干预方法,往往以牺牲经济主体的利益来实现调控的目标,以往的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短期化,追求短期高效益为目标。上市公司投资回报率很低,盈利的分配一律都是以每十股为分配单位,每十股股票股息分配在1元以下的企业占大多数,市场上无股利分配和分配甚少的企业是无法建立价值投资理念的,故投资者的行为也是短期化的,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敏感性很强,选择从各种题材中价格能被炒高的股票投资获利了断是投资人普遍追求的目的。

(二)中外不相关性证券组合投资对趋势的不同把握

马科维茨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阐述了正相关、负相关与不相关性证券投资组合的特点,强调了负相关性的证券投资组合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投资组合。然而以彼德林奇为首的西方组合投资实战家,用天才的选股策略证明了当代最为流行的是不相关的证券投资组合,这种方法更适合股票的独立性,行业的分散性,收益率的不确定性。

1 西方不相关性证券投资组合注重个股趋势胜于市场趋势。在美国同样是互联网科技股有着不同的机遇,即使市场走在一个下降的趋势中,市场仍然认同市场份额扩大与企业盈利增长的企业。我们根据美国戴尔与苹果这两家上市公司历史数据分析,他们的市场价格走势充分反映了投资人长期持有的价值理念,股票的价格充分反映了投资的价值,从长期来看投资人对股价的预期表现为价格趋势的斜率沿着企业盈利趋势的斜率上升或下降。

2 中国不相关性证券投资组合注重市场趋势胜于个股趋势。中国股票市场从建立到发展经历了十七年大幅扩容,股票从齐涨齐跌转化为个股与指数涨跌不同步现象,与其说在资本市场即将对外开放的时候股价按业绩依序排列,不如说股价的涨跌更注重题材的影响和发掘。虽然众多的股价与指数涨跌幅不一致,但是从中短期趋势来看个股的上涨下跌与指数仍保持着一致的方向,只是长期趋势出现不同方向运动的分化状态。选择不相关性证券投资组合,更强调短、中期调整明星股投资比率的需要,以适应价格波动性大的特点H。

市场从过度的价格投机逐渐转向价值认可,微观经济效益的好坏是体现价值的基础,然而资本市场的趋势运动也更多地受到政府宏观政策调控,抑制商品市场的过度投资往往造成牺牲经济实体的利益,从而更促使上市公司为盈利追求投资行为短期化,因此,提倡价值投资在股票市场也充分显现短期行为,即使业绩增长的企业其股价运动的趋势也呈现短期与中期上升走势。

对于把握市场短期与中期趋势的投资人来说,研究上证指数的走势与涨跌空间比研究个股投资价值更具有意义,如果市场趋势向上,必有个股成为明星股大幅上扬。投资人只要把握了市场指数向上的趋势,就能够寻找到有题材和价值的明星股,因为在长期上升的趋势中,板块轮动的现象十分明显,即使投资人对宏观面的了解不够深刻,同样能够在市场上跟随题材的变化找到明星股。而如果市场处在下跌的趋势中大多数股票都向下运行,极少能够找到上升的股票,对于中国的投资者来说判断市场趋势,不在于市场价格本身反映的价值高低,事实上政府宏观调控对市场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投资人价值投资的理念。

二、新兴市场股票投资策略研究

(一)新兴市场短、中、长期趋势组合投资的策略

长期上升趋势的主要特征时间大致在一年以上至多年,大多数股票在GDp经济增长率的上升中保持向上的趋势,成熟的证券市场股票价格走势可以跟随指数的上升而稳定持续的上涨,但是在新兴市场则出现多数股价走势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快速上涨和下跌的局面,为了把握机遇需要研究中期趋势和短期趋势,中期趋势是长期趋势中的逆反走势,表现为主要上升趋势中的回调,或者主要下跌趋势中的反弹,时间大致保持几个月至一年。而选择长期上升趋势中的一个中期上升波段投资,在中期逆反趋势中卖出股票的策略,十分适合中国的资本市场投资,因为中国市场的明星殷大多数价格持续上升的时间为一年。

1.选择短、中期上升趋势组合投资策略能使收益最大化。面对上升趋势的指数,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股票进行组合投资,并且在不同的阶段调整组合,就能够战胜指数赢得趋势,所获得的利润将远远超越指数长期上升的空间。

选择中期上升波段的投资策略,组合具有潜在价值与题材的股票进行投资,投资人需要了解基本面的宏观背景,它反映了行业和企业在经济循环中的产业周期与效益增减变化,由于中国企业对市场消费需求与替代认识不足,同业竞争激烈,往往造成短期内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叉由于中国正处于资本市场开放与国际接轨期,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一些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以及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下的企业成本上升使未来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大,资产重组,整体上市题材使得把握短中期上升趋势的投资收益大于长期投资。如果投资人不能够充分的了解中期上升趋势的基本面,即使他能够把握中期趋势的逆转,投资回报率也将小于上证指数。而如果长期的持有这类个股,随指数的下跌其投资收益将大幅缩水,因为经历了长期价值低估的其他股票品种将在未来的上升趋势中大涨,故把握中期趋势选择不同时期的投资品

种进行组合及调整将大大提高你的投资回报率。在趋势明朗中调整增持行业领先、最具明星效应的个股,直至中期上升趋势的结束,了解明星股的价格对投资价值偏离的程度,从而了解中期趋势转折对个股的意义,选择在短期内卖出仍然是新兴市场的一个特征。

2.选择中、长期趋势组合投资策略是未来市场发展的趋势。长期趋势是由多个短期、中期上升与下跌趋势连接起来的,能够保持长期上升趋势的个股在中国的市场中十分罕见。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深入与外资的流人,股票市场将进入优胜劣汰的局面,价值投资将成为中国股票市场投资的主流。市场竞价机制将充分发挥,资金流动适应资源有效配置,市场激励机制促使股息分配成为普遍性。有远见的投资者已开始选择行业、资产更具有投资价值股票,目前什么样的品种能够适应中期持有甚至长期持有的投资策略呢?

按照发展中国家GDp增长率高,股票市场容量小,上司公司存在投资扩张的需要,其股票存在着股本扩张的趋势,对于有着良好业绩,又伴有市场开放带来机遇的行业和企业十分适合中期、长期投资,这将给投资人带来像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百倍收益的回报。

随着中国资源的有偿使用和按照国际会计准则重新估价的那些上市公司,面临脱胎换骨的变化,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使得全球资源共享,一些原本存在优势的行业或企业可能在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中失去优势或者优势下降,而另一些行业或企业正表现为价值增值和发现。这类个股的价值正在不断的蕴积,如果市场能够被短期认识,那么,他们将有一个中期暴涨的趋势,如果他们能被不断地发掘增值,则存在着长期上升的趋势。

家政行业的趋势篇4

一、第三产业定义、范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意见,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

二、数据来源与行业分类、分析方法及模型选择标准

本文选取国家统计局编制的200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公布的有关第三产业的季度、年度数据。本文第三产业的行业分类以统计年鉴上第三产业的行业分类为标准。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共6个部分。本文选择三次指数平滑法。因为其不仅有长期预测功能,而起经计算mape最小。同时应用2008年及2009年数据进行了预测拟合验证最好。

三、第三产业增加值的长期趋势分析及预测

3.1.长期趋势分析:

对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数据画散点图,发现其具有二次曲线趋势。根据三次指数曲线模型建立模型;

3.2.第三产业2010年、2011年增加值预测

预测2010年、2011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

即2010年第三产业预测增加值为171195.77亿元;2011年第三产业预测增加值为195513.36亿元。

3.3.可变季节因素分析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季度变化趋势

对于第三产业总体的增加值,考虑到各个季度增加值的不同,本文采用可变季节指数的长期趋势分析,数据是取自1996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三季度的59个数据。

3.3.1模型建立:

(1)三次指数平滑法二次曲线预测方程建模:

(2)剔出长期趋势:

通过公式:,,其中是59个季度数据,是各季度的预测值。

(3)散点图特征:

通过绘制15年间四个季度剔除长期趋势的季节变动数据的散点图,得出四个季度数据呈现的变动趋势――即线性变动。

(4)求季节指数:

分别对于各季度数据通过线形回归进行拟合,并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可以得到各个季节的指数的直线方程为:

第一季度:;(2.241)

第二季度:;(2.242)

第三季度:;(2.243)

第四季度:。(2.244)

将t=1,2,…,15代入以上四个式子中,可以得到1996年到2010年59个季度季节指数估计值。

(5)乘法模型预测:

通过乘法模型,可以得到1996年到2010年各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的预测值,计算mape,可以发现误差仅为2.64%,预测精度很高。

3.3.2第三产业2010年第四季度、2011年四季度增加值预测:

通过以上模型得到2010年第四季度的预测方程为

长期趋势:

季节指数:

第四季度预测值:(亿元)

同理可以得到2011年四个季度的第三产业产值的预测,

2011年第一季度的预测值为41543.48亿元,2011年第二季度的预测值为40125.95亿元,2011年第三季度的预测值为44469.51亿元,2011年第四季度的预测值为69249.95879亿元。

四、第三产业各个组成部分的长期趋势分析以及预测

4.1散点图特征

对第三产业六个组成部分增加值作散点图,其分别呈现曲线趋势。

4.2预测

对2010年以及2011年的第三产业各组成部分的增加值进行预测。

201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预测值为20961.0268亿元,批发和零售业的预测值为33651.1078亿元,住宿和餐饮业的预测值为8805.0563亿元,金融业的预测值为22534.0753亿元,房地产业的预测值为19816.2471亿元,其他部分的预测值为74250.1485亿元。

201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预测值为23507.3916亿元,批发和零售业的预测值为38495.196亿元,住宿和餐饮业的预测值为10087.092亿元,金融业的预测值为27006.1491亿元,房地产业的预测值为22506.4462亿元,其他部分的预测值为87005.8927亿元。

五、第三产业组成部分结构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

经连续计算1978年到2008年第三产业中六个组成部分数据及预测数据,得到其结构变化趋势及结构变化预测;如下图1

通过图1发现:“其他”部分占第三产业中1/3以上的比例,且从1990年开始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对“其他”的组成要素分析,得知其一方面是工业化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经济政策一直强烈支持“其他”部分的组成行业。近两年由于金融业所占比例的不断提升,“其他”所占比例相对有所下降。但我认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节能环保政策导向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等。“其他”部分会与图1预测契合。

批发和零售部分所占比例位居第二位,在1995年以后,有平稳向下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受网上交易的影响。

金融业波动性较大,近期有增加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引起。

六、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第三产业长期增加值趋势分析及预测,得到其长期变化规律及未来两年的变化趋势。为第三产业年度经济政策制定,特别是三个产业年度均衡匹配、结构优化与调整提供数据依据。

通过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可变季度长期趋势分析及预测,得到其长期季度变化规律及2010年四季度、2011年前三季度的变化趋势。为第三产业季度经济政策制定,特别是三个产业季度均衡匹配、结构优化与调整提供数据依据。

家政行业的趋势篇5

企业战略管理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地被企业家、ceo所重视。一个企业假如缺少战略管理,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的航船缺失方向与路线的指引,其结果将是险象环生,难以顺利达到理想的彼岸,甚至是被浩瀚的大海所吞没。正如美国战略家伍德将军所言:“假如企业战略正确,即使其犯错仍会成功;假如企业没有战略或战略错误,即使做对了,也仍可以失败”。就目前中国物业管理企业的现状而言,“战略决定成败”的概率远高于“细节决定成败”。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通过正确熟悉自己,明晰企业的战略目标,规划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与战略方法,从而使企业得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做强做大、立于不败之地,打造物业管理行业的“百年老店”。

物业管理企业实施战略管理必须在把握市场与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战略制定、企业战略实施三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正确把握物业管理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

企业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物业管理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做好企业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竞争环境的分析,并以社会、行业大环境、大趋势为依据,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企业中长期发展方向,不断捕捉企业发展的机会,消除或减弱企业发展的威胁,强化企业优势、回避企业劣势。

珠海华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珠海市最早成立的物业管理企业之一。2001年,我们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时,企业已走过16年风雨历程,但是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管项目仅有10多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有800多万元。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上任不久的公司经营班子决定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在这一战略规划的指导下,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公司在经济效益、企业规模、企业品牌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约增长了4倍,4个项目被评为“国优”,10多个项目被评为“省优”,并获得了多个各级政府颁发的荣誉,公司无论从规模、品牌、效益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前,首先要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做好宏观环境分析,因为这些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广泛的。我们在进行宏观环境分析时,应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入手:即分析当时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法律法规建设、政策动向、司法执法情况、政府机构设置与改革、重要政治事件等对行业、企业的影响;分析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的变化及对物业管理市场的影响深度与广度;分析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对当地物业管理的影响;分析国家科技政策、科技体制、科技发展水平等对企业经营管理、企业装备水平的影响等。

其次,在进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方面,我们应着重把握如下六方面的趋势:行业政策不断得到完善,行业法制管理逐步健全。非凡是近年来国务院、建设部、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猜测今后将会有更多的相关法律、法规陆续颁布,物业管理市场与行业将逐步走向法制化;房地产市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而进入高速发展期,并带动物业管理市场的进一步繁荣;物业管理市场竞争、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导致物业管理企业优胜劣汰、存强去弱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客户现实与潜在的需求持续增长,客户对物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将不断增加;业主的维权意识、消费意识同步提高,必然要求物业管理企业运作更加规范化;物业管理企业呈集团化发展趋势,跨地区、跨行业组建物业管理企业集团将陆续出现。

在做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进行行业竞争分析,即分析行业新进入者、顾客、供给商、替代服务产品、行业内现有企业对本企业的竞争与影响。

二、企业战略的制定

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我们拟定多个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案,其主要过程如下:

1.企业使命的确定:在确定企业使命时,我们借鉴了世界上许多成功的案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把企业的使命定为“让全世界老百姓都能用上通用汽车”;韩国三星公司把企业的使命确定为“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创造最佳的产品与服务”。我们依据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把企业使命确定为“以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创造一流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2.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企业战略目标通常考虑中远期目标,一般3~5年为中期目标,5年以上为长远规划目标。我们在制定企业[fs:page]目标时,充分考虑到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条件和企业适应外部条件的匹配能力,把目标确定为经过努力“跳一跳”能够得上的目标。在经过充分的论证与评估的基础上产生的企业主要目标有:企业业务规模目标、市场主攻方向及占有率目标、人才发展目标、服务品牌目标、科技进步目标、利润目标等。

3.企业竞争战略的确定:我们在制定企业竞争战略时,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企业特质,制定了企业成长战略、竞争战略、品牌战略、服务优先战略、市场求存战略、市场业务占有率战略、专有战略、求胜战略、大势把握战略、资金战略等等,确定以“品质、诚信、专业、科技”取胜的总体战略思路。

4.企业战略的制定、评估和选择:进行战略多方案比较与评估,在充分比较鉴别各方案的优势、得失的前提下,选择真正适合本企业的综合战略方案,企业战略方案应包含不同的层次,如公司级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部门战略。

三、企业战略的实施企业战略完整的贯彻执行下去是企业战略管理成败的要害。

目前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些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方案后,内部出现“你吹你的号,我拉我的调”的不协调现象,导致战略决策和实际执行的巨大偏差。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提高员工正确做事的能力,二是加强团队精神的培育,并把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与员工的利益紧密结合,三是加强企业战略实施的监督。

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做出了若干事关企业命运的重大决策,如改变了只为上级公司(发展商)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走出珠海,面向全国物业管理市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走具有华发物业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精品战略、人本战略、社会效益优先战略);在服务产品结构上,突出发展高端住宅、写字楼、政府物业等;实施人才战略、品牌战略、科技进步战略、大力培育企业文化战略等。通过实施以上适合企业特点、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的战略,使华发物业走上了快速、健康、稳步发展之路,在短短几年内跨入了全国物业管理企业先进行列,成为珠海物业管理的一面旗帜,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物业管理十佳企业”。

参考资料:

家政行业的趋势篇6

一、关于教育行政体制类型的研究教育行政体制类型是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因国而异,也是因时而异。孙成城认为:从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可分为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以及中央地方合作型(也称均权型);从教育行政组织与政府关系来看,可分为从属型、独立型和半独立型;从决策权和决策方式来看,分为首长制、委员会制和综合制;从决策人和领导人的素质来看,分为专家管理型、外行与专家结合型以及行政官员与专家结合型;从教育行政职能特色来看,可分为监督型和指导型(或称服务型)。

教育行政的核心为行政权力结构,诸多的研究者正是从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分配关系着手,分析了集权制、分权制和均权制不同内涵及其优缺点。而针对教育行政体制的形成原因,国外学者认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往往与一个国家的政治革命有密切的关系,而对于地方分权,则主要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所处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

二、关于国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趋势的研究近年来,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和完善本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呈现了如下趋势:

(一)均权化为克服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各自的弊端,各国的教育行政正在趋于相互靠拢、相互协调,向均权化发展,中央与地方行政管理权限正逐步走向合理分配。李帅军认为其主要体现在: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减少了政府直接干预和控制,加强了地方的管理权和学校的自主权;而实行分权制的国家则逐步加强中央权限和影响,将涉及全国利益的教育事业归由中央统一管理。

(二)民主化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民主法治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潮流,反映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就是要加强教育的民主管理,促进教育决策和教育立法的民主化,提高公民参与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意识。

李帅军、路文生等学者均从教育行政法治化、建立健全教育审议制度两方面阐述了教育行政的民主化特点。帅相志则将鼓励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管理作为教育行政民主化趋势的另一体现。

(三)科学化伴随着管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教育行政管理科学化也日渐成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趋势。管理科学原理提出:凡事讲求研究以求管理方法客观,执行之前重视计划以提高效率减少成本,同时运用科技或量化的工具以求精准。

基于此,桑新民认为目前许多国家普遍设立了教育研究机构,注重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如老三论、新三论、行为科学等理论对教育行政问题进行研究,谢文全也提到了许多国家通过设置专门的计划部门,制定不同类型的教育计划,在不同范围内实施,并积极将电脑、网络信息技术、统计学、数学以及计量学等应用于教育行政当中,促进教育管理不断走向科学化。

(四)专业化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教育行政专业化要求也日益突出,有些学者将其归纳为两点:

(1)教育行政机构的专业化。

各主要发达国家均设有专门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并尽量维持机构的适度独立性;

家政行业的趋势篇7

相比一季度,二季度a股市场所面临的最根本变化是货币条件将从密集从紧向节奏变慢变化。从去年对通胀和持续紧缩政策的担忧中逐步走出,历史经验来看,这对a股市场的影响将是积极的。综合来看,尽管中东与北非及日本地震的影响尚未全部明朗,但基于如下原因,我们对二季度市场走势稍偏乐观:

(1)从密集紧缩到紧缩趋缓:中国的紧缩调控措施效果将开始显现,政策进入观望期,调控的节奏将有所放慢,这对a股市场来说将是最根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变化;

(2)盈利增长依然强劲:尽管有持续调控、中东北非以及日本地震等方面的冲击,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但并非硬着陆,上市公司盈利趋势并未受到显著的负面影响,我们依然预计2011年指数盈利增长将在20%以上;

(3)估值下行风险有限:虽然中东北非等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性将限制市场估值短期内大幅提升,但由于大盘股整体估值较低,整个市场估值向下调整的风险也比较有限。

我们基于已经调高的盈利预测以及更为保守的估值假设,维持沪深300指数二季度末目标3500点及年底目标4000点的判断。

宏观背景:政策效果初现,政策紧缩频度和力度将有所减轻,有利于a股市场通胀在年初成为市场担心的核心问题,但随着中国政策紧缩的推进,到现阶段,部分投资者仍担心通胀,而部分已经开始担心需求放缓的问题。

政策效果初现,政策紧缩频度和力度将有所减轻。高盛中国经济学家预计二季度GDp相对一季度将环比略有放缓之势,通胀环比也呈现趋缓之势。他们依然维持全年GDp增长10.0%、Cpi通胀均值4.3%的预测。总体上看,中国的宏观紧缩力度加强是从去年四季度初开始,到今年二季度累计已经有三个季度,同时在今年一季度末引入的第三轮房地产调控带有比较明显的行政色彩,其效果体现周期更短。的确,从最近的食品价格来看,曾一度导致通胀压力增大的食品价格仍处于明显的下降通道中。一些行业变量如汽车、地产销售增速等也反映出一定经济活动趋缓趋势。因此高盛宏观经济学家预期紧缩政策效果开始显现,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所回落,通胀压力环比也将有所减轻,对应地政策从紧的频度和力度将有所缓和,未来三个月可能还有一次加息,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步伐将放缓,贷款控制在二季度末力度也有可能有所减轻。

对于经济可能的放缓,我们预期也不是让人警惕的大幅放缓。虽然有些指标表明紧缩的效果在开始显现,但预计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使得可能的增速放缓将并不剧烈:

(1)出口增长平稳:由于发达经济体2011年复苏态势更为明朗,我们认为2011年中国的出口增速将增长平稳,能够缓冲去年以来的地产紧缩政策对经济的冲击,总需求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2)商品房投资可能会趋缓,但保障性住房开工将提速;水利建设力度的加大提供另外一个缓冲因素;

(3)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所需要的产能投资也在发挥作用,制造业投资在经历过去两年的相对疲弱之后,装备制造业投资开始带领制造业投资加速;货币条件向趋松方向的变化对a股市场影响往往是正面的。a股市场往往被认为对政策变化非常敏感。尽管经受政策紧缩、中东北非动荡及日本地震等的冲击,盈利风险依然不大,进一步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油价等风险基本情形下,维持2011年自上而下盈利增速为22.7%的判断。

考虑到中东北非一系列政治事件带来的油价上行等风险,我们倾向于对市场估值保持谨慎。高盛亚太策略团队研究了油价与估值的关系,并认为高油价可能会限制了市场估值的提升。我们相信这一点对a股也适用。我们注意到,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估值在大盘股不断向下重估的带动下,估值向香港中资股靠近,目前整体的估值溢价水平已经大幅收窄。我们认为这一方面反映的是a股市场股票供给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另外一方面也反映的是a股投资者估值体系随着经济体和市场的开放,在逐步朝着成熟市场接近。

中小盘股票的估值,可能仍将面临一定的向下调整压力。中小盘和创业板通过新发上市或限售股解禁带来的供给压力对其目前依然显高的估值不利。虽然年初至今中小盘跑输大盘,但是目前12个月的动态市盈率仍然保持在26倍左右。特别是,近期中小盘个别股票已经暴露出公司治理方面问题,这从中长期来看也将增加投资者对投资小盘股的风险溢价水平,降低其均衡的估值水平。

我们预计二季度流动性将比较平稳。从一些通常的流动性指标来看,包括新股发行和再融资、流通股解禁(全部a股,中小板及创业板)、高管减持、投资者账户数目变化等,二季度流动性将比较平稳,并且有望随着货币紧缩节奏的放缓变得更加有利。市场估值可能会在二季度末由于货币条件的放松而出现轻微的扩张,但是考虑到油价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预计幅度也不会太大。

综上所述,我们维持沪深300指数2011年中/年底目标点位3500/4000不变。虽然盈利的略微上调,但我们依然维持沪深300指数二季度末3500点及年底4000点的目标,隐含的估值目标水平有所降低,反映的是在油价高企等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我们采取比较相对保守的估值假设。

行业配置:

重点推荐地产、建材、煤炭、家电等板块

我们上调地产、家电到超配,下调资本品、保险、集运、汽车到平配。维持银行等其它行业的配置建议。总体上,结合二季度政策紧缩有所趋缓的宏观背景,我们重点推荐地产、建材、煤炭、家电等板块。

(1)上调地产、家电到超配

地产:从平配调高到超配。随着年初至今在行业政策、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地产成交量的演变,我们认为现在到了超配地产、精选个股的时候:地产行业政策风险基本消除,旨在抑制通胀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在进入观望期。地产政策之后成交量的趋势已经基本清晰,中西部成交量增长势头依然明显,而且成交量有望随着推盘量的增加及销售相对旺季的到来而呈现环比改善的趋势。估值在历史低位,继续下调的风险较小,而盈利可见度随着成交量趋势的明确也显著提高,盈利增长趋势依然强劲。

家电:从平配上调至超配。我们在年初平配家电主要是考虑,虽然当时行业估值虽然并不高,但房地产调控可能对家电销售产生不利影响。但年初至今行业的表现明显好于预期。我们上调该行业至超配主要是基于:行业出口持续受益于需求复苏。中小城镇及农村地区的渗透使得家电销售受房地产调控影响小于预期,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家电销售拉动作用其实还有待体现。行业估值目前依然在合理区间,考虑到盈利趋势,仍有上行的可能。

(2)下调资本品、汽车、保险、集运等到平配

资本品:销售增长可能见顶回落,估值已经趋于合理,下调到中性。

汽车:股价已经表现,但销售趋缓,日本地震造成的供应链冲击尚不明确,下调到中性。

保险:表现弱于预期,基本面改善暂时难以看到,下调至中性。

集运:这个板块我们是当作全球经济复苏的指标来超配的。年初已经有较好的表现,目前的估值趋于合理,进一步的股价表现依赖于行业供求关系是否会有超预期的改变,而这尚需要进一步的观察。下调至中性。

(3)维持银行等其它行业的评级

维持银行的中性评级。我们平配银行,很大程度上是从流动性的角度来考量。虽然a股市场整体流动性环境相比一季度保持平稳或略有改善,但还不足以支持银行系统性地取得超额收益。我们认同银行板块的估值低,而且在信贷控制的情况下息差趋势也比较有利,会存在阶段性的交易性机会。

维持石油石化板块的低配。这个板块年初至今的表现基本与市场持平,我们维持对这个板块的低配。主要是在通胀表观数据依然较高的情况下,我们对成品油价格是否能够顺利全部传导原油价格上涨保持审慎。目前板块估值基本合理。

家政行业的趋势篇8

是“用势”。

强者没有强大到不可被战胜;弱者没有弱小到不能参与竞争。

强和弱之间,泾渭并不那么分明。再强的强者也都有其弱点,因为这个弱点,强,转瞬间可以变成弱;再弱的弱者都有其强项,因为这个强项,弱,在转瞬间也可以变成强。

关键就在于找到那个点,那个点就是转化强弱之间力量对比的关键。

这个点,就是“势”。

弱者之所以弱,是因为其主观原因弱;强者之所以强,也是因为其主观原因强。要实现以弱胜强,弱者必须借用客观环境来增强自己,并利用客观环境来削弱强者。这个可以借用的客观环境,也是势。

“用势”理论是中国自古以来极为强调的策略宝典。

中国历代帝王把为政之道归纳为:“深谋、杀伐、聚贤、用势”,可见用势对于为政也罢、经商也罢,何等重要。

《孙子兵法》讲:“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战争中因为有势在起作用,于是产生了战局如转圆石之形,决积水于千仞之山之形。

孙膑历来有"贵势"、"尚势"的美誉,孙膑对谋势有自己的理解,他主张,因势造势,根据不同的我情、敌情、天象、地候、阵法各方面条件去创造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新的"势"。如他主张在敌我"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的情况下,先"轻率尝之",以诱敌,然后设伏"率而击之"。

古人善贾者,范蠡、白圭提出了"择人而任时"问题。所谓择人而任时,就是通过企业家谋求强大的企业管理之势。

除此之外,中国古人中如唐朝名将李靖、明朝朱元璋、清朝曾国藩,等等,只要是搞谋略的人,都会注重势。可见势在中国谋略史上的重要性。

企业就像一盘棋,企业家就像棋手,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谋势,就是企业以小搏大、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总之一句话,是谋势之战。

什么样的事物称得上势呢?

势包括市场消费的主流趋势:比如雅客V9抓住了2003年非典补充维生素的大趋势,推出维生素糖果而一举成功;

势也包括社会的热点。比如现在的奥运热/运动热,于是运动饮料和运动型地板都赚得盆满钵满;

势还包括人所共知的社会资源。比如蒙牛和伊利就抢占了内蒙古大草原这个资源;农夫山泉就抢占了千岛湖这个大资源,从而都实现了以小博大、快速成长。

当然,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划分,势主要包括社会大趋势、消费大趋势和行业大趋势。借趋势的力量,就能够“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一、借社会趋势的力量

社会趋势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

1、企业家要懂政治

首先,企业家要懂政治,随政治的指挥棒而舞。

在国内商界有句俗话叫:“要想把握经济局,必须关注政治局”。还有人说,你可以不看“财经报道”,也可以不看“焦点访谈”,如果你不是做石油和外汇的,甚至你都可以不去管类似911事件和中东局势;但是,你必须要看“新闻联播”。如果实在没有时间看“新闻联播”,那么坚持看《人民日报》,也是必须的,因为其间自有黄金万两,白银上千。

这是什么意思呢?

吴晓波在《中国企业史.激荡三十年》一书中写道:“过去30年中国企业的几乎所有重大机遇都只是政治变革的伴生品”。

北斗集团老总任志田也说:“在中国,不懂政治的企业家是不合格的企业家,不懂政治的企业家是很危险的,搞得越大越危险。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大风险:政治、行业、投资决策。而政治风险是第一位的。”

这些言论都试图在阐述一个道理:在体制转型期的中国,一家企业如果没有与政治取得并保持一种协调性的关系,那将是非常难以壮大的。

8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1991年的中国弥漫着“改革是姓‘社’还是姓‘资’”的硝烟,同时,之前三年多的宏观调控,让过热的经济趋于平稳,各项经济指标大大地降了下来,人们在改革上变得缩手缩脚。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邓小平南巡,不但结束了意识形态上的争论,更为中国的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一时间,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成为了社会的共识。从2月开始,北京市的新增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比过去增加了2-3倍。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办公司的热潮。

而在江苏的华西村,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吴仁宝一看到邓小平南巡的新闻,连夜就把村里的干部召集起来,四处高息贷款,囤积原材料。他们当时购进的铝锭每吨6000多元,三个月后就涨到了每吨1.8万多元。

这就是深谙中国特色的企业家,这就是谋政治的大势,这就是对政治敏感的回报。

深刻理解中国经济的转型特色,高度关注社会趋势特别是政治的风向,把握宏观政策的出台和调整,对政治高度敏感,这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重要素质,也是考验企业战略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宏观调控往往是一个半周期性的政治因素。企业家除了要关注政治风向和政策的出台,更要高度关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要把它作为企业制定战略的一个首要因素来考量。

从1981年开始,中国经济每隔3到5年必有一次宏观调控,而每次整治的重点对象便是民营企业。如果不重视政治风向,或者不重视国家的宏观调控,而盲目地扩张和发展,企业往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顺驰地产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中国经济面临重大压力,启动内需成为主要战略任务,这时候,一直被限制发展,却能够带动巨额消费的房地产业突然受到重视。1998年,国家停止福利分房政策,接着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取消了以往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多种限制。由此,被压抑多年的住房需求被极大地爆发了出来,中国房地产业开始爆发式地成长。

在这一年,孙宏斌领导的顺驰地产把地产业的发展大势看得清清楚楚,多年的压抑需求将持续很多年地爆发,这就是他对中国地产的判断。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英明的战略趋势判断,中国的房地产一直到今天,都还是处于爆发式增长的阶段,2007年上半年更是创下新高。

顺驰地产在这样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下,开始了疯狂的扩张动作。以高价拿地、并以高举高打的营销模式出击,顺驰从2000年到2004年,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2003年创下了45亿元的销售额,而当年国内地产老大万科的销售额为63亿元,2004年顺驰实现了92亿元的销售,已经基本上要完成了孙宏斌做全国老大的战略意图。

但是,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宏观大势了若指掌的孙宏斌,正是因为看穿了国内地产消费的大趋势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不过,他却仍然忽略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威力,最终失败于此。

200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宏观调控中,银行出现惜贷,疯狂拿地而资金链紧绷的顺驰资金链随之断裂,最终顺驰公司项目搁置,到2006年,顺驰公司负债30多亿元,孙宏斌被迫出让公司控股权,并失去了对顺驰的控制权。

2、企业家要把握经济大趋势

2001年之后,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成长,各种能源全面紧缺,其中钢铁和电力是最紧俏的两大物资。中国全境再掀炼钢狂潮。国内众多民营企业和私人老板也都跃跃欲试,纷纷涌入。

江苏常州的戴国芳也在长江边建起了“铁本”钢厂。2001年前后,由于缺乏大型企业的常州,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来填补当地这一缺憾,于是,当地政府大力支持“铁本”项目的扩建,使“铁本”从最初的年产260万吨提升成了840完吨,投资也从最初的10亿元提升到后来的106亿元。

由于中国的钢铁行业是一个半垄断的行业,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必须报国家发改委审批。“铁本”投资过100亿,获准的机会非常渺茫。

于是,铁本的840万吨项目被拆分成7个子项目和1个码头项目分别上报,“化整为零”,意图曲线过关。结果就事败于此。

戴国芳忽略了中国经济大环境,也忽略了国家对经济大趋势的宏观把控,盲目上马超大型项目,与国家对宏观经济趋势的界定产生了冲突,于是败北。

中国在十一五规划当中,将新一轮中国的经济增长界定为主要是源于消费结构升级,也就是中国的消费结构由衣、食向住、行阶段升级,所以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十一五期间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要调整产业结构,使我们的产业结构进一步的优化,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与国家宏观经济趋势相违背的是,有资料显示,2002年前后,全国的炼钢企业从80年代的114家陡增至260多家,平均规模不足年产70万吨,其中200余家的平均规模还不到年产10万吨,“散、小、乱”的问题非常突出。但是,2002年和2003年全国钢铁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45.9%和96%,投资过热,低水平重复性投资、盲目投资现象严重。这最终导致国家对钢铁、水泥和电解铝三大行业的宏观整治。

“铁本”项目首当其冲,最终“铁本”死去,戴国芳入狱。“铁本”最终喝下了逆经济趋势而动的苦酒。

3、企业家要借文化趋势的力量

这是一个文化主导的世界,身处其中的企业家要学会用战略的眼光来审视文化。一个中国企业,必须了解中国自己的文化特质,了解自己正在从事的行业(产业)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特质。

首先,企业家要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的某些精髓为我所用。

比如,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在品牌战略上费尽脑筋,在单一品牌、主副品牌、多品牌、混合品牌等品牌结构方面,不知道该选择哪种战略。甚至有的企业采取了多品牌和混合品牌的战略,结果往往导致惨败。

笔者认为,适合中国企业的品牌结构主要是单一品牌策略。除了联想、海尔等成功企业的前车可鉴的原因外,中国消费者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烙印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从文化的深层次角度来看,为什么单一品牌最适合中国?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人习惯了由一人发号施令,“一山不容二虎”等等俗语已经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一个人说了算,对于品牌,当然也是只认一个,由一个单一品牌统领无数个产品,就象专制制度一样。同时,中国人自古就有“大一统”的概念,国家要求统一,分久必合,这是大趋势,品牌方面当然也可以大一统。

借文化趋势的力量,除了借用传统文化之外,我们还可以借用流行文化和当代文化发展趋势。比如借用民族自豪感、借用当今社会流行的草根文化等等。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在开放的年奋图强,不仅想从世界进步的喧嚣中寻求激励,而且希望从民族的情感中获得源泉。伴随这种社会的潮流,国内刮起了“民族品牌”和“爱国主义”思潮的旋风。

当时,联想电脑第10万台电脑即将下线,就充分地借用了当年的这股思潮,为品牌的迅速崛起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联想首先是为这第10万台电脑做了一个广告:“用户是联想的上帝,联想向上帝请教,第10万台电脑去往何处?”结果14天里收到2万多个电话,人们表达的想法见仁见智,但是里面的情绪是共同的,那就是义无返顾地集合在联想的“民族品牌大旗”之下。

“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主任艾丰说,联想从事的是一项争气争光的事业;媒体开始总结“联想精神”;《北京青年报》甚至号召大家起来“保卫联想”。。。。。。

随后,联想将这第10万台电脑捐赠给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紧接着又展开了“联想电脑快车中国行”的巡展活动。

这一系列的活动,正是借用了爱国主义的文化思潮,所以顺风顺水,全民参与,为联想打开家用电脑的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借用流行文化趋势,近些年还有很多案例涌现出来,最为经典的就要数蒙牛牛奶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和“蒙牛酸酸乳赞助超级女声”了。蒙牛在这两次大型公关活动中,借用了“爱国主义”和“平民文化”这两个流行文化趋势,为蒙牛最终成为奶业霸主奠定了基础。

二、借消费趋势的力量

四川有一种竹子—毛竹,被称为“会魔法的竹子”,其生长过程可谓自然界一大奇观。毛竹的外形在前五年几乎看不出生长的变化,但到了第六年的雨季,它就会像有了魔法一样,以平均每天1.8米的速度向上长,15天内即可疯长到27米高,一跃成为竹林里的“身高冠军”。

有好事者想解开毛竹的生长之谜,于是挖开地面,却惊讶的发现:毛竹在前五年并不是不生长,而是以一种常人看不见的方式在长——向地下长。毛竹利用五年的时间将自己的根牢牢扎在地下,每1公顷的竹林,竹子根系总长竟可达24000多公里,然后,在时机到来之时,创造出了高速生长的神话。

所以,快速成长的方法之一,就是“借势”、“搭顺风车”。

作为一个后来者,我们要学会“借这一场雨季”,或者说叫“借势”,对于企业来讲,要么你不去登山,要么你就去攀登最高的山。而最快捷的成功办法是踩在伟人的肩膀上,踩在“大人物”的肩膀上。

正如古人所云:“善假于物”,这个“大人物”就是消费大趋势。那么,消费大趋势有哪些呢?

消费大趋势有行业性的、有文化的、有传统资源的、也有社会热点类的,等等,可以说是“一年一个热点,年年有看点”。

比如市场消费的主流趋势:2003年,雅客V9就是抓住了非典引发的补充维生素的大趋势,推

出维生素糖果而一举成功;

消费趋势也包括人所共知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力量无限大,大到可以让一个普通人一夜成

名,也能让一个企业转瞬日进万金,关键就在于,你如何去抢占资源,并把它引爆。小肥羊连锁快餐抢占了“内蒙古羊肉”这个资源;蒙牛和伊利也抢占了内蒙古大草原这个资源;农夫山泉抢占了千岛湖这个大资源;“真功夫”快餐抢占了中国功夫和李小龙这两个大资源。。。。。。使巧力,用巧劲,四两拨千斤,花小钱办成了大事,从而都实现了以小博大、快速成长。

消费趋势还包括利用符号的力量,即“品牌符号化”:在一个广告信息泛滥的时代,最快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方法就是:简化认知;品牌符号化最大的贡献,就是能帮助消费者简化他们对品牌的判断;品牌符号化,对于企业而言是最节省沟通成本的做法。比如:消费者看到牛仔就会想到万宝路,看到“V”就会想到大红鹰。

当然,消费趋势更涵盖了社会热点这个趋势。比如现在的奥运热/运动热,于是运动饮料和运动型地板都赚得盆满钵满;

上海超限战策划在策划沃特运动鞋时,就借用了社会热点——奥运的力量。

作为运动品牌,我们为沃特提出了"傍奥运"的思路。奥运不能明傍,只能暗傍,如何暗傍呢?即在产品研发上运用"中国元素"。"中国元素"与奥运有何关联呢?

2008年奥运会,通过中国元素把自己与奥运联系在一起,激起中华民族自豪感,从而拉近与北京奥运的关系,已经成为部分先知先觉的运动品牌的英明选择。李宁推出的"李宁弓"和"三国系列"、耐克推出"中国红"即为明证。

然而,当中国元素成为世界时装、汽车、电影等的一种流行元素的时候,中国元素就不仅仅是一种傍奥运的手段,而是社会的热点、主流的文化。

我们为沃特该系列产品取名叫"中国印象"。并选取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国书法、中国功夫等元素,通过把这些"传统元素时尚化"的设计手法,对这些中国元素经过二次加工,用时尚的现代语言来演绎它们。最终获得了市场的好评。

三、借行业趋势的力量

对行业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的把握,可以说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企业每一天的经营活动中。如何把握行业何时爆发式增长?如何把握行业何时进入普及的拐点?如何把握行业的成熟阶段?等等问题,都决定着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战术运作。

只有准确把握行业大趋势的企业,才可能先对手而动,取得持续领先地位。如果企业仅仅把眼光局限在企业本身的“一亩三分地”上,不抬头看天,不举目扫视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样的企业是短视的,也注定是走不长远的。

1、抓住行业爆发性增长的机遇

中国市场最可爱之处,就在于这个市场上还存在很多爆发性增长的行业。而且每过几年就会涌现出这样的行业来,甚至几乎年年都会出现这样的行业。

90年代的VCD行业;

后来的手机行业;

2003年的运动饮料行业;

2005年的凉茶行业;

2006年的电动车行业。。。。。。

曾经在国内风光无限的托普集团,就是因为抓住了计税软件系统的机遇,而一举完成原始积累的。

1992年,副教授职称的宋如华辞职下海创业,成立了“托普电子科技发展公司”。前面两年,他都没有找到发财的机遇,他蹬着三轮车整日整日地跑,到处拉业务,但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仍然赚不了几个钱。

真正让托普完成原始积累的机会,是一个偶然的契机。1994年,成都金牛区税务局想向托普买几台电脑,在交谈中,当局长得知宋如华是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时,便无意中问了一句:“你们能开发自动打印发票的计算机软件吗?”

当时正值经商热潮,税务系统整天为日日猛增的计税事务忙得焦头烂额。国家税务总局也专门下过文件,要求:“在本世纪末,全国各税务局、所均要实现从申报、登记、开票、会计的计算机化”。然而,国内几乎没有一家计算机公司有成熟的产品。

这一句随便的问话,给从来没有接触过软件业务的宋如华送来了一个大馅饼,他当即签下了这个合同。虽然公司没有一个软件工程师,但他马上回母校招进3个大学生,3个月后,托普计算机自动计税系统诞生了,输入纳税人信息后,计算机能自动打印出发票。

宋如华发现自己找到了一个金矿。他计算了一下,全国大小税务局有4万多个,每个局、所投入10万元,就是几十亿元的大市场。

随后,托普公司开始了跑马圈地的工作,当年就实现了4000万元的销售收入,完成了初步的原始积累。

后来,北京中关村的软件大公司也发现了计税软件系统这块大蛋糕,纷纷加入这个战团,终于迎来了行业爆发式增长的春天,行业在一夜之间迅速膨胀开来。

由托普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市场充满了机会,聪明的企业要学会做一个机会模式者,要善于发现消费趋势背后潜藏的机会,当发现机会以后,出手要快要狠,迅速抢占地盘,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样,企业就能快速做大。

2、把握行业普及的拐点

当一个行业爆发式增长之后,往往会迎来短暂的平稳期;平稳期过后,行业教育成熟,消费者开始普及化,这样,行业普及的拐点就到来了。率先准确判断行业普及拐点到来的时间,并率先展开行动的企业,往往成为该行业的领先品牌。

1995年,爱多打入VCD市场,当年实现销售额2000万元。1996年,爱多判断行业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因为随着爱多的崛起,国内在一夜之间就冒出了上百家VCD制造工厂,纷纷攘攘地前来分一杯羹。

爱多认为行业拐点开始出现,于是发起“降价行动”,率先迎接拐点的到来。

12月,爱多宣布大降价,将VCD的价格首次拉下2000元大关,定价为1997元;

到了次年春节前后,爱多再次让那些还没有从“1997旋风”中缓过神来的同行瞠目结舌,它实施第二次“降价突袭”,将价格普遍拉下400-500元,最便宜的只有1280元。

这个被称为“阳光行动a计划”的降价狂潮,彻底击溃了业界的暴利防线,爱多的市场份额迅速上升,销售额从2亿达到了16亿,首度超过万利达成为行业第二,知名度更是跃居第一,一举树立起了行业领袖的品牌形象。

3、准确把握行业的发展阶段

正如笔者在《谋势》一书中所概括的那样,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每个阶段的市场成熟度是完全不同的,因而,这也决定了每个阶段所制定的战略与战术会大相径庭。

用成熟的市场运作手法去操作初级市场,那是“大炮打蚊子,吃力还不一定讨好”;用初级市场的运作手法去操作成熟市场,那是“隔靴搔痒,一点反应都没有”。

“到哪个山头,才唱哪首歌”,这是我们一直倡导的营销理念。否则,市场会用结果来教训你。

中国第一个树立起“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路牌的互联网始祖——嬴海威,到哪里去了?

那个曾经号称要建立“连锁百货公司帝国”的亚细亚,到哪里去了?

那个曾经风行大江南北的旭日升冰茶,在2000年以后的茶饮料狂潮中,它又到哪里去了?

。。。。。。

这些失败的案例,都在默默地告诉我们,过早地进入市场,未必是一件好事。而过早地使用成熟市场的操作手段,更容易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小结:

综上所述,从整个社会到行业,从政治到文化,从宏观到微观,我们一路分析过来,无非是要阐明一个道理:用势者胜。

我们认为,所谓老板者,就是做大事者,必须要有宏观的视野,要有战略的眼光,要有见微而知著的本领,更要有深入社会乱象背后、发现企业经营真谛与规律的洞察力。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要能够剥开事物表面的层层外壳,直达本质。同时,“识天时”也是企业家一项十分重要的素质。杰出的企业家与一般以及失败的企业家相比,其根本的差异仅仅在于,一个有预感未来的能力,一个有现实的把握能力,一个则是过去的临摹者,如此而已。

家政行业的趋势篇9

关键词:R&D周期性经济周期市场竞争

一、引言

(一)我国汽车整车行业研发现状

21世纪,全球步入“技术时代”。科技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愈发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的质量和力度。国家层面,研发投入的数量体现国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研发投入的产出反映国家技术研发水平。企业层面,研发投入的数量可以衡量战略规划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我国汽车整车行业,截至2016年,行业自主研发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纵向看R&D投入的总额或增长率都很可观。但横向看国际局势,我国汽车整车行业的研发投入力度远远不足。对比国内外车企R&D投入,大众作为国际第一,高达131.2亿美元,即使第五戴姆勒也56.5亿美元,而国内第一上汽股份仅仅9.2亿美元。

笔者认为以下四点为研发现状的主要诱因:第一,企业研发的主动性不足,缺乏对研发投资的未来效益性的认可度;第二,我国自主研发企业的盈利性差,无力承担这种大规模、持续性的研发费用;第三,经济大环境不佳,企业现金流不足,为优先确保生存,企业的R&D投入经费将减少;第四,政府和行业颁布的支持研发活动的政策,理论颇多,欠缺实施细则。

(二)研发的顺周期性的相关理论

基于已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研发的顺周期性主要表现在“现金流效应”和“融资约束”两个相关方面。假设融资约束高,若经济环境不佳,市场的需求减少,企业的经营情况较差,现金流量匮乏,难以内部融资满足研发投资;同时企业盈利和偿债能力差,导致筹集外部资金更加困难,并且研发投资未来收益性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进一步导致高外部筹资成本,企业被迫减少技术开发活动。

由于早前学者研究都基于面板数据得出顺周期性的结论。但很难断言所有行业都是顺周期性的,可能是某些占主导地位的行业的顺周期性影响了其他行业。笔者希望能具体关注汽车整车行业,从微观上验证汽车整车行业的技术研发周期呈现何种周期性。

二、我国汽车行业研发投入的周期性研究

本文选取2006-2014年沪深两市22家汽车整车上市公司为样本,取自年报披露的“研发支出”或“研发投入”等相关数据,由笔者手动整理。由于上市时间不统一,以及企业披露不完全等问题,数据有所缺漏。但是考虑到样本有限,故没有剔除样本值。

(一)研发投入密度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

经济周期是经济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战略规划、成长过程和R&D投入都必须结合经济周期的波动,适时地调整发展战略。

1、CF滤波分解法

本文选取我国GDp进行CF滤波方法进行趋势分解,去除趋势项,以周期性的波动序列作为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值。研发投入密度(研发投入/总资产)是用来衡量企业R&D投入情况的重要指标。本文研发投入密度加权公式为[(Xi/ai)*(ai/∑a)],其中ai为各企业的总资产,Xi为各企业的研发投入数值。同时考虑到总资产比营业收入更稳定,故利用各企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作为加权值,得到2006年―2014年研发投入密度加权值。

2、趋势图分析

图1为GDp的时间序列的时间轨迹,其中横坐标的尺度是2005至2014年的季度时间,纵坐标是GDp增长率(百分数)。2006开始美国房地产急速降温,2007至2009年全面爆发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到2009年,我国经济跌入谷底。2010年经济趋势出现一个明显的拐点,说明我国经济反映速度较快,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刺激经济触底反弹。

比较两条趋势线可以看出,汽车整车行业研发投入密度基本呈现顺周期,2006年至2009年同降,而2010年起,我国经济缓慢复苏,汽车整车行业R&D密度也出现涨势。R&D的涨势相较于经济涨势略有滞后性。资金回转时,企业必定优先考虑生存问题,随后在资金充裕时加大R&D投入,符合顺经济周期的现金流量效应。换角度观察,2012年至2014年期间,我国经济好转。这阶段(2012-2014)我国汽车整车行业R&D投入总额的绝对值不断上升,但是比照投入密度的趋势图可见,这阶段(2012-2014)研发投入密度虽有涨幅s趋于平缓,远低于前几年涨势。分子大幅增加,计算结果反而变小,说明分母的涨幅远大于分子,或者说明分子的涨势没有跟上分母的速度。通俗来说,企业扩大规模时,研发投入的扩张速度没有跟上企业规模的扩张速度,两者的相对涨幅有所下降。

(二)研发投入密度与赫芬达尔指数的相关性

1、赫芬达尔指数

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是用来测量市场集中度(垄断程度)和市场竞争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HFi=1n(xix)2]

HHi指数在0―1之间,HHi越趋近1,表示该行业垄断程度越高;而HHi为0,说明该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本文将2006至2014年度各个企业HHi指数纵向加总取平均,以此横向对比HHi指数,得出趋势图。(图2)

2、趋势图分析

图2显示,汽车整车行业研发投入密度与HHi指数呈现反向变动趋势,变动时点基本一致。HHi指数上升(2006至2009年)阶段,汽车整车行业的垄断程度高,市场竞争弱,R&D投入密度逐渐下降。当2010至2012年,HHi指数大幅下降,说明汽车整车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R&D投入密度的涨幅变大;2012至2014年,市场竞争趋于稳定,同时R&D投入密度也趋向平缓。从这三个时间段来看,两者之间确有相关性。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保持或者扩大市场占有率,必须扩大研发行为,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以满足消费者多样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图3)

(三)研究发现

在研究过程中,将汽车整车行业22家企业的R&D投入的增长率,用各个企业资产占行业总资产的比值为权数,计算的加权值。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的软件matlab,采用三次插值法,画出研发投入增长率的趋势。由于研发数据披露有限,不能断定其具有周期性.但是就现有数据制成的趋势图来看,研发投入增长率很可能存在一个3至4年的周期。据早前文献调查,汽车更新换代的周期在3至6年。如此,汽车整车行业R&D增长率的周期与汽车更新换代的周期有一定的重合,即在新产品_始时,研发投入会迅速增多,随后回落到正常水平。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确实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以下对于R&D投入的周期性的研究结论进行详细阐述:

汽车整车行业研发投入密度基本呈现顺周期,汽车整车行业的研发投入趋势图与通过CF滤波分解法得到的经济周期的波动基本一致。经济周期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为市场需求的波动,经济繁荣时,汽车市场需求大,消费者购买能力强,愿意为汽车的新特性买单。企业为了保持或增加市场份额,必须积极投资研发活动,推动汽车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满足消费需求。企业研发投资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而优越的经济环境可以确保企业内外部充足的资金来源:一方面企业获利能力强,自身现金流充裕;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成功进行债券、股票外部融资,资金充沛的银行也将放松对企业的信贷政策。反之,经济衰退期,市场需求减少,消费者没有闲钱购买汽车,已有产品卖不出去,导致资金不足甚至财务危机,企业会集中力量保生存,无多余精力专注研发;很难满足债券和ipo融资的条件;银行资金大幅减少,信贷不易,都导致企业研发资金受限。

汽车整车行业研发投入密度与HHi指数呈现反向变动趋势。研发投入密度反应企业研发投入的相对规模,而HHi指数反应市场竞争程度。如今我国汽车市场竞争加剧,虽然出现汽车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现象,但由于消费者对汽车特性的要求变高,而国内很多车企一味模仿技术、纯粹引进品牌,无法生产有针对性、有辨识度、有竞争力的汽车产品,大部分消费需求不能真正得到满足。同时,竞争日益激烈,若企业难以通过自主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便很难在汽车市场长久立足。这就迫使车企加大研发投入,更新已有技术,自主研发新技术,打造自主品牌,研发出满足市场所需、具有自我特色的汽车产品。

汽车整车行业R&D增长率的周期与汽车更新换代的周期可能存在相关性,但由于所能搜集的研发数据有限,年度区间太短,无法肯定。若两者存在相关性,管理者可以利用两者之间的规律,对资金管理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周期性,合理配置人力、财力等资源,新周期开始前,保证有充足的资源保证研发活动的后续进展。同时,政府可以放宽这期间的税收政策或融资政策,给予资金支持。

(二)建议

政府应该重视企业研发活动与经济周期的相关关系。当宏观经济衰退时,企业研发力度下降,此时政府应该实行必要的政策支持。目前中国政府对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的支持仅占政府总研发经费的7%,而美国超过30%。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我国车企的支持力度。从企业融资方面,政府可以放宽ipo限制;鼓励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从资金支持方面,加强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积极提供信贷支持。

经济周期的波动性要求企业具有前瞻性。而车企最需要关注的是结论2的市场竞争加剧和结论3的产品周期相关性。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必须想方法在现有的企业条件下,扩张研发规模,吸纳研发人才。其次,如果研发投入与汽车的更新周期确实存在相关性,企业就应该事先做好资金规划,保障研发初期的质量。建立立和完善技术研发机构,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机构内部划分合理;企业设置专项研发基金,基金有最低限额,上限可根据企业现金流的设定,不能本末倒置影响企业生存。研发人员通过申报项目,企业批准研发经费,从而保证研发活动的持续性。企业内部要建立人才成长机制,定期对技术人才进行培训。结合产品周期性,可选择在新一轮周期开始前,开展专家培训。

参考文献:

[1]汤谷良,赵玉涛.反周期投资:危机当下的理性财务战略[J].财务会计,2009,(18):34-39

[2]蔡永英.论我国技术创新的周期特征[n].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01):28-35

[3]关勇军,洪开荣.中国上市企业R&D投入的周期性特征研究――来自深圳中小板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证据[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9):83-90

[4]康志勇.融资约束、政府支持与中国企业研发投入[J].南开管理评论,2013,(05):23-34

家政行业的趋势篇10

随着中国居民医疗需求的继续释放,中国药品市场也将快速扩容。然而,由于医保支付压力渐增及控费趋势明朗,未来行业扩容的速度或将放缓至趋稳。目前来看,在各省区较少会出现超预期大规模低价招标情况下,中期内盈利水平仍将得到较好的支撑。

分化明显

根据德邦证券的报告显示,从Roe(净资产收益率)的角度看,医药行业近5年(2008~2012年)Roe的水平在12%~18%之间波动,这个数值和美国各行业长期平均Roe维持在10%~15%相近。2009年(新医改元年)行业Roe达到最高,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都达到近5年最高,而后行业Roe出现下滑,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至2011年到低点才拐头回升。

截至2013年6月底,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9493亿元、91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6%、16.6%;医药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为6713亿元,同比增长19.8%。然而,在成本上升的推动下,毛利率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从总的运行趋势看,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处于涨幅前列,同时在政策扶持下,生物制药的利润总额上升趋势明显,中成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

“从陆续的中报来看,相对超预期的公司还是比较少的。”日信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谢宁宁对本刊记者表示,“整体上延续了‘强者恒强’的趋势,行业内分化比较明显。”

从已的半年报公告看来,增长原因不尽相同。恒瑞医药公告表示,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29.7亿元,增长13.7%,净利润6.4亿元,增长15.2%。由于应收账款与存货周转天数缩短,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62.8%,说明增长质量很高。泰格医药公告称,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633.01万元,同比增长36.29%;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25.82万元,同比增长?3.64%;扣非净利润4,585.79万元,同比增长64.35%。在宏源证券看来,泰格医药是国内临床试验CRo领军企业,收入占比过半的临床试验服务项目毛利率同比下降了4.69%,主要是受“营改增”影响,报告期营收不含增值税,而上年同期营收含营业税金额。

“整体而言,增长最快的还是医疗器械和诊断的一些公司,比如新华医疗。”据谢宁宁介绍,新华医疗在制药装备、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三业务上不仅齐头并进,一直在做收购,使得近几年的增长水平几乎都在50%左右,“这种外延式扩张为其带来的盈利效应比较明显。”

谢宁宁表示,近一两年是医药行业并购的一个高峰,“下半年的收购还会比较多”。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的统计显示,今年7月中国并购市场无较大规模并购交易拉动,整体活跃度有所降低。从交易规模分布来看,医疗健康首次领衔并购市场,交易规模为5.65亿美元,占比为?8%。对于受行业负面政策影响相对较小的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企业来说,具有市场优势的企业会加速整合进行外延式扩张,实现业绩持续增长。

不过,申银万国提醒到,对于大型流通商而言,现有产品毛利率会缓慢下行,而深度介入医院的增值服务会带动毛利率提升。随着行业的变化,回款周期会逐步加快,从而财务费用有望降低。综合而言,盈利能力有提升20%~50%的空间,但盈利能力提升速度取决于医院改革速度。

?政策面趋紧

未来即将出台的各项政策成为医药行业未来发展走势的主要扰动因素。多家分析机构皆认为,下半年医药行业将面临反商业贿赂、药品降价、医保控费、药品招标日趋严厉等政策压力,行业政策面偏紧。

随着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GSK)事件的持续发酵,卷入外企已经从欧资企业向美资药企蔓延,一方面预示着外资企业在国内的超国民待遇正在被打破,外资药企增速放缓,国内药企有望因此而提高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随着部分地区加强对医院和药企的调查,国内大部分药品的营销模式将因此而逐步转型,“医药代表都放假了,有些医院明确写着‘药代请移步’。”某药业控股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制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变得较为谨慎,部分企业已经减少了走访医院的次数,有的甚至取消走访。

行业的发展在未来3~6个月中可能呈放缓趋势,不过,与2006年有别,大概率上不会发展为大幅波及全行业的行为,“销售生态是在中国医疗体制的大背景下形成的,短期的局部动刀仅是行业发展中短暂的搅动,不会对整个行业的成长轨迹造成大的改变。”上述药业公司人士表示。

此外,近期的政策,除了发改委调研60家医药企业成本,强化了降价预期外,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亦显露出降价趋势,对企业的盈利空间形成一定挑战。据了解,此次医改工作安排基本上延续了之前的进程,然而和以往政策相比,在基药招标方面没有过多强调,但对药品流通差价方面却有较多提及。多家机构认为,未来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有可能对药价特别是原研药的价格有进一步压制。“2013年是药品招标大年,招标政策动向引人关注。”谢宁宁强调。

事实上,在基药招标过程中,降价仍会是“主旋律”,“在商务标环节中最低价中标仍是主流。”上述药业公司人士表示。在她看来,中央和地方的博弈结果将决定各省增补情况。地方基药增补的冲动一方面源于地方保护、各地临床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制药企业施展公关能力开了口子,而国家遏制地方增补的目的在于维护基层医保的支付能力和国家目录的权威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处于控费和政绩压力出台过激政策,脱离当前实际情况。其可行性偏差,纠偏是大势所趋。“比如相对比较激进的广东的招标政策,应该还会修改的,包括对外资药企的过期专利进行的定价也是不合理的。”谢宁宁表示,“不可能再按照原来的状况去执行的。”

不过,“医保控费”仍是众多机构分析师担心的主要不确定因素。中信建投认为,“医保控费”已经和正在下拉行业增速,预计2013年医药行业后收入增长20%左右,由于药品价格同比下降,全年净利润增速预测在18%左右。

因为政府投入仍然严重不足,随着“医保控费”的力度和范围的扩大,未来3年实际的“以药养医”会加强,一些价格高、独家或生产厂商少的辅助治疗用药企业的增长前景依然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