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逻辑推理技巧大全十篇逻辑推理技巧大全十篇

逻辑推理技巧大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5:17

逻辑推理技巧大全篇1

一、结构式阅读

所谓结构式阅读,即针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的理解、推断和细节信息的定位。在解题策略上,有的学生喜欢先整体浏览问题,然后再分段落详细阅读文章,阅读过程中直接对问题信息在文中进行定位;有的学生喜欢先将文章整体阅读完毕,再看问题,然后依据题干和选项重新在文中定位。这两者各有弊端,前者会对问题存在先入为主的概念,而且当同一道题信息摘自不同段落的时候很容易造成信息的遗漏;后者阅读效率低,速度慢。

结构式阅读法提出,在拿到文章以后首先快速扫描文章,把握文章结构,在扫描过程中注意信息包括:标题、小标题、表达作者明显态度的词、逻辑性的介词副词、摘要性段落、总结性段落、每段的中心句和首尾句。然后针对不同题型有针对性地解题。

二、题型分类及解题技巧

根据一般阅读理解的考查内容,可将题型概括为主旨大意题,细节考查题,推理判断题,语法、词义考查题几类。下面笔者依据设题的不同分别对其解题方法进行探索。

1.主旨大意题。主旨大意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设题的方式多样,也可以考查作者态度和对整体行文逻辑的分析,题型也可以变化。例如:whichofthefollowingcanbestserveasthetitleofthepassage?解主旨大意题的主要错误包括以偏概全,纠结于细节,对作者观点态度理解偏差等。

解题技巧:在阅读前进行全文扫描,对行文逻辑有初步了解,如果是结构较明显的文章就不会在整体把握上出现问题。但在重点段落不明确时,依据每段的简单总结,学会把握文章思想,理解整体大意,也可以快速完成这类题。

2.细节考查题。细节考查题难度设计一般比较低,属于必须拿分的题目,其问题一般抓住文章某句话或某段中的某个细节信息进行考查,有时也夹杂一部分的细节推理。如牛津版教材模块八阅读部分设计了狄更斯的名著Greatexpectations(《伟大前程》),作者给我们提供的信息足以让我们感兴趣,却不足以向我们揭示整个故事,C1练习中就设计细节信息的获取以及推理和延伸题。解答该题型常见的错误包括信息定位错误、定位不全、理解错误等。

解题技巧:解细节考查题主要在于题干和选项信息的定位。首先依据结构判定题目出题位置,然后根据题干和选项的明显词进行准确定位,如时间、地点、人名、比较长的学科名词都可以作为定位词。只要定位准确,细节题就可以快速选出正确项。

3.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对学生把握行文逻辑、段落信息和细节信息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查,既要对信息在文中位置进行定位,又要通过定位信息和选项信息,依据作者的行文逻辑结构与作者隐性表达的观点态度进行推理判断。此题型占的比例很大,难度设置呈现多样化,通常区分度较高的题型就是推理判断题。以2010年江苏高考卷为例,8道推理判断题占阅读理解总分的一半以上。

解题技巧:推理判断题要充分考虑到作者的行文逻辑、态度。既要防止由于不能找到准确的定位信息而错选,又要防止由于推理方向的错误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选。应该充分利用之前划出的信息进行合理推断,有时候针对模糊项可以采用排除法。

4.语法、词义考查题。此题型旨在考查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对句子成分的分析,一般出题比较少而且题目形式的设置比较固定。

解题技巧:阅读中遇到生词的情况在所难免,对于不影响阅读的词汇,可以直接略过,及至需要时依据上下文进行猜测。对于多次出现的影响段落大意的不认识的词,则要想办法推测出其含义:依据并列结构可推断名词的词类,依据对比结构可推测出其意义;对于形容词、副词,可依据作者态度、逻辑关系,甚至语法成分进行推测。对句子成分的分析可以有效地促进长难句的理解。

三、题目难点

逻辑推理技巧大全篇2

商务谈判语言技巧(一)客观性原则

谈判语言的客观性是指在商务谈判中,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时,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且运用恰当的语言,向对方提供令人信服的依据。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是其他一切原则的基础。离开了客观性原则,即使有三寸不烂之舌,或者不论语言技巧有多高,都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客观性原则,从供方来讲,主要表现在:介绍本企业情况要真实;介绍商品性能、质量要恰如其分,如可附带出示样品或进行演示,还可以客观介绍一下用户对该商品的评价;报价要恰当可行,既要努力谋取己方利益,又要不损害对方利益;确定支付方式要充分考虑到双方都能接受、双方都较满意的结果。

从需方来说,谈判语言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介绍自己的购买力不要水分太大;评价对方商品的质量、性能要中肯,不可信口雌黄,任意褒贬;还价要充满诚意,如果提出压价,其理由要有充分根据。

如果谈判双方均能遵循客观性原则,就能给对方真实可信和以诚相待的印象,就可以缩小双方立场的差距,使谈判的可能性增加,并为今后长期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商务谈判语言技巧(二)针对性原则

谈判语言的针对性是指根据谈判的不同对手、不同目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使用不同的语言。简言之,就是谈判语言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高谈判语言的针对性,要求做到:

1.根据不同的谈判对象,采取不同的谈判语言。不同的谈判对象,其身份、性格、态度、年龄、性别等均不同。在谈判时,必须反映这些差异。从谈判语言技巧的角度看,这些差异透视得越细,洽谈效果就越好。

2.根据不同的谈判话题,选择运用不同的语言。

3.根据不同的谈判目的,采用不同的谈判语言。

4.根据不同的谈判阶段,采用不同的谈判语言。

如在谈判开始时,以文学、外交语言为主,有利于联络感情,创造良好的谈判氛围。在谈判进程中,应多用商业法律语言,并适当穿插文学、军事语言。以求柔中带刚,取得良效。谈判后期,应以军事语言为主,附带商业法律语言,以定乾坤。

商务谈判语言技巧(三)逻辑性原则

谈判语言的逻辑性,是指商务谈判语言要概念明确、谈判恰当,推理符合逻辑规定,证据确凿、说服有力。

在商务谈判中,逻辑性原则反映在问题的陈述、提问、回答、辩论、说服等各个语言运用方面。陈述问题时,要注意术语概念的同一性,问题或事件及其前因后果的衔接性、全面性、本质性和具体性。提问时要注意察言观色、有的放矢,要注意和谈判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回答时要切题,一般不要答非所问,说服对方时要使语言、声调、表情等恰如其分地反映人的逻辑思维过程。同时,还要善于利用谈判对手在语言逻辑上的混乱和漏洞,及时驳倒对手,增强自身语言的说服力。

提高谈判语言的逻辑性,要求谈判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知识,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同时还要求在谈判前准备好丰富的材料,进行科学整理,然后在谈判席上运用逻辑性强和论证严密的语言表述出来,促使谈判工作顺利进行。

商务谈判语言技巧(四)规范性原则

谈判语言的规范性,是指谈判过程中的语言表述要文明、清晰、严谨、准确。

第一,谈判语言,必须坚持文明礼貌的原则,必须符合商界的特点和职业道德要求。无论出现何种情况,都不能使用粗鲁的语言、污秽的语言或攻击辱骂的语言。在涉外谈判中,要避免使用意识形态分歧大的语言,如资产阶级、剥削者、霸权主义等等。

第二,谈判所用语言必须清晰易懂。口音应当标准化,不能用地方方言或黑话、俗语之类与人交谈。

第三,谈判语言应当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避免吞吞吐吐、词不达意、嗓音微弱、大吼大叫,或感情用事等。

逻辑推理技巧大全篇3

关键词: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题型解题技巧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的分值较高,在阅读理解上是否得高分,是能否取得高考英语好成绩的关键。鉴于此,本文讨论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题型及解题技巧,希望能帮助考生熟悉常见题型,掌握解题策略和技巧。

一、主旨大意题

主旨大意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全文的核心,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信息来阐明中心话题。因此,把握主旨大意对于正确理解全文具有重要意义。解答这类题可以运用如下方法。

1.把握文章逻辑结构

把握文章逻辑结构对于做主旨题很有帮助,因为文章主题出现的位置对应于文章逻辑结构中的一个部分。高考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逻辑结构有:时间顺序,总分顺序,分总顺序,对比。

2.抓主题句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主题句。对于大部分有主题句的文章来说,主题句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其它句子均围绕它进行说明或议论,找到了主题句,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大意。它在文章中的通常位置为第一段首句、第一段末句和全文末句等地方。所以阅读时对这些地方要特别关注。

二、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要求在理解原文表面文字信息的基础上作出一定判断和推论,从而得到文章的隐含意义和深层意义。推理判断题所涉及的内容可能是文中某一句话,也可能是某几句话,要求考生考虑文中信息,并在通篇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作出合理的推理和判断。常出现的推理题有逻辑推理、知识推理等,这类考题中常出现的词有:infer,imply等。解答这类题可以运用如下方法。

1.通过辨认细节的技巧,找到相关的事实或证据,对这些事实或证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再作决定。切记:推断是以文章提供的事实为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读者自己的意愿。

2.务必要用排除法。排除法在此类题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根据在文章中找到的事实依据和常识排除错误信息,再排除和文章中一词不差的信息,最后排除无关或偏离信息,正确答案就出来了。

3.词句段篇,相互交融。词的理解要放在句子里,句子的理解要靠段,段的理解也离不开篇。单独说一个词可能很容易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放在不一样的语境里意思就会不一样,因此不能独立地看某个词或某句话。

三、词义推测题

该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和语义的能力,突出考查对语境的分析和把握能力。近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越来越重视对猜词应用能力的考查,试题中有一到两个小题是直接考查词义猜测的。从考查内容看主要有猜测某个生词、熟词、短语或句子的意思,以及猜测代词的指代,等等。

要做好这类题,首先必须熟练掌握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列出的词汇与一定数量的短文;其次,掌握必要的做题技巧也很重要。这种技巧可以通过下列几种方法加强。

1.破解词汇本身的意义

如何破解词本身的意义呢?方法之一是掌握构词法的基本知识。不仅平时可以用这个方法记忆大纲中的词汇,考试时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推测词汇意义。假如对英语词汇中包含的前缀、后缀和词根的含义或功能比较了解,就能较准确地推测出它们相互组合形成的整体词义。

2.利用上下文线索

除了以构词法破解词汇的意义以外,做词义题用得更多的方法是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这里的上下文指该词所在的句子本身,也包括这个句子的上下句或更远的上下文。一般而言,上下文线索所提示的意义与所考词汇的关系要么为同义关系,要么为反义关系。

3.利用语法和逻辑

有时根据上下文提代的线索或者其他方法,仍然不能得到唯一答案,就可以利用语法和逻辑方面的规则来判断,符合语法和逻辑规则的可能为正确答案,反之则不是正确答案。

有些词实在猜不出意思也不必太在意,因为一两个词不认识根本不会对文章理解带来障碍,一定不能因之而恐慌,否则会影响发挥。对于词义猜测试题中的超纲词,文中肯定会对其进行或解释、或同义、或暗示,只要细心,思路开阔,就一定能发现线索,确定其含义。

四、细节理解题

所谓细节题,是指原文提到了某事物、现象或理论,问题针对原文具体叙述本身发问。这类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是非题、例证题、年代与数字题、比较题、原因题。

首先,文章绝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作者为文,有脉可循。这就要求做题时要进行回想、返查,锁定与问题相关信息的所在区域,为正确解题打基础。要做到“不见根据不做题”。

其次,“防陷阱”。英语阅读中的陷阱设置最常见的有两种,判断对错真假型和词形相近型。对于判断对错真假型,考生做题前一定要认真审题,看准是“true”还是“nottrue”,然后才着手解题。对于词形相近型要做到“细心”,三思而后选。归根结底,“防”的主要对象是自己,防止慌张,防止粗心大意,防止那些“想当然”的想法,防止骄傲情绪,只要沉着应对,处处留心,任何陷阱都是会被识破的。

在做完阅读理解题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再次通读全文,对文章的中心、主旨及事实细节、写作方法等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我们要根据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写作目的及文章中的举例、细节对问题和答案进行细心的核对,检查选项是否过于笼统、以偏概全或部分真实,从而消除理解上的失误,确保答案的正确。

参考文献:

逻辑推理技巧大全篇4

一、考纲解读

完型填空题已经形成了明确稳定的命题风格与题型特点,而且测试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出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既要求考生熟练运用所掌握的词汇(词义、用法、搭配)及语法知识,更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具备相应的篇章知识,能够根据上下文的线索通篇考虑,并结合个人所具备的常识以及逻辑思维、推理等与语言运用相关的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最佳选择。

二、试题特点

1.近几年完型填空文章一般在250~300个词之间,一般设20个空格设空平均间距为13个词左右。2.选材以记叙文为主,夹叙夹议,内容情节深刻,常涉及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写,文章语句变化多样丰富多彩。3.设空考察一般以实词即动词(6-7)、名词(4-5)、形容词(3-4)、副词(1-2)为主,虚词即连词(1-2)、介词(1)、为辅。题目设置上,单纯的语法考查减少,越来越注重对语篇的理解;选项设置以同义词、相似词为典型的迷惑选项增多;以单词填空为主短语总体填空为辅4.大部分题目答案的选择都需从全文出发,根据上下文语境或文章的行文逻辑做出判断,体现了突出语篇的命题风格。5.完型填空要求填入的词主要有:1)固定搭配、短语或词组中的特定词。2)同义词近义词等易混淆词。3)根据上下文结构必须填入的确定词。

完型填空解题技巧

做完型形填空题时,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通过对文章的语境、语义、语篇上下文的准确理解,全面考虑,兼顾语境和语法,综合运用词汇、语法和生活常识去分析理解、推测判断。具体方法如下:

1.细读首尾,启示全文

一般来说,完型填空题的首句是不留空缺的。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掌握提供一个起点。细阅读完型填空的第一句话,我们可从中判断文章的体裁和题材,推测文章的大意,可以找到事件发生的人物、时间、地点、方式、过程、因果等多方面的信息;文章尾句是文章的总结、结论,对语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跳过空格,通读全文,领会大意

借助首尾句提示,跳过空格,快速把短文从头至尾读一遍,进一步从整体上理解短文大意。从完型填空的考查宗旨来看,它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首先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只有具备了这个整体的概念,才可能去进行逻辑思维。这就要求首先弄懂文章的大意,对文章的体裁、题材、内容、结构、情节发展前因后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由于文章留出一定的空缺,读起来就很费力。选用的方法是“跳读法”和“猜读法”。抓住文章的名词和动词,力求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即这篇文章的整体框架,一遍不能看懂,可以看二遍,对空缺处的含义作倾向性的猜测。即:直接猜测大概是什么词,为下一步来选择正确的词打下一定的基础。切忌不看全文或没弄清文章的意思就匆匆忙忙看一句,填一句,使自己陷入“死胡同”。

3.仔细阅读,合理筛选

在理解文章结构,把握文理脉络的基础上,运用语言知识和语篇分析方法,依据语篇的具体情境和具体意思,对四个选项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仔细判断。完型填空重点考查考生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能力。通常采用这些方法:

1)利用上下文语境巧辨完型填空

完型填空在选项的设置上越来越淡化语法结构,重在文意的干扰,即:把具体的语言知识融入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去,考查学生通过上下文提示或是暗示,对文意进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通过上下文语境来选择答案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2)利用固定搭配及习惯用语巧解完型填空

根据词的常用搭配和惯用搭配来判断选词的准确性,例如:英语中某些固定的介词短语,20个空中往往有1至2空是找与动词搭配的介词的,这就比较容易了。

3)利用语法巧解完型填空

近几年高考完型填空都是在语境中考查对语法的综合运用能力主要从语法角度来考虑时态、语态、语序、句型等是否符合语法结构。这类题尽管近几年高考比例渐少,但在考题中仍占有一定的分值。因此对中学所学到的语法内容要掌握、领会。要记住做完型填空题时,任何一个空都必须保证在语法正确的前提下,才考虑其他方面。

(2010.天津)asapoliceman,isaw__27__therewasviolence,drugswerealwaysbehindit.

27.a.whereB.unlessC.asD.whether

4)利用文化背景和生活常识巧解完型填空

完型填空中必然会涉及到生活常识、文化背景等知识,因为它能测试出考生的知识面和视野的大小。考虑到参加高考的学生所具备的一定常识水平,利用这些基本常识来选项进行合理的判断。

(2010.重庆)However,thatexpectation__47__(changed)whenSamshowedsignsofautism(自闭症)attheageoftwo.Hehadactuallystoppedtalkingbeforethediscoveryofthesigns.He__48__tocommunicatewithothers,eventhefamilymembers.

48.a.triedB.refusedC.regrettedD.hoped

5)运用词语辨析巧解完型填空

完型填空中有关词语辨析的考查项目所占比例较大,这类题目相对来说较难难因为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具有相当大的词汇量,并且具备运用词语的知识和技能。词义辨析主要集中在对实词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考查上。

Lastnightiwassleepingtightly__49__(when)isuddenlyfeltsomeonenearme.iopenedmyeyesandsawmom’s__50__standingintheroom,smilingatme.andthenshewasgone.

a.bodyB.figureC.shapeD.shadow

6)利用逻辑推理巧辩完型填空。

完型填空的逻辑推理多涉及文章的行文走势,句子之间或段与段之间的链接,开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事情的发展顺序,是与非的鉴别判断及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的相互关联等。(2009.辽宁)weweretoldtoremaininourseatsmeanwhilewithourseatbeltsfastened____theremightbeafewbumps(颠簸).a.ifB.thoughC.becauseD.while

如个别空格一时难以确定,可以先放一放,待填完整篇再回头加以斟酌,往往会得到启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难点不攻自破。

4.复读全文,核查答案

逻辑推理技巧大全篇5

【关键词】新课改完形填空解题技巧

完形填空是高考英语中的一个重要综合性题型。其设置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类:词语搭配、结构搭配和逻辑搭配。完形填空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命题风格与题型特征,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考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本文就高考完形填空解题技巧及复习提高方法谈谈笔者的浅见。

一、完形填空题型特点

1.阅读文章短,设空多。为了测试学生的语言知识综合能力,控制试题短文长度及挖空密度是必要的。一般来说,短文的长度在250-300个单词左右。平均每两空间隔12个左右单词。

2.考语境,轻语法。从近10年的高考完形填空试题来看,完全考查语法知识的题几乎没有。百分之九十五的题都是四个选项的语法功能和结构相同,只有通过文章情节既语境才能做出正确作答。

3.考查实词多,虚词少。实词是指那些能够独立承当句子成分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虚词则是指连词、介词、冠词等完形填空的选项设计百分之八十左右为实词。

二、解题技巧

1.快读全文,掌握大意。在不看选项的情况下,快速阅读整篇文章,了解全文大意。考生要认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了解文章背景,理清文章内容线索。在快速阅读过程中,不要急于动笔选答案,要一口气读到底。遇到不懂的地方跳过去,继续往下读,以求纵观上下文,获得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从而确定解题的基本思路,切忌看一空选一题,断章取义。

2.细读首句,上下文联系,通篇考虑。在通读全文,了解短文大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比较、判断,选出既符合词义、句义,又上下文连贯,合乎情理的准确答案。往往有这种情况,一处空白,从单句来说,四个选项都符合该句的句型结构和语法要求,这就要求考生联系上下文,按着文章线索,找出文章中与选项有关的信息词,选出符合上下文语境需要的最佳选项。上下文的内容联系和逻辑关系是做好完形填空的关键。

3.避开疑点,先易后难,完形填空。在做题时,应从易到难,先选出确定的、直接的、明确的答案。如遇到少数确实不会的题,切忌徘徊不前,这会严重影响大体速度。可以先跳过去继续往下做,很可能从下文中找到此题的有关暗示或信息。

4.从句子分析和语篇分析两方面着手。对句子分析可解决大部分问题,主要是从固定搭配、词语辨析、语法要求等角度分析,这要求学生应有扎实的语法和词汇基础及良好的语感。语篇分析是对于和整个语篇或上下文相关的问题而言。从局部或句子的角度看多个答案都可选,但是从全文角度看却只能选一个。这种题就要求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句子内部成份进行分析。一般地说,解答完形填空题因遵循以下方法:(1)快速通读全文,抓主旨脉络,特别注意首尾句。文章都有中心议题和中心内容。快速通读全文,才能全局在胸,理清思路;抓住主线,才能使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阅读中要特别注意提示句,尽量记忆关键词、句,力求把文章内容串联起来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像;(2)弄清主旨脉络以后,要逐句精读、逐句分析,用平时积累的英语语法和语言知识,根据文中语义、惯用搭配、文中前后逻辑以及常识进行客观推测,务必克服平时的思维定式。在选择答案的过程中,要先易后难;对少数难题,可暂定答案,在复读全文后再加以分析推敲;(3)瞻前顾后,寻觅启示信息。启示信息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句提供的信息;通读全文获得的信息;已经补充完整句子提供的信息;后问提供的信息;平时积累的常识和背景知识提供的信息。对上述信息,要全面考虑,寻找启示,做出选择。

三、完形填空复习法

1.熟练运用,而非机械记忆英语语法和英语语句、惯用法的搭配。语法知识越丰富,单词越熟练,阅读速度就越快,对文章得理解就越全面、深刻和准确。完形填空不直接考察语法,而是通过检查理解程度间接的考查语法。

2.丰富词汇知识和提高词汇辨析能力。单词的语法知识是基础中的基础。在阅读中要注意形近和近义词在含义和语法搭配上的差异。

3.熟练掌握阅读技巧,提高语篇阅读能力,要在快速阅读时留意关键的信息词句。完形填空的主旨在于考察阅读理解能力,而不是字斟句酌的能力,所以要学会扫读、略读和寻读,以加快阅读速度,并善于抓语篇的关键词句、主题句和结论句。

4.形成正确的逻辑推断能力,锐化思维。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对文章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它能使“完形”恢复文章的原貌,变得更加容易。

逻辑推理技巧大全篇6

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课程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逻辑体系的掌握,对教师教学中逻辑思维的模仿而形成,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根据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数学概念的教学要把握以下策略。

一数形结合,用形象思维补充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两翼,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言:“数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在数学中,数形结合的例子俯拾皆是。如在讲集合的“交、并、补”集时,用图示法,先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而在求不等式的“交、并、补”时,强调数轴图示法;在数轴图示熟练后,才水到渠成地总结规律。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时,反复借助“函数的图像”“区间标根分析”等,十分形象地总结出“大于,两根分;小于,两根间”的结论。甚至对一元二次不等式,我也要求学生头脑中有“取两头、取中间”的形象,只是中间为空集罢了,用形象思维来加深抽象结论的理解。对有的数学结论,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也是以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的方法。如在描述指数函数图像时,可说成“大于一像一撇;小于一,像一捺”等。

总之,数形结合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了桥梁,就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达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当然,必须克服“形象”的局限法,不致以偏概全,这本身就是技巧,但总的原则是“化繁为简”。不但如此,一切数学运算,诸如解方程、解不等式,莫不都是“化繁为简”。当然,这种“化”并非是简单的一化到底,而是发展的、辩证的。又如待定系数法、换元法等都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可以结合数学教学反复阐述,使学生明确这些方法的特点、思路、应用等,从而比较熟练地掌握这些方法。

二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

对于同一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不同的解答途径,或对不同的问题利用相同的方法去解决,也就是通常说的“一题多解”“一法多用”。数学课堂上最能吸引他们注意是老师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解题或用多种方法解题的时候。好的解题方法不仅能事半功倍,而且还能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伴随着巧解题目成功的喜悦,必然能激励学生去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使学生在“求技巧兴趣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对数学的爱好得到加强。

例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对于同一道题,我先后用了分解因式转化为不等式组法、在数轴上标根的区间分析法以及直接利用结论的公式法,并分别指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分解因式转化法,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透彻地揭示不等式组内和不等式组间的内在联系(组内取交集,组间取并集),且适用于求解分式不等式组等;标根区间分析法,形象直观,适用于求解高次不等式;直接运用结论的公式法,简单明了,有利于提高解题速度,是今后解题的主要方法,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

又如,在椭圆上求一点p,使它与两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教师应善于利用一题多解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起到对各章节知识的融会贯通的作用。比较各个方法的优劣,更加有利于建立知识网络,同时对学生的应变能力及转换思维、突破思维定式,对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题一解,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多题一解也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解题思路。即用同一种方法和技巧,解决性质类同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彻底弄懂问题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四咬文嚼字,分析段意,借鉴语文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解题计算或证明推理的过程中,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例如在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时,由学生分析解题过程的层次,概括出“作差―变形―定号―结论”等证明步骤。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我把解题步骤概括为“化标准、求二根、下结论”。所谓“化标准”就是把一元二次不等式化为标准形式;而“下结论”,则又概括为“小于零,两根间;大于零,两根分”。而对于“或”“且”“当且仅当”“不失一般性”等逻辑用语,我则“咬文嚼字”,务必使学生深刻理解其意义。通过经常性的“咬文嚼字”,使学生逐步认识、深刻理解解题推理中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层次,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必须渗透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各项环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此,需要教师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国铮.刊名《中学数学教学》的由来[J].中学数学教学,2008(1)

[2]李新卫.中学数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甘肃教育,1998(6)

逻辑推理技巧大全篇7

关键词:《孟子》;散文艺术;研究;述评

在思想史上,“孔孟”并称,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20世纪以来,传统经学瓦解,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关于《孟子》一书,研究者认为,今存内七篇其体式虽不脱语录窠臼,但“所记对话,多于独白,对话复以往复辩论之辞为多”[1](p316);成书方式亦与《论语》出于弟子和后学众手“论纂”不同,而是由孟子“与万章、公孙丑等亲炙弟子一次纂成,故全书一致耳”[i2];论说方式与《论语》等春秋之文重在“立意”和“见志”的“陈述”有异,而更多带有战国之文的“论辩”色彩。在先秦儒家之文中,《孟子》素以富于“文学”性而著称。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3],刘大杰称扬:“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4](p81)纵观20世纪的《孟子》文学研究,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着重就《孟子》散文艺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百年的《孟子》文学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一个粗浅的评说与前瞻,以期为未来的《孟子》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语言特色与技巧研究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而多由对话所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和富于气势。柳存仁认为,《孟子》之“记言文字,极见流利丰畅。”[5](p70)刘大杰认为:“孟子的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4](p83)谭家健发表于50年代中期的《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一文[6]对孟文语言艺术特征作了细致而独到的分析,认为:孟文语言给人的“第一个印象便是明白晓畅”,这是因为它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和蹩扭的句法,加之善于精工刻镂,精辟准确地使用词汇,平实浅近,干净利落,“有一种爽朗明快的风格,给人朴素自然的美感”。谭氏并由人物语言入手,分析了《孟子》的人物形象,认为孟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动而复杂的孟子形象,他具有“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的个性”,“锋芒毕露、痛快淋漓的风格”,“基本上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而作为议论散文,既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无法描写繁复的活动,主要是利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通过孟子自己说的话,“塑造一个栩栩如生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50年代初中期人们大多只注重诸子散文思想内容的评判,而忽视其艺术特征探究的背景下,谭氏之论引人注目,而由人物语言入手把握论说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亦令人耳目为之一新。杨公骥认为,《孟子》的“语言严谨而流畅,委婉而犀利,雄恣而细致,在生动泼辣的语言中,流露着强烈而鲜明的感情”,使“孟子的性格活现在纸上”,从而充分地表现了孟子的个性特征[7](p354)。一些研究者从修辞技巧运用的角度分析了《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罗星明撰文认为孟文大量地使用排偶句式、重复对比以及实词、虚词的交错搭配,使语言既简洁精炼又概括性强,“以准确、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8]章沧授认为孟文通过书面语的口语化、引俗语入文、释古语通俗化等方法,形成了“平朴自然,开口见心”的语言艺术风格;加之“具有自如娴熟地驾驭语言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准确凝练,辞简义丰”[9]。边家珍也指出《孟子》具有“高超的表达技巧”,其语言“晓畅明白,通俗易懂,确如泛舟中流,优游自如”[10]。贺友龄《漫话〈孟子〉的语言风格》[11],联系具体作品分析了孟文“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认为《孟子》文章朴实通俗而不粗浅俚俗,是因为其极重视“文采”,从词语的锤炼,到句式的选择,以至篇章结构的安排,都是“极见功力的”。此文分析颇有深度,立论平实而新颖,在孟文语言艺术研究方面较有特色,值得注意。

孟子生当战国中期,激烈争辩的现实需要和策士纵横文风的沾染,使《孟子》与《论语》的“慎言”间拉开了距离,而呈现出雄辞激越和气势磅礴的风格。鲁迅精辟地指出:“孟子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12]张振镛认为:“大抵孟文以闳肆胜。”[13](p26)郑振铎认为,孟文“沾了战国辩士之风”,因而“辞意骏利而深切,比喻赡美而有趣”[14](p74)。钱基博ii认为:“儒家之文,至《孟子》而极跌宕顿挫之妙。”[15](p33)均含有对孟文由“繁辞”而形成的语言风格认识的意思,对此研究者多从修辞的角度作了探讨。谭家健认为,孟文喜欢运用排偶的句式和反复重叠的句型,“使文章的如长江大河,浪头一个接着一个,造成浑灏流转,滔滔不绝的壮观”[6]。李泽厚指出:“孟文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法为形式,极力增强它的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从而使其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16](p60)贺友龄具体地分析了《孟子》遣辞造句方面的特点,认为其“行文中那种铿锵顿挫的音节,排散结合的错落句式,使人读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鲜明的节奏性和优美的音乐感,使人感到作者笔端凝聚着的激情,使人受到感染,受到启迪,使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11]章沧授把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概括为“气势磅礴,雄健有力”,其表现有三:1、语句排比而起,连贯成篇,“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2、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列尽事理,千言不穷;3、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水到渠成,迎刃而解[9]。侯爱平、吕玉玲《论〈孟子〉和〈战国策〉说辞的共同特色》一文[17]通过二者的比较认为,战国时期以“辩”为特征的政治文化背景,形成了二者语言上的共同特色,一是善于揣情摹意,引人入彀,以利害打动人心,二是体现出文学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特色。文章着眼于二者之“同”,而忽略了光明正大的孟子之文与“逆探巧合”的纵横家言之“异”,而二者的貌合神离正是孟文语言艺术特色之所在。

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对此研究者也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郑振铎认为,孟子“喜以比喻宣达他的意见”,“比喻赡美而有趣”[14](p74)。刘大杰指出,《孟子》文章在说理论事时,“偶尔举例取譬,时时露出一种幽默”,如牵牛过堂、齐人妻妾诸段,“实在是巧妙,然而又是出色的比喻和讽刺”,“显示出散文的活泼和机智”[4](p83)。谭家健认为,孟子的比喻“浅易而生动有有趣,轻快灵便而又深刻贴切”,“堪称比喻圣手”,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设譬,运用灵活,精辟允当,一语中的,从而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用寓言故事作譬喻《孟子》为开风气者,这类“叙述则时特精妙”的长喻“曲折多姿,生动有趣”,“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短喻则既平易又精练,正喻生动有趣,反喻夸张幽默。因此,《孟子》的比喻“既有高度的艺术性,又结合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充分表现了伟大散文家的艺术匠心”[6]。杨公骥认为,孟子尤为擅长以寓言故事作譬喻,从而使《孟子》更具文学性,虽然这些譬喻有时并不都能恰切地阐明其理论,然而却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因而孟子使用譬喻“不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情感联想的产物,因此它也是抒情的”[7](p354)。徐立认为,《孟子》设喻取譬不仅数量多,而且丰富生动,“孟子设喻不拘一格,有的是眼前景物,有的是出于杜撰,有的是当时的故事;有的夸张,有的幽默;有的一语破的,有的妙喻成串。”[18]章沧授分析了《孟子》用喻的具体情况,认为孟文或以物喻理,深入浅出,或以事喻理,情理显豁;或以寓言喻理,入木三分,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可感,化深奥为浅近通达,因此,作者认为:“孟文用喻,自如娴熟,摇曳多姿。”[9]管仁福《孟、荀散文艺术比较》[19]iii,通过比较论析认为,孟文用喻不仅多而广,而且比喻手法富于创造性,作者往往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设喻,既有针对性,又妙趣横生,同时孟子的比喻富于想象力,并且通过与对比手法结合,以一些超乎常理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从上述可知,对孟文擅长的譬喻手法的研究比较深入,实际上无论是单纯的比喻,还是故事性的长喻,为先秦诸子散文所共有,而孟文为人所称道,是因为有其独特的“个性”,从而形成了孟文特有的风格,管文提供的思路当有某种方法论意义。

二、论辩艺术研究

战国诸子,好辩、善辩为时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辩著称。孟子在中国文学史、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气”这一概念,并把“养气”和“知言”结合起来,“他所谓知言的本领植根于养气,而养气就是对自己本性中的善端,循乎自然地加以扩充,不断地进行道义的积累”[20](p112),具体运用于在对话和论辩中,形成了孟文刚柔相济而析义极精的论辩艺术,充分表现了《孟子》散文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与风格。在对孟子论辩艺术的研究中,又大致集中在论辩方法技巧与论辩风格两方面。

钱基博认为孟子论辩“开辟抑扬,高谈雄辩,曲尽其妙……一纵一横,论者莫挡。”[15](p33)段凌辰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孟子〉之辩论术》一文[21],对孟子的论辩技巧方法作了条分缕析的分析概括,奠定了孟文论辩艺术研究的基础。另外,杨寿昌《孟子文学之管见》[22]、李长之《论孟子文章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之地位》[23]等一批早期论文,对孟文的论辩技巧也时有论及。而从文学散文的角度对孟子论辩艺术进行理论研究,当是50年代中后期以后。谭家健从文章结构入手分析了《孟子》的论辩艺术,认为其特征是:(一)抓住要害,突出中心,在论辩中“有如老吏断狱”,一下子就能把握住问题的关键,作集中分析论证以服人;(二)脉络分明,有条不紊,次序极为清楚,“简直是块天成的织锦”;同时(三)又极富于腾挪跌荡,摇曳多姿,在一问一答中逐步深入问题,穿插变幻章法,富于戏剧因素,“真是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6]。李竹君《〈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一文[24],对孟子的论辩风格和论辩方法作了综合研究,认为:孟子其人“堪称一位雄辩家”,“《孟子》几乎是一部辩论集”,作为一个“有血性的汉子”,孟子“嬉笑怒骂,感情毕露,豪爽直率,痛快淋漓,心地正大光明,议论开口见心”,其论辩具有“若决江河”、势不可挡的“气势”和锋芒毕露、万物披靡的“词锋”;行文以畅达详尽取胜,运用了“逐层疏解,不怕反复,多用排语,重言申明”的铺排手法,“具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气概”;“不得己”而辩的现实所迫,促使孟子“十分讲究辩论技巧”,论辩中往往采取诱敌深入因势利导的欲擒故纵方法,形成咄咄逼人的气势,加之严密的逻辑推理,引导对方,使其渐入彀中,陷论敌于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使其无可置辩,甘心折服。徐立《孟子论说文的特色》一文[18]称孟子在论辩中“表现了自己的论辩技巧,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雄辩滔滔的辩论家”,“有纵横家的特点”,指出:“他擅长纵横家那套‘捭阖’、‘转丸’、‘揣情’、‘摩意’之术,”加上他的长于“知言”,辩论起来“很会揣情摩意,把对方心理摸得很透,使人完全听从他的摆布”,又重视第一手材料,论辩多以事实作基础,所以有理有据,论辩滔滔,有的放矢,言必有中。洪波《孟子散文中的论辩方法》一文[25]认为,孟子散文中所用的论辩方法,形式多种,变化万千,往往因所论辩之事不同而异其方法,“无不理充词沛,说服力强”。章沧授着力分析归纳了孟子“不同凡俗的论辩技巧”: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针锋相对地辩驳答难,二是引出话题,抓住要害,步步紧逼,势如风雷,三是对比论辩,尖锐深刻,淋漓痛快,从而形成了孟子“锋芒毕露、剜心入骨”的气势与风格[9]iv。郭预衡通过与《论语》的比较,对孟文的论辩艺术作了阐述,指出:二者虽然都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体,但《论语》是坐而论道的“谈论”,《孟子》却是针锋相对的论辩,而且结构更加完整、富于辞采、极有气势和感情色彩[26](p135—139)]。管仁福认为:“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主要是在人物对话中表现出来”,从论辩主体和读者接受两方面看,对话体的论辩不同于文章论证式的论辩,它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因而论辩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对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对答,在这种情境下,由于思想的直接碰撞和语言的激烈交锋,最容易激发起论辩者的智慧和灵感,从而使论辩呈现出灵活、机智、生动的特点,发为文章极具活泼性和可读性,读者阅读时会有亲临现场之感,从中很容易体会到强烈的情感和充沛的“文气”[19]。杨福生认为,孟子论辩,服膺于自我精神高度,论辩过程呈现一种向心式回归过程,其论辩艺术依托于自己强有力的完善的儒家理论体系,将论辩焦点归结到自设前提上来驳倒对方,既挥洒自如,又能牢牢控制论辩局面,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从而形成了“理懿而辞雅”的论辩风格[27]。

三、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也是我国逻辑思辨的发轫时期,《孟子》散文的逻辑性也为人所注目。研究者认识到,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严密的逻辑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谭家健认为孟子虽然不像墨子那样有比较完整的形式逻辑理论,但是“却能普遍而熟练地使用着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其文章都有着严格的逻辑”,在论辩过程中,孟子成功地运用了排中律和矛盾律,从而“无论和谁辩论,孟子都从没有输过”[6]。洪波认为,《孟子》“文章的组织与逻辑推理的规则极相吻合”,作者把孟子论辩中所运用的逻辑方法归结为:(一)逐层推论法,在具体的论辩中,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纵,开合自如,引人入胜;(二)破斥两端法,针对论敌用假言推理与选言推理的综合方法进行的责难,孟子从容应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予以有力的破解;(三)提出新论点法,即当论敌用假言和选言推理进行论辩时,采取肯定一面另提新论点,以击破对方隐含的错误观点;(四)例证法,即把例证作为一个前提,使逻辑推理更加严密。文章还认为,与“名辩逻辑学”和“墨辩逻辑学”重在立论不同,“孟辩逻辑”重在驳论,因此作者认为:“辩难体散文,当自孟子始”。[18]

显然研究者已从《孟子》文章的逻辑特征进而到对其文体特性的认识。关于辩难体,50年代中期,罗根泽认为是韩非子所“独创”[28]。到了80年代有研究者认为其“独创”者应为《孟子》。张惠仁《孟子——我国古代辩对文的开元者》[29],从文体的角度考察了孟子的论辩艺术,认为《孟子》的论辩篇什,“把辞章艺术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揉而为一”,形成了“以反驳艺术见长的辩对散文”,孟子以他“量多质高的辩对散文驰名一时”,而“辩对散文,是一种反映人们逻辑思维成果的文体,它以证明、反证明、推理的逻辑方法,阐明基本观点”,主要是“以问对、答辩的方式展开文章,它的针对性较其他‘论’、‘说’体,要求更高,它以驳论为主要的或突出的论证方法。”辩对散文的产生有赖于逻辑学的形成和发展,孟子的“知言”说,提出和解决了“墨辩逻辑学”中所未提出和解决的驳论问题和方法,“自孟子的‘知言’说出现后,不仅使先秦时代我国朴素逻辑学体系从概念、判断到证明、反证明、推理臻于系统化,而且在我国的文章史与逻辑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把文章学与逻辑学合为一体”;在实践上,“他认真地把我国古代逻辑学的成果运用到自己的辩对中来,使用多种逻辑方法,驳论有力,立论有据,从而使文章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具有那种高屋建瓴,势不可挡,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赖志明《从孟子“好辩”看其逻辑观》一文[30v]认为:孟子“给儒家的‘正名’学说中注入实际的逻辑内容,把‘正名’主张从政治、伦理领域逐渐地引向思维领域,从而使儒家的‘正名’与论辩这一思维逻辑的领域有了更多的联系”,论辩中“很讲究立论与驳论的论辩艺术,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揉而为一”,“他善于抓住论辩的契机和对方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把反驳的重点放在论敌的‘所蔽’、‘所陷’、‘所离’、‘所穷’之处,在辩论中努力指责论敌的谬误”。

学者们在肯定孟文逻辑性的同时,对其不足亦时有论及。张惠仁认为,孟子对逻辑推理方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不自觉的,因此“在逻辑上必然有牵强附会之弊,有时甚至还使用一些诡辩法”[29]。徐立亦认为,孟文在逻辑方面“没有墨子、荀子那种‘隆正’、‘察类’、‘明故’的科学态度,而有时是一种‘无故’、‘乱类’的恣意推论。”[18]根据孟文的特点把逻辑学与文学作品结合起来研究,这类“跨学科”研究对拓展研究领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和把握作家作品的风格特色,无疑是有意义的探索。但对孟子逻辑思想的评价,意见尚有较大分歧;对于《孟子》散文逻辑性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回顾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状况,有创获亦有缺憾。仅从以上所撮要列举的情况看,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从起步而蔚为大观,逐渐摆脱了各种束缚与偏见,走上了独立发展的学术道路,其文学价值与地位得到了认识与确立,其散文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探讨。然而相对于哲学思想、社会政治主张的研究来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只能说是尚处于起步阶段,无疑尚有不少缺憾。揣度未来的研究趋向,笔者认为当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是要对理论上存在一些失误作冷静的符合实际的分析。百年中对《孟子》散文艺术性的确认,所使用的评判标准和术语基本上是用欧美移植来的,并不完全符合其实际情况,因为《孟子》以及先秦诸子散文有其独特的内部构成因素,在诸如文体品类、题材内容、形式构造、表现方法等方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先验的理论模式和僵化的思维方法,将会阉割其丰富性,亦不足以揭示其真正成就。因而,真正从实际出发,不套用某种现成的理论,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命题,探索出切合诸子散文自身特点的理论表述,以剖析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把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应成为新世纪诸子散文艺术研究者的当务之急;其次,由于《孟子》自身的特殊性,百年中对其散文艺术的研究过多地受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介入,重思想轻艺术,既造成了众多的迷误,也造成了研究的浮浅和领域的狭隘,甚至有一些“空白”的领域需要去填补。这方面,徐华龙的《孟子对民间文艺的运用和认识》一文[31][4]或能给人以某种启发。徐文探讨了孟子与民间艺术的关系,指出孟子大量运用了民间故事、神话、寓言、谚语、传说等“劳动人民创造的丰富的民间文艺的内容和形式”,并联系孟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美学观点和文章体式对此作了精到的分析,认为所以如此,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孟子有强烈的‘民’的观念”和“为了对话的需要”,这表明孟子“在自觉地肯定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其确有的科学价值。”事实上,在先秦诸子各家文章中都不难发现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按照流行的观点,一切文学活动和艺术形式均肇始于民间,因此探讨先秦其他诸子与民间文艺的关系,无疑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因此,进一步拓展包括《孟子》在内的先秦诸子散文的研究领域,加强理论建设,开辟新的研究思路,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实现新的跨越,将是新世纪《孟子》以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蒋伯潜.诸子通考[m].南京:中正书局,1948.

[2]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之二)[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1,(2):17—37.

[3]郭沫若.十批判书[m],重庆:重庆群艺书社,1945年。

[4]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中华书局,1941.

[5]柳存仁.上古秦汉文学史[m].商务印书馆,1948年。

[6]谭家健.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n].光明日报,1957,(9,8),(9,15).

[7]杨公骥.中国文学第一分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8]罗明星.《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J].承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82,(2):1—7.

[9]章沧授.论《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J].安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85,(4).

[10]边家珍.《孟子》文学风格论略[J].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3):65-68.

[11]贺友龄.漫话《孟子》的语言风格[J].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2):58-62.

[1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a].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3]张振镛.中国文学史分论[m].商务印书馆,1934.

[14]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朴社,1932.

[15]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前国立师范学院铅印本,1939;北京:中华书局,1994.

[16]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7]侯爱平吕玉铃.论《孟子》和《战国策》说辞的共同特色[J].天津师大学报,1999,(4):54-59.

[18]徐立.孟子论说文的特色[J].华南师院学报(哲社版),1980,(3).

[19]管仁福.孟、荀散文艺术比较[J].南京大学学报[J](哲社版).1994,(1):132-137.

[20]顾易生、蒋凡.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两汉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1]段凌辰.《孟子》之论辩术[J].中山大学语历所周刊,1929,(10).

[22]杨寿昌.孟子文学之管见[J].岭南学报,1931,(1).

[23]李长之.论孟子文章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之地位[J].励学,1935(4).

[24]李竹君.《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2):139-146.

[25]洪波.《孟子》散文中的论辩方法[J].宜宾师专学报(哲社版),1982(1)

[26]郭预衡.中国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7]杨福生.孟子荀子论辩艺术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3):62-65.

[28]罗根泽.先秦散文发展概说[C].文学遗产增刊(第一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29]张惠仁.孟子——我国古代辩对散文的开元者[J].四川师院学报(哲社版),1980,3:12-17.

[30]赖志明.从孟子“好辩”看其逻辑性[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4):18-21.

[31]徐华龙.孟子对民间文艺的运用和认识[J].思想战线,1982(5):86-90.

aReviewofResearchonproseartofmengziinthe20thCentury

nieYong-hua

逻辑推理技巧大全篇8

一、阅读理解题型的答题技巧

1.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

即先看试题,再读文章。阅读题干,首先要掌握问题的类型,分清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客观信息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观判断题考查的是阅读者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隐含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做这类题必须经过对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对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推理等。其次,了解试题题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区别、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此法可以加强阅读的针对性,提高做题的准确率,以节省宝贵的考试时间,且特别适用于做图形表格类题材的阅读理解题型。

2.速读全文,了解大意知主题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地吸收有用信息。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阅读速度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不能顺利地输入信息,更谈不上运用英语。

近几年的高考阅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40个词左右。考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主题句,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并且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都是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居后。此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通常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大都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写作程序,即从概述开始,随之辅以细说。这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第一句。当然也有些文章没有主题句,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主题句往往对全文起提示、启迪、概括、归纳之作用,主旨大意题、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题往往直接可从主题句中找到答案。

3.详读细节,理顺思路与文章脉络

文章绝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作者为文,有脉可循。如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论述体则包含论点、论据、结论三大要素,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读者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以动词、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运用“画图列表法”,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知图。

4.逻辑推理,做好深层理解题

在实际阅读中,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加标题等)和推理判断题,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深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必须忠实于原文;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推断未知,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揣测;它要求读者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和逻辑推理,不能就事论事,以偏概全。只有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推理才有前提和基础。

二、英语阅读中的猜词技巧

在阅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许多生词。这时许多学生会随即翻阅词典,查找词义。这样做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影响阅读速度、影响对语篇的整体把握。事实上,阅读材料中的每个词与它前后的词语或句子甚至段落都有联系。因此,学生可以利用语境(各种已知信息)推测、判断某些生词的词义。近年来全国统一高考中加大了对考生猜词义能力的考查,因此,掌握一定的猜词技巧,对突破高考阅读理解、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但需要准确无误地理解上下文,而且要有较大的泛读量,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学生们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确定词义。

猜测词义时,一般可利用以下三个方面的线索:

1.针对性解释

针对性解释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在文章中对一些重要的概念、难懂的术语或高深的词汇等做的通俗化的解释。这些解释提供的信息明确、具体,所使用的语言通俗易懂,利用它们来猜测词义就非常简单。

2.内在逻辑关系

根据内在逻辑关系推测词义是指运用语言知识分析和判断相关信息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然后根据逻辑联系推断生词词义或其大致义域。

3.通过构词法

在猜测词义过程中,考生还可以依靠构词法方面的知识,根据生词本身猜测词义;根据前缀猜测词义;根据后缀猜测词义;根据复合词的各部分猜测词义。利用各种已知的信息推测判断生词词义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在阅读中可以根据实际灵活运用上面提到的几种猜词技巧,排除生词的干扰,理解文章的思想,提高阅读速度,以此提高考生们高考阅读理解的得分率。

三、养成习惯,潜移默化结硕果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养成默读习惯,使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符号上,纠正唇读、心读、喉读等做法,以免分散精力,影响阅读速度。

2.克服指读、回视、重读等不良习惯,因为这样容易使理解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使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要善于抓住句子中的核心词,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

逻辑推理技巧大全篇9

[关键词]数学阅读方法指导重要性逻辑思维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4-025

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有效的数学阅读,不仅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新课程强调加强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并指出教师应能够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数学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数学的逻辑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数学阅读的指导十分重要。本文以小学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为出发点,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加强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展开详细论述,旨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一、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1.最大限度发挥教材功能

加强数学阅读最直接的作用,在于加强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学科特点等多种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例如,在低年级的数学中,教材编排更多侧重于学生通过示意图进行知识的学习。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的学习,教材通过情景图的形式引入时间概念,使学生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对数学理论、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全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课程,其抽象概念较多,且数学语言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概括性。小学数学中有较多的应用题和看图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在准确阅读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合理的推理和有效解答。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通过方法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对类似算式进行逻辑推理,以得出该类型计算题的计算方法。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有效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语言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3.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既能使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时更加规范,促进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语言,合理组织自己想要表达的语言内容。在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方向辨别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样教学,既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又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意义。通过有效的数学阅读,在提高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培养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进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加强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1.加强教师引导,把握有效阅读的技巧

为提高数学阅读效率,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全面阅读教材,找出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字词和重点句子,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并在重、难点处做好标记。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先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有效解决问题。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好地阅读教学内容,教师可结合几何学的特征,引导他们采用读练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前准备的几何道具,一边阅读一边感受实物。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阅读内容,又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以后的几何知识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2.形成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教师应利用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应当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布置阅读理解任务,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数学阅读。再次,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对问题产生亲近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模拟买卖冰淇淋的情境,组织学生共同演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进行数学阅读。另外,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讲述贴合学生生活的数学故事,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自主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自主阅读的力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学“扇形统计图”时,节约用水部分的内容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阅读,教师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阅读内容,这也是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数学阅读方法指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学生积极阅读,提升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阅读对最大限度发挥教材的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展开数学阅读,使他们更好地吸收教材知识,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加强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教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总之,在加强小学数学阅读方法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进行数学阅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咏琴.阅读教学中“走一步,再走一步”[J].小学教学参考,2014(7).

[2]杨雪.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10(11):301~303.

[3]李敏.中高年段小学生数学阅读方法与数学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以苏州某小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10(21):205~208.

逻辑推理技巧大全篇10

1造成分化的成因

1.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对港南区的学校抽样调查表明,568名被调查学生中,对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直接有兴趣的91人,占16%,有间接兴趣的170人,占30%;对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生兴趣的28人,占百分之5%;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较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40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239人,占百分之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需要学生提高学习的独立性。这时,有的学生适应性差,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1.2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1.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不适应

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有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个体差异较大,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这时候,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2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2.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对于后进生,首先不要给他们定太高的目标,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逐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其次,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让他们感到自己还是很有潜力的。此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还很多,如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等等。

2.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告诉学生,课前如何预习,课上如何听讲和记笔记,课后如何复习反思,对本章节如何小结等等。

课前预习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预习时,要通读本节课的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加以标记。如果提前预习了,上课听讲时就会把握重点。记笔记不要全抄全录,顾此失彼。及时复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一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在学习新知识后的最近的时间段里,学生的遗忘速度是最快的,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强化对基本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课后反思是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最好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利用课余时间反思为什么会做错题。是属于基础知识不会?还是属于解题技巧没有掌握好?找到原因,然后加以针对性的强化练习。系统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全面系统掌握知识的目的。经常进行系统小结,能对所学的知识实现由“学”到“悟”的转变。

2.3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要加强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