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养老企业的盈利模式十篇养老企业的盈利模式十篇

养老企业的盈利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5:42

养老企业的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养老金;盈利模式;太平养老,。

自2004年颁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来,我国企业年金市场迅速发展。截止2010底[1],全国有3.71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1335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2809亿元。以标准企业年金为代表,伴随近年来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型的养老金产品层出不穷,对养老金业务新领域的探索也愈加深入。从2010年开始,各养老金机构开始转变发展方式,重点在养老金产业链延伸、业务范围选择、产品和服务能力建设、运营效率和盈利模式方面深入思考和探索,并形成了有益的经验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只要中国经济发展和老龄化的趋势不变,商业化运作的加快推进、市场机构的纵深参与将是我国养保障体制改革破题的必然途径,建立正确且有效的养老金企业盈利模式,养老金行业才能在未来成为最具成长性和盈利性的行业之一。

一、国内养老金管理机构的经营环境和现状。

自2006年第一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走向市场,五年多来我国企业年金预期的“井喷”局面受政策限制和金融危机影响等因素并没有出现。2010年修订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人社部第11号令)颁布后,对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作了原则规定,托管机构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已达2809亿元,其中,由投资机构投资运作的基金为2452亿元,投资组合数1504个[2]。

从年金的供给来看,截止2011年底[3],我国年金领域共有各类金融保险机构39家。其中,专业养老保险公司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4家,寿险公司2家,基金公司12家,证券公司2家,信托公司4家,银行10家,累计发放各类资格61个。平均每个资格对应的年金资产管理规模约在25亿元左右,其规模仅相当于一只中型公募基金的首发规模,对机构的生存状况形成了较大压力。通过表1可以看出,参加企业年金的人数与参加养老保险人员的占比普遍较低,五年中的比例均未超过6%。 

 

造成当下国内养老金业务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型行业或垄断行业客户占据了市场90%以上的企业年金规模。这部分客户对管理机构的综合实力和服务要求较高,但是受政策、市场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当前的盈利贡献不大;2.作为利基市场的中小企业,其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并不稳定,缴费能力和市场容量整体有限;3.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竞争方式粗放,“僧多粥少”,各家养老金机构竞相逐价,客户和企业获取承办高,当期收入通常较低;4.计划管理中个人选择权普遍未放开、投资品种有限,企业客户对投资短期收益要求迫切,投资管理人面临巨大的绝对收益和相对排名压力,而投资收益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费获取的能力。

有限的客户群、业务范围和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造成我国年金单一业务线盈利周期长得现实情况,也迫使部分养老金管理机构逐渐淡出年金领域,集中精力在传统业务和其他新业务。

专业养老保险公司自2004年以来受托管管理企业年金基金710亿元,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660亿元,投资管理的企业年金已经占投资管理业务总量的45%。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在市场份额方面占有优势,但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盈利考验和长期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即在实现核心能力的建设和运营效率优化的同时,在基础发展方向上是选择横向多元化、还是纵向多元化。两种方式的共同出发点是通过企业年金业务获取客户资源并建立核心能力,但横向多元化更强调以客户和销售队伍为基础,向团体保险等对公金融领域扩展;纵向多元化则强调以养老金业务为基础,以向养老金业务的目标客户、业务范围、产品、服务等方面的深入延伸为路径。目前,各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仍处于对可持续盈利模式的探索之中。

二、太平养老对盈利模式的探索及经营情况。

作为第一批获得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太平养老经历了中国企业年金发展初期的跌宕与变革,探索盈利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从“中国最具专业和创新精神的养老金综合服务供应商”到“中国最专业和最具创新精神的养老金和员工福利保障计划综合服务提供商”,均体现着太平养老深远的战略定位调整。在中国太平保险集团的支持下,太平养老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中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以企业年金专业化为起步高调切入和抢占新市场;二是结合自身能力和资源横向多元化;三是在多支柱业务支撑下逐步形成可预期的盈利模式。2006年至2010年,尽管企业年金市场并未如业界预期产生爆炸式的增长,太平梯养老凭借先发优势和持续的专业创新,在专业养老金公司中始终保持行业前三甲的位置。实现新增保费按年约40%的复合增长率,累计管理资产实现100倍的增长,管理费收入实现200倍的增长,年金业务2010年的边际贡献率较2009年将近翻上一番。

三、太平养老持续改善盈利模式的主要措施。

太平养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2011年年金业务新增缴费保持市场平均发展水平,管理费收入增长50%;2012-2013年,财务目标持续优化,在2012年实现打平盈利,年金业务增长高于市场平均增幅,管理费收入保持明显增长态势,实现1.5-2亿元的管理费收入;2014-2015年,要稳定盈利能力,年金市场保持15%-20%市场份额和市场同期增速,管理费收入随资产增速稳定增长,年金条线基本实现盈利。太平养老在快速发展中调整节奏,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对影响盈利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调整和坚持,在不同时期兼顾横向和纵向多元化的重点,力争持续改善盈利模式和盈利趋势。

1.推动养老金制度完善,争取改善经营环境。

在推动企业年金管理法规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太平养老应继续在职业年金制度、信托型补充养老保障制度等方面,积极参与国家制度层面的建设工作和试点推动工作,为养老金业务条线的纵向深入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明晰客户群定位,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太平养老大力应开展集团内部综合开拓业务员,并推进以目标客户细分为基础的销售渠道改革,通过多渠道有效获取和维护有价值的客户,实现多业务、多产品的匹配。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争取实现70%以上客户的跨业务条线多次开发和综合渗透,持续提升客户综合经营的价值贡献,真正建立立体多元化的综合经营管理体系。

3.优化流程,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太平养老在未来几年中,应根据统一战略目标、不同专业特色协调高效运作的思想进行体系化建设,大幅度提升运营服务和基础管理效率。进一步推动渠道专业化管理、机构差异化管理、销售有效性、固化销售费用、非核心业务外包或实现信息的集中与共享。

太平养老置身于国家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的时代,成熟市场养老金管理机构的发展经验和历程表明,通过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在市场经营过程中根据市场状况进行微调来实现盈利,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和高质量的保障型产品与服务,发挥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在构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李连友。企业年金基金运行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孙建勇。企业年金管理指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养老企业的盈利模式篇2

关键词:发展模式;养老地产;策略

养老地产又被称之为企业盈利型老年住宅,该地产的开发经营方式具有一定的立体型,与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的运营以及养老服务、金融创新相结合。将养老住宅作为重要的基础,集娱乐、餐饮以及养生等方面概念于一身,不断的完善时下养老地产的发展。当前,养老地产主要是我国实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相结合的社会化的一种养老方式,是一种养老载体,该方式正在被不断的推广。

一、时下养老地产盈利模式类型分析

首先,养老地产盈利来源主要在客户定位、土地获取以及政策优惠补贴等方面体现出来,如果按照盈利模式进行分类,则可以分为全部出售模式、销售+持有模式、会员制管理模式以及只租不售模式。

全部售出模式主要是养老概念住宅加之超配套设施。将出售房屋产权作为主要形式,将区域级别配套并举等;销售+持有模式主要是养老概念加之养老地产[1]。住宅销售和嵌入式老年公寓等各个方面运营情况结合,实现养老地产销售+持有模式;会员制管理模式主要是销售会籍。应用会员制管理模式,向外界出售不同期限的会员卡,变相实现销售+持有模式,最终实现会员制管理模式;只租不售模式主要由医疗健康社区担任全部运营职责,区别对待自理、半自理以及非自理客户,依据不同情况收取不同的租金,使得只租不售模式能够真正的实现。

其次,老年住宅市场类型也有一定的区分。主要被分为政府福利型、政府收益型以及企业盈利型。其中政府福利型主要是通过政府组织与开发经营管理之下的社会福利老年机构,是一种传统的养老院和福利院形式;政府收益型是政府一些相关部门组织开发与经营的,将出租形式作为重要收取相应费用的老年住宅形式,分析政府在养老地产方面的补贴和介入[2]。通常,政府收益型又被分为公办民营形式和民办公助形式,例如我国北京会晨老年公寓等。实践表明,现阶段我国养老房地产的形式,主要为了能够满足政府和一些低端客户的需求,在经营中也有一些养老房地长出现亏损经营的现象。但在政府福利型和收益型老年住宅,运营主体或者投资性主体方面,都会在政府支持之下获得一定的收益,收益幅度提升并不明显,但是在这期间专业化服务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育;而企业盈利型主要通过企业投资开发建设与运营单体等进行,明确基本的老年社区设计配套设施。企业盈利型可分为嵌入式老年公寓、老年社区与高端养老养生综合体等模式,这些不同的模式都被认为是养老地产。

二、时下养老地产现有政策分析

(一)法规政策支持与政府态度、相应的基本策略分析

针对时下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一方面,我国明确了在老龄化加速问题上,应该由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应对老年化问题,明确基本老年的保障与低端养老服务等都需要由政府承担,并且要不断的鼓励社会资本与产业资本机构积极的参与到我国养老事业行列里,从而为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另外,要政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明确具体的政策与措施,坚持"粗线条到细致化"的原则,在承担责任的基础之上,将相应的措施真正的落实,以有效保障养老房地产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二)政府坚持扶持和优惠措施

当前我国老龄化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因此我国政府不断的推出新的政策以有效的解决老龄化带来的房地产方面的问题,有效的扶持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明确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的总体思路与建设目标,不断的鼓励社会力量的投入与自身的投入,并且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3],确保将养老服务推崇到最高点,在能够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基础之上,提供最优的养老服务。

总结:

本文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时下养老地产盈利模式类型以及时下养老地产现有政策进行分析,明确现阶段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给我国养老房地产发展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为了能够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础之上,提供最优的老年服务等,我国政府提出需要加大社会投入以及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等,并且我国政府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不断的鼓励社会各个阶层参与到养老事业中,以便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睿,苏舟.中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10):38-42.

养老企业的盈利模式篇3

关键词:新常态;养老保险;世代交叠模型;延迟退休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2-0021-05

一、问题提出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这是党和政府对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的一个基本判断,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同时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适应新常态、应对新常态,并在新常态这一基本约束条件下深化改革,寻求更好的发展路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稳固的保障基础。

养老保险体系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为实现老有所养而采用的一整套体系,包括养老保险机构、养老保险产品、养老资金投资与监管制度等。各国在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采用了不同的养老保险体系,世界银行(1994,2005)认为世界各国在构建和完善养老保险体系中应至少包含三大支柱:一是政府强制执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是由政府或者雇主出资并带有福利色彩的养老金计划(即企业年金);三是通过个人储蓄或投资而形成的个人养老金融资产。

国内外学者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企业内生增长能力、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等。研究结论概括为三个观点:(1)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养老基金的收不抵支,很多国家通常以鼓励生育和延迟退休年龄来加以应对[1-7];(2)企业内生增长能力则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如果一个经济体中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人力资本,就可以推动产业进步,同时促进劳动收入占比有效提升,对冲社会养老风险[8];(3)养老保险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证明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为本国居民提供有效的养老资产配置,反过来也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9-11]。

前两个观点的文献资料较多,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而金融市场与养老保险相互促进的文献主要局限于国外研究,这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薄弱有关。为此,本文基于国家政策角度,重点研究人口老龄化、企业内生增长能力、金融市场改革三大因素对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情况下养老保险体系的影响。

二、模型构建

本文利用世代交叠模型基本思路[1,2,3,12]进行建模。首先假设在一个封闭经济中有三大经济部门:为数众多的个人(或家庭)、为数众多的竞争性企业、一个政府。

个人层面:为简便起见,本文不特意区分个人和家庭,个人提供劳动,获得工资,安排消费和储蓄,作为理性人实现整个生命过程中的消费最优化(也可以将储蓄理解为推后的消费)。

企业层面: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融资,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劳动,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组织生产。同时企业按照资本边际租金水平支付利息,按劳动边际成本支付工资,按企业家获得超额利润。为了模型简便且由于企业数量众多,故假设企业整体上不存在超额利润。

政府层面:假设该经济体中的政治、文化、法律等基础性社会制度给定,政府坚持利他,以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最大化为目标实施经济政策。假设政府创建了养老保险体制,除了养老保险之外政府既没有收入也没有支出。

(一)劳动人口

在人口代际结构中本文仍然采用oLG假设,个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不考虑个人寿命的不确定性,假设个人寿命分为两个阶段:成年期和老年期(每个阶段大概为20~30年)。

(三)社会养老与家庭决策

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统账结合”的养老制度,其中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来自于工资,假设社会养老保险费率为q;除去社会养老费用后,个人自主选择消费储蓄方式,并通过金融市场转化为有效投资。同时政府制订了社会养老保险计发工资水平,为当期社会工资水平的一定比例,设为w。

以第t代典型个人为例,假设成年期个人收入为工资,支出为消费、社会养老保费,显然收入与支出之差为储蓄。在老年期,个人收入为成年期积累的储蓄、基本社会养老金给付,支出为消费。结合上面的相关假设,特作如下定义:

令(t,1)为第t代人的成年期,(t,2)为第t代人的老年期,则Ct,1为第t代在成年期的消费,Ct,2为第t代在老年期的消费;St为第t代在成年期的储蓄;β代表个体的时间偏好程度,参数值越大表示个体越倾向于当期消费,反之则倾向于延迟消费。因此,家庭决策模型描述如下(效用函数定义为对数效用函数):

四、政策效应模拟分析

(一)参数设定

对式(23)所涉及的经济参数进行校准(每期设定为20年),具体参数设定及其理论依据如表1所示。将表1中的参数值代入式(23),解得年均利率水平为10.60%,这与当前中小企业实际贷款利率基本相当,表明模型构建具备较强的应用价值。

(二)政策情景设定

1.延迟退休。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延迟退休。按照现有材料,预计我国将延迟退休5年,即第(t-1)代人口在第t期还要多工作0.25个单位时间(每期为20年,延迟退休5年即增加0.25个单位时间)。在第t期劳动人口共有:

nt+0.25nt-1=nt+0.25nt/(1+n)=1.18nt

因此实施延迟退休后,劳动人口增长率将从原有的0.38变动为最高的0.63,即0.38≤n≤0.63。但是如果没有实施延迟退休,我国老龄化情况将持续严重,为简便起见,设定n=0.3,情景设置中n分别取值0.3、0.4、0.5和0.6。

2.社会保险费率。

社会保险费率沿用表1中的取值为28%。未来国家有三种选择:一是维持现有水平保持不变;二是降低费率(减轻企业负担);三是提高费率(人口老龄化压力)。相应地,设置三个政策情景:28%保持不变,下降为20%,提高到40%。

3.劳动收入占比。

增加劳动者收入水平一直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因此也设置两个政策情景:劳动收入占比保持在0.5不动(α=0.5),劳动收入占比提高至美国当前水平(α=0.25),即0.25≤α≤0.50,情景设置中α分别取值0.5、0.4和0.3。

4.金融改革。

随着我国出现新常态,金融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储蓄转化为投资将更为顺畅。基于此,设定0.8≤b≤1,情景设置中b分别取值0.8、0.9和1.0。

(三)数值模拟分析

在上述政策情景下,按照不同的政策组合进行数值模拟,具体结果见表2所示。为了更好地分析社会养老保险盈亏情况,定义Dt为第t期的社会养老保险盈亏,即第t代成年人社会养老保费支出减去第(t-1)代老年人养老金收入,则:

显然,只需要计算q-w1+n就可以得到养老金盈亏占人均工资水平的比重,因此,将该比例定义为养老金盈亏比例。

从表2中养老金盈亏比例来看,不管是否实施延迟退休,只要人口老龄化问题仍然较为严重,为了维持社会养老基金的正常运转,提高社会保费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也需要付出市场利率显著上升的代价;另一方面,在老龄化较为严重的条件下,如果确保市场利率维持较低水平,也不得不面对社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的窘境。

五、结论与建议

我国“421”人口供养结构使家庭财富积累和代际转移难以满足养老需求,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又决定了短期内不能完全实现社会化养老,因此,推行养老保险市场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效应模拟分析结果说明:

1.国家不能仅仅依靠延迟退休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

与校准值相比,组合C~G都表示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可以适当提高劳动力供给,但如果单纯实施延退而缺少配套的金融市场改革措施,那么,延迟退休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并不必然使养老金扭亏为盈,例如组合e市场利率由校准值10.6%上升到10.69%,养老金亏损由15.47%上升到17.5%。延迟退休可以延长缴费年限,相应缩短领取养老金年限,主要目的是解决养老金可持续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已不可避免,现阶段延迟退休更多的是个人自主选择,学术界关于强制延迟退休和弹性延迟退休对于劳动力供给、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没有明确结论,因此,可以考虑实施放宽人口政策,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放开二胎”就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保持劳动力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的导向性政策。

2.国家应保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对稳定。从数值模拟结果来看,如果将养老保险缴费率从0.28提高到0.4,养老金盈亏状况有所好转,表现为养老金盈亏从校准值的亏损15.47%变更为组合C的亏损2.86%,或者组合G的盈利2.50%。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个人养老保险总缴费率已经处于高位,企业也承担较重的经营压力,因此,不宜继续调高总缴费比率。同时,短期内也不宜较大幅度地调低社会养老保险费率,这样可能会引起社会保险基金的更大幅度亏空,不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国家在保持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稳定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比率,降低企业缴费比率,逐步降低总缴费率是未来缓解资金供需矛盾的可行方案。

3.国家应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并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从提高劳动收入占比和金融市场投资转化率来看,组合C~G可以得出相同结论,随着投资回报率由0.5降到0.3,相应劳动收入占比从0.5提高到0.7,金融市场投资转化率从0.8提高到1.0,都会降低市场利率,例如组合B的年均市场利率从10.75%降至6.26%,组合G的市场利率从12.66%降至7.88%。养老金满足未来养老需求的关键点在于高效投资、稳健回报。国家应加强养老保险体系的改革创新,使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更为直接和有效,完善的金融体系为各类养老金提供可靠多元的投资渠道,较低的市场利率可以有效调控企业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Diamondpa.nationaldebtinaneoclassicalgrowthmodel[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0,55(5):1126-1150.

[2]KotlikoffLJ.theaKmodelitspast,presentandfuture[R].nBeRworkingpaper,1998.

[3]KotlikoffLJ.Simulatingtheprivatizationofsocialsecurityingeneralequilibrium[R].nberworkingpopers,1996.

[4]袁志刚.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1,(5):13-19.

[5]王晓军.社会保险精算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26-139.

[6]杨再贵.中国养老保险新制度与社会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本金[J].中国人口科学,2007,(4):74-79.

[7]彭浩然,陈华,展凯.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变化趋势分析[J].统计研究,2008,(6):63-69.

[8]邹铁钉,叶航.养老保险体制改革[J].统计研究,2014,(2):24-34.

[9]LinY,CoxSH.Securitizationofmortalityrisksinlifeannuities[J].JournalofRiskandinsurance,2005,72(2):227-252.

[10]BlakeD,Cairnsa,DowdK,etal.Longevitybonds:financialengineering,valuation,andhedging[J].JournalofRiskandinsurance,2006,73(4):647-672.

[11]Denuitm,Devolderp,GoderniauxaC.Securitizationoflongevityrisk:pricingsurvivorbondswithwangtransformintheleecarterframework[J].JournalofRiskandinsurance,2007,74(1):87-113.

[12]BlakeD.pensionFinance[R].Johnwilley&sons.2006.

[13]白重恩,张琼.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2014,(10):3-30.

养老企业的盈利模式篇4

关键词:养老地产;物业;+ptR;模式

社会购房需求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中第一次就中国经济新常态作出了诠释,所谓经济新常态主要指中国将面临结构产业调整,产业分工需要细致,中国经济增长将由高速转入中高速。新常态表明中国经济进入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红利加速消失、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变得更强、结构转变压力加大的时期。[1]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二产业对于国家GDp贡献率的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自2010年至2014年第二产业贡献率已经出现连续四年下滑。作为第二产业的标志性产业房地产业也无可避免受到了冲击。中国房地产业正面临着一二线城市房价奇高,而三四线城市出现大量的鬼城、烂尾楼的事实。因此,如何在经济转型期重新寻找房地产业的发展机遇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国内外产业发展经验,未来房地产业的长足发展依然离不开国家政策以及社会需求。通过分析国内外房地产模式发展现状,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政策,得出发展养老地产、建立ptR模式、满足中产阶级购房需求将成为总过房地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养老地产的兴起

随着人口结构不断变化,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预测,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0%,从业主消费特点角度分析,老年人相比其他住户而言对卫生医疗设施要求更高、休闲娱乐设施需求并不突出,中国传统的三代同堂、互相照料的居住模式在购房压力巨大的城市已逐渐消失,因此,养老地产的发展将有利于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关于养老地产,国外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例。首先从地产类型划分来,美国采取独立式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老年社区等形式。而在融资模式来说,美国地产的类型一般根据老年群体需要护理的程度划分有形成了完善的融资体系,开发养老地产既可以通过向银行贷款、发行债券、保险公司供给,也可以通过证券化等方式筹资。盈利模式除了通过直接销售和出租地产外,更多的是通过对养老产业进行专业化、多层次、多角度的细分,为养老人员提供相关的咨询、照顾、护理等服务赚取利润,并提供大量的增值服务,诸如保险、理财等。而就中国目前的养老地产发展而言,主要面临融资渠道和地产类型单一、盈利模式模糊、投资成本高而回收期长等问题。因此,为减少建造成本,中国养老地产可采取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即在原有小区基础上分层次构建养老社区。此模式客户群体广泛,群众基础好,其核心问题在于解决与原住户的关系,确保影响原住户的生活质量。这种模式在位于上海万科城市花园小区内已有成功案例。其次针对持有模式资本回收周期长问题,可采取社区销售+持有模式,同时应拓宽融资渠道,与政府、保险、医疗行业建立长期合作,减少企业用地成本等前期投资,通过保险、医疗等增值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回笼资金,从而促进养老地产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2ptR模式-地产企业新出路

近期万科股权事件愈演愈烈,而万科计划引入深圳地铁则引发了关于物业加轨道交通的新一轮猜想。在房地产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未来的房地产行业加大同轨道交通业的融合将有助于房地产企业寻找新的盈利点,继续提高品牌影响力。而ptR模式的有效运用恰恰能够为房地产企业同轨道交通产业的融合带来显著帮助与收益。ptR模式即ppp、toD、R+p三种模式的融合。[2]不同于ppp模式单个项目的政府与私人企业的融合,ptR模式更强调轨道交通业务、房地产业务、物业管理的多方面融合,即轨道交通同周边土地综合开发。ptR模式最早出现在香港地铁项目中,ptR模式的成功实践也使得香港地铁成为了全球为数不多的盈利的地铁公司之一。虽然ppp模式在我国可行性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是单纯的ppp模式并不能有效的整合资源,相比之下,ptR模式可以加大企业同政府、轨道交通业的合作,企业与政府通过股权划分一方面可以转移单纯的轨道交通面临的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的风险,同时可以提高轨道交通周边房产开发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也更有利于开展周边服务,通过物业管理来提高整体效益。

3目标人群精准化-适应中产阶级需求

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生产力引擎,根据瑞士信贷银行最近的《全球财富报告2015》,中国中产阶级人数达到1.09亿人,虽然只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但却超越美国的9200万人,成为全球中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国家。据推测中产阶级一生中将多次换房,中年以后拥有第二住宅,进行房地产投资将成为普遍的现象。[3]目前,中国社会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形,未来将向橄榄球型社会过渡。因此把握中产阶级的购房需求将是未来房地产业的一大机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产阶级已经不在局限于生存需求,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开始注重生活品质,更多的时间远离城市前往乡村休闲度假,作为休闲度假等城市周边乡村的特色房产将会吸引中产阶层的目光。因此作为房地产企业在近几年兴起的旅游地产中也可加大对适合休闲娱乐的乡村的投入力度。

4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制度改革将会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房地产企业应该逐步减少对传统模式的依赖,着眼于未来市场需求,加强自身结构调整,提前布局养老产业,拓宽同政府的合作渠道,同时精准化提供服务,从而实现长足发展。

作者:张瑞俏谷文强单位: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

养老企业的盈利模式篇5

【关键词】养老地产;CCRC模式;养老需求

CCRC(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y)中文译为“持续照料型退休社区”,源于美国,是一种复合式的老年社区,通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自理、辅助照护、专业护理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照料服务。

CCRC将老人按其健康活跃或需要照料的程度分为三类:自理型老人――居住者在社区中有独立的住所并且生活能够自理;介助型老人――当居住者的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照料时,他们将从自理转入介助型护理;介护型老人――当居住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照料时,他们将转入介护型护理,得到社区提供的24小时有专业护士照料的监护服务。

1CCRC开发模式特点

在美国,CCRC模式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复合型养老社区,当前运营商主导的CCRC模式82%为非盈利性组织所有。

1.1紧凑的规划布局

CCRC通常选址在距离城市中心五十至一百公里的郊区或邻近郊县,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适宜的自然气候、便利的交通条件。社区内空气清新,景色优美,设施齐全,十分适合居住与养生。CCRC项目地价便宜,以多层为主,布局紧凑,密度相对也高。紧凑的规划布局,能进行集中护理服务,方便对老人展开及时的护理和照顾,减少管理成本。

1.2满足多方位的居住需要

CCRC模式设施齐全,集居住、餐饮、娱乐为一体,提供各种生活配套设施,包括餐厅、超市、洗衣房、银行、邮局、美容美发厅、游泳池、健身房、温泉浴场、高尔夫球场、电影院及各种娱乐场所。CCRC模式不仅满足老人在舒适生活、健康管理、护理医疗等多方面的养老需求,而且还满足老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及身体机能状态时的不同生活需要。不论是配备的服务设施,还是提供的产品类型,至少满足了三类老人的居住需求,体现三类老人的基本特征。

1.3租赁为主的经营模式

在经营上CCRC模式以收取入门费和年费为主,提供地产租赁权和服务享受权。通过收取房屋租赁费和服务费盈利,包括一次性入门费、年费和特殊服务费等。入门费按房间大小从20万-100万美元不等,年费或月费按护理程度而定,健康活跃老人3000美元/月,半护理老人4000美元/月,全护理老人5000-6000美元/月。特殊服务费取决于个体需要的额外护理服务。

1.4较高的管理和护理服务人员比例

CCRC项目的社区医院拥有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以及高科技的医疗设备,为入住老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专业、快捷、亲情的医疗服务。对管理和护理人员水平要求较高,员工人数也比较多,提供服务者和入住老人比例为1:1。社区内设有医疗室,每层设置秘书站(护理站)附近紧邻医院资源,有老人专属食堂,给老人提供营养配餐。

2CCRC开发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1满足我国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

CCRC模式的开发理念是,在复合式社区中满足老人对舒适生活、健康管理、护理医疗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基本养老需求,在老人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也不需要搬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想对应的医疗护理和照料服务。这种复合式养老社区采用居家式的自主养老方式,具备住宿、餐饮、娱乐活动等功能,提供的服务内容涵盖了老人生活的各个部分,除了衣食住行、医疗健康、心理关照,还包括了自我价值再实现,为老人退休后营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另外,根据大多数老人的居住习惯,仍希望与子女同住或就近居住,因此CCRC中的独立住宅的居民包含长住老人和陪伴居住的年轻人。总的来说,CCRC模式能满足我国老人对居家养老的需要,不离开熟悉的环境,还能享受到专业的多元化服务。

2.2满足我国老人不同生理年龄阶段的养老需求

入住CCRC的老人群体由自理型老人、介助型老人和介护型老人组成。CCRC提供的服务功能和产品形态都取决于不同类型的老人的需求,从建筑形态、内外部设施、专业团队、服务内容等方面都根据三类老人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入住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生理的需要,逐渐从独立生活的自理型老人转为需要辅助生活的介助型老人,最后转入需要护理生活的介户型老人,入住的老人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所有服务内容进行自由选择。

2.3满足我国中高端老龄人口的养老需要

虽然CCRC模式能够为老人提供一个几乎完美的颐养身心的环境,但是模式却来之不“宜”。CCRC通常会收取一笔入住费用,并且每月会收取相应服务费,根据入住社区的奢侈程度、房子大小、入住人数以及将来包含的照护种类,CCRC的收费区别比较大。从国外CCRC模式的发展来看,良性运作的养老地产项目能有效地满足一部分中高端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整体养老负担。我国当前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2亿,养老服务主体的基数是巨大的,同时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养老地产CCRC模式下的中高端收费水平,我国的消费者不但有这种需要,而求承受得起。

2.4满足我国养老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养老地产作为商业地产性质的房地产项目,盈利和可持续发展是养老地产企业关注的核心。从当前CCRC开发模式的物业形态来看,主要有销售型独立住宅、持有型辅助住宅、持有型护理中心、持有型商业配套、持有型医疗机构。CCRC模式前期主要通过产权销售和会员制的方式来盈利,尤其在CCRC项目初期,品牌影响力不够、会员卡销售不理想的情况下,必须销售部分产权以支持现金流。CCRC模式后期主要是服务费、持有物业租金、年费、物业增值收益等,这些奠定了CCRC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这种开发模式能满足我国养老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能为我国养老地产领域带来新的创新和突破。

目前我国养老地产还处于起步阶段,传统观念、市场环境和国家相关政策等因素也在制约着它的发展,养老地产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CCRC开发模式在国外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我国应从特有的国情出发,提出中国养老地产的CCRC开发模式,以期在中国养老地产领域实现新的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1]李卿曦.从CCRC开发模式看中国未来养老地产的复合形态及其技术要求[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8):20-23.

养老企业的盈利模式篇6

2015年我国老龄人口即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5%左右,人口老龄比例加重,速度加快的同时,养老保障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企业年金制度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个人账户基金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补充养老制度,在养老保障问题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起。然而,由于其现实的发展模式存在收益低、风险高的特点,需要探索更有利于促进企业年金基金积累的发展模式。2013年12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召开新闻会,新闻发言人称,证监会支持企业年金入市。由此,“企业年金入市”使企业年金成为更加开放的市场,引起各企业和投资市场的高度重视,符合有关规定的各类金融机构在参与金融混业经营的同时,对进军企业年金制度也跃跃欲试。

一、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模式分析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明确指出:“本办法所称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言外之意,企业年金就是指企业工作人员除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外,自愿在企业依据现实发展状况及经营境况而自主建立的基金形式,其运行模式是在企业员工自愿缴纳部分费用的前提下,企业为其缴纳部分费用,两部分费用共同组成基金,委托专业机构管理规划,以使员工达到退休年龄后领取年度定额退休金的养老保险制度。国际上的企业年金模式主要包括DB(DefinedBenefit)确定收益型和DC(DefinedContribution)确定缴费型模式、基金型企业年金、记账型企业年金、开放型企业年金计划等等。其中主流的企业年金模式主要是前两种。确定收益型模式是“以支定收”的模式,是指企业员工在退休后能够领取的退休金额是确定的,但是其在工作期间缴纳的费用却是不确定的。其优势在于员工缴纳费用较低,风险由企业承担,即员工工作期间需要缴纳的费用主要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基金的运作境况而由企业完全缴纳或者员工缴纳少数费用,差额由企业弥补。但其劣势在于不设置个人账户,企业与员工缴纳的费用都不确定。确定缴费型模式是“以支定收”的模式,是指企业与员工共同缴纳的费用及比例是确定,但是其在退休后能够领取到的退休金额是不确定的。其优势在于设置个人账户,以方便个人在退休后领取退休金。但其劣势在于风险由员工承担。综上可见,这两种主要的企业年金模式各有利弊,需要寻求更好的方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年金制度。

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分析

金融业混业经营是由分业经营过渡发展来的,是指由我国原来分业经营的银行、保险、证券及其他金融行业,在经营业务方面可以相互之间任意合作,或者与非金融业合作,实现各行业多元化发展的经营模式。它已晋升为全球经营市场发展的引领者,是未来的主导发展方向。我国在这种发展趋势的带动下,也将混业经营发展作为重点发展模式。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混业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全能银行模式和金融控股集团制度模式。其中全能银行模式是指将各种金融业务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都设置在银行内部[1]。其优势在于能够减小银行的经营风险,使银行收益相对更加稳定,也有利于客户一站式的办理相关业务。其劣势在于银行内部的复杂程度增高,监督管理的难度系数增大,同时对其他金融行业承担的风险也有所增加。金融控股集团制度模式是某一金融机构通过获得股权的方式达到与其他金融行业合作的目的。其特点在于控股金融机构将其他金融行业兼并组成金融集团,但是其他金融行业在有限责任的范围内各负盈亏,而控股金融机构却可以通过控股实现集团的利益最大化。[2]其优势在于能够使整个金融集团的利益最大化,是其他金融行业的风险最小化,其劣势不甚明显,因此被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所青睐。由上述表述可知,全能型银行模式具有一定的劣势,而且我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暂时无法驾驭这种模式。另外,发达国家在金融控股混业经营方面的诸多经验也为我国实行金融控股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我国适合选择金融控股集团制度的混业经营模式。

三、我国企业年金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互动发展模式探析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年金主要实行确定收益型和确定缴费型两种模式,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选择金融控股集团制度模式。事实上,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存在着诸如企业年金分布不均,覆盖面小、难以预期的替代率、企业年金操作规范性不足等问题。金融混业经营中的各项机构中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目前的分业监管,不免会出现监管空白地带和多头监管的现象,造成投资市场混乱和监管效率低下的状态。由此需要利用金融混业经营将行政监管转变成业务监管、协同监管等来提高监管效率和投资收入。金融业混业经营方面也存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复杂问题。为了利于企业年金的健康稳序、保值增值的发展,笔者认为将企业年金与金融业混业经营相结合,通过合理的规划,开拓新的渠道将投资理财和养老储备金相结合发展,充分利用民间闲置资金,将企业年金置于金融控股集团制度的混业经营模式架构之下,将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三种不同的角色[3]混合于一体,共同管理实现二者互利共赢的互动发展模式是明智之举。企业年金注重盈利,因此提高它的盈利效率和能力是企业年金的发展方向,也是其金融混业经营互动的重中之重。此种理念的实现需要借助金融混业经营中的“一条龙服务”的模式。

企业年金发展与金融混业经营互动发展模式对于二者的均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企业年金发展而言,其根本目的在于保值增值,在完全积累的基金制度模式下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因此与金融混业经营相结合成为必然要求。在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同时能够增加金融混业经营中的资本积累和资金供给,从而促进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另外,企业年金与金融混业经营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其组合投资、分散风险、长期回报的特点,达到理性投资、使资本市场、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养老企业的盈利模式篇7

不得不说,有些直销企业的专卖店商业模式案例是成功的,如安利模式。当然,有些还尚未成功,依旧在进行艰难的摸索,如雅芳模式等。考量这些商业模式的商业指标只有一个,就是看这些专卖店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单店盈利的问题,或者说能不能有效地保持单店盈利的可持续增长。

复合营销与直销企业的转型

中国内地的直销企业共同经历过两次转型。第一次是从1998年开始,这次转型的目标模式为店铺+推销员,因此也就出现了一大批直销企业开设的专卖店。

这种商业模式第一次将无店铺的人员直销和有店铺的专卖店销售结合在一个公司里,也就是说在一个公司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销售方式及其要素,包括营销渠道、终端、信息传播、方法等,并能够形成协同运营的系统。这种商业模式可以称之为复合营销的商业模式。可以说,这是中国内地直销企业所创造出的一种商业模式,也第一次出现了复合营销中的专卖店盈利模式的问题。

直销企业的第二次转型始于2005年,但真正有意义的转型目标是其后推出的服务及其网点建设,首次将服务提高到转型目标的高度。在这方面,安利这个老牌企业两次将服务提高到年度目标。正因为如此,第二次转型使专卖店更趋向于服务含量高的养生馆、美容店。

复杂性消费者是人员直销特定的消费群体

尽管直销企业已经被转型为复合营销的商业模式,但直销企业之所以还被称之为直销公司,是由于直销企业仍旧保留着人员直销作为复合营销中的主流营销渠道和终端。这种状态在直销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串联还是并联。而专卖店在复合营销中只是其中的一个终端。

纵观直销企业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百年的雅芳,还是半个世纪以上的安利,直销企业所销售的产品大部分为涉及人们健康的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涉及人们容貌的化妆品、美容用品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日用品、家居用品等。对于这种类型产品的消费,是需要学习才能够了解、熟悉和掌握从购买到使用的全过程,我们将这类产品的消费行为称之为复杂性消费,将这种类型的消费者称之为复杂性消费者。复杂性消费者一直是人员直销特定的消费群体。

专业化服务才能够使复杂性消费转为便捷

如何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成为一种便捷行为,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对于简单性消费行为,各种类型的自选超市、网购使人们的购物越来越方便和快捷。复杂性消费行为则不同,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了解、熟悉和掌握从购买到使用的全过程,因此,通过对这一类消费者进行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以及各种各样的技术服务才能够使这种消费变得便捷。所有的这些服务应该是专业化的服务。否则,或者是无效,或者是有害的。

人员直销是一种人员面对面的销售行为,和各种类型的自选超市、网购不同,人员直销的各种服务贯彻在售前、售中、售后的始终。像直销企业这样把培训服务、咨询服务等提到这样的高度和贯彻到售前、售中、售后的企业不多。当前直销企业和直销人员的服务在于专业化程度的问题。

复合营销中专卖店的盈利模式

专卖店是一种有固定地点的销售终端。对于同样的复杂性消费者来讲,有固定地点的销售终端优于无固定地点的销售终端,因此,在复合营销体系中,专卖店有其特有的优势。专卖店的劣势在于增加房屋及其设施,提高了销售成本,从而会影响到盈利。

涉及专卖店盈利模式的第二个问题是专业化服务。专卖店的盈利仍旧是销售问题,专卖店的销售取决于专业化的服务,无论是售前、售中,还是售后服务,都必须是专业化的服务。

养老企业的盈利模式篇8

养老保险制度一直被视为社会“稳定器”。但目前,国内养老金待遇差距较大的问题颇为引人关注。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曾向媒体表示,“两个高工不如一个机关勤杂工,三个高工不如一个小学教师。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他的质疑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在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间实施的养老金“双轨制”的争论,近年来关于弥合养老金待遇落差的呼声一再高涨。但囿于统筹基金捉襟见肘、各方利益牵涉其中,解决方案一直付之阙如。

“双轨制”凸显社会不公

事实上,因养老金“双轨制”而引发的退休待遇不公现象在全国十分普遍。据浙江宁波市政协副主席范谊提供的2010年数据显示,当地30多名国有企业退休老干部的退休金不足2000元,而与他们一同参加工作的行政副科级干部退休后每月实际收入近5000元,一名县级机关当门卫的退休人员每月也能领到4600元。这一数据与“两个高工不如一个机关勤杂工”的论断不谋而合。

其实,退休金“双轨制”的产生由来已久。我国于1992年开始正式推出社保制度,政府希望它能承担起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的重要角色,并设立了由在职员工缴存的个人账户以及由企业缴存的统筹账户。

然而,在养老金发放过程中,相关规定却针对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员工设计了不同的核算模式:企业员工的退休金是以在职期间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为依据,综合考虑即期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后计发的;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所享有的养老金,则是按照退休前员工工资补贴标淮和连续工龄计发,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此前个人账户的缴费时间多与寡并不影响养老保险待遇,而是在退休后以补贴的形式返还。

这意味着,企业员工养老保险体系中所体现的“多缴纳、多受益”,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中无从彰显。不可否认,机关事业单位创造的主要是社会效益,它们的价值不可简单地以经济效益来衡量,但在养老待遇上兼顾公平与效率,反映了社会对劳动者以往贡献的尊重。

高不成、低难就的“并轨”之路

时下,各方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改革已达成大体共识,但现在的问题是,并轨方向应该是“从高”还是“就低”尚难以明确,并各自存在一定的阻力。自2005年起,国家已连续六年七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上涨幅度约800元,让企业养老金水平“向上看齐”的政策意图隐现。

但如此上涨幅度显然距离“到位”还相去甚远,2000~2005年,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年均增长13.07%和11.48%,而同期企业退休职工的收入年均增长仅6.92%。以现在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增长速度,仍需要较长时间才可能“追上”机关事业单位水平。

更为关键的是,如今养老金“空账”问题已较为严重,而各地财力又难以彻底解决养老金“寅吃卯粮”现象,企业员工退休金待遇短期内大幅度提高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即便是上海这样财政收入规模历来位居全国前列的城市,也依然无法承受社保亏空的巨大压力。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不久前坦言:“社保是上海可持续发展中最头痛的一个大问题。”财政每年都要拿100多亿元用于填补社保基金,当地财力已不堪重负。

既然养老金“从高”难以一蹴而就,有关部门也试图通过“削峰”之举彰显养老金待遇的社会公平性。遗憾的是,退休金与生俱来的刚性也阻滞了这一中庸路径。2009年国家曾试图对学校等事业单位进行社保改革,向企业看齐,却遭到了强烈反对。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质疑,既然要“一碗水端平”,为何单从他们开始取消福利“高地”?然而,向机关单位退休福利“动刀”又绝非易事,其间牵涉众多政策决策者的利益,断然削减退休待遇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破解养老金“双轨制”还需要跳出既有框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退休人员养老金“高不成、低难就”的格局下,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退休金保障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推动:其一,充盈养老统筹账户,为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寻找新的资金源泉;其二,设立基本养老金与补充养老金相结合的制度,前者用于体现公平诉求;后者则是对养老金分配效率的兼顾。

难“做实”的养老金账户

如何为养老金账户“开源”,已成为困扰各地财政的一件头痛事。实际上,养老金“空账”现象在各地十分普遍,全国养老金“空账”总规模已达1.3万亿元左右。但现在的问题是,谁来为这部分空账埋单?

从目前采取的资金筹措方式看,主要包括扩大社保基金现存规模来缓解养老金支出压力:将个人账户缴存比例从11%降低到8%,以增加统筹账户所能动用的资金规模;将养老保险金进行投资管理,通过增值以缓解养老金支出缺口等三种方式。

但这些举措的效应并不明显,前两者的思路并未跳出“寅吃卯粮”的框架,而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临近,未来缴纳社保的适龄劳动力数最增速将会减缓,养老金缺口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扭转,甚至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而实践已经证明,将现存养老金投资理财的做法是“失效”的。数据显示,2000~2008年问,我国Cpi平均涨幅为2.2%,而同期养老金账户投资收益率不到2%。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养老金投资实际是负收益。显然,既有养老模式尚“朝不保夕”,提高养老金待遇短板就如同“纸上谈兵”了。

应当看到的是,养老金“空账”的实质是国家对1992年社保制度推出以前已经退休的“老人”,以及当时已经正式参加工作、工龄视同参保“中人”的社会保险欠账。在计划经济时代,职工创造的大部分财富并未以基金形式积累,而是用于国有企业投资扩建。正是因为当年已经拿走了他们的“必要扣除”,所以这部分员工退休后不应再为养老单独缴费。

既然养老金亏缺是由于社保体系改革前国有企业未能足额为其员工缴纳社保所致,那么,其真正债务人是国家。通过国有股转让、国有企业收益分红等手段将养老金账户“做实”,堪为社保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健康运转的前提条件。

遗憾的是,虽然近年来以“石化双雄”、中移动等为代表的垄断央企表现出惊人的获利能力,但国企上缴红利的企业范围过小、上缴比例过低的局面却一直未有改观,这些依仗国有资源聚集的盈利甚至被国企“内部留存”,从而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隐患。虽然从2011年起我国央企上缴红利比例上调了5个百分点,其中石化、烟草、电力等15家垄断国企的上缴比例提高至15%,但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平均50%的国企红利上缴比重,我国国企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仍然偏低,其“反哺”社会程度仍极为有限。

如若国有企业“反哺”到位,养老金账户吃紧现象将获得实质性缓解。届时,退休金制度将可能实行国家财政兜底的补贴政策,以确保退休金足额、按时发放,并及时“修补”养老金短板。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以制度化形式要求由财政提供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在若干年内逐步纳入到社保基金统一管理。

年金制度还有多远

在保障退休养老金制度的公平性之后,如何向社会退休人员进行再分配,以体现养老金发放的效率,国际经验可供借鉴。在西方发达国家,每位退休公民都拥有一个基本养老账户,从高官到一个普通孤寡老人,其基本养老金都是同等水平的,足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

此外,这些国家还设立了与职业相关的补充养老金,也叫职业年金。这部分养老金与退休人员在职时期的工资水平和社会贡献挂钩,以体现对精英人士的奖励。例如,美国老百姓的退休金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社会保险金和养老金。前者是让退休人员维持日常生活的保障:而后者则又分为福利退休计划和投资退休计划。即雇主与社会保险机构提供的奖励性退休福利,这部分退休收入与退休人员曾经的工作绩效及受雇企业盈利业绩好坏有密切联系。

养老企业的盈利模式篇9

关键词:企业年金;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2015年我国老龄人口即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5%左右,人口老龄比例加重,速度加快的同时,养老保障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企业年金制度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个人账户基金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补充养老制度,在养老保障问题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起。然而,由于其现实的发展模式存在收益低、风险高的特点,需要探索更有利于促进企业年金基金积累的发展模式。2013年12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召开新闻会,新闻发言人称,证监会支持企业年金入市。由此,“企业年金入市”使企业年金成为更加开放的市场,引起各企业和投资市场的高度重视,符合有关规定的各类金融机构在参与金融混业经营的同时,对进军企业年金制度也跃跃欲试。

一、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模式分析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明确指出:“本办法所称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言外之意,企业年金就是指企业工作人员除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外,自愿在企业依据现实发展状况及经营境况而自主建立的基金形式,其运行模式是在企业员工自愿缴纳部分费用的前提下,企业为其缴纳部分费用,两部分费用共同组成基金,委托专业机构管理规划,以使员工达到退休年龄后领取年度定额退休金的养老保险制度。国际上的企业年金模式主要包括DB(DefinedBenefit)确定收益型和DC(DefinedContribution)确定缴费型模式、基金型企业年金、记账型企业年金、开放型企业年金计划等等。其中主流的企业年金模式主要是前两种。确定收益型模式是“以支定收”的模式,是指企业员工在退休后能够领取的退休金额是确定的,但是其在工作期间缴纳的费用却是不确定的。其优势在于员工缴纳费用较低,风险由企业承担,即员工工作期间需要缴纳的费用主要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基金的运作境况而由企业完全缴纳或者员工缴纳少数费用,差额由企业弥补。但其劣势在于不设置个人账户,企业与员工缴纳的费用都不确定。确定缴费型模式是“以支定收”的模式,是指企业与员工共同缴纳的费用及比例是确定,但是其在退休后能够领取到的退休金额是不确定的。其优势在于设置个人账户,以方便个人在退休后领取退休金。但其劣势在于风险由员工承担。综上可见,这两种主要的企业年金模式各有利弊,需要寻求更好的方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年金制度。

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分析

金融业混业经营是由分业经营过渡发展来的,是指由我国原来分业经营的银行、保险、证券及其他金融行业,在经营业务方面可以相互之间任意合作,或者与非金融业合作,实现各行业多元化发展的经营模式。它已晋升为全球经营市场发展的引领者,是未来的主导发展方向。我国在这种发展趋势的带动下,也将混业经营发展作为重点发展模式。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混业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全能银行模式和金融控股集团制度模式。其中全能银行模式是指将各种金融业务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都设置在银行内部[1]。其优势在于能够减小银行的经营风险,使银行收益相对更加稳定,也有利于客户一站式的办理相关业务。其劣势在于银行内部的复杂程度增高,监督管理的难度系数增大,同时对其他金融行业承担的风险也有所增加。金融控股集团制度模式是某一金融机构通过获得股权的方式达到与其他金融行业合作的目的。其特点在于控股金融机构将其他金融行业兼并组成金融集团,但是其他金融行业在有限责任的范围内各负盈亏,而控股金融机构却可以通过控股实现集团的利益最大化。[2]其优势在于能够使整个金融集团的利益最大化,是其他金融行业的风险最小化,其劣势不甚明显,因此被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所青睐。由上述表述可知,全能型银行模式具有一定的劣势,而且我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暂时无法驾驭这种模式。另外,发达国家在金融控股混业经营方面的诸多经验也为我国实行金融控股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我国适合选择金融控股集团制度的混业经营模式。

三、我国企业年金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互动发展模式探析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年金主要实行确定收益型和确定缴费型两种模式,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选择金融控股集团制度模式。事实上,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存在着诸如企业年金分布不均,覆盖面小、难以预期的替代率、企业年金操作规范性不足等问题。金融混业经营中的各项机构中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目前的分业监管,不免会出现监管空白地带和多头监管的现象,造成投资市场混乱和监管效率低下的状态。由此需要利用金融混业经营将行政监管转变成业务监管、协同监管等来提高监管效率和投资收入。金融业混业经营方面也存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复杂问题。为了利于企业年金的健康稳序、保值增值的发展,笔者认为将企业年金与金融业混业经营相结合,通过合理的规划,开拓新的渠道将投资理财和养老储备金相结合发展,充分利用民间闲置资金,将企业年金置于金融控股集团制度的混业经营模式架构之下,将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三种不同的角色[3]混合于一体,共同管理实现二者互利共赢的互动发展模式是明智之举。企业年金注重盈利,因此提高它的盈利效率和能力是企业年金的发展方向,也是其金融混业经营互动的重中之重。此种理念的实现需要借助金融混业经营中的“一条龙服务”的模式。

企业年金发展与金融混业经营互动发展模式对于二者的均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企业年金发展而言,其根本目的在于保值增值,在完全积累的基金制度模式下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因此与金融混业经营相结合成为必然要求。在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同时能够增加金融混业经营中的资本积累和资金供给,从而促进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另外,企业年金与金融混业经营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其组合投资、分散风险、长期回报的特点,达到理性投资、使资本市场、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四、结语

企业年金无疑是养老保障体系的后起之秀,无论是企业年金还是金融混业发展道路都很漫长,二者的互动经营无疑为将来的互利共赢提供了良好、健康的平台。金融业的各个行业积累的宝贵经验应用于企业年金制度方面,更有利于企业年金制度健康稳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晓平.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利弊与发展模式选择[J].现代商业,2015,29.

[2]王艳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分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4.

养老企业的盈利模式篇10

中国人保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型保险企业之一,是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型国有金融企业。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吴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保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不仅要努力创造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更承担着为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巨大社会责任。

给社会经济发展加一个保险,

是保险业的社会责任

记者:吴总,您一直强调保险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请问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

吴焰:这些年,中国人保的年度承担保险责任金额总计都是倍数于全国GDp总额,为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效的保障。通过有效的保险保障、全面的风险管理和及时的保险赔付,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支持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记者:据说云南盈江发生地震后,人保是第一家参与救援并开展理赔工作的保险企业。您能讲讲当时的情况吗?

吴焰:当是我正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得知云南盈江发生地震后,我们第一时间与德宏地区的分支机构取得联系。人保财险也立即启动大灾预案,并在当地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第一时间赶赴盈江灾区,指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带领盈江支公司员工到各受灾点查看灾情,受理客户报案。当时,我代表集团公司党委、全体人保员工向云南盈江县地震灾区的人保干部员工发去慰问信,并向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人保干部员工致以崇高敬意。

记者:近来发生的地震、海啸以及战争等灾难让国人对保险业的存在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您能否更准确地阐述一下保险业对于社会与国家的重要意义?

吴焰:自然灾害、战争骚乱、意外事故乃至物价波动等,虽然很多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局部性、偶发性事件,但事关民生和社会和谐,对宏观经济与社会稳定有着巨大的影响。现代的社会和国家体系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转移体系。

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在辅助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在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能和社会管理效率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可资利用的有效金融工具。

譬如,地震、海啸等灾难发生后,保险金的赔付将对灾后重建产生巨大的支持作用;战争险的及时赔偿,也为我们在利比亚开展投资业的企业挽回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我们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依靠市场机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以创新的手段与方式来预防和及时化解面临的问题和风险。保险业是在给社会经济发展的风险加了一个保险,保险机制能够很好地缓解意外以及灾难发生后的蝴蝶效应。

保险业对改善民生、

转变经济结构有巨大支持作用

记者:城市化和城乡统筹是“十二五”期间我们社会经济的重点,保险业作为重要结构性金融产业,在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具有怎样的作用呢?

吴焰:彻底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逐步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加速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平稳持续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

在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会带来很多问题,农村人口的生活形态、就业方式、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大批农村人口会失去土地,未来会形成一个极大的社会风险和隐患。因此,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当一大批农民土地被征迁,相应的保障机制一定要建立起来。政府部门应当转变思维,引入一种市场化的手段和机制,比如金融保险工具,使得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老百姓没有多花一分钱,政府财政也没有多花一分钱,在同等条件下扩大城乡居民的保障范围,保障提高额度。

记者:现在政府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工作重心之一,尤其争取实现是全民医保。您认为在全民医保的体系建设中,商业保险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吴焰:在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过程中,如果充分借助保险这一独特的社会资源,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对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具有体制层面的重要意义。在政府不增加投入、老百姓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借助金融保险工具能够乘数性的放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限额,进而大幅度提高全民医疗保障的水平。

要在医保体系建设中,充分调动政府可调控的社会资源,发挥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其次,要进一步消除保险机制参与医保经办服务的制度约束,放宽准入限制,增加有效供给。还要推动政府部门职能整合,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统一的政策平台,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并,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实施统一的政策和管理,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推动城乡二元结构改善。

记者:随着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保险业将如何有效地产于并助推民生事业的发展呢?

吴焰:政府的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应当充分利用保险这一金融工具,来扩大惠及范围和保障水平。可以通过委托或购买商业保险服务的方式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构建阳光操作机制,实现公共服务决策、运行、监督的分离,将有效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能。为明确保险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定位,应将具备社会保障属性的企业年金、养老和健康保险等纳入我国社保制度发展与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统筹规划和协同发展。

通过引入保险机制,推广和发展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火灾公众责任、环境污染责任、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可以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通过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森林保险等的财政补贴力度,实现在扶贫开发、公共安全和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充分运用保险这一有效的金融工具。

记者:去年末,保监会有限放行了保险资金对不等产的投资。中国人保是否会提高对房地产业的投资力度呢?

吴焰:保监会确实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但投资比例不得高于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0%。我认为保险资金应该审慎对待进入房地产市场,也不主张中国人保大量进入商业性房地产市场。保险资金在进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方面也要区别对待。

由于经济适用房是出售给消费者,周期并不长,所以保险资金能够在未定的收益和风险规避同时回馈公众,回报率虽然比较低,但是只要能够覆盖成本,就应该支持。但是,由于廉租房回收周期较长,不支持保险资金进入。

记者: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严重挑战,社会化专业化养老的需求增长迅速。您认为保险业是否应该介入社会化养老机构的投资呢?

吴焰:建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其中,养老社区运作模式是目前正在探索发展中的一种较为典型的社区养老安排,可能是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推进养老社区建设、构建完整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保险既可以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解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融资难的问题,也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其次,通过引入商业保险等社会化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形成对居家养老保险等传统养老模式的有效补充;最后,保险亦有利于实现养老保险、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资源的对接整合,提高养老保险体系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能。

引导保险公司加强养老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社会养老保障潜在需求转化成现实有效需求。鼓励保险企业根据我国国情,加大对城乡居民个人保险保障模式的研究,将商业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提前与养老社区服务相衔接的、能够切实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老年人实际生活需要的保险产品。甚至探索以自有房产倒按揭方式入住养老社区的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