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工程实践总结十篇网络工程实践总结十篇

网络工程实践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6:40

网络工程实践总结篇1

关键词: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

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技术方向的基础上组建了网络工程专业。在组建该专业时我们对市场做了充分调研,并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等规范[1-3],结合我院原有的办学资源,制定并多次修订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特别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并参考了兄弟院校的一些做法[4-6],制定出了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许多的经验和体会,下面做一简要介绍。

1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思路

根据《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我院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信息技术”型人才,需要考虑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特别是要侧重实践和工程化。但同时网络工程专业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通讯相关的交叉、边缘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同时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技能,使得毕业生就业可以从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等几个层面进行,从而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即学科基础课程应涵盖硕士生入学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全部内容)。

本专业培养计划由通识课、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课(包括必修课、方向选修课及专业任选课)等组成,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应做到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应结合专业特点与社会需求,认真研究并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改革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加大与生产、科研、社会实际结合的力度;改革实习、社会实践环节的设置,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和相关社团活动。

总之,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

2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具体内容

从学科平台角度来看,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部分(如图1所示)。

(1)学科实践技能。包括:

学科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学科实践技能,涉及到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一级学科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成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学生所必备的实践技能,本部分同本学科的其他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以下简称3个专业)的学生掌握的内容基本相同,设置中同时考虑实验和课程设计,某些课程还同时设有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涉及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等。

(2)专业实践技能。包括:专业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体系上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网络程序设计等几块。

从课程形式形式上来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系列(如图2所示)。

(1)实验系列(以下课程均包含实验内容):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网络信息安全技术、web系统与技术、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网站规划与实现、电子商务、J2ee企业级开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intranet组建与管理、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

(2)课程设计系列:计算机程序设计(C)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C++面向对象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3)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包括校园网维护实习、网络施工实习等)、毕业实习。

(4)实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网络应用实训。

(5)认证培训:包括CCna、CCnp、网络安全认证等(可选)。

(6)毕业设计: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也为今后工作作好准备。

在课程与学时数上,以学科基础建立学科基础平台课,以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设立专业课,并辅以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根据“基本技能初步综合技能高级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设置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外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同时全程一直设有开放实验。其中,必修与选修学时占总学时的19%,加上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中的实践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1%。

在课程性质上,属于核心或主流技术领域的教学内容,采用必修课;属于新兴技术领域的内容,采用选修课;属于能力外延扩展或深度提高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外的开放实验。

3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3.1实验室建设

我院原有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软件机房,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新建了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实训室正在组建中。

3.1.1网络实验室

网络实验室有4组网络工程实验的设备,每组由4台路由器4台交换机和8个计算机组成,每组4人,总共每次可容纳32名学生。实验室还配置了实验管理平台,学生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可实现对网络设备的实验配置,实现在多个网络实验设备之间的平滑切换。教师可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对每个试验组进行方便、快捷的监控和管理,无须手工线缆插拔,以保证设备端口的使用寿命。

网络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有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管理、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网络互联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网络程序设计、intranet组建与管理等课程及课程设计、网络工程实训、网络应用实训、开放实验室、毕业设计等。

3.1.2综合布线实训室

综合布线实训室主要承担网络布线、网络测试、工程实习实训等课程的学习。综合网络布线是网络工程教学的一部分,是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够真正掌握的教学环节。“网络工程实训”、“网络施工实习”等环节就在本实验室完成。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工具使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训锻炼”培养学生按规范进行预算、设计、施工、测试、竣工等工程设计的习惯。学生只有养成了按标准进行工程实施的习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我们已经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以校园网和网络中心为实习基地,开展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工作。同时我校正在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其网络建设工程也是相当繁重的,我院正在与校方协商,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的建设当中。我们还与青岛本地较大的网络公司建立了良好联系,定期介绍学生到他们那里实习。

3.3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主要与青岛软件产业园建立了实训基地协议,学生在那里主要进行网络应用、网络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实训。目前已完成了多批次的实训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资格认证

目前,国内计算机方面的资格认证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革,大大增加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因此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资格认证方面的培训,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又可获得某一方面的资格证书,为将来走上社会提供一个更好的机会。

3.5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较少,或者工程能力较弱,那么学生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大培训力度。为了锻炼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派教师到水平较高的高校参加某些课程的培训,派教师参加企业的专向培训,还鼓励教师参加在全国召开的与网络工程有关的各种会议或培训。目前部分教师获得了CCna、国家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认证。

(2)科研融入教学。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让学生能紧跟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前沿。网络工程专业教研室组建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和“无线自组网技术”等科研小组,便于集中精力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学。

(3)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即“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积极参加纵向、横向项目的申请和开发研制。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真题真做,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到青岛市软件产业园进行定期实训,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考取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3.6开放实验室措施

课堂上的学时毕竟有限,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的实践环节全部照顾到,同时,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因此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完不成相关的实践环节。为兼顾好、差两类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网络实验室”和“网络布线实验室”以开放实验室的形式向计算机学院的所有学生免费全天开放。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我们就提供实验环境。

4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特点

本实践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本专业的办学理念为注重理论、强调实践,突出能力,面向社会,采用“理论+实验+实战(实训)+综合设计”等多级强化教学模式。

(2)充分利用校内,最大化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发挥实验设备、实验室的潜能,选取尽可能多的课程在实验室教学。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以校园网和网络中心为实习基地,开展校园网络(主要是学生宿舍)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开发工作。与青岛软件产业园等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实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应用密切结合。

(3)最大化利用课堂外时间与资源。由于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特性,要取得很好的成效难度更大。应用层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仅仅靠计划学时内的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在课堂外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编程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为此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环节设置,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任务要求和必要的条件,例如开放专业实验室、建立科技活动室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条件。

(4)分阶段渐进式教学。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技能实践,第二阶段为专业技能实践,第三阶段为校内外工程化训练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体现了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遵循由易到难、由认识到应用、步步推进的原则。最后所有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完成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理论+实践)的总体检测和评估。

(5)层次化、模块化教学。从学科基础、专业平台、专业方向、专业选修等层次、模块组织实践体系的教学。每门课程的实验部分都包括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同时对于有重要实践要求的课程采用实验与课设兼顾的方式。为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特意设计了一个综合课程设计,它涉及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程序设计等。对于每一个专业方向(主要包括网络应用、网络工程、无线网络等),我们都设计了一个5周的综合设计。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毕业生在今后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需要,可从事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开发;开发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软件;从事信息网络安全工程的设计和维护等。

5总结

目前我们已在实践体系的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果,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由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具体体现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设了相关的实验室和基地,提出并实施了有关的执行和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1)继续组建新的实验室,如信息安全、协议分析等实验室;(2)选取部分实验教学比重较大的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即将实验室作为课堂,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提高教学效果;(3)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施晓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育,2008(12):35-37.

[5]肖锋,唐俊勇,容晓峰.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2):180-182.

[6]吴怡,蔡坚勇,洪亲.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及改革方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3):87-92.

ResearchandimplementationofpracticeteachingSystemfornetworkengineering

LiDao-quan,XUewei-hua,JianGmei,ZHanGJun-hu

(CollegeofComputerengineering,QingdaotechnologicalUniversity,Qingdao266033,China)

网络工程实践总结篇2

职业综合能力提高要通过职业经验积累才能实现,而经验要通过工学结合过程获得。几年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十分活跃,本文根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中的要求,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把我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全国示范性专业。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1.1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基准、以工学交替为主线,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按能力等级的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同时与学校申建示范高职院校的要求结合起来,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1.2明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教研室专业教师通过走访企业,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市场调研和论证,确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群。以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为基准,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制订培养计划,建立课程体系。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it行业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设计、安装与调试,中小型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维护,互联网应用、网页与网站的开发维护与管理等工作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1.3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新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观课程论为主导,广泛吸收多种课程观的长处.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通过进行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对课程内容进行目标能力分析,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及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包括windows和Linux两大平台的应用服务能力、路由和交换机安装与配置能力、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安装能力及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能力。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包括交换与路由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及网络管理4门课程。整个课程体系设计采用课程模块的形式,方便学生选课,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分两个方向,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和电子商务方向,这次教学计划修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两个方向采用大平台课的设置方式,一年级不分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完全一样,二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课定方向。课程模块以职业资格等级模块为主线,包括基本素质教育、英语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操作系统安全配置和管理、网络工程设计、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能力、高级局域网管理员考证、网络工程师考证(可选模块)、专业拓展能力、企业岗位适应能力等模块。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实践教学,实训(践)课程占总课时比例61.6%,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外,在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均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因此,把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分为上下学期,学生下企业实习暂安排在四上学期与五上学期,为配合企业生产计划的安排,这两段下企业实习时间段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时间段的调整,机动灵活的安排实习周和理论周。在四上学期安排路由交换技术实习、企业网站建设与管理实习和网络管理实习,总课时占270课时。在五上学期安排了网络产品营销实习、综合布线实习及网络工程管理实习,总课时占300课时。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毕业综合实践,下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毕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占有480学时,并且把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合为一体,使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深入企业一线,通过顶岗实习半年,全面熟悉网络工程与管理岗位职业技能,通过指导、观察、学习、思考,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3个阶段的顶岗实习,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从事windows和Linux两大平台的应用服务能力、路由和交换机安装与配置能力、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安装能力及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能力,而且实现了学生校内学习与岗位工作间的无缝衔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递进,职业素质全面提升,在生产中逐步实现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学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措施2.1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工学交替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有很多时间在进行生产性实习,因此,对每名下企业的学生安排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企业实习任务,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并和企业沟通,聘请企业的兼职老师联合管理指导学生,服务学生,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提高学生的素质。2.2工学结合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一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落实他们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对于有讲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如果取得工程系列职称及证书,学院给予奖励。系、部积极支持教师进修,积极与企业联络,将青年教师优先派到企业,一方面学习,另一方面共同进行技术开发,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二是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三是整个课程体系设计采用课程模块的形式,课程模块以职业资格等级模块为主线,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选用或自编适合高职院校教改的优质教材。3结语为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我校在2008年就已经进行了“2+1”;人才培养改革,在“2+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训课程,注重生产性实习,生产性实习占总实践课时的比例达到80%,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半年外,在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均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改革,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实践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网络工程与管理专业人才。

网络工程实践总结篇3

【关键词】网络安全;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工作过程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高专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了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各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也在研究适合本专业课程的课程建设模式和教学模式。

1.“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介绍

“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是一门理论实践一体化、符合网络技术领域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学习领域课程。本学习领域根据网络管理员岗位必须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出发,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原型,主要培养学生网络设备安全配置和安全防护能力,并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2.现行“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职业岗位需求,不能适应就业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培养定位模糊,岗位需求不明确

传统教学模式更多考虑知识体系的结构与完整性,较少考虑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需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知识未来有哪些用途,不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需要这些知识,难以形成职业带入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与教师形成共鸣,学生和教师都难以达到最佳状态。学生知识学习了很多,但分散、刻板,空有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实践运用能力不强,难以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2.2理论多实践少,知识分散,缺乏针对性

“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不同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该课程要求更多的实践课时比例、更多的针对实际工作的实践教学情境。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重知识、轻实践,且实践内容多为知识验证性实验,难以满足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

2.3教学内容更新缓慢,难以适应网络发展需要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规范层出不穷,网络安全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如何及时更新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调整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快速适应网络安全新状态,也是“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以教科书为知识传授蓝本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3.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经过两年的教学经验积累,针对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校启动“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研究。经过广泛的调研与分析,明确了研究方向,确立了“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的课程改革与研究思路。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3.1明确课程定位,适应职业岗位需求

新的研究思路改变了课程分析的方向,由过去面向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转变为面向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与认真分析,明确了新的课程定位:“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掌握网络安全知识,发现、研究和解决具有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胜任网络安全管理员的职业岗位需求。

3.2课程内容编排与教学方法改革

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安排课程内容,实现能力的递进。能力的递进不是根据流程的先后关系确定的,而是按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的,例如先安排网络硬件设备还是传输媒体与流程关系不大,主要是要考虑哪个项目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相对简单一些,就把哪个项目安排在前面。如本课程就将网络传输媒体任务安排在最前面,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后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设计的学习任务必须能够满足多方面的要求,所以每个学习任务都应以典型案例为载体进行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和学校网络对外服务中心,让学生亲临真实工作环境,参与或者分组独立完成对外服务的实际网络项目,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

3.3课程学习考核方法

打破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采取三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一是理论知识的考核,此阶段的考核安排在课程学习完后,以笔试形式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20%。第二是项目技能的考核,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时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40%;第三是综合技能的考核,在课程学习完后,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训,包括岗位素质、团队协作、专业技能、实习报告的撰写等考核点,此阶段占总成绩的40%;三项成绩之和为学生本门课程的学期总成绩。学生每个阶段都必须达到该阶段的及格分,如理论考核,必须达到相应分数,否则必须进行重新学习和考试,以致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学生本门课程才算合格。课程的第一部分的考核采取教考分离,项目技能考核由课任老师考核,综合技能的考核由教师团队集体考核,最终达到考试的公平性和全面性。

综合实习项目完成后,教师完成实习报告的批改后,举行至少一天的学生实习体会交流、教师评论和答疑,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问题,同时对教师以后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最终使学生的组网和用网的能力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

4.结语

“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促进了信息技术服务业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以课程建设为主线,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对专业教师队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断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栋学.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及其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9).

[2]李小峰.“工学结合”的相关表述及其历史渊源[J].职业教育研究,2013(6).

[3]孙宁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1).

[4]及风云,张培成.对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2(6).

网络工程实践总结篇4

关键词:交换与路由;实践教学;虚拟实验平台

0引言

2012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了《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试行)》,这也是首次对网络工程专业内涵等的统一认识与界定。网络工程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侧重网络的设计、规划、管理、维护等5大层面。作为构建网络连通性的交换技术和路由技术,是上述专业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2]。交换与路由技术关注于建立网络的连通性,是把各种网络物理设备连接在一起的纽带,是各种网络上层应用得以实施的底层基础。交换与路由课程内容在网络层次模型上的落脚点是tCp/ip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顾名思义,交换与路由课程在内容上由交换技术和路由技术两部分组成。其中交换技术研究园区网环境下的数据交换技术,在物理设备上围绕二层、三层交换机展开;路由技术侧重互联网中通信子网的网络连通性,通常属于运营商的管理范围,在物理设备上围绕路由器、三层交换机展开。交换与路由课程的前修课是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针对计算机网络原理中ip路由、局域网、广域网等章节内容的深化和实践。合理的计算机网络原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是交换与路由课程开展的必要支撑。交换与路由课程的后续课包括有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协议分析等。综上可以看出,交换与路由是一门实践类课程,是在计算机网络原理基础上的应用环节。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交换与路由课程而言,与这一目标十分贴切。

1交换与路由课程内容

北京林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在交换与路由知识的学习上,共涵盖两门课程:交换与路由(56学时)、交换与路由综合实验(40学时),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重。两门课程独立考核,总学时数高达96学时,可以反映出交换与路由技术对网络工程专业的重要程度。56个学时的交换与路由课程包含了46学时的理论、10学时的课程实验。理论部分专注原理剖析,主要知识点包括路由协议基础、距离向量路由协议、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路径向量路由协议、Ripv1/2路由协议原理、oSpF路由协议原理、BGp路由协议原理、访问控制列表、路由控制、交换基础、交换知识点(VLan、Stp、Vtp等)。10学时的课程实验属于针对课堂理论讲解的验证性实验。40学时的交换与路由综合实验课程是对理论学习的综合性实验,从复杂拓扑结构人手、建立分散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2交换与路由课程教学过程

2.1课程特点及教材选用

交换与路由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不仅在教育科研领域深受重视,在工业界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设备生产商中,华为、思科(Cisco)、詹博(Juniper)3家企业占据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也都建立起了面向网络工程师的针对交换和路由方向的网络认证考试。其中,思科公司在网络教育以及网络知识普及上所做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和国内众多高校合作建立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思科出版社也出版发行了各个网络教育层次的教材,但通常以认证为导向。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出版了“交换与路由”相关教材,但从调研来看,目前还没有成熟度较高的经典教材。鉴于此,我们在为北京林业大学学生授课过程中,参考业界领先的思科网络教育学院教材,在其基础上对内容进行裁剪,形成适合北京林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讲义。自编教材首先要符合本科教学学时数;教学内容上原理和实践并重,既侧重原理,又不能光说不练,但也不以企业认证为目标。教学实践表明,枯燥的网络协议等理论知识,只有和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才会更容易被吸收消化。交换与路由课程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有很大的相似性,只记住理论,而不动手实践,便毫无意义。要动手实践,必须依托目前主流网络设备生产商的产品。

2.2网络实验室实践条件

截止2012年,北京林业大学网络工程实验室有25台Cisco2821路由器、12台CiscoCatalyst2950二层交换机、13台CiscoCatalyst3650三层交换机、一台pC服务器。设备数量总体较少,以一个标准班30人计算,也不足以让每个学生都在一个较大的拓扑上进行操作。实验室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在资金投入有限、设备不能立即到位的前提下,我们划分了两个阶段,充分利用网络实验的教学资源,具体做法是:课程初期,让学生在网络实验室中了解、认知网络物理设备,用较少的设备就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验证性实验;课程后期:我们把网络设备整合成5套拓扑,每个拓扑由5台路由器和2台三层交换机组成,可以满换与路由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实验室采取开放策略,学生可以预约时间随时操纵物理设备。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方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设备数量不足所带来的教与学的困境。

2.3构建虚拟平台

在熟悉对网络物理设备的连接、配置以后,课上的理论讲解、课下的自主学习,都切换到Dynamips虚拟平台。Dynamips仿真了部分型号思科路由器硬件环境,加载真实的思科网络操作系统ioS,类似于Vmware、VirtualBox等可以加载pC操作系统。Dynamips启动以后,通过telnet方式连接Console口来登录路由器,之后的操作就和登录到真实物理设备完全一致了。基于此,我们编写了如何构建网络虚拟平台的教学文档,内容涵盖了GnS3、Dynamips、wireshark、Vware、VirtualBox、JUnoS、piX防火墙、aSa、iDS,全面讲解了在GnS3集成环境下,各网络软件的配置、使用,在学期初就下发给学生并学习。在GnS3环境下,借助于Dynamips等虚拟机,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构建一个包含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帧中继交换机、atm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iDS等设备较完整的intemet环境。GnS3提供了以鼠标拖曳方式构建拓扑,在网络运行中,也可以动态地改变拓扑结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96学时的教学实践表明,Dynamips实验环境可以支撑本科阶段交换与路由课程中路由部分的全部内容、交换部分的大部分内容。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实验室的限制,自主学习。

2.4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由两部分组成:理论讲解、现场实验验证。教师在课堂环境现场实验来验证协议原理及交互过程是本课程教学的特色之一。其中理论讲解环节采用多媒体方式,围绕路由协议原理的分析、协议特性进行讲解;鼓励学生把笔记本电脑带进教室,既可以做电子笔记,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随时跟进教师的课堂实验验证;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攻击,在攻击性问题的讲解过程中,往往能让全部学生都集中注意力。在动手实践环节,每次讲解完一个知识点,马上就当场实验验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反映在路由协议的数据包封装上,而GnS3环境下Dynamips和wireshark做了很好的集成,直接在拓扑结构的链路上实施数据包捕获,可以查看协议的交互完整过程和数据包封装细节。把枯燥的协议和鲜活的协议数据包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仅是记住原理,还要启发学生这个协议是怎么实现的,和生活中哪些场景有关联。

2.5分解实验

交换与路由在教学内容上,各章节的知识点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以路由为例,在讲解完路由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了DV型路由协议、LS路由协议、pV型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以后,就可以独立讲解Rip、oSpF、路由控制、iSiS、BGp等各个协议。各个协议在知识结构上相互独立,通过路由控制把各个协议重新组合在一起,进行互操作。为此,我们为每个章节都单独给出了分解实验,并且给每个实验文档加以4位数字的编号,同一类型知识点文档的数字中第一个数字相同,学生可以快速索引到关于相关知识点的文档。除了分解实验之外,会提供给学生一个综合的拓扑,可以有机地把分解知识组合在一起,即知识点模块化、系统化。通过阅读大量的分解实验文档,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BGp路由协议的学习为例,属性是BGp协议的核心,也是BGp强大的选路能力的重要支撑,这部分作为学习重点。我们设定了同一个拓扑结构,根据具体需求,不断调整各种属性,来实现不同的选路,而每种属性都做了实验分解。

2.6考核环节

交换与路由课程在教学效果评估上,采取了阶段考核方式。整个学期在交换与路由理论课环节包括3个阶段性考试,依次按30%、30%、40%的计分比例汇入总成绩。各阶段考试均采用无纸化方式,提供拓扑结构、需求分析的pdf文档,学生根据需求完成配置,并回答若干关键问题。为防止抄袭,每个学生在配置拓扑结构时,都要把自己的学号作为接口ip地址中4个十进制数中的一个。3个阶段的考试,可以让学生整个学期都保持对这门课程的预习、复习和课外的实践操作,从而在知识点的掌握、认知能力的提高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交换与路由教学总结

3.1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课程进度滞后于大纲安排,分析原因如下:①不习惯教师边讲解理论边做实验的教学方式。许多学生已经习惯被动地“收听”,而本课程要求边听课边做电子笔记,涉及实验还要动手实践,精神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果中间某个环节跟不上,就会造成脱节。教学方式、教学风格的变化需要重新形成并建立一种新的学习习惯,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②部分学生对前修课程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具体表现在:对tCp/ip层次模型了解不充分,对数据包的流动过程以及所涉及的协议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ipv4私有地址、公有地址、组播地址、广播地址了解不充分。③全英文多媒体课件使部分学生阅读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交换与路由是在网络工程专业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了大二下学期的英语四级考试,但仍然有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

3.2收获

从教学反馈来看,主要包含以下两点:从学生层面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理论和实验并重的教学方式,学习强度大,让课程学习真正成为一个持续地过程,学习不再是为了考试,避免了考前临时突击的现象。从教师层面看,摸清了学生在前修课计算机网络课程上所欠缺和掌握不扎实的知识点,使得网络教研组教师之间课程交流内容更加明确,进而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也逐渐清晰。

4结语

作为一门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课程,交换与路由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包括:总结教学经验,在不断完善自编教学讲义的基础上,规划出版教材;继续扩充分解实验的数量,网络教研组的教师共同讨论,使实验内容能够跟上网络技术的快速变化;外出调研,多和其他同行交流,不断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指导委员会.网络工程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网络工程实践总结篇5

[关键词]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环境的迅速改善,网络的营销作用对企业的整体战略影响越来越重要,网络营销也将会是未来网络经济中最具潜力,更有广泛适用性的发展方向。社会对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但根据教育部有关的统计,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其他专业的就业率,究其原因,并不是网络营销人才数量少,而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并非企业实际所需,一方面是企业的大量需求,一方面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因此,笔者以自己所在的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电子商务系《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为例,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和参与企业网络营销实践工作,在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力求突出学生网络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网络营销》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

1.课程特点

网络营销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其内容涵盖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网络营销》课程特点表现为:

(1)理论体系不统一

目前《网络营销》课程理论体系分为三大流派:其一是以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的“4p延伸模式”,其实质是在传统市场营销理论基础上撒上一层“网络”的“胡椒面”,其理论体系较完善,但在网络营销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其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模式”,侧重于网络营销技术知识和技术方法,但对于网络营销方法与策略应用讲述不够;其三是以网络营销策略方法为主的“策略创新模式”,侧重于网络营销策略体系的构建。以上三种模式的课程理论体系在各高校并存,国内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

(2)实践性应用性强

《网络营销》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也是最实用的课程,学好《网络营销》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大量的实践体验。网络营销中的工具与方法只有通过亲自实践与体验才能真正掌握,通过学生自己开设博客,经营C2C网店,对各类企业网站进行诊断分析与优化推广等活动,在网络营销实践中既提高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手能力。

(3)实训环境便捷

相比一些课程需要学生必须到企业才能进行实训实践的特点,《网络营销》课程的实训环境更加方便,只要在配备实训软件的学校实验室或直接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完成课程的各项实验任务。目前互联网有很多免费的工具与资源方便学生使用,比如C2C免费网上开店,免费的专业博客平台,各类免费供求信息平台、黄页、社区等,还有各种免费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大赛,为学生学好《网络营销》课程提供了方便的平台。

2.课程教学目标

《网络营销》是一门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系统的网络营销理论和方法体系,能够理解网络营销的基本思想和一般规律,学会各种常用网络营销工具和方法及其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从事企业网络营销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在学习《网络营销》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内涵有初步认识,具备基本的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的前后台专业技能,同时也掌握一定的市场营销技巧和方法,为《网络营销》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网络营销》课程通常是由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教材选用不当,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实践环节的作用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网络营销实际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为:

1.教材选用不当

网络营销是随着网络经济快速发展而诞生的新学科,理论框架基本依托市场营销,但是大部分理论及应用都来源于网络营销企业的实践经验,并且表现为实践引导理论的特征,而目前网络营销课程的教材选择以市场营销及网络营销理论为主,教学理论性较强,网络营销实践中新的工具与方法在教学中没有得到重视和应用。

2.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国内高校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仍是以教师说学生听为主,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缺乏对网络营销方法和工具的实践应用体验,对理论知识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3.实践实训环节薄弱

根据网络营销课程的特点,需要学生通过教学模拟实训环境和网上真实环境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从事网络营销职业所需的技能,现在各高校都有许多供学生模拟练习的各种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拟实验系统,但这些实验系统只能提供一个虚拟的商业平台,学生不能在实际商业环境中进行操作,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训练。

4.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网络营销是一门交叉性学科,需要授课教师具备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能够将以上知识融会贯通;同时由于网络营销的实践性,要求授课教师具有网络营销实战能力,能够参与和完成企业网络营销实际工作任务。但由于目前网络营销教师大多是由原来管理学专业或计算机专业教师转过来的,同时大多数教师本身很少参与企业的实践工作,因此在知识结构及技能领域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三、《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网络营销》课程经历了由原来的侧重理论讲授转为现在的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和方法,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改变选用教材

2007年以前,我们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瞿彭志主编的《网络营销》教材,该教材以4C理论为网络营销知识体系,讲授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许多网络营销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应用。2007年起我们把《网络营销》课程的教材改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冯英健主编的《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并由第二版升级为第三版,该教材主编是国内网络营销实践的专家,教材体系以网络营销实践应用为主导,突出网络营销工具与方法的讲授和网络营销实践的综合应用,学生学习效果和反馈都较好。

2.教学手段改革

在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所有课堂教学均在互联网连接的教室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完成,以方便结合教学进度和内容随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学生个人和组成小组进行演讲、网络实践等丰富的教学手段,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更多的综合体验,通过及时的案例扩充,让学生掌握最新网络营销动态,实现对学生营销能力锻炼和实战训练,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系统、综合地实践网络营销知识的能力。

3.教学方法改革

(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学期开始就给学生布置两项综合任务,包括掌握企业网站诊断优化方法和企业网站推广方案的制定;在每次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明确具体任务,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实验课明确实验任务和实验要求,并提交具体方案或实验报告。

(2)采用博客作为教学辅助平台

该门课的教师都开设有网络营销专业教学博客,通过博客平台实现教学资料、课件及习题等与学生的共享,学生通过博客平台更好地实现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开设网络营销或电子商务专业博客,撰写专业文章,发表评论及进行搜索引擎优化、友情链接及博客推广等具体网络营销实践活动,学期末老师根据学生撰写的博客日志数量、博客搜索引擎关键词的排名效果、访问量及外部链接数量等指标给学生评定相应的博客实训成绩。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1)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或周末去企业实际调研。通过了解企业网络营销应用情况,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交学期论文“某行业或某企业网络营销应用情况调研报告”,让学生理解课堂学习的网络营销知识与技能跟企业网络营销实践应用的密切联系与存在差异,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

(2)要求学生完成具体企业网站的诊断分析。采用以宿舍为单位的实验小组形式,为家乡的某企业或调研的某企业做出企业网站诊断分析与优化报告,并做课堂ppt演示,老师和班级同学参与点评,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鼓励学生开设网店、参与weB2.0网站活动。鼓励学生在淘宝或拍拍等C2C平台开设网店,训练商业意识和商业技能。除了开设博客外,要求学生参与各种威客、维克、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等weB2.0网站的任务项目,通过这种参与活动,有的学生掏到了自己互联网的“第一桶金”,有的学生博客文章被广泛转载,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联网共享精神。

四、《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总之,通过课程的教改,学生学习《网络营销》课程的兴趣和热情都得到提高,学生的网络营销实践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本专业大部分同学都在淘宝网、拍拍等C2C平台上开设了自己的网店,并取得了较好的业绩,部分同学在经过半年到一年的经营后取得了一钻及以上的信誉级别。本专业所有学生都开设自己的专业博客,同时积极参与各类威客、维克网站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体现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本专业在校生积极参与各类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大赛并收获各种奖项。2008年,在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建行“e路通”杯全国第二届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中,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参赛队伍三十一个,晋级华北区复赛的六个,晋级全国总决赛的三个,并获得全国“网络商务创新应用二等奖”一项及“博客商务创新应用主题赛三等奖”一项;2009年全国高校首届“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决赛中本专业学生获得全国三等奖一项。

五、结语

当然《网络营销》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网络营销实践的不断发展,《网络营销》课程体系也将不断深化和发展,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最新的网络营销知识和发展动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和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水平,以培养更多优秀的网络营销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

网络工程实践总结篇6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网络程序设计;案例教学

在网络工程专业中开设“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是为了让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理解网络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网络程序设计模型,具备网络应用软件与系统开发的能力。然而,在笔者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实践性强,而编程调试的难度又令很多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失去了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掌握网络程序的设计思想和开发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以案例为主线,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课程的多个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现状

1.1课程地位

作为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的不能局限于“组网工程”,而要根据各种类型的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同层次,坚持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强化工程素养训练,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能从事和网络相关的科研、工程和应用工作的多层次综合性人才。因此,该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与网络工程相关的基础知识与理论,以及各种网络系统设计、建设与维护技术,如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网络服务、信息安全、组网实践、网络测试与管理等相关知识,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应用软件与系统开发的知识与技术,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化需要。

在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网络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等理论课程和“C#程序设计”或“JaVa程序设计”等基本编程技术的基础上,了解网络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深入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从网络编程实现的角度更深层次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和协议,同时,培养学生开发实用且具有网络通信功能系统的能力。

1.2课程内容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与一般的程序设计课程不一样。一个网络通信程序必须由客户端与服务端相互通信来实现,因此,“网络程序设计”课程侧重于“网络通信”,在教学上不能像一般的程序设计课程那样偏重于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用法,而应强调网络程序的编程思想和开发方法。

从课程内容来说,本门课程以某种具体的程序设计语言为基础(如c≠}程序设计语言),结合一些高级编程技术,如多线程编程、数据流处理、异常处理机制等,实现对网络中的各类协议进行编程开发,如图1所示。

1.3存在问题

1)学时有限。

由课程内容可以看出,“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涉及多种网络编程技术,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内容还在不断地加深和丰富。但由于这门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学时安排一般比较少(大部分院校该课程安排在48学时左右),其中还包括学生上机实验,因此课堂讲授时应尽可能兼顾编程思想、开发方法和各种网络编程的技术,以最少的学时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2)学生动手能力差。

这门课程的工程实践性非常强,对学生使用程序设计语言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前期的“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教师受学时限制,往往会降低难度,在高级程序设计技术方面介绍较少,大部分学生只局限于掌握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不会课后主动花大量时间深入研究,动手调试程序的能力比较弱,不具备软件项目开发所需要的各项综合能力,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通过创设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分析、研究、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起初,案例教学主要应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目前,案例教学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也有很多应用,但主要集中在对一些具体技术的讲解,在案例处理及选择方面缺乏连续性,各章节知识点的案例相互割裂,无法体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仍然较少。

在设计网络程序时,不再是简单的单机程序,而是由多个用户程序互相通信来实现。因此,一个网络程序更类似于一个小型项目系统的设计。案例教学对于几乎没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学生来说,是掌握这门课程的最佳途径。设计好的案例可以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让学生最终学会网络程序的设计思想和开发方法,符合“网络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基本要求。

3案例教学的实施

本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工程实践要求非常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解决实际的网络程序设计问题为中心,立足协议的运用,设计合理的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3.1案例设计

在案例设计时要兼顾以下几点:

1)一个案例中要包含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兼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设计一个网络聊天的案例,由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进行通信,功能包含打字聊天、语音对话、传送文件等。这个案例中包含了Socket编程技术,tCp、UDp、Ftp协议编程,以及多线程编程技术、数据流和异常处理机制等知识点,在这些知识点和技术的配合下实现这个网络聊天系统。

2)在设计案例时要从实际应用的项目中寻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设计一个网络管理的案例,包括ping、主机扫描、端口扫描、活动主机发现等功能。这个案例的功能在“360安全卫士”中都有,容易使学生产生主观感受,激起开发热情。

本课程的教学中,设计的案例如表1所示,6个案例涵盖了图1中的所有知识点。

3.2实施步骤

设计好合理的课程案例后,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为主线进行,具体的教学实施分3个阶段:上课讲解、上机实践、总结评价。下面从3个教学环节具体介绍案例教学法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的应用。

3.2.1上课讲解

在理论教学时,首先通过案例引出授课内容,演示案例的运行效果,让学生对案例有个全局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以项目开发的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设计,以软件工程的思想画出案例的设计框图,为学生日后进行项目开发打下基础。再针对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逐个进行理论讲解,将先修课程中的计算机网络及协议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程序设计中,让学生在网络程序设计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讲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例如,在网络聊天案例中,介绍tCp编程的知识点时,首先结合tCp协议的理论,归纳tCp编程的一般步骤;然后以C#语言为例,介绍实现tCp编程所用到的类;根据编程步骤,由C#类实现一个简单的客户端发送“hello”消息给服务器端的小程序,利用投影仪当堂演示小程序的编写和调试。在调试时,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障碍,例如不运行服务器端,故意造成客户端连接失败,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程序调试能力。同时,可以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异常处理这个知识点,循序渐进地引出tCp消息边界问题、多线程编程、数据流等知识点。

2)注意知识点的融合与比较。

课程设计的案例往往包含较多的知识点,要注意不要将知识点相互孤立,要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融合和比较。例如,在文件传输的案例中,Ftp编程知识点和数据流知识点就要融合起来讲,不能割裂。在讲计算机编程时,结合Ftp文件传输协议仔细讲解Ftp协议传输的网络数据流和文件数据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实际编写课堂小程序展示两者之间的关联,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融合与比较。另外,在后面的课程中,介绍网络下载案例时,可以与之前的文件传输案例进行比较,从实际编程的角度比较分析p2p技术的文件传输与Ftp协议的文件传输,并用多台机器配合演示两个案例的实际运行效果,让学生在掌握p2p技术与Ftp协议的理论知识后,从实际编程项目的角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注意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程序的编程、调试的演示要交叉进行,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起点,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的兴趣。在讲课时要注意控制好节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在编程或调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增强在编程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讲课课时有限,对每个案例不可能都尽善尽美地在课堂上讲解调试完成,因此,每节课结束后都要留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思考,主动查找资料完善程序,然后在上机实践环节中编程调试。学生上机的内容,由传统的验证型编程改为综合型、设计型项目的编程。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课后主动探索,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3.2.2上机实践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上机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亲自动手编程,学会程序的分析、设计、编程以及调试,提高实际动手的能力。本门课程涉及比较难的程序设计内容,在调试程序时又需要多个通信主机配合,因此,在上机实践环节,可以打破传统,由3~4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每个案例的编程调试,这样做有几个优点:

1)增强团队意识,提高上机效率。

学生的动手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善于查找资料,有的善于编写代码,有的善于程序测试等。让他们3~4人组成一个小组,由组长带领,发挥各人的特长,共同讨论,互帮互助,相互配合,可以在有限的上机课时中更好地完成案例内容,提高上机的效率。

2)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和斗志。

传统的上机课时有限,上机内容一般是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而网络程序设计的编程、调试难度比较大,大部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遇到错误无法找到出错的地方,产生极大的失落感,慢慢地就失去了对网络程序设计的开发热情。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内成员互相探讨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容易产生成就感,激发编程的兴趣。小组之间还可以互相竞争,比比看谁的系统更好,这样,又避免了上机抄袭的现象,比传统的独立完成验证型实验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2.3总结评价

在每个案例的上机实践环节结束后,要求每个小组撰写提交实践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案例的功能描述、总体设计思路与框图、详细设计、问题及解决方案、编程技巧与心得体会等。撰写总结报告一来是对每个案例的总结与回顾,加深学生对案例及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来是为日后撰写毕业设计论准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最后评定成绩时,不再以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来评判,而是结合同学们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综合考评,成绩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级别给出。因为上机实践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在考评时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综合考量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和工作量的多少,最终评定出每个同学的成绩。

3.3效果分析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且来源于实际的案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编程实践,让学生在上机编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上机实践环节以小组形式加强互助合作,增强编程成就感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调试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一步学习新的网络编程知识与技术的能力。

网络工程实践总结篇7

【关键词】网络课程;定义;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网络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1998年1月,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将把“事实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作为振兴教育的重点措施之一。2000年,先后有31所高校开设远距离网络学历学位教育。网络教育具有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的特点,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变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课程的定义

目前,对于网络课程的定义,学者们有四种描述:从学习工具方面来说,“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因特网上通过www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指导思想方面来说,“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学理论的的课程”;从构建主义理论基础方面来说,“网络课程是指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从学习过程方面来说,“网络课程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总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因此,只包含教材内容或教材课件的网络课程并不是完整的网络课程。

一般来说,网络课程与一般的多媒体课件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网络课程的完整性上。而完整的网络课程通常由几个系统构成:1)教学内容系统: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知识点、重难点分析等;2)虚拟实验系统:包括实验情境、结果呈现、数据收集及分析等;3)学生档案系统:包括学生账号、学生密码、学生个人资料等;4)评价系统:包括成绩管理、成绩分析、形成性评价等;5)学习导航系统:包括内容检索、路径指引等;6)学习工具系统:包括工具书、资料库、参考文献、相关资料及网址等;7)协作交流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等。

二、《医学英语翻译》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学英语翻译》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eSp课程,课程开设的目标旨在培养医学院校学生使用专业英语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的能力,提高学生使用专业英语的意识和能力。但目前网络课程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呈现出各种问题:

1)网络课程建设重内容,轻系统。当前,网络课程建设的团队主要由本学科一线教师承担,缺少有实力的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因此网络课程建设从一开始就缺少了系统性的底层设计,而成为专业教师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讲稿教案等拼凑起来而构成。因此,网络课程建设离不开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人才,更不能缺少系统性的底层设计。

2)网络课程建设重资源,轻情境。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的认知能力发展涉及四个方面的因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情境”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即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可见,情境对于学习者习得知识的影响力值得重视,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现代化手段下的网络教学都要面对的重要的问题。然而,目前的网络教学大多数以堆积资源为主。海量资源的开放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但是脱离了情境的创设,学生就好比是在没有游泳圈的前提下被丢在无边的大海里,没有求生的技能也没有方向。因此,面对海量的资源,网络课程的建设者还是要有所取舍,要重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并在特定的情境下帮助学生习得有针对性的知识点。

3)网络课程建设重知识,轻实践。《医学英语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灵活使用医学英语,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自由转换的能力。众所周知,翻译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翻译实践,而即使是详实地了解翻译史和翻译家风格,也不代表具备了翻译的基本能力。显然,由于课程的课时有限,课堂教学只能用来讲授翻译理论和探讨翻译案例,而真正的翻译实践则需要学习者在课后完成。这门网络课程的建设重视知识点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却未能搭建学习者翻译实践平台;根据课程进度安排设计了翻译练习,却未能及时对学生的翻译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这无疑与本门课程的特点不太吻合。因此,网络课程的建设者不仅要布置翻译练习,更要组织好学生针对所翻译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此外,建设者还应该努力搭建更多的翻译实践平台,通过翻译能力擂台赛,翻译能力测试,翻译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翻译实践,而这些实践活动也可利用网络加以开展。

4)网络课程建设重测试,轻反馈。评价与反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评价是教师对学习者在一定时间段的学习情况进行的反馈,主要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终结性评价的最主要形式就是测试,通过测试的成绩作为对学习者在该阶段学习情况的总结。但是事实证明,由于测试所涉及的变量较多,比如试卷的效度和信度,测试者的心理压力及抗压能力不同,试卷批改过程中改卷者的主观意见等都会对测试结果的效度产生影响。因此,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多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来评价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在传统教学中要进行形成性评价往往需要教师将每一次学生出勤情况,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做详实地记录,这无疑会加重教师的工作量。网络课程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个问题,网络课程的互动系统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e-mail,电子留言板,QQ等工具进行在线或离线的交流。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交流的形式无疑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但目前,教师往往注重测试题或练习题的,而不重视成绩或作业的反馈。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对于这种网络交流方式还不太适应或不太习惯,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线或离线反馈教学或练习情况,为学生答题解疑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工作恰好与教师的工薪待遇没有任何联系,这就决定了教师们不会将太多的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反馈上。因此,要加强教学反馈,不仅仅是要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还需要教育管理者适度考虑网络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所产生的工作量。这样才能够真正保证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反馈数量和质量。

总而言之,对于网络课程建设的探索我们还停留在较肤浅的程度上,实际上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简介:

网络工程实践总结篇8

关键词:卓越计划;4C能力;创新能力;课程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29-04

中图分类号:G642

当代大学教育在培养工程人才时,要求学生在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融合发展。专业知识学习是载体,掌握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是唯一目的,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重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諸多因素导致课堂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现象还普遍存在,即使教师在讲台上卖力地讲,学生也不买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听课,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所谓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成为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愿意尝试和探索新教学方法的借口。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研究,没有深入思考“教与学”这一系统过程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研究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达到的目标和构建人才培养实现矩阵,从而缺少深入有效的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网络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在传统课堂教学和实验开展中,学生却反映这门课理论知识多、内容抽象,教师也觉得课程内容和实验内容不好设计。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团队总结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把握不到位,教学中缺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机制和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1“卓越”工程师的4C能力要求

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鼓励校企深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1年被列入第2批“卓越计划”改革项目。在推行“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过程中,围绕“卓越计划”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国际化视野等的能力要求,构建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实现矩阵,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促进“卓越”计算机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我们在进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分析时,总结了创新思维/精神(Creativethinking/spirit)、批判思维/精神(Criticalthinking/spirit)、自信(Confidence)、沟通(Communication)4个基本要素。创新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缺少“创新能力”的人也很难具备优秀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只是个熟练的“技工”,而无法成为独立解决工程难题的优秀工程师。

具备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创新思维和意识,善于“思辨”,而创新思维又要求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批判思维”和“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权威”,在“怀疑一切”中发现问题,在“创新”中解决问题;一个人是否具有敢于批判和创新的精神,又源于其“自信”、敢作敢为、不怕失败、不怕“丢面子”;“沟通”是现代人际交往的基本素质,而现代组织都强调团队意识,重视协作,这就要求组织成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些基本要素也是相互统一的,自信的人敢于批判,并在实践中尝试创新,不断地寻求突破,而这一过程又会增强一个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现在人们更注重团队创新,尤其在工程设计和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团队合作的要求比较高,良好的沟通更能促进协同创新。

因此,我们认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自信、敢于批判、勇于创新、善于沟通”是提升学生内在素养的基本要求,学生将受益终生。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这些基本素质而开展的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很强针对性。我们在“卓越计划”实验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进行4C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2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中的4C能力培养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该课程在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引入4C能力培养目标,针对4C能力要求改进教学方法,重点围绕课堂教学设计开展4C能力培养实践,使课内课外统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互相补充。课程教学采用“全过程交互式”教学方法,按照“问题驱动、自主思考、团队探究、互动交流、总结提升”的策略组织教学,分为以下主要过程。

1)问题设置。课前教师给出思考题目,如“如何解决网络通信中传输错误问题”,对课程教学单元进行归纳设计,针对每个课程单元模块提出一个大问题,同时设置若干小问题,对应该单元重点知识。课程知识点、问题引导及实验设计如表1所示。

2)自主预习。学生自主预习,根据已掌握的专业知识自行设计可行方案以解决命题,如采用“奇偶校验法”发现错误。建议学生不要拘泥于教材,强调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研读并评判教材,敢于质疑教材中给出的解决方案。

3)分组讨论。学生课前进行分组讨论,发表各自观点,在批判中发现和纠正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并进行自由交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态度、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善于听取意见和敢于坚持主见。

4)观点表达。每个学习小组选派代表讲解本组研讨得出的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给出与书本中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一点不易做到,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在实践中给每3个小组分配1个主题,每个小组15分钟,3个小组一共利用1节课的时间介绍本小组理解或提出的技术方法,由师生共同质疑分析。

5)教师点评。教师利用“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各小组针对课前布置的问题提出陈述观点并相互交流,如“我用Hash函数发现通信中传输错误”、“我用加密方法避免传输错误”、“我用CRC方法发现错误并纠错”等。教师则进行引导、答疑解惑、总结归纳,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给予剖析评价,如“哪种检错方法效率高”、“哪种方法能纠错”、“哪种方法不可行”,再对比讲解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方法,讨论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优缺点,在互动中引发学生思考,使其获得认识上的提升。教师最后讲解教材中给出的方法,即目前的技术标准,帮助学生分析和体会其中奥妙,以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归纳总结。根据课堂研讨,学生在课后通过总结笔记和完成作业,优化各自方案,查找问题的症结,进行归纳总结后得出正确结论。

7)实验验证。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课内实验学时较少,实验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一般院校会开设“网络工程”或“网络应用技术”等课程,教师讲授实用网络技术或工程应用。为此,我们将以实验为主的“网络工程”课程作为网络原理课程的配套课程,将知识划分单元重点,除了验证性实验,还引入针对性较强的设计性实验,如组网规划并使用“packettracer”模拟器软件配置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直观体验,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知识;鼓励学生针对实验项目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形成“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敢于批判和勇于创新的思维模式,锻炼动手能力,同时增强自信心。

采用上述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对比修正、实践验证,获得正确优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提升了教学效果。从知识内容上看,计算机网络课程以网络分层体系结构为主线,学生需要重点理解各层协议的工作原理与实现,以及各层协议之间的接口。网络体系结构体现的分而治之思想贯穿课程始终,而协议的概念与实现是课程中心议题。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协议的语义、语法和同步是网络通信核心技术思想,也是课程重点。围绕核心知识点,教师针对能力培养要求设计问题,每个问题都可以用对应的技术与方法解决。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自己设计协议,包括数据通信单元格式、交互模式等设计,并解决处理效率、可靠性等问题,有利于树立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针对课程重要知识点,教师通过设计相应的验证性、设计性实验,达到使同学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验证的培养目标。

我们把课程规划为6个主题,对应6大问题,每个主题又分为若干技术引导问题,对应这一主题下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并进行小组讨论,课后认真总结,形成单元报告并完成作业。课程实验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均有对应的配套实验内容,而且引入部分需要自行设计的实验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通过上述从理论教学模式的组织到实验内容设计的全方位改革与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1)学生反应热烈,虽然课程学习要求提高,但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翁的成就感,增强了自信,敢于批判并尝试创新,在学习中加强了团队意识。

2)学生一致反映通过实验收获很大,尤其是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自己动手实现基于RS-232接口的通信,对异步串行传输及编码有深刻体会;通信数据捕获和协议分析实现了协议的透明呈现,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协议语法和语义的理解;路由器的配置与管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网络地址应用、网段管理及路由等知识。

3)改革试点班学生的考核成绩明显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有明显提升。

4结语

网络工程实践总结篇9

关键词:现场总线技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周霞(1976-),女,江苏淮阴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116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83-02

“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相关技术,为专业技能培养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对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1.涉及面广,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现场总线技术这门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控制技术之后的扩展性课程。本课程的核心在于现场总线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涵盖了电路、编程、网络通信等方面内容。

2.与应用联系紧密,实践性强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Lonworks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检测与控制系统,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与实践锻炼才能达到学以致用。

3.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

现场总线的国际标准在不断变化,开发模式也在不断改进。

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建筑电气智能化专业“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课程教学课时为48个学时,其中包括16个学时的实验。该课程在已往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教材内容不完善,跟不上技术的发展。目前可用于“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课程教学的相关教材很少,没有教材涉及echelon最新的5000系列神经元芯片与相应的开发模式。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知识点的更新只能由教师自己来完成。

第二,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完全分开,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理论课教学完成之后,进入实践环节的教学。由于实践与理论脱节,很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不能将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第三,考核形式单一,不利于激励学生注重实践过程。课程考核一直采用以笔试为主、实验成绩为辅的方式。笔试以理论内容为主,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实验报告来评定,难以对实践过程进行考核,不能很好地通过考核来激励学生注重实践过程。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是为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学科的概念体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加强与互为补充的关系。首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不可完全分割的,理论教学中必然存在实践因素,而实践教学中必然存在理论因素。在理论教学中需要联系实际,不可避免地要利用演示、观察或体验等教学手段,又需要学生通过操作、作业等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实践教学中,实验前实验规程、方法等要依据理论来拟定,实验中学生要依据相关理论处理遇到的问题,实验后学生要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结果,这一系列实践环节都离不开理论教学的指导。[2]其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开放、互动发展。理论教学的知识储备能够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指导,也能够为实践中的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而实践教学则能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理论创新提供经验素材。

在传统的精英大学教育中,理论教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兴起,实践教学日益得到重视。在进行课程教学时,系统的专业理论教学必不可少,实践教学必须建立在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并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开展。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对自己的直接经验多进行理论概括,争取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理性认识被有效地用于指导专业实践活动时,就会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方法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理论教学中讲授相关实践问题解决的要点,在实践教学中处理理论教学中没有解决的具体问题。下面将针对“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方案、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

为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再严格区分。在学生掌握了Lonworks的硬/软件资源技术基础知识之后,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在实践教学中根据需要进行理论教学,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3]提供的教材,以48学时为例,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1)Lonworks的硬/软件资源技术基础(参考学时:10学时)。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神经元芯片、网络接口卡、路由器以及互联设备等硬件资源;掌握Lontalk协议、Lonworks开发工具以及网络工具软件的使用。

(2)Lonworks的编程语言(参考学时:10学时)。通过教学学生了解neuronC的特点,掌握neuronC编程的基本要点与网络变量、显式报文的编写方式。

(3)Lonworks设备开发(参考学时:12学时)。通过教学学生了解Lonworks节点设备的软硬件组成,掌握Lonworks设备开发过程、熟悉开发工具的使用,能独立进行Lonworks节点设备程序、资源文件的编写,会创建设备外部接口文件,并进行设备的调试。

(4)Lonworks设备组网(参考学时:16学时)。通过教学学生掌握Lonworks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组件和网络基础设备的选择方案,熟悉Lonworks网络的安装配置,了解Lonworks网络的优化方法。

2.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

(1)增强教学互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渗透式”结合。互动式教学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启发思考、提问回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4]对于学生通过已具备知识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不直接讲解,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教师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引导。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安排在专业的Lonworks现场总线实验室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作为一个整体来同时理解接受,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相渗透,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2)实行项目教学,提高一体化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方式将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能够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5]

在“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教学中,对Lonworks的硬/软件资源技术基础之外的内容按项目划分为程序编写、节点开发与设备组网三个项目。在进行程序编写教学时,结合楼宇自动化系统中节点的程序编写进行neuronC语言的基本语法与调度程序的教学,教学以学生能够进行节点程序开发为结束点;在进行Lonworks节点开发教学时,结合楼宇自动化系统中控制节点的开发进行节点硬件组成、设备功能标识、设备接口定义、资源文件创建、应用程序编写与调试的教学,教学以学生掌握节点设备开发基本流程为结束点;在进行设备组网教学时,结合楼宇自动化系统组网实践,进行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组件选择、网络安装配置与网络优化的教学,以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组网为结束点。

(3)重视课程设计环节,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环节以楼宇自动化系统为背景,进行基于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的供配电子系统、照明子系统、给排水子系统和消防子系统的节点控制、监视和组网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节点控制程序的编写与底层监控网络的建构,并学会基于组态软件实现系统的集成。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课程设计,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我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竞赛在楼宇工程实践模拟平台上进行,要求学生以模拟平台作为智能楼宇对象,进行智能楼宇的照明、视频监控、安防等子系统的设计,按照设计方案选择器件在平台上安装,并利用组态软件编程实现远程监控。通过技能竞赛的激励,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课程体系上倾向于实践环节,因此成绩评定要以能力考核为主,知识考核为辅,较多地关注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具体实施时,将理论考核贯穿于实践考核之中,在实践环节考核中综合评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包含随机抽查、书面考核、现场操作等,并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查找资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因素赋予一定分值,纳入考核指标中。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探讨的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案的实施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所有这些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实践,有效地促进了课程的教学。学生的信息反馈表明,教学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81-84.

[2]甄阜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构关系[J].现代教育科学,2011,(9):79-80.

[3]高安邦,杨帅,陈俊生.Lonworks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网络工程实践总结篇10

1引言

本文从我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总体目标出发,结合网络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培养学生对于网络的分析、设计、架构、管理与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实践课程建设的原则

鉴于课程工作量大、实验内容多的特点,网络工程实践课程的建设需要统一规划、通盘考虑。首先确定网络工程实践和研究创新综合考虑的建设原则。实验内容采取层次化、模块化、套件化的形式,在保证基础原理性实验的基础上,加大综合型实验所占的比例,同时注重引进教学研究和科研成果,从而发挥出学科的整体优势。

3课程建设的目标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通过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式,采用任务驱动的项目实验教学法,建设一个涵盖从原理验证型、分析型、设计型到综合型的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体系,以满足各种教学要求。

4任务驱动的项目实践教学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实施任务驱动式的项目实验教学方法,需要注重以下3个环节:

4.1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项目

项目实验教学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谢希仁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第5版)第六章应用层内容时,结合已经学习过的之前章节的网络设备配置技术,按以下步骤来设计一个实验教学项目:第一步:设计一个整体目标。依据第六章要建设DnS服务器、weB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的教学要求,提出了一个建设企业网或校园网的大型综合项目需求,网络中的设备分布如图1所示。(1)园区网络功能需求分析:①在Lan1中建立DnS服务器和weB服务器;②在Lan2中建立emaiL服务器和Ftp服务器;③Lan3和Lan4分别代表两个用户网络。(2)园区网络功能总体设计要求:①在实验室中建设一个真实的网络拓扑环境;②实现Lan1、Lan2、Lan3、Lan4之间的通信;③在路由器中设计aCL,要求Lan3只能与Lan1通信,Lan4只能与Lan2通信;④在完成第三个要求基础上,Lan1和Lan2对外访问过程中采用nat转换,同时Lan3与Lan4上使用抓包工具获取的ip地址为转换后的地址以验证nat功能的实现。第二步:对整体目标进行分解。

依照分层次、结构化网络设计原则,将综合项目分解为一些小的项目,每个小的项目分别是完成综合项目中的一部分功能。依据已学习过的理论内容,可划分出4个小项目,每个小项中分别学习一些常用的网络架构技术:(1)构建和网络服务器,如weB、Ftp、emaiL、DnS等;(2)学习使用接入层的VLan技术;(3)学习使用汇聚层的路由器配置技术;(4)学习使用核心层的aCL技术和nat技术。在每一个小项目中都要提出项目目标,对此目标进行技术需求分析,规划出项目实现过程,并对照实验室设备,画出实验拓扑,然后交给项目组进行统一规划,实现最后的综合目标。第三步:将小项目的目标进行整合,实现综合目标。项目教学法是把问题作为整合知识的手段,强调针对性、综合性、实践性,通过整体项目的实施,实现对网络技术的知识点的优化与整合。在我们这个实例中,最后实现的网络功能等同于一个园区网的基本功能。因此,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从局部到整体,从小项目到整体项目的集成过渡。

4.2建立工作组

项目教学创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以真实的项目为基础,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建项目小组,考虑我院的设备规模和班级人员数,小组的成员适宜在6~8人,可按动手能力、理解知识的水平、性别进行搭配。每个项目小组选出组长,其职责是负责本小组人员协调和工作分配,保证项目实施进度;项目组其他成员,分别承担项目实施中网络规划、网络构建、设备配置、功能测试等工作。组长和成员分工明确,且在不同的项目中要轮换承担不同角色。在项目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总结,写出项目过程报告,并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估。

4.3实践教学考核

由于采用了“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课程考核由期末一次性考核变为“教学过程中随时”多次考核,实现过程质量管理。考核对象由原来的直接考核学生变为直接考核小组间接考核学生。具体做法是在每次下达实践任务书之前,预先制定考核方案,具体内容包括考核等级的划分、不同类型任务所占分数比例等,并同任务书一同下达给学生。表1是一种任务书中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示例。每完成一次实践任务,教师要及时给出小组考核成绩和评价,并向学生公布。这样,学生在接受任务时就知道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完成任务后可及时累计自己的阶段性成绩,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及时做出应用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