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学的物质基础十篇心理学的物质基础十篇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7:34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篇1

【摘要】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在细胞水平阐明阴阳五行的物质基础是中医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挑战。在总结现代细胞学研究的基础上,以细胞中的能量代谢和遗传信息代谢为核心,论述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在细胞中的物质基础,将亚细胞结构按功能进行五行属性划分。并按照中医阴阳的概念和论述,将生命本质定义为遗传信息指导下的能量代谢过程。

【关键词】中医学阴阳五行遗传信息能量代谢

abstract:thetheoriesofYinyangandwuxingarethecoretheoriesin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itisveryimportanttodiscovertherelationshipsamongtheorganellesandtheimplicationofYinyangandwuxing.inthispaper,aftersummarizingtheresearchesincell,weexplaintheimplicationofYinyangandwuxingincellwhicharebasedonbothmetabolismandcentraldogma,thengrouptheorganellesintowuxing.accordingtotheimplicationofYinyangandwuxingincell,thelifeisregardedasakindofmetabolism,whichisguidedbygenes.

Keywords:tCm;Yinyang;wuxing;geneticinformation;energymetabolism

1675年发明显微镜以后,医学视野开始从器管走进细胞。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建立在细胞基础上。在细胞水平阐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中医基础理论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中医理论与实践取得突破的着眼点。现在有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尝试将阴阳五行理论引入细胞学中,如提出五脏中脾与线粒体的假说,气与线粒体假说等多种假说[12],并从基因和蛋白组学探讨中医基础理论[34]。这些尝试对中医理论的诠释都具有探索性意义,但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相互之间各自独立,没能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无法从细胞水平完整地阐明中医基础理论。

1现代细胞学的物质基础

细胞是构成生命现象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组成生物体的细胞在外观千差万别,化学成分非常相似,都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各种微量的无机化合物。在种类繁多的细胞形态中,根据进化的程度与结构的复杂程度可划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核结构,体积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膜、核物质和少数简单的细胞器。真核细胞要比原核细胞复杂得多。光学显微镜下大致可以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电镜下,真核细胞的内各种更细微的结构可分为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膜相结构包括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体、叶绿体和核膜等。非膜相结构有核糖体、中心体、细胞质、核仁、染色质、核基质和微管、微丝等[5]。

上述亚细胞结构既是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也是融入中医阴阳五行的物质基础。能够将上述物质基础纳入中医理论体系中,中医也就取得突破和发展。

2气机的运行和新陈代谢是探讨细胞中五行物质基础的核心

气是中医理论中核心概念之一,阐明气的本质是解决中医理论的重要途径。中医将气作为生命本质来看待;现代西医则认为新陈代谢是重要的生命特征。从中西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角度,气与新陈代谢有一定的等同性[67]。在中医学理论中,气不仅存在,而且还具有运行方式,即气机。升降出入就是对气机运行的最简略概括。新陈代谢是否存在类似于“升降出入”的代谢过程,这值得探讨。将气机运动引入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升降出入的含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泛化。

生命科学中,新陈代谢是以细胞为单位进行的,包含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这两者相辅相成,含义基本相同。新陈代谢过程中,糖类、脂类和氨基酸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物质,这些物质代谢终产物为水、二氧化碳、氮并释放能量。糖类通过酵解而生成Coa;脂肪通过β氧化而生成Coa;氨基酸则是通过脱氨基作用后再进行代谢生成Coa。Coa进入线粒体进行三羧酸循环后氧化成为水、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这是物质能量代谢的最后通路。如果进入细胞三大能源物质远大于细胞的需求,它们就会被转化成为脂肪或者糖原存储于细胞中;如果低于细胞的需求,细胞就会动用细胞内的糖原或者脂肪进行供能。在三大能源物质氧化生成atp的过程中,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体系中是进行能量代谢的第一步,相当于气机运行的入;其次在胞浆中转化成为Coa的过程,相当于气机运行的升;第三步是Coa进入线粒体氧化成为Co2、H2o,释放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相当于气机运行的降;最后是atp利用和代谢终产物排泄的过程,相当于气机运行的出。

原核细胞结构相对简单,三大营养物质氧化生成atp的过程是在细胞浆完成,而营养物质进入和代谢产物的排泄是由细胞膜完成。真核细胞结构相对复杂,细胞内有功能相对专一的细胞器。三大能源物质进入和代谢产物的排泄是由细胞膜完成;存储、转化形成Coa的过程也是在胞浆中完成;atp的生成则是在线粒体中进行。至此就大致勾勒出气机在细胞内的运行过程,参与相应过程的亚细胞结构即为相应五行的物质基础,见表1。

3遗传信息的输出是细胞五行相生的核心

在细胞内,与能量代谢相伴的就是遗传信息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是生命世界中的核心,是生命现象重要物质基础,细胞中的结构和功能都是以蛋白质为基础。蛋白质的合成是由遗传信息进行指导的。细胞内的染色体通过四种碱基不同的排列顺序对遗传信息进行编码,通过Rna转录,核糖体的翻译等过程合成蛋白质。这是现代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细胞内遗传信息来源于母代细胞,少数情况下来源于基因变异或细胞间遗传信息的传递,如细菌耐药基因的产生和传播。人体体细胞遗传信息同样来源于母代细胞,受精卵的遗传信息却来源于精子和卵细胞,即父母双方。就来源而讲,遗传信息和肾精有共同之处,可以将二者进行等同。

遗传信息存储于细胞核中,通过转录过程输出遗传信息,细胞核的五行属性就是水。遗传信息输出后在核糖体中翻译合成蛋白质,核糖体的五行属性就是木。

中心法则到蛋白质合成就结束,细胞中五行相生过程没有结束。真核生物蛋白在胞液核蛋白体合成后,有如下三种去向:保留在胞液中;进入细胞核、线粒体或者其他细胞器中;分泌到细胞外。蛋白质经过复杂的合成机制,定向输送到最终发挥生物功能的区域,这一过程成为蛋白质的靶向输送[8]。除了保留在胞液中的蛋白质,进入胞核、线粒体计其他细胞器和分泌到细胞外蛋白质都必须通过膜相结构,或者同膜相结构结合形成镶嵌蛋白才能发挥。蛋白质同膜相结构相互作用从而到达特定功能区域、发挥自身功能的过程即为五行中的土。

蛋白质到达特定的功能区域后将参与一定的代谢过程。蛋白质自身有新旧更替过程。蛋白质在参与代谢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地影响,分子构象出现改变而失去活性。蛋白质失去活性也就意味着一次遗传信息释放的完成,细胞将进行新一轮遗传信息的释放,合成新的蛋白质来弥补失活的蛋白质。失活的蛋白质被内噬体吞噬,分解为氨基酸而进入能量代谢过程。蛋白质行使代谢功能并在完成功能后被分解为氨基酸的过程就是五行中的金,参与该过程的亚细胞结构包括:溶酶体和过氧化物体等。

转贴于

上述可见,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输出、蛋白质的合成、发挥功能以及最终被分解代谢的过程也就是细胞中的五行相生过程,在相生过程中,有细胞结构和形态度形成,参与相应过程的细胞结构就是五行相生的物质基础,见表1。

4信号传导系统是细胞内的调控系统

升降出入是气机运行的基本方式,但需要补充和完善,即将调控作为气机运行方式之一。中医学中意识到生理调控现象,《黄帝内经》就有“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和“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的论述。枢就说明了中医对调控机能的概括和认识,但是在气机运行中并没有提到调控的问题,这似乎是五行同气机运行之间的一种矛盾。升降出入虽然为气机的基本运行方式,但是,由升到降或者由入到出等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转换和调控过程,这种调控可能为自发的,也可能是主动的,调控的结果就是促使气机运行能够同环境相一致,调控在五行中属于心火(见表1)。现代西医生理学将反馈作为生物的基本反应形式,其包含正反馈和负反馈两方面,二者均起调控作用,在新陈代谢中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通过前面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原核细胞的细胞结构相对简单,所具有的细胞结构基本能够完成简单的代谢过程。虽然也存在调控过程,形成的调控系统相对简单,如乳糖操纵子[8]等。多细胞生物等细胞结构就相对复杂。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和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以及对环境的综合反应依赖于细胞间彼此协调的相互作用,这就使得细胞调控和信号传导成为细胞代谢中必须存在一个过程。细胞分泌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一大类能够进行细胞间通讯的生物活性物质为第一信使;第一信使与相应受体结合、激活受体后在细胞内产生能够介导细胞传导通路的活性物质,这类物质被称为第二信使;负责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到物质称为第三信使。三类信使连同与之相关的受体、酶、蛋白质等就构成真核细胞内的信号传导系统。目前所知对细胞内的信号传导系统主要有下列途径:①camp蛋白激酶途径;②钙离子依赖的蛋白激酶途径;③cGmp蛋白激酶途径;④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⑤核因子κB途径;⑥tGFβ途径。当然可能还有更多的信号传导途径有待发现研究。这些信号传导途径的最终生物效应将影响细胞的代谢、生长、增值、分裂甚至癌变[9]。信号传导系统就是细胞内调控系统,其五行属性即为心火。

至此,我们简单论述了五行在细胞内的物质基础,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见表1)。在此需要指出:1.叶绿体是植物区别于动物的细胞器,将其列入五行中的肝木;2.高尔基体的功能是将细胞内代谢产物,主要是蛋白类产物排出细胞外,其功能与五行中肾水相同。

表1细胞中五行物质基础列表(略)

5遗传信息输出、能量代谢过程与阴阳关系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清晰的看到细胞内的两条核心的代谢过程,一条为遗传信息的输出,一条是能量代谢过程。遗传信息的输出过程中有能量代谢的参与;能量代谢过程也必然有遗传信息的参与,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所有的亚细胞结构代形成和功能发挥都是以能量代谢和遗传信息输出为核心的,只是侧重不同。在细胞水平,生命的本质就是遗传信息指导下的能量代谢过程。遗传信息输出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构建细胞形态结构,为阴,成型;能量代谢则化气,为阳。因此,细胞中仍然具有阴阳五行的物质基础,中医学中五行除了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外,还有相乘相侮等关系,这将在今后进一步研究和论述。

【参考文献】

[1]郑敏麟,阮诗伟.中医藏象实质生物学假说之一-“脾与线粒体”[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5):1012.

[2]张茂林,张六通.论线粒体与中医“气”的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6061.

[3]倪红梅,徐燎宇.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链接-基因组学[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2):1618.

[4]朱姝,高荣林,隋殿军.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与证候实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2):1920.

[5]傅松滨.医学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

[6]张永忠.论中医学人体之气的实质是新陈代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5):1920.

[7]张叶,沈绍功.浅析“气化”与物质代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9):45.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篇2

关键词:地质学基础;室内实验;野外实习;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35-03

《地质学基础》是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1]。众所周知,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其侧重于研究地球的地下部分,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2],为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服务。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及历史比较法[2],客观上决定了它的实践性,不参加必要的室内和野外实践,要想从事地质学的学习和研究是不可能的。所以,《地质学基础》课程作为一个地质学这个学科的“浓缩版本”,同样也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因此有目的地开展《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见习实践活动,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对掌握《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精髓意义重大。《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见习分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两大部分。作为长期从事《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见习实践者,笔者有责任、有义务对以往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希望这些工作能对该门课程的见习有所帮助。

一、《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室内实验

《地质学基础》课程中很重要一部分内容涉及地壳及上地幔的物质组成。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岩石形成岩石圈。岩石圈的运动实际上就是板块运动的重要内容。因此,认识并掌握重要的矿物类型和岩石类型对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意义重大。需要指出的是,和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不同,矿物和岩石的实验主要是认识实习。室内实验的核心就是掌握矿物、岩石肉眼鉴定的方法,具体来讲,就是凭借放大镜、小刀、条痕板、稀盐酸等简单工具和化学试剂对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判断[3],识别出矿物,然后根据矿物组合规律确定岩石名称。

1.矿物的室内实验。①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矿物的形态和重要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质的核心是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其中矿物光学性质主要包括颜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而力学性质主要包括硬度、解理和断口等,要求实习学生熟记摩氏硬度计,体会解理和断口之间的互为消长关系;学会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掌握常见矿物的重要鉴定特征。②实验项目具体内容,包括目的、内容、主要实验仪器、教学方式和实验预习等。③实验矿物的分类包括自然元素大类、硫化物大类、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大类、卤化物大类和含氧盐大类等五种类型。④注意区分经常容易混淆的矿物:比如自然金、黄铜矿和黄铁矿;方铅矿和辉锑矿;方解石、石英和萤石;等。

2.岩石的室内实验。①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和主要矿物成分特征;掌握常见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和步骤。②实验项目具体内容,包括目的、内容、主要实验仪器、教学方式和实验预习等。③岩石分类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三大类岩石的认识,注意必须兼顾认识岩石的结构和构造。譬如,在火成岩室内实验中,需要了解火成岩的分类原则,按照二氧化硅含量的不同,火成岩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等四种类型;由于火成岩形成因岩浆活动的方式不同而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因此火成岩的种类相对而言就显得比较复杂,例如中性岩既有喷出岩,又有侵入岩,即使二者化学成分相同,其岩石的面貌也会大相径庭。所以说认识和肉眼鉴定火成岩一定要从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入手,才能弄清其成因,从而正确地区分不同种类的岩石。同样,沉积岩和变质岩也应结合它们各自的结构和构造来进行肉眼识别,其中,沉积岩具有“成层”特征,即部分具有层理构造,含动、植物化石;而变质岩的矿物“定向性”的片理构造特别明显。另外,结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也会对肉眼鉴定中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例如,沉积岩中的页岩和变质岩中板岩具有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相似外貌,初学者容易混淆,从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中比较容易解释,即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就会形成板岩;同理,砂岩经过变质作用会形成石英岩,在肉眼鉴定的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④注意区分经常容易混淆的岩石类型;譬如石英岩和大理岩;页岩、板岩和千枚岩;花岗岩和混合花岗岩;辉长岩和闪长岩;白云岩和石灰岩;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等。

3.《地质学基础》室内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1)教学方式,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般采用先由实习教师讲解肉眼鉴定方法,然后实习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观察矿物或岩石标本。实习教师首先将课堂学习内容简要复习一下,接着就重要的矿物和岩石种类进行讲解,并及时、准确地回答同学在实验期间提出的各种问题。每一次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进行归纳和小结。(2)考核方式。①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要尽可能体现实验内容全面、结果准确、形式灵活的原则。②实验课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考核方式分优秀、良好、中等、不及格四个等级,考核成绩记入平时成绩,约占平时成绩的70%,规定没有实验课成绩的学生,期末不得参加本门课程的考试。③如果有条件,室内实验结束后应逐一对实习学生进行标本考核。

二、《地质学基础》课程的野外实习

《地质学基础》课程的野外实习主要目的是巩固学习过的书本知识,弄清如何进行野外地质观察以及怎样取得野外地质观察数据。由于时间和经费等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本课程的野外实习,实际上已成为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一部分,实习内容涉及地层、褶皱、断层、节理等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的野外识别和观察。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近20年来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地质学基础》课程野外实习可以说是立足陕西,面向毗邻省份,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实习点或实习基地,比如:陕西省汉中市梁山地质实习点、陕西省泾阳县口镇―关山大断裂实习点、陕西省延安市杨家岭、宝塔山地质实习点、陕西省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翠华山地质实习基地、陕西省洛川黑木沟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实习基地、陕西省西安市段家坡黄土地质实习点、陕西省西安市南五台国家森林公园实习点、陕西省户县太平峪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实习点、四川省峨眉山地质实习基地、四川省都江堰市九甸坪―深溪沟地质实习点等。另外,我院还积极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曾多次委托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系为我院地理科学创新班在南京地区和黄山等地进行了以《地质学基础》课程为主要内容的野外实习,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为积累经验,我院还将谋划和其他兄弟院校进行合作,力争尽快使本门课程的野外实习更上一层楼。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未来将更多实习基地建在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让参加实习同学看到更多更好的地质遗迹,这样不仅会增长同学们的地质知识,而且会陶冶他们的情操,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1.野外实习内容。由于不同地区地质状况千差万别,本课程的野外实习内容会根据具体情况而侧重点会有所变化。以陕西泾阳口镇―关山大断裂实习点为例,野外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实习地区的地层;(2)观察口镇―关山大断裂以及断裂的地貌标志和断裂面特征;(3)观察断层角砾岩;(4)观察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褶皱;(5)野外如何区分节理和层理;(6)野外识别灰岩、砂岩、页岩以及煤线;(7)识别地层之间的不整合;(8)罗盘的野外使用。对于每一次的野外实习,实习教师都要做到实习前的室内讲解,不论实习地点多么熟悉,都要实地进行野外踏勘,精选实习线路,对实习内容精益求精、胸有成竹,对在实习期间学生的提问要耐心细致作答。

2.野外实习考核方式。野外实习考查方式是完成实习报告,一份实习报告实际是对实习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考查,报告的内容涉及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大地构造位置、地层、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等)、地质发展历史等。要求报告图文并茂,语言流畅、推理符合逻辑,实习报告的字数限制在5000字以上。野外实习的考核成绩评定办法:考核方式分优秀、良好、中等、不及格四个等级,考核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凡考核成绩不及格者需要参加下一届的野外实习,直到成绩考核合格为止。通过多年来的《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见习实践,笔者认为不论是室内实验,还是野外实习,同样都十分重要,不可偏废。室内实验是野外实习的前提条件,野外实习是室内实验的进一步延伸,二者共同构建起了本课程的见习实践环节。为保证室内实验的顺利开展,陕西师范大学在原有岩矿标本陈列室的基础上,2013年再次由新成立的陕西师范大学基础实验中心为地质实验室从浙江某地质教学标本厂购进了价值十几万元的矿物、岩石标本,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目前基本可以做到两个参与实验的同学拥有一套实验标本。另外地质实验室专门增加配备实验管理人员,为相关实验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除此而外,基础实验中心还对地质实验课不时进行检查,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也定期进行全程听课;这些措施的实施在笔者看来不仅仅只是反映学校对实验课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地质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全面实现和提高。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熟练、准确地用肉眼鉴定矿物和岩石是从事地质学研究的工作基础和基本技能。笔者认为肉眼鉴定矿物和岩石的重要法宝是多看、多比较、多记忆。而《地质学基础》课程的野外实习更是不可或缺的野外实践和地质认识经历,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用在此处显然是再贴切不过了。多年的实习反复证明,要成功地完成一次野外地质实习,除了前期的野外踏勘外,必须要有周密的野外实习计划、宽裕的经费支持、科学的团队管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带队教师团队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做支撑;当然,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知识准备是必要的,它包括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GpS仪器的使用方法、岩石和地层及地质构造的观察与描述等。同时要加强野外实习教学内容与要求,其中包括要求实习生完成地质路线的信手地质剖面的绘制,完成必要的野外地质素描等;根据实习地点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开辟出多条地质实习路线,尽量覆盖课堂教学所讲授的学习内容;实习结束后要按时编写实习报告,及时组织实习学生进行必要的实结,包括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习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保证地质野外实习的绝对安全,其中最重要的是实习参与者的生命安全,作为实习的组织者,要有各种各样的实习预案,以及处理实习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实习的组织者而言,每一次实习路线的选择都要慎之又慎,不然就会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刘护军.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09-210.

[2]宋春青,邱维理,张振春.地质学基础[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篇3

关键词: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整合;模块构建;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76-03

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重学科、重系统、重理论的固有模式与高职高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格格不入。虽然很多高职高专都针对基础化学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多数是追求形式而不注重效果。合而不整、补丁式缝合、本科压缩饼干式等缺乏科学性的整合现象极为普遍。为此,我们从课程构成的核心要素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我校课程整合成果,对基础化学课程整合特质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整合模式。

基础化学课程间的基础性分析

基础化学一般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各课程的基础相关性为:

由图1可知,无机化学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分析化学是各门课程中需要的一种检测手段,其他课程对它的依存度不是特别大;有机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基础。

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分析

(一)基础化学课程知识模块

以我校在(曾)用教材为依据,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大致的知识模块如表1所示。

通常,当讲解分析化学中各类滴定法时,总要重提无机化学中的四类反应方面的模块知识;在讲解生物化学中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时,也要重提有机化学中生命活动基础物质模块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课程间重叠、交叉、分化现象明显。

(二)理论课程模块整合分析。

1.基础化学课程跨科式模块整合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都有较多的重叠和交叉部分,可以进行不同学科间的跨科式整合,最适宜跨科式整合的知识模块如下页表2所示。

无机化学中反应与平衡模块是分析滴定模块的前期知识,滴定是反应与平衡理论的应用,整合后构成“反应平衡滴定”这种递进的知识层次关系,符合教育学原理,内容由原来的8章缩减为4章。同样,有机化学中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模块是生物化学中蛋白质、核酸、代谢模块的前期知识,整合后构成“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结构性质代谢”这种递进的知识层次关系,内容由原来的11章缩减为5章。

2.基础化学课程关联式模块整合分析。

美国学者RobinFogarty将学科的教学仍然独立进行,但是经过重新安排,相似的内容出现在同一教学时段中,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出现的整合称为关联式整合。在基础化学课程中,当反应、平衡、滴定三内容跨科式整合之后,就引入了化学分析知识。因此,需要在整合模块前先介绍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即将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重新安排,按关联式整合法构建一个模块,列在跨科式整合模块前,保证课程的有机衔接。同样,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跨科式整合模块前,将生化的基本知识按关联式整合成一模块,列在整合模块前,使知识构成连贯自然。根据药类专业的特点,生化课程的基因工程和肝脏生化等模块在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中应用相对较少,也可以进行关联式整合,并适当融入药品信息;而生物制药和药检专业此类知识则不必整合。

(三)理论课程模块整合构建

围绕专业的课程整合就是要本着服务专业、贴近岗位、易于学习、方便教学的思想,以“适用、实用、够用、必需”的“三用一需”原则筛选构建内容。

从整合的课程看,由于药典中有机药物的数目超过药物总数的70%,药物生产中离不开药品检测。因此,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药类专业四门基础化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整合时分属在两门课程中才能凸显核心作用。又由于原分析化学中的仪器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通常药类专业已单独开设了仪器分析课程,并且药类分析检测中重量分析法较少使用。因此,分析化学实际被筛选的模块是不包括重量分析法和仪器分析的化学分析部分。结合前面的跨科式整合分析,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和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是最适宜的跨科整合,整合后的课程为基础化学(上)(含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部分),基础化学(下)(含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两门课程。

从整合的模块构成看,既要服务专业课程和贴近岗位,又要依据教学规律构建知识模块。药类涉及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药检、药物制剂、中药制剂、生物制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基础化学课程与诸专业课程及岗位的关联程度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基础化学近源的专业是药学、药检、药物制剂和生物制药等,根据专业课程重点知识及生产岗位技能的要求,基础化学(上)课程的模块有: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溶液及浓度计算、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分析基础、四类反应及平衡与滴定6个模块,约12章。基础化学(下)课程的知识模块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烃、羟基及醚类、羰基类、羧基类、含氮类、对映异构、生物化学基础、几种重要的药物组分、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及代谢、其他生化类药物11个模块,约16章。

与基础化学远源的专业是药品经营与管理,根据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岗位技能要求,需要基础化学的知识是更加纲领性和广泛性的,着重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知识的掌握。因此,可以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三学科之间进行跨科式整合,化学分析知识可以基本删去,实训可以不开。

(四)实训课程模块整合构建

1.化学实训课程单列分析。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四门课程都是专业基础课,内容多,难度大,学时长,三所院校基础化学(表中“基化”表示整合后的课程)课程学时数如下页表3所示。由于基础化学课程内容多,整合后各专业基础化学(上)的理论时数达到70~90,基础化学(下)的理论时数(除安医专生制专业)达到90~110,基础化学实训时数超过24。整合后实训课宜单列为一门课程。

2.实训课程模块的构建及特点。

实训模块构建基于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思想,从能力培养有层次,内容“必需和够用”两个角度出发。按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用技能创新能力的四梯度纵向能力培养递进框架;精选药物生产、检测和简单研发三方面所必需的知识及技能内容,构建多覆盖的横向知识体系。基于实训模块彼此比较独立,采用以能力为主题的串联分立式整合法,形成“一遵循、两角度、三方面、四梯度、多覆盖”的模块构建特点。基础化学主要的实训内容如表4所示。

经过整合避免了氨基酸和糖等性质实训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中重复的现象。增加了不少高职高专药类专业都不做的萃取技能模块,从而满足后续药物分析、中药化学等课程对萃取知识的需求,构成“三用一需”的实训教学体系。

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后的构成体系分析

第一,整合后的基础化学课程构建特点。虽然基础化学的整合方式有多种类型,但分析得出药类专业以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整合最合理,形成基础化学(上)和(下)两门理论课程;基础化学实训一门实训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构建具有“一大类两段式三课程四学科多模块”的特点,具体如图3所示。

第二,整合后基础化学的课程目标。基础化学课程的核心是基础,目的是服务。因此,基础化学的总知识目标是掌握无机化学、化学分析、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四学科中,与药学专业课联系最密切、最基本的知识;总能力目标是知道常见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能进行基本的化学实训操作;总素质目标是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诚信求实的品格和严肃认真的行事风格,增加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整合后基础化学课程实施要素梳理。整合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1)定位准确和目标明确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内容及要求、建议、注意事项、课时安排、考核与评价中突出基础化学整合的特点。(2)配套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等都要以大纲为准则。(3)实训条件要求。实训作为一门课程单列,会存在与理论课内容错位的问题,可以通过制作ppt或光盘,让学生业余时间预习观看。(4)其他教学资源。要围绕大纲和教材重新书写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编写学习辅导和出试卷,制作ppt等,完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李绅崇,欧慧敏.统整课程理念与实务[m].台北:心理社,2000:3.

[2]丛立新.课程论理论基础的心理学转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4):25-30.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篇4

一、调整基础医学课程结构

21世纪,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分子生物学将成为带头学科,引导医学面貌发生根本改观。着眼于未来医学发展趋势,我们在原有的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课程的学时数,增设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将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电镜技术、医学遗传学、社会医学等列为必修课程;设置了人体断面解剖学、实验动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行为医学和医学史等选修课程。

二、改革课程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体系

对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我们将着眼点放在改革课程本身的内容体系上,要求各课程一定要在五年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三基”教学,同时立足于未来医学的发展,将国内外新理论、新技术列入教学内容,并向学生介绍新的学术观点和学科发展动态。

  目前,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已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临床上的诊疗手段在不断更新。依据这种状况,我们在基础医学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医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形态学科中增加了心脏血管解剖,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解剖,中枢神经损伤及临床,脑干断面解剖,神经节、脊髄、大脑皮质及小脑皮质结构,骨骼肌、平滑肌的超微结构和收缩原理,t、B细胞的分化,乳腺结构等内容,生理学中增加了细胞膜物质转运、离子通道、膜受体,呼吸节律起源,甲状腺素、生长腺素的作用及分泌室交界结构及生理特点,血流动力学,神经元间作用方式,中枢抑制及下丘脑功能等授课内容。生物化学中把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分析,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细胞内受体激素的作用,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诊断与治疗,抗体氧化酶体系等内容列为加深拓宽的内容。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为适应临床医学的发展,增加了以下的内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遗传变异,细菌基因诊断,细胞因子、补体受体、抗体的遗传控制及单克隆抗体,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分子机理,还结合临床介绍各型超敏反应的相关疾病。病理学在五年制教学的基础上扩展的教学内容有:炎症化学介质,肿瘤浸润转移,肿瘤免疫组化标记,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细胞凋落,lga肾病激素受体检测,尖锐湿疣、爱滋病、心肌病,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及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等。随着药物学的发展。药理学在七年制教学中增加了抗药性发生的机制,受体分类与受体动力学,受体阻断药的新发展,传出神经系统受体i型分类,GaBa与苯二氮卓类抗癫痫药作用的关系,aCei抗高血压作用机理,抗高血压药物转换酶抑制剂的抗高血压作用机理,治疗心功能不全药物的评价等,还将新药的开发与杻究也列为教学内容。

我们在开设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更新了医学心理学的讲课内容。新增的内容有: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与技术,皮层内脏相关学说的理论,认知理论与有关技术,个人中心疗法,关于心理失调的理论和治疗,心理测验的理论与技术等内容,为开展心理疾患的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实验课教学重点放在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上。首先我们将部分机能学科的实验课,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列入教学计划,如生理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药理学实验等,要求规范开课、单独考核,并将考试成绩纳入学籍管理。

实验内容更新中,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技能、掌握或了解主要研究方法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在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中把神经解剖学研究方法和组织学、胚胎学研究方法列入实验教学内容。在药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的全过程、全方位训练。

各学科实验教学更新内容,增加了学生独立操作机会。人体解剖学实验中将学生分成2-4人一组解剖一具尸体,增加了硬脑膜窦的观察,开颅取脑及颅神经、脑桥、小脑脚、心脏、肺、会阴、盆腔等部位的解剖操作。组织学增加了脊髓、大脑、小脑、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阑尾及乳腺的切片观察,血一脑屏障动物模型建立和观察,肥大细胞标本制作与观察等。生物化学课重新组合实验内容,将原来3学时的实验改为7学时一组,连续一天观察实验结果。还将质粒Dna提取、限制性内切、酶切、基因制备、重组Dna连接等列为实验内容;并对电泳、层析、分光光度及超离心技术的实验理论及原理进行了介绍。生理学实验扩展的内容有:时值、温度、K+等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m、β受体阻断剂对雎心灌流实验的影响,改变体温、失血、大量快速输液、改变胸腔负压及针刺穴位对循环调节的影响;去动脉体、短串刺激中枢部位引起吸气切断现象的观察,剌激交感神经、改变体温对尿生成的影响等。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增开了:病毒的血凝及血凝抑制实验,病毒中和实验,eLiSa法诊断病毒感染,病毒核酸杂交技术,隐球菌墨汁染色法,mΦ吞噬杀菌实验,e—花环形成实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单向免疫扩散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把载脂蛋白测定和“实验性氨情”实验设计列为实验课内容。病理解剖学中应用电子显微镜和免疫荧光分析法观察了淀粉样变、乳腺纤维腺瘤、星形细胞瘤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切片。药理学增加的内容有:地塞米松的抗炎作用,强心甙对离体蛙心的影响,药物对猫血压的影响,利多卡因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拮抗剂pa2的测定等实验。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篇5

关键词:物质主义;感性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a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1-0032-04

作者简介:刘志洪(1982-),福建泉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是一个亟需重新理解的重要理论问题。以往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在一生中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一直都是唯物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含义:世界的本体是物质,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与此不同,本文认为,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和三个不同时期:从博士论文到《论犹太人问题》是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物质主义理解和规定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是对唯物主义含义的感性唯物主义理解和规定时期;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晚年是对唯物主义含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和规定时期。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考察的只是马克思在每一时期所主要理解和规定的唯物主义含义。事实上,在每一时期,马克思都认为有不同的唯物主义形态存在,它们的含义是不同的。

一、物质主义的理解和规定

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在使用过程中被赋予多种不同的含义,其中,一个在学术界和民间都广为流行的含义是纯粹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享受,等同于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实利主义。马克思主义者特别厌恶对唯物主义含义的这种理解,然而十分有趣的是,在人们心目中一向以科学的唯物主义者形象出现的马克思在早年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就十分接近于这种为恩格斯晚年激烈批判的庸人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

大学时代的马克思是一位典型的唯心主义者。在博士论文的献词中,马克思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唯心主义:“令人坚信不疑的、光明灿烂的唯心主义,唯有唯心主义才知道那能唤起世界上一切英才的真理……唯心主义不是幻想,而是真理。”[1]9显然,此时作为青年黑格尔派重要成员、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影响的马克思高度赞同唯心主义,当然必然反对“真理”的对立面――唯物主义。

在《莱茵报》时期,虽然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挑战和动摇了唯心主义在青年马克思心中的权威地位,但还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剧了马克思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态度和对唯心主义理想的追求,使得马克思更加痛恨纯粹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享受的唯物主义。在博士论文中没顾得上批判这种唯物主义,可是对这种唯物主义早已满腔怒火的马克思进入――《莱茵报》就对这种唯物主义展开了口诛笔伐。在著名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马克思写道:“这种下流的唯物主义,这种违反各族人民和人类的神圣精神的罪恶……认为,在讨论林木法的时候应该考虑的只是树木和森林,而且不应该从政治上……不应该同整个国家理性和国家伦理联系起来解决每一个涉及物质的课题。”[1]289-290我们看到,马克思把那些同意将贫民拾捡枯枝的行为认定为犯罪行为的人轻蔑地称为“下流的唯物主义”者,认为这些“下流的唯物主义”者根本不考虑国家理性和国家伦理,不考虑人类的神圣精神,而只是追求一己私利。可见,马克思在这里是把唯物主义理解为纯粹追求物质利益的物质主义的。

尽管《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孕育了马克思主义最初的“思想基因”,但是此时的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物质主义理解和规定以及对唯物主义的否定和批判态度依然没有发生改变。马克思批判了官僚政治内部的唯物主义:“在官僚政治内部,唯灵论变成了粗陋的唯物主义,变成了消极服从的唯物主义,变成了信仰权威的唯物主义,变成了某种例行公事、成规、成见和传统的机械论的唯物主义。就单个的官僚来说,国家的目的变成了他的私人目的,变成了追逐高位、谋求发迹……把现实的生活看作物质的生活……官僚政治必须使生活尽可能物质化。”[2]60-61只要看马克思加在唯物主义上的形容词:“粗陋的”、“消极服从的”、“信仰权威的”、“机械论的”,我们就知道此时的马克思仍旧多么痛恨唯物主义了。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官僚的唯物主义只是追求私人的目的和物质利益,他们把现实的生活只是看作物质的生活。可见,马克思在此也是把唯物主义理解和规定为纯粹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享受的物质主义。

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提出,西方近代政治革命消灭了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质,使市民社会变成了纯粹的市民社会,亦即纯粹追求私人目的和物质利益的地方。马克思称之为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的完成:“国家的唯心主义的完成同时也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的完成。摆脱政治桎梏同时也就是摆脱束缚住市民社会利己精神的枷锁。政治解放同时也是市民社会从政治中得到解放……封建社会已经瓦解,只剩下了……作为它的真正基础的人,即利己的人。”[2]187很显然,这里的唯物主义仍旧是纯粹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享受的物质主义,当然,仍旧遭到了一心追求理想、以类生活为最高目标的马克思的批判。可见,直至此时,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物质主义理解和规定以及对唯物主义的否定和批判态度始终没有改变。

综上,从博士论文到《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一直把唯物主义的含义理解和规定成和物质主义一致的纯粹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享受,一直对唯物主义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二、感性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规定

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的这种物质主义理解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有了根本改变。不过,不是转向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所认为的唯物主义在西方哲学上的含义,而是转向费尔巴哈感性唯物主义。高度赞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感性唯物主义的青年马克思不再把唯物主义理解和规定为物质主义,而是按照费尔巴哈的做法,对其进行感性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规定。

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理解和规定的变化第一次出现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青年马克思提出,费尔巴哈的一项伟大功绩在于“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2]314。显然,在此时的马克思看来,其他的各种唯物主义都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只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感性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而费尔巴哈这种真正的唯物主义――感性唯物主义的含义就是重视感性和直观。马克思还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抽象物质――唯心主义的方向。“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自然科学将失去它的抽象物质的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2]307既然抽象物质是唯心主义,那么显然,在马克思心目中,唯物主义强调的就是感性物质。由此可见,马克思此时所理解的唯物主义是感性唯物主义。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基本上延续了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想,主要哲学思想和唯物主义观点也是和费尔巴哈一致的人本主义感性哲学和感性唯物主义,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同样也是感性唯物主义的。马克思费尔巴哈式的爱情观点表明了这一点,“被爱者是感性的对象,而批判的批判最低限度也会要求对象成为一个非感性的对象。然而爱情却是非批判的、非基督教的唯物主义者。”[3]25马克思认为,青年黑格尔派把感性的对象变成非感性的对象,把感性变成非感性。显然,在这句话中,“批判的”指的是思辨的、抽象的和非感性的,“基督教的”也是指禁欲的、非感性的。可见,这里唯物主义的含义也是重视感性、感性对象、感性的需要。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的感性唯物主义理解和规定在他关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论述中最为集中地体现了出来。首先,对法国唯物主义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性质的判断表明此时的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的感性唯物主义理解和规定。在马克思看来,法国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实践和理论是反神学、反形而上学的趋向于直接的现实、尘世的享乐和利益、尘世的世界的实践和理论。显然,这种唯物主义是和人本主义的感性唯物主义一致的,重视感性、感性的人和人的感性。其次,对法国唯物主义人本主义派别的理论来源――英国唯物主义的见解也表明此时的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的感性唯物主义理解和规定。马克思对培根物质的运动有着独特的理解,强调培根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更是趋向、生命力、紧张、物质的痛苦。显然,这些都是感性的生命活动。这一独特的理解反映出此时马克思人本主义的感性唯物主义思想。“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3]163马克思对培根的唯物主义评价甚高,因为培根的唯物主义符合马克思此时高度赞同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显然,这种感性唯物主义重视的是感性,即物质,马克思看重的也是物质的感性。同理,马克思批评霍布斯道:“唯物主义……变得片面了……感性失去了它的鲜明的色彩而变成了几何学家的抽象的感性……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唯物主义只好抑制自己的,当一个禁欲主义者。它变成理智的东西,同时以无情的彻底性来发展理智的一切结论。”[3]163-164一句话,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偏离了人本主义感性唯物主义的正确道路,忽视了感性的方面。这清楚表明,此时的马克思重视的唯物主义是感性唯物主义,对唯物主义的理解是感性唯物主义的。最后,对法国唯物主义人本主义派别基本观点的理解也说明此时的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的感性唯物主义理解和规定。“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3]166。很显然,马克思概括的这些法国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这一部分结尾处他所摘引的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感性唯物主义的观点,偏重感性的方面。这也表明了马克思所理解的唯物主义是感性唯物主义。

综上,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神圣家族》,马克思把唯物主义的含义理解和规定为感性唯物主义重视感性的方面。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规定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感性唯物主义将马克思引向了通往科学唯物主义的方向,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继续前行,形成了新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此一致,对于唯物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也改变了之前感性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规定,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规定。伴随着历史唯物主义总的思想的萌芽、发展和成熟,马克思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和规定也大致经历了开始、基本形成和最终确定三个阶段。

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和规定是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56“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4]57虽然马克思在这一简短的提纲中没有也不可能详细论述新唯物主义的含义,但从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中还是可以看出马克思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和规定。明显地,新唯物主义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思想观点已经不再是1844年感性唯物主义时期的感性和直观了,而是变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社会形式”、“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初步形成,马克思对新唯物主义的含义做了一生中最集中、最系统、最详细的论述。至此,马克思赋予新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含义基本形成。“法国人和英国人……毕竟作了一些为历史编纂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初步尝试,首次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5]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写出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为历史编纂学提供了唯物主义基础。由此可以推知,在马克思心目中,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就是人类历史的唯物主义基础。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术语来表达就是,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及其形式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基础。可见,马克思在这里赋予唯物主义的含义是: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及其形式是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是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的现实基础。“这种最后的尝试所反对的不是物质关系的现实形式……而是这些世俗关系的天国精炼品……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这个问题甚至为德国理论家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这种世界观没有前提是绝对不行的,它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6]这段话中的唯物主义又是什么意思呢?马克思告诉我们,“唯物主义世界观”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而在这段话中,“现实的物质前提”指的是“世俗世界”中的“物质关系的现实形式”,也就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现实的生产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现实的“物质关系”是宗教的现实基础,正是这个世俗世界现实“物质关系”的内在矛盾造成了宗教世界、宗教的产生。由此可见,这里唯物主义的含义也是一定物质生产力基础上的物质关系,是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宗教)的基础,必须从物质关系出发。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思想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经过长期的实践斗争和理论研究,尤其是通过50年代在伦敦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的第四次系统研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做了经典概括。这标志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最终形成,同时,也是新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含义的最终确定。从此,一种崭新的独特的唯物主义含义就屹立于哲学史之林了。

思想变革后的马克思赋予新唯物主义的一直是上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含义,马克思的众多论述都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在1850年9月15日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会议上,马克思指出:“他们提出唯心主义观点代替宣言的唯物主义观点。他们不是把现实关系、而是把意志描绘成革命中的主要东西。”[7]与此相似,在1870年4月19日致保•拉法格的信中,马克思这样批判巴枯宁道:“这种理论完全是以陈旧的唯心主义观点为依据的,……认为现在的法学是我们经济制度的基础,而不是把我们的经济制度看作我们法学的基础和根源!”[8]在1877年致威•白拉克的信中,马克思也对《未来》杂志做了同样的批判:“《未来》杂志……的主要意图就是用关于‘正义’等等的虚妄词句来代替唯物主义的认识。”[9]从以上三段非常相似的论述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看来,同新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唯心主义主张意志、道德原则、思想观念、上层建筑等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决定性因素。和这些形形的唯心主义观点相反,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主张只有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现实关系、经济制度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才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才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决定性因素。可见,这三段话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唯物主义的认识”中的唯物主义的含义也都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显然,这一含义和我们在前面见到的新唯物主义的含义是一致的。

马克思在他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中的这段铿锵有力的论述同样清晰表明了新唯物主义的这种含义:“通过分析找出宗教幻象的世俗核心,比反过来从当时的现实生活关系中引出它的天国形式要容易得多。后面这种方法是唯一的唯物主义的方法,因而也是唯一科学的方法。”[10]马克思强调应该从现实生活关系中分析宗教,并指出这是唯一的唯物主义的方法。可见,唯一科学的唯物主义主张现实生活关系是宗教的现实基础,因此,才强调应该从现实生活关系中分析宗教。我们看到,唯物主义在这段论述中的含义更为明确,就是现实生活关系是宗教的现实基础。显然,这一含义是和前面总结的新唯物主义的含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活动是思想观念、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一致的,因为现实生活关系最核心的内容是生产关系,而宗教是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

综上,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晚年,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赋予新唯物主义的含义并不是教科书理解模式认为的世界的本体是物质、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而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6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61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62.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篇6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生物技术专业是理、工、管相结合,以理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兴复合型专业。近10年,该专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专业的建设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的基础课平台不规范、课程设置不科学及教学进程安排不合理等。此外,部分学校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办学时间短,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近年来,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内很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但多是零打碎敲,不成系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系统的思考。

一、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

首先应明确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制订和实施专业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尽管一些高校明确提出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但事实上生物技术专业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相对模糊和难以确定。这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本身具有多样性。教育者要用更广阔的视野,动态地看待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要树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个人发展角度看,我们应当把大学本科教育视为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或一个阶段,正确处理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终身教育为理念,从成本与收益平衡的角度进行阶段性培养目标的科学划分,解决各阶段培养目标之间的衔接问题,使培养目标体系既体现不同学历阶段的层次培养目标的内在关联性,又体现其层次的递进性。因此,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通用型生物技术人才,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和全面性的教育教学,强化学科基础与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通才教育”的思想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要认真协调好专业性和通用性之间的矛盾,切实做到将教学的重点从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不断地适应现代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明确了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就可以着手课程的建设优化了。在优化课程目标方面,我们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生物技术是一种高新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工业、食品、医药、微生物等领域,市场需求范围广。这就要求以通才教育为基础,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2.学科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发展趋势。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中生命的应用研究就是生物技术研究,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活跃的领域,高新生物技术不断被发明,并应用到工业、农业、食品、医药等领域。同时,生物技术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手段。我们应将生物技术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当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生物技术,并提高其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

3.国际化的需求。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现代化信息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大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中国加入wto后,正在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使人才国际化。其体现在教学和课程改革中,一方面是语言的国际化,另一方面是思维方式的国际化。

综合以上各方面,高等教育应当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出发点,形成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空间,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体系的学习,形成自我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优化

本科层次的教育任务,首先在于科学规划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动态比例关系。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双重性决定了核心素质和能力是学生后续职业生涯、自身升级和完善的基础。因此,调整的重点要放在优化课程内在结构上,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强化能力培养的方面转化。因此,我们初步制订了课程优化方案。考虑到教学计划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基础课程不变的前提下,将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基础课组成基础课模块,将专业课分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方向拓展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组成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方向拓展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组成专业模块课程。强化基础平台课程以适应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是,前两年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后两年加强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修习时间上,根据难易程度和相应工具模块课程的进展情况,特别是几门主干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使得学生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经优化处理,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修读计划课程设置方案如表1所示。

本科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方案除表中内容外,还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基础课方面。基础课程除了表中的课程设置外,还允许学生任意选修一定学分的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和体育类的课程。

转贴于

2.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在课程安排上,需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建设,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基础平台课程中有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模块课程中有专业技能模块可供利用。

3.国际化教育方面。进一步强化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语言的国际化是国际化的基本要求,需要不断探索双语教学的最佳方式以及与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核心课程,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双语教学的效果和比重,逐步做到在数量上可以覆盖全部核心课程,以适应国际化要求。

综合上述,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实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培养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生物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滕超.拓宽专业口径,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J].辽宁教育研究,2003(3).

[2]景志明,李道华.综合理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篇7

关键词:基础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徐文娟(1963-),女,满族,辽宁抚顺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副主任,教授;韩仁学(1961-),男,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大学物理实验室主任,教授。(黑龙江哈尔滨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学院2010年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JY10-89)、黑龙江科技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JY12-17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85-02

根据“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教高[2000]1号)中提出的启动“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基础课实验教学水平,以及黑龙江省“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围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功能,黑龙江科技学院于2006年整合资源组建了二级教学单位“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其中,基础实验中心是依托物理学科、力学学科和电气工程学科,由大学物理实验室、力学实验室以及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室优化组合发展起来的。目前,基础实验中心承担的课程主要有:“大学物理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此外还有物理专业“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工程力学”课程课内实验,工程力学专业“材料力学”课程课内实验;除课内实验外,全部为独立设课的课程。几年来,经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开展一体化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这三大基础实验,唤起了崇尚科学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学到的知识丰富,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物理、力学和电工与电子技术基本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础实验一体化建设的定位设计

基础实验中心下设的力学实验室是黑龙江科技学院传统品牌实验室,从1992年开始,对“材料力学”实验课进行了独立设课的教学改革,此项改革当时在省内高校中为首例,在全国高校中也走在了前列,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无论从理念方面还是从管理方面都是黑龙江科技学院实验教学的典范。物理实验室也是黑龙江科技学院传统品牌实验室,从建校之初就开设大学物理实验,1994年独立设课。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于2006年由课内实验改为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大学物理实验”在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中的通用基础教育课程,是理工科类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第一门实验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和“材料力学实验”则属于专业教育平台中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教育课程。这三门实验课程可以说是理工科院校的三大基础实验,不仅受众面宽、影响面大,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在黑龙江科技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成立基础实验中心的初衷,并不是把看似毫不相关、完全独立的三个实验室进行“拼盘”式的简单组合,而是根据这三大基础实验的内在联系,为理工科学生搭建一个一体化的基础实验大平台,通过相关知识的融合,为学生构建一个一体化的三大基础实验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三大基础实验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掌握丰富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扎实的基础实验技能,同时提高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对三大基础实验进行整合成立基础实验中心也正是黑龙江科技学院与其他高校的基础实验中心的区别,是黑龙江科技学院的特色。

二、基础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基础实验一体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基础实验一体化建设定位,基础实验中心一直围绕一体化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对三门实验课程统筹考虑,进行了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中普遍就实验讲实验,各门课程甚至各项实验“自扫门前雪”现象非常严重,使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个个孤立的片段,没能很好的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实验教学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这种现象,基础实验中心对那些在内容上有内在联系的实验项目,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给予提示,比如讲物理实验的教师,对于在后续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或力学实验中要用到的知识或技能会向学生刻意强调,告诉学生在后面两门实验课程的哪些实验中要用到,要求学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掌握;而在后续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或力学实验中,遇到前面实验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时,教师则会提醒学生并共同回顾这些知识和技能,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基础实验知识体系,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对三大基础实验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同时要求主讲每一项实验的教师讲课时要将本项实验与其他实验的关系讲清楚,要结合学生专业,将实验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方法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等环节的应用与发展前景讲清楚,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即要根据实验性质,结合学生专业,交代清楚实验的背景、科学家的趣事佳话、实验技术或原理的发展前沿和工程应用,从而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追求科学真理。

2.基础实验一体化能力体系的构建

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实验技术理论、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真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1]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一般应有三个功能:一是验证功能,学生通过实验理解、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内容,以获得更加牢固的知识;二是技能训练功能,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实验技术和动手能力;三是探索研究功能,通过独立设计、观察、记录、数据处理、归纳分析,探索新的发现,以获得研究成果,同时得到科研能力的训练。[2]

黑龙江科技学院根据改革开放以后国内高等教育形势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制定了“加强基础、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方针。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各门课程特点的不同,淘汰陈旧、落后的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统筹协调,合理安排。打破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的常规分类,根据三门实验课程本身的特点、各实验项目的本质属性,从认知、应用和创新三大层次对实验项目进行重新界定,分成了验证性、技术性、综合性、设计性以及创新性五个类别。按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合理确定了各类实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设置所占的比例,提出了技术性实验的界定,建立了涵盖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的一体化基础实验教学新体系。

基于三门实验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坚持立足基础,以人为本、科学谋划、协调发展;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套完备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低到高、从基础到综合、从基本能力到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基础实验能力培养体系。这三大模块基础实验,以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为先导,辅以逐步提高的技术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搭建步进式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大平台,从而使学生受到从认知到应用,再到创新的系统的一体化基础实验技能训练。

3.基础实验一体化网络平台的开发和应用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最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和恰当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才会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展网络化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大势所趋,另外,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辐射作用。为加快推进“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新型科技大学”建设,夯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人才的实验基础,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涵建设,提升基础实验教学质量,基于“大学物理实验”、“材料力学实验”以及“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开展网络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整合三门课程独立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应用了一体化的、能够充分拓展实验教学空间的、为学生提供全面课外学习并利于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开放式《基础实验网络平台》,进行立体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该网络平台在2010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上被评为高教理科组一等奖。[4]

三、基础实验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实效

根据学校制定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基础实验中心从加强内涵建设出发,组建了由三门课程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理念先进、热爱实验教学、改革意识强、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团队,各成员之间团结合作,针对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定期研讨,开展教学研究。中心制定了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科学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健全的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如中心要求三门课程的教师每学期都要互相听课,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听老教师的课,学习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一体化建设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和协作,促进了教师间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的大局意识普遍提高,在教学工作中不再只是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能够站在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高度,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服务,为专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对三门课程进行一体化的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材料力学实验”和“大学物理实验”均为校级精品课,“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为校级优秀课。两名青年教师读博期间分别完成了国外学习深造;两名青年教师分别获评学校“优秀青年才俊”及“十佳师德明星”;先后有六名教师在学校举办的实践教学大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学生经过基础实验大平台的学习和锻炼,很好地掌握了三门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了眼界和思路,应用意识、科学精神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三表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极大增强,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意识、分工合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探索能力,在参加的多次、多类型学校、省及部级学科能力竞赛和素质教育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实践效果

基础实验中心于2007年7月被批准为黑龙江省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09年12月又通过了黑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复检。基础实验中心的发展为黑龙江科技学院物理、力学以及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为黑龙江科技学院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大基础实验一体化综合改革,为学生构建了传统与现代、课内与课外、能力和素质、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一体化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生在各素质教育竞赛中的优秀表现,充分印证了基础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成功的,是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杨广明,高晓兴,刘莹,等.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a].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2006:203-208.

[2]温利红,高金良.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发及设备研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7,20(6):48-50.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篇8

关键词:基础;分析;图解;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25-02

一、高中物理学习中打好基础是关键

高中生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时,首先需要了解的绝对不是如何去进行各种神奇复杂的实验过程,而是教材中提供的各种物理定律。我们必须意识到物理定律的重要性。我们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定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领悟到定律的奥秘,在做题时能够举一反三、轻松答题。做物理习题时基础习题很重要,许多难题也都是建立在基础习题之上的,所以将基础题吃透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础习题的解题步骤与技巧,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得心应手。

二、高中物理考试中要学会抓住核心

1.什么是物理学习中的核心。核心就是对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一般应该注意两个线索:力和能。物体的运动由物体所受合外力决定。对物体受力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些力往往又对物体做功,导致物体的能量不断发生变化。能及能的相互转化为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线索。分别从力和能入手,对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久而久之,就可能化为“能力”,这样有关习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2.巧抓核心的重要性。许多学生在解物理题的时候会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打开思路,找到突破口,从而顺利解题,追根究底是因为学生没有能够抓住物理题目的核心所在。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关于物理题目的一些基本了解:物理题目与数学题目并没有很多的共同点,它不是一开始就有公式往上套。解决物理题目时应该是对题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也就是抓住整个问题解决的方向与核心,教师在这一方面应该努力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关于这一方面能力。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走出这关键的一步,自己抓住题目的核心,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与讲解,这样无异于劳而无功,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三、如何解决与实际相联系的高中物理习题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物理题目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将物理的基本定与日常生活与物理有关的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力、热、电、光等,这些都是物理中最常见的与实际相关的存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物理基础理论解释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而不是围着教材转,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做题时的灵活理解能力,同时也会渐渐消磨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的下降。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图解能力。在物理试题中,其实有很多题目用图解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轻松解决。例如一道试题:

一质点从静止开始,先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以大小为a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静止,质点运动的总时间为t,求它运动的总位移?

解析1(公式法):设质点做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1,根据位移公式可知:质点做加速运动的位移是S1=1/2a1t12此时t1时刻的速度为V1=a1t1

设质点做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2,通过位移公式可知:质点做减速运动的位移是

S2=v1t2-1/2a2t22,此时a1t1=a2t2

因此解得:S=a1a2t2/2(a1+a2)

解析2(图解法):作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

因此,根据此图可解得:S=Vm/2t,t=Vm/a1+Vm/a2,代入得S=a1a2t2/2(a1+a2)

通过上面两种解题的方法,我们便会发现,图解法是解决物理题目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不仅简单直观,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应用图解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高中物理本就是应用型的学科,因此,教师们在备战高中物理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启发。物理教学的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尽心尽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对祖国建设有益的物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生滨.高中物理公式定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篇9

医学基础课功能实验教学改革

传统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其内容侧重于演示现象,验证课堂理论,忽略了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三门实验课按阶段分学科进行,学科间的教学内容难以互相交叉、渗透与融合,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学生动手实训机会少,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不高,实验物品浪费,效益低,实验技术水平与教学质量难以飞跃提高。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指导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改变。我们对三门实验课按阶段分学科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体会如下。

一、医学中心实验室成立后教育理念的变革

我院中心实验室成立后,在各个层面上有很多改革与探索。传统的基础与临床分离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原有的各门医学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与临床学科日益紧密的联系正成为总的教改趋势。就各门医学基础课实验而言,先进的多媒体生物信号记录分析处理系统装备了学院的实验室,促进了实验教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我院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实验室也从原分散隶属于各教研室而转变为建立统一的中心功能实验室。中心功能实验室的建立促使我们必须进行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前我们曾在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方面进行过一些探索,取得过一定成绩。但在基础医学中心功能实验室建立之后,我们感到单做一门生理学、病理学或药理学的实验,既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还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我和基础医学老师们在教学改革中,提出把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三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衔接起来,形成统一的功能实验课。因为这三门课程实验所用的观察指标,都是机体的生理学指标,有整合的基础,整合后不仅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而且将会进一步拓宽中心功能实验室服务于医药科研的空间。

二、实验内容的整合一定要严格受控

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内容的整合都要求在严格的受控条件下。在以生物学实验的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础医学学科,功能实训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功能实验的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动了相关学科教学和科研的发展,理论知识也得到了更新和深化。先进的多媒体生物信号记录分析处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记录分析生物学观察指标的先进性,提高了功能实验的成功率。

在我院的中心功能实验室组建以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的老师在一起,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把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原来开设的实验进行了部分整合,共同研究拟定了基础实验项目,并逐一对这些实验项目进行了重新设计,组织实验人员进行预实验。确保三门课程综合性实验的设计符合要求。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三门课程既保留了传统经典实验要求的多数实验观察项目,又根据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增加了一些突破传统的学科分科实验范围的功能实验项目,以及药理方面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既可以供相关课程实验应用,又可以在一个动物身上进行多项实验,观察多个指标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情况下的变化。在同一动物活体或组织器官上观察生理现象、病理改变及药物效应,这是带有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实训,正是中心功能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的一项做法。

三、失血性休克实验与生理和药理之间的关联

生理学上,血压是心血管功能观察的一个良好指标,收缩压是反映心室的射血能力,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大小;而舒张压则是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准确客观地记录血压,是我们训练学生的第一步。

血压的相对稳定靠机体的调节机制,那么神经反射调节机制和体液调节机制就是我们第一个要验证的实验,这是正常生理学实验范围。

当动物在大出血的情况下,血压发生下降。那么,在病理状况下的血压又是怎样如何进行调节呢?病理学中的失血性休克模型我们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放掉占总血量20%的血液,动物的血压明显下降。怎样抢救失血性休克?方法多种,可以设计为止血、输血、输液、吸氧、使用升压药物等,这样就自然引出了药理学的实训内容。哪些是升压药,其药理机制是什么?很多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模拟物;激素和激素受体阻断剂就都成了实训的备选药物。这样一个主动追求知识,连续、规范和系统的实验整体技能的实训的过程就相关联了,这与当代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科学发展趋势相吻合。

四、触类旁通,设计多种综合实训的体会

以往对电生理实验中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观察,仅限于生理学领域,那是纯基础、单一实训的,但若结合药理学和病理学的知识,我们就可以观察在不同的条件下神经干传导速度的改变。例如,低温可以使传导速度下降,这是临床低温麻醉的基础;na+通道阻断剂可以阻断动作电位,这是麻醉剂的作用原理;H+离子浓度影响其他离子的活度,自然在酸中毒时传导速度也受影响;如果引入神经干的病理损伤,那么神经干的传导速度就成了一个观察指标,还可以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其他三门课程的关联实训如生理学上血液凝固、病理学上的血栓形成和药理学上的溶栓药物等。

通过上述实训教学,我们的体会是:

1.转变教育理念是搞好教改的先导。既往老师们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教学。要进行教改,必须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确立综合实训模式的新思路。

2.学校各级领导重视教改是搞好本门课程教改的保证。中心功能实训室要与教科处、医学护理系协商,调整教学计划、教学人员的安排、经费的投入、仪器设备配置等诸多问题。

3.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搞好教改、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综合实训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教师在业务上必须一专多能才能适应需要。所以教师必须再学习,拓宽及加深业务知识。

4.编写综合实训校本教材是教改的重要内容。组织三门学科教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一起编写新的质量较高的实训教材。

5.进行医学基础与临床联系的实训教学是今后教改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教改长期探索的课题。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篇10

对于卫生类中职教学,物理课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课,其重要性在于:

1开展物理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物理教育是开展卫生职业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以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为目的,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第二,物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科学研究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正在广泛地渗透到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中,物理知识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科学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不仅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上的需要,也是将来参加社会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要求。第三,物理教育不仅起到传授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作用,它还担当着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教育。通过物理课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技能,从中领悟到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学生的知识结构因为有了物理知识的加入而显得更加丰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认知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缺少了物理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的。

2开展物理教学是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的要求

第一,物理知识是适应临床工作的要求。医学中所有仪器都是根据物理学原理制成的,医学界的重大成就都建立在物理学的发展基础上。比如光学显微技术,把医学从宏观带人微观世界,x射线透视、照相技术、心电、脑电等等,这些技术都给医学界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些技术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上的应用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技术的理论、研制、生产都基于物理学的发展。从临床实践来看,小到听诊器、输液器,大到透视仪器都离不开物理学的知识。所以掌握丰富的物理知识对于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进入临床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第二,物理教学是毕业生进行继续教育的要求。绝大多数的中等卫生专业毕业生都有着提升学历水平的迫切要求,而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帮助广大毕业生继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都有重要而普遍的意义。

3开展物理教学是学生学好后续医学专业课程的要求

人体生命活动与物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系统活动都伴随着物理过程。如:血液的流动涉及流体力学知识;肌肉的伸缩涉及机械运动;神经的传导涉及电学知识;视觉的形成则需要光学的知识来解释;体温的调节,机体对能量的吸收和利用离不开热学知识等等。总之,人体生命活动中处处存在着物理过程,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可理解生命活动本质。现代医学、临床医学都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上的,学好物理对学生后续的医学专业课程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