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学手段的定义十篇教学手段的定义十篇

教学手段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3:49

教学手段的定义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073-03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特别是05方案实施以来,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纳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重点工程,组织了全国社科界的权威专家和精兵强将编写了统一的全国通用教材,其教材汇集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何让好的理论、好的教材让大学生“入心、入脑”,如何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真心喜欢,终生受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学的教师们普遍开展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摸索到一些全新的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探索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过于追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新奇,过于追求课堂形式的丰富多彩和课堂场面上的热闹互动,往往可能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目的,往往可能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严谨、思辨、理性和真理的魅力。笔者认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固有性质和特点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表明,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而课程的性质又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和实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担负着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的重要使命。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德育性、时代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固有属性和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设计、选择、使用都必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些固有性质和特点出发。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其理论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学说范畴,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规律性认识和科学总结。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向学生展示这个学说、这个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理解、认同、接受这个理论和规律性认识,从而达到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我们的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手段的选择都要着力服从于、服务于向大学生生动地展现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脉络,着力向大学生诠释这个规律性的认识,无论是采用讲授法、案例法,还是其他方法,都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使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于共产主义事业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的自觉行为。所以,这个课程的教学要凸显其理论性、思想性、逻辑性。《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在其本质上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和熏陶,其教学方法的改革、设计和教学手段的选择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根本。否则一切花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果背离了这个课程固有的性质特点便无任何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探索要服从、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服从于内容。“教学内容是指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也叫课程。”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之一。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制约着各个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的体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一直是明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给大学生传授和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大学生去分析复杂社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四有”新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设计都要服务于、服从于这个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改革、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时,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吃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每章、节的教育教学目标,做到自己真懂、真信,在此基础上还要切实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去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如果忽视教学内容,忽视教学目的,一味单纯地从方法上、手段上去变换花样,去迎合学生,去所谓的“创新”,而对严谨的理论内容却似是而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勿能矣”!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探寻契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手段的定义篇2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实践;现实意义

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科目。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对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需要结合实际开展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思政工作,为中学生的全面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现实意义

从微观方面和宏观方面分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现实意义。首先,在微观意义方面,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更好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的个体行为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道德标准建立和价值观念形成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学生个体的意义影响,还集中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能够促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了解时事政治,更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多元化的思想和观念对现代中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冲击、矛盾的影响,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净化学生的思维发展环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其次,从宏观意义来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为国家经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培养有担当、有智慧、有思想的现代化全面发展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储备。另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还能够有效传播我国有效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为国家发展塑造良好政治环境和舆论氛围方面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开展的途径和方法

(一)调度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很多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是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加有效、更加高效的开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对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激发,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中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首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尊重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中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中学生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提出质疑,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自主思考才能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效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在科学评价自身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学习教育。

(二)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实践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新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开展教育工作,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结合时事政治教育开展思政教育,时事政治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融入应用不仅提高了中学课堂教学的丰富度和生动性,也能够为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走向实际奠定良好基础。而且在目前信息传播十分快速的今天,中学生获取新闻和时事的渠道也是十分丰富的,电视、网络、手机都成为现代中学生了解时事政治和相关政治教育理论和知识的重要途径,这也为中学思想政治时事政治的融入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例如关于航天的时事政治就能蛴行Ъし⒅醒生的学习兴趣,在对相关时事进行持续关注的基础上还能够对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之情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培养。

(三)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手段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教学手段在教育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并且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优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并且在教育意义实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要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重要意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将略显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生动、形象,通过多媒体手段对某个理念、理论和方法论等进行形象展示,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还能够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营造氛围、提供手段,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要注重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但是也同时带来了一些麻烦,教师要学会筛选,并且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网络。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教学群组、教学平台等来拓展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范围,延伸课堂教学效果,强化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网络的“双面性”给予充分的认识,学会利用网络,避免沉溺于网络。

结语: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中学生良好道德观念养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要从现代中学生的实际出发,基于个体发展意义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角度出发,做好主动性激发、时事政治融入和现代教学手段应用等相关工作,不断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郄美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归因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16):157.

[2]苏利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铜仁学院学报,2010,(6):26-28.

教学手段的定义篇3

关键词:国情教育;国情认识;根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2001807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和建设史表明,马克思主义要与国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此来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形成指导[1]。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理查德・格罗斯和托马斯・戴尼森认为,公民教育是所有学校的一项基本教育任务,通过教育使得每个学生获得公民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方面的训练,从而使人们能够了解、判断、决定和参与公共事务,并且进一步关心其他人的福祉[2]。公民教育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受民族和民主的观念支配,并一直将重心放在民族国家的政治和合法性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上[3]。因此可以说,国情教育与公民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国情认识是公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新时期基本国情考察

1978年10月,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4]135-1361978年l2月l3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只致向前看》报告中强调:“要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4]141邓小平还郑重地告诫全党:“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4]150但就我国实际而言,现阶段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中国解决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模式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5]。改革开放带来国情的巨大转变,这是认清现阶段国情以及依据国情制定战略方针所必须认识的。

我国自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而是脱胎于资本主义并未充分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整个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这是中国不得不经过很长一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6]。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走出来的,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生产力不发达;我国虽经过多年的建设,但仍然是个经济贫穷的国家,是一个民主不发达、法制不健全的国家[7]。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在我国,既有根本利益相互对立的残余形态的阶级斗争,又有占主要地位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既有经济领域的矛盾,又有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既有社会主体方面的矛盾,又有社会客体方面的矛盾,还有社会主体同社会客体之间的矛盾[8]。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1]。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两个没有变,一个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一个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报告也郑重提出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9]才能认清发展道路。

同志对于国情转变的巨大成就做了概括性的描述: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我们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我们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我们建立健全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为各方面优秀人才建功立业开辟了广阔渠道。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党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等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我们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党和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1]二是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要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

改革开放虽然成就令人瞩目,但中国的现代文明转型远未大功告成。与30多年前实行经济改革相比,中国今天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的任务,其复杂性和难度更为巨大。最为严重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经济发展中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和低效益,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二是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成果未能为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分享。[10]现阶段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国内执政方式和管理方式上存在的问题。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使得社会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趋于功利化、世俗化和多元化。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这都要求新时期中国应该选择科学的发展道路。

二、现阶段国情认识的几种错误倾向

新时期公民对国情的基本认识存在着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对社会主义属性存在的质疑

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基本国情认识不清,就是对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认识不清。这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1)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坚持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相统一的思维方式。要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进行所谓的“学术性”的研究,因而把它仅限定在理论领域;要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像“圣经”一样的信仰体系,进行朴素的、盲目的、迷信式的崇拜,结果两者殊途同归:失去马克思主义。(2)在对待共产主义信仰问题上,主要是把共产主义当做一种理想状态加以设定,而没有把共产主义当作现实的历史运动,即把共产主义信仰片面地终极化。信仰方式的偏差导致了我们几十年来的实践上的失误。转型期我们所面临的信仰危机的主导方面,还有我国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所引起的人们思想上观念上的困惑和不适应,随着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日益增大,人们不仅要问,将来真的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主体,还有没有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必要;现实中,高官腐败、民主制度的缺陷等问题的长期存在,也使人怀疑共产党领导,从而怀疑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现在所面临的信仰危机虽然不是旧的信仰危机的单线演进,但毕竟和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信仰有着某种历史逻辑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正是这种连续性和一致性造成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信仰危机具有历史深度,其根本就是不了解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对所处发展阶段的模糊认识

有些人认为,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而言,我国现阶段已经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就是对我国现阶段所处发展阶段的悲观观点,这就是认为我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从现阶段我国生产和消费等各方面来看,对我国现阶段所处发展阶段的认识也是存在着诸多问题的。现阶段我国发展所处阶段的认识,还包括对社会、政治等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就是对我国现阶段对处于小康社会哪个阶段要有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认清现阶段国家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对于现阶段我国政治所处发展阶段的清楚认识,就能够理性理解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现阶段各种腐败等现象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这样有利于促进社会、政治等各方面发展。现阶段国家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认识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认清国家发展所处阶段,不仅有利于认清现阶段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加有利于认清处于这个发展阶段所制定的各种战略、方针和政策,以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否定论,不是指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问题,而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是否是市场经济的问题,以及市场经济能否与公有制经济是否相融合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严格来说不能算是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的先决条件是私有财产制度,它也是价格和自由市场的基础。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不能相容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发展私有经济,对公有制经济进行全面的私有化;否定按劳分配,强调只能按照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强调社会的分化和拉大差距,并对兼顾公平持批判态度。迷信市场的自发性,鼓吹市场万能和市场神话,只强调政府的裁判功能,而否定政府的经济调节功能。主张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宣扬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妄图以此来代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干扰和篡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另一种观点是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有经济同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私营经济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国有经济应该逐步退出,由私营经济取而代之,即所谓“市场经济增长一分,国有经济就萎缩一分;市场经济建成之日,就是国有经济消亡之时”,这是某些人主张“国退民进”的理论依据。

(四)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认识不够

在这里主要是借鉴中北大学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认知程度的调查为样本进行分析[11]。2009年4月,研究者为了把握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国情认识程度,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及建国60年来我国所取得成绩及发展历程的了解程度,就以中北大学学生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550份,实际收回6030份。此次调研对象中,大一学生共有1950名,占32.3%;大二学生共有1500名,占24.9%;大三学生共有1310名,占21.7%;大四学生共有1270名,占21.1%;党员1040名,占17.2%,共青团员4900名,占81.3%,群众90名,占1.5%。此外,在被调查大学生中,有11.3%的学生为学生干部。本次调查问卷分为四部分,共计73道题。第一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成果,第二部分为建国60年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状况;第三部分为我国教育发展情况;第四部分为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现状的认可程度。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总体上大学生对建国6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成就是基本了解的,其中很大部分就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但同时,大学生对成就的了解不全面、了解程度不够高,只注重物质成就,忽视精神成就。这反映了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热情有所降温,对民族振兴、国家发展要求青年做出牺牲和奉献的思想准备不足。

三、国情认识中错误倾向产生的主要原因

国情认识不清或者认识模糊存在的主要缘由,就是民众没有通过很好的途径获得客观的国情认识,还有就是国情宣传的媒体或者媒介根本就没有将客观国情传达给民众。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党对国情的客观认识,以及依据于此制定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没有很好地被民众所理解;不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将客观的国情认识传达给民众;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存在使国情信息认识更加复杂,从而产生错误认识;最为主要和根本原因之一还是未树立国情教育和宣传的观念。

(一)现代各种新闻媒体在宣传国情信息上的选择性

现阶段新闻媒体在宣传国情认识问题上,在社会属性问题上,也只注重照本宣科,重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语言。而且,对发展阶段等现实问题,在很多分析的时候不能够与时俱进,导致民众对现阶段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产生误解,从而导致民众根本不能认清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阶段,从而对党依据国情所制定的战略方针不能够科学地理解。新闻媒体还在介绍西方的国情信息,这样就容易使民众产生比较,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更容易让民众对国情产生误解,从而形成错误的国情认识。这也是现阶段新闻媒体等媒介存在的问题所在。这是导致民众国情认识不清的普遍原因。

(二)民众所接触到的国情信息本身存在问题

在我国国情认识中所受的最大影响就是来自于政治因素,这并不是说我国选择的国情宣传信息是不合适的,而在我国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择国情信息让民众认知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民众所接触的国情信息是存在着很大偏颇的,存在着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以及经验主义等问题。而且,对现阶段国情当中的重大和现实问题,在很多的时候是加以隐瞒的和曲解的,不能够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这不仅造成民众不能正确理解国情,而且会让民众对所宣传的国情信息存在着质疑,甚至是不相信。

(三)对民众科学认识国情的理论研究存在不足

当前,对于国情认识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怎样让民众科学认识国情。在这一点上,理论研究不足是造成民众国情认识存在错误倾向的重要原因。在有关让民众进行国情认识的理论研究上,现阶段存在着投入不足的情况。这样就很难指导民众科学地去认识国情。这可以从上文的国情研究和国情教育研究文献当中得出,这样的研究不足,使得民众在认识国情时,通常是采用其他的途径,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去获得国情信息,从而形成自身的国情认识,这也是现阶段国情认识存在错误倾向的重要原因。

(四)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传统国情认识途径需要创新

信息化条件下,人们接触国情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广泛,更加难以控制。较为突出的就是互联网的使用。互联网的信息较多,而且在很多时候是没有经过过滤的信息,这就导致民众所接触的信息也是繁杂的,正确的和错误的、极左的和极右的在一起。这也就是说,在信息化条件下,国情教育手段是需要加以控制和选择的。还有就是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使用,要结合信息化的手段,要有针对性的综合使用,这样才能发挥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最大效用。

没有能够通过有效的国情教育途径让民众去认清国情,认清现阶段国家基本状况。这给西方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从而影响我国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究现阶段国情认识存在错误的原因,能够促进民众产生科学的国情认识。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而要改变这些错误的国情认识,就需要对民众进行科学而有效国情教育。而现阶段国情认识存在的错误观点,也正说明了国情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理论研究、内容设置,以及国情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这也是现阶段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解决现阶段在国情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四、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关系论要

国情教育就是以让民众认清国情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主要就是将正确的国情认识传达给民众。要使国情教育达到实效,就需要有正确的国情认识。离开国情研究,国情教育研究及实践将无从谈起;离开国情教育,国情研究虽然能够为制定政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但不为民众所认知,民众就很难形成对所制定战略、方针和政策的支持。要有正确的国情认识首先就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国情研究,在此基础上发挥国情教育实效。

首先,一定阶段的国情是客观存在的,国情教育要根据国情的特点和内容,采取有效的形式加以宣传。国情的客观性需要经过调查、分析等各种手段才能加以认清,这也正是国情教育所需要认清的。国情教育内容设置在受到主观因素影响时,会出现与现阶段国情不符甚至是歪曲的问题,还会产生一定的危害。现阶段社会转型期国情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脱离现实。这就需要首先客观研究国情,然后通过科学有效的国情教育,让人们树立正确的国情认识。

其次,国情认识调查和分析的对象,与国情教育的对象部分重合。国情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涉及到国家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国情教育正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分析,采取适当和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和宣传。两者都必须要多对决定国家现状及发展的各要素进行客观的分析,这也是两者能够达到其效用的根本前提。研究对象的部分重合也决定了两者在进行研究过程当中的密切联系。这也表明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是相互服务的,两者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要放在一起来看,这就要求在国情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重视国情转变的研究。

再次,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国情研究和认识成果直接决定着国情教育的内容是否是客观的和正确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国情教育开展的效果。国情的转变要求国情教育及研究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样国情教育才能与时俱进。人们需要认清国情,国情教育就是将国情研究的成果普及于民众,国情教育的内容设置以及最后的效果都将决定着国情能否真正为人们所了解和认识。国情教育在国情认识的功能发挥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的这种联系决定着其密不可分。正是这种联系也表明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研究开展就必须相互顾及,这样才能相互促进。

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虽然关系密切,然而国情认识并不能取代甚至是发挥国情教育的功能,两者还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研究对象及目的部分不相同。国情认识对象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涉及到国家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其目的是国家依据此制定大政方针、路线和政策,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并制约国家的发展方向;国情教育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使全体人民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国情,准确地掌握国情,形成强大的内心力、凝聚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

第二,国情认识功能和国情教育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得两者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国情研究的功能较多,其主要是为国家制定各种方针和政策提供依据,为人们全方位认识国家提供基本依据,为国情教育提供客观真实的内容,等等;国情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等都是为了让民众更加清晰和理性地认清现阶段国情,以及国情的发展变化,这样可以使民众正确理解现阶段国家发展所走的道路,理性认识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信仰,正确认识国家发展过程中制定的各种战略和政策,认清国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各种问题的实质。

第三,国情认识与国情教育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在一定时期的国情是客观的、不变的,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国情教育在很多时候受到研究者或者施教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国情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在一定时期适合国情的国情教育在国情转变之后,就需要进行国情教育研究,以使得国情教育能够跟得上国情的变化。而在很多时候,国情教育并不能及时的做出改变。这是由于国情与国情教育的不同特质,决定其变化的要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国情教育在很多时候如果不能够跟随国情的变化,国情教育内容的制定受到研究者或者教育者知识水平限制不能把握这种变化,国情教育将很难发挥其功能和实效,甚至在很多时候起到相反的作用。这种结合就需要加强国情教育研究,这种研究就不仅是国情教育实践的研究,还要将国情教育理论与内容研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五、国情教育:实现科学国情认识的根本途径国情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科学认识国情,国情教育就是要让民众科学认识国情:第一,科学认识国情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近现代中国的国情认识和国情教育表明,革命与建设的成功与失败,无一不是与革命和建设中是否能准确地认识国情密切相关。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从根本上认清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性质、所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建设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成就的不易,以及为解决各种问题、党和政府所提出的各种战略、方针和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并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党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基本国情制定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同时又要看到,经济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呈现出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并据此不断地完善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始终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12]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应是国家发展的需要,现阶段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也是现阶段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发展的需要。

第二,改进国情认识手段以推进国情认识深化。科学认识国情最为主要的就是通过实际的调查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将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这就要求在实际政策制定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这个方法。在当前现代信息条件下,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手段认识国情是重要途径。报刊、书籍等传播媒体所传播的国情信息科学而又准确,民众才能有科学认识国情的机会,需要政府加以制约和引导。让人们科学认识国情,从而对其进行引导,其最主要的途径还是教育。由于国情所涉及的信息较为庞杂,因而在各个学科当中都有可能涉及到国情信息的传播,这就需要在各门学科中进行正确引导。

第三,国情教育是深化国情认识的根本路径。国情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这就就需要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科学地进行国情认知的教育。国情教育的系统性促进国情认识深化。国情教育的系统性是指一般是将国情进行划分,划分为各个国情系统或者子系统,这样也不至于出现国情认识的片面性。国情教育的有组织性,促进国情认识深化。国情教育的有组织性是指建立国情教育的相关教育团队,并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进行有组织的国情教育,这个主要是指国情教育施教者的有组织性。国情教育的有组织性,相比较其他国情信息传统途径而言,可以保障国情教育能更加严密的方式得以传达,而不是以一种散漫的方式。国情教育的有计划性促进国情认识深化。这主要指国情教育有计划地宣传国情知识。这个有计划可以使得针对不同人群,国情信息传达的更加科学性;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问题,使得国情教育更加有层次性和选择性;针对国情的主要方面进行计划性教育。

社会主义国情教育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国情状况出发,通过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以及人口经济学、生产力布局经济学、犯罪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经济学等理论的研究运用,科学地阐述我国的社会性质、国情体系、初级阶段的国情结构、国情教育、初级阶段国情教育的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是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13]而现阶段出现的国情认识的错误倾向也正表明国情教育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六、结语

国情教育的价值和理论基础要求国情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开展需要:一是国情教育功能更好发挥。使得人们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点和已取得的伟大成就、目标和战略部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和存在问题,关注并亲自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去。二是国情教育研究更多的面对现实问题。国情教育面对的将是越来越具有思考能力的个体,在国情教育研究中放弃了对现实问题的解释权,就等于拱手让出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地盘。三是更多的挖掘历史与现实国情、国外与国内国情的比较。在国情教育中,既要重视历史的纵向比较,也应重视横向比较,对于正确了解国情、振奋民族精神是十分有益的。四是研究有效的国情教育实施的方式和手段。国情教育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对国情的无知和偏见结合在一起,就会引发出一种对现实的对抗情绪。要以国情教育理论为指导,在国情教育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目的、组织和计划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2).

[2]RichardGrosse&thomasDynnesonL.SocialScienceperspectivesonCitizenshipeducation.newYork:teacherscollegepress,1991.6.

[3]wing-wahLaw,GlobalizationandCitizenshipeducationinHongKongandparativeeducationReview,vol.48,no.3,2004,253-27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张宇.中国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中国经济[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8:331.

[6]程恩,刘淑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8.

[7]丁俊发.路在何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沉思[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57.

[8]董德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8:182.

[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0-36.

[10]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情报告:2008-2009年[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3.

[11]郑智贞,杨林,班惠英,等.浅析高校开展国情教育的必要性[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42-45.

教学手段的定义篇4

北京市学籍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提高基础教育科学管理水平,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学制、入学注册、学籍变动和信息安全等。本办法所指中小学校,包括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和专门教育学校。

第三条本市中小学生学籍实行分级负责、市级统筹、区县管理、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学籍总量依据当年中小学校招生计划确定,学籍建立及变动情况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条本市中小学生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建立全市统一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对接。本市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办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章学制

第五条本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原则上小学学制为6年,初中学制为3年。分别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和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第六条本市高中阶段学制原则上为3年。分别为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

第七条经市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各区县可根据实际,在条件具备的学校适当开展学制改革实验。

第三章入学与注册

第八条本市中小学各学段招生实行计划管理。中小学校应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招生计划、招生办法接收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各区县招生规模总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区域内各高中学校招生计划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本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实行免试入学。凡年满六周岁的本市户籍儿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完成小学教育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初中继续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小学、初中入学手续按照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当年的入学规定办理。

第十条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持区县级以上医院(必要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开具的相关证明,在新学年开学后10个工作日内向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缓学期限一般为一学年。缓学期满仍不能就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缓学申请。

第十一条本市户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可到特殊教育学校登记入学,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可申请到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

到特殊教育学校登记入学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还应到其户籍或居住地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义务教育学校登记信息,同时具有特殊教育学校学籍和户籍或居住地就近入学学校学籍。

第十二条非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因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本市工作或者居住需要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按照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当年的招生规定办理入学手续。

第十三条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须通过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录取后办理普通高中入学手续。

第十四条持有下列证明的,按本市户籍学生对待:

(一)区县人力社保部门开具的《原北京下乡青年子女身份证明》;

(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台胞子女就读批准书》;

(三)全国博士后管理部门开具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子女介绍信》及其父或母的《进站函》;

(四)部队师(旅)级政治部开具的随军家属证明及现役军人证件;

(五)区县侨务部门开具的《华侨子女来京接受义务教育证明信》;

(六)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开具的《子女关系证明信》及其父(或母)本市常住户籍登记卡;

(七)市人力社保部门为其父(或母)签发的《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八)其他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政策规定的证明。

第十五条入学新生应按照规定时间到学校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注册,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持有关证明,在新学期开学后5个工作日内到学校办理延期注册手续。

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新生因故不能按期到学校办理入学注册又未办理延期注册手续的,由学校督促其入学,督促无效的由学生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责令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送学生入学。

高中新生未按期到录取学校办理入学注册又未办理延期注册手续的,除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外,视为自动放弃入学资格。

第十六条新生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后,学校应当在新学期开学后10个工作日内为其建立学籍档案。普通高中应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为新生建立个人档案。

北京市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各学段招生入学系统确认的入学结果生成新生学籍信息,按照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规则生成学籍号,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第十七条学生学籍档案内容包括:

(一)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

(二)学籍信息证明材料(户籍证明、转学申请、休学申请等);

(三)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

(四)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

(五)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

(六)享受资助信息。

学籍基础信息按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订格式采集。

第四章考勤

第十八条学校应当建立学生考勤制度。考勤按出勤、迟到、早退、病假、事假、旷课等项目记录。

第十九条因故不能到校上课或不能参加学校其它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生,应当履行请假手续。对无正当理由未履行请假手续的缺勤学生,按旷课处理,并及时通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对旷课和经常迟到、早退的学生,学校应当向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及时了解情况,配合其监护人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其改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连续旷课一周仍不到校上课的,学校要告知其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责令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送学生到校上课,严禁出现辍学现象。

第二十条在校学生应当于每学期开学后5个工作日内,到校办理报到注册手续。无正当理由未能按期报到注册又未履行请假手续的,按旷课处理。

第五章转学

第二十一条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在本市内转学:

(一)学生户籍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在市内迁移,新户籍所在地不在原就读学校服务范围的;

(二)学生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实际居住地在市内变更,变更后的居住地不在原就读学校服务范围的;

(三)其他特殊原因确需转学的。

第二十二条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本市内转学的,持户籍、居住地变更等相关证明材料,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发给学生转学联系表,学生持联系表到拟转入学校联系,转入校同意并签章后,回到原就读学校确认。经转出和转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予以办理转学手续及学籍信息变更,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接收有困难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对转入的学生,学校应当按其原就读年级安排插班。必要时可按其学业水平安排年级。

第二十三条学生户籍由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迁入本市的,从境外到本市落户的,有本市户籍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就读的,需转入或转回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可参照第二十二条规定办理转学手续。

第二十四条非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入到本市的,应参照非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入学规定提供相应的证明、证件,到居住地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学校联系就读。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予以办理转学手续,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接收有困难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对转入的学生,学校应当按其原就读年级安排插班。必要时可按其学业水平安排年级。

第二十五条本市普通高中学生原则上不予转学。确有特殊原因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可在教学水平相当的同类学校之间申请转学。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予以办理转学手续及学籍信息变更。高中阶段不同类别的学校之间转学,参照办理。

学生户籍由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迁入本市的,从境外到本市落户的,有本市户籍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就读的,需转入或转回本市普通高中阶段就读,参照前款规定办理。同时,应提供原就读普通高中录取证明、已修高中阶段学业证明等相关材料。

第二十六条在本市就读的学生转出到外省市的,需学生本人及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供接收学校的相关证明,经就读学校同意,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予以办理转学手续。学校应为转往外省市学生申请毕业证书提供学业考核证明。

第二十七条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或依法免予刑事处罚,判处非监禁刑罚,判处刑罚宣告缓刑、假释的学生,学校和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教育;对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应当依据及时制止的原则,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或学校申请,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安排入专门学校(原工读学校)就读。

在专门学校学习的学生,其学籍由原学校保留。学生表现明显进步、并确实改正缺点的,本人提出申请,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可安排回原学校继续学习。

对于在校期间因刑事犯罪,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在刑满释放后仍未满18周岁且符合就学条件的,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校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其做好就学工作。

第二十八条根据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儿童、青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从本市中小学校选调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到教育行政部门办理相应手续。

第二十九条转学应在寒、暑假放假前一周或开学后一周内提出申请。转学手续办理一般不超过10个工作日。转学学生须随转相关学籍信息和档案,实行籍随人走。

第三十条下列情形,不予转学: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以任何形式强迫学生转学。

(三)学生在受处分期间,不予办理转学手续。

(四)其他无正当理由的。

第六章休学、复学

第三十一条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以休学:

(一)因病经诊断,需停课治疗休养占一学期总学时三分之一以上的;

(二)学生在一学期内连续请假(包括病、事假)时间超过一学期总学时三分之一仍不能到校上课的;

(三)因其他原因,需要休学的。

第三十二条因病假办理休学手续须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区县级以上医院(必要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因事假办理休学手续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相关证明,向学校提交书面申请,经学校同意,发给休学证明。

第三十三条休学期限不超过一年。学生休学期间保留学籍,不能办理转学手续。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的,应当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区县级以上医院(必要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诊断证明或其他相关证明向学校申请延长休学期,经学校同意,可继续休学。

第三十四条学生休学期满或休学期间要求复学的,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因病休学的还应当提交区县级以上医院(必要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认定治愈或认定可以正常学习的证明,经学校核准,即可复学。

学生休学期满,未提出延期休学申请,又不复学的,按旷课处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当及时督促学生复学,督促无效的由学生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责令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送学生复学。

学校对准予复学的学生,按其实际学业水平安排年级。

第七章退学

第三十五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满十八周岁,不宜在校继续学习的,应办理退学手续。

高中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办理退学手续:

(一)多次留级且年龄超过二十周岁,不宜在校继续学习的;

(二)一学期内连续旷课超过十五天或累计旷课四十五天,学校与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多次联系帮助教育无效的;

(三)休学期满,经学校与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联系仍未复学或超过复学时间一个月以上仍不办理继续休学申请的;

(四)学生本人及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申请退学的。

第三十六条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退学条件的,由学校填写退学申请表,经学生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复核后,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由学校出具退学通知书送交本人。

符合高中学生退学条件的,由学校或本人填写退学申请表,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准予退学。学校出具退学通知书送交本人。

第八章毕业、结业、肄业

第三十七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升级、留级、跳级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学业成绩管理等有关规定执行,并在学籍档案中进行相应处理。

第三十八条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并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学校编制毕业生名册,义务教育阶段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发给毕业证书;普通高中阶段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发给毕业证书。

学生学习期满,未达到毕业要求,又不符合留级条件的,准予结业。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

送专门学校学习的学生毕(结)业,由保留其学籍的学校颁发毕(结)业证书。

退学学生和其他未完成学业终止学籍的学生,由学校发给其肄业证书。

第三十九条初中学生毕(结)业后,学校应将未升入高级中等学校的学生毕(结)业材料,按规定时间移交给学生户籍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高中学生毕(结)业后,学校应将未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档案,按规定时间移交给学生户籍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退学和其他未完成学业终止学籍学生离校时,由学校将其材料和档案移交给学生户籍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第四十条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规格式样,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普通高中毕业、结业、肄业证书须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验印。

毕业证书要有统一字号,义务教育阶段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普通高中阶段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学生毕业、结业、肄业证书遗失,可向原证书颁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核实后,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出具学历证明。

第九章管理职责与信息安全

第四十一条市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公室,统筹指导、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责任部门,统一管理辖区内中小学生学籍工作。中小学校具体负责学籍信息建立和日常学籍管理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设学籍管理员,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工作。

第四十二条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按照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及时采集、复核、更新和上报学生相关信息,确保学生基本信息和学籍变动信息准确、学籍变动手续完备。

第四十三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非经学籍主管部门书面批准,学籍信息一律不得向外提供,严防学籍信息外泄和滥用。

第四十四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相关人员责任:

(一)不为已接收符合条件学生建立学籍档案的;

(二)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籍或学籍档案的;

(三)不及时把学籍变动信息纳入学籍档案的;

(四)不及时报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的;

(五)接收学生不为其办理转学手续的;

(六)不按规定为学生转接学籍档案的;

(七)泄露或非法使用学生学籍信息的;

(八)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十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学校的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籍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六条关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奖励处分、体质测试、健康检查等办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第四十七条依据本学籍管理办法,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或完善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八条本办法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本办法自20xx年6月10日起施行。《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京教基〔20xx〕17号)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中有关事项的通知》(京教基二〔20xx〕1号)同时废止。

学籍的基本内容正如公民要有国籍、党员要有党籍、军人要有军籍一样,一个学生,也要有作为某校学生的学籍。一旦大学生按规定获得了某所高校的学籍,就享有使用该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学历证书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遵守学校管理制度,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刻苦学习,遵守学生行为规范的义务。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取消学籍。冒名顶替取得学籍并获得证书者,一经查实,追回证书,并在教育部指定的学历证书查询网站上撤销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信息。

教学手段的定义篇5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数学手段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15-02

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新世纪的教学就应该是以对话性会话为核心的教学。保持会话继续,是新世纪中增进个人发展的根本。多尔认为后现代教学有四个基本特点,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来自于它的开放性和假设性,为合作性对话提供了多个领域。回归性指的是教学产生于对自身予以反思所带来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之中,而且为经验和体验的反思性再组、重构和转换提供了机会。关联性指的是对观点、意义和价值之间联系的不断追求,并考虑历史和文化背景与关系感知方式之间的联系。严密性是对可供选择的关联和联系的有目的的寻求。教学作为一个开放式系统,它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教师需要学生的干扰和挑战[1]。

一、后现代主义视阈下数字化教学手段简介

数字化也就是我们目前常说的信息数字化,是指将人们生活中能够接受的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转换成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再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随着近年来miDi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数字化应用技术在英语教学领域成为可能,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上个世纪末,数字化英语教学已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主要辅助措施与方法,并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各阶层的英语教育中,成为教育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伴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英语教学系统也得到了有效的完善与优化,全国各高职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也逐渐开始引进这种教学辅助措施与方法,并对其在教学应用中给予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促使其进一步的推广与普及。在高职中,应用也非常广泛。

二、后现代主义视阈下数字化英语教学手段的组成

数字化英语教学手段在目前最为常见的方式主要包含了多媒体英语教学方法、数字英语制作手段和网络英语教学方法等。

1.多媒体英语教育教学手段

长期以来,受到我国国情和经济体制的限制,使得我国在教育领域中传统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应用较为普遍,其在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一种教师满堂串讲理论知识,而学生被动的进行笔记记录和理解。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尤其是在英语教学中,基本上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得过程,而英语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并不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就能够学好的课程,因此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影响更为严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教学领域的应用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指明了新方向,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目前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英语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成为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2]。

多媒体也被称之为多媒质和多媒介,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基础平台,然后将文本、图形、视频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介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使得任何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进而达到自然的对话。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通过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miDi系统联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教学模式,这对于英语教学而言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主要应用于:英语听力教学理论课的教学、英语视听教学、学生课外练习和自修、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等多个领域。

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教学系统在英语教育教学的应用使得英语教育中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解开了英语教育的新一页[1]。

2.数字英语教学制作手段

数字英语制作系统在目前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即核心主控部分、声音储备设备、发送信息设备等。数字化英语制作系统在我国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初其主要的特点是通过人机交换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是一种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方式的应用使得英语学习者能够快捷、省力、省时的读懂一部英语作品,与传统的英语制作模式大为不同。传统的英语制作模式是一种以人为主的模式,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效率极低并非常的繁琐,其质量将会大大的受到影响。而数字化英语对视听说教学却十分快捷与省力。

数字化英语制作在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的许多领域,如英语听力材料、阅读材料及原声电影等各领域。近年来,伴随着数字化英语制作手段的优化与普及,在英语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与应用。全国有不少高职在英语教学中都不同程度的引进了数字化英语制作系统,数字化英语制作系统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方法,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作用[3]:

1)计算机英语听力材料教学制作课

在当前的计算机英语制作手段应用中,可以通过完成计算机英语制作课的要求使得学生掌握以听力能力基本知识和技能。

2)师生英语语境创作活动

利用数字化英语制作系统建立数字化英语制作实验室是目前英语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和方法。这种方法与手段的应用不但可以满足老师和学生的创作热情,而且有效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作水平。与此同时教师在教课之余还可以通过数字化英语制作实验室来创作自己的作品,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和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将自己的作品来进行展示,以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掌握。

3)网络英语教育

网络教育是目前教学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通过网络作为基础平台将各种资源、知识记性共享和交换,使得教师在教学之中能够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选择能够顺应时展潮流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方面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开展现代化远程教育既符合了目前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又缓解了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难题。就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网络教育已经广泛的应用各层次、各类教育中,英语教学当然也不例外[2]。

三、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现代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在目前,进行教育创新就必须利用现代化科学手段,大力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数字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教学中要通过积极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传播技术来进行推广,进而促进英语教学的现代化发展[4]。

1.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现代主义教学观的教学评价标准是单一的,甚至是标准化或量化的,往往注重的是教学结果的评价,而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评价标准是多元化,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到底”。评价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教学层次、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阶段和环节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某一教学活动用多把尺子衡量。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评价的“尺子”(标准)本身也是相对的,在评价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受到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标准也处于被评价之中。与现代主义教育比较,现代主义注重教育主管部门、专家、教师、家长等来自外界、来自他人的评价,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更关注的是自我评价;现代主义教育较多注重的是教学或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后现代主义教育更多关注的是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评价;现代主义教育更多是一种静态评价,即将某种教学活动从教学的总体中分离出来、孤立静止地加以分析评价,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动态评价,即将某一教学或学习活动置放到教学的总体中,在进程中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加以评价。再有,评价标准本身就是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总之,后现代教育主张教学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或评价手段的多元化、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动态化[5]。

2.内容与形式处于不断的变革与创造中

在现代主义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中,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与形式都是通过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教案事先预定好的,而且一旦确定就不可改变。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观认为,无论是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与形式都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生成的。即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不断变革和创造着内容.从而不断建构着自己的意义、转变着自身。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其内容和形式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加以变化。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着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显然这是与“制度课程”或“预定课程”不相融的。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总是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知识相对论告诉我们,知识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在于变化与生成。这里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课程与教学过程的进行包含着对内容的某种形式的变革。其二是指课程与教学过程的进行包含着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的转变。对内容的某种形式的变革,即使在“制度课程”的层面也同样存在,其目的是为了更忠实地实现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望,更有效地实现社会对学校的期待。在这里,对内容的变革与其说是手段不如说是目的。与此不同,“后现代思想所建议的一体性和整体性不是平淡的、退化的并将所有一切卷成一团的平衡。相反它是一种转变性统合,通过新的和(热)动态的方式将分化的特性、实体、意识形态和自我结合起来”。因此,课程与教学过程的进行不仅包含着对内容的某种方式的变革,更包含着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的转变与生成[6]。

3.课程与教学整合具体操作

为了实现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整合化,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1)课程编制应体现多元性动态性特点。在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中,课程编制仅仅是教育学专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专利,教师与学生是没有机会和权利参与课程的编制和设计的。后现代主义的课程编制是有教育专家、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共同参与完成的。没有教师与学生参与的文本至多只能是课程的半成品,不是完整的课程。在后现代的课程理念中专家和行政部门所能做的就是如何为教师与学生更好地课程意义的生成提供机会和留有适度空间。这种开放性、创造性课程模式与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有密切的关系。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是一种多元的和有机的知识观,它强调知识的个人化、境域化、批判性、创造性。因此。课程应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展开而得到丰富。课程评价应该是动态性的。“它不仅仅是对既定的设计课程进行价值判断与趋势分析,而且更是在一定情景下作出的评价”。这里“一定情景”指课程所要被运用的那个场景,诸如课程在什么时候准备实施,课程是哪个学校实施的,课程实施的地区、时代背景等。也就是课程评价要考虑其时间与空间的特性。(2)课程安排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正如后现代课程论专家舒伯特(Schubert)指出的,课程不是单数,而是复数。这表明课程不仅是学校之中的教育活动与内容安排,而且包括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各种小环境,如在公园、图书馆、生态景区等公共社区配备一些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的工作人员,就能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发展特点予以相应的指导。教材对学习者来说,应该充满强烈的诱惑,能触发其思想的灵感,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材的编写要积极融合进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其一个答案。教材的编写应当使学生产生问题。要创设造成问题的情景、事例、说法并布置要解决的、有疑问的任务。以往的教材知识在章节末尾用“想一想”等形式来提出问题,这充其量只能促进学生复习所得的知识,而无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并构建自己的认识。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教材成为活生生的、被体验的和被发展的文本。教材还应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变通性,可以使师生根据不同情景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并留有较大的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只有这样,教师才不是简单地去“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此外,教材还应该是多样化的,应大力发展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甚至师生可以共同构建自己的课程。

四、结束语

总之,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变革是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后现代知识观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后现代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是动态的、开放性的教学方案,它注重学生的“学”的设计,关注问题情境的设计,并且强调在教学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沙静.高校英语教学中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思路[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2]吴雁冰.浅析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意识[J].科技传播,2010(07)

[3]张旭,严姣兰,张巍然.浅议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课程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7(10)

[4]冯双生,冯玲玉.计算机教室环境中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0)

教学手段的定义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运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大有独占高校课堂教学阵地的势头。诚然,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给广大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不少实惠,但也不可否认,目前也确实存在着应用多媒体教学太滥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57%的学生表示乐于接受多媒体教学,也有不少学生对此提出异义,他们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应依据课程特点灵活选择,不能不管文理课程特点和教学对象,一律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调查中反应出的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认真研究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际,谈谈我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与效能

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于一体,具有图文并茂、操作简便、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等特点。一些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使同学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它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它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它在各级各类院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可适时向学生插播一段颂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自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这样就使思想道德教育从原先传统、枯燥的说教,变成了学生的自主、自觉接受,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应重点把握的问题

(一)在教学手段运用上,应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效能。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无论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是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是前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得来的,各自都有其独特的优长,也各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它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扬弃和发展,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应对路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文科类理论教学中,应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其它教学手段为辅;在理科类的理论教学中,则应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如不加思考,无论上什么课都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势必会造成教学效果下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并用,教师的一招一拭,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句赞扬都能给学生以极大的精神安慰和满足。

(二)多媒体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接受新知识、新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切实把握好以下几点:(1)采取启发式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多媒体教学中,个别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播放课件上,而忽视了与师生的双向交流,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如果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把主要精力用在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还会紧跟教师的思路去进行积极思考。这样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巧设悬念,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有意义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使沉闷的教学气氛变得活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注意,绝对不能为提问而提问,要看所提的问题有没有思考空间,能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共鸣。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时都要根据本节课所讲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突出实用性。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要注重课件的实用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理解能力。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是教材内容的浓缩和归纳,它要高于教材,精于教材,新于教材,应便于教师使用。因此,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1)吃透教材,掌握要点。教师在制作课件前,要通读教材,吃透教材内容,并进行必要的浓缩或归纳,课件要反映出教材的基本精神和重点内容。(2)简单直观,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的将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直观形象的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一种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如果课件内容是教材的原版内容,不仅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会让学生感到疲倦无味、失去学习兴趣。(3)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重点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和重复,但有时学生也把握不住。而多媒体教学就能有效克服这一不足,它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并结合教学课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或论述。比如:讲“电路与电子学”这门课程,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节课可能就需要在黑板上面画十几个电路图,浪费了大量教学时间,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可以将课堂需要手工画的电路图提前绘好而放在课件上,这样教师就可以节省大量时间而用这些时间去分析和讲解重点难点问题。(4)切忌照搬他人课件。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人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课件以便使用,这给不少教师提供了便利,但网上下载的课件质量并不一定都很高,也不一定适合你的教学对象和你自己的教学特点,尚需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加工,如果不加审查考来就用,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提倡自己用自己做的课件,自己设计自己的课件,也可参考他人的优秀课件。

(四)多媒体课件内容要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来于教材,高于教材,内容的设计要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教师不能图省事把教材原原本本地搬到多媒体课件上,而应该在认真把握教材结构、内容、重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归纳与总结,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或浓缩,对一些新知识、新观点、新内容可进行必要补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制作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课件。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校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多媒体教学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切实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长,使多媒体教学真正能够成为广大师生的良师益友。

参考资料:

1.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学手段的定义篇7

(一)讲授内容要精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而要想让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要精选授课内容,把那些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和实质的著作作为讲授重点。具体来说,一是要把体现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代表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作为讲授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已基本形成,《共产党宣言》则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语言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教师通过讲授这些经典著作,能够让学员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二是要把那些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教学内容。当前我党在执政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必须要将那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讲授重点,如《资本论》。三是要把那些在我国社会历史转折关头马克思主义受到挑战时的经典著作作为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在战斗中发展,而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完整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作了《哲学的贫困》、《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论战性著作。教师通过对以上这些经典著作的讲授,有利于帮助学员了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二)课程设置要精

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要求。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目前,中央党校按照“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要求,以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为重点,加大了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力度;国家行政学院按照“一个核心、三个重点”的教学要求,在重要班次中有针对性地加强了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行教育;浦东干部学院以经济和管理为主要内容,侧重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和行为训练;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内容,以井冈山精神教育、延安精神教育、党性党风教育和国情教育为主要特色。可见,我国五所高级干部教育培训学校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进行了精心的布局。

(三)课堂阐述要精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实质要得到体现,还需要加强课堂阐述。课堂阐述要精就是要精讲,精讲不等于缩讲或不讲,而是要根据培训需求有所取舍,对经过提炼整合后的精华部分加以解释、论述和说明。这就要求教员在讲课过程中要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对于学员已经懂的不讲、学员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由此可见,课堂阐述要精对教员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首先,教员讲课时的思想观点要精粹。教员既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精准地再现出来,还要把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完整地呈现出来。一般来说,教员提炼的观点是否精粹,与其选材是否精当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员选材精当观点才会精粹,然而马克思主义著作浩如烟海,如何选材既能体现出教员对理论著作的驾驭能力,也能体现出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既要有宏观的理论视野,又要有独特的眼光,只有这样,其才能在浩如烟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选取到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和实质的材料。材料选好后,教员要认真研究,要用最精炼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观点。另外,课堂阐述要精,还涉及语言表述要精的问题。语言表述要精,并不是咬文嚼字,用晦涩难懂的话语来阐述思想观点,而是不讲废话、不讲多余的话。总的来说,教员要做到课堂阐述精,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新”,要适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新”,是指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新内容、新形式、新手段。“要适用”是指采用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手段能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发挥作用。

(一)教学内容要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要死记硬背那些教条,而是要善于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原著教学实践来看,有些教员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依葫芦画瓢,书本上说什么就讲什么,还有的教员一个案例用了几年也从未更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理论、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可以入党的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的结果。也许有人持不同见解,认为讲原著就应该原原本本地把原著内容再现给学员。笔者认为,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教员不是“复印机”、“传声器”,而是“播种机”。因此,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必须要引入新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要把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引入到原著课程的教学当中,从而加深学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二)教学方式要新

采取什么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以及如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方式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员。当前,教员主要运用讲授式、互动研讨式、开放式、案例式、研究式、体验式、菜单式、模拟式、网络式等教学方式。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而言,教员目前普遍采用的是讲授式和互动研讨式,其他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没有采用或者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种情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客观性、理论性和抽象性是分不开的。事实证明,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特别是原著课时,要综合运用体验式、模拟式、案例式和开放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方式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首先要让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教员可以尝试在讲授式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教学元素,使其不再是一言堂、满堂灌。其次,要让互动研讨式变得更受学员欢迎。从当前互动研讨模式来看,一般做法是授课+讨论,如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课堂讲授“2+1”模式(授课2小时,讨论1小时)就属于比较典型的课堂互动研讨模式。最后,教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如不同专业的老师可以形成组合开展教学。

(三)教学手段要新

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很多情况下要根据教学内容、场合而定。从当前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来看,教员一般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笔者认为,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任何一堂真正优秀的课都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的,如引起全世界轰动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维尔特•雷文从来都是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运用幻灯片投影、粉笔板书、ppt讲稿、演示实验、音频视频资料等进行教学。与其相比,我国很多教员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往往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自然会打折扣。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以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实”,要受用

(一)内容要真实

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根本法宝。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领导干部,不可能是合格的成熟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的教学内容要真实、观点要正确,不能将非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当作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长期以来,一些教师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中介过来的马克思主义,是经过过滤、筛选、修饰了的马克思主义,对其中有些内容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笔者认为,要想让学员原原本本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教员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原著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剔除强加给马克思主义的附加成分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成分,真实地呈现马克思主义的全貌和精神实质。

(二)语言要朴实

朴实是说话的基本要求,也是讲课的基本要求。任何一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只有语言越朴实,明白的人才会越多,教学效果也才会更好。然而,现在有些教员为显示自身功力深厚,往往用抽象深奥、晦涩难懂的语言进行讲授。同志曾经对这种人进行过批判“,从前我们杨家岭有一个教员,教了年把,我问他你讲的课人家懂不懂,他说听是听不大懂,但是还要讲。我说,我们共产党要学会一个办法,就是人家不听就不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抽象性、思辨性、逻辑性强,如果教员再用抽象深奥、晦涩难懂的语言进行讲授,学员往往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而如果任其发展,不加以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学员也就更无法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可见,教员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真信、真懂,才会对马克思主义有感情,才会用朴实、直白、生动形象的话语来传播马克思主义。

(三)教学要扎实

教学扎实是学员对教员授课的一种评价,也是对教员的一种要求。教学扎实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教师的理论功底扎实,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解相关内容,能解学员之渴。二是指教师备课认真、信息量特别大,能让学员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教员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就拿备课来说,教员首先需要仔细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马克思主义原著并非通俗读物,需要在完整准确理解上下工夫。正如同志所说“:在中国,本来读书就叫攻书,读马克思主义就是攻马克思的道理,你要读通马克思的道理,就非攻不可,读不懂的东西要当仇人一样地攻它。”其次要深入了解学员的实际情况。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工作岗位的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程度不一,这就需要教员在备课时有多手准备。三是指能够准确把握上课时间。真正优秀的教员对于上课时间的把握会非常到位,既不缩短授课时间,也不拖堂,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展现教学内容,使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合”,要能用

(一)要与我国实际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我党从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也不例外,也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选集》、《邓小平文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关键是要弄清楚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什么。简单地说,中国最大的“实际”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笔者认为,教员只有真正理解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清楚,才能真正回答当前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也才能真正联系实际、落到实处。

(二)要与教员实际相结合

从当前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专题设置来看,很多学校是教师有什么,就讲什么,教师会什么,就讲什么,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科学的,会导致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整体理解。这就要求各级干部教育培训学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时,要在充分考虑教员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再进行统筹安排。一是要考虑教员的实际能力。一般来讲,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基本上能胜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但是,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思想观念今非昔比,干部知识水平日益提高,这些都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部门不仅要充分考虑教员的实际能力,而且要动态跟踪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新动向,以统筹安排相关教学专题。二是要考虑教员的教学实际。相关部门一般采取教学测评的方式了解教员的教学效果。教务部门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的测评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对于需要调整的专题内容要及时调整,从而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三)要与学员实际相结合

教学手段的定义篇8

【关键词】两段式阶梯教学法;手术室;护理教学

手术室护理专业性较强,对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高要求,而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发展需求,我们采用两段式阶梯教学法,即护生入科后首先由专职带教老师进行集中示教,然后再由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教学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室实习的86名护生作为观察对象,男4名,女82名;年龄18~25岁,平均(18.6±2.5)岁;文化程度:中专30名(34.9%),大专46名(53.5%),本科及以上10名(11.6%)。按入科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名,两组的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大体一致。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法,即实习护生入科后由科主任指定一名临床带教老师,实习护生采取“跟人”式见习方式,并由带教老师根据近期科室所收治的患者情况结合实纲进行随机的带教教学实习。

1.2.2观察组

根据实习护生在手术室的实习目标,采用两段式阶梯教学方法进行临床带教实习。首先制定教学实习方案,在科主任带领下,选择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深厚、有较强讲解能力、大专以上学历、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作为带教组长;选取责任心强、临床业务素质高、沟通和示范能力强、护师以上职称、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作为带教老师。由科主任、带教组长、带教老师组成教学实施小组,在充分掌握教学大纲、护生实习要求和评价标准的前提下,针对传统实习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我院手术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两段式阶梯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内容。第一阶段:护生入科后由带教组长负责为期3天的集中示教,重点是帮助护生全面了解手术室环境、各类工作制度、流程、医疗安全及法律法规、手术室护理理论知识等。第二阶段:护生由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实习,采取跟人跟班法,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一对一的讲解和示范,提示和指导护生在手术过程配合有关工作,然后由护生进行逐一操作。在此过程中,随时关注手术进展情况,同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正和指导;带教过程老师及时评估护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随时给予补充及强化专业知识,并耐心解答护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1.3评价方法

护理实习结束后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内容包括:①基本理论考核,采用我院编制的三基基础理论标准试题库进行考核,总分100分;②护理操作,采用我院制订的《手术室护理技能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进行考核,总分100分。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从学习兴趣、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综合能力4个方面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由经过严格培训并熟知本研究的调查者现场发放问卷,调查前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及问卷的填写方法,被调查者以不记名方式自行进行填写,填写完毕后由调查者现场收回,共发出调查问卷86份,回收有效问卷86份,有效回收率100%。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表1)实施两段式阶梯教学法后,观察组实习护生的基本理论、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表2)观察组护生在学习兴趣、沟通技巧、团队合作与综合能力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术室护理与临床护理相比有十分显著的专业化和独立化特点,随着临床手术技术的发展,对手术室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护生的毕业实习是其由护生向护士转变的重要阶段,近年来部分护理研究结果表明,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操作相脱节、不能融会贯通等问题,这一状况可能与现行的实习教学方法和护生的学习方法有关[1]。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教学模式,使护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手术室的相关专科理论与护理技能,是手术室护理教学管理者应着重关注的问题[2]。两段式阶梯教学法充分发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作用,在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联系临床实践,极大限度上提高了临床教学的总体效果[3-4]。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基本理论、护理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习兴趣、沟通技巧、团队合作与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均好于对照组,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施两段式阶梯教学法的优点:①护生在进入手术室后由带教组长向其介绍科室环境、手术室的工作特点和相关规章制度等,加强护生对手术室工作的了解,缓解其因陌生环境而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提高进一步学习的兴趣。②两段式阶梯教学使护生实习计划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护生在获得临床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临床带教老师的实践指导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极大激发学习兴趣,既检验、巩固和强化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临床操作技能,使操作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③培养护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带教老师一对一的教学工作,护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多,使护生能较快进入实习状态,带教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者:吴玲萍单位:浙江义乌市中心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李凤苓.河北省6所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技能统考成绩评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2):96.

[2]赵香凤.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7):61.

教学手段的定义篇9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行为外语教学作用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verbalcommunication)和非语言交际(non-verbalcommunication)二者的结合,而非语言交际在人类的整个交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Samovar(1981:155)肯定地表达: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往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非语言行为传递的。miller(1984:4-6)认为“信息只有7%靠语言传递,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3%”,由此可见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在语言学快速发展的今天,非语言交际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有效的非语言交际能促进教师成功地进行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缓解学生的厌烦情绪,缩短教师的说话时间,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和外语课堂教学

非语言交际的研究涉及很多知识领域,关于它的概念的界定也有很多。malandro等人(1989:5)把非语言交际简单定义为“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而miller(1984:17)则具体地定义为“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或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作出反馈”。Samovar(1981:156)的定义是:“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地生成,又可由环境造成。”但现在人们普遍所接受的一种说法是:非语言交际指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对信息发出和接受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它包括目光交流、面部表情、手势、身势、语音语调、沉默、空间领地,等等。

课堂是传授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高密度信息交流的场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十分频繁地使用语言或非语言交际手段,交流大量的信息是实现课堂目标的重要过程(miller,1984:57)。虽然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都是信息传递的手段,并各有其特点,但一般来说,语言交际比较深刻、精确和明晰,理解判断比较容易,但不够自然,有时容易作假;而非语言交际则比较自然、亲切、丰富和细微,更能反映表达者的内心世界。patrickw.miller在他的《非语言交际》(non-verbalCommunication)(1984:77)一书中提出,教师授课时的信息88%由非语言交际传递,只有12%是由语言交际传递的。这足以证明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社会语言和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教学更看重语言的功能意义和社会交往意义,知识的传授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语言和非言语交流、反馈的有效结合过程。以往人们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即口头表达)、板书、课堂组织等,并把它们视为教师的基本功,过多地注重语言表达而忽略非语言渠道传播的大量信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并把它视为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作为一种交际手段,非语言交际比较微妙、含蓄、自然、亲切,它不但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表达细腻的感情,弥补语言交际的不足,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而且能丰富教师的教学技能,重塑教师的行为,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2.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教学中的作用

(1)传递信息。非语言交际行为能够改变、扩展、否定或增进语言交际信息,增添一些附加信息量,与语言交际所传递的信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并且由非语言交际手段表达的信息,更易于学生理解、接受。非语言交际手段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不是代替语言交际行为,而是伴随教学内容的表达同时出现,是对语言交际信息的重要补充。因此,这一作用使得非语言交际手段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2)交流感情。由于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表情性,使得它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意向和实现师生感情交流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非智力因素有显著关系。教师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可以非常直观地表现教师的情感、意志和个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成长。假如教师把上课看成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然得不到学生的尊重与接纳,那么课堂教学也得不到学生的接受与配合,知识的传授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非语言交际这一沟通技巧进行感情的熏陶,使教学过程充满人情味,即建立一种和谐的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真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调节气氛。非语言交际手段在教学中可以有很强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非语言交际手段所反馈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们是否在认真听讲、能否理解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非语言交际手段,调节和控制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通过突然停止讲课、盯着某位同学或某一方向,提醒交头接耳的学生,这样可以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总之,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具有语言交际所不可替代的教学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意语言交际而忽视非语言交际系统,只能是一种不完美的教学,或者是不成功的教学。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应当成为重塑教师行为规范和优化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在人与人交流中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不仅要扎实的语言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充分地认识到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中的作用,从而在自己的教学中能够合理利用这一手段,强化自己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malandro&Barker.nonverbalCommunication,2nd[m].newYork:newberyawardRecords,1989.

[2]miller,patrick.nonverbalCommunication[m].washington: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1984.

教学手段的定义篇10

【要求】

1.识记教学、课程、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课的类型和结构等概念。

2.理解和掌握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及其改革、教学基本环节等内容。

3.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作用与地位

(1)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3.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倩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课程与教材

1.课程的意义

(1)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一门学科或应该从事的一种活动的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课程的意义

2.课程内容

(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

(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3.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1)课程计划

①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②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③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互相衔接,相对完整;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2)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①学科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一般包括说明、正文两部分。②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也可以是声像制品(包括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③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④教科书的编排形式。

4.国外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与融合

(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3)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

(5)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5.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②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③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④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⑤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目标;⑥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

(2)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②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③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一些新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

1.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四)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3.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3)直观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直观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③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启发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5)循序渐进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6)巩固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7)因材施教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述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

(2)教学方法的意义

(3)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启发式和注入式。

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其中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等方式;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

(2)“导学式”教学法

(3)快乐教学法

(4)合作教学法

(5)掌握学习教学法

(6)纲要、信号、图表式教学法

4.学生的学习方式

(1)学习方式的概念

(2)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3)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比较

5.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学生年龄特征。

(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6.教学手段及其现代化

(1)教学手段的概念

(2)教学手段的演变阶段

口耳相传;文字教材;直观教具;电教工具;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

①教学媒体日益自动化、微型化;②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③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化、综合化和网络化;④现代化教学的服务目标多样化。

(4)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教材建设的突破;②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③师生关系的突破;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⑤扩大了教学规模。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或课堂教学)

(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2)班级授课制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2.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

指按课的任务将课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大致分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

(2)课的结构

指课的组成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包括:①组织教学;②复习过渡;③讲授新教材;④巩固新教材;⑤布置课外作业。

3.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的概念

4.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的概念

(七)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1)备课的意义

(2)备课的要求

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②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课外作业的形式

①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②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③各种书面作业;④各种实际作业。

(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作业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②作业分量适宜,难易适度,形式多样;③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④及时批改作业。

4.课外辅导

(1)辅导内容

①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作业;②为基础差和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③给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作个别辅导;④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⑤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2)辅导要求

①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②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2)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

①平时考查,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等;②考试包括朝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考试的方式有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和实践考核。

(3)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编制测验蓝图。

(4)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

①百分制记分法;②等级制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5)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①客观公正;②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八)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概括地说,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

2.教学评价的意义

3.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全面性、指导性、科学性。

4.常用的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