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十篇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十篇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4:21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篇1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应用型大学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应如何进行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构建适合中国应用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与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是我们首要的研究任务。

1什么是实践教学与核心竞争力

1.1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即指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获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职业从业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1.2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自己在当今社会获得一席之地的关键。其中包括土木工程相关的专业知识,而综合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空间想象力、认真、细致的作风、较强的动手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处理、解决问题、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2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2.1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日后工作中必需的操作技能,将书本上的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来培养他们将土木专业的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在一起,是自己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还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程型、技术性的专业,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是应用型大学的教育之本。

2.2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2.2.1促进行业发展

在国家基础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大量具有土木工程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如果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即使顺利就业,也很难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创造出优秀的业绩,就业前景堪忧。

2.2.2缓解就业压力,提高高校竞争力

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和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增强他们在日后就业与工作中的优势,而且能带动各个高校之间竞争力的提升。一所大学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条件决定了这所大学在诸多大学中的竞争力,而这重中之重则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而又体现了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

2.2.3有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个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人在工作中容易被发现并且重用,能够获得比他人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被委以重任。同时,核心竞争力强的人,往往可以脱颖而出,从而有机会发展。反之,即使有好的机会来临,核心竞争力不强,也无法抓住机会,只能处于所谓的“食物链”的最底部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

3中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3.1我国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而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投入不足导致理论化现象愈发严重,实践教学发展严重落后于理论教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还没有一个独立并且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还未与理论教学很好地结合;同时实践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课程中所占据的比例较低。

3.2我国对于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高校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符合社会需求。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建设投入的增多,各所高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日益完善,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愈发严峻。首先,我们对于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具有较强核心争力人才的理念、教学的方法、手段还较为落后。如:教学的方法手段过于老套单一,已经无法适应现今社会;教材过于陈旧,无法给予学生最新的理论知识。现在有些高校只是单纯的重视教给学生日后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而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抛在脑后。其次,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与社会所求有些脱节。学校四年培养的学生在毕业进入到工作岗位后不被认可,缺乏工作中必备的素质、能力。这种老套的教育体系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4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4.1对于实践教学来说重在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灵活多变,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根据实际工程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应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应做到以下几点:

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明确岗位职责,规定教学中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与分工,使体系协调;应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管理,以确保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土木工程专业涵盖了诸多的实践教学,实验室是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与自身素质的场所,将实验室开放,让学生更近距离的工程实践,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会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要求教师不仅拥有完善的理论知识还有拥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逐渐使师资队伍的结构合理,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重发展。

5.2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应做到以下几点

大学生应基于自身水平合理的分析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应该基于自身水平定下合理的预期目标;对自己清楚的认识有利于逐渐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毕业就业中少走弯路。这样减少了盲目性,增多了供自己选择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找到自己学习的动力。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是不劳而获的,而是需要自己一步一脚印,不断摸索与锻炼出来的。要想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篇2

(一)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990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C・K・普拉海拉德教授和伦敦商学院的G・海默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次提及“核心竞争力”一词。核心竞争力是指以企业独有的技术核心能力为基础,通过整合一系列企业相关事务,使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校方所安排的课程,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实践,最终形成特有的、对学生自身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使其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能使自身在毕业后的择业竞争和未来工作中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基础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既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完胜其竞争对手,找到契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经营的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

这里的独特性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竞争对手想要复制这种核心竞争力的难度较大;二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式具有独特性。

2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整合性

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其在学校通过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形成的。这种知识、技能和能力是需要进行相应的整合才能形成高职学生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整合的过程、环境以及途径均是难以复制的,最终形成高职生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3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创造性

通过对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拥有相应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核心竞争力能够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价值创造性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要放眼全球,审时度势,不断积累、学习,与个体优势相融合去锻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第一,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是高职生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主动占据核心位置的需要。在初入职场的高职毕业生中反馈出一些高等教育扩招以及应试教育存在的各种弊端,譬如,团队协作能力欠佳、实践操作能力薄弱等,这些缺陷潜伏在高职生的人生发展中,导致其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陷入被动状态。归根结底,这是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个体的核心竞争力越强,就越能够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抓住机遇,处于主动核心的位置,从而实现自身发展和成功。

第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目前,在大力倡导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势在必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提升,其毕业后的就业层次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最终能够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质量以及该院校在社会中的声誉。

第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新形势下,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接受大学教育就是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核心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经济稳步发展贡献力量。

二职业生涯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所要做的职业进行预测和计划。因此,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对自己择业的主客观条件有充分认知,其次要综合分析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并且与新形势下的行业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

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对自身的优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对其职业需求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进而培养创业能力和自主规划能力。促使高职生形成自己的优势,保持就业竞争的持久力,最终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就与价值。

(二)职业生涯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第一,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有效促进全人发展。当前,部分高职生存在缺失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就业竞争力弱化等问题,不可否认这些问题给高职生的全人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我,感知职业领域,分析自己的长板和短板,制定出实现自我发展的职业生涯目标,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第二,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职业生涯教育所关注的就是对社会、行业、职业以及职位条件的认知,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对学生职业理想的引导,对自我的全面认知,在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职业生涯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不断提升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一)思想层面

职业生涯教育,为高职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精神支柱。高职生的职业发展是构建在其职业理想的基础上的,而高职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其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均是环绕着未来的职业发展而开展的。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教育,就是确立其职业理想,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精神支柱,同样也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的有效途径,促进高职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个性层面

职业生涯教育,对于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起着引导作用,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的差异导致了构成此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不同,再者,职业目标的不同也会导致个体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差异,因此,构成高职生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具有个体性和特殊性。在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好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在不同阶段要有相应的评价,并针对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明确和发挥学生的优势竞争力,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践层面

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加强高职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实效性。培养高职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培养的效果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因此,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该一方面加快建设相关专业社会实习实训基地,激励学生到相应的岗位去锻炼;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教育模式,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在促进高职学生对其自身的学业学习、职业发展以及终生教育的理念上的影响,在学习、实践、提升、发展等方面形成自我管理的氛围。只有培养和塑造好高职生的个人竞争力,使其在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持久的竞争力,最终才能实现自我发展,让生命更为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汪翠琴.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09(12).

[2]杨克林,吕卫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化培养途

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

[3]王德广.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内涵、特征、功能

及其内容构建[J].高教探索,2012(4).

[4]窦而立.浅析提高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当代

职业教育,2011(9).

[5]孙小娅,宋悦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学生价值取

向的影响[J].高教研究,2011(18).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篇3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提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逐步市场化必将导致人才的全球性竞争;随着人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面对着祖国和民族的期待和希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和培育人才的高校都必须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当代大学生如何凸现个人在人才市场和职业生涯中的竞争优势,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培养以及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最突出、最独特、最具个性魅力、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素质和能力(人格魅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等)的统称。核心竞争力又通过各种能力得以实现。我们认为,经管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至少须关注学生五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专业动手能力,即适用性强、上手快,具体表现是实践动手能力强,能解决第一线的技能问题。二是人际沟通能力,即能协调各方面的业务关系,独当一面,高质量完成工作。三是外语应用能力,即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读、写、译能力。四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手段从事业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五是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培养前途,即发展后劲足。

一、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1.就业的需要。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中当年未能及时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客观上,毕业生规模的扩大、自然灾害的频发、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挤压,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然而,一些毕业生自身核心竞争力不足,则是影响他们顺利就业的重要内因。

核心竞争力是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面对同样的竞争,大学毕业生能否及时找到满意的工作,是证明他们自身实力的唯一途径,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毕业生,能够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及时占有和控制更多可被利用的有限资源,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拥有更多机会,否则就无法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只能处于被动地位。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早日就业,大学生就必须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更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其中离不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据《2006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显示,四成大学生希望工作5年后成为主管或经理,也就意味着很多人都希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得到发展,而创新能力是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大学生应该从自身着手,在学校一方面学好自己的专业课以提高专业能力,同时应该多接触社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着力培育和提高以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培植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实现其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核心竞争力从构成要素上来讲应该包括学生核心竞争力、教师核心竞争力、组织管理核心竞争力。其中学生核心竞争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最直接最终端反映,是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学校应该通过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及提升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今日的大学生是明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建设者。为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建设者。当前,我们需要转变发展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和解决前进过程中的所有问题,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他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高校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国内高校由于多种原因(如主管部门办证、就业市场无序、考研冲击、教学计划教条等)的影响和冲击,导致学分制名存实亡,培养模式和学制单一(本科4年),大量的实践教学难以落实,尤其是第7学期的正常教学和第8学期的毕业实习与论文设计质量难以保证。另外,现有的教育体制存在文理分割、专业划分过细、学生自我选择专业的自由度过低,被动学习的现象仍然存在,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影响了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大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现在的高校教育存在着重专业课轻公共课(通识)、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现象,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能力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发现,在公共基础课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旷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一些学生来上课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专业课上课时这种情况就很少。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掌握。

3.学生个性发展不平衡。目前,高校教育存在重智力因素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人格障碍凸显。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任选一位近代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岳飞等古代人物,连“近代”这一概念都很模糊。个性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在价值观的选择上越来越趋向于实用化,政治信仰的平淡化;同时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过分强调自我,团队意识淡薄等。

4.社会评价标准走向极端。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最直观的判断标准是专业成绩和资格证书。现在社会流行的是“证书至上”,好像怀揣证书就可以走遍天下,这已经步入了一个极端,证书固然是缩短企业识别人才周期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证书只能说明一个人在某一领域达到了一定水平,证书对知识储备有一定的考察,但对能力的考察严重不足。比如对一个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是否具有创新、开拓性思维等通过证书是看不出来的。就英语四六级考试来说,很多通过英语六级的学生其口语能力和听力都比较差。

三、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研究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问题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问题。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其发展的内在依据,外因是其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从学校和大学生个人两方面共同努力。本文主要从外因也就是学校培养方面来论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科学调整培养方案,强化核心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及学校今后的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定位问题。因此,高校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准确目标定位,科学调整培养方案。学校应从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培养实用型的一专多能人才,专业教学要以应用性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走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之路。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从建校初期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以重在转化为核心能力的培养。为此,我院08版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和集中实践教育三部分组成,加强课程设置的弹性;2009年我院围绕“教育教学质量年活动”,又提出了“1+10+15”核心培养结构,即“突出1个核心能力、强化10门核心课程和15个学分核心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另外,我院还经常举办能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反映行业发展动态的学术讲座,诱导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业志向。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外实训。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我院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04、05、06级过渡试行“2+1+1”人才培养创新模式。“2”即在大学前两年实行书院制管理,学生只确定大类而不划分专业,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通识类)和专业基础课;“1”即在第3年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学习,同时有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以及一定的社会观察能力,可以根据就业市场新变化和学校规定选择专业,进行专业基本理论学习和部分专业实践技能训练;“1”即在第4年主要完成集中实践训练,强化校外实训。尤其第4年通过系统的校外实训,使学生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要。我院经管类专业改革效果显著,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04、05级的年度就业率达93.3,英语四级合格率达85以上,在全国同类高校名列前茅。

3.调整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口径。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突出实用性特点,即基础课要“厚”,专业课要“新”,选修课要“广”。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现实性、有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基础课程要“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要引入不同的学术观点,追溯理论的本源,探索问题的本质,为学生以后跨学科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专业课程要“新”。就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具备的业务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应用性能力,能够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是一些理论框架,要将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理论和新的操作技能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即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生活、工作中用得着的东西,是能够给学生以指点和引导的东西。第三,选修课程要“广”。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求“深”,但求“广”。广博的知识不仅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而且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内在要求。选修课程应侧重知识介绍与技能拓展。第四,开设辅修专业,拓宽学生专业和就业口径。例如,我院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比赛积极,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实习+就业”一条龙培养。实践教学能够把学生带入社会角色,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一方面,应强化社会实践教学,这是本科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通过实习基地完成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是高校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式。近几年,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逐步规范了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学院通过努力和一些单位形成了长期的实习基地的关系,使学生有充分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应增加学校内的实验室建设投入,学院已经花大力气建成了物理实验室、eRp沙盘试验室等,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应在此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我院经管类专业先后建立实训基地30多个,尤其与国信证券、陕西上格生物公司、民生银行、天安保险的合作,实现了“实习+就业”的一条龙培养。

5.注重社会调查,全方位认识社会。社会调查能够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从书本上学习不到的实际状况,通过对问题的调查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提出解决方法,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院非常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坚持大学生四年实践不断线,大一和大二学生每年的寒暑假都必须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并将优秀调查报告整理成册,大三分专业以后要进行专业调查。

总之,学校应从各方面进行改革,构建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学生还应发挥内因的主观动能作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2]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3]陈澎.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J].科技广场,2007,(4).

[4]张小刚.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

[5]刘健.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6]杨健全,等.独立学院经管类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科学教育研究,2006,(3).

[7]刘加宁等.经管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教育与教学,2004,(5).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篇4

(一)内涵

近年来学术界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和界定,各个高校都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来培养满足个人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是大学生区别于他人的“独有的优势和特色”,是一种“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在众人面前脱颖而出。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必须从自己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着手,从而把自己的特长转化为未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大学生的核心能力。

(二)大学生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很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萎靡不正。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很难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具备可开发可挖掘的潜能、广阔的视野和开拓性思维,就能轻松应对不同的市场竞争。所谓“术业有专攻”,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基础。

2.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做事先做人,大学生应注重品行内化过程中知情意信行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养成高尚成熟的职业素养,保持自信、成熟的职业心态,从而释放最大的学习和工作潜能。做事的能力可以学习得来,但是,一个人的品质能力往往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最宝贵的能力。同时,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不同见解,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服务意识,进一步认识社会问题,并以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关注就业心理的调整。择业挫折易对学生的就业积极性造成负面的影响,在就业择业面前,大学生要调整好就业心态,做好生涯规划。这也是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找工作之前,客观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势,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冷静思考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立足社会需要,抵制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充分发扬服务社会、发展事业的精神,使自己的职业期望做到自身条件与社会现实、个人要求与社会需要相一致。

二、以学习能力为中心构建大学生核心能力体系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共同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共同需求,大学生应该构建以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为基础,以学习能力为中心构建大学生核心能力体系,即以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体系。

(一)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非学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有了这些方法和技巧,通过实践积累,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执行能力。学习能力是核心能力体系的主体和源泉,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按照一定的社会和个人价值需求,独立主动地区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倾向。比如: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等。

(二)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人们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在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和根本。专业能力是大学生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立足社会、取得社会认可、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总而言之,专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安身立命之本。目前大学生的普遍情况是学而不精,能拿的出手的东西是少之又少。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主线是动力,指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满足社会需求不断提供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新思想、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所有能力和素质的核心,是大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当今社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人的创造力如果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就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资料分析表明,就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言,中国大学生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还是存在明显差距。

(四)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一种开拓创新的“自我发展”的事业心和综合能力。它包括强烈的事业心、成功欲、首创精神、超强的自信心和创业精神、价值观、发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与职业发展相结合的创业能力表现为在本质工作中积极进取、勤奋工作、开拓创新,为企业或单位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和业绩,从而获得职位的升迁和职业的发展;与市场行为相结合的创业能力则表现为自主创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努力把自己或他人的市场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取经营效益。

三、以职业为中心的大学生涯规划

近年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有的学生受不住就业压力在毕业离校前夕选择自杀,有人认为是就业形势不好,有人认为是大学生素质与能力太差,还有人认为当代高校的培养目标和真实社会需求不相符合,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归根到底,能否成功就业关键还是在于个人,只要大学生本人有足够的竞争力还是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规划和积累才能形成。中国学生从中小学教育开始的目标是考大学,觉得考上了大学就完成了目标,而缺乏长远的眼光。到了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教育还是很少,大部分同学还是不喜欢做规划,觉得计划没有变化快,即便是学习很用功的同学,他们学分很高,但是也没有很好地规划未来,毕业时回顾四年,感觉自己学而不精,没有自己的专长领域和技术,导致找工作时遭遇挫折。对于那些碌碌无为的大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毕业就是失业的现象已经是家常便饭。当学生跨入大学门槛,脑海里就应该有一幅关于自己的的职业规划图,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认清自己的特长爱好和人生价值以及需要改进和超越的地方,通过缜密的思考和老师的指导做好未来四年的学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然后找到实现职业目标所需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实施努力。如果大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以职业为中心的大学生涯规划,就会非常有学习动力,每天付出的努力都在为未来积累资本,每天都在为目标迈进。毕业的时候就会发现,已经把自己打造成素质和能力都符合职业要求有竞争力的毕业生,这样的人才还愁找不到工作吗?

四、大学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培养的步骤

在大学阶段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必须进行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涯规划,使核心能力培养按照一定的步骤和程序,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学习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过程,大致包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科学的可行性评估、明确职业目标的核心能力。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人们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与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因此,要想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把自我的价值观与职业目标结合起来,不管是否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都要把它看做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短期行为,奋斗欲望,动力和行为才会更加持久;只有这样才会始终保持一种较高的职业理想追求。

(一)准确分析环境因素,对职业目标进行可行性评估

在设计职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职业目标设计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比如,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目标设计时,要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情况,也要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发展趋势和自己的职业兴趣、目前的状况和发展潜能等。尤其是个人分析,在制定个人生涯规划时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和潜能进行一个测评,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二)明确职业目标的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学习和形成不同的职业能力。第一阶段,是年轻人为适应社会生活、参加工作和继续接受教育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交流能力,计算机能力等。第二阶段,人们形成于就业有关的并使自己的工作能力最优化的职业核心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策划能力,工作过程管理能力,判断决策力,领导力。与工作有关的职业能力主要在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和实践中学到的。第三阶段,是一些概要性的能力,主要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商业思维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商业意识、成就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在确定职业目标时,人们在了解自己时,通常会问“我想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却常常忘记“我能做什么”。基于提高学习生涯规划的针对性,个体的职业核心能力可以依据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资格等方面的规定或实际工作要求来加以界定和分析。

五、结语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篇5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途径

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其自身所特有的成长发展规律,及其内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差异性,故应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培养其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艰苦的创业,科技型企业已进入其正常的发展时期。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成就了企业开始向提高知名度转变,并注重实施“名牌战略”。这一时期,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关键。传统理念认为,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在于高新技术,一旦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就意味着企业获得了核心竞争力。实际上,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综合能力,任何单一优势因素都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构成是以智力要素为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研发核心技术能力、技术知识管理能力、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文化合力和持续学习能力。企业的技术能力只有同企业的发展基本目标一致,同企业的技术知识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其他有价值的能力进行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才可最终形成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原则

1.价值性原则。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从可能的有价值的培养点入手,在科学分析自身优劣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培养重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行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综合安排。通过“系统论”和“木桶理论”可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是木桶中最短的那一部分。只有坚持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如在技术方面把握不准的,可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归类、整合,把握一般技术、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关键技术之间的区别;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会有效克服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瓶颈”和薄弱环节,迅速取得突破性进展。

2.独创性原则。科技型企业,由于实力有限,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进行多元化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可以有多种,鉴于企业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对多个要素加以培养。确切地说,一个企业不要在两个不相关领域各自培育两个不相关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会产生资源供给短缺的危机,从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培育。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而这些就是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3.动态性原则。科技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经营与外部环境都是动态变化的。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顾客需求、竞争对手竞争力,这些都会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和适应性,把握这些因素变化,就能及时强化核心竞争力或确定应培育的新的核心竞争力,以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地位。因此,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高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应注意其动态适应性。

4.持久性原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非某项重大发明导致的重大跃进。因此,很难“压缩”或“突击”实现。即使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仍需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将使竞争对手很难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已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企业是很难一时被赶超的。

二、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内部途径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其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及自身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以技术变化迅速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为特色的商业竞争,决定了企业必须保持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技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或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为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提供条件,最终打败竞争对手,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科技型企业之间竞争和实力上的差距,其实就是技术创新的差距。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其在市场中的生存地位。从实践中看,技术创新不仅使科技型企业赢得发展的机遇,更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强大的内核——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无不具有上述特征。如果没有技术创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2.积极进行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目标综合运用多种资源的计划、执行、指挥、监督、控制等新的行为过程。管理创新表现为在技术经济目标驱使下,将各种物质技术因素运用于某种管理中,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使其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并推向市场的组织行为过程。管理创新的内容包括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它们都将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可以说,管理创新是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确保技术创新的成功。技术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能保持核心竞争力持久,观念创新则是管理创新之首,是企业一切创新活动的动力之源。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作为知识、能力和资源总和的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因此,核心能力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和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既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还有助于企业在产品差异化、品牌、技术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竞争对手很难将其竞争优势进行模仿和复制。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曾指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而人是积累、利用资本,开发自然资源,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素质、高学历、稳定的知识型员工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充分发掘、利用和发展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是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员工各种能力的匹配、整合过程,即使现有的人力资本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把短缺的人才资源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尽快地弥补起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依据的是富于创新与开拓精神的人才,而非企业的物质资源。但是,人才虽不是核心竞争力,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操作者、培育者,是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最活跃因素。所以,企业应当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入手,如充分、合理地利用薪酬体系、奖惩措施、激励手段、培训方案等调动、激励、发挥人才的现有能力和潜力,建立基于团队和知识贡献的激励制度等。因此,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是提升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4.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从文化建设入手,创建自己富于个性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体系,把握企业文化塑造的核心,就是要提出和统一价值观,规划企业愿景以及经历的过程,以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另外,通过构建学习机制和面向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未编码技术知识转化为编码技术知识,促进企业对技术知识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应围绕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用新的价值观、新的视角来谋划和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形象地说,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应从四方面进行培育:首先,明确公司使命和愿景,建立共同价值观,并让企业员工广泛参与、理解和接受。其次,对企业精神正确地把握和传播,发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再有,建立规范化的行为准则。最后,创立一个独具特色的视觉识别形象。

5.建立创新发展型组织

发展型组织,就是通过员工成长、利润和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经营目标,强调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再造能力。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挖掘出员工的全部潜能是企业生存并发展壮大的最佳途径。故将所有的资源要素用于加强员工的集体智慧,从而为顾客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形成—种员工成长和发展至上的氛围。此时,管理者已从传统的控制者、监督者的角色转变为绩效教练的角色。员工除了学习更精深的技术之外,还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包括获取新知识,并在工作中理解、转化、整合这些知识的能力。这时,员工自身培养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过程。所以,发展型组织的真正含义是要创造条件去鼓励、奖励和表扬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开发,从而形成一种员工成长发展至上的氛围。企业由传统型组织向发展型组织演变的过程是自觉的,通过全面的组织变革,企业获得了更高的效率和活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得到培养和提高,并促进了成长。

三、科技型企业成长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外部途径

通过内部途径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依靠自身经验和知识积累的积淀,有企业独特性,故较难被仿制,这种较长的自我积累时间过程,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不少企业采取通过外部途径来培育核心竞争力,以此作为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有力补充,既能缩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时间,又将大大增加公司的竞争优势,并减少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成本。

1.组建知识联盟

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型企业常常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知识联盟;或围绕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与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就某些互补性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水平联盟;或与供应商、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合作,建立垂直联盟;或综合垂直、水平联盟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研究开发力量,进行技术合作。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联盟向合作方学习,不仅学习合作方的新技术和市场诀窍,还要将技术诀窍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不仅学习合作方显性知识,还学习能力方面的隐性知识。不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缩小文化差异,真正消化吸收合作方的技术能力。建立知识联盟使高科技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加企业核心知识,专业能力优势互补,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技术实力,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创新能力。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知识联盟的形式主要有三种:资源互补型、能力互动型和知识共享型。第一种形式特点是互补缺陷,一般双方均拥有不同且互补的资源和能力,主要包括生产作业与研发、生产作业与营销网络、生产作业与商业连锁、研发生产与销售等方式。第二种形式特点是以能力增强为目的多方位联盟,联盟企业在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在原有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占领更多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和利润,合作双方的核心竞争力均得到培育和提高。第三种形式特点是知识智力优势企业的强强合作,相互建立起知识共享合作体系,不仅开展企业硬件能力和互动协助,而且在经营概念、文化教育、员工培训、信息交流等软件方面互相支持,构建合作平台,提升相互间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可使企业获取互补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能获得学习机会,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规模经济和实现范围经济,拓展核心竞争力。降低投资风险,保护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技术创新,培育、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2.进行综合资源的整合

这包括外部购买和企业兼并,是指从市场上购买培育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资源,包括购买专利权、特许经营权、雇用有特殊专长的人才、设备等。外部购买方法对于迅速获得企业未充分开发但容易理解的要素能力特别有效。当某种知识或竞争力不容易获取并包含在另外一个企业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中时,企业通过并购、收购股份等方式,对于获取该知识或竞争力恐怕是最适宜的途径。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重要捷径。并购、收购股份的优势在于它的快捷性及排他性。

3.建立产业集群

众多的企业集结成群后,解决了单个企业资源十分有限的问题,“群体效应”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蕴藏于企业整体长期学习和经验积累之中,体现企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有机结合是企业的一个学习过程。集群有利于企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激发创新,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发挥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得以充分发挥与提升,就必须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产业集群网络。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除市场交易关系外,还包含了信任、合作、嵌入、相互锁定等特征在内的网络关系。集群可以整合外部诸多因素,垂直和水平产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企业与当地政府、中介机构等相关支撑体系之间,通过竞争和合作形成本地化网络。在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体系中,各种正式非正式关系频繁地进行贸易性或非贸易性地交易、交流和互动学习。群内企业借助这种网络关系以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对无形资源的共享,是企业保持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黄继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李品媛.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徐琳.培育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J].工业技术经济,2000,(6).

[4]朱国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家文化[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5]胡振鹏,陈华,傅春.技术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机理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9).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就业;高校毕业生

自从我国开始实行扩招政策起始,高校开始不断进行学生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以每年20%的速率不断递增,随着就业大军的涌入,中国的就业的增长率却持续走低,高校毕业生这一重要就业群体由此不断受到关注和重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能否在就业浪潮中展露锋芒,顺利实现就业,关键取就在于毕业生能否在就业市场上体现出应有的竞争力。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就业核心竞争力,也可以称为求职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来自于管理学。最早提出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管理学专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他们认为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在企业运营的内部,企业通过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特别是不断对各个资源和知识、技能进行协调。通过这一学说,各个领域开始对核心竞争力进行应用,包括教育领域也将核心竞争力这一个概念进行整合。在针对大学生就业方面,核心竞争力则具体指的是高校学生通过在读期间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便成为自己的内在能力,由此不断地让自己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相应地价值和独特的唯一性,以至于自身不可替代和仿效从而成为用人单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以此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在某个程度上讲,只有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提升,才能不断发挥出他们对整个社会的促进作用,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国家通过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也能够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提供借鉴经验、奉献力量。

(一)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在当前社会中,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大军中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大学毕业生如何保障自身顺利实现就业,最重要同时也是也是最根本一点即为不断进行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能够让大学生不断增强竞争力和自身实力,在就业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不断促进高校的就业工作

在高校发展的战略地位中,搞笑的就业状况被列入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不断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我们不仅仅要把工作局限在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更为关键的就是不断对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当前我国高校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举措。

(三)从长远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高校中的毕业生具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较高饿学历水平,他们是就业群体中十分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往往具有高知识水平、强活动能力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政治层面,他们的就业现状也直接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每一个普通家庭的切身利益,因此。作为当前社会中与人们关系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而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素质教育,突出特色教学

高校在进行素质教育时不能够忽略市场这一客观因素,根据市场进行调整,逐渐培养车适合市场所需的较强竞争力和高素质的毕业生。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选择时,必须根据社会对职位的需要为设置的依据,同时要有创新意识,能够看出市场的需求潜力。发现新的岗位对口专业,根据这些来进行高效专业的设置。同时,高校在教学方面也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不能忽略了学科的实践性,力图培养出既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又有突出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

(二)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敬业精神以及相关业务素养的培养,教授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要配以应有的心态和内在精神,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和职业理想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为这些学生能够在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以踏实能干、热爱职业的精神动力来支撑,并且能够将职业视为自己的终生的事业来追求。

(三)做好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水平

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想要能够加强核心竞争力,其中的关键就是能够将就业指导这方面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说实在其实是一项非常系统性的、具有复杂性的工作,其实牵涉到的范围也是相对比较广。如果是要具体一点上来讲述的话,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指导。

1.思想指导

就业所会涉及到的就是应届毕业生的思想观念,这是就业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的。首先来讲,就业是一种思想活动,这就需要要求学校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来进行思想层面上的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们能够树立起来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在选择行业的时候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所具备的技能来实际选择,不要好高骛远,能够主动去适应国家以及社会的需要,工作无贵贱,不能够有嫌弃的思想。在工作的时候,要能够以事业为中心,并且能够勇于到生产、建设、服务这方面上的第一线去建功立业,帮助企业创造价值。

2.政策指导

毕业生毕业在即的时候,学校要能够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这方面的指导,将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所出台的、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原则以及新的政策等等告诉给毕业生们。同时,还要能够为应届毕业生们普及下,有关就业方面上的一些劳动法则、人事制度、医保等等这些方面的指导以及教育,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就业的时候,出现的问题能够克服。

参考文献:

[1]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2]朱克勇,卢克祥.刍议可持续发展下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效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0(6).

[3]赵志川,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篇7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的、并融入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可通过组织学习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然后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所有的资源转化为新的产品和新的业务,从而提高企业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核心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能为顾客带来更大的满足。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比其他企业更多的产品使用价值和附加价值,能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并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独有的差异化的核心能力,企业利用核心能力可以赢得顾客和市场,并且在与其他企业竞争中占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3.延展性。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看,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提供了进入新的多样化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企业能够从某种核心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产品与服务,具有打开多种产品的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作用。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从“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得传递延展过程。

4.持久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持久性来源于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和长期性,但不是所有资源要素都会对核心竞争力的成长产生有益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拥有其他企业不易获得的、效仿的核心竞争力,能够长期占用,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中长期发挥作用,使企业的竞争优势相对不变或者进一步提高,才会带来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5.动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性表现为企业的竞争力随着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即企业竞争的优势或劣势不是绝对持久的,而是企业可能变为劣势企业甚至消亡,劣势企业可能变为优势企业。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地及时地更新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

6.关联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局限于个别产品,也不仅是企业用来生产产品的个别物质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存在形式是隐性的、相互关联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往往是企业整体效率优化和综合能力提升的结果,是各个部门和员工个人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学习培养建立的。

企业对核心竞争力误区的问题

1.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淡薄。目前,我国不少中小企业根本不知道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而是眼前什么赚钱就干什么,企业的发展缺乏理性的战略规划,更不用讲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构建和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了。

2.关于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没有清晰的思路。另有一些中小企业虽然了解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重要性,但不知道该如何去构建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在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道路上走了好多弯路,错过了一些企业发展的好机会。

3.多元化的误区。一是过早多元化。许多中小企业在自己的产品仍处于产品周期的早期成长阶段的时候,就受到机会的诱惑而开始进入其他行业。这种战略上的错误不仅使它不能在这个关键阶段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而且使自己对其他行业的进入缺乏稳定的支撑。其结果往往是自己在新行业没站住,也失去了自己原有行业的竞争地位。二是过快多元化。许多中小企业在初步获得成功之后,就以为什么行业都可以进入,而且能很容易成功。但多元化发展是有其前提条件的:它要求企业必须在其主业获得了牢固的市场地位,而且多元化发展不会稀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搞的“多元化”不但没能降低经营风险,反而由于提高了财务风险而倍增了经营风险。扩张的经营没有保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经营也失去了。

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制度创新。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谓企业制度创新就是要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和企业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不断革新和完善以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公司制度,包括公司治理结构、股份激励制度、法人财产制度、独立董事监管、员工持股计划等内容。因此,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

2.技术创新。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加快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还可以与国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实现技术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其次,企业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交流与合作,联合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重要关键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最后,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这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要深化薪酬分配制度和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培养引进科技人才,尊重人才和知识,允许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高科技人员比重,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奖励,最大限度发挥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实质是管理变革,企业管理创新包括思想创新、组织创新、方法创新、价值创新等多方面。管理创新首先是管理理念的创新,而管理理念的创新,关键是思维方式的创新,即确立新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企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是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企业发展战略是否科学是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4.知识创新。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知识信息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越来越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创新、扩散和应用。企业依靠知识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1)知识信息成为企业发展最关键的资源。(2)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大大增加。(3)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的网络化和自动化。(4)企业设立知识信息主管,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信息的作用。(5)企业越来越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企业更重视“以人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顾客需要放在首位,了解研究顾客需要成为必不可少的企业工作内容。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篇8

报纸的多样化使提供信息的媒体变成了买方市场。如同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样,在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不管是作为消费信息的公众还是支撑媒体存活的广告商,必然会越来越重视媒体的品牌。好的品牌,在读者的角度来看,不仅满足了他们的信息接受要求,品牌附带的价值及其他的因素,都能使公众对媒体保持较高的忠诚度。对广告商而言,在合适的媒体品牌上投放自己的广告,广告的效果也会好些。同时,只有信息到达受众,媒体才能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宣传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报纸经营者把树立品牌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各个报纸都不停地创新改版,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但是,在我国的报业市场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千报一面,大家的内容设置,版面安排等几乎都是一样的。一个报纸的创新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他报模仿。这样的一种状况不用说树立品牌,就说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都是一件难事。所以,在报纸的品牌塑造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培养报纸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品牌大多是指一个细分市场上的品牌,所以在本文当说到报纸品牌的时候,是指读者定位相似的报纸如何成为一个品牌。)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1990年由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这一观点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一般认为能够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东西,必定具有这三方面的特质,就是“买不来”、“偷不走”、“拆不开”。“买不来”,指它的不可交易性,“偷不走”指它的不可模仿性,“拆不开”则是指组织上的互补性。

报纸和其他企业相比较,在经营管理方面既有其共性,也有它本身的个性。作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报纸在经营发展中同样面临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一份报纸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品牌报纸。这样才能在报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从上面有关核心竞争力的阐释中,结合报纸行业自身的特点,报纸核心竞争力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报纸内容上的必读性

读者获得一定的内容必须从这张报纸上获取。为了拉近报纸和读者的距离,贴近读者,我们往往强调报纸要有可读性,但是可读性可以随着受众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可读性也很容易被他家报纸学去。所以要将可读性变为必读性。

必读性强调人们欲知应知的内容。可读性强调的是人们可以接受的信息。可读性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阶段对受众具有重要的吸引作用,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受众媒体接触行为的成熟,受众越来越不仅仅满足于阅读的方便(即可读性),而更着重媒体是否真的给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媒体是否具有必读的价值。必读性强,受众便会形成强烈的信赖度和依赖性。由可读性升华为必读性,是媒体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这种“必读性”包括内容上的独特性和内容上的本地性。

内容上的独特性。它是指报纸应该有自己的独家报道,这种独家报道不仅仅是要有独有的信息来源,更重要的是要有信息处理上的独特性。因为,由于网络的盛行,各家媒体以及公众对信息的占有越来越是一种信息共享的状态,大家获得的信息大都是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内容的独特性,更在于对信息的独特思维、独特感受,从独特角度对信息进行独特处理和报道。

内容上的本地性。报纸媒体的区域化特性很明显。一是因为现代商业活动日益全球化同时又日益区域化,二是广告商关注区域化市场,重视开发区域化市场。区域化的产品宣传策略往往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另一个原因也源于新闻的接近性原理,受众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身边发生的事情上。所以,对报纸来说,只要做好本地信息的最优报道,就能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获得双丰收,成为一个区域知名的品牌。

二、风格上的整体性

这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版面的整体性,一是团队的整体性。

版面的整体性指的是应该把报纸的版面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一个明确的理念来统一。有多少个版,怎样去配置,怎样去排列,孰先孰后,这是一个方面;编辑思想的确立、栏目的设计、选题的制作又是一个方面。它们都要遵从一定的原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报纸将在整体上形成其内在的编辑组织运作程序和工艺及版面的风格特色。这种内在的素质竞争对手在短时期内很难效仿。

团队的整体性就是培养整个报纸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这里并不是说不要发挥优秀个体的作用,不管是一个优秀的记者、编辑,还是一个优秀的发行人员,都与报纸的良性运作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一张报纸的风格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的,一个人再重要,只有融入组织中才能发挥作用。这种整体性应该贯穿在报纸生产的始终。记者、编辑、印刷、发行等各部门各环节都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

一个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报纸,一个不注意培养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报纸是不会在报业市场的角逐中胜出的。我国大多数报纸还不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报业经营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万丈高楼始于垒土,培养报纸核心竞争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培养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调查。这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前提。要调查读者市场和广告市场,要了解同行的情况,自己的情况,竞争者的情况。在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之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才会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理念确立。对报纸来讲,品牌建设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跟读者创建相同的价值观念。这个观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就是报纸的办报理念和报纸的经营理念。要强调的是:从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记者的采写、编辑的编排,到报纸的印刷、发行,整个过程都要贯彻这个价值观念。有了这个观念,就能形成一个稳固的企业文化氛围,就能更好地使人员团结起来。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篇9

我国已加入世贸,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国际财团和啤酒巨头们挟资本、品牌、管理和技术等优势开始对中国啤酒市场新一轮的进攻,我国啤酒企业将与越来越多的国际巨头同台竞技,国内啤酒企业集团化、规模化的速度也进一步加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和残酷。在质量、技术等竞争差异性越来越小的今天,我国啤酒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并实现可持续的战略发展,打造百年企业和品牌,最终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对手难以在短时间内超越的差异性、排它性竞争优势,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培育并拥有核心竞争力将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

目前在企业界和各种传媒上对核心竞争力问题非常关注,观点也非常多。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称核心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这两个美国人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目前对此还有多种不同的定义,按照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我国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在某一两个环节上明显优于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不论何种观点与定义,我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能力、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有三个显明特征:一、明显的竞争优势,即较强的竞争差异性;二、扩展应用的潜力,即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性;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即独特的专有性。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是有差别的,但一般说来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要素:

一、企业文化力。21世纪随着技术壁垒的降低,产品日益同质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从价格竞争、产品竞争过渡到品牌竞争和企业文化竞争,可以说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创新、创造的源泉;而且企业文化都是企业特有的,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提炼出来的,是任何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它具有独特性和排它性。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竞争,塑造和提升丰富而独特的品牌文化是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可口可乐、奔驰等世界品牌无不是因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而独行天下,纵横四海。

二、学习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将成为第一资本,决定着企业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而且知识的更新更加迅速,旧知识和老经验已经不能再指导企业的发展和进步,难怪台湾著名管理专家说成功乃失败之母,也就是说企业能否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能否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及时熟悉、解决新问题,都要靠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不会学习就不会工作,也就无从创新和发展,从而培育、造就学习型组织也就成为当今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三、创新能力。《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生动地阐述了“变是唯一的不变”这一生活真谛,只有根据现实的变化,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战略,才能准确地预测和把握未来,才能决胜明天,否则永远不会找到奶酪。变就是不断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只有创新才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创新过程。企业的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如思想观念创新、企业文化创新、人才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等。这些创新是一个整体性的,任何单纯的创新都不足以造就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具备了这种在各方面不断创新的能力,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用动态的观点来看问题,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才能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优势,才能击败对手实现公司的永续发展。

四、实践能力。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大部分的新情况新问题都是以前不曾遇到过的,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去参考,而且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许多已经经验不再适合新情况、新环境和新问题,所以只有凭自己的知识和智力,凭自己的勇敢和坚强,迎面而上,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使优秀的思想和计划变为现实。任何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实干主义者而不是空想主义者,任何成功的企业都是重实践的企业,我常在公司强调,一个人不怕犯错误,就怕害怕犯错误而止步不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是公司发展的障碍,我要求员工大胆地去做,不要怕出错,做错了总比不做好。我国啤酒企业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

中国近两年引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后,很快为理论界和企业界所重视并接受,但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则还没有固定模式。我在前几年接触到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后很快认识到培养金星啤酒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快速实现“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于是一方面认真研究如何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将这一概念灌输到全体干部员工心目中,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结合金星集团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点心得,就我国啤酒企业如何幅度核心竞争力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台湾有位著名的管理专家说过:成功是失败之母。也就是说在外界环境变化如此之快的现代社会,相信过去的经验就可能导致失败,要想成功唯有创新。我认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什么是创新呢?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从各方面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具体讲金星集团从以下五方面创新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观念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先导。现代竞争不但是大鱼吃小鱼,而且是快鱼吃慢鱼,企业之间的竞争比得是速度,进步慢就会被淘汰。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发展,企业领导者首先要不断进行观念创新,以敏锐的眼光时刻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最快的速度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在管理理念、企业发展模式、营销理念、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国际同步才能保证自己不落后,这还远远不够,要时刻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才能有更多成功的把握。比如金星集团在全国啤酒行业内独创了独资建厂的对外扩张模式,实现了大跨度、高起点、低成本、高效益的飞跃,迅速形成了市场和品牌全国化的战略格局,进入全国四强,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增强了与啤酒巨头对抗的能力。

二、企业文化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21世纪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所体现出的市场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塑造和丰富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消费者的忠诚,而且优秀的企业文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增强了员工的团队精神和企业的凝聚力,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全体员工在极强的创新精神的鼓舞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企业各种资源得到最佳配置,效用得到最好发挥,自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发挥到最强。企业文化的排它性、难以模仿性、建设的长期性都会使竞争对手忘而兴叹,就是模仿,也往往是貌似神离,难怪海尔对每一个前来参观学习海尔企业文化的企业都非常欢迎,而没有一个学得很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从点点滴滴实实在在做起,来不得半点虚假。金星集团经过20年的积累和不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使金星集团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快速提升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三、科技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目前我国啤酒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当大,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啤酒产品的科技含量,使得我国啤酒产品在高档啤酒市场上的竞争力难敌洋品牌。我国高档啤酒市场发展很快,而且利润空间巨大,但90%以上的市场被洋品牌所占领。提高我国啤酒科技含量,提高我国啤酒产品在高档市场的竞争力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护民族啤酒工业的必由之路,同时消费者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低档啤酒消费者也越来越重视啤酒的质量而不是单纯的价格。没有科技就没有质量,质量就没有出路。金星集团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企业成本优势。二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先进性。

四、市场营销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市场是企业决胜的擂台,也是检验企业实力强弱的裁判,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强弱对企业在竞争中的胜负至关重要。百威、喜力等洋啤酒就是靠先进的营销手段在我国大中城市高档啤酒市场占领了主导地位。金星集团首先进行了营销观念的创新。金星集团营销观念实现了从以价格和质量以核心的产品营销向以服务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营销创新;其次实施营销机制创新。专门成立了销售总公司实施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专门负责集团公司的产品销售,又对销售总公司内部机构进行了改革成立17个三级分公司,由销售总公司统一指挥、调度,扩大了销售半径。再次在网络建设上实施创新,实施终端营销战略。金星集团积极实施零距离通路战略,进行物流体系创新,投入数百辆各式货车,提供电话预约送酒服务,直接把酒送了销售终端,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篇10

[关键词]资源共享高校信息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10070-02

我国高校经过二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粗放式教育管理理念早已不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在教育竞争和全球教育一体化的情况下,高校的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入世”后我国高校已步入“战国时代”,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不仅面临着国内竞争,而且还面临国际竞争。境外高校的开放和涌入,会使业已竞争激烈的高校教育出现更加激烈的局面。由于我国相当数量的高校在资金投入、教学设备、科研水平、管理理念、管理水平、教育模式等方面都无法与境外高校匹敌,因此,高校只有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注重于高校竞争能力的构筑与培养,才能抵御外来风险,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

核心竞争力作为技能、知识、组织三维一体的复杂体系,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由于大学组织与企业的差异,大学核心竞争力有其特定的内涵。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移植的概念,用于高校就有一个概念界定的问题,目前对什么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仍处于初期的研究阶段,国内学者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能力观。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赖得胜、武向荣教授为主要代表,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效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胡建华提出,大学的社会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研究型大学发挥社会职能的基础是人才生产能力和学问生产能力。厦门大学校长陈传鸿认为,一流大学必须有强大的整体竞争力,而构成整体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学科建设水平。

2.知识观。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别敦荣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大学内质中支撑大学竞争优势,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它以大学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学术梯队、校园文化以及外部资源等竞争力诸要素协同作用下形成,是大学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具有使高校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3.要素观。王继华、文胜利认为重视核心要素“教师、管理和大学校长”。张卓提出“学术核心和管理外壳”两个构成要素。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的“优势资源”,是主体对高校资源有效运作而产生的,其表现为深植于竞争主体的各种资源之中,以自身独有的核心能力为支撑点,在基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运作自身资源而形成整体。

4.内涵观。辽宁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王明玉认为,高校之间的竞争最终要归结到内涵层面的竞争,内涵建设水平体现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应靠内涵进步带动外延发展,而不是先搞外延拓展,让内涵被动拉伸来填充。高校内涵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目标是协调发展培育人才。

通过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虽然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不同。但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部整合的、富有个性化的、复杂的能力体系,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充分识别和整合学校资源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高校各个方面工作的“独具特色”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突出表现。总结以上各种观点,我们认为: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在充分识别自身所拥有资源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创新的差别化办学机制为保障,有效合理地整合各种可用资源,使得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地区经济社会的某一方面产生较突出的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二、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体系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除了苦练内功,更多地层面来自于高校竞争过程中,而面对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更是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催化剂。因而更有必要分析面对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价值体系。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高校信息化对高校本身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在资源共享环境下,随着高校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高校活动的核心竞争力链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用核心竞争力链理论分析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已不能仅局限于核心高校核心竞争力链所创造的价值,还应该扩展到整个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链,关注高校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链、科研核心竞争力链、竞争者核心竞争力链、个体核心竞争力链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所给高校带来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样,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就成为如图1所示的形态,相应的高校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包括服务竞争力、让渡竞争力、比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四个方面。

1.核心竞争力分析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教育核心竞争力链结构中,进行学习与服务而提升的竞争力。即建立在流程重组基础上的高校信息化使采用信息化的高校的链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学习与服务而产生的竞争力,如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料的共享、学科建设的借鉴、人才培养的先进方法、科研能力的提升、管理观念的变化、服务能力的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2.价值链模块分析

(1)让渡竞争力模块。让渡价值表明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使其它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改善,进而使其获得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包含由协作效应带来的隐性竞争力的提升和由对其它高校支持的显性竞争力的提升。

(2)比较竞争力分析。实施面向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可以使核心高校的竞争力较竞争对手更加强大,增强了高校的竞争优势,为高校带来相对竞争者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就是比较竞争力。通过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竞争优势的博弈,以获得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服务竞争力分析。面向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可以与社区、培训机构、企业与科研所等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保证高校信息化的协同性、服务性,这就是服务竞争力。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使高校为多种部门服务,也使其它被服务部门反过来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改善,提升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即提升服务竞争力。

(4)品牌竞争力分析。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成功运作,给社会提供了多种信息化资源,在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响,这是品牌竞争力。

从传统认识上,高校的主要竞争力要素可以概括为人才培养力、学术生产力、高校管理力、文化力四个方面。当高校走向成熟,特别是在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条件下,这四个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高校信息化的价值链中,在价值链中发展、完善、提升。环境的改变直接导致了竞争要素的实质也在发生着变化。

1.人才培养能力,仍然是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因此,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成为高校发展的最为关键的能力。随着学科建制的规范化,教改力度的增加,高水平教师的培养,教学资源的共享,人才培养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得到了解决。但在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价值链中人才培养能力方面,又表现出了与过去诸多不同的要素。除了原有要素外,学生的心理需求,个体学习力,组织学习力,企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企望在构建人才培养能力模块中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也将成为高校的基础性竞争力要素。

2.学术生产能力。在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价值链中,学术生产能力不但取决了科研攻关能力,而更取决于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或其它高校的合作的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找市场的能力。高校与其它单位的融合,高校可以提供强大的科研能力,而其他单位又为高校提供着充足的资金和项目,因此,高校科研能力这个竞争要素,往往又表现在市场能力。

3.高校管理力。主要指领导资源竞争力、管理理念竞争力、制度法规竞争力三个方面。是形成高校品牌的主要要素,能够给高校带来持久的竞争能量。但在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价值链中,人性化的管理能无形地、潜移默化地把多个个体的价值观、知识水平、心理品质这些无序、离散的“状态”统一起来,形成推进学校目标实现的共同的心智模式。学校师生员工在构建学校核心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自豪感、认同感与归属感,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方面使每个成员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自觉地以学校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另一方面,又能将高校教师队伍在推动事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和昂扬斗志在品牌扩大效应中向社会辐射,从而产生积极的正向效应,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

4.文化力。高校的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高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或者说有较好学风、教风、管理手段和品牌知名度。但在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价值链中,文化力的宣传与推价又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同更多单位或部门的文化交流成为文化力的又一个支撑点。

三、结论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可以预见在相当长时间内高校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高校也面临着市场主体关系、市场供求关系、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不断变化,亦将面临众多国外高校抢滩生源的巨大挑战。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认识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找出高校自身的基础性竞争优势和项目竞争优势,加速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重点课题编号:2009-R-12037

参考文献:

[1]成长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cs.xjau.省略/download/

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