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方法的利弊十篇教育方法的利弊十篇

教育方法的利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5:39

教育方法的利弊篇1

关键词:高考;舞弊;犯罪;防范

中图分类号:G632.474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晓庆(198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招生录取;

赵海富(1976―),张家口市教育考试院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招生考试;

申静(1980―),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招生录取。

考试作为检验学习效果和甄别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古今中外都很受重视。当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考试作弊这一问题愈加突出,舞弊之风正在全球蔓延,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社会“怪胎”。普通高考是国家根本的人才选拔制度,事关广大考生利益,事关亿万家庭福祉,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诚信高考、公平高考、平安高考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2016年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施行后的首次高考,也被称为“史上最严高考”,替考、作弊、协助作弊等行为轻则拘役,重则入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明确将考试作弊入刑定罪,对考试作弊行为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对综合整治国家教育考试环境,切实维护社会诚信、公平竞争、考生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正确的价值指向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考舞弊的现状及特点

1.舞弊手段趋向高科技化

当前高考作弊高科技化趋势十分明显,作弊手段逐年升级,花样翻新,从作弊跑鞋到隐形耳机,从“多用记忆笔”到反探测作弊橡皮,从多功能手表尺子到纽扣摄像机,从专用皮带到作弊眼镜,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口腔骨传导耳机更是让作弊者“武装到牙齿”,同时这类舞弊器材传输非常快,几秒钟即可完成,还能随时转换频段,声音、文字可相互切换,普通的金属探测器也很难发现,层出不穷的作弊神器不断翻新,使人防不胜防,防范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2.舞弊行为趋向职业化

高考被不法分子视为有利可图、一本万利的“唐僧肉”,通过高考舞弊来获取非法利益甚至成了犯罪分子的生财之道,形成了黑色利益链。尤其是在个别地区,考试舞弊已经成为一种“新兴产业”,舞弊团伙常年以此为业,把舞弊看作“做生意”,既然是生意,就需要不断“开拓市场”,追求规模效益,作弊也由过去的以代考作弊的初级“作弊产业”形态,发展到为获利而专门为考生提供作弊服务的网络组织“地下产业链”,而且有滋生蔓延之势,这导致高考泄密范围越来越大。

3.舞弊方式趋向团伙化

群体性作弊和作弊经纪人的出现使考场舞弊的社会危害性更大,舞弊方式也由个体行为逐步演化为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群体性作弊。舞弊团伙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而且团伙内的分工越来越精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舞弊链条。

4.舞弊行为趋向组织化

高考作弊的既得利益集团依靠权力与资本,实施有组织、有预谋的高考舞弊案件。2015年6月,江西南昌“6・7高考替考”事件,说明高考舞弊背后的既得利益集团成分极其复杂,各种成分在这条灰色“产业链”获取各自的更大利益。本应是我们“最信得过的人”,却迈不过金钱关、人情关而监守自盗。这种组织化力量的强大,意味着在个别地区,高考已经事实地遭遇特殊利益集团捆绑,在以集体舞弊的形式制造不公。

二、高考舞弊存在原因分析

1.教育及社会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再完美的制度也存在缺陷,现行高考存在体制上的缺陷,尤其是评价机制过于僵化。在高考“指挥棒”下,在一切以升学、学历为标准的强大舆论压迫下,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主要是“升学率”,家庭对孩子的希望看的是“升学”,孩子对未来的幻想寄予的是“升学”。“升学”的绳索牵动着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心。教育的本体功能被异化了,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被弱化了,忽视了教育的本体功能。高考教育是一种功利性教育,把考试和升学当作衡量和规范一切教育活动的标尺,僵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机制,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多样性和合理性,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诚信教育体系有待建立

当前社会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经济体制不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有待加强,新的道德体系还未完全构建,这些都导致社会上存在某些诚信缺失、道德缺损的现象,同时功利、竞争、效益的观念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总体资源分配有限的情况下,受家庭出身、户籍的差异以及社会选人用人机制存在任人唯亲等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流弊,在“分数就是硬道理”的现实环境中,竞争更加激烈。当舞弊行为的成本远远低于收益时,考生就有可能抱着侥幸的心理铤而走险。

三、防治高考舞弊的措施

1.诚信教育武装头脑,让考生不想舞弊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投机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加强对考生的正面引导和思想教育,言传身教,摒弃不良社会思想,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氛围,帮助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实施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推行个人信用制度,弘扬诚信应考的正气之风。

2.法治教育加大惩戒,让考生不敢舞弊

教育部门对考试舞弊处理多是以通知、意见等文件形式作出相关规定,缺乏法律的权威性,每当处理舞弊案件时,往往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将考试作弊入刑定罪,对国家层面的考试作弊进行刑事打击,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高考舞弊行为。同时应加快推进考试法的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威慑力来维护考试的公信力,使心怀鬼胎者望而却步,使打击舞弊现象有法可依。

3.提升技术、强化防范,让考生不能舞弊

制定全面的防范措施,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齐抓共管”工作机制,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开展综合治理。强化人防,升级机防,实现考试数字化监管。建设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实现“考场、考点、省级考试机构、国家考试机构”的四级互联互通和实时监控。同时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升级,启用身份识别系统、无线电作弊防控系统、考场电子监控系统,以实现考试的数字化监管,积极应对高科技犯罪。

4.多元选拔、个性发展,让考生不需舞弊

中国人民大学少汪来利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与其不让学生舞弊,不如让学生不能舞弊,最好是提供不需要舞弊的考试。”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推动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实施多元考试选拔制度,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扭转“唯分是举”的选拔机制,尊重和发挥考生的个性,引导学习者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考试从“教育目的”回归其作为“教育手段”的本来面目;让考生以健康的心态看待考试,以正确的行为对待考试。

参考文献:

教育方法的利弊篇2

[关键词]考试舞弊考场监督诚信系统

据《胡适谈考试与教育》一文认为,考试制度始于汉朝,大约在西历纪元前124年,距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了。也有人认为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创的科举制度是世界考试制度的鼻祖,距今也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不论依据哪种说法,考试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了。目前在中国,各种考试名目繁多,每年参加考试的考生上千万。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考生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培养、选拔。随着考试的功利性增强,考试舞弊现象也越来越猖獗,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如何杜绝或减少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考试舞弊行为,是每一位考试管理者的责任。本文结合多年考试管理实践,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1对考试舞弊根源的探究

形成考试舞弊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从根源上探讨,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1.1考试的功利性

考试作为测量和评价人的知识、才能的手段,为历代统治者和社会所接受,成为历代统治者选拔官吏、网罗人才的途径。同时,它具有的相对公平、公正的原则,也为平民百姓入仕做官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不管是穷酸秀才、落魄书生,一朝科举高中,即刻名利双收。有多少学者为了功名利禄“头悬梁、锥刺股”。又有多少人为了金榜提名不惜铤而走险,科场舞弊,虽“斧钺相加,亦前仆后继”。

历史进入现代,考试的范围更广、功利性更强。一个人入学要考试,毕业要考试;有的考试是一考定终身。对于学校而言,教育考试也用来衡量和评估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估的好坏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进入社会,考试的竞争则更加激烈。国家公务员招聘考试有的职位达到了4000多人竞争一个岗位,要求更高、条件更苛刻。一旦考上,一辈子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过上无忧的生活。社会各行业有各行业的要求,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法官、律师要过司法考试,医生要有执业医师证,导游要有导游证,司机要有驾驶证等等。许多行业都要经过考试取得进入这一行业的资格证。

可以想象,在舞弊成风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考生面临一个关乎自己的功名利禄、前途命运的考试,凭自己的真才实学,毫无把握或根本不可能成功,而作弊能轻松实现自己的目的,却被发现的几率很小,即便被发现,按现在的处罚规定:当次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情节重的停考一至三年,以后还有机会。在这种情况下,铤而走险、考场作弊就成为一些人的选择了。

1.2社会道德与法律的缺位

现代考试舞弊现象,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利益的诱惑来解释了,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透过功利主义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社会道德意识的缺失和法律的缺位才是考试舞弊愈演愈烈的主因。

社会道德意识表现在考试领域就是“诚信考试光荣、考试作弊可耻”。诚信教育既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诚信的教育从小抓起,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慢慢养成,逐渐巩固。树立了牢固诚信意识的考生,自然不会去作弊。

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学校育人的头等大事。但现在的学校把文化课作为重点来抓。把文化课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检测评估教育的依据。只重视智力开发,忽略了道德教育,以致于学生的诚信意识日渐淡薄。诚信意识缺失到一定程度,社会道德意识将急剧下滑,人就分不清事情的对错、好坏。在面临关系自己前途命运的时候,难免会置诚信承诺于不顾,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当前,人们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强,过去的规章制度已不能约束考试违纪、舞弊行为。舞弊者受到的处罚与获得的巨大利益相比无关痛痒,一般的党纪政纪处罚、停考、成绩无效等处罚,难以使舞弊者却步。考试舞弊愈演愈烈,考试管理越来越难。考试管理者时常受到恐吓,诚信考生的合法权益也受到侵害。考试管理者无法可依,缩手缩脚,不敢管理,这与香港、美国、英国等依法治考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说,考试舞弊愈演愈烈与法律的缺位也有很大关系。

1.3考试方式、方法影响考试安全

闭卷、笔试、大规模的全国统一考试,这一恢复高考时的考试方式方法,被以后各类考试采用并一直沿用到现在,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此类型考试,便于规范化、格式化、标准化,能有效地考核人的记忆力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准确程度。但这一考试方式方法有它的缺点,它对考试管理水平、考试环境、考生素质要求很高。考生一旦提前获得了考试内容,他的考试成绩将不再真实。如果考试内容传播开来,整个考试就失败了,其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是难以估量的。由于利益的驱使,内外串通泄密的事件也屡有发生。从命题、制卷到运输、保管,一直到开考都存在试卷的泄密可能。为确保试卷安全,有关部门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但制度是由人来执行的,再严密也有漏洞。所以,这种考试方式、方法容易被考试舞弊者钻空子。

2目前考试存在的安全隐患

就现实管理层面考虑,形成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

2.1考场监督漏洞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规定: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的,认定为违纪。携带与考试内容相关的文字材料或者存储有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电子设备参加考试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发现和做到,一是没有探测设备,二是没有法律规定可以搜身。再者,监考的监督普遍弱化,一般的考试,监考面对考生作弊,经常是视而不见,只要考场不乱,很少干预。

2.2考务管理上的漏洞

一个考点一般设立一个考务办公室,有些考场却分散在几座大楼内,监考员领取试卷到考场时间比较长且缺少监督。据报道,有监考员利用这个时间差,复印试卷作弊。考试完后,监考员从收卷到考务办公室装订试卷,没有时间规定。笔者在巡视时遇到过此类事情,别的考场试卷都装订完了,个别考场还没到考务办公室,只好派人去催。查遍各种教育考试的考务规定,都没有时间上的要求。不能不说是个小漏洞。

2.3评卷工作上的漏洞

评卷前,答卷一般都是密封好的,各科在送评前还要打乱考区、考点、考场,统一编号。统编号码对评卷教师保密。一般来说,评卷教师是不可能知道所评试卷是哪一个考生的。但在实际评卷工作中,经常遇到考生找到评卷教师或评卷管理人员要求提分。一开始笔者也很困惑,评卷教师是怎么找到该考生的试卷的?后经过多番调查了解,才大体知道内幕:原来个别评卷教师利用答卷顺序必须从小号到大号装订密封的规定,根据考生的座位号、笔迹、试卷预留记号找到考生的答卷,考生越少越容易找到。在寻找时,考试管理人员一般不会注意到或想不到。评卷人员多数视而不见,更不会多管闲事。

3治理考试舞弊行为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形成考试舞弊的原因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制度漏洞,也有管理问题。以此,治理考试舞弊现象必须多管齐下,系统运作。

3.1尽快制定国家考试法

制定国家考试法,是客观需要,是时代的呼唤。要建立法治国家,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法可依”。现在全国教育统一考试,每年有数千万人参加;公务员考试、职称考试每年也各有几百万人参加,其它各种证书的考试人数则难以统计。如此多人参加的考试,需要法律来调节和保障。制定考试法不仅体现了依法规范部级考试的秩序,还为维护广大诚信考生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证。同时,国家也需要考试法来填补国家在考试方面的法律空白。

考试现实需要立法。随着考生法制观念的增强,对考试机构的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考试舞弊越来越猖獗,以往的处罚规定难以约束考生的行为。从2000年到现在短短的10年,就发生了广西陆川大面积高考集体舞弊案、广东电白高考集体舞弊案、2000年湖南嘉禾高考集体舞弊案、河南濮阳高考集体舞弊案、河南省汤阴县一中分校考点高考集体作弊事件,处罚的个体舞弊案件是数不胜数,作弊得逞者更不在少数。管理者面对考场内外的舞弊行为显得软弱无力。没有考试法,管理者就无法可依,处罚失据,很容易引起法律纠纷。很难有效地保护考试工作人员和考生的合法权益。随着考试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科技作弊手段进入考试领域,没有法律的保驾护航,很难遏制考试舞弊的漫延。中国历史上几宗最大的、最惨烈的科场舞弊案经过严厉打击和处罚,多少年内再未发生。在越来越猖獗的考试舞弊面前,用党纪政纪的处罚,用道德的说教来劝阻,已不能遏制它的快速漫延。只有用法律的力量和法律的威严,才能震慑住大多数企图作弊者,使违法者得到惩处,守法者得到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从而实现考试的“平等、公正”原则。

3.2构建诚信考试系统

历史上也有严刑峻法,为什么还存在舞弊案件呢?我们的各种考试也有各自的安全管理机制,为什么舞弊现象越来越猖獗呢?原因在哪里呢?答案只有一个:社会的诚信出了问题。社会诚信的缺失导致了考试舞弊;社会的不良风气、法治的不健全、考试方式的落后助长了考试作弊。一纸承诺书在诚信者心里重如千斤,在舞弊者心里轻如鸿毛。要想从人的心灵深处剔除舞弊的毒瘤,必须加强对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起“诚信光荣、舞弊可耻”的牢固信念。同时,要构建考试诚信档案。笔者非常赞同《论诚信考试控制系统的构建》一文的观点和构想,全国各行业都应该建立诚信档案。这在香港、美国、欧洲等国家已经建立多年,这是这些国家社会诚信度高、考试舞弊现象少的重要原因。在中国,银行业已经建立了个人贷款信用档案。前有车、后之辙,我们建立考试诚信档案应该不会有大的困难与阻力。考试诚信档案是社会诚信档案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考生的考试诚信情况;一次作弊,终身记录,让企图作弊者知而却步。但实施前要广泛宣传,深入进行普及性教育,从小孩懂事就要进行诚信教育,并应成为学校、社会教育的必修课。只有社会诚信度上去了,考试舞弊发生率才能降下来。

3.3提高监考员待遇,增强责任心

我们现在的考场一般是30个考生,2个监考员,一前一后监督考生考试。考生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监考员的眼睛,别说作弊,一个小的动作,有经验的监考员就知道他想要做什么。考生作弊,监考视而不见,这里另有原因。除去串通作弊的嫌疑,有两个原因:一是怕打击报复,法律保护不了自己。二是待遇过低,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不愿负那么大责任。据笔者了解,在所有的考试中,教育考试监考费给的是最低的,一般是一天50~100元,合一小时10~20元。监考者平时的工资在3000~5000元/月,每天140~230元,教育考试大都安排在双休日,按国家劳动法规定,节假日加班要给双份工资,也就是监考费应在280~460元/天之间。对比一下香港考试局发放监考费情况:主监考一小时100~180元,一天按监考4小时计算,香港监考员一天监考费是400~720元,是我们的8~10倍。所以香港人都愿意当监考,把它视为很好的工作,非常珍惜、非常负责。我们的情况是,教育考试责任重大,学校不愿接,教师因报酬少而不愿监考,学校和教师都没有积极性,全靠上级的压力和个人的关系。加上现在社会治安环境不好,人心浮躁,监严了怕打击报复,而法律又保护不了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让他认真去组织和监考怎么可能呢?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劳动法和责任的大小,给予监考人员应有的待遇和报酬,以此提高监考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有效治理舞弊行为。

3.4建设标准化考场

在社会诚信普遍低下,考试法又不能及时到位情况下,建立标准化考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它能有效监控考场内外情况,及时反馈给考务办公室,能有效、及时地发现和制止考试舞弊,减轻监考员的压力。同时,录像资料还具有舞弊追踪与舞弊证据作用。建设标准化考场投资巨大,但回报丰厚。综合利用好了,不仅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企图舞弊者也是一种震慑和挽救。到那时,考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教育方法的利弊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舞弊;策略

1.企业会计舞弊的形成原因

企业会计舞弊问题的产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从企业、政府、个人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1.1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企业董事会是企业最高机构,对企业各方面事物起着决定作用。企业虽存在着监事会,但目前我国众多企业监事会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及上层机构的管理服从于企业或上层管理人员的制约,其对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舞弊视而不见,失去了企业内部监察机构对会计舞弊问题监控促使会计信息舞弊成为可能。同时会计工作者也受到上级人员的制约,在上级管理者的权利的控制与自身利益的牵涉下,促使会计信息舞弊恶瘤的不断滋生。

1.2政府监察力度不足

政府对会计信息舞弊现象的打击力度不足。首先,我国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在财务、审计、会计方面还存在不足。使得会计舞弊者利用法律空缺或法律条例指向不明来实现自己利益而不触动法律。其次,我国会计信息监察机构众多,分工不明使得机构间监察内容不明确。机构之间职责的推卸,为会计舞弊留出了监察力度较轻甚至缺失的区域。使得会计信息舞弊者逃脱政府机构的监察的情况成为可能。最后,会计信息舞弊者即便触动会计法及其他法律法规被会计监察机构查处,也并不会大幅度的减少会计信息舞弊现象。因为我国监察机构对会计信息舞弊的惩罚力度与其会计信息舞弊的严重程度不一致,使企业人员会计信息舞弊的成本低于通过信息舞弊所获得的利润,促使部分会计信息舞弊的需要者不惜冒险以博取更多的利益。

1.3利益是会计信息舞弊者进行会计作弊的动机

一方面会计工作者在接受会计职业素质教育时,由于目前对会计工作者的职业素质,与社会道德教育程度还不够,使得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信息舞弊问题的不合法认识不足,不能深刻地认识到会计信息舞弊的恶劣性。因而更易受到来自权利及财富的诱惑。企业中会计工作者为满足上级管理者的需要,或为自己工作得以保障甚至进一步提升,或为自身的私人利益,刻意的改变会计的原始数据,报表的数额进行会计信息的舞弊。例如,会计工作者为获取自身利益,在企业监督不便的情况下,可通过提高应付款项来获得财富。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可利用自己的职位的权利诱使会计工作者制作符合自己利益需要的报表。例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提高营业额来获取上级对其能力的认可,进而得到升职的机会。企业管理者同样可以通过降低其进项款,提高其出项款来逃避国家税收。

2.企业会计信息舞弊问题的应对策略

如何解决会计信息舞弊问题。我们应该对症下药从会计信息舞弊问题的原因着手。针对企业内部制度的缺陷,应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制度针对政府监察力度的不足应理清各个机构的职权,做到权责分明,分工合理,增强政府监察力度。针对企业人员会计信息舞弊的恶劣性的认识不足,应加强法制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其职业操守。

2.1完善企业内部制度

完善企业内部制度,提高企业内控能力是企业减少本企业范围内的会计信息舞弊现象的重要手段。完善企业内部制度首先要使各部门权责分明。杜绝各个部门彼此包庇现象,企业的内部监察机构职能得以发挥。其次要发挥好监察部门的职能,使各个部门各个阶段的各种行为都在阳光下进行,会计监察部门对资金流量的多少及其来向与去向有权也有责任获得清楚的数据,使得会计人员无法私自更改数据。

2.2增强政府监察力度

增强监督力度,首先,了解现阶段社会中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主要方法,完善会计信息监督法,使惩戒各种形式的会计信息舞弊行为有法可依。其次,可依照各种会计信息舞弊所涉及的金额数量或事情的严重程度制定具体的制度,同时加重惩戒力度,对其罚款程度应超过其信息舞弊所带来的金额。在对情节严重的信息舞弊事件进行罚款的同时可依法进行拘留,提高会计舞弊的成本使会计信息舞弊者无利可图,同时使依法惩戒会计制度具体化,清晰化,杜绝浑水摸鱼。政府监察部门应定期对企业进行调查监督,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抽查与普查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方法使企业防不胜防,从而更注重规范企业自身行为。政府应联系人民群众,对举报会计信息舞弊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同时应奖罚并重对诚信企业进行相关的物质与荣誉奖励,增强政府检查力度为解决会计信息舞弊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2.3进行法制道德教育

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来解决会计信息舞弊问题。一方面,进行会计信息舞弊的相关法律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对法律的认知度,从而才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另一方面,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可以提高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从而提高工作者对权利与财富诱惑的抵抗能力。其次可以提高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认识到会计信息舞弊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企业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自觉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进行法制道德教育是解决会计信息舞弊问题的重要条件。

总结

会计信息舞弊问题的原因受政府监察制度不完善,监察力度不足,企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企业内部监察机制不全面,工作者的会计法律意识不高,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的影响。因此要防止会计信息舞弊问题的发生需在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的共同作用下,解决好各方的利益问题是解决会计信息舞弊的根本方法。需协调好企业,政府,个人利益关系,形成一个互相监督的环境。

参考文献:

教育方法的利弊篇4

关键词:考试作弊原因管理措施

考试作为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调控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作弊是一种通过较少的劳动和资源付出获得高收益的非正常竞争手段。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个别学生学习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平时不刻苦钻研,考试时便企图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蒙混过关。考试作弊已成为当前的一种普遍现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盛行,已成为制约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构建良好教学秩序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又缺乏预防考试作弊、惩治考试作弊和纠正考试作弊等方面的有效管理措施及对策,以致长期以来,高校考试作弊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治理,考试作弊现象的泛滥成为长期困扰高校的一个难题。

一、学生考试舞弊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上不良因素的诱惑性太大。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各类高科技作弊器材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堂而皇之地“公然上市”,样式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升级换代。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手段从原来的手机、呼叫器接收答案,到针孔摄像头、内藏接收仪器的“钢笔作弊器”“隐形耳机”,到如今的“短信手表、第三代考试作弊器”“隐形作弊笔”……有的考生因为平时投入学习的时间不够,有的考生虽说平时学习努力,但是屡试不过,又临近毕业,所以禁不住如此的诱惑,选择了冒险一博。

2.对考场舞弊行为和出售作弊仪器行为打击不力。一方面,由于国家法律未将“考场舞弊行为”纳入犯罪进行调整,仅以意见、规定等非法律规范的方式进行调整,导致考场舞弊行为得不到法律的有效制裁,使考场作弊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国家考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对出售“考试作弊器、隐形耳机”等行为的,国家有关部门虽然禁止销售,却未能进行有效地查处和打击,特别是对网络上销售的各种“暗藏针孔摄像机的眼镜、内装接收器的钢笔、通过特殊光照才能现形的‘隐身笔’”等打击不力,使考试作弊器材在市面上“公然兜售”,考场成了“反间谍战场”。

3.学生道德观念模糊和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家庭、学校包办过多过细,缺乏对人生观、道德观的思考,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加上他们还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成型期,在社会一些不良思想和理念的熏染下,容易丧失最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不以考试作弊为耻。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淡漠,道德诚信观念错位,对待考试作弊,不以此为耻,反在大庭广众之下明目张胆地策划作弊方案,研究作弊手段,交流作弊方法。在作弊成功后,还到处炫耀作弊“战果”,令一些没有作弊的同学也蠢蠢欲动。在利益面前,分不出孰轻孰重,往往一时冲动而作出违反校纪校规的举动。

4.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以上大学为最终奋斗目标,一旦目标达成,则丧失了学习的动力,缺乏理想和奋斗目标。采取“混”毕业文凭的态度,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社会活动和个人业余爱好上,而将学习摆在次要位置。这样直接导致平时学习不认真,敷衍课堂,一旦考试,只好作弊。

二、增强反舞弊能力的有效措施

1.高度重视试卷保密工作。我校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安全保密工作规定》的要求建立了试卷保密室,设置了三道锁,钥匙安排专人分别掌管,还配备了报警和视频监控设备。试卷领回后,及时存放在学校保密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试卷保密室负责人和值班巡逻人员的安全保密、安全管理教育,确保万无一失。

2.加大对违纪作弊考生的处理力度。如大学英语四六级对考试期间发现的将手机、无线耳塞等通讯工具带入考场者,无论开机与否均将按舞弊论处;对违纪作弊的考生,坚决按照相应条款进行了严肃处理,特别是对于证据充分的使用通讯工具作弊者,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一律依据相关规定,予以开除学籍。

3.加强宣传,预防为主。学校通过校园网、广播台、橱窗等载体,广泛宣传国家的考试政策及学校的考试规定。各院(系、部)考前必须召开辅导员、班主任会议。辅导员、班主任考前必须召开学生会议,强调考风考纪,进行诚信教育。一方面,是加强正面宣传。通过创造良好的道德情境,形成强大舆论导向,让诚信的正气压倒投机取巧的歪风,引导学生将外在的约束内化为道德自律,唤起学生内在的驱动力,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和诚实正直的品质,养成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一方面,是进行警示教育。以大量机判零分和雷同试卷的事实,告知学生不要相信各种网上、非法小广告上一些有关四、六级考试题目或者答案的虚假消息,谨防上当受骗。同时,对有舞弊、出现过雷同试卷、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考前必须单独谈话。通过介绍考试作弊的处分措施及过去考生作弊后的处分实例,来帮助学生分析考试作弊的危害。让学生明白,考试作弊一旦被发现,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还有可能失去正常学习的机会,处分记入档案,还会影响个人前途,叮嘱不要心存侥幸。

4.加强考试管理工作。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给学生提供多元的能力评价与展示平台。考风考纪的宣传要贯穿于考前、考中、考后三个环节。考前教师要对学生做好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教育,学校要加大“诚信考试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宣传力度,培养学生树立讲诚实、重信用的良好品质,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特别是从考试不作弊等做起,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诚信考试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形成,有利于考风、学风的建设,有利于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考试过程中加强巡考力度,增强监考教师的责任感,监考教师认真履行职责,使有作弊动机的学生无机可乘。考后强化考试结果的分析评价和考试总结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考试评价的功能,实现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与考试质量的持续改进。

5.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培养诚信理念。首先,重视诚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通过“情感引发、情感体验、情感深化、情感外化”等环节,促使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其次,完善教育内容。诚信是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但是,作为道德教育的完整体系,要将诚信教育与其他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不会出现道德规范体系之间的脱节和冲突。健全诚信评估机制,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的实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针对性,更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教育方法的利弊篇5

关键词:破窗理论;考试舞弊新特征;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81-03

国家教育考试包括普通高考、成人高考、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及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部级考试,该类考试的特点是参加人数多,社会关注度高。在考试实施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或问题,均将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尤其是考试舞弊事件。认识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的新特征,用新理论来加以指导和防范,有利于增强教育考试的公平性。

一、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的新特征

国家教育考试[1]是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确保考试的安全性,是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大事。国家教育考试舞弊事件给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考试公平是教育公平之本,考试舞弊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近年来,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现象呈现出以下新特征[1]。

一是舞弊形式从传统走向现代,舞弊手段趋于高科技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使舞弊行为从抄袭替考、夹带纸条向以传输电子信息为主要手段过渡,考试舞弊产品不断翻新,针孔摄像、无线传导、电子信息、生物仿真、纳米技术等被广泛运用,使舞弊的隐匿性越来越强,使得发现舞弊变得更加困难。

二是舞弊地点从考场内走向考场外,舞弊行为贯穿考试的整个流程。舞弊行为正从考场内部向考场内外的相互配合、甚至是跨省市考点间的串联舞弊转化。舞弊环节不再只是局限于考试过程中,已延伸成系统化的态势,报名、命题、制卷、运输、保卷、考试、阅卷、登分等各环节都会出现问题,舞弊现象贯穿整个考试的流程中。

三是舞弊目的从单一走向多元,舞弊人员从个体走向集团。舞弊目的从过去考生单一追求成绩向考生追求成绩与社会追求利益等多元化发展,逐利的、赚钱的团伙与考生一起形成了舞弊的共同体。以赢利为目的的考试舞弊团伙,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地攻击我们在考试管理中出现的薄弱环节,专业化、集团化的舞弊产业链已初见端倪。

二、“破窗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

面对国家考试中出现的上述舞弊新特征,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防范理论,建立新的防范机制。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力普?齐巴杜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偷车试验”[3]。他找了两辆外形一模一样的汽车,其中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社区,另一辆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然后,他让人把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汽车的车牌摘掉并把顶棚打开。在人离开10分钟之后,就开始有人偷该车的零部件,三天之内车子已面目全非,完全成了一堆垃圾。而摆放在帕罗阿尔托的汽车,一个礼拜也“无人问津”。然而,当菲力普?齐巴杜用锤子把车玻璃敲了个大洞后,仅仅几小时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车牌被摘掉,零部件也全部丢失。到后来整辆车都被掀翻过来,彻底被破坏了。齐巴杜由此得出结论: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本能地去维护它,并自觉阻止破坏行为,使好的更好;反之,对破损的事物,人们不仅会对破坏行为视而不见,甚至会加剧它的破坏程度,使坏的更坏。

受齐巴杜“偷车试验”的启发,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詹姆斯?Q?威尔逊和预防犯罪学家乔治?L?凯林于1982年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monthly)上发表了《警察与邻里安

全:破窗》一文,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社区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没有及时对其进行维修,有些人便会因此受到心理暗示去打破更多的玻璃。这样会给人造成了一种社区治安状况无序的感觉,社区治安将日趋恶化。就肇事者而言,其破坏行为或犯罪行为的质与量则会日趋升高。久而久之,居民将会产生恐惧感,对社区警察失去了信心,人们的正义感和社区责任感也会丧失殆尽。在此氛围下,社区犯罪会日益严重。

从20世纪末开始,“破窗理论”被成功地运用于刑事司法领域和企业经营管理当中。有关环境、细节、预防、打击等观点,是“破窗理论”的精华部分。“破窗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乔联蓉在《优化环境、关注细节、重视预防——破窗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2008)一文中提出,“破窗理论”是精细化管理的最新成就,从优化环境、关注细节和重视预防等方面入手,可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研究者李吉昌指出,不能轻易出现“破窗人”和“破窗事”,一旦出现,一定要及时、公正、公开地给予必要的处罚,以此警示全体成员,从而防止出现“破窗”现象,避免积重难返,成疾成患。目前,运用“破窗理论”防范教育考试舞弊的文献还较为少见,值得深入进行探讨。“破窗理论”对于防范国家教育考试舞弊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具体应用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应重视细节,采取打防结合的形式,并且要惩戒有力,以增加考试舞弊者的舞弊成本。

三、“破窗理论”对防范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的启示

“破窗理论”对防范国家教育考试舞弊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优化环境、关注细节、重视预防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改善工作方法,提升考试管理工作的水平,确保国家教育考试的安全性,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创设良好的考试环境,维护健康的考试生态,使之不想舞弊

考生对考试环境的感觉是非常敏锐的,如果考试环境杂乱,则表明考务管理混乱,就会使考生降低道德操守标准,产生舞弊冲动;反之,如果考试环境整洁肃静,则表明考务管理有方,考生就会自觉规范行为,不作违规之举。从这个意义上讲,考试环境对于规范考生的行为具有重大的意义。

(1)使用标准化考点,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

国家教育考试应使用标准化考点。为此,应建立网上视频监控系统、考务综合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并对考点设置、考点准备、考场设置、试卷安全保密、考务人员选聘与培训、考试组织等环节提出规范标准。考点环境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能够确保考试硬环境的规范、有序。另外,不应忽视考试的软环境建设,考点工作人员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考场的监督检查工作,严格维护考场纪律与秩序。在广大考生中进行考试诚信教育和考风考纪教育,营造“诚信考试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考试氛围。应加强对考点周边无线电信号的监控,维护好考点周边环境的治安和交通秩序,创设良好的考点外部环境。良好的考试环境,有利于防止学生产生考试舞弊冲动,有利于消除考试舞弊借口,通过对环境的治理可以规范考生的行为。

(2)联防联控,综合治理考试环境

近年来,在各类国家教育考试中,考试舞弊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手段不断升级。由于考试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致使国家教育考试主管部门无力独自承担考试管理的全部职责,尤其是对考试环境的综合整治,需要与公安、保密、宣传、通讯监管、检查、城市管理、电力保障、交通管理等多部门协作配合,以实现从单一的部门管理向多元化的“联防联控”转变。多年的实践证明,国家教育考试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能够确保国家教育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协作、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因而成为综合治理国家教育考试环境、确保考试安全的有力武器。

(3)重视道德教育,倡导诚信风尚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不诚信的行为,考试舞弊现象时有发生。然而,考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诚信状况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自强、社会的进步及考生的自我发展息息相关。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考试诚信教育不是社会、学校、家庭或教育者的单方面职责,在建立国家诚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方道德生态因子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考试环境。由此,可为考生建立诚信档案,记录作弊考生信息,接受社会查询并将该信息提供给招生单位,以确保学校诚信教育能够真正取得成效,引领社会实现崇尚诚信的风尚。

2.重视细节,打防结合,使之不能舞弊

“破窗理论”的创立者威尔逊和凯林指出:“错误未予纠正的任何征兆,哪怕是很微晓的细节都将引发严重的问题。就连医生现在也认识到,日常保健远比等到生病才被迫就医更有效。”[2]以预防为主,可以防止考试舞弊事件的发生,牢牢掌握国家教育考试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为了达到预防的目的,考试管理者务必做到以下三点:

(1)重视细节管理,树立危机意识

“魔鬼很可能潜藏在细节之中,但通往成功的道路正是由这些细节组成的。在小事情上做到完美,就能避免‘破窗现象’的发生”[3]。国家教育考试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考试工作人员若想要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破窗的某些细节,靠的是高度的责任心。考务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情,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以细节的完美获得成功,培养自己在事发之前就能发现问题进而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发现考试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破窗”苗头,就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将其扼杀在

萌芽中。考试管理工作平凡无新意,长期从事该项工作,不免会产生松懈、浮躁的心理。为了确保考试安全,最重要的是时刻保持警惕,对可能危及考试安全的因素,要全面掌控,并制定好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2)实施全程监控,增加舞弊难度

现代技术既能为考试舞弊推波助澜,也能为消除考试舞弊立下战功,科技防范是对人力防范在技术手段上的补充,应不断增加其在发现、阻止、反应等环节的科技含量。改进现有考试方式,加强对高科技对抗手段的研究,采用电子巡查、屏蔽技术、指纹身份认证等方式,防范高科技作弊,杜绝舞弊事件的发生,增加考试舞弊的难度,提高技防效果。防范考试舞弊要从考试的全过程入手,实施全程监控、无缝对接。在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应认真做好对考试命题、试卷印制、运送、保管以及考试实施、评卷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工作,对考务人员、考试场所应做到实时实地全程监控,以防范为主,查找监控死角,不留舞弊空间。否则,在监控的盲区发生舞弊事件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防范能力

在国家教育考试的考务管理中,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人防技防以人防为主,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技防是预防和打击考试舞弊的有力武器,是考试安全综合治理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教育考试管理工作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任何先进的技防手段,最后还需要由人来处理。另外,“人防”存在的缺陷,远比“技防”存在漏洞更加可怕,因而不能片面地强调技防,只有将人防与技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技防的作用。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考试管理队伍的建设。考试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管理部门应着力选择责任心强、熟悉舞弊形式、具有识别能力的教师,使其参与到考试的实施过程中来,建立一支熟悉考试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具备较强的考试执法能力、专业水平和改革创新精神,保证公正文明执法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考试管理队伍。

3.惩戒有力,增加舞弊成本,使之不敢舞弊

为了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公平性、严肃性和示范性,在对国家教育考试舞弊事件的处理上,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做到处置有力,增加考试舞弊的成本,使之不敢肆意妄为参与舞弊,同时要做好惩戒防范工作。

(1)维持考试秩序,健全国家考试法规体系

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进行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为了能够公平、公正地组织实施考试,保障考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考试的信誉,维持正常的考试秩序,国家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考试法规,这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依法治考的必然选择[4]。国家教育考试法应对考试的实施主体、职权、程序、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并以实现考试公平、保障机会均等为价值取向,致力于对考试舞弊的防范与有效遏制,对考试舞弊行为的界定及对舞弊的处罚办法应予以明确,特别是对考试舞弊行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行为表述、法定量刑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树立“法律至上,依法实施考试”的理念,保证“平等竞争”这一考试制度核心价值的实现。

(2)加强制度建设,使考务管理有章可循

国家教育考试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统一时间、统一内容、人员集中的考试,这项考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考生多、规模大;2)过程长、环节多;3)对政治、文化、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为了确保考试能够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必须有强大的考务管理来配合。为此,应加强制度建设、设置考试管理机构、采取防作弊措施等,以保证国家教育考试能够按正常的周期进行。在实践中要科学制定规章制度,要明确规定考生条件、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标准、考试层次、考试日期和时间等,制定考试管理和保密的规则,确立成绩评定等级,要对考试的运行程序进行精心设计,对考试各流程及环节要层层设防、环环相扣,起到规范考生行为、防止的作用,以防范“破窗”现象的发生。

(3)加大制裁力度,切断利益链条,增加舞弊成本

为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严肃性,应严格遵循“防弊视为要政,行法亦不姑息”的理念[5],针对各类考试舞弊形式,明确制裁制度和制裁措施,包括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经济制裁等。对参与舞弊的考务人员,要严格追究其责任,从严处罚,不得。对于在校生参加国家教育考试有舞弊行为者,应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规定,为其建立诚信档案,记录作弊考生信息,接受社会查询并向招生单位提供相关信息;考生违纪将被取消当科成绩,考生作弊则其当次报名参加的各科成绩均无效。除此之外,还要依据校内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对其进行处置,应严而有度,处理到位,处理结果应张榜公布以儆效尤。这些制裁措施虽不能从根本上彻底铲除舞弊行为,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舞弊事件的发生,增加了舞弊成本,维护了国家教育考试的安全性,对有舞弊企图者起到了震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向东.我们如何应对国家教育考试突发事件[n].中国教育报,2008-03-04.

[2]毛建国,毛瓒.国家考试舞弊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考试,2011(8).

[3]朱飞,聂启元.破窗理论与班集体建设[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5]乔联蓉.优化环境、关注细节、重视预防——破窗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6][美]迈克尔?莱文.破窗[m].冯斌,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教育方法的利弊篇6

[关键词]考试伦理;功利性;诚信;体制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04X(2012)04-016-04

一、当代考试伦理现象

从古至今考试一直是社会、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仅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来推动社会进步,而且很好地分配了整个社会资源,为社会进步和社会安定作出了贡献。随着考试的功能不断扩大,考试的功利性也日益突显。在充斥着各种考试的今天,每一次考试对于个人的利益应该是人们最关心的。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人们会开始权衡各种利益得失,为了通过考试,有些人甚至将法律和道德丢弃到了脑后,采取各种作弊的手段来帮助自己。近年来,考试作弊的现象已经从个别现象发展成为了社会现象,成为了一种社会行为。如2011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吉林四平考研学生耳机接受答案事件;2004年6月广西南宁英语四级考试泄题事件等。面对近年来各种考试作弊现象层出不穷,考试作弊呈现出普遍化、作弊主体多元化、作弊手段现代化和集体职业化等特点。(1)考试作弊现象的普遍化。考试作弊现象已经不是相对于以前传统的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小偷小摸式的作弊了,现阶段的考试作弊现象相当的普遍而且作弊人数也在不断攀升。(2)作弊主体多元化。在各种大型的作弊案例中,作弊主体不再是考生个人,还包括考试的组织者、监考人员、考务人员、出题人以及提供答案的第三方。这种大范围的作弊关系网络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考试作弊现象,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3)作弊手段现代化。早期的作弊手段仅仅只是夹带、考生相互之间传递纸条或者交头接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弊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小型录音机、作弊笔、透明纸印刷、耳机、手机信息等常常出现在考试作弊之中,监考人员防不胜防,使人们不禁唏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4)考试作弊集体职业化。为了更好地“服务”作弊,“”、“助考公司”这类新兴的职业与产业应运而生,专门代替考生考试。考试作弊产业化、集团化的趋势已经难以阻挡。透过种种的考试现象,我们看到了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面临这些危机,我们应当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如今考试作弊的现状,问题的根结在何处?

首先确立考试的伦理性。考试是否具有伦理性,在考场上考生是否应该遵守伦理道德?所谓伦理“是指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而实际上,考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所导致的活动,所以,考试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也具有伦理性。那么为了保证在如实反映考生实际水平的前提下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性,考生以及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不仅应当恪守规则、尽忠职守而且还应该遵循道德的引导。

二、对于导致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分类

1.考生通过考试作弊来投机取巧。这类考生大部分都是因为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就不认真,学习无动力,精神状态萎靡,对所学内容没有一个非常完整的认识,对知识概念也都模糊不清,而到了考试前他们就临时抱佛脚,怀着侥幸的心理企图采取各种作弊手段来通过考试,来获得高分、奖学金、升学和上岗的机会。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在考试过程中监考力度的不严格以及惩罚力度不够大而使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希望侥幸成为漏网之鱼。

2.社会环境给考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考察考试作弊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把与考试有关的群体分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成年人4类,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试作弊愈]愈烈。凭心而论,小学生是最诚实的,他们一般不会在考试中作弊,在学生群体中大学生作弊最多,而以成年人为主体的各种社会考试,作弊的普遍性和公开性令人瞠目。在教育心理学中,人行为的发生而导致考试诚信或者作弊是知识、情感和意志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基本知识相同的基础上(考试不能作弊),左右考生的就是情感与意志这两种因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所接受的教育使他本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仅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有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之分,相应的教育功能也有正负之分。在学校中,老师当然应教育学生不仅在考试,而且在生活中也应当诚实守信,这属于正面教育。反面教育自然是那些教唆学生在考试中无视考试道德的反面影响,这些反面的因素都有可能伴随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影响个人的成长,而社会教育则是各种不利影响中最直接、最常见的反面教育,这与社会之中不讲诚信,乐于投机取巧的风气是分不开的。要解决考试作弊问题,需树立学生的诚信道德观,在社会上提倡一种正气。诚信是人一生中最重要也是走向成功所必须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我们当今所处时代最需要的一种道德品质。当前,考生在考试中作弊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这样不仅极大地损害了诚信考试的风气,而且在作弊中所出现的一系列连锁效应也会对整个社会不正之风起到助长的作用,严重妨碍了社会的诚信道德建设。

3.考试制度的不完善。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著名哲学家罗尔斯通过他的著作《正义论》提出了实现社会正义的两条正义原则。罗尔斯的正义论思想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反映出人们对社会正义问题的高度关注。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中就明确地提出,社会正义之一就应当是一切为之平等地向所有的人开放。如上所述,人们平等地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并根据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各种利益的分配,正是实现这种正义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罗尔斯的理论主要是注重制度层面的公正性,也就是说,从制度的角度来保证人们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如果说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那么一套健全与完善的考试制度是前提。那么有人就说了,考试不能作弊这人人都知道,考试作弊也会受到惩罚,制度一直都摆在那里,为什么以前作弊的现象就很少呢?他们觉得是市场经济使人们过分注重利益,不管是考生还是想通过考试来获取利益的人都是出于对利益的追求而弃伦理道德于不顾。而韩东屏教授在《考试伦理的失落与拯救》这篇文章中指出:“从市场经济社会的层面对此做出解释似乎是很有说服力,也能顺理成章地说明为何计划经济时期没有考试舞弊问题――因为那个社会不重利益重革命,那时的人们学习也都不是为了自己。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该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社会吧?可是当我们管教育的官员向他们询问他们国家的考试舞弊现象时,他们先是不解其问,继而甚至惊奇,因为他们那里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同是市场经济社会,同样是要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和决定个人前途的西方国家没有考试舞弊问题,这就表明,市场经济社会无论如何看重利益,也不会是导致考试舞弊问题发生的必然原因。”进而指出中国的考试伦理现象问题是出在考试制度上。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制度问题是指制度的完善而不是说中国没有考试制度或者说中国的考试制度不好。因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脚步却没有紧紧地跟随而来,在这样一个社会的转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法律与道德所制约的真空地带,随之而来的便是淡漠法制观念和不尊重伦理道德的现象。全国每年约有40多万人参加司法考试,但现实中,存在一种现象,考生在报名时,人为移民,在分数优惠地区报名参考,取得司法资格。司法资格的取得,采用的是每次开考后根据国家计划人数确定分数线,并对不发达地方给予分数上的优惠,因此,司法考试的移民对分数的确定也会产生影响,因为移民的增多,必然拉高不发达地方的考分,从而造成本土考生的不公。《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国家司法考试违纪行为处理办法》《国家司法考试应试规则》等法律和规章,均未在司法考试考生居住地的年限上有强制性的要求或有禁止性规定,此点是法律规定上的漏洞。我们不能说这些考生就是违反了法律法规,他们这种考试移民的现象实际就是属于考试作弊,但是司法资格的取得,即意味着就业实现的可能,尤其是律师业的高收入,会取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身份上、政治上的等等。这些从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参加考试的人,因其所受教育明显较不发达地区的考生有优势,无形中等于获取了不当利益。这种现象影响了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损坏了司法考试的权威与形象,也对建立诚信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为有关部门完善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敲响了警钟,呼唤建立一套现代考试制度,加强组织规则和制度建设。

4.现代社会对考试功能的“解读”。这点在前文中也有所提到,之所以将这点单独提出,笔者个人觉得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已经将考试的作用及其他为人们所带来的利益放到了一个极其不恰当的位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考试就其本来意义是教育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服务于教育教学,借助考试不仅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而且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测定。如果我们将其本末倒置,学生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为了奖学金等等而去考试,最后沦为考试的奴隶,难道不是现代社会对考试功能的异化吗?归根结底是分数背后的利益在作祟。在现实生活中事实就是这样,我们赋予考试的功能太过强大,而其自身承载的功利性也太重了,谁人曾想一场考试竟有可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俗话说“一考定终身”就是这个意思。由于考生在考试中能获得的利益越大,则考生考试作弊的动机也就越明显,有很多研究人员就试图从经济博弈的角度分析考试作弊行为,通过对模型的建立和推倒得出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并通过对策略空间(考生作弊空间和监考教师监考有理空间)的分析,提出对考试作弊这种现象的控制和减少的合理建议。

三、现阶段我国考试伦理建设

1.注重诚信教育,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我们应该把诚信当作一项长期的工程来看待,它不是一段时间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充满诚信的社会是一代代人不懈努力共同奋斗的目标。(1)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要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乃至继续教育几个方面依次展开,形成一个立体、梯状的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诚信教育中,主要为学生培养一种潜意识的诚信道德感,树立基本的价值观念。在高等教育中,特别是在考试伦理方面着重树立基本的理念及准则。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紧密联系思想上的引导,及时指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诚实的行为,树立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仅如此,一个完善的伦理教育体系,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和公民的伦理素质。(2)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借助舆论力量,加大对诚实守信的宣传,对不诚信的行为和事件及时公开,通过公众的压力,使人们对不道德的事情感到可耻,同时这也是对相关部门一种无形的压力,营造一种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

2.建立现代考试制度,加强组织规则和制度建设。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我们国家的考试制度并不完善。从考试的公平性制度、考试的保密制度、考试的管理监督制度、考试的诚信制度等等各个方面,通过实行责任到个人的制度及内部监督机制、回避机制,建立一支合格的考试管理队伍,并且制定科学、灵活的考试形势,寻求恰当、适宜的考试方法,建立起一套完整、严密、适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我国国情特点的现代考试制度。

3.实行依法治考,制定专门的考试法。依法治考是考试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法律规范缺位客观上造成了考试管理不统一、不规范、不透明,这也是一些地方秩序混乱,发生考试伦理沦陷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考试这个众人瞩目的问题上制定单行法律,对考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法律规范,就不是一事一法的“泛法律主义”,而是维护考试正常秩序的现实需要,是确保考试公平竞争、有信度的明确选择。对于整个考试的门类、考试的基本程序、考试的主管机构、考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可能违法的、违纪及作弊的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将考试置于法律面前,把作弊行为从性质上由违纪行为上升到违法行为的层次,明确各个考试主体作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考场会严肃的多。如果说要改善考试伦理的种种不良现象,单是制定法律法规是不行的,我们还应该加大处罚的力度,严惩考试作弊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善现状。

笔者认为现在社会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全才,我们不应该要求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是每个人都是博览群书,才富五车的大师,个人精通一门专业知识更加能在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笔者个人对足球项目比较关心,万达集团与中国足球协会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万达将在3年内至少出资5亿元人民币,振兴中国足球。万达集团的5亿元支持包括冠名中超联赛、女足国家队,为国内职业联赛提供资金支持;与中国足协共同选拔青少年球员赴欧洲留学;提供资金支持中国足协选聘世界级外教;大幅度提高裁判员的待遇以“高薪养廉”等。在万达赞助中国足球的框架协议中,第五条明确提到要提高裁判员待遇。目前,中超联赛主裁判执法一场联赛的收入是2500元。而日本J联赛主裁判的收入是一场8000元,韩国是5000元。万达投资后,准备将裁判的待遇提高至10000元一场,这和现在相比翻了4倍,将超过日本裁判的收入。此次万达注资中国足球,同时很看重青少年球员的培养,框架协议中,前两条是关于青少年留洋计划和青少年联赛的,会派孩子们到德国、英国、葡萄牙、法国和荷兰踢球。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现在中国足球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这是振兴中国足球的必然结果,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随之而来逐渐完善的社会体制,人才专业化是一个今后教育发展的趋势。笔者相信人们会越来越自由,会更加敢于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毕竟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而是否全面则可以归结于谁后天更加努力,如果你自己对你的人生做出选择,相信人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更加负责。这样势必会从人的心里减少考试作弊的动机。另外,笔者觉得将诚信度和个人联系在一起的想法非常可行。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将每个人在考试中的表现记录在个人诚信档案中。诚信档案可以作为学生申请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岗位、奖学金、评优、入党及今后就业、个人贷款的依据,并可供社会查询,为社会用人、选人提供参考,以此杜绝考试违规者的获利空间,从而使考试违规者不愿失信。

[参考文献]

[1]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传有.考试诚信与社会正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欧海燕.考试伦理之微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1).

LiteratureReviewofethicalphenomenoninexamination

LUoYuan

(instituteofphilosophy,HubeiUniversity,wuhan,Hubei430060,China)

教育方法的利弊篇7

关键词:高校考风建设现状不良影响原因对策

考试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支持,同时考试的质量也是体现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窗口。优良的考风是保障高校考试质量的前提,因此高校考风建设关系到考试结果的信度与效度,更关系到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但在高校考试管理过程中,考风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对高校考风建设的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为考试管理改革寻找新的切入点,对于培养优良学风与教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考风现状及不良影响

1.高校考风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考试作弊是一个久未杜绝的问题,高校几乎无法避免作弊现象的发生,近年来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作弊方式从“单一”到“多样”,作弊手段从“保守”到“开放”,作弊工具从“传统”到“现代”方向发展。作弊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场内作弊和场外协助作弊,作弊已不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有组织的群体性作弊已经屡见不鲜,“”更是频频出现;协助作弊几乎成为一种产业,各种协助作弊的广告会在考前出现在各种公共场合。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越来越多,使用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复杂和先进,以前作弊主要是个人夹带、互传纸条、互打暗号或把考试有关的信息写在较为隐蔽的地方,如手掌、文具、课桌椅上等,而现今手机、无线耳麦等电子通讯设备,甚至隐藏在手表、橡皮、签字笔中的无线电接收器一类高科技产品纷纷亮相,手法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然而,不论作弊的方式如何翻新,背后常常隐藏着金钱交易、权力交易等严重的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更为严重,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难度更高。

从作弊的学生类型来看,尽管大多数为平时学习不用功、成绩较差的学生,但其中也不乏优秀学生,甚至有一部分是学生干部,他们不仅自己实施作弊,而且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组织作弊,影响更为恶劣。作弊的群体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在人们印象中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往往比较听话,作弊现象不多,然而近年来,大学内作弊的人群不再仅仅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多,在大一阶段就开始参与作弊的大有人在。

2.考风不端正的不良影响。

对学校而言,考试作弊一旦成为风气将会严重败坏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更会对学校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生考试作弊不但不能达到考试的预期目的,反而违背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考试结果缺乏信度与效度。长此以往,师生对考风不端正的现象都变得见怪不怪,将会使教育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之路越走越歪。

对学生而言,考试作弊会掩盖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很难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改进教学;考风不端正更会使学生心理失衡,严重挫伤好学上进者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考试作弊是个人诚信、道德缺失的表现,无论作弊行为是否得逞,对作弊者本人都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思想扭曲,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及完善健全的人格是十分不利的。

对社会而言,一旦大学生在一个考风不良的校园风气下生活与学习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会对学生的心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考试作弊使其养成投机取巧心理,诚信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作弊让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产生失望和担忧,进而对高等教育的信用体系产生怀疑和动摇。

二、考风不正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作弊的心理动机和行为动力有很多,他们之所以顶风作案,甘愿冒险,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毕业压力。大部分学校的毕业证或学位证与学生的四六级考试、必修课程、重修课程成绩等挂钩(大多数违纪考生集中于重修和四六级考试),一些学生为拿到文凭和学位证书,甘愿冒此风险。

(2)功利化心理。大多数学校的奖学金和三好学生评定、优秀干部评选、保送研究生、入党等荣誉与利益都直接与考试成绩挂钩,对一些学生来说,作弊无疑是一条捷径。

(3)从众心理。一些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看到某些同学作弊成功取得较好的成绩,自己没有作弊成绩不好而感到吃亏,最终随波逐流。

(4)严重偏科。一些学生对部分所学课程不感兴趣,把精力放在感兴趣的课程或更重要的课程上,还有一些学生干部并没有把心思放在课程学习上,为了不挂科,只能铤而走险。

2.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校因素是影响考生作弊的最大的外部原因之一。

(1)诚信教育欠缺。虽然学生作弊的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源都是个人诚信出现问题,学校的诚信教育做得不够。虽然各高校对考试作弊及违纪行为都有严厉的处理办法,但往往缺乏必要的宣讲教育,导致学生对考试作弊后果的认识严重不足,心存侥幸。

(2)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水平差异很大,平时对学生的学风抓得不严,学生上课迟到早退逃课的现象普遍存在,考前“答疑”划重点,无形间刺激学生寄希望于考试作弊。

(3)没有过程性考核,往往一考定乾坤,与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相契合,催生了作弊。

(4)一些教师不能认真履行监考职责,监考时怕麻烦而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对作弊的认定和处理流程都不甚了解,使学生更加肆无忌惮。在几方面负面影响的共同作用下,最后竟导致不良学风滋生不良考风,不良考风进一步助长不良学风这一恶性循环。

3.考风不正的社会背景。

考试作弊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种校园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阶段,人们的心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浮躁情绪,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突出,制假造假层出不穷,使得一些大学生认为平时学习已不重要,对考试是否违纪也并不在乎,关键是结果是否理想。再者是社会上用人制度的影响:诸多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标准重学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践。这种评价体系和价值导向,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作弊的愿望和动机,这些都是大学生普遍作弊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同时协助作弊已然成为一种产业,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唯利是图,抓住学生心理,吸引了大量在作弊与不作弊间摇摆的学生。

三、加强考风建设的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纪律意识。

一方面,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考风建设的前提条件,必须在认识上把考风与校风、学风及教风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自律品质的养成。学校可通过组织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树立诚信和竞争意识,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通过入学教育及考前教育组织学生学习考试纪律及考试违纪的处理办法,使他们具备强烈的考风意识,使学风与考风进入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对教师加强师德教育并进行相关培训,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法纪观念,了解相关规章和流程,从严治考,廉洁自律,以身作则。

2.规范考务管理,严肃考试纪律。

规范考务管理,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是预防和减少学生考试作弊的关键。一是要合理安排考场考位,从客观上最大限度杜绝作弊。二是提高监考质量,监考老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履行自己的监考职责,在监考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个工作细节,及时发现和制止学生的作弊倾向,尽量把学生作弊的动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要严格公正执行违纪处分制度,坚持预防和处罚相结合,对于违反考试纪律的学生,根据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及时给予严肃的批评教育和纪律处分,不徇私情。

3.改革考试方式,重视过程性考核。

实行教考分离,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多样化的试题库,随机抽取;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查轻导向、重结果轻过程的陈旧考试观念,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加强过程考核,考试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实验报告、课内外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将期末静态的终结性考核转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考核,把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的范畴;可尝试引入第三方组织考试的方式,尤其是一些公共必修课程,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邀请同类院校或采用同等层次的相关试题,甚至交叉评阅试卷。

4.改进教学和课程设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考风不正不能一味归咎于学生,改进教学才是从客观上减少作弊心理的积极举措,因此,应从教学和课程设置入手解决问题。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个体差异,避免设置内容与知识陈旧的课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加强授课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训,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力争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总之,创造一个良好的考试风气应该把握两个原则:一是防大于治的原则,注重事前预防,使学生认清考试作弊的严重性,主观上打消学生作弊的心理;帮助监考老师了解考试的相关规章制度,杜绝考试舞弊行为。二是标本兼治的原则,从根源做起,严抓学生日常的学习,形成优良的学风,以学风促考风;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平时,改进教学,以良好的教风影响学风。考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工作,社会风气正,学校学风正,教师教风正,再加上管理科学,措施落实到位,才能从根本上端正考风。

参考文献:

[1]张贵珍,刘宪斌,王运花.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违纪行为处理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7,(1):45-46.

教育方法的利弊篇8

[关键词]高考舞弊道德失范利益社会转型道德价值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37-02

自考试制度实施以来,考试舞弊事件就从未杜绝过。作为国家重点考试,高考也不例外。虽然舞弊往年或多或少都有过,但是2009年的舞弊真可谓达到了巅峰:某省某市高考考场,考生抢夺他人考卷抄袭,教师向考生出售作弊工具;某省某县监考老师因为驱逐作弊考生,被考生家长殴打、辱骂;某省某市不法团伙企图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高考作弊,大学生、教师也参与其中……认真思考此类事件,除高考自身的弊端原因之外,社会道德失范是产生舞弊的重要原因。

道德失范是杜尔凯姆在分析19世纪欧洲工业社会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由于社会分工发展速度过快而引起社会结构剧烈变化,旧的共同价值规范失去了社会联系与社会协调的作用,而新的道德规范又没有及时产生而引起的缺少规范与丧失整合的社会状态。[1]这样形成社会规范的事实“真空”,社会呈现出某种紊乱无序的状态。

当代中国正值深刻而又迅速的社会转型期,对利益的渴望高于一切。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传统美德遭到践踏,不再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过去视精神高于物质,德高于利,而今被完全抛弃。高考舞弊事件中,作弊不仅是考生的个人行为,而是群体化行为,甚至产业化,形成了一个利益群体。在利益与权力的双重驱使下,高考舞弊之风愈演愈烈,其背后折射出社会形态的扭曲和异化。在作弊者看来,舞弊已成为多数人所默认的行为准则。家长四处打听如何作弊,教师向学生面授作弊机宜,抓舞弊者怕担责任不敢抓得太狠……这种社会混乱行为危害了我们这个社会基本的道德底线,污染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于是,在考生中,“不作弊就吃亏”的观念在社会上流传。

道德是态度、价值观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关系甚密。[2]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确立和改变。每一次的社会变革,最先受到冲击和发生变化的总是道德。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在利益(首先是经济利益)面前具有受动性的一面。道德的源泉在于利益,利益关系是人类置身纷繁复杂的客观利益关系中萌生的利益需要。同时,道德也为其赖以生长的利益、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服务。诚信观念和原则就是在人们追求利益的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诚信也只有在对谋取利益有助的情况下,才能为人们所重视。马克思指出,思想问题一旦离开利益是要出丑的,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又首先表现为利益关系。可见利益问题是一系列社会问题背后的最根本问题。

在高考背后,家长、作弊者、老师及不法商人对利益的追求交织一起,使得高考舞弊日趋严重。而由此又衍生出学校的利益、相关部门的利益、地方的利益等等。由于社会上“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流行,人们对于高考带来的期望值过高,认为考上大学就会心想事成,人生就此走上了大道。

除了利益的驱使,道德失范还有以下的客观因素。

高兆明认为,当代中国任何一种重大社会生活现象都要考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基本历史事实,[3]杜培也分析了道德嬗变的历史根源,认为社会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时期,道德总是最先受到冲击和发生变化。[4]“道德失范是社会转型的历史必然,社会转型成为道德失范的根本诱发性因素。”[5]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道德失范不论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育的历史看,还是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发育的经验看,道德观念的变化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分析当代中国的各种社会现象,就要分析历史背景。对于道德信仰危机这一社会现象,亦不例外。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一方面加紧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力求在价值观念上认同于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在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和区分上却又陷入了思想混乱,迷失了道德价值的评价标准,在自我需要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根据社会的现实存在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建构个人道德体系。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个社会经济结构巨变中,占绝对优势的主导价值取向及在主导价值取向指导下的道德行为选择被逐渐取代和发生巨变。“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迷失,在现实中表现为价值评价标准的二元性或多元性”(杜培)。人们对行为缺失评价依据,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之分,甚至曾被认为唾弃的行为也能找到对其有利的现实依据。这种道德迷失使人们产生道德认识上的混乱,继而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了各种偏向的道德行为。在这种状况下,人们一方面追求与肯定对自身社会行为的趋利性和利己性,在行动上宽容和谅解自身的非道德;另一方面,赞同和理解他人道德,不参与,不合作。于是,当考试舞弊这种不道德行为出现时,家长和教师从自身利益出发,表现为理解和宽容;学校和相关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淡漠道德意识,缺乏道德行为责任感。当下变革中的社会在此领域又未建立起有效的法律制约,亦没有良好的道德价值观,致使“不作弊就吃亏”的观念在社会上流传、蔓延,甚至成为大多数人所默认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社会经济生活决定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强烈地冲击着传统价值观念,私人成本与社会公平成本相矛盾,竞争中的利己价值观与社会公平价值观相矛盾,效益价值与伦理价值相矛盾。[6]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功利性、竞争性和盲目性,失去理智的人们在利益面前,颠倒善恶标准。

其次,当前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也有一些理论存在片面性。在强调自我牺牲时,不注重对自我牺牲的补偿。在强调付出时,没有对付出有所回报。在没有基本的法律前提保障下,用一个单一道德标准要求所有人,势必导致道德评价的不确定性及道德标准的不统一性,道德失范在所难免。

此外,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建设滞后于当前的社会现实。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联系紧密,密不可分,也与法律相联系。

道德价值标准的建立偏重于思想意识规范的“软”建设,主要是通过社会教育与自我修养来得到认同,借助社会舆论与良心规范人的行为。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有着普遍精神信仰,而转型、变革的时代却破坏了这种普遍的精神信仰。我国的转型包括经济、政治及思想的全面转型,人们的道德观念混乱,处在价值失范阶段。新的道德体系建立中如果过分地强调自律,忽视法律的道德保障和支持,就不会有道德建设的预期效果。黄世虎等从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规律出发,指出道德法律化是当前强化道德软约束,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道德法律化关心的是群体的善,注重群体意识、群体修养、群体行为”。[7]如果道德法律化,道德规范具有强制力,那么社会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就会遵守。

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传统道德学习以政治和伦理为核心,以德为先,以德为重。然而,近年来德育教育日益被忽视,重科学技术教育取而代之。道德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视,具体运用中存在种种问题和反差。“课堂花了一年功,挡不住社会―阵风”,这是形式主义道德教育的必然结果,扭曲变型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只停留在口头和书本上,不重视实际行动。如在干部的道德考评上,形式化严重,无视实际任用时事实,导致道德冷漠、道德缺乏。存在于道德教育者的说教与其行为的巨大反差也使道德教育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

人们口头上呼唤正义,呼吁建立社会道德的控制监督机制,而在实践中却强调自主选择和自我判断,排斥主导价值。所以,在实践中,社会舆论的价值导向和评判作用被弱化了。

综上,当代学校道德教育中诸多问题导致了成人现实生活中道德意识的淡漠和道德行为的缺乏,这是十分尴尬和无奈的局面。道德标准迷失、道德取向紊乱以及缺乏主导性的道德行为使人们的道德自律与内省没有可依据的准则,产生混乱的道德境界:要么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赞同;要么放弃内省和自律,成为既不遵守社会道德和约束又不受良心自律控制和约束的无德之人。

在国家大考之际,考生要展示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还有心理素质、思想品质、道德素养。参加高考意味着要接受两种考验,既要真实汇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更要展示自我。如果内心想着要作弊或是千方百计作弊,思想品德考试就是零分。

家长和教师也要反思: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如果公然允许舞弊,那必然冲击道德和法律体系。高考舞弊最大的危害是对公平的践踏,其本身破坏了教育的所有成果。当家长、老师和政府官员及其领导都参与到作弊中,危害了诚实、守信和公平原则,危害着考生本身的正当利益,葬送了社会良好的秩序,实际上是对首次正式接触社会的考生最大、最坏的影响,是一堂恶劣的社会课,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受到了致命挑战。

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探索是目前解决高考舞弊现实问题的办法之一,建立必要的群众监督体制也是可行的,但更重要的还是建立法律化监督体制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杜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规则[J].法国研究,1989年,第1期.

[2]孙峰.现代德育原理[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

[3]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4]杜培.当代中国道德失范及道德嬗变探源[J].甘肃理论学刊,1998年,第4期.

[5]杨凤莺.谈道德失范与道德建设[J].理论界(双月刊),2002年,第6期.

教育方法的利弊篇9

关键词:会计舞弊;职业道德建设;原因;对策

一、会计舞弊与职业道德建设的定义

在我国,会计作为加工、处理、提供信息,反映会计主体经济责任履行状况,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并做出相对应经济决策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行为过程。而这一行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存在欺骗性质而对财务报表中列明的数字和其他报告进行有意识地错报、瞒报或是忽略,这就可以定位为会计舞弊。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会计舞弊主要是指:行为人一方以谋求不正当的利益为目的,通过有预谋、有针对性地有意违背真实性的原则,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以致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这一大类行为。针对会计舞弊行为,解决的有效对策一直就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所谓的会计职业道德,主要是指在日常会计行为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反映会计职业特征的、调节会计职业关系的一些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制度,是对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形式表现。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不完善将间接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影响会计工作的开展及会计质量的保障。由此,解决会计舞弊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应当同时开展,刻不容缓。

二、会计舞弊现状与职业道德建设状况

会计舞弊一直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一个棘手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整体经济环境正处于转型阶段,会计舞弊现象也就显得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根据信息显示,当前一些会计舞弊公司所常用的舞弊手段主要包括两大类,分别是财务数据舞弊和非财务数据舞弊。其中财务数据舞弊方式主要有虚增资产、低估负债、伪造文件或者是少计费用和利息支出、提早确认或者多加确认收入等方式;而非财务数据舞弊形式主要是指隐瞒一些重大事项,或是未及时披露重大事项以及虚假披露信息和重大事项等方式。当前这些会计舞弊的手段集中反映出我国会计舞弊的现状,对此,相关监督管理机构应及时出台各项措施,规范市场秩序。因此就急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虽然我国正在加快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步伐,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状况仍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两方面得问题。首先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对会计从业人员培养目标以及具体培养计划都将会计理论及实务能力作为重点,而忽略了道德教育,这位会计人员日后的不够注重道德规范埋下了隐患。同时,整个社会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认识不够。虽然绝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是兢兢业业的,他们爱岗敬业,努力钻研,自身提高的同时也通过指导后人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后续的优秀人才。但我国会计人员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注重的就是会计的理论与事务,早期的会计人员尚且不重视道德教育,对后来的新会计的指导过程中也很难有较强的道德教育意识。因此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而很少有专门对会计从业新人进行会计法规、职业道德教育的前辈教师。

三、会计舞弊的形成原因

会计舞弊的形成原因是由多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一方面企业自身对于法律法规的漠视造成了会计在企业行为中的舞弊行为,而另一方面,会计舞弊行为同样离不开会计所处在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从外界给会计舞弊造成了促进作用,通常也可以认为客观方面的因素是造成会计舞弊的主要原因。

3.1法律监督管理缺乏

当前我国的会计领域法制情况可以用“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等来描述。无法可依是指,一些急需的法规没有及时出台,此外一些法规制定的年份较早,与目前的形势不相比已显得不合时宜,目前缺乏一些明确而严肃的执法机构,这就使得一些即使存在法规也可能形同虚设,如同一纸空文。对会计舞弊者来说,如果没有给予应有的严厉处罚,这就反向必然助长了他们进行会计舞弊的气焰。

3.2监管部门舞弊的不良影响

会计舞弊现象的存在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企业上级管理者本身就有官官相护的现象,首先就是在为自身谋求利益。比如一些公司的利益机制是由投资者和财产拥有者共同制定形成的,而作为利益机制主体的财产所有者在一定情况下会为了自身利益而伙同会计人员操纵企业会计数据和相关信息。当公司盈利在状况不理想时,会计主体管理者会为了挽留投资者而谎报营业数据,私吞企业利益,从而引发会计舞弊的产生。

四、如何加快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及对舞弊的防范

加快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与防范会计舞弊行为是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建设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有利于会计舞弊行为的防范,相反,治理好会计舞弊行为也必将促进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因此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对职业资格审核的要求。造成会计舞弊的大部分原因就是会计人员本身,所以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就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教育培养,使其能够遵守相关规定,认真履行会计人员应尽的责任,确保对国家、对企业所提供信息的真实与可靠,为加快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稳固的基础。

其次,相关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应当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在对会计人员及会计主体进行严厉惩罚的同时,应加大社会中介机构的规范整治,强化行业自律性监督体系,加强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总而言之,不论碰到何种情况,执法部门都应加大对违法违纪等行为的惩治力度,真正意义上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综上所述,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与会计舞弊行为防范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实践活动,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于形成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会计人员所特有的道德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经济建设也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因此以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形式杜绝会计舞弊的发生有着现实的意义,将对国家,企业,个人产生深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教育方法的利弊篇10

论文摘要: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在各类高校均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高职学生由于入学基础、学习方法等原因.对基础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的适应性、成效性较差。因此,考试作弊的现象较为突出。本文通过理性分析近年来高职学校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及产生原因,以探寻减少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从1999年开始建立,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着具有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的新生力量。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在职业规划、研究方向等方面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在教育、教学开展方面也应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方式。但是.高职学生由于入学基础和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对基础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的适应性、成效性良莠不齐,导致考试作弊现象在高职学校学生中表现日益突出,虽然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早已对此现象引起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但考试作弊仍屡禁不止。目前.考试作弊已成为高职学校学生教育与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考试作弊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更有甚者会影响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社会诚信道德观念的建立和发展埋下了种种隐患。

一、高职学校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特点

(一)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思想惰性和认识误区

通过对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调研,我们发现现阶段高职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的看法实在令人担忧。不少学生都认为“我们是学习技术,不是学习理论所以考试作弊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况别人都在抄”,“我擅长实践操作,不擅长死背书本,所以只有作弊”,“什么诚信不诚信的,只要能过关,看看有什么了不起的”。很多学生没有把考试作弊同个人的诚信做人、思想道德、刻苦努力才能学到真本领这个道理联系起来.不认为“作弊可耻”。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作弊被抓住只是运气不佳.并不以作弊为耻。

(二)作弊范围广泛

近几年学生作弊范围较之以前有所扩大,在调研中我们分别从作弊行为的横向和纵向角度对作弊行为进行了分析。得出目前考试作弊从学生数量和作弊课程数量等横向角度分析主要表现为:一是作弊学生范围广。以往是部分高年级学生才伺机在考试中作弊。而低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在逐渐熟悉和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和作弊的危害有所畏惧,考试作弊的情况相对较少。而现在许多刚入校的学生由于入学知识基础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和对待大学的学习,或视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于不顾.作弊行为逐渐成为常态。同时,不仅学习差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挖空心思,连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为了奖学金、入党也会铤而走险;二是作弊课程门类多。高职学校都会开设一些公共必修课程,学生多认为课程与本专业不相关而出现厌学和抵触情绪,平时不用功,为通过考试而作弊。现在还发现许多专业基础课程也存在考试作弊,这些课程的学习本应是学生为适应今后社会发展需要和增强社会竞争力而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知识。而许多学生却连最基础的专业课程都不能认真学习,为蒙混过关选择在考试中作弊。从纵向角度分析,主要表现为各级各类考试中都存在作弊。以往学生多在学校内部组织的考试中作弊。虽然这样的考试作弊被发现也将面l临无法毕业危险,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为通过考试铤而走险。但近年也发现,在国家、社会组织的各级各类考试中如专升本考试、四六级考试、公务员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会计资格考试等,学生作弊事件也时有发生。

(三)作弊手段复杂

现今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使监考老师防不胜防。现在比较常见的有:交头接耳;传递答案;偷看教材、笔记;将考试相关内容写在手上、桌面上或是铅笔盒等文具上:微缩复习资料;利用手机短信传递答案,甚至利用隐形耳机、针孔摄像头等高科技产品.有预谋、有组织地进行作弊。

二、高职学校学生作弊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各种环境的复杂性是作弊现象出现的基础性原因

首先,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目前,我国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转型期人们对传统的怀疑、批判,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念、意识系统崩塌,以“利”为目的逐渐主导了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诚信缺失成为我国社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整个社会各领域的诸多不诚信现象,让置身于象牙塔中的学生们认为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诚信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生存手段。这逐渐导致大学生们失去对不诚信行为的耻辱感,对考试作弊行为也不以为耻。

其次,家庭环境的教育缺失。现在的大学生已基本是“90后”。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把子女的学业教育问题看做是家庭生活的头等大事,望子成龙也是大多父母惯常心态。学习、生活、就业已将整个家庭的资源占用殆尽。但在注重对孩子智力教育的同时,许多家长却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更有甚者,部分家长自身许多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使孩子从小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对“是非”“对错”失去了正确的判断。

再次,“读书无用论”的负面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和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额的教育费用、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目益突出。尤其是近两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非常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例如,就陕西省而言,各类高校数量150所,居全国第3位,其中近一半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学校每年毕业生近10万.就业率仅7%左右。2009年更是一个高峰期,全省高校毕业生30万,高职学校学毕业生1o多万,其中女生占1,3以上。在调研中经过与学生的交谈,我们发现许多高职学生深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习。很多学生都觉得“上大学毕业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他们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读书就是“混日子”.“混一张文凭”,因此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平时不用功,上网聊天玩游戏,到考试时,因面临无法毕业、退学等压力的影响,只能通过考试作弊的手段蒙混过关。

(二)学校教育管理的不适应性是作弊现象出现的客观性原因

首先,教学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第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由本科院校聘请而来,固然本科院校老师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基础,但是这也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高职学校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应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和技能的培养,本科院校老师在这方面恰恰是比较薄弱的。这就使很多高职院校办成了“本科压缩型”教育模式.也使学生无法适应教学和课程的设置而走上作弊的险途。另外。目前一元化的课程体制忽略了学生的智力、个性、兴趣以及能力水平的差异。在一元化的课程体制下,学生学习统一的课程.不论学生思维水平的实际情况如何,都在同一层次上进行教学。嗵应这种体制的学生在考试中可以获得好成绩.但对于不适应这种体制的学生.因为不愿意承担无法毕业的风险.就选择在考试中作弊;第二,某些课程或内容陈旧,不能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或与高职专业联系不大,使学生觉得“学无所用”,“学非所用”,因此对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产生抵触情绪。

其次,考试制度的因素。当前,高校考试在考试形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潜在地鼓励了种种作弊现象。四铡如,在考试形式上,形式单一,多以闭卷笔试为主要考核方式,这些重记忆而轻理解的考题往往比较容易作弊;在考试内容上,某些课程死记硬背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对于同一老教授的同-VJ课程来说,近几年出的试题内容多有重复,这就又给了学生可趁之机;在考试方法上。不少高职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仍多以期末考试为主要依据,而且考试多以笔试为主要形式。平时不用功的学生为争取过关只能冒风险考试作弊。

再次。考场纪律执行不严。在考试的巡考过程中.我们发现监考人员不认真负责,对考场纪律要求不严,也是考试作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学生思想、心理的不成熟性是作弊现象出现的主观性原因

第一。精神缺失。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更多的学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但与过去相比,大学生的总体素质下降了。在某种程度上,当代的一些大学生存在着精神缺失。具体表现在:一是基础文明水平退化。大学生的整体形象扭曲,在文明修养方面亟待补课;二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二元化,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知道什么是道德,但是在付诸行动时言行不一,他们一方面痛恨社会上的不道德现象。另一方面却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三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个人本位的价值选择得到广泛认同,不再习惯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却更乐于定为“我的”人生目标,个人功利色彩明显。

第二,侥幸心理。这种心理主要是由于某些监考老师的不作为和学生希望不劳而获。学生为了及格,争高分,获得荣誉或得到奖学金而抱侥幸心理,希望通过考试作弊等不诚信手段达到目的。

第三,从众心理。有的学生看到平时学习不努力、学习不如自己的学生,通过考试作弊反而取得了比自己高的分数,产生了强烈的不平衡心理,认为“自己一学期的努力学习比不过人家考试时的小动作”,严重挫伤了学生认真学习的积极性。

三、杜绝高职学校学生作弊行为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诚信教育和宣传.引导大学生诚实做人。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他们的成长容易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利用各种各样的舆论宣传手段。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理念和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对社会上各种投机钻营、盗窃诈骗等不法行为进行揭露并给予坚决抨击。对诚信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使大学生真正了解只有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而投机取巧最终只会害了自己。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深刻认识诚实守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学生中形成以“考试作弊为耻”的良好风气。

(二)改革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当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和自身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专业发展联系紧密的课程,突出实践教学重点。同时,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能及时反映相关学科的前沿和最新成果.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采用如实训基地教学、企事业单位实习、社会实践等灵活的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增强职业技能水平的以实践为主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