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十篇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十篇

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5:35

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篇1

关键词:语法教学;初中语文;淡化语法

前言

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表现为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熟练的语文交际能力和深厚的语言文化。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在口语交流过程中做不到表达的具体明确,作文书写中达不到表情达意的标准。这些都是因为“淡化语法”提出之后,中学语文教师“抛弃”了语法,导致中学生对语法知识不了解,使得他们在口语交际和作文写作中出错。由此可见,借助语法教学来规范语言是很有必要的。

一、语法教学的历史回顾

(一)中华民国时期

《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这些关于语法的研究成果被引进中学语文教学,如“1929年颁布的《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教词位、词性、句式等,它肯定了语法在教学中的地位,并对教学方法提出了不少具体可行的建议。”[2]

(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1951社会上形成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学校的教学侧重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主要表现在1956年颁布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和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

1.《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3]

该草案提出初中汉语教学的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标点符号等。虽然该草案是为文学、汉语分科教学作准备,但是该草案还是突出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初级中学汉语课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4]

从1954年开始的中学文学、汉语分科教学,施行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分科教学被废止之后,教育部在1963年5月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为课文,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和作文三部分。在这个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法作为语文教学的三大部分之一出现了。

(三)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期

1.《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5]

1980年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加强了语文知识(包括语法、逻辑等知识)的教学。例如大纲指出,要注重词和词组、词义、句式的变换等知识点。

2.《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较之前的大纲加上了“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和“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内容。

3.“淡化语法”的提出

1990年第10期上海《语文学习》发表《语法教学弊多利少》和《正确对待语法教学》两篇观点相反的文章,引起了一场被称为“淡化语法”的学术讨论。新课程改革强调淡化语法教学,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彻底抛弃了语法知识讲授的现象。

二、语法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变化

(一)重视时期(20世纪50年代)

1953年12月,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给党中央提交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1954年决定中学语文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中学语文实行分科之后,初级中学汉语教材就是专门讲一些语法、修辞等知识。

(二)削弱时期(20世纪80年代)

从1978年的大纲开始,语文学界逐渐把语法教学的目光转向实际运用,因此关于语法知识点的讲解较之前减少了。从1987年的人教版课文中可以看出,语法知识已经被安排到了每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的后边,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

(三)淡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

1990年第10期上海《语文学习》发表《语法教学弊多利少》和《正确对待语法教学》两篇观点相反的文章,引起了一场被称为“淡化语法”的学术讨论。

1992年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不要用名词术语考学生”的规定,这可以看作是大纲对“淡化语法教学”的初步肯定。

(四)抛弃时期(21世纪)

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6]和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中明确规定不对语法知识进行考试。在教育变得格外功利化的今天,考试不考就意味着老师不教、学生不学,语法教学彻底被打入“冷宫”。

三、淡化语法教学的原因

(一)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忽视

90年代至今的课程标准直接规定不考语法知识,学校的教学内容就是按着课程标准来制定的,不考就不教、不学,一切与分数无关的知识点就完全忽略。

(二)现行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不系统

教材上的语法知识很抽象,也没有相关的练习,语法知识的编写也不系统,大多是随文出现。语法教学内容支离破碎,教师难以找到合理的切点。

(三)语文教师自身语法知识的欠缺

语文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其本身对语法了解不深。另外语文教师对语法教学体系认识不清,对语法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四、淡化语法教学的负面影响

(一)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

随着人们对语文工具性的批判,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步被削弱。现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都整体出现了下滑,主要表现为与人交流时往往词不达意、用错词语等。

(二)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虽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考语法知识,但是在语文测试中还存在隐形的语法测试,如果没有很好的语法基础,对这些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并且还不会灵活变通,举一反三。

(三)不利于民族语言的发展

当学习外语成为时代的要求时,国人对汉语越来越陌生,使用汉语的能力越来越弱。但是传承和完善我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容推脱的责任。所以语法教学刻不容缓,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更要从学生抓起。

五、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对策探究

(一)加强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

初中语文教材都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构成部分的比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所以要想加强语法知识的教学就要优先从课程标准上改变。

(二)完善语文教材中的语法知识系统

改变现在课文的编写形式,不能简单的以附录的形式将语法知识附着在语文教材的后面,而要将语法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提供一套完整的语法分类体系,为师生提供充分的例证。

(三)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在语法教学中要善于使用有效的方法,因为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法学习枯燥无味,教师只有用对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结语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初中讲语法,可以选择一些对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对提高写作能力有用的东西讲一讲,并且给以充分的练习。”[8]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授语法知识,不管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还是作文、阅读水平的提高都是很有好处的。(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本华.中学语法教学的回顾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1998(8):24.

[2]李树.中学语文教学百年史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篇2

关键词语文复习

一、高中语文总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总复习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学生的复习方式及方法往往与目标背道而驰,学生在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下能力得不到提高。那么在高考复习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1、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由于高中语文的学习任务紧,学习强度加大,对于很多老师和学生来说,高一高二很快地将课本的知识学习完,能为我们的总复习挤出更多的时间,但是,我们有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消化了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又积累了多少的语言材料和阅读写作的实践经验呢?这就会给我们的语文总复习效率带来极大阻碍,使得复习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能使复习变成死板的规律积累。

2、专题训练和模拟考试过于频繁

高中语文总复习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明确高考大纲的要求和目标。高考是以检测学生高中三年最终具有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为根本目的的。可见我们的复习要紧扣这个中心思想,有效的专题训练和模拟考试能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和能力。但是我们在总复习阶段过于频繁的训练和考试使得学生的压力增大、思维缓慢、效率低下,使得学生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对考试漠不关心,阻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高中语文总复习阶段,教师为了能使学生考出好成绩或拿到好名次,千方百计地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各种习题的练习,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陷入题海。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认同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的复习效率大大降低,也必将影响他们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联想、想象和意境再创造,进而影响语感的形成。

4、复习缺乏有效指导,方法规律过多

在复习过程中每每遇到各种题型,教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方法、讲步骤、讲关键,学生再遇到此类题型只要对号入座就行了,岂不知学生是消化不了这么多的方法规律,即使记下了,一旦遇到此类题型还是不会做。

二、高中语文的考前复习遵循的原则

要提高复习的效益和效率,除了目标和计划外,关键是复习的方法和路子是否正确,采取的策略是否科学。在复习中必须强化如下原则:

1、全面系统性原则。

复习要全面、系统,在语文总复习这个庞大的工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全面,能力的培养要全面,按照《考试说明》要求,任何一个知识点、能力点都不要放过,要善于穿线连网,使知识达到系统化。

2、序列性、层次性原性。

在语文总复习中必须坚持序列性、层次性原则。语文知识的复习,要从语音到文字到句子……形成序列;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句到段到篇形成序列;写作也要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从记叙到说明到议论到应用,从命题到自命题等形成序列。这样,使知识的复习,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全面,形成递进层次。

3、反馈矫正原则。

这一原则既适用于课堂练习、单元检测、综合训练、大型模拟测试,也适用于写作、阅读、文学鉴赏等单项训练。反馈、矫正能使学生及时改正错误,弥补不足,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三、高中语文的考前复习策略

1、开展心理干预,放下思想负担,提高语文复习的积极性。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因为高中的学习生活时间紧、节奏快,许多教师习惯于采用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来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一旦进入复习阶段,许多教师就开始了无休止的重复练习,让学生不堪重负,部分学生在语文复习学习中产生了畏难退缩情绪。因此,教师在科学设计教学方案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以此为切入点,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尽力了就是成功”这样的学习理念,鼓励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自己的以前比有进步就是成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能够放下焦虑、自卑、急躁这样的消极情感,甩掉思想上的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复习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开展学法指导,实现拾漏补缺,提高语文复习全面性。

在语文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练习讲评过程中不能仅仅对答案,要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的思路、解题的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并在此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拉网式复习,一轮复习之后,侧重于将重点放在掌握效果不佳、未能理解的这些内容上面,进行二轮针对性拉网复习,通过数轮之后,逐步解决学习的重难点,同时避免了已掌握知识点的重复劳动,节约了宝贵的复习时间和精力,也提升了语文复习的全面性。实践证明,在高中语文复习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技巧方面的指导,能够实现授人以渔的效果,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复习针对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篇3

[内容]

 <?XmL:nameSpaCepReFiX=o/>

   一、今年试题与去年比较,从各方面看,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今年试题的长度,全卷学生文字阅读量6000字左右,答题书写量1000字左右,与去年大体相当,这对学生在考场上完成答卷比较适宜。试题的卷式分为Ⅰ、Ⅱ卷是比较科学的。第Ⅰ卷25个选择题,赋分60分;第Ⅱ卷是非选择性的文字表述题或填空改错题,其中一个现代文阅读大题20分,两道文学、文化知识填空题5分,一道文段语言改错题5分,小作文20分,大作文40分,第Ⅱ卷共90分。总的看,试题的长度、难度、卷式、题型分类、各类测试点的赋分比值等,除个别地方稍有变化外,与去年基本相似。这种相对稳定性的命题,给中学语文教学以正确的导向。这就启示我们,对近一两年的试题作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指导明年考生复习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启示我们,只要在平时教学中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加强运用能力的培养,再加临场较好地发挥,即可适应高考试题,完全不必猜押宝或大搞题海战术。

   二、试题内容材料出自课内的不到10分,其它全部都出自课外,特别突出重在测试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既有利于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又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高考命题原则。同时,试题的测试点覆盖面比较宽,“高考语文说明”中列出的所有测试点几乎都涉及到了。这就启示我们,平时教学和高考复习中,要全面理解和把握“高考语文说明”,全面、辩证地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测试点,不能有所忽视。今年与往年相似,试题内容材料绝大部分出自课外。这就启示我们,单靠对课内内容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重视培养举一反三的运用能力。这一点应该从高一就开始注意,不应等高三总复习。

   三、在语言知识及运用方面,突出了“语境”分析应用及联系实际生活。

   第Ⅰ卷1——8小题18分和第Ⅱ卷第31小题语言运用修改5分,这23分语言知识运用试题,虽然涉及到语音、汉字、词语(包括虚词和成语)、句式语法等等,但“语料”几乎全部选自实际生活。例如涉及到“经济协作区”、“新书征订单”、“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广播艺术团的节目”,等等。不少题语言运用测试联系到“语境”,这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点。例如成语的运用“莘莘学子”、“不孚众望”、“趋之若鹜”、“万人空巷”;“延续”与“沿用”、“考察”与“考查”、“进行”与“提供”等词语运用的辨析;以及在一段文字中根据“语境”修改语言运用的错误;等等。这就启示我们,虽然语言知识的学习来自于课内,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应落脚于生活。学习语言,其重点不在于学习“死”的知识,而应重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年试题的这种导向,对于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四、文学、文化知识测试方面,既考查了考生的知识积累,又突出考查了鉴赏能力,而且适当考查了知识的扩展。

   这部分内容Ⅰ、Ⅱ卷5个小题共14分。文学鉴赏能力的考查今年是选了两首唐诗,要求考生比较鉴赏分析,显然比去年增加了难度。尽管考生得分很低,但其导向很有意义。文化常识的扩展,考了“五岳”的名称,《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京剧行当的生、旦、净、末,题目虽然不难,但导向很好,引导学生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启示我们,高中学生应该增加文学、文化的知识,从高一开始就应该注意加强文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尤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鉴赏评析能力。

   五、文言文阅读方面,共17分,材料选自课外,但测试点涉及到的文言知识都来自课内。这就启示我们,文言文的教学,首要的是认真学好课内文言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要以此为基础领会文言文语段的文意,万不可忽视文言课文的语言学习而去望文生义地猜测句义,囫囵吞枣。

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篇4

要 多媒体辅助高中英语教学,为农村高中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语感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运用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打破农村英语教学中的区域性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和语言习惯的了解,实现跨文化交流,从而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现代教育装备;高中英语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1-0122-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断得到更新与完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最常见的课型。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英语教学,突显声像俱全、图文并茂、动静交互、直观形象等特点,它能使英语教材中较为抽象的常识变得生动活泼,简单易懂,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作为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笔者切实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为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对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在农村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感触颇深。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推进学生进行复杂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而传统的农村高中英语教学,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日益膨胀的好奇心。为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那些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带有时代感的典型事例,创设图文并茂、真情实感的教学情境,从各种感官刺激学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进行情态动词need和dare的特殊用法的教学时,笔者先用大屏幕展示几个例句,用较为鲜艳的字符强调关键词,用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讨论与交流。笔者因势利导,向学生提出更多的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化抽象知识为直观表现,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

随着知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抽象知识进入课堂,而这些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感知的,单靠教师的口头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要引入新的教学手段以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表象,可以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例如,在进行高一年级英语定语从句单元的教学时,学生需要掌握定语从句的结构、理解关系词、简化表达等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利用大屏幕展示定语从句的相关汉语意思,对照汉语让学生翻译成英语。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写出的英文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哪个是关系词,哪些词组成定语从句的结构。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有关定语从句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多媒体设备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优化了教学的结构,丰富教学情感,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大学生练习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言是在大量的操练、反复的练习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利用多媒体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大幅度地增加学生的实践量,显著地提高实践质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知识点是很多的,学习的任务很重,除了单词、短语、句式、语法等训练外,还有很多语言常识、阅读材料需要处理。教师的语言教学工作也很重,一节课下来,师生口干舌燥,效果不佳。如果教师运用畅言智能语音系统的点读笔进行教学,把上课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做成声音课件,上课时需要读什么就点什么,不需要教师的领读和泛读,用点读笔可以代替教师发音、带读等,大大节省教师的语言工作,提高教学效率。

4 运用网络资源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受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缺乏广泛的信息来源,网络的使用解决了这一问题,多媒体网络资源的运用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信息,大大丰富了学习内容。另外,农村学生缺乏英语口语训练的环境,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还原并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场景,有利于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进行高一英语将陈述句改为强调句的教学时,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为此,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对话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里的信息,在现实中和同桌或前后位同学之间进行句式转换的练习。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对句式的理解也很到位、很深刻。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了解更多的句式转换的例句,为课文的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得心应手。

5 多媒体网络资源能提供英语学习的背景知识,有利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的变迁、地域的发展、生活习俗、文学素养、文明礼仪、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信息的综合。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大大阻碍了学生对于英语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对学生的英语学有益处。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的英语文化常识再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进行有关称呼、各种动词的用法、各国习俗、句式结构等知识点的教学时,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图书阅览、上网查询等方式进行学习和交流,获得相关英语信息。这样教学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搜集整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完成训练之后,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于西方礼仪的网页,给学生展示中西方有关节日的不同习惯,尤其是与我国的差异,要让学生知道有些问题在中国可以问,但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禁忌,不能被提及。

在农村这样一个信息相对闭塞的环境中,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面很狭窄,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教育和背景知识的介绍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文化背景的导入和比较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以后进行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越来越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尤其是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将得到全面的推广和使用。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想学、乐学、善学、会学,从而加快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很好地落实了英语教学的目标。

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篇5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概括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几点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及全文往往只求表层意思,而不能理解深层含义。究其原因,学生自身语言知识有限,而且缺乏西方国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受中国文化教育的学生来说,了解西方国家风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词汇和句子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提高对全文的理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语言本身属于文化范畴,语言和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它成份的媒介。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加强文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外语,提高社交能力。

(三)有利于文化交流学生通过所学的语言材料了解民族文化,一方面可以受到国外文化的浸润,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外文化差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只有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豪和自信,才能在跨文化交往中求同存异,保持自我,表现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一)大学英语教师缺乏跨文化意识培养能力

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普遍缺乏跨文化的视野,认为外语教学就是讲授语言知识。近年来,随着交际法教学的普及和对英语教学中文化问题的讨论的增加,广大英语教师开始关注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但讨论、研究和教学的主要焦点仅仅集中在目的语的文化导入上。教师缺乏全面的中西文化观,无法在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1]。

(二)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大多数学生以为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用英语进行交际。虽然有些学生语言能力较强,但跨文化理解能力普遍较弱,如对交际方略、规则和礼貌等知识知之甚少。如果不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文化背景,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和行为不理解,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误解对方以致交际失败。

三、对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教学内容,增加跨文化素材

大学英语教材不仅仅是传输英语知识,还是传播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所以大学英语教材首先要从社会需要和培养跨文化教育人才的目的出发,协调好社会、学生、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学英语教材要体现两种文化相异的材料,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课文内容应该能给学生以清晰的有关外国文化或双语文化异同的概念。教材内容能与本国文化对比,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国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寻找两种价值观解释的热情。根据跨文化教育的需要,教材中应当介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及可以学习借鉴之处,要能帮助学生去寻找、获得和理解目的语国家的知识。

(二)提高教师素质,增强跨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跨文化教育是一种理念,不同文化各有其特点,可以互补,贵在善于吸收和扬弃。英语教师要积累深厚的跨文化知识,形成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理解的技巧,使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得到内化和深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英文和中文文化修养,正确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2]。

(三)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锻炼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从而透视各种文化的异同点、独特性及其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文化理解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激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异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外语,并且应用自如。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篇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被深入,陕西省中考英语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英语能力,英语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际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等,考查覆盖面广,考点多。作为初中毕业班英语老师,帮助学生做好迎考计划,研究复习策略至关重要。

一、分析学生现状,做好迎考思想动员

本届学生总体来看,基础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大部分个体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懒散,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尤其是在英语学习上有很大的被动性和强迫性。知识遗忘,空白现象严重,脑子里词汇量,词组量很少,且记忆得似是而非,更谈不上在具体语境中正确应用;知识点掌握不全面,不准确,语法理解偏差,懒得分析乱选一起;平时缺少练笔,很难写出结构,字母组合以及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句子,更谈不上写出层次性强结构完整的美文。笔者认为,首先要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鼓励其和老师一起加油,从头复习,查漏补缺,系统总结归纳知识,一起提高。其次是讲究策略,化难为易,重拾自信先让学生的思想轻松起来,自信起来,然后乐于和老师一起冲刺中考。

二、讲究策略,科学迎考

2.1紧扣教材,夯实基础。现用教材是循环上升的,知识复现率很高。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把三年来所学课本知识进行重新归类,把同一话题或语法划分成新的大单元,从重点单词到短语以及句型进行系统扎实的梳理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单词讲究会变形应用,短语会做到会造句,重点句式要背诵达到脱口而出。从七年级复习起,每过一个单元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过关演练,逐步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引起其兴趣。由于各科都在挤时间抓学生,整个复习过程漫长辛苦,所以教师要狠抓课堂,抓考查,关键是督促鼓励学生动起来,自己总结各词性的功能和用法,在运用中体验句型结构,从普遍到特殊,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弄清知识之间的相互区别,进行系统有序的总结归纳,使之成为知识网,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为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补充,组织课堂活动,随时考查,灵活应用,避免枯燥单调的讲解语法知识。结合每个单元的重点句式,指导学生编写对话,或者写作文。其实相当于中考给材料作文。只不过该书中给的材料多且多可以直接拿来应用于对话或者作文中,这样学生课后自己在家可以轻松作文,加强谋篇布局训练,书写训练,教师要及时批阅,在课堂上纠错或者表扬美文以及进行对话表演,形成竞争,激活复习课堂。切忌布置大量的机械抄写作业,或者无选择的布置大量试题。英语中考知识面广,考点多,但是并不复杂,切忌搞偏怪难题,整得自己累,害得学生叫苦不迭。

2.2专项训练,掌握技巧。根据中考说明题型,进行专选训练。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1.首先听力三个题型,要求学生巧用时间差,快速读题,心中有数,每天训练,保持听力的敏锐度。听句子选应答语符合英语习惯或句式要求,听对话内容还要抓住问题关键,听短文前先熟悉问题,有针对性的听。注意听、猜、分析答案。

2.单项选择:让学生说出答案和原因,一人一题,随机点名,人人都要有所准备。要把所学的单词、短语、句型及语法知识,结合所给语境选出合适的选项。教师随时指点用法,做到触类旁通。学生在做题时认真审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排除法、比较法、逻辑推理法、固定搭配法及关键词法等进行解题。切忌题海战术和重复浪费时间。

3.完形填空。旨在培养学生整体阅读、整体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充分注意逻辑上的合理性,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仔细推敲联想文意,并根据各个具体选项的含义,选择最佳选项。纵观近年来陕西省中考试题,该题着重词汇和短语的考查,鼓励学生平时注意加强扩大词汇量和短语量,注意近义词,近义短语的区分,抓住零碎时间,随时记忆。

4.阅读理解。陕西中考阅读题量大,包括任务型阅读,须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五篇短文的阅读并解决其中问题,占分比例很大。但考题答案多在文中,一目了然,只有个别考题须通过分析全文,领会文意,通过分析推理总结答案。平时训练学生限时阅读尤为重要,一般先把问题通读,明确题意,然后带着问题去看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划出答案所在行;再细读全文,捕捉支撑主题思想的细节,推敲试题与短文的联系,确定需要逻辑推理方可得出的答案。教师需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中考阅读题目怎么出,题目本身可能会出现哪些生词。坚持每日必读,平时阅读作业可布置阅读并提问切回答问题,在文中划出答案,或者写出文章大意等。以防止学生胡乱选择,应付差事。

5.交际运用。考查形式一,句子形式多样,无固定模式,要求学生先阅读方框中的句子,搞清每句含义,并大概了解对话内容,然后通读全文,搞清对话话题及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语法句法功能,英美习惯用语,前后对应,相互印证,选择正确选项并准确填入。形式二多考察问候语,结束语,以及根据答语写问题。从答句求出问句,从问句求出答句。教会学生充分利用所给提示或上下文,认真分析,从下句受到启发,有必要时,从全文中推敲求证。题目全部完成后,应将整篇对话再默读一遍,看看所填内容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语法,是否符合英语习惯。平时训练注意强调书写的准确性,包括单词拼写,大小写以及标点符号等。

6.短文填空和翻译句子。指导学生,先从所给单词入手,理解词义和其可能的变化形式。然后一读文章,理解文意,根据词意,固定搭配,并列,转折,原因等,基本完成空白;二读文章,注意抓开头,抓关键词,判断动词时态,名词代词的数和格,数词的形式,观察前后判断形容词副词以及其比较等级等;三读文章,检查改错。

翻译句子的综合性也比较强,但多是常用短语和重点句型结构。平时注意让学生积累短语,做题时注意根据中文意思,分析语境,找出空白部分,抓关键词正确运用其形式。

7.写作。坚持写作训练的经常性,注意文体多样,话题多样,教会学生认真审题,能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文体,并进行整体构思,层次分明,首尾照应等,选择合适的句子,注意表达方式符合句法要求,灵活多样,语法,标点,拼写正确,通读全文,修改错误,用适当的连词,谚语使文章更精彩。注意版面设计美观合理,修改所用符号规范,禁止乱涂乱改。及时归纳收集常见病句,师生共同加以分析,降低再犯的机率。同时归纳收集精彩文句,展示优秀作品,并在全班点评,大加赞赏,鼓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表扬使学生有成功感,从而逐渐提高整体写作质量。还要注意,平时让学生积累优美文句,背诵优秀作文,热点话题的范文,积累语言知识,培养语感。

总之,有效复习科学应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学情,不断摸索更加行之有效的应考策略。

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篇7

从一般教学论讲:教学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是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根本区别点。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传授知识,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我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德、智、体、美素质的全面激发。而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素质。

这里要对语文素质作一全面理解。语文素质应包括:语文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

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弄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的目的任务。因为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工具。儿童是在逐步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获得语言,而同时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情感。读书,还会提高学生的说话、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说的话、想到的事、看到的事或做过的事,用口头或文字表达出来,进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了解。也就是说,只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才能学会各科知识,所以语文学科具有再认知的功能。其再认知的功能体现在:(l)通过语言实践获得语言,获得字、词、句、段、篇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利用语文能力进行交流、解释、记忆;(2)通过语言理解和记忆获得各科文化科学知识;(3)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即自学方法。这三项认知功能,以第一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有这一基本认知功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再认知特点;学生具有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所以说学好语文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基础。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动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才把语文称之为基础工具学科。

凡工具学科,就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数学是工具学科,要具备计算能力;语文是工具学科,必须具有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倒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里谈的习惯,即指能力而言。这段话说明:第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叶老把语文能力看作为“生活的能力”。也就是“新大纲”所提的学习语文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总之,要达到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二,明确指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必要的,通过理解获得知识;理解知识之后,还必须通过语文实践形成语文能力。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出发点──知;一是终极点──行。由知到行,必须经过理解和训练。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培养小学语文能力的意义。从而也说明:江西省资溪县从80年代初所进行的小学“语文能力”教材教改实验,正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该项实验的内容提出:“以能力为序列──能力训练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的教学思想;以课文为例子──能力训练的教材运用;培养学习兴趣──能力训练的心理动机;指导学习方法──能力训练的途径;养成良好习惯──能力训练的归宿。”这一套“语文能力”教材教法体系,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有了保障。

二、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进行严格训练

小学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行”就是实践,就是练习。叶老还指出:“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来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替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这段话虽然是针对练习写字的技能技巧而言的,但同样用于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形成。这段话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和语言习惯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师讲解、指点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练习,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训练;(2)语文能力训练必须落实在学生身上;(3)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按照规格认真练习,来不得丝毫马虎。所以小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语言训练,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篇8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教学;人格培养

1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

1.1重视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而前进的,要改革就离不开创造与竞争,创造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要求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只有培养和造就出大批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够经受困难与考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保障。重视学生人格素质,正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做出的必然选择。

1.2重视人格培养也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健全的人格体现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于大学生的全面期望和要求,大学生一般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健全的人格视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和道德价值的目标,并直接加以模仿和追求。大学时期是广大青年学子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这些特点为其人格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中所存在的一些弱点,如果不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人格培养与教育,这些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所以,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培养大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现行外语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的缺失及其原因

2.1重视语言,轻视甚至忽视文化

现在的外语教学都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浅层化的通病,或者说教学工作都是在语言工具的层面上进行,而很少自觉地全面地从文化意蕴的层面上进行。这不能不说是外语教学,特别是外语本科教学甚至硕士研究生教学的缺憾。这种浅层化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浅层化的,体现在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在英语听力课教学中,不少学生用于听力训练的时间并不少,可是进步却不快,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太少;同样,说的能力也不仅仅是语音语调的问题,学生只有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了解西方文化的情况下才能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达到交际的目的;在阅读上,有的学生在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时,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也清楚它的语法结构,但就是弄不懂它的含义,其原因往往是由于对该句或该段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写作时要写好地道的英语作文,除了要加强语言的基本功外,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熟悉英美文化,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孕育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在翻译时只注重句子表面的理解,认为每个单词都认识了就能翻译好,结果译出的句子不通顺、不达意,甚至扭曲原意,这其中文化背景因素占了很大比重。

2.2重视语言知识,轻视甚至忽视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形成了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应付英语四、六级的考试,从而影响了专业知识学习。原因很简单,专业学得再好,英语没过级就毕不了业,这是不正常的。目前四、六级考试不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在于测试学生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识别能力,这是本末倒置的。应试教育下的考试只注意语言基础知识,以客观题为主,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在这种情况下,在思想观念上,教师、学生均注重语言基础知识“教”与“学”,不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应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60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最终导致了语言教学没能达到运用的目的;外语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对于应用能力的理解,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认识就是将其与口头表达能力相等同,其实在英语教学界,早就存在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或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等的讨论。

3外语教学中注重人格培养的对策

3.1以学生为主,探讨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学习者并非可塑的泥土,可由老师任意捏成其它的东西。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所有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现在,我们的外语教师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外语教学中考虑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大纲、一套教材来教这些内容?而应该是:促进外语习得的条件是什么?我们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创造这些条件?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从教学理论的角度看,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交际的双方都是人,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活动。交际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的:信息层次和情感层次,外语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在情感的协同下进行的。学生是否能学好外语在于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发挥;只有使课堂交际化,师生才能融合在智力与情感的交际过程中;只有学生身体力行,经受多方面的学习和锻炼,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外语教学应该对人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识与意识等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把情感、策略、文化作为课程内容与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把学生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智能;强调了解文化差异,增强全球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2发展外语创新教育

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篇9

关键词知识结构输入英语教学细化具体化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KnowledgeStructureinputResearchinenglishteaching

SUnYi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014)

abstractinthispaper,from2001to2011onthedomesticforeignlanguageknowledgeofthecorestructureoftheenglishjournalarticles,andotherperiodicalsinputonthistopicontherepresentationofarticlesintheliteraturesearchandstatistical,analysisofthestructureoftheinputcurrentknowledgeofenglishstudiesbasictrendsinbasicandhigherenglisheducationproblems,concludesinenglishteaching,howtomaketheknowledgestructureofthedetailed,specificandsystematicisthefocusofresearchinthefield.

Keywordsknowledgestructureinput;englishteaching;detailed;specific;systematic

0引言

人类的英语语言知识怎样变为学生个体的英语知识,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通过教学将英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英语认知结构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学习英语就是要掌握另外一种完全区别于汉语的语言系统,而判断能否掌握这种语言的标志是能否具有对英语知识结构“内化”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曾提出,语言包括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两大方面。语言能力是指操某种语言的人有把这种语言的语法“内化”的能力。它是关于某种语言的规则系统,说话人可以根据该系统说出和理解无限多的句子,识别语法错误和歧义。语言运用则是指具体的语段,运用语言能力说出来的具体的话语,也就是个人在说话和写作时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内化”的过程有两个方面:语言学习(languagelearning)和语言习得(languageacquisition)。就英语而言,“学习”是指对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篇章、修辞等各个层次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习得”是指在英语环境和英语交际中,不知不觉地掌握英语的全过程。要真正学好英语、教好英语,首先应该深入理解这一系列概念。

1英语知识结构的概述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可见知识结构在学科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学生懂得了知识结构,有助于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回忆。记忆规律表明,如果把所学的知识纳入一个结构,就不容易忘记。相反,若仅强调各单项知识的记忆,时过境迁,很快就会忘记。所以布鲁纳指出:“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认知心理学认为,各种知识都是对于按一定的关系和一定的模式构成的事物结构的认识。因此,每门学科也就是与某一种“事物结构”相应的知识结构。而人们去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时,总是要通过包括感知、理解、推理等一系列的认知的活动,在这个认知活动中,人们就会形成一定的认知模式,即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存在于人体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英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英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英语认知结构的过程。英语的知识结构作为便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它以教学大纲、教科书即教材的形式出现。英语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按一定的顺序编成的知识结构,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确定无误的科学性。我国英语教育的英语知识结构主要涉及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两个大方面:语言知识方面又分为词法和句法,词法主要包括词汇量、各种词类的学习和构词法;句法包括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虚拟语气、主谓一致、倒装、强调、省略等。语言运用则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四大方面。

2英语知识结构输入研究的基本趋势

本文将2001年到2011年发表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有关英语知识结构输入的文章以及其他期刊上有关这一主题的代表性文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国内对英语知识结构输入的专题研究非常有限,研究大都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法、教材和大纲等领域。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才逐渐转向关注外语教师在教学中所拥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以及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研究成果多是论述外语教学理论及外语教学技能或是对外语教师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等专业素质的罗列。但是,并未对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如何恰当地进行知识结构输入做出深入的研究。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多的暴露出由于知识结构输入不合理而造成的问题。

2.1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包括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原有的课程标准已无法满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为解决这一难题,近几年来,国家对现行教材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科目为3+X,英语是重点科目之一,教师和学生对英语学科都非常重视。然而,英语这门学科有其独特性:零散的知识点特别多。这些零散的考点就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有的学生在单独学习某个知识点的时候,能够很好的掌握,但一旦把众多的知识点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显得很茫然,拿不定主意了。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虽然每日刻苦攻读,勤于记忆,也确实记住了不少东西,但到了具体应用的时候,往往失去条理,身临考场,常常不知所措,在答卷中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错误。基础教育的英语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英语知识,尽管我国教育界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学生最终面对的还是高考。高考录取是按照分数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所以,分数决定学生的命运。如何系统地帮助学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内容,是每一位英语老师都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学生能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将已获得的零散的英语知识,通过分析、归类、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教师在此基础上将知识的传授转化成能力的培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收益。因此,知识结构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显得尤其重要。一旦学生懂得了知识结构,就会有助于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如果把所学的知识纳入一个结构,就不容易忘记了。相反,若仅强调各单项知识的记忆,时过境迁,很快就会忘记。重视知识结构的教学,学生便能学到完整的知识,教学效果相对来说就会好很多;反之,忽视知识结构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会支离破碎,教学效果就差。

2.2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003年教育部颁布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生英语水平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随后,全国180所高校从2004年2月启动为期1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从教育部对全国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思想相对滞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和陈旧,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与中小学教学相对脱节,应试教学倾向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素质有关。Shulman(2002:250)论述“高校的教师必须拥有胜任特征并展示在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方面,学科知识指的是掌握概念和概念的主要结构,教学知识指的是指导、管理、评估和与学生交流的技能,学科教学知识指的是通过多种教学模式传授学科知识以提高学生理解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就的能力。”Bartels(2003:738)认为:“教师的学术知识包涵语言学知识、经验知识、了解应用语言学知识和研究、统计学知识、懂二语习得理论、整合和运用知识能力、丰富个人知识库能力。”国内学者林崇德、申继亮等认为,一位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主要具备三方面的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笔者通过对我国英语教学研究现状及高校英语教师的素质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现今高校英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构建学生多元化的专业知识结构,而高校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会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这学生知识结构的发展形成。因此需要高校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构建合理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而高校英语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学科知识结构尚不够合理,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全面,很难进行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教育理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对教育科学相关理论、教材教法及教育科研等诸多相关理论认识肤浅;(3)缺乏外语教学中本应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相关的知识。

3对英语知识结构输入研究未来的展望

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只重视知识点摄取,而不注重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总结,使其细化、条理化、系统化,那么获取的知识就会杂乱无章,这样记忆的知识也是零散的、无条理的,不利于使用时的灵活提取。由此可见,对英语知识结构输入的研究已成为现今我国外语教育界研究的重中之重。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如何合理的进行英语知识结构的输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知识结构更加细化、具体化和系统化以及教师应该如何提升个人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和不断发展的教育对于创新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将会成为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这必将推动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前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王文斌.学科渗透与语言学研究的创新意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5]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6]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

大学语文知识点大全篇10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的意义

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任务,对于那些有听觉障碍的学生来说,这种交际能力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让聋哑人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交流能力,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交流需要,能够确保这些听觉具有障碍的孩子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语文知识是一种基础知识,是学生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条件和有效工具。而且,一定的语文能力能够帮助聋哑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智力水平,提高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和道德觉悟,能够促使这些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二)对聋哑生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

《特殊教育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向那些聋哑学生传授发音、说话、看话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们进行汉语言的基础教学,培养这些聋哑学生理解及运用汉语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能够确保自己基本生活的开展和进行。”在特殊教学学校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进而使他们在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知识不断内化,形成一种能力。总而言之,特殊将学校的语文教育就是为了能够传授给那些特殊学生一些交流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确保他们的日常交流。

二、全面分析现阶段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学现状

现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语文作为课时最多的一门学科,花费了教师及学生大量的精力,但是最后获取的效果却没有那么理想,聋哑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上始终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如现阶段不少中学生在基础语文知识考核中只达到及格水平,那些自拟题目的写作部分还无法达到及格。这种十分落后、缓慢、较差的学习效果已经成为特殊学校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经过笔者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正确认识聋哑学校语文教

育的特殊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当前的聋哑学校教学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和实施方法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聋哑学生的特殊性,没有顾忌这些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和接受的能力,加之特殊学校的教师有一部分来自于普通学校,就出现了一些与普通教学攀比的现象,使得聋哑语文教学更加倾向于普通学校语文教学,脱离了聋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教师对聋哑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形式研究的力度也不够大,没有形成更加系统的教学模式。

(二)语文教材的设计也比较繁琐,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现在特殊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全国统一编制的语文教材,是充分考虑这些特殊学生经过教育够能够拥有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而编制的,为此,在语文教材中收纳了十分丰富的知识,知识间有很大的跨越性,这就导致教材中的知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对于每个阶段的学习要求没有明确的界限。

(三)重视讲解、教学和结果,没有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特殊学校的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对聋哑学生的语言训练结果,却没有重视起对聋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强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忽视了他们书面表达的能力,导致学生具备的能力不全面,不能应付生活中交流。

三、改善现阶段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现状的有效策略

(一)坚持贯彻特殊人群教育教学方针,实施符合聋哑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课堂一定要严格贯彻国家对特殊人群提出的教育方针,结合这些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特点制定出适宜的教学方式,为他们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并且运用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使这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弥补聋哑学生缺点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提高聋哑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拥有基本语言表达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各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建立正确的思想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