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十篇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十篇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8:45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篇1

关键词:地形条件;因地制宜;教育建筑;景观校园

abstract:21stcenturyeducationconstructionshaveitsspecificdisposition,processesthegoodcampusconstructionandtheenvironment,theterrainrelationsisextremelyimportant.thisarticlethroughreachestheuniversitylightyoungtigerinstituteplandesigntothecedartheanalysis,combs,elaboratesactsascircumstancespermit,fullytocarryontheconstructioncreationusingtheconstructionbasecharacteristicthedesignidea.

Keywords:topographicalcondition,actsascircumstancespermit,theeducationconstructs,Landscapecampus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16-03

收稿日期:2005-12-06

作者简介:徐仁林,上海远东建筑设计院院长,教授级高工;李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硕士

地形与自然环境是建筑设计的最大潜在力。在本方案中我们通过对地域自然条件及场地环境资源的理性分析,应学院独特的建设基地,结合基地条件进行空间布局与建筑设计,注重地形特异点的活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使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融合。

建筑与自然地形应该是相互依托的关系。杉达大学光彪学院两面临水,自然条件优越,因此处理好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本案致力于营造庭院化、生态化的校园环境以及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1基地特征与因地制宜

杉达大学于1992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部分教授发起创办,1994年正式建校,是上海第一所具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民办大学。校区总占地420亩,拟兴建148,000m2的建筑,总体规划还需考虑容纳3万人的体育场馆一个。

基地内县城污水干管南北贯穿基地东部,设计时两侧各退避10m。此外,位于基地南侧原有的高压走廊须保留。

基于场地特征的分析,校园空间序列主轴与市政污水干管方向一致。图书馆的设计便是我们根据现状条件和规划要求而拟定的,在其平面布局上,为了避让埋深5~6m、管径1.2m的地下污水干管,我们把主要的建筑体量划分为两个部分。东翼一共6层,容纳图书馆的主要功能,西翼一共9层,以研究用房为主。东西两翼通过位于5-6层的跨越空间联系。

图书馆在总体校园建筑形态中处于中心和统领全局的作用,具有极为突出的标志性。我们把属于研究生用房的约7000m2的研究用房与图书馆统一考虑,在建筑形体上一起进行研究,而在内部功能划分上则相对独立。这样一方面使图书馆在建筑体量上相应增大,高度上得以提高,其中心地位更加容易突出。

2教育建筑的布局与空间形态

教育建筑是一个受到诸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综合体,自然、地域、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都会对之产生不同作用,其规划设计已从早期建筑单体的简单组合,发展到21世纪以空间环境设计为重点,着眼于建筑与自然、与地形的结合,着眼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校园总体规划布局从周边环境、基地特征和校园内部功能构成出发,分为校前区、教学区、生活服务区和体育运动区。

校前区位于基地北端,结合主入口,两侧分别安排行政办公楼与科学实验楼;教学区位于基地中央,相对远离城市干道,便于形成安静的教学、科研环境;生活服务区位于基地东南端;体育运动区靠近体育场南侧布置,两者形成一个整体。

结合规划布局,学校的空间形态处理有两个重点:外部空间体系和实体建筑形态。这是光彪学院总体校园形象构成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在建筑形态上,我们以单纯的几何形体和大体量凸现图书馆的主导地位。总体上由一圆柱体切割而成,从而在校园内各个角度都有比较一致和显著的良好视觉效果。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大面积玻璃的图书馆大楼更是晶莹剔透,成为整个校园最为光彩夺目的建筑。特色鲜明、形象突出、充满朝气的建筑形象和富于变化、充满活力与人文气氛的外部空间序列共同创造了学院深具感染力的整体空间形态。

光彪学院的实体建筑形态结合主要功能分区,形成三个建筑群体形态中心,分别是入口建筑群、教育建筑群与生活建筑群。入口广场一角的钟塔是入口建筑群的制高点,从空间上丰富了形态变化,成为重要的视觉焦点和标志物。教育建筑群处于整个校园的中央部位。图书馆与教学楼在总体布局、平面构图和三维形态上对比鲜明,使其成为整个校园的形态中心。

一系列的外部空间节点组成了校园空间序列。入口广场是整个校园的门户区域,主要强调对人流的引导和庄重、大气的空间氛围的塑造。图书馆之间的开放空间建立了建筑内部空间同校园外部空间之间的关联,同时在意向上隐喻了“知识空间”向整个学校的渗透和蔓延。统一的校园空间序列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建筑群体布局和空间布局的内在秩序和逻辑性,创造富于变化、促进交流的场所。

3园林化景观校园的设计理念

环境与建筑一体化是本案的重要理念,我们从一开始就将环境设计园林化、生态化纳入整个设计体系,引入自然、营造庭院的概念贯穿始终。因为环境与建筑是无法割裂的,环境不仅是建筑的背景,它与建筑的关系不应是单纯的叠加,而是存在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建筑群坐落于美丽的园林之中,师生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与自然相沟通,体味天地间永恒的秩序。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高品质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的校园,使人联想到万物复苏、气象更新,它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使学习、工作的紧张疲劳得到缓解消除。我们通过绿化、水体与广场的景观规划,为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交往空间,体现出“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

建筑组群中最富于空间意趣的就是庭院部分,它使得建筑与自然之间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庭院意境的开拓能造就宇宙自然的缩影,使人“观亭中一树便可想见千林,对盆里一拳亦即度知五岳”,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意。本案中学校的公共教学楼与学生宿舍掩映在庭院中高耸树木的绿叶浓荫之下,生活于此的师生们在庭院中寻求属于自己的自然小天地,感知四季花木更迭,晴雨晨昏变化。

舒适、宜人的庭院空间是杉达大学光彪学院外部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幢教学楼围绕图书馆围合出五个既独立又相连通的教学区庭院;学生宿舍区内的各个庭院则更强调休闲与宜人的特征。在庭院空间的塑造中,我们既注重研究这些空间本身的性质,同时也强调庭院空间同校园空间序列之间相互穿插渗透的关系,从而建立各种不同的校园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师在庭院中用可触及的事物――花、草、水、石,去表达不可触及的视觉想象,并试图传达如诗般的感受。这种精致的庭院小环境比之大片绿地与人的尺度关系更加协调,能够营造愉悦赏心的气氛。环境的人情味将影响人的行为,使师生们在其间自由放松地交流、沟通、自习、休憩,形成文明的校园风气。

种类繁多的植物将给人以多种质感,使硬实的钢筋混凝土或砖石建筑造型得以打破它的单调感。本案的绿化景观设计将不只局限于地面,更有“空中园林”的塑造。校园东侧的阶梯教室以及教学楼弧形屋盖下的部分屋面均有绿化的延伸,透光屋顶下的空间成了彼此沟通与辩论的平台。研究生宿舍的建筑屋顶也考虑布置成屋顶花园,以方便学生进行室外休憩。有了这些空中花园,当居住者凭窗外眺时,映入眼帘的尽是美丽的绿色环境。

4环境景观与建筑的借景构境

我们以校园空间系列为主要骨架,设立了一系列的环境景观节点,这样不但创造了丰富的视觉效果,也提升了校园环境的总体品质。

入口广场景观节点,通过丰富的建筑造型、多种造景要素的综合处理,塑造富有特色和标志性的校园入口景观。图书馆前广场景观节点是从校前广场进入校园核心区的过渡和前奏,因此在景观处理上强调通过对矮墙、花坛、地面铺装的整合运用,引导人的视线和步行行为。图书馆之间的景观节点通过各种造景手法,结合雕塑和休憩设施的配置,扩大和延伸了图书馆的学习、交流空间,同时成为空间序列上南北两个方向的视觉焦点。

生活服务区开放空间则不同于上述景观节点的秩序感,它是散点式的,如同随意洒落在地面的片片绿色宝石,或隆起或下沉,由一条源自图书馆的彩带串联起来。

此外,在教学建筑区内还有着室外幽静自学区。教学楼间自学区以草坪为主,嵌以或长或短的石板条和若隐若现的卵石,配合高低有致的树木栽种,形成柔软亲切的氛围。图书馆西侧自学区则为一系列波浪起伏的草坡,中间穿插小路,安置庭院家具,周边设置绿化隔离带,营造幽静的自学环境。

由古而今,中国人讲究顺应自然,对自然敬之爱之。这一思想表现在建筑空间的处理及布局经营中,就是想方设法去接引无穷的宇宙自然。我国的传统建筑一向善于利用门窗来借景构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使人在建筑中也能与自然取得联系,通过门窗将自然景象浓缩成一幅天然画卷。

本案的设计也充分利用了这一手法,将室外景色引入建筑内部。如图书馆建筑大量运用了玻璃材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欣赏领略到窗外的自然天趣,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室外绿化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玻璃幕墙反映着周围的天光云影、树木花草,不同季节的植物色彩变换着玻璃墙面的景色,而且当光线透入建筑内部时,具有极其丰富的光影效果和独特的室内空间气氛。

5融入环境的建筑设计

处于优雅迷人的绿色园林景观之中,光彪学院的建筑群体设计力求与当代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在建筑风格上体现现代、简洁、精致的总体特征。立面设计强调逻辑与韵律,建筑色彩以浅色为基调,色调明快。

科学实验楼的空间位置非常重要。首先它相对靠近城市道路,有着塑造城市界面的功能;其次,它位于入口广场一侧,需要在东面完成对广场的围合;第三,它对整个校园建筑布局起平衡作用,形态必须比较完整,没有过多的形体变化。我们最终选择了倾斜的错位梭形就是整合以上要求的必然结果。连续和富有韵律感的弧面完成了城市界面到校园入口广场界面的自然过渡,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体量上的差异、梭形所具有的明确方向性以及错位所带来的形体变化,又使它不会挑战图书馆的主导地位。

教学楼东向临河是节奏鲜明的大空间阶梯教室、通透的楼梯间、层层连廊和一根根立柱撑起的屋顶。教育空间的开放性和交融性在此得到充分体现。东北面主入口三片巨大的弧形墙面将学子引入知识的殿堂,透光屋顶把阳光引入其下的平台,使之成为社交与沟通的场所。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篇2

关键词:园林式;国宾馆;环境设计;盐城

abstract:thisarticlewiththestateenvironmentallandscapeplanning,yanchengcityasanexample,theyanchenglocalfeaturesandcultureincolor,refininghumanresourcesintegration,andartistictechniquetogardenfullexpression,tingYuanlandscapeconstructionasthemainlinewillbetheentirefieldinseries,inthemoderngardengreenlandplanningrecreatehumanisticplaceculture.throughthecasestudy,thispaperdiscussestheroyalgardenhotelinlandscapedesign,howtomakefulluseofthesurroundinglandscapeconstructionland,optimizinghotelfunctionlayout,perfectarearoadtraffic,toimprovetheimageofthehotel,modelwithlocalcharacteristicsandatthesametime,showthehotelcourtyardlocalcontextoflandscapespacemethodandmeans.

Keywords:garden;State;environmentaldesign;yancheng

中图分类号:tU97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背景分析

盐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自然生态资源独具特色。

盐城市新盐阜宾馆选址于盐城市东南部,东面为盐城新区,西面隔通榆运河与盐城老城区相望,区域位置优良;规划场地东侧为天山路,南面为开发大道,交通条件便利,利于开发;场地南侧有较宽的绿化带与交通干道相分隔,避免了交通噪音,西侧与通榆运河之间有100余米的绿地,生态背景浓郁。

二、基地现状分析

规划范围:新盐阜宾馆总用地面积13.82公顷,本次规划区域为新盐阜宾馆内的景观用地,总面积约11.10公顷。

基地地势总体相对平坦;环境条件优越,用地条件良好。如何整合空间体系与周围景源、突显水系周边景观特色、增加宾馆内景观的层次性,展现宾馆的地域特色与地方文脉是本次设计重点研究的问题。

三、总体思路

1、设计主题------绿庭韵情、雅舍礼宾

设计以“绿庭韵情、雅舍礼宾”为主题,在深入分析基地自然风貌的基础上,以庭苑景观营造为主线,充分利用建筑周边景观用地、优化宾馆功能布局、完善区内道路交通,提升宾馆形象,塑造具有地域特色同时又展现地方文脉的宾馆庭院景观空间。绿庭----绿色庭苑、自然生态;韵情----地域特色、地方文脉;雅舍----建筑庭院、有机相融;礼宾――尺度相宜、人文关怀.

2、设计手法:

(1)景观整体协调与连续性

(2)重点突出,形成主次呼应的景观序列

(3)优质环境的创造、引导宾馆良性发展

(4)生态建造,渗透绿色水体资源,突出宾馆的景观架构

(5)因地制宜,节约工程造价

四、设计方案

1、规划结构分析与用地布局规划(主题鲜明、灵活布局)

规划力求结构体系清晰,平面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充分体现科学性与自然性的有机结合。规划采用“一脉、一带、四苑八景、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一脉”:以水系作为联系宾馆景观空间的脉络,形成整体架构,组织功能分区与景点布局。“一带”:在宾馆东部毗邻天山路一侧,根据人流集散量较大的特点,设计带状的宾馆公共开放空间,满足功能需要,整饰宾馆的沿街立面效果。“四苑”:结合宾馆的建筑布局,针对不同的建筑功能与地形特点,合理布置四大主题景苑,形成丰富多样、统一协调的整体空间景观效果。“八景”:在景观节点中,根据季相特点、风格特色、文化内涵等,提炼出八个反映盐城自然地域特色和人文内涵的主要景点重点打造,完善主次呼应的景观结构。“多节点”:针对宾馆内部交通、主要水系流向、建筑功能特点等设置庭苑内多个景观节点,形成相关区域内的视觉核心与亮点。

2、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以绿庭韵情、雅舍礼宾为主题,利用“一脉、一带、四苑八景、多节点”

的空间结构,合理组织用地布局。整体布局既衔接自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又各有特色、相对独立。总体布局为“一带、四苑”:

“一带”――宾馆公共开放空间

景观特色:现代简洁、亲切和谐

功能特色:人流集散、快速便捷

“四苑”

(1)“近山苑”

景观特色:自然生态、质朴野趣

功能特色:生态屏障、绿意盎然

(2)“平湖苑”

景观特色:开敞大气、五彩缤纷

功能特色:休闲游憩健身、公众玩赏

(3)“临溪苑”

景观特色:静谧闲适、自然流动

功能特色:滨水漫步、休憩赏景

(4)“礼宾苑”

景观特色:庄重开阔、大方得体

功能特色:重点突出、展现内涵

3、景观系统与空间分析

以“脉、轴、区、点”构架景观空间体系,形成有机整体。

景观脉络:以小纵湖水体为脉络,组织宾馆内部环境的景观元素。

景观轴线:结合建筑布置、道路走向等设置若干景观轴线,形成视线上的呼应关系。

景观片区:结合“宾馆公共开放空间”、“近山苑”、“平湖苑”、“临溪苑”、“礼宾苑”形成功能不同,各有特色的景观片区。

多景观节点:根据方案总体布局,结合主要道路交叉口、主要水系沿岸、功能区块重点部位、景观轴线等,合理设置景观节点,形成视觉亮点,并通过空间与轴线的组织,结合文化内涵的挖掘,构成完整的景观体系。

“八景”―重要景观节点:重点区域、重点地段设置重要景观节点与地标,注重刻画盐城的自然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在空间尺度上统领全局,可作为宾客观景与活动的主体空间。八景包括:“盐渎印象”、“青矶叠瀑”、“纵湖秋月”、“长堤春晓”、“海天鹤乡”、“金滩珍鹿”、“贵宾林荫”、“荷塘涟漪”

若干次要景观节点:结合各景观片区交通路线及空间场所,合理布置若干次要景观节点,形成丰富多变、富于层次感的景观空间系统。

4、绿化系统与植物配置

(1)植物景观的规划原则

多样统一原则:将植物景观规划与周边用地布局相结合,整体规划、分段设计,空间上重视沟通与流动,形成总体融合、高潮迭起、极具自然生态气息的景观序列。

生态设计原则:遵循生态设计的原理,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强调整体环境的生态化构建,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提供宜人的休闲空间。

特色突出原则:对不同景苑的植物景观进行合理搭配,景观视觉效果强烈,特色明显。

因地制宜原则:规划充分结合现状用地特点,采取相应的景观处理措施,使山林坡地植物景观、湿地水生植物景观、休闲观赏植物景观、建筑配套植物景观、绿化缓冲植物景观等与周边环境有机衔接,相映成辉,提升规划场地整体的环境景观品质。

(2)植物景观的配置类型

规划场地的植物景观的配置类型主要分为五种类型:湿地水生植物景观:休闲观赏植物景观:山林坡地植物景观:建筑配套植物景观:绿化缓冲植物景观

5、水体利用与竖向设计

基地内的水体改造与利用的原则有:1、满足水利要求:2、岸线处理方式:3、增加亲水性:4、水系整体化处理:5、竖向设计。规划因地制宜,采用多层次、多样化的空间布局形式,利用局部竖向地形的变化,通过草坡、台地、台阶、步行道等方式将不同水平层面的活动场所串联为整体,上升、下沉和地面层相互穿插组合,形成一幅丰富多变的竖向立体景观画。

五、结语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篇3

[关键词]联排别墅;植物配置;宅间绿化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3-0002-02

1.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更多的人选择别墅这种居住方式,因此各种别墅层出不穷。相对于较为稀缺的独栋产品,市场上更为丰富的是各种风格的联排别墅产品。与此同时对于联排别墅园区内的绿化植物的配置问题也被园艺工作者给与更多的重视。对于如何选择别墅园区内的绿化植物,如何将其合理的配置更是需要设计人员不断地提高理念,做到从造价到美化效果,到满足生态功能的合理设计。

2.联排别墅的绿化分类

集中绿地-―联排产品通常集中绿地面积较小,并且承载了较多的功能,如儿童活动场地、健身器材场地等。绿化空间宜以大乔木、中乔木为主,主要满足遮荫功能,并多种植开花植物。对于分块较多集中绿地可以设置各种主题,如香草园、玫瑰园、秋色园等。

庭院绿地―对于地产开发产品来说主要意味着样板庭院。除了常规的大乔木与小乔木外,样板庭院植物设计应该更注意生活情趣的营造,更贴近客户日常生活,可以给客户一个较为实际的想象。可以较多的运用果树,如柿子树、香柚、樱桃、桔树等;并增加一些移动式种植箱种植室内植物如散尾葵,虎皮兰等,增加生活情趣。草花的布置为庭院的点睛之笔,可根据季节做不同的选择。

宅间绿地―联排别墅项目的绿化空间,宅间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不同项目类型的要求也不同。大多西班牙风格别墅,宅间绿化兼作绿篱,有隔断内外庭院的作用,绿化较厚实。英式、中式、法式的联排产品大多设计庭院围墙,绿化相对较薄,与院墙结合设计,形成丰富的立面与空间效果。

3.联排别墅风格种类

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联排别墅风格为西班牙式、中式、英式、法式。笔者从具体参与过的项目出发,总结下这四种风格的联排别墅植物配置的风格差异与具体策略。

3.1西班牙风格联排别墅

西班牙风格别墅,契合地中海沿岸浓密炎热的茂盛植物感,植物种植密度较大,带有热情蓬勃的朝气。在上海地区典型案例如龙湖滟澜山、蔚澜香醍等。米黄色的墙面,红瓦片,黑铁艺的栏杆与窗户,充满了异域风情。多层复交的高密度植物种植在西班牙风格别墅中可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笔者参与的滟澜山、蔚澜香醍为例,种植采用草坪-地被-灌木球-小乔木-中乔木-大乔木多层复交的形式。两个项目大多均为联排产品。绿化分类主要为中心景观绿化、宅间绿化与河道绿化。中心景观绿化为草坪+密植植物组团形式,大乔以朴树、香樟为主,中层乔木以樱花、红梅、杨梅、桂花为主,小乔木以紫薇、垂丝海棠、红枫为主,配合灌木球与地被形成整体。河岸植物配置较为疏朗,绿化形式以大片草坪群植与片植为主。

联排产品的宅间绿化量占据总绿化量重要比例,且占据了宅前屋后每天必经的位置,所以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笔者对于多个项目的设计施工的总结,得出一些具体数字化的控制措施。

通过对植物天际线、不同层次高度、植物轮廓三个方面的控制来控制配置效果。以标准宅间道路绿化为例,纵向控制上,大乔木控制在6.5~9m高度,中乔木控制在3~4.5m高度,小乔木控制在1.8~2.5m高度,灌木球与自然形态灌木控制在0.8~1.5m高度,灌木地被控制在0.5m以内高度。每一层次以高低错落的方式与上下层咬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横向密度控制上,以25m宅间园路为标准段,大乔木为7棵;中乔木约7棵;穿插于大乔木布置,小乔木约40棵,自然式布置,其中常绿树控制在18棵,落叶树控制在23棵,色叶树控制在7棵;大灌木约53棵,其中灌木球约30棵,自然式灌木约23棵;地被灌木与宿根草花片植于大灌木下,层叠交错,形成自然过渡。根据现场效果,中乔木为最重要一层,本层次的树种的选择对整体效果至关重要,在江浙地区以杏树、樱花这两种树种为佳,高度控制在4m左右,枝条掠过人高,营造一种“大树过头”的感觉。宅间大乔木,宅南宜选落叶,宅北宜选常绿,保证冬季效果的同时不影响采光。小乔木选择以开花结果类为佳,如木槿、石榴等,桂花、杨梅、红梅为三种较好的中层点景树,可用于道路转角等部位作为空间提示。

2.2中式联排别墅

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式审美的总体倾向,且大多都有一种略带清冷的山水画之美。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许多对植物风格与性格的鉴赏和分析,而对于这种具体植物种类的想象与认定,形成了中国人约定俗成的审美取向。在传统的中式庭院中,植物造景无一例外的与各种“诗”“意”结合在一起,对于具体意境植物品种的选择与植物空间组合中的“留白”与“透”是中式别墅植物设计的控制重点。如万科第五园,苏州桃花源,现代的形式与中式的元素结合,意为形先,体现写意的中式场所精神。

以笔者参与的上海朱家角正大西镇别墅项目为例。样板区设计中,以竹、梅、乌桕为骨干树种,香樟、桂花、朴树为基调树种,衬托白墙黑瓦的现代中式建筑。入口设计为先抑后扬,

大门正对的镂空照壁后种植芭蕉与刚竹。照壁两侧拾级而下,分别为两条1.5m小甬道,长约15m,一侧为密植刚竹,一侧为条形无边水景,形成较为封闭的条形空间。甬道尽头为一白墙镂空照壁,照壁后种植红梅,枝条从漏窗中探出枝条,形成框景。绕过照壁,为一片200m2左右下沉草坪,坪上架桥,草坪实取流水之意。位于草坪上,建筑前的植物群落,作为通过甬道转折后的第一视点十分重要,是整个草坪的控制中心。上层采用10m高榔榆与7m高香樟搭设骨架,间植一棵5m高杏树;中层采用3m高樱花与桔树;灌木层采用一组茶梅球;下层采用南天竹、含笑、毛鹃等。形成以春景为主的植物组团。草坪的尽头为市政河道,河道旁绿地种植乌桕林,是与草坪中心景观相比较为放松的种植方式,一疏一密,形成有韵律的植物空间节奏。

建筑后侧为标准入户道路种植。同样是多层复交,中式风格别墅,在横向密度上,相对于地中海风格别墅的植物配置,要稀疏许多。横向密度控制上,以25m宅间园路为标准段,大乔木为6棵;中乔木约5棵,穿插于大乔木布置;小乔木约20棵,自然式布置,其中常绿树控制在8棵,落叶树控制在12棵,色叶树控制在7棵;大灌木约15棵,其中灌木球约5棵,自然式灌木约10棵;地被灌木与宿根草花片植于大灌木下,层叠交错,形成自然过渡。减少灌木球这类较为规整形态的灌木,提高自然式灌木的比例。

2.3英式联排别墅

英式风格的别墅,在华东市场上,以红墙、黑瓦这样的产品居多。如上海的万科红郡,长泰东郊御园等。传统的英式园林主要集中于庭院景观,主要依附于一栋住宅,主张仿效自然景观,以自然的地形、水体、园路和植物来构成庭园。宿根类植物与爬藤类植物的大量运用是英式庭院植物景观的重要特色。玫瑰、常春藤、蔷薇爬满的花门、藤架、凉亭;月季、八仙花铺满的花池;景天、狼尾草、松果菊等组成的角隅群落;无一不体现着英式景观的精致与恬静自然。而对于集中开发产品而言,更注重公共空间的绿化营造,比如将英式庭院的特点运用到宅前入户路与公共庭院节点中。并且要考虑到日常维护的可操作性,适当减少宿根类花卉的运用,而增添部分开花灌木类植物与常绿类植物。

以笔者参与的青岛世茂公园美地项目为例,在样板区中大量运用了宿根草花与芒草类植物组成的花境。河岸边细叶芒、花叶芒、狼尾草、八宝景天组成的观赏草类花镜;庭院内飞燕草、漏斗菜、石竹组成的观花类花镜;杜鹃与洒金柏、翠蓝柏等的搭配。与红色砖墙相称,形成自然温馨的英式乡村风格。

2.4法式联排别墅

法式别墅,古典优雅,充满了尊贵感。法式园林属于平面图案式的园林,中心景观中轴对称,园路也基本以直线条为主。在实际项目中,构图上会所大多位于中心地位,起着控制全园的作用,通常建在制高点上,花园的规划服从于建筑。花园本身的构图也体现出等级制度。贯穿全园的中轴线重点装饰,最美的花坛、雕像、喷泉布置在中轴线上,道路分级严谨。法式别墅项目中的植物控制重点是植物种类的选择与高度的控制。耐修剪绿篱如黄杨类、木槿类;适宜阵列的树形挺直的大乔木如榉树、乐昌含笑,柏类;适宜阵列的树形挺直的中型乔木如樱花类、杏树类。合适的植物种类的选择对整个园林景观起到烘托的作用。

以笔者参与的宁波景瑞望府为例,会所前四排阵列榉树,中心长条形喷泉池四周满种月季,用杜鹃围边。会所前其余空间均留草坪与规则环形绿篱(绿篱内种植月季),不种植中层植物,营造会所前场简洁大方,庄严尊贵的气氛。宅间空间较为狭窄,且有1.5m高实体院墙,植物种植以软化围墙边线、遮荫与强调入口为主。入户口对应种植大乔木与小乔木一棵。大乔木尽量选用卵形树冠如栾树、无患子等,避免采用冠大品种如合欢等,以避免影响采光。小乔木尽量选用开花植物如紫薇、紫荆、樱花等。中心植物景观根据园路与水系则采用相对自然的种植形式。

4.结语

植物作为别墅设计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元素,是园林设计师的重要造园手段。别墅区能否形成实用、经济、美观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由造园植物的设计与搭配决定。充分利用植物的多样性,使我们设计的别墅区四季如春,绿意盎然,既让居住者享受到绿色的美感,也能合理的感觉到四季的变化,这样才能体现出园林工作者的智慧凝结。

参考文献

[1]张俊玲,许大为,吴妍.中国古典园林象征文化[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25-35.

[2]Beardsley,John,earthworksandBeyond:ContemporaryartintheLandscape.

[3]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河南技术科学出版社,2001,53-76.

[4]imbert,Dorothee,themodernistGardeninFrance,YaleUniversitypress,1993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篇4

关键词:航空港机场景观设计绿化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航空时代的到来,我国正从航空大国迈向航空强国。在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的举办,均对航空运输产生了旺盛的需求,同时也对空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的大型机场新建、扩建非常多,但针对景观绿化工程部分的研究却偏少,且多以特定机场的建设为着眼点,缺乏对共性的总结。经过对我国大型机场的调研并与国际知名机场进行比较,大型空港景观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六个方面。

空港景观的主要特征

规模宏大,类型复杂

随着航空运输事业的高速发展,飞行器的体量越来越大,空港的规模也越建越大,因此,空港的绿化面积通常都非常大,而且由许多区段组成。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为例,规划总绿化面积为4185799㎡,绿化率平均达到32%,地块被划分为12个区域。再以昆明新机场为例,首期景观绿化工程总面积即达到873281㎡(不含飞行区),地块被划分为7个区域,类型更是丰富多样。在类型方面,“带状绿化”的主体是对外交通,类型又分公路、铁路、轨道交通以及工作区的普通道路;“面状绿化”具有城市广场的一些性质,主要分布在航站楼前广场、停车楼、立交桥节点;“点状绿化”以室内自然景观为主,类型包括航站楼室内的“类街道空间”、“庭式空间”、Cip/Vip区的“宾馆花园空间”。此外,具微型城市性质的大型空港内,供工作人员游憩休闲的开放绿地又与城市公园的形式相仿。

室外景观参与性弱

目前,航空运输作为各种交通方式最快捷的一种类型,使用者与室外的联系反倒越来越间接。空港选址通常在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区或开发区,旅客从城市某处乘坐私人或公共交通工具出发,以较高速度进入航站楼,或直接送至入口或经过停车楼(也可能是与航站楼集成的轨道交通站),在室内活动不久后,即可通过登机桥直接步入航空器,做到“头不露天”。因此,空港的室外景观与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区和风景旅游区等景观空间相比较,人的参与性弱,以至于被很多匆匆赶路的旅客所忽略和漠视。这一特点是航空文化和空港选址所带来的,但它也可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旅行方式和观念的改变而变化。

航站楼空间通透高大,为室内绿化和内庭景观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航站楼向高大的开敞空间以及充足的阳光迈进,也便于为旅客迅速建立秩序感。因此,现代空港航站楼的超大空间,良好采光,旅客的高参与性,整合了商业服务区等特点为室内绿化及内庭景观的设计留下了很大的发挥余地(见图1)。如能善加利用,将生物、水体、山石等自然景物要素引入,则能丰富并加强旅客的候机体验,提升机场形象。

室内绿化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尺度较小的盆景和插花;另一类是以室内空间为依托的室内植物、水景、山石景。后者在尺度上与人及所在空间相协调,既可静观,又可游在其中。尤其内庭景观,可视为一种覆以顶盖的庭园,能在航站楼内创造出舒适的自然环境,无论严冬酷暑,无论白天夜晚,供旅客全天候享有。[[[]屠兰芬.室内绿化与内庭(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图1.入口及商业休闲区景观绿化设计示例

可用于地域文化的表达

在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热衷于现代化、国际化的同时,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正在慢慢消失,这是设计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由于一种国际式的建筑标准存在,机场建筑相似程度高,而植被的特色最能体现地域的特点,它比艺术以及传统文化更能直接贴上地域性的标签。如能充分挖掘利用,则能带来令旅客印象深刻的异国风情和浪漫情调。在这方面,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国际机场完美地将本国的自然环境和机场建筑结合起来。该机场就建造在如同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的热带雨林之中,做到了名副其实的“森林中的机场,机场中有森林”。

需注重环境影响及防治鸟害

空港对环境的影响除开发时的干扰外,还主要包括噪音污染及相关污染物排放对空气及水资源的污染。在绿化工程规划时,必须坚持生态性原则,充分尊重、合理利用基地的原有自然条件,营造绿色生态的机场空间。大规模的绿化应在空港景观中呈主体态势,它在消减噪音、净化机场大环境、改善小气候方面不可或缺。不管是坐车巡视还是乘机鸟瞰,绿化体系都是应凸显机场风采的要素之一。在绿化设计时还应结合本地气候和机场周边鸟类分布情况,选择不利于鸟类栖息的植物种类,注意防治鸟害。

需配合多期开发的建设方式

通常,从选址或迁址开始,航空港已规划出大面积的预留用地,根据航空运输量的需要,适时地修正规划,分期进行建设。与之相适应,从跑道、航站楼、地面交通网到景观绿化都应考虑如何在改扩建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景观绿化工程在配合多期开发方面,应遵循连续性原则,尽量减少建设对使用的影响。例如,利用空港闲置的预留土地建设临时绿化苗圃,为后期开发针对性地培育各类苗木,实现就地供应。

我国空港景观现状及问题

重视及投入程度有限

虽然在概念性方案中,通常会在进场道路及航站楼前广场区域设计出大气、时尚、丰富的景观效果,并赋予或象征、或风水、或地域文化之类的内涵,但因为停车场总是占据了大部分的地面空间,留给景观绿化的空间其实远没有方案阶段宏大。尽管空港的室外绿化面积依旧很大,但其景观毕竟不是人的尺度,很少有人在其中穿行,所以,在工期紧张、投资有限的条件下,重视及投入的程度都难以支持精品的产生。

仅着眼绿化,缺乏设计理论指导

我国的空港建设属于高速扩张期,对航空港景观设计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速度远远跟不上航站楼建设的发展水平,人们对空港景观设计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空港的美化”、“空港的绿化”这样的程度上。实际设计中,景观绿化部分往往仅限于简单的植树、种草,只针对部分关键位置才提出一些绿化设计性的要求。对空港景观的系统性设计仍属空白,对具体设计元素的研究还远未深入,这对于我国空港,尤其是大型枢纽型空港的持续跨越发展极为不利。

地区植物资源制约因素有待克服

同样是大型国际机场,由于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其景观绿化效果往往比北方好很多,北方地区植物品种的选择明显少于南方,且需要加大投入予以维护,此谓“地区植物资源限制因素”。在北方,为求四季常绿,有时只得以松、柏等作为景观的主体,虽有古朴苍劲的特点,但也未免单调。在环境气候条件制约较大的地区建设机场,如何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进行配植,扬长避短地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是提升绿化工程质量的首要问题。

未深刻把握其特征,针对性尚不足

空港景观有其自身的特性。目前国内除几个新建、扩建大型枢纽空港在总体设计思路方面把握住了机场景观绿化的特殊性外,很多规模不小的干线空港,并未切实将空港特性体现在其景观设计中。正是因为对特性需要认识不全面、不深刻,才未将航站区的景观绿化与其余公共交通建筑环境绿化(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相区别,未体现出航站楼的内庭景观与宾馆和普通商业建筑室内绿化的差别。

对我国空港景观绿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就整体而言,我国对航空港的景观绿化存在重视及投入程度有限、未深刻把握其特征、缺乏理论指导等问题。为提升空港景观绿化设计的品质,以下六点策略性建议可供参考。

遵循整体控制的思路,追求简洁大气的效果

针对空港面积宏大、类型复杂的特点,倘若不进行高水平的总体规划和强制性的全局驾驭,极容易导致杂乱无章的条块分割和各行其是的互不关联。[[[]文晨,陈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景观系统使用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31):255-257.]]在空间尺度控制、景观形态、序列营建等多方面都要遵循整体控制的思路。在具体设计方案中,要强化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例如,注重道路设计的统一化和规则性、植物选择的单纯化和交融性,色彩搭配的简洁化和协调性、小品构思的抽象化和融通性、以及空间延伸的自然化和流动性等。

针对空港景观“只观赏不游憩”,即室外景观参与性弱的特点,追求大气、大效果便成为大尺度景观及远观景观的必然选择。同时,从环境心理学分析,在进旅客川流不息,轨道交通及捷运系统高速高效的空港环境中,过往匆匆的旅客迫切需要的是明晰的导向。因而,需运用简洁、明快的基调来适应旅客的心理需求。

精心处理庭式空间,丰富室内自然景观

现代空港建筑越来越重视自然生态和人工环境,从而使其室内、外空间的界限日趋淡化,“室内空间室外化”的现象明显。利用现代航站楼通透开敞、高大无柱的建筑特征精心处理“庭式空间”,丰富“室内自然景观”,会为进出港旅客留下深刻印象与舒适体验。

精心处理庭式空间

在航站楼建筑中,庭式共享空间是历久不衰的处理手法,起源于城市广场或街道交叉口,通常用在进、出港大厅及候机厅(见图2)。从空间位置上可分为中庭、边庭和内广场三类。“中庭”具有采光天棚,是多功能的公共活动场所,是人群汇集的焦点和人流再分配的起始点。“边庭”通过大片玻璃幕墙向外展示其内部的繁忙与秩序,同时也将航站楼周围的景象(周边绿化、飞机起降)引入建筑中。“内广场”没有顶界面,围合程度多样,底界面经常运用架空、下沉等手法实现与城市空间的渗透。

航站楼庭式空间的特征主要有:交通枢纽化、设施多样化、景观情感化。[[[]肖吟.综合性商业建筑的室外化要素分析[D].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8,6.]]通过丰富的空间层次、通透的视线交流、自然因素的引入,庭式空间可为旅客带去活力、放松、愉悦及审美的享受。

丰富室内自然景观

在室内引入自然景观,既有人文作用,又有生态作用,还对建筑内部空间起到尺度参照、柔化分隔、内外空间渗透等作用,适应现代航站楼从经济型向舒适型的转变。常见的设计手法有两类:具象化地模拟自然和抽象化地提炼自然。

为求丰富大型交通建筑室内的自然景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借”。通过协调室外环境和建筑内景,追求内外景观设计一体化,这在以玻璃围护结构为主的航站楼内尤为适用。借用室外景观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将优美的室外园林景观透过玻璃映入眼帘;二是使建筑空间面向将引入自然景观的内部庭院开放;三是通过入口空间延续室外景观,使内外过渡自然流畅。

处理好景观序列的统一与变化

现代空港的景观单元清晰,点、线要素均备。因此,在空港景观设计时可将各空间单元串联成景观序列,作为空港体验的轴线,利用交通工具换乘(地面交通与航空器的换乘)时所需的驻留时间加强旅客的空间感知和审美体验。

在景观序列的构成中,空港同样具有“引导发展高潮尾声”四个环节。以入港登机为例,可将主进场路作为起景,将航站楼前广场及停车楼(场)景观作为前景,将航站楼及室内庭绿化作为主景,将登机后在空中鸟瞰机场及周边全貌作为结景,反之出港则可把航站楼及前广场作为迎接旅客的景观高潮。

在景观序列的组织中,可分为垂直序列和水平序列。前者有仰视、平视和俯视之分,是从变换观景角度来考虑;后者指空间的开合变化,路线的迂回曲折,是通过产生和谐韵律感来布局。[[[]杨杰.城市公园景观序列设计手法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0):78.]]以乘坐城市轻轨到达首都机场t3航站楼登机起飞为例,垂直序列的变化为“平视(林冠线)仰视(宏大的航站楼)俯视(机场全景)”,而水平序列的空间特征为“高架路两侧防护林构成的‘森林’景观带站内旅客捷运系统的‘峡谷’景观带t3b内中央空间的人文景观带”,空间变化丰富。

虽然活动流线类似,但在景观单元的衔接过渡、视觉中心引导方面,各大机场对景观绿化手段的运用程度和水平却是高低不一,优劣的关键在于是否处理好了统一与变化。统一性和关联性是为了保证空港景观的整体协调并增强场所的识别性,多变性和张弛式是为了令乘客产生更多的视觉刺激和愉悦感受。

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宣传城市形象

空港在门户形象塑造方面的问题

航空港作为大型交通枢纽,既是城市发展的“引擎”,又是城市门户形象建设的核心区域。良好的城市(区域)门户形象不仅需要宏观层面的结构衔接和中观层面的形象控制,还需要在微观层面上拥有细腻而特色的景观设计。善于利用绿化铺装、广告标识、照明与公共设施等与人关系密切的景观要素进行特色指引,会对门户形象的提升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马肖.初探城市门户形象的景观塑造——以铁路枢纽为例[J].长安大学,2009,05.]]这一方面对于旅游城市和地区尤其关键。

空域门户机场区通常处于城市边缘,在其用地不断拓展建设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中观层次欠缺对城市肌理的延续,微观层次忽视城市肌理和地域化特色。机场需要“国际性”与“地域性”相交融,仅仅追求现代、时尚、高科技而漠视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设计,是值得反思的。

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相应措施

欲在空港景观绿化层面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宣传城市形象,可供采取的措施有两条:一是要注重对地域文脉的挖掘,二是要加强绿化设计指引。

在进行空港景观绿化整体性设计之前,要认真研究城市或区域的发展史,对城市或区域的历史演变、自然地貌、文化传统、公众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做出分析和筛选,将具有地域文脉特色的符号、仪式、理念恰当运用于景观设计中。首都机场t3航站楼内的“龙系景观”和“园林微缩小品”则为近期的成功案例。

绿化不仅具有空间组织与流线引导功能、环境保护和防灾避险功能,还可用于强化展现地域文化特色。[[[]蔡磊.昆明新机场高速路绿化景观设计[J].工程与建设,2012(4):29-31.]]通过大量使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城市历史特色的植物可形成独特景观。特色乡土树种的选择和多层次组合种植在目前空港景观种植设计中已得到重视。此外,与独特地貌和人工环境的人文景观相结合,也是突显地域特色的重要手段。要注重“显山露水”的做法,如有自然山体,应打通视线通廊,形成绿带与开放空间组合的绿化模式;如有滨水条件,可打通大尺度的景观视线廊道,结合水景积极构筑绿化开敞空间。

科学造林,预防污染

科学造林实指生态绿化,即在设置绿化隔离以及树、灌、草的选择与搭配时,首先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低噪音、净化空气”,此种绿化必须是一种有利于植物之间相互共生的植物系统,从而形成与当地生态系统相吻合的良好的生态互动。[[[]唐贤巩,周晨,甘德欣,等.枢纽机场环境景观设计——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新航站楼陆侧绿地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55-59.]]造林的前提有两条,一为品种不吸引鸟类,二为树的高度符合净空要求。可通过植树造林预防的空港污染主要有: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和水土流失。

在噪音污染方面,主要来源机和汽车。一方面要在机场内的办公楼、宾馆、宿舍等临近飞行区的一侧进行绿化,另一方面需在进场高速公路处设置茂密的林带,既能降低噪音,又可保持水土、清新空气、美化道路。在水土流失方面,空港作为大型基建,一旦不注意,就会破坏植被,引起水力侵蚀,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在广大的飞行区,土质地带要栽植适合当地生长和便于维护的草皮,其他地区可栽植花草和树木。

善加利用预留地

大型枢纽航空港乃至航空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多期开发的建设模式必然会产生相当量的空港储备土地,这些区域位于机场建成区的周围,如能善加利用,也会为空港区带来生态、景观、环境多方面的效益。

空港预留地作为扩建及综合开发的过渡性地域,其景观具有边缘性、粗糙性、过渡性的特点。将预留地改建成基础性景观用地,可以充分发挥该地块对空港区发展的功能性贡献。因为,景观型预留地除了环境价值较高外,当其过渡性质消失时,对原土地性能影响不大,并且作为景观元素的植物、小品、设施等都还可以被再次利用,比如建成针对后期开发苗木需求的绿化苗圃,则能实现就地供应,节约建设资本。在预留地景观绿化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经济性、美观性、生态性、适应性四原则。有的空港,在预留地设置较大水面,不仅具有景观美感,还可用机紧急迫降。

目前我国对大型空港景观绿化设计的研究还较为泛泛,在实践中的重视和投入程度有限,地区植物资源制约因素有待克服,导致设计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缺乏个性的彰显与文化的展现。今后,如能加深对空港景观特征把握,定能提升工程设计品质,提升乘客差旅体验。

参考文献

[1]屠兰芬.室内绿化与内庭(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文晨,陈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景观系统使用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31):255-257.

[3]肖吟.综合性商业建筑的室外化要素分析[D].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8,6.

[4]杨杰.城市公园景观序列设计手法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0):78.

[5]马肖.初探城市门户形象的景观塑造——以铁路枢纽为例[J].长安大学,2009,05.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篇5

关键词:室内装修住宅设计

庭园绿化布景

一、庭园的类型与组合。

庭园与建筑关系密切,可以说庭园中建筑物的性质,决定了庭园的性质,建筑的风格决定了庭园的风格,如纪念性的建筑,其庭园庄严肃穆;行政办公性质的建筑,其庭园简捷大方,宗教性质的庭园则严整、神秘;而宾馆、商场、餐厅等庭园,则比较活跃。至于私人庭园,则可根据主人对建筑和庭园的爱好而决定其形式和内容。因此,庭园绿化千姿百态,各具风貌。

(一)庭园的类型

庭园的分类可以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功能来划分,可以根据庭园在建筑物中的位置来划分,以及庭园的景观主题来划分。

1、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功能来划分,分为住宅庭园和公共建筑庭园。其中住宅庭园又分私人庭园和集体住宅庭园(如居民住宅楼、宾馆、旅馆等);公共住宅庭园如体育馆、图书馆、陈列馆、电影院、车站、码头、机场、餐厅、商店、办公楼、学校、医院等。

2、根据庭园在建筑中所处的位置来划分,分为前庭、中庭、后庭、侧庭、小院。

3、根据庭园的景观主题来划分,分为山庭、水庭、水石庭、平庭。

(二)庭园与建筑的关系

在建筑设计之初,建筑师们对庭园就有所考虑,并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法给予安排,其手法主要有:

1、融合 在地形变化较多、功能复杂的地方,建筑师常将建筑化整为零,分割出许多庭园,使建筑、庭园和环境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2、核心 把庭园特别是中庭作为建筑的核心来处理,建筑组合围绕中心庭园而展开,这种庭园具有内向聚集的空间效果,在许多中低层公共建筑中常采用。

3、抽空 在高层建筑中,为活跃建筑内的环境气氛,常将建筑内部的局部空间抽去作为内庭,从而形成耐人寻味,景观变化较为丰富的“共享空间”。

4、围合 用建筑、墙、廊等围合成封闭向心或通透自由的庭园,它既可以是规则整齐的,也可以是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的多种围合形式,这种处理手法在我国古典私家园林中采用最多,如苏州园林。

(三)庭园空间的组合

空间,是客观存在的立体境域,通过人的视觉反映出来。庭园空间是由庭园景物构成的,由于它位于建筑的外部,并由建筑物所围成,所以,它不同于建筑的室内空间,也有别于不受建筑“围闭”的园林空间,而是一种类似“天井”的空间。

单一的庭园空间,是以静观为主的景观。但如果采用适当的组景技法,去组织空间的过渡,扩大和引伸,就可使庭园空间“围而不闭”,产生具有先后、高低、大小、虚实、明暗、形状、色泽等动态的景观序列,使庭园景观生动而有秩序。所以,除了个别单一的庭园空间外,最理想的办法是以我庭园空间的组合,形成有变化的空间层次和景观序列,使庭园空间的景观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此外,庭园空间的组合,空间层次的安排和景物序列的塑造还应考虑建筑物的性质和使用功能,通常纪念性建筑、宗教、行政的庭园空间组合较为严整、堂皇;而一般民用及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则多以灵活自如取胜。

二、庭园造景设计

庭园造景不同于公园和花园,它大多是处于建筑限定的空间之中,视野范围小,背景条件差,大部分是一些小型人工景象,因此,应注意空间的比例尺度,以及各处的观赏角度和距离。同时,要满足不同庭园的功能要求,如聚散、休息、户外活动等,一般来讲,小庭园宜聚,大庭园宜分,以加强景深和层次,达到个性突出,小中见大的效果。庭园造景设计应从环境设计和功能设计两方面着手:环境设计应考虑建筑形式、环境特点、庭园气氛、空间开敞或闭锁、绿化志建筑如何结合及处理等。

明确目的和功能之后,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还需有意识地造成各种景观,即造景设计。

(一)主景的创造 在主题和内容决定之后,首先要考虑主景的表现形式和主景放置的位置,一般要求放在庭园空间的视线焦点处,即构图的重心。

(二)配景的处理 为了渲染和衬托主景,可以利用一些小的景物如灯柱花草植物、小品设置等造成一些前景和背景,以啬景深层次和焦点效果。

(三)庭园组景 庭园组景应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根据空间的大小、层次、尺度、景物、地面状况和建筑造型等进行组景,使庭小不觉局促,园大不感空旷,览之有物,游无倦意,各种庭景意境深远,景观丰富,耐人寻味,流连忘返。庭园组景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处理手法:

1、围闭与隔断

(1)用建筑物围闭:采用四面或三面建筑,一面墙廓的围闭方式,造成封闭性的空间。

(2)用墙垣和建筑物围闭:多采用一面(或两面)是建筑物,其余由墙垣围成。此类庭园的组景常常运用下述三种手法:①以屋檐、梁柱、栏杆或较开敞的大片玻璃窗作为景框,把庭景收在视域范围里的一定幅面上,形成庭景的主要观赏面;②在庭园内的地面上设置相应的景物,如景石、水池、花坛、雕塑、园灯等,作为庭景的中心主题;③通过景窗、景门、敞廓等将墙外的自然景色(如树梢、远山、天空等)引入墙内,借以丰富庭园空间的层次,增添庭景的自然气氛。

(3)以山石环境和建筑物围闭。

(4)沿墙构廓、高低起伏、曲折空灵,是传统的“化实为虚”的手法。一些倚山的侧庭或后庭,往往利用山石或土堆作为庭园景物,并起到围闭空间的作用。如山庄、别墅等具有自然野趣的庭园。

2、渗透与延伸

为满足人们的观赏要求,庭园组景往往冲破相对固定的空间局限性,在不增加体量的前提下,向相邻空间联络、渗透、扩散和展延,从而获得小巧玲珑见大,扩大视野,增加层次和丰富庭园组景的效果。其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利用空廓分隔和延伸;(2)利用景窗互为渗透;(3)利用门洞互为引伸;(4)利用树丛、花木互为联系。

3、利用影射

影,主要指水面的倒影,它可借地面上景物之美来增添水景之情趣,同时,也为庭园景色提供了垂直空间的特有层次感。

射,指的是镜面反射。用巨幅壁镜把镜前的庭景反映在镜面上,以达到间接借景,虚拟扩大空间和丰富庭园水平空间的层次感的目的。

4、巧用对比

对景物尺度和质感的估量,除与人的观赏条件(如视点、视距等)有关外,景物本身的对比,也可影响景物的实际效果。因此,庭园组景常常采用这种方法,把两种(或多种)具有显著差异因素的景物安排在一起,使其相互烘托,达到组景变化多趣的效果。

5、设置珍品

珍品的设置,可使庭园身价百倍,因为各类珍品,不论其为古木、奇花、名泉、怪石还是文物古迹,均具有潜在的观赏魅力。

总之,庭园组景不在于景物数量的多少,而贵在精于取材,善于运用,巧于因借。

三、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主要指平屋顶的绿化,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巴比伦空中花园。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向高密度化、高层化发展,城市绿地越来越少,城市居民对绿地的向往和对舒适优美环境中户外生活的渴望,促使屋顶绿化迅速发展,利用平屋顶造园或进行环境绿化。

(一)屋顶绿化的科学价值

屋顶绿化它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它不仅增加了单位面积区域内的绿化面积,改善了人们视觉卫生条件(避免眩光和辐射热)和建筑屋顶的物理性能(隔热、减渗、减噪等),而且对美化城市环境,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独特的作用。此外,屋顶绿化因地势高,能起到低处植物所起不到的作用,尤其是在城市用地日益紧张,高层建筑日益增多的今天,其作用与价值更不可低估,因此,在城市环境中多层次地设置屋顶绿化,不仅是环保的需要,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人们心理上的一种需求。

(二)屋顶绿化的特点与形式

屋顶绿化比地面绿化要困难得多,要考虑庭园的总重量及分布,建筑物是否能够承受,屋顶面积一般较小,宜采用植物配景为重点。常见屋顶绿化的形式有:

1、整片绿化 屋顶种满植物,绿化栽植图案化,注重色彩层次与搭配,可造成大花坛的远观效果,适合于方形、圆形、矩形等较小面积的平屋顶或平台。

2、周边式绿化 沿屋顶四周女儿墙修筑花台或摆设花盆,称为“平台上的花坛”,居中的大部分场地供室外活动、休息用。

3、庭园式绿化 庭园式绿化可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时代、民族风格。如利用峰石安放通风排气管道,利用建筑的柱梁做成树干,把栏杆做成树枝形,别风味,且经久耐用。

(三)建筑与屋顶庭园的关系

建筑与其屋顶庭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建筑处于主导地位,庭园依附、从属于建筑。庭园设计在下面三方面应尽可能地与主体建筑相协调。

1、植物配置 建筑体量与屋顶面积的大小、形状决定了屋顶庭园的尺度,造园时应根据屋顶平面形状因势进行绿化布置,选择体型相宜的树种、花草。

2、造园形式 屋顶造园应视建筑的外部和艺术风格综合考虑其绿化形式,园中的各种建筑及小品与所在建筑主体有机结合,协调一致。

3、艺术效果 不论采用何种绿化形式,都应注意整体及细部的艺术效果。因地制宜,把握不同的环境特点,运用造景的各种设计技巧,创造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屋顶景观,使屋顶生机勃勃,充满艺术魅力。

(四)屋顶花园的构造和要求

屋顶花园一般种植层的构造、剖面分层是:植物层、种植土层、过滤层、排水层、防水层、保温隔热层和结构承重层等。

1、种植土 为减轻屋顶的附加荷重,种植土常选用经过人工配置的,既含有植物生长必需的各类元素,又要比普通耕土密度小的种植土。

2、过滤层 过滤层的材料种类很多,如稻草、玻璃纤维布、粗砂、玻璃化纤布,总之,选用材料必须既能漏水分又能隔绝种植土中的细小颗粒,而且耐腐蚀,易施工。

3、排水层 屋顶花园的排水层设在防水层上,过滤层下,屋顶花园种植土积水和渗水可通过排水层再经暗沟或管网排出。选择材料应尽量采用轻质材料,以减轻屋顶自重,并能起到一定的屋顶保温作用。

4、防水层 屋顶花园防水处理效果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屋顶防水处理一旦失败,必须将防水层以上的排水层、过滤层、种植土、各类植物和园林小品等全部去除,才能彻底发现漏水的原因和部位。因此,建造屋顶花园时应确保防水层的防水质量。

5、屋顶花园的载荷 屋顶造园,必须按照各层构造做法和设施,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载荷,然后进行结构梁板、柱、基础等的结构计算,以保证安全。对于高大沉重的乔木、假山、雕塑等,应位于受力的承重墙或相应的柱头上,并注意合理分散布置,以减轻花园的重量。

6、绿化种植设计 种植设计时要考虑各类植物生长有最低土壤深度,及种植类型(如乔木、灌木、攀援植物、草皮、观花及观叶草本植物等)。

室内绿化布景

将绿化植物引进室内,不仅可以装饰室内,更可以提高环境质量,植物在光的作用下使空气新鲜,并调节湿度,植物的绿色可以给大脑皮层以良好的刺激,使疲劳的神经系统在紧张的工作和思考之后,得以放松,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室内绿化越来越成为装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利用绿化组织室内空间的形式

1、内外空间的过渡与延伸将植物引进室内,使室内空间兼有自然界外部空间的因素,达到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其手法常常在入口处布置花池或盆栽,在门廊的顶棚上或墙上悬吊植物,在进厅等处布置花卉树木,都能使人从室外进入建筑内部时有一种自然的过渡和连续感。借助绿化使室内外景色通过通透的围护体互渗互借,可以增加空间的开阔感和变化,使室内有限的空间得以延伸和扩大。

2、空间的提示与指向由于室内绿化具有观赏的特点,能强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而常能巧妙而含蓄地起到提示与指示的作用。

3、空间的限定与分隔利用室内绿化可形式或调整空间,而且能使各部分既能保持各自的功能作用,又不失整体空间的开敞性和完整性。

4、柔化空间现代建筑空间大多是由直线形和板块形构件所组合的几何体,感觉生硬冷寞。利用室内绿化中植物特有的曲线、多姿的形态、柔软的质感、悦目的色彩和生动的影子,可以改变人们对空间的印象并产生柔和的情调,从而改善大空间的空旷、生硬的感觉,使人感到尺度宜人和亲切。

二、室内绿化的装饰作用

室内植物作为装饰性的陈设,比其它任何陈设更具有生机和魅力。

1、丰富室内剩余空间。用绿化装点剩余空间,如在家具或沙发的转角和端头、窗台或窗框周围,以及一些难以利用的空间死角,如楼梯上空或下部布置绿化,可使空间景象一新,充满生气,增添情趣。

2、植物与灯具家具结合,可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陈设,增加其艺术效果。

3、植物以其丰富的形态和色彩可作良好的背景,在展览厅或商店,用植物作为展品或商品的陪衬和背景,更能引人注目和突出主题。

4、组合盆栽或有特色的植物可作为室内的重点装饰。

三、室内绿化植物的配置方式

由于室内空间特点及花木的种类、姿态、香色不同,植物有着不同的配置方式。

(一)依照植物数量的多少,有以下几种配置方法。

1、孤植采用较多最为灵活的一种形式。适宜于室内近距离观赏,其姿态、色彩要求优美、鲜明,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多用于视觉中心或空间转变处,应注意其与背景的色彩与质感的关系,并有充足的光线来体现和烘托。

2、对植是指对称呼应的布置,可以是单株对植或组合对植,常用于入口,楼梯及主要活动区两侧。

3、群植一种是同种花木组合群植,它可充分突出某种花木的自然特性,突出园景的特点;另一种是多种花木混合群植,它可配合山石水景,模仿大自然形态,配置要求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丰富景色层次,增加园林式的自然美,一般是姿美、颜色鲜艳的小株在前,型大浓绿的在后。

(二)依照植物是否可更换、移动,可分为固定、不固定两种配置形式。

1、固定形式是指将植物直接栽植在建筑完成后预留出的固定位置,如花池、花坛、栏杆、棚架及景园等处,一经栽植,不再更换。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01

作为一名规划局的技术人员,笔者从事的主要工作是建筑审批。在平时的审批工作中,接触的大量设计方案良莠不齐。所谓优秀的方案也只是立面效果较好,几乎没有对场地详细的分析、地方文化的研究、城市景观的设计,更别提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考虑建筑设计。比如说工业区中是否应该布局居住用地?何种形式的居住建筑适合在工业区中发展?何种建筑形式可以提升工业区的城市形象?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工业区中布局居住用地,由于工业的各方面污染,使居住区品质降低,同时为满足使用要求需要建设各种配套设施,从而造成大量市政投资。如果不在工业区内布局居住用地便会形成钟摆式交通。面对两难,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在工业区内各工厂申请用地时便将宿舍用地包括在内,每家工厂各自修建宿舍,但配套设施如大型超市、娱乐等设施又无法配置,因此造成工业区中既夹杂着居住,又不成规模。

一种新的规划理念是在工业污染相对较小的地方布局一些公寓式用地以解决单身或较年轻的工人暂时居住。将原本分散于各区的居住用地集中建设,可节约用地,又可形成居住片区,增加交流。公寓式用地建筑容积率可比住宅用地适当提高,同时配套服务设施仅需满足此类特定人群的消费需要即可如大型超市、娱乐设施等,而不需配套学校、大型医院等这类服务设施。

以下为一个公寓设计的案例,希望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给我们的城市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公寓的总平面布局打破了传统的行列式布局。沿着方形的基地南北两侧各设一栋板式9层高长条建筑,但建筑采用曲线形式打破呆板,长条板式的端部设有点式的22层的高层,使总体布局在空间上形成对称,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布局中高层与多层各占一方的布局,从而在空间形成均衡。用建筑围合而形成的庭院景观,下沉的广场使地下空间开敞化,沿下沉广场周边的用房便可作为配套服务的使用空间。当然此案是以一个高档酒店公寓来管理,因此在庭院中央设有泳池,两层高的会所紧邻下沉庭院,显然与庭院形成了虚实对比。同时会所正对基地西侧主入口形成对景。基地总用地面积约4万m2,总建筑面积约10.5万m2,容积率达2.1。若用居住区的开发模式,恐怕只能是行列式的布局了,但在此案中我们的得到的是开敞的空间和优美的环境。

交通设计方面,在基地内沿建筑周边设置道路,减少交通给内院景观带来的干扰,地下车库的停车方式避免了车辆对建筑环境的影响。

景观设计方面,由于建筑密度较低,形成大量的绿化空间,丰富的植被、水景、线条式的铺地形成了几何线性与自然曲线的和谐之美。站在22层高的建筑俯瞰场地内,满眼的绿色景观,远眺城市,尽收眼底,建筑便成为城市的标志。这在工业区尤为重要,工业区中的建筑多为多层,偶尔出现的高层建筑便成为标志性的建筑。公寓组团成为统领工业区的中心。

建筑设计方面,完全现代的风格,简洁的线条、虚实对比。单元之间采用片墙分隔。单元与单元之间形成虚实空间,打破条式建筑的呆板。片墙饰以不同色彩既可以避免建筑色彩的单调,也可增加识别性。立面水平线条突出形成阳台空间,为公寓建筑本来较小的室内增加空间的体验。阳台立面穿插饰以百叶,形成丰富的立面组合避免各单元的雷同,但又统一在同一格调下。点式高层的建筑造型十分独特,弧形的轮廓与曲线的板式多层平面形成呼应,不同寻常的造型必然形成视觉的中心。立面材料同样使用横向线条的阳台辅以竖向百叶的穿插与多层形成协调。

建筑细部的设计,设计上注重居住私密性空间的同时,尽可能导入更多的交往空间,在各单元之间的节点处设置公共交往平台。走道、阳台、跃层等要素的自由组合,营造出随处可见的绿化露台。这种在一定结构骨架下进行的交错衍变,其性格也就反映在立面上,形成独特的公寓外观。在顶层及端部通过多种配置的绿化露台再进行衍变,进一步强化了个各户的差异性。以及入户彩色标识设计等都体现了建筑的人文关怀。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城市的整体效果。一个好的设计首先需要从城市的角度入手,解决城市规划中的难题,形成城市规划的新思路,改变墨守成规的做法,也许可为我们的城市带来新的亮点。其次是建筑设计方面,改变固有的建筑布局模式,将建筑向高处发展,留出更多的场地空间,建造丰富的区域休闲环境。景观设计则应该与建筑总体布局、单体设计相结合,无论是城市空间、区域环境,还是场地内的小环境都应在设计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当今建筑界,设计师们通常将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作为主线,而将景观设计作为一种补充和陪衬。就我国而言,设计的基本流程如下:首先由规划师规划场地,确定建筑(群)位置及整体布置,然后由建筑设计师对建筑(群)进行具体设计,待一切完成之后才由景观设计师进行绿化设计。然而此时,道路,建筑都已规划完毕,剩下的景观设计空间极为有限,因而只能由园林绿化师见缝插针,简单的种些花草树木了事。更有甚者设计时不考虑规划布局仅追求表面效果,对交通,消防及停车等硬性技术指标也置之不理,从而最终将导致问题的出现。

我们的城市形象的打造需要我们精心的设计,这个设计需要我们融合许多设计,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打造城市的精品。

参考文献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篇7

文丘里曾经说过:“建筑,就是在内与外相遇处产生。”[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966,p12]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正是这样的“相遇处”,在垂直方向上它是高层建筑的起点,同时,在水平方向上,它也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在这里汇聚,转换,使用频率极高,因此它是解决城市和建筑的关系的重要环节。

本文所指的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指的是包括高层建筑基地在内的和高层建筑底层空间相联系的具有景观设计要素的空间,包括具有景观设计要素的向上发展的通高中庭,庭院空间,以及向下发展的地下庭院等空间。

1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的历史发展

高层建筑发展初期,为了追求功能的最大利益化,发挥高层建筑高效,高容积率的优势,大多数高层建筑都是直接面向城市街道,从街道直接进入大厅,再由大厅作为建筑的缓冲空间由电梯输送到各个楼层。这样的组织方式比较内向,将大厅作为主要的转换节点,建筑与城市之间分隔明确。但是给人的感觉比较仓促,缺乏过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渐意识到了空间和环境对于城市,建筑以及人们生活的影响,在高层设计中也逐步加入了更多的公共空间,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设计开始呈现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景观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元素,在这时候也开始大范围的被运用在高层建筑底层空间设计中。它更多的成为了高层建筑内部空间和城市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为增加空间环境的舒适度,更好的组织人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2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的分类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和城市直接相连,为了在不同的基地环境中解决高层建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之前的很多优秀高层建筑设计都对高层底部空间形式进行了创新和探讨,高层底部空间设计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变化。而景观空间也随着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形式的变化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做法。按照景观空间在高层建筑底部的位置以及它和高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分成以下几类:

2.1外置式景观空间

高层建筑底部的外置式景观空间在这里指的是在高层的设计中,将开放性较强的公共空间放在建筑实体的外部进行布置,并且结合了景观设计元素的空间。它是处理高层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中最为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手法之一。

这种类型一般适用于基地面积相对宽裕,除了塔楼和裙房的占地以外还有多余用地的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往往利用广场,绿地,下沉庭院等方式来作为高层和城市之间的过渡空间。这些空间不但起着集散人群的作用,当它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时候,往往也为城市中的人群提供了休息娱乐交流的空间,为城市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密斯在纽约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Building,1958年,38层,如图1)是利用广场空间将高层和城市相联系的最早的案例之一。大厦主体高158米,为了减轻高度对于街道的压力,大厦从街道边缘向后退了90英尺(约28米)。同时建筑的底层向内退让,形成灰空间,和场地上设计的喷水池和绿化空间一起,为人们提供了休息的场所,也为街道留下了喘息的空间。

图1西格拉姆大厦图2洛克菲勒中心下沉广场图3洛克菲勒中心海峡花园

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Center,图2,3)也是利用建筑外部场地来做到将城市和建筑相互连接的一大成功案例。中心由19栋大楼组成,占地22英亩。建筑群的分布和高低配置都经过了严格的设计,从第五大道旁较为低矮的国际大楼缓缓过渡到第六大道旁最高的标志性的奇异电器大楼(GeBuilding,70层,872英尺,约266米高),整体削弱了超高层对于城市的压迫感。而设计最出色的莫过于建筑群的中间广场,从第五大道出发,是提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空间海峡花园(ChannelGarden),花园宽175米,长60米,其中错落分布着水池,花坛,雕塑等,这个狭长形的空间引导人们从第五大道来到正对着奇异电器大楼的著名的下沉广场(Lowerplaza)。这个广场在夏天被用作一个露天咖啡馆,冬天则成为了一个室外溜冰场,每年圣诞节还会有盛大的庆祝典礼。这些被巧妙设计的空间序列将人们从城市很舒服的引导到建筑中,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外置式景观空间能够利用外部公共空间做到和城市的有序衔接,它需要相对宽松的基地环境,当基地面积相对较小时,在有限的室外环境内用水池,花坛,雕塑等景观小品来减小场地带给人的局促感,丰富空间层次。当基地面积相对较大时,大面积的绿色景观设计又能够减小场地的空旷感,增加环境的舒适度。在我国,很多新区规划中用地都相对宽松,场地设计时大多将内部交通和绿化景观和广场设计相互结合,既能解决高层建筑底部多疏散口的交通设计,又为场地提供多种使用的可能性,增加了绿化面积。

2.2内置式景观空间

和外置式景观空间相对应的是高层中的内置式景观空间,它是在设计中将含有景观元素的公共空间放在建筑内部解决,将建筑外的元素引入建筑内的一种做法。内置式景观空间大多用在场地比较紧张,在主体建筑以外场地没有多余用地的情况下。如果说外置式景观空间是一种比较开放的公共空间处理方法,那么内置式景观空间则相对比较内向,其服务对象更多是为了建筑的使用者,而减少了城市居民的参与性。但是因为高层底部内置式景观空间对高层来说能够很好的改善高层内底部的环境,提升室内空间质量,所以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外置式景观空间关注建筑外部环境的同时,内置式景观空间则用于提升建筑内部的环境,两者相互结合已经成为了更加普及的做法。

按照内置式景观空间在高层底部所处的位置可以大致将其分为塔楼中庭式,裙房中庭式和裙房庭院式三种

2.2.1塔楼中庭式景观空间

在直落式高层中,为了减少从街道直接进入建筑空间的生硬感,有些建筑在设计时将底层大厅空间进行景观化的处理,将绿化,水池,广场,雕塑等元素引入到室内,成为一个景观内庭。例如,1967年,由KevinRoChe和JohnDinkelo设计的福特基金会大楼(FortFoundationBuilding)(图4,5)就是一个塔楼中庭景观空间的典型案例。这个建筑从外表上看并无太大的不同,但是设计师却在高层内部加入了一个高130英尺的大中庭,中庭内部茂盛的树木和蜿蜒的流水让人仿佛来到了大自然中,这样的景观设计改变了高层建筑原本给人带来的严肃冰冷的感受,是高层建筑景观空间设计的典型案例之一。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由最开始的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模式,逐渐发展到,分散在建筑两侧的双核,三核,甚至更多核的空间模式,这样的空间模式使得高层底部空间更加通透,底部景观空间的面积变大,做法更加丰富,为塔楼内置式景观空间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可能性。

图4福特基金会大楼内部景观空间图5福特基金会大楼剖面

图6大阪市吉本大楼图7大阪市吉本大楼内庭

2.2.2裙房中庭式景观空间

当内置式景观空间从塔楼转移到裙房内部,就更加不受到高层核心筒等各方面的约束,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跟裙房部分的功能相结合,特别是在饭店建筑和底层为商业的建筑中,景观内庭不但能够使建筑更加气派非凡,还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环境。由竹中工务店设计的日本大阪市吉本大楼(YoshimotoBuilding,1986年竣工,高136.2米,图6,7)就是利用了裙房内部的中庭景观空间来优化室内环境的例子。它的商业裙房有8层,在临街一面设计了一个通高的景观中庭,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面对街道,使室内外的环境融为一体,室内的绿化,散置的咖啡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共的休息场所,实际上,这个中庭就是一个不受气候影响的室内城市广场。

2.2.3裙房院落式景观空间

相对于裙房中庭式景观空间,庭院式的做法虽然景观空间也是在裙房内部,着重调节建筑内部环境,但是前者是将景观空间放在室内,而后者运用的是建筑内庭院的方法。这种方式适用于裙房占地面积较大的建筑中,它不仅可以给裙房部分的建筑增加采光,还能为裙房内部带来室外活动空间。相较于室内式景观空间,它的景观设计能够更加自然,较少受到建筑的约束。当界面设计比较自然的时候,室内也可以获得室外般的空间感受。由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设计的纽约时报大楼,其底部裙房就有一个室外庭院。这个庭院被安置在主塔楼底楼和一个会议中心之间,一方面庭院的自然光线可以进入到两边的功能空间,另一方面,在这个不算大的庭院内,景观设计师模拟了自然界的树林环境,柔和起伏,被草坪覆盖的地面,加上几株高大的植被,让身处高层底部的人们如同置身在自然中(图8到图11)。

图8,图9,图10,图11纽约时报大楼底部中庭

裙房院落还可以和裙房的屋顶平台一同设计,也会得到更加自然一体化的效果。由伊东丰雄设计的新加坡的怡丰城(VivoCity)就是一个院落空间和屋顶景观空间相互呼应,融合为一体的优秀实例。这座建筑的三层是一个大型的屋顶花园,其中植被,水体,木质铺地等元素相互搭配,为人们在屋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而建筑的二层是商业空间,其中包含有多个庭院,作为室外运动空间,或者是儿童嬉戏娱乐空间。这些庭院与三楼的屋顶花园相互联系,视线贯通,形成了富有层次的室外活动空间(图12,图13)。

图12新加坡VivoCity庭院空间图13新加坡VivoCity模型

同时,裙房院落景观空间因为其对空中开敞,因此也为高层塔楼部分以及周围的建筑提供了优美的景观。

2.3过渡式景观空间

在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的做法中,除了外置式景观空间,和内置式景观空间外,还有一种介于建筑内部和外部之间,处于过渡性地带的做法,且暂为这种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定义为过渡式景观空间。过渡式景观空间有三种:延展式,连接式,组合式。

2.3.1延展式

有些高层建筑底层的开放空间并没有严格的室内外之分,而是从室内延伸到室外,给人感觉连成一体。由黑川纪章设计的日本福冈银行本店(FukuokaBank,1976,图14)位于福冈市商业办公区内,在保持容积率700%的前提下,设计师将建筑的中部挖空,形成一个巨大的灰空间,和室外的空地相互联系成一个大市民广场。这个想法来自于黑川对于日本传统

图14日本福冈银行本店图15纽约利华大厦底层的室内外连续景观

建筑中的“缘侧空间”的研究[黑川纪章《日本的灰调子文化》],他将这个在传统建筑中联系室内和室外的空间引入到这个高层设计中,并且将空间放大,在其中用各种树木,花坛,雕塑,水体,长凳等营造出适宜人休息的环境。这个空间因为有顶,所以可以算作是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又因为其开敞的特点,它又是室外空间的一部分,内外空间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建筑外的城市景观也自然地延伸到了室内。

事实上这种空间的延伸感并不一定要在一个连续的空间中才能产生,即使空间被墙体、玻璃或者是标高等元素打断,只要在这些被隔断的空间中运用了统一的元素,如材质,绿化,地面形式,甚至是细部设计,就都可以将这种延伸感带给使用者。例如:纽约的利华大厦底层虽然室内外之间有玻璃幕墙隔断,但是延伸进建筑的绿化还是将空间的穿透感带给了人们。(如图15)

2.3.2连接式

在有些群房与塔楼分离,或者有多座分散式群房的高层建筑或者建筑群中,裙房和裙房之间,裙房和塔楼之间,塔楼和塔楼之间如何过渡也是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些连接空间并没有那么明确的功能定义,往往更容易成为人们休息交流的场所,景观的介入能够使这些连接空间的过渡更加自然,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例如Som设计的东南金融中心大厦(SoutheastFinancialCenter,迈阿密,1983年,高55层,224.9米),如图16,这个180万平方英尺(16.722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包括一座塔楼,一个银行大厅、停车楼和一个运动俱乐部。设计师在两个建筑之间构筑了一个玻璃天顶,下面是一个高12层的开放空间,其间植有当地的南福罗里达棕榈树,还配有零售店,休息座椅,桌子等设施。这个空间不但连接了高层及其裙房,还将整个建筑和城市相联系,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休息场所。

2.3.3组合式

在综合体建筑日渐普及的今天,在建筑的功能上,综合性越发的凸显,在形式上,复合式的建筑群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近年来逐渐流行的商住综合体建筑,为了增加底层部分商业的丰富性,引入商业内街,内部水道等各种设计手法层出不穷,景观空间也就随着这样的丰富的设计手法而产生了多种可能。它在公共空间中,可以呈线状分布在一条内街中,也可以呈点状分布在室内中庭,还可以呈放大的形式做为外室外广场而存在。因为其手法的多样性,使得公共空间成为最能够塑造和影响综合体建筑个性和特色的空间之一。在这种综合式高层的底部,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也根据公共空间的形式而采用组合的方式,铺地,绿化,水体,小品,灯光等都应该跟随着空间形式的变化而产生,使游览空间,休闲空间,商业空间有机地融合。由美国捷德得事务所设计的南京水游城是一个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性商业项目。“水游城”顾名思义是以流动的水为主体,营造的一个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休闲购物主题公园。水在这里作为景观主体要素从室外空间开始,延伸至半室内空间,室内空间。绿化种植,雕塑小品以及硬质休息铺地等随着水体一路发展。景观空间不但起到了过渡延续的作用,同时还组织了建筑内部的交通,成为了建筑的主体。(如图17,18)

3总结

以上分类的依据是景观空间的存在方式以及它与高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设计中,每个类型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划分,应该按照具体的基地环境来选择适合的景观形式加入到建筑设计中,以达到美化建筑环境和城市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覃力.日本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

[日]舆水肇张廷凯等译.建筑空间绿化手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涂志群.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探索一种可操作性的城市空间设计方法[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4月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篇8

一、指导思想

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国务院以及省、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指示和《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建设厅<关于进二步加强城市绿化工程>意见的通知》(政发[]8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县城镇绿化工作,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步伐。

二、目标任务

按照《省级园林城市评选标准》,我县城镇绿化工作要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一)完善道路绿化体系。把光千南路、南路建成样板路,建设绿量大、景观美、品位高的主干道;在主、次干道补齐行道树,增加街头绿地,扩大花卉、草坪种植面积;因地制宜绿化大街小巷,形成乔、灌、草、花组成的各种风格,多层次的道路绿化系统及林荫道路系统,呈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道路景观。

(二)扩大城市公共绿地面积。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要求,实施“拆房建绿”;将绿化较好的单位实体围墙改造成空透式护拦,实施“拆墙透绿”;要坚持拆除占用绿地的违章建筑,恢复绿地,实施“拆围建绿”;要充分利用城市空隙与边角地带,种植花草,实施“见缝插绿”;新区建设和新建项目要坚决实施“规划建绿”。鉴于县城主城区建房密度大、绿量少的实际,主城区要以搞好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立体绿化,多层面、多视角、多形式地为城市增绿、补绿、添绿,增加城市绿量。要充分利用本地的优质树种,努力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多层主体式的植物群落,合理确定公共绿地或游园的服务半径,为市民提供充足的休闲游乐场所。

(三)加强大环境绿化建设。要加强城区两面坡的绿化建设,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扩大建成区绿化面积,结合河堤改造,建设清溪河沿岸适宜于树木生长的防护林带,在此基础上增大沿河公园面积,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使城市与山林融为一体。

(四)深入开展庭院绿化达标活动。要把庭院绿化达标活动作为未来三年县城区绿化的重点,县直各单位要全面开展庭院绿化达标活动。各单位都要聘请具有园林资质的单位,对单位庭院进行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要把庭院当作景点建、把小区当成景区建,形成一条街道一道风景,一个庭院一个亮点,不断提升山花名城的品位和档次。大力开展庭院绿化达标竞赛活动,对庭院绿化特色鲜明、效果良好的示范单位,县政府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庭院绿化达标不能按要求如期完成的,县政府将按照《湖北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罚,并通报批评。同时,在评选省、市、县级文明单位时,将庭院绿化达标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一并考核。

(五)依法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管理.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执行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要强化绿化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经批准的城镇绿化规划、详细规划和项目建设中的绿地规划以及建成的绿地实行绿线制度,即用绿线界定用地范围。对已建绿地和规划绿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不得改做民用,不得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原有建(构)筑物,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迁出。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城市绿化成果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一定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县政府成立保康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建设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的协调、督导和落实工作。

(二)依法治绿。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执行城市绿化规划,强化绿化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要认真执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湖北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保康县城市绿化实施细则》和《保康县县直部门庭院绿化达标方案》,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建设与保护。建立起以综合管理为龙头、专业管理为骨干、包干管理为基础、群众管理为动力的管理机制,坚决查处违反规划、侵占绿地、损坏树木等破坏城市绿化成果行为,全面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水平。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篇9

规划设计理念

北京市从1990年代初开始步入老龄社会,现今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4%,但是为了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的设施和场所相对稀少和单一,严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中华民族有着敬老的优良传统,老年人过去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现在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全社会的共识。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远见的企业,北京东方太阳城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把握住老年产业发展的巨大商机,以“全新退休生活领跑者”为开发理念,投资开发建设目前国内最大的老年社区――东方太阳城。规划设计以绿色生态为指导原则,把阳光、绿地、水体作为基本设计要素和生态资源,以开放空间的规划结构为设计手段,科学整体地从规划、建筑设计、建造运营管理等领域系统地采用了先进适度的技术,节约能源、促进环保,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舒适、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绿色老年社区。

规划布局

项目选址位于顺义区潮白河畔,原为河滩地,20世纪下半叶潮白河由于上游水库的建设,流量逐渐减少,局部河段形成枯河,项目所在地因此逐步形成林地。选址于此体现了节地的绿色理念,基地现状植被良好,地形平坦,向阳临水,生态景观资源丰富,为打造绿色生态社区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基于场地的自然特性,东方太阳城采用开放空间的规划结构,各类建筑按功能与造型的差异进行归类和集中,形成7个主要的组团,以岛式布局的手法散布于基地的大片绿地中。由于基地远离市区没有通常的市政条件,规划设计利用绿色生态手段,结合地势设计了近16万平方米的水体,起到雨水的收集与排放、防洪调蓄、改善小气候的作用。经过规划布局,绿地、水体、居住组团互相分隔、包绕、穿插,空间元素呈现相互开放的结构形态,这种空间结构保证了充沛的阳光,流通温润的小气候环境以及良好的视觉景观。为了保证人与阳光、空气、水体、绿地尽可能地亲和,东方太阳城采用低密度开发的策略,其中,一期容积率为0.45,二期为0.56,三期为0.80。在此基础上,规划设计通过系统的生态景观设计进一步完善了开放空间的规划结构。

首先各组团空间以穿插包绕组团的水体和绿地为景观组织的核心,有的组团以自然流畅的水面为中心,建筑顺沿池岸自由排布;有的组团以规整的水系为景观轴线,形成几何化的空间;的组团贴临运动绿地线性布局;全部建筑向绿地开放。各个组团独特的空间形态强化了组团的可识别性,同时也形成鲜明的景观主题。组团内部空间配合各自的景观主题配种富有特色的植物,精心设计邻里庭院、室外小品以及步行系统,形成视觉丰富由公共领域向私密空间逐级过渡的景观体系。

东方太阳城的景观设计不仅有形态上的系统考虑,在空间序列上也着意安排,重点在于主要出入口和干道沿线,利用栽植和地形形成空间的收放、引异、屏蔽,并通过水体空间的穿插,特色花卉树木的栽植形成一系列富有变化令人愉悦的景观走廊。

适应老年生活的社区建筑

东方太阳城为适应老年生活并达到“退休生活领跑者”的设计理念,从规划、住宅单体、服务配套设施、社区无障碍设计等方面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精心考虑。

1.环境设计

每一社区按照功能的差异被赋予相对独立的外观现象并通过绿地水体空间形态、植物配置等强调各自的视觉特性,形成良好的空间导向性。

出行安全性借助于规划合理的交通系统得以实现,车行、人行、高尔夫专用球车道各成系统。车行系统分级设置一级路为主干道由南向北将各个社区联通,二级路为次干道连通主干道与各社区,人行系统尽可能与车行系统分离,供行人及骑自行车人使用,并在居住单元、公共场所和各类景观绿地之间建立了全面安全便捷的联系。并尽量减少与车行的交叉。在人车混合交叉地区设必要的限速装置主要车行道采用曲线路型以减缓车速。小花园风景地带步行道结合小品建筑设置充分的座椅供老年人中途休息,在多层公寓和公建场所设无障碍电梯及残疾人坡道等无障碍设施。

2.户型设计

除针对老年人机能衰退引发的特殊需要进行无障碍设计外,在住宅设计中重点考虑下列内容:

①住宅类型的广泛性,针对不同收入阶层老人,有公寓、联排住宅、独立住宅等类型户型面积从70m2的一室一厅公寓到有500m2的独立式住宅,不同阅历的老人相聚在这里不同的人生,相同的归宿,使他们乐于交流感受,心态平和地从新鲜的视角感悟人生。

②注重公寓户型的舒适性与经济性的统一,如一居室的起居间开间为3.6m2,二居的开间为3.9m2,三居更大一些二居面积在95~102m2,小三居面积约125m2,起居、餐厅分设,三卧二卫,并带小面积工人房(公寓平面图)。

③对老年住宅形态进行了积极探索,考虑到老人身体较弱的护养要求,较大户型中均设工人房,在老人健康时期可当作贮藏室。在联排和独立等较高标准住宅中突出两代居的设计理念。首层均设带独立卫生间的南向老人主卧,并靠近起居厅,可方便出入户外。户型均为平层不设错层与高差,联排住宅受传统四合院启发采用内院式布局,并在露台庭院设活动百叶门提供老人专用的户外活动空间。

④立面造型平和健朗,采用自由组台的坡屋顶造型平实又不显拘谨,考虑到老年人视网膜黄斑衰退,对黄色系比较敏感,外立面色彩统一运用黄、橙、红等柔和又醒目的色彩,以涂料为主;联排住宅以坡顶为主,平坡结合独立住宅采用口坡顶。

3.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考虑到社区离城区较远,配置了相对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并集中布置于中心社区,位置居全社区中心地段,方便各社区到达。中心社区的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围绕中央水景呈集群式布局,中央水景是直径120m的人工湖,周边是宽敞的亲水步行街道,正南是步行街放大形成的太阳广场,也是中心社区的主入口。中心会所功能齐全,地下一层为农贸市场与物业管理中心,首层设有超市,精品店与各式餐厅,二层为中心大堂、多功能厅、图书馆、活动室,三层还有各类活动用房。健身中心位于中心水景以东,包括室内综合球馆、游泳池、健身房及保龄球馆。中央水景正西是零售中心,有银行、邮局,各类便利服务、饮食集中的区域,为老年居住者提供了极其方便

的服务。中心社区还建有旅馆,为来此作客和参加各种老人节活动的外地老人提供了多种形式与价位的住宿。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为居住在这里的老人创造了超出一般社区的优势服务。

除中心社区以外各居住社区也配备了小型服务中心,方便日常使用。

水体与生态设计

东方太阳城重视绿色生态设计,把它作为落实可持续经营理念的技术保障体系绿色生态设计要求“对影响所规划地区的自然界力量进行生态学的观测”通过观测确立最适合这些自然条件的设计形式,它们不仅承担人类需求的社会功能,也参与物质能量循环,承担着生态平衡的自由功能,而绿色生态设计谋求两种功能和谐统一。东方太阳城结合原有地形,把低势地面围成湖,保留大片绿地加以种植改造,绿化和水体不仅是景观要素也是环境优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包括雨水管理、废水处理系统、植物调节改善气候条件、通过水体创造舒适小气候及清洁能源的作用。

将水体设计了丰富各异的形态:当水体融合在社区内时,呈规整的水系,几何形的湖岸铺装和种植方案结合岸边的几何图案;当水体在开放的空间中,呈自由的水岸线,活泼流畅、植物配置也富有不同特色,其形式更是多样。有亲水型的,如中心湖面的亲水平台、观渔小桥、自然荷池、十字水渠……人们可以靠近它在岸边漫步、在水中荡舟还有观景型的,如喷泉、叠水…置身于缤纷各异的自然景观环境中对贻养老人之心情、增进身心健康提供了环境保障。

生活给水来源于自打深井,经水箱自洁器消毒处理后供小区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经管道系统集中至中水站,一二期工程共用一个供水站设计规模1700m3/d,在中水站经过两级接触氧化处理后再经过滤水器处理,达到国标要求的《景观环境用水的再生水质标准》,中水站处理后再经一片人工土壤(约667m2,1.5m深)及其上种植的强过滤作用的植物渗透净化技术(植物主要是芦苇和菖蒲),进一步去除残余的氮、磷等污染物进一步提高景观湖水的水质标准。未经这步处理的污水直接用于道路洒水与绿化浇水。

雨水的排放与消纳也以景观湖为最终蓄水体,通过截污、截留、循环、生态修复后“自然净化”“自然排放”的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设计。

1.利用地形地貌

屋面雨水就近汇入建筑附近的低势绿地(低于道路路面5cm~10cm)明显削减了雨水径流量,去除了初期雨水污染物,也节约了绿化用水。低势绿地的溢流口或其自然坡面与输送排放雨水的绿化浅沟连通,路面和停车场雨水则先汇入附近低势绿地、带状绿化截污带或路边浅沟对初期雨水径流进行截流截污后输送排放;对污染量较大的集中停车场在排水沟内设置特殊的初期雨水自动弃流装置,将污染的初期雨水分流,通过污水管系进入中水处理站:在流量较集中的排水区域还设置浅沟,底部设碎石调蓄空间和雨水调蓄池,并设置提水景观设施,增加补充地下水量改变局部景观效果。

2.对部分堤岸修整改造

修建一些岸边生态岛,通过修建岸边净化带及不同的植物种植和微生物生态处理,达到自然净化的功能,对湖岸设计的变化使其形成水流扩张区、缓冲区、静水区,水流在湖体内减速、转向,加大湖水的循环,既强化湖体的净化功能,同时也改善湖体和小区自然景观效果,使水体能有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条件。同时利用人工土壤植物渗泸净化技术对中水进一步处理,提高景观湖水水质标准。

3.削减雨水峰流量

增加雨水的就地消纳,由于基地处于河滩低洼地势,削减雨水峰流量。对湖体溢洪口和排洪渠进行合理设计,充分发挥水体的调蓄容量,提高防洪标准。

综上所述的水系统的设计与生态应用,节约了大量地下水资源,雨水经有效的入渗措施,涵养了地下水,维护了自然水循环的环境,仅小区一期工程用地总面积29ha其中建筑基底用地3.9ha,道路(含广场、绿化停车场)用地6.0ha,绿化用地15.30ha,人工湖占地3.18ha,为人工湖补充了雨水8.7万吨;小区二期工程总用地面积51.70ha建筑基底用地9.224ha,道路(含广场、绿化停车场)用地10.6ha,绿化用地27.56ha,人工湖面积4.5ha,为人工湖补充了25.2万吨雨水。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中,根据一期、二期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水量平衡分析计算,一、二、三期工程平均可利用雨水量将达到70万吨。

对雨水利用有多年技术研究经验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在东方太阳城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的设计中提出了许多关键技术措施,进行了水量平衡分析计算,配合了东方太阳城总体方案的顺利实施,实现了小区雨水综合利用及污水零排放的设想,为东方太阳城的生态环境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建筑节能设计

从项目始建以来,建筑的节能设计一直是作为重要的措施贯穿设计全过程,基于我公司在参加北京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作了一些探讨性的方案与工作,2001年8月即向投资方提出了在东方太阳城项目实施绿色、节能设计的理念和再生能源使用的可能性,得到了投资方的响应。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因而确定了分步采用,逐渐深入的水、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策略。

首先在期工程的来访中心采用了水源热泵系统,利用地热能达到节能目的,并采取回灌措施减少对地下水的消耗,避免对地下水的污染。一期工程的试点取得经验后在二期和三期工程中加以了推广,公寓、联排住宅和所有公建项目均采用井水源热泵技术、独立住宅全部采用土壤源热泵技术,在独立住宅中,每栋别墅或四合院独立采用一套地温循环冷暖系统。末端方式夏季为风机盘管制冷冬季为风机盘管或地板辐射采暖送热。从2004年6月开始运行经过测试地源热泵的热温度全年稳定,夏季其冷源由土壤源热泵组织供12/7℃的冷水,夏季房间温度达到24~26℃,冬季的热源由土壤源热泵机组提供45/40℃的热水,冬季房间温度达到20~24℃,其制冷制热系数可达3.5~51,较传统空气源热泵高出40%,运行费用为普通空调的50%~60%。系统方式的选择可根据用户要求在设备机房内切换,热泵机组采用法国Cita公司的产品,在双方配合下成功地采用了这一先进技术。虽然发展商在前期一次投入较高,但却实现了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经济与节能效果运行费用冬季为14.3元/m2,夏季为13.4元/m12,冬夏合计27.7元/m2。

庭院景观绿化设计案列篇10

关键词:养老院;景观设计;人性化

1研究方面

1.1研究的背景

(1)全球人口老龄化。1865年法国最早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的浪潮。目前,世界上已经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10%,甚至有些超过了10%,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起源与发展。现今我国正处在生育率较低,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因为各方面原因形势越来越严峻,从家庭到社会到政府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养老问题解决不好必定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干扰。

(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大概占到全亚洲老年人人口的1/2全世界老年人人口的1/5。第二,未富先老的现状。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的是:我国体现的是“未富先老”。而西方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的时候,他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一个水平,所体现的是“先富后老”,以充分的经济水平来解决老龄化面临的社会问题。第三,城乡颠倒、地区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第四,“空巢”老人增加速度加快。中国提倡两代一起居住或者多代居住,并且“4-2-1”的家庭结构模式近年来日益凸显,这种类型的老年人人口还将会继续增加。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特点,对中国传统家庭养老的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进步,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加大,以及各级政策的重视,出现了更多模式的养老社区和老年公寓,更多的老年人及其子女也开始慢慢接受养老社区养老的方式。

1.2研究的内容

首先从中国“养老”概念溯源探讨中国当下的养老模式。其次从对老年人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对环境景观的需求分析来了解老年人当下可依托的环境景观。在理论研究中根据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养老社区室外景观的要素,主要从硬质和软质的景观要素:道路交通、水景、植物配置、交往活动这四方面的环境要素来做具体分析。通过上述的研究得出养老社区室外景观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模式的影响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总结了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原则,主要是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保健性、沟通交流、价值体现等原则。并通过国内和国外的案例论证上述的理论,验证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得出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研究总结,并对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的发展作出展望。

2国内外发展现状

2.1国外养老社区研究现状

老龄化已是全球化问题,我们可以依据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变化,深入地研究设计出适合他们生理需要的居住环境。随之而来,老年室内居住环境的研究应运而生,目前,对室内居住的研究已经非常完善。除了设计师和病理学的努力以外,社会各阶层的学者从私密性需求、尊严需求、社会属性等角度切入,研究老年人更深一层的心理需求。

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例,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美国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美国老人法》对社区计划、养老福利、老年住所设施三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在社会养老设施中,着重建设高龄老人迫切需要的护理院,优惠和鼓励私营企业经营。亚洲以日本为例,制定了东京住宅条例,明确指出了东京住宅政策的目标和基本方向为“东京都应加强必要措施,以促进高龄化社会住宅的发展”,包括民间住宅、公共住宅。从目前所收集到的资料看,国外研究的基础点是针对本国老人的独立生活的习惯,只是向社会指出了如何帮助老年家庭解决安全和独立的生活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为老年住宅环境对策的中心。对应于这种环境对策,在住宅形式上产生了老年人专用的住宅,在社区规划上形成了老年人集中居住的老年社区。在老年居住体制上更多的是依赖民间机构和组织,政府只是给予相应的资助和鼓励。

2.2国内养老社区研究现状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对比较晚,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逼近,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根据联合国《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国政府成立了“全国老龄问题委员会”,提出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老龄事业道路行动的目标。

目前,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群体是广大的中小型企业。例如,在养老院企业的经营方面,就逐渐兴起了家庭式养老、日托、整托等,很多地区也己引入了地方政府、红十字协会,并创造性地出现了将养老院的经营和房地产的经营结合在一起的产权养老院,这使得养老院产品多样化、功能细分化、服务延伸化。养老区(点)从经营的主体内容来说,都在追求民族化、地方化;从服务设施、服务体系形成的综合服务质量来说,是追求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但在这些创新之举背后,养老行业中的一系列问题仍没有解决,集中体现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理念陈旧、市场秩序混乱方面。

3结语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情况以及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使我国社会养老压力加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得不由家庭转向社会的一些养老服务机构。

在我国,鼓励和引导个人和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业行业是当前解决目前我国老年人个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使社会稳定,促进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但当下的情况很难满足我国老年人人口快速增长,“空巢”、高龄和病残老年人的需求。根据本人先前对国内外现状的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国的养老模式更加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多更愿意有子女的陪伴,而不像欧美国家的文化老年人更趋于单独居住,更加的自主性。所以在养老社区的室外景观上我们可以借鉴其绿化配置,亲近自然的理念但在空间布局上应当结合我国老年人心理特征来提供设计方案。然而这也是我国养老社区室外景观的现状,虽然绿化容积率高但是使用率却十分的低。忽视对户外环境营造,景观设计中没有切实考虑老人的心理、生理需求,空间布局不合理,公共设施设计不合理,植物配置没有考虑整体环境色彩不协调,使老人失去了与户外接触的机会。相对于一般的集体居住的地方,养老社区的室外景观要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便于管理,同时也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老人必要的室外活动。最终打造一个适合当今中国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养老社区室外景观环境,让老年人可以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有子女的陪伴和自身的体验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晓婷.城市公园中老年人绿地活动空间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安丽.基于老年人日常出行特征的住区规划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3]沈莉颖.城市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4]熊启明.社区公园中老年人活动场所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5]张琼.我国人口转型特征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