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十篇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十篇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0:19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篇1

二、当前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主要矛盾及问题

(一)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更趋突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年初,市局下达我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150亩,而目前我县已签约项目11个,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376亩,用地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国家从严从紧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长期推行,农用地转用指标实行指令性计划严格控制,土地资源供需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大。

(二)土地资源保护压力日益加大。国土资源上级主管部门卫片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并逐步推行“一张图管地”,卫片执法范围延伸至矿山用地,这对于贯彻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规范土地管理秩序是一个严峻考验。同时,农民违法占地、非法转让集体土地现象依然存在,执法力量不足,执法手段偏软,执法难问题仍未有效解决,县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

(三)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期间,建设用地的大量供给支撑了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但由于经济结构和产业层次的相对落后,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仍相对较低,用地粗放浪费现象依然存在,圈而不用、圈而不建、批少占多等现象依然存在,资源节约集约方面还存在很大潜力,通过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提高土地效益的措施及对策

国土资源部门承担着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保护和保障发展的重要职责。全县国土资源工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保障与保护并重,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的原则,切实加强保护耕地,推行节约和集约用地,增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为切实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行节约集约用地,不断增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能力,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转变城市建设用地理念,由外延扩展转为内部挖潜,在搞好旧城改造的同时,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正常用地需求的前提下,严格执行用地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完善土地批后监管制度,打造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综合监管平台,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合理控制建设用地增长规模,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篇2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体损失;土地保育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考虑的问题,究竟是一些什么问题呢?由于人们对水土保持概念理解的偏差,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仅着眼于防治土体损失的机械固定,仅仅限制在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没有意识到防治水体损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不考虑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要讨论这些内容的不合理问题,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根据一些学术专著,它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国内定义是指土壤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当然,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正如土壤侵蚀从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逐步发展到土壤在内外因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如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的联系,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而是任何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由此看来,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问题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经说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现结合前面给出的概念来解析这些问题。

2.1仅把“保持”理解为“保护”

保持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等同起来,没有意识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农、林业生产,即没有考虑到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1没有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有人认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间范围,这样处理后基本不会发生土壤侵蚀的现象。有的就是忽视植物措施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对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编制中忽视植物措施,至少不对石料场、石渣场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该区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进程。也有人在方案编制中不是先考虑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随意采用复垦措施,使土地越垦越穷。相对次要一点的是,在方案中没有提及风力的扬尘等对土地的沙化。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呢?因为他们只知道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国仅有10.20%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37.10%适于畜牧,且风与水冲刷严重。因此必须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自然风化1cm表土层需要400年时间,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则至少需要1.20万年。但破坏这1.2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因此,强烈反对占用农田不经处理就用作弃渣处理场地处理弃渣的方案。

2.1.2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浅薄。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乱用植物措施,或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在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蚀)。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

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其实,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2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早期,人们只提出了土壤保持这一概念。而今,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这一概念上,认为只是对于水力、风力等各类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治理。于是,他们没有注重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没有意识到化学侵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没有水忧患与水战略的意识。当然,这些还与水体保护的具体定义有关,因为在这一方面大家还持不同的意见:如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

因此,在方案编制中少了很多内容,让编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空。没有了“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一内容,好多东西也就空荡起来,更别说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了。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篇3

关键词矿区水土保持准入条件方案建议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基础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对水泥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并带动水泥原料市场的发展,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石料的需求也会相应加大。长兴县某矿区水泥用灰岩矿开采的矿产品主要以水泥用灰岩供给湖州某水泥厂作原料的同时,其余不能作水泥原料的白云质灰岩夹石等进行加工破碎成各种规格石子,综合利用供应外部市场。本矿山的建设对当地的水泥市场和开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笔者从矿区的生态脆弱程度、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环境破坏后的生态恢复可能性等方面,重点对矿区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准入条件进行研究,旨在为建筑石料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提供依据。

一、矿区工程建设特点

1.工程类型与建设规模

按开采方式,建筑石料资源开发主要是露天开采,与之配套的建筑石料加工工程。工程组成、占地与排弃特点是,露天矿区主要围绕剥离、采建筑石料、运输、建筑石料加工、岩土排弃等建设生产活动,形成采掘场、外排土场、地面生产系统、工业场地、给排水及供热、地面防排水、地面运输系统、供电及通讯、行政生活区等工程设施区。地面生产系统的建设内容包括工业场地与地面加工及输送系统、供排水工程、运输系统、生活基地、排矸场、供配电和供热系统。

2.矿区工程建设与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点

露天矿区,因矿建工程和采石过程形成的采掘坑地面挖损区和由剥离物堆垫形成的巨大松散堆积体,彻底改变了原地面自然景观,遇大风、暴雨和重力作用,极易造成土壤侵蚀,甚至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地面土建工程,如场地平整、管沟开挖、各建筑物、道路及输石栈桥、专用线等工程建设,大面积扰动地表、破坏植被,土石方挖填与调运,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并降低原地表水土保持功能。采掘场、排土场面积很大,边坡较陡,有可能发生坍塌或形成泥石流。疏干水大量外排,严重减少了当地的水资源,加速地面下沉、土地干旱化和荒漠化,区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采矿区因在地上与地下开拓,由于地下开采会产生地表沉陷、裂缝,从而引发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造成矿区及周边区域水土资源的破坏;地下水疏干,造成矿区及附近地表河流、潜层地下水和地表植被变化,引起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在生产运行期间,岩土和矸石堆放,形成巨大松散堆积体,占压和破坏土地,淋溶液也会对下游地表植被产生破坏,如不采取拦挡、防护和截排水措施,遇外部诱发营力,有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项目水土保持准入条件

项目的基本准入条件。依据建筑石料行业发展规划、国家政策与产业布局,以及国家和行业对于建筑石料工程发展的限制性规定,从保持水土角度,提出矿区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基本准入条件如下。

一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矿产资源法和水资源消耗小的项目。二是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开发的技术条件成熟,预期经济效益较好的大、中型矿区工程项目。三是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矿区建设规模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最低规模的项目。四是合理掌握开采建筑石料的剥采比例。排除重大安全隐患的项目。

项目的限批条件为严格控制全国各大流域的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山地灾害易发区的开发建设项目,坚持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维护生态安全的原则,提出矿区工程项目的限批条件如下。一是限制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发,在自然保护区和其他生态脆弱的地区,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二是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三是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根据水土资源容量,对于同一建筑石料资源区,建设密度过大或者同期建设过多的项目。须修正完善后再报批水土保持方案的条件。通过对主体工程选址选线、施工方法与工艺、施工时序、施工道路与施工营地、工程占地、排水、控制水土流失和保证安全等方面的分析,归纳出需修正主体工程设计再报批水土保持方案的项目。要求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基本规定与特殊规定,同时满足水土保持方案修正准入条件要求的方案。

4.本方案设计深度、设计水平年及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方案设计深度为可行性研究深度,设计水平年取工程完工后第一年,即2019年。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建设类项目一级标准。至设计水平年,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5%以上,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2%以上,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67,拦渣率达到98%以上,林草植被恢复率99%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27%以上。

二、长兴县某矿区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

长兴县某矿山开采区占地类型为林地、工矿仓储用地,以工矿仓储用地为主。要求主体工程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进一步对矿区进行详细勘察,优化开拓系统及矿区平面布置,尽量减少对开采区周边林地的占用。矿山开采各项条件较便利,矿山开拓运输方式选择采用公路开拓—汽车运输方式,并剥离表土集中堆置用于开采平台绿化覆土,有利于水土保持。

场地分区合理,工艺路线流畅,人流物流通畅,在附属设施布置上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减少占地面积,节约用地,利于水土保持。矿区地表雨水进行有序处理,合理排放,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矿山开采过程中的水土保持临时防护措施不完善,需在方案中进一步补充设计或明确说明。

综上所述,长兴县某矿区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基本合理,从水土保持角度看,主体工程总体可行。但就整个矿区而言,主体工程只注重了本体防护,而对水土流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面考虑的较少,不能形成有效的防护体系。因此,本方案在分析评价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基础上,需进一步补充增加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并将其一并纳入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中,使方案水土保持措施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科学的防护体系。

三、长兴县某矿区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及主要工程量

本方案根据主体工程布局、施工扰动特点、建设时序、地貌特征、自然属性、水土流失影响等进行防治分区划分。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为4个区:Ⅰ区—矿山开采防治区;Ⅱ区—加工防治区;Ⅲ区—运输道路防治区;Ⅳ区—临时堆场防治区。各分区具体水土保持工程量汇总如下:

1.施工期

Ⅰ区—矿山开采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5.50hm2。工程措施:剥离表土2.27万m3;临时措施:道路排水沟1168m,简易排水沟100m,沉沙池4座。

Ⅱ区—加工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61hm2。工程措施:永久排水沟558m,沉沙池2座、挡土坎60m;植物措施:撒播草籽0.13hm2;临时措施:填土草包480m3,临时排水沟490m。

Ⅲ区—运输道路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0.14hm2。工程措施:道路排水沟189m,沉沙池2座,洗车沉淀池1座。

Ⅳ区—临时堆场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0.98hm2。工程措施:截水沟140m;临时措施:填土草包264m3,临时排水沟270m,沉沙池1座,撒播草籽0.98hm2。

2.生产运行期

Ⅰ区—矿山开采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5.50hm2。工程措施:场地平整11.65hm2,绿化覆土5.82万m3,平台排水沟3433m,纵向排水沟160m,消力池9座,平台挡土坎3433m,宕底挡土墙1072m,宕底排水沟1175m,沉沙池2座;植物措施:种植灌木27022株,撒播草籽11.65hm2,边坡复绿8489株,抚育管理11.65hm2·a。

Ⅱ区—加工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61hm2。工程措施:场地平整1.42hm2,绿化覆土0.71hm2;植物措施:种植灌木3556株,撒播草籽1.42hm2,抚育管理1.42hm2·a。

Ⅳ区—临时堆场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0.98hm2。工程措施:场地平整0.98hm2,绿化覆土0.49hm2;植物措施:种植灌木1792株,撒播草籽0.98hm2,抚育管理0.98hm2·a。

四、长兴县某矿区水土保持监测

本工程为建设类生产项目,监测时段从施工期开始至设计水平年结束,即从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共60个月。水土保持监测范围为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监测频次:一般对于正在使用的临时堆土场,以及正在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情况至少每10天监测一次;扰动地貌面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挡拦效果等施工期每1个月监测一次;矿山开采进度、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生长情况等至少每季度监测一次。遇暴雨、大风等情况应及时加测。水土流失灾害事件发生后1周内完成监测。

根据工程特征及现场踏勘调查,方案拟设2个固定监测点,分别是加工区、运输公路区排水沟出口沉沙池各1处。

五、结论及建议

矿区内无部级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及试验区,无崩塌滑坡危险区,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对主体工程的建设无制约因素。

主体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主体工程安全问题,挡土墙、平台排水沟等防护措施,既能够保证主体工程的安全运营,同时也具有水土保持的功能。在对主体工程各项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措施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本方案针对各个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确定工程、植物及临时防护等方面的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结合主体工程已有防护的措施,实施后可达到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要求,不会形成大的水土流失危害,对周边区域造成影响不大。

本方案各项防治措施实施后,可有效控制本矿区开采过程中新增的水土流失,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因此,从水土保持角度考虑,在采取相应水土保持措施的前提下,矿山开采是基本可行的。

工程主体设计纳入水土保持方案的内容应进一步细化设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开展水土保持监理工作。在工程监理文件中落实水土保持工程监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由监理单位控制水土保持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在施工前,委托相应的资质机构开展工程建设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水土保持监测文件中落实水土保持监测的具体要求,由监测单位开展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防治效果的监测。

总之,长兴县某矿区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基本合理,从水土保持角度看,主体工程基本可行。主体工程设计中的平台挡土坎、平台排水沟、矿区平台边坡复绿等措施能达到水土保持要求。但就整个矿区而言,主体工程只注重了本体防护,而对水土流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面考虑的较少,不能形成有效的防护体系。因此,本方案在分析评价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基础上,需进一步补充增加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并将其一并纳入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中,使方案水土保持措施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科学的防护体系。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考察报告.北京: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2007

2.姜德文.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研究.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篇4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措施;遵循原则;基本功能

Comprehensivemeasures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projectsfollowtheprinciplesandbasicfunctions

Xiakeri•Yasheng

(DepartmentofwaterResourcesinXinjiangKashgarRiverBasinmanagementoffice,Kashi,Xinjiang844000)

abstract:SoilandwaterConservationtoerosioncontrol,protection,improvementandrationaluseofhilly,hillyandwindyandsandyareasoflandandwaterresources,maintain,andimprovetheproductivityofland,inordertofacilitatefullplaytotheeconomicandsocialbenefitsofsoilandwaterresources,theestablishmentofgoodecological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

Keywords:SoilandwaterConservation;comprehensivemanagement;effectivemeasures;followtheprinciple;basicfunctions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遵循原则

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和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在规划布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坩措施时不仅应当考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之间的合理配置,而且要求全面分析坡面工程,沟道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及小型蓄水用水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与生物相结合,实行坡沟兼冶,上下游治理相配合的原则。为了有效地防治山丘区风沙区的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时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把防止与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为此应设法提高土壤透水性以及持水的能力在斜坡上建造拦蓄径流或安全排导的小地形利用植被调节吸水或分散径流减少径流的侵蚀能力。

(2)提高土壤的侵蚀能力,应当采用整地,增施有机肥,种植根系固土作用强的植物,施用土壤聚合物。

(3)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调节径流,防止侵蚀作用。

(4)在己遭受侵蚀的土地上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注意辅以改良土壤特性,提高水土肥力的措施把保持土地与改良土壤结合起来。

(5)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6)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制定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因地制宜是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科学基础。

(7)生态经治效益最优的原则,在设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过程中,应当提出多种方案选用生态经济效益最优的方案。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中全面估计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效果,预测水土保持措施对成土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2.水土保持的特点

2.1综合性

综合治理是以大流域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护体系。

2.2社会性

水土资源的社会性,决定了水土保持的社会性,防治水土流失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而孤立存在。

在解决水土流失异地危害,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关系等问题上,既要充分考虑区域之间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统――兼顾,又有约束各种经济活动,服从水土保持规范,更有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共同维护和建设。

2.3公益型

上游开展水土保持,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减经洪水灾害,下游地区受益;维护和改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宏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社会所共享;水土保持业务主管部门在治理水土流失,开发水土资源过程中不形成任何自我的资产和利益,完全为当地群众和宏观经济发展服务。

2.4基础性

水土保持是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并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5长期性

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反复性决定了水土保持的长期性。我国亟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0多万平方公里,即使不再新增加,每年治理5万平方公里,初步治理也需近半个世纪。

3.水土保持的基本功能

(1)防洪减灾,保持资源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体系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层层拦蓄径流,发挥了缓洪削洪的作用,减少了洪涝灾难,宝葫芦水土资源。

(2)开发利用,培育资源通过修建蓄水工程,增加径流蓄水能力,调节和重新分配径流,提高径流和降雨的利用率;通过综合治理充分挖掘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荒沙等资源潜力,增加梯田,堤地,水田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面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封山育林育草,改变农林牧用地不合理的状况提高林草地比重增加值被资源。

(3)恢复调节,改善生态当不合理活动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且难以自我修复时,水保就可以帮助其其重建和恢复。

当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程度,形成自我修复能力时,则可通过封禁保护,减小干扰,实现其在我良性发展。

(4)优势互补,发展经济

坡面与沟道治理开发结合,合理配置治理开发措施实行立体开发;植物措施体系与工程措施体系结合,发挥开发利用资源的互补效应;种植林草与封治理相结合增加持续利用的在生资源;田间工程措施体系与农业耕种措施体系相结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5)促进社会进步

水土保持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与外界沟通,促进经济发展。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篇5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是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与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劳动成果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综合体,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另外,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的闭置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土地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易破坏土地这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过程。人类利用土地来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创造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四方面深刻内涵。利用是最终目的,开发是利用的基础,整治是利用的措施,保护是利用的战略。

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中,土地资源居于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这种特殊作用主要通过土地资源的三大功能表现出来: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空间场所功能和景观功能。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对这些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人类利用土地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深刻内涵。开发是人类首先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将一定的土地资源投入使用,并将其改变成可使用状态;利用是指土地开发后,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某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整治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土地某一方面的要求,克服原来土地特性中的某些缺陷,对土地进行改良,如配方施肥、平整土地和水利设施配套等;保护是指为了长期持续地利用土地,防止土地质量劣化而丧失某些特性,所采取的某种综合措施,以保持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的四个方面,不可偏废。否则将破坏土地资源,打破生态平衡。如果这种破坏性作用长期积累,就会直接响到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自身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土地持续开发与利用成为了自然资源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我国的土地实际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城镇建设占地加剧,研究表明,城镇用地规模增长速度与城市常往人口增长速度之比即城镇用地系数1.12比较合理。然而我国1951年~1980年和1981年~1995年的城镇用地系数分别高达1.31和1.91。据对17个城市卫星监测数据表明,近十年来,城币城建区规模扩大都在60%以上,周边耕地蚕食半径不断延伸。其次,土地闲置浪费严重。据统计,1997年全国闲置非农用地面积达1164.67平方干米,其中国家建设闲置土地占79.13%,集体用地闲置18.06%,农村建房用地闲置占2.8%,而各类开发区闲置工地占35%。同时,工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工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水平低。据统计,我国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高达26%,超过工业发达国家美国(7.3%)和香港地区(4.95%),而城市道路、广场、绿地等公共设施用地水平很低。目前,我国城镇建设用地中40%以上属于低效利用。在农业用地结构方面,土地资源集中投入粮食等种植业中,造成土地综合利用效益低。据测算,在我国现有耕地中,各类低产田合计0.36亿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7%,单位面积立地产出率水平低。除此之外一个严峻的问题是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工业生产上大量排放“三废对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全国现有耕地中59%缺磷,23%缺钾,14%磷钾俱缺,中低产田占到耕地总量的61.9%。历年固体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堆存量分别达80多亿干克、60多亿千克,占地约12万公顷;而全国每年3800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中,就有1/3是来自被工业“三废”严重污染的江河湖泊。

面对上述的问题,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相应的对策是迫在眉睫的,在我看来,下述都是相对可行并且必要的。

一、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任第平衡的根本措施,为此,我们必须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

二、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包括加强耕地保护立法、划定耕地保护区、强化全民保护耕地的意识等。

三、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通过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促进农田装备的现代化等措施,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并且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加大管道系统和大棚温室等固定设施在农田装备中的比重。

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不仅要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的结构,也要清理乡镇企业用地。并且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

五、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管理,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改变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现状,另一方面要确定土地使用权主体的合法地位,进一步细化土地使用权,建立两权分离原则下各产权主体明晰的贵权利关系。

六、加强领导,强化宣传,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首先,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一项政府行为,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有效的组织措施,是难以搞好的。因此,只有真正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加强领导,才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其次,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根本措施。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只有长期不断地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解决人地矛盾,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才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才能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才能真正保持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土、植被资源,才能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振东.农村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探讨.现代农业科技.2011

[2]王经国.资源与环境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4]徐宪立.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

[5]欧名豪.土地利用管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篇6

[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1

平利县位于陕西省南端,大巴山北麓,界于北纬31°52′~32°37′,东经109°~109°35′之间,东连湖北竹溪县,南与镇坪县和重庆市城口县相接,西连岚皋县,北与安康市、旬阳县相邻。国土总面积2627平方公里,辖11个镇190个村,总人口23万人。森林覆盖率67.6%,地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

1、水土流失现状

截止2009年底,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339.32km2,占国土总面积的50.98%。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203.24km2,占总流失面积的15.17%;中度728.55km2,占总流失面积的15.17%;强度266.72km2,占总流失面积的19.91%;极强度107.80km2,占总流失面积的8.05%;剧烈33.01km2,占总流失面积的2.46%。水土流失侵蚀模数为3567吨/平方公里・年,年水土流失量937万吨,属中度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主要成因

(一)自然因素

(1)降雨充沛、暴雨频繁。平利降水比较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958.5mm,但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的68.8%。降水主要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强度大,雨力强,土壤含水饱和后,容易造成山崩和塌方,加之暴雨发生时来势猛、强度大,顿时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区河沟狭窄,雨水一时来不及排泄,便泛滥成灾,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2)山高坡陡,生态脆弱。县境内多高山,山高、坡陡,是促成水土流失的因素之一。生态环境较脆弱,林种、树种和龄组结构不尽合理,生态环境较脆弱,森林植被一旦破坏,就造成水土流失,且难以恢复。

(3)地表组成物结构松散。我县岩层种类较为复杂,主要为石灰岩、绢云母片岩、石英岩等,由此发育而来的土壤,风化作用强烈,结构疏松,胶结力弱,一旦覆盖地表的草植被遭到破坏后,在多雨的气候条件时,在水流作用下发生水土流失。

(二)人为因素

(1)陡坡垦种。山区人均耕地少,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陡坡垦种较严重。特别是80年代后期,开发山地资源规模较大,山区坡陡,建园标准低,缺乏水土保持措施,管理粗放,导致地表,水土流失严重。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不完备。矿藏资源丰富,其中贮量较多的重晶石达2800万吨,居亚洲第一。其次为煤、大理石等,另外还有铁、铜、钨等多种金属矿。由于部分矿点、采场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剥离表土,造成大面积地表,废弃土、石、矿渣随意堆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治理对策

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合理调整流域山、水、田、林利用结构,充分利用流域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始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合理配置,综合治理。一是重视溪沟整治。通过对小流域内的溪沟整治,加固河堤,保护河边基本农田,促进山上退耕和治理成果巩固,有效提高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二是注重坡面水系。在坡改梯工程实施中,配套排灌沟渠、蓄水池窖、沉沙凼等坡面水系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水土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三是注重生物护埂。在田埂大量栽植桑树、金银花和黄花菜,既有很好的保水效果,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

(2)坚持综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一是将经济果木林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发展优势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来源。二是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三是将“山、水、田、林、路、园、村”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环境,促进了文明新村建设,提高了防治成效。

(3)加快能源替代、生态移民步伐。在强化封育管护措施的同时,注重农村生活能源替代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沼气灶、节柴灶,积极实施“以电代柴”,促进封禁管护。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有效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另外对一些生存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极端困难的高山区人口,采取生态移民措施,也有效加快了生态自我修复的步伐。

(4)抢抓机遇、突出重点。2012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县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2.48平方公里,总投资2.2亿元。要紧紧抓住“规划”2012年启动实施的有利时机,全力搞好我县“丹治”二期工程建设,组织发动群众投入大规模治理,推动全县水土流失治理。

(5)坚持抓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要认真贯彻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有关规定,修建公路、开办矿山企业和其他工业企业等,在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保方案。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做好工程防护措施。生产建设使植被遭受破坏的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以恢复表土层和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在崩塌滑坡危险和泥石流易发区,禁止取土、挖砂、采石。

4、实施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又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群众性强的事业。因此,各级政府要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并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土保持工作组织机构,加强水土保持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做到规范化、程序化。

(2)强化监督,严格执法。按照新《水土保持法》的要求,进一步抓好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两费征收和监督检查的落实。从项目的立项,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施工、验收,直到投入使用的检查等整个过程加强监督管理。要不断地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规范化建设,完善执法制度,严格执法程序。同时,加大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3)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涉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等部门。为此,必须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重视支持水土保持部门抓好有关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查、两费征收、检查监督以及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农林生产、矿产资源开采以及水利交通等生产建设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新修定的《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切实认真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4)注重培训,加强宣传。首先,要加强水土保持科技人员的培训、学习工作,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其次,要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和普及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科普知识,尤其要使农民掌握水保耕作措施、林草措施。

(5)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对荒山荒坡、荒沟等闲置土地资源通过落实产权,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等形式鼓励引导有实力的农户投入治理。要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义务植树种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1]陕西省水土保持区划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篇7

关键词:水生态保护措施方法

引言

新宾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是我省中东部发达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新宾县境内的苏子河、太子河、富尔江三大流域每年向下游城市输送15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担负着沈阳、鞍山、大连等七个大中型城市的供水任务。保护好新宾这块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对于保障辽宁中部重要城市供水安全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试点工作的基本做法

近几年来,我县对河道上游的水源地进行了涵养、封山育林、植

树造林、种植水草,河道两侧进行生物护岸,种树,种植水生植物,插柳压柳,实行生物护岸累计为400公里。

1.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水土保持采取的主要措施:山顶和阔叶林实行封山育林,营造水保林,植物串带;沟谷里建方塘、谷坊等措施。采取以生态保护为主的防治措施,主要对坡耕地采取新修梯田、保土耕作、退耕还果还林等措施,对荒山、荒坡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和果树等。沟道治理主要进行修建塘坝、蓄水池、谷坊、疏溪固堤等措施。对于疏林地和残次林植被较差地块采取封禁治理措施,封禁治理措施主要以围栏、管护、宣传为主。

水源地保护采取的主要措施:在水库上游流域进行监测、封禁,建造围栏,舍饲圈养,建设四位一体沼气池,禁止生活和工业污水排入库区。

中小河流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中小河道采取疏溪固堤两岸堤前压柳,前坡种植刺槐、油条,堤后种植白杨、乔木、枫叶等植物。

我县在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同时,大力开展预防监督工作,对全县水土流失区域进行三区划分,在全县设水土保持监察员,其中专职人员7人,兼职人员265人,对各乡镇的厂矿、采石厂定点定时检查,并对已建成的水利水保工程进行监督管理,防止人为破坏。

2.生物护岸治理措施

发生在我县1995年的“7·29”和2005年的“8·13”洪水给全县人民群众带来了惨痛教训,人民群众逐渐认识到生物护岸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的重要性,因此将生物护岸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列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一项重要工作。

由于我县山高坡陡土层薄,土壤胶结能力差,降雨量集中,加之近年来人工针叶林不断蚕食着天然次生林,致使山体水源涵养能力剧降,因此一遇降雨,降水汇流时间短且强度大,对下游无工程沙土堤造成严重破坏。经过总结1995年的“7·29”和2005年的“8·13”洪灾经验,我们发现容易被洪水破坏的堤段绝大部分都是中小河道内的无工程沙土堤,破坏过程多数是由于水力的侵蚀及冲刷,使沙土堤的防洪能力下降致使堤防被冲毁。因此,我们在提高中小河道沙土堤防的抗冲刷能力上下大力气,采取生态治河的方法,从而保证了沙土堤的防洪能力。

我县在中小河道上采用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配合的治理模式,即在中小河道河堤上,堤前采用工程措施及堤前压柳、堤坡植矮灌木对河堤进行保护,堤后采用种植矮灌木与矮乔木以提高堤身的抗水蚀及风蚀能力,并在重点地段进行防风林带的布设,从而达到河堤在设计防洪标准下运营。与此同时,还对全县的中小河道进行清滩疏浚,对原有土堤进行加高加厚处理,并采取生物护岸措施,即:堤前布设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好且耐涝的树种,以达到提高沙土堤的抗冲刷能力;堤后采用种植矮灌木与矮乔木以提高沙土堤的抗风蚀能力。经过几年的科学运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大中河道河堤的防洪能力始终控制在设计标准之内,而小河道河堤也从之前的年年冲、年年修,到现在的种一年、管两年、保五年(第一年春季栽树、秋季压柳,管护二到三年,可以保护河堤五年以上)。

二、生态工程建设情况

1.生态治河建设

全县境内有大小河流1753条,河道总长6310公里,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条,流域面积在20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条,流域面积在100—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8条。2008和2009年,县委、县政府对境内的苏子河、永陵二道河、太子河、刘家河、富尔江、巨流河6条河流进行生态治理,投入河道生态整治资金221万元,压柳6.8公里,栽植杨柳树57900棵,油条苗107.5万株,火炬树21000棵。2009年,按照新宾满族自治县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可研报告所列项目,我县城防工程生态建设长度为1780米,投资1247万元。永陵镇、平顶山镇、北四平乡3个乡镇进行生态治河的长度为9.1公里,投入资金325万元。

2.水土保持建设

⑴贯彻推行已有小流域治理模式,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我县的治理模式是以蓄水工程为龙头,封禁治理一片山川、治理一条沟道、开发一条流域、造福一方百姓。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以工程措施为点,以生物措施为面,以中小河道治理为线,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突出拦蓄工程建设、生物工程建设和封禁治理措施建设。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篇8

【关键词】公路勘察设计;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森林草原面积锐减、生物灭绝速度加剧、各类环境污染问题触目惊心。近年来,我国虽然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起步晚、基础差、治理速度远赶不上破坏速度。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交通运输的载体之一,公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交通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我国公路总里程达423.75万公里,日渐增长的公路里程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功不可没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发生了一系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如何消减公路工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成为人们日趋高度关注的问题。

1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公路工程建设专业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施工和运营周期都较长,影响范围跨度大,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公路工程可分为勘察设计期、建设期和运营期。公路建设工程在不同时期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施工期主要产生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而运营期则主要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1.1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1.1.1土地占用和水土流失

路基的永久占地改变了土地的利用类型,使土地原有功能丧失;高填深挖路段坡面形成地面,降低了土层的抗蚀性能,引起水土流失加剧。作业场地和施工营地等临时占地破坏了地表植被,改变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工程施工中取弃土场及填挖方引起原有地形地貌的改变。土地占用还会破坏原有动植物特别是保护动植物的生存、栖息、觅食场所。

1.1.2施工期环境污染

施工期的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于施工车辆和机械,以及爆破作业,具有临时性特点。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车辆排放的尾气和运输、作业、爆破过程中的扬尘和沥青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施工现场冲洗车辆产生的废水、施工用排水和营地的生活污水等。

1.2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

车辆在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可影响沿线居民的正常工作生活;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往往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管理、服务区排放的污水和路面径流可能对水体和农田产生危害。交通事故引发的有毒有害物质泄露、爆炸和火灾等也会导致水体、大气等污染,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由于施工期的边坡防护及生态恢复工程尚未稳定,水土流失情况在运营期初期依然存在。此外运营期还存在线性工程对生境的切割、阻隔和对景观的破坏等方面的影响。

2从勘察设计阶段出发减轻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为消除或减轻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危害,必须以预防为主,在勘察设计阶段就应将环境保护的理念纳入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交通运输部对此问题也早有规定,其在2011年10月08日的文件(交公路发[2011]50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贯彻“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的理念,从而实现促进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公路工程过程中的勘察设计工作对于环境保护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勘察设计工作的技术水平和指导思想最终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生态环保主要体现在选址选线的生态环保。

生态环保选线,即在满足公路建设要求的前提下,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勘察结果和环境现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进行路线选择的过程。选线时应使公路路线尽可能拟合地形,避免出现长大纵坡和高填深挖,减少开挖面积。避开水土侵蚀严重的区域,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路线在经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等环境保护区域时,应尽可能保证原有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对可能产生生态环境影响的区域应采取线路摆动、设高架桥等避让和保护措施。对沿线经过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应有针对性地预留保护措施,如设置桥梁涵洞等动物通道保证动物寻找食物水源及迁徙等活动。

除了生态环保,资源节约也同样重要。公路工程的资源节约主要是指土地资源的节约,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我国,可供耕作的土地尤为紧缺。公路建设规模往往比较大,土地占用相对较多,在勘察设计阶段应注意合理选用公路建设标准和技术指标,通过设计和技术手段,节约资源,实现环保。在满足使用安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降低路基高度,减少两侧边坡占地及填挖方取土占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可通过设置挡土墙、护坡或高架桥等方式减少土地占用。可在施工时对车辆和人员的活动范围加以严格控制,同时尽可能地缩小施工作业带的宽度。另外应对临时用地的表土做好保存,并在施工后及时恢复。对于施工地区中分布有矿产资源的,应尽量采取减少对矿区的占用和分隔,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方案。合理设置取弃土场,可利用水利建设或城市景观建设的土方填筑路基,合理安排调度,减少取弃土量。对于取土困难的地区,还可在设计中因地制宜,利用粉煤灰以及煤矸石作为填土材料。

除此之外,资源节约还包括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在公路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可结合沿线的资源状况,在设计中推广利用风能、太阳能和地热等清洁能源;在公路的维护和改扩建工程中,可选用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等,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对公路工程的环境问题,还可以通过一些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其产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勘察设计阶段对工程的全面掌控。如应考虑尽量避开雨水汇集点和河道附近设置取弃土场,以减少水流对取弃土场的侵蚀。对于弃土场的挡土坝,应遵循“先拦后弃”的原则进行布设,并在弃土场的周围设置相应的截排水措施。场地设置应尽量在征地范围内进行,且施工材料的堆放、拌合以及预制等场地,尽量设置在居民居住的下风向。对于环境敏感点的噪声超标问题,可分别采用隔声窗、声屏障、绿化、环保搬迁等措施来降低噪声污染。此外,应充分重视对路面径流和事故废水的处理工作,设置收集处理装置,以防止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3小结

勘察设计阶段作为公路工程建设的首要环节,为建设项目的选址、施工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从勘察设计时期就开始着手环境保护,及早介入,从源头上采取切实有效的环保措施,目前已经成为公路工程勘察设计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与其他建设项目相比,公路项目具有点线结合、以线为主的特点。施工周期长,可能是几个月至几年不等;影响范围大,有的公路甚至跨越多个省市村镇,沿途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工程建设的前期,也就是勘察设计期就从环保选线,节约资源等方面出发,做好全面和长远的规划,是减少公路工程环境影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金泉.公路工程施工期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J].四川建材,2007(6).

[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10.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篇9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意义

abstract:soilandwaterconservationistopointtopreventingsoilandwaterloss,protection,improvementandrationaluseinamountainous,hillyandsandysoilandwaterresources,maintainandimprovelandproductivity,tomakefulluseofwaterandsoilresourceseconomicandsocialbenefits,andestablishagoodecologicalenvironmentcomprehensivescienceandtechnology.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softhesoilandwaterBaoChiFainChinabasedonthepresentsituatio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thepreparatio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schemeisofgreatsignificance.

Keywords:soilandwaterconservation;thewaterandsoilconservationprogrammeestablishment;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水土保持和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类措施组成: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各类措施。特别是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水土保持工作对发展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干旱和风沙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能够耕种的土地更为珍贵。每年仅因土壤退化就要损失耕466000~533000万km2,因自然灾害而丧失耕地约100000万km2耕地面积在减少,每年人口却增加1400万人,如这两个逆向增长继续下去,我国的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日趋严重,生物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严重威胁着中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与土壤资源,缓解人地矛盾,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民以食为天,有土则有粮”,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是立国富民的基础。如果水土资源遭到破坏,进而衰竭,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这个结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证明:古罗马帝国、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民不聊生是其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希腊人、小亚细亚人为了取得耕地而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茂密的森林地带变成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因此,为了民族的生存、人民的幸福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应十分珍惜、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竭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家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确的策略和奋斗目标目前,国家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2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原因

水土保持方案是指依据我国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开发建设单位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而制定的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重要的法律文件。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扰动土地的整治率,水土流失的控制率,土壤流失的控制率,植被恢复系数以及林草的覆盖率等具体内容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的要求,是保持水土的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和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将工程建设期的水土流失及危害程度尽可能地减小到最低程度,并有效地促进治理原有水土流失、恢复、改善和美化工程建设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通过方案编制为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防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增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周边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为水土保持监督执行机构提供监督执法依据。对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实现山川绿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而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为在自然条件下,生成1cm厚的土层平均需要120~400年的时间;而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均在1cm以上。因此,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之一,起到工程建设前期预防的作用,我国相关条例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说明,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标准。

3水土保持的意义

3.1社会生态意义

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繁荣,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产与生活,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幸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保护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伟大工作,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大壮举,也将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就黄土高原来看,黄土高原和黄河的水土流失,正是由于黄土高原源源不断的提供易于流动的黄土资源,以及黄河常年累月的流水相互作用,从而日益加剧的。也正是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共同衍生了黄河文明。为了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正常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华夏文明的最根本发展。因此,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对整个人类的未来起到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可见,深刻贯彻和研究水土保持,采取科学的手段,从常规的方法中释放,不断创新,提出各种可能行之有效的办法,全方面结合,编制出科学的水土保持方案,才能将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问题彻底解决,从而有利于民族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和谐发展。依法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

结语: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是保持水土的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我国水土保持法的实际内容,是水土保持法顺利实施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我国大力加强水土保持的决心,体现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有重大的法律意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是我国在环境资源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我国环境保护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的法律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防止新的生态破坏产生的有效措施,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现了我国环境法的基本精神,对我国以后水土保持工作的法律实践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Z].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篇10

关键词:耕地保护;可持续利用;耕地质量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经过了几十年的磨练,国家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土地和资源,纵观我国国情,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含量较低,发展环境不容乐观。因此,如何保护耕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1耕地保护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

耕地保护缓解我国人均耕读逐渐减少且近期不可逆转的矛盾的主要对策,它制定出相关的维护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特殊政策保护,以实现对耕地的耕地的保护。这是为了维护耕地生产力,全面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耕地保护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耕地数量与人类生存的平衡,而它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则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耕地问题严重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就是国情稳定,只有认清耕地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2耕地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2.1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

2.1.1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保证耕地总量的稳定,首先要从质和量上来保持耕地总量的稳定,确保耕地保护规划期内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耕地总量的稳定工作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而是实行耕地保护的主要任务。工作的重点是总量确定,一定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土地勘察的详细数据作为参数;也要制定相关的土地复垦、开发和利用措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与平衡。

2.1.2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建立,现代企业也迫不及待的寻求发展,而建立高效的土地利用机制是相当关键的,1992-1993年房地产业的盲目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这种机制是建立在地价或地租基础之上的,以地价作为有效的经济杠杆,凡事要作为经营的土地,不管是何种性质,都要按照市场地价支付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平衡土地使用,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减少土地的浪费和投机行为,市场地价也让人们树立起节省、高效利用土地的思想,从而限制了耕地利用的速度和规模。

2.3做好土地详查工作

收集详细的、准确的土地资源数量信息,是制定土地保护和规划政策的中心,政府必须认真组织土地详查工作,搞清土地的资源和结构,再进行分级评定,以准确的数量信息为依据,科学的确定我国人口与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以及人口对土地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目标,要保证规划的切实可行。

2.4适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内容

土地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重点工作,但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利用准则的弹性较小,政府政策、市场波动等因素都会给土地规划工作带来一些阻碍和难题。因此,关于土地的规划,一定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并对土地规划的内容进行调整,完善土地管理体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长期用地结构,用地空间布局的依据。只有这样编制出来的土地利用计划才会更具科学性。而在编制手段上,要使用现代高科技,精准的确定土地信息,例如建立土地资源监测系统,及时掌握耕地的总量、质量、分布、类别、权属和利用程度的信息,并进行实时跟踪,收集相关数据,为下一年的土地规划作为准备。

2.4提升公众参与性

采用严厉的土地政策、先进的手段和专家参与的规划来实现耕地的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我国环境复杂,人口众多,要详尽全面的做出管理,还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从西方国家的土地先进管理经验来看,公众参与对土地规划管理的影响很大,公众参与度越高,土地的利用规划就越好,而管理的成效就越明显。如在德国,公众参与作为法律和政治制度就贯穿与土地规划的每个环节中。随着我国社会民主进程的不断加深,应积极吸引各界权威和土地专家参与到规划的制定中,而公众参与则提高了规划的透明度。这不仅能降低土地规划的制定成本,还能更好的体现民意,为更科学的保护耕地提供了重要基础。

3耕地质量保护措施

3.1重视耕地表层土壤的保护和再利用

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水平不高,其中1/3为高产田,2/3为中低产田,后备土地资源也比较贫乏。因此,在城市建设占用耕地时,一定要建立耕地表层土壤保护和再利用制度,保证耕地的再生产力。当耕地变为建设用地后,至少要将耕地表层土壤20厘米取出再利用,并在生态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对贫瘠土地进行再造。这项工作可以结合耕地占补平衡,作为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的一项内容。

3.2防止污染,保护耕地

实际上,土地质量也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工业“三废”会污染城市周围耕地及其水环境,造成耕地质量的严重破坏,导致耕地的恢复能力差,且代价高昂,有时还会出现不可逆转的严重问题。因此,落实对工业“三废”污染的防治,保护耕地质量,加强污染的防治和空盒子。为了防止污染,可以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加强挂历。目前,我国已通过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来实施环境的行政管理和法律保护,虽然在治理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污染的预防成绩不佳。技术措施则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水平,而经济手段防止污染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4总结

俗话说:“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爱护土地,正确的认识到耕地是人类发展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耕地,人人有责,为造福子孙后代,利在千秋,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考文献:

[1]刘小平.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房地产,2000,(6).

[2]戴尔阜,吴绍洪.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