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产业策划十篇农村产业策划十篇

农村产业策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8:39

农村产业策划篇1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Z,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

1.1.1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1.2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

1.3.1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

1.3.2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

2改进对策

2.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2.2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2.3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

2.4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2.5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2.6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投资方式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

3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保障水平

3.1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健身休闲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3.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池四改”(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圈、改厕),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3.3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产业策划篇2

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了解其深刻内涵。从河南省舞钢市、新乡市的实践来看,可以这样概括:所谓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线,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有专家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通过新型社区建设,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

舞钢市、新乡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

一是城镇集中型,指位于城市建设规划区内的新农村建设。如舞钢市尹集镇突出抓好“一镇三区”建设,用两年多时间,在中心镇规划占地370亩,可容纳780户的柏都社区,占地146亩的一期工程两层和多层楼房已建成,农户相续入住。5万平方米的商业一条街已全部建成,完善的基础设施,齐全的功能配套,高楼与新颖住房的相互映衬,实现了农村和城镇的有机融合衔接,一个经济发展有序、生态环境优良、居住条件舒适、服务功能完善、保障机制健全、文化教育繁荣的生态宜居城镇体系初步形成,有力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是乡镇集中型,指位于乡镇周边的村庄,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可以依托乡镇的辐射作用,向乡镇中心集中。

三是中心村集中型,就是在广大农村中,选择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生产生活便利的中心村,建新型农村社区。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如舞钢市庙街乡,焦桐高速穿乡而过,东承舞钢市产业集聚区,西启金山工业园区,南依九龙山风景区。下辖12个行政村,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万人。自2012年以来,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两集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按照“三化”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突出“一轴两区”建设以升级改造杨八路为轴线,南联九龙山社区,北接庙街社区,强化三个支撑(经济、生态、文化)。一个新型的九龙山中心社区初具规模。一期投资1.5亿元,占地350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可容纳居民3000多人。二期规划容纳居民1万人左右。按照“高低有序、错落有致”的布局理念,以传统与现代融合、适合居民生活、集约节约土地、文化特色明显等原则,设计有合院、叠拼、多层、连排等户型,建成后整个社区将集中庙街乡80%以上人口。

四是旅游景区集中型:以旅游景点为中心,依托旅游服务业,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如新乡市新乡县古固寨镇祥和新型农村社区,不少居民开办家庭旅社,吃住娱乐一条龙服务,吸引市区及周边市的居民前来游玩、休闲。

舞钢市、新乡市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的做法和经验

两市紧紧抓住国务院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人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按照河南省委“政策引导、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32字指导方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政策引领

两市先后出台了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土地方面、资金方面、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8个方面49项优惠政策,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优惠政策有:一是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合教育、卫生、环保、道路等上级各类涉农资金2.8亿元;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鼓励企业捐资,累计接受社会无偿捐资近3亿元;引导鼓励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资助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引导,调动群众积极性。对在社区建房的农户,免费提供住宅户型图样,给予3000-5000元资金补贴或10~15吨水泥补助,协调提供3-5万元建房贷款并给予政府贴息。入住社区居民自愿办理城镇居住地户口,享受养老保险、城镇低保等城镇居民待遇,在去年全省政策出台前,市财政自己负担了社区农民的城镇养老保险资金。优先安排培训就业,为每个社区选配一定比例的优秀教师任教,配备至少一名财政全额供给的全职医生,为人住社区人口达到一定比例的社区及时通公交车,逐步实现了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交通等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三是原有政策继续享受,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入住社区农民在享受城镇居民待遇的同时,继续保留承包地和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和与之相关的惠农政策,继续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

二、科学规划建设

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化体系,科学规划,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始终保证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规划先行。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城镇规划、土地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统筹解决农民居住和就业增收问题。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为9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社区耕作半径不超过2.5公里。舞钢市已将190多个行政村规划为17个新型农村社区。

二是规范运作。既和现有的政策衔接,把政策用足用够用好,又依法依规,在占地手续办理、群众发动、社区规划审定、土地流转、人地挂钩试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一系列制度性问题等方面规范运作。坚持“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建成一个”的原则,所有社区必须达到“规划得到批准、基础设施投入能够落实、群众支持率在80%以上、拆迁工作能够落实”等条件方能启动建设。

三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组织、激励群众,不搞强迫命令。对于社区住宅,规划设计不同的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避免农户建房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困难群众可享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政策。同时,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还集中规划养殖小区、大型农机具存放点等。

三、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按照中央提出“两个确保”,河南省委提出“两不牺牲”,首先是耕地红线。在保障群众土地权益的基础上,既注重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又坚持拆建并重,确保了耕地面积不仅不减少,还略有增加。

一是严格社区用地标准。户均宅基地不得超过167平方米,户均建设用地面积不得超过267平方米。在城市规划控制区域内和县城规划区必须建设多层,有条件的建设小高层或者高层住宅,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产业集聚区引导建设多层和高层住宅。

二是坚持拆建并重。在加快社区建设的同时,把旧村拆迁复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拆建并重、以拆促建。对于城郊、县城规划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社区,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企业参与社区拆迁。对于纯农村社区探索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对群众拆旧建新给予补偿,通过运作土地指标,解决资金难题。对节约的部分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拍卖,指标价款全部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拆迁补偿。新乡市已筹措拆迁补偿资金13.4亿元,补偿到位10.3亿元。已累计拆除旧宅面积6.1万亩,复耕或恢复生态面积3.1万亩。

三是保障农民腾退土地收益权。两市建立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腾退收益全部返还农民主要用于社区建设的新机制。旧村拆迁复垦出来的土地,采取农民人股等方式,集中起来搞公司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现代农业,使土地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份,确保农民长期收益。

四、强化产业支撑

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和就近就业发展区“两区同建”,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实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城镇化。一是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依托社区周边规划的农民创业同促进当地农民创业就业;三是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四是依托乡村农业及区位优势,推进“一区一业”建设。

五、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体系

积极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各项试验,重点在户籍制度改革、集体土地流转、产权制度改革、农民权益保护、粮食保障等领域探索创新,探索城乡一体化各项制度建设。

一是探索建立城乡均等化的户籍制度。村民办理城镇居民户口后,除享受城镇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外,还能继续享受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

二是探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社区住房确权发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住房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新型农村社区农户建房贷款。新乡市分别为27万元、3320万元、2.81亿元。

三是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构建社区党总支、管委会、居民代表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四位一体”的社区组织机构,推进乡镇服务职能延伸至社区,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

四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各级党委一把手亲自抓,党政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了市、县两级领导分包督导责任制、市县职能部门千名干部联包帮建、督查考核推进“三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机制。并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干部业绩考评的三项重点之一。两市专门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考核奖惩意见(试行)》,坚持年中考评,年终总评,每年市财政拿出2000万元,对社区建设任务完成较好的县(市区)、乡镇进行工作奖励,对业绩突出的乡镇党委书记予以提拔重用。

舞钢市、新乡市的经验引发的思考

咸宁市如何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舞钢市、新乡市的经验值得借鉴,应从“六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加强宣传。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是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定。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是一项惠民工程。新型农村社区,是以城镇化的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以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支撑农村,进而实现城乡统筹,让农民实现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是推进“三化”协调,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因此,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重大意义和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实际利益,从而激发农村居民参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热情。河南省许昌市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解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11个关键性问题进行解读,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

二、制定方案。制定符合咸宁实际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利于积极稳步推进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就该市的实际,“七山一水二分田”,与舞钢市、新乡市大部分地区属平原地带有所差异。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稳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力争用5年时间,对全市907个行政村,按新型农村社区的模式,通过合并整合后,实现全覆盖。近期对“五城三区”及各县市区城郊,建制镇周边及园区附近的村,作为“村改居”试点,先行先试,总结经验。

三、统筹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居住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完备、社区居民自愿的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城镇规划、土地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统筹解决农民居住和就业增收问题。规划应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村镇体系和村镇布局规划》。就该市实际情况,原则上按照“一村一社区”为主,“多村合并一社区”为辅的模式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高水平的规划设计予以资金奖励。注重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保护传承村落文化。规划区要体现地域特色,打造特色社区,让群众住得舒心满意,把好事办好。同时,要完善规划执法管理体系,新建房要经规划审批。

四、制定政策。市里要统一制定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土地方面、资金方面、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优惠政策,整合各项惠民政策和社会资源,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对入住社区的农民在享受城镇居民待遇的同时,继续保留承包地和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和与之相关的惠民政策,继续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

农村产业策划篇3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

(一)农村经济取得新发展

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以节水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的设施农业新增4.5万亩,初步形成平原地区设施农业区域化连片发展态势。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收为目标,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都市型工业,乡镇企业转向内涵式发展,收入、利润的增长速度均达到13%以上。乡村旅游向多类型、广分布、综合性的休闲旅游转变,步入了快速成长期,2006年全市观光农业总收入达到10.5亿元,同比增长33.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20元,实际增长8.7%。

(二)村镇面貌出现新改观

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实施了一批农村重点工程。“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三项工程有序启动,农村太阳能、沼气、秸杆气化、生物质燃料等试点进展较快。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垃圾治理、户厕改造、街坊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环境整治加快推进,40%的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如期完成。

(三)社会事业实现新提高

农业科技入户直接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8万人次,其中8.3万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课本费。城市教师、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农村的活动积极开展。公开招聘的2000多名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助理全部到位。建立了农村低保标准调整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增长机制,农民参合率已达到86.9%,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40万人。

(四)农村改革增添新活力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45%;203个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正在实施的有5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103个,加入农户26.4万户,占全市从事一产农户的44%。

(五)机制建设取得新成效

围绕扎实稳步推进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推进机制开始建立。政府对农村发展的支撑力度明显增强。

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规划统筹

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功能,以规划和标准来规范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2006年我市编制和颁布了全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山区发展规划等市级专项规划和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规划、农村改厕规划等全市农村专项建设规划。同时,为解决新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规模参差不齐、技术标准不一、投资控制缺乏依据的问题,开展了新农村主要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参照标准研究和编制工作,编制了农村道路、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4个领域的工程建设参照标准。以规划定项目,以标准定投资,有效地保证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平稳、有序、规范实施。

(二)部门联动

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37个职能部门组成的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围绕自身职能,在工作指导、资金安排、政策支持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实招、使实劲、办实事。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按照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思路,市政府在2006年春季调研活动的基础上,确定并实施了现代农业、二三产业、科教兴农、培训及就业、合作组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环境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党的建设、政策调研等12个方面108项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将各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力量进行了整合,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力度。

(三)试点推进

在全面部署的基础上,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坚持点面结合、示范带动。2006年初,全市按照符合规划要求、尊重农民意愿、基层组织有力、经济基础较好、能够当年见效等原则确定了80个村先行试点。一是抓好重点工程支撑。确定了市级试点村农村饮水、污水处理、农村改厕、村内道路、垃圾处理等五项重点建设工程,由市各相关部门进行政策和资金集成,合力推进。市级各部门对每个试点村的资金投入平均达到1000万元以上,有效地改变了试点村的村容村貌。二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了试点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管理办法,注重建设实效,加强建设过程和建后管理监督,建设和管理统筹协调的新农村推进机制初步建立。

(四)加强反哺

充分发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好的便利条件,加大城市和非农业部门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进展较快。一是政策反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支农惠农政策,如减免农业税、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出台地方支农惠农政策。二是资金反哺。逐步加大公共财政的反哺,市政府投资继续向郊区倾斜,2006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城区和郊区的比例为48∶52。市级财政对郊区乡村两级的资金投入达到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50%以上,重点支持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颁布实施了《关于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进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三是资源反哺。通过名校办分校、名院办分院等举措,切实推动城区的优质教育、卫生等资源向新城乃至农村地区流动,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的反哺。目前,全市已累计引导城区18所重点中小学、7所医院在郊区建分校、分院。通过科技支农、农民培训等途径,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科技发展水平,加大科技资源的反哺。通过招聘大学生村官、以及将城区教师和医疗人员服务农村与职称评定挂钩等政策,推动急需的人才资源走向农村生产生活的前沿,增强人才资源的反哺。通过落实区县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引导和疏解部分符合农村地区特点的产业项目转移,推动产业资源的反哺。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07年全市发改系统将着眼于落实“十一五”规划,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着眼于改革放活,着力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着力解决农村关键问题,着力促进形成农村公共设施建管结合的长效机制,把建设新农村的任务落到实处。

(一)着眼落实规划,夯实四个基础

一是突出农村产业发展,认真搞好“首都新农村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途径研究”课题调研;二是加快编制农村道路、供水、节水、治污等专项建设规划;三是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四是继续加大农村项目的建设程序、管理制度、考评体系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建设与管理水平。

(二)促进产业升级,抓好四项产业

一是积极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实施10万亩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支持有机农业试点县建设,提高生态涵养区现代农业附加值;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支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结合区县功能定位,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试点支持符合规划的农村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完善农村中小企业培育扶持政策机制,提高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业,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民俗旅游业和农村文化创意产业。三是继续实施房山、门头沟采煤区农民就业增收工程,支持煤矿关闭、产业调整工作,扶持替代产业发展。四是重点开展抓住奥运商机、发展农村产业的思路和对策研究,抓好一批农村地区生产的奥运特品。

(三)加大农村投入,实施四大工程

一是新农村基础设施工程。主要涉及村镇道路、村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农村供电设施建设与改造以及农村新能源利用工程等6个领域。二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工程。主要实施教育兴农、健康农村、活力农村、平安农村、和谐农村5个工程,加强农村教育、卫生、体育、文化、民政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农村安全体系建设工程。主要实施农民安全饮水、动物防疫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四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重点是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重要地表水源环境和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等建设工程;实施农村地区河湖水系和重要中小河道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产业策划篇4

目前,桐柏县已启动建设24个新型农村社区,其中7个被列入南阳市试点。他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清思路,科学谋划

2011年以来,桐柏县委、县政府在全面总结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的结合点和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来抓。在建设思路上,打破原有自然村、行政村的界限,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即推进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由平房向楼房转变、由村庄向社区转变),实施“三个加强”(即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强主导产业培育),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目标上,把215个行政村3251个自然村规划整合为86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两个整体推进乡镇,计划利用5~10年或更长的时间,使全县农村全部实现社区化。在工作部署上,按照“政府引导、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多元投入,典型引路,积极稳妥推进。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坚持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统筹规划、节约土地,以人为本、生态宜居,以科学规划引导新型农村社区发展。

(一)坚持突出特色

桐柏县先后聘请多家规划设计单位高标准编制社区建设规划。在具体规划上,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因势而建;建设规模、建筑风格灵活多样,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各具特色。如月河镇西湾社区,依山势建特色民居,同时为适应旅游度假、农家乐产业发展,建有以商住楼为主的“风味小吃一条街”。在建筑风格上,着眼于长远发展,体现高标准、先进性、有特色、有品位。如依托桐柏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金果园社区,依托毛集镇“百年莲花堰”自然人文景观建设的南湖社区,临近淮河之滨而建的城郊临淮社区等,既具有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又具有现代建筑风格。

(二)坚持节约土地

桐柏县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建设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五规合一”,使各种规划相互衔接。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必须少于原有居住用地,农民住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空间等统筹规划,同步建设,科学合理用地。预计全县各类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5.6万亩。

(三)坚持生态宜居

在社区功能区划分上,除完善各种常规功能区以外,要有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适应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在社区选址上,临近主要道路选址,方便出行,适应农民耕作习惯,保持耕作半径在2公里左右;在居住环境上,充分结合山区、丘陵、平原的特点,建设生态型社区。如程湾乡依托石步河水库风景区,规划建设山区生态旅游型新型农村社区,对农民迁移居住吸引力很大。在社区户型设计上,高、中、低档均有,偏重中、低档房建设,以适应农民消费需求水平。如月河镇西湾社区的居民,每座两层小楼仅需10万元左右就可以入住,农民称赞社区房屋“好而不贵”。

三、完善机制,形成合力

(一)建立宣传发动机制

他们在县电视台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宣传报道专栏,开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访谈”节目,由各乡镇书记或乡镇长、县直有关部门“一把手”和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等,逐人录制访谈节目,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规划设想、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在桐柏县营造出浓厚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氛围。他们还在桐柏县委宣传部主办的《今日桐柏》上,开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解读专栏,对建设中涉及的各种政策进行详细解答。

(二)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桐柏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激励扶持办法(暂行)》《关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若干优惠政策》《关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利用暂行办法》《关于整合政策性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对各类社区设定不同的建设标准和相应的奖补标准,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进行奖补;推行政策性项目资金备案制度,将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项目资金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对接,集中项目资金投入社区建设。2011年以来,桐柏县共争取投放到社区建设上的项目60多个,共计2亿元。

(三)启动市场化运作机制

桐柏县坚持多元化投入,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共吸引各类投资商投资6.3亿元,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入的70%,社会力量投资逐步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做强产业,激活动力

桐柏县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和各个社区的区位优势,坚持集约经营、集聚发展、产业融合、高效安全的发展方向,建立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创新组织形式,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提升促进社区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

截至目前,桐柏县启动的24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中已确定茶叶、中药材、特种养殖、旅游服务、编织加工、名贵花木、碱硝产品营销七类支柱产业,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如月河镇西湾社区的生态旅游产业,程湾乡邓河社区的茶叶、中药材产业,安棚镇利民社区的编织加工业等。全县24个试点社区从事支柱产业的劳动力2万余人,年创产值逾4000万元,已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收入80%以上来自支柱产业。

五、示范带动,加速推进

桐柏县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分批实施、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要求每个乡镇每年至少启动建设1个新型农村社区。2011年以来,把安棚镇的利民社区、城郊乡的临淮社区、月河镇的西湾社区等7个社区作为桐柏县重点试点社区,予以重点扶持,倾力打造。

为加快试点社区建设,县财政投入启动资金1500多万元,支持重点试点社区先期开工建设。同时整合各类政策性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集中捆绑到重点社区。目前,7个重点新型农村社区已完成各类投资1.5亿元,建成新型住宅1100套。

农村产业策划篇5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024

一、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特征和类型

(一)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在理论和实践中仍有不同观点。《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将新型农村社区定位为从事第一产业农户的聚居点。也有学者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就是为农民提供的一个生活空间复合单元。一般认为,我国的新型农村社区主要是指以分布于镇域范围的农村村庄居民点为空间载体,通过城乡规划指导,相关政策的控制、引导和激励,使得分布零散的村庄居民点向地域位置较中心、基础条件较优越的地方集并,最终形成具有规模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农村新社区。

(二)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

新型农村社区,应该是农村农民广泛的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公共设施及齐全、村民生活水平较高、居住外部环境优美、与城市协调同步发展的新型社区。由于其居住的主体是广大的农民,因此,新型农村社区有别于一般的城市小区。首先,新型农村社区的主体是农民。他们是社区的主人,主要的管理者和居住者,新型农村社区主要应当体现村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民主社区。其次,新型农村社区有别于传统的村庄和村落的重要区别在于新型社区中配备了完善的公共设施,能够给社区的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再次,农村新型社区的农民应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稳定的收入和精神追求。再次,农村新型社区存在的前提是必须具有良好宜居、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最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应是同步推进的,不仅是城市的发展,也包括农村的进步,新型农村社区必须是与城市协调动态发展的新型社区。

二、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的内涵

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传统的乡村村落改建为现代化的新型农村社区,绝不是拆几间屋建几栋楼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完备的政策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新型农民主体角色定位――公共政策机制构建――社会保障、建设资金保障措施”为路径,着重从社区建设规划、农民权益保障、基层组织运作、多元资金投入和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着手,构建系统化的新型农村社区政策保障机制。首先,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人的因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和关键还是农民权益的保障。社区的建设绝不应仅仅停留在建楼盖房上,而是应从衣食住行诸方面的转变,尤其是农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让他们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让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内涵的生活。其次,必须重视社区规划设施建设。农民生活在社区中,不仅仅是一间屋子一张床,而且应有相应配套的公共服务场所、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便民服务、金融服务、计生服务、环境卫生管理服务等,让社区居民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最后,最重要的,也是农村社区得以持续发展的,必须构建完善的物质保障机制,具体包括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和社区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只有构建了完善的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机制,农民才能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的维系,必须以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后盾,因此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社区资金投入保障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三、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与理性探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号召,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随着十八大后我国掀起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巨大风潮,广大农村地区新型社区建设的进度也得以不断推进,但是目前新农村社区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期公共政策缺乏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一个牵涉诸多领域、影响地域广泛、建设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政府政策支持是保证新农村建设长期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而目前很多地方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偏重于房屋建设,大拆大建,对短期内提升村庄形象的面子工程着重笔墨,而对于事关新型农村社区长远发展的人口政策、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等却甚少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缺乏合理政府政策规划指导的资金投入将会陷入低层次重复建设的恶性循环。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与现实需求脱节

目前,新型农村社区整体规划方向与现实实际需求脱节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出于政府机关和领导政绩考虑,一些地方盲目开展新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盲目提高建设标准,甚至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争取上级政府资金投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手段,扭曲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意图。有的地方社区建设布局凌乱、不同功能用地混杂、生产生活相互干扰,农业养殖区与居民点混杂,影响社区村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三)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低,建设滞后

我国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是以小型自然村为主,其特征即是分布零散,加上部分地区主要是山区丘陵地区地理地貌条件的约束,限制了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教育、医疗、环卫等公益性设施的配套水平。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山区因交通条件限制,城乡一体化尚未形成,即使部分通过政府强推建立起新型农村社区,但是无法接受上级行政区域的辐射,教育、医疗、卫生等情况完全无法与新型农村社区相匹配。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导致乡村地域特色的缺失

我国的农村乡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社区规划设计者对村庄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知之甚少,盲目模仿或简单照搬城市小区的建设模式,不考虑农村的实际,导致原本各具特色的农村地域风貌和文化特征被磨灭逐步丧失,从功能上割裂了农村生态系统内部特有的联系。

四、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建设对策与思路

新常态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应坚持“新型农民主体角色定位――公共政策机制构建――社会保障、建设资金保障措施”为路径的建设思路,着重从长期公共政策落实、社区建设规划、基层组织运作、地域特色发展等方面完善我国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期公共政策,促进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人口、土地、财政和社会保障政策是新农村建设及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与大拆大建不同,长期的公共政策是实现农民身份和地位真正转变的根本保障。注重发展农村社区的基础教育、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社会认知和技术水平,推动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土地流转,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的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就业保险建设,为农民安居乐业提供综合性的政策保障,才能促进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政策,调整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系统的过程,要综合考量人文、社会、环境因素和地理条件。尤其是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早已形成了格局各异的地域特点。因此,在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农村当地的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符合当地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社区建设标准,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优先选择交通方便、位置适中、既有利生产又方便生活的区域。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活休闲的不同需求,通过社区建设为整合城乡资源搭建平台,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科学配置和合理流动,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三)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政策,扩大投入,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是农村社区主要功能之一,也是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途径。但是如何发挥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功能?唯一途径即使扩大投入,迅速促进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社会、政府等主体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完善农村文化产业政策,因地制宜保留特色,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文化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乡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独具风土人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要考虑当地的人文风情,结合相关村落的历史、文化等因素,因地制宜,进行统筹安排。在建设过程中保留当地的特色文化,将社区经济、文化发展与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衔接,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将传统的农业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特色和亮点予以保留。条件适宜的地区,还可以结合自身旅游资源,发展地区特色旅游,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旅游业建设,将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五、结语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道路能否长远走下去,取决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能否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政策,并引导基层政府正确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构建系统化的新型农村社区政策保障机制,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同时,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注释:

吴业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可为――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12.

周祥胜、赵嘉新、秦晴.城乡统筹视角下“镇域总体规划”编制探索――以四会市江谷镇为例.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

农村产业策划篇6

关键词: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周期较长,没有突出重点内容。当前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规划周期相对较长,其农村规划编制内容较多体现出城镇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手段,没有真正突出现代化新农村规划的发展需要和特点。现行的新农村规划编制内容上没有针对性,没有找到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的切入点,没有从新农建设的实际出发,导致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与实际操作的背离,从而发挥不了规划编制应有的带头作用。

(二)产业发展与现代化农村建设规划的互动关系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以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为背景的,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体现出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的特点和中心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前提,所以必须把生产发展放在第一位,有必要不断研究如何加强产业发展的课题。对于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如何加强产业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难题,也是新农村规划的一项研究课题。目前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对于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找到明确的发展思路和有力的举措。由于规划中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缺乏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导致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使规划缺乏实际指导意义。

(三)新农村建设面广、差异大,分类指导体现不明确。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具有农村居民点数量大、规模小、分布散等建设面广泛的特点,对于分类指导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分类指导体现不明确。而且各地区农村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文化背景与生态环境容量也有所不同,在这种差异大的情况下如何体现分类指导是一项重要内容。规划中必须通过探讨符合农村自身发展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找出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充分体现分类指导的作用。

(四)规划建设标准及实施策略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具有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规划中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的特点和很重要内容。为了体现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要求,实现发展目标,规划中必须提高规划工作的指导性和科学性,体现出规划建设的指导作用。通过加强规划的标准与实施策略的制定和研究,使农村规划的理论体系和内容得到进一步改善,为科学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

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项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过程,是一种涉及到县乡村庄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田保护规划、交通和水利等专业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然而,对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有的地区根本不了解,不知道怎样规划新农村建设,影响着我国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全面贯彻和执行。党中央对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新农建设必须规划先行”的工作方针。所以,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以规划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贯彻规划在事前、过程和事后全阶段,体现规划的重要性。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首先要规划好,规划做好了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才能有章可循,农村再不会无计划、无方向地发展,有序展开建设工作,实现现代化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工作包括村庄居民点体系规划、中心居民点建设规划以及一般居民点规划指引等三个层次,其中村庄居民点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又包括居民点合理布点、人口规模预测、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和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及空间利用等具体内容。中心居民点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中心居民点的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形态,确定中心居民点的建设模式,明确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和对策,对水、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提出具体的规划实施方案,对中心居民点风貌、环境特色、建设时序提出指导性规划,对规划的实施提出路径和对策等六个方面。一般居民点规划指引一般以整治规划为主要内容,有计划地分批编制,对居民点建筑布局和空间布局形态进行统筹安排。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对策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思路,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始终放在第一位,切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建设任务。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要想搞好具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力,实现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目标。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第一位的工作定位。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规划好各项工作,规划好了就能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使农村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造福于人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农村建设积极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目标。

(二)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为了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不仅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还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实现新农村的全面进步。同时,关注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推动农村的社会和谐稳定。

(三)切实落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政策。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要求,不断创新农村建设中的创新机制,使得农村发展充满活力。还要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落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政策,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得农民合法的物质利益和权利得到保证。

(四)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必须尊重群众、注重实效,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的核心,合理处理人与环境的问题,从实践中出发,不能盲目进行建设。新农村建设要尊重群众,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更不能增加乡村负债。新农村建设还要需要着重实效,充分调动农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做到农村内在力量的现代化建设。

结语: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思路,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事前规划好各项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真正的现代化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王婕.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J].新财经.2010(03)

农村产业策划篇7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理;康平;难点;对策

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是指运用工程技术调整土地产权,通过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使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并且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内涵是在空间上对农村居民点的数量、规模和布局进行调整。

一康平县县域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

1.1居民点级别难分主次,人口密度不均

在康平县农村地区很少有呈完整形态的村庄,农村地区聚集的基本单位是独门独户的“院子”。农村居民点的平均人口规模为450人,最小的农村居民点14人,中间值为400-500人,多数农村居民点人口在100-500人之间。总体看来,70%以上的农村居民点人口规模都在500人以下,且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居民点人口在300人以下,规模较小。

1.2居民点分布散,布局凌乱

长期以来农户习惯自然院落分散居住,由此形成农村居民点散乱布局。农村住宅占地面积大,建筑容积率低,布局散乱。

1.3居民点土地闲置现象突出

农村居民点建设分散,用地超标。由于地广人稀,村中出现大片空闲地,人们将其形容成“空心村”,由于有些常年外出打工导致居民点土地闲置。而且自然条件相对越差的土地闲置率越高。

二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难点分析

2.1各乡镇建设水平不高,农民迁移意愿不强

康平县多数城镇发展多是呈线状延伸或沿交通干道一字拉开,呈典型的“马路经济”形态。小城镇不能为人们提供完备的服务设施和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其生活和工作环境与农村居民点缺乏应有的“势差”,因此导致农民向城镇迁移的意愿不是很强烈,这也是很多小城镇的人口兼业务农的原因所在。由于小城镇的人口少和稳定性差,直接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难以为农村人口创造更多稳定的工作机会。

2.2人口因素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标志之一是绝大多数农村人口转入城市,现有的绝大多数农民就业的非农化。2008年康平县全县总人口36.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4.7万人。根据所确定的2020年全县农村人口18万计,康平县将有至少6万人口需要转移。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关键是城镇产业的发展能否吸纳这么多的农村人口。

2.3村屯撤并困难

康平全县共有162个行政村和650个自然村,根据康平县居民点布局规划分为并入城镇、城镇周边、集聚发展、控制发展、撤并五种基本类型。需要撤并的居民点有374个,在撤并过程中协调各方利益,使撤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将会有相当大的难度。

2.4村庄规划滞后

长期以来,康平县各乡镇农村住宅建设处于无序状态,村屯里有很多空地和废弃的宅基地,基础设施落后。各镇村庄规划不到位,在建设规划上普遍存在重城镇轻农村的思想,对村庄规划投入极少,康平县总体村庄规划落后,居民点整理潜力巨大。

2.5农村居民点整理资金短缺

雄厚的资金支持是农村居民点整理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康平县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乡镇企业数量不多,绝大多数村庄没有集体企业,仅有一些养殖业和种植业。要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集体能筹集的资金较少,而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因而资金的筹集渠道不畅将会制约农村居民点的整理。

三农村居民点整理对策研究

3.1对村庄进行统一的规划,逐步实现村庄整理

先进行统一的居民点布局规划,逐步实现村屯的整理。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要依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优先安排、逐步搬迁存在安全隐患的村庄,合理引导条件稍差地区的村庄拆建工作。对逐步搬迁型村庄要加强建设控制力度,立足村庄环境整治,分步推动。

3.2建设引导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城镇化有序顺利进行

3.2.1保障农村人口稳定就业和定居的政策

《辽宁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若干规定》于2009年出台,全省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实行“一元制”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此规定标志着辽宁省的户籍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在小城镇流动就业的人员顺利转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政策和制度的有力支持。

3.2.2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实施及布局的优化需要从制度上得到根本的支持与保障,而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农村土地政策改革。的重点又集中在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及宅基地政策。

3.2.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进镇落户的农民而言,在解决了就业和居住问题后,更关心的是社会保障。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制约或促进的作用。因此,为进入城镇的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使其享受市民待遇,是小城镇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3.3建立多元投资机构,筹集专项资金,并且做好长期进行的计划农村居民点整理需要的投资较大,建议建立多元投资机构,从国家土地税收、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民个人等渠道筹集专项资金;各村庄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建立一些集体企业,比如农产品加工厂、养殖场及采矿业等。在西南山区,可与当地生态建设相结合,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种植经济林。小城镇镇域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康平县张强镇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确定重点建设城镇的产业导向,增加集体经济产值。

四结语

通过对康平农村居民点宅基地、空心村整理、闲置土地改造和拆并居民点,对保留的居民点进行重新规划,以及在建制镇和中心村加大建设力度等措施,将大幅度地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农村居民点的整治也将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农民居民点整治要更多关注农民的“民生”和“民权”问题积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确保整理目标的顺利实现。这也必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和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优美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百明.地资源学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2李元.中国土地资源2000

3邹兵.小城镇的制度变迁与政策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张凤荣,张迪.安丽萍我国耕地资源的供给量--从经济适宜性角度分析2002(10)

农村产业策划篇8

[关键词]农村物流体系发展现状构建对策

一、农村物流体系含义

农村物流体系是指农村物流资源在地域空间、技术信息、基础设施、供需市场及产业组织等所构成的产业体系。农村物流体系为农村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活动提供物流支持和服务的产业组织所构成的服务体系,内含有物流要素、要素功能和物流体系结构,且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服务体系中一个基础性和关键性板块。

面对当前经济环境,以政府所倡导的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工程以及《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精神为指导,并贯彻与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精髓,不论对加速我国物流业的集约化发展进程,还是对农村物流同样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因此,从全局出发,我国物流业要充分发挥和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在对现有农村物流发展情况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如何应对现有经济环境,研究农村物流在物流业调整和规划下应该如何构建。

二、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现状

1.取得的成就

(1)农产品物流逐步完善。各地在市场引导、政府推动、政策指引等综合措施作用下,为了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生产容易销售难等突出问题,大力培育和发展了各类农副产品市场,促进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在推进三农问题解决、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建立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方面加大了政策措施和引导力度,农产品物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农村物流主体多元化基本形成。目前除了传统的国有商业企业、农村供销社等农产品物流主体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都在市场的导向下参与到农产品物流市场中。目前,以连锁超市、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产品物流主体发展较快。各地基本上形成了农产品物流主体。(3)以“万村千乡”工程为载体,推进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自商务部推出“万村千乡”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以来,地方政府通过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农村商业网点,基本形成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消费不安全、不便捷、不实惠的“三不”问题。(4)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发展较快。为了解决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用各种网络,建立了农产品生产、流通、交易等各类信息平台,提高了农产品物流效率。据新华网统计,全国31个省份、80%以上的地市和6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并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网络群。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建设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在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2.存在的问题

(1)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经过长期的经济建设,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仍然显得相对落后,而农村物流基础建设就更加落后。农村道路交通状况差,冷藏设备不足,使得各种鲜活农产品难以及时外运和保存;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农产品运输还主要靠中型卡车,难以对农产品实行有效地保护。农村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经在农村存在多年,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互联网的用户和农业网站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相对发达地区,真正的农村地区的用户很少。各种信息难以及时与传播,直接影响了农副产品的运输、储存和农用物资的及时供应。(2)农村需求水平低。农村市场狭小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农村居民收入低,这是制约农村物流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但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城镇居民,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前一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突破10000元。农村市场狭小,这必然使得农产品物流供给及需求水平低,农村市场发展缓慢。一些落后地区,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甚至还是一片空白。(3)农产品物流中间环节浪费严重。与发达国家相对比,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中间环节浪费严重。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30%,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内。(4)专业的物流人才短缺。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对农村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在提高,尤其对一线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但目前农村物流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物流操作人员现状更不容乐观。大部分操作人员不具备系统的物流知识,对操作原理、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知之甚少。

三、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1.结合农村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物流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当前部门分割、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问题是制约我国物流效率提高的主要瓶颈之一。打破这些障碍,充分整合资源,形成一体化运作,是今后一段时期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解决这个问题,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促进物流区域发展。因此,健全物流法律法规在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中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要改革现行物流业相关行业管理体制,打破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要依法制止和查处滥用行政权力阻碍或限制跨地区、跨行业物流服务的行为,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物流服务市场;要继续深化各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规范行业管理,促进物流服务的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2.实行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为农村物流的快速发展提供吸引力

建立规范的财税管理机制,调整农产品物流企业的所得税,统一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营业税税率。对物流企业制定统一的营业税征收管理办法,实行统一的营业税税率,这样更有利于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同时,对于各地建立与规划的农产品物流园区实施相关的配套扶持政策,比如农业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配套的物流中心及园区,应给予税收政策支持,适当减免税收,减轻其税负。对参与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投资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对农产品出口的物流园区推行区港联动模式,并实行叠加政策。即除可继续享受免征关税和进出口环节税外,还可叠加出口加工区的优惠政策,这样来降低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吸引更多的物流企业服务于农村物流。

3.加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

在农村物流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中,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修通了公路,一些地方甚至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建设联结城镇乡村的公路网、农产品的集中储存保管及配送中心(物流节点)。随着我国通讯主干网及电话、电视有线网在农村的普及,农村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各地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建立开放的农产品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积极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同时,也要建立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农产品的保鲜度和附件值,实施农产品物流的准时制,减少农产品物流环节的损耗。

4.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村物流运营组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中,政府应该从宏观调控角度来引导、规范、激励从事现代农村物流的主体,鼓励和规范一些现有的从事农产品仓储和运输的农工商联合企业及合作社组织的联合或合并,以达到优势互补,节约资源,向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同时,政府应积极培育支持大型连锁、批发、第三方物流和大型农业企业集团进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建立综合化与一体化兼有的多层次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扶持具有集成化、全过程物流服务功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企业;培育一批规模大、功能强、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高、技术先进的大中型物流企业或集团,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

5.建立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优化农村物流人才结构。

物流人才的缺乏早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现代农村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从农村建设基金中划拨部分资金,用于学校和企业联动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各地也可广泛开展岗位培训,特别要搞好农产品物流在职培训,通过办短期学习班、资格培训、业务学习等形式,尽快培养出一批农村物流急需的人才。

总之,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需要物流市场的参与者认真研究农村市场,提前规划,科学决策。相信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结合国家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些列政策措施与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物流的建设与发展一定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学工:我国农产品物流政策框架的建议――基于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背景下[J].宏观经济管理,2009,(6)

农村产业策划篇9

西乡乡凤凰村位于乡政府的腹心地带,辖6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2636亩,2006年全村总人口1471,共427户,耕地面积2018亩,其中:水田面积2020,旱地68亩,人均耕地1.37亩,人均纯收入3709元。凤凰村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通过多年的经验证明只是单一的种植粮食不能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从2002年开始,在当地农业部门的引导下,凤凰村逐步探索种植优质葡萄和优质稻,尝到甜头的农户开始大面积种植葡萄、优质稻,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600亩,每亩产值都在5000元以上,其他水果和经济作物近100亩,粮经比例达到了2∶1。

二、凤凰村新农村建设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区位优势明显。凤凰村位于西昌市城郊,距西昌主城区12公里,距火车站12公里;礼太路(镇道)贯穿全村,雅攀高速公路与凤凰村六组临近,机耕道贯穿全村各社,交通便利。

2.农业资源得天独厚。西昌市地处安宁河流域中段,是攀西地区的腹心地带,具有充足的光热、水、气资源条件;空气透明度好,年温差小,日较差大;由于冬温不低,春温回升快,所以还具有物候期早的优势。凤凰村土壤肥沃深厚,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西昌市重要的水果、蔬菜和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3.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高,科技意识强。随着党的惠民政策的实施,特别是“三取消三补贴”政策落实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近几年来,当地农业部门、四川省农业大学、西昌学院的攀西增粮增收工程、科技示范园、优质稻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相继在凤凰村实施,耳濡目染,农民的科技意识得到增强。

4.村委班子强,农户积极性高。村委领导有方,群众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村支部采取“支部+协会”的方式,于2004年成立了“凤凰村葡萄经济合作社”。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1.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由于集体资金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村道基础路面较窄、质量差,影响了优质农产品运输及销售。排水和灌溉设施也已严重老化,数量和质量上都跟不上果菜间作及优质稻基地发展的需求。

2.农业产业化步伐不快。凤凰村农业产业化步伐缓慢,本村尚未形成具有生产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优质葡萄、水稻品种单一、规模小、设施简陋,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尤其缺乏。

3.村庄缺乏合理规划。村庄整体布局较差,同时由于经济水平各异,还有居住危房、烂房的农户,整体脏、乱、差现象存在。

4.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素质不高。由于村集体收入较少,凤凰村尚未建农村医疗队、文化活动中心,公共卫生环境较差。另外,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5.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用未得充分发挥。虽然凤凰村于2004年成立了“凤凰村葡萄经济合作社”,但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还应加强。

(三)机遇(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1.宏观层面上的机遇。(1)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西部各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科技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凤凰村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发展农村经济。(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凤凰村应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中观层面上的机遇。(1)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精品村建设的机遇。2006年西乡乡凤凰村被四川省农业厅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被西昌市委、市政府列为“六村建设”的精品村。凤凰村应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引导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好示范村的示范作用。(2)西昌市“一办三创”的机遇。2006年,西昌市成功举办第二届四川省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批集团式地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办三创”)。通过“一办三创”,西昌市实现了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和“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凤凰村应抓住西昌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壮大农村经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

3.微观层面上的机遇。(1)西乡乡凤凰村葡萄采摘活动的举办。为扩大凤凰葡萄园的知名度,做大做强葡萄产业,西乡乡将于每年7月26日至9月30日期间,举办“西乡乡凤凰村葡萄采摘活动”,以开展葡萄采摘活动为载体,挖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凤凰村应抓住这个机遇,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葡萄产业的综合,充分实现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实现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凤凰村农业产业化进程。(2)西昌市西乡乡3000亩葡萄基地建设规划机遇。2007年,西乡乡规划在五年之内在西乡乡建设3000亩优质葡萄基地,通过优质葡萄基地建设,带动旅游业、畜牧业、运输业、包装业、外向型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打造葡萄品牌意识,发展外向型农业、观光农业,从而将西乡乡建设成为以葡萄产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乡。凤凰村的葡萄产业在西乡乡乃至西昌市一直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3000亩葡萄的基地的规划建设将为其葡萄产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挑战(威胁,风险)(threats)分析

1.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足,涉农贷款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服务品种较少资金短缺。邮政储蓄凭借自身机构网点优势,大量吸收农村存款,再将从广大基层吸收的资金直接转存到人民银行,“只存不贷”的经营机制导致其在县域内吸收的资金几乎全部流出农村。凤凰村农村建设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阻碍当前其农村企业和农户发展生产的最关键因素,也是抑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死节”。

2.农产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简陋,抵御自灾害尤其是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2008年1月31日至2月1日,西昌市大部分地方遭受了中到大雪袭击,虽然持续时间短,但雪害突然,强度大,使水果生产上难以实施有效防御,给西昌市水果(枇杷、草莓、樱桃、葡萄)造成毁灭性损失。

3.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品牌意识谈薄。虽然凤凰村正在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的行动计划,但目前由于仍是分散分户独立的生产经营管理,广大农村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意识不高,生产、加工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未用标准化生产的理念控制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4.农村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目前凤凰村面临着环境污染问题的严峻挑战,比如说禽养殖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加剧,农药化学物质及其废弃物污染虽然得到部分控制但污染仍很严重。

三、凤凰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S—o对策: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根据《凤凰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规划期间将种植特色鲜食葡萄1000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推进“一村一品”,找准增收项目,做大现有特色产业规模,提高产值,推进农民持续增收。现已种植有集中成片的无公害葡萄、行间套种蔬菜园地600亩,在现有基础上抓好果菜园地建设的规范化,新建棚架式果菜基地400亩。

2.w—o对策,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首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整修村道,以保证凤凰村优质农产品运输及销售;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抵御洪涝灾害;进一步完善葡萄栽培的基础设施,并向农学专家咨询有关葡萄病虫害、冻灾等专业知识,提高抵御和预防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引进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西昌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当地优势资源的整合开发工作,培育本地区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再次,进行合理的农村居民点规划。凤凰村农村居民点分散、占地多、成本高、居住条件差等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从本村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农村居民点规划,重点抓好房屋、果园、道路硬化及绿化的规划和设计。

3.S—t对策,利用内部优势,迎接外部挑战。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对凤凰村的农户进行科技管理培训,养成风险意识,在品种、质量、商品的标准化生产上,规范产品的质量,商品标准,造就市场信誉。进行葡萄及优质稻无公害栽培技术,行间种植绿肥、大豆、莲白、洋葱等技术培训;施用沼气农家肥,秸秆还田。

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围绕凤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逐步改变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建设文明家园和绿色庭园。依托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省级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乡村清洁工程等项目,改变村容,同时整治沟渠,发展农村经济。

4.w—t对策,克服内部劣势,迎接外部挑战。凤凰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不快,进行合理的村庄规划,加大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同时要多方筹资金,改变凤凰村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的困境;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农产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强环境保护,保持村容整洁。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有力开局[eB/oL]./GB/1026/4127664.html.

[2]黄俊生.近郊型新农村建设实现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7:1-6.

[3]中国杭州网.三农专家会聚余杭探讨——从杭州实践看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eB/oL]./snb/nydt/

bsdt/t136818.shtml.

[4]宋磊,王家传.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7,(4):84-

农村产业策划篇10

一、村情况

村位于镇西部,距镇驻地2公里,是全镇人口较多和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村庄。本村人口2500多人,是人口大村,,党员50多人,耕地面积2500余亩,是农业大村,农作物以玉米和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大豆和大蒜为主。村规模,村民富裕,村容整洁,民风朴实。

二、经济状况

1.农业种植:

村是种植业发达的村庄,多年来村民们一直了种植农业作物的传统,村民勤劳朴实,积累了的种植经验。近年来,农产品以花生、玉米、小麦为主。今年全村的花生种植面积约有1000余亩,亩产600多斤,往年的盈利标准,每亩每年可盈利近元。

2.外出务工:

村有的人,在本镇、罗庄、兰山等地务工,大大了附近企业用工短缺的现状,并且本村在外务工人员技术好、素质高,是企业发展中较为的力量。外出务工人员凭借的知识和技术,每人每年可带回工资10000多元,是家庭较为的经济来源。

3.个体经济:

村是村村通工程实施的先进村,有着的道路交通优势。村民道路交通便利的优势,在沿路两旁发展餐饮、服务、副食等经济,为村了的经济,使得农民收入有单一的农业经济向方向发展,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了本村农民的经济收入。村拥有的矿产资源优势,村民敢想敢干,开设多家石厂。个体经济村农民增收的又一途径。

三、现问题

1、计划生育

村是人口大村,计划生育管理。主要原因有村民思想意识差,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对生男生女的认识片面,种种原因计划生育工作的。再难的工作还需要去克服、去,计划生育工作,我主要几的工作:

要宣传教育工作,宣传的方针政策,让我国计划生育的意义,宣传的思想认识,使村民自觉遵守的计划生育方针和政策;

要自身修养和素质,计划生育政策,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要严肃,决不姑息和纵容,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要要求和规定奖励和扶助,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学习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要求;

最后,要注意工作方法和,要善于捕捉各的信息,不同的家庭、不同人的性格和脾气,不同的工作方法,因人而宜、因事而宜,工作。

计划生育工作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一项而艰巨的任务,要求分析当前的,党委和的要求和部署,工作。

2、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的系统工程,既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就应该把这项工作。村委对远程教育做了宣传工作,配备了的远程教育播放员,并播放远程教育节目。调查主要原因有:村民过于繁忙,空闲观看和;村民文化低,自发的学习意识;远程教育工作人员抓住农民的学习需要。搞好远程教育工作几的工作:

大学生村官,要自身的学习与修养,当好农民的信息传播员,农业技术的员,放心的服务员;并宣传工作,农民认识,宣传不、位,宣传到位,才能的远程教育工作。要有计划性、性,张贴或广播远程教育播放内容,让农民对远程教育了然于胸,计划和安排,才能事半功倍的。

四、调研总结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好的思想,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要求,以建设生态家园为载体,发展农业现代产业,创新经营模式,科技创新,全村农业上档次,生产生活日新月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的发展归功于村委的两到,一套好的农村发展思路,几个将是我以后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