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十篇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十篇

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0:07

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篇1

关键词:有限理性组织个人经济人

被誉为“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的赫伯特·西蒙,是西方管理决策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决策理论既符合经济学家选择理论的合理方面,又适应于心理学家和实际决策者所注意的人类决策的性质和局限性。西蒙认为,在古典经济理论中,“经济人”被设想为完全理性,“经济人”掌握完全的信息并具备全面的知识,包括能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各备选方案并能考虑每个决策所导致的全部结果,能够做出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然而,时间证明这种假设是不现实的。因此,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说”,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可能完全知道决策结果,即使知道也是零碎和模糊的。按照理性的要求,各行为主体能在所有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但实际上,人们在决策时不可能考虑和比较所有方案来选出其中的最优,人们通常只能想到有限的几个方案。“经济人”的全局理性应替换为另一种理性行为,这种理想在所存在的环境中与实际拥有的对信息的掌握和计算能力相容,即与人类的理性限度相容。

一、组织中个人的近理性行为

西蒙所提出的“理性行政模式”被视为组织中人类行为的模式。在群体中,单一个体的理性程度是有限的,力争使复杂组织中的个人行为接近理性,这是西蒙区别于前人观点的最大标志。西蒙认为,只有个人开始依照符合组织利益的指导做出选择时,才能做到这一点。组织被视为一种决策体制,这个体制中蕴含三个过程,即“确定决策时机的指导或思维过程、找到和设计可能的行动路线的过程和判断并选择可能的替代方案的过程”

(一)组织对个人的作用。

西蒙在其著作《管理行为》中对组织的含义做出了明确规定:“组织以此,指的是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沟通与互相联系的复杂模式。它向每个成员提供其决策所需的大量信息、许多决策前提、目标和态度;它还向每个成员提供一些稳定的、可以理解的预见,使他们能够预料到其他成员将会做到哪些事,其他人对自己的言行将会做出什么反应。社会学家将这一模式称作‘角色体系’,我们大多数人称之为‘组织’”。

西蒙指出,对个人在组织中的决策起指导作用的价值观和目标主要是组织目标。对于组织目标的认同,是使组织目标成为其制定组织决策时所依据的价值指南过程。当组织成员做决定是,必然首先从自身的工作出发考虑,然后才会回答为什么这样做,职位决定了人员多特定问题做出的反应。这显示了组织的权威性,由此组织中的某一成员的决策就可能影响其他成员的行为,从而使决策制定工作的专业化成为可能。

(二)个人对组织的影响。

西蒙认为,影响个人近理性行为的因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组织自身的存在就为个人的近理性行为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其次,制度让群体的每一个成员较为稳定地预见其他成员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这种稳定的预见行为是对社会群体行动后果进行理智思考的一个必要前提。

二、决策背后的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概念的提出源于阿罗。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的理性,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诺斯则指出两点导致其发生的因素,首先在于环境的复杂所导致的太多不确定因素,其次则是人自身能力的局限性。西蒙在《管理行为》中批判完全理性假设,并提出有限理性。他结合心理学相关观点,分析当事人在进行选择时的真实心理过程,说明应该采取有限理性代替完全理性。并指出传统经济理论假定了一种“经济人”,他们兼具“经济”和“理性”的双重特征,他认为应该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的准则。

西蒙用管理人来代替以最高准则行为的经济人。这种管理人要求:第一,用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第二,不考虑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特定情况。一个组织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也就在这里,因为组织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弥补个人有限的理性从而能作出满意的决策。组织中最高层的决策指示引发了其他层次的决策,直至行政体系的最底层,决策在本质上等同于管理,简言之“管理即决策”。那么,在组织决策的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有限理性呢?

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篇2

李云婷,女,汉族,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摘要: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31个省份的人均消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均GDp的关系,通过计算全局的moran’si指数和局部的moran’si散点图确定人均消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并刻画了2010年到2015年空间相关性的全局moran’si指数,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计量模型验证了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作用。

关键词:人均消费;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溢出作用

一、引言

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是政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12年到2014年开始回落保持在7%左右,2015年可能还达不到7%,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为了让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孔泾源给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其中促进消费和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王小鲁、樊纲、刘鹏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中发现,资本的增长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且贡献将进一步提高[2]。刘方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良性促进国民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和功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9]。所以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本文选取了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来研究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很多经济学家也发现了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但是由于空间问题很复杂没有专门的技术进行研究,古典经济学家只考虑了经济增长的时间效益,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主要运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对经济增长进行估计,导致了经济研究结果在很多方面解释力不强[3]。现在从区域经济发展看来,地区经济的辐射效应的确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确实存在。薛继亮利用1995~2012年的省级数据,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人口转变、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4]。吴玉鸣对2000年中国县域的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发现:县域经济增长存在着较强的空间集聚知空间依赖性,县域经济增长不仅与人力资本、工业化、信息化等因素相关,而且与相邻县域的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8]。综上所述,本文选取了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应用空间计量的分析方法分析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关系。

二、文献综述

空间模型最早源于地理学,研究地理邻接之间的相关关系。后来应用于经济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即空间经济学。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空间经济学融合成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由美国经济学家paelinck在1979年首次提出。空间计量经济学吸收了地理学的思想,并运用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知识来处理空间数据,研究区域之间经济行为在空间相关关系。这正是tobler地理学第一定律所说:“任何事物之间均相关,而离得近的事物总比离得远的事物相关性要高。”即地区之间的经济行为一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包括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其中空间依赖性来源于空间溢出和遗漏变量。现如今,空间计量经济学可以研究许多经济行为的空间依赖关系,李林、丁艺和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5];郑长德和刘帅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碳排放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6];许爱文、魏梅、程文露和王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信息化和产业空间聚集的相关性等[7]。总之空间计量经济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门相当完善的科学,可以研究现实中的很多空间相关关系。

三、空间相关性检验

(一)基于全局莫然指数(moran’si)的经济增长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通过全局莫然指数来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性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如果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就不需要空间计量模型。全局莫然指数i在(-1,1)之间,大于0表示各地区间为空间正相关,小于0表明空间负相关,等于或接近0表示各地区之间无关联。首先构建一个空间权重矩阵w,其元素wij表示省份i与j的邻近关系。本文选择queen邻接方式,当i省份和j省份相邻时,wij等于1;当i省份和j省份不相邻时,wij等于0。

本文对中国2010年到2014年,5年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全局莫然指数显著性检验可知: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全局莫然指数为0.4488,p值为0.002;2011年全局莫然指数为0.4470,p值为0.001;2012年全局莫然指数为0.4337,p值为0.001;2013年全局莫然指数为0.4231,p值为0.003;2014年全局莫然指数为0.4075,p值为0.001。根据2010年到2014年5年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全局莫然指数分析,其全局莫然指数都大于0.40,并且显著性水平p值都显著小于0.05,说明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的确具有空间依赖关系,全局莫然指数为正,表示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二)基于局部莫然指数(LiSa)的区域之空间相关性检验

通过对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局部莫然指数来检验各省份i与其相邻省份之间的关联程度。moran’si散点图是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正的ii表示正相关,负值则表示负相关。根据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散点图发现:莫然散点图将中国31个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四个象限的集聚模式:第一象限,高高集聚(HH)表示中心省份与邻近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高,包括福建省、辽宁省、浙江省、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和天津市;第二象限,低高集聚(LH),表示中心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而其邻近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包括河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安徽省、江西省和海南省;第三象限,低低集聚(LL),表示中心省份与邻近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低,包括山西省、青海省、甘肃省、河南省、河南省、陕西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第四象限,高低集聚(HL),表示中心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而其邻近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包括广东省、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从散点图可以看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高聚集和高低聚集的地区主要在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中国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低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主要在云贵川、新疆、、陕西、甘肃等中国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

四、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31个省份从2010年到2014年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年度数据。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Y)为因变量,人均消费(X1)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2)为自变量,通过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建立回归模型。本文采用的2010年到2014年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单位均为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位均为万元。数据分析运用软件GeoDa。

(二)模型建立

1.最小二乘法模型回归

根据不考虑空间经济关系的传统经济增长关系,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建立模型,进行回归。

Y=-0.3512+1.6998X1+0.5145X2+e(1)R^2=0.7923,p=0.0000

其中:Y代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代表人均消费,X2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e表示随机误差。公式(1)表示人均消费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6998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5145元。

2.空间滞后模型(SLm)回归

空间滞后模型主要研究各个变量在一个地区间是否有溢出效应。考虑到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建立模型,进行回归。

Y=-0.7930+0.1651wY+1.5346X1+0.5107X2+e(2)R^2=0.8026,p=0.0000

其中:Y代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代表人均消费,X2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w为n×n的空间权重矩阵,e表示随机误差。公式(2)表示人均消费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5346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5107元;其他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本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1651元。

3.空间误差模型(Sea)回归

空间误差模型是假设地区之间的相关关系是通过误差项来完成,因为各个地区所在相对地里空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考虑到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处于不同的地区,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建立模型,进行回归。

Y=-0.2204+1.5643X1+0.5648X2+e,e=0.3868wY+ε(3)R^2=0.8127,p=0.0000

其中:Y代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代表人均消费,X2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w为n×n的空间权重矩阵,e和ε表示随机误差。公式(3)表示人均消费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5643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5648元;其他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本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3868元。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建立最小二乘法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三个模型中,空间误差模型的R^2最大,解释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81.27%,而且Lambda的系数的显著性水平p=0.06626,小于10%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是通过扰动误差项来影响的,所以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更合适。(2)2010年到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全局莫然指数都大于0.40,并且显著性水平p值都显著小于0.05,说明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的确具有空间依赖关系,全局莫然指数为正,表示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具有空间溢出效应。(3)通过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moran’si散点图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高聚集和高低聚集的地区主要的中国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低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主要是中国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1.

[2]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

[3]方大春.经济增长要素的空间效应及分解[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

[4]薛继亮.人口转变、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来自空间计量模型的验证[J].工业技术经济,2014.

[5]李林,丁艺,.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溢出作用的空间计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1.

[6]郑长德,刘帅.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7]许爱文,魏梅,程文露,王铮.中国信息化与产业空间聚集的关系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5.

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篇3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生产力布局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规划决策体系中,区域规划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策划和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方案设计及其实施对策的综合,一直是各级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布局作为区域规划的中心环节和核心任务,直接影响了我国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发展速度。我国在不同时期的区域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对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区域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在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有序性方面,仍存在不少差距。

一般认为,造成我国国土开发相对无序的重要原因是长期忽视空间布局方面的规划。在面对我国未来国土开发利用的基本格局、人口-产业-城镇长远的分布走势、重要发展轴带和功能性通道的空间组织方案以及资源安全和生态屏障的地域配置等一系列问题至今还没解决的情况下,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重大举措,是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布局总图。

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进行区域规划,有助于我国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的区域规划格局,并且对我国的生产力布局产生深远影响,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逐步实现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区域规划与生产力布局情况回顾及教训

我国区域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大体经过了以下几个历程:

一是从建国初到“五五”的30年。这一时期,我国区域规划基本出发点是:加速重工业发展,建立战略防御型经济布局。区域规划的主要形式是采取联合选厂,成组布局等方式。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和重大项目的区域布局政策加以实施。生产力布局模式主要是增长极模式,依次经历了内地倾斜布局、六大经济协作区均衡布局和三线倾斜布局三个阶段。

“一五”期间的生产力布局向内地倾斜,实施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102个在内地,694个限额以上重点工程,有472个在内地,1953年至1957年,内地国民收入的增长额占全国增长额的67.8%。“二五”期间,设立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经济协作区,强调各经济协作区平衡布局,强调大经济区内部的农、轻、重产业协调发展。

“三五”期间和“四五”前期,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生产力布局作了大规模跳跃式的西移,国家的投资重点是处于内地的“大三线”地区,“三五”时期和“四五”时期,三线地区投资分别占到全国基建总投资的52.7%和41.4%。

“四五”期间后期到“五五”期间,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国防原则不再作为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原则,国家进行了生产力布局的适度调整,在保证三线地区建成的生产能力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将绝大部分成套引进项目集中布局在辽宁中部、京津塘、长三角和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胶东地区。

二是“六五”至“七五”期间的10年。这一期间,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传统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以非均衡发展战略为标志,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设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生产力布局纠正了过去向西倾斜的政策,将47.7%的重点项目布局在沿海地区,将46.5%的重点建设项目布局在中西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现有经济基础,带动内地进一步发展;“七五”计划提出(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的思想,确处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生产力布局打破了建国以来片面强调均衡布局模式,强调区域经济由不平衡到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集中资金与资源进行重点发展。

三是“八五”至“九五”期间。这一时期,我国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转移到: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目标服务,强调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必须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重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八五”期间,提出“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在生产力布局明显向东部沿海倾斜的情况下,国家又将对外开放扩大到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将生产力布局由增长极模式向点轴布局模式转变。

“九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地区经济内在的联系以及地域特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江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西北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及京九铁路沿线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等七大区域发展规划。国家再次以点轴模式为生产力布局的主要模式,在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的前提下,援助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四是“十五”时期。“十五”期间,我国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主要是加强区域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地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生产力布局改变了过去平衡布局和倾斜布局的格局。

建国50年以来不断调整的区域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上述历史沿革中,不难看出,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规划的总体部署和实施方案不断进行调整,缺乏稳定性和全国层面地整体考虑,这种区域规划指导下的生产力布局,重产品、行业和部门发展布局,轻空间布局,致使国土开发和建设布局无序乃至失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客观分析,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我国认识水平方面的原因,也受到当时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十一五”规划提出主体功能区划,正是解决过去区域规划和生产力布局不合理所造成的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主体功能区在区域规划与生产力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就可以确定我国哪些区域适宜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哪些区域应当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确定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并按照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这一思路将会对我国区域规划和生产力布局进行新一轮的调整,区划和布局将更加注重针对性,注重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突破。

1.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对区域规划理念和方法的一次创新,具有前沿性的地位

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区划理念的主导思想上强调人文意识。主体功能区划中将我国国土面积的一部分划为优化开发区,就是考虑到这部分地区的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开始减弱,如果继续依靠过去大量占用土地,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来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并带来许多生态问题,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主体功能区划中,优化开发区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这部分区域的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经济发展的层次和综合竞争力,优化和改善空间结构,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防止经济过度集聚,将人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先考虑的位置。

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国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引入区域规划中。将我国国土面积的一大部分划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就是考虑到我国的各类退耕还林区、天然林保护区、重要水源保护地区和自然保护区,都是关系到全国范围内生态安全的区域,将这些区域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将有效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缓解人与自然紧张的状况。

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编制方法上运用大量新技术手段,丰富了区域规划的编制手段。目前全国范围内的主体功能区划,搜集、储存和分析了我国大量的社会、经济、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并运用了GiS,GpS等新技术和以计算机作为主要工具的数学建模技术,通过定量分析,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界限和范围,改变了以往区域规划定性研究为主的规划方法,使得主体功能区划分更加接近区域实际情况。

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四类区域在区域发展和布局中承担不同的分工和定位,配套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标准,将逐步打破行政区划分割,改善政府空间管理的方式和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在区域管理方面的探索和体现,在区域开发体制和机制中,具有前沿性的地位。

2.主体功能区划成为不同区域生产力布局模式选择基本依据,具有基础性地位

主体功能区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这将对目前我国的生产力布局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主体功能区划结束后,划定为优化开发区的区域,区域经济的成熟度、生产要素的通达状况,产业的发育程度都位于全国的前列,因此在考虑生产力布局模式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将布局由原来的初级增长极模式转变为点轴或是网络布局模式,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划定为重点开发区的区域,上述指标可能处于全国的中上水平,因此在选择生产力布局模式时,可考虑布局模式的点轴模式并适时向高级模式转变,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大量集聚;对于划定为限制开发的区域,因为其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只适宜发展该区域自然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以此其生产力布局模式以初级模式为宜,实行点状开发,在限制开发区域内部一些重点区域进行增长极式的布局,以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双重任务。

这种基于国土空间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强度、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对于国土空间开发的分工定位和布局,是宏观层面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基础,也是微观层面进行项目布局、城镇建设和人口分布的基础,可以说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区域规划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3.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不断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具有战略性的地位

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循序推进产业间的区际转移,将不断优化我国的生产力布局。主体功能区要求产业的转移从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差的区域向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好的区域转移,从不适于发展经济的区域向承担经济发展重任的区域转移。优化开发区内的资源环境负荷重的产业将向重点开发区转移;限制开发区内的资源环境负荷重的产业将向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转移;禁止开发区内的与区域功能定位不符的产业向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一定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经济人口规模相适应,区域内的经济和人动不超过该区域的环境容量,在不改变或者尽可能少的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情况下,使人口分布、经济分布与自然相适应,以达到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动态空间均衡,从而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主体功能区规划关注国土空间的长远发展布局,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在长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一经确定就会长期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明确的有效期限,确定分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且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后,具体制定四类主体功能区分类的发展规划。这一规划的制定过程将伴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对于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区域规划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樊杰:解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J].探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刊,m2007.3

[3]陈宣庆:关于我国区域规划问题的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05.7:17-20

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篇4

如果说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以沿海为重心的单向开放,那“一带一路”就是中国经济进入全方位的、沿海内陆并重的新开放发展阶段。如果说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借助欧美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发展的道路,那“一带一路”就可视为中国全面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的新发展策略。

“一带一路”不单涉及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改变,更反映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提升,关系到中国能否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和持续发展。

丝路今昔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丝绸之路”就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主干道,同时也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宋代以降,海上丝路为对外开放开拓出更广阔天地。但受制于农业社会和科技的局限,陆海两丝路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始终有限。直至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才为中国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移势易,特别是金融海啸后,欧美经济复苏乏力,新兴市场崛起,单靠沿海连接欧美推动发展的策略受到局限,不论在市场开拓、资源掌握、技术提升方面都要求“对外开放”的格局有新的、更全面的突破。

从地域上看,“一带一路”把中国开放的门户从沿海推展到内陆,从东面扩展到西、南各方;从海路为主发展到海、陆并重,可以说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格局。这不单是开放的地域问题,还牵涉更全面地把国内外资源与市场连接,和国内东、西部经济的更平衡发展。

从发展角度看,“一带一路”把中国开放的主对象从欧、美发达国家拓展到周边和丝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正好反映了中国经济从出口导向转到内外需求、进出并重;从侧重加工制造到兼顾上下游产业、工业与服务业更平衡的发展模式。这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打破地区、行业、阶层和城乡的界限,更全面地提高生产力,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和持续发展。

局限和挑战

但是,“一带一路”也不无局限和挑战。首先是地域上可能引起的误解。海陆两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交往的主道,但与现代骨干运输通讯网络覆盖的范围相差甚远。而且工业革命前的世界经济重心与今天互联网时代的世界经济布局千差万别,若把中国的开放局限于古代海陆两条丝路所经的地区,那将忽略了不少举足轻重的地域,如南、北美洲和非洲大陆。

另一个“一带一路”的挑战是政府和市场角色的拿捏。虽然官方强调“一带一路”要“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但实际操作上并不容易。主要是丝路沿线不少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相对落后,而且基础设施不足,与中国的陆路交通联系不畅,需要大量开发性长期投资,并非一般私营企业所能承担。这也是“一带一路”强调政策沟通,加强政府间合作和政治互信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篇5

[关键词]新兴经济体;世界经济格局;中国定位

[中图分类号]F1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4-0036-02

一、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新兴经济体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力量对比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经济结构或框架。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战后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两极”格局,即美国和前苏联各占一极。前苏联的解体,使“两极”格局彻底崩溃。第二次,即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是“一超多强”,即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多个世界经济大国(包括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并存的格局。从本质上讲,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不是决策型的霸权,即以命令式或独裁式的方法对其它国家拥有绝对的指挥权,而是一种博弈型的霸权,即建立在与列强博弈,或讨价还价基础上的霸权。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到了有史以来巨大冲击,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各种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但是,这次危机并没有令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近年来,美、日、欧经济依然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一点不容否认。但新兴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攀升,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研究数据显示,新兴市场国内生产总值(GDp)已占全球的50%,贸易量占40%,外汇储备占70%。有关研究世界经济的专家指出:随着金融危机爆发,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世界经济重心将持续向新兴经济体转移。

关于新兴经济体,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只是笼统地将新兴经济体分成前后两个梯队: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也称“金砖四国”,为第一梯队;墨西哥、韩国、南非、波兰、土耳其、埃及等“新钻”国家,为第二梯队。

新兴经济体的构成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近年来这些国家的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都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发展,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和认可。在经济上,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逐步缩小,作为世界经济中一股强大的力量,正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着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是经济总量增大。经过1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目前新兴经济体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已达43.7%(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预计到2013年该数字将上升为50.2%。截至2010年底,新兴经济体九国GDp总量占全球比重已从2000年的11%升至16%以上,与西方七国同期从77%降到56%以下相比,扩展与萎缩对比鲜明。

二是经济拉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增幅的约80%以上来自新兴经济体,全球石油金属消费增幅的90%和粮食消费增幅的80%都依赖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拉动,两者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5%,“金砖四国”更是贡献了约50%的世界经济增幅。

三是国际竞争力提高。连续近10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年度国际竞争力排名显示: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印尼等国的位次每年都在前移。在西欧并购案中,新兴经济体并购次数和金额均呈逐年增长态势。新兴经济体实体工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2010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中国经济中期增长取决于是否能够对增长驱动力进行再平衡,即更多的增长应来自国内,而不是依靠外部需求。报告预计2011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将增长9.2%和7.9%。印度经济2011年将增长8.4%。巴西2011年经济增速预计为4.1%。东欧新兴经济体2011年预计将增长3.1%。俄罗斯经济2011年将增长4.3%。

二、新兴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新兴经济体对地区经济格局的影响

有相当数量的新兴经济体成员互为邻国,在亚洲、美洲的一些地区,新兴经济体呈现块状分布,彼此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而紧密,互补性强。

一是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在东南亚和南美地区,以新兴经济体为主力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得到了实质性推进。1967年由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和菲律宾五国创建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目前成员国数量已扩大一倍,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力量。在南美洲,2004年诞生的南美国家共同体,以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为紧密层的地区经济一体化平台——南美洲国家联盟成长速度很快,有蔓延之势。

二是地区经济环境和平稳定。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发展,亟需和平稳定的环境,协同维护周边和区域内安全秩序成为新兴经济体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亚欧大陆,由中、俄、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长期致力于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进行反恐合作。在南美洲,殖民统治的烙印和大国纷争,给该地区留下了政见不和、领土纷争和战乱频发等“旧伤”,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有鉴于此,在巴西等国的倡议下,成立了南美洲国家防务理事会,由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国组成,对避免新冲突的发生和塑造稳定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意义深远。

(二)新兴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是挑战了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受新兴经济体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减小,由绝对优势向相对优势转变。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模式日益得到首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遭到质疑,使得其长期作为自由贸易和全球化进程倡导者、推动者的形象受损。一直以来雄踞世界经济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受到了来自新兴经济体的顽强挑战。

二是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变革。众多新兴大国参与20国集团峰会,因而备受瞩目,“金砖四国”财长就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联合发表一揽子方案,展现了新兴经济体推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变革的强烈愿望,会议作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发特别提款权的决定,被认为是认同了新兴经济体的关切。实际上,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运行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在上升。

三、中国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当中的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新兴经济体之一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类似“中国模式论”、“中美共治论”、“中国”等各种各样的言论脱颖而出,不绝于耳,“捧杀性”言论和“指责性”言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大多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当中,中国的定位,首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主要发达国家在综合竞争力、经济增长质量、科技创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一是理智地处理好与大国间的相互关系。今后中国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软硬约束”。“硬约束”是指逼迫人民币升值、提高关税、限制某些产品的进出口等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措施。“软约束”是指炮制“中国制造威胁”、“人权”等问题牵制中国,通常以媒体为先导,捏造一些貌似合理的理由,甚至以局部民意为名,达到分散中国发展经济的注意力、增加中国经济运行成本的目的。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畏浮云遮望眼,要一心一意谋求发展,入木三分地认清本质。

面对来自外部世界的“软硬约束”,要理智地处理好与中美、中欧、中日和中俄等大国间的关系,核心是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由于政治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差异,要建立全方位的互信至少在短期内是奢望的,但不能建立互信不等于不能建立互惠,利益的双赢也可以促使两国加强合作,谋求各取所需的经济利益。中美两国在经济上高度依赖,即中国需要美国的市场,美国也需要中国的产品和资金,互为贸易伙伴,这为两国建立长期的互惠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实现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成就巨大,但是经济不可持续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贫富差距已超越社会大多数人可接受的限度,且这种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社会各种矛盾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现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让改革成果得到广大人民即全社会公平合理的分享,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让社会成员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和宽容非主流的发展模式,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抓主流,看基本,放眼大方向。

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方位的改革。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问题,虽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主要的症结在于缺乏配套改革,摸着石头过河,体制改革不到位、深层次问题没有有效涉及,缺乏预见性,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领域的改革还严重滞后。

中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通过改革来解决。不打破改革的障碍机制,只会使改革半途而废。在当前,要特别注意推进全方位的改革。在经济领域,要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改革,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合格市场主体。深化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机制改革,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力和能力,包括自负盈亏的约束力。通过深化行政、财税、金融、资源和价格等领域的改革,注意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真正使全社会各阶层公平享有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改革的成果,把全社会的贫富差距控制在广大人民群众可接受的限度内,使差距成为市场主体自我发展的动力,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能够得到弥合。此外,还要进行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方位的改革,紧紧抓住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良好契机,不断解放思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王炳春: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及中国的定位[参考文献]

[1][美]温迪·道伯森.亚洲新势力——2030:世界经济重心转移[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何海峰.2011年中国经济展望:征途待启与变中求稳[J].农村金融研究,2011.

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篇6

【关键词】北部湾,建筑房地产,土建大类,专业发展,调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提出,南宁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和区域中心城市,要加快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要发展到280~300万人;北海市要按照特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要发展到100~120万人;钦州市要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90~100万人;防城港市要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50~60万人。这一发展规划催生了北部湾高职院校规模庞大的土建大类16个专业,拉动了北部湾地方经济、高职土建大类专业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蓬勃兴起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居民住房、工商业用房需求量激增,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刚性需求,大大推动了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当地促经济、保民生的支柱产业。北部湾畔风生水起,建筑房地产热火朝天,建房售房喜气洋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东西南北前来置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整个北部湾经济区就像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日日夜夜不停息地轰鸣着建设交响乐,整个北部湾经济区也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市政工程公司、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设计装饰工程公司、房地产公司纷纷登场,上演一出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园林工程构成的“三国演义”。

据不完全统计,仅南宁市就有100多家建筑公司,著名的就有中国建筑局第一至第八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广西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市一建、二建、三建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南宁环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元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昊冠住宅建筑有限公司、广西华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恒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桂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三实园林景观有限公司等14家,他们荣获了2011年南宁市建筑工程“邕城杯”奖。南宁市还有南宁市龙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宁春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嘉和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市能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盛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华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宁壮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同和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南宁海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恒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广西最大的房地产公司。

在上述如此众多的推手推动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持续火爆发展,特别是南宁市,成绩尤佳,起到了龙头老大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仅2009年1月至6月,南宁市商品房登记销售面积就达到了367.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21%;成交金额166.81亿元,同比增长64.89%。2009年上半年南宁市房地产企业上缴的地方税收约为1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105亿元的11%;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上升到2009年上半年的4.18%。整个2009年,南宁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节节攀升,并创下了有史以来成交量新高。1~11月,南宁市商品住宅成交量达到599.79万㎡,超越了2007年全年的成交量。2009年至2011年,南宁市还新增建廉租住房11700套,其中,市6个区新增建9280套,市辖六个县新增建2420套,推动了住房保障新发展。

二、广西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茁壮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蓬勃发展,要求有与之规模相适应的建筑专业人才,包括需要大批涉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装修、市政建设、园林建设、道路桥梁等方面的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普通建筑工人,从事设计、施工、维修、管理,这为北部湾地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采取合作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建设一批适应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培养基地;要鼓励重点职业技术院校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推进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区域发展,重点面向“两区一带”建设加快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些规划为北部湾地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北部湾经济区建筑业发展需求和上述规划的指引下,北部湾高职院校闻风而动,纷纷开设市场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建大类专业。在北部湾地区,在有24所公民办高职院校中,就有19所高职院校不同数量、不同规模地开设了土建大类的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道桥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物业管理等16个专业,占北部湾地区全部高职院校的79﹪。在这19所开设建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中,既有办学实力最雄厚的高职院校,如1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3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建筑类专业开得最全的高职院校——“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上述16个专业全部开完。土建大类的这16个专业,据2012年公布的招生计划统计,都是各院校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每个专业平均招生数都比其他专业大。招生院校最多、规模最大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该专业在2012年招生计划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招77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招123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152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招162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招185人,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招225人,广西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招89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招85人。

建筑工程系是这些高职院校中规模最大的系,所设专业最多、招生最多、在校生最多,平均有一千至二千学生,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学校。该校的建筑工程学院是全校成立最早、专业实力较强的二级学院之一。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500多人、技能+学历中短期培训班及成人教育学生400多人,开设有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造价、物业管理等7个专业。建筑工程学院还成立了建筑设计研究所,拥有自治区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并与多个实力雄厚、行业知名度高的企业共建了建筑施工、建筑绘图、装饰工艺、测绘、工程投资咨询、建筑结构施工、工程检测等多个校内外实训室及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部分毕业生还成为建筑行业颇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随着国家和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该院培养的建筑业人才供不应求。

在北部湾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土建大类专业规模最大、专业最齐全、设备最完善、师资最雄厚、办学条件最好、办学实力最强、土建大类在校生和毕业生最多、该专业办学社会效益最好、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全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260人,在读函授学员1116人,职业岗位培训每年达15800余人次。该院先后与广西建工集团、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等126家建设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还成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并组建广西建设行业产学研联合体。该院的土木工程系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测量技术、基础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仅2010年就有在校生2139人,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384人,工程监理专业462人,基础工程技术专业157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136人。该系是该院办学历史最长、师资力量最强、学生人数最多、就业形势最好的系。毕业生人数占全校三分之一以上,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10000多名毕业生,为广西建设行业输送了大量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为广西建筑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全院则为社会培养了40000余名毕业生,被誉为“当代鲁班摇篮,建设英才基地”。

三、结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继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之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是国家第四个沿海经济区,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一极。

参考文献

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篇7

《易经》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老子也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抽象的,是无形的,是指客观存在都有着规律性。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任何事物都脱离不了“道”,《管子》中提到过“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说就是真理具有稳定性。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也有着“道”,无论是人的偏好、效用、选择、需求都有着一定的规律性。

一、微观经济学的哲学视角

(一)经济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

我国哲学的二元论认为“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即阴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西方经济学中假设经济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所谓理性就是指经济人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环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做出判断,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经济人假设”体现出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从而反映了西方哲学观念中的人对物质的追求。这种假设是有作用的:在研究问题时,使矛盾的次要方面先排除,主要方面得以体现,以找到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研究消费者选择商品达到效用最大化时,无论是基数效用论,还是序数效用论,就只考虑了消费者理性自利的一面,从而得出“边际替代率mRS=两种商品边际效用的比mU1/mU2=两种商品价格的比p1/p2”,最终会得出消费者会使每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相同。这种结论是有意义的,它使我们明白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会达到最大的满足。不过这些结论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是种假设下的结论。

佛理中认为人性有着贪、嗔、痴,从而执著与世俗欲望,形成了对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现实生活中,人不可或缺的有着非理性的成分。经济人应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生活中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比如消费者把其有限的收入用来购买商品时,不排除至少有1种商品受到广告、包装或者是推销员等非理性成分的影响,等使用了商品之后,才会对商品做出评价,理性成分使自己知道这种商品给自己带来的效用,随着消费者认识能力的提高,欲望驱使下消费者会考虑同等价格自己更满意的商品,等下次购买时就会关注更多的商品,所以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是一个理性与非理性共同作用的过程概念。

(二)“盈不可久”思想的经济学应用

《易经》中乾卦第六爻“上九:亢龙有悔”,意思就是太高亢激昂了就必定会后悔,指的是事物达到某种程度后必然出现某种新特征以阻碍这种程度的延续。我国学者通过对《易经》各个卦单独变化以及卦与卦之间变化的研究,得出了“物极必反”,从而生出了中庸之道。乾之极为坤,泰之极为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否极泰来,泰极否来。为了维持某种特征,就不能达到最大饱和的状态,即“盈不可久也”。

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有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边际效用=0时,也就是效用最大化的状态了,如果继续消费,就会出现效用递减。这其实就是说明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不是无止境的,多多益善是在达到极点之前的限度内成立。用马克思主义说就是凡事都有个“度”,这个度在经济学也很常用,比如学校食堂管理员必须考虑其他食堂的价格,以及周边餐馆的影响,把价格放在合理的位置。如果价格太便宜,可能会面临亏本,如果价格太贵,可能到最后连1个人都没有去光顾的。

比如某些垄断性产业,如提供网络服务的全国性公司。对于有些人来说,上网是生活必需品,在这个用户的“保留价格”内网络价格上涨,这些人上网的时间至少都会维持在生活必需的时长,从而不会出现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现象,同时网络公司为了经营不会把价格提高超过用户的“保留价格”,也不会使其设计的价格最终盈利低于成本。再比如对学校食堂的米饭价格来说,假设学生主食为大米,且没有替代品,而且学生购买米饭只用在自己一次用餐的用途上。食堂米饭价格再怎么涨,学生对米饭的消费量都是一定的,这就是学生对米饭的需求底线;然而食堂米饭价格再怎么跌,学生的消费量都不会超过其吃饱的状态,这就是学生对米饭的需求饱和。

(三)经济模型本质是主次抽象思维

微观经济学中都有各种假设和各种模型,比如经济人假设以及消费者偏好的内生性,在各种假设的基础上,经济学家运用数学工具建立了各种模型来抽象地描述经济现象,然而这些模型都是把经济行为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来研究。不少学者批评过这种研究方法,还举出不少社会中的反例来证明其局限性。其实假设和模型都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社会现象中的局部或者阶段性的描述,以及对人的行为限定性,来研究影响人行为的主要因素。一个可以描述社会所有现象或者人类所有行为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假设与模型的运用就是在于先抽象的表述经济现象中主要因素,如果理论符合了经济现象,就是说主要因素起到了主导作用,如果理论不符合了经济现象,就是说在次要因素起到了主导作用。

如博弈论理论囚徒困境模型中,单次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双方选择(坦白,坦白),无限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是(抵赖,抵赖),有限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坦白,坦白)。如果现实中出现单次博弈双方选择不是(坦白,坦白),重复博弈又出现了其他情况,这就说明是模型外因素影响了博弈的结果,比如双方没有被隔离或者两个囚徒是一家人,都相互关心对方。那么此时如果再考虑双方的博弈,模型外因素就会变成主要因素,成为模型内因素,从而对结果产生影响。此时可以看出其思维方式是主次分明的考虑问题,如果次要矛盾产生大的影响,则次要矛盾就会加入主要矛盾来考虑,这恰恰证明假设和模型的价值。

二、对待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态度

《易经》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坤卦“用六,利永贞”。龙象征着有能耐,有很大作用的东西,比如知识、财富、权利等等。用九,就是把这些东西当成工具,“用其道而不为其所用”,这样“见群龙无首”,而是以你为首,才是“吉”。用六,就是在运用这些知识财富的时候,也要让自己成为配角,去学习发现当中的客观规律性,以找到有价值的地方,这样才能“利永贞”。

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是把观察到的行为限定在某个模式内,它所追求的是阶段性与局部性的适用,而不是对微观经济主体所有行为的解释。所以我们就应当辩证地看待它,既要学习它有价值的地方,也要把它当成工具,且不能机械式的按照它的模式来比较微观经济体的所有行为。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消费者的研究,归根到底,是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出版社,2006

[3]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易经导读[m].九州出版社,2009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篇8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药学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78-03

本文主要研究药学院校本科生的西方经济学教育问题,其授课对象与综合性大学或一般财经类院校本科生相比,在教学目标与学科背景上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给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如何突破这种差异性导致的局限性是药学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药学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对象分析

1.药学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分析。药学高等院校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与综合性大学和以及财经类高等院校相比有其学科的特色性。一般财经类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要是为培养掌握经济学知识的专业化人才服务,而药学高等院校经济学教学着力于培养既懂医药专业知识又具备经济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药学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的特色性带来的好处是,培养的学生更适应市场的需要,专业领域就业更有竞争力。药学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的特色性也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局限就在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时间与精力的限制。药学院校的经济学课程是用一种跨学科的方式组织的学科。学生在四年当中除了学习一般的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以外,还要学习医药学基础课程以及时药学课程的实验课。这样一来,学习时间相对来说就会被压缩,而且一些相关辅助课程也不可能全部开设,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相对来说就要薄弱一些,这对西方经济学的老师来说就是一个考验。如何既能按照一般经济学教学规律,又能结合药学背景上好西方经济学课程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药学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对象分析。药学院校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生主要经济与管理学院,其学科背景以理科为主。以中国药科大学商学院经济学与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学生90%高中都是理科,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后,对于数学,化学等课程学习起来得心应手,而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却迟迟难以进入角色。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高中课程重点与文科不一样,理科生对于人文类学科没有文科生的扎实基础。另外一方面还源于高中阶段所培养起来的思维方式的差别,在进入大学之后一两年内,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还是理科思维。西方经济学虽然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更关注的是理论之间抽象的逻辑联系,理论的假设背景等,因而在大一大二开设西方经济学,对于他们来说就他们有很大的难度。如何充分发挥药学院校本科生的理科思维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其经济学思维对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老师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方法探索与尝试

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角度来说,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是实现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药学高等院校本科生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首先要遵循一般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要结合药学院校培养目标与生源背景的具体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教学理念创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老师的主导性,老师教学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因为学生作为施教的对象,对于教学的评价与建议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于教学方法的接受度。基于此,笔者在改良教学方法的同时都会征询学生的看法,也会听取学生的合理化建议。而听取学生看法与建议的主要途径有:第一个途径是课堂讨论法,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作简单介绍,然后征询学生意见,考虑到教学时间,不会占用学生太多时间;第二个途径是个别座谈法,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融入学生,和个别学生就上课方法进行交流;第三个途径则是利用最新的网络信息平台互动,比如在授课网站上开放学生留言,也可以与学生进行手机信息互动。经常的互动,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从而使教学方法更加生动、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评价更加全面、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2.教学内容创新。特色案例教学,突出行业特色。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实践的课程,当前较成熟的案例基本上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实际事例,本文建议使用特色案例教学,以加深对本行业的了解。作为医药行业院校,我们在案例的选择上,主要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选择行业热点问题,通过案例把行业发展的动态和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第二,所选择的案例能与相应理论有机结合,并能对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及方法有较大帮助。基于此,我们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加强了针对性,目的是让大家感到所学的知识与所向往的行业不但关系密切而且切实有用。比如在讲市场失灵的时候,启发学生联系医药产业的实际,分析医药企业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以及解决方法,在讲公共物品与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启发学生分析医药企业性质,进而分析相关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于宏观部分,结合国内外分析,重点突出医药行业在宏观经济背景下的发展。在课堂上老师抛出问题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并给出点评与补充,得到学生的好评。

总之,我们力争通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同时也对医药行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最为主要的是能够尝试着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医药行业的实际问题,这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原本相对枯燥的经济学学习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真正做到言之有物,学以致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模式创新。模拟研究性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模拟研究教学主要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选题、围绕选题展开调研、集中汇报评比和总结等。本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上包括:活动布置环节、分组选题环节、课题调研环节、汇报展示环节和活动总结环节等五个主要阶段。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首先要确定讨论的主题,然后将学生分组后组织其通过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各组自身的观点后,由小组成员代表或全体成员阐述观点,并由其他组的组员进行提问后产生辩论来形成思想碰撞,最后通过教师的点评和归纳。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解决了两个方面的教学问题。首先,解决了西方经济学课程课堂教学中有关理论过于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第二、解决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并不能将理论转化为能力,遇到实际问题仍然束手无策。模拟研究教学的组织模式激励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初步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等。通过参与活动选题、课题调研和汇报展示等环节,学生增加了对现实经济社会的关注和理解。

4.教学手段创新。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元化的现代教学辅助工具并用。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板书,现代教学方式主要依靠电脑多媒体的手段,制作形象的幻灯片或利用新型网络平台互动交流。

首先将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借助多媒体方式和手段,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梳理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并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演示过程中,穿插相应的统计资料、图形分析和数学演绎,可以大大增强授课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在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图形分析的演绎中,多媒体很难直观地呈现出来,而这些都有赖于通过传统板书的方式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推导和演绎。

其次,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手段将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较少,常常受到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制约,而借助于网站,学生、教师通过网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在网上进行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国药科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研室专门设立的西方经济学网络教学平台(http:///sc8/logon/userlogon.do),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公告,作业,讨论题目,交流的主题,以及学习资料,还可以在线回答学生的问题,这些方式成为沟通师生之间的桥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考核方式创新。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考核的方式上,除了期末闭卷考试之外,应该更加重视过程考核,增加平时成绩在考核中占有的比例。我们目前在考核上主要增加两种平时考核方法,第一种就是小组案例分析考核,老师给出热点的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组团,利用课件等形式,由小组代表讲解,教师再提问,根据情况,然后综合给分。第二种方法是趣味考核,一种是模拟招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进行演绎。另一个就是学生班级辩论,根据西方经济学相关问题选择一个辩题,以班级为单位分为正方与反方,要求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针锋相对的唇枪舌战。最后评委老师综合各方面情况,给各班同学打出成绩。平时考核方式的灵活创新一方面可以有效巩固学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全方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的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积极性。

总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有赖于社会与高校的共同努力,更有赖于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与探讨。当然,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则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蔡秀玲,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苦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2]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2005,(10).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篇9

【关键词】广西;区域经济;现状趋势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乘着中国东盟经济博览会的东风,在认真贯彻落实“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经济决策的带动下,广西经济增长速度实现了新的提高,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增长保持平稳发展。广西2012年上半年GDp增长11.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63.5%、30.7%。从整个区域能源消费上来看,整体有所上升,但与去年的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相比有所下降。第一产业同比去年增长4.7%,整体上稳中向好,其中水果和木材产量增长速较快,分别增长9.9%、9.2%;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整体发展平稳,利润下降,增速减缓,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4%,比重工业快8.1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1.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33.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9.3%,小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贡献大。

今天的广西在加大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拓展北部湾经济区在整个沿海区域的龙头作用,并以此为主干线来带动全区的经济新跨越。同时,广西的区域经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当前社会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广西要重视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找出发展策略,根据市场规律制定经济区域发展的具体规划。

一、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行政区域经济占主导地位

行政区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区划分经济活动组织和布局的地域单元的经济,这种行政级别明显的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一,行政区域内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只围绕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营上过于狭隘,商品之间的流动也只局限于本地内部,缺乏广泛市场的竞争力,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对外地商品的排斥,使得经济活动的范围不可能扩大。第二,由于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独立性太强,大范围地区的经济利益难以协调,重复建设、行政壁垒、无序竞争、市场混乱等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各地区之间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第三,行政区域经济的封闭性,过分强调本地产业的资源开发,不注重保护与合理利用,过度利用、浪费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广西的区域经济发展建设,采用以经济区为划分标准的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才是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优选择。

2、企业制度问题

由于广西本地企业缺乏创新机制,传统企业制度的束缚使得本地产业不能够很好的发展。在财政上,没有国家在金融手段上的支持,本地政府和企业也不能有效地展开各种经济活动来引进外资,即便进行股份制改革,但由于缺乏各种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设备,也不能吸引投资者。传统体制的限制,弱化了区域经济的全国联系性,不能充分发挥本地企业的开发潜能,各种经济问题也随之而来。

3、思想观念落后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作为西部发展区中的广西,不管是居民还是企业经营,都存在观念相对落后的缺点。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导致企业创造力严重缺失,企业在发展时只追求短期利益,并不注重科技的创新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虽然纯朴,但是相对缺乏必须的商品经济意识,即便政府有资金支持、技术设备提供,人们也只是喜欢安于现状,并不看重更高利益的追求。这些落后封闭的观念使得很多中小型企业经营不善,经济亏损,甚至倒闭,成为当地经济布局中的累赘。

4、产业结构不平衡

如上表可以看出:由于广西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加工在企业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导致本地重工业偏重,轻工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明显低于于国家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东部发达地区的在生产加工方面会广泛的使用新技术,建立技术密集型产业,很多自然资源的投入将会大幅度减少。广西具有丰富的金属资源和矿产资源,如果不注重合理地开发与保护,不注重技术方面的革新,就会失去广阔的市场。所以,广西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初级产品的保护与应用,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本地产业结构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二、广西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为了促进广西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国家和政府在政策上给与了必要的支持,为广西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广西区域经济在布局结构、发展模式等方面表现出了以下发展特点:

1、行政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经济相结合

由于行政区域经济的局限性,经济化区域经济发展势在必行。区别于行政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经济突破了以行政区划分的限制,将周边省市地区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经济发展局域单元,比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区、泛北部湾经济发展区等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以及市场范围的广泛性要求,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必须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通过广泛的合作与经济交流来组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需求的经济开发区与经济合作区,加强东中西、沿海与内陆、国内与国外的区域经济联合,制定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从传统经济区域向经济区域经济的重大转折。

根据广西的地理位置来看,要积极与其他区域经济相结合,利用长三角、长株潭、珠三角与自身的北部湾经济区相结合,来拓展广西经济区域的辐射范围,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市场,并利用与其他经济区域的结合来巩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地位。广西要与这些经济区域展开合作,促进资源整合,提高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就要转变经济思想观念,积极改革经济体制,改行政区域经济为经济区域经济模式,引进和吸收经济发达区域的先进技术和人才,调整经济结构,吸取更多的外部投资,促进本地经济区域中心建设。

2、获取更多的政策优惠

(1)政治政策优惠

政府要根据广西的具体经济情况,实行金融政策上的扶持,比如建设西南地区开发银行,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根据社会情况向社会保障基金、商业银行、商业保险基金等发行债券融资,拓宽融资渠道,使得广西的经济开发既有国家的政策性银行支持,又有其他银行的融资,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国家的金融机构要利用信贷政策优惠来实施对广西的支持,提高广西的国企信贷服务水平,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另外,还要注重针对工业、服务业、手工业、特色民族产业等方面的投资补贴,注重广西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偏远地界的边远地区进行综合开发与整治,不偏不倚,使其也纳入广西全境的经济发展体系。

(2)税收政策优惠

为了促进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广西区域经济的建设。财政部门要根据广西的具体情况加大对广西各种国企和特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并积极实施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本地投资和外部投资。为了促进广西本地产业的发展,国家在对其进行税收时可以调整税收政策,为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经济动力。比如,对当地国有企业的产品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政策,对于各种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实行减免税收政策等等。

3、增强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

除了国家和政府在政策已经相关法律上的支持,广西内部的企业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是对法律知识的理性认识,法制观念是根据法律办事,遵守法律法法规,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广西属于相对偏远地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根据这种情况,政府要加大对本地产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法制建设与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法律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为本地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4、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为了促进广西本地产业的品牌化、形象化树立,在区域经发展过程中,广西的各产业部门应更加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往的国有企业和地方产业不注重专利、版权、商标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因此对于地方企业的各种品牌和特殊技术要注意运用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加以保护。将知识产权所涉及到的发明者、技术使用者、作者、推广者等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通过各种保护奖励措施来激发各企业内部的创新精神,促进无形资产向经济效益的有机转化。地区的相关部门要通过法律手段使企业和个人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要打击各种侵犯广西当地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

5、改革政府管理体制

为了促进广西的经济模式由行政区域经济向经济区域经济转变,政府就要加强自身的机构与体制改革,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经济管理模式,适当的下放权力,让企业自主地开展经济活动,政府只负责对当地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社会行政管理。

第一,政府要改革分配制度,根据广西各企业的具体特点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建立竞争机制;提高企业法人的管理水平,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注重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只有将竞争意识与创新激励观念深入到人们心中,才能改变传统落后观念,推动人们的创造热情。

第二,加强当地政府的领导团里建设,建立企业的人才评价中心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确定企业领导人的任职资格。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企业业绩和领导者的相关评价体系,定期对企业的效益和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监督与考核,确保本地企业的发展能够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

第三,建立区域中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经济中心。要对广西本地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在注重国有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小型企业的发展,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资金基础薄弱,技术设备落后的产业要实行收购和兼并,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广西区域经济的内部整合,通过对企业总体的改组与改造,推动广西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6、发展民族特色产业

广西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旅游资源,比如刘三姐民歌艺术文化、桂林山水、人间天堂阳朔等都是闻名于世界的旅游文化产品。因此,积极开发广西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是广西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广西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如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镇南关大捷等各种重大历史事件,涌现出黄少卿、洪秀全、石达开等著名历史人物,政府要注重对这些历史资源的开发,积极建立各种文化博物馆、人物纪念馆,将这些历史文化发源地纳入旅游景点的范畴。

广西的壮族文化在全国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刘三姐民歌艺术文化在全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政府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使当地的民族文化受到保护与发扬,还可以开发旅游经济,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来本地观光旅游,带动各种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推动广西的区域经济发展。

广西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例如:广西的桂林、阳朔山水秀美,山中各种溶洞景观瑰丽奇幻,美不胜收;漓江、柳江、黑水河、南湖、龙珠湖以及各种水库等构成了广西的水文化资源;广西的北海银滩,是广大旅客海滨度假的旅游胜地;桂林、柳州的各种植物园、公园的建设都富有亚热带风光特点,利用山势、水体、溶洞等综合利用,依山傍水,形成了具有独特欣赏价值的园林景观。这些山水资源的组合构成了广西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很大的旅游观光价值。继续对这些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保护,是广西区域经发展的主要特色之一。政府部门要做好自然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工作,加强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带动广西区域经济发展。

总之,广西的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本地的经济建设者只要认清广西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方向,转变相对落后封闭的思想观念,加快企业制度的改革,积极利用国家和政府在各种政策上的支持,注重开发和保护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就能促进广西的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政府网http:///zjgx/jjfz/tjsj/jjyx/201204/t20120425_411410.htm

[2]邹.广西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3]赵金彦,赵凯.1978—2008年广西产业结构演进的偏离份额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03).

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篇10

[关键词]西部地区;研究生;高层次人才;不限户籍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5—005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进步,人才的可选择性增多,流动性也大大增加,各地争夺人才的手段日趋激烈。在未来的发展中,谁赢得了人才,谁就赢得了希望,这是一场高智力与高技术的大比拼。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里,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并有继续扩展的趋势。西部地区如何逐渐缩小这条差距,走出一条长久特色发展之路,笔者经过多方调研、查阅资料,认为西部地区要实现长远发展,最迫切需要加大对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本文所指的高层次人才仅指拥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及以上学历、学位的人才)的引进力度。现笔者就关于西部地区单位招考属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不限户籍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不限户籍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各地纷纷出台本区域的人才政策规划。东部地区为了继续抢占经济社会的制高点,纷纷对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实行“绿色通道”制度。事实上,在由本地区组织的各种招聘考试中,除北京、上海等极少数发达城市极少数招聘考试中对硕士研究生等以上人才的招聘有户籍要求外,其他的如广州、杭州等大多数发达城市组织的所有招聘考试中,均明确指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户籍不限”,招聘研究生以上学历不限户籍的政策在东部地区如义乌、镇江、嘉兴等二线城市已成燎原之势,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西部地区如果不加大重视人才力度,放宽放活人才户籍政策,在未来的发展中,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将会加速扩大。

2.西部地区某些城市显然已经意识到高层次人才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尝试在组织本区域或本部门的招聘考试中逐步取消高学历人才应试的户籍限制。比如说贵州省的铜仁地委、行署在本地区2011年度事业单位招聘人才中规定“研究生以上学历不受原籍或生源限制”,这显然更有利于用好用活人才。西部地区要取得比较发展优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必须充分利用好知识化、信息化、技术化的高层次人才为本地区发展出谋出力。

3.高层次人才自身流动的必然要求。人才在流动中升值,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发展机会日益增多,这为想干事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精彩的舞台。人才向西部地区“集群流动”,迫切要求西部地区尽快打开户籍瓶颈,实施宽松、灵活的户籍政策,高层次人才给西部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和难得的发展机遇,西部地区尽快取消各种招考高层次人才户籍限制也是进一步深化人才工作形势的需要。

(二)西部地区特殊域情发展的需要

1.西部地区所处环境要求对高层次人才提供必要的便利。西部地区地处偏远,开发较慢很多地方交通不便,还处于一个相对闭塞阶段,但生态环境保存较好,各种矿产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西部地区的未来发展取决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能不能很好的利用,改变落后面貌。研究生以上人才都有高知识化,高技术化的特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西部地区的未来发展服务,让西部地区的发展少走弯路。

2.承接东部工业转移的需要。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东部地区工业产业西进已成大势所趋,东部地区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也不可避免的向西部转移,西部生态环境可能遭受严重的破坏。引进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可以对东部地区工业产业的转移进行有选择的吸收,保护好西部生态环境,发展好西部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城市形象。

(三)调活、充实人才队伍的需要。

1.调活引进人才与招聘人才结构。近年来,为了助推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地区很多以市、县为单位的地区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高层次人才选拔政策。比如说湖南湘西自治州出台了相关人才引进规划,其辖区的保靖、永顺等县也单独出台了本县人才选拔政策,这批引进人才是不限户籍的。在这些地区公务员录用、事业单位招聘等各种形式的考试对研究生学历以上户籍也应放开放活。通过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考试等途径选聘的研究生学历人才,与专门引进的人才将会形成地区人才工作生动活泼的局面。

2.充实人才队伍,抢占人才高地。在这里,我们以湖南湘西自治州永顺县为例。永顺在2011年度引进研究生学历以上人才12人,对于这批引进的研究生是不限户籍的,假如能在2011年度本县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招考过程中,不限户籍,那么该年度为永顺县服务的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实际上会更多。在经济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才永远都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争夺的第一资源。美国的人才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但美国每年都不惜重金从世界各地挖掘人才为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才队伍的充实壮大永远是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具生命力的中坚力量。

(四)增加邻近地区人才的流入,在与周边地区的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

吸引邻近人才,取得邻近地区比较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现代区位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地区经济的竞争。在各种途径的招聘考试中,会存在一个“同心圆向心力”现象。以重庆市秀山县为例,秀山县在2010年度自行组织的事业单位招考中,报名的一般以秀山县为圆心向周边扩散,离秀山县越近的人报名的人愈多,与之交界的贵州省松桃县、湖南省花垣县邻近乡镇的人员也有不少人员去报名,秀山县吸纳邻近县市的高素质人才,就更可能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取得比较优势。再比如湖南保靖县毛沟镇、清水乡离湖南花垣县城相对于到保靖县城的距离来说就非常近,清水乡甚至离花垣县城只隔一条河,毛沟镇到花垣县城的距离也只十来分钟,笔者经过深入实地调研,发现该两个乡镇的人们心理上更倾向于花垣,如果花垣县在各种招聘考试中出台研究生以上学历不限户籍的政策,那么保靖县的这两个乡镇的人才最有可能向花垣县流动,花垣县的人才队伍择选面将更快,人才结构也将更有活力,花垣县的人才比较优势也必将在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

二、不限户籍的可行性对策

(一)国家应加大对到西部地区服务的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关注力度。

1.国家应充分认识到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服务西部的重要性和战略性。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一定阶段,西部地区整体发展仍然滞后。对于国家这个大局来说,没有西部的稳定发展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发展。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日益拉大,加强西部地区建设力度刻不容缓。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都是具有高知识、高智商、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支持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服务西部,可以使西部地区更好更快的运用最新知识技术发展自己,加速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

2.国家应从政策制度层面上对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参加西部地区各种招聘考试中作出不限户籍的规定。西部地区是一个有待发展有待开发的地区,要实现跨域发展,必须破除人才区域本位主义,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国家在政策制度上作出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参加西部地区各种招聘考试不限户籍的规定,有利于放开、放活整个国家的人才队伍结构,有利于国家发展大局,也更利于西部地区自身的繁荣发展。

3.国家应借鉴村官、志愿者服务西部模式创新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服务西部的新举措。历史经验表明,组织部领导下的村官与团委领导下的志愿者为西部地区带去了先进文化和理念,为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志愿者与村官也在支援西部中素质得到锻炼,境界得到提升,价值得到实现。国家应充分利用村官、志愿者服务西部所带来的经验,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投入到西部建设中去。当全民上下形成共赴西部的共识,人才形成从东部流动到西部的趋势,人才结构带来的后发效应不仅改变西部,改变中国,也必将改变世界。

(二)西部地区应加大对服务本地区属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的关注力度。

1.西部地区应加大对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出台地区招聘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不限户籍规定的相关政策,抢占地区发展比较优势。西部地区虽然近年来也在加大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引进力度,但人才队伍的总量还是远远不够,高层次人才所在地区人才的比例与东部地区还有很大差距。西部地区在引进人才的步伐应该再快一点,尽快取消高层次人才招聘的户籍限制,树立人才工作是抓当前,谋长远重大战略举措的科学理念。

2.西部地区应把服务于本区域的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统一管理、考核,考虑他们的待遇。西部地区可以出台在本地区服务一定年限的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给予特殊照顾、特殊考虑等人性化政策。无论通过招考、引进等何种途径充实到人才队伍的研究生,地区都应考虑他们的福利,让他们留得住心,扎得下根,地区应坚持做到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对服务本区域的研究生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工作者不仅要给平台,更要给舞台。选拔的途径可以不同,重要的是他们都在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来地区工作属研究生以上层次的人才,地区部门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形成重视人才的氛围,才能壮大人才队伍,调活人才结构,相对其他地区取得比较发展优势。

研究生以上学历者高层次人才由于其普遍具有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理念先进、创造的社会效益价值明显等方面的特点,一直是各地区“引智工程”的重点引进对象。东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在这场高层次人才的争夺战中已经取得了对西部地区的先期比较优势,西部地区要取得后来居上、后发制人、后发赶超的态势,就必须尽快的放开放活户籍对高层次人才的地域限制,尽快从地区政策层面制定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流向本区域的户籍政策。西部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以来发展的滞后,更迫切呼唤高层次人才来提供理念、提供技术、助推发展。高层次人才必将是改变西部地区整体面貌的中坚力量,西部地区应从舆论宣传、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高层次人才工作者户籍的福利与便利,筑巢引凤。

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在制定招考属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不限户籍的政策方面走在了前沿,但那对于整个西部地区来说,那仅是具有点的意义,整个西部地区的面远远还没有铺开。西部地区要实现整体推进,跨越发展,就必须打破户籍限制,给高层次人才提供必要的平台和舞台。

西部地区招考属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不限户籍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选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孙建.高层次人才流失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