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区块链技术趋势十篇区块链技术趋势十篇

区块链技术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0:19

区块链技术趋势篇1

【关键词】区块链加密货币供应链供应链金融物流

1.引言

在Gartner公布的《Gartner2016年度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中,“区块链”首次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技术板块处于接近曲线顶点的位置,是个备受期望的新兴技术。有人说,16年是区块链的元年,17年是区块链的落地年。关于区块链,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根据区块链的发展进程进行理解。区块链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区块链1.0可以理解为加密数字货币和公布式交易账簿的区块链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块链可以看做一个所有节点都可以“记账”,选出某段时间最快最好的“记账”,然后将该页帐发送给各节点的去中心化技术;区块链2.0是指资产数字化加智能合约,与1.0最大的差别就是通过高级的编程语言把现实中的业务场景与逻辑在区块链上加以实现;区块链3.0是指结合互联网、物联网、认知计算,将区块链应用在各个领域,而不仅仅是在金融领域。区块链有着去中心化、集体维护、去信任、可靠数据库、匿名化、可扩展等特征,引起了广泛关注。

2.区块链的优劣势

2.1区块链的优势

2.11去中心化,不可篡改

以往的信息系统中,为了防止数据被篡改,都是靠多层设防来控制访问。如果想进入数据库,必须进行身份认证、识别权限等过程,而且该过程将会留下痕迹。这种传统的保证数据安全的思路与银行将金库埋在地下深入类似。但是传统信息系统下的整个业务网络依赖于一个或几个中心系统,一旦发生问题,包括欺诈、网络攻击或错误,都会导致整个业务网络是出现问题,使得整个业务网络较为脆弱。

区块链对数据的保护则是另一种思路,即这些数据对每个节点的参与者都是共享的,没有所谓的中心。区块链的原理是基于共识算法与密码学的、所有节点都可以“记账”,选出某段时间最快最好的“记账”,然后将该页帐发送给各节点的去中心化技术。使用密码算法确保网络上的参与者仅仅可以看到和他们相关的账本内容,交易是安全带、授权的和验证的。如果想要篡改数据,不是攻击中心数据库即可,而是必须“串谋”大多数节点,几乎没有可能。

2.12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传统的商业模式中,每个参与方都有自己的账本,在交易时各自更改,所以各方都产生了协调各参与方而带来额外的工作。此外,为了解决各方的信任问题,常常需要一个中介机构来进行协调和管理,而各方都要支付给中介一定的服务费用,成本较高。

区块链架构使每一个商业网络的参与方都有一个共享的账本,当交易发生时,通过点对点的复制改变所有账本。去除了信任化,不必借助中介或对业务“合同”重复处理,从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2.13高可用性

区块链系统是每个节点都在实体的操作与控制下维护一整个副本,再基于共识算法使数据保持一致的活性系统。在这样的活性系统下,单个节点遭到黑客攻击、硬件出现故障、软件发生错误或网络遇到问题等情况均不会影响其他节点,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该节点要想再投入工作,只需要排除故障、同步数据即可。此外,由于个别节点出现问题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一些节点可以下线进行系统的例行维修。这些都是区块链高可用性的体现。

2.14自动化

区块链的自动化是指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完成,还有可信度高、透明、实时、强制的优点。智能合约是与区块链1.0最大的差别,即通过高级的编程语言把现实中的业务逻辑在区块链上加以实现。以往智能合约由于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运行环境,即支持可信代码的运行,故无法自动执行,但区K链的出现让智能合约不再只是一个构想。结合资产数字化与智能合约就可以通过区块链来描述许多现实中的业务场景,从而将区块链应用到各个领域。

2.2区块链的劣势

2.21隐私保护不强

传统信息系统中数据的隐私保护通常是由中心来进行的,但是在区块链中,所有的数据对于所有节点的参与者都是共享的、透明的。现在区块链对于隐私保护的解决方案是匿名,即只可以看到交易的信息,但看不到是现实中的哪个人进行的交易。该方案对于一些领域可以解决隐私问题,如比特币,但是区块链必将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而对于一些需要实名的领域,这样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再适用。同态加密等新型密码学的思想或许可以解决区块链的隐私保护问题。

2.22耗费大量资源

区块链耗费大量资源主要体现全网算力和网络宽带两个方面。由于区块链是各节点都可以记账,然后再选择记的最快最好的帐,所以全网的算力不是类似于云计算的协同合作。每次只选择一个节点的记账成果,那么其他节点的运算就失去作用,被浪费。东北一家有2500台矿机的挖矿厂每月电费达40万元。另外,区块链在运算时需要耗费大量宽带资源,甚至可能导致网络性能瘫痪。

2.23升级机制不完善

传统的信息系统进行升级修复时只需要先暂停运行进行集中升级即可,而区块链的升级机制与传统的信息系统不同,即区块链无法关闭系统来进行集中升级。现在的主要解决方案有软、硬分叉升级机制,但是还处在摸索阶段,有待完善。或许稍稍弱化“去中心”或实行多中心可以帮助解决该问题。

2.24技术难操作

区块链作为一个全新的思想理念和技术,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从理解理念,到接受认同区块链,再到实际运用区块链技术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此外,互联网是区块链的基础,目前等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因此对于不熟悉网络安全知识的用户而言,即使将加密算法、共识算法作为黑箱的一部分,应用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外包也要支付大量的费用。因此,区块链自身的复杂性可能会让一些企业望而生畏,选择保持原有的系统。

3.区块链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趋势

3.1业务流程的跟踪查询

我国物流现在还存在着快递丢失、错领误领、快递员冒快递、信息泄露、信息难以追溯等问题。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货物从出发到接收过程中的所有步骤,并且不可篡改,从而确保信息的可跟踪性。比如对于多式联运,业务要经过多次中转,故信息很容易缺失。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各个参与方共享完整的信息,且易追溯和问责。对于快递业务,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顾客签收行为的可验证性,从而避免错领误领、快递员冒领的现象发生。

3.2产品的防伪追溯

区块链可以完整记录产品整个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包括采购、运输、生产、加工、配送、销售、售后等环节。应用区块链技术后,当产品出现问题时可以追溯到产品的原材料来自哪里、由谁运输、在哪里生产和加工、什么公司进行配送、在哪里销售及谁负责售后等信息,可以快速、清楚地找到出现问题的地方,且具有不可抵赖性,从而精准、快速问责。同时,也可以避免产品被伪造,有利于打假,保证消费者和各方利益。

3.3实现智能化运输

目前欧洲已经有地方利用区块链、借助集装箱尝试实现智能化运输,即把集装箱信息存储在数据库,区块链的存储解决方案会自动决定集装箱的运输路线和日程安排,还可以对以往的运输经验进行分析,不断更新路线和日程设计技能,使效率不断提高。对于收货人来说,不但可以随时掌握货物从出发到目的地全过程的物流信息,而且可以随时修改优化货物运输的日程安排。

3.4替代港航eDi的应用

在进出口贸易中,涉及到采购方、销售方、承运人、港口及海关等众多主体,有十几种业务单证,极为繁琐和复杂。现在各国都是由eDi服务商来专门负责数据的整合与交换,由于只有eDi服务商一个中心,因此存在着信息泄露和数据安全等问题。此外,由于各个参与方的数据都有不同的标准和格式,造成了现在数据标准与格式混杂的复杂局面。有着“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特点的区块链可以取代eDi服务商的应用,使其不再是中心。供应链上各个参与方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共享各环节的物流信息,可以用统一的格式对数据进行更新,从而节约成本和高效交换数据。当某环节出现问题时,也可以快速追溯,精准问责。

3.5完善供应链金融的管理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通过授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是我国的供应链金融遇到了交易流程不够透明,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评级和信息识别能力有限的瓶颈,而区块链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区块链可以实现所有交易流程和数据的准确记录,且不可篡改,实现供应链上各参与方数据的共享与同步。区块链使得所有数据透明公开化也打消了银行对中小企业交易数据的可信度的疑虑,从而降低了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难度。

对于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评级和信息识别能力有限的问题,银行可以将区块链应用在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来实现企业信用评级和信息识别的智能化,从而减少信用评级和信息核实的难度。

此外,现在我国银行对于供应链金融中“预付款融资”和“存款融资”的在押品管理难度较大,即使安排“巡核员”也不能保证在押品确实在押。银行可以通过区块链来进行资产的智能化管理,从而清楚、准确地掌握在押品的实时状态,减少风险和成本。

4.结论

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和理念,有着去中心化、集体维护、去信任、可靠数据库、匿名化、可扩展的特征,可能颠覆我们现有的一切体系。与传统的信息系统相比,区块链技术有着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提高效率,节约成本、高可用性、自动化,智能化的优点。但是作为一个还未成熟的技术,区块链也有着隐私保护不强、耗费大量资源、升级机制不完善和技术难操作的劣势。目前的区块链技术大多应用在金融领域,其他领域还在展望和探索阶段。可以预测到区块链在供应链领域会有业务流程的跟踪查询、产品的防伪追溯、实现智能化运输、替代港航eDi的应用和完善供应链金融的管理的应用,值得期待,但是要真正落实区块链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林.区块链的优劣势和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16(17):39-40.

[2]孙建钢.区块链技术发展前瞻[J].中国金融,2016(8):23-24.

[3]梅海涛,刘洁.区块链的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J].电信科学,2016,32(11):134-138.

[4]Y润祥,魏长江.区块链的应用进展与价值探讨[J].甘肃金融,2016(2):19-21.

[5]袁勇,王飞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actaautomaticaSinica,2016,42(4):481-494.

[6]谢辉,王健.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6(9):192-195.

[7]周立群,李智华.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6(7):49-51.

[8]李岩溪.结合区块链技术的代收款解决方案[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6(23):60-60.

[9]一冰,.区块链技术,中国物流需要吗?[J].中国储运,2016(11):56-57.

[10]徐凯.区块链技术在港口与航运领域的应用趋势研究[J].港口经济,2016(12):5-8.

[11]赵刚.区块链将有助于大幅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J].中国储运,2016(11):58-59.

[12]吴思进.区块链将在物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J].中国储运,2016(11):58-58.

[13]孙杰贤.共享经济与区块链[J].中国信息化,2016(4):15-15.

区块链技术趋势篇2

股票市场行情走势分析论文范文1:

区块链场景应用加快市场前景可持续看好

上海保险交易所董事长曾于瑾在五道口金融论坛上透露,年内保交所保险交易中心将挂牌第一款普惠保险产品,同时还将会实现区块链在首个场景的应可能应用在再保账单或者相互保险保单场景上。此外,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提出,iCo(initialCoinoffering,初始数字货币发行)现象无法回避。因此从制度建设出发,我们应该尽快在法律上给予iCo一个说法,一个完整的监管框架,对于促进整个区块链行业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姚前强调,一定要对iCo做好监管,可以对它审慎性宽容,但也绝不能任由其大行其道。企业方面,万达与中国银联、京东金融联合完成了基于区块链的跨境业务试验,标志着区块链从单一机房私有链或单一云服务的联盟链部署方式转向真正的全球化、开放对等、分布式共识架构。

区块链技术趋势篇3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重构区块链金融消费者保护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11.004

金融颠覆创新的趋势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交织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引发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又进一步释放了技术创新的潜力,可以说,产业变革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始于技术创新,而成于制度创新。正是因为股份制将分散的私人资本联合起来形成集中的股份资本,生产规模得以扩大,才能让蒸汽机走出实验室,广泛应用于火车、轮船、印刷机,才有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而有了社会经济的腾飞;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能源、交通运输、通信等领域的巨大进步,兴办大型企业对巨额资本集中的需求与私人资本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伴随市场关系、信用环境、法律制度的日益发展,以社会大生产为基础的股份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企业组织。

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应当是革命性的,不断革新的技术也将不断冲击旧的金融业态,监管政策也将随之发生改变。新技术引发金融市场变革的最新实例就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对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运用,这将导致我们的金融体系回归金融的本质,回归到资本主义金融体系诞生之前的状态,回归到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和中央银行体系形成之前的状态。目前互联网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的态势,更像是几百年前的股份制企业,包括商业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兴起时的状态,尤其是不久的未来实现万物互联的时候,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而未来信息在网络上的无障碍流动也必将导致人类生产方式的改变。

依托于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方便快捷地将资金需求者与资金提供者联系起来,但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等金融模式、金融现象不是简单地在金融中加入互联网技术因素,技术的进步只是新金融业态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放、平等、共享、去中心化、去媒介等属性的新的金融业态,一方面能改变我国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在传统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得不到融资的困境,一方面能改变投资门槛高,小额投资渠道匮乏的现状,使金融回归本质,实现其本应具有的资金融通、资源配置的功能。结合互联网金融创新以及金融本质,互联网金融应更为准确地被界定为: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支付清算、资金融通、风险防范和利用等金融功能,具有快速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优势和场外、混同、涉众等特征,并打破金融垄断,实现消费者福利的创新型金融。进一步而言,笔者更乐意将这一新兴业态定义为众筹金融。相对于“互联网金融”,“众筹金融”更能体现出“互联网+金融”这一新业态场外、混业的内在特征和其草根、普惠的精神,众筹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体现。也正因为此,笔者将“众筹金融”译作“weFinance”。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众筹金融的提法具有其天然的局限性。这集中体现在“互联网”一词只能揭示这类新型金融模式所依赖的技术手段,而不能很好地反映其所包含的新思维、新精神、新制度。只有众筹金融,才能反映出这类新的金融模式的平等性、大众性、包容性与普惠性。这不仅是未来金融业态发展的方向,也符合我国未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①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金融创新颠覆未来发展可能会有以下趋势:

第一,新技术与金融将会进一步融合。在未来,信息技术与金融的结合将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重新定义和构造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并对人类社会的生态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重构过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将直接联系和融合在一起,而这一过程正是信息对称所导致的结果。信息对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②,事实上,信息的可追溯、点对点信息的可追随,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单纯的大数据的统计数据,相比静态的大数据,不间断的数据流更有价值。③而信息对称正是重构人类社会生态体系的最关键因素。

第二,金融会成为万物互联时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它内生于这种新的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当中,并越来越不能独立于整个体系。未来,产融结合的趋势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实业(产业)和金融业间的界限变得逐渐模糊,且其与人们生活的结合会更加紧密。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具有的模式也会不断变化,但其本质并不会改变,而是实现一个向其本质的回归。④

第三,互联网金融将彻底导致金融的混业化,并且不可逆转。事实上,不论是保险、银行、信托,还是证券,其存在的基础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而这个需求本身就是淡化金融分业模式的动因。⑤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引致互联网金融产业化,促进其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因此将进一步推动金融的混业化。

第四,区块链技术将随着股权众筹的发展得到更大应用。互联网金融具有鲜明的互联网技术基因,要求相配套的技术满足高效、低成本、可信的要求,有后现代技术色彩的区块链可以在股权登记、风险控制、信用纪录等方面配合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大发展很可能是区块链崛起的契机。

第五,传统投资机构进军互联网金融,尤其是股权众筹行业。正如从银行轻视余额宝,到余额宝倒逼银行创新一样,传统的投资机构也在2015年充分感受到了股权众筹的魅力和威胁。传统的pe、VC已经全面认识到整个大趋势,在未来很可能会全面进入股权众筹行业。

金融监管重构路径选择

我国金融法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相关部门一直以来也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吸收借鉴不同国家的先进成果,这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家经济的稳健向前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猛,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金融行业混同趋势日益凸显,这些都为监管提出一定的挑战,具体而言:

第一,金融立法赶不上市场创新的步伐,金融制度供给远远不足。在日渐加快的市场创新面前,金融立法显得太过迟缓,相关制度供给远远不足。加强供给侧改革,需要加强金融制度供给。目前来看,囿于制度供给不足,金融市场能够提供的服务太少,服务的对象也太过狭窄,阻碍了国民分享金融发展的红利。⑥

第二,金融混业发展和金融与产业混同发展都对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金融混业发展的趋势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重视,但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崛起同样值得注意。目前来看,已经不是简单的金融业本身的混同,更是产业与金融的混同。非金融机构、尤其是互联网机构开始涉及金融。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是普惠、小额的,但未来很有可能将大大超越传统金融。⑦同时,互联网金融也是中国金融创新的代表,是中国综合国力的表现,必须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及时调整监管政策与立法规划。2015年的股灾也证明了互联网技术创新会冲击传统金融体系,互联网金融隐藏巨大风险,必须加以法律规制。

第三,技术创新主导金融创新,但金融监管和立法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人类金融创新的历史往往是技术创新的历史,金融监管和立法却无法及时应对。2015年爆发的股灾实际上是老问题和新问题的叠加,以Homes为代表的新技术是股灾爆发的诱因之一,但证监会借助一般技术手段难以监管这样的新技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相关立法也并不完善。

第四,中国特色金融市场问题凸显。我国目前缺乏足够的能力监管欧美相对发达市场诞生的金融创新,而我国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领先于欧美。欧美缺乏相关实践,无法为我们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这两个因素都决定了中国的金融立法需要中国创造。

第五,传统的监管手段不适宜市场创新。金融监管不是遏止创新,也不是放纵创新,传统金融监管过度重视事前监管,一定程度上是把新的东西硬塞入旧的模子里,阻碍了市场创新。因此,监管方向应该转向减少事前审慎监管手段、强化事中事后的动态监管。⑧

第六,纠纷解决机制落后。应当认识到传统的通过政府强制干预解决纠纷、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方式只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随着金融产品日趋复杂、变化多端,跨越银行、保险和证券市场的传统分界,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金融消费者参与交易,金融纠纷由此呈现新的特点,必须建立快捷简易而又方便消费者使用,并对弱势金融消费者倾斜保护的长效纠纷解决机制。⑨

第七,投资者、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金融法律意识落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尤其需要注意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互联网金融在优化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和价格发现功能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利用、分散和传递金融风险。互联网平台在包装和销售小额化金融资产的同时,也将金融风险扩散到了广大小微投融资者之间。而中国金融消费者最大的问题是习惯了刚性兑付,风险意识不足,纠纷过度依赖政府的行政手段,因此必须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和进行投资者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从根本上提高惠普金融参与主体的素质。消费者作为交易的主体应该学习专业的金融知识、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理念,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八,社会诚信体系不完善。市场中存在过度依赖担保的,刚性兑付一直无法打破,社会总体融资成本太高,也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市场活力不足。

第九,行业自律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监管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法律应当赋予行业自律机构适度的权力,促使其发挥应有的职能。

第十,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不协调。金融风险的爆发往往是跨地域的,但在实践中,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部门往往缺乏有效的配合。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分层统合的动态金融监管体系。

针对以上挑战可以根据两条路径完善金融监管:

其一是信息工具的进路。金融交易是信用交易,其核心是金钱的时间价值。金融市场是与风险相互依存的,因而,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的首要问题。金融中介服务于资金供给者和资产提供者,金融风险的产生、交易或资产服务都要通过金融中介来完成,因此,金融中介是风险管理和交易的主体。事实上,金融市场准入门槛{、风险集中、价格形成过程难以预测及监管失灵,都起因于信息不对称。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极大降低了信息供给成本,可缔造一个公开而透明的市场价格形成过程。互联网金融巨大的生命力,也来自其在提高交易透明度方面的优势。这一规制路径可以推广到整体金融市场上。⑩

其二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进路。投资者收益的不确定性,来源于金融资产的风险与投资者的风险吸收能力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的不确定性。融资者利用信息优势,对投资者收益产生的影响,在风险端,以金融资产为作用对象;在收益端,以投资者对金融资产风险的吸收能力为作用对象。金融资产的风险是指金融资产预期回报的不确定性或可变性。投资组合理论以资产集合和风险分配为分析对象,因而,其对投资者风险的吸收能力与金融资产风险的匹配性问题,影响深远。由于金融风险的主要问题,在投融资两端,都从较为抽象的、金融资产价格形成过程中投融资风险与收益的不确定关联,具体化为投资者风险吸收能力与金融资产风险的匹配程度。因而,实现投资者风险吸收能力与金融资产风险的匹配,也成为金融法风险规制的另一主要逻辑。?

以上两条进路需要加以融合,简言之:必须以消费者保护为核心,改变过去审慎监管的模式,更加强调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加强行业自律监管,完善信息工具的风险规制作用,建立事前监管预警监测体系,突出大数据的监管。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改变现有的立法体制,强化国务院法制办和全国人大财经委在金融立法领域的功能。金融市场变化万千,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设立新法、修改旧法在金融领域应当非常频繁,才能追上实践变化的脚步。针对金融立法的这一特性,应当强化国务院法制办金融立法的职能,相关微观立法工作可以适当由国务院法制办承担。同时,相关金融立法也可以倡导由全国人大财经委直接组织制订,从而压缩立法时间,及时应对市场变化。

第二,加强动态立法。全国人大制定原则性法律,具体细则授权一线监管部门或者地方政府,这也是目前全世界较为通行的做法。

第三,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确立行为监管为核心。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inancialConductauthority,FCa)为模版,强化消费者一端的监管体系,并成立一个金融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统一监管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创新领域。摒弃事前监管的老路,确立以行为监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为核心的监管体系。?

第四,制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加强投资者教育。明确以金融消费者为核心的法制监管体系,建立投资者分类制度,允许专业投资者、高资产净值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参与投资,鼓励其以套利交易挤出噪声交易者,完善投资者救济机制;建立可转换资本和风险备付金等风险预警及风险转移机制;还应当建立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基金制度。?此外,需要加强个人投资者、金融消费者的教育,提高中国金融消费者的素质。投资者教育是投资者保护最重要的内容和维度之一。投资者教育体系的完善是成为未来投资者保护的核心环节,推广建设投资者教育基地、推动将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能改变一代甚至数代人的金融素质,有力地提升国民的整体资本素养。投资者教育作为一项普惠全社会的活动,其实施主体包括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及其其他组织,甚至广泛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一个完善的投资者教育环境还需要包括教育机构、新闻媒体等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参与。

第五,完善金融服务、金融商品的统合立法。2015年股灾爆发的一个因素就在于现有监管体制对跨不同金融行业的金融产品难以有效监管,对金融创新的监管能力也不足,无法应对金融从场外到场内、非正规到正规的发展趋势。应当吸取相应的教训,金融服务统合法是传统金融法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最新发展,强调金融消费者保护,实现金融公平与金融安全、金融秩序三者的平衡和发展,将金融商品的统合规制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结合,提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互配合以达到防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目标。?

第六,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立法。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需要相应完善的立法规制。?缺乏法律保障的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很难完善,金融市场发展的根基随之不稳固。如支付清算的规定就长期停留在部门规章领域,缺乏法律法规层面的规制,导致支付清算市场存在较多乱象。

第七,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金融混业发展是世界趋势,也有利于完善一国金融市场和加强本国企业与跨国金融企业的竞争。参考域外金融控股法,一方面鼓励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另一方面规制金融控股公司可能的弊端,使金融业者可综合经营,扩大经营规模,顺利市场规律,维护经济稳定,避免国际金融巨头垄断市场。?

第八,立法需要借助技术的突破。规制金融风险,不是简单的监管体系问题,传统金融风险与新兴金融风险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不仅要完善旧体系,也必须着眼于构建新体系。针对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新技术不断应用于金融市场,立法必须借助于新技术实现突破。只有依据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风险预测和风险判断,才能有效规制目前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因此,亟需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大数据系统共享体系等。可依托大数据,以信息机制来规制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实现从信用风险到公共信息工具的转变。在金融机构或者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规则中,引入巴塞尔协议风险暴露之风险资本金规则、平台风险保障金规则和欧盟偿付能力规则(二)的金融机构清偿能力缓冲区间规则,既是为借助大数据系统的信息优势,开创金融监管信用风险预警的新局面,也可以大数据信息优势来监控流动性风险。

第九,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日本证券和金融商品斡旋咨询中心作为“指定纠纷解决机构”之一,首先构建了行业FoS制度,独具特色的咨询、投诉、斡旋一体化运营,对有效解决证券纠纷、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是金融aDR(alternationDisputeResolution,多元纠纷解决方式)的一次成功创新,对我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在金融纠纷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我国建立了证券纠纷调解机制,但仍然存在不足。我国可借鉴日本经验,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在证券业取得突破,并逐步导入金融FoS(FinancialombudsmanService,简称FoS)制度,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金融纠纷处理机制的统合。?

第十,行业自律机构需要统合。我国各级消费者协会侧重于对消费者而非金融消费者和劳务消费的保护,我国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组织力量相当薄弱。在我国目前的分业经营的基本格局下,各行业自律机构各行其是,无法有效应对金融混同和金融创新的趋势。各个行业自律机构应当面向金融消费者实现统合,这也是建立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应有之义。在加强各金融业协会协同作用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在各级消费者协会内设立由专门人员组成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委员会来切实强化消费者协会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职能。

未来金融业态的一个可能:区块链金融及其监管

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是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区块链可以被如此理解:它是一个基于计算机代码构建的分布式记账,在区块链上发生的所有交易都会被忠实记录。?

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如同人体细胞一样都可以将其记录的数据在网络上实时更新,每个参与更新的节点都能够复制获得一份真实、完整、准确的数据库拷贝,这就构建了没有中心存在的分布式数据库。这种分布式的数据库可以在无须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实现人与人之间点对点式的交易和互动。同时,数据一旦被写入区块就不能被撤销,在一定时间内该区块中的信息将会被复制到网络中的所有区块,实现全网数据的同步。区块链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任何接入互联网的端口都可以接入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潜在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点对点支付;第二,多方交易,即通过技术构建交易过程中的信任基础;第三,市场,包括任何形式点对点交易实时划转的清算交易,以及金融衍生品“智能合约”实现头寸自动调节的开发等。具体来说涉及交易所、保险、众筹、基金、股权交易等细分领域,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给传统金融带来了巨大变革和挑战。基于区块链技术方便快捷、去中心化、安全性能高、成本低廉的优势,美国的纳斯达克目前已经采用区块链技术处理私人证券市场的股票交易。此外,伦敦证券交易所、伦敦清算所、花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20多家全球大型金融机构也开始采用该技术并着手组建区块链联盟。

区块链交易系统一种互联网化的场外交易系统,具体而言,是一个投资者证券买卖委托、连接各个参与者及其他市场的基于互联网区块链的互连互通系统。从交易流程来看,参与者在区块链系统上开户即可获得区块链私钥,然后通过私钥和对应的公钥即可参加在区块链上开展股权融资份额转让交易,获得份额的即时报价、接受咨询机构的信息服务、下达委托指令、清算、结算和交割等各个环节完全在区块链系统上进行,整个流程都具有数字性、无中介、透明性(区块链系统内部)、高效性、低成本性、不可伪造性等特点,这就使得投资者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投资。交易参与者只要将买卖某一特定份额的委托指令直接输入系统,依照智能合约就能继续之后的操作,如果能够即时撮合配对,交易即可完成,无法即时撮合的限价指令则保留在系统内部的委托簿,等待和与其配对的新输入委托的撮合成交。

目前美国的纳斯达克已经尝试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私人证券交易与管理投票系统当中,投票机制对于交易所而言是非常重要且花费巨大的,它需要由一系列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来完成。这种全新的方式将投票放在区块链提供且永不可更改的公开账本之上,投票者可以通过手机来进行投票并且记录还能被永久保存;另外,纳斯达克于2015年年底首次用区块链技术完成和记录了一项私人证券交易,该公司的合作伙伴成为其Linq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用户,并在向私人投资者发售股份时使用了区块链技术。纳斯达克认为此次发行股票虽然只是一桩私人交易,但区块链技术在资本市场中可以减少结算和清算的时间,降低交易对手的风险使得交易商可以将其资本用于其他用途,因而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区块链的技术特征,它同时具备颠覆和优化当前法律规范的可能,典型的例子是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公司股东股权登记与证明之中。除了上市股份公司以外,《公司法》赋予非上市公司在股权(股份)登记确权形式方面的极大自由,即由公司发行股票或者置备股东名册来对股权(股份)进行最终证明,由此区块链技术也具有了在公司股权登记中发挥最终证明作用的可能。

区块链技术运用于公司股权登记中,实质上是一个将以前提供公信力的第三方去中心化的过程,公司股权的登记及其变动的公信力不再依靠第三方来提供而是依靠全体参与者来共同维护这一套登记系统。这不仅体现了民商法中自治的精神,还具有及时性、低成本、避免单点崩溃风险等优势,未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将不仅适用于非上市公司股权登记,还可能拓展到上市公司股权登记,取代现有中央证券结算清算系统从而更为彻底地“去中心化”。?

占领金融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

西方学者也已经注意到新技术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并与之对应地展开了相关监管变革的研究和实践。耶鲁大学的macey,J.及康奈尔大学的o'Hara,m.最早对电子化交易通道打通正规金融及非正规金融、促进金融市场由双边转向多边且引起一系列立法及监管变革,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其研究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进步对变革的诱发作用。

niamhmoloney认为英国股票交易所的SetS股票电子报价系统及SeaQ交易商债券平台等另类交易平台实际上是原场外电子化交易系统的制度化。美国2014年实施的《系统合规与完备性规则》既是SeC面对证券市场显著变化而启动的证券互联网监管工程,也引起了美欧学者的广泛讨论。在起步较晚的欧洲,如何鼓励及监督互联网技术时代的证券市场及金融市场,是各国努力的目标及学者讨论的重要方向。如英国科技部认为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改变了资本及账户系统等传统金融模式,政府须适应这一发展,并积极谋划应对全球竞争。

在新技术冲击下诞生的中国金融创新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中国金融创新发展及其监管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问题,在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更多需要依靠中国业界、学界及政府共同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并力争在以新技术+金融为基础的新一轮全球创新竞争中成为领导者。

(本文系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我国股权众筹模式的法律问题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4SFB4006)

注释

杨东、文诚公:《互联网+众筹=众筹金融:众筹改变金融》,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3页。

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而非正规金融则在完善信息对称领域具有优势。参见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信息作为可统计概率、可呈现价格形成之逻辑过程的客观知识,对金融制度构建非常重要。参见Fama,eugene,"efficientCapitalmarkets:aReviewoftheoryandempiricalwork,"theJournalofFinance,1970,25(11)。

杨东、文诚公:《互联网+众筹=众筹金融:众筹改变金融》,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0页。

杨东:《论金融服务统合法体系的构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中国金融改革应坚定不移地走包容性发展之路。参见姚耀军、李明珠:《中国金融发展的反贫困效应:非经济增长视角下的实证检验》,《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杨东:《金融服务统合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109页。

杨东:《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杨东:《金融消费者保护统合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254页。

杨东:《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杨东:《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中国法学》,2015年第3期。

Samuela.,"ConsumerFinancialServicesinBritain:newapproachestoDisputeResolutionandavoidance,"europeanBusinessorganizationLawReview,2002,3.

顾肖荣、陈玲:《试论金融消费者保护标准和程序的基本法律问题》,《政治与法律》,2012年第6期。

杨东:《金融消费者保护统合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112页。

杨涛、李鑫:《国际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监管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金融监管研究》,2015年第8期。

杨东:《金融消费者保护统合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118页。

杨东、毛智琪:《日本证券业金融aDR的新发展及启示》,《证券市场导报》,2013年第7期。

蒋润祥、魏长江:《区块链的应用进展与价值探讨》,《甘肃金融》,2016年第2期。

武文斌:《银行交易区块链的原理、模式与建议》,《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杨东、潘锥:《区块链:金融与法律优化的新路径》,《中国金融》,2016年第8期。

macey,Jando'Hara,m,"FrommarketstoVenues:SecuritiesRegulationinanevolvingworld,"StanfordLawReview,2005,58.

Ferrarini,Gandmoloney,n,"ReshapingorderexecutionintheeUandtheRoleofinterestGroups,"europeanBusinessorganizationLawReview,2012,13.

责编m杨昀

区块链技术趋势篇4

其实,区块链技术在C端日常应用中大有可为。比如说,在微信和支付宝间转账、发红包等,这样的使用场景在现有支付体系下很难实现。不过,据业内人士透露,借助于区块链技术,上述应用场景完全可以成为现实。

如何让区块链技术在大众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落地已成为当前业界努力探索的一大焦点。专家表示,区块链未来将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区块链技术融入大众生活将是必然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区块链仍处于“野蛮生长”的早期阶段,应用场景仍待探索,同时要符合监管和法律的要求,而网络安全同样不容忽视。

市场仍待“杀手级应用”激活眼下区块链概念横飞,但对许多人来说仍不明就里,因为行业仍处发展早期,落地的应用十分有限,还没有像一些成熟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那样广为人知、不可或缺。

区块链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应用也在悄然进行,一些项目已在不断探索和实践。近日,在上海举行的“2018CeSaSia·上海——暨区块链DemoDay·aCeS专场”活动上,德鼎创新基金管理合伙人李忠强透露,德鼎创新基金早在2015年即投资了一个位于巴塞罗那的区块链应用项目,该项目将区块链技术用于移动支付。“实际上我们投资了不少类似的将区块链技术融入日常生活场景的项目,和应用场景结合都比较密切,数量也很多。”李忠强说。

志顶科技tokenpos创始人王玮也在从事区块链支付领域的相关业务。在他看来,区块链行业依然是一个早期行业,应该更多关注发展前景。比如目前CDR独角兽回归,需要多方自主设计才能实现。将来在区块链上,用户通过手机简单操作即可实现。“未来,区块链对每个人都会造成影响,尤其是金融、财产等方面。”

在早前的“链·接未来——央广tmt沙龙”上,工信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就曾表示,区块链的核心在于解决协作信息化的问题。“用一个双方共同认可且不可篡改的机制来解决协作和对账的问题,解决一个在新型环境下信息化的问题,这是一个最核心的场景,数据资源共享等都是在这个场景下衍生下来的。”他认为,区块链对实体经济的效果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优化协同环境和引导资金脱虚入实几个方面。

在实体经济领域,区块链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工信部信息中心的《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止到2018年3月底,我国以区块链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数量达到456家,覆盖上游的硬件制造、平台服务、安全服务和下游的产业技术应用服务,以及保障产业发展的行业投融资、媒体、人才服务等各个领域。未来三年,区块链将在实体经济中广泛落地,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而在一些垂直领域,区块链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例如征信领域。中诚信征信副总裁兼Cto姚明表示:“区块链可以实现数据自治、隐私保护、评估透明、交易透明,还可以做资产溯源,资产数字化等等。”中诚信征信已经在整个区块链应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包括在黑名单共享、资产证券化和信用信息的管理上。姚明认为,要实现信任从量变到质变,还需要中介服务的透明化。区块链的出现,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分布式资本合伙人姚镜仪认为,区块链技术带给人们生活的改变,不像其他技术那样直观,“区块链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传统行业业态的重塑。虽然目前技术层面的瓶颈仍在制约着区块链的应用和成长,但区块链能带给人们商业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

目前,区块链的潜力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在金融、制造、零售、互联网等行业,已经出现了很多区块链的应用案例。国际数据公司(iDC)近日报告预计,这一趋势将在未来三年延续,到2021年,中国区块链市场规模将突破10亿美元。但同时,目前大部分区块链应用尚处于尝试阶段,交易低效、场景非刚需、商业模式单一等问题普遍存在。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区块链“杀手级应用”很难出现,技术平台、开发服务将是支撑区块链市场增长的主要模式。

产业成长需要“容错”区块链应用正加速落地。创业邦的《2018年区块链发展报告》显示,区块链应用将率先在金融领域落地。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应用普及和社会认知度的提高,区块链将逐渐向社会征信、医疗、教育、物流、文化娱乐等多领域渗透。

作为一项崭新技术,区块链应用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难题。据王玮介绍,股票采用区块链技术很早之前就已经有尝试,比如纳斯达克。具体到CDR这种模型是不是通过区块链来实现,可以确定的是技术已经得到实现,而主要取决于各国监管机构、交易所和证券公司对这件事情的认可。

增强区块链行业监管已是共识和趋势。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曾指出,面对不断演进的区块链技术,需要同步考虑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以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指出,“像区块链这种东西,不能让它走歪了,不能让它仅仅去造币,然后去造百万富翁,而要用它来改造我们的基础设施,改造我们的认证系统、信任系统、产权识别系统,改造我们金融交易的成本。”

“区块链社交本质是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联系和交流,社交平台变成最大的社区和流量入口,未来还会作为数字资产的流通工具。”李忠强认为,监管最大难点是区块链的社交和通信。

“智能合约和token是区块链的灵魂。”姚镜仪表示,她坚信智能合约的未来,但现在也看到智能合约出现了很多问题和事件。分布式资本的投资策略就是“容错”。如果没有足够的容错性,区块链生态中就无法生长出足够的多样性。

安全监管“箭在弦上”区块链应用尚处探索期,频频上演的网络安全事件则进一步凸显出行业的短板和不足。近日360宣称发现区块链“史诗级漏洞”,为新生区块链行业上了一堂深刻的安全课。

针对当前智能合约出现很多安全漏洞现象,李忠强表示,在公有链飞速发展时,安全问题往往来不及考虑,现在有团队把公有链做出来以后才去考虑安全问题。正是为增强安全防范,德鼎创新基金也投入了一个团队,专门做一些底层的安全研究。

而在王玮看来,安全在区块链领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智能合约本身有漏洞,这是一种全新的安全问题;第二个层次是交易所和应用平台,他们自身有安全漏洞,可能导致黑客攻击以及资产流失;第三个层次比较特殊,因为区块链目前还是一种密钥体系来管理资产,如果个人泄露或丢失了密钥也会导致资产的流失。

在上述三类安全问题中,后两类安全问题可以通过传统方式去解决,但不代表他们不重要。而第一类是区块链体系和智能合约带来的安全问题,凡是程序一定会有BUG,区块链底层也有BUG,这方面的漏洞最难解决。

区块链技术趋势篇5

该案件中,原告为证明被告在其运营的网站中发表了原告享有著作权的相关作品,通过第三方存证平台,进行了侵权网页的自动抓取及侵权页面的源码识别,并将该两项内容和调用日志等的压缩包通过相应技术上传至factom区块链和比特币区块链中。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互联网数据库技术,也被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其特点有去中心化、开放性等。在原理上,储存的数据具有不可篡改性。

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后认为,这一电子数据通过可信度较高的自动抓取程序进行网页截图、源码识别,能够保证来源真实;采用符合相关标准的区块链技术对上述电子数据进行了存证固定,确保了电子数据的可靠性;在通过技术验算确认一致且与其他证据能够相互印证的前提下,该种电子数据可以作为本案侵权认定的依据。

“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具有开放性、分布式、不可逆性等特点,其作为一种电子数据存储平台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稳固性的优势,在实践审判中应以技术中立、技术说明、个案审查为原则,对该种电子证据存储方式的法律效力予以综合认定。”杭州互联网法院承办法官说。

区块链技术趋势篇6

中图分类号:F5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023-03

一、机遇

2013年12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的《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力争经过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部级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新定位,是对南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极大支持,也为南通各县(市)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江海联动、港城互动、轴向带动”的空间开发理念下,港闸区作为南通市区重要的城市组团,成为南通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通州撤市改区极大地拓展了南通的城市空间,为港闸向东、向西发展提供了拓展可能;沪通铁路建设则使得港闸区在南通市的地位更加凸显,真正成为融入苏南的桥头堡和连接苏北的门户地区。

二、港闸区域经济现状简析

(一)优势

1.交通区位优势:随着沪通铁路建设以及轨道交通以及多座跨通吕运河大桥的建成,港闸区对内对外交通优势进一步增强,战略地位大大提升,对外将成为南通中心城区融入上海、对接苏南、辐射苏北的前沿地区和门户地区,对内则成为南通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和新热点。

2.产业基础优势:港闸区历史上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当前,船舶制造、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电力等传统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软件、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迅速发展,为港闸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瓶颈

1.产业价值瓶颈:(1)工业结构偏重,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产业链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附加值较低,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阶段。(2)高端服务业仍然匮乏,服务业对区域经济贡献仍然偏低;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但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以形成中心效应。

2.发展空间瓶颈: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发挥,随着“主城区”战略的实施,目前工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迫切需要整合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三、产业发展与升级的思考

应充分发挥港闸区“枢纽之区”、“靠江靠海靠上海”的独特优势,依托“工业强区”的雄厚基础和“市北新城”的全新定位,在“产业共生,产城融合”的指导思想下,构建中心引领,板块推进的产业体系。

(一)产业发展战略

1.结构—双轮驱动战略:顺应产业和城市发展趋势,推动港闸由工业主导向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型,最终实现服务业引导制造业发展。

2.空间—产业集聚战略:坚持高端制造业向园区集中,现代服务业向中心集中,高效农业向成片地块集中,实现产业集群效应、中心效应和规模效应。

3.价值—转型升级战略: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推动产业实施四大转型升级路径,即工艺升级,产品升级,产业链环节升级和产业链整体升级。

(二)产业体系升级的构建路径

1.深化跨江合作,打造百亿级生产性服务业板块。在原有的冶金和电力能源两个传统产业下,重点发展6大先进制造业。按照主导产业做强策略、传统产业升级策略、新兴产业培育策略、落后产业退出策略,打造南通乃至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1)船舶与海工产业

以南通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努力把港闸区沿江和沿九圩港沿线打造成我国船舶与海工造、修、拆、配一体的L型产业特色走廊。

(2)智能装备产业

通过加大培育、扶持和招商力度,重点实施优势企业培育、产业链招商、装备制造与服务增值联动、创新驱动发展四大策略,塑造知名的智能制造品牌,推动港闸区由传统机械制造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智能装备制造转变。

(3)纺织服装产业

围绕提档升级,重点实施品牌塑造策略、产业集群策略、自主创新策略、信息化提升策略等四大策略,推动行业向品牌化、信息化、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发展混纺产品和高档面料、纤维新材料、高性能产业用纺、高端家用纺织品、品牌服饰五大领域。通过完善产业链和业态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港闸区纺织服装产业由低端业态向高端业态转变。

(4)信息通信产业

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把握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引进和培育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高附加值环节,努力把信息通信产业培育成港闸区新的支柱产业。顺应产业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抓住产业转移机遇,重点发展高端计算机、集成电路、新兴元器件、现代通信和网络设备等四大领域。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带动区域产业的迅速崛起,重点实施产业链组团招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等四大策略,提高产业竞争力。

(5)生物产业

顺应产业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抓住产业转移机遇,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工程和生物服务五大领域。在现有医药产业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和自主培育双轮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国际合作、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推动产业重点突破、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产业支撑体系,建设长三角重要的生物产业节点和增长极。重点实施科技招商与项目招商双轮驱动、产业集群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等四大策略,着力推动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6)节能环保产业

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顺应产业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重点发展节能设备、节能产品、节能服务、环保设备、环保服务等五大领域。创新产业经营模式,努力实现产品由低端为主向更加注重高端发展转变、企业由以产品经营为主向总承包一体化经营转变、园区由企业集中向创新集群转变、产业由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与节能和环保服务业互动并进转变,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港闸区新兴的支柱产业。重点实施招大引强、集群打造、需求引领、自主创新四大策略,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岸线资源,打造百亿级海工船舶配套产业板块。港闸区拥有“一江三河”的独特水运优势,拥有十多公里长江岸线和近百公里内河岸线,是市区岸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重点实施产业链升级策略、产业集群发展策略、招大引强策略、协作配套策略等四大发展策略,顺应产业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发展船舶高端配套产品、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三大领域,实现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由船舶修造向海工装备转变。

3.发挥枢纽优势,打造百亿级物流产业板块。充分发挥区内公、铁、水、空联运的要素集聚效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目前园区内的物流产业以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为主要物流形态,已经依托南通火车站建设了2.1平方公里的站北物流园,吸引了林森、宝湾、铭源等一批物流企业入驻。

在现有基础上,应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重点发展工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商贸物流、会展物流、城市配送以及供应链管理、物流总部、物流培训、物流金融、物流软件、物流信息服务等物流服务业,把高端物流业打造为港闸区物流的主导业态。通过引进和培育高端物流业态,加大现代化物流载体建设,将港闸区打造成为长三角领先的重要高端物流基地。实现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尽快形成超百亿级的产业规模。

4.建设品质新城,打造百亿级商务服务业板块。

南通为实施大市区发展战略,已全面启动五大新城建设,港闸区的市北新城将打造成新城建设的先导区、产城融合的先行区和文明宜居的示范区。以完善“商办住游购娱”等城市综合功能为目标,突出商务服务业这一重点,着力打造“宜居宜业新市北,创新创业现代城”。以科技服务业与企业总部为主要产业业态,以“总部经济”、“创新经济”、“办公经济”、“楼宇经济”为主要经济形态,以市北科技城为主要支撑载体,打造长三角北翼生产性服务业第一园区。

要加快市北科技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应瞄准“长三角北翼生产性服务业第一园区”发展目标,着力招引商务服务业态和企业总部项目。通过加快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地区性总部或职能型总部,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金融类、法律类、咨询类、广告类、财务类、科技类、鉴证类服务机构,加强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努力建成区域性商务服务高地。

四、实施建议

(一)实施产业转型工程

1.制定产业升级方案:传统产业升级方案、新兴产业培育方案、主导产业做强方案、现代服务业提速方案。

2.建设产业发展载体:建议港闸区近期重点推进港闸经济开发区、船舶配套集中区、港闸高新区(含市北科技城)、市北新城核心区、站北物流园、南通1895等七个功能板块的建设,为产业落地提供空间与载体支撑。

3.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三类产业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区竞争力。

4.制定产业招商计划:招商引资是港闸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议港闸区各个功能板块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二)制定保障措施

1.规划保障

一是争取南通市在产业、经济、城市以及重大项目等规划中,将港闸区以及港闸区的重点功能板块列入重点,争取土地、资金、税收、财政、重大项目等方面的支持;二是高度重视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和权威性,保证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2.空间保障

一是争取上位规划扩大港闸区建设用地范围,并预留足够的发展备用地;二是在用地指标上给予倾斜;三是结合“退二进三”,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确保用地性质调整;四是按照“存量调整优化,增量集中提升”的总体思路,制订产业集约用地的导向政策。

3.招商保障

转变招商理念,加快从“单项目招商”到“产业链招商”、从“小企业招商”到“旌旗招商”、从“土地招商”到“无地招商”的转变。

4.项目保障

一是先进制造业项目保障,围绕主导产业,跟踪国际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的战略投资动态,加快引进一批投资大、附加值高的旗舰项目;二是现代服务业项目保障,加快引进一批具备资金、品牌、运作能力的旗舰型项目;三是高效农业项目保障,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主要建设形态,以“植物工厂“为主要经营业态,加快农业园区建设。

5.政策保障

一是加大产业政策导向,实施“一松一紧”策略,即对符合港闸发展方向的产业,要创造“宽松”的准入与发展环境;对不符合港闸发展方向的产业,实行“紧缩”的政策。二是加强产业政策聚焦,加快制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优惠政策与指导意见。重点从财政、技术、招商引资、市场开拓、名牌培育和保护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重点培育的产业,设立专项产业引导与扶持资金。

参考文献:

[1]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解读,[eB/oL],20140307

[2]港闸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

[3]陈明,付奇,南通:陆海统筹争当苏中发展领头雁[J],唯实(现代管理),2013(10)

作者简介:张永莉(1970-),女,贵州贵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区块链技术趋势篇7

区块链技术曾被各行业誉为“信任的机器”,其实是一种实时记录的去中心化公开数据库。在区块链上进行支付交易时,全网计算机都可以共同查询区块链数据,共同验证交易是否有效。而在支付完成后会写入区块链并产生一条不可篡改的记录。

当前,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无需中心信任、不可篡改和加密安全等特点,正在走进政府决策、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的视野,甚至在数字货币、支付清算、信贷融资、金融交易、证券、保险、租赁等七个领域已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践应用。

重构互联网金融征信机制

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信贷业务,无论是针对企业还是个人,最基础的考虑因素都是借款主体本身所具备的金融信用。因此,互联网金融平台一方面会参照央行征信体系,在客户授权的前提下,从央行征信中心下载信息以供参考。另一方面会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适合自身平台的用户信用体系。通过二者结合,判断用户金融信用。

而在征信领域,区块链的优势在于可依靠程序算法自动记录信用相关信息,并存储在区块链网络的每一台计算机上,信息透明、不可篡改、使用成本低。所有银行及非银机构都可以用加密的形式存储并共享客户在本机构的信用信息,客户申请贷款时,任何贷款机构在获得授权后可通过直接调取区块链的相应信息数据直接完成征信,而不必再到央行申请征信信息查询。而且这种数据是实时更新的,更为完整的,有助于帮助互联网金融平台更为准确的判断用户的金融信用。

提升互联网金融平台风控能力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就必然会存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问题。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征信机制,会将绝大部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而在贷款过程中,由于区块链技术具备实时更新、不可篡改等特性,借款人在任何一家银行或者平台出现不良情况,都会被立刻上传到整个区块链数据库,共享给其它贷款机构。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防止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放贷过程中用户出现不良情况。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者应重视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和发展。相信随着技术水平发展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实现,加上依法监管和投资者教育的加强,互联网金融也将在未来赢得崭新的发展前途。

改变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模式

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仍主要靠中心化方案来解决信用问题,即通过政府、银行等中心化的权威机构来建立信用。简而言之,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只是实现了去中介化,并未实现去中心化。其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手段,获取用户信息,并为其筛选、提供最优质的金融服务。

区块链技术趋势篇8

关键词:电子发票;高校财务管理;挑战

电子发票的应用可简化报销流程,提升效率,节约成本,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易伪造、监管难、重复报销等难题。如何克服这些难题将是高校财务所面临和必须迎接的挑战。

一、电子发票概述

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部开始推行为财政票据电子化工作,旨在提高票据监管能力。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和财政厅有关单位在使用财政电子发票。在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为电子发票的技术实现制定了相关标准的基础上,2015年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增值税电子发票,并在2016年年初开出了第一张电子发票;从此,电子发票逐渐在各行各业被频繁使用。

二、电子发票的优势分析

(一)对于票据使用方,电子发票节约成本。传统纸质发票带来了大量的票据管理工作,需票据专管员按照规定流程领购、使用、核销、保管和销毁票据而言,而电子发票不仅大大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成本,而且避免了上述的繁杂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二)对于票据印制发售方,电子发票减少了传统发票印刷、库存管理、发票发售、发票开具等各环节的工作量,使发票的管理工作简单化。(三)快捷安全。电子发票符合无纸化和即时电子商务的特点,它可以在交易完成时及时向消费者提供发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四)便于存储管理。电子发票以信息方式存储,可以在线检查、下载和打印,便于查询和保存,不需要特殊的存放地点,用户也不需要考虑发票的损坏和丢失。

三、电子发票在高校财务管理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一)如何鉴别电子发票的真实性和唯一性伴随着电子发票的频繁使用,财务人员接触到的电子发票越来越多,但是目前高校财务工作仍以纸质发票为主。另外,基于电子发票可重复打印的特点,电子发票是否已报销尚无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给财务人员的账务处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二)如何将电子发票与高校财务报销系统对接随着高校财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更多的财务软件在建立了以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为特征的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并与主要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相连接,主要为实现开票、流转、收款、报销等程序上的无缝连接。那么,如何避免重复报销和虚假入账,并将电子发票与高校财务报销系统相连接,是当前高校财务报销工作中的最大难点。(三)如何将电子发票与高校财务收入系统对接高校目前的主要收入来自于财政拨款收入、捐赠收入、学费收入等方面。在电子金融票据,尤其是非税收入票据日益普及的情况下,高校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电子发票与高校财务收入系统对接。虽然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在使用电子发票,但电子发票想要作为财务会计的原始凭证,就必须下载和打印,并加盖专门的财务印章才可以。据了解,陕西省高校财务收入系统尚未与非税收入电子发票实现电子化对接,而应用电子化处理尚在电子发票的流转环节中。(四)如何进行电子会计档案的管理随着电子发票的日渐普及,传统会计档案保管的方式受到了冲击。2015年12月,《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由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对于电子会计档案与会计资料的具体管理要求。因为会计档案涉及确认归档、查询借阅、移交流转、库房保管等诸多程序,所以,当前高校财务管理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有效的电子化档案管理平台,并与财务系统实现无缝对接。

区块链技术趋势篇9

 

 

区块链将使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节点,也将促进现有金融体系与金融规则的改良,构建共享共赢式的金融发展生态体系。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是人类信用创造的一次革命,它能让交易双方在无需第三方信用中介的情况下开展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低成本的价值转移。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时代效率更高的价值交换技术,互联网由此从传递信息的信息互联网向转移价值的价值互联网进化,这有利于传统金融机构借势转型,将内生的业务流程和应用场景互联网化。

 

一、区块链的特征与不足

 

(一)区块链的主要特征

 

(1)去中心。在区块链中,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分布式的结构体系和开源协议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参与数据的记录和验证,再通过分布式传播发送给各个节点,每个参与的节点都是“自中心”,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区块链又不是简单的去中心,而是多中心或弱中心。当物联网使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中心节点时,传统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发生改变,从垄断型、资源优势型的中心和强中介转化为开放式平台,成为服务导向式的多中心当中的差异化中心。

 

(2)去信任。从信任的角度来看,区块链采用一套公开透明的数学算法,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下自动安全地交换数据。区块链实质上是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所有的规则都以算法程序的形式表达,参与方不需要知道交易对手的信用水平,不需要第三方机构的交易背书或者担保验证,只需要信任共同的算法,通过算法为参与者创造信用、产生信任、达成共识。

 

(3)时间戳。区块是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和代码打包而生成的,下一区块的页首包含上一区块的索引信息,首尾相连便形成了链。记录完整历史的区块与可进行完整验证的链,形成了可追朔完整历史的时间戳,可为每一笔数据提供检索和查找功能,并可借助区块链结构追本溯源,逐笔验证。所以,区块链生成时都加盖了时间戳,形成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除非能够同时控制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因此区块链的数据可靠性很高。

 

(4)非对称加密。区块链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即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一个“密钥对”,“密钥对”中的两个密钥具有非对称特点。在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中,一方面,密钥是所有参与者可见的公钥,参与者都可用公钥来加密一段真实性信息,只有信息拥有者能用私钥来解密。另一方面,使用私钥对信息签名,通过对应的公钥来验证签名,确保信息为真正的持有人发出。非对称加密将价值交换中的摩擦边界降到最低,能够实现透明数据的匿名性,保护个人隐私。

 

(5)智能合约:由于区块链可实现点对点的价值传递,传递时可以嵌入相应的编程脚本,通过这种智能合约的方式去处理一些无法预见的交易模式,保证区块链能够持续生效。这种可编程脚本本质上是众多指令汇总的列表,实现价值交换时的针对性和条件性,实现价值的特定用途。所以,基于区块链的任何价值交换活动都可通过智能编程的方式对其用途、方向和各种限制条件等做到硬控制,省去了以法律或者合同软约束的成本。

 

(二)区块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能耗问题。传统货币银行学体系中存在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同时达到去中心化、低能耗和高度安全,在区块链构建中也同样存在不可能三角。比如,在比特币的实际应用中,其发展带来了计算机硬件的快速膨胀,在“挖矿”过程中的主要成本转移到硬件成本和电力成本等。所以,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权益成本收益后,让其技术功效发挥至最大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存储空间问题。由于区块链记录系统中自初始信息的每一笔交易信息,并且每个节点都要下载存储并实时更新数据区块,所以,每个节点的数据都完全同步的话,网络压力较大,每个节点的存储空间容量要求可能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3)抗压能力问题。基于区块链构建的系统遵循木桶理论,要兼顾所有网络节点中处理速度和网络环境最差的,所以,如果将区块链技术推广至大规模交易环境下,其整体的抗压能力还有待验证。如果每秒产生的交易量超过系统(最弱节点)的设计容纳能力,交易就自动进入到队列进行排队,带来不良用户体验。

 

二、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金融基础设施

 

区块链可能作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金融行业中,区块链技术将首先影响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交易数据库等金融基础设施,随后该技术也会扩及一般性金融业务,比如信用体系、“反洗钱”等。这是因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其将首先切入信任要求高且传统信任机制成本高的基础设施领域,过去,基础设施都是公共产品,而区块链新技术和新制度使更多人有可能参与公共产品供给。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是要利用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生产系统,把金融企业架构在互联网上。

 

当前的信息互联网可统称为tCp/ip模型,Http是应用层中最重要的应用协议。在价值互联网中,区块链是在应用层里的一个点对点传输的协议。它的价值与信息互联网中Http协议的价值是一样的。区块链的巨大潜力和前景就是可以重构传统金融业的基础设施与核心生产系统,而不仅仅停留在app等应用层面。这是因为,在网络层次,区块链是建立在ip通信协议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分布式网络基础上的;在数据层面,区块链这一数据库系统是崭新的,明显优于现有金融体系的数据库;在应用层面,基于区块链的登记结算、清算系统以及智能合约、物联网能大幅提升效率,区块链上的金融活动是可编程的金融。.

 

(二)数字货币

 

从安全、成本等角度看,纸币被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是大势所趋。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应由央行主导,体现便利性和安全性,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数字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可兑换。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25页)

 

区块链技术在比特币上的成功证明了可编程数字货币的可行性。英国央行的研究表明,中央银行可以考虑发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这可增加金融稳定性。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基于账户和不基于账户两种,也可分层并用而设法共存。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是分布式簿记,不基于账户,而且无法篡改,如果数字货币重点强调保护个人隐私,可选用这一技术。不过,目前区块链占用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太多,应对不了现在的交易规模,需要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得到推广应用。

 

(三)自金融

 

如果从服务的角度、从非货币创造角度来看,现代金融都是通过中介机构实现的。互联网时代,有可能实现去中介化的真正意义上的直接金融。不过,这种可能性还不完全,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互联网金融是在原有金融基础之上的,无法跳出来,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区块链可分为公有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公有区块链就是像比特币这样的,认可了协议,就成为区块链的组成部分。私有区块链仍然是要获得许可的,银行系统的区块链技术,需要对每一个参与者进行审核。私有区块链非常近似于一种自金融的形态,公有区块链更类似于对私有区块链底层的支持和保障。当区块链技术普遍应用,金融管理技术的第三方化普通呈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自金融就完全成为可能。

 

三、区块链应用与金融监管

 

区块链技术是目前唯一无需第三方就可用于记录和证明交易一致性和公司财务准确性的工具。因此,它可以满足潜在监管者和公众对于审计有效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要求,在金融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发展仍受到现行制度的制约。一方面,区块链对现行体制带来了冲击,因为其去中心、自治的特性淡化了国家、监管等概念。比如,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挑战了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和货币政策调控权,导致货币当局对数字货币的发展持保守态度。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这项新技术也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法律和制度建立将会严重滞后,导致区块链运用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护,增大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区块链金融技术一旦在金融业普遍展开以后,监管的去金融属性化就产生了,监管职能、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将会被重新界定。比如,证券借贷、回购和融资融券如能通过区块链交易,监管部门就可考虑利用这个公共账本的信息对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监控,不仅高效而且可靠。从宏观金融视角看,当自金融时代产生以后,货币创造和传导机制以及信用创造格局将会变化。从微观金融视角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与商业已经难以区分,将超越分业和混业监管的含义,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需要从这个视角来探讨。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仍需要中心化的部门提供规范和保障支持。监管机构可主动拥抱互联网金融的新技术,美国证监会委员KaraStein认为,监管机构需要处于引导位置,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并快速响应其潜在的弱点。比如,区块链技术希望打破特权和人为操纵,让计算机算法实现“信用自由公证”。但从实践来看,由于缺乏监管,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交易面临的投机和洗钱风险就很高。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需要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金融创新产品得到合理运用。同时,还要提高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教育工作,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区块链技术趋势篇10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国有企业;财务信息管理

一、国资国企财务信息管理问题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财务信息质量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现有国企由于存在组织机构庞大,人员众多,账目繁多等因素,因此要保证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本身并非易事,而许多外界人为因素也会导致财务信息的可计量性和规范性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企业中从事会计的工作人员也会对财务政策和制度存在理解偏差,很容易在报销科目和填写凭证等环节中产生问题,从而降低了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而这些有误的财务信息都会影响国企管理层作出正确的抉择。

二、区块链技术以及其特点

区块链技术是将数据信息区块依照顺序依次相连的形式,排列成的一种链式数据构造,并经从密码钥匙和多节点存储数据来保证其信息无法窜改并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区块链在数据保存常以区块方式存在,并按照时间前后而形成链式结构。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一)可信性

每个信息在不同的节点上都实时共享,并相互联系,上一节点数据会成为下一节点数据的一部分。因此,数据信息的可信度极高,基本不存在各个用户间相同数据信息不一致现象。

(二)不可篡改

一旦某个节点数据信息被录入,就会被永久保存,如需改动原数据,需要获取所有用户许可的基础上。因此,无法进行单一用户随意修改信息数据。

(三)中心离散化

在链式结构中的每个信息节点在整个区块链中的权限是平等的,并不需要一个“中央控制系统”来综合管理,即便某个节点的运行失误也不会影响整个信息系统数据保存,大大降低了信息丢失的风险。

(四)自我管理

在各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信息的交换是由计算机协议来完成,是在预先设定的程序的基础上由输入设备等机器来完成,降低了由人工输入而产生的信息偏差的风险。

三、区块链在国企财务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在区块链技术下的分布式记账由于其可信性、不可篡改、中心离散化等优点为国企在供应链交易信息管理、财务信息公开透明、完整、时效、降低风险方面提供保障。

(一)保障交易信息管理

对供应链进行追溯管理是每个生产型企业面临的问题,特别是机构庞大的国企,在传统的原料供应中,难以达到买卖双方的交易信息实时共享,因此很容易出现信息人工篡改的风险。而在区域链中,信息原本就高度透明和不可篡改,包括时间、金额、原料产地在内的所有信息都能在不同节点中得到共享,既能保证财务信息可靠,同时也保证了产品原料质量。

(二)财务信息公开透明

依托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模式,是建立在计算机加密算法之上的财务信息管理模式。国企工作人员繁杂,账目繁多,手工记账容易遭到信息篡改。而数字分布记账其实是不同的机构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记账网络,并对交易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分享。每个用户获取财务信息都需要经过密码确认,而如果要对财务信息进行修改,则需要所有用户同意前提下才能完成,否则单方面无法完成财务信息修改。因此,提高了国企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三)确保财务信息完整

分布记账的方式由于是建立在区块链基础之上,因此继承了其中心离散化的特点,从而充分保证了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区域财务信息被完整在链中记录。这些由交易过程中不同用户发出的数据信息在链中得到充分记录。与此同时,上一交易记录的财务信息也会成为下一交易信息的一部分。每个节点的信息即是独立的区块,同时也能成为信息链中的相互联系的部分。因此,基于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记账的方式来参与国企财务信息管理,不仅能追溯所有的交易信息,同时也可以保证财务信息按时间顺序前后相连,确保其完整性。

(四)确保财务信息时效性

在区块链中所记录的数据信息会自动地形成链状的时间戳。而这些链状的时间戳会对每个交易数据进行审核对比,因此在每个节点所发生的交易的时间就被明确地记录下来,而形成时间性的分布结构。因此,对于财务信息复杂繁多的国企而言,该技术的应用能实时地将财务信息通过网络客户端反馈给有权限的所有用户,避免由于空间或者其他外在原因引起信息滞后。

(五)降低风险

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同会将信息自动转化为数据程序,而这些程序会自动对国企交易信息进行对比,一出现违反条款现象,系统自动作出警告提示,甚至终止合同。与此同时,智能合同的信息在财务流程准则基础上进行编码。这些录入的财务信息很快能在区块链上进行大数据分析,将数据信息与行业动向和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出风险分析报告。这些对于财务数据复杂的国企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确保其在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

四、区块链在国企财务信息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在国企财务信息管理中的高效,实时,完整,公开透明等优势有目共睹,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其存在的一定局限性。一方面,由于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存在着不可随意篡改的特点,但对于交易过程中如何对已出现的错误信息进行合理高效更改,这需要技术的进一步完善。而另一方面,其去中心化虽然保证了财务信息不受到链状结构中单一节点故障而引起的数据缺失,但由于每个节点权限均等,不能排除某个用户在一定权限内获得国企内部的财务数据。因此,这些重要的财务数据信息也很容易通过这个用户泄露给该国企的同行的竞争对手。鉴于上述因素考虑,强化每个节点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和职业操守,从法律层面或技术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也是今后该技术应用研究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