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十篇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十篇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4:35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65-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培养与教育问题凸显出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下降。农村儿童生活质量本身就偏低,与其他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更是缺少父母的照顾,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父母给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年龄稍大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心理上缺少“呵护”。孩子的饮食质量也不容乐观.

2.留守儿童学习整体水平低。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据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都处于中等偏下。

3.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使得他们形成了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自我封闭和是非感模糊等,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4.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尤其是父母一方在家或者孩子一个人留在家时,情况更是如此,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能力辅导儿童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较差的局面。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以及监护人教育。家庭背景是造成学生学业、品德差异的重要因素,而父母则是家庭中影响孩子的直接因素。加强监护人教育成为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重要环节。有些地区已经尝试建立“家长学校”、“爷爷奶奶学校”等,以期通过对监护人的教育,使其更加重视儿童的监护问题,更加理智地行使监护权,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加强父母和留守儿童的联系。父母和孩子经常性地沟通往往会让孩子感到有所信任和依赖,从而增加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

3.学校要扎实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确定“帮扶”队伍。建立“代管家长”队伍。选择部分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留守孩子的代管家长,既能增加师生情谊,又能让孩子感到亲情般的师爱,使孤独的心灵得到亲情的呵护,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4.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道德及人格教育。学校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与人格养成的场所。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往往更容易产生道德和人格危机,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成为社会代表者的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作为影响者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具备爱智统一的教育品格,用爱去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用智去化解留守儿童的困惑,促使留守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有些学校专门开设了相关德育课程以及“心理咨询室”,为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和人格教育问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5.逐渐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我们必须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从法律上、制度上把这一问题整体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印度有句格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积极地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篇2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感情淡漠,上进心不强。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健康发展。父母常年外出务工,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教育,将他们寄养在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里,疏于管教,造成性格孤僻、自闭和不合群,与父母长期得不到沟通、交流,造成亲情淡漠,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心理出现偏差。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而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沟通难以实现,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假话、成了“问题儿童”。

(三)疏于管理,经不住外界诱惑。“留守儿童”的年龄刚好处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教育、管理而易于造成是非意识淡薄,分不清好坏。“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更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根本管不了。现阶段,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而社会上一些不法娱乐场所为了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拨。加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有的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篇3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监护失位导致的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的监护一般情况下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者自我监护。

1.2亲情匮乏导致的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经常和自己的亲戚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这种隔代的教育是残缺的,大多数的亲戚往往只能对他们在生活上进行关心和爱护,而忽略对思想上的引导与约束,使得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上进行“挥霍”,性格放纵,不思进取、经常违规违纪。父母在物质上给予的补偿更加的滋生了这种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生活上的问题。

1.3家庭教育不完整导致的留守儿童心里问题。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疏远,逐渐产生了消极的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2.1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体制因素。从宏观上说,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体制因素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留守儿童的现象是我国在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说产生的一个衍生物。它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绝对数量增加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难以改变和城乡壁垒的客观存在,农村孩子进城之后,城市只是他们暂时的栖身之所,他们在户籍、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与城市的孩子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原因只能让更多的家庭选择把孩子留在原来的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就已经埋下对社会不公的怨恨心理,在加上父爱和母爱的缺失,以及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便产生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2.2家庭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历来是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长也是学校和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3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给予留守儿童教育与引导的不足,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正因为如此他们就需要所在的学校给予更多的心理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班级集体的温暖和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来弥补母爱和父爱缺失对其心理健康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学校、社区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缺乏相应的重视,在教育理念、经费、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极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缺少家庭的关心和教师的特殊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3.1在政策体制方面,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距。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工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而进城务工,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的子女不可能来城市里享受相应的资源和服务。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有很多的农村青壮年夫妇为了谋求生计和发展,要么一人要么夫妻二人走入了大城市,把自己年幼尚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里,有些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些则被寄养在亲戚家里。于是,在我们农村便产生了这样一些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监护,所以他们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生活方面

(1)自卑感强,胆小懦弱。有些留守儿童在家里和隔辈亲人住在一起,由于年龄相差太大,他们在沟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有时候孩子想把生活中的乐趣和自己的父母共享,他们却远在千里之外;有时候受了委屈,总想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喊屈,他们却远在他乡、遥不可及;有些留守儿童则只身一人,一个人就是一个家,心中的喜悦与哀愁更是只有出处却无处倾诉;被寄养在亲戚家里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灵深处已蒙上了一层寄人篱下的阴影。

(2)心情烦躁,遇事冲动,与其他学生有打架斗殴的现象。有些家长长时间在外打工赚钱,工作繁重,几乎没有时间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约束教育,以致于这些留守儿童在行为上一意孤行、以己为上,凡事斤斤计较、蛮横霸道,从不体会别人的感受。所以,他们遇事偏激、冲动,容易对其他学生大骂出口,甚至大打出手;而且事发后悔改性差,总以为自己没有错,教育改过的时间漫长。

(3)自私自利,缺乏爱心。有部分留守儿童和隔辈亲人住在一起,听起来还有爷爷、奶奶的照顾,但事实上这些老人年高体弱,连自己都寸步难行,照顾孩子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这样,留守儿童的好多事情只能依靠自己,自食其力,再加上父母在外工作繁忙,无暇打电话问候孩子的生活情况,所以,在这样缺爱、少温暖的环境下生活的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强,自私自利,对其他人缺乏爱心。

2.学习方面

(1)缺乏家长的督促和辅导,作业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里,由于留守儿童胆小,面对疑难问题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在家里,父母远在他乡,即使有一个留在家里,但由于农村农活繁重,也顾及不了孩子的学习;爷爷、奶奶豆大的字识不了一“斗”,也就谈不上对孩子在学校遗留问题的解决,在作业方面谈不上“保质”。小朋友贪玩是天性,孩子一玩起来就把学习抛到了九霄云外,爷爷、奶奶对孙子溺爱、缺乏约束力,以致这些留守儿童的作业谈不上“保量”。

(2)缺乏信心,对学习不够积极。由于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遗留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从而使他们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了信心,逐渐地产生了厌学心理,长此以往,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恐惧感。

(3)迷恋网络,课堂上容易分心。有些留守儿童在家里缺少家长的监督,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有了上网玩网络游戏的坏习惯。网吧附近的留守儿童,由于农村对网吧管理不力,便直接在网吧玩了起来。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干脆把父母留在家里的手机当游戏机使用。小孩子的自控力差,一玩就是几个小时,影响了休息,以致于第二天在课堂上出现打瞌睡、开小差等精力不集中的现象,更有甚者,将手机带到课堂玩起了游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二、解决措施

1.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主动和家长通电话。由于农村条件以及父母工作时间的限制,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长通电话不够现实。学校每周确定两次留守儿童和家长通电话的活动,通话地点在家里,第二天返校后,学校组织留守儿童一起共享各自的通话感受。这样,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还给留守儿童增添了爱心和自信。

2.组织课外活动,留守儿童为活动主角。在课外,可组织留守儿童和其他的学生一起活动,如“狼抓羊”、“丢手绢”等等,但与平时的活动有不同之处,其他学生做配角,配合并鼓励留守儿童这一主角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进入角色。这样,可以促进他们和其他同学更好地交流。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篇5

据统计,西部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占西部中小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人群在学习、生活、心理和人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所以,关注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不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更是政府、社会及其学生父母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总的来讲,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

1.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问题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在外打工的父母都为了表达对自己孩子的愧疚,在物质上面想方设法的满足自己的孩子,通常以金钱的方式寄回老家,然后按照孩子的需要由孩子跟爷爷奶奶领取,而有的老人又比较溺爱自己的孙子、孙女,钱一要便给,而且还会多给。而有的老人虽然不宠爱自己的孙子、孙女,但老人心地善良,容易受骗,他们的孩子通常以学校购买资料或自己购买学习用品为借口从老人手中骗取更多的钱财,而自己又不会合理的支配,从而将自己的钱财消费在抽烟、酗酒、上网、打电子游戏上去,有的甚至抵挡不了社会的诱惑走上吸毒犯罪的道路。

2.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刚刚脱离父母,还不适应独立生活,再加上老人与子孙属于隔代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与爷爷奶奶的生活远远没有父母亲近。他们的内心感觉到孤独而又无处倾诉、无人倾诉,这使他们的精神空虚,情绪失常。而他们又不会自己调节,这就迫使他们去寻求一种刺激来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因此他们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说抽烟、酗酒、泡网吧等等。另外由于父母不在他们的身边,老师又无法全面顾及到他们,使他们脱离了父母和老师的双重监视,在受到别人的欺侮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处理,使他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这样他们不得不寻求别人的保护而拉帮结伙,壮大自己的力量,变成他们去欺侮别人、打架斗殴、收保护费等等。有的甚至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最后走上吸毒、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毁灭了自己美好的前程。据媒体报道,在刑事犯罪中,未成年的留守儿童犯罪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实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出生以后就离不开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成败是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任何时候、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而对于十三、四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正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父母却为了生计而远离他们去大城市长期打工,导致自己的子女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衣服穿脏了不洗、晚上睡觉不洗脚脸、早上起床不漱口不叠被子、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大小便等等,这对学校教育形成了很大的障碍。

2.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

在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中,由于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所以父母对于他们过于溺爱,再加上由于民族地区农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于自己子女的教育不那么重视,任其发展,有的甚至从不过问自己孩子的教育和生活问题,也从不配合学校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当这类孩子送进学校时,不可避免的会在犯错误时受到学校教师的批评教育,而部分学生家长又认为是老师藐视自己的孩子,他们宁可相信自己子女的所作所为也不相信学校的教师,冲击学校为自己的孩子保驾护航,为以后的教育埋下祸根。久而久之就形成学生不怕老师,也不尊重老师,这样老师也对学生的教育失去信心,这些学生也就顺其自然地形成厌学、逃课、上网、打架斗殴,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小学教师;师生关系;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在农村小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的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自己常常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或者寄养在亲戚家。学习上,缺乏父母的监督和辅导;心理上,缺乏父母的陪伴,比较孤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比非留守儿童差,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并不理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师生关系较差,主观幸福感较低。”[1]我们知道,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他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融入学校生活,与同学建立和谐互助的关系,乐于参与班级各项活动,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师生关系的亲密性与儿童的分离焦虑、社交恐怖、广泛焦虑及焦虑总分是显著负相关。”[2]由此可见,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对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起着积极的作用,也是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

教师是儿童心中权威和理性的代表,教师是否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与教师关系的亲疏。下面笔者从分析良好师生关系建构的重要性开始,直面农村教师与留守儿童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教师在建构良好师生关系中的重要意义

1.补偿家教缺失,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严父慈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亲子关系,父教缺失影响留守儿童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较差,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孩子的成长,同样也离不开母亲。母亲是家庭生活中陪伴孩子最多的角色,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师生关系在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教师是儿童心中成人世界的代表,受到儿童的尊敬和信任,能够成为留守儿童情感世界的依赖者。面对离开父母而感到孤独失落的儿童,教师在长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时,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充当父亲或母亲的角色,给予安慰和指导,帮助他们从孤独、失落中走出来。

2.成为良师益友,有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没有精力监督孩子学习,更无法辅导他们写作业。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需要自觉完成,这就对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不畏惧教师,能把教师当做朋友,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与教师探讨问题的热情。教师对学生和蔼可亲,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工作。学生做作业时,遇到问题会主动向教师求助。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不断给予鼓励,就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成为精神导师,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留守儿童所在的乡村,一般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没有相关的文化设施,人们的娱乐活动较为单一。比如在一些农村,打麻将、玩纸牌等娱乐活动盛行,活动也时有发生。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参与其中时,不难在一旁发现这些孩子的身影。此外,缺乏父母的监管,留守儿童会不加选择地收看各种电视节目,这也是失当的。不难看出,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缺少父母在身旁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处于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学校生活中,教师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导学生辨别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防止他们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地打工,能更深刻地体会生活的艰难,这样就可以减少家长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学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感知未来的压力明显大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单亲外出务工的农村儿童则有更高的抑郁水平,感知到更高的未来压力。”[3]学生正处于无忧无虑的童年,这种悲观的态度与他们的年龄特征是不相称的。因此,需要教师发挥“精神导师”的作用,用先进的人物故事、同龄伙伴的影响,使学生融入班级文化,不断获得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未来的信心。

二、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面对的几个问题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4]由于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可以把师生关系看作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由于师生的交往是情感的互动交流,可能亲密无间,也可能冲突对抗,所以师生关系又是心理关系。教师是儿童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儿童情感上的依赖者。因此,在师生关系的建构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师生关系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处于家校关系、教师群体、社会环境之中。家长对教师的态度、教师的群体文化、乡村社会风气、学校的管理方式等都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面对的几个问题。

1.监护人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教师的教育观存在冲突

一是在教育观念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老年人,他们仍持有传统的私塾教育思想,赞同鞭笞不听话的学生。这种思想,将孩子作为管教的对象,把学生的俯首帖耳作为教师有能力的标志,简单地把师生关系理解为“打”与“被打”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往往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情绪,不敢向教师吐露心声,更别说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了。二是在教育方法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懂教育规律,盲目要求教师布置大量家庭作业给学生。在他们眼中,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成了教师认真负责的象征。有时候,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者亲戚,要忙农活,无暇顾及孩子。希望通过家庭作业,将孩子“拴”在书桌上,防止他们出去玩耍。姑且不说大量的书面家庭作业不符合教育部关于布置小学生家庭作业的要求,只说家长干预教师布置作业的行为,无疑会使一些学生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也容易使学生和教师忙于作业的书写和讲评,而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2.威严型教学传统与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存在冲突

农村小学教师群体,中老年教师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往往固守自己的教育经验,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以树立个人权威形象,很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妨碍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学校生活中,威严型教师不苟言笑,让学生产生畏惧之心,其实质是管制学生思想的表现,疏远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容易使学生对教师群体产生刻板印象,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3.乡村打工文化求财逐利,存在看轻教师劳动的现象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长辈,长期在外打工,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些家长将赚的钱财用于盖建别墅,对于孩子的教育投资则比较少;有些家长带着刚读完九年级的孩子外出打工、做小生意。不可否认,由于就业形势不乐观,教师的工资水平不高、生活并不宽裕,“读书无用论”得到一些家长的认同。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忙于财富的追逐,给孩子种下打工挣钱的思想,很少向教师询问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更是无暇顾及教师关于教育孩子的劝告。家长不重视学校教育,忽视教师的现象,会使一部分留守儿童对待学习三心二意,被动完成教师的作业。因此,这些学生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流于形式

“留守儿童之家”是农村小学关爱孩子的一种方式,为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提供文化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场所。实际上,由于缺乏教师的参与,“留守儿童之家”常常空有其名。留守儿童渴望阅读课外书籍,希望倾听教师的教诲,他们的监护人也欢迎教师在课余时间给孩子辅导功课。农村教师,大都来自于学校周边的乡村,放学之后,有自己的农活或者家务要做,没有时间在课后承担“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对于留校的教师,由于缺乏制度要求,也没有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教育活动。

三、应对策略

监护人陈旧的教育观念,干扰教师与学生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农村学校威严型的教学传统,使教师个人与学生亲密关系的建构成为独角戏;乡村打工文化看轻读书的现象,影响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认同和尊重;“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促进师生建构良好关系的作用。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作为教师,处于建构师生关系的主导地位,要转变观念,学镇西老师教育“差生”的经验。李老师主动担任这些“差生”的班主任,以他们为研究对象开展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5]须知,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主动沟通,赢得家长对教师教育方法的认同

(1)落实家访,增加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教师的家访,受到家长的欢迎。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倾听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增进家校间的相互了解。学生是联结教师和家长心灵的纽带。教师在家访的过程中,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尊重家长的意见,寻求他们的配合,学生本人也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由此,教师、学生、监护人三者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和谐。

(2)提高成绩,赢得家长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尊重。注重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定期向监护人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使其通过学习成绩的提高,获得家长的认可。对于家庭作业,则坚持精简高效原则,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2.增加教师群体间的交流,推动中老年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1)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利用班级活动增进科任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通过定期邀请老教师讲授革命英雄故事、班级作文比赛请教师当评委等活动,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了解,有利于缩小留守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利用教师节,鼓励学生向自己最害怕的教师送去节日问候。班主任可以事前和相关教师说明情况,为学生创造与教师沟通的机会。组织丰富多彩的师生交流活动,如校园运动会、清明扫墓、踏青等,让教师放下紧绷的面孔,与学生打成一片,以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

(2)利用学校常务会议,把“师生关系”作为讨论的议题。通过教师间的讨论交流,引起教师们关注留守儿童,认识到自己与学生关系的疏远,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于学校教师而言,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群体文化,将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3.培养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抵制乡村不良文化的侵袭

坚守教育理想,用班级文化感染学生。“拜金主义”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暂时的。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要认识到教育劳动的价值,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将留守儿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其感受到文化之美。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利用集体活动开展教育,比如集体阅读一本书、“我的理想”演讲比赛、编辑班级刊物等活动,形成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能够有效地抵制周围不良文化的侵袭。

4.加强“留守儿童之家”制度建设,寻找专家引领

(1)形成制度,选择负责任的教师管理“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之家”长期沦为摆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专人负责。让那些关注留守儿童或者有志于开展教学研究的教师,担任“留守儿童之家”的管理者,使“留守儿童之家”真正成为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乐园。一是为留守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书籍,拓宽他们的视野;二是组织课外活动,如手工制作等,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三是辅导家庭作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他们的成绩;四是走进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及时发现他们焦虑、孤僻、冷漠等不良情绪,注意倾听,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好朋友。

(2)寻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邀请心理专家指导工作。上级主管部门为“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提供物质支持,是“留守儿童之家”能够正常开展的前提。教师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加盟“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一是为教师提供理论指导,指导教师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二是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通过专家的引领,教师能够更充分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与留守儿童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晓巍,刘艳.父教缺失下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3):495.

[2][4]刘彩霞.小学儿童师生关系与其焦虑状况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篇7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浅议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简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析谈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析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株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策略刍议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也谈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策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讨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②骆元军:《谁在守空房》,《今日中国》,2004年第5期。

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http://jinniuedu.cn/bzr/HtmL/6536.shtml。

④《“结婚十年”引发打工族离婚潮起》,三峡传蝶网,2007年1月7日。

⑤任松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症》,《扬子晚报》,2005年8月25日。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权;保护

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甚至成为流浪儿童的新来源,有的留守儿童受到操纵走向犯罪。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为各种原因,我国农村存在许多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青少年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存在问题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农村留守儿童相关权益的获得等,使得我们必须重视留守儿童相关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保护问题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助力。

一、留守儿童的形成

(一)何谓留守儿童

父亲和母亲双双外出打工,或者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孩子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就叫做留守儿童。有的留守儿童跟随父亲生活,有的留守儿童跟随母亲生活,还有的留守儿童跟随祖父母生活,也有一些留守儿童与家族里的亲戚或者父母的朋友一起生活。从这些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因为成长环境的特别,许多留守儿童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却也让留守儿童成长的压力越来越大。当然,也有一些留守儿童成长的比较好,人格健全,性格活泼。这倒更加值得我们思考,留守儿童中的一些问题是如何造成的?有没有措施进行改变或者补救?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因为经济、地域或者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区域发展存在差距,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所以农村很多剩余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力将子女带在身边,所以出现了留守儿童群体。据权威统计,5800万人甚至更多是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的数量。其中一半以上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40%多留守儿童父母同时外出,甚至有7.3%的留守儿童不确定有人监护或者没有人监护。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处于心理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留守儿童特别需要来自父母的呵护,需要父母给他们在价值观念上和思想认识上的引领,可是现实情况是他们没法享受到来自父母无时无刻的关爱和教育,不管是在情感上还是心理上父母的教育和爱都是缺失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时间很少,沟通的很少,不仅造成父母教育和监护的缺失,父母亲情的缺失也让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不良影响。或者有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隔代照顾,而大部分隔代教育又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留守儿童中隔代教育问题就比较突出。因为这些原因,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发展的异常,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出现偏差,有些留守儿童更是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现状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留守儿童的监护是否有相关权益作为保障?下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

(一)监护权的缺失

监护人对于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权益、财产权益所享有的监督、保护的身份权就叫做监护权。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的父母就是他的监护人,我国法律也非常详细地规定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监护既是监护人的义务,也是监护人的权利。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尽职尽责,做未成年人合格的监护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未成年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朋友都可以成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存在普遍缺失的状况。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的缺失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在安全方面,因为无法得到父母的照顾,其他的监护人因为各种原因又不能很好地行使监护权,许多的安全隐患出现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例如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得到及时医治,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事件经常发生,触电和溺水等各种意外伤亡屡见不鲜等,甚至有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恶害也时有发生。现在农村犯罪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其整体生存状况堪忧。在教育方面,因为农村留守儿童长时间地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和父母耐心的引导、教育和管理,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好,他们更加不会懂得知识可以给生活带去哪些变化。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似乎没有多大意义。所以造成了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都缺失、思想道德滑坡。留守儿童原本小小年纪就体会到生活的疾苦和辛酸,感受到物质的贫困,他们只能选择孤独地寂寞地长大,同时又没办法充分享受到父母的关爱,监护权缺失严重,他们的心理成长状况让人担心。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不善于主动交流,冲动易怒脾气暴躁,抽烟喝酒甚至打架斗殴等。从目前农村的发展情况看,未来会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更多的留守儿童会出现。如果不改变农村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的命运,他们未来的成长很让人担心,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让人担忧。

(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

虽然各项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各种规定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未成年人的权益,但是我国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发展已经跟不上未成年人保护权益的要求和发展。特别是存在于农村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权益的实现。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监护制度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中对父母监护的规定不够具体详细,很难得到很好地执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2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当责任”。“不履行监护职责应当承担责任”。《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承担监护职责。”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怎样来承担责任?这里表述不够清楚。当代社会父母和单位基本都是雇佣关系,在父母上班的时候单位没有义务替父母承担监护责任;农村的村委会和城市的居委会既没有专业人员又缺少专业资金,因此村委会和居委会既不符合监护人资格,又不符合现实的实施条件。第二,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理念很落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奉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自古以来的家长制作风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仍然影响深远,家长的权威是最重要的,甚至家长的权威比法律更重要。同时,我国留守儿童的监护以亲属监护为主,辅助以组织监护,但是如前文所述,亲属监护不能全面实现监护,组织监护中的监护人又容易出现不符合资格等状况,使得留守儿童的监护缺失。第三,监护制度不健全。监护制度是一种民事法律制度,是对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和监督的制度。所以,监护制度也基于对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和监督,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当然在监护制度法律规定范围内。可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委托监护不力。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把孩子交给长辈、亲戚或者朋友照顾,这样就在农村留守儿童和他们的长辈、亲属或者父母的朋友之间形成了监护关系,这时就容易出现委托监护不力的状况: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不够。监护人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监护能力才能很好地履行监护人的义务,可是由于农村各种各样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总是在教育、养育等方面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欠缺,这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留下了漏洞,也埋下了安全隐患等问题。

三、增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保护的对策

前文详细阐述了留守儿童的概念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益得到充分实现,我们需要对如何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保护进行思考。可以有以下一些对策:第一,明确监护权。不仅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就连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父母都存在不明了监护权的情况。所以,不管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还是临时监护人,都需要让他们首先明确监护权。具体的途径可以是政府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或者是在政府部门的干涉下由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者临时监护人进行集中培训。当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改变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和临时监护人的监护理念。第二,完善监督体系。国家可以为留守儿童的监护设置监督和惩戒制度,我们既可以学习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和完善。例如,可以成立政府特别部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并且政府部门保留对监督人和被监督人的监督检查的权利。我们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实现法制化,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法律体系的完善来完善监督体系。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也离不开公民的自觉自省意识,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宣传,让农村人口意识到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现状,让他们理解由此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监督意识,让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的监督体系更加完善。第三,完善监护制度。设置监护关系撤销、变更制度。我国应该对监护关系的撤销、变更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例如,如果监护人没有对留守儿童适当履行职责甚至侵犯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监护人死亡或者失去监护能力等情况的出现使得他们不能继续当监护人的,应该把监护关系撤销掉,再由相关部门对监护关系进行补位。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委托制度,及时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不足。委托监护是监护人把监护职责委托给符合条件的人代为监护,是一种临时的监护关系。那么,委托监护的双方需要订立正式的委托合同,必须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第四,家庭监护、学校监护和国家监护的结合。本文主要探讨家庭监护方面给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方面带来的问题,但是其实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需要家庭、学校和国家的合力。如果家庭监护缺失,可以由学校监护实现一定程度的弥补,由此,对农村学校相关机构的设置、对农村学校班主任和老师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个问题需要教育部门与政府部门进行商讨后出台具体措施。国家监护方面,可以帮助成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组织或者村级教育组织,也可以由国家民政部门出台相关举措来实现国家监护的填补。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事关“三农”问题的解决,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社会各方面要齐心协力,致力于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保护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冬生,阮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2).

[2]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吕绍清.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J].中国发展观察,2005.9.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篇9

经济贫困是社会权利贫困的折射和表现,经济贫困的深层原因不仅仅是各种经济要素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社会权利的贫困,包括与社会权利相关的政治权利,文化权利和经济权利的贫困等因素。因此,他提出治理与消除经济贫困的治本之道是强化社会权利的平等和保障社会权利的公正。

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及其他主要亲人外出务工就业成为外出务工就业人员、城市流动人口,而留在农村原籍,由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及学前儿童。我国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带来的问题之一,并将是一个较长时期存在的问题。它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建设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市务工,而且进城务工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主要途径,也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因之一。

但是,身处城市的农民,由于各种原因,根本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只能是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游走,他们的子女绝大部分只能够留守农村,也有一部分随着他们流人外地,农村留守儿童及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大量出现,并成为农村教育中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根据专家测算,我国留守少年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为8.05%。依此推算,全国留守儿童数量约为2290多万,其中6周岁及以上的学龄期留守儿童占65.28%。当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从农村到城市,因此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占了绝大比例,数量达到1980多万人。

2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特征

(1)由于中国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就带有区域性特征。从数量上看,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近年来,由于这些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沿海地区流动,从而导致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为数众多的留守儿童。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表现程度来看,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向是从经济社会发展不发达或欠发达的西、中部地区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西、中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然也就比其他地区更为复杂。尤其是对于一些典型的农业大省如四川、云南、安徽、江西、河南等省来说,这一类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2)由于中国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模式将长期存在并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会持续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现阶段的实情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情将决定我国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现状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因此,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作为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派生物也将会长期存在。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也将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工作。

(3)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制矛盾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格局的变革。一方面,农村的衰败正迫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以求生存,另一方面,农民工进城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牺牲。以至于对自己子女的亲情都在这个过程中被奉献出来。城市及其城市人负有不可推卸的支持农村的道德责任和反哺农民的社会义务。这就要求城市政府竭力为农民工的公民权益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也要求城市人从根本上转变对待农民工的思想观念及伦理情感,从而帮助他们尽快地从边缘化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及其子女真正地能分享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意义

因劳务输出而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流动儿童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而且还将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劳务输出的发展而长期存在,研究并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事关重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战略意义。

(1)解决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由于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不够健全,使得农民工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阶层,属于弱势群体。然而农民工也有自身的发展需求,关心他们的利益,解决他们的困难,必然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进度。由于我国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家庭教育和亲情缺失,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而且其中部分儿童由于,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甚至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率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有助于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和避免社会的分裂,从而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2)解决好留守儿童成长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涌进东南沿海打工,正是由于农民工的辛勤劳动,东部沿海地区的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很多农民家庭收人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农业收入,而是依靠农民进城的打工收入。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支持了国家建设,在加快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中部的倔起和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他们凭借自己的劳动,增加了个人收入,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改变了生活力式,也间接地为家乡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向时也为缩小我国东中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作出了重大贡献。有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务工过程中,掌握了熟练的技术,回乡以后成为建设家乡的生力军;有的务工人员将积累的资金、学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家乡,起步创业,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严重,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助于外出务工人员更安心地工作,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生产和工作潜力,从而有利于推动务工经济的发展。

(3)解决留守儿童成长问题,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由于受组织建设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西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方面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三无”状态,留守儿童在农村社区里基本上是“散养”。农村又缺乏娱乐活动,闲散在家、无所事事的留守儿童等青少年脱离了社会的管教。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监护,社会的有效监护、关心和教育等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多地暴露在不良社会环境中,使得原本薄弱的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大打折扣,从而造成社会化过程扭曲。他们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留守儿童刑事犯罪案件逐年上升。

4解决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建议

留守儿童们正在长大,正在一步一步走入社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它将伴随着中国社会格局的变迁而长期存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能拖延,也不能急于求成。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限制,让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入城接受教育。第一,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人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分离制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同时,逐渐实现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里有序流动。从政策上尽量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务工地区就地人学。

第二是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私人创办民工子弟学校,国家给予一定的补助,并与周边学校共享教育资源。

(2)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村城镇经济,结合地方特色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尽量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留在本地务工兼顾孩子教育,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

(3)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留守的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多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给他们以特殊的关爱,这将有利于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得到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逐步开放城内公办学校,扩大城区公办小学、初中办学规模,并整合教育资源办好城区民办学校,改善民办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民办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使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有效转移进城入学,以逐渐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比例。

(4)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以社会接力方式照顾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既然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就应该集中社会力量加以解决。我国注册志愿者有1000多万人,志愿者是一支庞大的、可靠的力量,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或“接力”援助,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危机,也可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5)利用传媒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唤起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问题的关注。宣传部门和媒体应当像宣传和报道如何预防与治理艾滋病、家庭暴力那样,去宣传和报道如何重视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各方面和各层次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心和呵护。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关爱服务;社会保障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许多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城市打工以维持生计。这类人群的广泛流动,使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即其父母或一方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独自生活的儿童。他们通常和自己父母其中一人或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的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大多缺少独立的生存能力以及必要的家庭关爱教育,且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使他们得不到必要的照顾,在较多方面,极易产生问题。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的制度安排。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所建立的保障项目,主要是为解决其在生活、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困境。国家和社会应该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借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形式来解决留守儿童群体的问题。本文以毕节农村留守儿童为例,探索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依据现实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完善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机制,营造其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

依据《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我国农村地区17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约占农村儿童数量的37.7%,全国儿童数量的21.88%。相对上一次全国抽样调查的数据,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加超过200万,整体规模扩大,数量增多且分布较为广泛。大量的留守儿童长时间都见不到父母,与父母联系很少,其实父母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与孩子联系、交流,同时定期探望孩子,以减少留守儿童的不安和困惑,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指标。但事实并不如此,许多留守儿童不仅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而且还存在失学、无人照顾等困境。以毕节为例,不断被报道的留守儿童案例令人惋惜,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生存现状堪忧,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毕节市处于贫困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为改变贫困的经济状况,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因此留守儿童较多。目前毕节市约有农村留守儿童37万人,而其中无人监护的多达3000多人。由于父母照顾、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毕节2015年被媒体报道了许多涉及留守儿童的事件。2015年5月,七星关区田坝镇一名小学校长6名留守;6月,七星关区4名无人监护留守儿童在家中服农药中毒死亡;7月,毕节市一中学八年级的一名留守学生被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小巷围殴丧命;8月,两个留守儿童在家中被杀害。多起案件的发生折射出留守儿童存在的安全、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这值得国家和社会的深思,需要政府出台有力的政策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原因分析

(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人均消费水平较高,相比之下,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劣势,农村家庭贫困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提高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水平,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工作,但由于其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中。

(二)外出务工人员时间、精力不足

外出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有限,大多从事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且大多数长时间在城市中打工,没有空闲回家陪伴孩子,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三)收入水平较低

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较低,且不够稳定,远远不及城市职工的收入,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无法保障整个家庭在城市中日常生活的花费。

(四)户籍的限制

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不能在城市里的学校顺利入学,即使有学校接受,也需要高额的入学费用,很多学校以户口不在片区为理由,收取借读费或者插班费,其父母大多无法承受高额的费用。另外面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建立的学校多为民办学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这些学校由于缺乏教育资金,校舍简陋,基础设施差,甚至存在安全隐患,面临被取缔的尴尬境地,有些甚至不如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高,父母不愿意孩子在这样的学校就读。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家长长期在城市中务工,不能照顾孩子,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而缺乏父母照顾的孩子在心理、安全、教育等方面容易出现诸多问题,这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心理问题

父母或一方长时间外出务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甚至是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造成不利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与其他人相比很容易产生自卑和孤独心理,易造成软弱内向的性格,使其变得孤僻、抑郁、不愿与人交流。长此以往,很多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的心理,不愿意与父母交谈沟通,与父母越来越疏远。而父母出于内疚,总是在物质上对孩子进行补偿,无论是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大多会满足,而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这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与价值观,影响其健康成长。

(二)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教育问题,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直接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隔代教育或者亲戚的教育难以让儿童得到正确的引导,同时部分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难以达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及不足使留守儿童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易出现学习态度散漫及厌学的情绪。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校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较差,部分教师教育水平较低,不注重德育,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无法起到积极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由于学校管理的不到位,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他们常常出现行为偏差,而父母、老师出于内疚或同情的心理也不会进行很严格的管束,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在教育上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安全保障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得到父母有效地照顾,易产生安全隐患。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常是他们的(外)祖父母或者其父母的亲戚朋友,这些人一般都年龄偏大,不能给予留守儿童较好地监护照顾,且照顾他人的孩子还可能存在时间精力不足、责任心不够的问题,有时会忽略儿童的安全保障。再加上农村生活环境较差,留守儿童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不足,缺乏应变及自救能力,很容易被拐骗,发生交通意外、溺水等事故。

(四)生活保障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父母照顾,他们的饮食和健康状况甚至低于农村平均水平,且农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不足严重,患病率高,有些特别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甚至买不起药、看不起病,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存在隐患。同时,由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匮乏,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十分简单,一些网吧、游戏厅应运而生,家长们不在身边、监护人监护能力不足,导致这些地方成为孩子的主要娱乐场所。此外,农村的盛行,让许多孩子都沉溺于或网络游戏等恶习。

四、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不仅包括父母不在身边照顾、监护人监管不力,政府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缺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一直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近年来,由于个别的案例被媒体报道,才逐渐得到各方关注。在此期间,一些问题随着时间的积累更为严重,情况更为复杂,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国家和社会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解决。本文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要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水平,首先,应不断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学界应该积极敦促政府出台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医疗、安全、心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保障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其次,明确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使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的各项政策法规更具实际操作性,切实实施保障留守儿童利益的相关条款。最后,在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把重点放在其存在的问题上,给予针对性的照顾。

(二)改革户籍制度

政府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中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和社会权益。通过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差距逐步降低。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城乡的流动中,与家庭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进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更好地照顾孩子。

(三)改善农村教育水平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特殊的政策,如免收其学费、书费以及各种学杂费。首先在学校教育方面,政府财政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聚集的学校给予政策以及财政上的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学校的师资配备力量,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学生支教,为教师提供出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以提高其教学水平,使更多的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其次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由政府从村委会和学校中挑选合适的人选担任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由政府补贴提供服务,对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引导。在学校中开设家庭教育课程,由专业老师扮演父母的角色向留守儿童教授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教育,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弥补其父母不在身边而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

(四)加强安全保障

在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通过播放教育片、纪录片或图片展等方式,培养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讲授基本的避免生活中受伤害的方法以及提高解决简单的安全危机的能力。由学校安排专门人员接送留守儿童上学、放学,保护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周末和假期时,由村委会指派专门人员上门定期检查安全设备和电器厨具,降低安全隐患。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和整理,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状况。同时,应加强村委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进行追踪了解,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和管理。村委会应组织留守儿童进行常规体检并对其父母或监护人进行即时反馈,使其父母可以准确了解孩子的情况,并根据档案记录及时进行帮扶,保障其基本生活。

(五)提升社会关注度

政府应重视社会力量,调动社会积极性,提升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度。政府可以通过媒体等手段让人们了解到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呼吁爱心人士设立慈善基金、组织相关的慈善募捐活动,组织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同时提高社会公众公益意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只有政府、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才能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发展及社会和谐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是近年来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困境,建议相关部门应不断健全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其成长环境,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朱习李蔓婷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欣然.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政策问题浅析[J].保障论坛,2011(5).

[2]张红霞.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简析[J].文教资料,2013(12).

[3]董溯战.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