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案十篇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案十篇

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9:22

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案篇1

[关键词]国际环保指令;生态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不断推出的日益严格的能耗产品生态设计、节能等环保指令,进一步提高了其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相关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的约束性也日趋严重。欧盟已于2005年8月13日正式实施《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于2006年7月1日实施《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2005年7月6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正式公布了关于制定能耗产品(“energy-usingproducts”)环保设计要求框架的指令2005/32/eC(简称eup指令),它作为集成产品策略框架的一部分,考虑了产品在整个生命循环周期对资源能量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并规定会员国应在2007年8月11日前完成符合本指令所需的国内立法及行政规定。eup指令针对所有能耗产品设定生态化设计规定,将影响全球各地的能耗产品制造商及供应商,而其扩散效应将恶化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环境。2005年8月8日,美国国会颁布了《2005年能源政策法》(《epaCt2005》),该法对多种高能耗商用产品和消费产品制定了新的能效标准,扩大了促进高能效产品的“能源之星计划”。同年11月底,美国政府向wto提交了关于耗能产品能源节约法规的G/tBt/n/USa/154通报。美国对上述产品实施能源节约法规后,给我国制造业的相关产品带来限制。日本科技水平较高,在环保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不断制定了严格的强制性绿色技术标准,譬如:家电回收法(HaRL)、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LpeUR)、绿色采购法(GpL),并利用环境标志对进口商品进行严格限制,对我国的耗能产品贸易发展也产生很大的冲击。

我国大型耗能产品企业大多与国际环保标准接轨,针对欧盟、美国及日本等国际环保指令的生态设计,这些企业大多已步入正轨,并占整个产业链的30%。由于供应链的合理化,使面临边缘化的中小民营企业建立环保材料供应链难度更大,将面临生存危机。这已成为政府、企业、学术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国际环保指令对耗能品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

欧盟eup指令真正考验的是国内的中小企业。我国的商务部正积极与欧盟进行磋商,为我们的企业争取尽可能多的豁免产品名单。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5%都是由合资公司和我国大型企业来完成的,国内不少大型家电企业在国外越来越多的“绿色环保壁垒”面前也已经在下大力气进行自身生产线改造,这些企业由于研究起步早,抗风险能力强,应对eup环保指令没有大问题,但中小企业尚处弱势。欧盟的weee指令涉及的产品回收率和回收成本问题跟生产商密切相关,如weee指令指定的10大类产品回收率均要求达到70%以上,而国内一些生产企业的回收率仅为40%左右。提高回收率的有效途径是改进产品设计。目前,一些大型生产企业已经完成了相关的生产线改造。大企业自身具有很强的市场推进能力,通过向上游转移和下游压缩消化,完全可以渡过目前这一难关。相比之下,由于受国内外大企业应对欧盟法案整合上游供应链的影响,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型民营电子企业的订单大幅下降,并面临着很大的退货压力,将承担欧盟新环保法案带来的第一波杀伤力。而企业对RoHS指令的重视要远高于weee指令,原因是RoHS指令牵动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供应链危机。RoHS指令限制了6种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出路就是生产商要么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要么改变工艺,这将会带来包括成本采购、设计、生产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中国制造业一直走低端路线,大量环保材料主要依赖国外进口,还没有形成相应产业;受到RoHS指令影响最大的彩电、碟机行业已开始尝试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其中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无铅焊接技术,并要求上游供应商提交的电容电阻也进行无铅化改造,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目前还没有实施相应对策。

如何提高满足欧盟、美国及日本需求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对这些国家的耗能产业作一个全面的评估。从技术的角度,绿色壁垒的措施往往是以高科技含量的绿色技术标准为基础,很多技术标准甚至还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涉及面广;单个企业受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和自身利益的局限,没有能力,也很难从全局的角度就新标准是否符合技术发展轨迹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绿色壁垒实质上是标准化的过程,因此,需参照国际行业绿色技术标准研究如何制定、通过和实施各项技术法规、监督及标准化问题。为此,对生产耗能产品的中小企业而言,应做到:1.加强同行业的沟通,尽快制定应变政策,整合行业环保技术力量,加快企业转型,以适应市场变化。2.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联系,掌握国际技术标准化信息,设计打破绿色技术贸易壁垒的途径;同时,争取扶持、补贴政策。3.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申请专利;另一方面在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更要善于维护自身的专利权利和合法利益。在此基础上,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有效应对国际环保指令的必由之路。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应对国际环保指令的关键

供应链管理提出有20多年,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概念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重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它应是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而到了最近,供应链的概念则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新的环境时代对全球范围内制造和生产型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使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协调发展。目前,公众已不仅要求企业对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更要求企业减少产生污染环境的废物,而且要求企业进行绿色管理,生产绿色产品。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供应链管理中考虑和强化环境因素,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各部门的沟通,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从而实现所在供应链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考虑生命周期管理和工业生态学,即最大化利润和保证环境质量的管理,其焦点是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针对前述不同国家环保指令对生态设计规定以及iSo14000国际认证对环保要求,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耗能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

四、生产耗能品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是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即将供货方纳入环境管理过程,企业实施环境友好实践(eFp,environmentally—Friendlypractices)的三个方面,实现产品设计过程、产品材料的选择以及供应过程优化。

(一)产品的设计过程。从产品设计初期,就导入生态设计概念,将材料的易回收、可循环考虑在内。具体而言,从自身优势出发,找到适合企业生产的产品,专攻这类产品的研发;加强对原材料的研究和制造设备的研究,在检测和材料替代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了解有害物质存在的机会,使用通过有害物质含量测试的材料,确保生产过程不受污染;构建物料控制系统,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产品设计中考虑环境问题,必须讨论所有材料的生命周期,加强设计者和材料专家之间的沟通,并使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如生命周期分析、质量性能分析(QFD,QualityFunctionsDeployment)和为了环境的设计(DFe,Designfortheenvironment)等。

(二)产品材料的选择。DFe要求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同时包括购货企业的行为和供货方的行为。购货方为了环境的设计与供货方的环境管理密切相关,因为双方都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1993年,美国要求对释放臭氧物质(oDS,ozone—DepletingSubstances)或者生产过程中使用oDS的产品必须加以标注。而到本世纪初,美国已在环境保护(epa,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中规定禁止使用oDS。福特汽车公司把环境概念纳入成本材料选用控制中,不仅带来了环境效益,为企业树立了声誉,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9年,福特公司资源再生利用的收益达到10亿美元。福特公司汽车的外壳和其他很多部分,都是用易拉罐、塑料瓶等回收物做的。尽量减少使用材料的种类,也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前,许多企业在一种产品中使用多种成分组成的材料,这就给日益受到重视的循环使用带来了困难。并且,使用替代品来减少废物产生和降低原材料消耗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改变以往使用原材料的习惯,防止使用法令上已经或者即将禁止使用的有害材料,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并且,不同行业应按照出口地区的具体环保指令选用材料,譬如,RoHS指令的关键在于采用替代性的原材料及工艺,如使用无铅焊接材料和无铅焊接设备;全面使用无机阻燃剂等,避免使用限定的6种有害物质。要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首先,应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上都需考虑环保的要求和回收的成本,尽量减少回收和再处理的费用,并在生产的电子产品上标注安全使用期限、产品回收信息等。其次,对明令禁止使用的有害物质应尽早开发出替代产品。

(三)供应过程的优化。国际环保指令对企业选择供应商的因素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意识;2.供应商提供零件的材料情况(如是否无毒、无害、无环境污染);3.供应商产品和包装的设计(零部件采用生态设计、企业在设计中可由供应商参加);4.供应商产品的质量(如产品的再循环能力、是否申请绿色标志、是否符合iSo14000系列标准等);5.供应商的生产管理(如采用清洁生产等)。

供应过程中最关键的两个方面是供货方的评估和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

1.供货方的科学评估。欧盟eup、weee、RoHS等指令对相关产品生态化设计规定,其中包括一般生态化规定和特定生态化规定。如果成品企业不从零部件供应进行监督,零部件厂商不从上游材料供应商进行监管,最后的风险将很难控制。通过对上游厂家进行筛选等措施,找出相关零配件企业是否具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其他认证标准,其品质的检测需经过考核及达标后才考虑选定为供应商。中小企业也可采取直接购买成熟技术来应对。为了把供货方真正纳入环境友好的实践,必须在贸易伙伴中建立紧密的联系。如果供货方不合作,企业应当准备如何抵制障碍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材料经理认为谨慎开发供应评估标准非常重要,他们认为供应方环境评估中的十大重要标准是:(1)环境记录中的公众揭发;(2)第二层供货方的eFp评估;(3)危险物管理;(4)有毒废物污染管理;(5)在epa中要求标注的17种危险材料;(6)是否通过iSo14000;(7)相反的物流计划;(8)产品包装中的eFp;(9)oDS管理;(10)危险气体排放管理。无论通过自己的观察还是消费者的监督,即使一个供货商自愿提高环境性能,如何成功实现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所以,采用上面提出的十大标准是实现绿色供应链的第一步。

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案篇2

关键词:航运企业;绿色供应链;环境内化成本

1航运企业与绿色供应链

中远总裁魏家福在2008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企业峰会上说,航运企业常年有许多船舶运营,飓风、台风、热带风暴的发生随时都会对航运企业的安全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气温上升,海洋的风暴也非常常见,安全开展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航运企业现在非常关心气候变化,同时也力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与此同时,航运市场也开始注意碳的排放。比如欧洲市场便已经对于外来商品的准入设置了越来越多的门槛,较低的碳足迹是新的门槛之一。欧盟2008年宣布,在2012年前,所有进出欧盟国家的货机、货船都将被纳入“欧洲排放交易计划”中。也就是说,所有的货机、货船的主人要为它们的污染买单。随着国际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逐渐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企业环境成本内在化将是企业通过iSo认证,消除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参与更广泛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由此,航运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不仅关系到航运公司的可持续战略实施效果,也与企业的社会责任休戚相关。如何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双重目标成为航运企业思考的课题。本文提出,绿色供应链帮助他们完成自我救赎。传统上讲,减少碳排放的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和分销领域(现在航运企业业务已不仅仅是拘囿运输),但事实上,减少Co2排放最大的潜力来自于供应链,而这部分远没有开发。国外的实践证明,实施绿色供应链不是为了环境责任增加成本和减少利润,恰恰相反,它是在符合生态效率的基础上,追求经济目标。

2航运企业实施供应链的现状和特点

2.1中远绿色供应链

2002年,中远集团确立“由全球承运人向以航运为依托的全球物流经营人转变”的发展战略,组建中国远洋物流公司,新华社等媒体誉之为“中国物流航母今起航”。2006年中远完成首个以保护环境、反对腐败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这个报告后来荣登联合国全球契约典范报,是第一个中国企业,也是第一个中国航运企业入选。中远在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年可持续发展报告。2007年4月,由于船舶环保达标率非常高,中远的船队集装箱船队连续三年被美国的长滩港务局授予环保绿企奖。2007年底,中远物流下属的中远网络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远网络)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合作,通过实施iBm的绿色供应链(GreenSnow)解决方案,帮助中远物流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并降低碳排放量。中远网络目前已设立了物流新技术实验室,供应链优化特别是绿色供应链项目是其中的研究方向之一。

2.2马士基绿色供应链

ap-穆勒马士基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航运集团。作为航运界的老大,在足迹遍布全球地同时,马士基的环保政策体系也变得非常完善。如何利用资源、如何优化船只运行、如何处理废弃物等,马士基航运公司显得格外的小心,他们认为环保行船需要一种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同时还要兼顾长期经济增长,需要找到有利于环保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于是,马士基物流公司在全球推出了名为“供应链碳控制(SupplyChainCarbonCheck)”的全新碳减排咨询服务,帮助客户制定并实施旨在减少供应链碳排放的解决方案。这是首次由物流供应商开发的专门应对全球供应链挑战的环保类服务。此外,不仅在物流环节,包括与船队密切相关的港口方面,马士基的环保政策也无不涉及。

马士基提出供应链碳削减计划(SupplyChainCarbonCheck)。通过这绿色供应链解决方案为客户减少Co2排放量,这也是第一个有物流供应商提出的一个减少供应链的碳排放的公司。此方案有三个步骤,一是计算碳足迹;二是模拟碳足迹;三是比较并发掘其中待提高的潜力机会,然后帮助客户去实现降低碳排放的方案。这也许是我们对客户的最大承诺。

3航运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GSC的优势

第一,绿色供应链使成本节约、收入增长和提升名誉。

2008年安永(ernst&Young)与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联合进行一个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是一些大企业的总经理或主管,而且他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供应链高层次的认识,并知道给他们企业带来的机会,以及带来的成本和实施的复杂性。声誉、降低成本和收入增长是超过一半调查者看重的机会。63%的人认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供应链为收入增长提供了机会,71%认为声誉和品牌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带来了机会。

绿色供应链不仅仅是保护环境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加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软性力量,注入一种非营销的营销作用。正如绿色不仅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商机。

第二,绿色供应链有利于企业取得新的竞争优势。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日趋严格的环保法规,使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必须积极解决经济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改变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产方式,建立并完善绿色物流体系,通过绿色物流来追求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

第三,有利于占据物流行业金字塔的顶端。

马士基已经有自己绿色供应链解决方案,可以为其他物流公司提供咨询,而中远利用iBm提供的解决方案实施绿色供应链,不过正如中远人所说的“中远物流的业务尝试将从纯粹的第三方物流上升到第四方物流咨询商”,而绿色供应链是一个很好的跳板。因为绿色供应链的解决方案将不仅仅单纯负责客户的物流运输,还将介入客户的供应链咨询、供应链方案的制定等环节,向物流咨询服务企业转型,从而占据物流行业金字塔的顶端。

4航运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策略

第一,环境内部化成本的实施。

从短期来看.环境成本内部化倾向于增加企业成本而削弱了企业竞争力。但从长期来看,环境成本内部化一方面会使效率的提高而抵消由于环境成本内部化带来的成本增加,甚至最终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体现在在差异化方面,当产品由于环保特征而跟竞争产品相区分时,就能获得有利的正的差异化效果。绿色供应链是航运企业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弹性大小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可替代的物流服务越多,需求价格弹性则越大,反之,则越小。第二,货物价值以及物流费用在该货物总成本中的占比。货物价值小、物流成本占比大,物流需求价格弹性就大;货物价值大、物流费用占总成本比例小,物流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小。而环境成本内部化对需求弹性大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容易使消费者转向替代商品,企业不容易进行成本转嫁,企业不仅失去市场share,而且会减少margin。但是,如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环境成本就容易转移给消费者。所以对航运企业的第三方物流来说,实施绿色供应链时,付出的成本要在环境成本内化的基础上,合理转移成本。

由此可见,环境内化成本可以使得绿色供应链取得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异化优势,提高生产力和竟争力。

第二,概念营销和执行。

碳足迹是一种测试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影响的工具,通过温室气体数量的形式,将二氧化碳作为测试单位(wikipedia)。这便于个人和组织概念化他们自己(或组织)给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

概念营销宜提倡每一细节都植入环保理念,每一细节都体现环保理念;“环保”不应是一个虚幻的词汇,而应是贯穿整个企业价值链始终;“绿色供应链”项目是一项多赢的计划;绿色计划可能是高成本,但在长期看来,它是节约的等等。

第三,绿色供应链信息平台的构建。

美国著名商业奇才、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企业在供应链运作上不具有竞争力的话,就干脆不要竞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现实已经表明物流供应链推动世界,这是21世纪的大趋势。如果非要给供应链加个注脚的话,绿色供应链也许才是完美的答案。那么绿色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体现在那里?很显然是物流链上。企业在面对整个供应链时,最大的障碍在于信息的流通和有效地合作。至此,信息平台的建立将会实现良好的沟通和排除浪费和重复能力。绿色的注脚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因为信息可以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很多地方,大大降低腐蚀绿色供应链的可能性。

第四,构筑绿色供应链解决方案。

正如马士基的供应链碳削减计划(SupplyChainCarbonCheck),物流公司应该整合资源,开发绿色供应链解决方案以占据占据物流行业金字塔的顶端。第三方物流在网络以及对货物流动的各个环节比较熟悉方面存在优势,可以通过简化、动态、高效的管理模式,降低了成本和复杂程度,能够更大的灵活性整合客户的需求,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碳足迹。

中远集团通过数据挖掘开拓高端服务市场,为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夯实基础。中远集运借助于精细化管理核心业务系统,对前几年的经营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不同航线的经营形势并进行相应的运力调整和服务创新,从而开拓出价值更高的细分市场。2008年中远集运率先开发的上海-长滩快航,就是基于数据分析开发出来的细分市场新业务。该系统可以帮助中远集运进行基于单箱贡献值的核算,支持包括销售贸易区、客户、合同、货种、货流等不同视角的贡献值分析,实现了集装箱运输生产经营决策活动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罗云桂.环境成本内部化探析[J].价格月刊,2007,(09).

[2]张金生.缔造中远物流的明天-专访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叶伟龙[J].中国储运,2007,(01).

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案篇3

在绿色供应链改造过程中,由于原材料的环保性要求加大了原材料采购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使得供应商的选择更为重要,怎样在将成本降到最低的同时能够保证维护整个供应链的畅通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信任关系,已经成为具体操作当中的瓶颈。本文通过对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的特殊环境分析,提出应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在该环节的成本进行分析,从而对供应商进行选择。

本文从企业自身寻找解决方案,对应用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可提供借鉴作用。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和第二部分对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历史文献进行介绍之后,第三部分对绿色供应链特点及其供应商采购成本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是作业成本法核算的适用性分析。第五部分通过具体案例阐述这一方法在实际中的适用性。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同时概括了该方法在供应商选择中的优势及局限性,对其在绿色供应链以后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供应商选择

activity-Based-CostinginSupplierChoosingofGreenSupplyChain

abstract

theSupplyChainmanagementconceptisgenerallyacceptedinpractice,meanwhile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misacceptedbycustomers.Duetothischangeandalsothedevelopmentofenvironmentalcriteria,greensupplychainmanagementbecomestheimportantstrategyofcompanysustainabledevelopment.

intheprocessofgreensupplychainre-organization,theenvironmentalcriteriaforrawmaterialmakethepurchasingmoredifficult,whilethechoosingofsuppliersmoreimportant.tooptimizethecostandmaintaintherelationshipbetweenstageshasalreadybecomeachokepointinoperation.thispaperanalyzesthecostingreensupplychainsupplierchoosing,andsuggeststouseactivitybasedcosting.

thispapertriestofindsolutionfrominsideofthecompany,whichishelpfultogreensupplychainusingcompany.

Keywords:Greensupplychain,Costcontrol,activitybasedcosting,Supplierchoosing

目录

一、序言1

二、文献回顾2

三、绿色供应链成本特点2

(一)绿色供应链概述2

(二)绿色采购中的成本3

四、作业成本法的实用性及模型建立5

(一)作业成本法的实用性5

(二)作业成本法的模型建立5

五、案例分析6

六、结论与局限8

(一)结论8

(二)局限性及建议9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9

一、序言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不同于以往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对于“绿色”的要求:最少环境污染原则。由于绿色产品生产的成本增加,使得产品价格随之上升,抑或产品毛利率的下降。消费者在同类型产品选择的过程中只有在与同类产品同价格下才会选择“绿色产品”,在失去社会效益承担社会成本的同时,这样的选择机制就给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增加了另一原则:成本最小/优化,效益最大化原则。

从企业角度出发,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有:寻求政府政策优惠,加大宣传增强消费者认同以及自身削减成本等方法。然而,如果要最终使得在各行业目前市场占有率都比较小(约5%)的绿色供应链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获得一席之地,那么必须要在企业内部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顾客下达订单之后,与供应商的接触就成了整个供应链生产的源头和重中之重,它首先决定了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对于一个非供应链源头的供应链厂商,维护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绿色供应链当中,由于原材料的采购选择相对较难(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提供厂家数量有限导致市场竞争较少,难以取得市场优势),这又给绿色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带来了更大的合作要求:加强并保持这种合作之间的信任。这也就意味着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的过程中不能只看重成本的机械降低,或者说应该使得这部分成本“最优化”。

供应链成本管理在以前的学术研究中已经有过很相近的讨论:多是从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进行比较)或从供应链的信息流系统创建及管理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在前人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绿色供应链的成本管理办法,试图从绿色供应链的特殊要求着手具体解决这一“环境-效益平衡”的问题。由于绿色供应链中对产品符合环保要求的控制增多,针对这一间接费用增加的情况,采用作业成本法就更加适合具体的企业运营过程。全文一共分五个部分对作业成本法在绿色供应链供应商选择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的序言部分对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的简单概述;第二部分是对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回顾;第三部分是绿色供应链特点及其供应商采购成本的介绍;第四部分是作业成本法核算的适用性分析。第五部分是案例分析,结尾是结论和本文所提供的成本核算方法在供应商选择中的优势及局限性,以及对其在绿色供应链以后发展过程中应用的展望。

二、文献回顾

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环境因素的思想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只是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次要方面提出的,大规模、有意识的研究绿色化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1992年到1999年的几年时间里,众多学者进行了返回物流的研究,返回物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制造商如何回收自己的产品和包装物,以达到成本最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目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研究都还没有完全摆脱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还没有用生命周期分析法(LCa)和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等生态评估工具来具体分析、评估整个供应链的环境影响,从财务方面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也可谓数量有限。

近年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发展较快。webb于1994年研究了一些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通过环境准则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同时注重再生利用,并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40万美元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英国工程和物理研究委员会(ep—SRC)和英国汽油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个公司资助了一项称为“eSRC全球环境变化计划”的研究,也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主要研究方向。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推出iSo14000系列标准,促使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更加活跃。1997年,min等人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以及绿色采购在节约材料减少废物污染中的作用。1999年,Beeman则将一些环境因素引入供应链模型,提出了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方式。Hock则研究了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此外,通用汽车、福特、惠普、宝洁、耐克等许多企业也积极研究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其中,通用汽车还被美国环保局(US—epa)认定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进入21世纪,从财务方面研究绿色供应链的方法才出现倪端,其中考虑应用原有分析供应链成本的方法在环保要求的情况下具体分析的文献较多。德国的aStefanSeuring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多,他在2006年的“GreenSupplyCosting”中的研究更多是对绿色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总结性概述,提出了作业成本法在这一环境下更优于目标成本法的原因。新加坡国立大学的HsienH.Khoo则在铝制造业中的运输问题上建立了关于环境-成本平衡模型的探索。在我国,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引入也是近几年的事情,虽然关于供应链财务成本管理的文章非常详尽,但对于引入环保参数这一变量以后的研究并不系统,与实际结合的程度也不够深,可以说在刚刚起步阶段。

三、绿色供应链成本特点

(一)绿色供应链概述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掀起了一阵将供应链加入环保因素的研究思潮。绿色供应链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没有达到统一的结论,参照供应链比较常用的提法和绿色制造的定义,可以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资源效率尽可能高,并使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绿色供应链管理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引入“绿色”理念,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到废料回收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得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能源消耗和环境负作用最小,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

可见绿色供应链管理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全部过程。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分销和绿色物流、绿色消费以及绿色回收七个环节。(其管理体系结构如图3—1所示。)

图3-1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图

我们可以看到绿色供应链的双重特点:

1.它具有原有供应链的“整合”特点。在物质链和信息链的双向流动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整体中的不可缺的环节,企业除了考虑自身利益外更应考虑整个供应链的战略方向。

2.它具有“绿色”特点及环保特性,这里笔者要强调这一环保特点体现在以上七个环节中的每一个部分,而不仅仅是最后一个环节-绿色回收。

绿色供应链的第二个特点导致了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特殊地位:由于环保要求使得有绿色供应链下的产品比同类产品的盈利空间更小,消费者在同类产品选购的时候,只有在该“绿色产品”的价格低于或等于同类产品的情况下才会购买这类产品。这就使得绿色供应链下生产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只有5%左右(GreenSupplyCosting,aStefanSeuring,2006)。

在大力推广绿色生产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具体分析绿色供应链中具体环节的成本构成特点,以此提高该类产品的竞争力。由于绿色采购是整个供应链中原材料成本的产生过程,基于其直接典型的特点,本文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二)绿色采购中的成本

绿色采购中的采购需要考虑其在供应链中的战略特点,所以一般采购成本的构成并不能够囊括绿色采购成本的所有。另一方面,原材料的特殊环保要求使得它比一般供应链中采购成本又多了一层含义。在此,我们引入“绿色战略性供应商成本”这一概念。

1、绿色战略性供应商成本的概念与特性

绿色战略性供应商成本是指绿色供应链中采购企业将要发生的、与特定供应商相关的成本。它有四个特性:

(1)成本主体:该成本发生的主体是采购企业而不是供应商。

(2)成本属性:该成本在供应商选择的时候还只是一种预计。

(3)成本动因:该成本是由特定供应商引起的,供应商的选择决策结果决定了该成本的大小。

(4)成本性质:该成本符合对于绿色供应链的各项相关要求。

2、绿色战略性供应商成本的内容

由于这一概念中的战略性特点,价值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必须得到维护,同时考虑到供应商管理和采购的全部过程,这一成本的组成部分如下:

(1)供应商关系维持作业成本。该成本是企业维持与供应商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所发生的成本。它与采购的数量和种类无关,导致这类成本发生的因素可能有:身份认证。大多数绿色供应链的生产企业在寻找供应商时都会发生对于供应商的初次考核成本,例如沃尔马全球采购就需要对其供应商在生产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面评估从而保证产品符合标准;谈判,基于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关于订单的特别产品计划、污染较少、交货要求和途径(例如铝制造业中对于产品的运输就有严格要求);企业根据谈判结果及供应商的情况,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产品结构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息交换平台的构建和维护(如供应链信息流的信息平台,在比较成熟的供应链中可能会有信息共享的信息系统表现出来);企业整理、维持关于供应商身份、特征和业绩表现等档案并对供应商进行业绩定期评估等等。

(2)交易作业成本,该成本是采购交易作业发生的成本,主要是由于每次向供应商发出订单、确认订单状态以及收到原材料之后检查购进货物的数量质量的检查成本、搬运和接受成本、存储成本等。其中与绿色环保要求相关性比较大的新发生成本主要在订单跟踪以及检查、仓储环节上。

(3)缺陷作业成本:这是由于采购的缺陷而导致的企业发生的额外成本,这和下文将提到的购买原材料的直接成本中的损耗概念是不同的,其意义主要是指由于购进货物的送货不及时而导致的生产延迟;由于购进货物质量缺陷而导致返工、停工待时以及对下游客户的不利影响等。或者说这部分主要是期间费用的概念。

(4)采购的直接成本,除去交易作业成本中的运费仓储费等,这部分成本的概念只是最直接的价格成本。企业可能取得的成本节约主要在于规模优势,由于绿色供应链目前的规模较小,再加上原材料节约、对原材料的特殊要求,能够购买大量材料取得数量折扣的难度较大。这一优势的取得更多的可能需要依靠长期的战略关系的维护。

绿色战略性供应商成本总体上应该包括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并且其中的首要内容应该是供应商关系维持作业成本,因为在价值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与供应上建立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对抗关系、信任关系。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一般供应链中的企业多会选择信任关系。在信任关系中,企业和供应商必须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长时间的沟通达到开放性交流,双方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

在绿色供应链中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以下几种困难:

供应链管理中企业的全面质量控制和Jit(适时生产)等要求,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供货及时性快速性等因素的要求相当高,并且侧重事前控制;

绿色供应链对采购材料的环保要求、对于供应商所提供产品的生产条件、仓储条件、运输方式都有所制约。从某种程度来说是要求供应商与厂家一起承担原来所不用负责的社会成本。

我国当前大多数供应商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其环保的要求,因而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考虑我国国情,不能盲目地将那些未满足环保要求的供应商排斥在外,应积极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新型的战略联盟关系。核心企业必须意识到,在现实社会里,供应商和分销商与自己一样受到严格的环境规则的约束,一旦某一个供应商由于违反了环保法规被迫关闭,整条供应链的运作将被迫停止。所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当为其他企业提供相应的培训或技术支持,以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能力,保证供应链的连续运作。供应链管理某些方面的小小成功会对供应链管理产生巨大的杠杆作用,标兵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正是在利用杠杆效应的积极方面。

四、作业成本法的实用性及模型建立

在绿色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中,由于成本构成的特殊性,选择供应商达到成本最优是控制成本非常有效的办法,主要因为通过供应商的选择在制造源头减少成本,优化成本结构。

一般的学术研究会对供应链中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选择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两方面。目标成本法更多的集中于对管理上的分析,在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中,无法根据环保要求的增减或其他变化而设定专门的差值项每次进行比较分析。所以,目标成本法更多的适用于供应链中成本的管理方面,在核算绿色供应链的特殊成本构成中并没有特别作用。

(一)作业成本法的实用性

相对于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更适合绿色供应链的成本分析,尤其是与供应商特定相关的采购成本:

1.作业成本法可以将绿色战略采购成本按不同的形成原因归纳开来(我们将其归纳为四种不同的动因)。

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原始的成本分析方法并不能深入的将每个动因产生的成本逐个进行分析,并且可能会对特殊环保要求所产生的成本造成歪曲。作业成本法将成本管理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成本对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产品”层次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管理目的定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成本对象。其意义不仅在于成本计算的精确性的层面,而且已经深入到价值链重构,乃至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中。因此,利用作业成本法不仅能够计算出与特定供应商相关的作业成本以进行供应商的选择评价,而且能够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对这些作业进行优化,最终起到优化价值链的作用。

2.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方式与作业成本法的思想具有相似性。

首先,供应链中的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的比例较高,与作业成本法适用的条件不谋而合,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包含的项目很多,在运营成本中比例很大。其设计的间接费用比例升高,如物流和仓储的信息管理等活动产生的费用,且绝大部分不能够归入直接成本。而作业成本法正是针对制造费用(生产企业)和间接费用(生产和服务企业)比例很高的企业而提出的。

作业成本是一个过程,超越了界限,将直接与间接成本与每个成本动因相结合,与供应链中的环节连接更紧密。将这些成本分配到各个服务中去,更有利于绩效评估和成本节约。

(二)作业成本法的模型建立

接下来我们应用作业成本法将我们的采购成本进行具体分析:

在这里,我们用单位采购成本对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特定采购成本进行分析。通过此项分析力图可以对不同的供应商的成本类型进行比较,同时在不同的单位成本中选择最优项。

S=p*Q+∑Ci*Di

Si=C0/Q

其中,S为绿色战略成本的总成本

Si为单位产品的采购成本

Q为采购的产品数量

p为采购的单位产品价格

Ci为除直接价格成本之外的其他三个成本动因发生次数

Di为每个成本动因会引起发生的成本

首先解释一下该模型选择的分析方法:

第一,S=p*Q每种单位产品价格与产品数量的乘积即我们在第三部分所提到的产品的价格成本。是表现最直接的成本形式。但是这部分成本并不能代表企业与该供应商所发生的特定采购成本的真实水平。

第二,∑Ci*Di其实是供应商关系维持成本、交易成本以及缺陷成本三种不同成本之和。其中,关系维持成本中的内容更多的会在原有的会计系统中被分类为费用,因此这里我们所说的实质广义上的成本,即将费用算在整个采购所发生的项目中,作为财务支出的一部分。这种分析方法在人力资源会计等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中也都有应用。

第三,该公式在成本分析中的应用:更多的作用于成本分析,而不是成本核算。这是广义成本的定义和模型设计目的决定的。最终取得每个供应商的战略总成本之后可以对这些不同选项进行比较,选择成本最优项,即最适合企业的供应商。

五、案例分析

根据第四部分我们建立的模型,我们具体例证关于此构成本模型的分析应用。

SHG厂是一家跨国公司设在上海的大型塑料粒子和胶板制造工厂(这句话需要再润色一下)。它的原材料采购主要有各种不同的化工产品(如聚乙烯、聚丙烯、聚酰亚胺、聚砜、聚甲醛、聚四氟乙烯、aBS树脂、聚碳酸酯、聚酯、聚酰胺等),产成品主要是不同类型的塑料粒子、塑胶板、塑胶膜。2006年,该工厂进行了eHS和公司内部的StaRpLant(星级工厂)评选。该评级主要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对该跨国公司全球范围内的工厂进行评估并以工厂所达到的等级评定“星级”。

为了接受这次评级SHG厂的管理层及员工对自身的经营过程进行了全面的供应链改造,同时,重点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提高了环保水平,以达到五星级标准(最高级别)。塑料厂的特点和一般性机械制造厂不太一样,由于充当原材料的化学制品的质量和等级不同,同样一种原材料由于环保安全程度的差异大多数可以在生产现场直接观察到污染的生成:例如所用的聚乙烯硝酸酯,不同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由于防尘性能不同,可能导致厂房内部的粉尘在厂房外二十米清晰可见,甚至飘落在更远范围内的楼宇内。这些现象促使该工厂对原材料的采购进行了重新分析和审视。

进行绿色供应链改造的前后,工厂的产量大体上没有发生改变,但从成本结构到成本大小都有很大的变化。

进行环保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工厂的生产部门及财务部门对其成本动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对总成本影响比较大的是原材料采购种类、采购品种的数量、为了符合相关部门需要而进行的环境治理费用,以及有些环保性能低的原材料所造成的机器停工维修成本。

经过绿色供应链成本分析之后,发现新的供应链采购难度有所增加,而且在原有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并不完全符合总公司要求的情况下,重新对即将采购的环保要求达标的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再次询价、议价,以至于重新选择不一样的供应商。下图是企业与某供应商采购所发生的财务支出:

表5-1SHG厂绿色供应链改造前后的成本差异

改造以前初步改造以后

每种化学材料的平均价格$/ton(精确到十位)400430

原材料总量ton494.5472.1

化学材料的价格成本$197,800202,960

由于原材料采购种类不同

引起的机械维护等成本$17,22118,746

合同成本$50,000

与原材料相关的成本总额$215,021271,706

由以上结论可见,在初步改造之后的第一次会计结算时,与原材料相关的成本总额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用设立的公式对该情况下的成本进行分析,可知:

(1)价格成本202,960$在进行绿色供应链改造之后反而比改造以前上升了5,160$。

(2)供应商关系维护成本体现在合同成本的50,000$上。这是由于更换新的合同条款所造成的。

(3)采购交易作业成本没有发生很大变化,所以在此没有列举。

(4)缺陷成本:由于新进原材料的变化使得部分机器增加了一些调试过程,如控温控压调试,以及设计外故障的排除。

在SHG工厂对其采购流程进行初步改造之后,我们得到的成本变化方向确实与一般进行该类型改造的企业一样,随着成本的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在骤减,甚至于有可能会使得小部分产品的成本接近原预定价格。这就意味着为了保持必要的利润空间企业必须调整价格,而原有的定价机制并不允许这一调整的实现。因此,企业必须在调整成本结构的过程中不降低成本额,保证原有的运营环境。

在之后的会计结算中,企业考虑是否应当更换供应商时所发生成本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表5-2SHG厂绿色供应链改造后更换供应商成本比较

更换供应商比刚改造成共时成本节约继续与原供应商合作比刚改造成功时成本节约

每种化学材料的平均价格(精确到十位)p,($/ton)4201041020

原材料总量Q(ton)4639.1)457.214.9

S1=化学材料的价格成本p*Q($)194,4608500187,45215508

S2=材料采购种类不同引起的机械维护等成本C1*D1($)17,94580118,781-35

S3=本C2*D2($)35000150001055039450

S=材料相关的成本总额

=S1+S2+S3($)247,40524301216,78354923

单位产品采购成本S/Q($)534.3520518474.1535433

在这两个不同的供应商选择中,由于企业迫于经营环境和财务数字的压力以及上级的指标压力,不得不加紧与供应商的谈判,同时在精简节约原材料的同时加快机械调试,然而由于环保指标的要求,在短期内迅速找到新的符合标准的供应商为数不多,其发生成本于原供应商水平比较具有竞争力的只有表5-2中所列出的一家。

价格成本方面由于新供应商在谈判时所作出的让步,使得材料的价格低于原供应商的价格水平,同时原材料的总量下降了9.1,相当于上一次核算的19%.原材料单价上面也有大幅下降。这样仅在原材料的价格成本上就节省了8500$。

另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善就是合同成本,还要继续发生35000$。采购部门对第一次结算时的供应商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只是将其中的2种原材料改变了供货要求,其余的都是通过进一步的价格谈判或者对原有合同中对原材料的规格要求有所变更,从而使得这一次的合同费用要小于一开始与原厂家所发生的合同费用。这一举措将变更供应商所要发生的成本降到了最低。

然而,虽然在更换供应商的同时已经使成本有所减少,但是上一阶段进行绿色供应链改造时花费的财务支出已经成为沉没成本,这一环节的成本是在原始成本上的附加,所以应在这一阶段的新老供应商之间进行比较。

我们发现,由于老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已经达成,所以虽然之前阶段所花费的财务支出较多,但这里我们所看到原有供应商的价格成本以及合同成本都远远低于新供应商的水平。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原有供应商的单位采购价格要低于新供应商60$,相当于新供应商单位成本的12.3%.所以SHG厂最终选择的是继续维持与原来供应商的关系。

我们不难从以上的例子中看出所谓供应链中企业于供应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是怎样在财务数字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对价格成本S1,缺陷成本S2以及供应商关系维护成S3的分析发现维持原供应商在压低价格的同时也无形中节省了谈判成本。这也就是前文中我们强调需要维护供应商关系的原因。

虽然即使在这一阶段的总成本仍然比改造之前要稍微高出一点(1,762美元)对于新环境,只要成本的发展方向继续之前三个月的发展方向持续降低,企业必然会使成本升高所影响到运营过程的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本案例的选取有它自己的典型性,例如塑料制造厂对环境的敏感性、改造的迅速性、显著性。在塑料制造业企业自身环保意识较强的情况下又加上上级的评优压力,使得绿色供应链的改造工作有了必然性和紧迫感。但是如果在其他运营周期比较长的行业或者是其他环境下实施对绿色供应链的改造,可能实际工作中收效的速度会有所减慢。

六、结论与局限

(一)结论

通过对绿色供应链采购成本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绿色供应链在进行改造的初级阶段难免会造成成本上升的局面,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应当具体分析与供应商相关的采购成本,在具体应用时,原有的成本分析方法并不能准确地找出真正提升了成本的源头,因为绿色供应链中的许多间接费用和因环保要求所增加的成本隐藏在原本被称作为“费用”的科目里,并没有被真正的吸收到与该供应商的采购成本相关的采购成本当中来。相比之下,作业成本法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能够将成本分拆为价格抑或是其他方面的成本动因,并能够将交易成本、供应商关系维护成本以及缺陷成本等未能直接分配到采购成本中的部分具体落到特定供应商,从而进行分析。

SHG厂的例子从该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改造之前到改造完成初期以至到后期的供应商关系维持/变更阶段,具体分析了其不同时期的成本特点,强调了成本最优而不是最低的原因:供应链中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需要维护、绿色环保要求使得这些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这对实践中真正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将起到借鉴作用。

(二)局限性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具体找出了一些绿色供应链采购成本的结构特征,并描述了具体应用时在作业成本法的帮助下分析成本从而改变成本结构降低成本的过程。但是在这一成本分析到成本降低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

1.行业类型的不同可能会影响本文中公式的应用范围。第四部分所提出的成本分析模型主要是应用于生产周期较短的制造性行业,在其它的服务性行业中,由于原材料成本本身就没有分析的必要性,而必须改换其中的成本动因;其次,在生产周期比较长的企业也不能够很快的发现成本的优化效果,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的事前决策能力;再次,某些企业上游供应商为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形势的,供应商的选择范围就更有限,解决霸王条款和进货渠道较少的特点更多的只能靠赢得有关政府的支持。

2.企业的管理水平。由于有些企业的生产及财务管理水平有限,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流集中到某一平台进行分析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企业就应当在保证了信息流的及时性和畅通性之后再进行成本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有些企业的信息系统虽然比较完备,但是其中的数字并没有全方面的更新,这样的情况是无法得到准确的有关供应商采购成本的分析结果的。

3.本公式并没有将企业在绿色供应链改造后有关价格成本中的材料损耗进行分析,这些因素更多的属于直接成本,所以应当在企业的财务体系中就有较完备的分析体系,这里就不赘述了,但在具体的供应商选择中应有所考虑。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

1.markBernstein“UsingtheSupplyChaintoHelpYourSupplierReduceYourtotalCostofownership”wordtrade2005June

2.Fisher,m.,J.Hammond,w.obermeyeranda.Raman“managingSupplymeettoDemandinanUncertainworld”,HarvardBusinessReview72.5–6:83-93.1994

3.Handfield,R.B.,ande.L.nichols“introductiontoSupplyChainmanagement”(englewoodCliffs)1999

4.Hilton,R.w.,m.w.maherandF.H.Selto“Costmanagement:StrategiesforBusinessDecision”2000

5.Kaplan,R.S.,andR.”CooperCostandeffect:UsingintegratedCostSystemstoDriveprofitabilityandperformance”Bostonma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7

6.Stefana.Seuring“GreenSupplyChainCostingJointCostmanagementinthepolyesterLiningsSupplyChain”,Gmi2001Spring

7.张小林,李培雄,龙佩林“绿色奥运”理念下构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绿色调控体系,《体育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8.黄慧婷:刍议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集团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9.洪香: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成本构成与控制,《管理宝鉴》,2005年第3期

10.桂良军: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第4期51-95页

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案篇4

Keywords:construction;greensupplychain;environmentsupport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096-03

0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载体,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过多的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其造成的后果已远远超出了环境的负荷能力;雾霾、沙尘等环境问题随之而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可持续发展,正逐步成为政府、老百姓所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建筑业企业应用价值链理论,往往是站在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考虑能源和材料的节约;并未真正站在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去考量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运营方案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面对严峻的环境压力,将绿色建筑理论和供应链理论相结合,是保持建筑业可续续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1绿色供应链的涵义

绿色供应链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制造业。近年来,绿色供应链已经应用于建筑业,绿色建筑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建筑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以绿色建筑设计、施工技术等相关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所有参与方、使用方,其目的是从项目前期策划、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勘察设计、招标、项目实施、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直至项目运营维护和最终的拆除报废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2建筑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2.1绿色环保理念企业要把绿色写入企业愿景,明确绿色战略方向。业主方企业的大力支持是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但是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因此,企业在决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仔细分析自身的状况,要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明确认识实施目标。

2.2绿色规划首先应该确立总体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主要包括尽量保护现有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减少建筑能耗,降低短期的开发成本和长期的运营成本,确保建筑产品价值增值。在项目的规划选址阶段,应符合各地区总体发展规划,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同时对建筑的朝向、采光、绿化率、交通环境、水资源管理和环境整合、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有效利用等方面的规划都要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注重其可行性。

2.3绿色设计建筑设计上应着力改善建筑形体、改变建筑结构、增加可使用空间,使其达到LeeD的指标,尽可能在保证经济技术可行的条件下,采用低能耗、高效率的设备系统,降低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特别是运营时期的能源损耗。为业主和使用者提供高质量、低维护及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使得业主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

2.4绿色采购采用大量选用低能耗绿色材料。目前,绿色材料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绿色材料的研发仍处于不断发展中,绿色材料不仅要求材料无污染,还要要求其生产过程无污染;同时选用高效率低污染的施工机械,以提高环境经济绩效。

2.5绿色施工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尽可能避免对周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力争实现“四节一环保”目标。①应该尽量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不断优化施工方案、降低施工用水(尽可能利用雨水、二次用水)、用电和施工噪音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注重施工工艺的细化,减少不必要的建筑废料的产生。②垃圾回收管理是再生资源的重要方面。应该在施工现场设置一些经过特别设计的废料箱或斜槽,用于收集可再生垃圾。还应注重建材生产废料、建材包装废料、拆除废弃物等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尽可能进行绿色精装修以缓解每户单独装修带来的额外资源损失和不定时的噪音污染。

2.6绿色运营和维护建筑产品绿色运营使用和维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场馆、公路、机场和大型写字楼、民用住宅等建筑的后期运营管理和维护工作更为复杂。专业的物业公司应该构建绿色运营维护管理平台,加强对节能、节水、绿化及环境监管力度,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2.7绿色报废建筑物拆除报废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而这些建筑垃圾通常都是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剔凿的砖石、混凝土碎块、废钢丝、装饰废料、废电线和各种预埋件和金属配件,其中大多材料都可以重新再回收利用,比如废金属可以重新回炉,经过再加工制造成各种型材;废砖、石、混凝土经过粉碎可以代替砂,用于搅拌砌筑砂浆等等。对于需要拆除报废的建筑物,我们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能够利用的一定要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二是无法再利用的建筑垃圾和废弃物要妥善处理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3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实例应用

该项目工程位于青岛市崂山区,占地面积68000m2,容积率为1.5,绿化率达42%,所有户型为精装户型;该项目于2013年7月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在业主方需求的带动下,通过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全过程,伴随整条绿色供应链专业职能分工和相互协作,以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为媒介拉动整条价值链实现增值。

3.1绿色规划、绿色设计

①该小区规划倡导绿色出行理念,倡导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模式,该项目规划的交通线路流畅合理,规划的主要出入口距离搭乘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②对该项目进行日照、采光、通风等专项计算机模拟分析以确保该项目的室内外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要求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及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根据建筑日照要求和对光的需求量在园林绿化规划时合理搭配低丛灌木和高大乔木。为保证房间通风质量,本工程户型设计时力求所有户型所有房间全部带窗,保证通透,并在客厅、卧室设有气流控制阀,保证冬季通风效果。③本小区的非机动车道路铺设渗透性透水砖,透水砖下铺设由碎石、砂组成的反滤层,通过透水砖的孔隙吸收雨水;增加雨水的自然渗透,补给地下水资源。本项目透水地面的面积为2857.32m2,室外地面总面积为7143.3m2,透水地面面积比为40.02%。

3.2绿色采购

①本工程所有户型为精装户型,且小区组团设有中水处理系统,卫生间多使用节水器具,如节水型虹吸式排水坐便器、感应水龙头等。一年运营数据显示,本小区的节水率可以达到30%以上,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率也超过了25%。②本工程外墙保温采用挤塑聚苯板厚度30mm,挤塑聚苯板导热系数0.03,是外墙保温材料中性能比较好的材料,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达到0.86w/(m2K)。本工程外窗采用断热铝合金低辐射中空玻璃窗(6+12a+6)传热系数达到3.0w/(m2K),玻璃遮阳系数0.57,气密性为6级,水密性3级,可见光透射比0.40。其各项指标均满足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范的各项要求。

3.3绿色施工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购置数台废渣粉碎机,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经过分类、剔除后,把标准砂与建筑垃圾碎屑按照1:1比例拌合,制作强度可达5mpa的抹灰砂浆。该项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建筑垃圾的外运工作负担,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回收再利用建筑垃圾约300吨左右,节省垃圾清理费和材料费(砂)约合18000元,扣除购置的粉碎设备折旧,净收益约合13000元。

3.4绿色营销在我国房地产销售中,消费者长久以来注重最多的因素往往是价格、区位、配套设施、户型等;对建筑节能的认知度不高。近年来,随着政府、新闻媒介的大力宣传,大众对环境和节能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消费群体对于“绿色”、“节能”的接受程度亦不断提升,借此契机企业通过公关、宣传策略,突出强调绿色节能建筑标识,强调建筑节能与家庭日常支出之间的密切关系。

3.5绿色运营该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采用科学的节能管理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垃圾回收、分类、清理制度,小区每个住宅楼下设有3~4个密闭的垃圾容器,由清洁工人专人负责生活垃圾袋装存放外运,防止居民无序倾倒而造成的二次污染。小区的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92%以上。

小区采用公共区域和泛光照明采用自动照明控制系统,实现根据工作季节,作息时间,照度变化对照明系统进行自动管理;定时开关各种照明设备,达到最佳节能效果。

4建筑业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环境支持系统

4.1政策、法律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来规范建设过程中相关行为,使建筑节能步入法律化轨道。同时,对于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给予如财政、税收政策等相应政策扶持,鼓励业主自觉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纳入设计、施工过程中,形成自上而下的强烈推动力。

4.2科学、合理、完善理论体系的支持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上,我国是相对欠缺的,由于我国有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起步较晚,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因而缺乏成熟的程序、规范和典型的成功案例作为参考,间接造成了建筑企业对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风险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对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结果缺乏信心的现象。应结合我国建筑业现状,加深建筑业绿色供应链具体可行的方法和理论研究,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用于具体建设工作的指导,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高效运行。

4.3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

①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手段。高效的生产、施工技术和污染预控、处理技术是建筑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保证,而生产技术落后,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成本偏高就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相关企业自主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最大瓶颈。②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首先,企业可以借助信息网络、数据库技术迅速及时了解和把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政府相关部门颁布实施的各项政策,以及各承包商的资质、信誉情况(如是否存在被降级、挂黄牌等信息)。其次,企业应加快推进建筑业材料设备采购网络化进程,通过数据库进行材料设备的快速浏览、比对、采购,可以有效控制绿色材料、设备的进货渠道,保证材料设备质量。再次,可以尝试推广绿色营销的发展,例如网上房展、虚拟看房等。当然,这些上述技术的广泛推广时需要政府部门制定有效措施,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

4.4文化背景的支持从宏观而言,全球范围内已经刮起了一场声势浩荡的绿色风暴。我国各个行业都大力倡导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这些条件都为绿色供应链管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从微观而言,对于供应链内部的建设过程参与各方,应该意识到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所付出的额外成本小于社会和企业所得到的长期效益,即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项目及整个企业的价值增值,符合价值管理理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案篇5

关键词:绿色奥运;绿色供应链;绿色采购;绿色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2008年奥运会举世瞩目、规模空前。北京百年奥运不仅观众和运动员数目空前,所需设备的规模也是巨大的。比赛前后体育器材、用品的运送、储存和人们的旅游、娱乐、餐饮等活动都要求物流系统化、专业化、国际化。如何快速高效、降低成本的物流组织来保证赛会的正常运行,是北京百年奥运成功的关键。

一、国奥会政策与北京百年绿色奥运的内涵

国际奥委会政策导向为申办国在申办、组织、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以及在受奥运会应直接影响的举办奥运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能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绿色、环境绿色、物质绿色和意识绿色等几大方面。2008北京百年奥运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要求把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和系统的保障制度;广泛采用环保技术和手段,大规模多方位地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绿化美化和环保产业发展;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自觉选择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项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大幅度提高首都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

二、北京绿色奥运中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北京奥组委在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当中提出2008年奥运会要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要突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并要求奥运的组织工作高效、创新。北京奥运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奥运三大理念的重要体现和竞赛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在运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还相对的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我们又没有举办奥运会的经验,因此我们借鉴国外的经验,优化2008年北京奥运物流系统配置,制定供应链和采购绿色化管理规划。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防止企业因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消耗人类社会的有限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确切定义,目前理论界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总的观点是指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环境保护意识,把“无废无污”和“无任何不良成分”及“无任何副作用”贯穿整个供应链中,这就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因此,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当今时代与绿色奥运的迫切要求。

2.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包括内容: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的选择、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包装(环保包装)、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绿色回收。绿色设计:称环境设计、生态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绿色材料的选择:是指具有良好使用性能在制各、加工、使用乃至报废后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能耗少、资源利用率高,对环境无污染且易回收处理的材料。可以选用可回收重用材料、可再生材料、可降解材料、易处理材料、分类设计材料、生物降解材料、无毒材料等。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工艺规划就是要根据制造系统的实际,尽量规划和采用物料和能源消耗少、废弃物少、对环境污染小的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绿色包装(环保包装):是指在商品包装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突出考虑了环境保护问题的包装,一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商品包装,都可称做绿色包装。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其主要包括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的产品。绿色回收: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生命周期结束之后,若不回收处理,将造成资源浪费资源导致环境污染;绿色产品回收要考虑产品及零部件的回收处理成本与回收价值,确定最佳的回收处理方案,获得最高的回收价值。

3.北京绿色奥运中供应与采购的特性

据专家预测:2008年奥运会直接相关的物流量约为417.2亿元;间接相关的商品物流量为4.91亿元;直接相关的废弃物物流量10.8亿元;3项相加,预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关的商品、废弃的物流总录约为432亿元。为国外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务,能够引发3500万美元的餐饮和购物消费,每人要为这些游客提供450吨的食物和10万吨的生活用品奥运会期间每人在奥运村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垃圾是30吨,总共有600-900吨的废弃物需要处理等等。

奥运物流内容不确定性强:奥运物流不仅量大,不确定性也强。在奥运会举行期间有许多与物流有关的意外事件发生,而且这些事件发展迅速,需要尽快解决。因此物流管理者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计划失灵的各种情况及采取应急措施。在储存方面的不确定性更为明显。据研究,一般奥运会举行期间,40%的仓库用来储存比赛器材,60%的仓库用来储存未知的物品。由于需求不确定性,物流管理者必须不断调整仓库物品的摆放以适应新的存储需求。

三、2008北京绿色奥运中供应链和采购绿色管理的基本对策

1.科学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完善奥运绿色采购机制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运用管理学及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研究北京市奥运物流系统的运营主体选择、运营所遵循的原则、运营目标。供应企业应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分析自身的状况,结合绿色奥运的特点,明确认识实施目标。科学规划绿色供应链管理完善绿色采购机制。

2.成立综合物流指挥中心将业务流程重组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机结合

业务流程重组(BpR)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其核心是从本质上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变按职能部门划分进行“内部横向型任务管理”的机制,为“跨职能部门的纵向型任务流程管理”。降低由于环保不达标而导致的供应链中断或延误的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因此,北京奥委会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成立一个有组织协调能力的综合物流指挥中心,确保奥运物流绿色通畅。

3.注重奥运中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制定完善的采购计划

北京奥组委要保证比赛期间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需要改变企业的管理理念;奥运期间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应寻找资信度高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企业内管理专家和业务骨干人员共同组成总体规划组,对企业的领导和员工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培训,提供新的管理模型,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成功率。制定出相应的采购计划,确保比赛顺利进行。

从国际奥委会政策导向和2008北京奥运理念可见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管理的全新理念,是全球管理的新趋势。绿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体育赛事也要树立绿色管理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绿色管理思想、制定绿色管理策略。为绿色奥运成功举办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张余华.绿色供应链的管理[J].天地文化,2002,(11):86-87.

[2]汪应洛,王能民,孙林岩.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国工程科学,2003,(11):83-87.

[3]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8-19.

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案篇6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对策

一、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的问题分析

纵观我国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管是微观上,还是宏观上都存在许多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尚未建立完整的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体系

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重视绿色供应链的绩效,但是其对于如何管理绩效以及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管理体系,仍然是比较模糊的。我们不能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不能只执行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而没有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这样是不能全面地反映绿色供应链的绩效水平的。

(二)缺乏一个合理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只是针对企业自身的内部职能和员工,它的数据来源于企业财务的结果,并不能准确反映供应链的运作状况,它只能评价企业的职能部门的绩效,而不能评价企业的业务流程,更不能科学地评价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并且它只能用于事后分析,这时的偏差已经成为事实。

(三)企业的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不协调

企业的组织结构主要以职能专业化为基础,部门的划分很具体,适合相对稳定的市场。当下信息技术的发达、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员工的自我实现等,皆要求企业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业务流程的需求。

(四)企业没有很好地发展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

要想提高绿色供应链的绩效管理,不仅要依靠高效的供应链运作机制,还要建立简洁的供应链系统。我国的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在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时,不仅没有建立科学的沟通和交流机制,也没有形成科学的合作方式,并且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不是长期的。

(五)信息传递比较滞后

信息流通渠道不通畅、信息的传递不及时使得传递的内容失真。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都依赖于系统内部信息的高度准确的传递,供应链上信息传递的不及时和失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牛鞭效应,这种效应带来的后果就是制造商的库存产品堆积如山、产品成本提高,最后缩减企业的生存期。

(六)缺乏绩效管理的相关人才

国内企业界人士对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知之尚浅,相关的专业人才很少。目前,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绩效管理思想的发展、传播和实施,阻碍了零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步伐。中国企业要想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取胜,必须要充分认识供应链绩效管理的重大意义,将供应链绩效管理摆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位。

二、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的对策

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时,企业应该根据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建立完整的管理系统,不断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针对上述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的对策如下:

(一)完善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体系

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采用科学的绩效管理方法、评定供应链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评定供应链成员的绩效完成情况,进而改善供应链绩效存在的不足,提高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水平。

(二)建立合适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选择绩效指标时,企业应根据供应链的战略目标确定重点的工作任务,找到关键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于财务结果,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反映供应链的动态运营情况。因此,新的评估激励系统必须清楚地认识供应链中利益与风险分配的作用,正确分辨各企业在整个供应链获利的过程中所做的贡献;设计和采用能反映供应商、制造商及用户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对象的范围应扩大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上。此外,应尽可能地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的方法,把绩效度量的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情况的信息上。

(三)改造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企业需要摒弃原有的按职能划分部门的管理方式,可以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重新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为此,企业需要准确掌握业务流程的设计,区分重点业务流程和一般业务流程,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

(四)企业加强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合作关系

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的核心是成员企业之间的紧密衔接,包括他们之间的竞争策略以及协商策略的衔接。供应商为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让供应商了解企业的销售能力以及顾客的购买需求,从而实现共赢的目的。

(五)完善信息系统

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必须以先进、完善的信息系统为基础,把销售终端的顾客的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上游的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这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如果没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对庞大的数据处理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六)培养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的人才

为了解决G色供应链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加大对相关方面的人才的培养力度,引进多层次的人才。此外,我国企业应积极组织并参加供应链绩效管理的研讨会,在更新观念的同时对国外企业先进的绩效管理思想加以学习和完善,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思想与管理模式来逐渐壮大国内绩效管理人才的队伍,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飞速发展,使其能够与世界强手同台竞技。

(作者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

[作者简介:王娜(1992―),女,山西永济人,硕士,研究方向:组织创新与网络治理。]

参考文献

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案篇7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环境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日益频繁,造成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使人们从此起彼伏的灾祸和日趋严重的公害中逐渐清醒过来,开始认识到工业革命以来那种不顾地球生态环境的“高消费、高投入、高污染”模式,属于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因此进入90年代以来,各国的环境战略经历了一场新的转折,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新的绿色战略趋势,这就是向资源利用合理化、能源利用节约化、废弃物产生少量化,对环境的冲击向无污染、少污染的方向发展。在这种绿色浪潮的冲击下,产品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逐渐兴起,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1,2]。传统的供应链是基于企业内部范围的管理,它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产品及成品,再把成品送到用户的一些企业和部门构成的网络,它涉及到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及标准件、核心制造商、销售商和最终用户,但它没有充分考虑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等,而这些涉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所要考虑的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和主要实施途径。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机理

绿色供应链管理或称环境供应链管理最早起源与国外,即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环境因素思想。20世纪70年代,一些学者只是把它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次要方面提出的,而大规模、有意识的研究绿化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1992年到1999年的几年时间里,众多学者进行了返回物流的研究,返回物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制造商如何回收自己的产品和包装物,以达到成本最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目的。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还没有完全摆脱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还没有用生命周期分析法(LCa)和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等生态评估工具来具体分析,评估整个供应链的环境影响。

近年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发展较快。webb(1994)[3]研究了一些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通过环境准则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同时注重再生利用,并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在美国科学基金资助下,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随后,北美的加拿大,欧洲的英国等一些国家都开始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广泛研究。min与Galle(1997)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以及“绿色采购”在减低废物中的作用。Beeman(1999)则是在供应链模型中注重考虑环境因素,提出了更为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模式。Hock则研究了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此外,通用汽车、福特、惠普、宝洁等许多企业也积极研究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目前,在理论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没有确切定义,一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实施的意义

虽然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现阶段并未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但从国际上对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重视的形势看,实施绿色管理将是一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发展的趋势。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讲,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企业应对竞争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大市场大消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的同时,创建我国的现代绿色供应链,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由于传统关税的取消,我国的产品将面临国际“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工业生产“绿色化”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对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销售和废弃物回收整个过程进行环境管理,实现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企业加紧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机遇。

企业开拓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消费理念非常淡薄。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发展供应链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来达到市场开拓的目的。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能赢得顾客,谁就能把握市场先机。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联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保证社会实现良性循环。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造业中的体现,它考虑环境和资源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使其作为人类生存的要素之一而直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战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间签订的国际性和地区环境保护公约多达20多个,确定了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具体要求,指导企业的国际环境质量管理标准iSo14001和iSo14040已经颁布实施,各国为保护环境而制定的法律法规越来越详细,越来越严格,公众对企业的期望也与企业的环境保护行动紧密挂钩,时代要求企业必须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保证企业近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统一。

给企业与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绿色供应链企业战略联盟是在行业内行业间建立的一种实施“绿色”管理的企业联盟,它不仅是一种信息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集合体,而且也是一种标准和意识同步的标准集合体、绿色文化的共同载体。在这样的企业的联盟中,要求其成员具备先进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绿色管理意识,以及贯彻和实施这些意识的能力和决心。在我国企业中建立这种战略联盟关系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给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效益。

三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供应链管理作为是一种战略管理思想,需要企业从全局出发进行规划,从战略性的角度去考虑供应链的地位。本文认为要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因此企业在决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仔细分析自身的状况,要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既能解决企业急需的问题,又能以较快见效的环节作为突破口,明确认识实施目标,确保成功。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在旧的环境下形成的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的建立跨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环境意识,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如其分的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企业各个层次员工的环境认识,让员工了解企业本身对环保的重视。

重视咨询和顾问的作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高投入,而且需要改变企业的管理理念;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时间和实施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为减少投入,保证质量和缩短工期,取得咨询公司和管理专家的合作至关重要。所以,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应寻找资信度高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企业内管理专家和业务骨干人员共同组成总体规划组,提供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新的管理模型,这对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建立精益企业。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污染,导致人类生存危机。防治污染应该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建立精益企业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所谓精益企业,是全面实行精益生产的企业,精益生产方式把生产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都视为浪费,要裁撤不直接为产品增值的环节和岗位,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取经济利益。因此,生产绿色化是精益企业的本质要求。

核心企业谨慎选择供应链成员。核心企业领头的供应链,向上联系供应商,向下联系销售渠道,不仅自身制定并严格实施环境管理标准,其上、下游厂商及最终用户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环境管理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所以,在绿色供应链构建过程中,核心企业对合作伙伴的评估和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考虑其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传统因素,还要采取适当的绿色指标体系对潜在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在绿色供应链运行过程中,核心企业还必须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了解其环保执行情况,将环保质量监督与合作厂商资格认证结合起来,把环境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往往是整体最优化的,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最有利的,具有很强的激励因素。

建立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绩效测量与评价体系。只有确切知道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效果,管理者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特点是:更为集成化,反映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程度;更加注重未来的发展性,加强绩效管理的前馈性;除了对企业内外部运作的基本评价之外,还关注外部供应链的测控;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并重,并且注重指标之间的平衡;产品符合绿色环保指标等等。目前可以应用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绩效评价方法有aBC成本核算法、平衡计分法等。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杰,屠梅曾,孙大宁.生态型供应链的设计及其管理[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7(3):10-12.

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案篇8

【关键词】建筑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成为当代建筑企业应当共同思考的问题。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很多企业已经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但此种管理方式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范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认知到绿色管理的重要性,改变管理的模式,使行业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一、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一)材料获取威胁环境健康

由于建筑企业的规模较大,其在进行施工时占用了大量的农田和土地,降低了当地的耕地面积,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建筑企业在获取施工材料时,通常要通过采砂和开矿来完成,易造成资源上的浪费,过量的开采还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影响资源的重建。

(二)噪声污染影响人们生活

由于建筑行业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使用到大型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在运行时产生了巨大的声响,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些建筑企业为了完成施工任务,不分昼夜的进行施工,引起了大量的社会矛盾。

(三)施工生产导致环境污染

建筑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向空气中释放大量灰尘和悬浮颗粒,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建筑活动所释放的二氧化硫等气体会破坏臭氧层的结构,引起温室效应。研究表明,在我国十大严重污染的城市中,有半数以上城市的环境问题是由于发展城市建设所引起的,城市发展的速度已经不及城市污染的速度。

二、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方法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符合现代生产要求的管理模式,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着积极的意义。建筑企业必须认清自身的不足之处,加深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开展绿色施工,减少不良施工因素对环境的破坏。

(一)开展绿色施工

建设行业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能源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尽量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降低所在地区空气污染的程度。在施工开始之前,管理人员要对施工环境展开详细的调查,制定出符合当地环境要求的施工方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加深其对环境保护、绿色施工等概念的了解。做好施工场地的节水节电工作,降低环境压力。在施工中要尽量使用预制构件,提高施工材料的重复利用率,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研究表明,采取绿色施工的方式能够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显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我国香港地区多年来一直坚持绿色施工的理念。香港地区地少人多,土地资源十分短缺。该地区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都会秉承绿色施工的理念,将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整齐的摆放,使空间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香港地区在进行施工建筑时,很少出现尘土飞扬的现象。我国其他地区应当效仿香港地区的施工方式,加强对绿色施工理念的了解,减少因建筑施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二)合理选择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选择是施工中的关键步骤,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不仅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也能够使工程满足建筑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在选择施工材料时,首先施工单位要做好市场的调研工作,选择信用度较高的供应商,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降低运输的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对供应商的售后服务进行综合评定,确保施工材料的应用价值。其次,管理者应该建立评估竞争机制,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料展开评估,确定其是否符合绿色施工的标准。设置淘汰标准,将不符合施工标准的建筑材料淘汰出去。即使施工材料满足绿色施工的标准,也要定期对材料进行复核,保证各个施工阶段能够合理的衔接。另外,施工企业还要做好材料的替补工作,如果供应商无法提供合格的施工材料,企业要及时更换其他的供应商,以保证施工能够正常进行。最后,管理人员要设立专门的材料监督小组,对原材料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督,保证施工材料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做好绿色回收工作

在当前的建筑行业施工中,当建筑物达到使用年限时,一般要对其做报废处理。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施工材料的回收利用,以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因此建筑企业在进行施工时,要固守两个原则,一是合理的利用施工材料,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是要对无法利用的资源进行妥善的处理,降低报废处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材料的使用上,施工人员要详细了解材料的性质,掌握其使用方法。在废弃材料的处理上,要争取将材料进行二次利用,使建筑材料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材料显示,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意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如欧洲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有85%的钢铁炉渣被回收利用,且大部分用于民用建筑。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已经有97%的钢铁炉渣被用作水利工程和道路工程的建设,节约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我国的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开展的较晚,现在仍处于发展阶段。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市场要求,我国的建筑行业必须认识到绿色回收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资源二次利用率,使建筑行业的发展满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结语

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应用于建筑行业的施工管理中,能够减少资源上的浪费,增强建筑行业各个项目之间的有效合作。由于建筑施工所涉及的范围较大,所使用的施工原料较多,其造成的土地浪费和噪声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建筑行业必须对这种现象进行冷静的分析,改变管理制度。开展绿色施工、合理选择施工材料、做好绿色回收工作,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真正的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秋良,康海贵,周鹏飞,陈栋.建筑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型与实施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04).

[2]谢婷婷.基于建筑工程承包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11(23).

[3]张月h.建筑业绿色施工过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1).

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案篇9

你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世界上唯有一件事能让你愤慨不已:环境问题。两极冰山融化,汽车尾气使我们的城市窒息,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动物种群向雌性化发展,癌症数量暴增?解决方法只有一个:消费!买车吧,买洗涤剂吧,还有汽油!尽管消耗煤气和水电吧,在大卖场里奔跑吧!为什么不呢?因为一切都在引诱我们:“一起来,用X产品,拯救地球”;“购买Y产品,你将创造一个更加清洁的未来”;“使用Z产品,大自然感激你”2007年,正面运用环保宣传语的广告增加了3倍。

对于绿色制造,很多人执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这会使企业成本攀升,从而丧失竞争力。而事实上,由于耗材的减少,企业反而能节约一部分成本。而消费者也更倾向于购买环保产品,哪怕价格略贵。正如Ge公司的伊梅尔特(JeffreyR.immelt)所说,“绿色就是盈利”。地球的资源有限,如何运用有限资源创造无穷价值,是企业在追求永续经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且恒久的课题。

近年来,有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绿色浪潮逐渐成形,促成这股潮流的成因,包括:绿色消费意识的抬头、国际竞争力驱动变革、对社会责任的觉醒、绿色商机的浮现、经济效益的诱因以及绿色环境管理观念的逐步成熟。

追求低成本、高效率、及时反应市场等关键要素,已是上一回合的竞争重点;今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得加上新元素:绿色观念、绿色设计、绿色流程、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绿色行销等,以更具效率、更符合生态的设计、生产制造与服务,来满足消费者。而企业的绿色思维、观念、做法,如果起步太晚,创新缓慢,竞争力随时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看来温特(Georgewinter)在其《企业与环境》一书中所说的“总经理可以不理会环境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将来公司必须善于管理生态环境才能赚钱”这句话,正在得到应验。

产业链上的绿色竞争

欧美国家关于“绿色供应链“的研究由来已久。1994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进行了”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便在汽车产业中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人口密集的加利福尼亚州于1991年率先作出规定,所有汽车制造商从1998年开始,在该州销售的“无污染”汽车必须占其销售总量的2%,2003年达到5%,2005年达到10%。去年,加州出台新的政策,规定到2016年所有新型汽车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减少30%;如果这条法规获通过,汽车生产商不得不将燃料利用率提高约38%。目前,生产商也在积极改良发动机,寻求替代燃料,开发绿色材料。与此同时,一些国家要求进口汽车要进行绿色认定,要有绿色标志。有些国家以保护本国环境为由,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产品环境指标,来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本国。

数年前,荷兰消费者杂志《ConsummateBond》做了一项调查评估报告,报告中因Sony公司的环境绩效不理想,将其生产的电视机评鉴为“合理”购买等级,而其他两家公司ittnokia与aristona则被评为“最佳”购买等级。此份报告出炉后,使得Sony在荷兰的市场占有率一举下跌11.5%;而ittnokia与aristona则分别创造73%及113%的年营收成长率。此外,2001年,Sony在荷兰销售的游戏机中,被发现超量的镉,紧急停止130万台成品出货,造成庞大的损失。

由于忽略绿色生产及绿色消费的代价太为惨重,因此,Sony痛定思痛,成为推动环保与企业社会责任最积极的企业之一,除了成立环境管理团队积极运作之外,更设立“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办公室”,以确保原料、零件、材料供应商不仅符合环保的标准,还要符合社会责任及人权等新领域的要求。从教训中汲取经验,奋力改善,Sony更藉由绿色产品设计,超越竞争对手,重新取回市场的发球权,也让品牌形象更上一层楼,成效至为显著。

领先的全球企业正在推动供应商履行环保责任。许多跨国公司,如宝洁、雀巢、特易购和联合利华,正推出新的举措,鼓励供应商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如果能使供应商公布这些信息,就会迫使成千上万的供应商和工厂采取措施,对抗气候变暖。企业之所以采取这些措施,是因为他们担心政府会针对气候变暖的问题制定更加严厉的法规,因而增加业务成本。

许多美国公司都相信,联邦政府会在未来几年内就气候变暖问题立法,其中可能会涉及到税收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手段。不仅如此,企业相信,在政府颁布法规之前就采取行动,而不是被动应对,会使他们在市场中占得先机,并被消费者视为可信赖的企业。企业的环境绩效会对其品牌形象产生直接影响,因为投资者和股东、消费者和客户以及企业员工都开始把环保责任当作评估企业的标准之一。

“逆向供应链”是当今人们日益重视的观念――其实质是,企业通过复用原有部件,寻找意想不到的降低成本的新方式。

例如,耐克利用所回收鞋子的橡胶鞋底,将它们制成操场以及其他运动设施的表面材料。柯达和富士都会利用用过的“一次性”相机进行再生产。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新的协作关系,使这一理念更进一步,并减少大量的废弃物呢?企业可以将它们的逆向供应链联入逆向供应网络,通过逆向供应网络配送二手部件以及所生产的副产品,对它们进行反复利用。

一些专家注意到在中国已有一些企业正在探索使用处理过的废水帮助提炼石油这一设想,并建议在炼钢过程中用来冷却的水,一旦变热之后,可以送至酿酒厂帮助发酵。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业务流程,它主要着重于识别和提高企业在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和管理资产等方面的效率。这个流程因需求而开始,并伴随着对满足这些需求的供应商及相关关系的追踪和评估而结束。它是一个双向的网络,也是一个涉及把产品或服务从供应商传递到消费者的组织、群体、活动、信息和资源的系统。

产业链断裂的前车之鉴

以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为导火索,国内众多乳品企业纷纷落马,多达22家中国乳品企业被卷入这场浩劫。一时间,全国恐慌声、讨伐声一片。至此,三聚氰胺事件由个别企业行为上升为中国乳品行业整体行为,中国乳品行业爆发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仔细研究整个事件,并非仅仅是企业道德缺失和管理疏忽那么简单。更深层次是由于国内乳品产业链某一两个环节缺失而造成的全行业灾难。

乳品行业竞争激烈,高端乳品市场几乎被外资品牌抢占,国内企业大多在中、低端市场徘徊,市场份额抢夺激烈。另一方面受限于原材料、运输成本上升压力,企业利润空间受挤压,要缓解压力,只能将其分摊出去。

如何分摊?先看一下中国乳业的模式。从饲料、养殖、生产、加工到终端,企业基本控制了产业链中、下游,即生产、加工、运输、终端上架。而上游的奶源基本以市场性收奶为主,主要通过收奶站,从分散的奶农那里收奶,再辅以自有牧场为辅的形式。可见,乳品行业原奶的收购模式属于“企业+中间收购商+奶农”形式。在利润受挤压的情况下,中间收购商和奶农似乎可以成为企业缓解利润受挤压的一个成本分摊点。

随着成本的上涨,饲料的价格也一涨再涨。另一方面企业又压低收购价格,中间商在收购原奶时就形成了造假利益驱动。

近几年,我国的乳业增长迅猛。从1997年人均不足2公斤,到近年人均多达17公斤左右,给乳品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高增长。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国内乳品增长率高达40%,行业的快速增长使企业把精力、物力、财力集中到提高利润、抢占市场份额之上。而忽视了不受企业控制的上游,放松了对上游的监控力度。

在急速狂奔的增长率面前,加工厂扩张,渠道扩展,市场扩张。奶源也出现了紧张局面,各地出现抢奶事件,也降低了收奶标准。

另一方面,在较高的增长率面前,企业为快速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做“加法”,扩大企业规模。利用品牌输出的方法,使很多小厂成为大企业的贴牌加工厂。三鹿由于没有自己的养殖场,通过收购中间商的奶源,没有直接管理权,就出现了中间收购商无有效监管的情况,加上利润所趋,在中间收购商这个环节就很难得到产品质量的保证,出现问题就有了可能性。

综上所述,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对产业链源头控制力度的薄弱,就是导致国内22家乳品均出现奶源受损的原因。三聚氰胺事件导致国内乳品企业出现空前信任危机,在国内企业忙着“灭火”时,外资乳品品牌乘机开拓市场,整个乳品行业或将因此遭受重创。

因产业链导致行业整体受损的其实还不止乳制品一个行业,几年前,湖北钢结构产业链缺失就有6成项目订单被外商抢走。

可见,整体行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只有保持合理的利润和整条链上的利益共享,产业链才可以持续健康发展。

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往往长于市场营销,而弱于对价值链的控制,通过这次“三聚氰胺”事件,市场就给我们的中国企业上了一堂课,这堂课的主题就是“控制产业链”。

跨界合作

新的环保趋势要求调整供应链的传统评估体系,并把企业的环保绩效也纳入其中。环保因素也应该被纳入到企业运营目标之中。

领先的企业已经承诺设计新的供应链,并把环境保护战略融入其中。为推动整个供应链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持续改进,这些企业需要与供应商开展协作,而现实中,他们的确在增强与供应商的协作。协作范围从确定每家企业的环保工作范畴,到确定工作重点,以致提供公开透明的报告。企业和他们的供应商应该借助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推动实际和持续的环境改善。

在对全球制造业订单“优胜劣汰”的争夺中,“沃尔玛(wal-mart)价格”通常被作为将生产成本降至最低的代名词。

沃尔玛首席执行官李・斯科特(LeeScott)告诉数百家中国顶级供应商,沃尔玛打算利用自己的市场支配力,获得低价以外的东西。

斯科特宣布针对沃尔玛供应链及其在华零售业务的一系列目标,其中将包括减少水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包装以及承诺开发更加可持续的产品。

沃尔玛负责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麦特・基斯特勒(mattKistler)表示:“我们的环保足迹基本上已经遍及整个公司的供应链。因此,我们有能力真正建立起质量更好、价值更高的世界级供应链。”

仅在美国,估计沃尔玛每年就会售出大约3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它们来自于约3万家中国工厂,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0%左右。

这家零售商还将推动由美国环保协会(environmentalDefenseFund)牵头的新一轮“绿色供应链行动”(GreenSupplyChaininitiative)。该协会是一家非营利机构,与沃尔玛合作研究美国的可持续性问题。该项目旨在与单个供应商就节能和其它问题开展合作,预计会扩展到其它的美欧供应商,再覆盖2万家工厂。

美国环保协会表示:“我们将利用全球零售商的市场影响力,帮助中国出口商创建一个绿色的竞技场。”

过去3年,沃尔玛在美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包括开发太阳能系统和推广可持续性更强的产品,如低能耗的灯泡。今年,它还引入了包装记分卡,来评估包装商在减少包装浪费上的努力。

在沃尔玛,鲜明的企业环境策略始于2004年与其合作伙伴、客户、社区领袖、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系列会议,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沃尔玛找到其在社会中的定位。

卡特里娜飓风之后,李・斯科特宣布,企业新的重心将放在环境认知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企业之一,在持续的全球扩张之中,我们面临着环境问题”。

斯科特在一次领导层演说上告诉其合作伙伴:“天然资源,比如鱼、食物和水,只有在生态系统受到维护和保护时才会得以维持。在此,两个世界的说法――一个是沃尔玛,另一个是其它世界――是不存在的。”

自从那时起,该公司开始研究一整套全面的环保措施,涉及包装、物流和店内运营等等。就在不久前,沃尔玛开始关注其供应链,以弥补在供应商运营及产品上的浪费。企业战略与可持续性发展副总裁安迪・鲁宾(andyRubin)这样说道,沃尔玛不雇佣外部咨询专家来为这个零售巨头制定战略。相反,该企业采用草根策略。鲁宾是三人小组的一员,该小组协调企业战略,让各管理者承担起责任。但是潜在的环境保护的想法则来自基层业务人员。

例如,沃尔玛的海产品采购人员与水产公司共同制定策略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鲁宾指出,过度捕捞已经抬高了海产品的价格。与这些生产者一同努力不仅有助于改善环境,也会使沃尔玛的采购成本降低,这使得公司能够继续让消费者节省开支,并保持其长期低价的承诺。

鲁宾承认,沃尔玛对于环境策略的分散型执行途径将会使其产生一些不可预知的结果,但是他认为,对于沃尔玛这样大规模和大范围的企业,不可预知的结果和经营区域有关。“一旦我们采取行动,就会有很多结果,可预知的和不可预知的。这就使得我们的机会增多我们要尽量听取更多人的意见,以便我们对这些结果有所把握。”

到目前为止,沃尔玛的供应商一直在讨论征集改进环境策略的办法,并向零售商(沃尔玛)做出反馈和表达对环保策略的认识,这有助于其调整环境政策,鲁宾这样说道。

对于那些将沃尔玛的环境改革运动看作是公关策略的怀疑者,鲁宾坚持认为,时间会证明他们的目的十分纯粹。“从最初我们就说:‘从我们的行动,而不是从我们的承诺来判断我们。’我们正在这么做是因为它对业务发展有利。和两年前相比,如今有更多的人相信我们,在两年之后,会继续有更多的人相信我们。”

供应链上的绿色管理

考虑到供应链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污染物,不断变化的环保要求正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交付以及老旧产品处置等多方面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我们越来越重视整个供应链的环境管理战略。

iBm在《绿色中国――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履行企业的环保责任》白皮书中指出,企业首要工作之一是制定具体的路线图和详细的行动计划以实现环保目标。这要求企业采用系统的、实事求是的方法(进行规划),并采用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予以落实)。同时,它还要求企业培养新的能力,有效进行环境管理。企业应当投资于战略能力的培养,确保在更广泛的业务运营中改善对环境的影响。这些战略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发现需要改善的环保领域,提高运营和能源效率,评估供应链伙伴的环境绩效以及优化供应链运营的能力。

――调整供应链的传统评估体系,使之涵盖环境绩效。

中国环境恶化的现状表明,企业需要调整其经营理念。传统上,供应链被定义为一种单向的、综合的生产流程,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并交付给客户。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人们应该对供应链管理的评估体系进行调整,引入废弃物的产生和回收以及减少资源消耗等环境方面的考虑。

传统上,对供应链管理的设计、建模和分析大多只重视优化原材料的采购和最终产品的分销,并且主要从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等经济角度进行考量。而环境友好型的供应链,则要把产品和流程对环境的现时和长期影响均纳入考虑范围(即所谓的产品管理计划和流程管理计划)。

人们已经广泛地认识到降低对环境的损害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如提高盈利能力、避免罚款或相关法律处罚。不过,如何把环保目标纳入到运营目标框架之中并使之有机地融为一体,仍然是人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许多领先的企业已经承诺与那些重视环保的供应商合作,并制定章程要求对供应商的环保工作进行评估。这些章程涵盖了提供生产、物流、废弃物回收和处置等服务的供应商伙伴。

――运用绿色关键绩效指标优化供应链。

在建设优化的绿色供应链方面,一项主要工作是制订合适的绩效考核机制,以衡量当前流程和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大多已经建立了针对传统供应链的考评机制,如成本和客户满意度。但对于环境考评体系而言,虽然很多公司已经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原则要求采用环境友好型的流程、遵循监管要求、提供环保许可、报告、记录等,但仍需要培养一些必要的能力来切实予以执行。目前,一些领先的研究项目正致力于开发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以帮助企业培养管理绿色供应链的核心能力。

――量化环境影响的能力。

评估采购、生产、回收和其它供应链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助于企业发现优先需要改进的领域,并找到有效的改进方法。了解自身供应链对环境影响的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相关环保项目改进其供应链运营,并积极地与客户沟通其改善环境影响的成果。这些企业在环保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将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并被视为对环境负责的品牌。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某些技术应用来评估实施环保项目前后,企业自身及主要供应商生产、物流等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对环境影响的量化评估还为改进供应商管理及供应链运营奠定了基础。

――评估供应链伙伴的能力。

供应链伙伴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成本和环境绩效。许多企业都为原材料、物流服务、废弃物处置服务等供应链伙伴制定了正式的行为准则、标准。对供应商环境绩效的预评和定期复评已经成为领先企业全面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案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绿色化;外部性;矫正

一、引言

在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人们对供应链绿色化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供应链绿色化强调供应链上的企业与合作伙伴在环境保护方面进行良好的协调和合作,通过采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及技术手段,来减少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对环境的负作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供应链绿色化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材料选择、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和绿色回收等环节。绿色设计是以环境资源为核心概念的设计过程,即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等),并将其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的同时,保证产品的物理目标(基本性能、使用寿命和质量等);绿色材料选择是一个系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复杂问题,要求不仅要考虑材料的可制造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工作性能,更要考虑其绿色性。这样才能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满足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等多方面的要求;绿色生产要求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制造工艺,以使原材料和能源获得最大限度利用,最低限度地输出废弃物,且要求排放的废弃物对自然界和人类无害或易于分解,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绿色物流就是在运输、保管、流通加工、包装和装卸等物流的全过程中,尽量减少物流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提高物流效率;绿色营销就是企业根据绿色市场需求和其他相关环境和社会因素,制定并优化营销组合方案。它包括收集绿色信息、研发绿色产品、建立绿色营销渠道、开展绿色促销以及进行绿色定价等活动。同时,企业还需要通过宣传来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绿色回收是一种从消费者利益出发,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行为,包括及时回收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和环境破坏的产品、并负责免费矫正,对消费者不满意的产品和旧产品负责回收处理,回收自己生产的包装物,等等。

供应链绿色化是一种正外部性很强的活动,它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极大地增加社会福利。而与此同时,正外部性又是制约供应链绿色化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供应链绿色化的正外部性,提出了链内正外部性和链外正外部性的概念,分析了正外部性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并分别针对链内正外部性和链外正外部性提出了一些矫正措施。

二、供应链绿色化的正外部性

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是指没有在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的一个经济主体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外在影响。根据影响的不同,外部性又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获得额外利益或外部收益,此时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负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蒙受额外损失或外在成本,此时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供应链绿色化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它会“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获得额外利益或外部收益”。这种正外部性又可以分为链内正外部性和链外正外部性。

链内正外部性是指当链上某企业为供应链绿色化做出努力时,给链上其他企业带来的收益,如减少或消除整条供应链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或避免因环境问题引起的制裁;使供应链具有更高的声誉和更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增添供应链的无形资产,扩大产品的市场;降低最终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使最终消费者只需付出更低廉的价格就能得到更安全、更环保的产品,使供应链赢得竞争优势;等等。

链外正外部性是指链上企业的供应链绿色化努力,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收益,如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社会治污成本;有利于净化社会精神文化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三、供应链绿色化正外部性的负面效应

供应链绿色化的正外部性在增加社会福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比如破坏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抑制供应链绿色化的积极性等。

首先,链内正外部性使供应链企业可以“搭便车”,无代价地享受到链上其他企业绿色化努力带来的成果。这可能会使一些企业在供应链绿色化活动中不积极配合,或阳奉阴违,这必然会引起其他企业的不满,破坏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甚至导致供应链的崩溃。

其次,链外正外部性则会抑制供应链绿色化的积极性,导致绿色供应链的产品供给不足。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于图1来说明。假定供应链绿色化的私人边际收益为mpR,社会边际收益为mSR,边际成本为mpC。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供应链绿色化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这使得绿色供应链的产品供给水平Q1低于社会最优水平Q2。

四、供应链绿色化链内正外部性的矫正

为了克服链内正外部性对供应链绿色化的负面影响,供应链企业应该建立一定的选择机制、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来使链内正外部性得以矫正。

首先,要选择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的合作伙伴,同时合作伙伴也要具备一定的开展绿色化活动的能力。以沃尔玛为例,其Ceo李・斯科特在纽约召开的“克林顿全球倡议论坛”上就宣布了公司接下来针对商品包装的一项改革计划。这个计划正式执行的时间表定在从2008年开始,目的是当年减少5%的包装材料。李・斯科特说:“改进包装意味着减少浪费,更少地使用材料,并且在交通、制造、航运和存储方面节省资源。”2009年11月1日,沃尔玛将向全球两千家供应商推广他们的包装计划,这将成为沃尔玛未来筛选供应商的一件工具。

其次,通过价格激励、订单激励、投资激励等形式,鼓励合作伙伴积极投入到供应链绿色化的活动中。

另外,对于未对供应链的绿色化做出应有的努力或确实无能力达到供应链绿色化要求的企业,减少订单甚至停止合作,以避免“搭便车”现象的产生。

五、供应链绿色化链外正外部性的矫正

供应链绿色化链外正外部性的矫正要靠政府,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将供应链绿色化所形成的社会收益转为私人收益。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全社会加强环保宣传,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同时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推动全民“绿色消费”,让那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失去生存空间,提高绿色供应链的私人边际收益。

第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和人体安全、健康的法律、法规,并在实践中严格执法,为全面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向绿色供应链提供政府补贴。政府通过对绿色供应链在信贷、税收、转移支付等方面给予优惠。例如,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对绿色技术的研制开发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对取得绿色认证的企业提供可贴息贷款等,降低绿色供应链的边际成本;政府还可以通过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者进行补贴,来提高绿色产品的需求,从而提高绿色供应链的私人边际收益。显然,通过政府补贴,或者能使边际成本线mpC下移,或者能使私人边际收益线mpR上移,从而使得绿色供应链的供给提高。在许多国家得以运用的押金返还系统就是一种很好的补贴方式。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建立了针对废油的押金返还系统,当时德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废油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这对空气、水源及土地均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在该系统中,政府针对新油征收一项税费(押金),税收收入存入一项特殊的基金中,政府利用该基金自主返还押金。

第四,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与完善环境的社会举报制度、生态决策参与或听证制度、环境改善的督促制度等等,并通过资源配额、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核发、排污申报登记等措施,促使企业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绿色经营。荷兰在运用排污费政策控制水污染方面拥有丰富的成功经验。1969年,荷兰河流水域中有机水污染物的含量非常之高,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许多河流已变成死亡之河。1970年,荷兰政府颁布了《地表水污染防治法》,禁止没有排污执照的企业或个人向地表水层中排放污染物,同时,对排污企业或个人征收排污费。政府利用企业及个人缴纳的排污费制造污水处理设备。到1990年,荷兰的河流及下水道中重金属污染物和总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量均削减了一半,污水处理设备又将河流中的有机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至600万pe。工业企业对于排污费的反应最为强烈,1969-1990年,其每年的有机物排放量从3300万pe降至880万pe。

参考文献:

1、胡继灵.论供应链绿色化的成本与收益[J].经济问题,2006(3).

2、黎诣远.微观经济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赵奕.沃尔玛“绿色风暴”逼近中国供应商[n].第一财经日报,2006-09-25.

4、巴里・菲尔德,玛莎・菲尔德.环境经济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杨娟美,邵康,王伟芬.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分析[J].管理观察,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