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十篇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十篇

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0:09

人体工程学的运用篇1

关键词室内设计;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师;室内环境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47-0049-01

abstractthispaperbrieflyintroducestherelationshipbetweenindoordesignandergonomicsfirstly,andthenliststheusageofergonomicsinthedesignofindoorlightenvironment,indoorcolorenvironmentandindoorsoundenvironmentandsoon,summarizestheSignificanceofusingergonomicsininteriordesign,andfinallyputforwardthatonlyifinteriordesignersuseergonomicsknowledgeininteriordesign,canobtaintheharmoniousofindoorenvironmentandpeople.

Keywordainteriordesign;ergonomics;interiordesigners;indoorenvironment

0引言

室内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的学科,主要目的是要创造出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安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而人体工程学就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室内设计中的人机学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例如室内光环境的设计、室内色彩的设计、室内声环境的设计、室内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寸及组合布置等等。

1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1室内光环境设计

在人们所获得的信息中有80%来自光引起的视觉。因此,创造舒适的光环境,是室内设计的主要研究课题。室内采光分为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天然采光不仅对人的视觉及健康有利,而且人们可以通过窗户看见室外的景色,同时也是节约能源的最基本的手段。天然采光的主要部件是窗户,窗户分天窗与侧窗,常见的天窗有矩形天窗、水平天窗、锯齿形天窗、下沉式天窗等。侧窗窗型越宽视野越开阔,越高光照进深越大。常见的侧窗如落地窗,视野开阔,可以取得与室外环境的紧密联系、高台窗可以减少眩光,并可以给良好的人安定感和私密性。可根据室内环境的需要选用不同的窗型。

人工照明设计即利用各种人造光源的特性,通过灯具造型设计和分布设计,造成特定的人工光环境[1]。照度是衡量室内光环境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室内照明设计中照度分布要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如工作区域内,一般照明均匀度不宜低于0.7;非工作区的照度应低于工作区的照度等。同时,室内光照环境还应保证适宜的亮度分布,通常被观察物体的亮度如果为相邻环境的3倍时,视觉清晰度较好[2]。

1.2室内色彩设计

室内色彩应利于人们生活和工作情绪的稳定,并满足空间的使用功能的要求,这是室内色彩设计的一般人机学要求。如办公空间及居室的色彩直接影响人的生活因此使用纯度较低的灰色系列可以获得安静、柔和、舒适的空间感觉。而快餐店使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可获得欢快、活泼与愉悦的室内气氛。

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时也会影响人的健康。比如,粉红色会给人温柔舒适感,但长期生活在粉红色的环境中会导致视力下降、听力减退、脉搏加快,因此在居室设计中不易大量运用;较小的空间以白色为主色调会使空间获得宽敞感,但患孤独症或抑郁症的人不宜在这种环境中长期居住。

1.3室内声环境的设计

室内声环境设计首先要避免噪音,其方法很多,如采用具有消音隔声功能的楼板,门窗,同时还可以用吸声板作室内墙面。除此之外,不同的室内空间环境对声环境的要求也不同,如教室、演讲厅等室内要求各处有良好的语音清晰度,音乐厅、剧场等室内要求能获得优美悦耳的音质。这就要求声环境设计要考虑到室内空间的容积、室内空间的形体、以及席位的数目等多种因素,根据不同的室内空间功能要求,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同时还要避免回声、声影、声聚焦等多种内声缺陷[3]。

1.4室内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寸及组合布置

随着室内设计的发展,家具、设施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加,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寸及组合布置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如壁柜首先要按人机工程学的原则根据人体操作的可及范围来布置,其次要根据物品的使用频度设计不同的存储区域。再如,餐桌面必须保证每人至少有600mm宽的手肘空间,桌面与膝盖间要保持100mm~200mm的间隙等等[4]。

2室内设计中运用人体工程学的意义

1)为人在室内空间的活动范围提供主要的参数依据;

2)为室内物理环境提供最佳的人体适宜的参数;

3)为室内空间及用具的形状、尺寸等提供主要的依据;

4)为室内环境装饰、装修设计的提供科学依据。

3结论

室内设计中运用人体工程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出安全、高效、舒适的环境,并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这就要求室内设计师能够将人的基本尺度及心理特征、生活特征、工作特征及运动特征等人机学知识运用于室内设计中,以寻求室内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

[2]李书青.室内设计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人体工程学的运用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4)01-0085-04

0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要求,教育部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上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对高等教育实施了重大改革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要求高等院校转变办学理念、拓新人才培养思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深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各行各业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后备军。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中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是我国工程教育界多年努力的结果。

所谓的卓越工程师并不是说其专业知识很丰富,也不是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在于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及自我获取知识、社会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1]。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是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是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增强毕业生竞争力的重要议题。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实现课程体系的模块化重构、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整合、课程顺序的合理性调整,为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参考模式。

1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前身是1982年创办的“交通运输管理”和1984年创办的“汽车运用工程”两个原交通部重点本科专业,1997年合并为交通运输专业。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建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部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1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二批试点专业,2012年、2013年先后获批重庆市、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该专业所依托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是重庆市重点学科,历史悠久,行业特色鲜明,在道路运输规划、运输节能与污染控制、交通运输安全、载运工具运用、物流工程等领域优势突出,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交通运输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山地城市交通畅通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为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办学30年来,交通运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保持了道路运输的特色与优势。近年来,为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综合化、信息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专业内涵向现代物流、综合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等方向延伸和拓展。

交通运输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以及运输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对交通运输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强调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多年来,按照学校统一要求,执行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部分组成,除课内实践外,另配有实践环节,包括各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从学分分布来看,公共基础课占44.17%,专业基础课占30.83%,专业课占8.33%,实践环节占16.67%。这样的课程体系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契合度较低,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明显偏少,而且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偏高、专业类课程设置方面也有不合理之处,见表1。

表1课程体系中各部分学分所占比重

课程学学分比

类型时理论实践例

公共必修112863.756.7539.17%

基础选修144905%

专业必修57633.752.2520%

基础选修31215.5410.83%

专必修64402.22%

业选修176926.11%

实践环节必修48003016.67%

合计288013545100%

通过对先前课程体系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对其体系下培养的工程师或毕业生的实况、社会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不强,工程素养不高,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等。进一步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尚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在此基础上,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并结合专业自身特点,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重构。

2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及内容

“卓越计划”的提出首先是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每门课程的知识内容体系要体现计划的要求,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的主线,树立工程教育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观念[1]。深度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提出背景、指导思想、主要目标,确定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体系、实践体系,基于当前的课程体系,提出改革的具体内容。从学生应当具备的科学、工程和人文三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切入,紧跟就业市场和升学需求,在知识、能力、人格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课程体系改革中重视层次间、平台间、课程群间的衔接性、关联性和逻辑性,每部分有各自的教学目标,有着对“工程素养”共同目标的贡献度。

2.1结构上实现分层次构建,形式上采用模块化编排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能较好协调和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结构,模块的数量和大小没有约定俗成,尤其适用于有多个目标、多项功能要求的复杂课程体系构建[2]。在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调整中,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限制,以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贡献度为依据,形成基于平台和课程群的18门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打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形式,以工程素养培养为主线,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eC2000国际专业认证标准为参照,整合教学内容,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层次性、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3个层次”、“6个平台”、“4个课程模块”,实现工程实践环节占比超过35%。3个层次为基础课程、专业支柱课程、专业课程层次,层次间强调递进契合关系;6个平台为科学与工程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外语课程、运输基础课程、经管基础课程、物流工程课程平台,平台间优化结构,增强交叉知识传递;4个课程模块为汽车运用、运输工程、物流工程、交通信息模块,模块间搭建专业知识框架,形成综合适用效果,目的是突出道路运输特色,适应现代运输行业人才需求,培养学生宽广深入的交通运输专业理论与技能。汽车运用课程模块强调汽车原理及检测、维修等车辆技术管理知识和能力,针对运输低碳环保发展趋势,开设“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国家精品课程)、“交通运输环境污染与噪声”;运输工程课程模块与国际物流发展趋势接轨,从客货运输角度掌握道路运输的理论和能力,适应城市综合交通的发展趋势,将公交、轨道交通、出租、汽车租赁等纳入到城市公共交通的教学内容中来,开设“现代综合运输系统”、“公共运输服务与营运规划”;物流工程课程模块突出物流理念的更新和物流工程的发展,开设“物流运作管理”、“现代物流工程”等课程;交通信息课程模块注重培养与交通运输工程相关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知识和能力,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应用,开设“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交通物联网”等课程,见图1。

2.2内容上形成系统性整合,总体上体现区域性特色

在课程内容调整上,加大整合力度。为了突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保证英语学习四年连续递进,将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缩减为1年,二年级开设“英语听说”和“跨文化交流”课程,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开阔国际视野;三年级开设“智能交通工程”双语课程,四年级开设“交通运输科技英语”课程,强化学生科技英语翻译应用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学术讲座、科技创新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融入英语外文文献查询、翻译和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引进国际知名大学原版教材和课程资源,强化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现课程内容和教材选用上的国际化。为了加强课程改革,将核心课程重新调整整合:适应新形势下综合运输系统的发展趋势,将原有的“交通运输工程学”、“运输组织学”、“交通项目评估与管理”、“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运输政策与法规”的部分内容整合为“现代综合运输系统”课程;为了突出管理过程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特征,在“管理学”的课程中增加组织行为学的内容,并融入居民的出行行为分析,开设“管理与组织行为”;考虑学生在深造方面对应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专业的培养要求,开设“交通工程学”、“汽车运用工程”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为了强化实践创新,实践融入课程教学,原有的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对应到四个课程群,并在课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穿插授课。增加实验室开放项目,增加学生企业实践教学比重,开设创新能力拓展项目,由学生根据“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追求实效”的原则自行安排。包括:各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科与专业竞赛、到企事业单位做实习生、当公益活动自愿者、专题社会调查、校外(含国外)高校知识进修等等。从学生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全面加强工程实践锻炼,形成“3+1”的人才培养形式,高度契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

为了体现区域性特色,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大以重庆为代表的山地城市、西部地区的相关案例,力求增加课程的实用性,保持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融会贯通。如“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以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的恒通客车、长安汽车等大型汽车制造商生产实践活动为例,采用现场观摩、企业教师专题授课、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学生工程素养的提升;“公共运输服务与营运规划”将当前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运输服务均等化、多模式运输体系构建及协调合作等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并将重庆市快速公交系统的规划、运营服务、效益评估、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展示给学生,力求阐释运输方式的适应性及公共运输服务的独特性等问题。

3培养模式创新助力工程素养提升

3.1校内培养强调学生参与

对于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工程知识密集的课程,应以课程涉及到的工程案例为教学背景,或结合工厂实际讲授,或在企业培训期间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强化[3]。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偏重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需要突出这两个方面。校内培养主要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善创新”的总体要求,优化设置教学课程体系,采用知识、案例、实践、考核传递链完成培养方案的落实。课堂教学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手段,以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激发起来,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创新、要求创新的意识。如“现代综合运输系统”及时地补充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学科的发展趋势,站在全球视野搜集工程案例,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对国际性问题开展研讨;“汽车构造与原理”将“汽车构造”与“汽车原理”两门课程内容整合,加强车辆结构及其运用检测方面的问题分析和探究,以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教学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渠道、多方式演示设备、软件的功能原理和操作流程,以引导、讨论、自主的方式为主,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运输组织学”采用集中演示、分组实验、分项指导的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课程考核方面,逐步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对调过来,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增加随机性考核环节,并以大作业的形式优化考试成绩结构,使得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低于40%,变注重考核结果为注重考核学习的过程,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习得。

3.2校外培养加强联合指导

校外培养以工程实践为主,开设36周合计一年的各类工程实践项目,其中重庆市各类企业结合自身经营范围合计提供18周的实践项目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依托国内大型道路运输企业新国线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校外实训针对校内理论课程展开,对应设置机电工程、专业认知、汽车运用工程、运输设施设备、道路客货运输组织、交通枢纽与场站、物流系统等内容,覆盖交通运输专业的主体专业知识领域和技能要求。为了避免工程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因重视实践,而大幅减少理论的极端现象[4],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成立工程实践指导小组,共同制定实践项目教学目标及内容,结合具体实践项目开设理论课时,实行双导师制,工作计划细化到以“天”为单元的学习安排。校外培养阶段,通过在企业的生活、学习、实践等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等。

4结束语

作为以道路运输为特色的交通运输国家特色专业,特别是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先试先行的探索。经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内容整合的课程比例达25%,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比例达43%,实践环节学分共增加3个,课程设计全部融入到校外综合实训中,使得学生校外实习时长达到36周。新课程体系以明晰的层次结构和多元的模块内容,凭借紧密的知识链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的全新格局,不仅改革了课程结构,而且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幅整合,吸取了国内外先进教学改革理念,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引导教师转化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内涵提升的目的。新的课程体系属于创新式的搭建,还需要经过更多的时间检验和实践验证,今后需要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薛铜龙,王小林,巩琦.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3):57-59.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人体工程学的运用篇3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网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及轨道交通运输设备与设施的现代化,对轨道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教育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交通运输专业面向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设施规划和运行管理,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教育重点在轨道交通运输方式生产作业过程的技术管理理论、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定位于兼有工程应用背景和管理色彩的工科专业。目前交通运输专业的继续教育虽有基础、资源和载体,但总体上还不能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广大继续教育学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伴随着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以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逐步融合的推进,需要强化网络教育对校内学习的支持服务,推动优质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因此,需要基于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培养方案的制订,优化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设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便更好地满足轨道交通运输发展的人才需求。

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发展需求与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明确交通运输专业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化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探索面向行业发展和学习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面向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

为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面对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需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着力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继续教育要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服务,需要面向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新体制、新机制,切实深化产学研结合,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探索面向学习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以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逐步融合的推进,针对参与继续教育的学生通常都是在职工作人员的特点,需要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结合成人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和参与继续教育学生个人自身发展的需求,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梳理专业课程设置。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正是面向社会对轨道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上海铁路局合作办学,培养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专升本)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轨道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掌握从事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轨道交通运输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能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相关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运营组织、生产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

三、面向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交通运输的课程体系优化

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加强实践环节,优化优化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对比分析。通过与相关同类院校如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专升本)专业课程设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都是轨道交通运输方面的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课程类型也大致相同,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就实践教学环节而言,其他学校只包含毕业设计,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增设了课程设计环节,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设计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工程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环节三部分(如图1所示),形成知识―应用两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着重工程实践与专业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基本技能三个模块:①人文知识模块主要设置由“政治思想理论课”等系列课程构成的课程。②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模块主要设置数学、物理类、应用数学类等基础性课程,使学生拥有基本的分析与解决的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③基本技能模块主要设置计算机类(数据库及原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C语言)、英语类等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中英文沟通、表达能力。

(2)工程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个模块组成。①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含交通运输设备、运输规划、运输经济学、运筹学和系统仿真基础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建立科学思维方式。②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了列车运行组织、车站与枢纽运输组织、线路工程、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货物运输组织、运输安全系统工程等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工程理论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

(3)工程实践环节以专业知识体系为主线,以专业基础型和综合型为内涵,构建了多层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包含课程设计模块和毕业设计模块。①课程设计模块,在对比了各校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针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列车运行组织”、“车站与枢纽运输组织”以及“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分别设计了相应配套的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解决管理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毕业设计模块,对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理论进行综合运用,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网络教学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网络教学日益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教学传递模式。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基础上,需要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考虑到参加继续教育学生通常都是在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繁忙,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制作网络课件等形式满足成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缓解工学矛盾引起的学习困难等问题,保证和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网络教学应用的理论框架。网络教学应由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课程、网络导学和支持、网络教学管理以及质量保证5个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平台是网络教学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工具,网络学习课程是核心。网络教学需要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在网络课程开发中,需要制定网络课程建设的规划。网络教学需要根据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时间安排,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撰写学习资源,拍摄和制作教学视频,制作互动学习课件,制作互动练习课件,使网络学习资源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以维持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为了确保网络课程学习的质量,还需要网络导学和支持、网络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系统的配合。

2.交通运输专业网络课程的筛选与设计。在网络教学体系中,核心的内容应当是网络课程的筛选、设计和开发。针对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大多是企事业单位一线的人员,存在工学矛盾,可利用网络教学等形式满足成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网络课程的筛选网络课程的选择可以首先考虑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C语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线性代数及普通物理。这些课作为继续教育的必修基础课,受众广基础性强,学生对网络课程的需求也大。

对于专业课程模板,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授课的形式可以采用网络授课与课堂授课相结合,一部分学时分配给网络自学,一部分学时进行面授,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优势,同学先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后,再由教师针对学习中的难点,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这些知识点及其运用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并通过课堂交流为同学进行答疑解惑,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

工程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专业课程设计(运行图课程设计、站场课程设计、车站运输组织课程设计)涉及较多实际操作方法与技巧,需要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类题目通常结合交通运输工程的实际情况,每人布置一题,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与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交流与互动采用完成。因此,工程实践环节不适合开设网络课程。

(2)课程开发及设计。对于已选定需开发网络教学的课程,该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完成,包括责任教师、学科专家、网络技术人员、多媒体制作人员、美工、编辑等。同时,需要制定网络课程规划,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规划应包括以下12项内容:团队的人员组成和任务、课程背景、课程介绍、课程目标、课程单元和主题、学习目标、学习资源、作业和考试、交流及合作学习、课程开发进度、学习进度安排和课程版权等。通过细致的网络课程规划,团队人员都能清楚地了解课程目标和要求,才能通力合作,共同为达到课程目标而进行有效合作。

人体工程学的运用篇4

   此次交流会的人数虽少,但人员层次较高,内容范围较广。四天的会议内容非常丰富,既有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筹备和组织管理大型运动会的经验交流,又有机关行政办公如何运用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探讨,也有院校如何培养系统科学人才的经验交流,还有学习和运用系统科学思想与方法的体会。大家还就如何进一步做好系统科学在体育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议综述如下:

   1对推广应用系统科学的认识

   系统科学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科学的兴起是本世纪科学发展的重要事件之一。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理论思维方式和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必须学习应用系统科学。

   大家认为,学习系统科学能够提高人们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人的素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干部素质,首要的是要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提供了一种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而系统科学则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连结各种具体科学的桥梁。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研究和解决问题,能进一步促进工作决策的科学化、实施运作的程序化、分工的具体化、责任的明确化、关系协调的清晰化和完成效果的最佳化。

   大家认为,掌握了系统科学思想,才能树立总体观念、全局观念和战略观念;才能在观察问题时走出“就事论事”的圈子,“更上一层楼”;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才能全局在胸,统筹兼顾;才能“弹好钢琴”,使管理工作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大家认为,推广应用系统科学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体育的各项工作。正确认识系统之间与层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搞好体育工作一项重要前提。如系统科学位置与层次的理论,使我们能正确地认识竞技运动与群众体育是体育工作系统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因而认识和划清了人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区别与联系,是理顺体育工作重要的思想认识条件;竞赛是体育工作的杠杆。不同的子系统,不同层次的竞赛有不同的目标、性质与功能。如,全运会、省运会和市运会等,属于竞技运动系统,应提倡拔尖,提倡破记录,要体现更快、更高、更强,体现高名次、高水平;业训竞赛实质上是选才育才,不宜强调出成绩,争名次,目的在于发现人才,多出人才;群众性竞赛也应大大提倡,但不应用业训竞赛取代群众性竞赛。训练是一种动态的组合过程,有许多因素组成,用系统的思想把握得好,组合合理,则整体功能大于其各元素之和;系统科学能促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运动技术,启示我们要全面造就运动人才,全面认识和选拔德才兼备的干部,促使我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2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组织和管理大型、综合性运动会

   系统科学在体育工作的应用中,影响最大、最成功的就是组织和管理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自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成功地举办第11届亚运会和申办2000年奥运会以来,已经举办和正在筹备举办的一些大型综合性运动会都在更自觉地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筹备、组织和管理。会议期间举办过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省市体委用大量的事实,说明了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筹备和组织管理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所取得的效益是明显的。天津市体委认为,首先要把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搞,而不仅是看成一个单纯的体育赛事。他们组织实施第43届世乒赛的做法是:根据总目标,首先,建立世乒赛系统工程树型结构,组委会设置了14个部室,实际包含了指挥、决策、竞赛技术,物质保障三个大的子系统,各部室明确其职责,分层管理,并通过预算保证世乒赛大系统的整体效应,制定了“第43届世乒赛筹备工作总体方案”。其次,严格遵循管理工作的动态过程组织实施。第三,采用计划网络技术组织管理,如,天津体育馆工程建设等。第四,进行空间、时间上的动态管理,采用了倒计时的方法,保证了世乒赛如期圆满举行。第五,坚持分合统一原则。筹备初期成立了4个部室,组委会成立后,工作全面辅开,扩展到14个部室,临近开幕时,又合成几个中心。第六,利用编发简报等手段及时反馈信息。第七,按照现代管理的原则,使用“下八律”管理方法。世乒赛组委会从秘书长到处长,直接领导的单元平均在4至5个,保证了领导的精力和效率。“二八”律管理思想,把握了一条,无论工作变化多大,在筹备过程中始终保持一支稳定的骨干队伍,从组织上保证了执行层的力量。

   江苏省体委认为,第三届城运会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筹备和承办过程中,运用了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实行科学管理。他们的做法是:(一)运用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统筹规划城运会筹备工作,对整个筹备工作做出总体部署。拟订了《江苏省承办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筹备工作总体方案(初稿)》和《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计划网络图(初稿)》,对本届城运会的筹备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对每个阶段筹备工作重点、工作进度、工作要求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都作出了比较周密的安排。(二)运用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精心组织城运会筹备工作,在《总体方案》、《计划网络图》的基础上,主要抓了几个环节:1、办赛、参赛两手抓,明确分工,分线作战。2、办赛准备工作由省统一部署、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实施。3、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三)运用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切实加强城运会筹备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分层管理、程序决策,强化组织领导。(四)充分发挥综合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综合部门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加强综合协调,加强工作的预见性,注重政策法规建设。他们认为,运用系统科学进行筹备和承办大型运动会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干部队伍素质跟不上形势的要求,普遍缺乏系统科学知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技能;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手段,运用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因此,建议国家体委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或轮训,帮助地方体育部门培养运用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工作骨干,使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在全国体育系统进一步推广、应用,使体育系统的科学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云南省民委和省体委的同志认为,第五届全国民运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深刻的政治性、参与的群众性、广泛的影响性等特点,加上运动会项目自身的特点,带来了组织工作上的规格高、标准高、要求高、评判困难、协调困难、时间紧张的“三高两难一紧”的特点。因此他们在组织工作上力求按C3i系统的要求建立健全指挥系统。注重了三方面的工作:组织指挥的高度统一;方方面面的广泛协调;工作机构职责和权力的层次区分。具体做法是:(一)建立有权威的层次分明的指挥机构。(二)明确职责、严格分工、层层负责、一级抓一级。(三)严格计划管理、宏观控制主要工作进程,微观细化各项具体工作。(四)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的作用,建立信息中心,形成信息网络。(五)注重搞好协调。(六)抓好热运行。(七)注重民运会的特殊性。他们认为计划网络法是组织大型活动中实现宏观决策、科学管理、统筹规划、既抓主要矛盾,又能照顾全局的现代管理的好方法。运用计划网络法组织大型活动的好处,一是有利于统一组织指挥,宏观控制全局;二是有利于按程序协调各部门工作;三是有利于抓主要矛盾;四是有利于调动各个系统的积极性;五是有利于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他们体会到:运用计划网络法组织大型活动必须抓好计划(统筹)、协调、热运行(试运转)三个主要环节。

   正在筹备举办第三届亚冬会的黑龙江省体委在会上进行书面交流。他们认为,系统科学的运用,为举办好第三届亚冬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管理的保证。从近两年来的筹备管理工作进展情况看,所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他们借鉴北京亚运会和申办奥运会的经验,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去组织管理筹备工作。做到了两个突破,一是思想方式上的突破;二是方法、技术运用上的突破。主要作法有:(一)突出筹备工作的整体性。首先在成立组委会和执委会之初,就力图体现系统科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特点,为筹备工作运转一开始就从整体上考虑创造了条件。同时制定通过了亚冬会筹备工作总体方案,确定了总目标,并根据总目标的要求提出了12项具体任务,反映了筹备工作应从整体部分整体,再反馈到整体的科学过程,正确处理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二)注意考虑筹备工作的综合性。(三)明确统一的目的性。(四)科学管理。实行层次管理、动态管理、程序化管理,确保工作井然有序和最优化运行。(五)科学决策。分为三步:第一步是难点、结症把握法,第二步是分类决策法,第三步是效益反馈法。(六)采用系统工程技术,运用网络技术、流程图技术和类流程技术。他们认为,计划网络图是系统工程中一项极为有效的重要技术,着眼于解决系统内的宏观问题。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对系统内的各项工作的运行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最佳安排,正确反映和描述各项活动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可以反馈检查结果,便于对大系统中的各部分进行有效的控制,把握各事件中的联系,并以直观的图解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决策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他们在绘制中,学习“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工作计划网络图”,对几个基本要素进行特殊处理,采用时间等坐标方式,运用了倒计时显示法,确定了关键路线和关键节点,采用了奇数标号和模糊数学的概念,引入了反馈机制,标明了系统内在逻辑关系和事件联系多维网状结构。他们认为运用网络图技术,不仅仅在于它的编制,更重要的是执行。因此他们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各部门根据总体网络图规定和任务目标,编制了本部门的二级计划网络图加以细化和充实,同时在关键阶段还制定了阶段工作计划细化网络图;二是每月制出月工作计划予以配合;三是强化反馈机制,在实行计划网络图常规检查的同时,增加了月工作计划检查,并定期以催办与落实的文件方式向各部通报。从而进一步突出了计划网络图的宏观调控的作用。

   刚刚开始筹备1999年全国第三届城运会的陕西省和西安市体委的同志,把草拟的筹备工作总体方案带到会上征求意见,与会同志根据各自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使此次会议的内容更加丰富、实在。

   3运用计划网络技术是体育界推广应用系统科学的突破

   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体育界成功地运用系统科学思想与方法,举办了北京第11届亚运会,组织了2000年奥运会申办工作,建立一整套的科学管理体系,对亚运会筹备和奥运会申办工作进行管理、监督、协调、指挥,对筹备和申办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我国大型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科学决策方面起了直接示范性作用,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对全国体育工作的科学决策与现代化管理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受到国际、国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其中,《第11届亚运会筹备工作计划网络图》和《申办2000年奥运会工作计划网络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计划网络技术是体育界推广应用系统科学的突破口。

   大家认为,系统科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从我们体育系统来讲,在亚运会的组织和申办2000年奥运会工作中,运用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成功经验,为体育科学管理起了示范作用。但应该认识到,系统科学在我们体育界的应用,不仅仅表现在大型运动会上,也不仅仅是采用了计划网络图的方法,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具体体现在体育整体工作的方针、思想和战略上。比如,体育为国家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服务,为基本路线服务的思想,协调发展的思想等。

   4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机关行政办公工作

   近两年来,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在体育界的推广应用向更宽的范围发展,不仅仅应用在大型运动会和大型活动上,在机关行政办公中也已经开始应用。

   天津市体委和国家体委训竞一司的同志认为,机关职能的转变对管理者提出新的要求,管理者应当树立新的观念,如工作效益、时间效益、总体统筹、以人为中心管理的观念等等。因此,首先要求管理者特别是在办公厅(室)这一类综合办事部门的干部,更应当学习、掌握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学习弄懂计划网络技术。

   天津市体委运用计划网络图的做法是:1、按照业务分工和总的要求,各部门将工作要点中属于本部门负责的大块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任务目标,突出任务的起始和完成时间,提出需要配合的协调的部门,报办公室。2、办公室从总体角度分析各项任务的构成,相互之间的关系和顺序,确定承担任务的主要部门、配合部门。3、综合协调,将没有落实到部门和有矛盾的任务反馈到各部商讨、协调、确定。4、按时间顺序编制全年任务分解表。5、报委主任办公会批准。6、绘制网络图。

   对于如何在机关行政办公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国家体委一司采用系统集成的方式开展工作,收效甚好。他们在学习北京亚运会和申办奥运会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制度保障、程序决策、计划网络图、流程图、热运行、目标管理、层次管理、矩阵结构、倒计时和办公自动化管理等方法。

人体工程学的运用篇5

>>基于执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体系教学改革研究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应用型本科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型本科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构建与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多元协同实践教学体系的探析城市规划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研究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应用型本科信管专业对接产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应用型本科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型本科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本文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油气储运人才的目标出发,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应用型本科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应用型本科油气储运人才的培养目标,满足石油天然气行业对油气储运人才质量的需求。关键词:应用型油气储运工程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办学的目标,要实现此目标,不仅要抓好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抓好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突出理论知识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经过实践锻炼的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被社会认可,为社会所需要。对于行业要求较高、针对性较强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而言更是如此。由于多数高校存在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导致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流于形式,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高校要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必须研究符合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使其既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又能独立成为前后衔接的整体。

而目前,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虽然为应用型本科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尚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应用型、能力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经过积极地研究和实践,构建出符合应用型本科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努力营造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相一致的职业环境,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学生专业技能中心和职业素质训导中心,使之成为具备真实或仿真生产性实训、专业技能培养与行业、骨干企业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质量与社会、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高素质应用型油气储运人才的目的。

2应用型本科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按照石油企业发展对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知识、技能的要求,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为基准,建设技术先进,功能齐全,适应行业需求的实训基地,通过展示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内容、操作过程指导、仪器设备介绍、实验实训考核方法、教学过程以及学生成果等一系列与实训相关的图牌,营造职业氛围,让学生进入实验实训室就能受到职业环境的熏陶。

此外,将获取岗位资格证书的有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不但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更要有胜任专业岗位工作的熟练技术。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划分为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先培养基础能力,再培养专项能力,最后培养综合能力。

2.1探索应用型油气储运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应用型油气储运特色人才,核心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借鉴成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构建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项目实现能力及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从能力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实践层、创新实践层。基础实践层主要包括学科基础实验或实习,如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金工实习等;专业实践层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实验(如工程流体力学实验、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实验等)、专业课实验(如油气集输、油气管道输送、储运油料学等)、储运工程课程设计;综合实践层包括油气储运综合实习、油气储运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创新实践层与综合实践层存在交叉,主要包括毕业设计、第二课堂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能力的培养采用和理论教学穿行,通过随堂实验达到培养的目的;专项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和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实验、认知学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综合能力是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利用,是整体素质的体现,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第二课堂等实践教学环节达到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2.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①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逐步完善校内本专业各科实验室、仪器设备、试剂药品配备,管理规范到位。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全面启动,满足教学所需,并共创社会经济效益。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加强联系,有机结合,互利双赢。创建前校后场、校企结合的实践实训模式。

逐步开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将其建设成为开放式、共享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服务,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发服务,为地方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为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扩大对外服务的范围和能力。

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人体工程学的运用篇6

【关键词】工商管理精益管理教学应用

引言:

工商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当中,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灵活运用,从整体上提升教学质量水平。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发展的要求,将精益管理理念加以灵活的运用就有着其重要性。

一、高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的问题

从当前高校的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现状能发现,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在几个重要层面:其一,没有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人才培养定位,只有保障定位的准确,才能按照既定目标进行优化,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但从实际的现状能看到,实际教学当中还存在着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所制定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只注重管理最后的决策环节,而没有对学生活动额分析管理信息以及执行控制方案等中间环节加强重视,这就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1]。其二,实践手段有待创新。工商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在实践手段的运用方面没有加强重视,没有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这就必然会影响工商管理课程的整体开展质量和效率。教学当中对实训手段的运用采用的比较多的就是案例教学方法,而在对多媒体软件的操作等方式的应用创新手段运用上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这就必然造成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的整体效率低下的问题。其二,教学的内容比较陈旧。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工商管理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工商管理教学的内容上没有和时展的进度相契合,造成了课程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的现象,这就必然会影响实际的教学实用性,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2]。

二、精益管理理论的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策略实施

为提高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的质量水平,这就需要从多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将精益管理的理论能和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只有从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强化,才能保障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注重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开展。工商管理课程教学在对精益管理理论的运用下,就要充分注重教学中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开展就显得愈来愈重要,要注重学生在实训活动当中的活跃程度[3]。为能有效实现教学的目标,这就需要及时改革教学质量观,并要能充分注重人才质量培养,积极改善师生间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师生间要能平等对话,将学生自主以及学生自治的理念融入到教学当中去,结合实际学生课堂的反馈,来进行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注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工商管理课程教学质量水平,这就需要从教学资源的优化角度出发,将精益管理的理念和教学资源优化紧密的结合起来,注重精益管理理论最大效用的发挥。从具体的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教学出发,注重合理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以及要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等,注重培养各学院专职教师队伍,以工商管理课程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为基础,从而保障工商管理工作的整天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保障工商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力量,学校要在师资力量的建设方面加强重视,从多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和优化,注重师资队伍的稳定和高素质专业化,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工商管理课程教学质量水平。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精益管理理论的工商管理教学的创新愈来愈重要,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灵活运用,注重建立场景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加以灵活的运用,和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的能力素质[4]。场景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运用需要从实验当中进行搭建高度模拟仿真的管理环境,这样的综合实训体系的运用下,就能有效弥补校外实习培训基地建设所存在的缺陷不足,从而能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打下了基础,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方面能发挥积极促进作用。另外,要注重将管理信息化实验模式加以运用,这样就能发挥业务处理工具的应用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素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高效化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只有从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强化,才能真正为学生的高效化学习提供动力,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英杰.基于精益管理理论的民办高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6):156-157.

[2]巴吾尔江阿吉别克.工商管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36):164-166.

人体工程学的运用篇7

关键词:公路工程造价;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96-03

《公路工程造价编制》课程是工程造价、公路桥梁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程,是我院2007年精品课程,2008年的湖南省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示范院校的核心课程。本课程建设组在广泛调查和分析社会的需求以及国内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方式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课程模块,改革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改革了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掌握路桥工程设计图的识读和绘制、公路施工技术与计量、施工组织设计等基本知识后,完成公路工程造价的编制、工程造价的审计、工程量计量、竣工资料的编制等工作任务,以便毕业后从事公路工程建设、施工、监理、工程咨询、工程造价等工作。同时,通过强化工程造价软件训练及在系办公司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1)按工程造价编制重原理,施工技术重工艺,工程计量重规则的教学理念,突出课程教学目标。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公路施工照片、录像等多媒体资料,以及造价软件实施案例式教学法来实现教学目的。(2)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3)实施过程考核评价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课程的设计思路《公路工程造价编制》课程设计思路是“系企一体,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教学做合一”。课程组依据交通行业发展与职业需求,针对课程目标、特点,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方面与系办企业众智咨询有限公司全程共建,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体系设计,构建理论实践一体课程模式,如图1所示。

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阅读、整理、分析工程造价资料;(2)能进行施工图预算造价,编制及评审施工图预算;(3)能从事招投标项目的预算编制和合同评审;(4)能从事施工阶段施工成本预算的编制;(5)能从事单位工程预、结算及进度报表台账、填报有关报表工作;(6)能从事工程计量支付、竣工决算工作并编制相应文件;(7)能以团队工作方式完成工程造价生产工作任务;提高解决问题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知识目标(1)了解公路工程造价的构成、计价特点,计价原则和依据;(2)运用工程定额,对实际工程的工、料、机消耗量进行分析;(3)运用工程量复核、计算的基本程序对工程量进行复核、计算;(4)运用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方法、流程,编制工程概预算;(5)运用工程量清单计价;(6)运用工程造价概、预算审核基本知识审核工程概预算造价。

情感目标以“三心”为基准,由“五勤”入手,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帮助学生体验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成功与快乐,使他们认识到,能力既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社会。“三心”是态度,“五勤”是措施。“三心”:首先,要做到用心。用心是情感的倾注和精力的投入,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其次,要做到精心。精心是一种精神,就是要一丝不苟,不厌其烦,精益求精,牢固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做到“精心、精细、精准、精益求精”。再次,要做到虚心。虚心是一种修养,要牢固树立“学习无止境”意识,虚心接受别人意见和建议。“五勤”:做事严谨细致,在勤字上下工夫,具体要做到:嘴勤、眼勤、脑勤、手勤、腿勤。

素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各种工程造价的具体方法进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组织协调意识、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在工作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严谨工作作风及与人相处、与人沟通的综合素质。

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结构特点;(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3)倡导基于项目任务的教学方法;(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5)教学媒介选择多媒体教学;(6)本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

教学考核评价建议(1)考核的形式是“教学过程+小组作业笔试+实际工程项目+期末考试”,具体如表3所示。(2)考核评价表。根据《公路工程造价编制》课程目标要求,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知识、能力、情感与素质四方面入手,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如表4所示。

参考文献:

[1]沈其明,等.公路工程概预算手册(第2版)[Z].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估算指标[Z].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概算定额[Z].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预算定额[Z].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施工定额[Z].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6]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Z].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7]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Z].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人体工程学的运用篇8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

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

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人体工程学的运用篇9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模式;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张付英(1965-),女,河北赞皇人,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主任,教授;郑辉(197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副教授。(天津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一般项目(项目编号:D02-1107)、天津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HeYp5001)、天津市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重点课题(项目编号:125Z008)、青年专项课题(编号:125Q13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55-02

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改进和实施的一门学科。[1]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等专门知识和技术,运用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说明、预测和评价。[2]工业工程专业发源于美国,近百年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工业工程专业起步较晚,1992年才开始设立工业工程专业的高等工程教育。[3]随着我国经济从资金引进,转变为现在的对技术、管理和人才的引进的转型成功,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目前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现代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追求学术化、培养层次的高规格化,忽视岗位应用需求和工程能力实现的培养。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相关理论知识,用亲身体验去理解、验证教学内容并最终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教学模式。[4,5]体验式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深他们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6]本文就是针对当前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探索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教学的体系和新模式,为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ie人才,实现与现代企业的无缝对接,提供可参考的教学体系和新的教学模式。

一、工业工程专业的体验式教学体系

从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出发,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集人文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于一体的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由“一中心、一体、一平台、三层次、八阶段、四途径”构成,即以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中心,集人文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于一体,通过构建体验式教学的软件和硬件平台,由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工作项目的情意模拟和岗位职业角色的体验过程、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及项目研究等实践环节三个层次的实施,历经通识教育-专业知识-课堂实践-第二课堂的科技创新、最初的企业认识-企业运营流程的综合实践-岗位角色的体验-项目开发体验八个阶段,通过企业认知和生产毕业实习、计算机软件模拟仿真、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及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四个途径完成体验式教学过程。该教学体系的关键是体验平台的构建。体验平台由软件和硬件组成,采用整合现有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充实模拟现代企业实际运营的计算机软件和工作项目全过程的综合实验、提升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职业实训功能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方法,改革实践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构建现代企业运营情景,着力营造真实的现代企业的体验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工业工程体验式人才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管理与工程并重,强化工程素质的提升和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加强真实项目情景模拟和职业岗位职责训练的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在更深层面上理解工程文化、组织结构、系统优化及运营、制造模式、设计流程、生产和成本及质量管理等因素对现代企业运营的影响,体会企业经营及运作方式、产品开发过程和解决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在效率、效益、质量方面问题的方法。该教学体系将职业活动的各元素渗透和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同时使学生多阶段、多层次、多途径、全过程地了解职业岗位职责和企业生产运营流程,强调职业工作的完整性和就业竞争力,更重视工业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更适合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

二、工业工程专业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工业工程专业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根据专业建设目标,结合专业特点,确定了以课程教学和课外实训两大环节为体验平台,以职业岗位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习基地的真实项目和典型案例项目为载体,以实施项目化教学为主教学方法的人才培养模式。图2和图3所示分别为课程教学环节和实训环节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一是在课程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二是在工程实训环节,引入更多的企业资源(企业信息、企业工业工程文化案例、企业项目、企业生产流程等)实施人才培养;三是通过真实环境的真实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课程教学环节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主要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项目,并实施项目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进入到真实的业务环境,对实际业务进行操作。学生在模拟企业真实运行环境的项目体验过程中可进行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整合及知识的意义建构,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相互贯通的系统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和职业能力。工作任务分析与项目设计是课程教学环节体验式教学的两个非常核心的环节,因此教师必须把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组织方式作为主要的授课内容,在微观层面实现工作任务(岗位要素)与职业能力(课程要素)的对接。

实训环节的体验式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实习基地或工业工程实施较好的企业为背景,让学生通过企业参观和调研,或通过工业工程局域网上集成的典型企业的基本信息和工业工程文化案例,将学生置身于企业真实环境中,让学生从企业需求角度思考自己将来要承担什么岗位,应该怎样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拟承担的岗位,培养学生作为企业人的意识。在学生具备基本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深入的企业认知实习和项目过程实训,深入理解企业的运营流程、岗位工程过程和岗位业务流程。启发学生从全局高度思考,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提出优化运营流程的建议和措施,从更深层面上理解工程文化、组织结构、系统优化及运营、制造模式、设计流程、生产和成本及质量管理等各种因素对现代企业运营的影响,真正体会企业经营及运作方式。在学生具备企业人意识并能理解企业运作方式的基础上,从企业选择真实工业工程案例、产品生命周期案例或产品开发流程案例,体验动作和程序改善或优化工序平衡产线的实施过程,或体会产品从创意、概念、研发、测试、模型、加工、生产、销售到市场与服务都获得成功的全过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解决案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进行完整的基于项目的工程实践,在项目开发中将学生置身于人、企业、社会和自然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中,训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工作过程、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等综合职业能力。

三、结束语

工业工程具有交叉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为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工业工程专业必须建设一套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了集人文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一中心、一体、一平台、三层次、八阶段、四途径”的工业工程体验式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完整性和就业竞争力,重视工业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构建了以职业岗位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现代企业为背景、岗位工作任务和真实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教学模式集成了更多的企业资源,通过真实环境的真实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齐二石,霍艳芳,刘亮.21世纪我国工业工程发展及其应用的战略思考[J].管理学报,2004,(1):103-106.

[2]罗宜美,齐二石,毛照妨.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工业工程,2005,8(4):106-109.

[3]陶俐言.论我校工业工程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与发展[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62-66.

[4]赵秀芳.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5):97-99.

人体工程学的运用篇10

关键词:工程质量;检测;物联网;应用;探讨

近段时间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进步,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施工阶段工程质量的检测以及监督也变得更为关键。当前,在工程质量检测阶段,伴随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以及普及,工程化效率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分支,其进步快速,在工程质量检测以及监管中的影响不容小觑。

一、工程质量检测的信息化态势

当今时代是以互联网电脑为主要信息平台的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经济一体化是当今时代的特色。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通过电脑技术、数据通信、网络技术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是势所必然。尤其是微型电脑技术的诞生,从2005年开始,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在自动化层面有了明显的改进。工程质量检测的数据是工程结构安全性以及工程效率达标的核心判据,确保其可靠性、精准性、公平性极为关键。

二、物联网技术在工程质量检测中的运用

物联网在工程质量检测中的运用,就是将感应器镶入检测的对象中,之后对物联网以及互联网进行整合,从而实现精准检测。

(一)运用物联网获得全面的信息

在工程质量检测阶段,运用物联网通过传感器、电子标签、射频识别等电子设备精准读取物体的信息,当中包括施工的温湿度、建筑物所处方位、建筑物的施工动态等。运用物联网能够让工程质量检测更为系统、精准与可靠。

(二)在施工质量监督中的应用

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作业牵涉到工程建设的整个流程,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完善这部分工作,有助于提升参建单位的管理水准、人员素养以及作业效率,有助于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水准。

运用物联网的全面感知以及及时传输功能,质量监管部门应构建各项目参与企业的档案,方便及时检索,让监督流程更为公开化、大众化,规避因为人工失误而导致工程建筑效率降低。

(三)在质量检测流程监督中的运用

运用物联网技术强化工程质量检测中的监督检测以及监督抽测,运用质量检测成果与预计成果实施比对,之后获得结论。依照具体状况对一部分不合格的检测流程进行改善,达标后另行检测。

(四)在健全检测管理体制方面的运用

运用物联网对结构实施定期检测提示,将每一阶段检测的成果记载在案并保存,进而形成结构的质量安全档案。如此,能够对结构的质量情况形成全面、准确的理解,变更传统检测模式下检测孤立、断续的状况。

通过上文的阐述,笔者的意见是构建工程质量检测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

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工程质量检测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的构建

(一)概述

工程质量检测一体化平台即是指:在已有检测模式的前提下融合管理模式,利用物联网的信息化特征构建完成的,汇集质量检测、监管与公共服务等多重功能的信息平台。该平台构建的初衷是为了让工程质量的检测以及监督更为科学、可靠。

(二)功能应用

1.检测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的目标是对检测的过程实施追踪、提示并评价检测成果,完成风险预警等。其是质量检测监督的前提,也是平台的核心构成部分。通常互联网条件下,该流程管理分成三大类:即原始检测数据备份以及处理、检测业务过程追踪、成果评价与风险预警。

2.项目档案管理

该功能是对每一项目实施信息化管控,其通常包含:项目备案、项目质量追踪与项目质量评估三个环节。相较于检测过程管理,项目档案管理是针对整个工程的管理,当中包含若干个检测流程。

工程备案是对目标项目的基础讯息以及质量历史的备份以及保存;质量追踪是对每一项备案项目的质量情况实施追踪检测。通过预先订立的工程质量定期检测与灾害检测体制,对应用时期的结构实施到期检测提示并记载检测成果,形成该项目的健康记录表;质量评估环节是在检测完毕后,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智能处理与专家系统对工程的质量情况实施评估,其是对若干项单项检测结果的整合以及归纳。在此前提下,给出运用建议――比如检修、加固或拆卸等。

3.单位与人员资料档案管理

该项功能是对各建筑、检测单位与从业人员资质、有关经历与信誉度的管理,方便监管机构对工程质量的把关。其功能通常包含:单位或个人的基本资料采集管控、对有关从业资质的管理、信用评估。

4.公共服务管理

公共服务管理关键是为民众提供有关项目的质量信息。其包括的功能通常是:质量信息检索以及质量问题申诉等等。

一体化平台功能的运用,还必须让检测人员、设备以及外部网络进行辅助。笔者在下文中将对一体化平台的运转模式实施阐述。

(三)一体化平台的运转模式

1.检测人员工地现场作业

检测人员在施工现场运用无损检测装备或传感器等物联网设施对结构或构件实施原位检测,采集检测对象的原始参数并对参数实施初次处理,删除操作失误形成的参数。与普通无损检测的差别是:检测设施能够完成数据保存、处理、短距离传送以及GpS实时定位等作业。检测所获得的参数能够迅速传送到相邻的网关并依靠外网上传至管理平台。监理人员依照现场检测状况,向平台给出监理建议,系统会自动形成检测汇报。

2.外部通信网络支持

外部通信网络通常是为了检测数据的传送情况,为管理者与客户提供有关服务的网络条件。外部通信网络能够运用已有的互联网以及移动通讯业务,确保参数传送的实效性以及可靠性。而此时,必须与网络服务商制定恰当的网络支持形式。管理者与检测者应通过身份认证方能登入系统,从而发出操作指令。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在工程质量检测中,是明智之举,并且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通过构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检测一体化平台,能够让工程质量检测与监督的流程更为科学化、实用化、可靠化,提升质量检测的质量。物联网是一类新式的网络技术,其在工程质量检测中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实现信息化的最佳途径就是用好物联网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暄,蒋强,王h等.电光聚合物在全光技术实现tHz波产生与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8):2053-2059.

[2]胡静,胡佳佳,沈雯等.同时检测沙门氏菌和炭疽杆菌磁致伸缩生物传感器制备与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6,(5):297-301.

[3]周志艳,闫梦璐,陈盛德等.Harris角点自适应检测的水稻低空遥感图像配准与拼接算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4):186-193.

[4]周岚,余志成,郑今欢等.全英文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以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纺织贸易与检测模块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35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