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际贸易的核心十篇国际贸易的核心十篇

国际贸易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8:16

国际贸易的核心篇1

 

一、浦东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战略背景 

 

(一) 全球国际贸易发展格局与发展态势 

1. 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形态与特征 

(1) 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形态。近年来,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资本和金融的国际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以商品国际交易或交易服务为基础、以国际物流和相关金融信息服务为载体,为商品展销和交易服务提供全面现代化的运输、金融、商业等综合性服务,提供全天候现代通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提供必要的技术转让、资本运作以及相关科技、旅游、文化、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国际贸易产业链。 

(2) 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特征。现代国际贸易中心与传统国际贸易中心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一是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以最终产品为主,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是中间产品贸易、最终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二是贸易枢纽方式不同。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主要依赖海上运输,港口是重要的枢纽,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是海港、航空港、信息港的集合,特别是服务贸易主要依赖信息传输的方式。三是贸易网络方式不同。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主要依赖实体贸易网络,现代国际贸易中心以虚拟网络来支撑实体贸易网络,虚拟贸易网络决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四是贸易中心的承担主体不同。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以国际贸易企业为主,企业经营主题单一,同时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对独立,现代国际贸易中心除了国际贸易企业参与经营以外,还包括跨国采购商、跨国渠道商、国际品牌制造商等。这些经营主体的出现,使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联系在一起,也使得贸易内容、贸易方式更具有多样性。 

(3) 中国国际贸易的地位与影响。从总量上看,近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1980年我国的出口总额为181.2亿美元,排名第26位;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在世界排名中上升到第3位;2008年,在世界排名中持续保持第3位的水平。这表明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 

(4)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新态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国际贸易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格局,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尽管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深入落实,以及超低利率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大量流动性,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消费和投资开始缓慢恢复,经济结束自由落体式下滑并逐步走稳,但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将会持续存在(见表1)。 

 

从长期来看,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表现出下述特征:一是国际贸易结构日趋高级化。传统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持续上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现代服务贸易迅猛发展,其中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业发展最快。二是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与资本流动相对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实行大规模的产业内平行分工和“内部贸易”,这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并壮大了国际贸易。三是电子商务引导国际贸易新潮流。据联合国的报告统计,201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占到世界贸易的1/3。四是全方位的市场争夺战日趋激烈。国际贸易领域已经成为各国进行竞争的最前线,并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2. 国际贸易形态变化对国际贸易中心的城市功能产生的影响 

一是国际贸易形态经历了以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最终产品和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中间产品出口功能,逐步向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功能、贸易功能和贸易网络转换的过程。 

二是国际贸易中心从原来以贸易集聚为特征的传统国际贸易中心向以功能和网络为特征的现代国际贸易中心转变。就城市吸引力而言,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对现代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相对下降,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自由化的贸易体制环境已成为关键因素之一。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已成为在世界城市贸易网络体系中起中枢功能的城市,因而对城市功能的要求更加完备和多样化。 

3. 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特征 

(1) 贸易要素配置功能。现代国际贸易中心都具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灵活的市场机制,即交易市场品种齐全,交易机制高度市场化。如纽约就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信息枢纽之一,通过纽约交易所等生产要素市场、商品期货市场,每天产生着难以计量的数据、信息,并通过贸易市场的实践活动,使得数据、信息升华为指导全球贸易的风向标,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贸易要素的配置。 

(2) 贸易主体中枢功能。现代国际贸易中心通常依托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营销网络成为全球贸易神经中枢。国际贸易中心正是跨国公司最为密集的地区。2007年世界500强全球总部地区分布中,东京有47家,伦敦有22家,纽约有20家,香港有4家。这几个中心城市大都通过实施引进国际总部的开放型战略,发展外向型服务业,改善经营环境和法制环境,全面改造与提高投资环境与生活质量,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与总部入驻。 

(3) 贸易辐射功能。贸易的辐射功能主要表现在进出口和内贸规模较大,转口贸易在口岸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口岸贸易在该国贸易和世界贸易总值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新加坡21世纪以来的转口贸易额在总的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已达47%以上;香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成为全球转口贸易中心,转口贸易已经占到香港整体贸易额的96%。 

(4) 与贸易相关的城市功能。传统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货物的集散方面,而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城市除具有货物进出口功能外,与之相关的物流、仓储、会展、金融、保险、商业、法律等服务功能都高度发达。制度环境优越,信息基础设施良好,教育娱乐等生活环境优良。正因为如此,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商业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尤其是金融服务功能十分突出。如伦敦是主导全球金融最大的交易市场,占外汇交易额的1/3以上,纽约占16%左右,香港也占到4%的份额。 

 

(二) 国家关于上海发展“两大产业”、建设“两个中心”战略的安排 

国际贸易中心作为连接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桥梁与中间连接点,是“两个中心”形成的支撑基础和发展前提。国际贸易带来大量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人流,是引发资金融通、航运物流等大量衍生需求的源头。以大力培育现代国际贸易产业,建设现代国际贸易中心为切入点,将会有效促进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国际经济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有助于上海抓住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机遇,在提升上海现代服务业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引领和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服务业的发展,推动金融、物流、会展、商业等相关服务业快速提升,提高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将大大推动上海贸易便利化、市场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促进国内商业中心与消费中心发展,加快长三角、长江流域内外贸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推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内需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三) 上海关于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部署 

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总体框架主要包括六个层面:即口岸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与定价中心、贸易营运与控制中心、现代国际化采购交易中心、国际购物天堂与国际服务贸易中心。其中,口岸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与定价中心、贸易营运与控制中心、现代国际化采购交易中心、国际购物天堂是国际贸易中心的基本功能,国际服务贸易中心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延伸功能之一,也是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浦东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球国际贸易要素在空间实现高度集聚,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在东亚地区具有较强国际贸易资源配置能力,对外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联结东亚香港、东京、新加坡等主要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贸易影响力和辐射度遍及全球,在全球贸易网络体系中发挥重要的集散中心和枢纽中心作用;对内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联结长三角,辐射长江流域,与国内其他地区形成合理分工、紧密合作,具有面向全国的贸易经济辐射能力和贸易服务能力,呈双扇面放射型的现代国际贸易网络体系。 

国际国内贸易规模不断做大,国际贸易及与此相关的各产业间的生态关系高度协调,新兴贸易内容和现代贸易方式不断扩展,高能级贸易主体集聚,基本形成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产业形态,可提供金融、航运、信息等多方面服务,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可完成多元贸易业务所要求的现代国际贸易产业体系。 

贸易体制和政策创新程度较高,贸易体制创新不断强化,成为全国先行先试的典范;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贸易便利化程度和贸易环境不断优化;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制度完善的现代国际贸易服务体系。 

 

(二) 基本思路 

按照“建设国际贸易核心功能区,在思想观念上要有重大转变,在发展思路上要有重大创新,在空间布局上要有重大调整,在政策措施上要有重大举措”的要求,浦东建设国际贸易核心功能区的基本思路是:坚持陆、海、空三大优势资源“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遵循要素统筹配置、产业统筹规划、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的“四个统筹”的建设宗旨;按照“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组团架构、特色发展”的规划思路;妥善处理好浦东国际贸易核心功能区建设与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核心功能区建设的关系,浦东发展与上海中心市区、虹桥商务区、长三角内陆腹地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培育七大核心功能,建设一条长江岸线国际贸易带,打造三个特色功能园区,完成十项建设任务”的发展目标。 

 

(三) 功能定位 

1. 商品流通功能 

一是商品贸易功能。具体表现为批发贸易企业在商品流通中地位突出,批发额占商品销售额比重较大。二是外贸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大幅度提升,商品进出口额在地区贸易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三是服务贸易快速增长,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在全市外贸总量中比重较大,进出口涉外收支总规模上升。四是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功能和作用更加突出。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加工贸易,并且高于总体贸易进出口增长水平,由加工贸易型城市向贸易服务型城市转变,贸易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服务经济的外向型特征日趋明显。 

2. 商品集散功能 

浦东应该努力成为全球多种实物商品和全国各地进出口商品物流集散的桥头堡和转运中心。为此,需要做强一批综合贸易中心,壮大发展专业龙头市场,大力拓展港区转口贸易,重点发展会展贸易。将浦东建成对内立足长江三角洲、辐射长江商贸走廊、服务全国的进出口商品物流集散桥头堡和转运中心,对外成为立足东亚、辐射亚太地区、联接欧亚大陆桥的国际商品物流集散的桥头堡和转运中心。 

3. 信息集成功能 

浦东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区,首先必须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借助不同行业的信息技术进步改变国际贸易方式,使信息化进一步渗透到国际贸易的装卸、运输、仓储、展览、金融等各个部门和环节,提升国际贸易领域的信息化水平,进而加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同步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进一步繁荣。其次必须完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各类新品信息中心,推进形成2~3个具有较强定价权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如积极培育上海石油交易所做大做强,鼓励开展具有“准金融”性质的连续现货、中远期交易形式,适时推出原油、成品油交易品种,并在原油、成品油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使其成为区域性的石油大宗商品定价中心之一。借助上海钻石交易所这个国内惟一的钻石交易平台,拓展其钻石信息、培训、展览、展示、鉴定中心功能,使之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钻石交易中心。支持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发展中远期交易和电子商务服务,使之成为中国大宗农产品的交易中心、结算中心、物流配置中心和信息中心。发挥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中心和展示中心对国际贸易信息化的作用,使浦东商务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国际贸易的核心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各个领域的相继开放,各行各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就业涵盖了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外销员等多种岗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作为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加之对外语能力的较高要求,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本专业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和作用。高职院校的国贸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同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学校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效果。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在整个教学系统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相应地,课程资源建设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问题的开展研究,可以帮助高职院校结合外贸工作实际需要,有效地设计和实施专业教学标准,提高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教学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课程教学资源的概念。从国内研究现状看,课程资源涉及多层含义。作为教育资源,课程资源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包括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例如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从课程设计层面看,课程资源包括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立足于课程实施层面,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的一切素材,也即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2.课程教学资源的分类。按不同标准,可以得出关于课程教学资源的不同分类。从功能特点看,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从空间分布看,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组成要素分,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按存在形式分,有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或者是物质形态资源和精神形态资源等。

课程资源分类的多样性说明了课程资源的不同种类与存在方式和范围,更进一步证明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丰富性与灵活性。

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

1.整合性原则。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就业岗位较多,都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开发原则,针对不同业务环节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学校通常会开设“国际商务会展”、“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单证”、“国际商务跟单”、“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货运”、“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课程。在课程资源建设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课程可以基于相同的教学情境,采用相同的载体,因此,我们遵循整合性原则,综合性、系统化地设计教学资源。国际贸易实务各门核心课程都要求学生扮演进出口业务的不同当事人,进行模拟性操作。学生将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相关金融部门人员和政府部门人员,熟悉和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掌握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作方式。整合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专业课程学习的连续性,便于实施和评价,更有利于降低课程资源建设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实践性原则。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多是在一线工作,他们的工作环境需要他们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必须体现实践性。我们发现,学生对理论教学环节兴趣不浓,他们更渴望参与模拟业务操作,亲自体验国际贸易环境的多变性,在风险中释放激情。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思维方式、相应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掌握利用网络资源来寻找有利信息的基本技巧,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开放性原则。从事国际贸易,尽管有大量相关的贸易操作公约可以遵循,但具体业务中涉及的细节往往是公约和法律所不可及的,因此,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体现了典型的开放性。国际贸易实务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巧只有通过实践中反复运用,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例如以国际商务洽谈为例,一般包括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四个环节,其中发盘和接受是达成交易必不可少的两个法律步骤,从字面和含义上看好像并不难,但是实际应用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外贸一线专家强调,现实中交易的达成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发盘和还盘。因此,学生们在“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中,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一过程的应用技巧。我们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将资源来源延伸到网络论坛、时事媒体,将最新的实务、视角和案例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真实的环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能力。

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

1.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纸质单据、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主要在校内课堂上使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和学生自身选定一个典型的交易项目。以小组为单位,指派学生扮演不同的当事人,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决定成交的条件,拟订合同等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程序和步骤的实际操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模拟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通过课题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运用知识。这种教学资源的特点是简便易用、节省时间、比较经济,但其现场氛围不浓,真实性欠佳。

2.虚拟教学资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普及给国际贸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网上国际贸易已成为现实。目前,很多网站开设了虚拟的“模拟国际贸易”,这就为我们组建虚拟“国际贸易”教学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在网上虚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贸易当事人足不出户便可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网上模拟贸易不仅具有快捷性、完备性及全面性的特点,而且也具有真实性、方便性的特点,备受学生欢迎。学校只要开通宽带网和校园局域网,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虚拟“国际贸易”的教学资源。

3.企业教学资源。企业教学资源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上的企业资源,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企业教学资源用于现场教学,到外贸口岸现场开展“业务实战”。企业教学资源是由教师和外贸专业人员联合开发,根据实际的国际贸易业务,编制类似的交易案例,从事签订合同、报关、报验等实践操作,然后由口岸专业人员、教师联合进行现场指导和评议。这种企业教学资源更具真实性、直观性,效果更为明显。

总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典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也要紧密结合外贸实务需要,将教学资源建设成实用、有趣的体验素材,既培养学生必需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又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为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的核心篇3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供应链贸易融资,对策措施

 

一、供应链贸易融资产生背景

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不同企业所处的地位并不相同,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为产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处在核心企业上下游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往往是一些依赖其生存的中小企业。

首先,对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来讲,一方面希望从供应链企业中得到更多资源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希望保持供应链企业的稳定性,不希望供应链企业因为资金链条断裂而终止合作;其次,在国际贸易领域,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及买卖双方合作关系的变化,无纸化交易越来越多,赊销已经代替信用证成为主流,处于弱势地位供应商在交易中要承担更大风险,加剧了对营运资本的需求,也影响了供应链的竞争力;再次,次贷危机以及其他业务领域贷款所造成的损失和核销,使一批国际性银行大伤元气;最后对策措施,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的新渠道及新型融资方式,可以实现弥补被银行压缩的传统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加速资金流动,增加银行收入,降低了融资风险,而且通过上下游企业引入融资便利,自已的流动资金需求水平持续下降。供应链贸易融资促进了企业间战略协同关系的建立,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竞争能力,实现银企的战略双赢。

二、供应链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融资

(一)传统的贸易融资

根据《巴塞尔协议》(2004年6月版)第244条,国示贸易融资也可以定义为: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如原油、金属、谷物等)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贸易融资经历了由国内国际贸易融资到国际性的国际贸易融资的过程。

国内商业银行现在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就是以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为主打产品,即企业通常通过提供抵押品取得银行的贷款,或者通过取得应收账款的债权后,通过债权转移来取得融资。主要业务包括进口开证、进出口信用证押汇、打包贷款、提货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等。近年来,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产品如福费廷、应收账款融资、进出口保理等开始出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的产品目录上。相对一般流动资金贷款而言,国际贸易融资在风险区间、还款来源、有效监督和保证方式等方面优于一般流动流动资金贷款,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贷款方式论文提纲格式。但是,国际贸易融资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业务仍然采用传统的授信方法,外汇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使贸易融资是作为国际结算的附属性资产产品存在,以国际结算业务带动贸易融资是主要的运作方式;业务创新速度较慢,未能顺应国际结算方式转变产生的新的融资需求;技术还不能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进行有效的支撑等。

(二)供应链贸易融资

随着产业供应链的形成及供应链之间竞争的需求,受《巴塞尔协议》中贸易融资的启发,银行以供应链融资业务找到了进入供应链的突破口。供应链贸易融资就是指银行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在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实力及其对供应链管理程度掌握的基础上,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对处于一个贸易供应链的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供应链融资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以上下游配套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它不再局限于对存货等实体物质进行融资,而是在分析整个贸易周期中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实时追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通过灵活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对策措施,为客户降低交易风险,协助客户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帮助各成员实现价值最大化。

在国内,深发展银行于2007年首先提出了“1+n”贸易融资的概念。所谓“1”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n”则是链条上的中小企业。从“n”开始,用“n”来包围“1”也就是说供应链贸易融资的对象从供应链中的大企业转到中小企业。供应链贸易融资的有效运转,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供应链融资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三、国际贸易项下的供应链贸易融资运作方式

为确保供应链贸易融资的顺利开展,银行首先应对价值链上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识别找出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而这个核心企业往往是银行的重点客户;其次,运用新的信贷分析及风险控制机制对目标企业进行业务状况分析并评估;再次,决定是否向供应链上的多个或者全部企业提供贸易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最后,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在确保对核心企业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具体到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也保障了供应链的平衡,实现了进一步扩展业务的多赢局面。具体运作如下图:

假设,w是采用全球战略的某著名汽车制造商,在供应链中属于核心企业。我国的a企业通过竞标,与其签订了长期供应高性价比配件的合同,在供应链中属于供应商,为了稳定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意采用赊销的结算方式;D是w公司的经销商,为了获得销售权,需要以货款换取汽车销售。在实际业务中,面对w公司日益扩大的订单,a公司因自身信用度低无法取得融资,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同样,D公司也面临资金断缺的风险。Z是商业银行,为a核定有较大的授信额度对策措施,而D在银行没有授信额度或额度不足。

①a向Z提交融资业务申请;

②Z向a确定授信额度;

③a向Z开具转让债权书;

④Z向w请求确认债权转移;

⑤w向Z确认债权转移;

⑥Z向a提供融资;

⑦a发货后,w向Z回购债权。

以上的运作流程是基于w对a的信用等级开展的。同样,贸易链中的经销商D也可将预购的货物作为抵押向Z银行申请资金融通。供应链贸易融资跳出了“一对一”及单个环节的融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对多”及多环节、多层次、多产品混合的融资模式,为提高产业供应链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国际贸易项下的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对策措施

(一)建立国际贸易项下的供应链贸易融资管理系统

在国际贸易产业供应链上,一个核心企业会拥有众多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分支复杂,范围广范,供应链在国际贸易项下的延展性强,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供应链贸易融资的风险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包括由于供应链涉及的企业数量多,来源多样性,除了追求供应链平衡的共同目标外,彼此之间还存在着复杂性的竞争论文提纲格式。同样,供应链贸易及融资都面临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系列因素的变化,要求银行必须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实施科学管理,一是不能片面强调授信主体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不能简单依据对授信主体的孤立评价做出信贷决策,而是应当注重以真实贸易背景为依据的流程设计对风险的实际控制效用;二是针对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各类风险,不能仅仅局限于贷前或贷时审查,而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控制风险的途径。如,为了实现对供应链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银行开发或整合升级满足国际贸易融资条件的个性化、专门化信息平台与管理理系统。英国的劳合银行为他们的客户提供了一个在线交易服务LotS系统,将信用证服务、进出口单据处理、保函等业务整合在一个平台上,顾客可以实时跟踪贸易单据的处理状态,掌握各项业务进展情况。荷兰银行的maxtrad管理系统,通过提供24小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应付帐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二)创新供应链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供应链融资作为基于贸易供应链的全过程融资方式,在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又多局限在国内贸易上,很少涉猎到国际贸易领域。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额连年稳步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众多企业也成为了国际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需求来看,传统“单一环节”的“只管一段”国际贸易融资也同样不能适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稳定和竞争力对策措施,我国银行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第三方服务提供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及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不仅要继续注重传统的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更重要的是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将供应链融资模式与国际贸易融资模式有效结合,推动了供应链的(国际)贸易融资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完善供应链贸易融资信用风险体系

由于供应链贸易融资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因此,应尽快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及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

(四)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对银行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银行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培训学习和人才引进,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改进银行内部管理方式,为供应链贸易融资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国际贸易的核心篇4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分模块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展开逐项的测评。建立了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模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实训测评方法体系,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有效地推进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实践能力,保障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我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课程。为保障实训效果,实训课程教师致力于实训教学测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增强测评体系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培养具有较高综合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一、确立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逐步确立了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测评模式及方法应能全面有效地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的测评是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综合素质的评价,测评成绩的高低应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的状况。成绩评定要起到引导、督促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技能训练,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作用。实训考核应既能检测基础技能也能对诸如市场分析、决策能力、风险防范能力、贸易纠纷等综合性高级能力进行检测。实训测评以对国际贸易基本践行能力的评价为主,注重对国际贸易全方位能力的检测。实训测评的内容应主要包括:(1)国际贸易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测评;(2)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操作的测评;(3)独立解决实际贸易问题的测评;(4)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的测评。

(二)采用按能力层次推进的测评方法

专业能力分为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大层次。在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内部又分为许多小层次。技能测评应按照这些层次逐步进行。在考核思路的设计上,我们先进行单项技能训练的考核,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考核。我们认为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按层次考核,可推动技能实训循序渐进地展开。我们须根据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能力细化项目开展专项能力评测。通过边测边练,当学生掌握初级技能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考核如商务谈判、市场决策、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考核。

(三)贯彻考练结合、以考促训的考评原则

我们认为只有将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实训内容才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只有将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使测评既能准确地反映实习实训的效果,又能达到以考促训的目的技能实训与技能考评紧密结合是实训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专业能力考评的一种好途径。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测评中,我们围绕能力培养之核心,始终注重将能力训练与能力考核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到练中有考,考中有练,考练不脱节。考服务于练,练服务于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考核的要求本身就是统一的,不能人为地将之割裂开来。将技能训练的要求与考核的要求统一起来,可以使训练更有针对性,使考核更有依据,更有利于达到以考促训的目的。根据实训的要求来确定技能考核的要求,使考核的要求与训练的要求保持一致,使实训与考核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四)技能考核与技能实训同步进行,技能考核穿插在技能训练的全过程

开展一个环节的训练,就应同时对该训练环节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有多少项技能模块实训,我们就应就进行多少项考核。专项技能训练完毕后,就要进行全流程的综合演练和综合测试。我们设计了国际贸易实训的十关,即国际市场调研、国际贸易磋商(用英文进行)、国际货运、国际货运保险、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口报关、银行结算、外汇管理、涉外税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的测评也设有十关在单项技能训练考核完之后,还要对国际商务综合运作能力进行考核。

(五)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

在实训教学中,我们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实训的效果好、质量高,说明学生对专业能力掌握得好,运用得好,实训考核成绩就应该高;反之,实训考核成绩就应该低。所谓实训效果好,就是指训练操作准确、规范、熟练,效率高,实用性强,符合现代国际商务运作的要求。之所以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是因为我们重视实训教学的过程控制,以每个环节的高质量实训来保证整个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质量。我们将实训环节与考核环节融为一体,以技能实训的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促进考核和实训的良性互动机制的发展,促进实训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建立“一二三四五”、“过关斩将”式的实训测评方法模式

由于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的复杂性,实训的考评往往是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往往采用实习报告、实训报告或其他单一的考核办法一次性地完成实训测评。整个考核的时间短,方法简单,手段单一,考核的内容不够科学,对专业能力素质的测评不到位这样的考评方法当然不能达到优化能力结构,促进学生能力增长的目的。

为了弥补原有实践教学测评方法的不足,我们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在国际贸易实训过程中,逐步探索和设计出了“一二三四五‘过关斩将”式的实训测评模式。我们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为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实践能力检测提供了全新的测评方式与评价标准,改革和创新了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测评方法。

“一”即“一条龙”考核法,又称全流程考核法。在实践教学的前期,我们重点对学生的专项基础技能进行训练和单项测评。在实践教学的后期,当学生对基础技能有了较好的掌握、能较熟练地进行单项业务操作后,我们再对受训学员进行“一条龙”式的综合演练。在接近实战的场景中,要求学员将一单业务从头至尾做到底。这样可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符合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即“二次模拟”考核法。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我们既设立了全景仿真模拟考核,也设立了全程实战模拟考核。仿真模拟重点考查学员对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业务流程等国际商务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于仿真模拟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它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我们还将在全程实战模拟环境下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更符合国际贸易实战要求的考核。

“三”即“三分实践考核法”。既有模拟实验考核、场景实训考核,又有毕业实习考核。在实习考核中侧重考查学生职业品质、合作精神、国际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上岗就业能力等在模拟实验考核、场景实训考核中较少涉及的能力素质内容。

“四”即坚持“四个结合考核法”。在开展实习实训测评时,我们注重将专项技能考核与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个环节考核与全流程考核相结合,单兵作战考核与团队攻关考核相结合,模块分割考核与模块整合考核相结合,从而全面、系统地检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五”即“五级叠加考核法”。根据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把学生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细分为五级能力指标,这样就建立了详尽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进而针对每级能力指标的训练寻找适宜的考核方法和考核途径。

为保证实训质量,我们采用“过关斩将”式的测评方法。所谓“过关斩将”式的测评方法就是指,对于前后关联性强的实习实训环节,我们设立了诸多“关卡”,要求学生“过关斩将”,通过各个训练关卡。例如,我们在国际商务实训中心采用的实战训练“1o步”法,同时也是检测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10关”,他只有在规定时间内顺利通过第一关(即全面按时完成通过抽签获得的贸易实训项目的作业),才有机会进入第二关;只有全部过关后,他才能取得国际商务实训实习的合格成绩。

三、构建以专业技能考评为核心的测评方法体系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缺乏对国际贸易人才专业能力的分层次分等级的细化分解,缺乏对专业能力素质考核的深入分析,未掌握每项考核的能力要求,不知道应对哪些专业能力进行考评。因而,考核成绩就不能准确反映学生技能、素质掌握情况。考核与能力培养基本脱钩,考核起不到实践教学的风向标的作用,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

有鉴于此,在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中,我们致力于改革传统的项目式考评方法,确定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能力构造体系为依据的实训教学考核体系。我们认为实践教学测评的基本前提是必须构造科学的能力测评体系,设计相应的能力测试方法。我们按国际经贸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对“高级应用型”外经贸人才的能力指标进行了多级分解,对各项能力进行了详尽描述并形成多级能力指标体系。我们把该专业必需的实践能力分解为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进出口贸易业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等四大模块、81项五级指标体系。我们改革了传统的不按能力分解模块进行实践教学测评的模式,制定出了科学可行的能力型实训测评方法体系。我们按照专业能力模块体系设置考核项目,首先进行单项技能考核,然后再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考核。我们将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细分为许多项目模块,按细化的技能模块进行训练。实训以技能模块为单位展开,实训测评也按对应的模块进行。由于各项技能训练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性,考核的方式也相应地有较大的差异。比如,若技能属于思维分析类,我们就采取案例分析、答辩、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测评;若属于业务操作类,我们就采用场景实训、实验室模拟等方法进行考核;若属于贸易项目策划类,我们就利用设计报告、预案等方式进行测试。

在实训测评中,我们按照专业技能的分解项目逐一进行详尽的实训和测试。在预定的分值范围内,给出各项技能水平的分值,以0.5分为一计分单位,统计出各部分的百分值,再按权重比例计人总成绩。国际贸易实训总成绩的计算公式为:

实训总成绩一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测评成绩x20+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测评成绩×40%+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测评成绩×20%+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测评成绩×20%。

我们精心设计和实施了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测评的“多环节、大周期”的过程模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拟练习到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规律,我们积极实践,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国际商务实训考核的环节体系:(1)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技能基础知识考评。(2)国际商务专家培训后的培训考核。(3)学生就有关国际商务问题进行小组研讨考评。(4)学生就易引起分歧的商务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辩论考评。(5)实验室模拟操作考评。利用全仿真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国际贸易各流程的模仿操作考核。(6)流程考核。利用我校的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的实训场地,按照国际贸易的实际流程,在接近实战的状态下进行商务运作考核。(7)国际商务的方案设计。针对某些国际商务问题,要求学生制定具体的方案,如谈判方案、风险防范方案等,以此检测学生国际商务运作的策划设计能力。(8)实训体会交流,发表对技能训练的体会和认识,每个学生都发言,学生互相评分。通过经验交流,大家共同受益,共同提高商务运作能力。

四、分模块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展开逐项的测评

在对国际贸易专业能力素质进行分解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进出口业务践行能力、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等四种能力模块循序渐进地分别展开专业技能实训测评。先按能力模块分别考核记分,最后统计出国际贸易实训的总分值。

(一)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该模块的测评内容分为国际市场分析技能与国际市场决策技能两个方面。其中国际市场分析技能包括: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市场环境分析能力、竞争对手分析能力、目标市场分析能力、盈利分析能力等。国际市场决策技能包括:市场预测能力、市场进人策略选择能力、贸易伙伴选择能力、价格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等。按照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分项训练模式,我们制定了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实训的分项测评体系。对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技能的测评方法主要有:网络信息收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答辩,分组辩论,实验室模拟实验,流程实训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0%。

(二)进出口业务践行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国际贸易业务践行能力由进出口业务两方面的技能组成。对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的测评也须从这两方面展开。出口方面需要测评的技能项目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备货出运能力、出口报检能力、出口报关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等。进口方面需要测评的技能项目包括:商务洽谈能力、银行业务能力、提货分销能力、进口报检能力、进口报关能力、办理保险能力、外汇管理能力、办理税务事宜能力等。我们按照上述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践行技能的训练测试项目,制定了详尽的国际贸易业务践行技能实训测评体系。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我们运用的国际贸易业务践行技能测评方法主要有:外贸函电撰写,缮制单证,单据审核,案例分析与错误查核,场景角色模拟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40%。

(三)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能力实训测评的方法

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实训测评包含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对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技能的测评,二是对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技能的测评。风险防范的技能有包括风险识别能力、风险估测能力、风险评价能力等。风险管理的技能包括风险预警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对无法控制的国际贸易风险作出财务安排的能力等。以上述分解的能力项目为基础,我们开展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分项训练和分项测评,制定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测评体系。在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技能的实训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答辩,估测报告,决策分析报告,观测报告,预警报告,预案设计等。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20%。

(四)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实训测评的方法

完成专项能力训练考核后,要进行全流程业务综合演练,同时要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进行总体评价,其中综合实践能力主要指学生国际沟通能力、国际贸易全流程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决策规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仲裁诉讼能力等。综合专业素质的考核主要包括实训出勤、人格品质、工作态度、责任感、诚信度、交往合作、业务能力、对复杂国际贸易问题的推理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表现各占50分。由任课教师和特聘的外贸专家共同评分。该部分成绩占实训总成绩的10%。采用的测评方法主要有:综合演练、问题研讨、实训考勤。

五、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测评方法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体系的改革是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在建立科学、高效的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体系的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商榷、探讨,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

(一)关于学校总体协调的问题

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改革较之课堂教学测评体系改革具有更大系统性和复杂性,仅仅依靠任课教师是完成不了此项任务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体系改革应在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和系部的统筹协调下展开。教务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国家贸易实践教学测评考务大纲和考核计划,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测评工程复杂,涉及较多的人力物力和场地,学校应在此方面进行统筹安排。

(二)关于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有些环节的工作可由单个指导教师独自承担,但有许多环节的工作只能以教师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因此,实训测评应采取教师全员参与的方式进行,参与实训测评的教师要有较好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实训指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分工,紧密合作,协同作战,圆满地完成实训测评任务。

(三)关于聘请外贸专家参与实训测评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训应与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实际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能否胜任外贸实践工作作为检验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最终标准。由于外贸专家精通、擅长外贸业务,他们对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有最高的发言权。因此,在进行实训测评时应尽可能聘请外贸专家参与实训测评工作,这可保障国际贸易实训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四)关于对技能测评方法进行整合的问题

按照分解后专业技能项目进行实训检测,可定量地检验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但由于分解细化后的专业技能检测项目众多,若采取逐一检测的方法对每项技能进行测评,则工作量非常浩大,这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对技能测评方法进行整合,某种方法的某次测评应能同时对多项技能指标进行测试,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实训测评的效率,使实训测评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国际贸易的核心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构建

国际贸易专业仿真模拟实训平台建设的现状及其不足

随着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理解的深入,各个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都认识到了实训实践对于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纷纷建立各类实训平台或实习基地,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院校仍以建立校内实训平台为主。其中,仿真模拟实训平台作为一个能帮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和掌握进出口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而广受推崇。

目前,大多数院校均通过购买和使用一些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来搭建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平台,如出口模拟操作系统(即teachmetrade,简称tmt)、世格国际贸易实习平台(即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等。这些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所搭建的仿真模拟实训平台以进出口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针对进出口贸易中的草拟函电、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签订合同、开立与审核信用证、备货、租船订舱、报验、报关、投保以及制作与审核贸易单据等主要业务板块,通过生动的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外贸操作的基本程序和主要业务技能。但笔者在运用这类仿真模拟实训平台开展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其存在如下不足:

实训内容与操作方法无法反映真实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类模拟实训平台大多以进出口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某笔具体业务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业务操作。但由于实训软件设置的单一性,使得在任何业务中学生都只是按单一的流程去完成相关操作,加上大多数实训指导教师未及时对软件的某些设置,如汇率、关税税率、运费率、退税率等进行调整和更新,从而无法反映业务操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所培养的核心岗位能力过于单一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归纳起来应包括:形势分析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洽谈能力、外贸单证能力、业务运作能力、风险防范能力。而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所搭建的模拟实训平台在模拟实训期间,往往侧重于其中的外贸单证能力和业务运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其他四个核心职业能力在这类综合模拟实训平台中难以得到有力的锻炼。

学生的自我发挥空间小这类模拟实训平台多以静态型的机械式实训为主,灵活性的、博弈式的、互动性的动态型训练相对较少。加上这类实训平台本身在开发时功能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错误,使得学生在模拟实训过程中无法把自己融入到真实的业务场景中去完成全过程操作,实训时缺少主观能动性,抱着“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想法,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自我发挥空间小。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这类模拟实训平台的考核大多由系统自动生成,容易造成学生即使原封不动地按照实训手册样单填写内容,也同样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使得考核结果无法真实体现学生的实训情况和能力培养结果。

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构建思路和特点

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通过搭建高度仿真的国际贸易业务场景,并与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的运用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模拟实训环境,包括办公环境、交易会展环境、谈判环境、业务履行环境、电子商务环境等,体现出场景实训的业务氛围和空间感。该平台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实际的外贸业务环境,能将自己融入到业务角色中去完成全套实训操作,从而真正做到与外贸实践接轨。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构建需要设计实训思路、设置硬件环境、营造网络环境、改革评价方式。

设计实训思路设计实训思路主要包括设计实训流程及提炼核心环节。通过外贸实训流程的设计,提炼出该流程中最重要的核心环节,明确将公司注册登记、落实货源及备货、开发客户、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开立及审核信用证、租船订舱、投保、报验、报关、制单结汇、核销退税等多个业务核心环节作为综合模拟实训的操作关键点,以体现实训环节的完整性。在提炼出核心环节后,需分析各环节涉及的场景及当事人,明确各当事人的操作内容及职责,并可以此作为搭建硬件环境场景与网络环境场景的依据。

设置硬件环境硬件环境的构建主要是指根据所提炼出的核心环节的操作关键点,搭建这些环节所涉及的场景,并营造真实的业务氛围。一方面,根据提炼出的核心环节操作需要,将实训场地合理划分不同区域,设立不同的业务场景,如外贸公司(主要包括单证部、商务洽谈室、样品展示间等)、交易会馆、货代、船运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综合业务大厅(主要包括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国税局等),并为这些场景配备相应的办公器材,如办公桌椅、产品展示货架、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电脑及相关单据等。另一方面,为营造出仿真的业务氛围,应参考各业务部门的典型布局和色调搭建场景,在每个场景都做好该场景对应环节业务流程的图表,制作相应的图案和介绍张贴于该场景内,让学生对实践中身处的场景有切实的感受,从而做到实训内容真实化,模拟训练与业务实践“零距离”,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实训效果。

营造网络环境在网络经济下,进出口业务操作离不开互联网。因此,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也应借助互联网络平台营造更真实的业务环境。网络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的相关功能办理相关业务,如公司注册登记、公司及产品信息、公司及产品广告、信用证开立等;另一方面,可自主开发平台内的BtoB网站,开展产品推广、网上交易等业务。

改革考核方式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方式也是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方式是指,一方面,以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的系统评分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另一方面,还可由实训过程中涉及的各环节其他业务人员对学生业务能力进行评分。

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强调“货物”与“客户”在操作中的重要性;强调“以人为本”的动态性、全程互动性的真实训练;体现真实外贸环境下业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各项核心岗位能力都能在全程训练中得到充分加强。

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具体结构框架

立体化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实训原理、硬件环境、网络环境的具体结构框架可由图1概括表示。

参考文献:

[1]李兵.构建模拟实验教学环境的实践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7,(11).

国际贸易的核心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发展研究

一、从国家角度来讲,要在国际贸易中加强基础建设

在全球普遍实现电子商务参与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各国之间要注意横向对比。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薄弱,这很可能导致我国在电子商务使用阶段产生一些滞后性,并且影响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效率[1]。从这一角度来讲,我国应该抓紧时间加强网络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完善法律法规,例如市场准入机制,合同保障系统等,让使用电子商务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没有后顾之忧,并且利用国家所提供的各项便利,有效地参与到国际合作当中,争取更大的利益[2]。在基础设施建设当中,不仅包括网络设施建设,还包括上层建筑的配套完善,例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电子商务专有领域规则的建立等。通过这种方式,让上层建筑能够服务于经济基础,并且促进国家之间贸易合作与往来。在出现问题之后,能够有一套完善的处理系统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要注意在基础设施建设当中不断普及电子商务理念,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我国的高校和专业机构应当尽可能为专业人才教育提供帮扶,加大培养力度,并且建立社会培养体制,在企业之中组织定期的培训,让每一个参与国际合作与贸易的员工能够得到专业的训练,并且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国际贸易之中[3]。

二、从企业角度来讲,应当利用电子网络吸引客户

在国际贸易的交换进行当中,客户量与潜在客户量是一个企业安身立命之根本。在网络经济时代,各个企业的活动基本上都在网上进行。在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量之中,企业应当利用自己的数据分析系统,检测出自己的客户与潜在客户。并且想尽办法吸引客户与流量[4]。在合乎法律和其他规范的基础之上,企业应当利用电子平台带给自己的各种便利,引导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从而能够获取潜在用户使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在国际贸易中掌握主导权。当然,在电子平台不断兴盛与发展的今天,企业应当设计好自己的网站与公众号服务平台,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自身知名度,做到有效宣传,并且将用户的注意力转化为在本网站和本公司的实际购买力[5]。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自己企业的体量,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同时在消费环节要建立优秀的售后服务团队,在销售的各个环节做到让用户满意,从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配套措施的建立与完善。例如在电子商务平台之上,物流体系的建设可以决定一个企业能否拥有更大的市场。基于此,各企业负责人应当清楚自己的定位与实际能力,尽最大的可能利用电子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并且不断走出去,在国际贸易中站稳脚跟,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在国际贸易中加大建设网络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力度

在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主动脉的今天,拥有一个高效快速的网络通讯,除了要有过硬的网络通信和硬件设备之外,还要有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运营环境。不管是从国家来讲,还是从企业来讲,都要尽最大的可能来加强自己网络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个健全的网络设施环境,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和各地区共同解决。就我国来讲,应当有一个专门的电子商务。管理部门为各大平台提供一套安全有效的网络营销系统和环境。同时,各个企业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软件设施,来配套国家的硬件设备,如此才能够如虎添翼,在国际贸易的领域中占领先机[6]。并且从设施方面能够抢先一步占领市场,从而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

四、在国际贸易中加速与国际接轨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跨国企业与国际贸易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电子商务企业要想在未来能够继续发展,就必须要加速和国际其他企业接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现代新兴销售方式,能够突破传统方式所受到的时间与空间方面的制约,由此能够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的企业应当以最快的速度、以合法的渠道融入到经济全球化中,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贸易,并且这种贸易可以影响到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同时还会影响到每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划分与利益归属。只有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规则,在国际贸易之中占有地位,才能促进国家昌盛,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在这个关键的经济转型时期,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能够使我国顺利地得以度过,并且增加体量,成为全球市场中拥有重要话语权的国家。未来的贸易发展趋势必然是开放,而包容的我国的企业也不应该秉持着封闭自守的观念,应当努力大胆走出去,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之下,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在国际贸易当中崭露头角,这也是我国不断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

五、注意大力推进研发核心技术

未来经济发展中,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制胜的关键。在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领域,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核心技术是各个国家发展电子商务和未来在国际贸易当中势在必得的重要高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核心技术研发相对而言还比较迟缓,但是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我国要想在未来的国际贸易领域继续发展,就必须要努力研发核心技术,并且在核心技术方面不断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中美贸易战不断发酵的现在,新技术的掌握能够有效地打破外贸壁垒,并且在国际贸易当中掌握主导权与话语权,这对于我国企业不断走出去顺应世界发展趋势,还有培养专业性人才,都具有关键性作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领域不仅包括软件和硬件设施,还需要保险、外汇多个部门的协调统一,在各部门互相协作的基础上掌握核心技术,能够使我国企业在电子商务服务国际贸易方面立于不败之地,占领制高点。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我国的国际贸易协调、均衡发展。

六、结束语

国际贸易的核心篇7

一、当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的问题目前,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大多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呈现的,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了计算机、数学、英语以及政治等。在公共基础课中,选修课的设置主要以艺术类选修课为主,且选修课的设置比较缺乏,特别是涉及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的选修课程严重缺乏。基于此,在高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中,需要合理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比例,优化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适当增加一些利于学生素质培养的自然与社会科学等选修课程,如社会学、材料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等。(二)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的问题在各大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中,专业基础课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必修课程,鲜有学校设置专业基础课的选修课。这一课程设置特点限制了学生对专业知识面的拓展,导致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面比较狭窄,且专业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出现。因此,高校要培养出国际贸易应用型的本科人才,就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专业基础的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出“厚且宽”的特点,从而使培养出的国际贸易人才具有很强的职业发展潜力。(三)专业核心课课程设置的问题同样的,在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的课程设置中,也多以必修课形式进行设置,并且必修课在设置上与企业对外贸岗位的需求严重脱节,从而造成学生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掌握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同时,这样的课程设置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的专业口径,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严重的影响。总体而言,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1.专业核心课的设置缺乏与国际的接轨。国际贸易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专业课程体现出国际性的特点。但多数高校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国际性特点并不突出,重点主要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经济知识以及贸易知识“,国际性”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少,例如关于国际投资与商业环境知识的课程就较少涉及。2.专业核心课程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常都安排在大三才开始学习,从而使学生接触并深入理解专业知识的时间较晚,而且安排的课时有限,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往往学生才理解专业课程的核心知识,还缺乏深入的研究,课程就已经结束,从而造成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了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效率难以提高。3.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失衡。在现阶段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中,理论教学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弱化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例如,在多数高校的外贸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在整体的教学中占有的比例还不到四分之一,使外贸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更多为研究型人才而不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完全地满足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人才要求。4.关于产品研究的课程较为缺乏。作为一个国际外贸工作者,对于贸易对象———产品的了解是其必备条件。只有加强对产品的全面了解,才有可能在产品报检、产品营销等环节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外贸工作人员同样需要加强对区域的研究。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一个国家想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家贸易市场中获取主导权,赢得胜利,就必须加强对其他国家的全方位了解,才有可能制定最适合的策略,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学生而言,这也有利于使他们明确将来的工作方向。然而,目前各高校对于产品以及区域研究的课程都鲜少涉及,从而造成了高校的外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缺乏实用性。

二、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总体结构的构建同时具备坚实的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以及高超的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拓展能力,是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适应国际外贸市场的人才竞争的需求。因此,在高校的国际贸易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中,首先,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并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以及综合效益的原则,构建实用性强的国际贸易课程体系。其次,要在课程中引入国际贸易新知识、理念与技术,着重从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再次,就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而言,在他们所具备的所有能力中,职业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因此在外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中,要综合分析本专业的职业与岗位,并将这些岗位以及职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融合到课程学习中,从而实现职业岗位的要求与学校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整个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主要从基础教育、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三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1.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在对外贸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教育优化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素质,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各类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提高,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都属于必修课程,因此在其优化过程中要注重合理调整各类基础课程的设置,从而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1)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要集中加强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与形势政策、体育等素质类课程的有机结合。(2)在学科类基础课程中,主要开展经济学相关的课程,如金融学、财政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等。(3)在跨学科的基础课程中,主要开设与管理相关的课程,如管理学与会计学等。(4)在专业基础课程中,主要开设世界经济概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类型的国际贸易专业基础课程。2.普通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普通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该环节的课程体系优化中,所有课程都为选修课,加强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全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1)在人文科学的选修课程中,主要开设关于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信息科学等的课程,例如历史学以及社会学等。(2)艺术选修类课程是公共选修中主要开设的课程,例如书法课程与音乐课程等,这一选修课程的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在普通教育课程体系中,人文科学素质与艺术修养都是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但这一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坚持基础性原则,因此在课程优化时,要适当调整各类课程的难易程度。3.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该环节课程体系优化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素质,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1)专业核心课程中,重在加强学生专业核心知识的系统深化教育,主要可开设国际技术贸易与服务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主干课程;(2)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要结合专业划分的不同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例如,可划分为国际商务方向以及国际货代方向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进行自由选择,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使每位学生在外贸专业领域都能有一个专攻方向以及专业技能;(3)增设职业资格辅助教育课程,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实现学生的职业目标打下雄厚的基础。首先,在职业资格教育课程中,主要加强学生对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例如外销员以及货代员等的资格考试培训。其次,在职业辅助教育课程中,可结合地区特色,开设对产品与区域的研究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方向,增强他们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4)在职业拓展教育课程中,为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可开设小语种课程(如西班牙语、俄语等)、国际贸易咨询课程、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一个课程进行学习,拓宽其专业知识面,从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二)优化国际贸易课程体系中学时与学分的结构1.专业课程的学时结构优化。在安排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学时时,要合理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时结构,尽量缩小两者的学时落差。在加强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尽量使实践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同时,对于课程教学的顺序也要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适当延长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让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能有深刻的理解。2.学分结构的合理调整。在学分结构的调整中,要注意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并加强学生课程学习的选择性与自主性,兼顾学生人文素养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培养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是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外贸事业发展的需要,各高校要积极优化与完善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促进基础教育、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优化。此外,高校还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外贸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为课程体系的全面优化以及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唐平娟单位: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

国际贸易的核心篇8

【论文摘要】本文在我校三个课堂联动实践教学体系的理念和架构下,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探讨了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依据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能力结构实践教学体系一、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概述目前我校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和架构已经确立,并已渗透到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三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于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展开。首先对三个课堂的界定问题,即三个课堂的含义。所谓的三个课堂包含了第一、二、三课堂。第一课堂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课堂指的是不在固定场所进行的课外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为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各类文体、技能比赛.如社团活动、技能比赛等;第三课堂指的是延伸到校外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指的是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的实习活动。其次是三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问题。三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主要是由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所组成。具体表现为: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还应有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等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最后是对联动的理解。学生的技能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运用的递进过程。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做到三个课堂的实践教学部分,特别是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存在这种密切的关联。对于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三个课堂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要解决能力的会的问题;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要解决能力的熟练问题;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要解决能力的实际运用问题。联动的另一层次意思是通过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专业核心技能的检验,反过来可以推进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的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二、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国际贸易专业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外贸函电运用能力、价格核算能力、合同操作能力、信用证操作能力、结汇单据制作能力等。1.外贸函电运用能力(1)能在不查阅参考书和字典的情况下,熟悉进出口交易过程中各类函电的内容。(2)熟练掌握根据业务场景和有关信息,以英语撰写:建立业务关系、进口询盘、出口发盘、进出口还盘、进出口成交、提出/接受/拒绝信用证修改要求、履约状况通知/询问、索赔理赔、业务善后等贸易函电。2.价格核算能力(1)了解进出口价格构成要素,熟悉进出口常用贸易术语(FoB、CFR、CiF)的主要内容。熟练掌握出口商品FoB、CFR、CiF报价计算。熟练掌握根据国外客户报价计算国内销售报价。(2)熟练掌握还价利润的计算。熟练掌握根据既定利润率及国内外客户还价进行可接收的国内外采购价格/或其他费用的计算。(3)熟练掌握进出口成交后合同成本、费用、利润的计算。3.合同操作能力(1)熟悉进出口合同的格式、结构及基本内容。(2)熟练掌握主要进出口合同条款(品质、数量、价格、包装、运输、保险、支付)的内容,能熟练地进行主要合同条款的中英文互译。(3)了解进出口合同其他条款包括一般交易条件的主要内容,能够进行该类条款的英译中操作。(4)熟练掌握进出口买卖合同的填制。能根据谈判记录、往来函电或其他信息,规范、准确、完整地进行进出口合同的缮制或对进出口合同条款进行审核修改。4.信用证操作能力(1)了解信用证结算方式的特点。(2)熟悉信用证的结构。(3)掌握信用证业务的运作流程。(4)熟练掌握主要信用证条款的内容及其含义,能够正确解释并分析信用证文本,同时能熟练地进行主要信用证条款的中英文互译。(5)熟练掌握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及/或出口合同对信用证进行审核并准确指出信用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6)熟练掌握信用证开证申请书的内容及填制方法,能根据国际惯例及进口合同正确填制或审核开证申请书。(7)熟练完成根据信用证开证申请书对相关信用证文本的审核。5.结汇单据制作能力(1)了解进出口贸易常见结算单据的种类。(2)熟练掌握根据合同、信用证和国际惯例制作并审核进出口贸易结算单据,包括:汇票、发票、装箱单、提单保险单、产地证、受益人证明等。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按照三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框架,结合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的划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如下:针对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的结构,第一课堂中含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强调学生分项能力培养,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货代与船务等;外贸英语函电主要是强调英语在外贸中的运用能力培养。该课程通过介绍外贸实务中各种英文业务函件、电传和传真,以及其他方式的写作格式,商业、术语和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并通过介绍对外贸易各环节的具体做法,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对外贸易业务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及表达技能,培养和提高外贸业务工作能力。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货代与船务分别是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货代员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类课程。国际贸易活动是由众多环节所组成,包括备货、托运、报关、报检、交单结汇等各个环节。国际商务操作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贸易各环节中的操作技能。由于贸易活动的各环节无一不是通过各种单据凭证来体现,国际贸易单证操作技能是每个从事外贸业务工作者特别是单证员所必备的基本功。报关员和货代员的工作主要完成的是贸易活动中的报关和运输两重要环节,熟练掌握报关技能和国际货运的操作技能是报关和货代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功。第二类为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等。进出口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各项交易条件,了解合同成立的步骤,熟悉合同条款的拟订,了解履行合同的基本程序和法律要求。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习题库软件进行教学。解决学生从不会到会的实践要求。国际贸易实训是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后续课程,本课程是一门操作课程。主要是运用贸易平台软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一个国际贸易模拟训练平台,使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会商品进出口交易的全过程,从而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建立业务关系到业务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直至最后的交单结汇善后的各个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该课程的实践要求是解决学生从会到熟练的过程。专业综合能力实践主要通过实际情景模拟方式进行教学。第二课堂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为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体的各类技能比赛、社团活动、考证考级等项目,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为学生在第一课堂掌握了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专业核心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如国际贸易操作能力单证技能的培养,第一课堂教学目的只能是使学生掌握能力或技能的会的过程,但要达到熟练程度,光靠第一课堂的教学时数是不够的,在第二课堂通过设计国际贸易操作能力比赛或单证技能比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实践要求,从而能进一步提高专业核心能力或分项能力。第三课堂的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分散的顶岗实习或以产学合作教学形式的集中顶岗实习,是培养和锻炼岗位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结合岗位实际进行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通过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订立合同的基本技巧,合同的履行、外贸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全方位、多方面、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的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业务与管理人才提供保证。参考文献:曹屯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宁波城市学院学报,2006.1祝卫等:国际贸易操作能力实用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宁波城市学院教务处编印:宁波城市学院2006级人才培养方案

国际贸易的核心篇9

[关键词]职业能力;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136-02

一、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考核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曾一度快速加大,但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其中部分原因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及考核方式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进行有效调整,从而导致毕业生难以满足国际贸易行业的需求。

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普遍采用“三块式”课程模式,即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三部分。从考核方式来看,国际贸易专业的考试形式多为闭卷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二、目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几乎所有院校都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并把“高级”等同于“理论型”,导致“重理论、轻实务”,以经济学科为本位,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必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专业技能结构不完善;二是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实践经验,并且在以科研为主的高校评价机制下,不得不专注于经济理论研究,导致教师本身的实践指导能力欠缺;三是在课程教学中,未能注重加强学生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只是简单地将理论课时缩短,降低理论知识难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没有切实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本位转换。即使增加了一些外贸模拟实践课、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环节,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四是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相对较落后,由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度较大,难以满足学生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需要。很多学校地处内陆地区,远离沿海对外贸易活跃地区,加上外经贸企业担心商业机密泄露,很多不愿接纳实习生,即使接纳也不让实习生真正深入到外贸业务流程。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导致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

(二)考核方式方面

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国际贸易专业各门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任课老师自主决定考核内容及成绩评定方式,期末考试则为闭卷考试。这种考试形式虽然比完全闭卷的考核方式有所进步,但仍存在以下弊端:

第一,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比重较大,致使很多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而把精力主要放在期末考试上,成绩评定具有较大偶然性,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国贸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二,现有的闭卷考试,题型设计单一,缺乏创新,与现实联系紧密的案例分析题以及无标准答案的发散思维题很少,导致不能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取决于与标准答案的一致程度,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

第三,现行考核方式中,平时成绩虽然占总评成绩的30%,但这部分并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教师在评定成绩时缺乏公平公正,随意性较大。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方面

1.以外贸行业实际需求为指导,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重组。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中心、行业兼职教师为主导进行实训指导,融“教、学、做”于一体;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教学场所上,探索课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的一体化。在该门课程成功开展工学交替的项目教学试点改革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其他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同时注重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有利于形成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及特色。以培养学生外贸职业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外贸岗位操作流程为导向构建的模块化课程如下:(1)出口业务模块,包括审核与修改信用证、备货单证、货运单证、保险单证、报关单证、结汇单证6个子模块。(2)进口业务模块,包括信用证开证申请、报关单证、单证审核3个子模块。在上述模块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集中实训,教师均以真实的任务或项目来驱动,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按工学结合的要求,把外贸信息识读、国际结算与外贸单证、国际物流与货运、报关与商检等4门专业核心课程建成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资料齐全的特色课程。

2.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大部分专业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少外贸行业实践经验,因此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十分必要。学习是迅速提高师资素质的最好办法,应支持在职教师参加行业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取资格证书;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外经贸企业学习,掌握外贸实践技能。

3.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网络化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践、双语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贯穿始终,注重国际商务英语和商务管理能力、国际贸易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考核方式方面

1.闭卷、半开卷、开卷考试相结合。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有一部分为基础理论课,可采取闭卷笔试形式,如国际贸易理论。半开卷是通过提供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考试方法。有些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所以考试就应以检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为主,而不应以死记硬背的内容为主,如统计学课程涉及很多计算公式,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公式计算出经济指标,再根据经济指标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判断。所以统计学以及类似的课程可以采取半开卷的考试形式,具体做法是:将一些基本公式印在试卷上,学生可选取公式进行计算。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可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分析问题上,从而提高其分析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大部分课程是操作性比较强的实务类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应偏重应用能力的考核,尤其是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这类课程完全可以采用开卷考试。

2.平时表现、实验操作、笔试相结合。为了改变传统笔试占大部分比重的考核方式,就要创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指标,把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结合起来,强调过程考核。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考试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又分为平时上课出勤、课上回答问题及平时作业三项,每项各占10%。平时上课出勤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课上回答问题检验学生的听课效果,平时作业验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这三部分由任课老师评判打分。针对实证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实验成绩”这个考核环节,由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实验态度三部分组成。如国际贸易单证制作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以外贸交易过程中各种单据的缮制为主,只要熟悉每份单据必要项目的填写规则,一般就不会出错,不必要求学生背诵规则,通过实验操作进行反复练习就可以熟练掌握。这种考核方法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同时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在以上考核中,任课教师要公平公正,命题时要根据不同的考核方法确定考核内容的难易程度。针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简单推理部分可以采用客观题目以笔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考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又可以检查教学效果,让专业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对策,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和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乔庆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2(9).

国际贸易的核心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贸易实务考核评价方法

一、现有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各大高校经济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涉及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及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而目前的问题是,大多数的国际贸易实务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程度,记忆性的题如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占了较大比重,分析性、应用性、综合性的题少;强调标准答案唯一性的题多,不定答案的题少;书面作答的多,动手操作的少;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专业技能的考核。此外,在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考试方式方面也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不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投入状态及学生平时成绩的测评,往往以期末笔试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评价标准,最多也就是把学生平时上课的考勤记录如迟到、早退、旷课等纳入平时成绩;这样一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压力和动力,积极性也不高,此外,有的教师每学期期末考试之前会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学生在考试前往往会互相复印学习笔记及老师画过的重点答案,然后临时抱佛脚突击性地把这些知识点背上十天八天基本上就可以过关,更有甚者在考试中存在投机心理,不择手段地借助作弊侥幸取得好成绩。这样做的结果是直接导致那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与那些平时不努力的学生的考试成绩拉不开距离,最终使其在学校评奖、评优及将来就业时没有任何明显优势。因此,如若只是注重学生期末考试,则其考试结果并不能真正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也检验不出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不利于良好学风和教风的培养。另外,这种八股文式的考试与社会实践已经完全脱离,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积极地适应社会竞争,这样一来,课程考核就大大偏离了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研究就有了充分的必要性。

二、评价方法的改革举措

为了保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评价方法的改革得以全面实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作者就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提出开放、全面的考核评价方法体系。

1.注重平时考核。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完每章内容后给学生做做平时测验,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巩固每一章节的内容,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进行辅导。另一方面,可以采取速测的方式,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试题形式可以为选择题,也可以为填空题,重点考核学生对课程最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在国外,没有哪一门课程会只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平时测验的成绩作为这门课程期末总评的一部分。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而言,每学期的考试不仅是要求学生平时到课堂,而且要注重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和讨论的程度,这些都可以反映其学习态度。平时考核形式包括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的作业、国际贸易案例(比如商务谈判)分析的作业等。然后在每个学期期末时要组织一次期末考试,以上所有的要求及测验都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当然不同的考核方式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除期末考试重点针对学生掌握的书本基础理论和要点的识记以外,其他考试形式的重点都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国际贸易知识的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平时考核能让学生在整个学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而且可以让学生不再心存侥幸心理,通过以上各种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通过这种平时性测评,不再对考试产生惧怕心理,也不过分担忧和紧张,因而学生的考试心理也很健康。

2.力争形式多样化。

国际贸易实务考核形式包括平时考试和期末考试。其中,平时考试方式主要有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发言、小考试等。课后作业包括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思考问题等形式。随堂测验包括书面答题、单元测验和期中考试等形式;讨论发言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时学生互相问答,包括分组讨论、自由讨论、课堂主题讨论发言等多种形式;对平时作业、小论文、讨论和学习态度的评分标准也应当尽量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从而进一步使考评结果更加客观、公平、合理。此外,每学期期末考试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包括题型和试卷的多样化。期末考试每套试卷至少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计算题等多种标准化题型,注重合理划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的同时要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合理搭配;另外期末笔试命题要分为统一命题和机动命题两个部分:统一命题是从建立的题库中随机抽取,本学期所有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班级都要参加考试的共同部分,主要用以考核各专业和班级统一界定的基础性知识点,分值可占卷面分值约50%~60%;机动命题则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选择的自主性教学内容的相关命题,通过这部分命题可以考查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并且要与所教班级专业领域的特点及其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互结合,分值约占卷面的40%~50%。

3.加强题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

人工命题容易造成试题的知识点分布过于集中,题型不够丰富,以及试卷的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这样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却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自己的试题库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和课题组成员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研究,拟制考核题目,并依据不同时期专业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考核内容的重点,更新试题库,确保考核公平。这样,国际贸易实务考试便可以大胆突破教师讲授什么考试考什么的传统方式,教师只负责按照教学大纲实施常规教学和平时考核,不负责期末试卷考核,期末考核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任意一套试卷,彻底杜绝教师期末变相划定复习范围的现象,同时大大减少学生期末考核作弊的可能性,可较好地满足教考分离的要求,而且可以通过分析历年试卷命题的规律和特点,及时掌握各课程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调整授课内容,适应时展对人才的要求。

4.强化职业资格培训。

实践教学是区别于本科院校的显著特征,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又是检验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手段。对高职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职业技能进行鉴定并让高职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强化实践教学,从而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导向性作用。可见,职业资格考核是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高职办学特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标志。针对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开展业务的基层人才十分缺乏的现状,我们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国际商务单证员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结合起来,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以证代考,以使学生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并能具备较强的交易磋商、制单结汇、规避风险三大关键能力,把学习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过程,从而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其就业增添筹码。

5.借助软件考核。

在国际贸易实习教学软件tmt平台进行模拟操作能力考核,以加深学生对业务的感性认识。每名参与tmt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模拟贸易环境。通过这样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他们将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tmt外贸实习平台,对于学生的实习成果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方法,其特有的评分机制,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国际贸易业务能力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分。作为国际贸易实务考核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tmt软件功不可没。

三、结语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该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都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希望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使课程考核更切合实际,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马越,虞未章,谢梅英,徐晶.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7).

[2]王晓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