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微生物学的发展十篇微生物学的发展十篇

微生物学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8:30

微生物学的发展篇1

1、因为疾病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又属于微生物,所以说认识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发展是从疾病开始的。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尼·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开始的,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在我国教科书中,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香菇等。还有微生物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

(来源:文章屋网)

微生物学的发展篇2

从昆虫病理学发展起来并被开发利用的杀虫微生物――微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安全无毒,选择性强,不伤害害虫天敌,害虫不产生抗药性,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同时生产原料大多数为农副产品、农作物秸秆和副产物,设备比较简单,成本低,便于就地取材生产和应用。因此,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1.微生物杀虫剂及其优点

微生物杀虫剂分为自身和代谢产物两大类,前者指那些由于微生物本身寄生导致宿主昆虫致病和死亡,如苏云金杆菌、病毒、真菌、线虫;后者指其代谢产物能直接杀死昆虫的微生物,如avermectin。微生物杀虫剂种类很多,已发现的2000多种。按照微生物的分类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目前。国内研究开发应用并形成商品化产品的主要有细菌类杀虫剂、真菌类杀虫剂、病毒类杀虫剂和抗生素类杀虫剂。用于控制害虫的微生物或其产物也被称为微生物杀虫剂。与化学农药相比,微生物杀虫剂用于防治害虫有很多优点:

(1)微生物杀虫剂特异性强,对人畜比较安全;

(2)有选择性,可有效利用天敌的保护;

(3)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

(4)能保护害虫的天敌;

(5)经济有效,既可工业化生产,又可用简易的固体发酵法进行生产,便于农村推广;

(6)不污染环境,有利于改善环境和保护水资源;

(7)生产原料主要为农副产品和副产物,便于就地取材生产和应用。

上述特点弥补了化学杀虫剂的不足。农业应用实践证明,微生物杀虫剂是一种有效的、传播力强、可用于短期或长期防治比较安全的生物农药,在害虫的综合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国内外越来越重视这类产品的研究开发。近年来微生物杀虫剂的品种不断增加,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微生物杀虫剂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微生物杀虫剂的不足及发展前景

微生物杀虫剂在生产实践上还没有普遍推广应用,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因为微生物是一类看不见或看不清的生物,微生物杀虫剂属于微观世界的生物农药,人们对该类农药缺乏感性认识;

二是与微生物杀虫剂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推广普及工作比较薄弱;

三是微生物制剂在生产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四是微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有以下缺点:药效慢,气候条件如湿度、温度、雨水等影响药效,在外环境中毒性很快减弱(24~48小时),人们对微生物杀虫剂的药效怀有疑虑,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难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微生物农药在植保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逐渐被人们认识,在生产和应用中的技术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微生物杀虫剂将会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农药在农业上推广应用。

2.1研究开发中的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发登记了不少新品种,但不少品种生产缺少突破性进展,相当多品种研制成功已好几年,但发酵生产工艺、后处理技术和剂型化技术缺少技术创新,技术不够成熟、不够完整和不够配套,导致生产成本偏高,产品质量不稳定,达不到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另外,在新品种的研究开发时,对实用的应用技术研究不够深入,如活体微生物杀虫剂在应用时容易受环境条件影响,效果不够稳定。今后应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发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强化生产工艺、剂型和应用技术的研究,重点突破影响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加大我国有优势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杀虫剂品种的研究开发力度,实现技术创新。

2.2产品推广应用中的不足

微生物杀虫剂和其他生物农药一样,在应用时不具备化学农药用量少、见效快的特点,由于生产技术含量高,生产成本和应用成本要高于化学农药,而且使用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技术,在价格与化学农药相当时,农民更愿意买见效快的化学农药。另外,农民技能差,缺乏消费、环保意识,接受新技术慢也是制约微生物杀虫剂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应把微生物杀虫剂的应用技术纳入国家的技术推广体系,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加强技术推广,重视对广大农民的培训,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微生物杀虫剂的产品和使用技术。在应用上,要把产品应用在绿色和无公害粮食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上,使生物农药的应用领域得到稳定地拓展,推动微生物杀虫剂的广泛应用。

2.3微生物杀虫剂的发展前景

微生物杀虫剂有三个引人注目的发展方向,一是从生态学角度引进和应用天敌微生物以长期抑制害虫;二是从化学角度,即从杀虫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提取高效低毒杀虫物质,从而达到化学药物的效果;三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如Dna重组技术、转基因等)创造出多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品系,强化杀虫效果。

我国微生物杀虫剂经过几十年发展,无论在研发队伍和产业发展上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需求,微生物杀虫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丰富的资源为微生物杀虫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地域辽阔,微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有很多地域还没有得到开发,就是现已开发的资源也没有充分利用。

微生物学的发展篇3

关键词:微生物农药;病虫害防治;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S482.39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53301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也随之提高,对于食品的绿色、健康、无农药、无公害、无污染的需求日益提高。目前,o污染的植物病虫害的绿色研究已经引起了全球此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在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面上,对环境、人类以及生物不造成任何不良的危害。

1微生物农药

微生物农药指的是采用微生物自身体内的生物活性成分,提炼生产能够对植物病虫害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并且能够促进植物生长的生物制剂[1]。微生物农药的特点主要有:对环境无污染,不损害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身体健康,能够具有良好的防止效果;对病虫害的防止具有靶向性,对有益生物和动植物不造成损害;农药的原材料都来自于自然界,具有天然属性,还能够被自然分解,能够实现循环利用;能够避免植物病虫害抗农药性的产生,有效实现防止效果[2]。

2我国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

微生物农药领域的研究在我国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在2000年时,我国的微生物农药生产厂家数量就已经近70家,微生物农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已经遍布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应用范围包括棉花、蔬菜、水果、林业以及粮食等等,能够针对20多种病虫害进行防治。我国针对真菌制剂已经有超过20a的研究历史,我国的真菌制剂研究主要是绿僵菌和白僵菌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目前,白僵菌在我国对于植物病虫害的防止面积已经超过了66.7万hm2土地面积,但是白僵菌的制剂成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开发出来。

3我国微生物农药存在的问题

虽然微生物农药在我国植物病虫害方面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微生物农药在田间的农药实施效果具有不稳定性,影响微生物农药在植物病虫害方面的防止效果,微生物农药的不稳定性也造成农药效果见效慢。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其对于微生物农药这种新型农药的优势和优点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造成了我国微生物农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难以推广。当前,我国微生物农药在我国田间的应用,需要解决微生物农药应用不稳定、田间农民对于微生物农药的环保型高、化学毒性小、药效见效慢等相关问题,要加大微生物农药优越性的宣传力度,加大农民对于微生物农药的深刻认知,积极推广微生物农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4我国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策略

4.1加快我国微生物农药形成产业化发展

应该加快我国微生物农药形成产业链的发展速度。微生物农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是未来我国田间植物病虫害防止的必然趋势,因此,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应该朝着产业化发展方向迈进,微生物农药产业化的形成能够推动我国微生物农药的应用范围,微生物农药进入市场销售,有利于我国微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作为防止植物病虫害的农药,用市场机制逐渐倒逼化学农药退出农药市场,对于土地环境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保护作用。

4.2微生物农药开发融合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就是微生物农药,所以,想要微生物农药得到有效应用,就要将微生物农药开发融合于无公害农业生产之中,要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广泛的应用微生物农药制剂,将微生物农药制剂在农业生产基地当中得以推广和应用。要适应我国对于微生物农药的发展要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最大范围的发挥微生物农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和功效。

5结语

目前,微生物农药制剂在我国田间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微生物农药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也在不断的进行当中,相关领域的研究正在呈现出深入性和全面性。要顺应发展要求,积极参与微生物农药的开发与研究,加快微生物农药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将微生物农药开发融合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和推广我国微生物农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德文.生物农药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植物保护,2013(05):81-89.

微生物学的发展篇4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未来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我国大力推动医疗保障及食品安全的发展,保障我国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并且我国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也相对比较完善,出现了许多新型检验技术,并且其应用与器械的研制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学界不断的实践,能够推动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创新更加准确、高效、可靠的检验技术。

1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现状

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一门系统工程,需要按照相关标准及步骤进行,才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检验结果,促进检验事业的发展。目前微生物检验技术正从传统的培养方法向分子水平方法改进,向仪器化、自动化、标准化发展。主要方法有电阻抗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微量生化法、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技术以及仪器检测法等,其中电阻抗法占的比重较大。

1.1电阻抗法电阻抗法是目前在微生物检验技术中主要使用的一种新型检测技术,该检测技术具有准确度较高、操作简单等特点,能够检验物体中的细菌数量、细菌类型(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真菌、呼吸感染菌、酵母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电阻抗法准确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细菌的代谢会使得附着无产生电阻抗,而不同的细菌在相同环境下能够忍受的电阻是不同的,通过对物体的阻抗情况来分析物体中细菌的种类及含量[1]。主要的操作方式为:将细菌放置器皿中,通过一定的环境改变来使细菌增长,并且将一些不带电的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通过细菌代谢转化为带电荷的小分子化合物(乙醇、葡萄糖)。通过对细菌导电性的转换,然后对细菌进行电阻变化的记录,并与未转化的细菌电阻进行比较,通过计算机技术制成相关的细菌电阻种类及数量分析,以此来对物体中的微生物进行辨认及测量。该方法目前已经用于食品、药品的检测。

1.2微量生化法微量生化法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末,直到现代仍然在使用的一种微生物检验技术,其优势在于操作方便、简单快捷、结果准确。微量生化法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微生物鉴定用试剂盒作为细菌的观察皿,观察皿中放置数量不等的试管,当需要检验物体中的微生物含量时可以将样品放入观察皿中的试管中,然后将处理过的微生物液滴入试管中,观察样本在试管中的酶促反应,然后观察样本的颜色变化,并将其记录下来,通过输入计算机内置软件中,通过科学的分析得到相应的结果[2]。该方法常用于临床药物细菌增殖研究中。

1.3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现代新型的技术,是在生命科学与化学发展的基础上创立的一门学科。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与微生物检测中,主要通过分子水平上分析微生物的线性结构来认知样本中的微生物类型,是一种新型检验技术,其主要的优点在于检验结果精确、对微生物的反应比较敏感、效率与特异性都较高等方面,但是由于其技术性较高,对检验器材以及相关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检验方法也比较繁琐[3]。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与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主要技术有:核酸交互法、质物Dna图谱检验分析法、聚合因子透析技术、染色体Dna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等等。文章主要对核酸交互法进行分析,简单为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研究。核酸交互法是利用基因探针法的原理应用于微生物检验中而创新的一种方式,基因探针法的应用机制是在物品基因中的最小介质因子在基础构造中与碱基的化学反应,通过对已经认知的细菌最小介质因子进行相关的排列,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当在微生物样本检验中,对最终得出的最小介质因子进行碱基的区分,辨别细菌的种类及数量。对于具有最小介质因子的细菌来讲,具有最小介质因子的细菌遗传物为Dna,若没有Dna的细菌,其遗传来源于Rna。核酸交互法能够很好的区分微生物中的细菌种类,并且使用效果比较理想,但是由于其使用设备比较复杂,在实际的微生物检验中,使用的频率较少。

1.4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技术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原理主要是由于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施放一些酶元素,通过对细胞产生酶进行判别,将其放入器皿中观察,通过反应液对酶的作用,从而观察细菌的种类与数量,这种检验的方式能够检验样本中细菌的数量以及微生物的种类。优点在于其灵敏度较高,操作简单,常用于细菌计数及种类鉴定。

1.5仪器监测法目前的微生物检验技术中应用的仪器检测法中,主要使用的是气相色谱法、mini-ViDaS法、Vietk-amS这三种技术,后两者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较高,但是在我国的应用程度较少,文章主要针对气相色谱法进行介绍。气相色谱法应用于微生物检验中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检验样本中的微生物在气相色谱仪中检验到的色谱图进行微生物的判断,同时该方法是先将样品与微生物分离,然后再将微生物进行相关的检验。仪器检测法能够适用于样本较多的物品检验中,或者是容易产生微生物的物品检验中。该检验技术的方式是先将样本中的微生物水解,然后使用甲醇分解提取,对微生物进行硅烷化或甲基化等方面的处理,最后由微生物呈现的相关色谱录入色谱仪中进行分析[4]。此检验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检测出微生物的特征峰,并且结果准确、效率较高,优点在于节省工作量,并且实现了自动化。常用于食品、药物的检验中。

2微生物检验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微生物检验技术产自与20世纪40年代,主要是由于美国发生了一系列由于药品污染而出现的意外事故,因此微生物检验技术对于药品质量、食品安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疾病传播以及食品问题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各界对于疾病预防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对疾病控制以及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能够促进疾病控制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发展,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由于疾病传播使得人们对疾病控制的广泛关注,推动了的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动了疾病控制的发展。微生物产生的原因来源于各方面,主要由于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的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各种不文明现象,这些都导致微生物的增长。这些都要求了微生物检验技术要不断的进行更新,将微生物控制在一个不影响人体健康的数值。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工作量与辨别的种类繁多,检验样本的构成也比较复杂,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也较高。通过各种物品传播的疾病微生物种类较多,能导致出现传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就有五十多种,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也对检验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5]。

我国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我国微生物检验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对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不能够很好的认知,同时微生物检验的仪器比较滞后。从我国微生物检验行业的整体分析,在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中,将微生物检验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仪器检测法中体现了这一发展特征。所以,在对我国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关的叙述中主要表现为:首先需要提高对样本微生物含量的检验效率,减少常规检测中需要耗费的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实现对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检测;同时检验技术要保障检测的结果,提高检验的精度与科学性;最后要实现检验技术的自动化,推动我国微生物检验技术智能化发展。

3结论

科学技术的带动了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且呈现了多样化,新型、先进、简便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将代替传统的培养方法,通过对检验技术与标准的不断完善与规范,保障检验的质量;同时操作人员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检验仪器的使用率,将高效的微生物检验技术投入应用,促进的微生物检验事业的发展,实现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娟.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与未来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2014,(23):191-191.

[2]顾兵.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转运系统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10):732-735.

[3]温泉.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8):34-34.

微生物学的发展篇5

关键词:微课初中物理教学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掀起一阵热潮.它代表着新型教学方式的产生,是初中物理教学迈向新阶段的标志.同时,微课是教学信息化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加方便且更有趣味性.

一、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微课被引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时间不长,基础尚未站稳,漏洞依然很多.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现状是,很多教师知道微课的存在,但对于微课的特点和真正含义尚且不知,无法熟练地掌握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而且对其应用方法和所用途径也不够了解.其实,如今的初中生比较适合通过微课的方式学习物理课程,只不过现在我们所拥有的微课资源数量不够充足,而且质量参差不齐.这些问题对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效果显著,但是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第一,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教师对微课的了解不够充分,研究也不够深入.在众多对微课的内容研究分析中发现,许多研究人员对微课的探索多数都集中于微课的概念、特点、界定等分析上,而在微课的设计、制作、应用方面研究不多.

2.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困境.现阶段,微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设计、制作、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以前没有预见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探索和研究,攻破难关.微课是以视频为通道,有针对性地根据某些知识点或者某些教学环节展开的新型教学方式.它以网络为载体,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微课只是面向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辅助性教学,教学目标过于单一.此外,在设计与制作微课过程中,有些教师不够熟练,无法独立完成微课教学.虽然网络信息技术正飞速发展,制作微课的技术要求和所用工具越来越简便,但是对于没有专业培训过网络技术的教师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是初中才开始出现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讲,物理是陌生的,也是新奇的.微课进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习题课的难度,还有利于完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发展和讲解的深入,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观察到细微的实验过程.

1.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前景.相比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微课精彩丰富,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简短明了,使学习不再像从前那般枯燥无味,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利用微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研活动的展开.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作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主导人和领路人,教师应该理性客观地认识微课,了解微课,从各个方面、多角度地去学习微课的内涵和特色,学会设计精彩的微课,学会制作完整的微课,掌握微课应用的原则,然后通過知识方向的不同、课堂类型的不同、使用时机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适合的微课,从而适度应用微课,最大程度地发挥微课的作用,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总之,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效果确实非常明显.它一改从前的传统教学风格,针对性强,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尚不完善,基础不牢,研究不够深入.微课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较高.教师只有理解微课的理念,学会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扩大微课的应用范围,深入研究微课的自身特点,才能更好地应用微课,使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者:樊威

微生物学的发展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微课;实验教学

大部分学生在高中的学习中都具备自主思考的能力,并且该阶段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为今后的学习道路做好准备。高中物理学科的知识点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由于涵盖的知识面较大,并且知识点的难度较高,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困难,降低学习的兴趣。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微课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指引学习的方向。

一、微课的含义及其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微课,能够实现合理的创新发展。教师可以从微课的含义出发,利用微课来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优势。

1.微课的含义

微课就是以视频为载体,通过简短的视频来记录有关的物理实验学习内容。微课的内容都是教师经过详细的筛选后选取出来的,其中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视频来记录大量有用的信息,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微课的运用优势

物理实验占据着高中物理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但是由于物理实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并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教师会放弃大部分的物理实验操作来节省教学实践,降低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教学中无法直观地观察物理实验的过程,对物理的知识更是难以完全掌握,而微课能够完全展现物理实验的操作过程,详细地记录实验过程,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物理知识,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课堂中的创新应用

1.创新课堂情境

高中物理的知识点都十分抽象,因此学生知识点的学习较为困难,容易感到枯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进行课堂情境创新,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真实生活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的设定中,在特定的情境下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且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将微课作为连接物理和实际生活的桥梁,利用多样化的微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将教学内容通过微课体现出来。例如,教师在“测定金属电阻率”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视频和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利用微课的记录功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理实验的实际过程,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个体之间都具有差异性,因此每位学生都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部分学生对物理知识能够快速地理解,而部分学生的理解速度较慢,学习的效率也比较低,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来记录相关的物理知识点,体现出物理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微课展示学生遇到的难点,在加深学生记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时,就可以通过询问调查的方法记录学生的学习难点,根据实际调查的结果来设计针对性的微课教学。学生通过微课展开学习,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来反复观摩微课内容,不仅能够掌握物理实验的主要内容,还能够突破物理实验中的重难点。

3.利用微课拓展教学

在魍车奈锢硎笛榻萄е校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直接放弃了物理实验环节,通过封闭式教学方式,只能够让学生接触到物理课本中的知识内容。但是对于物理课外拓展知识而言,是无法利用封闭式教学实现有效学习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补充其中的不足,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通过微课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例如,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教师就可以在微课中添加轿车行车速度的视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公交车、自行车、轿车等,通过视频可以将学生从课本引入生活之中,更加容易接受课本中的物理知识。

本文通过分析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帮助学生科学学习,提高综合探究的能力,满足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需求,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实现教学方法创新,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小勇.信息化环境的“小世界”现象与学习资源设计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9(1).

微生物学的发展篇7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体会

微生物技术是现代高技术之一,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低耗高效、副产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技术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将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环境工程中,为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解决目前人类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显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国内许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微生物的生态与微生物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上。但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和环境工程的其它课程又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开始招环境工程本科生以来,一直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目前,我有幸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如何对待该课程的教学?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的微生物学原理、技术和方法?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特将我对讲授这门课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请批评指正。

1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

有些人认为绪论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在教学上可有可无,有些老师往往是让学生们自学绪论部分。但实际上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又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在绪论的讲授中,授课教师应该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及其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介绍微生物学的奠基、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介绍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等为微生物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迪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1];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和实践,努力使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具体简单。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发酵时,联系酸奶的制作,告诉学生各厂家生产的酸奶呈现不同的风味就是因为不同厂家选用的菌种不同,因而发酵产物不同所致,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发酵的不同类型。

2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与微生物学关系密切,这更加促进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培养高质量人才,教师需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增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深入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讲解有关dna重组技术、基因扩增技术、dna测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2,3],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例如adis的传播及预防,sars、禽流感的爆发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也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其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3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驱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其教学内容是一些微观的、抽象的、阐述性的内容,并且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前沿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些繁杂的内容就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如果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物理化学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资源化系统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几个章节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化过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种类多且形态多变的特点,而且由于微生物形体小,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观的印象,学生普遍感到“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图片或三维动画形式,描述其形态与生长发育过程,这样既方便讲解又生动活泼,利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自己去观察体会,并通过查资料,关注学科进展,采取互动形式,增加学生从课外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

4加强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是来源于实验的科学,所以我们应着重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操作性难度较大的课程。比如显微镜技术、制片和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培养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大气及水中微生物监测技术等。这些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独立的训练,如果没有足够的课时及仪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前期准备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精细和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大,连续性强,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在做实验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这就对实验室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提出严峻的考验。

还有,实验操作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最好的过程。实验中,我们应该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大胆探索,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启发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做“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3个不同类别典型细菌的正确鉴别染色片,从挑取菌种、涂片、固定、染色、调试显微镜,直到观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态,鉴别出正确的菌种为止,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而且实验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认真仔细,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确结果[4]。实验中,学生对涂片后固定细菌时的温度高低、洗片环节、酒精脱色的时间等精心分析,反复实验摸索,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出问题症结,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应对学生操作时的习惯性问题和错误作重点提示和讲解,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纠正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开一些综合性地实验。综合实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是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理论掌握不牢,动手能力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如水、室内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应用于实验教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由指导老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微生物学博大精深,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微生物教学进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微生物学综合素质,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通过主讲老师地不断学习提高,最终能够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适应时展要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境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张洪勋,王晓谊,齐鸿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988-993.

微生物学的发展篇8

关键词: 微生态调节剂 临床应用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1]。随着微生态学的深入发展,微生物制品—微生态调节剂(microecologicalmodulator)迅猛发展起来,它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用以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的健康水平和增进健康嘉态的益生菌(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的制品[2]。近几年来,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被广大患者所认可和使用,并日益显示出其突出的优势。本文对此类制剂的产生、分类和临床应用情况加以剖析,希望能为临床应用有所帮助。

       1 微生态调节剂的产生

       1.1微生态调节剂产生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化学药物的出现使人类在同感染性疾病作斗争时拥有了重要武器。恩惠与风险并存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开始出现,耐药性不断攀升,甚至出现了对任何药物均不敏感的超级细菌,面对这一新情况,面对人们与病原微生物无止境的斗争,除了不断研制新的抗菌药物,不能不另辟其境。

       1.2微生态调节剂产生的理论依据

       随着微生态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生理性组合关系。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其特定的生态平衡,而每一个生态群落内的微生物依据其共生和拮抗维系正常群落关系,一旦这个平衡被破坏,就变成生态失调,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微生态调节剂正是利用微生物间这一共生和拮抗关系,补充对人体内生理性有益菌群或活性物质,抑制有害菌群过度增生,使病理性组合逆转成生理性组合,改善或重建微生态平衡,使相关疾病得以康复[3]。

       2 微生态调节剂的分类

       微生态调节剂近年来发展迅猛,对该类产品给予正确分类是必要的[2]。

       2.1按宿主可分为:人类微生态调节剂、动物微生态调节剂、植物微生态调节剂。

       2.2按用途可分为:保健性微生态调节剂、防治疾病性微生态调节剂。

       2.3按合成成分可分为:利用菌体、代谢产物、生长促进物质等合成的微生态调节剂。

       2.4按药剂学的剂型分类可分为:液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固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半固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气体剂型微生态调节剂。

       3 微生态调节剂的作用机制

微生物学的发展篇9

引言

微课是时展的产物,是科学技术水平进步的产物,是我国教育方式改进的产物。在我国教育资源开放,社交媒体以及手机等移动设备普及的大背景下,源于微视频的微课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走进了我国中小学的课堂当中。凭借自身出色教学效果,微课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取得较快的发展。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当中使用微课这种教学工具能够确保学生对各项实验有初步的认识,同时还能为学生演绎一些具有危险性和难度的物理实验,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性。此外,微课这种教学工具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为了提高中学物理的教学质量,许多的中学都开设的物理实验课程。尽管物理实验课程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物理应用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时候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在应试教学的大背景下,许多的物理教师并不会带领学生去开展物理实验,反而是用讲解的形式把物理实验展现出来。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物理成绩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和物理思维。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是一件弊大于利的事情。

想要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就必须对实验的原理以及实验器材的使用进行详细的讲解,仅仅讲解这一项就会占用实验课的大部分时间,剩余的课堂时间很难支持实验的开展以及试验后的总结,从而使得试验教学并不能发挥自身真正的价值。

二、微课的含义及优势

微课指的是短小的教学视频,视频内容一般与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相关,能够简洁明了的解读某一知识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微课视频一般包含实验的详细步骤,对每一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的解读。微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所学知识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

物理作为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一般由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组成。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念性,仅仅依靠文本的解读和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解掌握的水平,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实验来达到掌握物理知识的目的。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印象,中学的物理实验课一般很难将各项物理实验展示在学生面前,而微课不仅可以展示一些难以完成的物理实验,还能把物理实验记录下来让学生观看。

三、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1.微课能够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

从本质上讲,微课就是视频的一种叫法,能够将物理实验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微课的应用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时候对微课展示的物理实验产生思考。此外,微课还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前预习质量,让学生对物理实验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例如:在中学的物理实验教学当中,学生对实验仪器的认识是确保物理实验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而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当中,学生往往主要通过课本上的图片以及文字介绍来认识实验仪器,这显然无法满足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而微课能够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学生各个实验仪器的使用方式,还能够重复的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加深对实验方式和实验流程的印象。课这种教学工具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提高课前预习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在物理实验课堂上的操作成功率。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2.微课能够解决教学条件不足对于物理实验教学的限制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学物理教师认识到了物理实验对于中学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为了帮助学生学习物理,中学物理教师们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实验教学的数量。但是在农村中学或者山区中学,想要落实物理实验教学还存在不小的难度。因为此类学校不仅条件简陋,而且缺少必要的物理实验工具,无法让学生亲自进行物理实验,甚至无法将实验的状况展示给学生观看,这给物理实验教学的推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而微课的出现,很好的满足了山区及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需求,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体会到了物理的神奇之处。

例如:与大气压有关的物理实验在操作上存在一定难度和危险性,不利于直接在学生面前进行实验展示。而且此类实验对于物理设备的要求比较高,这无疑限制了山区以及?r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而使用微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与大气压有关的实验,不仅可以满足教学的需求,还能让学生更加直白的了解到实验原理,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测试“一个标准大气压能够支持多高的水柱”的实验中。微课能够将实验场景真实的表现出来,让学生直观的明白一个标准大气压能够支持10米高的水柱。相比较物理实验动画,微课更加的真实,更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更关键的是,微课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条件不足的情况能够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3.微课是一些表现不明显实验的最好补充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堂上,个别实验存在表现不明显的现象,有的实验会因为某些客观原因造成试验失败的情况。这种状况不仅耽误了课堂上的时间,还会使得学生逐渐对物理失去兴趣。若教师把物理实验用微课的形式展示出来,则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明了的认识到物理实验,避免出现延误课堂时间的现象。

例如:在进行“光的折射”实验的时候,一些客观因素会导致学生看不到光的偏折现象。尤其是在教室光线较强的时候,学生几乎无法从中看到折射的光线。此时,教师就可以将“光的折射”实验微课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的观察到这一神奇的现象。

再如:在“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的实验教学当中,由于磁场的特殊性,学生观察起来十分困难,无法直接的看到磁体周围存在的磁场。若将这一实验做成微课,并将局部放大,就能够让学生清晰的观察到磁场的表现。从而达到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

4.微课能够为开展课外实验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现阶段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当中,许多的实验内容会延伸到课外。这就需要中学物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为学生安排一定量的课外实验,鼓励学生做课外实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安排?n外实验任务的时候,可以将一些课外实验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参照着微课去进行课外实验。在课外实验的微课当中,应当详细的介绍实验流程,实验所需工具以及实验的原理。让学生从课外物理实验中收获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了与光学有关的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自己制作简易的望远镜。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微课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当中,探究性实验是最常见的一种实验方式。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短,中学物理教师往往只能在课堂上完成实验,很难在进一步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众所周知,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验环节固然重要,而探究性实验却分为了多个步骤。仅仅在课堂上完成实验环节显然不足以完成教学任务,不利于接下来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在实验教学中加入微课能够有效的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进行“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做实验的过程记录下来,在课堂的展示环节上用微课的形式展示。然后再有学生们互相讨论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还能及时发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基本作用。

6.微课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中学的物理实验课一般分为物理原理讲解、仪器使用讲解、实验步骤讲解以及实验操作等几个关键的步骤。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物理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基础的实验知识学习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的重心一般集中在某一个知识点上,如果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可以通过观看微课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学习电流表的实验课程前,教师可以预先使用网络将电流表的微课传送到学生的手机或者电脑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与电流表有关的知识点,初步认识电流表实验中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不理解的时候,可以通过翻看课本或者咨询教师的形式来解决。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障电流表实验的顺利完成,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可以称得上是一举两得。

微生物学的发展篇10

1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局限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往往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w习兴趣,教师往往会“讲历史故事”。包括生动的讲解微生物发展史上重要科学家的有趣故事或者经典的实验,例如科赫、巴斯德、莱德伯格等科学家的故事,经典“影印培养实验”等。但是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往往直接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去做实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对微生物学理论课中所涉及知识的验证,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1]。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为了在计划时间内顺利完成实验课,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成功率,往往实验设计是“程序化”的,实验取材、试剂配置、实验准备工作等都由实验员代劳,并且实验结果是单一的[2]。因此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压缩了学生动手的时间,抑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通常是固定和定向思维,根本就谈不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了[3]。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专业特色不明显。我学院微生物实验室除面向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外,还承担了生物技术制药专业、食品安全专业以及园林园艺专业的微生物实验课程。但是存在不同专业开设完全相同的综合实验的情况。因此,我们在体现专业特色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做得不够,还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2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措施

2.1应用开放式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开放式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自己提出假设,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内容。在兴趣驱动下,学生更愿意花远远超出正常实验课的时间去查资料、做调研、自行设计实验等[4]。例如当我们课程学习到病毒章节时,教师通过“讲现代故事”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包括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寨卡病毒等等,还有食品安全相关的“细菌门”、“质量门”、“酸败门”等事件。部分学生对病毒和致病菌的pCR检测技术很感兴趣,并且提出了设计新型pCR仪的想法。比如开展“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实验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单单就取材地点,同学们就设计很多种方案,包括农田土壤、校园山坡土壤、食堂附近土壤、苗圃土壤等等。同学们筛选的目标微生物也各有不同,包括产蛋白酶的微生物、产淀粉酶的微生物、具有拮抗功能的放线菌等等。因此通过开放式微生物实验教学,学生能自由发挥、自由设计,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度、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和锻炼了自主思考能力。

2.2开展研究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技术,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建议将一部分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拓展,不断完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5]。例如“水体中大肠菌群的鉴定”实验,同学可以自由取材,包括自来水、污水、池塘水、桶装水等等,由于材料不同结果则各不相同,这种研究型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从标本的采集处理、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微生物形态观察、生化指标检测、到水质监测标准应用等等相互结合,该实验就由简单的验证实验转向综合性实验。

我学院针对生物工程卓越班的学生实施了导师制度,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科研素养。目前,大学生创新项目已经走进全国各大高校,各个高校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良好的实验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学院依托我校大学生创业创新中心,鼓励学生多多开展创新性课题研究。近几年来,我学院学生参与的微生物相关的创新课题包括:“优势脱氮微生物的筛选及复合型微生物净水剂的研制”、“启动子区优化和宿主菌的基因修饰提高pHsh表达效能”、“低频磁场和超声波对安络小皮伞菌产多糖的影响研究”、“金属硫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及发酵工艺研究”等。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与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进行微生物相关实验的兴趣,提升微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科研小助手”。

2.3体现专业特色构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目前的微生物实验一般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6]。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主要在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所以结合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设置的实验项目也应该各不相同。例如,微生物实验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必修课,要求要比其他专业高,不仅要求熟悉常规菌株的筛选,还要掌握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纯化等技术。例如,对于生物工程专业,我们利用微生物学教研室保存的材料,开展了综合实验“木聚糖酶高产菌株的筛选、表达、纯化和酶活测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对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验实验;而对于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生,则侧重于植物病害相关的于微生物的检验与鉴定。实践证明,体现专业特色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可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