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自媒体行业总结十篇自媒体行业总结十篇

自媒体行业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3:41

自媒体行业总结篇1

关键词 收入分布 产业结构 产业融合

中国传媒目前仍处于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产业发展取向并不科学,一方面过度依赖广告收入,一方面盲目将资金投入非相关产业,并屡遭挫折。中国传媒集团的收入分布和基本产业结构正反映了这种产业发展取向所存在的问题。而不同类型乃至不同个体的传媒集团在收入分布及产业结构上都会有自身的特点,当然也会存在一些共性。要了解中国传媒集团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就有必要理清其收入分布和基本产业结构。

一、广告收入仍然是中国传媒集团的主要收入

据近几年来对媒体的广告收入占媒体总收入平均比重的调查,可见广告收入在媒体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平均为71.6%。

不过,从2003年到2005年,这一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分别为75.6%、72.5%和66.5%,而2006年略有上升,为69.6%,2007年升至73.7%。2006年和2007年广告的比重上升,一方面是因为媒体为备战奥运而积极调整广告经营,深度挖掘广告市场的潜力所致。另一方面,新媒体广告收入在近两年的迅猛增长使整个媒体广告市场得以升温,而传统媒体顺应技术变革的趋势,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也使得广告经营的空间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宽。

在中国传媒集团的总收入中,收入分布大致如下:广告收入占70%,发行或节目收入占20%,多元经营占8%,其它占2%。四大传统媒体中有41.5%的媒体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90%以上,其余媒体的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50%-90%左右。广告经营仍然是中国传媒集团的经营支柱,而多元化经营的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这是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初始阶段的必然。

二、中国传媒的广告经营已出现增长失速现象

广告行业本身波动极大,极易受宏观政策调整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传媒经营如果以广告作为传媒产业的唯一支柱,将使整个传媒集团面临极大的风险。而且广告市场的“蛋糕”也不可能无限做大,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分食者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传媒集团广告经营的增长速度必然趋缓。事实上,近年来传媒的广告经营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失速现象。

1 中国四大传媒广告经营额及其增长率比较

中国传媒的广告经营额在逐年增长,但其增长速度却极不稳定,总体趋势是波动向下。中国传媒的广告经营已经由“低起点,高速度”转变为“高起点,低速度”,由恢复性的高速发展转为正常的平缓发展。

1998年我国四大传媒的广告增长率首次低于20%:1999年和2000年也保持在百分之十几的增长范围之内;2001年首次低于10%;2002年和2003年有所回升,达到20%以上,这与传媒集团在深入发展过程中提高了资源整合效率和垄断利润有关;但2004年广告增长率又大幅下降,仅为5%,是目前的最低点,这与当年国家对广告市场的整顿和广告支柱行业增长放缓有关。

面临危机的传媒集团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过度依赖广告的单一产业结构必须尽快调整,一方面仍极力促进传统广告经营的增长,一边努力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降低广告收入的比重,一边在抓住奥运等各种契机深挖传统广告潜力方面下足功夫。2005年和2006年,四大传媒的广告经营增长速度恢复到10%以上,广告收入占媒体总收入的比重也由2003年的75.6%降到2005年的66.5%,2006年稍有增长,达69.6%。

但继续深度挖掘传统媒体广告资源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传媒集团开发新利润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的实践却还在摸索中缓慢前行。而且,诸多企业为了增加奥运年的广告投放而减缩2007年广告预算。因此2007年四大传媒的广告增长率又降到10%以下,而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却有所上升,达73.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2006年和2007年,传媒的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降反升,但广告收入的来源却发生了一些变化。据2007年广告生态调查,媒体主动顺应技术变革的潮流,对自身不断修正,无论是报纸、电视,传统的户外广告,还是一些新兴媒体,都在内容经营和广告经营方面表现出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样的融合使广告经营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符合市场的不同需求,其增长空间也由此得以拓宽。

2008年,四大传媒广告经营额的增长率比2007年略有回升,除了奥运会的强力推动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传媒通过进一步的产业化整合强大了自身经营能力,围绕着大事、要事最大限度地灵活调动广告资源,增强广告专业服务能力,推动了广告增势。不过,中国传媒的广告经营已经进入理性调整期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2 中国四大传媒的广告经营各具特色

在四大传媒中,电视的广告经营增长率相对平稳,相邻两年的增长率之差没有超过30%的,而且全部为正增长。电视媒体的广告经营额在1996-2008年也一直位居四大传媒之首,这与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和电视业的迅速发展有关。也正因为电视媒体在广告经营方面的优势,其倚赖广告收入的程度比平面媒体更甚。

报纸媒体的广告经营除2004年增长率为-5%,与前一年增长率相差34%之外,其它均为正增长,波动幅度也还算比较平稳。2004年报纸媒体的广告增长率首次为负,这与国家对医疗医药广告的整顿、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以及汽车、通讯等广告支柱行业产值增长放缓密切相关。但报纸在广告经营方面仍堪称强势媒体,1996-2008年,报纸媒体的广告经营额仅次于电视媒体,一般占40%左右,与电视广告经营额共占四大传媒广告经营额的九成以上。

广播媒体在分众传播中具有出目标针对性强、广告价格低的优势。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广播媒体的广告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在2006年达到47%的高增长率,波动较大。

杂志媒体一般以发行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其广告经营额的增长率相对波动幅度较大,近十二年来有三年出现负增长,但近几年随着期刊类集团的深入发展和时尚类、财经类、都市生活类等杂志的大量涌现。杂志的广告经营越来越受到重视,2003年还创出60.5%的高增长率。

1996-2008年,四大传媒广告经营额的平均增长率依次为:杂志媒体19.4%、广播媒体19.3%、电视媒体17.4%、报纸媒体14.2%。电视和报纸媒体由于原有广告经营额基数较大,又面临新媒体的强力竞争,广告增长势头渐缓,相比之下,杂志与广播媒体的广告增长势头反而更强一些。

三、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中国传媒集团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大传媒的广告收入只是传媒产业构成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细分市场被忽略了。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传播领域的普及,各种媒介资源和相关行业资源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整合,生发出许多新的业务类别和细分市场。整个传媒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构成越来越丰富,其“系统关联性”和“有机互动性”也越来越强,这为传媒产业的各个子产业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虽然以广告经营为支柱是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初始阶段的必然,但为了应对新的竞争环境,为了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传媒集团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利用“大传媒产业”的系统关联性和有机互动性来进行适合自己的产业扩张。建构具有价值联结点的产业链和产业结构,从而改变对广告经营的过度依赖。

1 传媒产业的组成结构及产值变化

传媒产业究竟由哪些产业构成,各个国家统计标准各不相同,而且传媒产业的组成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对于传媒产业的核心层有一个大致的共识,应包括报纸、电视、广播、期刊、广告公司、图书出版、电影、音像、移动媒体(含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游戏、移动电视等)和网络媒体(含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网络视频、博客、各种下载业务等)10大行业,各行业的产值收入构成传媒产业的总收入。

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核心层的产值约为4186亿元,0其中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发展极为迅速。移动媒体产值占传媒产业总产值的21.2%,涵盖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短信、手机游戏、移动电视等收入。网络媒体产值占总产值的6%,涵盖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网络视频、博客、各种下载业务等收入。而在2005年的统计中,还没有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这两项,仅有手机短信和游戏这两项的统计。可见,传媒产业的组成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变化非常迅速。数据来源: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国广告年鉴》

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核心层的总产值为468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9%。其中图书出版和移动媒体在市场结构中均超过两成,遥遥领先其他传媒。从传媒产业各细分市场的比重变化来看,传统行业中除了有线电视收费外,其他门类的收入均呈下降趋势。占重要比重的门类如图书出版、电视广告、报纸发行、广告公司等,其比重的下降幅度比较大。而新媒体的比重在2006年已达27.2%,2007年则达到产业总量的28.8%。其中移动媒体总收入达1053亿元,网络媒体总收入达297亿元,均比2006年增长18%。教据来源: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国广告年鉴》

2008年中国传媒产值估计达5440亿元,比2007年增加16.1%。其中,中国图书出版和移动媒体将居传媒市场前两位,分别超过1300亿元和1200亿元,第三位将是电视广告市场,市场规模约为前二者的一半。此外,被誉为传媒业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朝阳产业——移动媒体,将引领传媒业进入无线营销的新时代。“全国新媒体联播网”的成立,也将在国内形成遍布于公交、火车、飞机、地铁、互联网及手机的新媒体联播产业链。根据艾瑞市场咨询以及摩根大通的测算,移动媒体市场规模的年均增长率为18.6%,网络媒体市场规模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2008年移动媒体的产值预计为1249亿元,网络媒体的产值预计为351亿元。可以说,新媒体为中国传媒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 新媒体迅速成长,促进产业融合趋势不断增强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迅速成长,并使中国传媒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在传媒产业各子产业之间出现融合与重组,而且在传媒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电信产业这些关联度较大的产业之间也出现交叉与渗透,即“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由最初的技术融合走向业务融合,再走向市场融合。数字技术实现了所有信息的标准传输形式,使得传媒、电信、互联网等产业的不同形式的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明显弱化,从而在业务边界产生了融合,在市场范围也出现了多方位的交叉与渗透,不同产业间形成了交叉竞争又在竞争中谋求多种合作的格局。整个市场将形成多极主体的动态博弈图景。

在产业融合的趋势中,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拆分与重组特征明显,并不可避免地要破除传媒产业中的原有壁垒,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引发传媒企业在更广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导致传媒产业的整体格局发生改变。

随着传媒产业的融合趋势,我国传媒产业政策也在适应传媒产业融合方面不断地做出调整。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政府对传媒产业的规划力度明显加大,颁布了多个传媒发展规划纲要,传媒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框架和路径被清晰地标示出来。这些由政府主导的产业规划,为传媒产业创新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和可能的空间。

3 传媒集团要通过“融合”与“创新”来调整产业结构

事实上,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新的商业模式与细分市场不断涌现,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媒介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断分割着传统媒体的利润空间,这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传统媒体要想适应整个传媒产业的迅速变化,在新媒体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空间,就必须通过“融合”与“创新”来对自己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宜的调整,借助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结合自身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延伸和拓展原有的优势项目,并开发新的业务种类,从而突破产业界限,延伸产业链,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从能力互补和效率竞争的角度来看,新旧媒体之间以适当的方式合作可以降低试错成本,提高盈利效率。而内容与渠道绑定的合作模式将成为改变纷争格局的利器。

另外,通过结盟获得“先动优势”,而不是通过大成本的并购扩张是企业的明智选择。这种战略联盟与合作不仅在传媒产业内部的不同产业之间、而且在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都正在加强。这种合作不再是政策性的合并。而是媒体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展开市场化运作的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联合。

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叉渗透越来越强,一些新的媒体形式及其产品和服务如手机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电子杂志等都正在为市场和用户所熟悉。这里有结合媒体本身传播特点进行的融合,也有完全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的资本投资,这也是传统媒介集团资本运作的一个输出口。

自媒体行业总结篇2

根据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对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提出的自主创新、统一标准、全国漫游的要求,考虑到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的实际情况,总局确定了天地一体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体制:利用大功率S波段卫星覆盖全国,利用地面增补转发器进行补点覆盖,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构建回传通道实现交互,形成单向广播和双向互动相结合、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全程全网、无缝覆盖的系统。在我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中,中央节目通过卫星向全国发送,地方节目通过频率复用、本地发射的方式插入到系统中,用户使用同一个终端就可以接收所有多媒体广播服务。

按照中央和国务院领导要求加快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和民族工业发展的指示,总局组织国内有关企事业单位成立技术研究工作组研发了关键技术,颁布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信道编码调制和复用两个行业标准,并协同有关单位进行产业化准备。目前,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系统测试工作正在进行,相关配套标准将陆续颁布,产业化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为保证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健康有序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测试完成后,总局将根据规划组织各地采用目前颁布的行业标准,开展技术试验工作,在试验的基础上搭建全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网。各地要严格按照总局的统一部署,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试验。

自媒体行业总结篇3

[关键词]媒体更新“互众”时代

一、从总统更迭看媒体更新

假如有人从2016年年初到11月8日,从来不上任何社交网站,只看《纽约时报》、《纽约客》、《华盛顿邮报》、Cnn这样的美国主流媒体,他一定会相信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DianeRodhamClinton)能够当上美国新的总统。反过来,假如他从来不上新闻媒体网站,只上Facebook(脸书)、twitter(推特)等美国主要的社交媒体,他的预感正好相反,因为他看到了许许多多支持唐纳德・特朗普(DonaldJohntrump)的舆论。2016年,美国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之间的分离如此的明显,让如此重要的政治叙述,出现在两个相互远离的信息圈里,鸭说鸭语、鸡讲鸡话。

在选举日当天早上,《赫芬顿邮报》还在告诉读者希拉里有98%的当选概率,《纽约时报》还在显示希拉里获胜的可能性高达85%。其他媒体此前的预测,也都和《纽约时报》差不多。美国首位女性司法部部长珍妮特雷诺甚至说:“特朗普将永远不会在我的有生之年当上总统”。美国主流媒体和选前的各类民意调查普遍看好希拉里,按照以往,权威媒体的民意调查结果基本和选举结果一致,希拉里胜选有90%以上的概率。但是结局恰恰相反:“美国当地时间11月9日凌晨,美国第45任总统选举结果揭晓,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赢得大选,将于100天后入主白m”。特朗普的胜利让人如此震惊:美国媒体业遭遇了惨败――传统的主流媒体,从来没有错得这样离谱,从业者几乎无地自容。

现今的美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仍旧是最主流、最发达的媒体,代表着华尔街资本家、硅谷科技先锋、社会名流等美国社会精英的认知、判断和发声筒。然而,2016年美国民众给下一任总统的投票结果表明,传统主流媒体所代表的精英认知判断全部失效。这在美国总统大选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足以说明传统主流媒体已经远远脱离了实际的社会公众。其实,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已经跌至谷底,以民意调查见长的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信任主流媒体的的公众比例从1997年的53%下滑到了2016年的32%,主流媒体正在失去了公信力。

无独有偶,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情形有点类似于1960年,当时刚刚开始在美国家庭迅速普及的新媒体――电视,决定了这场势均力敌的选举的输赢。

1960年9月26日,在芝加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个电视直播间,总统候选人理查德・米・尼克松(Richard?milhous?nixon)和约翰・F・肯尼迪(JohnF・Kennedy)进行了美国总统竞选历史上的第一次电视辩论。在电视辩论之前,美国的舆论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尼克松的政治实力要远远超过肯尼迪,因为尼克松当时已经当了8年的副总统,在美国政治圈中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政治人物,在许多方面普遍要高于肯尼迪。而当时的肯尼迪才初出茅庐,是马萨诸塞州一名参议员。

竞选开始的一个阶段,他俩的票数差距不是很多,两人的支持率旗鼓相当。但是通过辩论以后民意调查发现,电视观众中的绝大多数人认为肯尼迪赢了,而收音机听众却感觉其对手尼克松表现更佳。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因为通过电视的方式把两个候选人的形象完全展示出来了。在当时第一次电视辩论会的时候,尼克松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准备,穿着灰色的西装、在灰色的背景前显得模模糊糊的,他根本就没化妆,脸上胡子也没刮干净。尼克松给人的感觉是,这是无精打采、老态龙钟的一个人,是已经被繁重的国事压得不知道如何是好的一个人。相反,肯尼迪一出现在电视屏幕,就给人一个神采奕奕的感觉,生气勃勃的。肯尼迪上相,很有风采,放得开,辩论的时候所用的语言也简短有力、风趣幽默。当时观看电视直播的700万美国人几乎立即就能决定把选票投给谁。

这次电视辩论给肯尼迪加分不少。最后的投票结果,肯尼迪以0.2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赢得竞选。事后肯尼迪也表示,如果没有电视辩论,他很难入主白宫。如果电视的普及晚来几年,美国总统名录也许就会被彻底改写。

竞选,就像是网红和网红的比拼,谁的粉丝多,谁就能赢。大选之中,越新兴的媒体越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1960年的总统大选,肯尼迪和尼克松的对垒,是电视媒体帮助肯尼迪获得了胜利;而在2016年,希拉里和特朗普的对决,则受制于更加新兴的社交媒体。与希拉里阵营相比,在社交媒体上,特朗普阵营投入更多,而且更为集中。特朗普凭借其网络化的表达习惯,巧妙地利用社交媒体,为自己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在继电视总统肯尼迪之后成为了一个社交媒体总统。如果这场对决搬到了十年前,结局或许就会改写,毕竟主流媒体大多都不太认同特朗普的观点,主流媒体成为特朗普与选民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结局表明,特朗普借助社交媒体越过了这道鸿沟,将自己的政见传递给民众。

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主流传统媒体,都是单向线性传播,没有交互性,受众只是受众,信息者和受众无法沟通。传统媒体正在衰落,人们不再完全依赖媒体的报道,不再完全相信意见领袖在媒体上发表的观点。希拉里虽然在传统媒体上投入巨资,但是宣传效果怎么样,受众真实想法如何,却难以反馈获知。一直鼓吹希拉里胜出的传统主流媒体,在大选结果面前深受打击。

二、当报业盛行听广播突起

新兴媒体在传统媒体面前,似乎总是有天然的优势。

回溯到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1933年,富兰克林・德・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首次履任总统,当时的美国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到处可见美国的痛苦、恐惧和绝望,一系列社会问题伴随着这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罗斯福明白,只有与选民们建立良好的对话,他的行政管理才能获得成功,而对话的渠道当时只能依赖于大众传媒。20世纪30年代,他的竞争对手控制着几乎所有的报业集团,掌握着新闻的报道和评论。因此,留给罗斯福的选择只有刚刚兴起的广播电台了,他通过无线广播这种新传媒,“为选民们提供了另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这种方式摆脱了报业寡头所持的政治偏见”。

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首次履职总统后的第8天,是银行即将重新开业的前夜。为了进一步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罗斯福对全国6000万听众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他以亲切诚挚的声调、质朴实用的语句,对全国人民就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劝告和教育。

罗斯福利用刚刚兴起的广播媒介,将自己自信宏亮的声音传遍全国,带进千家万户,一下子就将总统与民众的感情拉近了,从而在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同舟共济的神圣感。每当听到炉边谈话,人们就仿佛看见脸上挂满笑容的罗斯福,所以有人说,“华盛顿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

1933至1944年间,著名的“炉边谈话”进行了二十多次,罗斯福践行为一位成功的广播宣传者,从此有了广播总统的称呼。如此传播的效果是:人们对政府恢复了信心,新政得以顺利实行。系列性的“炉边谈话”让他在总统任职期间的民众支持度一直居高不下,他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4届总统的人。

@在传播历史上,算是广播影响力一度显赫的一个实例。尽管当时报业盛行,广播却能异军突起。对于报纸而言,广播就是那时候魅力初显的媒体异军。新媒介的出现的确引起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借万户互联与万民“互众”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在传媒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报纸、广播和电视逐一被更新,它们曾经的光环逐一被覆盖,互联网的浪潮打来,它们都“沉淀”为传统媒体。

互联网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费用低廉,尤为鲜明的特点是: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1990年代中期,专用计算机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变成了一个普及全球的信息网络,至今已有二十多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媒体不再是唯一主流信息传播者,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成为备受信任的媒体。这些社交媒体,只是一些信息传播平台,普通民众、名人、非媒体机构都可以发出声音,民众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可以通过自己信任的信源求证信息。于是,信息开始自由生产、自由传播,互联网赋予了民众未曾有过的新闻自由,

过去研究传统媒体,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叫“受众”,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人们在传统媒体面前,仿佛接受信息是自然而然的。而今,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不再被动接受传统媒体的信息投放,而是更愿意去相信另一个网友的一句话,更愿意自己去表达内心的观点和想法。人们不再是“读者”、“听众”、“观众”即被动接收信息的“受众”,而是可以和对方互动、乃至决定对方喜怒哀乐的支配者。相对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软肋,作为新媒体代表的Facebook、twitter、微信、QQ等社交媒体都可以实现双向传播,实现信息交互。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人、每个机构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自由传播自己愿意传播的信息。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易地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人,从对方那里得到鼓励或激发。每个人可以对每个人直接进行传播,不再完全依赖媒体机构这个传播中介。我们不妨把这样的彼此叫做“互众”:互联网时代,互相为受众。

在互联网上,社交媒体自由地呈现各种评论和意见,不管你是不是喜欢,我们都和它生活在一起。你的Facebook和twitter、你的微信和QQ就是你最真实的声音,谁都可以直接到达信源,直接做出认知。“互众”们的见解在社交网络上及时并海量地交互着、传递着、相互影响着。不会在乎所谓主流的传统媒体怎么样呐喊,大多数美国人对于总统大选的看法,通过网上的大数据分析,就能看出来谁是总统了。

自媒体行业总结篇4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传媒是国家扩大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政治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政治范畴,传媒作为一项重要的实力手段,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突显出它的作用和地位。在经济范畴,作为主要信息传播的媒体,是有效运作经济活动的基础。媒体对消费者加以引导,减少信息不同步,增强市场道德规范。同时,媒体作为信息产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媒体业自身已经发展成一项新兴产业。

一、传媒经济对现代经济的改革

国内传媒经济的发展与国内改革开放的广度是相联系的,是和国内经济市场的成熟程度以及发达程度紧密相连的,是和国内经济有序发展、持续发展、快速发展的状态紧密相连的。传媒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渗透力,为指令性计划转变成指导性计划,经营和所有权的分离和经济市场体制创造了便利条件,并起促进作用。传媒促进了经济市场的发展,传媒与经济相结合是通过市场经济的运作。总体上说,目前世界各国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信息的竞争,先入手为主,企业如果拥有价值高的信息,就可以在企业间的竞争中获得胜利。从深层次的经济改革的需求来说,诸多问题远远超出经济本身,更多的涉及到思想观念、企业利益和体质上。大众化传媒应该与经济建设紧密的相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言论环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大众传媒对劳动者起到了鼓动对工作产生热情的作用,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超额完成国家经济的计划指标。在社会经济市场迅猛发展的前提下,国内大众传媒逐步走向经济市场,栏目更多的宣传业务采用了一系列的改革,传媒的运行方式以传者为核心向受者为核心转变。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大众传媒提供了大批的广告,大批的消费者和丰富的物质力量[1]。

传媒业主要针对社会主流的形态进行传媒,具备优秀建筑性质。所以,法律、法规等非经济因素对推动媒体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当前国内传媒经济发展遭受瓶颈的现状,笔者认为,清理阻止传媒经济发展的障碍、让传媒行业再次东山再起的关键是要将媒体整体体质改革和正在实行的经济体质相结合起来,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加快媒体行业的实际改革步伐,调整媒体行业的管理体质,粉碎条块分割,推动传媒行业结构转型,对传媒市场的秩序进行规范,对传媒行业的政策进行完善。构建跨行业、跨媒体的传媒公司,鼓舞传媒公司走向世界,对去世界各地进行办刊、办台和办报的中国媒体企业,国家要给予税收优惠及财政上大力支持。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培育更多的顶级传媒企业走向世界[2]。

二、个人经济与传媒经济之间关系

传媒业是信息产业的分支,传媒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对群众产生影响,并对受众的影响在较大程度上逐步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到社会各项决策,影响消费者的社会行为。如果传媒可以为社会主流人群在文明社会的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柱、知识支柱和智慧支柱,那么,传媒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便非常巨大了。总之,传媒市场的价值关键在于它的受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传媒对个人经济的影响也有重要作用,例如,人们在商店购买商品的时候是具有选择性地,如果人们对商品质量满意、对生产商品的厂家认可、对商品的价值也认可,这完全取决于人们在通过各种形式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而大众传媒的影响逐渐被各界认可并使用,例如:如果一个企业或个人想要对自己的商品进行传销,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大众传媒,像是当前常见电视中的广告、广播中的广告或是在公共场合贴出或挂出的条幅类型广告,这些方式的广告会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和耳朵里,商家或个人通过投放广告,以达到为商品价值的提升和消费者对商品的认可。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例如汽水品牌,像是当前比较常见的百事可乐品牌,由明星代言,做出了很多广告模式,传媒业和商家达到双赢效果[3]。

自从互联网进入了中国,它的发展速度极为惊人。移动与互联网的结合,使传媒也得到快速地发展,相对于期刊、电视、报纸和广播等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增长状态,但是整体产业格局正走着下坡路,整个国内传媒行业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随着传媒行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传播的信息量也同时增多。人们通过看电视、上网、听广播、读报纸可以直观地看到媒体所植入的广告,同时媒体引领者人们通过网上购物或电话购物进行消费。由于传媒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品质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国内城市的不断发展业提速了媒体经济的发展,通过社区的增多,带给媒体市场全新的发展空间,可根据特定的人群去投放新型的杂志广告、电视广告、广播广告灯[4]。

三、传媒经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从媒体经济自身出发,简单的分析媒体发展的经济作用,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内目前的经济水平、经济资源布局、资本来源等外界因素,传媒企业竞争中,对技术和人才的支持因素,都影响着传媒行业的发展。传媒经济通过对人们的影响,对整个媒体行业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很多国家与传媒相结合,使产业收入成为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例如美国,娱乐业和航天业成为国家收入的项目,早在1995年开始,美国娱乐业在海外赚取超过70亿美元。在传媒业,世界各地对美国的娱乐设施并不陌生、对美国的文化业也不陌生,美国制作各大类型的电影及电视机同时在世界各地上映,例如最近上映的《超凡蜘蛛侠2》,国内或者除美国之外的国家中,据统计,每个国家超过40%的人都选择去观看美国制作上映的电影,其门票的费用及电影制作后期的产品所产生的费用,都给美国带来了经济的增长。美国在世界经济排名遥遥领先,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下,目前在世界经济排名第四。由此可见,传媒经济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传媒业的发展加速了网络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通过网络购买各式各样的商品,同时传媒业也给个人提供了发展平台,个人可以通过淘宝开店、从阿里巴巴进货然后通过淘宝进行买卖商品,传媒演变成网络传媒,对商家的商品进行传媒[5]。

自媒体行业总结篇5

采编流程管理,对我国的报业传媒集团来说,仍然是一个新课题。一方面,媒体形态正在发生急剧变化,报业传媒集团所拥有的媒体不仅数量增多,种类也空前丰富,在采编流程管理方面,不能继续延用以前单一报纸、单一媒介种类时的方式。另一方面,各类新闻信息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且互相影响,信息传播平台更多元,媒体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也更多。报业传媒集团从总体上进行科学、统一的流程管理,让信息得到正确使用和最大化利用,降成本,增效能,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思考:从“信息传播链”到“全媒体流程”

媒体产品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它们从具体事件出发,在流动和聚合中形成信息流。信息流,也是报业传媒集团各条生产线上最基本的“原材料”。思考报业传媒集团的流程管理,离不开对信息流运行规律的把握。

(一)单一媒体中的信息传播链

“生态系统中产生着大量、复杂的信息,经过信道不断运送和交流,汇成了信息流。”①媒体,就承担着运送信息的“信道”功能。当一个信息事件发生后,进入媒体,经过聚合、传递,到达终端用户,形成一个单向的传播链。这是信息流运动的基本形式。

而在新的传媒理论和传播环境中,用户已不再是信息流的终点,他同时又是信息的者,在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用户作为自媒体信息,经媒体制作成为内容产品;二是,用户接收媒体播报的信息后有所反应,舆论反馈重新进入事件,先是影响事件进展,进而成为媒体继续报道的新闻元素。这个过程,形成一个“闭合环”。视事件的复杂程度,“闭合环”中信息流会出现单次循环或多次循环。循环的周期每增加一次,信息含量都会大量叠加。(见图一)

这是传播链的基础单元,也是单个媒体进行流程管理的依据。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信息流在用户与媒体之间进行交换,循环往复。媒体作为信息事件和用户之间的连接通道,在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是媒介产品的制作中心;监测平台、采编平台、社交平台,是重要环节。

(二)报业传媒集团的信息传播链

报业传媒集团的信息传播链,建立在单一媒体传播链的基础上。(见图二)信息流首先进入集团的监测平台,随后分别进入不同媒体,经媒介手段制作后,分别到达用户。因为拥有多种不同介质,集团化的传播形态更加复合、交融。

这个传播图式有四个特点:1.信息事件、媒体、用户三者,仍然形成一个“闭合环”式的基础单元,多次循环叠加。2.集团各媒体之间有信息流的交换和梯次流动。3.信息流经过全面循环之后,最终全部进入总数据库,总数据库又同时可为各媒体所用。4.监测平台和总数据库,从单一媒体中分离,成为集团共用部分。

于此,我们若从集团总体视角来观察,单一媒体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偏移,从产品的制作中心演变为出品平台。其主要功能是以不同的输出方式,将信息流与用户对接。

(三)报业传媒集团流程管理的理想图式:高度融合的全媒体流程

媒体是“铁打的营盘”,信息流就是“流水的兵”。报业传媒集团的采编流程管理,就是遵循信息流的运行规律,将信息流的顺畅运行作为目的和标准,科学设定每个媒体在传播链中的位置,合理安排采编资源的组合、使用和交换,形成高度融合的全媒体流程。(见图三)当信息流进入“生产线”,将依据流程所设定的路径,不断向前运动。按照从网络媒体到平面媒体、从资讯型媒体到深度分析型媒体、从日报到周报、从报纸到杂志、从媒体到数据分析的路径,走到哪个节点就会按照流程产生相应的效应,形成相应的媒介产品,对接不同的用户。

图三:高度融合的全媒体流程

全媒体采编流程中的各个站点,依据信息流进入的先后次序,形成了上下游关系。比如,从总体流程来看,公共平台处于信息流的上游,各媒体处于中游,总数据库处于下游;从媒体层面看,网站处于上游,日报、周报、杂志等处于中游,而图书、个性化的数据服务则处于下游。

怎样来做:立足现实的流程优化

报业传媒集团采编流程管理的理想图式,是建立在媒体结构合理、地域分布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国外的大型传媒集团,媒体数量多、种类丰富、结构相对合理,大多采取跨媒体、跨行业经营。对集团的流程进行综合管理,是发展的内部要求。

在我国,报业传媒集团仍处于起步阶段,对采编流程进行集团化管理,要求尚不强烈,探索仍在进行。同时,集团内的单个媒体大多处于巩固发展期,保持品牌独立性和工作自主性,是一种现实需求。笔者曾在参与“新闻信息多层级开发和集团化采编流程再造实验”、“大众报业集团十一运会报道全媒体稿件共享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集团化流程再造的最大困难,来自于集团媒体成员缺乏整合的需求和动力。

这种现状是可以理解的。其一,在市场开拓期,保持单一媒体的品牌独立性,要优先于提高集团化管理运营水平的要求。这是现实的选择。如果按照科学管理的要求,将集团的媒体资源进行重新梳理、拆分、横向和纵向整合,设定新的采编流程,操作难度很大且不说,如果拆分不当,还会影响到各媒体的良性发展。其二,集团内的稿件资源共享,如果没有独立的供稿机构(比如小“通讯社”)和人员,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外部稿源”,公共稿源仍然“来之于兹,取之于兹”,那么,各个媒体就会缺乏共享的热情。其三,共享平台的稿件质量是否符合自身需求,是否优于本媒体记者采写的稿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是,采编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的确大量存在。无论从提高集团的整体管理水平着眼,还是从提高单一媒体的战斗力着眼,这个问题都必须加以解决。

立足现实基础,如何优化报业传媒集团的流程管理呢?

第一,调整、完善媒体结构。对发展中的报业传媒集团而言,全媒体是大方向。当前媒体的种类未必“全”,但每种媒体在传播链中应在的位置,却是大体明确的。如果将现状与理想方向进行对比,便可分析出我们当前缺少什么、而哪些又发展过剩;传媒资源的地域分布是否合理,有无重复建设。缺的就要补,“过剩”的就要减。未必一步到位,但是方向要明确。

第二,对采编板块、服务板块进行适度整合。尽管目前很难将每个媒体进行解析,但是,我们可以分析出哪些是个性化的,不能被其他组织所替代的(定位、表现风格、文化等),哪些是延伸性的(信息采集、新闻元素集成、服务平台等),可以共享。把能共用的环节逐步从各媒体分离出来,进行专项整合,建成为各媒体服务的平台机构。

美国甘尼特集团(Gannett)在采编资源共享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甘尼特集团有100多家报纸,300多家期刊,20多家电视台,被誉为“百报之团”。公司报业分局下设“新闻社”,专门负责开发新闻产品,为各报服务。他们常常围绕一些专题,为各报制作出其自身力量达不到的优质版面。新闻社管理层认为,集团公司拥有的信息多于大多数报纸自己所能获得的信息。他们主要从公司的信息资源库获取信息,同时也从一些报纸吸取优质的新闻稿件,然后将所有这些优质信息精心编排,制作出成品版面向各报传输。②

第三,提倡内部合作,推进内容资源相互融通。集团内介质不同或地域不同的媒体,可以展开多方位的合作,使同一内容得到多次开发使用,相互借力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美国论坛公司在芝加哥地区有2个电视台、1个广播电台以及《芝加哥论坛报》。这4家媒体在新闻制作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合作。其中,新闻节目全部由报纸方面负责。合作方式是:电视新闻充分利用《论坛报》正在制作的新闻,《论坛报》的记者同时成为电视新闻记者,可以上镜头。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说:“电视新闻节目与报纸新闻结合起来运作,有很多优势。例如,许多电视新闻,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完全可以合作采访,电视新闻只要将拟见报的新闻稿稍加编辑就可以在电视里播出。电视的弱点是对大量的社区新闻难以覆盖。但在我们这里可以弥补这个弱点,电视没抓到的,根据报纸记者的新闻稿去补拍一些镜头就可以了。同样,有时报纸记者不一定非要到现场,可以根据电视新闻记者拍的场景写出新闻。这样两方面的弥补,可以节省很多人力,提高报道效率,较大程度上防止漏稿。”③

异质媒体容易展开合作,那么同质媒体呢?美国JRC集团在康州的3个相临城市里,同时有3份报纸,都是发行量1万多份的地方性小报。周一至周六,这3份报纸各自出报,在自己的区域内发行。但是,3家报纸的周日刊却是共同编辑完成的。版面安排上,除了一版、体育板块的首版、其他板块的首版有所不同外,其他各版都是同样的内容。④

上面两个案例启发我们,资源整合未必完全上升到集团层面进行结构性调整。在媒体的平行层面,同样可以展开合作,拿出一部分板块,集中各方的采编力量,统筹制作,明确责任和义务。这样既不影响现有格局,又能实现优势互补,事半功倍。

第四,以机制和平台建设为突破口,疏通“信道”,优化信息流的运行轨道。媒体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需从总体规划着眼,宜从长计议。但也有一些做法,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既然信息流是运动的、并且有其运行规律和路径,那为何不能通过科学设定、将它们安放于“轨道”中运行,却任其杂乱无章、四散流淌、无序漾溢呢?在媒体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建设好有利于信息流顺畅运行的机制和平台,疏通“信道”,就能够将信息资源有效集中起来。这包括:

1.建设信息交流的“大平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实体的服务平台,一个是虚拟的市场平台。

服务平台,是从集团层面建立的、为各个媒体提供统一服务的机构。包括位于信息传播链前端的信源监测平台、位于中端的产品制作平台(通讯社、图片社、美术制作室等)、位于后端的用户反馈平台等。目前,各媒体或多或少都建有这些机构,但是没有统筹,不成体系。甚至一个媒体内部也分散在不同部门。比如齐鲁晚报的信源监控工作是很先进的,但仍是“由多个部门承担:呼叫中心负责监控国内省内电视媒体信息,机动新闻中心重点监控96706热线信息和微博信息,其他新闻中心和地方站分别负责监控报道领域的信息。”⑤在集团层面,资源就更加分散了。如果能够建立起集团统一的信源监测平台,不仅即时提供新闻线索,同时也对舆情走势进行全方位监测分析,这对提高各媒体的采编水平是有很大帮助的。

市场平台,就是建立一个虚拟的内部市场,鼓励各媒体向集团的其他媒体出品稿件、版面等,进行市场交易。海尔集团的“市场链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建立了“内部模拟市场”,将工作链条中的上下环节,变成了平等的市场交易关系,从而激发了各个环节的活力。把这种模式移植到信息制作流程中来,也是可行的。

2.建立总体调度机制。有了信息的汇总,就需要加强协调和调度,让信息更好地使用。在集团化采编流程中,一般化的信息完全可以使用通稿;重大报道选题则可以总体布局、联合作战。目前,各媒体都有日常的新闻调度机制。但在集团层面,总体调度还不够常规化。现在国外有些媒体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办公布局。他们以总负责人为核心,向作环状辐射,同等职能、但分属不同媒体的负责人,处在一个“平行环”上。这样做,目的不在于改变办公格局,而是明确总体新闻调度的方法和路径,随时在各个层次上进行信息的沟通协调。

3.建设集团的“总数据库”。集团各个媒体的报道内容、版面信息、用户资料、用户反馈等,都是重要的资料,应该进入一个总的集纳地,建立集团的“总数据库”,为各媒体提供资料数据服务。同时,这些数据中,保存着大量的关于某个领域、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历史信息。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开发,比如对某个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或针对某一客户要求订制个性化的信息产品等,都可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

4.建立信息数据交换的规则体系。信息数据交换,应该明确规则体系。既然建立了“无形”市场,就应该遵守市场法则。在信息流的运动路径中,上下游媒体交换信息产品,不能无条件地贡献给对方,而是应该明码标价,进行“市场”交易。如此,各媒体才会有产品交换的动力,也能合理配置资源,自觉避免同质化和重复劳动。对于公共发稿平台中的稿件、版面,也需确立合理的评估体系,比如以采用率作为评价标准,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以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

当然,报业传媒集团毕竟是报业集团向全媒体集团发展的一种过渡形态。今后,随着传媒业态和新技术的不断创新,集团化采编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许到时就会迎刃而解。本文系个人观点,一孔之见,以此求教同行及专家,敬请指正。

注释:

①“信息流”词条,百度百科

②③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南方日报出版社,第114、230页

④刘明洋:《美国报纸解读》,泰山出版社,第163页

自媒体行业总结篇6

本届年会由传媒杂志社主办,今晚报社、南开大学承办,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作为支持单位。年会紧扣“媒体转型与技术创新”这一主题,展示2012传媒业改革发展成就,交流媒体转型经验,探讨传媒科技发展状况及前景。

李东东在致辞中就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内涵、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推动力、以开发性金融助推文化发展三个方面强调了如何更加深刻地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她强调,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然是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强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部分,文化产业是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费低、知识密集型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在增加就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充分调动文化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和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破解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需要金融和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助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翟惠生在讲话中指出,媒体转型和创新不能仅限于转企改制、技术层面,而是要在思想上占领制高点。当前,学习贯彻宣传党的十精神是新闻界最首要的任务。对于党的十精神要做到“了然于胸、运用自如,娓娓道来、入脑入心”,这是媒体转型的指导性纲领。媒体进行转型和创新时有三大武器不能丢,即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新闻界要坚持“走转改”,践行人民观,将党、政府和群众共同关心的就业、收入、住房等民生问题作为新闻报道贯彻传播党的十精神的新闻落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直面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今晚传媒集团社长贾长华在致辞中指出,刚刚闭幕的十,对全国传媒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传媒行业是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领域。他认为这次年会是十分难得的交流机会,传媒行业领军人物和学界专家能聚在一起共商发展。他希望在此次年会上,大家都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有所促进,为推动中国传媒行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我们各自的力量。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在致辞中指出,传媒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与公众提供信息与新闻服务的神圣职责,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南开大学从建校那天起,就始终得到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南开也衷心地感谢这些年来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对南开的关爱和支持,南开大学将尽力为这次会议提供好会议服务。

本届年会包括开幕式、主题论坛等部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在会上了《2012中国传媒创新报告》,他从内容、经营、管理、技术四个角度,对2012年传媒行业的创新情况进行了盘点,并就2012年中国传媒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深入分析和展望。

人民网副总裁官建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京华时报》总编辑李洪洋,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陆小华,浙江卫视副总监麻宝洲,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朱玉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人民数字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战略营销总监朱宇,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全国手机媒体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红晓,灵思媒介运营中心副总经理李茂山等,结合传媒业一线的生动事实和精彩案例,分别从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国外报业发展研究、云媒体平台建设、新传播格局与传媒竞争力塑造、电视台如何传递“好声音”、数字时行量500万份期刊的诞生和发展、中国纪录片发展新态势、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的发展方向、不同类型媒介在公共事件中的角色变迁、手机媒体发展年度状况、媒体微博发展年度状况等不同角度和主题,总结规律,分析未来,对传媒行业发展的走势、举措和思路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探讨。

据了解,本届年会还特别设立“报业全媒体转型论坛”及“主流媒体看天津”等特色环节,并在会议期间举行了人民数字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向南开大学赠送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的揭幕仪式、中国手机媒体与移动互联网科技产业园作为中国传媒年会荣誉举办地合作签约仪式。

自媒体行业总结篇7

[论文内容提要]纵观2006年报业增幅的减缓,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而国家相关行政部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理性、合理的报业竞争秩序的回归,与新技术的融合,与新媒体的合作,都将使人看到报业的又一个“春天”。

慧聪国际咨询的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报刊业经营总额为760亿元,其中,报纸总额为691.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9亿元,同比增长5.97%,而2005年的增幅为9.97%。面对增幅的下降,曾一度出现“报业冰河期论”、“抛物线论”、“消亡论”等悲观论调。实务界对此却有不同看法,“我们没有理由唱衰纸媒,相反,纸媒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新兴媒体共存共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现任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如是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以纸媒体的八大“既存优势”阐述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纸媒体依然具有着改革与发展的广阔的、未可限量的空间”的观点。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从报业总量在不断增长的事实,以及传媒功能说、报业的历史地位说等方面,驳斥“唱衰纸媒”的言论。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社长程颖刚从纸媒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及“将新媒体新技术为我所用”的理念批驳了“纸媒消亡论”。

报业经营总额增幅放缓的原因

2006年报业增幅较2005年相比呈现放缓趋势,但其总量在增长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报业2006年增幅放缓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应该以相对的观点来看待报业增长“放缓”问题。应该说它是我国传媒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梅宁华认为,“随着市场竞争逐步规范化,秩序化,报刊市场已经度过了早期较为混乱的跑马圈地式的高速增长期,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平稳发展期。”报业经营总额增长速度的“放缓”,源自于报业多年的增长过快和总量的积淀。1998年全国报纸广告收入近1101亿元,比1978年0.75亿元的报纸广告总额增长了140多倍;报纸发行种类由1978年的186种猛增至目前的2000多种;报纸印量也由1978年的40亿对开张增长到现在的540亿对开张,增长了10多倍。一些大型的报业集团还成立了自己的发行公司,拥有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人的发行队伍和密布所在城市甚至遍布全国的发行营销网络,而如此高速的增长往往会令人忽视隐藏在背后的潜在问题。而网络广告的激增,则是由于其刚刚起步以及基础的“菲薄”,容易以一种强势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2006年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引起报业广告收入减少的原因之一。由于2006年国家进一步规范了房地产和医药业广告的投资,而房地产、医药卫生正是许多报纸广告的重要来源,从而给广告增长带来了很大压力。也由此可以看到广告是支撑报业经济来源的单一性,使中国报业有理由冷静下来审视自身的不足,围绕报业主体开拓多元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广告投放体制。“广告、印刷、发行以及与信息收集、整理、、咨询相关的信息服务是报业经营的主体。”而“报业的主体经营在经过多年积累之后,目前虽然已取得初步规模和实力,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显露出经营内容单一、经营方式陈旧、市场容量制约以及增长后劲不足等危机的征兆,报业传统的主体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多元化经营应该从媒体自身的客观条件出发,首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展开。

第三,2006年中国报业增幅的“放缓”,其根本原因在于报业内部的自戕,而不是由于跟互联网的竞争。目前我国有1.6万个商业网站,网络广告仅占据整个中国广告市场的2.83%。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广告份额很小,对整体广告市场的影响并不是非常大。因而其对报纸广告份额的影响也可以说很小。而“媒体内部的恶性竞争,如报业价格战,则导致了广告版面价格的下跌、报纸常年亏损、大量优秀人才流失、市民低价买报的观念固化成型。”从而导致大量内部资源的浪费、办报成本上升、受众减少、报纸质量下降等问题,使报纸经营亏损。

第四,新媒体的出现,因其媒介属性,势必对报业受众和广告造成分流,但目前尚不是主要原因。

中国报业正在迎来又一个“春天”

在网络媒介等新媒体势力看似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报业不但不会“走衰”,反而会结合自身优势、实际情况博采支撑新媒体背后的先进技术,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第一,国家关于报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报业的进一步发展。新闻出版总署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报业因此出现转型和升级:1、报纸出版“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的建立健全,报业结构将得以优化,报纸出版资源将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2、逐步推进报业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使报业市场由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报业市场体系转变成为可能。3、报业经营体制的试点改革促使报业经营机制的创新。2006年,中国的报业在推进体制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完成了从报业集团到传媒集团的战略升级:评估、重组、壮大和全面利用、综合开发现有的资源,全面推动集团发展,探索党报的合作机制,与地市报合作,利用规模效应扩大区域优势实现双赢;创新实地投融资体制,引进战略投资优化集团核心业务结构,夯实了竞争实力。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创新管理体制,打造新的集团宏观管理构架以及媒体、公司两分开一本账的微观市场主体,推进报业产业化;以报为本、多元经营,以媒体为核心,已形成广告、发行、印刷相互支持的报业产业链,推进了报纸相关产业的拓展,集团营业收入、广告收入和净利润有较大增长。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确定“打造以报业为核心,报纸、期刊、图书网络等多媒体互动发展的新闻出版文化传播集团”的发展战略等,可以看到,2006年中国报业从体制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都呈现了良好的态势。

第二,理性的回归和报业竞争新秩序形成。报界的有志之士已经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中理性、秩序的回归是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中国报业的无序竞争局面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有效规范和调控下,2006年已经逐步得到好转。报业市场秩序的改善使市场竞争主体深受裨益,黑龙江多家报纸共同向社会承诺:“今年订报不送礼,送礼就送好新闻”,同城各报间的关系明显改善。沈阳、大连、鞍山三市的12家都市报,2006年总发行量比2005年增长6%,发行成本减少1.3亿元。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把省会的15份报纸分为都市类、专业类、对象类报纸,从办报宗旨、读者对象、专业分工等方面作了较为明确的定位,使各报逐步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和转型,以差异化定位规避了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恶果。梅宁华在分析中国报业处境时谈道:“目前,中国报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从混乱转向规范的整合期,这是中国报业从单一垄断进入规范竞争形态的新阶段。经过一段时间市场力量和行政手段的整合,加上报业退出机制的建立,中国报业竞争一定会走上规范有序、快速发展的正常轨道。”可见,理性、秩序的回归将为中国报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第三,数字报业的兴起,新技术的支持,为中国报业开辟出一条发展的全新模式。1、2006年,中国报业的从业者们纷纷开始探索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的战略转型。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e”世界里可谓一马当——2006年前9个月相继推出i-news(手机报)、i-mook(电子杂志)、i-paper(电子报)、i-street(公共新闻视频)4种新媒体,实现以不同的终端对各个细分市场的受众无缝覆盖,以全新的理念和措施实现了传统报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增值。2、数字报业带来的不仅是形式的变化,同时还有新的发行思路和办报思路。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从发行终端切人数字化转型,推出卫星报,在39个国家《天津日报》可和《今日美国》等报纸同步落地,实现在全球当天发行,即时阅读。社长张建星称:“卫星报的意义不在于发行量,而在于提升整个发行价值。它改变了我们整个发行思路和办报思路,让我们在战略上去谋划未来。”。传媒产业的未来并不是新媒体,而是支撑在新媒体后面的新技术。通过与新技术的结合,实现报业产业链的延伸、对广告客户的增值服务、建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形成更具潜力的商业模式。

自媒体行业总结篇8

“我们没有理由唱衰纸媒,相反,纸媒将会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新媒体共存共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曾经在北京市文物局局长交椅上坐了8年、于2006年4月出任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的梅宁华,以他资深文化管理者厚重的文化底蕴、以他从传媒局外人到当局者独特变换的视角,透视了中国报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信心十足地道出如上这番话。

事实胜于雄辩:“纸媒冰河期理论”不成立

“我们不否认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报纸的发行、广告增速有所减弱,但从传媒发展的现实和趋势看,国际报业的发展仍然处于上升通道。”梅宁华在谈及这一论点时,如数家珍般地道出了他的一系列来自国际、国内的“数字”论据:

――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发表的《2001-2005年世界娱乐业及传媒业展望报告》显示,美国、加拿大、欧洲、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的报业市场将从2000年的1552亿美元增长为2005年的196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9%。

――2006年6月,在第59届世界报业大会上,与会者表示,越来越多的欧洲、亚洲、美洲报业在对传统的报业战略进行调整,发行量持续增长,开始走向赢利阶段。

――2006年lo月,《纽约时报》网站报道,洛杉矶已有3位亿万富翁表示有意收购论坛报业公司旗下的《洛杉矶时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韦尔奇曾考虑收购《波士顿环球报》。富翁们之所以对报纸感兴趣,是因为报业普遍仍有利可图,对希望能够影响大批受众的广告商仍具吸引力,有许多报纸的利润率高于《财富》500强企业的平均利润率。

――在日本,每1000名成年人中就有634人每天都购买报纸。《读卖新闻》发行量高达1000万份。2006年10月中旬,该报社的一项舆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多媒体时代“更需要报纸”的受访者所占比例合计高达92%。这说明,即使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情况下,大多数日本民众还是把读报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新闻出版总署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05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31种,平均期印数19548.86万份,总印数412.6亿份,总印张1613.14亿印张。与2004年相比,种数增长0.47%,平均期印数增长0.14%,总印数增长2.53%,总印张增长5.79%。可见,我国报纸出版业2005年各项指标都持续增长。

――报刊的广告额也呈上升趋势。据慧聪媒体研究中心按照刊例价格对1000余份报刊的统计,2004年前10个月,中国大陆报刊广告市场总额为539.46亿元人民币,比2003年同期增长17.55%,其中报纸广告495.56亿元人民币,杂志广告43.90亿元人民币。从总量上看,报刊广告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来自中国广告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报业广告全年的经营额虽然增长幅度已由过去的两位数下降为一位数,但仍为正增长。

梅宁华通过以上数据分析道,从中国报业发展的一系列统计数据来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纸的订阅量大幅上升,零售量持续增长。近几年,尽管有的报纸广告增速下降,发行量出现萎缩,但从总体上看,中国报业仍然处于上升阶段。

在分析报刊广告增速放缓的原因时,梅宁华认为,一方面是受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一些相关行业的广告投放有所调整: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传媒业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随着市场竞争逐步规范化、秩序化,报刊市场已经度过了早期较为混乱的跑马圈地式的高速增长期,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平稳发展期。从目前中国传媒的态势来看,任何一种媒体,包括互联网在内,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各类媒体未来的发展潜力都非常巨大,运行空间都未可限量。

基于以上种种数据和分析,梅宁华认为,所谓的“纸媒冰河期”、“报业的拐点”等理论就不攻自破了。

传媒形态决定功能:不同媒体各有所长、共存共荣

梅宁华认为,不同的传媒形态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由于它们在传播功能和传播特性上各有所长,相互补充,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它们各自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也有各自不同的劣势。一种媒体的兴起,可能会对其他媒体带来一定冲击,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媒体的穷途末路。正如电视媒体出现时,有人预言广播和报纸将会被取代,而事实上,数十年来这几大媒体却“相安无事”、共同繁荣了媒介市场,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样,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也不可能取代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反,这些传统媒体反而会借助支撑在新兴媒体后台的新技术,寻求到自身腾飞的契机。

梅宁华对几大媒体分门别类“说长道短”:

――纸质媒体:最权威、最悠久的大众传播媒介

纸质媒体作为最早出现的大众传播方式,其最大功能是权威新闻内容的提供商,是权威信息的载体。报业采集新闻的能力和效率、报道新闻的权威和深度,长期以来为整个传媒行业确立了规范。另外,报纸便携易读,便于留存,是人类历史的重要依据。英国人马丁在《报纸的力量》一文中说:一家报纸的历史,就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日记。对于报纸白纸黑字式的信息表达方式,人类已经形成了难以割舍的文化情结。

但是,报纸的不足之处相当突出。比如传播速度慢,受印制周期限制;报纸内容传递单向,缺乏动态性、互动性;制作成本比较高,信息加工环节比较长;印刷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等等。

――广播电视:即时、形象的大众传播媒介

广播、电视进一步丰富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使信息传播的效率明显加快。电视出现后,广播一度被判“死刑”,前些年也确实出现过没落的态势。但是随着汽车工业的崛起、私家车的普及,广播的“可移动收听、覆盖面广、传播信息迅速”等优势,使城市交通广播迅速搭上了汽车工业的车轮,一度沉寂的“没落媒体”迅速获得重生。

电视媒体的特点是直观性、生动性,它的现场直播可以让受众直接感受新闻发生的全过程。电视媒体最强的功能是娱乐,对于体育直播和文娱节目,受众肯定选择看电视;网络视频、网络直播在收看效果上无法与电视的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相抗衡。只要身边有电视,人们大都不会选择网络视频收看娱乐节目。

广播和电视的共同缺点则是稍纵即逝、保留性差、不宜查询等。

自媒体行业总结篇9

4月20日的开幕式由广电总局科技委秘书长周志强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代表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常务副主任、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到会致辞,对第八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2008)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在推动广播电视行业新媒体的发展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相信nwC2008对于新时期推进我国视听新媒体的大发展,促进广电行业新媒体业务的大繁荣,增进业界的技术交流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做了《广播网帮助互联网――通信广播因存储而走向融合》的主题报告。报告从当前全球的一个热门话题“2010年互联网将崩溃?”谈起,明确提出不会的,因为广播网将帮助互联网渡过难关。报告预言网络将会出现两大创新:出现播存结构,广播进入下一代;广播帮助通信,出现双结构互联网。所谓播存结构,就是通过互联网把全国最有影响的一千种报纸、期刊、网站的全部内容(

第二个主题报告是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郭炎生的《从广播电视的发展看三网融合》。他从有线电视数字化、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等十个方面对广播电视的发展进行了全面介绍。在回顾了“三网融合”政策十年的论争与十年的博弈之后,他提出: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技术问题不是瓶颈,政策问题是关键,部门垄断要打破,竞争有利于发展。“三网融合”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网络通过技术改造,都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他特别指出,“三网融合”不是广播电视媒体与电信、计算机媒介之间的融合。在谈到对策和建议时,他强调:一是实行双向准入,不对称开放的政策。放开电信业务,适度放开广播电视业务;二要统筹规划、典型引路、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三是建设具有播存功能的双结构互联网。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制定推动“三网融合”的方针、政策和具体的实施细则。创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避免恶性无序的竞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科技部CnGi专家委员会委员杨景做了《国外网络视听产业最新进展》的专题报告,他认为: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导致传统音视频媒体产业的重构;全球的互联网新媒体处在对传统供应链延伸和优化的阶段;互联网音视频新媒体出现了从产品向服务转移的趋势;开放的产业环境是推动音视频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中国传媒大学宽带研究室主任曹三省做了《新媒体环境下的web2.0技术应用及web3.0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提出了web3.0的几个本质特征:开放整合、普适化、人性化、有效有序。当前主要互联网门户发展特点是:web2.0业务、技术与应用构成其共同的发展战略核心,存在不同程度的web3.0探索;发展战略各自不同,各自的“杀手级”应用均以各自资源优势出发;新技术―新概念―新盈利模式―新业务,层层带动。最后他介绍了运行于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示范基地的网络化视听媒体互动业务制作平台。

4月20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侯自强的《互联网新媒体》主题报告开场。在报告中他提出,网络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无所不在、低进入门槛和多对多的个性化媒体。新媒体是运营在公共互联网上,以多种方式提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连接。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视频流量的猛增,需要解决运营环境和分布管理问题。一些新的标准如p4p等正在发展制定中。手机电视向移动多媒体广播演化,进一步与宽带移动互联网融合构成宽带无线多媒体。对广播运营商而言,在UHF/VHF频段融合宽带无线接入与移动多媒体广播发展宽带无线多媒体是最佳选择。

在接下来的媒体新技术专题论坛中,《构建web2.0tV大社区―创新技术及应用》报告介绍了曙光集群存储技术以及掌中微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广东移动等的合作案例。北京尚为视讯科技有限公司做了《打造新媒体门户,共赢新传媒明天》的报告,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在《移动流媒体内容制作及其应用研究》报告中介绍了方正的技术解决方案,北京时越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悠视网成年礼――如何服务飞速增长的多元化在线直播需求》的报告,介绍了悠视网的发展情况。

在互动交流环节,就“技术趋势与新媒体变革”这一主题,李幼平、侯自强、尹逊钰、李涵、徐浩宇、高国连、夏中华等嘉宾展开了讨论。嘉宾们围绕2010年互联网是否会崩溃?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网络视听技术的新发展等问题与台下参会代表展开互动交流。

4月21日上午宁夏自治区广电局副局长赵利宁主持了“管理与应用专题论坛”。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所所长、研究员董年初做了《网络视听业务规范管理与加快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了56号文出台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广电行政管理部门为监管主体;视听新媒体步入依法管理轨道;将积极促进视听网站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管理网络视听业务的主要手段:法律手段、行业自律、行政许可与技术监管。对视听媒体发展的基本走势做出判断:视听媒体的二元格局已成定式;网络成为视听媒体重要传播手段;网络媒体正在重组媒体广告市场;网络媒体正在改变受众分析方式。他着重提出广电媒体的应对策略:一要清醒认识商业网站的快速成长性;二要把网络视听业务发展纳入重要议程;三要建立台直属事业主体或台控股企业;四要强化网站宣传联动经营功能;五要努力打造完整产业价值链。

上海众源网络有限公司总裁徐玮峰做了《网络电视――从媒体大国到媒体强国》的报告,提出网络电视有机会在未来中国从媒体大国到强国中发挥力量;中国在视频互联网的趋势中可以从传播渠道及技术发挥全球的影响力;网络电视同传统电视会有很好的结合点,在融合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共赢;表示ppS网络电视愿意在这个跨时代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广电总局视听节目传播监管中心黄薇莘在《兴利抑弊,促进网络视听媒体繁荣发展》的报告中指出,网络视听迅猛发展,成为丰富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传播方式。但不良网络视听内容也亟需治理。如节目,血腥、暴力内容,低俗、恶搞类节目,恶意攻击、抹黑党和政府的视听节目等。因此必须要兴利抑弊,促进网络视听媒体繁荣发展,引导与规范网络视听媒体的发展。要在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Ut斯达康首席科学家杨景做了《网络电视商业模式及其结构探讨》的报告,提出传统电视节目传媒商业模式出现瓶颈,音视频产业结构正在悄悄改变,商业模式也在重构之中。要做网络音视频产业的创新者,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网络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建设开放产业环境,推动音视频内容制作业发展,做大做强音视频服务业。

广播科学研究院技术经济所马在报告中介绍了美国网络视听服务的研究情况:流量数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网络视听服务流量的时间分布在黄金时段与广播电视相近。报告特别介绍了正在进行的《网络视听服务国际发展与影响力评价》课题的基本情况及阶段性研究成果。提出网络视听服务已经开始争夺广播电视的用户和用户的消费,但暂时还没有明显分流用户。广播电视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广电业的政治影响力目前仍很强,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产业力是控制力,政治力巩固要依赖产业链的延伸,融合提供了广电产业发展的机会。从产业角度竞争不可避免,关键是协调,协调的方法得当,广电行业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无锡广电集团太湖明珠网只是一个地级市的广电媒体网站,但在网站排名中却名列前茅。其总监林刚做了《共同突击――视听网站对广电传媒的盛情邀请》的报告。他指出:视听网站是广电传媒危机的报警人,传统广电传媒面临四个方面的危机:收视率不能认可之惑;创作成本不能承受之重;话语权不能把持之痛;技术创新不可突破之急。他认为,视听网站是广电传媒突围的同盟军。广电传媒对于视听类网站采取的政策与态度应该是合作“突击”。合作对于视听网站、对于广电传媒都具有积极意义。而管理政策应具有引导双方合作的主观倾向,目的是为了加强建设,打击违法网站。

自媒体行业总结篇10

一、我国媒体业的发展和企业化运作的改革

1、媒体业的经济实力迅速提高,产业属性不断增强。

我国媒体业的经济实力,在发展中不断增强,以广告收入为例(广告收入一般占我国媒体业经营收入总额的70%左右),我国媒体业广告收入从1980年的不足1亿元,快速增长到1999年的近29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4.77%,而同期名义GDp的年均增长率仅16.8%左右。随着我国媒体业经营收入的不断增长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媒体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表1)。

2、媒体经营单位不断探索内部改革。

我国媒体经营单位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挖掘内部潜力、优化内部资源配置,面对外部市场,逐步尝试企业化运作。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也积极鼓励广播电视台、报社等单位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改革,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高媒体资源利用效率,以增强经济实力。政府主管部门的角色则逐渐从“办媒体”转到“管媒体”上来,通过主编、台长负责制等方式,对报纸、电视、广播的经营运作逐步放开,逐渐由各媒体经营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在我国媒体业逐渐走向自主经营的过程中,报纸自办发行、影视节目制作的社会化、频道的专业化和对象化、栏目的精品化、节目交流与合作等许多新的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媒体经营单位的企业运作水平不断提高。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新民晚报、广州日报等具有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的媒体单位实力迅速增强。此外,在市场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的一些地方媒体如湖南电视台等,在广告经营、节目制作与引进、精品栏目培育等方面不断创新,广告收入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二、我国媒体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局面

1、产业化水平比较低,条块分割严重,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

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我国媒体业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的媒体业,特别是中小型媒体企业的市场意识不高,思想保守,企业化运作能力很低。从整体上讲,我国媒体业的产业化水平仍比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足。

我国对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业的管理是分开的,广播、电视归广播、电视局管理,报纸、杂志和出版社等则归新闻出版局管理。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等电波媒体和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在经营上仍不可以互相涉足,各媒体单独经营,经营领域互不涉及,媒体业内各媒体间的分割严重。

另一方面,除了中央的广播和电视台外,我国其他电视广播台的经营范围严格局限在当地的行政地域范围内。近几年来,我国卫星电视发展迅速,所有的省级电视台都已经上星,但卫视在各地的落地问题仍需要继续解决。而其他的非卫视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由于受到政策、财力、人力等的限制,传播区域基本以行政区划为界。报纸等印刷媒体的刊号虽然是全国的,但地方报纸由于受到新闻采集、人力、财力等方面的制约,发行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

2、经营收入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广告收入。

目前,我国媒体业的收入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广告收入。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69%,而节目发行与交流、报纸发行等经营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1%,多元化经营只占8%。许多媒体企业的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90%以上,少数企业甚至达到100%。经营收入结构的过于单一,使得我国媒体企业受广告市场等的波动影响很大,加之我国媒体业条块分割问题严重,一般只经营单一媒体业,节目、发行和多元化经营的创收能力不足,因而影响了媒体单位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3、与国外媒体企业相比,我国媒体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不足。

我国传媒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型的媒体企业或企业集团,如中央电视台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这些大型媒体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也不断提高。但一方面,我国媒体企业或企业集团目前的经营范围仍只局限在单一媒体内,跨越不同媒体的经营还受到政策的限制,条块分割问题依然存在,仍无法发挥不同媒体间的互补性和提携性,实现范围经济、多元化经营的能力不高。另一方面,与国外跨越不同媒体的大型媒体集团相比,我国媒体经营单位的规模普遍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高,竞争力明显不足(见本页表2)。

4、面临来自国外大型媒体集团和专业媒介购买集团的强大竞争

目前,国外媒体集团进入中国还受到政策的限制,但仍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渗入中国媒体市场。中外合资出版的《计算机世界报》、中外合作出版的《商业周刊》、通过凤凰卫视间接进入中国的默多克的新闻集团、通过零售在中国迅速发展的Bertelsman集体表明,中国媒体业市场的国际竞争已经开始。加入wto以后,国外媒体进入中国的限制将逐步放开,我国媒体业将面临来自国外大型媒体企业集团更强大的竞争。

专业媒介购买公司是国际广告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专门经营与媒体有关的业务,购买媒体的广告时段和广告版面,通过统一组合、出售给企业或广告公司。1996年以来,专业媒介购买公司在我国发展迅速。1996年,英国实力集团在北京成立实力中国分公司,此后,其他国际性的专业媒介购买公司也纷纷进入中国广告市场。实力公司下属的盛世汉城国际广告公司,1999年在我国的广告营业额达18.6亿元,发展势头强劲。国外具有专业优势的大型专业广告公司和专业媒众购买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它们依靠雄厚的资金优势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给依靠广告收入的中国媒体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

三、我国媒体业的集团化发展与资源整合

1、集团化,中国媒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