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管理决策十篇教育管理决策十篇

教育管理决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5:10

教育管理决策篇1

关键词教育管理决策科学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6.002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thereformanddevelopmentofeducationsysteminourcountry,ithaspromotedthedevelopmentoftheautonomyofallkindsofschoolsatalllevels.theschoolhaschangedfromtheoriginaldecisionmakingresulttothedecisionmaker.Butbecauseofthedifferentdecisionmakersintheconcept,theconsciousness,thewayaswellastheimplementationofthedifferences,resultinginthefinalresultofeducationisalsodifferent.tothisend,respectfortheneedsofthedevelopmentofstudents,totakescientificandrationaleducationmanagementdecisions,isthepremiseofalllevelsofschooleducationmanagementactivitiestoensurethesmoothoperation.

Keywordseducationalmanagement;decision;scientific;inquiry

0前言

教育管理决策是否正确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只有转变教育理念,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根据教育自身发展规律,通过采用集体协商方式建立民主和谐决策环境,并严格按照决策程序,不断丰富决策主题内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决策,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于教育标准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促使我国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1关于教育管理决策科学化精神实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不管是管理育人还是教学育人,都应该把培育人才作为最终的教育目标。任何缺乏教育意义的管理方式都无法纳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管理决策对教育管理活动方式、行为起着规范监督作用,决定了在制定任何决策时都应该把培养人才作为主要的核心价值。①②

教育管理主要是指为了顺利实现教育中的管理目标,通过利用各种教育系统资源,并对组织内外部关系的协调的活动。而教育管理决策主要是指管理者为了顺利实现管理目标,通过利用各种信息以及技术资源,对管理活动方式进行确定的一种活动。在每一个教育管理环节当中都会渗透着教育管理决策,这些管理决策为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从微观角度分析,所谓的教育管理决策就是对学校对各种事物、班级对各种日常管理方式的选择以及确定,一般包括有日常教学计划制定、班级活动安排以及具体人事安排等等。从宏观角度分析,所谓的教育管理决策主要是指国家对整个教育方式以及体系的选择和确定,一般包括有制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等。③④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发展,教育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最终教育管理决策不但会影响到决策主客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还与整个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大范围内的利益分配问题息息相关。为此,教育管理决策的关系到教育管理活动最终的成败,是教育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发展的前提保证。

2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化路径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教育管理决策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小范围讲,教育决策不但会影响到管理工作效率、教育活动的成败。从大范围讲,教育决策影响到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兴衰。没有决策就没有管理,没有高质量的决策就没有高质量的管理。所以,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决策对于推动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般来说,可从以下几个路径来考虑。

2.1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管理决策的核心是完全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更是评价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给教育活动提出了更为严格要求以及考验。⑤在这种发展背景之下,要求教育管理决策者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尊重并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把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只有学生发展之路健康稳定,才能真正发挥出了教育决策的真正价值,教育管理的意义才得以实现。

2.2促使教育决策从单一主体向多远主体转变,并不断丰富其内涵

过去,管理决策主要是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各级各类学校行政组织和领导来进行主导。这种带有行政色彩的决策方式容易给决策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偏差。教育管理决策是教育管理活动开展的前提保证,涉及到各个受教育的群体,若想真正体现教育管理决策产生的教育效力,就不能只有教育行政和学校构成来主导教育管理决策,而是应该把教育行政以及学校作为主要核心,促使社会各种受益的主体以及师生都能够参与其中,确保结构的多元化。⑥⑦

多元的教育管理决策主体,不应只由行政组织决策者参与,还应该促使更多相关受益人士参与到其中。例如:各种广大师生、各种专家学者以及官方或者非广泛的与教育相关咨询机构。重视各个群体参与的重要性,对决策权进行合理配置并分散决策权,不断丰富决策主题内涵,确保进行决策的少数人能够真正代表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

2.3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对决策问题本质进行准确把握

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是教育管理决策本质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独立性与特殊性是其显著的特点,与社会各种活动息息相关,但与一般活动又存在一定区别。对于任何教育活动来说,都必须要遵守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是教育活动本质属性,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始终,引导者一切教育活动的发展。教育管理者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实践者,若教育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个人价值取向与教育发展规律产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根据教育发展规律作为其内在属性和基本要求,教育决策者必须要尊重教育内在发展规律,从规律出发做出最后的决策。⑧此外,教育决策者还需要对各种制约教育活动的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对决策问题本质进行准确把握,积极协调好各个因素,确保最终的决策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符合实际需求,具备科学合理性。

2.4灵活选择决策方式并严格遵守决策各项程序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决策是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灵活选择决策方式,并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才能符合决策科学化的本质要求。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包含的环节主要有发现问题、制定目标、制定方案、选择方案、执行方案等几个方面。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在科学决策理论以及管理理论上,并利用现代科技方式建立起来的,它们之间具有科学性且紧密相连,只有严格遵守才能确保决策公平、公正,才能促使教育活动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众多复杂的社会活动中,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教育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如果只使用单一的决策方法显然不符合现今社会的纷繁复杂的发展需求。所以,当决策者在在处理决策问题的时候,需要灵活选择决策方式并严格遵守决策各项程序,运用定性以及定量手段,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后再做出最后决策。

2.5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收集信息

所谓的决策过程也就是信息收集、加工以及处理的过程。信息可为决策提供依据,是决策的前提保证。信息的完整以及真实性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为此,决策者在整个决策过程当中,需要通过正确途径,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决策问题进行积极了解,分析各个对象的利益诉求,为决策提供出真实可靠的依据支持。同时,从问题根源出发,制定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选择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决策,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最终的教育管理决策具备科学性、准确性。

传统信息收集方式速度慢,且较为费力,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完全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得到了普及,信息收集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各种微信、微博、QQ等平台为信息收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信息收集的速度得到提升的同时,信息真实性也得到了更大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民众参与决策的途径。由此一来,可以收到来自广大师生、社会学者、专家以及教育咨询机构提出的各种意见,确保了决策者与决策对象之间能够平等对话,保证了信息决策的完整以及科学性。

2.6采用集体协商方式建立民主、开放决策环境

教育活动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之中。为此,教育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做出改变。当前教育管理环境,变化多端,在决策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导致最终的决策环境也变得更加模糊。同时,在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发展背景之下,教育管理决策已经涉及到社会上更多更广泛的关系当中,而已不是单纯的决策者和被决策者二者之间利益关系这么简单。在这种及其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如果仅仅依靠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进行决策显得愈发困难。为此,只有积极采用集体协商方式建立民主、开放决策环境,向各方征集建议和意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不断完善,才能确保决策者之间的利益达到平衡,才能确保最终的方案最优。

所谓民主、开放的决策环境就是鼓励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整个决策过程,让各个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公众之间联系始终保持在密切状态,促使民众可以从各种有效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自主表达出自己的利益诉求。而集体协商的方式是公平、公正的,它正好符合了这种民主、开放决策环境的根本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地位平等以及身份对等的情况之下,充分尊重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确保最终的决策结果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

3结束语

综合上述可知,教育决策管理贯穿于整个社会教育活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为此,必须要正确把握教育决策科学化的精神实质,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途径,确保最终的决策结果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群总的利益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4.23(5):667-669.

②黄忠敬.教育决策科学性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3(2):221-224.

③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目标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6(3):990-993.

④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功能模型[J].教育研究,2014.17(3):555-557.

⑤刘雄,熊丽娟.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28(15):551-553.

⑥徐文.试论学校教务处管理决策的特点和策略[J].西安社会科学,2014.20(5):226-228.

教育管理决策篇2

1当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993年,我国开始了中国教育与科研网的建设,并陆续实施了高速主干网和中高速地区网络的建设和改造工作,直到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已建设了不同层次的校园网络,并开始实施了网络教学活动,无论是在教育办公管理还是在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应用了网络科技,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即使网络科技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和便利,但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还是会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教育信息化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硬”强“软”不强

网络体系的完整是通过设备的硬件和软件体现出来的,但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络中,大多呈现出过度重视硬件而忽视了软件和信息管理的问题,这种现象导致了高校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只能提供一些比较基础的服务功能,而不能呈现一个完整、简便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信息系统管理中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自身的一些相关软件的建设还不完善,而市面上出售的一些商业软件又不利于引入到学校内部管理系统中,因此,造成了高校在信息系统管理水平上一直停滞不前,处于徘徊阶段,信息在收集、处理、交互和使用过程中出现困难。

1.2“形”合“神”不合

目前,各高校的所有系统都建设在一个网页上,看上去貌似整个系统是一个整体,在管理上会很容易进行系统化管理,但实际上这些系统都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桥梁,每个系统都有属于自己的用户认证授权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造成信息不统一的情况,导致资源重复,各自为战。例如,一些高校不同的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部分所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都不一样,无论是财务部、教务部还是组织部,虽然其工作职能和内容各有不同,但相互之间的信息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学校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应该兼顾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通畅,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互不兼容,信息资源没有实现共享。高校各部门之间要想进行信息共享还得依靠传统的手段去复制拷贝,然后再传递给一些下属部门进行信息的传递,这种模式根本没有体现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不具有合力,并没有将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充分展现出来。

1.3“点”通“面”不通

很多高校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都是根据不同部门的需要而分开进行的,由于建设的时间及技术路线不一致,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就出现了自成一体的用户管理、授权及认证系统,使同一个用户在进入不同管理信息系统时需要使用不同的账号的情况。由于在高校是不同部门根据自身的需求在不同时期建设的信息管理系统,因此,针对同一系统中的同一信息,其定义、类型、名称都存在不同,造成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共享的困难。而各部门在开发信息系统时,并不是在同一时间且在开发过程中也没有考虑数据共享的问题,因此信息系统使用的公共接口没有实现,导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相互之间不能实现信息互通,形成“信息孤岛”的现状。

1.4“建”多“用”不多

各高校都发现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影响,都纷纷开始进行高校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但在具体的实施和应用时却没有过多的去重视,出现这种大力投入建设网络信息系统,却没有将这些建设具体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现象,导致众多的信息系统建设都流于形式化,失去了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最初意义。高校很多的教育信息系统是因为当时需要而仓促建设起来的,并没有重视后期的维护和使用,因此,很多建设系统在最后都成为了一种“摆设”,很少将其投入使用。类似于这种的问题和现象不仅造成了高校内部资源的浪费,还不利于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最终影响了高校的长久发展。

2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2.1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

观念的转变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向前发展的思想前提。信息技术的提升是属于物质层面,在实际操作中相对比较好处理,但观念的更新则是来源于精神层面,而观念一般都比较根深蒂固,难以转变,但是如果观念不进行更新,与时俱进,高校内部的信息化管理也将成为空谈。而观念上的转变主要通过三种形式体现出来。一是大系统观,充分吸取信息化建设初期各部门之间信息不流通的教训,树立大系统、大联合和大协作的新理念,突破传统的固定式思维,让有需要的信息能够正常的流通到有需要的单元,形成资源、信息共享的局面。二是现代教育观,未来教育的发展必然会与现代化网络科技紧密相关,因此要想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今后的教育管理必然会依靠信息化系统进行,而相应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识和技术水平,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完善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三是科学管理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加快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高校管理人员在对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一种平等、民主的态度,正确地对待被管理人员提出的有用的建议。管理人员要对高校在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结合当前高校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管理的新思想,善于应用信息技术,不断转变管理观念,实现高校内部信息系统的科学管理,走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的信息化之路。

2.2着力打造坚实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坚实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实现管理水平提升的物质基础,因此,打造高校坚实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平台的打造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统筹规划,总体设计。信息化最难的并不是规划网络工程,而是规划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实现资源共享需要克服各自为战的局面,确保信息资源建设科学、健康的发展。二是明确责任,注重质量。各高校在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时,要注重质量的建设,在构建过程中要分清责权,避免出现责权不清的情况,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有利于质量的保障。三是健全机制,共享资源。资源是能够给各部门工作提供便利的捷径,而不是单一的存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需要完善相关机制,积极改善网络环境。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的平台。

2.3注重建设一支具有信息素质的管理队伍

面对今后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高校的管理人员必须要与时俱进,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适应未来高校管理的形势。对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意识加以培养,意识能够带动行为,信息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人去感知和发现,进而灵活运用信息化意识作出有效的管理,避免出现决策错误的情况。其次就是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成正比例关系,掌握相关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是实现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前提。最后就是掌握信息方法,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人员,因此这些对象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方式决定了信息水平的高低,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培训班、外出进修等各种途径去创新信息管理方式,寻求适合高校信息化管理的最佳方式。

3结语

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必然会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何在不断变换的社会形势中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从而达到最佳的信息化管理状态是当前高校在信息化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作者:周薇单位:天津mti国际学校

参考文献:

[1]蒲善荣.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动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2]胡小勇.路径依赖视角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1).

教育管理决策篇3

关键词:数据驱动;决策支持;教育质量;质量管理;数据仓库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60-03

正如维克托教授在《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大学率先感受大数据的浪潮”,“高校必须做出极大的改变,才能从大数据中受益”。当前,高校学生规模庞大,课程类型多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绩效数据,但这些数据并未被有效收集、储存、处理与分析,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设、学习的评价等关乎教育质量高下的教学关键环节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与管理者的直觉与经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在海量数据基础上应用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能发现、理解进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改善学习绩效,提升教育质量水平,使高校管理者的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

一、高校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未来10年“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教育质量产生于教学过程之中。教育质量信息搜集和分析评价是教育质量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基于教学信息的分析评价,发现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和关键环节,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确保教学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需求。[1]

目前,国内高校都非常注重在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加强基于网络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特别是国家教育部已牵头搭建了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定期采集教学状态信息数据,状态数据库包括了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研情况、学生基本情况、教学科研仪器、教育经费、教学条件、学生课外活动等11大类的近860个状态数据项。[2]该数据库目前已成为教育部制定宏观教育政策,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包含的数据非常全面,这些数据有利于不同高校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但是对高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支撑作用却非常有限。高校教育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把握教育质量“动”的特性,需要在动态数据、明细数据中发现教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教育质量的变化。因此,建立满足高校教育质量管理需要的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不仅有利于推进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高校教育质量报告编写等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而且能够为高校持续改进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等提供决策支持服务。[3]高校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目标主要有:

(1)通过运用标准规范的信息数据采集方法,构建基于二级教学单位的教学基本信息数据库,确保高校整体教学基本信息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共享性。

(2)通过构建全面系统的教学运行指标分析,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运行状况,为教育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3)为开展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专业评估等提供相关信息服务,成为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信息平台。

二、高校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特点

1.教学信息的共享性

高校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基于浏览器的共享信息数据服务,并通过严格的用户权限划分,在实现数据信息共享的同时保障数据信息应用的安全性。系统应当划分至少五类用户,拥有不同权限,主要包括:信息管理、信息审核、信息查看、教师个人查看、学生个人查看。不同的用户权限划分,有利于保障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完整性,有利于不同岗位员工共享数据集成、数据分析的便利。

2.数据处理的灵活性

高校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在数据采集、数据查看、报告输出的各环节都可提供灵活的数据处理方法和便捷的系统操作功能。在数据采集方面,系统不仅支持以excel文件方式从其他业务系统导入数据,还能够支持在线录入与审核数据。此外,结合一线教学管理的需要,系统还能够根据预先的配置,将采集的基础信息表进行计算分析后形成相应的信息采集表,替代原来工作中在需要在业务系统之外利用excel进行传统手工数据计算分析的方法,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在报告输出方面,高校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支持不同的二级教学单位按照各自的情况定制不同内容组合的运行报告与质量报告,并允许依据用户根据数据自定义数据分析的文字描述,这种灵活个性化的报告输出设置,方便二级教学单位根据各自的教育质量管理侧重点进行重点分析报告。此外,系统还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数据查询方式、便捷的数据在线编辑操作、多类型文件的数据输出等功能。

3.系统的拓展性

高校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在现有功能框架基础上,能通过扩大采集表的范围,拓展系统基础数据的覆盖面;能通过增加交叉查询表,拓展教育质量信息数据库的规模;能通过增加数据分析指标,加深教育质量信息的分析层次;能通过增加数据业务处理流程,将更多传统手工的业务数据处理集成在系统中。系统能够在现有框架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成为高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有力工具。[4]

三、高校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框架

“高校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教学基本数据采集”、“教育质量信息数据库”、“分析决策指标定义”、“分析决策报告输出”四个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基础数据以多种方式输入或者导入系统,经过一定的数据验证和重新组合,组成教育质量信息数据库,并通过事先设定的不同指标统计方法,将数据加工成为与原始数据保持动态链接的以指标存储的教学信息,同时这些指标信息能按照教育质量管理的需要形成报告输出。[5]

1.“教学基本数据采集”模块

能够通过excel文件导入、表单录入审核、在线表格填写等方式进行教学基本信息数据采集工作,并提供数据验证、数据转换、数据筛查、数据扩展等功能,主要由系统一级菜单“数据采集”、“数据审核”及其所属功能选项实现。该模块的技术重点在于保证数据导入的易操作性,并解决来自不同来源的不同结构的数据能有效重构和组合,以便建立符合系统应用要求的基础数据库。

2.“教育质量信息数据库”模块

在数据采集表的基础上形成的交叉查询表格或多表联动查询表格,并提供数据模糊条件查询、分类条件查询、查询结果导出等功能,主要由系统一级菜单“数据查看”及其所属功能选项实现。该模块的技术重点在于在建立准确的基于多个采集表的数据关联及良好的数据库查询性能,将零散的数据采集表通过优良的数据库结构,集合成为教学基础信息数据网络。

3.“分析决策指标定义”模块

在教学基础信息库中实时查询统计各类指标,为指标计算创建动态图表,并提供指标的数据来源索引,建立规范的指标统计口径、数据来源、统计方法等方面的详细说明,主要由系统一级菜单“指标统计”及其所属功能选项实现。该模块的技术重点在于良好的指标实时统计能力和清晰的指标溯源功能,能够帮助用户及时了解指标各项数据的来源,增强指标计算的可信赖度。

4.“分析决策报告输出”模块

能够按学期或学年形成教学运行分析报告和教育质量分析报告,报告包括文字描述、数据表格、图形图表等多项内容,以word文件形式输出,主要由系统一级菜单“分析报告”及其所属功能选项实现。该模块的技术重点在于实现图文并茂的报告内容及支持个性化输出报告定义,以支持不同管理侧重的需要。

四、数据仓库技术在系统设计方案中的应用

(1)数据层。用于实现对数据的转换、抽取、汇总等处理过程,形成信息数据,并存储在中心信息数据库中。在系统设计方案中,主要由“教学基本数据采集”功能模块完成原始数据的采集,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源的丰富必须以管理需要为前提,系统必须围绕反映教学运行和教育质量为核心进行数据采集,不论是从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中直接采集信息还是以其他方式采集信息,首先要保证信息采集的准确性。

(2)应用层。通过联机分析处理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分析。在系统中,主要由“教育质量信息数据库”功能模块和“分析决策指标定义”两个功能模块共同完成数据仓库的这一层次功能。教育质量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必须依赖etL技术,etL是数据抽取(extract)、转换(transform)、清洗(Cleansing)、装载(Load)的过程。面对教育质量信息数据库中的各类信息,不能仅仅据现在某一个指标数据上,因为在庞大的状态数据库中,单一数据并不一定有意义,但在很多情况下,一些数据与其他数据相互关联后才会有用。

(3)表现层。用户可以通过系统前端分析工具,可以将统计分析、状态报表、数据发掘、联机分析的结论展现在眼前。在系统中,主要由“分析决策报告输出”功能模块完成数据仓库的这一层次功能,根据具体管理需求,将用户关心的指标、查询表格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用户,并能通过邮件系统发送给指定管理者,以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求。[6]教学信息产生后,必须要保证信息在业务流程中进行使用。否则,整个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将失去应用价值。

目前,高校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实施引入了数据仓库技术的理念,但在历史性分析、趋势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面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入在商业企业取得诸多成功应用经验的联机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商业智能技术等,结合高校教育质量管理的需要,提升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的数据分析水平,为提高高校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胡守敏.高等教育强国视域下大学实践教学宏观制度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3(4):42―44.

[2]蔺跟荣,赵秀元.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探讨[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1):66-69.

[3]许晓东.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2(4):83-87.

[4]柳叶青.国外教育领域数据驱动决策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3(9):14-18.

教育管理决策篇4

■“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提法,容易被一些人曲解和利用,打着这个旗号乱集资、乱收费,把本来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推给老百姓。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种体制的弊端逐步暴露了出来。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观点,就是要把“农村教育农民办”转变为“义务教育政府办”。不能再打着办教育的旗号向人民乱收费了。  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记者: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您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李岚清:在基础教育取得很大发展的同时,我们并未忽视我国基础教育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首先,对基础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和政府责任都还没有完全到位。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提高人的素质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作。对一个地方来说,这实际上是一项高效的长期投资。而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为官一任,急功近利,热衷于树碑立传的“形象工程”,把难以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基础教育放到一边。即使是扶贫,也理解为就是上建设项目。其实,开发性的扶贫首先应包括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素质,这是根本意义上的扶贫。我在出差的路上看到有的地方贴出了这样的标语口号:“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后一句话我赞成,但前一句要改一下,改成:“义务教育政府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因为办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职责。“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提法,容易被一些人曲解和利用,打着这个旗号乱集资、乱收费,把本来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推给老百姓。这不但加重人民的负担,而且还有可能滋生腐败。  其次,就是教育发展不平衡。这里有三个不平衡:一个是东部和西部的不平衡,再有一个是城市和农村的不平衡,还有一个就是区域内学校之间的不平衡,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严重不足。有些地区虽已经初步实现“普九”的目标,但工作基础脆弱、质量水平偏低,巩固和提高的任务依然繁重;在尚未实现“普九”目标的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推进义务教育的任务更为艰巨。西部及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扩大。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大。  第三,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在当时形势下稳定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地方在上一批拖欠教师工资解决后又发生新的拖欠。中小学日常运转经费和危房改造、校舍建设等必要资金得不到保证,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不够合理,也造成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第四,实施素质教育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入学考试竞争激烈等原因,基础教育不得不集中主要精力去应付考试,从而使素质教育难以真正开展。再加上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重智力培养、轻全面发展,重知识灌输、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还比较严重。课程教材改革滞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上述问题如不抓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不仅基础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果难以巩固,而且还可能滑坡,严重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非改不可了  记者:您指出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李岚清:农村办学和投入体制是历史形成的。在人民公社时期,公社是政经不分的实体,农民除挣工分以外,其他的收益都进入了“公积金”和“公益金”,公社就有责任为农民办教育。所以,那时矛盾并不突出。改革开放初期,公社解体,也没有“公积金”、“公益金”了,那就通过向农民收取提留款、统筹款和教育费附加来办学。后来乡镇企业一度兴起,而那时的乡镇企业,基本上是乡、村集体所有,从他们的收益中拿出钱来补助办学,问题也不大,特别是在发达地区更没有问题。而且当时主要是普及小学教育,所以那时的矛盾也不大。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基础教育的这一管理体制,对于调动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为实现“两基”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功不可没。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管理权限层层下放、管理重心下移的问题。在我国,城市的基础教育建设资金和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收入,包括向企业征收的教育费附加,而农村则仍然靠通过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向农民收取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因此,也可以说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由乡、村甚至是由农民承担。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逐步暴露了出来。一是农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积累已经不多,举办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实际上主要落在了农民身上,农民不堪重负。许多地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得不到保障,拖欠教师工资比较严重,办学条件较差。越是贫困的地方,这种情况越严重。二是这种体制对教师队伍也难以实行有效管理,不能把好教师质量关,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乡镇的教师队伍急剧膨胀,不合格的教师不断增加。正如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反映的,小学没毕业的来教小学嘛!教师发不出工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多,特别是不合格的教师太多。有的地方竟然出现13岁的孩子进了教师工资名单的现象。三是总体上来说不少乡镇干部的管理水平与办好义务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有些乡镇的教育工作实际上已变成向农民收费的集资办学,更有甚者还打着“办教育”的旗号向农民乱收费,引起农民的不满。这些弊端,使受教育人口最多的农村义务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薄弱的环节,严重影响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这些现象的本质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体制严重地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2001年开始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统”和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农村办学的主要经济来源已断绝,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朱镕基总理2001年7月19日在安徽考察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时,专门考察了农村教育问题。他在颖上县十八里铺乡宋洋小学考察时指出:“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农民负担能不能减轻,义务教育等必要的投入能不能保证,是检验税费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既减轻农民负担,又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等必要的投入。这个问题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也希望安徽探索出新的经验。”临走时,朱镕基总理和教师们一一握手,深情地说:“拖欠的工资我们一定想办法解决。义务教育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决不能削弱!请大家放心。”胡锦涛同志对解决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非常关心。2001年6月,他在新疆考察时,了解到疏勒县和英吉沙县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即与我联系,要求有关部门尽快解决。这引起了我们对这方面问题的进一步重视,并向他报告了采取的措施和解决的情况。当时分管农村工作的副总理温家宝同志对农村教育也十分关心。他经常下乡考察,看望农村学校的师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党的十六大之后,温家宝同志跟我商讨农村教育问题。他表示,以后增加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发展农村教育,我很赞成。  从“农村教育农民办”转变到“义务教育政府办”  记者:我们知道,调整、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难度非常大,这个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李岚清:这次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主要是把办教育的职责上收到县。这一调整并不是说过去做得不对,而是因为情况变化了,宏观的环境变化了,宏观的体制变化了,农村税费制度变化了,因此原来的体制非改不可了。当然,刚开始改的时候,试点地方对税费改革给农村义务教育带来的影响估计不足,主要考虑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例如,安徽开始很乐观,认为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只要中央补贴几个亿,就能解决税费改革问题了。然而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取消后,教育经费从哪里来,却考虑不够。以后我们就在国务院提出这个问题,朱镕基总理和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都非常重视。那时全国人大会议正在北京召开,我们又到安徽代表团,请省委和省政府主要领导、部分人大代表和国务院主管部门,共同研究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确定了对安徽贫困县教育补贴的办法。结果2000年中央对该省的补贴又增加了4.5亿元,2001年中央对安徽的补贴又增加了10亿元,才算把教育经费的缺口基本补上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观点,就是要把“农村教育农民办”转变为“义务教育政府办”。不能再打着办教育的旗号向人民乱收费了。义务教育政府办,应当由政府出钱。农民也是纳税人,为什么城市里由政府办义务教育,而农村却让农民自己办?农村你就不管了?这是不公平的。  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充分试点的基础上,2001年5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于6月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一把手请到北京来,统一思想,对改革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部署。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通过体制的调整与完善,实现两个改变,也就是把主要向农民收费集资办学改变为主要由政府财政出资办学,将农村义务教育由以乡镇为主管理改变为以县为主管理。只有把教师的管理权和教师工资的发放收到县上来,才能把住教师进口关、质量关、编制关。对贫困地区、中西部地区教师工资实行专项转移支付,一定要确保,中间不能克扣,都要发到县里,把工资直接打到教师的银行账户上,让他们能按时领到工资。但是地方也不能完全躺在国家和省级政府的身上。一些地方教育没抓好,教师工资发不出,到县里一查,不少是因为花钱干了不该干的事,而把财政缺口留在农村教师工资上,向上面要补贴。这是很错误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可以说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变革。  (本文摘自《李岚清教育访谈录》第五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标题为编者所加。)      

教育管理决策篇5

关键词: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管理体制

收稿日期:2006―08―30

作者简介:马卫花(1975-),女,汉族,山东青岛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现代社会教师教育正面临着从规模、数量的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时期,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越来越需要一套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科学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作保障,审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真正从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方法上实现教师教育管理的世纪转型,成为教育真正走向成功的关键。教师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两部分。所谓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指教师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以及各级教师教育行政部门隶属关系等方面制度的总称,或者是政府管理教师教育制度的总称;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学校组织体系以及权责关系的综合。借鉴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的经验与成果,实现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转型,进而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对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依法管理是当前教师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个趋势。它是现代社会一个普遍的价值趋向,也是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管理科学以及教师教育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教育管理实施更加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这在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管理中达成了普遍共识。这一价值趋向体现在多方面,或者说需要多方面的因素保证其得到有效的实施。首先是有法可依,英美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教师教育的管理,就美国而言,美国政府特别重视通过立法来规范全国的教师教育,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1968年的《教育专业发展法》都对教师教育管理的法制化、专业化具有根本意义;英国1975年颁布的《继续教育条例》,日本1947年颁布了《教师许可证法》等都成为本国教师教育的法律依据。其次是执法必严,要真正实现教师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必须要求在教师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合理执法,严格依法办事。这也是当前我省教师教育行政管理的欠缺。教师教育法制作用在于:规定各国教师教育主体的法律地位;制定并划分其相应的管理权限;明确其各自的义务以及规定教师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遵循的规则。在美国一些教师教育的非官方管理机构如美国联邦教师协会、美国教师教育学院联合会都有相应的管理权限。这就使得教师教育管理有章可循,避免了越权管理,保证了管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另外,自80年代以来,美国各届政府对教师教育的质量管理高度重视。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令》就要求加大财政支持以培养和留住更多高质量教师。总之,欧美发达国家在教师教育行政管理改革中逐步形成了通过立法――执法,这一现代社会处理各种社会群体间矛盾的、稳定且有效的手段来处理政府与教师教育学校之间的关系。

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教师教育管理由于政治体制的性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特性,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管理体制: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以及两者相结合形成的类型。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的这一状况决定了教师教育管理的手段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受我国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如上文所述我省的教师教育管理的行政手段相对单一。而从历史传统来看,国外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管理则表现出管理手段多元化的特征。这是我们当前的改革与发展所要借鉴的。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一般由大学承办,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这是它们教师教育管理的一个前提性条件。所谓教师教育管理手段多元化是指管理手段不仅仅局限于行政管理,其他诸如教育立法、财政拨款、教育基金以及政策调控、教育规划等。管理手段的多元化还体现在管理的社会化特征。当前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已形成了一个立体式管理体制。美国教师教育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就取决于这一立体式管理体制。所谓“立体式管理体制”包括三个要素:高等教育管理的社会化、“管理主体的分权――制衡”和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其中第一个要素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管理主体,强调中介管理的手段;后两个要素主要与教育立法、财政拨款以及政策调控等手段。管理手段的多元化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成效,这为教师教育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针对我省目前管理手段单一,较多倾向于行政化的人治手段,吸收借鉴国外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具有积极意义。

三、完善的决策服务机制

决策是现代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决策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管理效能的质量。现代社会的决策已经从单一个体的经验决策转向群体的科学决策,从组织上看,它需要系统化的组织决策机构,从决策过程来看,它需要有科学的程序,一项决策的完成,要经过问题的分析、确定决策目标、拟定决策方案、论证评估等多个相互关联的环节。现代的科学决策机制应该是由决策中枢系统、信息系统、咨询系统等诸多系统的有机体系,共同担负决策功能。这其中完善的决策服务机制对于领导的决策效能又具有根本的意义。相比较我国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实施教育决策咨询服务机制,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决策咨询机制。美国的教育决策咨询机构绝大多数是民间性的咨询机构,它们对美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组织包括经过美国联邦教育部和美国全国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认可的全国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nCate)、国家教育协会(nea)、美国联邦教师协会(aFt)、美国教师教育学院联合会(aaCte)和教师教育者联合会(ate)。另外还有各种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师组织如全国数学教师联合会等。其中著名的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研究中心,一个只有五名高级咨询顾问和七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微型机构,却已设计或策划了近20个州的公立高校管理和财务体系的改造。该中心还为美国高校认证理事会设计新的认证模式,并先后承担设计了18个州的高等教育长期发展战略,制定了州立大学的评估标准,设计了全国本科教育质量调查方案等重要项目。除去完善的机构以来,教师教育的决策咨询还需要较高的质量保障,成立于1987年的日本大学审议会,在其10余年间就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向文部省提出了22份咨询报告,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出台的大学改革政策和措施都是在大学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之基础上形成的。应该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咨询的服务机制,但当前我省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咨询意识比较淡薄,还有待加强。教育决策咨询制度不完善,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决策咨询工作认识不足,决策者还是习惯于凭个人经验办事,因而出现决策失误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教育决策咨询机制的完善与提高需要从国外吸收有意义的经验。

四、教师教育学校拥有较为充分的办学自

教师教育学校的自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学校与政府的权力关系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多为高等教育院校承担或者说是大学水平的教师教育。从这一意义上说欧美国家的教师教育学校的自问题即是大学与政府的权力划分问题。从历史来看,自中世纪以来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学校中的教授管理体制就获得了传统的自治权力和参政权力。在英国,大学是经过皇家特许的独立法人,每所大学都握有经英皇批准的、具有国家法律地位的《大学》。这保证了英国大学在国家的法律框架体系中,享有不受某一届政府制约和约束的相当大自。而且大学在财务、人事以及民事事务方面负有法律责任。由于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大学在财务拨款、招生规模、研究经费资助以及专业发展等重大事务上可以与政府平等地协商。从理论研究方面来看,在涉及大学自治的诸多问题上,诸如概念、范围、自治与控制的关系等问题都展开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大学的办学自包括经费权、人事权以及内部事务处置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育、教学管理与学校设施使用与管理的自、财政自、一定的人事权、确定教师与工作人员奖金的自、对学生处理与学籍管理的自;第二层次(属于严格控制、明确限制要素的自):有限制的招生与收费的自、厘定校内职务与教师工资的自、教职工调动的自;第三层次(只在很小的一部分学校试点):放宽招收自费生的自、基建自、招聘教师的完全自、进行教改实验的自。在英国,还设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来保障和监督大学自的实施,如在大学内部,有教授会、大学评议会等自治管理机构遴选大学校长和校监,其中校监多由皇室成员、社会名流或著名学者担任;在大学与政府之间有强有力的“大学校长委员会”(CVCp),它代表所有大学与政府协商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事务,维护高等教育的自。这从组织制度上保障了实施教师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能够很好地维护办学自。

五、教师教育学校内部管理的民主化

缺乏民主管理,这是目前我国高校管理最薄弱的一面。广大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力被削弱,渠道狭隘化,措施形式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教师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表现出较强的民主化倾向。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自欧洲中世纪以来已经出现,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是大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生命力之所在。特别是从洪堡改革柏林大学以来,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原则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大学管理的基础模式。在西方国家,教育民主化管理的真正内涵表现为对个体价值的充分肯定。他们开办教师教育的大学内部管理大都采用权力下放、政策指导以及设立中介机构等具有民主化的基本价值观念。这些国家的大学基本上都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学校一级主管大政方针,学院有相当充分的自,系是组织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单位。它们大都实行“教授治校”,校长、院长、系主任都分别由各级委员会产生,各委员会的委员绝大多数是教师。在西方教育中,强调学校教师作为一个自治团体。在作为高深学问和科学方法的学术研究机构和活动中心的高等学校中,教师是学术研究的主力军和举办教育的主要依靠力量。在这些学校中,一些由教师组成的管理中介机构对学校的管理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如英国的剑桥大学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有100多个分支部门。在剑桥大学的校、院、系三级体系中,有学校一级的大学评议会、大学董事会、学校常务委员会、学校财务委员会、调查与咨询委员会等常设中介机构,它们分有不同的管理权力,相互制衡,如其中大学董事会和学校常务委员会是大学主要的执行机构,权力正不断增大,为保证其各项职责的履行,大学建立调查与咨询委员会,对以上两个部门进行监督,并对学校发展提出咨询意见。在学院一级有研究员董事会、学院委员会等。其中学院委员会由本院教授、资深学者、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以及同行代表和增选代表等组成,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也有一定的发言权。另外,剑桥大学从专业建设的需要出发,为协调各院系关系而专门建立了一个特别管理委员会负责履行这一职能。

参考文献:

〔1〕黄葳.教师教育体制国际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贺善侃,黄德良.现代行政决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勤勇.论美国立体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4〕卢找律.护航高等教育的“顾问轻骑”――美国高等教育策划咨询产业掠影〔n〕.中国教育报,2003.2.8(4).

〔5〕胡建华.大学审议会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1(12).

教育管理决策篇6

一、团队参与:中小学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有效形式

1.意见参与、工作参与、高度参与: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常见形式

国外有学者在对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后指出,学校组织中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主要包括三类:意见参与(Suggestioninvolvement)、工作参与(Jobinvolvement:individualjobenhancementorworkgroupenhancement)和高度参与(Highinvolvement)。

意见参与是一种基于个人感受的意见或建议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发表各种意见或建议的机会,这些意见或建议包括学校组织的现状或未来发展性问题;当然,这种参与形式也为教师们了解学校组织的更多信息,获得学校组织的决策状况,分享学校组织的认同等提供了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学校决策而言,意见参与并没有对学校决策及其决定产生明显的影响,并且常常只有很少比例的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在决策中被考虑。尽管如此,由于意见参与与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科层性和服从性的适恰性最好,所以,它成为了中小学最容易实施也是最典型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

工作参与是一种基于工作改善的再设计参与形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基于个人工作改善的工作参与和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基于个人工作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改善自身工作的机会,比如给予更多的重新设计自身工作的机会,给予更多的自我决策和管理权限等;然而,由于教师们认为这会导致更多的竞争,因而其效果并不好。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改善团队的机会,教师们必须超越“学生导向”和“班级导向”,从“学生导向”出发重新思考各个教师及其团队的教育教学工作,包括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团队绩效、团队成员为达成团队目标而承担的责任、团队成员作出个人或团队决策的技能、团队成员的人事决定、团队绩效评价、团队薪酬评估等。尽管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相比于前两种形式在现实学校中运用得更少,但是,它更符合教育工作整体性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高度参与是一种基于学校改进的参与形式,前面所谈到的建议参与、个人工作参与、团队参与也是其参与的内容,但其出发点是学校组织的标准或影响。它不是从个人的感受、个人的职位、团队或工作部门的职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是站在“学生导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学校组织的全局性问题,包括财政、法律、人事、学校的工作过程及其管理基础等。事实上,高度参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它意味着学校组织的每一个方面及其运行机制都得到重构。

2.工作参与中的团队参与:有效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形式

在以上几种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中,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是最有意义也是最有可能引起变化的参与形式。意见参与虽然最容易实施,但它不易产生效果;基于个人工作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虽然有意义,但是它被学校内部教师们心目中的平均主义限制;高度参与实施起来不仅最困难,而且还会遇到学校以外的各种阻碍因素的制约。相比而言,只有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是最有希望实施并取得大量有意义成果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

如果说,这个结论还只是国外学者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的结果,那么,最近我国学者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则用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个结论的有效性。“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主要包括参与行政事务、教学事务和后勤事务),主要以‘不参与’和‘参与提供意见(即意见参与形式)’居多,而教师期望则以‘参与共同讨论’和‘参与团体表决’(即团队参与形式)为主。”

二、团队参与的心理效应:中小学教师团队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心理效应

团队参与形式之所以在参与决策和管理中得到中小学教师的青睐或向往,是因为团队参与有着与个体参与不一样的心理效应。

1.利益效应:团队参与更能让教师明晰决策和管理的利益所在

人是作为利益的追求者而存在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本身是教师的一种利益表达方式,利益追求是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最大激励力量。因为,有利益追求才会有参与决策的意愿,而意愿原则是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首要原则,“若教师无参与意愿却要强制其参与时,决策参与则成为‘工作上的应付’而非‘精神与情感上的投入’,这样的决策参与效果必定十分有限。”从客观上讲,学校的每件事务,包括教学事务、行政事务和后勤事务,都与教师的利益存在着相关性,只不过,有的是直接相关,有的是间接相关,所以,教师应该对学校所有事务的参与都具有意愿或积极性。显然,这与现实生活并不相符,教师并不是以同等的意愿或积极性来参与每件学校事务。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形,主要是因为教师从主观上并不都能在每件事务中感受到自己切身的利益追求。

教师职业的“专业个人主义(professionalindividualism)”特征加剧了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利益追求的“短视”。真实的学校场景中,教师大多数情况下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时刻变化的种种问题,“孤立或孤单”是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状态。从教师个人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角度来看,因为教师是专业个人主义者,所以,教师可能关注更多的是与学科或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有关的实施问题,他认为这里面有他的利益追求所在;而对学校的整个课程设计或教学决策等事关教学管理的决策问题没有多少关注,对许多学校行政事务和后勤事务等决策问题更是无暇顾及,他认为这里面少有或没有他的利益追求所在。基于此,对于有些意识到利益追求的问题,教师还是比较热心地参与的,尽管参与没有效果,利益追求也得不到满足;但对于大多数没有意识到利益追求的问题,教师不太热心,甚至比较冷漠(当然,这与学校传统上不让教师参与更多的宏观决策也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学者不同时期的调查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和关涉到自身经济待遇问题上,教师不仅希望有权参与,而且希望有权监管”;“对于诸如学校基建承包与质量、办学目标与发展战略等与教师切身利益直接关系较为遥远的内容,教师表现出不参与的意向”;“一部分教师受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影响较大,对参与学校决策‘望而却步’或‘不敢奢望’;而另一部分教师有一定的参与意识,渴望参与学校决策”;“部分教师参与学校决策意识淡薄,不关注教学事务以外的管理工作”。

“部分参与,部分不参与(教师实际参与状况);部分应该参与,部分不应该参与(教师期望参与状况)”,这种状况难以体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更难以真正激发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如何增强“所谓遥远的学校事务”与“教师切身利益”的相关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师的利益追求或教师感受到的利益追求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果教师仍是“一门课、一张备课桌、几个班级”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大多数学校事务就必将在教师的利益追求或教师感受到的利益追求之外。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创建团队,并通过团队事务来参与学校事务。在团队创建过程中,个人事务逐渐上升为团队事务,一些原来属于学校事务的部分也下降为团队事务(团队拥有许多决策自,这是学校建设团队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本身就扩大了教师的利益追求,也能让教师感受到更多的利益追求,以及引导教师不自觉地参与更广泛的学校事务。

2.权力效应:团队参与更能让教师体会到决策和管理中自身的影响力

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意味着教师享有一定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这是参与决策和管理与单独决策和管理或形式上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根本不同之处。根据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可分为政治权力、组织文化权力和个人心理权力。政治权力是指教师在法律法规上享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组织文化权力是指学校中形成了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共识价值观,也制订了保证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个人心理权力是指教师因具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效能感而愿意积极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态度。

从政治权力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享有广泛的参与决策和管理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0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7条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这些规定基本上保障了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政治权利(由于权力和利益是直接相连的,因而这里用的是“权利”,它包括了权力)。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不仅要得到法律的支持,更要获得学校组织文化,尤其是领导和管理者群体亚文化的支持。由于传统学校组织文化的命令――服从性特点,许多教师即使是参与了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也倾向于迎合领导和管理者的想法或要求,而不是拿出对抗,甚至是不一致的想法。这使得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学校组织文化权力弱化,所以,尽管大多数学校制订了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制度,但是从学校实际情形来看,鼓励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共识价值观并未形成,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制度及其活动流于形式。如果说,政治权力反映的是国家规定教师对学校的影响力,组织文化权力反映的是学校对教师(当然也包括其他的教职工)的影响力,那么,个人心理权力反映的则是教师个人对其他教师个体、对教师群体、对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乃至对整个学校的影响力。相比较而言,三种权力中,政治权力强,组织文化权力较弱,教师个人心理权力最弱。

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形式表面上看是团队参与形式,但受较弱的组织文化权力的影响,教代会参与形式实质上已经蜕变为个体参与形式,再加上教师无法感受到个体的心理权力,所以,教代会参与流于形式就不足为怪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个人心理权力,进而改变原有较弱的组织文化权力。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团队参与有助于达成目标。在各种各样的教师团队创建过程(这意味着团队参与是离不开团队创建过程的,这也是传统教研组参与、教代会参与与团队参与的本质区别)中,教师之间形成了合作、互助、信任、共享的团队文化,紧密结合的团队文化取代了原有的松散模糊的组织文化,从而赋予了教师新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组织文化权力。至于个人心理权力,教师团队成员之间因为具有畅通的沟通渠道、分享的信任氛围、互助的角色扮演和良好的合作技能,所以,无论是团队内事务,还是团队外事务,作为团队成员的每名教师都能尊重、采纳其他教师的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并使每名教师都能感受到自己意见和建议的影响力。

3.成长效应:团队参与更能促进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与其成长共进

学术界对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认识,一般是从“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的角度去理解的,即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可以吸纳教师们的信息、思想和智慧,而这无疑有助于减少学校决策中的失误和不合理因素。事实上,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还有另一个重要内涵,即通过参与决策和管理,转变教师对决策和管理的态度,提高教师对决策和管理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对于每位教师而言,学校的决策要变成自己的行动,必然进行个人性再决策,即结合自己的情况,理解决策,变更决策,或者对抗决策。在“决策――执行”的价值取向下,人们是看不到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态度转变涵义的;只有树立了“决策――执行(再决策)――行动”的价值取向,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态度转变涵义才会显现出来。因为,教师的行动并不是在统一的学校决策和管理要求下被动做出的,而是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对照统一的决策和管理要求,主动做出的。根据群体审议理论的精神实质,学校决策和管理只是解答了实践问题,实践问题的最终解决在于教师的再决策及其行动。从“解答”和“解决”关系的角度来看,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的态度转变这一层涵义更重要。“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让教师参与学校的政策制定和决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士气、工作热情和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同时,教师也更为欣赏那些能让自己参与决策的管理人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的“士气”、“工作热情”、“满意度”、“欣赏”等心理的产生,无不与“态度转变”密切相关,而“态度转变”是教师成长的最根本方面(相比于教师知识的增多,能力的增进而言)。正是在这个方面,我们认为,个体参与可能限制了教师的态度成长,而团队参与肯定会促进教师的态度成长。

三、结语

团队参与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教代会或教研组等团体或部门式参与,它是在创建现代团队的过程中通过团队形式而进行的参与。团队的创建过程必然会产生团队事务,团队事务事实上就成为个人事务和学校事务沟通的桥梁。采用团队形式参与团队事务或学校事务,有利于教师明晰参与学校所有事务决策和管理的利益所在,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采用团队形式参与团队事务或学校事务,有利于从根本上松动滋生原有较弱的组织文化权力的土壤,形成学校范围内的较强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共识价值观,进而形成较强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组织文化权力,并在这个过程中生成教师的个人心理权力或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效能感;采用团队形式参与团队事务或学校事务,有利于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决策,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态度及日常教育教学习惯和行为,形成新的教学态度及适应时展需要的教育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美]pounder,DianaG..teacherteams:promotingteacherinvolvementandleadershipinsecondaryschools[J].HighSchoolJournal,1996/1997(12,1).

[2]楚江亭.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9(8):39-43.

[3]尹晓敏.教师参与高校决策:合理性及其限度性.教育科学,2006(5):68-70.

[4]李永生.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34-37.

[5]林成堂.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现状的调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43-45.

教育管理决策篇7

关键词: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创新

一、中小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

其一,明确地方政府对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权,加强其能力与责任意识。依照法律规定,中央政府应将具体管理中小学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全面负责中小学的公共管理工作,激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对管理学校的制度做出适应性的安排和决策,使其更好地回应当地人民接受良好基础教育的需求。面对全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中央政府应根据各地情况,为地方政府发展和管理基础教育提供支持与帮助,加强其行政能力与尽责意识,通过双方的合作来达到基础教育的国家目标。

其二,明确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权,加强其统筹能力。依照法律规定以及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规定,地方政府对中小学的管理权主要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来行使,而不能进一步下放到县级以下的政府机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能力,突出其在处理相关教育事宜中的领导地位,更好地协调财政、税务、规划等政府部门对教育的管理工作,形成相对集中统一的中小学行政管理制度。

其三,明确行政管理权是公共管理权力,依法对中小学平等行使。中小学因不同的举办性质而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政府在行使对不同类型的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权时,必须依法平等地行使,不能有歧视和不公正现象。为此,应该统一对公办中小学和非公办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机构,由一个行政部门统一来行使公共管理权力,并按照一视同仁、为学校发展服务的原则对待不同类型的中小学。

其四,明确行政管理权是有限的法定的,不能侵犯举办者、学校的法定权利。行政管理权是法定的由政府代表国家统一行使的管理权,其特点是有限的强制,也就是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是强制的,如超出权限范围变成无限的,则是违法的、会被强制的。地方政府在对中小学行使行政管理权时,必须合法,绝不能侵犯举办者、学校以及相关利益主体的法定权利。从行政管理权与法定权利而言,行政管理权应是对法定权利的保障权,法定权利规定着行政管理权的边界。因此,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明晰行政管理权的法定界限,明确对中小学相关主体权利的保障责任,推进依法行政,维护法定权利。

二、中小学的举办制度创新

其一,从法律层面进一步细化举办者的权利与义务,确保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性与对称性。目前的法律对举办者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比较简略,法定权利仅有一项,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其所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法定义务也仅有一项,即负责筹措办学经费。法律对举办者确定学校的管理体制没有进一步的规定,这既不利于保障举办者权利,也不利于约束举办者权利的过度使用。法律仅对国家作为举办者的法定义务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规定了办学经费来源、标准与办法,对国家作为举办者保障办学经费给予了征税、收费等相应的权利,但对非国家的举办者如何筹措经费没有相应规定。这既不利于依法规范这些举办者的筹措经费行为,也不利于这些举办者依法筹措经费,不能为举办者更好地筹措学校经费提供法律依据。

其二,从法律层面或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及其责权。公立学校的举办者是国家,实际上是各级政府在代行国家作为举办者的责权,但是法律对于各级政府在举办中小学中的责权没有明确的规定与安排。从责任来说,各级政府如何分担作为举办者的投入责任,如何明确各级政府分别作为哪些学校的举办者,特别是如何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对公立中小学承担的举办者责任;从权利来说,各级政府如何行使对举办学校享有的权利,如何分享在确定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决策权,如何行使这种决策权等。同时,作为举办者的政府在行使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决策权时,如何与作为公共管理者行使的行政管理权相区分,两者的界线在哪儿。这些根本性的问题,都需要法律或政策做出基本的制度安排,从而能真正落实各级政府对中小学承担的举办者的投入责任,为不投入或投入不足提供明确的法律责任承担者。同时为各级政府合理分享对公立中小学的内部制度安排上的决策权提供依据,使公立学校在更好地体现中央利益的基础上照顾到地方的利益。

其三,从法律层面或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非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资格。从法律的原则规定上,任何合法的组织或个人都有权利成为中小学的举办者,但从中小学的性质及设立学校的法律标准来看,这种成为举办者的权利是有限制的,不是一种无限或绝对权利。法律应对自然人或一般组织成为中小学的举办者进行程序、标准、条件等方面的明确规定,从而对权利进行明确的法律限制或规定。这样,既可为那些想成为举办者的组织或个人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也可为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管理者行使行政管理权提供一个明确的法律依据,为合理合法地设置和管理中小学提供制度保障,也为这些非公办中小学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制度保障。

其四,从法律层面或政策层面进一步形成对非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激励。由于教育的公益性质、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国民性质,举办中小学本身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如何从制度上激励和吸引非政府的举办者积极举办非公立中小学,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举办基础教育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权利和责任。法律也规定政府鼓励非政府的各方举办教育。这就要求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管理者要尽到鼓励的责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对非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进行激励。这种激励既可以是非经济的制度安排,如荣誉、名声等,也可以是经济的制度安排,如财政奖励、财政补助等。应该说,政府作为中小学的举办者和非政府中小学的举办者享有同等的法律权利与义务,政府作为举办者没有权力排斥非政府的举办者,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管理者也没有权力对非政府的举办者采取歧视或不公平政策。

三、中小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创新

其一,通过决策制度安排保障举办者合法利益。学校的决策制度安排最为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体现举办者的合法利益,保障举办者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对股东利益的保障制度,学校的决策制度安排应有三个基本要素:(1)解决谁有决策权问题,一般应是举办者会议或举办者代表会议作为最高权力组织,由它来决定决策权的分配、行使制度,最为基本的是决定决策权的代行机构方式及组成;(2)解决如何行使决策权问题,一般应是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理事会等决策机构的决策制度安排,包括决策权限、决策程序等,代表举办者会议具体行使有关学校的决策事宜;(3)解决如何监督决策权行使问题,一般应是学校监事会或学校设独立董事方式,代表学校举办者利益监督代行决策权的机构或个人的决策权行使。现代学校制度的决策制度安排因其举办者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安排,但其基本的安排应使决策权合理配置、高效运行、监督有力,保障举办者合法利益,体现举办者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由此来看国家举办的中小学,其决策制度安排应明确中小学的具体举办者或举办者代表,明确举办者拥有的决策权以及决策权在学校内的具体行使方式,将举办者利益通过决策制度安排内部化,从而保障国家作为举办者对中小学所持有的理念与办学目的。非国家举办的中小学,其决策制度安排首先是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的合法的决策权安排,其次也应明确决策权在举办者间的分配、明确代行机构及监督方式。具体而言,对于举办者是个人的,其决策制度安排重点解决决策权的科学与民主问题,防止个人过度集权;对于举办者是多人或多个组织合作的,其决策制度安排重点解决决策权的合理分配问题,防止无法做出决策。

其二,通过执行制度安排保障法人利益。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校,其执行制度应该是继续完善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明确的执行权力以及组阁(安排校内管理权力制度)的权力,改善其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使其充分代行国家对于学校的内部运作权,推动学校发展。非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校,其执行制度安排也应是完善校长负责制,明确校长选任、执行决策以及业绩考核制度,明确校长管理学校事务的相对完整的权力,避免决策者越权和过分干涉校长的执行权。

其三,通过监督制度安排保障成员利益。现代学校的监督制度安排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在决策权上有相应的监督安排,这种监督安排是代表学校成员的利益的监督,从决策上保障成员的法定利益,一般而言采用学校成员(教师、学生)代表进入决策机构享有决策权的方式或专门享有监督权的方式来安排。二是执行权上的监督安排,也就是对校长行使权力进行监督。这种监督安排更多的是让学校成员或代表参与管理,或是落实法律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组织的安排,保障学校管理权的行使不侵犯教师的合法权利。三是成员权利日常保障上的监督安排,也就是一种常设组织或监督专人,是日常保障、补偿、救济成员合法权利上的监督安排,主要负责对日常管理行为中出现侵权时做出一种迅速反应,发挥权利补偿与救济保障作用。

其四,通过督导评估制度内部化安排保障公共利益。学校制度安排中除了通过学校行政管理制度、学校举办者制度来保障学校的公共利益外,更为重要的是将社会或公众对学校利益的要求内部化,使学校正常运行与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和发展的过程。学校的督导评估制度安排要体现和保障公共利益,需要有如下基本安排:一是在决策制度、执行制度与监督制度安排上有公众利益的代表者,一般而言是指社区或家长的代表者在学校的决策、管理与监督上有参与机会。二是在学校运作的过程中有公众参与的机会,也就是学校对社区或家长是开放的,家长能及时获知孩子的教育教学情况,能参与和选择对孩子教育与学习的某些活动。三是社会专门督导机构代表公众对学校办学情况进行定期评估,评估结果能成为激励和约束学校办学行为的依据,学校形成接受社会专业评估的负责文化与及时反馈的制度。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学校管理体制问题”引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1(1).

[2]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c].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7.

[3]顾明远.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中国教育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2003.

[4]李继星.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d].中国教育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2003.

教育管理决策篇8

关键词:决策;空间;效果;人才

随着信息时代的加速发展导致知识迅速扩展,教育理念日益更新,这就要求学校尽快适应这种变化。“管理的核心取决于决策”是现代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提出的,这就指出学校的管理成败取决于决策的优劣。我校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原因,是在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和总结几个方面做到了细化。在科学的制度和规范中实现决策目标,学校一直坚持人性化管理。如此循环往复的良性运作让学校在创新中稳步前进,摒弃了封闭性、集权式、简单化的管理弊端。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还存在管理决策的问题,他们的应对策略还不够明确,教学水平和质量还停滞不前。如何解决当前学校管理的复杂性和创新性不能相适应的问题,营造良好的育才氛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学校管理决策势在必行

目前学校决策理解为校长个人决策,这种自由裁量权和“校长拍板算”的瞬间,看出了决策的制定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校制订了计划,为了快速达到效果,决策过程趋向简单化,那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得决策似是而非,产生大幅度的偏差。学校法人的权力没有实质性制度的制约,分工而不分权,缺乏有效的授权就会导致决策上的事情会因校长的情绪和偏见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我们会发现这种决策管理采取的方式和参与的程度往往也是个人决策的结果而非民主意见。学校教育的出现应运而生的是学校的管理,这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壮大。在当今社会学校从一个封闭的系统变成了关系复杂的社会系统,学校的职能在兼顾“育人”为目的的同时是“主其事为管,治其事为理”。一所好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是有素质、有能力、有管理水平,能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人。我们小学在建设校班子的时候秉承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让每个管理岗位上的人都记住“有为才能有位,有位必须有为,无功便是过”。一所学校就是一个社会缩影,教职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分子。管理者如果不走访倾听老师的心声,肯定会脱离实际地制订一些决策。俗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管理者不为教职工打造舒适的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空间,势必会导致教学积极性的下降,只有打造出“学生不怕学习难,教师不怕工作苦,领导不怕下属烦”的工作环境,才能留得住人才。我们小学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在这种管理难度增大的情况下,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以校长为核心领导,副校长分科管理教育教学的指挥机构,这种层级式管理,相互之间分工又合作的目的是达到一级对一级负责,管理责权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我们学校的各科组长和干事都是经过学校的层层推荐,反复考核通过的,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创新能力。我校选的管理人员思想先进,教学有创意,工作有闯劲,有较强的责任感,能当好干群之间的纽带,能搭建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我们学校的管理决策是以“育人”为目标,在教育方向、目标、内容、原则上实现现有资源的最大效能。

二、学校管理决策规范可行

学校教育工作要结合现状。成功决策的前提是有准确的认知,认识老师对学生、教育与社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等基本关系,规避一些实际行动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这种现代关系,在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才能做到教学相长,触类旁通。学校的管理实践是检验决策理论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管理能推动学校的发展进程。我们小学在提高教师的理论学习上大下功夫,让教师知行达到合二为一,教师会用理论学习成果去检验决策实践的正确与否。我校在调整控制教育行为的时候真正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这几年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学校领导班子进行各种形式的调研和学习。在教师培训、交流演讲、名师讲座、骨干进修的活动中,提高了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思想觉悟。我校通过职代会充分征集意见,完善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在绩效挂钩方案、课时奖励方案、创新改革制度、优秀科研等方面投入资金,吸引优秀人才,打造名师队伍。利用现有条件提高教职工的物质生活,在其他方面加强对教职工的精神激励。管理策略用对路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这学期我们把小学生贪玩问题同小学生好动的个性联系起来认识,利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学校的管理者把学校放到社会系统的整体中去权衡教学模式,以整体系统的总目标来调整学校的教学目标。目前,我们学校的决策执行者在教学管理方面有非常高的积极性。当个体参与决策活动并依靠集体的智慧进行决策,就实现了学校的民主化,这是所有学校管理的必然趋势。现在的管理讲究科学化原则,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发展中,为学校的其他各项管理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姜家镇中心小学全体教职工通过团结协作,构建了和谐的群体关系。在学校的不断发展中为教职工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管理者不但把决策作为一门科学,还把学校决策视为一门高雅的艺术,用爱岗敬业的精神做决策,用与时俱进的艺术眼光看决策。我们把学校打造成培养学生的摇篮,用正确的管理决策打造卓越的管理团队,齐心协力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让学校的发展目标达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滕秀平,王维昌.浆塑立美茗香育人――江苏省句容市边城中

教育管理决策篇9

一、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运用应须相结合。而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在正确认识管理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职能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人、财、物、信等管理对象,确定并达成学校目标的社会实践过程。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对于人仅用制度、计划、监督来管理,尽管体现了科学管理的规范性、实效性,但却忽视了人的本质特征,即人的个性、需要及人的发展,甚至容易窒息人的创造性,这使人退化为制度的奴隶,即仅知道服从。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向探究型、学者型、开放型、专家型转变。转变的基础是教师个性的张扬,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的追求价值取向,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承认远甚于物质利益。因此,对教师的管理必须树立以下的新理念。

(一)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核心成分。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给学校决策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决策者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作为决策者,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即使看见地上一片纸屑,决策者也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决策者事先制定并提出标准或准则,交由行政班子或全体教师讨论统一后再实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位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实践证明,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决策者,才能使教职工内心信服而自愿接受影响,才能确立起稳固的权威,有效地领导管理好学校。

(二)信任就是力量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办好学校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的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他们最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任,让教师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管理。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第一,在学校掀起“骨干教师是学校最有价值的主人”的舆论氛围,将骨干教师的素养内核框定在教学实绩、科研能力、师德修养三个方面,引导教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力量吸引学生。第二,向教师承诺“教师能翻多大的筋斗,学校就搭多大的台”,在各方面向优秀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建功立业。第三,将业务管理的权限下放,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地挑战;把责任还给教师,让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补充、调整、拓宽课程;把时空还给教师,让教师将活动与学科教学衔接起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联系起来。第四,充分挖掘教师中隐藏的资源,尤其是信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为学校所用,学校对提供资源的教师予以奖励。

(三)无情决策,有情操作

人本管理的实质是保护人的自尊,激励人的情感,彰显人的价值。叶澜教授说过: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事业,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职业生活,要让教师的职业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鼓励教师追求精益求精向自我挑战。在人事安排上,应遵循机会均等的原则,冲破任人上的“晕轮”效应。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的价值取向。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教师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发生了多元变化,知人善任显得尤其重要。知人善任,重在“知人”,难也在“知人”。“知人”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了解、交流的过程。决策者要知教师,教师也要知决策者。知人要知心。决策者要放下架子,对教师主动关心,坦诚交心,教师才能对决策者付出真心,对学校树立信心。学校决策者通过谈心、交心,达到知人、知心,从而把广大教师凝聚在领导群体的周围。“知人”的目的在于“善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决策者应须根据教师的学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人尽其才,整体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首先摸清管理对象在性格、经验、工作实际、生活状况、社会关系诸方面的特征,并倾注于积极的期待,鼓励教师尝试风格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育对象,然后对工作岗位进行招聘并公示,最后将教师的分担安排、目标及研究任务同时下达。目标分层,体现弹性;研究任务要有针对性,指向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研究考核的方式是提高分减去过去的基础分,重在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四)活动融情

传统的教育管理中,管理者惯用榜样激励法、谈话交流法、物质慰问法,这些管理手段仍有很大的价值,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活动是理念信仰和实际关怀的中介。人与人是相互支撑的,人与人的相互理解贵在沟通、接触。活动能创设便于沟通的情境,优化交流的氛围,让教师切身体会学校的关心与温暖,浓化干群之间的人情味,强化学校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学校文化建设沉淀的精髓是学校发展的沃土,特色学校是众多学校决策者毕其一生于一役的追求目标。教师活动是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学校的学生特色活动就不会稳定长久人本管理,因此,我认为教师活动的特色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是维系、规范、凝聚全体教职工的纽带。

(五)尊重、理解、激励教师

教师从事的劳动,是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劳动。因此,最有效最灵验的管理方法就是学校领导对教师劳动的理解和对教师人格的尊重,是领导对教师的感情投入和思想沟通,是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同事之谊,手足之情。教师作为特殊的脑力劳动者,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对尊重的需要,高于对物质的需要;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高于对金钱的追求。他们最大的愿望是精神上的鼓励,事业上的成功;最大的苦恼是精神上的创伤,能力上的受压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学校决策者在工作实践中,努力构建教师激励机制,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以此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校有位外地青年教师寄宿在亲戚家,学校调整挤出一间宿舍妥善安排去安居,这使他坚定了事业心;二是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与教师建立起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当教师遇到烦恼时,当教师生病住院时,当教师家有婚丧喜庆时,行政领导都上门关心,慰问或祝贺;三是为教师创造一个施展才华,实现自我的良好条件。培养他们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别优秀者,吸收入党,提拔到领导岗位,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

权力是一种控制力,也是一种强制力。决策者应当运用权力控制全校师生围绕学校目标进行有序活动,必要时可用强制手段要求师生服从学校的意志,但一味追求权威化、程式化、统一化,要求教师无条件服从,以命令式、指令式取代教师自主性,久而久之,就造成教师被动工作的习惯,极大地压抑教师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怎样才能发挥出决策者非权力性影响力,本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形成教育哲学,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

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需要探究型新课程开发。学校探究型课程开发的实质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它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教师以及学校的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重视新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完善。这一切,都需决策者的教育哲学来统筹。教育哲学的统筹作用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如何与社会的持续和整体发展相“协调”;如何统筹科技与人文、知识与智慧、思想与行动、理性与非理性;如何建立开发的教育资源系统,民主开发的组织结构和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机制等。

(二)实施科研兴校,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校长,把教师的兴趣引导到教育科研的轨道上来。决策者的学术管理首先表现在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决策者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校长是老师的老师”,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校本培训,帮助老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是其首当其冲的职责。其次,建立学校决策者亲自过问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因为教科研工作是为教育教学提供咨询服务的,所以如果决策者不亲自抓,就势必会导致决策者的工作意图难以细化,导致咨询服务的失效、疲软。第三,建立组织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论文写作与评议、研究观摩活动都要形成评价与保障制度,并采取重过程、轻结果,少指责、多指导,有层次分阶段的实施策略。

(三)创办学校特色,激活发展动力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学校各项资源最佳配置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反思,凸现出来的亮点,它也是一种学校文化,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学校决策者学术管理上的首要职责是创办特色学校,发扬学校特色。让特色引路,形成干群的向心力;让特色增辉,激活广大教师的创造力。其次,强调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让教师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第三,强调管理过程中的合作性,提高决策的含金量,增强学校的亲和力。

三、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

创新管理应是一个开放的管理范式,它是学校通过对可利用的显性和隐性资源的充分开掘和合理应用,以求得管理最优化的过程。传统的学校管理重校内的资源管理,忽视了对学术管理校外的资源管理,用“冰山现象”来分析,就是仅对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对海面以下的更具开发潜能的资源的管理,对校外资源管理就是要充分挖掘信息、社区、校外实体的资源。

(一)开发利用教育信息

科研成果是别人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利用开发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借脑”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繁多,且方便快捷,一个有抱负的学校决策者,是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的。关键是决策者要有这种管理意识。尤其是要注重对信息发展态势的管理,因为,所有的理论和经验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所有理论都不是具体的方法,不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必须融入学校的校本思想,结合学校的特点,有选择地“拿来”。重视发展态势的管理,是决策者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自主学习管理经验的一种重要方式。报刊、书籍、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都有自己的风格,对成果的报道、呈现都经过了编著者“个人价值”的过滤,决策者要深知“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道理,要有自己的学术观。

(二)与社区形成活力

社区蕴藏着重要的物质资源,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既是“借脑”也是“借物”。创新教育的内涵之一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而传统教育条件下社区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却储而藏之;社区有重多的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却闲而处之;社区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却流而逝之,这些都是创新教育求之不得的重要资源。我们何不开展一些类似于“走近名流,走进社会,融入自然”的活动,让名流健康的主旋律思想催发学生奋发向上;让真实可感的自主探究历练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做人”的能力;让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再有能力的决策者其能力也是有限的,条件再好的学校也是有缺陷的,“自用而不用人(用物)”既是封闭的观念,也是落后的行为,与创新教育的开放性相悖。

(三)与教育实体联姻

教育管理决策篇10

学校管理管理体制决策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快速步伐,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这种日益激烈的长期存在的竞争,决定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需从小抓起,小学教育是建起一座坚固的育人参天大楼的基础。抓好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是一名校长的基本职责。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羊,理应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华和智慧,在合作共赢的理念下顺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潮流,使得小学学校管理与社会进步的步伐并驾齐驱。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改进学校管理模式以及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小学学校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许多弊端:责任制的确定不明显,以至于责权不分的现象泛滥,不利于统一管理;校长在管理过程中开设“一言堂”,唯亲是任,捕捉不到民主的影子;学校的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不高,导致出现贪污或挪用现象,严重影响教育的真正意义的展现;校长与学生的沟通过少,不利于校长在学生中良好形象的树立,等等,诸如此类的一连串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提高管理水平、注重教育质量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那么,如何进行学校有效管理呢?

一、决策――有效管理之基础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指出:“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管理水平。作为校长,要充分考虑到决策的重要性,以良好的决策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我从平时一些决策的经验中,总结出了关于作出好的决策的几个方面。一是决策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和客观地分析问题,区分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并选择不同解决办法,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二是决策须有可行性,任何决策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要将眼前所能达到的效果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虑,使得决策所能达到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管理体制的改善和学校的发展。三是决策的制定是否是有效时机,决策会受到时间和环境等影响,有些是基于刻不容缓的威胁和稍纵即逝的机遇,要求作出快速的决策;有些是关于教学计划或者管理方式改进等方面,则需要长期试验和实践才能决定的,总之,因时而定,因地制宜。

二、激励――有效管理之活力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这句简单的俗语从侧面反映出了激励所带来的促人进步的催化剂作用。当前的科学发展观下,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就是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为了使管理模式顺应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要充分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校得到整体发展。在确定激励措施、完善奖惩制度的同时,要注重细节方面的鼓励。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角色。作为校长,要尽量给教师提供适宜的福利工资待遇与各种奖励措施,同时,不可忽视精神激励,学会增强老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学校除应制定一些对老师的福利措施之外,还得进行更多关于促进师生进步的激励模式的探索。在一些基本的取得优异成绩和进步奖学金等方面的鼓励之外,我们更应强调的是“精神”二字。小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情都懵懂的年龄,心灵很脆弱,偶尔的一句关怀与表扬,比物质上的奖励来得更加及时,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学校开例会的时候,要经常就这一方面与教师进行探讨,引导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做到真正激励学生主动去学习。激励是一种力量,也是管理体制中一种无形的进步杠杆,如何保持杠杆的平衡,需要我们认真地根据学校情况去探索。

三、和谐――有效管理之桥梁

学校是教育的大集体,学校教育也牵涉千家万户和社会各个方面。冰心老人曾说过:“美的真谛应该在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和谐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如果在学校管理中能充分运用和谐的力量,那么我们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是校长应着力培育好外部环境,要和当地政府及各级部门、爱心人士处好关系,争得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其次,是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学校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头绪纷繁,单凭校长个人的力量当然不可能完成各项工作,只有在各年级老师的配合下,工作的开展才能顺利。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以平和的心态以及友善的微笑去安排工作和商讨事宜,尽量营造出一种群策群力的融洽和谐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群体力量才能得到最大的释放,推动学校管理工作顺利发展。再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在常规的教育中,除了诸如注重文明礼仪、认真学习、保护学校环境等基本规范外,还应特别注重在师生关系方面的培养。在一些引导和规范后,学生见到老师都会礼貌问好,而教师也不仅仅只是点头,而是当学生问好的时候,给予关切的问候和亲切的回应,让学生觉得自己同样被老师尊重和注重。在这样一种和谐的关系中,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推动学校的日程顺利进行,使得学校的各项安排和活动都有序地迈步前进。

四、创新――有效管理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