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全面发展的含义十篇全面发展的含义十篇

全面发展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6:39

全面发展的含义篇1

【关键词】学术界;现代化含义;研究概况;科学界定

对现代化的追求催生了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而对现代化含义的正确理解和科学界定决定了现代化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由于世界各国现代化理论研究者背景不同,其研究的对象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造成了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受其影响,当前我们国家对现代化的含义也同样没有形成共识。因此,对现代化含义进行梳理和分析,形成现代化含义的共识,对于统一认识,推进中国现代化理论及实践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前国内学术界对现代化含义的认识

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学术界首先提出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理论。但实际上,中国知识界提出现代化的概念和观点比西方要早20年。“现代化”一词,在“五四”以后关于东西文化观的争论中,已偶尔出现。如柳克述在1927年出版的《新土耳其》一书中就使用过“现代化”一词,胡适在1929年发表的《文化的冲突》一文中也曾使用“现代化”的提法。但“现代化”一词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科学词汇在报刊上使用,是在20世纪30年代。1933年7月《申报月刊》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大概是这个新概念被推广运用的正式开端。当时中国知识界通过自身的思想论辩和探索把现代化的基本概念确定为工业化、科学化、合理化、社会化。[1]20世纪初,工业化在西方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的基本主张是通过实现西方的工业化来促使国家强大,以此摆脱外来压迫。因此,当时对现代化含义的理解就是工业化,主要还是从物质层面的单一视角来理解现代化。

新中国的建立打开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大门,对现代化的认识也由此展开。这一时期对现代化的认识主要是以我们党为代表的。1964年12月,根据的提议,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向全国人民宣布我国今后的战略目标:“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2]从实质上看“四个现代化”是以工业现代化为核心的国民经济现代化,没有涵盖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它离全方位社会现代化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而且对现代化的复杂性和困难认识明显不足,所以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安排上,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二、改革开放后国内学术界对现代化含义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对现代化含义的理解主要还停留在“四个现代化”的物质层面。如当时有学者坚持“所谓现代化,就是大搞技术革命,用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国民经济和国防的各个部门,对整个物质生产领域进行全面的根本性的技术改造,使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3]这种观点的现代化是指经济、技术方面的现代化,不足以全面概括现代化的广泛内涵。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展开和国外现代化理论的传入,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显现出多样化和不断深化的趋势,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是对现代化含义的理解呈现阶梯式发展。我国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我国现代化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他认为现代化的含义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理解。“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4]从罗先生对现代化的定义可以看出,现代化的实质就是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世界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特征愈加明显。中科院何传启在罗荣渠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何传启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文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知识时代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而是驿站,将来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现代化等。”[5]从何传启对现代化含义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何传启的第二次现代化不是对罗荣渠现代化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二人对现代化的理解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

二是由单一的经济学视角向多学科视角转变。我国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从经济发展的视角去认识现代化,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国外现代化理论的传入,我国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出现了专业化研究的趋势,从而现代化的含义得以从多角度阐释。现在“现代化”一词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和人类文化学等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使现代化的含义得以从不同专业视角加以阐释,只是不同学科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含义各有不同的侧重。如前面罗荣渠从历史学角度认识了现代化含义,而有的学者从政治学角度阐述了现代化含义,认为现代化就是国家政治制度民主化的过程,就是要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平等原则为基础的,体现公平竞争的,各种权利互相制衡的民主政治体制,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社会的转变。[6]这种专业化的研究,使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是现代化内容呈现不断拓展的发展趋势。我国对现代化的理解在一段时间里主要是经济的现代化,但随着现代化事业的展开,人们逐步认识到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它是整个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目前世界及我国理论界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认为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的进步和发展,并且他们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如尹焕三从社会领域角度对现代化的内容进行了阐述。“所谓现代化,是指社会各领域渗透着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生活发达富裕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体现民主政治与公平原则的、社会安定协调祥和的、人与人关系和睦、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社会文化繁荣先进的、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平具备了现代思想意识的社会文明时代。”[7]而杨多贵则从现代化的系统学认识角度阐述了现代化的内涵。他认为“现代化是指在‘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的巨系统中,朝向一组复杂的、具有时空边界约束的、具有时代内涵的相对目标集合的动态过程。”[8]从中可以看出,现代化是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的思想意识等多元内涵要素的一个综合性概念。

四是对现代化含义认识形式的多样化。现代化作为反映世界各国发展的理论,其内涵要素是多元的、复合的,对其认识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形式认识现代化;用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形式认识现代化;用广义和狭义相结合的形式认识现代化等。我国学者采用这些多样化的形式从不同视角对现代化含义进行了充分地揭示。同时每个学者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即使运用同一种形式对现代化含义进行认识也可能存在差异。就拿广义和狭义的形式来说,我国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从整个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角度,以工业生产力为尺度揭示了广义和狭义的现代化含义。广义现代化指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进程。狭义的现代化指落后国家加速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而中央民族大学李竹青教授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以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为尺度揭示了广义和狭义的现代化含义。“广义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自古以来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社会结构演变连续不断的过程。……狭义现代化是指近代以来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社会结构演变的不断发展过程。”[9]

通过上述分析,说明我国学者从多个角度揭示了现代化的丰富含义。但是也可以看出存在两个较明显的缺陷:第一,重内涵,轻外延。“现代化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它的范围应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且有时代的显著特征。”[10]我国学者对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化的内在本质和它多方面的规定性,但大都对作为历史范畴的现代化的时空存在界限没有进行充分的探讨;第二,重一般,轻特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从前面论述可以看出,我国许多学者对现代化的认识也不乏从一般与特殊的角度去谈,但属于世界与发展中国家、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般与特殊,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含义给出明确的界定,大多是用这些现代化含义去分析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因此,这些现代化内涵的分析对中国而言仍属一般。我国学者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含义给出确切的信息,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形成更加切实的指导意义。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含义的探索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对现代化含义的认识最终应该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含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含义的科学界定应坚持三条原则:

一是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现代化含义必须由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结合才能规范、清楚和明白,才能更具现实感和实践性。中国现代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已经进行了充分地揭示,就是促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而外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空界限。从空间上说,就是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从时间上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无限的范畴,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

二是要与世界发展实际相结合。要有世界眼光,把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世界是发展的,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标准也应是世界的;要有正确的国际定位,把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反映出来。中国曾经饱受被侵略的痛苦,摆脱民族压迫,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目标。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

三是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现代化的含义必须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离开了这点,对现代化的理解就失去了现实依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用中国的发展战略所揭示的在特定时间要完成的特定目标作为标准可能更为适合。中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我国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三步走”发展战略可以成为认识我国现代化的现实依据和界定我国现代化的外延的一个标准。

综上所述,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确定一个较明确的含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前提下,以科技进步为依托,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发展,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文军.略论现代化及其在中国的历程[J].长白学刊,1996(6).

[2]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

[3]周振华.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世界性的概念[J].经济研究,1979(8).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

[5]何传启.什么是现代化[J].中外科技信息,2001(1)16.

[6][7]尹焕三.关于现代化内涵机理的新诠释[J].岭南学刊,2001(6)42.

[8]杨多贵.现代化内涵--指标与目标的新探讨[J].学术探索,2001(4)19.

[9]李竹青.试论现代化的内涵与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2)27-28.

[10]钱乘旦.走向现代国家之路[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48.

全面发展的含义篇2

 

关键词:十五大 初级阶段含义 基本特征和历史进程 基本纲领 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这次大会不仅全面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而且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本文拟就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进行探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我们以往发生的失误,制定的有些方针政策所以不符合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归根到底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处的阶段认识还不清楚,不明确。诸如“一大二公”、“急于求成”、“大干快上”、“急于过渡”等等,都与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个问题认识不太清楚有密切联系。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所以成功卿F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地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归根到底,就是由于全党同志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客观实际,有了清醒的、科学的和坚定的认识。正是从这个根本实际出发,展开对各种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来确立和确定同这个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这才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成果,才有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因此,正确认识党的十五大对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党的十五大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初级阶段的理论呢?

   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有二层:第一,就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同社会主义其他发展阶段相同的本质。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而党的十五大则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为厂“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i-五大报告p16第二段,人民出版社)虽然十五大报告没有明确指出这是初级阶段的第三层含义,但作者认为这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的和任务方面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而这层含义的确定,又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现实条件以及所处的时代特点决定的。我国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这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早已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而且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内容和标志也已大为发展和提高。由英国开始的传统的产业革命已由大机器工业推进到电气化,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又使现代化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世界范围内经济技术急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要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要求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国际比较而显著提高。不仅同is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和19世纪明治维新时代大不相同,而且也远高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时的水平。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经济技术水平,生产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同世界范围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的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水平还不断提高。这种新的时代特点,不能不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在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达到一个相当高度时,降低标准过早地宣布已经实现工业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宣布已经超出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心只能降低社会主义的威望,使之丧失应有的吸引力。所以,若离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的和任务,我们就不能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质。

  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一个不成熟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它除了具有一般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总结十三大以来的实践经验,在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概括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进程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论述:①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一个总的概括;②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③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④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⑤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⑥这个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⑦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⑧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⑨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上述九条系统、全面地概括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科学描绘了它的整个历史进程,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这个阶段的历史任务,使我们能够更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努力的奋斗目标;使人们懂得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九个方面的概括,与十三大的概括相比,不仅更具有科学性,如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概括方面,目的性更明确;把“商品经济”改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等,而且还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由十三大五个方面的概括增加到十五大的九个方面概括。

全面发展的含义篇3

关键词:概念隐含;隐含理念;跨越隐射;词汇教育

对于英语教育来说,单词的教学起到关键的作用。单词的了解对于学生英语技巧的训练有着关键性的意义。通常来说,传统词汇教学认为词汇和词义两者间不存在关联性,也就忽视了词汇对认知理念的剖析。所以,大多数学生运用死记硬背的手段来学习词汇。而概念隐含常识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着差异性,它能够促进新的教学发生。概念隐含常识教学能够协助学生运用较为全面的或者极度结构化的事物去了解对应笼统或者无条框的事情。

一、概念隐含常识与概念隐喻意识的训练

1.概念隐含常识

隐喻方式比比皆是,人们通常在三句话之内就会出现一个隐喻,也就是人们的思想所包含的隐喻性。

Lakoff&Johnson觉得“隐喻的真实就是运用其他事物来了解和经历其他事物。”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与传统的隐喻理论存在着差异性,它牵涉到“跨域反射”,也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反射。源域常常是人们比较了解的、全面的含义,而目标域通常是人们不懂得、笼统的含义。

2.了解隐喻的含义

隐喻设立的根本就是喻底或对比事物两者间的类似性。本体是陌生的含义,是应当了解的新事项。而喻体往往是我们所熟悉的事项或含义,包含固有的特性或者特点。所以,在了解隐喻的程序方面,正确剖析喻体的固有特征,搞清关于本体和喻体方面的类似之处就变为了解隐喻的重点。

3.训练高中学生概念隐喻思维的关键性

隐喻比比皆是,也就是说人们的思维也存在着隐喻性。语言学者觉得隐喻思想能力是跟随着人的认识的进展而发生的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尤其是认知笼统事物不能够缺少的一项认知能力。所以,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隐喻性思维不但能够让学生较好地鉴别和了解语言表述,而且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应用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展现力,进而能够在更高方面上强化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二、将概念隐喻运用到英语词汇的教学方面

1.运用概念隐喻来学习新单词

人们创新单词的一项方式就是隐喻。不管是在英语亦或是汉语,不少单词是许多单词运用隐喻而组成的,如kind-hearted(好心肠的),pink-red(粉红的)等。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产生了一系列的隐喻单词:在微博中发贴子的人称之为“楼主”,只看不回复的人叫“潜水”等。这样的隐喻单词让我们的生活更活泼、更多姿多彩。

2.注重各种语言隐喻,了解单词的深刻含义

很多隐喻包含跨文化性,由于隐喻反射并非随意的,它是由于人们所处的文化场景存在着区别。概念隐喻在极大层面上包含着文化的独特性。英汉语言的隐喻体系是有区别的,所以以隐喻形式学习单词就需要注重文化原因。教师应该充分意识词汇不仅包涵了外语民族的思维模式,更涵盖了该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3.运用概念隐喻了解单词应用

单词性质的改变是学生单词学习难的关键因素。运用概念隐喻就能够更好地处理这样的缺点。如storm本来属于名词,翻译为“暴风雨”,运用替换变成动词,翻译为“猛攻;暴怒”。这就是实体隐喻的综合表现。

4.运用概念隐喻了解多义词

词汇教学的困难之处主要是一词多义,学生无法将单词的所有含义有效地综合起来。学习多义词的关键作用就是动的概念隐喻。从单词的层面分析,主要分成根本意义和推广意义。单词的推广含义通常指的是运用隐喻和转喻拓展而来,从而组成单词的多义性。莱考夫和约翰逊觉得,多义词的情况时运用人们的理解和推理把概念域系统化,相应的反映到其他的领域当中,进而设立各种不一样常识间的关联性。词汇的多义性意义在实质上是因为词汇的隐喻性所表现出来的,是在单词中构造隐喻所展现的。例如:heart“心脏”(源域),运用人们相关想象反映到别的概念域(目标域)上,进而展现了“内心”“心灵”“感情”“核心”“要点”“实质”等多个意义。在单词教学的方面,教师需要对于有关heart的单词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单词扩展的程序,展示单词在各种意义方面的关系,进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

总之,词汇的学习属于一个繁琐的程序,在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步。教师需要吸取有关传统词汇教学的优势,持续更新理念,倘若可以积极明确地将概念隐喻含义合理地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词汇学习的兴趣,进而在词汇教学方面获得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2).

全面发展的含义篇4

关键词:语用测试会话含义会话含义测试问题

1.引言

作为语言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用能力受到了外语教学界的极大关注,语用能力的培养也在外语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对于语用教学的研究日益增多,作为语用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语用能力测试也随之发展起来。oller于1979年提出了语用能力测试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用测试成为了测试领域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研究方向。作为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会话含义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会话含义很早就受到语用测试研究者的关注并成为语用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语用测试的发展、会话含义理论及会话含义测试、会话含义测试面临的问题。

2.语用测试的发展

oller在1979年提出了语用能力测试的理念并将“语用”测试定义为:“anyprocedureortaskthatcausesthelearnertoprocesssequencesofelementsinalanguagethatconformtothenormalcontextualconstraintsofthatlanguage,andwhichrequiresthelearnertorelatesequencesoflinguisticelementsviapragmaticmappingstoextralinguisticcontext.”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oller认为语用测试作为一种程序或任务应使受试者的语言运用符合现实世界中语言的实际使用状况,即受试者应以有意义的方式来运用语言而不是毫无交际意图地胡乱堆砌词句。此外,语用测试也要求能够将测试中的语言元素与测试场所之外的真实语境联系起来去使用语言。

Farhady在1980年设计了选择填空试题来测试学生表达请求、建议等言语能力(Liu,2006:26)。之后,语用测试得到了语言学家和语言测试研究者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测试也被设计出来并用于测试实践之中,关于语用测试的研究文章也纷纷出现于各类学术期刊。关于言语行为、礼貌与间接性言语的测试蓬勃发展,如:致歉(apology):olshtain&Cohen,1983,trosborg,1987,olshtain,1989,maeshiba,Yoshinaga,Kasper&Ross,1996;请求(request):Blum-Kulka,1982,Blum-Kulka&olshtain,1986,House&Kasper,1987,F?rch&Kasper,1989,takahashi&DuFon,1989,ellis,1992;Hassall,1997,Rose,1998,拒绝(refusal):takahashi&Beebe,1987,Beebe,takahashi&Uliss-weltz,1990;抱怨(complaint):olshtain&weinbach,1987,1993,trosborg,1995等。在会话含义测试方面Bouton(1988,1994,1999),Roever(2006),Davidson(2009),Slabakova(2009)等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Coulmas(1981a)和Roever(1996)开展了情景套语的测试研究;House&Kasper和House分别于1981年和1996对会话掌控进行了测试;1995年Hudson,Detmer&Brown采用了6种任务类型进行了跨文化语用原型测试;Yamashita(1996,1997)分别对日本的english-speakingJSLlearners和JapaneseeFLlearners进行了语用测试。Bachman(1990:81-109)在《语言测试要略》一书中定义了语用能力并对语用测试方法的特征进行了探讨。Hudson(2001)讨论了语用测试工具的开发;Yamashita(1996),Brown(2001,2004)也对语用测试的效度和信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内的语用测试开展时间较短,但是不少研究者已经做了一些研究成果,如:刘建达(2006,2007,2008),谢华、王同顺(2007)、姜占好(2009)等。

总之,在过去的近30年中,语用测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一,在测试内容上,语用测试已经从言语行为(speechacts)逐步扩展到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情景套语(situationalroutines)、会话掌控(conversationalmanagement)和指示语(deixis)等语用学中的核心概念;第二,从测试方法和任务类型设计方面也从过去单一的多项选择填空发展到:书面话语填充(wDCt)、多项选择话语填充(mDCt)、听说话语填充(oDCt)、话语角色扮演(DRpt)、话语自我评估(DSat)和角色扮演自我评估(RpSa)等各种类型(刘建达,2008)。第三,对语用测试的效度和信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3.会话含义理论

含义(implicature)的概念(包括会话含义和规约含义)首先由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williamsJames讲座中提出。此概念问世以后给语用学理论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至今仍被认为是语用学和语言哲学的思想基石之一。Grice(1989:25)认为存在着一种隐含的规则,这种规则决定了语言在使用时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效果并使得交际得到圆满完成。他将这个规则称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并次分为4个准则(maxims):质的准则(Quality)、量的准则(Quantity)、相关的准则(Relation)和方式的准则(manner)。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中的会话含义是指那些遵守或违反合作原则下的“四准则”而推导出来的特殊会话含义。会话含义本身又分为一般(generalized)和特殊(particularized)两种。一般会话含义和会话的特定语境无关,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依然存在,依然可以推导出来。特殊会话含义的推导则依赖语境。Grice认为,特殊会话含义是违反合作原则下四个准则之中的一个或多个准则、由听话人经过语用推理而得到的结果。

关于“会话含义”,Levinson(2000)在自己开列的“含义分类表”下专门加了个注脚:“即由会话含义准则得出来的含义。”这里,Levinson赋予了“会话含义”以特定的涵义,专指用古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合作原则”下的四准则推导出来的含义。从含义的推导是否依赖于上下文或语境来说,可以区分出特殊含义(particularized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和一般含义(generalized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前者有这种依赖关系,后者没有这种依赖关系。也就是说,一般含义的产生,并不需要任何的特定上下文或专门的语境,而特殊含义的推导,则必需这种推导的语境。1991年,Levinson提出了称为“新格赖斯语用机制”(neo-Griceanpragmaticapparatus)的三原则。Levinson的三原则是: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不难看出,他的三原则中的量原则和信息原则是由Grice的数量原则的两个次则演化而来的;他保留了Grice数量准则的第一次则为“量原则”(Q-principle),把数量准则的第二次则称为“信息原则”(i-principle),把Grice的方式准则基本保留为“方式原则”(m-principle),并把各个原则都分为“说话人准则”(Speaker’smaxim)和“听话人推论”(Recipient’scorollary)两个部分。

Horn提出了一种两分的模式。按照Horn(2004:3-28)的观点,Grice的准则可以被两个最基本的准则所替代,即量的准则(Quantity-principle)和关系准则(Relation-principle)。Q原则(基于听话人)是要使你的话语充分,说得尽可能多(以R原则为条件);R原则(基于说话人)是你的话只是必需的,只说必须说的(以Q原则为条件)。根据Q原则,如果说话人说出p,就意味着最大的极限为p,这就是Horn等级(HornScales)。等级含义是一般含义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推理是参照“等级价值表”进行的,说话人从中选择一个词项,说话者的选择蕴涵着“notthehighestvalues”。例如:〈all,most,many,some,few〉,〈always,often,sometimes〉表中所列词项的价值由最高到最低排列。当说话时,说话人从表中选出语境所需的最大语言信息和最真实的词项,如例(3):i’mstudyinglinguisticsandi’vecompletedsomeoftherequiredcourses.例(3)中,说话者选择了词项“some”,构建成蕴涵(+〉notall)。等级含义的基础是:声言等级表中的任何词项,蕴含着对表中任何高一级词项形式的否定。也就是说:说强蕴含弱;说弱否定强。

Sperber&wilson(1986)则对合作原则提出质疑,提出了“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说话人不仅要表明他有某种信息要传递,更要表明他所提供的信息有某种关联;这种关联使人们对说话人的意图作出合理的推导,达到对话语的理解。“关联原则”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对以上不足起了弥补作用,它将Grice的四准则统一起来,进一步完善了合作原则。Sperber和wilson(1986)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communication)的概念。Sperber和wilson在推理模式前加上了“明示”(ostensive)一词,即“明示推理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model)。在他们看来,任何语句在不同的场合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它与其他两种模式的不同在于:信码模式只强调了说话人通过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达到交际的目的;推理模式强调的是听话人通过合作原则推导出的“特殊含义”;而明示推理模式既强调了说话人,也强调了听话人。明示和推理是交际的两个方面。“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是说话人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的”(manifest)方式明确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推理”是对听话人而言的,听话人凭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的方式进行解码,并将解码所得到的证据作为前提的一部分,再结合听话人本身的认知语境(旧信息)对话语信息(新信息)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推理,最终达到对话语信息的正确理解。依据最佳关联原则:说话人必然将所要强调的部分通过某种明示手段表现出来,以便听话人进行推理。没有这种“明示性”,有时即使有了语境,听话人也无从下手。正是“明示性”对推理模式的这种规定,最佳关联原则才可能成立。Sperber和wilson继而提出了关联原则(principleofrelevance):everyactofostensivecommunicationcommunicatesthepresumptionofitsownoptimalrelevance.(任何明示际行为都意味着本交际行为所传递的假设具有最佳关联性。)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行为视为一个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语言交际活动所要传递的是说话人的意图(intendedmessage)。一个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一是信息意图(informativeintention),二是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intention)。也就是,说话人在说话时,不仅要表明他有某种传递信息的意图,更要向对方表明他有传递这种信息意图的意图。“关联原则”不是规约性的,它是描述性的;不是任何话语解释都必须符合这条原则,不是“必须”,而是任何语言交际活动都有其关联性作保障。因此,关联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是因为它相对于语境、依赖于语境;也因为它依赖于交际主体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环境,所以关联有强弱的程度之分。关联是一个由最大关联到最小关联或无关联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简单说可分为最大关联(maximallyrelevant)、强关联(veryrelevant)、弱关联(weaklyrelevant)和完全不关联(irrelevant)。强关联和弱关联都属于不完全关(incompleterelevant)。强关联和弱关联及完全不关联所产生的是特殊会话含义。

语用学会话含义理论由过去的“古典理论”发展到“新理论”标志着会话含义理论全面走向完善和具有实用性。会话含义影响着整个语言运用的过程,对它是研究对于揭示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将会话含义引入语用测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这是对语言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检测,并将对语言教学产生反驳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对会话含义理论本身的实证检验。

4.会话含义测试

Bouton(1988;1999)从形成性及可教授性的角度对会话含义进行了研究。他采用了25道多项选择题对学习者进行了测试,这些测试是分班测试的一部分。测试所使用的题目以对话为主,如:

(1)whenabegothome,hefoundthathiswifehadtouseacaneinordertowalk.

abe:whathappedtoyourleg?

wife:iwentjoggingtoday.

anotherwaythewifecouldhavesaidthesamethingis...

a.today,ifinallygotsomeexerciseinjogging.

b.ihurtitjogging.

c.it’snothingserious.Don’tworryaboutit.

d.ihurtitdoingsomethingsilly.

(2)Lars:whereisRudy,tom?Haveyouseenhimlately?

tom:thereisayellowVwparkedoverSarah’shouse.

whattomsayishereisthat...

a.HejustnoticedthatSarahhasboughtayellowVwandistellingLarsaboutit.

b.HehasnoideawhereRudyis.

c.HethinksRudymaybeatSarah’shouse.

d.noneofthese.Heisdeliberatelychangingthesubjecttoavoidhavingtoadmitthathedoesn’tknow.

他首先对375名nnS进行了测试,并分别在17和33个月后对同一批受试者进行了同样内容的测试,另外一批已经学习了4―7年的学生也接受了同样的测试。另外77名nS作为参照组也参加了测试。Bouton发现非母语学生在规约含义(formulaicimplicature)方面的得分远远低于在会话含义(idiosyncraticimplicature)方面的得分。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非母语学生在两种含义的得分上会有所提高,在会话含义上可以接近母语学生的水平,达到97.7%。然而规约含义仍然保持在80%的水平,而母语学生则为94.4%。Bouton认为这些测试结果可由如下情况得到解释:学习者在日常交流中可得到大量的会话含义输入而规约含义的输入较少;他还认为理解会话含义的能力与语言水平之间的相关度很小;他提出应该鼓励母语学生与非母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帮助非母语学习者发展理解会话含义的知识和技能。根据Bouton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理解会话含义的能力是可学和可教的,但是这需要一定量的语言输入和适当的教学安排。

Bouton的研究对于解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设计语用教学具有相当大的价值。但是其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他没有对测试本身的效度和信度进行给予说明,因此其测试结果可信性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

Roever(2006)进行了一次基于网络的测试。测试包含了36个项目,测试目的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对于会话含义的理解(多项选择)、学习者对于套语的理解(多项选择)和学习者关于言语行为的知识(话语填充)。共有267名语言水平从初级到高级不等的eSL和eFL学习者参加这次测试。在会话含义部分,有8个项目包含会话含义,4个项目包含规约含义。题目采用多项选择的方式,如:

JackistalkingtohishousemateSarahaboutanotherhousemate,Frank.

Jack:DoyouknowwhereFrankis,Sarah?

Sarah:well,iheardmusicfromhisroomearlier.

whatdoesSarahprobablymean?

a.Frankforgottoturnthemusicoff.

b.Frank’sloudmusicbothersSarah.

c.Frankisprobablyinhisroom.

d.Sarahdoesn’tknowwhereFrankis.

规约含义涵盖间接批评,间接批评是指在交流中故意只关注交谈中所谈到的话题的次要部分,从而表达自己的不满或不赞同。如:

(―Howdoyoulikeyourfood?―Let’sjustsayit’scolorful.),aswellasthepopequestion(―arerentsinnewYorkhigh?―isthepopeCatholic?).

这部分测试的时限为12分钟。就会话含义部分而言,测试结果显示:第一,学习者对于会话含义的理解与语言水平之间为正相关;第二,会话含义、套语与言语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三,与Bouton的研究结果相反,就中等水平的受试者而言,测试结果表明的会话含义理解能力与语言输入的关系不大。

与Bouton相比,Roever的测试具有很大的进步。首先,Roever采用了messick的模式对测试的效度进行了研究并为效度研究设计了具体的研究问题。如:

1)Generaltestcharacteristics

a.whatwerethemeanscoresandstandarddeviationsofthetestanditssections?

b.werethetimelimitsappropriate?

c.whatisthepracticalityofthetest?

2)test-internalanalyses

a.isthetestreliable?

b.Doesthefactorstructureofthetestreflecttheconstruct,i.e.threedistinctfactorswithsomeoverlap?

c.Doesfamiliaritywithusingwebbrowsersintroduceconstructirrelevantvariance?

3)Comparisonwithanexternalcriterion

a.Donativespeakersscorehigheronthetestanditsindividualsectionsthannon-nativespeakers?

b.Dolearnerswhohavehadexposuretoanenglish-speakingscorehigheronimplicaturesthanlearnerswhohavenot?

c.Dolearnerswhohavehadexposuretoanenglish-speakingenvironmentscorehigheronroutinesthanlearnerswhohavenot?

d.DoscoresonthespeechactsectionincreaseaslearnerseSLproficiencyincreases?

e.arehigh-impositionspeechactsmoredifficultthanlowimpositionspeechacts?

其次,测试的可行性也被纳入了研究的范围。Roever认为网络测试具有很大的便捷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除了以上的研究,Davidson(2009)还测试了聋哑人对于英国和美国手势语中梯级含义(scalarimplicature)的理解能力。他的测试结果表明,聋哑人在语言习得方面的延误并没有影响他们对于梯级含义的理解。通过以上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会话含义理解能力的测试已经成为语用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会话含义的测试研究也将愈加成熟和系统化,会话含义的测试结果不仅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而且将带来良好的反拨作用。从Davidson的研究也预示着会话含义测试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将对于聋哑人等特殊群体语言教育和使用方面的研究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5.面临的问题

会话含义测试的意义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对于会话含义测试的研究也不断开展起来。对于含义测试的设计、测试工具、信度和效度等方面的研究也吸引了很多的研究者。尽管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会话含义测试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第一,Grice,Levinson,Sperber&wilson和Horn分别在自己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会话含义理论。我们在测试的时候应以谁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否则以不同的理论依据进行的测试,其结果之间必将没有可比性。

第二,会话含义是语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用能力主要体现在真实交际场景之中。而目前的测试方式大都是多项选择,这使得交际的真实性大为缺乏。如何开发现代化的测试工具以使测试环境更加接近真实场景仍然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挑战。

第三,选择哪些会话含义对受试者进行测试?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系统的原则。

第四,如何将校园环境下的会话含义测试与实验语用学(experimentalpragmatics)结合起来?实验语用学以社会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为取向,采用各种手段对包括会话含义在内的语用能力进行测试(周榕、冉永平,2007),其测试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Bott&noveck(2003)对会话含义进行了反应时实验;Bezuidenhenhout&morris(2004)也利用眼动追踪技术对会话含义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值得目前语言测试界的研究者们学习。

6.结语

语用测试的迅速发展给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对于语言教学也起到了良好的反拨作用。作为语用测试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话含义测试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更多关注。从以上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会话含义测试的研究也越来越系统化了。但是会话含义测试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随着实验语用学的发展,传统的测试方式和理念也不断地受到挑战。从长远来看,传统的会话含义包括语用测试必须学习和引进实验语用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使语用测试和会话含义测试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Bott,L.&noveck,i.a.thetimecourseofscalarimplicature[a].abstractfortheinternationalworkshop“whereSemanticsmeetspragmatics”:2003:11-13.

[2]Bachman,L.F.FundamentalConsiderationsinLanguagetes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teachingpress,2004.

[3]Bezuidenhout,a.&morris,R.implicature,relevanceanddefaultpragmaticinference[a].ini.a.noveck&D.Sperber,2004:257-282.

[4]Bouton,L.F.across-culturalstudyofabilitytointerpretimplicaturesinenglish.worldenglishes17:183-96.

[5]Bouton,L.F.Cannon-nativespeakersskillininterpretingimplicatureinamericanenglishbeimprovedthroughexplicitinstruction?――apilotstudy.inBouton,L.F.,editor,pragmaticsandLanguageLearning.Volume5.Urbana,iL:DeiL,88-109.

[6]Davidson,K.testingcalculationofscalarimplicaturesinenglishandamericansignlanguage[J].proceedingsoftheworkshoponFormalapproachestoSignLanguagesatthetwenty-FirsteSSLLiCarloCecchetto(editor),2009.

[7]Grice,H.p.Studiesinthewayofwords[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9.

[8]Horn,L.R.implicature.inHorn,L.R.andward,G.(eds),2004.[J]Levinson,S.C.pragmaticreductionofthebindingconditionsrevisited.JournalofLinguistics,1991,(27):107-61.

[9]Hudson,t.indicatorsforpragmaticinstruction:Somequantitativetools.inK.R.Rose&G.Kasper(eds),pragmaticsinLanguageteaching.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10]Levinson,S.C.presumptivemeanings:thetheoryofGeneralized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m].Cambridge,ma:mitpress,2000.

[11]LiuJianda.measuringinterlanguagepragmaticKnowledgeofeFLLearners[m].Frankfurt:peterLang,2006.

[12]Roever,C.Validationofaweb-basedtestofeSLpragmalinguistics[J].Languagetesting,2006,(23):229.

[13]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oxford:Blackwell,1986.

全面发展的含义篇5

一、创建全面教育新理论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由来

开拓创新是中华民族之魂,发明创造是富民强国之本。鼓励发明创造,就是道法自然。因为自然宇宙就是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不断创造新生事物的,就是公道一体统摄多元,恒新发展开拓未来的。倘若鼓励发明创造,就要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贯彻和落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路线,实践和学习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是不分国界跨时空的,不断开拓无极限的。若要实践和学习科学发展观,则必须坚持目光远大、心智深广的理想主义,反对鼠目寸光、唯利是图的实用主义。这是因为实用主义者的品格低下、狭隘有限,容纳不下恢弘伟大的世界格局。只有理想主义者的品格高尚、宽广无限,才能顺应世界历史洪流,促进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无限发展。当今中国不仅面临世界霸权、国际恐怖、极端宗教和民族分裂的社会危机,而且面临道德信仰、金融经济、生态环境、人口膨胀等世界灾难,这些危机与灾难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人类世界的共存共荣,不可轻视。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消除各种危机灾难,我们必须增强民族的锐风骨气,自尊自强自信自立,自主开拓创造一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融,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辉映的,东西合璧普遍适用,诚信真实济世利民,遵循宇宙公约法则,公共伦理与道义规范的全面教育新理论。这就是创建全面教育新理论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由来。

二、全面教育新理论需要各界联合建设,因为我不是神而是新文明的先导

创建全面教育新理论是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开天辟地启蒙性与革命性的一件大事。科技发明文化创造、思想解放理论创新都是意味新的社会历史发展出现危机时的迫切需要。创建全教新论意味着什么?她意味着一个战乱纷争、腐朽反动旧世界的终结,一个和谐发展、进步昌明新世界的开始。从此意义上看,全教新论是容纳百川江河的海洋文化,而海洋是属于世界的。在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统摄一切的世界文明宝库里,所有进入此宝库的文化财富在本质上都是无分别的。不分教义主义、阶级政党和种族国籍,在全教新论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和谐,皆可称兄弟与同志。

全教新论是人类共主体意识形态。因为宇宙的本质是一体多元全息全维、复数物质永恒发展的真实存在,因而迫切需要一种公道一体统摄多元、恒新发展开拓未来的全教新论来与之相适应。无论古今中外,还是地球星外,在内容不同人类社会的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核心本质必定是相通与共享的。从此意义上看,全教新论与社会主义理论实践、阶级属性是本质相同而内容不同的关系。社会主义的阶级属性是坚持公平正义,消灭剥削压迫;而全教新论的阶级属性则是实践公道救世主义,反对一切邪恶腐败!须知:一切主义和思想理论都是为阶级政治服务的工具,虽然其内容大相径庭,但其阶级实质则完全相同。倘若我们坐而论道,极力回避工农劳动阶级同腐朽剥削阶级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现实矛盾,那就是空想公道救世主义。公道救世主义只有建立在统合科学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才能独领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上述重大意义和阶级属性突出体现大同文教,本源明教,宇宙公教,科普易教,民主真教,法治正教,融合神教与神圣灵魂等联合创建的体系构想上。

上述这些公道革命化,统合科学化,思想现代化的,理论内容深广无边、难以把握,体系构想恢宏伟大、气吞环宇,绝非一人独立创作所能完成。因此说,全面教育新理论需要国际社会与国内各界联合建设。有人说:全教新论大多是些构想和目录,不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内容充实,卷帙浩繁。面对这种指责诘难,我要真诚告诉你们:第一,我不是全知全能的真神,也不是一贯正确的伟人,而是创造世界新文明的先导;第二,我没有马克思为人类而工作,被活活累死在办公桌上那样高的思想觉悟与水平;第三,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只有浓缩的才是精品。因此,要授人以渔而不授鱼;第四,越是真理越简洁。故应以简洁之理抛砖引玉,进而疏导人们的思想、启迪创造;第五,民主公道理论应给人们留下个与时俱变自由发展的构想空间,而不应独尊独白;第六,统合科学实践要给后代留下个不变应变正义神圣的永恒原则,而不应随意改变。由于我不是什么完人,更不是真神,所以,缺点错误在所难免。为此,我只有在理性批判、谦恭改过、宽怀互谅、感恩互爱的公义信条下,联合敌对诸派、联共马列学派、扶助工农民众、实践公道民主的烈火中,共同努力、联合创建全教新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我对联合创建全面教育新理论,共同创造人类世界新文明的具体内容先导如下:

(一)面向现代文化,尚先进,分形态,逐渐化解当今全球危机的“四八十二”大同文教,其具体内容包括:

“四”就是“四个面向”,即面对实践的世界文化思潮、公道救世信仰、统合科学体系与普适文明教化;面对危机的跨国家文明与民族文化,跨时空文治和社会文教的马克思主义;面对党政的“四大规律”,即统合规律,文教规律,执政规律和反腐规律;面对民众的网络思想政工、网络世界文明、公道民主思想和知识法治理念。

“八”就是复数物质辨证统一的“观念”,它的具体内容包括:1、树立和而不同、力意转换,虚数实数、复质辩证的统一世界观;2、落实和而为民、权义制衡,去伪存真、知行相应的义利人生观;3、提倡和而创新、互学借鉴,取长补短、多元宽容的普适价值观;4、坚持革命斗争、倡导同一,崇尚德政、公道理想的社会实践观;5、导扬兼收并蓄、普遍关联,求同存异、谋求和谐的世界文化观;6、主张和而发展、循序渐进,民众至上、创造一切的复质历史观;7、贯彻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觉利圆融、通观协调的公道救世观;8、奉行公平正义、反对霸权,科学合理、民主文明的全球秩序观。

“十二”就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灿烂辉煌的十二大趋势:一是从文明冲突走向文明和谐的时代,二是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变革的时代,三是从愚昧迷信走向科学理性的时代,四是从独尊独白走向对话交流的时代,五是从腐朽落后走向创新先进的时代,六是从私有社会走向公有社会的时代,七是从宗教统治走向科教统治的时代,八是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时代,九是从全球危机走向共存共荣的时代,十是从强权政治走向民主政治的时代,十一从单边霸权走向联合国度的时代,十二从小小寰球走向宇宙文明的时代。

(二)面向理想未来,划时代,分纪元,妥善处理现实社会矛盾的“四三二一”本源明教,其具体内容包括:

“四”为“四论”,即永恒宇宙本质论,整体宇宙本体论,无界宇宙本性论,无限宇宙本源论。

“三”为“三观”,即开展思想新解放、新跨越的复数物质文明观,共同开辟弘扬世界各色文化、联合国度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征服邪恶成全公义,审判悖逆净心洁灵的新纪元;赋予理论新课题、新内容的普适大同文明观,携手跨入普适理论实践创新、公道统合归结硕果的新时代,改良人性修善品行,知耻争荣正义神圣的新纪元;明确实践新任务、新使命的宇宙星际文明观,逐步走向自爱博爱自利利人、一体多元义利兼收的新时代,复数文明协调提高,自觉觉他觉行圆融的新纪元。全教新论就是在实践总结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描绘勾画了复数物质文明、普适大同文明和宇宙星际文明交叉融合的,不同人类社会文明动态平衡系统工程全面建设、调控演化的宏伟蓝图。其中的复数复质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科技文明、生态文明、思想文明和言行文明,等等。

“二”为“两创”,就是依据本来本源本真一体,统摄多边多元之理,创新知识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之硕果;创造宇宙人类文明同化德教之成果。在创新知识政治经济科技文教理论中的黑庄霸主垄断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论的继承发展。

“一”为“一真”,就是永恒不变、绝对统一的宇宙本源、真如本来。这是难点中的难点。

(三)面向无界宇宙,跨时空,分层次,努力消除人类各种灾难的“六一八二”宇宙公教,其具体内容包括:

“六”就是实践公道救世主义的六大宗旨,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引领导正方向,捍卫人类世界和平;实践探索宇宙真理,促进普遍和谐繁荣;尊重、维护、保障和发展人权;全心全意为世界劳动人民服务;纯心诚意为宇宙文明和谐与发展的正义事业服务;真心实意为无极限世界大同理想的神圣使命尽忠。

“一”就是实践第一,科学相对,关联普遍,永恒绝对的;阴阳复质,天人合一,全息全维,四位总体的宇宙真理。

“八”就是统合科学的八种方法:一是统合归纳,实践总结之方法;二是演绎推理,实践检验之方法;三是理随事变,实践创新之方法;四是永恒常新,实践发展之方法;五是复数物质,辨证哲学之方法;六是历史复质,辨证逻辑之方法;七是智忠愚孝,道德基础之方法;八是民主法治,无违规律之方法。

“二”就是宇宙公约和宇宙法则。所谓宇宙公约就是:理论学研无,实践发展无极限的宇宙文明公道教育(简称就是宇宙公教)约法纲目二十四条。宇宙法则又称宇宙真理认识法则,简单讲就是统合科学认识宇宙万象的内在规律,实践归纳综括多元事物的方法原则,也就发现了古今中外无数先哲苦苦探寻而求之不得的统合科学发展规律,这一规律的发现具有质变性和深远性的重大意义。因为她是从分散分裂的民族历史走向整体统一的世界历史的统合科学实践需要,她如同一艘中国人民自主开发研制的宇宙文明神州飞船升腾天宇,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之中自由翱翔!她的基本内容包括公道、本源、总体、种类、科学、发展、诚信、真实、济世、益人、创新、文教,十二个法则排列组合,及其分解的公、道、本、源、总、体、种、类、科、学、发、展、诚、信、真、实、济、世、益、人、创、新、文、教,二十四个不同层次。

(四)面现实世界的,超历史、分阶段,注重适应全球化新潮流的“四二十四”科普易教,其具体内容包括:

“四”就是超越四大历史时空的十大渐进社会形态:一是超越民族历史时空的原始世界大同理想乐园社会,各国特色奴隶主义阶级社会,各国特色封建主义阶级社会,各国特色资本主义阶级社会,各国特色社会主义阶级社会;二是超越世界历史时空的科学实践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实践公道救世主义乐园社会;三是超越银河星系历史时空的银河普适文明主义理想社会;四是超越整体宇宙历史时空的宇宙人类文明主义理想社会,无极世界大同理想乐园社会(无极就是无极限)。

“二十四”即依据宇宙法则易学原理,所推演的人类社会实践公道救世主义,统合科学认识发展的二十四大阶段,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首先是整体主义统合科学认识发展的四大阶段,内容包括:其一是公的阶段即人性与实践和谐普适的实践公道救世主义统合规律(内含23部分);其二是道的阶段即人性与真理和谐普适的实践公道救世主义统一场论(内含28部分);其三是本的阶段即人性与社会和谐普适的实践公道救世主义大同文明(内含42部分);其四是源的阶段即人性与自然和谐普适的实践公道救世主义八卦象征(内含8部分)。

其次是统合科学认识发展四大阶段,内容包括:其五是总的阶段即宗教与诸派团结相适的实践公道救世主义觉悟真谛(内含6部分);其六是体的阶段即宗教与世界团结相适的实践公道救世主义正法真诠(内含6部分);其七是种的阶段即宗教与民族团结相适的实践公道救世主义净灵真性(内含6部分);其八是类的阶段即宗教与仁人团结相适的实践公道救世主义品质真伪(内含6部分)。

第三是多元文化统合科学认识发展四大阶段,内容包括:其九是科的阶段即品行与他人沟通顺适的实践公道救世主义导论系列(内含6部分);其十是学的阶段即品行与文化沟通顺适的实践公道救世主义统合系列(内含64部分);十一是理的阶段即品行与神圣沟通顺适的实践公道救世主义七雷发生(内含14部分);十二是论的阶段即品行与时代沟通顺适的实践公道救世主义小书卷帙(内含24部分)。

第四是客观世界统合科学认识发展四大阶段,内容包括:十三是践的阶段即不同文明国家与各色文教主义间的和谐力(内含6部分);十四是行的阶段即不同阶级社会与各色社会制度间的和谐力(内含6部分);十五是创的阶段即不同民族信仰与各色理论学派间的和谐力(内含6部分);十六是新的阶段即不同政治势力与地球文明宇宙化的和谐力(内含6部分)。

第五是主观世界统合科学认识发展四大阶段,内容包括:十七是益的阶段即各种利益集团与各种自然科教的新发展力(内含8部分);十八是人的阶段即各种思想观念与各种社科文教的新发展力(内含8部分);十九是荣的阶段即各种人类历史与各种党派宣教的新发展力(内含8部分);二十是神的阶段即各种教义经论与各种民族宗教的新发展力(内含8部分)。

第六是现代社会统合科学认识发展四大阶段,内容包括:廿一是诚的阶段即科教促进经济公道体制根本改革的推动力(内含8部分);廿二是信的阶段即科教促进政治公道体制根本改革的推动力(内含8部分);廿三是真的阶段即科教促进社会公道体制根本改革的推动力(内含8部分);廿四是实的阶段即科教促进文化公道体制根本改革的推动力(内含8部分)。

实践公道救世主义全数总计321部分(其中的3是分裂分散的谐音,2是互敬相爱的谐音,1是和谐统一的谐音),象征人类社会总体是按照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逆行方向,即遵循万物归三,三归于二,二归于一的易学规律,使不同民族分裂分散的历史,在互尊敬爱的公义信条引导下,逐步走向世界和谐统一的历史而反本归真。

(五)谋求人类和谐,普遍性、恒久性,全面铲除民主社会弊端的“三三四四”民主真教,其具体内容包括:

“三三四四”就是适应全球化发展新潮流的“三三公道益民主义”,“四大公道救世主义”,“四大统合科学主义”,“四大社会现实主义”和“四大革命理想主义”的统称。

“三三公道益民主义”就是:一三人性改良民族主义,改革民权主义,环境改善民生主义;二三坚持人民民主主义,倡导全民民主主义,实践公道民主主义;三三各色党际民主主义,联合国际民主主义,文明星际民主主义。“四大公道救世主义”就是:新的整体人道主义,阴阳五行象征主义,多边联合国际主义和全球和谐乐园主义。“四大统合科学主义”就是多方世界统合主义,多极政治统合主义,多样经济统合主义,多元文教统合主义;“四大社会现实主义”就是:利人利己互爱主义、爱国民族英雄主义、全球永恒和平主义和人类普遍繁荣主义。“四大革命理想主义”就是:宇宙人类和平主义、宇宙文明和谐主义、宇宙联合国际主义和大同理想世界主义。

(六)谋求社会和谐,相对性、特色性,整饬克服司法实质不公的“四九十七”法治正教,其具体内容包括:

“四”就是“四制”,内容包括:实行克服查证取证难说的科研反邪反腐制度,克服执行判决难办的创新知识法制制度,克服清官廉政难为的包公政法体制制度,克服思想政工难做的司法中的政工制度。

“九”就是“九法”,内容包括:举报,要与民约法;合理规划,要长期普法;德法结合,要忠诚护法;实践总结,要按期修法;突发特情,要随机定法;民主社会,要从小学法;工作生活,要人人懂法;反对特权,要平等守法;维护权益,要善于用法。

“十”就是“十项社会公正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一思想,与时俱进的原则;二是坚持开展批判、自我批判,科学发展、不断完善的原则;三是坚持继承传统、开放吸收,古今中外、综括扬弃的原则;四是坚持圣洁合一、和而不同,和而利人、和而创新的原则;五是坚持政治经济、社会文教,公平效益、权责对等的原则;六是坚持扶正驱邪、崇尚先进,行知兼容、义利永恒的原则;七是坚持科考调研、逻辑论证,公道一体、法治求同的原则;八是坚持激励制衡、革旧创新,统摄多元、民主存异的原则;九是坚持复数物质、量化劳动,恒新发展、理论先行的原则;十是坚持自由理性、平等博爱,开拓未来、实践优先的原则。

“七”就是“七权宪法”,具体是指:1、保障公民真相知情监督权利和义务的民主文明扬善权责;2、保障公民生存温饱小康权利和义务的司法独立惩恶权责;3、保障公民舆论游行自由权利和义务的公道统一领导权责;4、保障公民公利资源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多党联合监察权责;5、保障公民参议执政创制权利和义务的多党竞争德政权责;6、保障公民委托任免复决权利和义务的世界政府行政权责;7、保障公民申诉举报权利和义务的创新知识立法权责。

(七)谋求宗教和谐,现代化、世俗化,有效抑制教际敌对冲突的“五二三一”融合神教,其具体内容包括:

“四”就是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原旨主义,无神唯物,有神唯心的五种普遍意识形态。

“二”就是至高与无上的两大原则:至高原则即己所爱憎勿强于人,诚信真实济世利民;无上原则即人人皆有发展权责,践行容融荣神之道。

“三”就是“三观”:一是公道救世信仰观。须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而劳动创造,在真理面前相对的平等之道,故此应当全面进行统治思想理论创新,领导科学实践创新。二是多元融合宗教观。须知地势坤,仁义礼智诚信厚德而载物,世界和谐与普遍的发展之道,故此必须广泛开展极端自私人性改良,民主公道根本改革。三是神圣使命教育观。须知人爱人,要以人为本而服务于民众,宇宙运动与绝对的永恒之道,故此要以融合调整与变革世界为使命,谋求和谐发展统一。

“一”就是“一体”,即实践和探索宇宙的神极无极太极多极,本来本源本性本体,本质本能本相本用,两仪多元多样化的,公道一体的新理论。须知文载道,即特殊、普遍与总体规律,只有实践才能发现掌握之理,故此力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宇宙文明。

(八)谋求心灵和谐,伦理化、革命化,彻底解决人性丑恶扭曲的“七灵”神圣灵魂,其具体内容包括:

“六”就是“六个适应”,也是公道救世主义的六个政治观点:一为心理适应人生和谐与发展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不如文明的公道德政观;二为心理适应社会和谐与发展的,科研不如教学,教学不如实证,实证不如践行的公道行知观;三为心理适应世界和谐与发展的,认知不如识辨,识辨不如方略,方略不如法治的公道治乱观;四为心理适应宇宙和谐与发展的,极大亦如极小,极小亦如极大,大小一切相对的公道平等观;五是心理适应历史和谐与发展的,悠悠万事皆空,因果相续不空,因果循环往复的公道互联观;六是心理适应现实和谐与发展的,绝对普遍相对,阴阳五行象征,生克制化平衡的公道一体观。

“四”就是“四个克服”,就是克服狭隘嫉妒心理的和谐发明创造论,克服自卑自弃心理的社会需要决定论,克服独尊傲慢心理的永恒宇宙整体论,克服独裁霸权心理的民主社会秩序论。

“七”就是“七曜象征”,即广义相对性的阴种、阳种、木类、火类、土类、金类、水类五行,象征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也可象征不同人的心理素养,若用数字表示为七。

“灵”就是一个神圣灵魂,其内容包括:行信真理探索规律,团结友爱以人为本;公道一体公正全面,统筹兼顾统合协调;永久实践永久持续,永不气馁永不放弃;坚韧不拔奋发向上,自强自尊自觉自信;破迷反邪崇奉先进,思想敞开务实求真;理随事变与时俱变,革旧创新更易恒新。简称就是融会贯通:纯真至善不变应变革命运动,正义神圣大慧光鲜活的灵魂。

三、注解说明:

1、面对危机的的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一为跨越国家跨文明,综括古今中外史,与时俱进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二为跨越民族跨文化,总揽全局济世危,中流砥柱敢当先的马克思主义;三为跨越时空跨文治,四面八方反腐败,五洲星际抗邪恶的马克思主义;四为跨越社会跨文教,一世多制多元化,四位总体大同化的马克思主义。

全面发展的含义篇6

   【论文摘要】: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勾画了一幅场景:每一个自由平等的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力量共同置于公薏的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这个集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个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我们称之为共和国。

   一、卢梭的法律思想

   《社会契约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国家如何以其全部力量来扞卫和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和财富,确保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的意志,并且仍然像以前一样的自由。毫无疑问,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现象,法是保障个人的自由与平等,调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最有效的手段。如果说在自然状态之下,面对生活压力,迫于生存的需要使人类凝结为一个共同体,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以及人类对自由、平等等目标的向往的日益增长,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对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约定本身就是社会约定的应有之意,这也是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法是怎么制订的?法的价值是什么?法是如何保障公民的自由和平等的?卢梭的法律思想以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其丰富的辩证法,展现了其高度的修辞技巧,这是就其文化层面而言,我们应当学习的地方。但是卢梭的法律思想也同样展示了其丰富的内容,文章择其要点,归纳如下:

   1.法是主权者之行为,公意之宣告。本论断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法是主权者之行为。谁是主权者?卢梭认为,"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它的成员称它为主权者。"①主权者,就其本质而言,是全体公民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法的制定主体是主权者,而不是君主,也不是贵族集团,这是民主制区分于贵族制与君主制的重要特点之一。同时,因为主权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作为主权者权力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法,也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法是公意之宣告。公意概念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称之为核心概念绝不为过。但是,什么是公意?卢梭认为公意,即公共幸福,是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为了正确地阐述公意的涵义,卢梭区分了公意与众意,卢梭认为,"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总和仍然是公意。"②卢梭进一步认为,为了准确无误地表达公意,国家之内不准有派系存在,每个公民只能表达自己的意志,而不受制于其他任何的个人与团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意决不会犯错误,也才能保证法律正确无误的体现人民的意志。法律是公意的宣告,法律首先要保障公民的自由和平等,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卢梭的法律思想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的民主性,法律首要的关注在于公意,而不是君主或贵族的利益,也不是某一个政治派别的利益。另外,法律是人们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日益向往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现状进行思考的结果,总是表现为特定的国家形式。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的过程,就是法的制定过程,卢梭的民主思想也同样体现在法的制定过程之中。卢梭极力主张全民公决,反对代议制,认为在代议制中,人民只有在其选择代表的时候是自由的,除此之外,人民都是社会的奴隶,也是自己所选的代表的奴隶。在此,卢梭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人民代表是否总是代表着人民的利益?现代民主国家对代表行使权利的诸多限制及人民对于其所选出的代表的监督,我想,也一定与卢梭的法律思想有着某种关联。再次,法律的对象具有普遍性。法律既然是公意的行为,法律的对象也只能考虑涉及人民公共利益的国家以及各种抽象的行为,而不能是个别的人或个别的行为。卢梭的这一法律思想至少体现了两层意义,一是法律调整的人是全体人民,而不是为某些特定的人量体裁衣定做的,不是一部分人压迫另一部分的人的工具;二是法律调整的事具有全局性,是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的所有事情,而不是一部分事情。卢梭认为,"法律很可以规定有各种特权,但是它却绝不能把特权赋予某一个人;……一切有关个别对象的职能都丝毫不属于立法权力。"③卢梭的这一论述体现了平等思想以及后来许多法学家所津津乐道的"形式正义"。

   2.法治国思想。法治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但是什么是法治?按照目前通说,法治与人治相对,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完善的法制;二是法制在社会生活中的有效运行。但是什么是完善的法制?如何才能有效运行?学者们的论述各有千秋,难以一是。法治国思想也是卢梭《社会契约论》必然的逻辑结果。在《社会契约论》中设定的理想的共和国体制之下,社会约定、公意的准确表达、人民直投为制定完善的法制提供了"背景正义",法制的有效运行则依赖于法制的权威。卢梭的法治思想至少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法律至上性。因为主权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作为主权者的意志表述,法也具有至上性,"我们无须问君主是否超乎法律之上,因为君主也是国家的成员"。④二是依法治国。卢梭认为行政官只不过是主权者的公仆,法律的奴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依照法律办事。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卢梭认为,君主首先是国家的成员,一国的公民,他不具有超乎法律的任何特权。任何人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在法律面前承担平等的义务。

   法律是政治体的行动和意志,是政治体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强有力的手段。法律在社会中具有至上的权威,这也体现在卢梭的立法者理论中。卢梭认为,"立法者在一切方面都是国家中的一个非凡人物",⑤他不仅应该洞悉人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而且善于改变人性,改变人的素质,使之得到加强。更重要的是,他应该超脱于共和国之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他个人的感情而影响伟大、神圣的立法事业。在卢梭的眼里,最好的立法者当数上帝。该理论无疑是受到了古希腊哲学家及各个时期自然法理论发展的影响,虽然具有美丽的外衣,但仅仅是"乌托邦",难以在人类社会实现。

   二、卢梭法律思想评述:民主的法是良法?

   任何伟大的人物都属于当时的时代,卢梭也同他们一样,无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掀起过多大波浪,起了多大作用,都仅仅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凝结,在今天看来,局限性难以避免。就其法律思想而言,私以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尚值得进一步的思考:一是其不成熟的自然法观,卢梭一方面承认,"存在着一种完全出自理性的普遍正义",⑥只有上帝才是真正正义的;另一方面又认为,"由于情感的活动,我们的理性才能够趋于完善",⑦认为理性来源于人的自爱心与怜悯心,人才是正义之源。二是"乌托邦"式的立法者理论,卢梭一方面认为公民所选的代表有可能与人民的利益相违背,另一方面又相信完全脱离共和国之外的人能洞悉共和国的一切,能实实在在地表达公意。三是文章想要重点探讨的问题,即民主的法是不是就是良法?

   民主是西方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哲学理念之一,千变万化,综合各种观点,就其主要内容而言,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的一种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能体现最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最大多数人的统治。民主的法,就是在自由、平等的背景正义下,在最大多数人的参与之下,按照一系列公开的程序所制定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民主的法是不是就永远正确?按照卢梭的观点,公意永远是公正的,作为公意的行为--法,也永远不会错误。但是公意会不会错误?如果一个国家以全民公决的形式通过一项法律,目的旨在侵略积怨较深的另一个国家,我们能说这项法律是公正的吗?如果通过的法律是为了杀死无辜的人呢?卢梭思想的逻辑结果容易导致大众的专政,这已为许多学者及思想家所认识。事实上,纳粹德国及我国"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已经足以说明一切。民主的法不一定是良法,法除了表现为国家制度之外,也总是表现为一种文化形式,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此外,法总是需要以一定形式存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一定的语言文字为依托,而语言文字及其涵义的发展变化并不总受制于民主制度。我国的学者对此应该深有体会,因为法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如何在我国开花结果是一件发人深思的事情,我国法治之路面临重重困难,进展缓慢,与此不无关联。但是,怎么样的法律是良法,良法是怎么制定出来的?这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良法?"良"在英文中称之为"good",在中文中与"善"相当,与"恶"相左,表现为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内心认可并具有为之向往和追求的驱动。私以为,良法就是正义之法。也许有人会说"正义"和"良"一样具有不可捉摸的面孔,以"正义"诠释"良"不免有循环解释之嫌。正义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作为社会的价值目标,我们依然可以从各个时期不同的论述中把握正义的基本脉搏。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一个人应当做他的能力使他所处的生活地位中的工作",⑧也就是"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而不管社会对岗位安排是否正义,其实质就是不平等。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柏拉图思想的基础上,纳入"平等"概念,将正义界分为"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在财富分配上实行"按比例分配"原则,其实质是在认可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具有相同特性的人获得相同的财富,包含了后来法学家所说的"形式正义"的东西。马克思也将平等纳入正义范畴,认为正义是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和经济上的平等。与他们相较,斯宾塞和康得则认为与正义相联系的最高价值不是平等,而是自由。斯宾塞认为,自由的唯一限制是他人的平等的自由,只要没有侵犯他人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干他所想干的事情。美国当今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则试图将自由和平等结合起来,认为正义包含两个原则:一是平等的基本自由和权利;二是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只有满足两个条件是才是正义的,即机会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在第二个原则中机会平等原则优先于差别原则。自由和平等是正义的两个最基本的价值,但并非是仅有的价值,有些人认为正义还包含安全价值。霍布斯和边沁均认为安全才是法律的首要目的,而自由和平等则仅仅处于从属的地位。综上所述,各人对于正义的理解仅仅是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深刻思索,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一种统合性的学说诠释"正义",作者也不想给正义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从最为一般的意义上讲,正义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正义应当包含自由、平等、民主、安全及人权等价值,并且当其发生冲突时,能做出最有利的选择;二是正义能够"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和主张,并与此同时促进生产进步和提高社会内聚性的程度"。⑨

   判断一项历史的法律是不是良法,已有定论,但是判断当今现行的法律是不是良法,在利益多元化,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而且对于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难有定论。但是从最通俗的意义上讲,良法应当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正义性。这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立法者必须以正义为指导原则,法必须以实现社会正义为自己的最高目标;二是法必须包含正义的基本内容,即应当体现自由、平等、民主、安全及人权等理念,建立最低限度人权保障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程序公开及公正原则、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最低限度的人道主义待遇原则等,并且以正义为评判一项法律优劣的标准。

   2.民主性。民主的法不一定是良法,但是不民主的一定不是良法,即使是一项着实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因为其不民主,也难以获得人民内心的认可,更别说获得权威了。民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法过程的民主,即应当保证最绝大多数的人参与立法,并且保证立法的一切信息为人民所知晓;二是法律应当确立一些内容,这些内容能够为执法的民主提供一些依据,并且当执法过程走上偏路时,能够及时纠正它,确保执法的民主得以准确无误地执行。如果说正义使法的本质及内容具有至上性的话,民主则使法的形式成为"人民自由的圣经"。此外,民主也是特定的统治阶级转移风险的有效形式。

   3.科学性。科学性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法应该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体现科技发展的需要及社会发展进程;二是法应该具有明确性,避免含糊不清,具有实际上的可操作性;三是法应该适应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够提供一种模式避免因语言内在含义的改变而影响法的价值追求。

   卢梭的思想博大精深,就其法律思想而言,西方国家的"民意"即源于公意观,西方国家如今所取得的民主法治成就也不能说与卢梭的思想没有关系。我国在经历了历史的许多磨难以后终于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也是法治思想不断发展的结果。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卢梭都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家。文章简要地论述了卢梭的法律思想,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不是为了抹煞卢梭的丰功伟绩,而是希望我国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能够对卢梭的巨着--《社会契约论》,引起新的热潮。

   注释:

   ①《社会契约论》,卢梭着,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修订第2版,第25-26页.

   ②《社会契约论》,卢梭着,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修订第2版,第39页.

   ③《社会契约论》,卢梭着,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修订第2版,第50页.

   ④《社会契约论》,卢梭着,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修订第2版,第51页.

   ⑤《社会契约论》,卢梭着,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修订第2版,第55页.

   ⑥《社会契约论》,卢梭着,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修订第2版,第48页.

   ⑦《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62年12月第1版,第85页.

全面发展的含义篇7

关键词:所有;语法化;虚化

一、“所”字的本义

“所”字的本义在学术界中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准,即“所,伐木也。从斤袈。”《》曰:‘伐木所所’”。认为“所”字是一个“从斤户声”的形声字,其本意为“伐木声”。另一种意见认为“所”是会意字,“从斤从户”,表意为“拿着武器站在房外”。指“酋长的房子”由此延伸为“房子”。

我门认为可以综合理解,即“斤”是以物指人表示“伐木工人”,“户”以部分带整体,指房屋,“所”在古汉语中的本义为“木匠的房子”,由此泛指“小的房子”。

二、“所”字的虚化过程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伐木、乃此字本x。用所者、借i字也。若王所、行在所之是也。用分别之?者、又从i所之x引申之。若予所否者、所不c舅氏同心者之是也。皆於本xo涉。是w借矣。”

他从《说文》入手,从“所”的本义伐木声到假借为“处”字,又从该义继续引申。认为“处所”是“所”的假借义,不是本义。根据史料,“所”字始见运用于《尚书・周书》和春秋时代的钟鼎铭文中,产生于周初。在周代,“所”字既表示“处所”的本义,又有向代词虚化的演变。

例:若无所往,则宜来复其所而安静。――《周易》

这种转变是一种半虚化的转变。“所”字还有作为不定数词的运用,表示大概的数目。在此结构中,“所”为助词,除了可以称代处所之外,还可以带动作的对象、目的、由来、凭借、交与等。

三、“有”字的本义

针对此词本义,存在很大争议。许慎在《说文解字》对其解释为:“有,不宜有也。”许慎认为“有”乃形声字。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说:“有,不宜有也,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称,引申遂为凡有之称。凡春秋书‘有’也,皆有字之本义也。”可见他认同许慎的说法,认为“有”的本义是无中生有,再泛指“有”。

从字形考证,甲骨文的为表示一只手的“又”字,周代早期金文的“有”上面是“又”,下面的部分表示“肉”,得到肉为即为“有”,这种观点更加可信。

四、“有”的意义发展

在甲骨文中,“有”是个“又”字,表示一只手。到了周代早期金文中,“手”下面加了“肉”,在字形上是“手持肉的样子”。因此在周代,既有“有”“又”通用的现象,我们把描述静态存在的“有”称为第一种用法,第二种用法是表示“从无到有”的动态过程,为“有了”。《春秋》《尚书》中第一种用法居多,到了汉代,这种用法虽仍然存在,聃频率降低,只在《汉书》中存在少量存句。魏晋时期,“有”不再作“又”,“又”“有”并用,“有”表示存在之意。后虽然第二种仍时有出现,但是描述静态的一般动词“有”仍为主流。

五、“所”“有”的融合及发展

在周代,“所”和“有”仍然是单独的词,主要以单独的形式存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所+有”后面开始出现名词,即转化成了“所+有n”结构。如: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春秋战国・《礼记》

在上述例子中,“有”不与“所”联合做名词性结构,而是作“动宾结构”的谓语,指“拥有n”,“所”再与“动宾结构”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拥有一切n的”。一直到魏晋六朝时期,“所有”除了表示“拥有的东西”之外开始加上“一切”“都是”“皆”“倾”“尽”等词,组合起来表示“全部”的含义。在此时期,“所有”虽需要和表示“全部”的词一起使用,但也开始从“拥有的东西”一层含义中分化出来,表示“一切”“全部”等含义。一直到宋元明时期仍然没有明显变化,“所有”继续保持两种语法含义,即名词化标记“拥有的东西”和动词“归属于”。到了清代,出现了“所有的”,至此,“所有”三种意义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真正的一致了。

六、“所有”意义语法化的历史原因

“所”“有”进行融合的背景:“所”表示地点,“有”即“存在”,“一定地方存在某物”泛指为“人或物具有什么”,是由特指到泛指的转化。

“所有”语法化的过程主要是“所”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改变的原因造成的。

“所”本义表示名词“处所”,在《尚书・周书》中,“居其所”之类结构转化成了“其所居”,那么“所”就由名词转化成了结构助词。在春秋时期,“所”字由名词转化为“助词”,“所+动”结构可以表示跟与此动词相关的名词的具有两端。这个结构除了可以表示处所之外,还可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目的,对象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a所有B”,此结构表示a和B的所属关系。可以表示“拥有的对象”。除此之外,“所有”发展出“全部”的含义也和“所+动”结构可以表示与此活动相关的名词具有不止一端有关。“a所有B”结构中,“所有”连接两个名词“表示拥有,进而表示“拥有的全部”,再后来的发展中,“所有”开始偏向B的单方,表示“一切,全部的”。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中的“所有”既保留了它的古代用法,也在历史发展中有所创新。其主要原因是,不同用法在语言的使用中有不同的词汇含义和语法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0.

全面发展的含义篇8

关键词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

2005年,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以不同的哲学理论为基础而生成,了解其中的哲学内涵,对于我们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有重要的意义。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及其基本结构为哲学基础的理论

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特点规律,有自己的本质和结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本质就是实践,社会结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社会制度就是随着人们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实质上就是人们关系的规范化和制度换。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就是基于这一点而产生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指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在这里马克思认为社会的本质就是实践,这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联系就是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基于这一构想发展的,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之间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这就是对人际交流,促进社会关系的最好诠释。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含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是政治发展,精神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和谐社会的内容中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含义,就是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产良好的美好诠释。第三,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生产时间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因为矛盾的存在所以才能推动事物的前进发展,因此,生产实践中的矛盾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结构一般说来分为三大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结构。经济结构中主要考虑的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决定着其它一切社会关系。由此看来,我们国家实行的事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的背景下提出的,所以正是这一点的体现。政治结构的核心就是国家政权,国家的出现与阶级斗争和社会职能的划分是分不开的。从和谐社会的构想来看,每一个要求理想的提出都显示着以人为本的特色,民主法治就是要扩大民主的权利,发扬民主的精神。2010年,我们国家实现了城乡等比选举的选举制度改革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第三就是文化结构,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具体反映,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对现实文明的发展,在和谐社会的构想中提出充满活力就是对创新的鼓励和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创造力的发挥,发展提供了平台与支持,就是对文化发展的最大鼓励。

二、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联系和发展为哲学基础的理论

联系与发展是辩证法的两个大的方面,联系和发展都是普遍存在的。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普遍联系的最好体现。首先,和谐社会的发展不能是独立的,必须与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这些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关联,这四部分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发展中以生产力的发展来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以政治民主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以文化发展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发展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实现小康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所以和谐社会理念的理出与外部其它各个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内部各环节也是相互关系的。六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说,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本身也是涵盖了各个不同方面的内容,内部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这在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提出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表现。在党的十三大中就明确提出“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出了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的三位一体设想格局,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推进社会的更好发展,提出了社会和谐的构想,由原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扩展到包含社会和谐的四位一体的发展中。这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管中途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与挫折,但是总体是前进的上升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的表现。

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立统一规律为哲学基础的理论

社会发展存在两大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根本原则。矛盾的对立双方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相对的,两者互为前提,互相渗透。比如说政治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决定政治文化及其它方面,但是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反过来政治,文化也会反作用于经济,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就会推进经济的发展,相反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正因为不同要素的相互矛盾,相互斗争才保证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面对矛盾的对立面,两者之间不是同归于尽的毁灭,而是相互促进的发展,这就是“和谐”的最大意义。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我们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们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指导。

参考文献

[1]郭秀丽.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职业圈.2007(16)

全面发展的含义篇9

摘要:诗歌的“空白”艺术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某些方面的缺失或“虚空”,它在文本层次上表现为结构空白、语义空白和句法空白。诗歌的张力存在于诗的字面意义和诗的内涵义的矛盾之中。诗歌的“空白”与“张力”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多作为表现手段出现,后者则多作为表现的目的出现。空白艺术与张力效应构成一定的因果关系。二者对于诗歌的创作及欣赏都有着重要意义。

诗歌的“空白”艺术,是“艺术空白”的一种,古已有之。晚唐诗人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着重说的是含蓄的最高境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在说“空白”,因为只有作者的“不著一字”,即不把话都说出来或说完,读者已能“尽得风流”,产生各种各样的美妙的联想。这与我们今天所谈的诗歌的“空白”艺术是一致的。诗歌的“空白”艺术后来也被国外文论家所发现和提出,但时间上晚了不少。而诗歌的“张力”效应,却是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新泊来之物。二者作为诗歌艺术的重要理论,能熟练地把握它们,这对于诗歌的创作、评论、欣赏无疑是颇有裨益的。笔者在对有关二者的文章的研读中,觉得二者尽管时代不同,国籍不同,但并非风马牛不相及,而是在许多方面,有其相通或联系之处,当然也存在不少的区别。笔者于是试图将这两种文学理论作比较分析之。

诗歌的“空白”之说与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的“空白”有相同之处,都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某些方面的缺失或“虚空”。清人范玑(引泉)曾这样议论画之虚实:“画有虚实处,虚处明,实处无不明也。人知无笔墨处为虚,不知实处亦不离虚,即如笔著于纸有虚有实,笔始灵活。而况于境乎。更不知无笔墨处是实,盖笔虽未到,其意已到也。瓯香所谓虚处实则通体皆灵。至云烟遮处,谓之空白。”①而张式说:“空白即画”:“云烟渲染为画中流行之气,故曰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②这是绘画的“空白”之说。中国书法也强调“计白当黑”,包世臣在《安吴论书·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而诗歌的“空白”,则更为复杂些,因为它是由文字符号组成的以文本形式出现,涉及内容、结构、表达方式、字义、修辞方法等多方面。分析起来,诗歌“空白”主要有三种方式:结构空白、语义空白和句法空白。

1.结构空白

结构空白是作者在文本的设计中有意留下的“空白”。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引用了费尔巴哈的一段话谈这个问题:“俏皮的写作手法还在于:它预计到读者也有智慧。它不把一切都说出来,而让读者自己去说出这样一些关系、条件和局限,只有在这些关系、条件和局限性都具备时谈出来的那句话才是真实和有意义的。”③诗歌是通过阅读获得审美愉悦和感受的,因此它打破了固有的结构方式,由自然铺叙的结构章法发展为跳跃、穿插、转接、反叙等;由严谨的章法次序变化为意识流动;由单一的时空、单一的维度发展为多时空、真实与幻觉交错的像喻境界;有意义段落之和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到留有大量的读者位置的结构空缺等待填充。

如李白的《怨情》一诗,就是以结构上的残缺,制造一种艺术上的“空白”。全诗四句二十字:“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诗对人物的刻画可以说是细致入微的,像“蹙蛾眉”“泪痕湿”等语,神态活现,但从结构上看,属残缺不全,只是写出美人的一种状态而已,何因何故,没有写,也不用写,不是作者写不出,而是故意不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更显含蓄和耐人寻味。这就是结构空白中的“不全之全”。“不全之全”所构成的空白是形象结构的不完整而留下的虚无空间,是一种“无”的“空白”。

结构空白还有一种是省略造成的空白。是一种艺术形象完整结构中的“无形的部分”,是一种“虚”的“空白”,而“虚”也是一种“有”。人们在创作中常用“虚实相生”的表达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空白。而这里的“虚”表现为形象的抽象性“实”则表现为形象的具体性。我们从罗洁明的《初夏的诗》中,可以看到这种“空白”艺术:“我走进初夏/寻找一首遗失的诗/一只绿蜻蜓不停地飞着/这是跳跃的旋律/杜鹃在黎明时啼唤/这是幽惋的乐曲吗/于水面的卵石/这是含蓄的文字吗/桅子花/蔷薇花落在草地上/这是斑斓的色彩吗/一个穿红衣裳的小孩奔向太阳/这是鲜艳的主张吗/我不知道/也许这只有风才知道/可它躲在树林里/总不肯告诉我。”诗中以“这是”开头的诗句是“虚”的,而它的前头都有一句是实写,造成一虚一实的结构布局,读者要通过实写对虚写的部分展开联想或猜测,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2.语义空白

语义空白产生于语词的多义共生性质。在长期历史传统中生成的语言,大多数都负载有多重含义。在一般语言看来,每一语词在单一环境中,只有一个确定的含义。但诗歌语言总是在突破语文的规范,它使语词在表达字面意义的同时有暗示其多重含义,这就形成了语词含义的空白与未定性。英国新批评骁将燕卜逊对词语的多义现象做了很精细的研究,并在他著名的《含混七型》中提出七种诗歌语言的多义特征:

(1)某一语句或细节同时有几种有效的意义;

(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供选择的意义交织在一起;

(3)一个词语或语句同时意味着两种完全不同相关的意义;

(4)多种可供选择的意义共同显示出作者复杂的思想状态;

(5)作者在创作中出乎意料地发现某种思想,他自己也不清楚;

(6)诗意互相矛盾,读者必须对之做出解释;

(7)诗意完全矛盾,作者亦不知所云;

他还举出托马斯·纳什的《夏天的遗嘱》中“光明从天上落下”这一句,是最含混朦胧的,它留有大量的空白,产生出多种理解的可能性:

(1)太阳、月亮、还有星星(流星)这些发光的天体从天上落下;

(2)神话中的伊卡洛斯神,被太阳融化了翅膀上的蜡,翅膀脱落,从天空落下来;

(3)鹰隼的猎物被带上天宇,精疲力竭地堕落尘土;

(4)教堂等建筑物顶部闪闪发光的旋转装饰,正轰然堕落。④……

由于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光明”和“天上”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多义现象产生了,诗的空白也产生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充空白,诗歌的意义也显多样性了。

另外,诗歌还可以通过双关、比喻、暗示、借代、反讽等形成语义上的空白。如下面利用双关的修辞方法写成的诗: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

刘禹锡《竹枝词》中辞前义是“晴”(晴天,雨停),辞后义是“晴”的同音字“情”(情意、情谊),前者可以在诗句的文字中直接获得,而后者要靠读者去思考才能填补。《子夜歌》中的“匹”是“布匹”的“匹”,又暗指“匹配”的“匹”;“丝”既是织造之丝,又谐“思”音,乃思念之丝,一字含双义。

3.句法空白

句法空白产生于文学语言对日常实践语言的规则和搭配方式的突破或反拨。它是通过句子成分缺失(缺少主语、谓语、宾语),造成一种未定状态;通过反常搭配(如宾语前置、主谓倒置等),改变语义而形成的意义空白;通过词类活用产生一种复义感应或含混效应;在科学语言看起来是大逆不道的地方、荒诞不经的错误,在文学语言中往往成为恰当的艺术空白。如历来为诗词家们称赏的宋祁的《玉楼春》(春景)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句和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词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句,就是因为“闹”字和“弄”字的反常搭配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感受空缺。

诗的“张力”是来源于英美新批评派的诗学理论,最早提出“张力”这个词的是美国学者艾伦·退特。他在《诗的张力》中说:“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两个特定的名词,是把逻辑述语‘外延’和‘内涵’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是指它的张力。我们在诗中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色的有机整体。我们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意: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穿一气的。”⑤我国学者王剑先生认为:构成“张力”的要素是“外延”和“内涵”。而艾伦·退特借用的“外延”和“内涵”分别是指:“名词的词典意义”和“感彩或暗示意义”。所以在一句或一首诗中,“外延”和“内涵”就构成了两个平行的意义层面,即诗的字面意义和诗的内涵义。诗的“张力”就存在于这两个平行意义的层面之间。这两个意义的存在更激发了读者进一步探究诗歌的潜在意味的审美兴趣,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意义,这样所构成的艺术魅力,就是诗的“张力”效应。笔者认为,王剑先生的理解忠实于艾伦·退特先生的原话,是较科学的。我们于是知道,只有粗浅直露的字面意义的诗句,不可能存在“张力”,诗的“张力”存在于诗的立体结构中,结构的层面愈多、愈复杂,诗的“张力”愈大。

按照王先生的观点,我们不难领略诗的“张力”效应。请看坡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除了外延义(字面义)外,诗的内涵义是: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应该全面而不是片面、完整而不是零碎、变化而不是停滞地认识事物,才能真实地洞察它的真正面貌。当然,这里还带有对庐山多姿多彩的神奇面貌的赞赏之情。在这几个意义层面里,读者会觉得颇有意趣,回味无穷。诗表现了较强的“张力”效应。

我们对诗的“空白”艺术和诗的“张力”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无论诗的“空白”艺术,还是诗的“张力”效应,都是作者对艺术意象加工处理的结果。二者都要求读者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不局限于诗句字面的意义,在联想、猜测、揣摸之中获得字面以外的蕴含,诸如感情、哲理等方面的某种含义。在诗的艺术空白中,那些故意省去的境况、那些虚化了的描写,并不是作者无法具体表现的东西,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填补字面中的残缺形象,往往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而诗的“张力”的设置,同样是诗人的精心构筑,诗人有意使诗除了字面义以外,还有更多的内涵义。让读者沿着字面义,去挖掘多层次中的其他含义,领略含蓄、深邃的意境。

从效果上看,“空白”艺术,“张力”效应,都能以少胜多,以简胜繁,从浅易见深厚,二者都能给读者以咀嚼与回味。

但诗的“空白”艺术与诗的“张力”效应,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首先,二者所处的角度有所不同,“空白”往往作为作者的艺术表现的手段而出现,作者设计“空白”的目的并非让它真正空白,而是通过空白去达到内涵丰富的目的,而“张力”则是作为体现作者艺术表现的目的而出现,诗的“张力”产生强力效应,无疑是作者创作的目的之一。

其次,范围上也有所不同:狭义的空白艺术,是局限于形象的内涵,即作者发挥想象力填补的内容,必须是形象所包含的东西,而不能超越形象内涵去漫夭遐想;诗的“张力”既基于字面意义又超出字面意义,往往由于观察者的文字修养、经验阅历等不同而有差别,想象的范围也不能确定。

我们从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和雪莱的《西风颂》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到诗的“空白”和“张力”的不同。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只有四句:“我的心房里/爱情在酣睡/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歌颂爱情的纯洁与专一的小诗以“不全之全”的方式,精心设计“空白”。只写开头,没有高潮、结尾。给读者一个谜,谜底给读者去猜测。在特定的爱情的背景下,读者发挥想象力,自然会猜到谜底——即他(她)的意中人,才能唤醒它。可见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并不空,制造“空白”也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巧妙的表现手段。

雪莱的《西风颂》结尾有这么几句:“西风啊/要是冬天已经到来/阳春还会远吗”,诗中,读者沿着字面找到了外延义:随着季节春秋冬夏周期性的轮换,要是寒冷的冬天已到来,那么温暖的春天就不是遥远了。这个层次的意义较容易使人理解。但作者的用意不止于此,诗人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使它隐含着另外一种更深邃的意义,这就是它的内涵义:冬天象征黑暗腐朽的旧制度的最后猖獗,象征着死亡;春天的温暖与勃勃生机象征着新生。诗句表现了诗人对旧制度必然灭亡和对新社会必然产生的强烈愿望。从字面义到蕴含义构成了诗的“张力”,读后,使人回味无穷。这种“张力”效应是诗人在创作中孜孜以求的。

诗的“空白”艺术是诗人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与作为表现效果的诗的“张力”有无因果关系呢?仔细分析,答案是肯定的。就像迦达默尔所说的那样:“作品的存在所形成的敞开和隐蔽之间的张力是显然易见的。紧张状态是这样的张力,它促成一件艺术品的造型水平,产生普照一切的光芒。”⑥诗人们乐于使用的艺术空白的手法,同样也可以产生诗的“张力”效应,这是因为艺术空白中的言与意、虚与实、隐蔽与敞开、含蓄与彰明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对立运动,字面义与蕴含义构成了意义上的矛盾关系,从而构成诗的张力。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在结构上看,虽然写了“桥上”“楼上”“明月”“窗子”等景物以及某种思绪。但也只是开了个头,没有高潮和结尾,以“不全之全”构筑了诗的“空白”,使读者从“空白”之中获得“再创造”的审美需求;从字面看,诗描绘了一种奇特有趣的现象,但故意留下原因不说,画面上是桥、楼、明月、窗子、梦的巧妙安排,互相映衬,构成一幅清丽幽雅、颇具意趣的画卷。透过这字面意义,往深处探究,我们可以领略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原因:可能你是个美人,因为能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应是一代佳人无疑。“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美丽高雅的你,已被人深深地恋着,进入相思者的梦中,甚至到了朝思暮想的地步,然而“你”却又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无限的幽怨和伤感蕴含其中。这是感情的投射层,至此诗已具一定的“张力”了。然而,这首诗构筑得尤为奇妙,读者在领略诗的语义层次和感情层次之后,在反复咀嚼之中还可以品出诗背后的哲理意义:你在诗中既是“看风景的”,可同时又是一道“风景”被人看;“明月”为你装饰窗子,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在转化着,这样,诗又告诉我们一种人生的哲理: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并且互相转换的,没有绝对一成不变的常态,万物的兴衰更替,人间的得失荣辱莫不为此。当然,由于诗歌留下的“空白”较多,未定性很突出,诗的“张力”很大,读者还可以从中读出更多的诗歌意义。

①范玑:《过云庐论画山水》,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论类编》(修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925页。

②张式:《画谭论画山水》,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论

类编》(修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994页。

③《列宁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8卷,第77页。

④金元浦:《“间性”的凸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第189页。

全面发展的含义篇10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维度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61.3【文献标识码】a

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大目标是改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第一次在其文献中正式提出了“治理”理念,并且将治理与现代化相结合,让人们对现代化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与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的提出有其环境背景与内在需要,这个治理理念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多重解读维度,也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维度。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容与时代背景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两方面内容,这个概念的基础与核心是“现代化”概念与常识,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指导与概括意义与价值。

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现代化运动发源于1500年前后的西欧,历史上的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意义重大的事件:东罗马帝国灭亡、地理大发现以及宗教改革等,这些事件也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及一定历史过程中的事物,现代化表明了社会发展的转变过程,它本身具有三个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以及价值维度。三个维度分别表明了现代化的三层含义:从中世纪结束到今天一直都是现代化,经历着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现代化发展的范畴与领域是非常广泛的,既有经济、政治、文化,也有生活方式、教育等各领域的内容,关系着社会发展中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信息化等①。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性与现代性做了一个基本的分野,经济上表现为: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发达,居民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政治上表现为:国家治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政治由专治向民主转变;社会层面表现为:社会由原来的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变;文化上表现为:从原来的迷信愚昧向科学理性转化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治理”这个词汇本身就具有现代化特征,这是因为其产生在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历史时期,与“统治”、“管理”等词汇在含义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统治”含义描述为“像君主那样控制、管理国家”这个词语的解释暗含着权力主体的单一性,人民对其发号施令只有服从与执行的义务,“管理”重点强调政府管控的强制性;而“治理”这个词汇具有非常鲜明的现代化特征:权力主体的多方化、治理主体间权力平等,治理过程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人民间的利益博弈;治理这个过程不是由某个人单独说了算,而是需要各方协商达成共识,从而建构起符合多方利益,多数人认同的制度政策等,由此看来,“国家治理”是治理概念的扩充与延伸,“国家治理”的内涵也就相对丰富与开放。

从全球历史发展背景来看,一个国家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了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演变进程。怎样更好地治理国家也是许多有识之士共同思考与探寻的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各种冲突与矛盾的出现与解决,历史事件与变化也为其注入了新的思想与知识资源,人们已经将人民、法治精神以及自由等理想作为现代性国家的必要属性与存在的理由。体系与能力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与组成内容,两者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国家治理近代以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图景,其内涵也变得丰富多彩。从根本上来说,国家的贫穷与富裕、先进与落后程度等,与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治理能力,这些都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全球性治理危机。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及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从而引发了一些治理危机,其中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治理问题更加复杂化及风险化,全球出现了许多新型治理问题,单一治理主体已经无法应对,全球出现了多种新问题,如金融动荡、粮食短缺、环境生态破坏、气候变暖及产品安全等等,这些问题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具有跨国性、动态性及不确定性,传统的某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已经无法独立应对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危机更多依赖于各国之间的合作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手段。各国因为国情遭遇不同的危机种类,危机的“蝴蝶效应”也逐渐明显,全球多个国家都会遭受危机影响,例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从被认为是制度完善的美国首先爆发,之后蔓延到欧洲,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卷入了其中,我国也没有幸免。这些事实从侧面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要改革制度及治理体系,解决国家治理能力有限性的问题。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与现实背景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历史背景。现代化与现代化治理并不意味着“西方化”,其更为确切地可以表述为“传统的农业社会或者是落后国家向以西方为代表的更先进的工业社会或者发达国家转变”。现代化的“自我扩张”本能非常强烈,它刚刚在欧洲推进时,欧洲国家依次接受了现代化,当现代化向欧洲之外的地区推进时,表现出来更为明显的扩张性与强制性,即使是这些地区的文化传统等因素具有重大障碍,现代化仍旧以一种强硬的姿态改变了这些地区原有面貌。中国面临现代化历史浪潮时,也经历了一个从抗拒到变迁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积极变革与保守的矛盾与冲突。

早在1792年,英国使团以为乾隆祝寿为名进行了访华,但是其真正目的是:获取商务礼仪以及外交权利。乾隆拒绝了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的通商要求,但是此时的工业革命急切地想要开拓海外市场、开展海外贸易,文明正常手段行不通时,便采用了武力手段,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就是这样被动地接受了现代化的洗礼,此时的清王朝的经济、制度等也开始解体,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我国的现代化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真正开始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在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很好结合,早期中国现代化进程最大特点是非均衡性,过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这反映了当时物质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的局面,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中心。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现代化在其最初表现上又有了新变化与新内容,包含的面也更加广泛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全方面多角度发展格局,党的十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又增添了新内容,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社会发展布局,中国共产党随着实践发展对现代化认识更为深刻,现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认识与升华②。国家治理现代化更加重视国家建设的价值层面,从全球化视野下对我国现代化以来的建设经验进行了一个总结。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现实背景。国家治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是多种力量影响合成的结果,这个现代转型的过程没有终点,一直需要完善与改进。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有一定的现实需要与依据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比较完善与优越,但是国家的治理体系与现代化却不是能够一劳永逸的。

新中国刚成立时,执政党共产党并没有丰富的治理国家经验,因此选择了模仿苏联发展模式,治理体系是政治与社会高度集中统一的,政党控制着整个国家,而国家则管理着整个社会。这个治理体系在那个特定时期内,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也能够较好地进行经济建设,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且束缚了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建设搞不好,政治建设现代化推进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因此我国后来实施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30年以来,我国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治理体系,这个体系也是多系统、多结构与多层次的,各个结构与层次负责相应的责任与功能,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领导与主体③。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市场做了深刻解释,并对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做了阐述,党和政府部门形成一种历史与价值逻辑的合理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首先必须立足于现实,将其作为中国发展的立足点与落脚点,用现实将历史与未来连接起来,充当好桥梁的角色。立足于现实实践,就必须从人民的需要与意志出发,对我国现状做一个正确分析,找出我国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针对问题,采用问题倒逼形式来适应新形势,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与存在的问题,适应改革新任务与新要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化现代化建设,这也是在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章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从任职以来,依照党的十部署,先后到各地进行了调研,对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分析我国新形势下面临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在2013年11月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决定》,这份文件对我国的经济、政治以及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与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对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决定》的中心主题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含义、以及怎样全面深化改革”,这一议题反映了我国广大社会民众的呼声与诉求,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目标④。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前进的活力与源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步伐,它解决了我国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改善。因此我国在未来更要积极解决发展难题、化解风险挑战、积极坚持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做好各项事务,在实践上积极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提出更多策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发展维度。现实与历史都是为未来发展做准备的,未来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以及消极与积极、正面与负面的事物。我国的执政党的领导层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及需求,遵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对我国未来发展做一个谋划与准备,扶持其中积极正面的趋势,消除打击其中消极负面的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发展维度来说,也可以说是“中国梦”,从关于“中国梦”的讲话中,我们就能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维度。中国梦是与党的十奋斗目标紧密相连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国梦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号召鼓励着人们团结奋斗。中国梦的提出与我国的屈辱奋斗史密切相关,它反映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夙愿,也将我国在近代以来面临的历史命运又清晰地展示了出来,能够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意识,形成共识与共鸣⑤。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梦的提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是非常相符的,人们都希望追求并过上美好的生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国领导人集体提出的这种发展目标与策略是顺应时展潮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这有利于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友好往来与沟通交流,展示了新一届领导人非凡的国际战略视野与政治胸怀。对于“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的问题,在《讲话》中深刻而含义丰富地表达了出来,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心声说了出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维度。国家发展离不开历史,历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也是最好的教科书与清醒剂,善于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并从历史中借鉴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够为现实及以后发展提供经验教训,才不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与根基。从历史中反思并作出新的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维度。只有善于反思历史,才能在现实建设与治理中提出新的观点与论断。我国的道路问题一直以来就关系着党事业的兴衰成败,道路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由道路、理论及制度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党与我国人民经历了千辛万苦得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道路不是单纯西化或者是外来的,是我国从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文明与传统,结合人民需要而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具有科学社会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2015年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及委员联组会上发表了这样的讲话:“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两岸同胞从来都是命运相连、荣辱与共的。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智慧与力量”,又一次强调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紧密相连。我国虽然在历史上经历了种种困苦、遭受了西方国家企图分裂中国支持,但是仍旧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践行邓小平理论中的“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促进了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新发展。

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维度视野下,文章提出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历史感与时代感的词汇,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丰富种类,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维度中都有所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维度主要从三方面:实践、历史以及发展三维度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将其与现代化理念与发展策略相结合,共同促进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现代化建设。

(作者单位:中共鞍山市委党校)

【注释】

①荣开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维度―学习系列重要讲话”,《观察与思考》,2015年第3期,第24~30页。

②王永贵:“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地位的三个维度”,《理论学刊》,2012年第10期,第68~71页。

③房广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维度”,《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15~22页。

④王玖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的三维解读”,《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106~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