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师指导方案十篇教师指导方案十篇

教师指导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7:25

教师指导方案篇1

【关键词】方案制定有效指导规划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7-01

方案制定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种课型。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是每一个主题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是活动实施阶段的线路图。但是在方案制定课上,我们不难看到“完全放手”、“包办代替”等指导不当的问题与现象,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制定方案基本技能的掌握,也会影响后面活动的有效开展。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负责人郭元祥教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如果只讲开放、没有规范;只讲体验、没有建构;只讲学生自主实践、没有教师有效指导;只讲经历过程、没有目标达成,可能都是不利于课程实施的有效性[1]。可见,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方案制定课有效实施的核心。下面我就从方案制定课的一般流程谈谈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情趣先导,诱发动机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的参与兴趣会直接影响方案制定的效果。教师可通过“做事没计划,盲人骑害马”、“一份具体可行的方案是活动成功的关键”等富有启发性的名言警句,让孩子们认识到方案制定的重要性。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来诱发动机,调动学生制定方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执教《我的市场我策划》活动中,我通过课件播放上届跳蚤市场的照片,将孩子们再次带入跳蚤市场热闹、快乐的场景中,最后定格在一张摊点生意冷清的照片上,这时孩子们的视角都聚焦到了“为什么这些摊点生意冷清”的问题上来,经过讨论大家一致提出为了在本届跳蚤市场上生意红火,应该制定一份具体的活动方案,特别要好好策划一下促销活动。可见教师创设的情境已有效地诱发了学生制定方案的动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扶放结合,指明方向

有动机还得有方向。对于小学生来说制定活动方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方向,允许有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中年段,主要以“扶”为主,可以提供一些成功的范例给学生参考,通过阅读、质疑、讨论、讲解等环节,初步了解方案构成的基本要素和要求,为创造性地制定方案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到高年级,孩子们对活动方案的制定比较熟悉后,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制定方案,以“放”为主,扶放结合。

教师要注意正确处理扶放的关系。但是综合实践不同领域的活动要制定的方案的基本要素也不尽相同。如果是研究性学习领域的活动方案则一般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预期的困难和解决方法、预计成果形式等要素。老师要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自主策划,初定方案

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确定后,老师应把制定方案的权力还给学生,留足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策划,对方案中各要素进行一一细化,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在自由的思维空间里,在讨论,甚至争论中达成共识。如:XX小组在制定“零用钱小调查”活动方案中,既讨论确定出具体的“调查内容”,如:同学的零用钱是哪里来的?同学每个星期的零用钱大约有多少?同学一般怎样使用零用钱……也对“活动步骤”进行了详细安排:①确定调查对象;②设计调查问卷;③开展调查活动;④统计分析调查结果;⑤撰写调查报告;⑥进行成果汇报……这样经过细化的活动方案才能真正起到规划活动的作用。也许他们制定的方案不够完善,甚至漏洞百出,但这种现象才是一种能力提高与技巧生成的自然过程。

在这一环节,教师不能干涉太多,也不要只当个旁观者,而应深入各小组中去,及时给予帮助和评价,如发现有的主题没人选择,而有的主题多个小组选择,要及时引导调整,以避免研究内容的局限性;发现有的组长组织有序、组员能积极发表意见,可及时奖励“合作性”,并点出亮点之处鼓励其他组学习。在巡视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发现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后面展示评议的重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作为指导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四、从粗到细,完善方案

学生在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由于自身阅历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很容易出现考虑不全面、线条太粗的现象,因此开展班级交流论证,修订活动方案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

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各组初定方案后,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在班里展示交流,引导对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具体性进行评议。教师要注意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在制定“包饺子活动方案”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材料与工具的分工不合理,于是我引导对各组的分工情况进行评议。“我发现他们组很会利用家庭资源,如XX同学家里是在开饭馆的,就由他提供一次性餐具;XX同学家里是卖沙县小吃的,就负责准备饺子皮……”对于善于发现优点的同学我给予了“评价星”的肯定;“我发现他们组材料和工具只有两个人负责,这样不合理。”当孩子提出这个意见后,我没有简单指出这组的不足,而是请他们小组来解释解释,原来他们组有些成员不愿带东西。“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我把这个难题抛回给了孩子们,大家纷纷出谋献策。在一阵热烈的交流中,孩子们总结出了合理分工的不少经验,如:要根据能力和兴趣来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组长要耐心倾听组员的意见,集思广益;组员要有主人翁意识,积极配合。可见,虽然方案的初稿有很多的不足,但在全班的交流中,学生通过倾听、评议,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学生规划活动的思考过程逐渐从表面、粗浅走向深入和周密,使方案真正起到规划整个活动的作用。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案制定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结论,不能仅用传授式的方式来“告知”学生。教师要根据活动的需要,结合学情灵活地选择指导策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经历制定方案的各个环节的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并使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价值。

教师指导方案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案例教学;学习技能;教学效能

数学学科是一门主要以思考分析、探究实践、判断概括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基础学科,案例作为数学学科知识要义、体系内涵的生动概括和有效提炼,是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抓手之一。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对象坚实数学知识素养、良好数学学习技能、高尚数学学习品质等,都可以借助于案例观察、分析、解答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树立。当前新课改明确指出,要坚持生本核心教学理念,学习能力第一要务的发展理念,充分依托、依靠典型案例、生动案例,培养和锻炼学生主体对象良好数学技能、高尚学习品质。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束缚,在数学案例教学活动中,片面理解课改学习能力培养要求内涵,导致案例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活动,案例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方法要义,解析技能和学习素养未能有效培养。鉴于上述感悟,本人现对如何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开展案例教学进行简要论述。

一、坚持与双边活动相结合,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活动

构建主义学者指出,案例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是课堂教学策略体系的重要架构因素之一。案例教学活动应展现和呈现教学特点,渗透和保持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特点,案例教学应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深刻交流、深入沟通、有效探讨的重要“平台”。笔者认为,互动式案例教学深入开展,才能集中展示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展现学生主体特性,让各自“风采”在交流、谈话、讨论、探究等双向进程中得到生动展现。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坚持与双边活动有效结合,围绕问题条件隐含的知识要点、内在联系,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推导过程,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根本要求等,与学习对象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引导活动,组织学生组建合作团队、探讨小组,开展深入细致的互动探析案例活动,推进案例教学进程。如在“已知:如图所示,∠BaC的平分线aD,∠B=∠eaC,eFaD。求证:eF平分∠aeB”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等相融合的互动教学方式,开展案例讲解活动。在问题条件探析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该问题解答中需要借助哪些知识点内容?”、“要证明eF平分∠aeB,需要构建哪些等量关系?”等要求,引导学生开展探析问题条件活动,学生认识到:“证明eF平分∠aeB时,应该运用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内容”。在问题思路探寻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指出:“要借助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采用等量替换的思想”。在解题方法确定环节,教师先行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师生共同讨论活动,得出其解题策略。

二、坚持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施探究式案例教学活动

数学学科是一门以锻炼和培养学习对象数学学习技能为主要任务的知识科学。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要树立学习能力培养第一要务的理念,将学习能力培养贯穿和落实于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之中。笔者发现,学习对象在感知问题条件内容、找寻解题思路以及归纳解答问题方法的进程中,学习对象的数学学习技能得到切实锻炼和有效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案例教学要深入贯彻落实数学课改标准要求,将数学能力培养内化为重要“使命”,贯穿、落实于案例讲解之中,既要提供学生动手探究、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实践时机,又要强化探究实践活动过程的指导,做到“收放有度”,效果最佳,实现数学学习技能素养的显著提升。

问题:如图所示,在两个正方形aBCD和CeFG中,点D在CG上,BC=1,Ce=3,H是aF的中点,试求出CH的长是多少?

学生自主感知问题条件认为:该问题主要是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性质内容。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题思路,得到:根据题意,可以采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连接aC和CF,然后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内容求得aC和CF的长度,以及∠aCD与∠GCF度数,然后得到∠aCF的度数,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其方程式,求出aF的长度,最后结合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内容即可求得。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开展解题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独自总结归纳解题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总结,引导学生探析归纳,得出其解法为:“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内容。其中,利用构造法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该案例解析活动的关键”。

三、坚持与指导评析相结合,实施评价式案例教学活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推动者,需要对学习对象的认知情况、探析效果、思维过程、解析结果等进行及时、深入、科学的指导和评判。众所周知,初中生由于学习能力与初中阶段教学要求之间的不对称性,导致学生分析、思考等方面出现不足和瑕疵,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做好“指导者”的角色,深入指导、科学评判学生学习效果及表现,并提出其合理化建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也应做好对初中生解析案例活动的指导工作,针对出现的分析条件不深刻、解析问题不全面、解题过程不严密、归纳方法不深入等问题,进行及时、深刻的指导和评析活动,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思考、分析、解题方法和习惯。如教师在巡视指导学生解答“一元二次方程与根的系数之间关系”的案例过程中,出现的“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解析不足情况,采用评价式教学方式,发挥教师指导评价的主导作用,展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解题过程,先组织学生再次进行思考分析活动,学生思考分析初步认识到:“该问题分析解答时,忽视和错用了韦达定理内容”。此时,教师进行总结陈述。学生在教师评价指导过程中,既认清了解题活动的不足,又掌握了解决不足的方法,形成了良好解题思想方法,有效提升了初中生解题技能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数学问题案例评讲过程中,要善于转化评价形式,采用生评为主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组成评析小组,对该案例开展评析指导活动,教师做好巡视指导工作。

四、坚持与中考要求相结合,实施综合性案例教学活动

教师指导方案篇3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它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全部课堂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方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指示着学习的路线、方向和基本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路线图去实践、去探究完成学习的全过程。但它不是死的教条,它规定的只是基本路线、基本方法,至于学生学习的速度、深度、广度以及学习的策略和具体细节,完全应该由学生自主而行,也就是路线确定以后,路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导学案”只是个工具。

“导学案教学模式”突出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素养含量。“导学案教学模式”打破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导学案”为载体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导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问题

(一)教师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理论和理念上认识不足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理论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理解,使教师“导学案”的设计和教学实施,距离理论上理想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学校教学最明显的变化是改变了学生的桌椅摆放,有的学校“导学案”往往成了课前练习题、练习册,没有真正起到以导代教的作用,变相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易造成学生学习两极分化;有的学校课堂教学没有根本改变,只是成为“公开课”的作秀行为;有的学校强调教师课堂讲解不超过10分钟,否则便是无视学生主体地位,就不是“导学案模式”的课堂。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就是让学生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搞什么形式上的课堂教学改革。“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绝不是盲目地否定传统课堂,它提倡的是对传统课堂中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及主体地位易缺失等不足部分进行改革和创新,追求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是其终极目标,方法和途径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云“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若不分学科、不分学情、不分施教内容,所有的课型都不允许教师讲解超过10分钟,显然就陷入了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

(二)教师对“导学案”的运用在方法和经验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都是以学校为单位独立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存在各校开展时间各不相同,教学要求追求个性化的现象,主要教研活动限于学校内部,缺乏横向校际之间学科教研交流。“导学案”对于各个实施的学校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吃螃蟹,以本学校学科教研组为主的教研方式,缺少成熟教学方法和经验可以借鉴,都要经过独自的摸索、研究的过程。教师教学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和困惑,如:“导学案”目标的确定,有时难以把握,如何落实课标要求?“导学案”中,教师的“导”如何精彩、适时、适度?如何引导学生注重学案中的学法指导,充分利用学案进行学习?“导学案”如何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方法?“导学案”中的研讨、探究问题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的小组交流?“导学案”的下发时机怎样把握?

(三)“导学案”的研究和制作亟待教师教学素质迅速的成长

“导学案”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理解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基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情确立新的具体培养目标的体现,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载体,是教师将科学的方法、技巧应用于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案。但是,目前多数教师的素质与“导学案”完美实施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导学案”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

“导学案”是以“导”代“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具有问题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会生成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情况,导学案的设计是否符合教材的编写思路、问题设置是否符合学情、是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一旦导学案的编写不够科学合理,可以预见的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必然就会出大问题。教师的备课工作量比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很多,更需要教师间的合作与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改变“单兵作战”的备课模式,每个“导学案”都应是教师共同参与制作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教师必需改变教研方式,拓展更大的教研平台,而目前的各学校教师备课和教研方式都不是很完善。

三、解决“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中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学科教研专题研究

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而学科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将“导学案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的、科学的结合在一起,才是合格的课堂教学。因此,只有学科的教学研究才能解决“走形式”“花架子”的问题。重要的是必须保证每节课堂“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应当发挥集体智慧,将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

有的学校采取学科备课组长责任制,制定严格集体备课程序。

(1)首先由备课组长在新学期开始制定好每周教学进度,根据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统筹安排每周“导学案”的主备人。主备人必须提前两周完成导学案的编写任务,交备课组长详细审核。

(2)备课组长审核后将“导学案”每人打印一份,先由各位教师独立研究“导学案”的总体教学设计流程是否科学合理、问题设置是否符合学情、所选的相关习题是否适宜、自己有何补充意见等等内容,要求全部记录在导学案的草稿中附上签名交给备课组长审核。

(3)最后在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时间内大家共同讨论、商议,直到形成共识后由备课组长定稿交文印室复印使用。

经过上述一整套流程编制的“导学案”基本上能够体现集体的智慧,内容相对来说也较为科学合理,符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因而可对“导学案”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二)以课题带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师指导方案篇4

一、初中历史学案编写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

因为我校学生间的历史知识水平差异比较大,所以教师编写历史学案,可以采取个人编写与集体教研探讨相结合的方式。步骤如下:第一,提前由担任本年级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根据教研室编写或修改计划与具体分工,执笔编写学案草稿或修改上学年学案。第二,把学案草稿分别发给历史教研组成员,要求写出修改意见。第三,全体成员共同对学案草案进行集体探讨,并形成学案草案的修改意见。第四,负责执笔编写学案的教师,按照形成的集体修改意见,对学案进行重新修改和整合,形成定稿。这样集中各骨干教师的智慧,既加强了集体备课,又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案更具实用性。

二、初中历史学案的基本结构宜精简,不宜过细过全

一般学案的基本结构包括“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达标反馈”五部分。如果其结构包括九部分,还有“知识结构”“学法指导”“自学质疑”“知识链接”等。使用时,留给学生、教师更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三、初中历史学案导学从教师角度突出一个“导”字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它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所以教师在编写和使用学案时,要能体现对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拓展等各环节的学法指导,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方向、创新的空间,不能因为有了学案就把整个教学、学习过程都丢给学生,放任自流。

四、历史学案导学从学生角度强调一个“学”字

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设计,最终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用和完成的。教师要注意进行换位思考,即首先想一想假设自己是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是怎样认识这些学习内容的,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教师哪些指点。然后思考去怎样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思考怎样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发现,去创造;思考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结果设计成相应的学案,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即“以学生为本”。总之,历史教师的所有工作是围绕学生的“学”展开的。

五、初中历史学案导学要注意遵循学案的辅原则

学生上课有了学案,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极端——以学案为中心,以学案代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案的辅,从辅助教师“教”的方面讲,教师对一节课的思考和理解,通过这样一个预设方案的形式,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图体现出来,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指导意图,让学案成为教师“导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学案的辅,从辅助学生“学”的方面讲,学案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现、探索和巩固知识,形成个性;引导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认知主体作用。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料,教师、教材、学案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只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案,才能体现历史学案的辅原则。

六、初中历史学案以问题为引领

问题探究是历史学案的关键所在,历史学案要以问题为引领,设计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学案的问题引领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指导学生解决难点,突破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初中历史学案应当是灵活机动、具有开放性的

教师指导方案篇5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效率;目标设定

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英语教学水平,首先应该认真地编写导学案,通过运用导学案,让学生了解应该怎么学,学什么,明白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学习的难点。教师只有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小学英语导学案的主要环节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只有在这个环节中精心设计导学案,对学生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目标,才能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更高效,这样对于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就能够及时发现一些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这样在上课过程中就会重点听讲这些不理解的问题,更容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集中注意力。

2.课堂活动

英语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是需要增加课堂趣味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引入新课之前可以先做课前的热身,提出有趣的、简单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运用导学案时,可以给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一些英语的问题,然后让组长对问题进行一个整合,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交给教师,这时候教师再给学生一一解决。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积极地探索一些英语知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能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把遇到的难点归纳总结,为新课程的教学做充足的准备。教师通过利用课堂活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

3.课堂检测

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在教学中开展课堂活动之外,还应该让学生进行课堂检测。课堂检测能够让学生对学生掌握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样更有利于自己教学案的设计。教师应该注意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题,有一定的梯度,能够适合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不足,然后来改变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在学生做完练习题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之后可以及时改变教学方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英语导学案的目标设定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目标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在确立学习目标的时候,教师设计的目标应该适应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这样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单词会听说读写的目标,可以设计一些句型会运用的目标,设计一些场景会描述的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三、小学英语导学案的侧重点

1.导学案要注重学

教师通过利用导学案,能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是其中的重点,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是在学生展开的自学讨论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教材为根本,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英语过程中有极大的热情。教师除了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之外,还应该考虑到优等生的需求,也要顾及到水平低的学生需求。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只有兼顾这两种学生的需求,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对学习充满信心,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立体交叉互动。

2.导学案要注重导

教师在使用导学方法的时候起了一个主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导学案中应该注意引导。教师应该在满足学生兴趣之外,还能给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的指导,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导学案除了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之外,还要体现在学生取得一些学习成果的时候,教师能够给予评价与鼓励,这样对于增加学生的信心有着很大的帮助。

导学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必备手段,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的指导。教师通过利用导学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极大的热情。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这样能真正地实现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教师指导方案篇6

【关键词】化学;学案;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组织的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科学探究过程;是一种学生感悟真理的艰难发现过程;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是学会科学探究方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方法的过程。“学案互动导学”的思想恰恰合乎现代教育规律即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学案互动导学”这种形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学案的内涵

学案是课堂师生互动的知识纽带。学案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其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

三、何为学案互动导学

“学案互动导学”是以一体化的教学案为载体,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入手,设计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教师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和初步掌握一节课中的基本内容,并思考“问题讨论”中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老师进行适当的诱导和指导,然后经过“思维训练”,达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案互动导学”不仅是教法改革,更重要的是学法改革。

四、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学案内容的组成要素

学案内容主要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学法指导、导学思考题、目标检测题、推荐作业等要素组成。学案的编写包含三条线:知识线、学法线、能力线。编写时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挖掘,编排出最合理的知识体系,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此找到引导学生积极认知的最佳思维网络,并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从而大力训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导学学案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学生是这种认识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学案设计时,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适合学生自学的条件,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以学案为载体,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导学中由学会变为会学。(2)指导性原则。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案设计中,学法指导应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教材的阅读、疑难问题的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要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随着知识网络的形成,学法指导也构成完整的体系。(3)启发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要使学案导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可使学生凭已知去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解除疑惑。(4)层次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学案编写应注意它的层次性和梯度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但是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3、学案实施的策略

(1)课前预习。教师将学案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重点难点。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对基础知识中尚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以便在课堂中及时得到解决。(2)课堂学习。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发问、师生交流与讨论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知识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研究的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促成教学目标的落实;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点拨学生探索。对于学案中的思考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老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反馈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3)课后反馈。为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老师应要求学生课后对学案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老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的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做到“堂堂清,天天清”,不留知识的盲点。

五、几点体会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案互动导学”摒弃了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装的知识单向传递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是通过学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说,自练的机会,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

2、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学案互动导学”摆正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知识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帮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的学生方法,调整和克服了学习中的不良心理,以学案为载体,实现了“以导促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

3、实现了大面积教学质量提高

教师指导方案篇7

青年教师培训方案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落实我校青年教师培养制度,规范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切实提高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本着“分类培养分层评价分步提高”的指导思想,促进全体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的基本技能的提升,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实的后备力量。

二、培养对象

8年以内的青年教师。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是教师培养的首要工作。目前,对教师的师德要求绝非仅停留在“敬业、爱岗”上,更要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以教师高尚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润物无声胜有声”,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要逐步给他们压担子,促使他们早日成为各级各类的骨干。

2、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1)坚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科组活动,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2)创造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及时上交学习心得。

(3)规定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的书籍,并上交读书笔记。

(4)规定青年教师每学期参加一次各级论文评比或在相关刊物上发表。

(5)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或主持课题研究。

3、实施“导师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学科教学中,由教务处指定骨干教师为指导导师,与青年教师结成“一对一”的师徒帮带关系。指导导师要指导青年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全程指导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

(1)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总结的书写;

(2)备课及教案书写;

(3)作业批阅及学生学习评价;

(4)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说课、跟踪听课、评课);

(5)习题选编及命题判卷;

(6)了解学情及教学辅导等。

在教育工作中,由政教处指导有经验的班主任,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帮带关系。指导导师应指导青年教师参与班主任的各项工作,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管理工作的各项要求。包括:

(1)班级工作的计划和总结的书写

(2)组织学生开班、团会

(3)详细记录与学生的一次谈话

(4)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5)组织学生进行早锻炼

(6)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4、创造机会,促进青年教师苦练基本功

(1)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每年两次的苏南模考,并进行统一阅卷。

(2)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每年一次“百花奖”赛课,成绩优异的推荐参加各级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3)每学期组织一次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评比。

(4)组织青年教师承担班主任或管理学生社团的工作。

5、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包括:

(1)指导导师的听课笔记、评课纪录。

(2)青年教师的汇报课、“百花奖”评课、基本功大赛等教案及反思。

(3)青年教师教学设计、随笔、工作总结等。

(4)青年教师班主任工作的考核。

6、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考核和评估

(1)教务处每学期末组织听一节新教师考核课,并进行相关评优活动。指导教师做好安排,并且作好评课总结。

教师指导方案篇8

论文关键词 刑法案例教学 师生互动 教师对抗 模拟实训

刑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刑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典型的刑事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探寻其中蕴含的法律关系,在互动讨论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相关刑法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刑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刑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参与式和民主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刑法教学之中,有利于改善我国传统法学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培训;重法条注释、轻法律精神培育;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能动性;重考试、轻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素质提高”的缺陷。

一、运用刑法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内各高校法学专业一般从大一学年就开设刑法学课程,对于刚接触法学课程的学生而言,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不强,面对抽象的法律规则往往不知从何入手。运用刑法案例分析法开展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其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刑法知识和原理,活跃课堂气氛。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让学生搜集、分析、讨论案例,在抽象的法学理论与具体案件事实之间建立联系,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查阅资料、知识运用、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开拓创新等综合能力。

(三)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刑法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准确作出教学效果评估,肯定成绩、找出不足,进行反思,有针对性的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搞好刑法案例教学,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关注法律实践,提高自身素质。

(四)提高学生就业率

法学毕业生就业时常面临难就业或专业不对口的窘境,一个重要原因是处理法律实务的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运用刑法案例分析法开展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法律思辨能力,分析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帮助学校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社会声誉。

二、刑法案例教学法更多模式的探索

(一)师生互动模式

师生互动模式,即师生共同参与案例讨论。强调师生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创造出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的本质是平等与相互尊重。③既包括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个刑法知识和理论,在讲授理论之前先提出一个引例,将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和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再由教师总结、讲解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模式,这是在刑法教学中经常运用的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另一种学生主导式的刑法案例讨论模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前自主搜集、整理、分析案例材料,上课时由主讲学生介绍案情,从定罪、量刑、社会影响等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之后由教师总结点评的教学方法。

笔者在本学期刑法分论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生主导式的刑法案例讨论的师生互动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极浓的学习兴趣。过程中始终贯彻“三个互动”,即课前互动、课中互动和课后互动。课前互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主讲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典型案例,研究案例本身及其涉及的法律规定和法律原理,师生都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并提前将案例通过QQ群发给学生,使学生充分了解案情,启发学生思考。课中互动是指,在课前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由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笔者一般让主讲学生先用五到十分钟时间先陈述案例、提出问题,再其他同学共同分析、讨论案例所涉及的刑法问题,最后由笔者针对案例和学生的讨论作总结发言,更进一步分析案例,补充漏点、纠正错点。指导学生发言、辩论技巧。学生针对教师的总结,也可以提出质疑,大胆发言时行辩论,以求得真知灼见。课后互动是指如果学生对所讨论案例仍有疑惑或有更深的思考,可以课后在学生之间继续讨论,或者请教教师。

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善加引导、控制好课堂讨论节奏、避免学生讨论偏离主题。二是要进行合理的成绩评定,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其打分,在平时成绩上加分,以激励学生学习热情。

(二)教师对抗模式

教师对抗模式、又称同台竞技法,是指在刑法案例教学过程中,由两名以上教师针对同一刑法案例,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互相争辩、学生也可以提出见解、参与案例讨论的刑法案例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借鉴了律师在法庭审判中针对同一案件,根据相关法律,分析案件、提出证据、互相辩论以证明各自主张成立的法庭辩论模式。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法律视为一种实践理性,强调法律教育的实践性、技能性、职业性的独特理念,④具有如下特点:(1)形式上由两名教师主导,多名学生参与。(2)内容上以案例为载体开展教学。(3)核心环节是教师之间针对同一案例进行辩论。(4)以培养学生法律思辨能力为宗旨。

现以一堂刑法课为例,介绍笔者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

教学内容:刑法案例分析

教学老师:法学系崔征老师和吕天宇老师

教学对象:法学09级本科生

案例来源:杭州胡斌飙车案

案情简介:2009年5月7日晚,19岁的胡斌驾驶红色三菱跑车在闹市区超速行驶,将正在穿过斑马线的25岁浙大毕业生谭卓撞死。

首先由笔者简要介绍案情并提出问题:胡斌交通肇事是否构成犯罪,若构成犯罪构成何罪?当时这个案例新近发生,社会影响很大,学生大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踊跃发言。几乎全部学生都能准确认定胡斌构成犯罪,但对以何罪名定性有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分歧。两名教师对此也存在分歧,分别主张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进行定罪,并各自进行分析和辩论,辩论的焦点是被告人胡斌的主观心理态度是故意还是过失?笔者认为胡斌在闹市区驾驶改装的跑车超速行驶,明知可能危及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而放任可能致人死伤的危险,其行为方式属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犯罪构成中要求的“危险方法”,应当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吕老师则认为,胡斌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驾驶机动车辆在城市道路上超速行驶,造成一人死亡并负事故全部责任,主观方面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在社会危害程度及量刑方面两名教师也存在认识上的分歧,笔者认为被告的行为社会危害性大,危及公共安全;吕老师则坚持认为这只是一个普通交通肇事案件,只不过由于被告富二代的特殊身份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过重。学生针对被告主观方面和行为社会危害性以及量刑问题也各抒己见。最后笔者总结:通过这个案例帮助学生们掌握分析案例的基本方法,运用犯罪构成的工具,从定罪和量刑两个角度展开,注重疑难、相近罪名之间的辨析,比如本胡斌案中对被告主观方面的把握是准确认定犯罪性质的关键,故意和过失的不同心态在罪名上有很大和差异,量刑上也不同。

这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两名教师同台竞技,使学生对交通肇事案件应如何定罪量刑有了全面、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受到学习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启迪。教学形式新颖,课堂气氛活跃,是学生获得演讲、辩论技能的绝好锻炼机会和途径。

(三)模拟实训模式

模拟实训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件的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司法审判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将所学到的法学理论知识、司法基本技能等综合运用于实践;通过分析和研究案例,模拟案件的处理,解释法律规定,掌握案情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了解熟悉法学理论活学活用,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笔者每个学期中后期利用课后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实训,大致流程如下:

1.前期准备

(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网络或其他途径(如法院案卷),自主确定案件及参与所需总人数。(2)确定案例后根据具体案件性质进行参加人员的选拔。(3)准备开庭所需要的司法文书,证据材料和手铐等道具,介绍庭审程序,讲解有关的法律基本知识,提供有关的资料和训练辩论技巧。

2.模拟法庭庭审

(1)由主持人通过ppt和播放学生事先自拍的DV短片简要介绍案情,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2)介绍参加人员。(3)按照我国现行法庭审理的正规模式进行模拟庭审。即庭前准备、宣布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合议庭合议、宣判,闭庭的法定程序。

3.指导教师和聘请的法院法官、检察官或职业律师现场点评指导

模拟法庭实训活动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空间,有利于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实务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活跃而有序,学生参与热情高,教师从中也受益良多,也督促教师关注实践,提高自身法律实务处理能力。

三、选编刑法教学案例应注意的问题

刑法案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编和运用。不同模式的刑法案例教学对案例的组织和运用方法不同,前文已论及,此不赘述,仅介绍如何选编案例,好的教学案例应当具备如下特点:

(一)针对性

刑法案例的选编应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的放矢。不同案例教学模式对案例的要求不同,如学生主导式的师生互动模式由于时间所限适宜选取小案例,教师对抗模式时间相对充裕可以选择有一定争议的中型案例,而模拟法庭由于按照真实庭审规则进行,适宜选取案件内容丰富的大案例。

(二)典型性

刑法案例的选编要注重案件事实与所蕴含法律知识、法律规则具有密切联系。而且力求真实,真实的案例易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等,学生感兴趣,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三)启发性

刑法案例的选编必须使案例蕴含具有法律价值和疑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诱导学生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对现有法律知识进行质疑和辩驳。如广州青年许霆案,许霆利用atm机故障漏洞取款,取出17.5万元后潜逃,其行为性质的认定具有一定的疑难性,是民事的恶意占有、还是刑事上的盗窃罪或者盗窃金融机构罪?学生对这类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很感兴趣。

(四)新颖性

教师指导方案篇9

而学案的制定一定要规范。“学案”教学是学生依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或学习提纲(即学案)来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

教师要在学案中明确学习内容、目的、方法、速度和应达到的要求等。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质疑问难、达标反馈、学习小结等。同时,这些栏目要根据内容设置,切忌繁琐嗦

1.学习目标

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文本教学要求、课标要求、学生实际,要简单、明了,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每课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学习目标中尽量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多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2.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课标要求、文本内容、学生实际,明确告知学生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并提示相应的突破方法。

3.相关知识链接

与学习本课内容相关联的知识(背景),或本课学习需要哪些其它知识,或以往已学哪些知识点为本课学习打下了铺垫等,把它和本课的学习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导学案中可提示,不必详细引用。

4.学法指导

没有学法指导的导学案是不合格的导学案。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

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方法可以明确告知,也可以渗透其中)

5.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读、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渗透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的问题要注意渐进性、指导性、趣味性、挑战性。同时编写的学习内容务必容量适中,切忌过于繁琐,冲淡学生看书、思考。内容必须问题化,问题要层次化。

6.质疑问难

该栏目完全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填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上课之前,教师要收看学生的导学案,发现学生的疑难,肯定学生指疑问难的思维品质,进行二次备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而这些相关内容以及学案的制定,都有统一的规定和统一的模式

第三、教师在“学案”教学中的作用与变化

教师指导方案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学案导学;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880(2011)12-0060-02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关注差异、尊重情感,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在“导学案”的编写上要注意一下几方面问题的思索。

一、让学生参与“导学案”的编制

当前大多数中小学的“导学案”编制是由教师个人或同一学科教师集体设计而出,很少甚至没有让学生参与其中。“导学案”是指“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引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心理,应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采用学习喜爱的学习方法,所以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而不能是教师想当然的设想,教师的想法不能代替学生的思想,教师更不能把自己的思路强加给学生。所以,“导学案”应是由教师主导设计,师生共同完成的,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

二、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导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引着学生学习的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当前一些中小学关于“导学案”的目标设计存在着非智力因素考虑不足、以教学目标代替学习目标、目标不详细清晰、没有层次等诸多问题。因而学习目标的设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在“导学案”中,关于学习目标的设置,不仅要考虑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诸多方面。其次,学习目标不能等同于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供教师教学使用的,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营造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引导、帮助学生,使之达到预期目标,通常表述为“使学生……”;学习目标是学生个人各方面发展的预期目标,它是供学生学习参考使用的,可以表述为“学会……”“能够……”等。第三,学习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既要有总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也要有分步目标,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反馈。

三、注重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利用学案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对新课或复习课内容预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问题设计是“导学案”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简单地把问题罗列出来,设计成了作业题的形式,使学生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所以,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质疑性。具有质疑作用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沿着该问题展开学习活动,提出自己的设想,从而解决问题,使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当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教师不把自己的思路、观点强加给学生。

2.启发性。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自主、独立地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在实验操作、调查取证、搜集与处理各种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中,使知识、技能得到提高,在情感、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3.差异性。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的不同,注意将难易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为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个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4.新颖性。陈旧、呆板、深奥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逃避心理,所以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形式要灵活多样,结构要新鲜、新颖、简明扼要。

5.合作性。有合作价值的问题能够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能引发学生兴趣,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能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研讨和争论辨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加强学法指导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释放学生潜能”的教学理念。但同样不能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引导、指导的主体,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点拨、示范对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学法指导的核心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导学案”的编写要以教材为依据,注重创造自然的教学情境和社会实践启发学生独立自学。中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决定了中小学生学法指导必须融入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去,结合具体实际的情境,而不能就学法讲学法。其次,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强化学法的成功体验,激发动机。

合理、高效的“导学案”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组织、引导、指导的主导地位,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导学案”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两方面的误区。

(一)用“导学案”代替教案

“导学案”与教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案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处理、整合知识的指导和组织方案,更是学生探求知识、追求未来的学习策略。“导学案”则是指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它侧重于学习内容的设计。简而言之,教案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案,学案则是学生的学习方案。现实中把教案变为学案,或者省略教案,这样就忽视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使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教案的依托。因此,“导学案”不能够代替教案,教师只备“导学案”而不备教案是不可取的。现代课堂教学既要重视教案也要重视学案,教案包容学案,要突出学案的主题和分量;学案是教案的主体核心,要反映教案的主导思想和创意追求,呈示教案的精华和重点,他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既重视了教师的教也重视了学生的学,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学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

(二)用“导学案”代替教材

有的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用“导学案”,而放弃了教材,出现了“学案代替教材”的现象。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导学案”源于教材、根植于教材。“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导学案”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它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教材内容而编制出来的,“导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知识系统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分析,使之能够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教材这个基础。首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后预习教材内容;其次在预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重点、难点问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第三,回归教材,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展示的基础上,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

“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直接影响“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编制和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学,还要注重教师的导,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与课程教材结合起来,使“学”和“导”的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殿更.新课程背景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