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十篇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十篇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7:37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1

小学教育是一项重要并且规模巨大的基础工程。因为小学教育不仅和一个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有关,更重要的是关系着祖国的建设,乃至国家的兴亡。小学教育阶段是每个人开始学习知识的启蒙阶段,更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因此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良好的基础教育犹如社会主义高楼的地基,高楼之所以能高耸,是因为基石之坚固,反之,建设在沙滩之上的高楼必将坍塌,更勿论日后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了。总有一天当今在读小学的孩子们会成为世界的主人,你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未来世界的影子。因此小学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小学全面发展教育,是指针对儿童在入学后实施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教育。小学教育是面对全体儿童实施普通的基础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教育,区别于培养高层次、高科技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更不是针对定向就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小学教育着重发展少年儿童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基础的科学知识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道德水平,使之具备国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和共同的文化知识。在理解我国的教育理念背景下,为他们日后进一步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小学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保证。小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入学儿童传授最基本的科学知识、素质教育,帮助刚入学儿童学会如何做人,奠定生活、学习和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从某些方面讲,全面性教育是专业性教育的必备条件。只有确实保证小学的教育质量,才能确保学生今后的学习质量,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儿童在接受小学教育期间,正是思想、智力、能力,以及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好时期,是生活经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因此,小学教育就更要体现出其教育的全面性。

然而,目前的小学教育存在误区,如过于重视知识的教育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譬如现在的教育居然出现幼儿园上小学课,小学上初中课,初中上高中课,大学却像幼儿园那样学习做人。这个教育的怪圈,实际上体现的是小学教育的缺失。

小学教育不应忽略培养孩子们健全健康的人格。应该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健康快乐地生活,面对困难如何坚强。在为人方面,要学会如何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礼貌待人、诚实守信、遵守公共道德等。要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学做事、做学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校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点。”这也进一步突出了全面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在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成为一个首要问题,实施全面素质的教育,教育目的从应试提升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

素质教育要担负起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最起码的要求。学会做好人,最基本的就是不要在成长的路上变坏。做人是成才的基础,做不好一个人,哪怕日后在某一方面成才也变得毫无意义。做人是成才的基础,成才是做人的升华。教育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把所有知识都内化后体现出的综合能力,即创新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彰显个性的能力。每一位学生接受的知识都是相同的,但每个的学生能力、个性绝不相同。作为一线的工作者,就是要真正地落实好、执行好这种教育思想,为孩子们创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负担起素质教育中彰显学生个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

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是引导者,教育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要用道理来说服、教育学生,并非以强硬的命令或者审判的方式去定性每一个学生。只有营造出自由、宽松、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氛围,才能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

针对不同的学生更要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当发现学生有不良习惯时需要用对方法,既能起到严加管束,督促其改正的作用,又不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就是要在知识教育上进行传授、引导以及共同探讨;使学生能充分展现个性,发挥想象力,并且培养出开放进取的思维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贯彻党的思想的战略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面向全体青少年学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大力提高学生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2

一、舞蹈可以培养幼儿的情操

在我国,舞蹈艺术很早就被列入了教育传承的行列,据说在周代的时候,有一大司乐是当时宫廷制作、表演乐舞的专门机构,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舞蹈学校。古代教育家认为舞蹈与诗歌、礼仪是并列同等的,只有三者兼容,才能陶冶人的情操。

幼儿时期的孩童,刚接触事物,对事物的学习充满着好奇,并占有一定的主导性。在这个时候向幼儿开启舞蹈学习,可以从外形上来纠正儿童的不良习惯,让幼儿知道什么是挺拔、什么是自信,为今后的优美形态打下基础;更可以从内在为孩子树立性格,伴随着音乐,身体的释放和表达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使孩子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培养应该具有更高的审美修养,我一直认为,在进行幼儿舞蹈教育的时候,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教授舞蹈,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品性和修养。舞蹈教育是具备这种条件的,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孩子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认知,只有从小内外兼修,并坚持不懈,才能真正的做到陶冶情操。

(一)舞蹈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机能生长。幼儿时期,孩子正是处于身体的快速发展时期,许多不良的习惯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养成的,所以这个阶段的身体机能发展很重要,不容忽视。

在幼儿的舞蹈教育中,一般用音乐来配合孩子们的练习,完成一些简单的小舞蹈和基本的舞蹈韧带训练。科学表明,定期通过肢体的运动可以增加肌肉的均衡生长,强壮筋骨,有利于促进骨骼的循环及代谢。据统计,在同一年龄的孩子中,学习舞蹈的孩子要明显比没有学习舞蹈的孩子身高平均高出3厘米以上。

不仅仅是骨骼的生长,舞蹈对于幼儿的各个关节都有着良好的促进生长作用。例如关节的柔韧性、孩子的平衡能力和身体的协调能力,都是对孩子将来的发育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不仅可以改善孩子们不良的体态,还可以使胸腔打开,增强肺活量。在大量运动过后还有助于促进孩子的食欲,增强消化机能,提高幼儿的抵抗力。

总之,幼儿学习舞蹈对孩子的身体机能的生长有很多的好处。

二、舞蹈可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在幼儿舞蹈教育中,我一直主张让孩子随心而舞。在幼儿这个阶段,孩子本就好动和好奇,很容易对舞蹈这种身体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外之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是惊人的,在音乐的带引下,孩子们更可以将这种能力慢慢培养起来。

幼儿的创作力需要去帮助开发,在舞蹈这一艺术教育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和音乐的牵引,很容易开发出孩子们无边的创新力。例如,在幼儿舞蹈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孩子模仿她们常见的动物,不设定任何界限,孩子们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来摆出小动物的姿态等等。

拉班曾经说过:我们的全部感觉是人们独一无二的触觉(第六感官)引起的结果。舞蹈在肢体运动的同时,音乐刺激着听觉的人体感受器,由此产生的神经冲动反映到大脑,大脑依靠多种分析器共同参与作用,最后直接由动作知觉引起美感意识。所以,我们用感官运动去获得某些感觉是人们最常用也是最直接的方式。

三、舞蹈可以培养幼儿的智力

很多人认为幼儿舞蹈教育只是单纯的培养孩子兴趣,培养孩子的气质等等的表面东西,其实不然,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表面上的提高,更多应是对潜能的全方位开拓与培养。

幼儿的智力发展与运动是分不开的,以前有句老话说:调皮的孩子聪明,基本就是这个道理了。通过肢体的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工作,而身体的各个肌肉又受大脑中枢神经的驱使,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孩子进行舞蹈教育的同时,身体肌肉的运动也促进了孩子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改善和开发。

幼儿经常在舞蹈课上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因为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还属于发育的萌芽时期,一般来讲会被兴奋和好奇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在幼儿的舞蹈教育中用愉快的音乐和好玩的小舞蹈或者小游戏的形式来体现,就更得孩子的欢心,也更加起到培养幼儿智力的作用。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06-0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能否实现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定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当今高校改革的现状尚存在一些不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地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对高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定义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马克思提倡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抽象地理解,马克思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6。他认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73。因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就是人的能力、社会关系、人的需要、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目标。人的能力的发展是其获得人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人的智力和体力是人的能力的基础,同样人的能力还包括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还包括个人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等等。马克思对人的能力发展极为重视,他认为:“任何人的责任、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3]。恩格斯也曾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2]224。因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使人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恩格斯指出:“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样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要的资料”[2]330。社会实践活动满足了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也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人的需要不仅指人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同时也指人在精神层面及其他方面的需要,因而,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物质得到满足,而且精神上也要得到极大丰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的需要也将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6。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必要的阶段,即依赖人的阶段、依赖物的阶段和人自由独立全面发展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人在社会关系方面都是片面的、局部的存在,只有当社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时候,人才能摆脱对他人和对物品的依赖,全面地投入到社会交往活动中,实现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依托于现实社会,不断丰富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使自身由封闭向开放、由不充分向充分、由片面向全面的方向协调全面发展。

4.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指个人在品质、性格、兴趣、爱好、思想、情感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性。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在不断提高个人主动性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增加个人的独特性。马克思主义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

二、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也迅速发展,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更好的教育,高校教育改革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高校迅速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当前的高校教育改革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高校教育理念对个人全面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培养不足、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脱节这三个方面。

1.高校教育理念对个人全面发展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教育理念和传统教育方式的转变是比较漫长的过程。传统的教育理念,突出了理论知识在高校教育中的比重,而忽视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只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需求,致使一些高校学生的发展十分片面。高校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传授社会生产生活经验和思想文化等,以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培养不足。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不足,体现了高校教育在学生培养方面未能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不能满足个人能力的需求。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个人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职业素质能力不足,则会在毕业找工作时屡屡遭受挫折和失败。因此高校教育应重视个人能力的发展,加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个人职业素质能力。

3.高校教育的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脱节。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社会实际活动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当前国内的多数高校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培养,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平台,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导致很多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缺少社会实践知识,不能使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因此高校教育应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课程内容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目的和归宿,对高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教育改革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在教育改革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充分重视人的个性,充分体现人的价值,确立人的主导地位。这样才能够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丰富提高个人能力、满足个人需要、发展个人关系、完善独立个性,才能够使人在教育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教育内容方面应丰富多彩,注重个人全面培养。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在重要位置,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复合型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单一地接受书本理论知识,而忽视了个人能力、需求、社会关系和个性方面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单向度的人才,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应该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培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3.教育方式应当多样化,注重实践教学。在教育方式上,当前高校的教育方式多以课堂灌输为主,而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培养学生的主体个性、主体精神以及主体人格,因而仅有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使传统的高校教育方式向现代化的高校教育方式转变,使单纯的单向课堂灌输转变为双向的师生互动交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交互式、渗透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获得新知,让学生成为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体,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育应当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还有人的需要、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因而,高校不能仅仅进行理论知识的传输,还应该进行各种各类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知识获取过程中的快乐,唤起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更好地全面发展。

4.尊重学生的个性。如上所述,人的个性是指个人在品质、性格、兴趣、爱好、思想、情感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欣赏学生的才能,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一个舒适、自由、乐观、开放的环境中不断成长,不断全面发展。高校在教育学生方面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正确看待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实施个性化教育,这样才能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5.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现代化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高校只有在教育改革中深入了解学生,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才能使学生得到激励,受到鼓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来确定和完成更高的目标;也只有满足了学生的正当需求,才能够创造出一个和谐、稳定、健康、向上的环境。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含丰富的内涵,是科学的、实践的,当前的高校教育改革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校教育改革必然能朝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开拓创新,继而不断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最终不断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3.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4

论文关键词:小教专业;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教育理念

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服务,为教师的自身发展服务,这是当代师范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师范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师范教育小教专业如何实现其特有的功能,首要一条是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这是小教专业发展的命脉,也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对“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教师教育理念的诠释

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师范生、全面提高其素质与能力、使其特质潜能充分发展的教育。

第一,师范教育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师范生的智能水平差异和智能发展方向不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培养不同层级、不同学科发展方向的教师。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目标上按照胜任为本、能力为本、专家为本的三种类型教师培养。即:①胜任为本:每个师范生毕业后都能胜任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②能力为本: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外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其中一部分毕业生能成为双语为本、信息技术整合为本的教师;③专家为本:按照高起点、研究型的目标,为造就基础教育认可的教育教学专家打好基础。

第二、师范教育要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师范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纪素质;具有宽厚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国际有关方面的知识;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人际交往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与创业能力,适应教师专业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师范教育注重师范生主体的多样性、异质性和发展性进行个性化教育。挖掘其潜在特质,发展良好个性与特长,使其人尽其才。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师范生的智能优势,坚持以综合培养为主,兼顾学科方向培养,宏观上可分为中文与社会方向、数学与科学方向、外语方向、艺术(音乐美术)方向、计算机方向、体育与心理健康方向、双语教学方向等等,以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人才理念趋同化的特点日益突出,教育变革极为深刻,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共同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师范教育小教专业确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的灵魂与根本。

1.“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与世界性人才需求变化相适应

2l世纪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着共同的课题和危机,其解决需要全球合作、多角度合作,需要大批通识型与专业型兼容,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合作能力兼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兼有的发展型人才。同时,全球化时代个人生存发展同样需要具备多种能力。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呼唤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小学教育是重要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迫切需要培养素质复合、结构优化、能力全面、个性鲜明、具有时代教育理念的小学师资队伍。

2.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以课程改革为载体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启动。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时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课程目标将从单一走向多元;课程设置体现综合化、弹性化和多样化;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交叉综合,注重反映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教师开发与学生经验;师生关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互动,采用现代化手段,注重学生的探究意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迫切需要教师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时念,做到素质复合、知识复合、能力复合,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师范教育在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同时,还应该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示范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辐射和促进本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师范教育这一重要功能要求其必须率先树立时代教育理念,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适应社会发展与人事制度变革的需要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全面实施。村镇学校合并、教师缩编分流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同时教育市场的开放化,促使教师的岗位竞争日趋激烈,岗位流动日益频繁,教师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小学教师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这一改革现实要求教师个体必须具备宽厚的知识底蕴、高强的现代教学能力与创业能力,增强自己对教学岗位的适应力及社会适应力,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综观国内外现实使我们认识到,小教专业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自身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一理念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教育本质论的内涵。

三、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教师教育的基本途径

1.确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对接,与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理念

构建多元的现代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课程设置由通识课程、学科方向课程、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四部分组成。加强必修课的拓展与整合,构建师范生必备的素质结构;增加选修课的类别与科目,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的选择性;强化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注重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增强师范生对基础教育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树立整合性、现实性、适用性、实践性,传承性与创新性共显的教材建设理念

在按比例采用部级教材和省编教材同时,注重本校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和学生要成为教材的共同开发者与创造者,在引进开发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上都要体现教材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对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成果的载人,对学生经验的关注,反映地方与学校特色,突出实践环节。满足基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需要。

3.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

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师生观,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者、促进者和领路人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现代教学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积极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科学开展动态式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科发展方向的差异,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冒尖,兼顾学困生,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体现规定性、适应性、发展性的个别化教学特点。

其次,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实现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的转换,从知识教学向能力教学的转换。注重学生探究意识与探究技能、思维的独特性与发散性、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积极开拓主动发展式教学途径,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与选择性。支持学生根据不同兴趣爱好和智力优势,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时空和方法,促进其主动发展。

同时,实施自学辅导式教学,突显学生主体,增大学生探索、研究的空间和自由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4.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为学生创设成长的政治环境,优化的学习环境,广阔的发展环境

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设潜伏、弥漫、浸染于校园并体现学校深层目的精神氛围,增强德育生态的支撑力,引导学校的文化主流,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师德素养、团队意识、创业素质、审美情趣及学术品格。通过学生个体与他人、与环境、与文化的对话,实现师生期望相容,互激共振,养成具有持久效应的思维、情感及行为方式。

培育反映不同教育取向的环境文化载体。注重学校物质景观的审美设计,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和生活行为的熏陶与导引,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各种舞台,开通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和创造力,实现个人智能与集体智能互动,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全面提高,使其个性与特长充分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辅导等各种渠道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学生创业发展提供意志品质上的支持。

5.实行教育疏导与开放式管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实行分层教育管理。注重教育的内化作用,做到德育内容层次化、生活化,德育方式多样化、心理化。加强对学生自主、自律、自立和选择能力的培养,根据层次教育的不同阶段逐步实行开放式管理,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学校提供优化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自主支配时间,自主选择与利用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6.构建多元的、动态的、激励的、发展的现代评价体系

在指导思想上,淡化评价的甄另功能,使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的不断改进,真正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反馈性、服务。

在方法和手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多元评价主体广泛参与的评价格局。注重过程评价,定性与定量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学生自评与他评,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互交叉,以增强教育评价的客观性与可信度。

在评价标准上,正视学生主体的多样性、异质性、不成熟性和发展性,承认学生个体在发展方向与水平上的差异,制定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亮点,增强自信,克服偏差,发展个体优势。体现评价的客观、动态、包容、激励等人文关怀。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5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重大发展与突破,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践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与全面规范建设的“四性”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和对发展方略的总体部署,其包含三个基本要点,即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发展观。

科学发展与全面规范是安徽烟草商业现阶段的重点与主题。问局长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指出:随着组织转型战略的深入推进,全面规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全面规范的涵义具体表现在全面规范的系统性、文化性、创新性和主动性。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不仅为安徽烟草商业推动全面规范,促进企业组织战略转型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引,同时提供了方法和举措上的具体实践指导。安徽烟草商业在推动全面规范,促进企业组织战略转型的同时将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而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也将不断推动全面规范,促进企业组织战略转型。因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全面规范建设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检验全面规范建设成败的试金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一柄双刃剑,它使得行业广大干部员工在接受约束与监督的同时,也享受着由此而带来的滋润与呵护。全面规范的主动性表现在既要有规范的压力,也要有规范的动力;既要强化规范的执行,更要形成规范的自觉。要在充分认识全面规范重要性的基础上,增强主动规范、自觉规范意识。全面规范的文化性则重点强调文化的软约束和文化的软环境,是软件的规范。要做到既靠组织和制度来约束人、激励人,又注重通过企业文化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凝聚人、感染人,两者不可或缺。法律、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必须以人为本。全面规范所强调的主动性与文化性正是以人为本的最充分的体现。

(二)全面规范的创新性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规范要求我们不能仅仅从当前需要和利益出发思考规范建设问题,全面规范的创新性要求我们不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要自以为是、固步自封,全面规范与创新精神不是背道而驰、尖锐对立,而是相互统一、互相促进的。规范说到底就是一种对事物规律的认知,创新能够为认知的深入和规范的完善提供新的依据,使得规范与时俱进。要在全面规范的前提下,支持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积极性,保护知难而进、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广大干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内在动力。只有在全面规范建设中确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思维方式,全面规范建设就能为行业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全面规范的系统性突出了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全面规范涵盖了企业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行为操作、企业文化等多个层面,涉及烟草农工商供应链的各个方面,是对全省系统经济运行、市场管理、卷烟营销、内部管理、基础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全面规范和统一。既强调内部管理的规范、又强调外部环境的规范。全面规范只有内在统一、整体和谐、互动互补才能促进行业协调发展,实现组织转型。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6

一、推进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特征的一个重要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布,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自南发展”的“联合体”。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人不成其为人,因此“必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未来的新社会必须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发展人的主体性,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从而使人从各种依附关系中彻底解放出来,“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同志在阐述“三个代表”的内涵时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实现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一论述不仅指明了我们的一切工作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指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繁荣先进文化。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进一步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与主体性的关系,他指出:“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也就是说,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也只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就是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辩证统一。“三个代表”关于人的主体性和人全面发展的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最高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最高目的。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他同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同志的重要讲话不仅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和最高目标,而且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来展开。因此,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推进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所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它是相对于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这一对关系范畴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作为主体,将教育对象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教育对象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培育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促进教育对象自南而全面的发展。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三个代表”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是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工作对象获得生命的意义和心灵的解放,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培育教育对象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完善的人格和完美的德性,具有自尊、自主、自强、自律的意识,使他们成为生气勃勃、具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主体。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与“三个代表”所要求的“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相吻合。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当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充分发挥、个体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时,社会整体的价值才有可能充分实现。当然,个体价值的实现不能以牺牲社会整体价值为代价。因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处理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关系时,要把个体价值放在重要的地位考虑,重视个体内在价值发展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社会发展价值的实现。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尊重教育对象的独立人格,尊重教育对象的自身价值,尊重教育对象的生命尊严和思想感情。这一原则体现了“三个代表”关于“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体”,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情为民所系”等重要思想。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符合“三个代表”关于“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思想的要求。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即根据教育对象主体发展的需要和思想实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双向认知,互动、互补的民主平等的交流活动,通过环境对教育对象的感染以及切实解决好教育对象所面临的实际网难等方法,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使教育对象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对自己对社会富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体,最终实现主体的自我教育。

当然,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弘扬人的主体性,绝不是提倡极端个人主义的张扬和无视社

会责任的自我本能的发泄。它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启发、引导和帮助工作对象确立主体意识,承担主体责任,谋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与和谐,最终促进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认真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推进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指南,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改变传统的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牢固确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加快实现从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到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

不可否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长一个时期坚持的是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工作方法。在这种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主体,被教育者只是被当作客体加以训练。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而不是致力于人自身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它的价值追求的是社会价值,而不是人本身的价值。它的方法是简单灌输,通过主客体之间单向命令式的活动过程,使教育对象转变思想,提高觉悟,最终服从服务于社会(集体)的需要。因此,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个体与社会对立起来,忽视个体生命的意义、个体存在的价值、个体发展的需要,忽视个体主体性、能动性及创造性的培育和发展,其结果是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塑造出来的人更多地具有“共性”而缺乏个性,更多地具有依赖性而缺乏自主性,更多地具有惰性而缺乏创造性,这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改进,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显得疲惫和无奈。其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真正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要求与时俱进,把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高目的。因此,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快推进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指标

中图分类号:B08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8/09-0064-04

作者简介:万资姿(1980-),女,湖南湘潭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学、文化哲学。

毋庸置疑,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且一直以来都是“人”的研究与“发展”的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在当代中国,这一问题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和最高价值目标。客观地讲,以往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或者停留在理论论证层面,相关的实证、定性研究比较少。因此,基于理论深化和社会实践的双重需要,为了进一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我们有必要开展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事实上,当我们探寻世界上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时,需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评价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什么标准与人的“全面发展”真正相关?对此,在理论研究中,可以假定有一个足够全面的清单来表现人的全面发展,然后从实际出发,列出这个清单应当包括的最基本的条件和方面,再逐步扩展到有统计资料的更多项目。由此可见,从理论到实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不仅有极大的必要,而且有可能的描述空间。

一、人的全面发展研究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历史过程的客观性或规律性并不与历史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相对立,恰恰相反,“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人的“目的”即“理想性要求”规范校正人的历史活动,从而使人的历史活动成为实现人自己的目的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的意义在于其目的性作用。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则是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对自身发展目标认识的演进不断深化和明确的。

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资料的不断积累和社会管理制度的不断优化带来人的主体性的空前增加。可以说,今天的中国人拥有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以来作为人的最广阔的发展外延。人的全面发展不再是简单由地GDp的增长或是一些社会指标的提高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各方面条件协调发展的过程。如此一来,如何认识人的全面发展与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怎样将各种条件纳入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来,都是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人的全面发展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分不开的。“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转变可谓是发展经济学思想的根本转变,纯粹的“经济发展”向全面的“社会发展”的演变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进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以人为本”的新世纪的时代要求。于是,不少研究者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行为动机及最终目标都将聚焦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上。

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理论界对此已经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发展才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在理论上,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们所面临的这些重要问题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测量和评估问题。他们需要知道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们发展得怎么样?需要知道提出这个问题真正涉及到哪些因素?因此,为了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使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有必要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加以系统讨论的基础上,给予定量化、指标化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明确地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理念。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五个统筹,并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3],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4]。这就是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人类远大目标,在当代中国已从过去的价值理念层面逐渐转变为社会的客观要求和现实呼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对当代中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进行全面的监测和评估,成为了我国社会科学界和政府决策部门当前一项极为重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然而,目前理论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还是局限于理论层面的定性研究,尚未进行详细而准确的定量分析。虽然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科研机构已提出了很多与人的发展相关的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体系),但得到公认或很好使用的却很少。纵观现有的各种与人的发展相关的指标(体系),我们必须看到,在直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方面,结合我国实际开展的具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不多,在某些方面也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指导。

开展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既有一般原因,又有特殊原因。一般原因就是我们已经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指标研究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指标及其体系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展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的必要途径。特殊原因是指我们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研究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不仅需要定性的说明和论证,也需要定量的描述和解释。很显然,人的全面发展指标及其体系的研究有助于做到这一点。

二、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标志着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范式转换

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宏大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通过借鉴、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必将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引向深入。由此一来,开展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了。

事实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对客观现实系统的主观抽象和模拟,是测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既可作为进程中的发展目标,又可作为发展中的阶段性评价标准,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和阶段的统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外在的、操作的表现形式。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就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建设确定具体的奋斗目标,藉此,人的全面发展也由感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使人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其内涵和实质。这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阶段进入可操作性阶段的前提,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范式转换,进一步推进并深化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而且还将为全面监控、评价和预测我国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尽早发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提供可资借鉴的衡量标准和决策依据。

作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进程中不是孤立独行的,势必要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和制度,等等。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必定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与人自身内在的能力、机会、选择协调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各方面同步发展的关系,根据社会各因素的发展现状,协调人的发展事业,量身制定未来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和规划。而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人的全面发展指标定量化研究则更可以较为具体、清晰地显示出我国当代各主要社会群体在走向自由和平等发展方面究竟达到了哪一个层面?主要问题究竟在哪里?这样就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抓住关键所在,实现突破性的发展。这种研究不但可以为我国政府制定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及政策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撑,也在于为了研究和探索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为了解决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出现的规律性问题。

此外,指标设计中的相关主观幸福指标可以在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建构方面作出探索,可以为动态地把握我国公众的民意走向提供一种重要的指示器,可以为评价我国人们的精神状态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工具。而涉及的相关数据比较与分析也将为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状况提供参考。

由此可以看出,构建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是我国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重新认识和构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框架意义非凡。

三、国内外相关指标研究对构建我国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具有程序上的优先性

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研究,需要我们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获得启发。这些阶段性研究的成果是开启下一步研究的基础,对于构建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具有程序上的优先性。

纵观国内外各种与人的发展相关的指标体系及其发展,可以发现,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发展上存在一些共性:

首先,从发展进程看,各种指标及体系不断丰富了人的发展内涵,反映在指标上则表现为发展指标及其体系越来越全面、复杂。例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设计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Developmentindex,HDi)(国内也有“人文发展指数”、“人的发展指数”等其它译法,此处采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译法)只是把根据购买力平价汇率(ppp)计算的人均GDp当作参考指标之一,另外3个指标分别是:出生时预期寿命、成年人识字率、从小学到大学综合毛入学率。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一份由该机构委托独立的专家组所撰写的《人类发展报告》。其中,“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名成为比较国别之间人民生活真实状况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主要“从人本身出发”,尽量全方位地反映人民生活,而不是像GDp仅反映经济发展方面的状况。此后,各项指标及其体系越来越复杂和全面。

其次,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的指标及体系的发展随着发展观的演进相应推进。从以物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观占主导地位所决定的单一经济指标,到从实际出发的现实发展观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所引导的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相结合的衡量方法(如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thephysicalQualityofLifeindex)、aSHa指标(americanSocialHealthassociationindex)[5]、社会进步指数(indexofSocialprogressiSp)[6]和人类发展指数HDi,等等),继而到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下所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体系(如千年发展目标[7]、国内发展指数(measureofDomesticprogress,mDp)[8]、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再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所指导下的侧重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相关幸福指标和和谐社会指标的建构,都说明了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的各大指标变革经历了一个从独尊经济指标,到强调综合指标,再进入关注人文指标这样一个发展历程。这种转变从认识上讲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解由片面到全面的转变过程。

最后,尽管以上各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人的发展水平时是有效的,但无法评价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因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因此,立足于上述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指标体系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既要看到已有研究的优势和长处,又不能忽视各种指标的不足与局限;既要积极汲取和借鉴近年国际社会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各种目标指数的最新探索,同时,又要认真分析并指明这些指标尚没有侧重反映的方面;进而,对于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建构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的总体构思以及基本框架,得出某种可供实践和讨论的框架性东西。

四、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研究需要集中解决的重要问题

开展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还需要在系统思考下明晰进一步研究的任务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有必要事先说明几个问题: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应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但并不妨碍我们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提出特定的具体目标。不仅如此,长远目标还必须通过阶段性目标表现出来。只要每一阶段的目标都朝着长远目标发展,形成一个内在联系的目标体系,那二者就不是矛盾的,不存在谁否定谁的问题。例如,我们提出的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就可视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长远目标的阶段化和具体化。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其性质、服务对象和目的都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有所不同,它的基本性质是维护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基本上消灭了根本对立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权、维护团结、保护自然、共建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新价值理念;营造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美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社会建设局面”[9]。基于这一新目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构建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我们将着重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关系,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含义,而不是过多地讨论这一发展在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段理论中的表现和实现问题。第三,考虑到研究的主要目的,要着重讨论指标体系的联系和意义。当然,这是我们探讨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之一。

因此,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笔者认为当前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的全面发展状况,要着眼于宏观层面指标体系的构建。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要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随着社会变迁进行调整,从而赋予人的全面发展新的内容。与此同时,指标体系要基本涵盖外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条件,内部能力、机会、选择等条件以及主观幸福感等主要方面,全面反映人的全面发展状况。最后,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包含符合一般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通用性指标,也要纳入反映我国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特征的特色指标,即设置指标体系时要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其他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构建符合我国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实际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2.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3-10-22.

[4].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5:850.

[5]americanSocialHealthassociation.Http://省略.

[6]李晶.人类发展的测度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70-71.

[7]Unitednations,indicatorsformonitoringthemillenniumDevelopmentGoals,nY:Un,2003.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8

论文摘要: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在批判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状况中建立起来的,它包含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内容和实现条件,对于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人的建设仍然具有指导盒义。我们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加强当代中国人的建设,就是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科学人才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公民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实施个性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和全球价值。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它虽然是在批判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状况中建立起来的,但对于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人的建设实践来说,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价值。

    马克思针对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中因社会分工而导致的工人畸形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并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马克思重点考察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实现途径。

    马克思所谈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畸形发展和片面发展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活动和关系的整体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面性,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共产主义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发展涵义决定了人的发展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等主要内容。因为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于劳动之中,所以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包括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能力、现实能力和潜力。马克思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谈得最多的还是人的体力和智力。他在《资本论》中谈到:“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那里虽然包括许多内容,但主要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马克思还注重人的潜力的发展,他说道:人通过劳动改变身外的自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潜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实际上,人的潜力既包括人的自然力也包括人的社会能力。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自主性,也就是使人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发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充分显示自已的才智,服务于社会和他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还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说明了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最后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与人的个性发展分不,开的,在一定意义上说,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为“自由个性”服务的。·所谓个性发展就是指发展个人的主体性,即个人特有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等的充分自由发展。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就是社会关系、交往条件与个人相适应,个人对社会有自主性;“偶然的个人”就是社会关系、交往条件与个人不相适应,个人对社会关系没有自主性。

    在考察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及其内容的基础上,马克思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现实条件。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因为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保证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实现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完善和更替,使人的社会关系全面生成和高度丰富起来;也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消灭旧的分工和阶级,实现“自由个性”的发展。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生产力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也包括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及其运用,必然是劳动时间的缩短和“自由时间”的延长,而这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指出:“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取决于高度发展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来自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他指出,工人之所以片面地畸形地发展,生产力是根本原因,而生产关系则是直接原因。因此,要改变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奴役,减轻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就必须改变其生产关系,废除私有制,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还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才能实现。教育是传递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手段,是培养人的一种途径。“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要获得知识、掌握生产技能,成为熟练的劳动力,必须经过训练。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达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教育只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人自身的活动才是个人发展的内部原因。没有个体的积极活动,就谈不上个人的发展。在人们的各种活动中,实践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既改造客体也改造主体,既创造客体价值也提高主体素质,促进人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实践活动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生产者自身,锻炼出新的品质,“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主体自身的素质,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步骤。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是使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权利和生存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的目标,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人的建设,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推进人的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把握好如下几点。

    1.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科学人才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就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不仅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把人作为发展的终极目的,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前提在于摒弃片面的发展观,摒弃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速度为中心”,把发展理解为单纯的gdp的增长等片面发展观。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辩证地理解发展问题: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等于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唯gdp不等于不重视gdp,全面发展不等于没有重点、协调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可持续发展不等于现阶段无所作为,统筹兼顾不等于放慢发展速度。与此同时,还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矫正把政绩简单理解为经济发展,甚至把发展错误地理解为上项目、铺摊子,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观念。正确政绩观的实质就是维护人民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确的政绩观就是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的最高目的,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价值指向。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就是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3.全面加强公民能力建设。在当代中国全面加强公民能力建设,必须妥善解决如下问题。第一,要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最根本能力。江泽民同志早就探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我国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之林,必须大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就是要大力开展个性教育和素质教育;第二,要注重人才潜力的挖掘。人的能力分现实力和潜力。在人才能力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人的现实能力的培养和使用,又要注重人的潜在能力的挖掘。第三,要注重人才意志力的培养。坚强的意志是人才成就辉煌事业的根本。磨练意志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把意志力的培养作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大事来抓,使我们各行各业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高尚的品格,而且具有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真正成为经得起考验、经得起挫折、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一代新人。第四,要注重人才身体素质的增强。“德智皆寄于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时代,身体素质之于人们的成功尤显重要。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才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其身体素质的增强。第五,要加强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全面小康建设的题中的应有之义,必须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当前,尤其要重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9

论文摘要: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在批判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状况中建立起来的,它包含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内容和实现条件,对于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人的建设仍然具有指导盒义。我们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加强当代中国人的建设,就是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科学人才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公民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实施个性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和全球价值。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它虽然是在批判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状况中建立起来的,但对于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人的建设实践来说,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价值。

马克思针对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中因社会分工而导致的工人畸形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并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马克思重点考察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实现途径。

马克思所谈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畸形发展和片面发展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活动和关系的整体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面性,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共产主义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发展涵义决定了人的发展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等主要内容。因为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于劳动之中,所以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包括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能力、现实能力和潜力。马克思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谈得最多的还是人的体力和智力。他在《资本论》中谈到:“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那里虽然包括许多内容,但主要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马克思还注重人的潜力的发展,他说道:人通过劳动改变身外的自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潜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实际上,人的潜力既包括人的自然力也包括人的社会能力。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自主性,也就是使人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发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充分显示自已的才智,服务于社会和他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还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说明了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最后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与人的个性发展分不,开的,在一定意义上说,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都是为“自由个性”服务的。·所谓个性发展就是指发展个人的主体性,即个人特有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等的充分自由发展。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就是社会关系、交往条件与个人相适应,个人对社会有自主性;“偶然的个人”就是社会关系、交往条件与个人不相适应,个人对社会关系没有自主性。

在考察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及其内容的基础上,马克思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现实条件。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因为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保证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实现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完善和更替,使人的社会关系全面生成和高度丰富起来;也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消灭旧的分工和阶级,实现“自由个性”的发展。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生产力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也包括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及其运用,必然是劳动时间的缩短和“自由时间”的延长,而这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指出:“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取决于高度发展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来自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他指出,工人之所以片面地畸形地发展,生产力是根本原因,而生产关系则是直接原因。因此,要改变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奴役,减轻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就必须改变其生产关系,废除私有制,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还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才能实现。教育是传递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手段,是培养人的一种途径。“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要获得知识、掌握生产技能,成为熟练的劳动力,必须经过训练。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达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教育只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人自身的活动才是个人发展的内部原因。没有个体的积极活动,就谈不上个人的发展。在人们的各种活动中,实践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既改造客体也改造主体,既创造客体价值也提高主体素质,促进人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实践活动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生产者自身,锻炼出新的品质,“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主体自身的素质,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步骤。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是使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权利和生存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的目标,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人的建设,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推进人的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把握好如下几点。

1.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科学人才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就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不仅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把人作为发展的终极目的,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前提在于摒弃片面的发展观,摒弃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速度为中心”,把发展理解为单纯的gdp的增长等片面发展观。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辩证地理解发展问题: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等于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唯gdp不等于不重视gdp,全面发展不等于没有重点、协调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可持续发展不等于现阶段无所作为,统筹兼顾不等于放慢发展速度。与此同时,还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矫正把政绩简单理解为经济发展,甚至把发展错误地理解为上项目、铺摊子,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观念。正确政绩观的实质就是维护人民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确的政绩观就是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的最高目的,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价值指向。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就是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3.全面加强公民能力建设。在当代中国全面加强公民能力建设,必须妥善解决如下问题。第一,要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最根本能力。同志早就探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我国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之林,必须大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就是要大力开展个性教育和素质教育;第二,要注重人才潜力的挖掘。人的能力分现实力和潜力。在人才能力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人的现实能力的培养和使用,又要注重人的潜在能力的挖掘。第三,要注重人才意志力的培养。坚强的意志是人才成就辉煌事业的根本。磨练意志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把意志力的培养作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大事来抓,使我们各行各业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高尚的品格,而且具有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真正成为经得起考验、经得起挫折、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一代新人。第四,要注重人才身体素质的增强。“德智皆寄于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时代,身体素质之于人们的成功尤显重要。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才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其身体素质的增强。第五,要加强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全面小康建设的题中的应有之义,必须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当前,尤其要重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10

论文关键词:全面发展;一技之长

一、全面发展的含义及认识误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一,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用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这种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第二,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第三,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第四,指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等等。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诸方面正常、健全、和谐发展。学校不能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美育和体育。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使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健全人格的塑造,在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均衡发展,更不等于学生学习成绩门门优秀。在未来社会中,全面发展并且学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其社会适应性和生存竞争能力更强,发展潜力和成功几率也最大。学有所长,业有所专,人人有一技之长,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人的智力结构,通常有很大差异。学生不可能对每门学科都学得很好,或长于文史,或长于数理,或长于制作,或长于艺术,这是正常的情况。人无全才,如果只限于、忙于“补短”,则必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扬长”。“全面发展”不等于“统一规格”,求全责备有可能导致平庸。

二、“一技之长”含义

“一技之长”词典的解释是指有某种技能或特长。“一技之长”是个性发展的范畴,也即是能力发展的表现。现今社会里,大多数人都在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去换取需要的资源或物质,如熟知法律的律师,懂财务的会计,会推销自己的销售人员,美容技艺好的美容师,篮球打得好的篮球教练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技之长是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学识不在博而在于精,什么都知道往往流于泛泛之谈(但也不排除少数博闻强识之人)。对于学生来说,“一技之长”是指在专业领域方面有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长。如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说”的特长或有“写”的特长;学音乐艺术专业的。有“弹”的特长或“唱”、“跳”、“吹”、“拉”的特长等。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当今社会所呈现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和残酷。要想在当今社会有立足之地,掌握一技之长显得尤为重要。

(一)一技之长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难点。重视培养发挥学生个体的“一技之长”,对于不同专业发展的学生,应有不同的知识结构,重视学生在学科或某专业领域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并加以引导和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提高。这是因为“人的能力具有个别差异的。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教育者只有了解各个学生能力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水平,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引导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还因为“能力质的差异表现在各个人可能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表现在完成同一活动时不同的人可能以极不相同的能力结合为基础。”由于学生先天的秉赋参差不齐,后天的成长和接受事物的兴趣能力等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学生中,可以看到明显地表现出音乐、美术、的才能,有的善于表演、唱歌,有的善于绘画,有的长于写作。有的在体育方面显露出突出的能力,有的有短跑、长跑的能力,有的有跳高、跳远等特殊能力,有的在几方面都很突出。如此等等,这就是学生在特殊能力上的个别差异。对于这些表现在某一学科领域里表现出来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就要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一技之长”潜力挖掘出来,使他们进一步发挥这种特长。这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二)一技之长有利于学生求生存和发展。无数事实证明: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基本上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例如:艺术、体育等领域里单项突出有某一方面特长的,这样的出类拔萃的人才是举不胜举的。还有在其他领域里那些有“说”和“写”的特长,或者在理工、医、农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毕业后都在各个行业脱颖而出。高职高专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教育具有不可比的劣势,但也有自已的优势。新时期的发展,对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对高职高专生而言,毕业就业的压力相对更大。然而,从近几年毕业就业的事实来看,那些具有一技之长的高职高专生,不仅成了用人单位的首选对象,而且有的已经在行政或事业单位工作了几年的也自动辞职,自己去创业发展了。事实证明,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要想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侧重培养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这样一种教学改革尝试,有利于学生自已的生存和发展。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一)家庭和学校一定要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找自己的兴趣点。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培养学生中的作用。

(二)学生在找准自己的兴趣点之后,就要确立目标,坚守信念。一旦发现自己的兴趣之所在,就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另外,即使一个人在某方面很有天赋,在学习一技之长的过程中遭遇困难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一定要坚守信念,不为困难和失败所击败,一如既往。中国台球神童丁俊辉从8岁半开始接触台球,13岁获亚洲邀请赛冠军,15岁获亚锦赛冠军,他改写了中国在亚运会台球项目上没有金牌的历史。台前瞩目的他在训练中惜时如金,坚持刻苦训练,每天的训练都要超过8小时。

(三)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培养一技之长的过程中,只有创新能让学生的一技之长向更高层次的一己之长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美国教育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型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循五个原则:“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念;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给学生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托兰斯的论述既从教育教学的具体工作角度指出了创造型教师的内涵,同时也说明了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个性学习观念和创造能力等重要性。这五个原则,值得我们教育者借鉴。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当今社会,大学生毕业以后就业难问题突出。我们不时看到有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到技校学技术的新闻。笔者认为不能将所学变为所用是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掌握一技之长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一技之长之技也并非狭义上的技术和技能,而是将理论性的东西转化为具体应用能力的体现。

四、坚持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的和谐统一

《高等教育法》第四条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条又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的精神,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的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在当前大力探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及教学改革中,高职高专教学对侧重培养学生个体“学有专长”,在思想认识上,似乎还有些模糊。我想如果能正确理解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胡锦涛同志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13日)精神,敢于和善于侧重培养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对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