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会安全管理十篇社会安全管理十篇

社会安全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8:09

社会安全管理篇1

新闻传媒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人民的利益表达的使命,必须发声、发语。社会管理中要重视和发挥新闻传媒的社会利益表达作用,社会管理主体对新闻媒体应加以正确引导。新闻媒体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基层,针对人民的正当利益诉求,正确理性的表达,采用平民化的视角,给予人文关怀。重视对突发事件的深入报道,对突发事件的解决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促使社会问题解决和社会矛盾的化解。新闻媒体要倾听人民的利益心声,为人民的利益发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高利益协调功能并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完善矛盾调处机制

基层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石。社会转型期间基层社会矛盾凸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政府征地过程中的矛盾、城市规划中的拆迁、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的不公平等等,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妥善解决基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加强处理社会矛盾的组织领导

在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的基础上,加强处理社会矛盾的组织领导,增强社会矛盾处理的意识。强化思想认识,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在领导精力、组织保证、力量投放均加大倾斜力度,切实增强处理好社会矛盾的责任感。要把处理好社会矛盾作为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的重要手段加以推进,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全力推进。完善社会矛盾处理组织设置,坚持以人为本的处理原则,努力搭建处理社会矛盾的平台,强化组织的处理职能。

2.完善社会矛盾调处的保障制度

科学划分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矛盾类型,制定出台相关的制度、法规,明确各种矛盾处理的程序方法,为处理社会矛盾提供制度支持;加大处理社会矛盾的财力支持,为矛盾处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强社会矛盾处理的队伍建设,吸纳政治觉悟高、擅长做群众工作的人,为矛盾处理增加人力支持。另外,在处理社会矛盾时,坚持思想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社会矛盾,不能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综合运用多种处理办法,了解掌握群众的生活实际和想法,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防止事件演变为影响社会安定的恶性事件。

三、建立柔性维稳机制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存在两种维稳方式。一种是刚性维稳,即针对严重的违法犯罪活动而采取的强硬的打击手段,维护社会安定秩序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柔性维稳,即针对人民内部矛盾而采取民主温和手段,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管理中的柔性管理手段,较之刚性管理手段更能收到成效。正如老子所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道德经》)尤其在市场化条件下,为增强社会管理的韧性,增进管理服务的厚度,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时,必须建立柔性维稳机制。

1.转变传统维稳思维,树立柔性维稳思维

传统维稳过程中,政府加大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维稳,但是矛盾数量有增无减依旧升级,维稳局面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尴尬境地。这是由于传统的维稳思维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跟不上社会的新发展和新形势,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要求。针对新时期社会管理中的新矛盾,我们需要转变稳定压倒一切的维稳思维,树立柔性维稳思维。不仅在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的工作下功夫,还要从政策制定层面化解社会矛盾,让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末端。(本文来自于《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简介详见。)

2.实现维稳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

社会安全管理篇2

【关键词】社区护理;静脉输液;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10-02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卫生社区服务医生护士,直接进入家庭服务,为广大居民带来了诸多便捷,深受病人及其家属的欢迎,逐渐成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家庭输液的工作量逐年在上升,家庭输液又成为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我国社区护理力量相对薄弱,如果在输液过程中管理不到位就会出行各种不安全因素,引发各种矛盾和纠纷[1]。为确保家庭输液护理工作安全,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对预防家庭输液风险应有正确的评估,同时应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2008年以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家庭输液1124例次,无一例发生输液反应或护患纠纷。现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家庭输液的安全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1家庭静脉输液治疗的主要对象

家庭输液的对象必须是我社区卫生服务站辖区内居民中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脑血管后遗症,肿瘤晚期,临终关怀病人等。一般病员如果有自理活动能力或年轻患者,一般不提倡家庭输液。如果病人要求出诊,应尽量讲明输液的风险性动员他们到医院治疗。

2家庭输液前应准备的相关内容

由于输液的环境是家庭,可能有预测不到的事情发生,安全系数比医院小,风险大[2]。因此,应高度重视家庭输液的风险性,为降低风险,家庭输液护理制度规定如下。

2.1签订家庭输液治疗协议书凡输液患者,我们在办好常规的手续后,均与患者及家属签订一份家庭输液协议书,一式两份、一份交患者、一份留在医院存档。一年后销毁。

2.2电话联系必须有陪护社区护士接到家庭输液注射证明单后,首先进行电话联系,要求陪护家属必须是有自理能力的健康人,确认家中留有陪护后约定上门时间。这些人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反应敏感,并能及时电告,或者能及时应对。

2.3认真进行护理安全告知护士必须向陪伴的家属详细交代各种输液反应症状,注意观察点滴是否通畅,针头有无脱出,注射部位液体有无外溢等。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

3社区护理人员要求及培训

3.1护理部严格按照要求,指派合适的护理人员进行家庭输液的护理工作,被指派的护理人员应有国家护士职业资格并注册;通过地(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岗位培训;应具有在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经历[3]。社区护理工作是有相对独立性,任何工作有时需要独立完成。上门服务对象多是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壁弹性差。细而易滑或皮下脂肪层厚且松软,造成穿刺上有一定难度,所以护士要求业务技术过硬,工作责任心强,尽可能一针见血,减少患者痛苦,选择穿刺部位也很重要,尽量避免关节易活动处,必要时用小夹板固定。

3.2健全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对社区护理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4]。护理部根据相关要求制订了社区护士家庭输液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等。社区护士上岗前必须接受社区护理制度、流程和预案的培训,经考试合格者才能上门从事家庭输液的工作。

4静脉输液规范操作

4.1“三查七对”是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执行的,不论操作是在治疗室还是在病人家中,都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的操作原则,严格把好药品质量关。在治疗输液处置过程中,治疗室及病室环境的清洁状况和空气洁净程度与输液质量有直接关系[5]。家庭输液的环境,受条件限制,特别在寒冷的冬天,病人所在房间进行开窗通风有一定困难。因此,我们采用小范围开窗通风,根据有关资料显示[6]:室内小面积开窗通风30min,空气中细菌总数较通风前下降50%,通风2h,空气中细菌总数可较通风前下降80%,而室内温度仅下降2℃,对病人的影响较小。

4.2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输液反应与输液速度有着密切关系,有致热原的器具或药液不一定会导致发热反应,而必须输入量在单位时间内达到一定的阈值时才能出现反应。输液速度加快,单位时间内输入热原反应物质增多,达到反应阈值的机会也会增高[7]。护士应向陪护说明输液速度过快可能发生输液反应或老年病人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为了防止病人自行调节输液速度,采用5号针头输液,这样既可保护血管,又可使液体在螺旋夹完全放开的情况下速度也不会超过每分钟60滴。有特殊要求的药物除外。

5体会

随着卫生工作的不断改革,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已逐渐显现。为确保家庭输液的护理安全,社区护理管理者应根据社区护理工作中的特点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等,通过社区护理管理提高社区护理工作的质量,保证社区护理工作的安全。同时社区护士应有一定的慎独精神,严格规范操作。几年来,随着家庭输液的开展,我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医院由过去的等病人上门到现在的走出去上门为病人服务,在医疗模式上起到了一个转变。而且改善了医患关系,过去病人到医院是被动的,现在护士走出去是主动的,护士更加近距离的接触患者及其家属,通过交流,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但是,这种新型人际关系对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又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聂丽娟.社区家庭输液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0,10(3):82.

[2]李建文,钟爱珍.家庭风险防范[J].护理学杂志,2004,19(1):69.

[3]李明子.社区护理管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2):223.

[4]吴文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现状与对策[J].上海护理,2005,5(2):62.

[5]罗金秀.导致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因素及其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0):636.

社会安全管理篇3

abstract:atpresent,a“virtualcommunity”ofpublicsecuritymanagementhasbecomeathreattonationalsecurityandsocialstabilityoftheglobalissues,localgovernmentsatalllevelsattachgreatimportancetotakingaseriesofmeasurestosolvethem.Butoverall,therearestillmanyproblemsinthemanagement;managementconceptisrelativelybackward;managementisrelativelyold;themanagementofgovernmentdepartmentsisconfused;lawsandregulationsisseriouslylaggingbehindandsoon.therefore,itiscrucialtoreformtheinnovationofsafetyconceptsinvirtualpublicmanagement,tofurtherimprovethemanagementofvirtualpublicsafety,strengthenthemanagementofgovernmentdepartmentscollaboration,makejointefforts,opitimizevirtualsociallegislation,strengthenthetechnology,andimprovethenetworkself-discipline.

Keywords:virtualcommunity;publicsafety;managementinnovation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随之而生的“虚拟社会”开辟了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全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和交流方式,但随之而来的虚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也频繁发生,比如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等,对党和政府的执政安全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对虚拟社会的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成为其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在全面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

一、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概论

(一)虚拟社会界定

所谓虚拟社会,首先强调其社会属性。“社会”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与人交互作用的产生,社会的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互。虚拟社会中的“虚拟”主要是指人们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平台,以虚拟方式在虚拟空间开展活动,把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1]因此,我们将虚拟社会定义为:“由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支撑的信息交互系统连接不同主体,通过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换与交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二)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界定

公共安全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政府或其他公共管理组织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财产安全、为人民群众创建和谐稳定的生活生产环境而运用法律、行政、行业自律等手段进行的管理行为。公共安全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组织的共同治理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而虚拟社会的公共安全管理目标是通过治理,不仅要实现虚拟社会内部的和谐,还要实现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和谐。因此,虚拟社会的公共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行政、法律、道德等多种手段配套进行。

(三)加强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1.现代治理理论。现代治理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而提出的。治理理论的兴起,进一步拓展了政府改革的视角,成为引领公共管理未来发展的潮流。其主要观点:一是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政府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以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企业、第三部门和公民等众多治理主体彼此合作,相互协商,共同治理;二是要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政府的角色由“划桨”转变为“掌舵”,建立一个有限的责任政府,其主要职能在于规划社会发展方向、管理公共事务、保障社会大众权益;三是要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将以强制性手段为主,比如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转变为多种手段配套进行,比如经济手段、道德手段、技术手段、合同外包、内部市场等等。

基于这一理论基础,在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都应积极参与到虚拟社会管理中,只有在三者之间建立一个有效互动网络,使各自的优越性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逐步形成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三足鼎立的局面,才能有效地加强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

2.公共服务民营化理论。公共服务民营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其核心理论就是公共服务民营化,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领域。通过公共服务民营化,引导国家权力向市场、社会回归,从而实现政府治理理念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需要指出的是,公共服务的民营化之后,政府仍然要履行其应尽的职责,主要包括:一是直接参与,政府必须向公众提供法定的公共服务,但与之前不同的是,要以各种全新的方式来参与民营化进程;二是加强监管,对于民营化过程中出现的恶性竞争、非健康发展等情况加强监督和管理;三是有效引导,加强激励,为公共服务民营化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我们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相关法律规定,在此基础上政府充分授权并加强监督、引导,使市场发挥应有的公共管理作用。

3.社会群体理论。社会群体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群体组成的,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当然每一个社会群体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有的充分释放正能量,有的可能发挥副作用。对于不同社会群体的行为,应该采取不同的控制手段。有硬控制也有软控制,有制度化的控制也有非制度化的控制。我们需要让社会控制保持适度,可以从历史的维度、社会稳定的维度和社会成员的自由度来进行考察,并作出相应的调整。[2]

基于这一理论基础,在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要了解不同网民群体的行为和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群体采取相应的管理管制手段。

二、我国加强虚拟社会公共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加强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经验做法

1.搭建网络平台,加强舆论引导。网络已经成为了解民生、听取民意、凝聚民智的重要平台,各级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加强舆论引导。一是加强正面宣传,形成网络正面舆论强势。互联网作为思想阵地,正面的不去占领,负面的就占领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去占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就占领了。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各级地方政府网站和商业网站的作用,主动设置政府议程,用正面的声音占领网络的思想阵地。二是加强舆情监控,有针对性地引导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汇集、研判和处置机制,24小时全天候对网络新闻、论坛、微博客等信息进行监控,从而做到对网络舆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三是通过“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政府信箱、部门信箱以及重点新闻网站的“网上民声”类载体,倾听民意,回应诉求,并建立了完善的留言回复办理机制。

2.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秩序。近年来,各地出台多项措施,加大打击网络色情、网络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力度,维护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秩序。一是各省公安厅成立网络安全保卫部队。负责维护信息网络领域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网上公共秩序、保障信息网络安全。制定全省信息安全政策和技术规范;指导并组织实施全省公共信息网络安全保护、互联网违法信息监控和情报信息收集、信息网络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处工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协助承办跨省信息网络违法犯罪案件。二是在各地市公安局成立“网络安全监察支队”,下设“网安警卫室”,对网上封建、迷信、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进行监控,同时负责打击破坏黑客攻击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应急协调工作。

3.加强网络执法,净化网络环境。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网络监管工作,努力打造健康和谐网络文化环境。一是在各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设立“文化市场执法大队”,负责依法对各地市网络音乐、美术、娱乐及音乐美术类音像制品的网上传播进行审核和管理;对各地市视听节目的网上传播进行审核和管理,对违法违规设立和传播视听节目的网站进行监控、查处,提出封堵意见,并通知行业主管部门实施。二是加强网吧监控。网吧监控平台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依靠人力管理网吧的现状,提高了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科技含量,实现了“一只鼠标”管住各地网吧的新型管理方式。三是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对规范网站新闻信息服务秩序、非法网络公关行为和淫秽色情信息、政治类有害信息等进行专项治理。

(二)加强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社会管理理念对于人类的社会管理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社会管理理念的好坏制约着社会管理实践的成败。[3]面对虚拟社会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在管理理念方面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1)漠视。部分地方政府对互联网的特点、作用、规律缺乏足够认识,对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缺乏了解,对网民在网络上的言论缺乏重视。他们往往割裂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认为网络社会是虚拟的,无法影响现实社会。对网络监督、网络问政、网络舆论等毫不关心,导致政务不公开、决策不透明,当网络上怨声四起时,政府却毫不知情,最终引导重大网络舆论事件。

(2)恐惧。频频掀起的网络监督、网络反腐风暴对政府及官员负面新闻的曝光度深深影响着部分领导干部,使人与人之间对网络负面信息心存恐惧,生怕部门、个人形象受损,往往谈网色变,唯恐避之不及。

(3)敌视。在虚拟社会的监督下,政府决策、行为受到了一定的约束。部分地方政府及官员受传统的官僚主义作风影响,不是主动接受监督而是对网络负面言论采取敌视态度。

2.立法滞后问题突出,管理工作无法可依。与虚拟社会的高速发展相比,我国对虚拟社会的立法脚步略显缓慢。一是立法层次低,效力不强。目前只有《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其他都属于部门规章,而且由于存在工信部、广电总局、公安部、工商总局等多个职能部门,这些部门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建立各自的部门规章,彼此之间缺乏协调,甚至相互冲突,影响其权威性。二是存在立法空白。比如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如微博、微信、飞信等新技术新应用,而针对这些新事物,却没有针对性的管理规定,使得相关部门无法可依。

3.网络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网络运营商、信息服务商等诸多网络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共同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但目前一些网络企业以追求赢利为最终目的,将社会责任抛弃脑后,为提高点击率,吸引公众眼球,不惜夸张歪曲,置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等于不顾。

4.部分网民道德缺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自己上传的每一条网络信息负责,坚持抵制虚假和不良信息,是每个网民应尽的义务。但是现在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不道德、不健康的行为。比如在BBS、论坛恣意辱骂,网络水军、网络侵权现象严重,在微博、微信任意散布谣言,通过人肉搜索恶意揭露他人隐私,传播垃圾邮件,网络色情聊天等等。这些不文明行为反映出部分网民的道德缺失,严重影响了虚拟社会的安全与和谐。

三、加强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创新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理念

实践证明,观念进步是社会变革的先导。[4]虚拟社会背景下的政府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开放开明的社会管理理念。一是强化重视网络的理念。各级党委、政府及官员,应端正态度,深化对网络舆情的认识,把网络民意视为施政效果的重要参考,消除对虚拟社会的偏见、歧视甚至敌视,广纳网络民意,改善施政效果。二是强化管好网络的理念。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网络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彻底消除“网络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无须管理”的误区,把依法管理、长效管理、有效管理摆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创新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方式,以管理促发展,以管理保发展。三是强化用好网络的理念。首先,提高网络问政能力。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参政议政的平台,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了解社情民意、汇聚民心民智的作用。其次,加强信息公开。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为公众提供最快、最新、最准确、最权威的信息,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最后,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无论对于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社会,管理只是手段,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才是最根本的。

(二)与时俱进,积极推进虚拟社会立法

互联网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新业态层出不穷,要进一步加强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必须完善立法,实现依法管理。一是提升立法层次。积极推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管理工作,重新制定虚拟社会或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框架,并与反垄断法、刑法等法律进行有效衔接。二是立法的专门化。对下一代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新业务,电子交易、电子支付等新兴的经济形式,网络暴力、网络集群等新出现的违法现象,弥补法律空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三)夯实技术基础,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要加强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光靠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远远不够,必须夯实技术基础,提升驾驭新技术、管控新业务的能力,实现以网治网、以技术管技术。[4]一是提升虚拟社会的安全防护能力。深入研究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充分认识新技术对虚拟社会网络信息安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制定对策,保障虚拟社会正常运转。积极跟踪木马、病毒、黑客等危害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的技术,研究应对技术,保障网民、企业乃至国家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二是提升虚拟社会的内容管理能力。微博客、社交网站、BBS、论坛等是网民活动比较频繁的场所,也是有害信息泛滥的地方。目前,依靠人力的管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海量信息的管理要求,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提升管理能力,遏制网络不良有害信息泛滥的势头。三是提升虚拟社会网络舆情获取和分析的自动化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研发基于虚拟社会海量信息的舆情监测和分析检测系统,提升监测效率和逻辑分析能力。

(四)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社会安全管理篇4

[关键词]煤矿;安全;社会管理;经济分析

作为我国重要能源生产的煤炭开采企业,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目标导向下,逐渐构建全面质量管理机制。其中,煤矿项目安全则成为了质量管理中的核心要件。一般认为,煤炭企业项目安全工作属于内部事务,而与社会其它主体无利害关系。实则不然,通过近年来所通报的煤炭安全事故中可以发现,每当出现安全问题,政府部门则要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参与抢险救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动用社会资源本身就已经产生了成本,且该成本由纳税人均摊。可见,这便意味着煤炭企业项目安全问题与社会主体产生着密切的关联。

那么在社会资源有限,政府安全问题处置基金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借助经济学原理来减少事故发生,并节约社会管理的经费支出呢。或许,这个问题许多同行都没有意识到,更别说思考了。由此,这就成为了本文主题讨论的原由。

本文首先对当前煤炭安全生产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应对措施。最终,在经济学视角下来讨论实现这一措施的社会管理成本问题。

一煤炭安全生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在国有煤炭企业和民营煤炭企业并存的当下,相比较国有企业的安全生产措施更加完善,监管也更加刚性。然而,部分国有煤炭企业同样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安全投入问题

安全投入问题出要出现在诸多民营煤炭企业内部。考察该产权形态的煤炭企业治理结构,发现:出资人往往雇佣他人作为矿长,在委托关系下矿长只承担组织生产的任务。而煤炭企业所有着在投资收回的驱动下,更加关注产能水平而严重忽视安全生产。并且,在利润最大化的内在激励下,对于煤炭开采作业心存侥幸,导致安全投入不足。这种产权结构下的煤炭企业,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在笔者的走访中发现:诸多煤炭企业所有者认为,加强安全生产,就得加大资金投入,势必会增加煤炭的生产成本,造成煤炭生产价格的提升,企业的利润下降。

(二)人员素质问题

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伴随着人员素质提升的同时,管理者的管理幅度也将上升;同时,有关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也会增强。然而,考察诸多煤炭企业的人员组成结构发现,许多民营煤炭企业所有者的文化程度处于高中或以下水平,普遍缺少煤矿专业知识。在此背景下,上述管理者在选拔班组长时往往看重基层管理者吃苦能干、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强,能创造高产高效,而对其安全思想素质和安全技能不够重视。正因如此,企业所制定出的安全生产条例只停留在书面,而很难贯彻下去。

(三)二元选择问题

该问题主要出现在民营煤炭企业。具体而言,当经济效益与安全设施投入间发生矛盾时,往往会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由经济学原理可知,安全设备的投入尽管能减少事故发生概率及损失,却不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而在利益驱动下,企业所有者将面临二元选择问题。通过近年的煤矿整顿和安全准入标准的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条件有所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相对稳定,事故发生的较以前减少,使所有者产生了麻痹乐观情绪。在此推动下,则放松了安全设施投入和监管力度。

(四)行政干预问题

伴随着科学发展观思想在煤炭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十分关注安全生产工作。为此,国务院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执法规章和文件规定。可是,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习惯于用行政命令,红头文件发号施令。导致部分煤矿企业出现超强度、超能力生产等短期行为,行政干涉过多、过滥,不能不说是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和法律法规的尊严。

二针对问题的分析

尽管以上问题主要出现在以民营煤炭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内部,然而对于目前国有煤炭企业仍具有警示作用。为此,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针对安全投入问题的分析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各类型煤炭企业,仍然面临着实现经济效益的内部压力。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增加企业的全员生产率将使得单位时间的产能水平提高。若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煤炭的价值,那么高效率企业将获得超额经济剩余。特定煤炭企业若要获得超额经济剩余,则需要持续不断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根据C/V的表达式可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单位劳动所推动的资本存量将逐渐增大。而煤炭企业所呈现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导致了,C/V比值的增大依赖于固定资本量的快速投入。这就使得安全投入问题因资金的倾向性配置而出现了。

(二)针对人员素质问题的分析

煤炭企业一线员工的文化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吃苦耐劳也是众所周知。笔者在这里所要表达则是,在缺乏正式制度约束下的工作往往是低效率的。因此,形成生产人员的制度观、程序观则应建立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获得。根据企业管理中“魅力型领导”可知:该领导类型将在演示的基础上,通过示范效应强化下属的行为模仿效应。因此,在选择班组长时还应增设领导才能、自我约束等参评条件。

(三)针对二元选择问题的分析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范畴。而且,该范畴能在声誉机制下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二元选择问题实则是个“假问题”,其主要出于企业管理者的主观偏见。在煤炭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剩余中,应建立安全投入专门基金。

(四)针对行政干预问题的分析

行政惩戒措施往往缺乏必要的监管,同时煤炭企业所处区位特征也导致了监管缺位的产生。因此,增强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还应改善外部的法律环境。具体而言,应通过法律强制性执行的刚性取代行政惩戒的粘性特质。从而,强化管理者煤炭安全生产意识。

三分析引导下的社会管理成本构成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上述应对以上问题可以依靠煤炭企业自身,但在某些方面则需要依托社会管理(政府监管)来解决。通过梳理,分析中的二元选择问题,行政干预问题则需要政府出面来推动。

由此,以下将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行成本构成的解读:

(一)二元选择中的成本构成

如何使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建立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生的态势,则是激励煤炭企业自觉完成项目生产安全管理的基础。所谓两种效益的共生可理解为,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企业有资金用于夯实生产安全;同时,所员工生命安全的有效保障,又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强。基于这样一个逻辑,政府参与的社会管理首先就产生了监督成本;另外,在实施监督的同时,政府还在安全奖励基金的拨付上向优秀煤企倾斜,此时就产生了会计成本。

(二)行政干预中的成本构成

社会管理中若出现行政干预活动,则意味着煤矿项目安全问题已经暴露,甚至已经发生灾难性后果。这时,作为政府参与的社会管理所产生的成本包括:(1)勘察事故现场的人力和物力成本;(2)动用社会救援力量的协调和使用成本。对于前者而言,物力耗费成本则是主要的,包括勘察所必须的专业工具。而对于后者而言,成本则主要产生社会救援资源的使用上。若将机会成本纳入本文之中,因集中了大量救护资源,而导致常规医疗领域的救护资源减少,这又将对当地社会公众产生负面影响。

四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的途径思考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对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的途径进行思考。

(一)企业生产文化的构建

该企业历来以生产为导向,对于维系员工健康、采煤安全等方面的举措,一般以规程制度来体现。诚然,在正式制度安排下的举措具有长效机制的特征,但在监管缺位或者人为忽略的情况下,也难以保证上述两方面的执行力度。为此,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生产文化。企业生产文化属于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按照由上向下的传递中,生产管理部门的领导者应循序渐进的将健康、安全、环境等元素植入企业文化其中。在切实履行对员工上述要求的同时,再结合一系列的仪式活动来强化一线员工对上述要求的理解。

(二)团队生产形式的优化

集约化所要求的加强成本控制、提升全员生产率等目标,也应构成企业内涵发展中的应有之义。为此,应优化团队生产形式。优化的内容包括:团队成员的数量、结构,以及与之联系的管理制度。最近媒体所播报的12名大学生所组成的采煤小组,实现了全国该领域最高的全员生产率。尽管,他们所具有的高素质是实现这一结果的重要条件,但在排班、生产中的分工协作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自我激励等要件,仍是其他企业管理者需要挖掘的经验。由此,团队生产形式的优化仍然建立在对员工关注的基础之上的。

(三)企业生产环境的改观

与全面质量管理首先实现的汽车生产企业不同,本文所考察的企业属于资源指向型类别。这就意味着,企业的生产环境严重受制于自然禀赋条件,也受制于现有生产技术水平。这样一来,关于改观企业生产环境的措施就须另外考虑。笔者认为,与企业生产形式相契合的环境改观领域,应主要放在生产控制部门。生产控制部门又可被定义为生产管理部门,其中的员工将根据生产进度表采取目视管理来协调整个生产过程。从而,建立一种整洁、整体、明亮的室内环境,将提升他们的兴奋度,从而能使其产生持久的集中注意力的效果。

(四)构建在职员工的培养体系

重视对在职员工的培养可以增强他们的企业忠诚度,关于这一点已是公理。在培养体系的构建上主要完成这样几项工作:(1)对普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的内容包括:技能和意识两个方面。对于后者,目前诸多企业强调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培养,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2)对部分员工进行晋升培训。企业内部的有些部门不便于从外部引进管理者,如:财务部门、技术开发部门等。因此,挖掘具有潜力的部门员工对其进行晋升培训,则成为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五小结

本文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动用社会资源本身就已经产生了成本,且该成本由纳税人均摊。

[参考文献]

[1]王文磊.煤炭企业发展战略与核心能力的构建[J].现代商业,2011(35).

[2]董轩龙.搞好煤矿安全培训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J].中国培训,2011(10).

社会安全管理篇5

为了加强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维护本市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国家、集体财产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公安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治安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现就加强本市大型活动安全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型社会活动的范围

大型社会活动(以下简称大型活动),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体育馆(场)、公园、风景游览区、广场、公共道路、社区等公共场所,面向社会公众举办下列预计参加人数在500人以上的群体性活动:

(一)演唱会、音乐会、歌舞表演等文艺活动;

(二)游园、灯会、庙会、花会、龙舟会等民间传统活动;

(三)体育比赛、民间竞技、健身气功等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

(四)节日庆典、焰火晚会等庆祝活动;

(五)订货会、展销会、博览会等开放性商贸活动;

(六)人才招聘会、当场开奖的发行等活动;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大型活动。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举办的内部活动,宗教场所内的宗教活动,以及影剧院、商场、餐饮娱乐场所等经营单位的正常营业活动除外。

二、安全责任划分

举办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工作实行“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主办者是大型活动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承办者、协办者、场所提供者等对安全工作分工负责。

大型活动的安全工作实行分类管理,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庆典、纪念性和公益性大型活动的安全工作由公安机关负责组织实施,其他大型活动的安全工作由主办者自行承担,公安机关对主办者的安全工作予以指导和监督管理。

(一)大型活动主办者应当履行下列安全职责:

1.进行安全风险预测或者评估,制订安全防范措施和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并落实安全责任制度,确定安全责任人,明确岗位职责;

3.配备与大型活动安全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并提供必需的物质保障;

4.对参加大型活动的人员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及时劝阻和制止妨碍大型活动秩序的行为,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5.接受公安、消防、质监等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6.配备一定数量的保安人员,室内举办的活动一般不少于每场参加人数的1%,室外举办的活动一般不少于每场参加人数的2%。

大型活动有承办者的,主办者应当与承办者签订安全协议,就前款内容明确各自的具体职责。承办者应当按照安全协议规定的职责,与主办者共同落实安全工作。

(二)大型活动场所提供者应当履行下列安全职责:

1.保证大型活动场所、设施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向主办者提供场所人员核定容量、安全通道、出入口以及供电系统等涉及场所使用安全的资料、证明;

2.安全出入口和安全通道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并保证畅通;

3.根据安全要求设立安全缓进通道和必要的安全检查设备、设施;

4.配备应急广播、照明设施,并确保完好、有效;

5.为活动提供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且有足够容量的专用停车场所(地),并禁止停放与活动无关的其他车辆;

6.保证安全防范设施与大型活动安全要求相适应。

(三)公安机关应当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1.制定大型活动安全监督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审核许可申请材料,实地勘验活动场所;

3.在大型活动筹备及举办期间,指导、监督安全工作的落实并专项检查活动场所,发现安全隐患的责令改正;

4.对现场秩序混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紧急情况和其他突发事件,及时进行处置;

5.依法查处大型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其他部门应当履行的管理职责:

1.消防部门负责对场所进行消防安全许可,发现火灾隐患及时责令并监督责任单位进行整改;

2.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职能负责大型活动场所外的交通管理工作;

3.质监部门负责对活动中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技术检验并提供安检合格证明;

4.文化部门负责对大型文化演出活动的组织者资格及节目内容进行审查;

5.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负责对活动的生产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6.城管部门负责大型活动中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临时堆放物料、搭建临时设施的审查;

7.市政部门负责办理大型活动中临时占道许可;

8.环保部门对大型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禁止举办对环境可能产生较大破坏的大型活动;

9.房产部门负责对大型活动中使用的建(构)筑物安全进行检查、鉴定,并提供《房屋安全鉴定报告》,严禁在危房、险房中举办大型活动;

10.卫生部门负责对活动中的食品安全、传染性疾病预防进行指导监督,同时做好现场应急救护工作;

11.供电部门负责对大型活动场馆的用电设备及临时架设的电缆、电线进行安全监督检查,禁止超负荷运转。对存在安全用电隐患的设备下达电气设备缺陷整改通知书,督促用户进

行整改。

三、办理程序

(一)主办者应当在举办大型活动50日前,向市、县(市、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书面征

求意见,并提交下列相关材料(有特殊情况的,申请人还应当根据客观需要提前申请):

1.活动方案及说明;

2.主办者及承办者、协办者、场所提供者的合法身份证明;

3.拟举办大型活动的安全工作方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行业主管部门认为需要进行安全风险预测或者评估的,提交安全风险预测或者评估报

告。

行业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依法提出书面意见。参加人数在5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汇报;同级党委、政府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向市委、市政府汇报。1万人以上或者跨县(市、区)举办的,市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

(二)大型活动实行安全许可制度。大型活动主办者应当在举办活动30日前,向公安机关申请安全许可,并提交下列材料:

1.载有大型社会活动举办时间、地点、人数、活动项目、组织形式等内容的活动方案、说明,并附场地方位图、内部示意图;

2.主办者与承办者签订的安全协议,活动场所提供者出具的同意使用场地证明;

3.安全保卫工作方案以及社会性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材料。

4.行业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

5.主办者的法人证明、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或个人身份证;

6.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须经有关主管部门事先批准的批准文件。

举办大型活动,每场参加人数在5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主办者向所在地县(市、区)公安机关书面申请;每场参加人数在1万人以上或者跨县(市、区)举办大型活动的,向市公安机关书面申请。申请安全许可的同时,主办者还应当向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书面申请后20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不许可的,应当说明理由。逾期未书面通知的,视为许可。

大型活动安全许可有准予、变更、撤回、撤销的情形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并告之安全生产监督、消防、文化等与大型活动安全有关的其他政府职能部门。

(三)主办者应当按照公安机关安全许可的内容举办大型活动。变更举办时间的,主办者应当提前5日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公安机关提出变更申请;变更活动地点和内容的,主办者应当按照申请举办大型活动安全许可的要求,重新提出书面申请。

因作出安全许可决定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公安机关可以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安全许可并及时告知主办者,由此给大型活动主办者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因主办者的原因,举办的大型活动可能危害公共利益、公共安全,或者主办者非法取得安全许可的,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变更或者撤销已经生效的安全许可,由此造成的损失由主办者负责。

变更或取消已向社会公布的大型活动的,主办者应当提前10日,通过合理的方式向社会公告,并作好善后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大型活动安全工作的领导,督促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

行对大型活动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大型活动安全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加强与大型活动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增强有关单位、个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二)公安机关加强对准予行政许可举办大型活动安全的管理监督工作,实施全程跟踪管。要按照准予行政许可的标准,认真核定人员数量,参加人员核定人数不能超过座位总数的80%;在临时广场等场所举办活动的,应测定活动场地面积,以每人不少于1平方米核定参加人数。

(三)各有关职能部门在大型活动监督检查工作中,要认真履行职责。对因不落实管理责任,不履行工作职责,导致发生重大事故的,依法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员责任外,还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参加大型社会活动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公安机关可以予以批评教育;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或者威胁公共安全的,强行带离现场;属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中

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1.不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社会安全管理篇6

党的十强调,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为社会管理创新指明了方向,确立了航向。任何一个省市,任何一个地区,其管理与服务的对象都是人民,脱离了这一主题,其管理就不复存在。所谓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伟大领袖一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辟总结,概述了社会管理的精髓。十,融合了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汗水,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切社会的管理创新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脱离这一目标,就会失败。

二、整合力量,形成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强大合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订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格局与现实需求的差距日益凸显。另外,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空前的社会变革,必然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这对已经形成的社会管理格局带来新的考验。如何整合管理资源,顺应历史潮流,在新时期让试验区管理体系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达到管理目的呢?在党委的领导下,政府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各种力量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才会强力推进社会管理,才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比如:管理措施的缺失与多变性,管理方法的单一性,政府服务的不到位,等等,都造成了政府管理的被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总是不尽如人意。在基层,各社会团体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即使根据党委和政府的要求参与进来,出工不出力、参与和稀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公众参与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试验区的发展需要一股强大的合力着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三、推进民主与法治,是强化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

推进民主制度建设,就应该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对一个地方而言,就是通过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达进共识,形成合力。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时效性,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分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要推进民主制作度的建设,就应着力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既节省了管理成本,又充分调动了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如果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构,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的协同作用,就能进一步收拢民心,增强凝聚力,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的有机结合,逐步消除部分群众仇富仇官心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真正形成上下一心,整体联动,共同为试验区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四、强化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干部是关键

首先,干部队伍应有较强的纯洁性,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干部才具有公信力。十提出: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没有干部的清正,就不可能有政府的清廉和政治的清明。干部不懂遵纪守法,干部不能遵纪守法,干部的清正从何而来?有后台的干部不愿遵纪守法,不学无术的干部不懂遵纪守法,这样的干部成了害群之马,严重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严重损害了党的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失去群众的好感,没有公信力的干部,要推进社会管理,谈何容易?无异于痴人说梦,缘木求鱼。其次,干部队伍应有较强的责任心。每一名干部,如果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社会管理创新就很难有成功的希望。今天的干部就应该服务于民,取信于民,让利于民,以民为本,真正体现政府服务于民的职能。要不辜负人民的重托,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全身心投入工作,将自己的精力倾注于试验区的社会管理,与全区人民一起奏响试验区的和谐乐章,真正凸显干部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关键力量。五、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是保障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需要许多相应的制度约束、规范,引导各种组织、各个团体和庞大的社会人群释放正能量。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制度还有很多,如: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制度,制度,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

社会安全管理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防范措施

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建筑业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贡献有目共睹。2011年,建筑行业总产值为117060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4.75%,同比增长0.83%。然而在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中,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多年建筑业共发生伤亡事故300多起,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1]。建筑工程事故频发,不仅会损害建筑商的经济利益,更会严重危害施工工人的生命安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各利益相关者应加强对施工安全管理的控制力度,采取必要的措施去预防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现状

由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以及资金和人员的限制,建筑企业趋向于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进度、质量和成本控制中,从而忽视施工安全管理。对于大型的工程项目,常常会有多个分包商,众多分包商交叉施工经常引发各种利益纠纷,从而增大了业主和总承包的管理难度,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埋下隐患,若隐患没有被及时有效处理,最终将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施工单位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成本,常常不设置施工安全管理员或者安全管理员的岗位只是浮于形式,这无疑会加大对安全事故的监管难度。另一方面,国家鼓励企业自主投资,企业的自不断扩大,然而绝大部分企业都是以盈利为其投资的唯一目的,忽视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钻国家安全生产法律的漏洞,忽视安全生产,从而造成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严,工程事故频发,事故发生后责任也不明确。据不完全统计,建筑业的伤亡事故率仅排在交通和采矿之后,高居第三位。因此,加大对施工安全管理的控制力度迫在眉睫。

二、措施

(一)政府部门从源头控制

1.完善相关法规

政府应尽快完善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相关法律,为一线操作工的安全生产提供法律保障。《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安全条例》中虽明确规定施工企业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全权负责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管理。但是对于在处理安全生产的细节问题上,并没有明确描述清楚各参与主体的责权利。如《安全条例》中规定了监理单位发现工程施工中存在安全隐患时有权责令施工单位立即整改。然而若施工方置之不理,继续违章施工,那么监理单位该如何处理?尽管《条例》中说明了情况严重时监理单位应要求施工单位立即停工,但是什么样的情况属于严重?建筑工程中一个很小的错误可能就会引发事故,更有甚者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另外,如果监理单位跟业主说明了情况,业主没有作为,这时监理单位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在法律文件中并未明确说明[2]。

2.落实突击检查

工程事故频发引起了国家对于工程安全生产的重视,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突击检查,但是总体效果并不好。因为施工单位常常会被提前告知该项目被检查时间,在检查人员到达施工现场前,施工单位就有充足的时间去整理现场,这样的检查就难免浮于形式。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正确落实国家的突击检查制度,不定期、不事先通知地抽查各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而不只是形式化检查。

3.调整激励制度

“建筑工程鲁班奖”是中国建筑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它有效推动了施工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是中国土木工程设立的最大奖项,旨在推动土木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土木工程建设的科技进步,激励土木工程界的科技与创新意识。借鉴于此,国家可以设立“建筑工程安全生产金奖”,并把它作为中国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最大奖,定期评选一次,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这对于施工企业无疑有强大的推动力。

4.安全评级

相关部门在制定各专业施工承包企业资质标准,对各施工企业进行资质评级时,应加大企业安全生产能力的权重,并对安全事故的发生次数予以限制性规定,如五年内,从未出现过死亡事故者才能够评为一级资质等。为了提高企业的资质、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施工企业必定会加大对安全管理的控制力度。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安全管理

房地产开发商作为工程建设的投资者,决定了其主导控制地位。作为业主,如果足够重视施工安全管理,严格监督施工操作流程,无疑是施工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保障。在招投标阶段,业主评选投标文件时应把企业安全生产业绩作为一个重要的评选指标,这样就可以在源头排除安全事故发生的隐患。在施工阶段,业主应该给予监理单位明确的权利去严格监督施工生产,严禁不规则作业,这样就能有效控制安全生产。对于零事故的建筑项目,业主可以在保证投资利润率的基础上考虑给予施工单位额外的经济奖励。

(三)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

施工单位作为施工的实施主体,对安全生产的资源投入强度直接影响着施工安全事故是否发生。建筑业作为高危行业,施工项目管理者应当具有责任意识,不仅要对企业的经营负责,也要对工人的人身安全负责。工人投入作业前,施工单位应对其进行统一、规范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强化工人的安全生产意识,并印发具有可操作性的安全生产手册,保证工人安全生产[3]。对于特种、高危作业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特种作业许可证制度,把好监控关。只有施工单位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积极参与安全生产,才能够真正减少施工安全事故。

(四)监理单位的安全管理

监理单位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主要监督者,其监督强度与施工事故发生率成负相关,即监理单位监督力度越大,工程事故发生率就会越低。监理单位作为业主的人,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严格监督各个施工流程,对于关键性工序,更要做好旁站工作。切不能为了谋取私利而弄虚作假,无视施工单位的违约、违章施工。对于施工方的违规操作以及施工中出现的安全隐患,监理人员应当立即制止并上报业主,屡劝不改者,应向当地相关建设主管部门反映。

(五)农民工和社会大众积极参与

农民工是建筑施工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表明,2011年末,建筑从业人员达到3852万人,其中农民工占80%以上[4]。2012年的统计数据暂时还未公布,但业内人士纷纷估计会达到4000万人。作为工程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农民工应当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坚决抵制施工负责人的违法指示,对于缺乏安全措施的危险作业,要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举报。社会大众也要积极参与进来,时刻警惕身边的工程现场,对于明显的违法违章操作,要及时举报。

三、总结

我国工程建筑施工中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问题,各地工程事故频发,不仅损害了各建设主体的经济利益,也危害了建筑人员的人身安全,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消除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隐患。政府部门要狠抓管理,从源头控制;业主要重视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资金到位;监理单位应严格把好监督关;施工单位作为施工实施主体更要严抓安全生产,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和措施;农民工和社会公众也要积极参与安全监督,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郑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的多元成因与应对策略[J].上海城市管理,2011,(3):72-73

[2]蒋海堡,张卫红.工程施工安全与监理责任的关系[J].中国招标,2011,(18):43-45

社会安全管理篇8

例如在2014年的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事件,对社会、人民造成严重影响和心里的恐惧。所以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是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定义和特点

公共安全管理,传统上认为的公共安全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各种灾难的处理,以及部分准备和预防工作,例如为以防灾害和战争而储备的各种资源、修建排洪工事等。而发展到现在,公共安全管理的主要指:国家有全方位及完善的立法,政府组织中成立专门处理机构,并且有一套完整的标准作业流程,及成型的指导性理论体系,其主要目标就是建设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会.[1]

公共安全管理的特点具有广泛不确定性、突发性、复杂性和破坏性。

1.广泛不确定性

一切危机国家主权、利益、人民财产或生命安全的行为均属于公共安全管理的范畴。例如,自然灾难、人为事故等事件。

2.突发性

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事件发生紧急,突然发生、根本无法预料其时间、地点、造成的后果等,根本没有任何征兆的。

3.复杂性

事件的发生非常混乱,不同危害安全的行为同时或者变换产生,受自然因素、社会原因、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4.破坏性

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不同程度的造成破坏,造成混乱和恐慌却,而且爆发后由于时间以及信息有限,从而导致无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共安全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当前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公共安全管理中主要问题点

一是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我们是一个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立国之本,只有具备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虽现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法规,但也无法全面的规范复杂的公共安全管理状态,就无法根除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意识淡薄,教育不能及时弥补,是公共安全管理建设的绊脚石。如,2014年10月湖南湘潭校车翻车造成11名幼儿及司机遇难事件,事故校车为核载7人的面包车改装而成,事发前,事故车在前一个站点卸载了4名幼儿,事发时车上仍载客11人,实际共载客15人,超载近一倍。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强调严厉禁止校车不能超员等行为,为何还是会发生惨案发生。由此,说明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做造成,也反反映出了我国目前安全意识的教育和事故中安全逃生的的培训和处理存在着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全民安全意识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提高国家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进步和发展。

三是处理机制不健全、职能分散。我们风险管理工作发展较晚,没有一套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缺乏专门的公共安全管理的权威机构。现已建立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存在被所属行业、所属部门分割的严重影响,具有很大的分散特点,没有一个专门的、统一的只能部门进行管理,造成我国公共安全管理行使的权力被分散。一旦发生重大事件后,中央政府会临时组成工作组来进行应对,各种救援队伍去执行被安排的任务,没有隶属关系,很难进行统一的管理,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影响工作效率。比如,食品安全的工作,依照《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食药监局、卫生局、质监局等各职能部门分别担任着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所以,在发生事故时,各职责就很难划分,从而会延误救援时间,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四是安全管理趋于形式化。由于公共安全管理缺少完善的监督机制,造成在公共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难以解决、方案难以实施,更甚者为了交差,只做了表面文章,而真正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造成的公共安全管理只趋于形式,甚至会麻痹一些人的做事态度,酿成更大的危险或安全隐患。

三、提高公共安全管理的方法

一是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集中统一管理公共安全工作,明确划分制定国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所担任的职责,建立一套统一的社会救援组织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平台,以便更好的完善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是建立国家和地方政府公共安全信息共享的机制,同时加大管理公共安全信息共享的力度。公共安全信息的时效性和综合性是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要求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加强合作,信息共享。在面对公共安全危机时,各个部门联合行动,统一管理,最大程度的发挥有限的资料来处置危机,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三是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我国当前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综合性公共安全管理人才的短缺,人即是社会活动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所以,人的知识水平会直接影响事件的发展方向和状态,尤其是在公共安全管理的工作中,一个是否正确的决策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而能够执行正确指令和行动的因素就是知识。因此,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加强综合性公共安全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总之,公共安全管理在社会和谐发展,经济健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政府工作顺利展看的重要目标。

公共安全管理是一项关系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必须提前谋划、尽早实施、重点发展的减灾工程。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与建设过程中,谁重视了公共安全管理,谁就会在同灾害的生死搏斗中赢得主动权。只要政府重视,群众参与,相信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事业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效,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红昌,颜辉.中美公共安全管理比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0):81-85.

[2]赵秀雯.公共安全管理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J].安全与环境学。,2006年7月,第6卷增刊:66

作者简介

社会安全管理篇9

一、主要工作成绩

近年来,区公安分局坚持以鲁苏边界平安区建设为着力点,以促进全区社会稳定和谐为目标,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治安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较好地维护了全区社会治安稳定大局。

(二)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并举的方针,进一步加强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持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强化治安巡逻,重视技术防范,城镇电子监控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预防和打击犯罪的能力有了新提升。在农村推行了治安双保工作,积极探索农村治安防控的新路子。开展了重点部位治安专项整治工作,为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配备了专业保安和防护设备。认真落实人大代表建议,在校园门前增设了安全警示标志,安装了100余盏监视探头,有效保障了校园安全。加强了对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的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积极服务发展大局。区公安分局作为维护全区社会稳定的主力军,在打击犯罪、保护一方平安的同时,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维护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台儿庄古城重建等重点工程中,区公安分局靠前参与,主动工作,强化安全保护,妥善处置紧急事件,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较好地完成了国庆节期间古城游客高峰期及各项重点活动的安保任务,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深入打击经济犯罪,今年以来破获各类经济案件26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加强警企共建,搞好服务指导,为全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四)重视加强基础和队伍建设。公安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利用网上预警系统抓获各类逃犯7人,信息网络对办案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完善了执法监督体系,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连续7年被市局评为执法质量优秀等次。开展了大走访活动,加强了与群众的联系。重视干警素质提高,多次举办业务培训班,提高了民警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认真落实五条禁令和《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加强对干警队伍的监督管理,连续五年未出现违法、违纪行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对我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是充分肯定。但由于多种原因,社会治安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对两抢一盗等侵财性犯罪的打击力度还不够。当前,两抢一盗案件还处于高发期,特别是街头抢劫、抢夺财物,超市、医院等人员聚集区盗窃摩托车、电动车等行为还较为猖獗,居民小区入室盗窃现象时常发生,广大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少数痞霸、恶势力寻衅滋事等扰乱社会秩序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社会治安管理控制还存在薄弱环节。对流动人员、出租屋、公共娱乐场所等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的管理控制不够规范严格;交通事故的控制效果不够明显,少数交警执法理念有偏差,工作中存在重罚轻管、以罚代管的现象。

(三)治安防控体系还不够健全。农村治安双保作为农村治安防范的一种新机制,在执行中出现了安保人员进村未得到有效落实、保险范围较窄、理赔难等问题,治安双保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基层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未充分发挥,警务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群防群治措施未得到全面落实。

(四)干警素质和工作效率还需提高。部分干警为民服务意识不强,有生、冷、硬、推的现象发生;一些案件接出警不够及时,案件处理周期长,效率还不够高,警民关系和谐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对评议调查中反映的问题,评议调查组及时向区公安分局进行了反馈。区公安分局高度重视,通过召开警民恳谈会、开展大走访等形式听取群众意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一些问题正在逐步解决。调查组认为,有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多种原因造成,一时难以彻底整改到位;有些问题并非公安机关一家能够解决,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支持。为此,对下步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打防并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要继续加大治安防范力度,下沉警力到基层,对一些治安复杂地区、行业或某一方面犯罪突出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以增强治安防范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加大对治安管理案件的举报和查处力度,重点打击盗窃、抢劫、销赃等违法犯罪行为;严格娱乐服务场所管理,严厉打击**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积极开展对公共娱乐场所、流动人员聚集场所、网吧、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的专项整治,努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加强道路交通秩序整治,进一步加强对事故多发地段的监管,加大对无牌无照、酒后驾驶等危及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切实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严格消防监督管理,消除各类火灾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突出重点,切实加大对两抢一盗和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两抢一盗是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研究措施,周密部署,加大综合整治力度。要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确定打击的重点场所、重点地段、重点对象。要提升侦察破案水平,对一些有影响的恶性案件,要集中全力快速侦破,坚决遏制两抢一盗的高发势头,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对寻衅滋事、强揽工程、强买强卖等城乡流氓黑恶势力团伙要坚决打击,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安全管理篇10

1.物联网技术及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1.1物联网技术

按照信息的流向,物联网技术大致可以划分为: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和信息显示五大部分。信息采集主要包括: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二维码技术。信息传输包括:光纤网络、电话网络、电视网络、3G网络、近场通信(nFC)、紫蜂(ZlgBee)、无线网络通信(wi—FD、卫星导航等技术。信息处理包括:云计算、数据挖掘、信息抽象等。信息存储包括:海量存储、固态存储、闪存等。信息显示主要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发光二极管(LeD)等。

1.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将大范围内的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物理量通过各种手段实时并自动化地转化为虚拟世界可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层,主要实现智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和物体识别。感知层采集的信息主要分为三类:温度、湿度、压力、气体浓度等环境信息;物品名称、型号、特性、价格等属性信息;仪器设备的工作参数或物品所处的地理位置等状态信息。

网络传输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送和通信以及相关部分的处理,包括接入层和核心层。网络层可以依托企业或行业的专用网,也可以依托电信网和互联网等公用网,一般兼而有之。按技术实现方式,网络层的传输手段可以分为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两大类。

应用层实现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并且最终提供应用服务。应用层包括中间件层和应用服务层。中间件层主要实现网络层与应用服务间的接口和能力调用,包括对业务的分析整合、共享、智能处理、管理等,具体实现为一系列业务支撑平台、管理平台、信息处理平台等。应用服务层包括各类具体应用,如监控服务、智能电网、绿色农业、智能家居、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环境检测、公共安全等。

2.物联网技术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基础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地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运用远程监控技术防控火灾的先进经验,并针对我国社会防控火灾能力较低、消防警力严重不足的客观实际进行了功能拓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自发建设了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探索形成动态的隐患预测、火灾预警机制,提高社会防控火灾能力,提高消防监督执法效能和部队快速反应能力,力求将火灾预防关口前移到隐患产生之前,把火灾扑救关口前移到火灾初起阶段。2007年10月,国家标准GB50440—2007《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技术规范》正式,规范了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2011年7月,国家系列标准GB26875—2011《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正式,进一步规范了信息传输装置、通信协议、数据项、软件功能等方面的内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148个城市建成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22785家社会单位联入各地系统(其中人员密集场所家、易燃易爆单位1598家、高层公共建筑5016家)各地建设系统累计投资39152.14万元,运营单位从业专业技术人员共2637人。

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是指对联网用户的火灾报警信息、建筑消防设施运行状态信息进行接收、处理和查询,向城市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或其他接处警中心发送经确认的火灾报警信息,对联网用户的消防安全管理信息等进行管理,并为公安消防部门和联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按照物联网的三层体系架构,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感知层由各种具有感知能力的设备组成,包括摄像头、传感器、m2m终端等,这些设备安装在监测区或嵌入在消防设备中,主要实现感知和采集火灾报警信息、建筑消防设施运行状态信息和消防安全管理信息的功能,同时执行接收的命令;传输层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种信息传递到应用层,并将应用层的指令传回感知层;应用层包含城市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或其他接处警中心、公安消防部门以及联网用户的信息系统,可实现24h监测火灾报警设备,接到报警信号及时通知联网单位现场确认,对真实火警及时传送119指挥中心,24h巡检消防设备,接到故障信号及时通知联网单位维修,并对故障维修情况进行跟踪提示。联网单位按照管理平台的程序要求开展日常消防安全检查,消防部门可利用系统及时掌握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状况及设施运行情况等。

从应用情况看,各地建成的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并消除了一些火灾隐患,成功处置了一批真实火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消防设施完好率,系统服务防火、灭火现实斗争的作用初显。北京市在全部奥运场馆和长安街沿线重要建筑安装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在奥运消防安保和建国60周年大庆消防安保实战中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上海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联网用户已达5000多家,监控各类消防设施探测联动点168万处,成功处置了492起真实火警,其中80%火警早于119电话报警;重庆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中心仅2010年就监控单位消防设施故障信息2626家(次),监控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脱岗4604次;山东省各地消防安全远程监控中心近三年累计向消防部门、联网单位建筑消防设施运行状况监控信息报表9000余份;江苏省张家港市系统联网单位的自动消防设施故障次数是未联网前的六分之一,建筑消防设施完好率大幅提高。

3.物联网技术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研究现状

孟建柱部长、刘金国副部长多次指出要向科技要战斗力,强调要不断提高利用科学技术抗御火灾的水平,十分关注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消防领域的应用。各地公安消防部门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在消防安全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探索在城市消防远程监控技术的基础上引入物联网技术,进一步拓展、完善系统功能,并尝试应用于消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年8月第31卷第8期防实际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3.1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北京消防总队为确保“政治中心区”和“十八大”涉会场所的消防安全,应用物联网技术组织开发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远程监控预警系统。系统依托“政治中心区”综合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利用市政府物联数据专网,实时采集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信息、火灾报警信息及消防设施的运行维护信息,实施24h远程监控,并建立统一的信息应用平台和工作机制,及时将相关信息通知119指挥中心、联网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以及消防设施的维保单位,做到有隐患及时发现、有故障及时排除、有火警及时处置,提高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目前已接入“政治中心区”和与‘‘十八大”相关的重点单位200家。山西省消防总队与清华大学合作,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社会单位消防信息管理平台和文物古建筑火灾监控系统,对大型超市、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和文物古建筑实行实时监控,全面掌握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电气线路和建筑消防设施运行、值班人员在岗在位情况,一方面可以督促社会单位实施防火巡查、维修消防设施、宣传消防知识、发现处置火警、提示逃生路线,另一方面可以为消防部门提供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状况,提高消防监督执法的针对性和效能。为了推动此项技术的应用,山西省消防总队已提请省政府将“消防物联网”纳入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山西省消防工作的意见》,从政策上明确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联入“山西省消防物联网”,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3.2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建筑消防设施监管

浙江省消防总队针对社会单位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不善的问题,应用物联网技术组织开发了消防给水系统远程监测与专家诊断平台,实时采集消防系统管网水压、水池水位、水泵控制器状态以及阀门状态等工作信息,通过网络或无线通信方式传送到管理平台。社会单位的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对本单位建筑消防设施实现24h远程监测,专家诊断系统可以实时分析监测点的数据,并对接收到的系统非正常工作信息进行分析,及早发现消防设施出现的故障,有针对性地提出专业的维护方案,通知社会单位或者维保企业及时维修,有效提高建筑消防设施的可靠性。该系统已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省烟草公司杭州市公司等单位进行试用。

3.3应用物联网技术创新火灾应急响应模式

江苏省无锡市消防支队针对独居老人家庭亡人火灾高发的突出问题,由市政府出资,面向残障人士和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家庭,组织开发了基于物联网与中国移动i'D—SCDma融合的家庭火灾智能救助系统,利用无线传感技术探测、监控房间内的火灾报警信息和紧急求助信息,并整合GiS地图功能,通过无线传输把用户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显示在119指挥中心的电子地图上,同时传送到消防巡逻救助车、社区值班室以及亲属的手机上,做到早报警、早灭火、早救助,实现了紧急事件和住宅火灾的远程智能监控和救助。该系统已联网7000余户,累计接收火警107起,大大降低了居民家庭亡人火灾发生率。目前,无锡市消防支队正在协调相关部门将该系统推广到其他社会单位和场所,以提高全市的火灾防控和应急救援水平。

4.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4.1消防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应用物联网“感、传、知、用”等技术,跟踪国际国内物联网技术发展方向和研究进展,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研发基于物联网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将火灾预警、火灾报警、危险源管理、建筑消防设施管理、公共消防设施管理等统一纳入消防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利用智能传感、无线射频识别、网络融合等技术,开展消防设施状态感知、接口通信规范优化、视频监控信息接入与调用和数据传输等方面的研究,研制消防设施状态感知与信息传输设备,开发消防设施维保信息管理、防火巡查过程监管系统以及消防重点部位视频联动监管服务系统,通过消防信息处理、数据挖掘、应用服务、系统接口等集成技术,建立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物联网集成平台,为提升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4.2消防物联网的专用技术标准

公安部制订了《城市社会公共安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作方案》,推出了物联网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应用的发展路线图,为推进“十二五”公共安全领域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但是,现阶段消防物联网的体系框架和发展路线尚不够明晰,应全面梳理感知技术、网络通信、应用服务及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标准,根据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对传感技术、传输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的实际需求,从产品研发的源头加强消防物联网专用技术标准的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在执行系列标准《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和《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组织编制消防专有数据采集、传输和应用等专用标准,完善信息管理软件功能要求和通信服务器软件功能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消防物联网标准体系,确保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平台可靠运行。

4.3消防物联网的建设运营

目前一些远程监控中心服务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运营不够规范,有的只收费、不服务,有的依靠行政权力开展业务,垄断经营、强买强卖,严重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建议在加强和规范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应用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866实施条例》、《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进一步明确消防物联网的服务功能、联网范围、运作方式、法律责任和管理要求等,规范消防物联网的建设和运营,为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强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以促进消防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和健康有序发展。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