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校教学奖励办法十篇高校教学奖励办法十篇

高校教学奖励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0:52

高校教学奖励办法篇1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校)。

第三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以下简称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中央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资助名额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确定。地方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资助名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确定的总人数,以及高校数量、类别、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在校本专科生人数和生源结构等因素确定。在分配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时,对办学水平较高的高校,以农林水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为主的高校予以适当倾斜。

第四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地方所属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根据各地财力及生源状况由中央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国家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超出中央核定总额部分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章奖励标准与申请条件

第五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

第六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4.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

5.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第三章名额分配与预算下达

第七条每年5月底前,中央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本办法第三条的规定,提出所属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分配建议方案,报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教育部委托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中央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分配建议方案进行审核。

第八条每年7月31日前,财政部、教育部结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核意见,将国家励志奖学金分配名额和预算下达中央主管部门和省级财政、教育部门。

第九条每年9月1日前,中央主管部门和省以下财政、教育部门负责将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和预算下达所属各高校。

第四章申请与评审

第十条国家励志奖学金实行等额评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

第十一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与评审工作由高校组织实施。高校要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具体评审办法,并报中央主管部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高校在开展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审工作中,要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学生予以适当倾斜。

第十二条国家励志奖学金按学年申请和评审。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为高校在校生中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学生。

同一学年内,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但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奖学金。

试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不再同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第十三条每年9月30日前,学生根据本办法规定的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及其他有关规定,向学校提出申请,并递交《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表》(见附表)。

第十四条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负责组织评审,提出本校当年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建议名单,报学校领导集体研究通过后,在校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每年10月31日前,中央高校评审结果报中央主管部门,地方高校评审结果逐级报至省级教育部门。中央主管部门和省级教育部门于11月15日前批复。

第五章奖学金发放、管理与监督

第十五条高校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性发放给获奖学生,并记入学生的学籍档案。

第十六条地方财政部门要按有关规定落实所负担的资金,及时拨付,加强管理。

第十七条各高校要切实加强管理,认真做好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审和发放工作,确保国家励志奖学金真正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第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有关部门和高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国家励志奖学金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同时应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主管机关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高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央高校提取的具体比例由财政部商中央主管部门确定,地方高校提取的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第二十条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办学、举办者按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其招收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申请条件的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也可以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具体评审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研究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制定评审管理办法时,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质量、学费标准、招生录取分数、一次性就业率、学科专业设置等因素。

高校教学奖励办法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决定》(县委[20*]16号)精神,加大对

教师的奖励力度,促进我县城乡教育和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报经县政府同意,现就政府奖教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实施意见下发给你们

,请你们遵照执行。

一、范围和对象

凡在本县教育系统范围内的全县各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直属学校、镇乡(街道)化技术学校的在编在岗正式教职工,均

可享受政府奖教专项资金。

二、分配和使用原则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广大教师奉献教育事业,政府奖教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多劳多得,优教优酬的原则;

2、坚持向扎根在农村、海岛任教教师倾斜的原则;

3、坚持向一线教师、优秀教师倾斜的原则;

4、坚持向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倾斜的原则;

5、坚持总额包干,由学校具体安排使用的原则。

三、奖教资金的分配办法

教育局根据县财政安排的政府奖教专项资金数额,按以下分配办法测算包干到学校。

1、按全县各学校在编在岗公办教职工总人数的平均值计算包干到各学校,即:本校公办教师人数÷全县学校公办教职工总人数×

(奖教资金总额-倾斜欠发达乡镇数-目标管理考核奖励数-校长考核奖励数),教职工变动数在年终结算调整。

2、对高塘岛乡、鹤浦镇、泗洲头镇、新桥镇、晓塘乡、定塘镇、黄避岙乡七个市、县经济欠发达乡镇的中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倾斜

,倾斜幅度为在编在岗公办教师每人每年增拨1200元。

3、县奖教资金专项安排200万元奖励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学校。奖励标准按本校在编在岗公办教师人数在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学校总

在编在岗公办教师人数的比例给予计算,即:本校公办教师人数÷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学校总公办教师人数×200万元。

4、建立学校校长考核奖励制度。校长工作业绩由教育局负责统一考核,校长考核奖励由教育局负责发放。校长在学校部分的奖教

资金不得高于本校教师的平均基数。

5、对今后县财政增拨的奖教资金,将在包干定额基数上给予相应调整。

四、学校实施奖教资金的发放规定

设立政府奖教专项资金,是县委县府为广大教职工办的一件实事,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职工的关心。学校不得把奖教资金视作教

职工福利,不得搞平均发放,要与教职工工作业绩与成效挂钩。因此,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的考

核和发放办法。考核和发放办法要经校务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为便于学校制订考核和发放办法,就有关事项规规如下:

1、奖教资金实行学期预发,学年度总发。学年度总发时,学校要对每个教职工上浮、扣发、停发进行结算,做到公开透明。

2、发放奖教资金要向优秀教师倾斜,要与本校教职工年度业绩考核相挂钩。对年度考核优秀的教职工应在本校平均发放基数上上

浮15%以上,对考核不称职的教职工不发当年度奖教基金。

3、发放奖教资金要向一线教师倾斜,对在一线任课且工作量满额的教师应在本校平均发放基数上上浮10%以上;对工作量不足的

教职工要给予相应扣发。

4、发放奖教资金要向偏辟地区完小村小教职工倾斜,对偏辟地区的完小村小任教的教职工应在本镇乡学校平均基数上上浮10%以

上。

5、按规定享受探亲假、婚假、丧假、产假、生育护理假的教职工均应享受奖教资金。哺乳假期间停发奖教资金。

教职工事假连续3天,或当月累计超过7天(含7天)的停发该月奖教资金。旷工者,不发奖教资金。

当月病假超过7天(含7天)减发一半,超过15天(含15天)停发该月奖教资金。长休人员不发奖教资金。

6、经组织批准带薪学习(培训考察)的教职工,奖教资金照发。

7、借调人员奖金资金一律跟随工资发放,借调到公办学校的,其资金由借出单位负担;借调到民办学校的,其资金由民办学校负

担。成教干部和乡镇教育核算会计由原学校发放。

8、下派上挂的支教人员奖教资金由原学校发放,考核情况由支教学校提供。

9、受行政或受党(团)内警告及以上处分的教职工,在处分期间不能享受奖教资金,解除处分后,从次月起享受奖教资金。

10、教职工退休,从办理退休手续次月起,停发奖教资金。

11、教育系统离岗退养的教职工不得享受奖教资金,新办理的离岗退养人员从批准离岗退养次月起停发。

12、待聘人员不发奖教资金。

五、会计核算

政府奖教资金可由学校编造奖励发放单,由各镇乡财政所和教育会计核算中心负责拨付。政府奖教资金列支“教育支出”中的“

奖金”目下设“政府奖教资金”节科目核算。

六、其他要求

高校教学奖励办法篇3

第一条为激励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13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校)。

第三条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用于奖励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以下简称学生)别优秀的学生。

中央高校国家奖学金的名额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确定。地方高校国家奖学金的名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确定的总人数,以及高校数量、类别、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在校本专科生人数等因素确定。在分配国家奖学金名额时,对办学水平较高的高校、以农林水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为主的高校予以适当倾斜。

第二章奖励标准与基本条件

第四条国家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

第五条国家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4.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

第三章名额分配与预算下达

第六条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确定的当年国家奖学金的总人数,按照本办法第三条的规定,于每年5月底前,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国家奖学金名额分配建议方案,报财政部、教育部审批。

第七条每年7月31日前,财政部、教育部将国家奖学金分配名额和预算下达中央主管部门和省级财政、教育部门。

每年9月1日前,中央主管部门和省及省以下财政、教育部门负责将国家奖学金名额和预算下达所属各高校。

第四章评审

第八条国家奖学金每学年评审一次,实行等额评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

第九条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为高校在校生中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学生。

同一学年内,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但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第十条高校要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具体评审办法,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评审工作,提出本校当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建议名单,报学校领导集体研究审定后,在校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每年10月31日前,中央高校将评审结果报中央主管部门,地方高校将评审结果逐级报至省级教育部门。中央主管部门和省级教育部门审核、汇总后,统一报教育部审批。教育部于每年11月15日前批复并公告。

第五章奖学金发放、管理与监督

第十二条高校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国家奖学金一次性发放给获奖学生,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奖励证书,并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第十三条各高校要切实加强管理,认真做好国家奖学金的评审和发放工作,确保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

第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和高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国家奖学金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同时应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主管机关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六章附则

第十五条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制定办法时,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质量、学费标准、招生录取分数、一次性就业率、学科专业设置等因素。

高校教学奖励办法篇4

第二条*市政府助学奖学金由市政府出资设立,面向本市普通高校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和毕业后志愿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等艰苦地区、行业工作和去郊区镇校任教的高校毕业生。

*市政府助学奖学金分为“*市政府助学奖学金”、“*市政府助学金”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去郊区镇校任教奖励金”三类。

第三条*市政府助学奖学金的资助对象及资助标准。

(一)*市政府助学奖学金

1、资助对象:本市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

2、资助人数和标准:

每年资助1000名学生;

每人每年3000元。

(二)*市政府助学金

1、资助对象:*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

2、资助人数和标准:每年资助10000名学生,每人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去郊区镇校任教毕业生奖励金:

1、奖励对象:

(1)响应国家号召,志愿服务西部,签订1年以上合同的本市普通高校毕业生;

(2)自愿到*郊区农村偏远地区中学(含职校)、小学、幼儿园任教,签订5年以上合同的本市普通高校毕业生。

2、奖励人数与标准:

奖励人数视当年就业情况而定。

奖励标准:

(1)到西部志愿服务签1年合同、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者,每人奖励5000元;签两年合同、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每人奖励10000元。

(2)到郊区农村偏远地区镇校任教并签订5年以上合同者,每人奖励10000元(每年度考核合格后发放2000元)。

第四条*市政府助学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

(一)*市政府助学奖学金申请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4、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如:能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或有独特见解的论文公开发表者优先或全国、全市统一高考成绩优秀;

5、家庭贫困,生活俭朴;

6、积极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二)*市政府助学金申请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4.勤奋学习,积极上进;

5.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生活俭朴,有主动用贷款方式自我解困的意识;

6、主动参加勤工助学,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三)*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去郊区镇校任教奖励金申请条件:

1、*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2、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

3、志愿服务西部,并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办公室签订1年以上服务协议;或自愿到*郊区农村偏远地区中学(含职校)、小学、幼儿园工作,具有教师资格证书或具有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并已与学校所在区县教育局签订5年以上合同者。

第五条*市政府助学奖学金评审原则。

(一)本市各普通高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助学奖学金名额,受理在校学生的申请材料,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织评审。

(二)高校可按照上述*市政府助学奖学金、*市政府助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分别制定相应的综合测评办法,并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思想品德、学习情况、校规校纪等具体指标对学生进行评审。

(三)*市政府助学奖学金按年度申请和评审。对在校生,各高校每年10月开始受理申请,当年11月30日前评审公示完毕。

在校学生可根据*市政府助学奖学金申请条件,按学年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每学年1次,符合条件的学生可连续申请),并提交《*市政府助学奖学金申请表》或《*市政府助学金申请表》(见附表l、2),但在同1学年内不得同时享受*市政府助学奖学金、市政府助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

(四)去西部服务或去郊区农村镇校任教的应届毕业生,可根据申请条件于签约当年7月1日至9月30日向本市大学生服务西部项目办公室或任教学校所在区县教育局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应申请表(见表3、4)。

第六条*市政府助学奖学金评审程序如下:

(一)每年9月30日前*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教委”)与*市财政局(以下简称“市财政局”)根据本市高校上年度本专科(高职)在校生人数和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比例确定并下达各高校*市政府助学奖学金预算和分配名额。

(二)各高校于每年10月初开始受理申请,当年11月30日前评审公示完毕,各高校将正式确定的获资助学生名单等额报送市教委和市财政局备案。

(三)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到郊区镇校任教的毕业生,*市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办公室和相关区县教育局于每年7月1日至9月30日受理申请。经初审公示后,于当年10月15日前将名单及相关材料分别报市教委学生处、人事处。市教委相关部门经审核后将名单报市财政局备案。

第七条市财政局在接到各高校和各相关部门上报的*市政府助学奖学金备案名单后,于1个月内将资金全部拨付给高校和相关单位。

第八条*市政府助学奖学金由各高校统一发放给获奖学生本人;*市政府助学金由学校按月发放给学生,或直接打入学生每月的伙食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到郊区镇校任教奖励金由*市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办公室和相关区县教育局按志愿者实际服务和任教年限分年度发给获奖毕业生。

第九条各高校和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市政府助学奖学金专款专用,及时发给获奖的学生,不得截留、挪用和挤占,同时要接受本市教育、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与监督。

高校教学奖励办法篇5

第一条资金来源。由县政府每年拨款五万元,作为**县教育奖励资金。每年奖励优秀校长、优秀教职员工和优秀学生后,如有结余,则积转到下一年度。

第二条奖励对象类别、名额及标准

(一)优秀校长(在各乡镇中心小学校长、中学、县直学校校长、九年制学校校长、公办幼儿园园长中产生)5名,每人奖励1000元。

(二)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30名、优秀班主任20名,每人奖励300元。

被评为部级优秀教师(含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每人奖励1000元;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含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每人奖励800元;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含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每人奖励500元。

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均指获政府部门表彰的。

(三)“三好”学生(中学10名、小学10名);优秀学生干部(中学5名、小学5名),每人奖励100元。

(四)在高考中考入清华、北大和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2000元。

(五)在中招考试中总分进入全市前五名的学生,每人奖励300元。

(六)在部级、省级和市级学科竞赛中成绩突出,并有重大影响的学生,每人奖励300元。

第三条评选的办法

(一)优秀校长的评选条件和评选办法,由县教育文化局另行制定。

(二)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由各校根据县“三制”改革实施方案,制定本校考核标准,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考核的基础上,推选到县参加评选。

(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由各乡镇中心小学、中学、县直学校和九年制学校根据县教文局下达的名额,在校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基础上产生,并把先进事迹材料上报到县教文局参评。

(四)在高考中考入清华、北大和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以录取通知书为准。

(五)在中招考试中总分进入全市前五名的学生以市中招办下发的成绩统计表为准。

(六)在部级、省级和市级学科竞赛中成绩突出,并有重大影响的学生由县教研室根据竞赛成绩及其在省、市所产生影响而定。

第四条表彰和奖励

教育奖励每年评选一次,并由县政府举行表彰奖励大会,为受表彰的校长、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颁发证书和奖金。

第五条其它

(一)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晋升和聘任的主要依据之一,并通过适当的形式予以宣传,同时在组织参观、学习、考察活动时予以优先;

高校教学奖励办法篇6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下达20*年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预算的通知》精神(财教〔20*〕127号),按照《*省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实施细则(暂行)》(苏财教[20*]135号)、《*省普通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实施细则(暂行)》(苏财教[20*]137号)和《*省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细则(暂行)》(苏财教[20*]136号)要求,现将20*学年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指标下达给你们,其中国家奖学金人,经费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人,经费万元,国家助学金人,经费万元,相应增列各省属高校、省教育厅20*年“高等教育—助学金”或“高等职业教育¬—助学金”预算支出指标。下达给市、县属高校和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直接列省教育厅本级支出,由省教育厅按照国库集中支付要求统一转拨相关学校,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奖励和资助范围为全省地方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以下简称高校)。下达给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的奖助学金指标中包括其尚未独立的民办二级学院学生应享受的奖励、资助指标,各相关公办高等学校要统筹安排使用奖学金、助学金指标,确保民办二级学院学生也能得到奖励和资助。

二、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高校在校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成人高校普通班学生、五年制高职四、五年级学生,以下简称本专科学生)别优秀的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上述高校本专科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为上述高校本专科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生源地为汶川地震重灾区(灾区具体名单见附件)的农村学生(含县镇)。学校在评审奖学金、助学金资助对象时要适当向国家最需要的农林水地矿油核及师范专业学生倾斜。

三、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学年评审一次。同一学生在同一学年内,不可兼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但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国家助学金。

四、国家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可由各高校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分1000、2000、3000元三档发放,但资助人数和发放金额应与省下达的指标相一致。

五、各高校要按照苏财教135号、苏财教137、苏财教[20*]136号以及《*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苏教财[20*]38号、苏财教1*号)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定本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评审实施细则。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校师生详细了解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各项政策、评选条件和程序,自觉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要严格对照评选条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认真组织好评审工作,确保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切实资助。

六、申请国家奖学金,学生须先按规定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并递交《20*年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申请表》和个人基本情况介绍(由学校统一格式,篇幅控制在500字以内)。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学生须按规定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并递交《20*年普通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表》。院系对申请学生进行初审并提出意见,报学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认真组织评审,提出本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建议名单报学校领导集体研究审定。学校要将审定通过后的名单在校内进行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各校须于10月20日前将国家奖学金评审结果加盖学校公章后连同电子表格报省教育厅审批,同时报送初步评审的每位学生的《20*年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申请表》、基本情况介绍和本校国家奖学金评审情况报告(评审依据、评审程序、名额分配、公示情况和评审结果等。以上材料均一式两份)。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对各高校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汇总,审核汇总后国家奖学金将于10月25日报教育部和财政部审批。待教育部、财政部审批同意后,省教育厅、财政厅将及时将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批复各高校,并下拨奖学金经费。

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金,须认真填写《20*年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并于9月30日前报所在院(系)。各院(系)要按照学校分配的国家助学金名额,根据申报学生的家庭经济、思想品德、学习生活、遵守校纪校规等情况组织评审,确定拟资助对象名单及资助档次,报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对院(系)上报的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档次进行认真审核,报学校领导集体研究通过后正式确定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档次。各高校要认真填报《20*年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情况汇总表》,加盖学校公章后连同电子表格(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另需提供学校开户银行、账号、户名)于10月20日前报省教育厅备案。联系人:张健、田素珍;电话:025-83335711、83335173;e-mail:jytcwc@。

高校教学奖励办法篇7

(一)调动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办学积极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面临严峻挑战:原来对本科院校设置的招收业余大专的指标限制全部放开,对高职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造成巨大冲击;众多“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参与竞争,分割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省内院校上省线即可录取”的政策使得高职院校录取分数优势荡然无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依托单位通常是具有教育主管部门签发“办学许可证”和民政部门签发的有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的社会合法培训机构,其办学类型复杂,合作院校繁多,建立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激励机制,可以调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办学积极性,提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忠诚度”,使其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中来。

(二)引导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规范的教学管理行为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作为经济实体,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办学思想不端正,随着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学点只强调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但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设备状况却有所忽视,内部管理却放松怠慢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重外延轻内涵式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建立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激励机制,可以对教学点的教学管理行为提出规范要求和进行正向引导,使其提高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激发其规范的教学管理行为。

(三)提高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通常存在重招生轻教学的思想,只关心就读学生人数,不关心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甚至会过分强调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成人”特点和学习形式的“业余”特点,不但在教学和考试上对学生放低要求,而且在教学时间、课时数量和教学内容上大打“折扣”,缺斤短两。这样既降低了办学成本,又“迎合”了部分学生需求,却降低了教学质量,降低了培养规格。建立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激励机制,可引导教学点一手抓招生一手抓教学,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教学质量,让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成人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二、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激励机制的建立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激励原则

1.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物质激励对精神激励有基础性作用,没有物质激励的充实和支持,精神激励会减效甚至失效,变成空中楼阁;另一方面,精神激励对物质激励又有主导作用,即对物质的需要进行调节控制,避免物质欲望的过度发展而带来种种不良后果。作为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要想扩大在读学生人数,扩大办学规模,需要合作院校的认可和肯定,同时教学点作为经济实体,也需要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所以对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激励,应该既有实实在在的奖金,又有鲜亮的荣誉证书和金灿灿的奖杯。

2.正性激励与负性激励并举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激励既包括对适宜行为的奖励,也包括对不适宜行为的惩罚,它们都是对人的特定行为的一种强化。正性激励就是一种正面强化,即运用物质或精神奖励,使激励客体有利于组织的态度和行为得以不断巩固和加深;负性激励是一种负面强化,即运用物质或精神上的惩罚,使激励客体的那些不利于组织的态度和行为得以不断削弱、减少,直至消除。通过制定详细的评价指标,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考务及学生工作做出规范,对评价高的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使其对合作院校的办学要求不断巩固和加深。与此同时,对综合评价低的教学点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3.注重公平与讲求实效相结合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员工的积极性不但受其绝对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其相对收入的影响。一旦员工感觉到了不公平,就会采取各种行动来纠正这种情况以便使自己产生公平感。如果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在相互比较后,认为自己的工作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或者发现与自己相同工作投入的教学点的收益比自己高,就会影响激励效果。因此,奖惩有据、公平公正是实施教学点奖励的重要原则。作为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在处理教学点激励问题时,一定要有公平的心态,不应有任何的偏见和喜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激励措施

1.荣誉激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有着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荣誉激励即通过满足人们的自尊需要而达到激励目的。在管理学看来,追求良好声誉是经营者的成就发展需要,通过对积极投入辅助招生工作、工作效果显著、办学规范、教学质量好的教学点予以肯定,认可其良好工作态度和突出贡献,并予以荣誉奖励,发放荣誉证书,授予奖杯。

2.目标激励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的行为,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原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柳传志说:“目标是最大的激励,给员工一个值得为之努力的宏伟目标,比任何物质激励都来得实在,也比任何精神激励都来得坚挺。”[2]通过设立具体的、难度适宜的、可接受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目标,并配合差异化奖励政策,使教学点产生强烈的动力。

3.竞争激励每个人是争强好胜的个体,都不希望落在后面,其潜在心理都希望站在比别人更优越的地位上,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潜在心理就是自我优越的欲望。通过对教学点学生成绩及各项工作综合评价的排序,使落在后面的教学点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让教学点之间主动展开竞争,从而激发起教学点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

4.培训激励在管理学中,培训是培养和训练员工的学习活动[3]。美国管理学家彼得的木桶理论使管理者意识到只要组织中有一个员工的能力很弱,就足以影响整个组织达成预期的目标。而要想提高每一个员工的竞争力,并将他们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教育与培训。教学点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非常迫切地希望对其员工进行教育与培训。通过高职院校统一定期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研讨和培训,提高了教学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提高了教学点的竞争力。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的激励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教学奖励办法篇8

1.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

首先福建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进一步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高校的教学和管理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闽台生学费高出普通生2倍多,高校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更应把闽台生的需求放在突出的位置。其次福建或大陆社会应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是其应有之义。

2.教学管理机制不灵活。

传统的教学管理强调教学计划的规范性和各专业的统一性,没有考虑受地域空间的限制,不能解决学生在闽学习期和在台学习期的生活节奏和教育管理体制不一致的矛盾。台湾高校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通过对市场劳动力供求的分析,从而确定培养专业的设置与招收人才的规模,灵活设置课程。台湾高校四年前正常开设的有些课程,待到大陆生到达台湾时,某些课程已经被淘汰了。另外,台湾高校挡修规定“高年级学生有低年级专业必修课程未及格者,必须先修读该不及格课程”,意思是修课未及六十分者,必须补修(没有补考),而这又跟学生在台学习期限只有一年矛盾。这都需要教学管理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3.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

大多数院校在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采取板块化的管理结构,即由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三大块组成。在部门设置上还是采用两分法,即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两块。在学校层面和院部层面都缺乏一个具体负责闽台合作项目实施的综合协调与组织指挥机构。尽管有的学校设立了内设机构,但大多数机构没有实质性地发挥作用。具体到闽台合作的台湾高校方面,基于闽台合作的校校合作组织机构更是缺失。由于缺乏不同层面的专门的闽台合作管理机构,闽台合作实施过程中的系统协同效果较差。

二、闽台“双地域”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改革的尝试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接受福建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试点项目实行“省—高校”分级推进、组织实施;试点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由试点单位领导担任,实施好试点项目工作。为加强对外交流办学的协调、管理,尤其是保证闽合培养人才项目的有效运作,2011年6月30日,泉州师范学院成立成功对外交流学院。2012年6月,为实现规范、高效的管理,泉州师范学院专门出台了文件(泉师院外〔2012〕24号文),明确了成功对外交流学院职责,规范了学院主要工作的办事流程。为了确保专业教学计划的合理衔接和学习质量,泉州师范学院出台《泉州师范学院对外交流学生学籍、学分管理规定(试行)》(泉师院教〔2012〕23号)对学分认定及学籍管理进行规范。成功对外交流学院成立以来,每学期定期召开学院会议,研究、部署、落实、检查闽合培养人才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

2.开展“转变教育观念,推动转型提升”大讨论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演讲中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指出,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这个讲话不仅对新设地方本科院校是适用的,同样对推进本科院校的闽台合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4年5月15日,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研究员应邀来我校作题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应有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行为”的讲座,本次讲座是学校开展“转变教育观念,推动转型提升”大讨论活动的开篇之作,标志着大讨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吴仁华书记的讲座既有对国家政策的解读,也有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分析,既有理论阐述,也有对实践的思考,有助于提高我校教师对当前学校转型发展的认识。学校要以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开展为契机,在发展应用型和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上大力借鉴台湾在职业教育方面丰富的办学经验,促进内涵发展。

3.深化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台湾高校素有校企合作传统,参与闽合办学项目的闽校应逐步建立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政府指导、行业引导、校企互助、企业参与、社会联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泉州师范学院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2010年底整合校内资源,成立了校企合作中心,加大校企合作工作的力度。本课题项目负责人陈晏辉教师在《地方高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途径———以泉州为例》一文中,对高校深化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措施途径已进行深入详细地阐述,这里从略。

4.引导学生选课,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深入。

学生第三年赴台湾院校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但是,由于闽台合作办学“入口”较宽,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这就需要承办闽台合作专业负责人担负起责任,重视学生去台前期教育。在台学程由台校安排,经合作双方商定后,专业负责人就有意识地对即将赴台的学生介绍合作方有关课程资讯以及选课注意事项。学生在台湾完成一个学期的学业后,相关专业要根据学生在合作大学课程的修读情况及时调整第二学期课程修读方案,并事先征询台校相关系所主管同意。

5.奖励闽台合作办学成果,引导闽台合作办学项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为推进学校闽台合作项目的专业建设,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学校出台文件,设立闽台合作项目专项奖励。目前闽台合作项目专项奖励有合作编写教材专项奖励和学生优秀学习成果专项奖励。合作编写教材专项奖励条件及奖金:①教材应是与台湾高校合作的专业的相关课程,采取我校与台湾高校联合编写的形式,形成文字版本;②教材内容要结合合作专业实际情况,要求内容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教材要经过一定范围的使用,并具有推广意义。奖励额度为每本合作教材10000元。闽台合作项目学生在台湾学习期间参加各类赛事和取得的优秀学习成果均可申报学生优秀学习成果专项奖励,该奖励要求参评学生学习成果有原创性、代表性和实践性。奖励范围主要为各类赛事和优秀学习成果奖学金两类。每个专业奖励金额不超过10000元,超过者则按10000元计,且参照奖励级别和比例类推执行(竞赛级别分校级、台湾各县市级、台湾地区及以上,最高级别奖金为特等奖1500元、一等奖1000元、二等奖800元、三等奖600元)。有设特等奖者,获奖项目奖励至二等奖,没设特等奖者,获奖项目奖励至三等奖。优秀学习成果奖学金每个专业一等奖1个奖励800元、二等奖2个每人奖励500元,三等奖3个每人奖励300元。

6.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台湾高校的师资队伍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闽台高校互派人员交流,一方面有利于海峡西岸高校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台湾高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并更好地了解海峡西岸人才培养的方式。为学习台湾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好的经验,协助做好学生的课程辅导工作,以此推动合作院校专业之间的交流合作,闽校应根据合作专业需要,分批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入台学习,以利于将来合作的长远发展。对创新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台湾教师要力争实现由短期来校任课向长期专职任教的转变。

7.积极引入台湾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文件提出要“重视闽台教育资源的互补性,着力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瞄准台湾高校的前沿学科和专业”,“积极争取中央赋予福建在闽台合作办学方面‘先行先试’政策”等极具指导性和实践性的实施目标,为高校开展闽台教育交流指明了方向。台湾承担培养应用科学及技术型高级实用技术人才的、本科层次的院校主要是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台湾技职教育体系比较完善,民众技职教育认同度高,实现了大学阶段职普比为5:5。台湾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台湾高校办学理念注重与国际接轨。台湾技职院校重视课程改革,鼓励落实校本位课程,强调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以学校本位规划升学导向和就业导向的课程,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之需求。台湾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务实致用,在入学时有技优入学及证照加分等做法,方便具有技术优势的学生学习。台湾每年举办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比赛评奖,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在台湾,加强实务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落实职业证照制度,鼓励学生获取专业证照,以证照取代部分学科考试成绩。闽校应以实施合作办学为契机,深刻学习领会福建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大胆借鉴台湾在职业教育方面丰富的成功办学经验及办学理念(而不是满足于少数几个量化指标达标),带动学校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专业认证、教学质量评鉴等。

8.实施灵活、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可持续的教育管理模式。

高校教学奖励办法篇9

一、构建德育制度管理网络

德育常规工作是德育工作的根本。对小学生而言,常规德育就是“养成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运动习惯……“养成”是靠长时间培养才能形成的,为了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构建起从要求、措施到奖励的制度管理网络。比如对学生提出要求的除了《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外,还有升国旗制度,学生一天生活常规要求、班务常规要求、作业要求等,为了落实以上制度而制定出台了相关措施,如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文明学生评选办法、学生德育百分评比办法、“三好”学生评选条件等等。有评比就有相对应的奖励制度,对文明班级授匾奖励,对文明学生、劳动标兵、健康标兵、阅读标兵、“三好”学生、进步大的学生、贡献大的学生发给奖状并照像挂标兵栏,对受县以上表彰的学生给予重奖等等,通过从要求措施奖励的制度管理网络的实施,让学生学有规范,行有约束,好有奖励,有效地促进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构建环境育人网络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它在德育工作中起着渗透作用。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构建一个寓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愉悦性于一体的育人环境,并发挥环境的作用,使它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着力构建一种能体现学生“学习”、“表现”的育人环境网。1.在内校门两侧的墙上,以及校园走廊的墙壁上,分别贴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挂上《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新三字经》、名人名言,开辟德育、团队、校园、体育、语文、数学、学法、法制等宣传园地,在一楼的左右两侧橱窗设立公开栏。校道旁边布置有教师荣誉、学生荣誉、师生书画、专题教育展示栏、学生书法作品展等,构成校园文化长廊。2.在电教楼四楼用三个场室布置成德育室,室内简明扼要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学校、家乡、祖国的一些知识,并陈列着学校获县以上奖励的奖状。3.在操场外的围墙上,张贴祖国人文历史的图文,让学生在休息时间也能受到环境文化的潜移默化。4.在各班教室外墙悬挂该班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使学生能自我比较学习,激励学生“写好字,做好人”。5.整个校园创设成花园式学校,环境优美,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五部分构成我校的环境育人网络,也形成了我校德育工作五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构建后进生转化网络

后进生的转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从建立“一帮一”(一个老师帮助一个后进生,一个行政、一个党员帮助一个后进生)、“多帮一”(几个好学生帮一个后进生)的后进生转化制度,到建立鼓励老师与家长配合教育的“家访奖励制度”,鼓励老师们不怕辛劳转化后进生的“后进生转化奖励制度”(转化一名后进生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并在评优时加分奖励),构成后进生管理网络。

后进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个制度就能办得到的。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我们还充分发挥老师、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力量,要求班主任对后进生要关心、爱护、从爱入手,用爱感化学生,针对后进生的特点开展教育;要积极与家长联系,使学校与家庭互相了解,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教育。为了更好地教育后进生,我们调动社会一切可能调动的力量,如团县委、关工委、派出所、司法局等,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激励教育,鼓励后进生进步。还利用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社会活动,如做好事、旅游、参加少年宫兴趣学习等等,从不同角度教育和培养学生,并聘请校外辅导员,经常与不同的后进生座谈、谈心,构建教育合力,从而使得后进生的转化效果明显。

四、构建目标管理网络

高校教学奖励办法篇10

【关键词】工作分析;民办高校;教师;激励

近些年,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些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实力和水平超过了部分公办的二本院校。他们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无论是从考虑问题的思维视角还是从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来看,都毫不逊于国内部分公办的二本高校。民办高校为何能在短期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教学成就?我们在反思民办高校的成功经验后发现,民办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优秀教师的辛勤付出,也正因为有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才有了民办高校如日中天的发展。不过,民办高校当下这种快速的发展态势究竟能保持多久?我想,现议还为时太早。因为民办高校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尤其从民办高校的内部环境来看,民办高校的教师激励问题成为其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从工作分析的视角入手,选取民办高校教师激励问题作为研究范畴显得尤为重要,以期为民办高校的持久、稳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相关概念

1.工作分析。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视域来看,工作分析是指工作分析人员为了实现组织某一特定的目的,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构成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内容等做出规范性的说明与描述,以服务于组织特定的发展战略和组织规划,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他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的一种管理活动。工作分析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石,它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力资源规划变得更科学、更有效,使招聘变得有章可循,人与工作之间实现完美匹配,可以减少培训成本提升培训效果,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可以使员工的薪酬体现更加合理、完善,充分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在满足大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改革计划教育体制模式和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方面贡献巨大。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方面作用显著,但是民办高校并没有摆脱社会民众的轻视和嘲讽,甚至有些民办高校的老师在提到自身的社会地位时,他们都觉得与公办的大学相比难以启齿。我们想问,为什么民办高校内外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民办高校的认知会是如此的雷同?关键问题在于这些人不明确民办高校的基本内涵。所谓民办高校是指政府机关、国家企事业组织之外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自筹经费,依据国家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高等学校设置标准,面向社会实施的高等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它与国家公办高校相比,其在办学主体、资金筹集渠道和设置标准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民办高校当前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不过从总体上看常见的有如下三种:一是国家批准独立建制的具有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民办院校;二是在公办高校中设立二级学院;三是国有的民办高校。

二、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教师作为其内涵建设的中坚力量,由于年轻、需求多样化,物质需求占主导,职业稳定性差的特征,因此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满足民办高校教师的物质需求,减少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不安全感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可是,个别民办高校的领导为追求“好、大、喜、公”的工作业绩,往往忽视教师这一作为天底下最让人尊敬的群体的尊严和需求。民办高校教师激励问题已成为制约民办高校持续稳健发展的不利因素。

1.激励措施比较单一。民办高校把教师作为“经济人”的联合体,认为他们只应当给予物质上的需求,这或许同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息息相关,也或许和民办高校对教师需求的不重视有关。有学校对教师的奖励仅限于每学期期末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等级给教师发放一定的货币性激励,还有学校会因教师学历上的提升发放一定的非货币性奖励。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比如精神激励、荣誉激励、参与激励、情感激励、培训激励等。还有学校的奖励并不是根据工作本身及教师的能力水平,而是依赖服务年资、隐形关系及档案户口的落实情况等进行发放,领导岗位和普通岗位之间的工资差距太大,这与工作分析的思想内涵相违背,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物质激励力度不够。民办高校的教师多数是25~35岁之间的年轻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正值物质需求旺盛的阶段,因为这一阶段正是年轻老师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时候,对于学校发放的微不足道的工资收入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此外,多数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成为问题,民办高校毕竟不同于公办院校的国家财政拨款,除去用于基础建设、教师工资和股东分红外,基本上所剩无几。因此,大多数民办学校没有足够的财力给教师发放物质奖励。没有物质奖励徒有华而不实的精神奖励和情感奖励也不能发挥实际功效。

3.职业稳定性比较差。民办高校教师不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师的“正规军”,处于社会的非主流群体中,随时面临着被解聘和不再续聘的危险。此外,有部分民办高校虽然也在住房、保险和福利方面开出了比较优惠的政策,但是要获取这些外在的随机性的福利待遇,可能会受到学校方方面面的规定和约束。比如,有的民办学校要求教师职员必须和学校签约10年的劳动合同,才能正式享受到如上提及的一些福利待遇,如果期间发生一些无法自主支配的意外事故,被迫中止合同,可能还得承担一笔不小的违约金并如数归还劳动合同存续期间校方所支付的一切保险费用及住房补贴费用。因此,民办高校每年会有大量的教师流动,职业稳定性太差影响了教师整体的数量和质量。

4.培训考核不很合理。培训作为民办高校对教师最大的福利,应据不同教师的工作、岗位和教学需要,并根据教师完成某一工作的个人特征,制定对应的培训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以达到不同的培训效果。大多数民办高校仅在新教师入职前有一个岗前教师培训,之后随着工龄的增长和实践教学的需要所需的知识也与日俱增,亟需根据工作岗位的内容、任务和职责进行培训,但是这样的培训需求却并没有对应的培训机会。此外,绩效考核依据的并不是以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为考核准则,而是以某些人非公开的主观想法为考核标准,这势必违反工作分析对绩效考核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广大教师正常开展教学及科研工作。

三、基于工作分析的民办高校教师激励对策研究

民办高校教师作为学校持续稳健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激励他们成为民办高校管理者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工作分析作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依据工作分析的基本思想和价值理念建构民办高校的激励对策,不只可以让民办高校教师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与价值,还可以减少民办高校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机会成本,为民办高校的稳健快速持久发展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

1.完善民办教师现有激励措施。根据奥尔德弗的eRG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就需要。民办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最为鲜明的特色是年轻化,生存需要占支配性地位。因为民办高校教师多数是年轻人,沟通起来比较容易,同事之间的相处也比较融洽,因此关系需要并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加之民办高校教师正值谈婚论嫁、成家立业的时候,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顾及教授或副教授的职称评定。可见,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和待遇,适当提高教师的课时费用,开设一些有偿的讲座、专题研讨会,给教师提供外出挂职锻炼的机会,对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颇为有用。为此,民办高校要对教师的岗位职责进行详尽的分析,成功地寻找出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实现工作岗位要求与员工素质和能力的合理匹配,实现“适才适用,合理配置”的工作分析目标。不同的工作岗位的职责、内容,或者同一岗位不同时期的工作要求,可以实施弹性的岗位、绩效工资制避免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应根据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考核结果,及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贡献增设一些情感奖励、荣誉奖励、培训奖励和晋升激励,从而充分激发在校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增加民办教师的职业稳定性。民办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虽然为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他们在目前还不属于高校教师的“正规军”,这主要缘于民办教师没有国家正式的事业编制,不能享受“五险一金”的福利待遇,有些学校虽然提供保险待遇,但是长期的劳动合同基本上可以终身禁锢一个人的发展空间。至于带薪休假、子女入学等其他福利待遇更是可望而不可得,这极大地增加了民办高效教师不稳定、不安全感。为此,许多老师不能把教育事业作为自身终身奋斗的事业。因此,部分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可以尝试施行“公注民办”的办学政策,先前为那些愿意为教育事业献身,愿意扎根民办高校所在地的教师解决编制问题,为他们提供评职、评优和晋升的机会,保障教师的基本工资收入水平,提供“五险一金”待遇及外出旅游、出国晋升等机会,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生活、工作顾虑,以良好的环境、人性化的制度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留住人才。

3.改进民办学校培训考核体系。完善的培训是对员工最大的爱,应理清工作岗位的职责、内容,觅寻民办教师的个人特质,把岗位与对人员要求结合起来,根据民办教师不同的工作要求,结合民办教师的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达成适应岗位要求的培训效果。新教师入职前要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以尽快适应大学教师这一特殊的角色,新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以结对子的形式帮扶新教师,着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此外,要将教师的考核纳入常态化管理,明确考核不只是为了监督老师,而是以考核作为评估手段,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和以评促管的实效。民办高校应改革考核的内容与形式,杜绝考核过程中随意性的、人为性的因素,根据工作的内容、任务、职责和效果,尽量克服考核过程中的同工不同酬现象。

总之,民办高校教师激励问题研究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不同的民办院校面临的组织内外环境各不相同,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要防范因教师激励问题影响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正常展开。教师激励问题关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还是早日解决教师激励问题,别因小失大耽误了学校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萧鸣政.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