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拾金不昧奖励制度十篇拾金不昧奖励制度十篇

拾金不昧奖励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3:06

拾金不昧奖励制度篇1

日前通过的新版《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有一条颇为引人注目,那就是明确提出:失主领回失物时,可以自愿将遗失物品价值百分之十的金额奖励拾遗者;遗失物自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处理无人认领的物品后,公安部门按拾获财物价值百分之十的金额对拾得人给予奖励,奖励金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

据统计,广州早在1992年就制定了失主可自愿给予拾遗者10%奖励的规定,“但真正的奖励相对是比较少的。广州拾遗物品每年大概有1000件左右,涉及的金额均衡来说每年基本也就是10万元左右”。

《物权法》早有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奖励拾遗者也是国际惯例。比如,日本规定,拾遗者的报酬数额,不应少于遗失物价值的百分之五。而法国的奖励更具体,“对海上的遗失物,沿海的遗失物,陆地上的遗失物,分别给予拾得人不同比例的补偿”,而且,拾遗补偿也确实激发了公众的热情。

在我国,拾金不昧,当不当奖?奖励拾金不昧,是否就是“道德沦陷”呢?“道德”跟“奖金”沾上了边,是否就会“很受伤”?长期以来,“拾遗奖励”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此次广州市《规定》一出,又一次将其推至了风口浪尖,引起了舆论哗然。

广州市公安局副局长骆振辉解释说,有一些人拾获了物品千方百计找寻失主,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符合情理之事由法理来肯定,未尝不是正视社会现实的一种表现。

【多维解读】

1.道德建设的有益探索

拾金不昧虽然是道德范畴,提倡无偿交还,但是,为了鼓励大家弘扬这一优良传统,《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对好的道德行为进行奖励,是要以有偿的方式鼓励拾金不昧的精神。奖励拾金不昧与维护这一传统美德的纯洁性,并不存在根本上的矛盾。某种程度上,这种义利结合的制度设计,也是符合人性心理的良性社会规则的。事实上,从目前规定的运行效果来看,有奖拾遗不但没有降低公民的道德水平,反而激励了公民乐于助人,使我们的传统道德得到了法律的保护。这种“接地气”、人性化的规定是道德建设的创举。

2.对善行的肯定和引导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只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在物质占据重要地位的当下,我们不应回避利益对人性的诱惑。与其让人人都做不靠谱的圣人,倒不如用激励机制,正面引导民众行善,合法拿到物质奖励,以形成社会正反馈效应,岂不是更好?《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从法律的角度,明确拾金不昧者有权获得奖励,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标准,乃是对善行的肯定和引导,会更加有激励作用,鞭策大家将拾金不昧的好传统发扬光大。

3.不应止于奖励“10%”

对于拾金不昧者,仅依赖于失主及拾物的“奖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惩恶扬善”上有所作为,给予拾金不昧者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在全社会重塑诚信、倡导诚信、践行诚信,让拾金不昧和见义勇为等美德成为一种新常态,是文明和谐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引起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如果要让奖励拾金不昧等善举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制定具体化、规范化的奖善措施,以此激励更多人去拾金不昧和见义勇为,岂不更好?

4.在于正视社会现实

从道德纯洁性上讲,奖励拾金不昧,或许不是最优选择。但在坚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是最优选择?一味强求,会渐行渐远。而且,拾金不昧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机会成本。无论是把失物还给失主,还是交给公安机关,都会占用时间,会有交通等支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拾遗者进行适当补偿,也符合经济原则。如果一味强求纯洁性,以后可能没有人愿意拾金不昧。如此反失其美。“拾金不昧奖”是一种次优选择。很少有拾金不昧的人是为着奖励而来的。他们可以不要,但我们不能不给,这是基本的道德伦理问题。

【适用文题】

拾金不昧奖励制度篇2

拾金不昧――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指不占小便宜的道德和社会风尚。

出处:清・吴炽昌《客窗闲话・义丐》:“乃呼里长,为之谋宅于市廛,置货立业且表之以额曰‘拾金不昧’。”清・《歧路灯》第一百八回:“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原文:秀才何岳,号畏斋。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现代影像】

2012年11月4日,济南气温骤降。这天清晨,历下区城管局甸柳环卫所保洁员王富方捡到一个鼓鼓的男式手包,这成了他一天最挂心的事,他焦急地在自己所负责的300米路段等了10个小时,直到下午失主前来认领,他才“把心放回肚子里”。当失主拿出200元现金答谢时,他坚决拒绝了。(山东卫视)

时评人物:梁宏达・出版人

环卫工拾金不昧为何温暖人心?

其实,关于环卫工拾金不昧的事件我们经常遇到,这些亮光,传递着一股股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因为他们无私,无私就会让人坦然。因为坦然,他们就会给我们带来温暖。

在人们正争论着社会的纷繁复杂时,我们看到的是良莠不齐的种种。也许每个人都有一种善良的大美,主要是一些不好的因素,或欲望,或贪婪常常在扭曲着我们思考的角度,于是私心也就蒙蔽了我们原本明亮的眼睛。正如一句名言:“生活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的眼睛。”当我们对于一些东西持怀疑态度时,我们也应该看看能够解开这种心结美好的一面。

“好人自有好报”,相信这不是一句空话,只是我们的社会要营造一些激励的空间或者机制。而要改变社会目前这些乱七八糟的道德氛围,首先就应该让好人好事、榜样人物走在前头,让他们活跃起来,带着燃烧的生命气象,不断延续着、前进着……

2011年,浙江台州市环卫工人蒋桂敏,月薪不过千元左右。可捡到一个装有11万元巨款的袋子后,她选择在寒风中苦等失主出现。失主拿出几百元作谢礼,被蒋桂敏拒绝了。蒋桂敏57岁,安徽凤阳人,夫妻俩没日没夜打工,只为每年攒下1万多元钱给儿子在老家建房子用。(浙江卫视)

时评人物:奚旭初・作家

拾金不昧为何总拖着“穷尾巴”?

拾金不昧的故事,总是令人感动。而这条消息,与以往不少拾金不昧的报道一样,也拖着一条“穷尾巴”。电视中,记者在采访蒋桂敏时,不厌其烦地问:寻找失主时是否有过犹豫?现在是否后悔,想没想过从失主那里获得报酬?在这一连串问题的后面,我们是否能听出什么潜台词?在一些不穷的人眼中,人穷志短才是常态,而穷人人穷志不短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就要追问乃至拷问了。这种刻意渲染,初衷或许是要强调“贫贱不能移”,但客观上造成的效果却变成了穷人拾金不昧更难能可贵,甚至是“出乎意料”。

触景生情,不禁想到另一条新闻:广州一名妇女晕倒在人行道上,一名乘坐蓝色保时捷的少女随同同车男子,把晕倒妇女抬到跑车上,将其送往医院救治。一时,“保时捷少女停车救人”引发热议。不少人说:原以为开保时捷的都是撞人的,没想到他们也会救人。有人指出,正如在交通事故中刻意将事故与车主的身份和车型联系起来,给事故贴上“阶层标签”一样,强调“保时捷”这个符号重于少女救人本身,也凸现了根深蒂固的偏见。“保时捷标签”与“穷人尾巴”看似迥异,其实殊途同归。

在穷人的拾金不昧后人为地拖上一条“穷人尾巴”,相信这样的“倾斜”是无意的,然而它流露出的却是一种价值观的“亚健康”,或者说是骨子里对穷人的歧视,而且这种歧视已经泛滥到了连穷人的美德都要剥夺的地步。穷人拾金不昧,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意外,否则为什么有那么多穷人拾金不昧的故事?

2013年,美国一名男子网购了一张书桌,在书桌抽屉内意外发现了近10万美元的钞票。这名男子马上将钱送还卖家。拾金不昧的精神令卖家直呼会感激一辈子,还奉上3500美元当谢礼。这名美国男子拾金不昧的精神和行为值得肯定与表扬,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如数归还10万美元后,作为失主的卖家不但退还了购买书桌的费用,还额外赠送3500美元作为酬劳。而这名拾金不昧的男子,在表示自己并不期待获得犒赏的同时,也感谢失主的心意并收下了这笔钱。(凤凰卫视)

时评人物:苑广阔・时事评论员

美国版“拾金不昧”给我们的启示

男子坦然收下失主酬金的行为,可能会招致国内不少人的质疑。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但要拾金不昧,还不能索取报酬,即便对方给也不能要。这种纯粹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的发展,这种精神和行为已招来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

为什么呢?比如,这位美国男子在发现书桌中有10万美元巨款后,他要为失主承担保存妥当,以免遗失的责任;比如,他开车寻找失主,也耗费了时间、精力、费用。就是说,他为了“拾金不昧”,付出了一定代价,那么失主给他的这笔“感谢费”,实际上是对他这种损失的补偿,他完全可以坦然接受。

这种面对失主感谢费可以“昧”的“拾金不昧”行为,不但符合情理与道义,同时也符合法律精神。很多国家为了鼓励人们拾金不昧,或为了补偿当事人因拾金不昧带来的损失,都规定失主在拿回遗失物时,应拿出占遗失物价值一定比例的金额作报酬。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一贯提倡的拾金不昧不能索取报酬的行为,反倒不利于倡导拾金不昧精神,因为这意味着作为拾金不昧者,做了好事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损失,这不符合人性特点。

拾金不昧奖励制度篇3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二班的班主任,教本班的语文课和七年级两个班的生物课。我把六二班的工作作为了工作重点,在其上用的气力也最大。

我们教师的工作是育人教书。育人为先,教书次之。也就是说,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追求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让其成人了,他就会以人的标准来自律,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事半功倍了。如果把次序弄颠倒了,就会是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的。以此为指导思想,我在做班主任工作时,把学生的习惯养成作为重中之重,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教学工作紧随其后,稳步推进。

学生入班后,我首先订立班规,并宣诸全班。其中重点强调的有以下几条:第一,不准在教室内和走廊内追跑打闹,以防校内意外事故发生。后操场是尽情嬉戏之地。第二,午饭后,来到学校要进到教室读书写字,作业完成后方可径直到后操场玩耍。第三,下午放学之后,没有值日任务的同学必须马上整理书包迅速离校。若要等其他同学必须到学校大门外等候,以减少校内责任事故发生。

入班后一周,组织全班同学选举了班干部,引导班干部逐渐开始管理班级事务。为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主抓卫生值日工作。授权小组长全权统筹安排该小组的打扫工作,小组长并要为此负全责。出了问题要拿小组长是问,以提高组长的工作积极性。施行了将近一个学期,效果不错。实行值日班长制,全班同学轮流作值日班长,认真将每日发生的班级事情记录于班务日志。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班级主人翁意识。每个值日班长都认真检查每天的卫生工作。现在,除非学校进行专门的卫生打扫检查,我是不用每日过问卫生工作的。偶有反复,只需追究组长和当日值日班长的责任,就能达到杀一儆百之效。工作责任到人真好。

第三周我上班会课时,利用几个小故事,重点讲了拾金而昧贻害无穷,提倡全班同学捡到财物要交公。表扬了几个拾金不昧的同学之后,同学们拾金不昧的热情更高了。我规定:凡拾金不昧的同学将被记录于班务日志,所捡款项交于班长,期末用于购买奖状,表彰进步明显的同学。

本学期我加大表扬力度,鼓励同学们加强自律,自觉追求进步。在后黑板设立进步之星专栏,明确规定:凡在某方面取得明显进步者将被彰记于其上,期末颁发进步之星奖。想获得此奖者,可让班长将自己欲在某方面进步先记于其上,若在两周之内进步明显,得到大部分师生认可,就可获得此奖。此举一出,反响强烈。要求进步者自觉自律,班内风气为之好转。加之老师及时表扬,班内向好之风日浓。

本学期,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我引导学生背诵国学经典《三字经》。我把《三字经》分为十九段,每段五大句。每个早读抄背一段。把全班分为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人,其中一个是组长。组员背会之后就给组长背。为提高其背诵积极性,设立四个背诵等级:一次性背完全篇的获得最佳背诵奖,二到三次背完全篇的获得优秀背诵奖,四到五次背完全篇的获得良好背诵奖,六次及以上的获得背诵奖。其中有十个同学获得了最佳背诵奖。看来人的潜力是不可小觑的呀。不过,《三字经》主要是让小朋友掌握中国历史脉络和劝导小朋友努力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作用不大。而清初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弟子规》则对人养成良好的学习、待人、接物习惯大有裨益。下学期就引导学生背诵《弟子规》。如果有时间,把《千字文》也背下来。

以上为班主任工作部分,下面再回顾一下语文教学。

拾金不昧奖励制度篇4

两年前,随着失物认领渠道向多元化.便民化发展,一些出租车企业.公交车队.宾馆.商场.派出所等具有失物招领功能的机构纷纷建立。这些自主形成的失物认领机构,大大地淡化了哈市公安局遗失物认领中心的业务功能,使得从上世纪1950年代初期开始,失物招领处从成立时的40余㎡,至2012年缩减到只剩下十余平方米的办公面积。

一年前,我路过位于西十二道街的失物招领处,好奇心驱使我推门进去一看究竟。只见十余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两套简单的办公桌椅.一个铁皮卷柜和两节柜台,柜台里面稀稀拉拉的摆放着几部手机.几个数码相机.几本证件和钱夹,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眼前所见到的失物招领处,与当年的那个宽敞明亮,物品摆放规整,遗失物品琳琅满目,墙上.橱窗里挂满了宣传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的图片相比,如今仅剩下的两节柜台里,寥寥无几的几件遗失物品,不及当年四分之一的办公面积,以及仅有的两名工作人员,让人不敢想象,这就是曾经辉煌60载的.令几代人自豪过的,如今国内唯一的一个遗失物品招领处的现状么?

作为哈市.也是全国唯一一家由政府部门开办的失物认领机构,60年来,始终坚持免费为群众提供服务。据相关人员介绍:“1970至1990年代是失物招领处的鼎盛时期,那时候,这里的工作人员有20多人,每天工作都很繁忙。当时作为窗口单位,一进门是一排柜台,后面的储物柜里面,存放的遗失物品挤得满满登登。现在只剩下两名工作人员了,存放在这里的遗失物品也没多少了。”加之维系失物招领处运转的资金逐年递减,以至于每年3月5日,为大力倡导拾金不昧之风.弘扬传统美德的表彰大会和失物认领大会,自2006年以后,也不得不终止了。到2012年,送到失物招领处的物品,多是以证件.钥匙.空钱包为主,总量每年不到200件,不及10多年前的十几分之一。使得这个成立于1954年的.国内仅存的.唯一的弘扬道德文明的“最后阵地”---失物招领处,面临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窘境。

应该承认,在那个寸土寸金的黄金商业地段,从市场经济角度看,那个失物招领处显得不合时宜,且浪费了绝好的商业资源。也许正因为看到了其商业价值,于是,40余平米的失物招领处大厅,被割出四分之三用作出租经商。到2012年前后,失物招领处那块不大的白色招牌上,鎏金的字体已经掉色。在繁华喧嚣的闹市之中,它更像一位老人,被周围炫彩夺目.林林总总的大广告牌淹没。据知情人介绍,当时将失物招领处的四分之三面积用于出租经商,实属无奈之举,面对“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的窘境,失物招领处的管理者们只好也只能出此下策,将部分租金用于维系失物招领处的日常运作。

由此,引发出一个疑问,经过了30余年的改革开放,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带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人们的物质追求已从初级阶段步入到小康水平,物质文明理应带动精神文明同步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各种场合人们丢失物品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官办的失物招领机构,其服务功能非但没有扩大,反而缩小了许多,这就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思考:当今社会,还提不提倡“拾金不昧”?小时候我们总在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如今警察叔叔还在,可对警察叔叔的信任却不见了。人们捡到了东西,不知道交给谁?就算是交到了那个狭小的失物招领处去,失主能否及时得到信息去认领?

自195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末,从商场到汽车公司到宾馆酒店,这些企业都是国营的,那个时候这些单位都设有保卫科,谁捡到东西会很自然地交到保卫科,然后再由保卫科统计后报给失物招领处。据介绍,从失物招领处成立到2003年,这里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全市遗失物品信息进行采集.统计.整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企业改制.个体经营的发展,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经营成本的考虑,弱化了保卫科职能,失物招领处收到企业送来的遗失物品越来越少,使得失物招领处在2003年,终止了遗失物品信息的采集.统计.整理工作。同时,对警察的“不任同”感.认领渠道的多元化.观念的不断转变,加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渐渐成为人们“在哪儿捡到的就交到哪儿”和“在哪儿丢东西就去哪儿找”的最直接的想法。

在电台工作的一个朋友对笔者说过,像这样的寻物或寻找失主的信息,每天都要播发五六条,多的时候能有十几条。不难看出,遗失物品的人们通常都希望在第一时间里找到丢失的东西,广大群众也希望通过一个更加便利的.不经过中间环节的渠道找回失物。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种通讯工具的普遍应用,人们自发地应用起了各种媒体,从而省略了“失物招领处”这一中间环节。这就需要一个整合遗失物品信息资源的机构,来协调资源配置,通过网络.媒体的方便快捷,使失物认领便民化.多元化。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官办”的遗失物品认领中心,承担起这个整合信息资源的社会责任,才是遗失物品认领中心存在的真正社会意义所在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用金钱来衡量捡到东西的价值。但在现实中,也许对于拾到者来说毫无价值可言的东西,对于丢失者却有着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意义。纵观国内外一些地方对遗失物品处置的一些做法不难看出,北京.西安.石家庄.香港以及英国伦敦交通局.美国纽约地铁公司等一些社会机构,都曾经对遗失物品的返还做出过一些奖励规定,美国得州甚至以地方法律的形式,规定遗失物品者需将遗失物品价值的百分之十用于补偿奖励拾到物品者。前些年我国热议拾金可索赔的《物权法》时,哈尔滨市曾有人开过一家有偿失物招领机构,但响应者寥寥无几,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究其原因,拾金不昧是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的,应该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形式,从精神层面大力弘扬,不能让市场运作冲淡了拾金不昧的良好风气。

早在2006年,时任哈尔滨公安局长的王维绪同志,路经道里西十二道街时,看到遗失物认领中心的牌匾因沿街建筑立面装修造成严重破损,当即责成相关部门更新牌匾。在各地的失物招领处纷纷消失的情况下,哈尔滨遗失物认领中心这块牌子悬挂在最繁华的街面上,几十年屹立不倒,始终固守着那片精神家园,弘扬着社会正气,早已成为哈尔滨人心中拾金不昧精神的“形象大使”了。

60年来,“哈尔滨市公安局遗失物品认领中心”这块牌子,已经远远超越了一块牌匾本身的含义,它已然成为哈尔滨人道德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代言人”。有学者认为,作为全国仅存的一家由政府牵头开办的失物招领机构,它体现的是一种道德精神,是一种文化精神。作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它倡导的是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爱护他人的社会公德,对提升社会管理者和公民的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曾经有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谈佳话。前不久,习总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

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这里孟子用宅与路打比方,意思是说:“仁德,是人最安稳的栖身之地;义,是人应该走的正确之路。舍弃安稳的宅子让它空着不去居住,放弃正确的路不去走,实在是悲哀呀!”

不难看出,从古至今的执政者及文圣泰斗,都把“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置于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位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个人的价值取向,不能超出社会道德制约的范畴,而社会价值观的行为必须受到制约,这种制约,则必须是社会管理者们,所要承担起的倡导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只有社会管理者风清气正.廉洁奉公.体察民情.以身作则,为全体国民树立起“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才能真正树立起“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良好社会风气。

我们学雷锋学了几十年,有人就曾经说过:“雷锋叔叔不常有,三月来,四月走......”意思是说学雷锋无非是摆摆样子,走走过场而已。这种想法的本身根本就没有理解学习雷锋的深层次含义。雷锋精神之所以几十年长盛不衰,究其原因,是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道德的化身。雷锋已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而是道德价值.传统美德的化身了。

由于撰写本文需要一些素材,几天前我又一次造访了失物招领处。眼前看到的,令人为之一振。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被割让出租的那一块营业厅已被收回,与剩余的面积重新连为一体,40余米的大厅经过装修,焕然一新,十余节物品陈列柜里,整齐地摆放着遗失物品。一位中年警官得知我的来意后,热情地接待了我,还有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打开了大厅的照明灯,供我拍照......在与中年警官的攀谈中,自然提到“重拾信任”的话题,从中不难看出,“十八大”后,管理部门加大了对失物招领处的资金支持,在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应该说,在西十二道街这个经商的黄金地段上,放弃了每年数目可观的租金不去赚,这种做法的本身,就是重拾社会信任的一个具体体现。作为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的传承者,对公民拾金不昧意识的培养远比他们捡到几块钱意义更重大。

拾金不昧奖励制度篇5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员工遵纪守法的主动性、自觉性,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素质,维护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管理秩序,保障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第二章奖励

第三条奖励范围。

对有以下表现者之一的员工均给予奖励:

1.在完成公司工作、任务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和经济效益的;

2.在技术、产品、专利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或显著成绩的;

3.对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议积极、有实效的;

4.保护公司财物,使公司利益免受重大损失的;

5.在公司、社会见义勇为,与各种违法违纪、不良现象斗争有显著成绩;

6.对突发事件、事故妥善处理者;

7.一贯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廉洁奉公、事迹突出的;

8.全年出满勤的;

9.为公司带来良好社会声誉的;

10.其他应给予奖励事项的。

第四条奖励种类。

公司可以设立如下奖励项目。

1.精神奖励

(1)记大功;

(2)记小功;

(3)嘉奖(奖状、奖品);

(4)授予荣誉称号。

2.物质奖励

(1)一次性奖金;

(2)加薪;

(3)晋级;

(4)其他(旅游、培训机会、住房)。

第五条奖励规则。

1.记大功对象。

(1)对公司或国家有重大贡献者;

(2)对公司业务有重大发明、革新,成效卓越者;

(3)对危害公司和国家事件事先举报或阻止,避免重大损失者;

(4)对天灾、人祸、犯罪等现象,不顾安危,见义勇为者;

(5)开拓公司业务,经营业绩(利润、营业额)骄人者;

(6)获得社会重大荣誉者。

2.记小功对象。

(1)对公司或国家有较大贡献者;

(2)对公司业务有较大发明、革新,成效优秀者;

(3)对危害公司和国家的事件,及时制止,避免较大损失者;

(4)见义勇为,获得好评、称赞者;

(5)开拓公司业务,经营业绩优良者;

(6)拾金不昧且价值较高者;

(7)本职岗位工作表现优异者。

3.嘉奖对象。

(1)品行优良、技术超群、工作认真、克尽职守成为公司楷模者;

(2)领导有方、业务推展有相当成效者;

(3)参与、协助事故、事件救援工作者;

(4)遵规守纪,服从领导,公司之敬业楷模;

(5)主动积极为公司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减少成本开支,节约资源能源的员工;

(6)拾金(物)不昧者。

第六条奖励标准。

第七条其他奖励规定。

1.凡获社会各类奖励或荣誉称号,其待遇按颁奖机关规定执行;

2.依照奖励标准,员工1年内奖励分累计满10分,可晋升一级工资;

3.公司对有突出贡献者,可授予称号;

4.公司可设董事长奖、总经理奖,设定奖励额度,每年颁发给工作优异者,起到类似诺贝尔奖的效应;

5.公司可通过奖励汽车、住房、出国培训、出国旅游等实物形式嘉奖勉励先进员工。

第八条奖励程序。

1.员工有符合奖励条件的,由其所在部门及时提出申请,报人事部;

2.人事部审核决定,签署意见后报公司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3.讨论决议经总经理签字后生效;

4.凡获得奖励的员工均由公司发给奖状或证书,并张榜公布;

5.奖励事宜记入员工档案;

6.员工奖金在颁布时发放,奖励提成在其业绩完成后1个月内兑现。

第三章处罚

第九条处罚种类。公司可设立如下处罚项目:

1.精神处罚。

(1)口头警告;

(2)书面警告;

(3)记小过;

(4)记大过。

2.物质处罚。

(1)一次性罚金;

(2)降级、撤职(减薪);

(3)留用察看;

(4)辞退。

第十条过失分类。

(一)甲类过失。

1.记大过后仍再犯;

2.因触犯法律被劳教、管制、罚金、判刑;

3.盗窃财物,挪用公款;

4.触犯公司规章制度、严重侵犯公司权益;

5.连续旷工达5天或1个月内累计达10天;

6.煽动他人不服从规定或怠工;

7.多次欺诈、谩骂、威胁主管;

8.利用职权谋私、受贿,以公司名义招摇撞骗;

9.有重大泄密行为。

(二)乙类过失。

1.故意造成重大过失,造成重大损失;

2.损失/遗失公司重要物品、设备;

3.违抗命令或威胁侮辱主管;

4.主管包庇职员舞弊,弄虚作假;

5.泄露公司机密;

6.品行不正,有损公司名誉;

7.没有及时阻止危害公司事件,任其发生;

8.全年旷工达4天以上;

9.因疏忽或督导不力导致重大灾害;

10.在公司内打架,从事不良活动。

(三)丙类过失。

1.因或督导不力而发生损失;

2.未经许可擅自使用权限外之物品、设备,教唆他人;

3.工作不力,屡劝不听者;

4.服务态度恶劣,与客户争吵,影响公司声誉;

5.在公司内喧哗、扰乱秩序、吵架、不服纠正者;

6.连续3次不参加公司重要活动;

7.连续旷工2天;

8.对各级领导态度傲慢,言语粗暴;

9.造谣生事。

(四)丁类过失。

1.工作时间处理私人事务;

2.因业务疏忽发生差错;

3.教育培训无故缺席;

4.工作时间未经许可擅自离岗;

5.浪费公司财物;

6.遇非常事故,故意回避逃离者;

7.服装仪容经常不整者;

8.多次发生迟到早退现象,不按规定请假、销假;

9.委托或受托他人出勤打卡或签到。

第十一条处罚标准。

视情况进行一次性罚款(一般不超过其工资的20%),或决定减薪降职,乃至辞退。

1.员工旷工。

(1)旷工1天,扣除当月效益工资30%;

(2)旷工2天,扣除当月效益工资60%;

(3)旷工3~4天,扣除当月效益工资100%;

(4)旷工超过5天,辞退。

注:(1)迟到、早退3次折算旷工计半天;

(2)迟到、早退6次折算旷工1天,或累计时间超4小时折算旷工1天。

2.病假。病假超过标准,1天扣除10%效益工资。

3.事假。

(1)事假超过标准1天,扣10%效益工资;

(2)事假超过标准2天,扣30%效益工资;

(3)事假超过标准3天,扣50%效益工资;

(4)事假1年累计超过标准30天,可辞退。

第十二条其他处罚规定。

1.以功抵过。员工违纪受罚后,若获得奖励,本人可提出申请,以奖励抵处罚;相抵后,该奖励不现享受待遇,也不再进行累计。

2.员工因触犯国家法律而受司法部门处理,作无薪停职处理。

3.依照处罚标准,员工1年内处罚分累计满10分,可辞退该员工。

4.对非正式员工、试用期员工的处罚,比照正式员工酌情扣除基本工资。

5.对连续3个月工作没进展或连续6个月没有盈利的部门、下属企业正职干部予以降职或免职。

6.违反公司经济合同管理办法,擅订合同造成经济损失的,应由责任人与参与者赔偿。

7.公司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责任在我方者,追究驾驶员经济责任,视情况赔偿损失。

第十三条处罚程序

1.员工违纪后,由所在部门依据具体违纪事项和本条例提出处理意见。

2.各类处罚的过程。

(1)口头警告,由当事人的主管签字后生效,可报人事部备案;

(2)书面警告及以上处罚,经人事部审核,由公司常务会议讨论决定,总经理签字生效;

(3)对革职辞退须听取工会意见。

3.申诉。员工可在处罚决定之日起7天内以书面形式向公司提出申诉。申诉期维持原处理结论。

4.处罚事宜记入员工档案,并予公告。

5.员工在受处罚之日起的一定时间内表现良好,可撤销处罚。

第四章附则

拾金不昧奖励制度篇6

一、遗失物的概念

遗失物是什么?到底哪些物品属于遗失物?目前在民法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遗憾的是,虽然《物权法》在第107条、第109条至第113条规定了拾得遗失物问题,但是未像其它法律概念如合同、孳息那样为法律所明确规定,这就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定性。台湾学者史尚宽认为:遗失物是“不属任何人占有而未成为无主之物”。1这种解释比较严谨,所以学者们在论著中引用的很多。对于遗失物的概念可以从构成进行定义:一是无人占有。该物先前为权利人占有,然而作为现在状态是无人占有,其占有模式是“占有”――“无人占有”,至于该物品为何不被任何人占有的原因,则在所不问。二是有主的动产。遗失物是非无主物。如果权利人抛弃对该物的所有权则该物是抛弃物而非遗失物。另外,遗失物还必须是动产,因为不动产一般是固定的,根据《物权法》规定,其物权变动采取的是登记模式,因此不会成为遗失物。此处的动产,还应包括有价证券、银行存折、各种证书等。三是占有人丧失占有。占有意味着对物的实际掌控和支配,成为遗失物必须是权利人丧失了对该物的实际掌控和支配。

与遗失物最为相近的是遗忘物与抛弃物。抛弃物很好理解,是权利人抛弃占有的无主物。我国法律未对遗失物与遗忘物进行区分。在实践中应当对二者区别开来,才有助于处理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基于以上对遗失物构成的分析,可以明确一下遗失物是无人占有,而遗忘物仍处于权利人占有之下。

二、遗失物的拾得

“遗失物的拾得是由发现与占有两大要素构成的。”2其一,发现是指探明遗失物之所在,包括认识到遗失物的外观、所在地点等,笔者认为此处的探明不必要求拾得人亲眼所见遗失物,即眼见为实的才为发现,只要拾得人通过听、视等感官确认遗失物之所在即可。其二,占有是指通过拾得人的行为对遗失物进行的事实上的控制与管理,此处占有包括直接占有、间接占有等,只要遗失物实际上处于拾得人的控制与管理之下,都为占有。

关于发现和占有的顺序,谭启平先生认为“发现是占有的前提”。3笔者不同意此观点,认为虽然仅发现遗失物不能构成对遗失物的拾得,但是并不能说明发现是占有的前提。例如,甲将一枚戒指遗失在大街上的一个塑料袋上,乙作为清洁工人其后不知情地将塑料袋扫入垃圾桶,乙在下班将桶内垃圾进行分类时发现该遗失戒指。在此案例中,则是乙先占有遗失物而后发现遗失物。

三、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

遗失物的拾得是一种事实行为,拾得人以其拾得行为与权利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民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物权法》第111条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因此,拾得人负有保管义务,并且是妥善保管义务。另外根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拾得人还负有通知义务、返还义务、必要时的报告及上交国家等义务。

在履行了义务之后,拾得人可以享有相应的权利。我国《物权法》第112条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据此,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人的权利包括:一是必要费用的求偿权。该必要费用为保管遗失物必要的开支,如拾得权利人的宠物狗,为宠物狗购买了两天的狗粮即为必要的费用;二是拾得人获得悬赏广告中承诺的报酬权。遗失物遗失后,权利人发出悬赏广告,拾得人在悬赏期间寻找到遗失物的,有权要求权利人兑现悬赏的报酬。

在拾得人的权利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规定了拾得人享有报酬请求权。“如《德国民法典》第971条第一款、《瑞士民法典》第722条第二款、台湾地区‘民法典’第805条第二款、《澳门民法典》第1247条第四款、《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229条第二款、《阿根廷民法典》第2533条、《日本遗失物法》《意大利民法典》等都对此进行了类似的规定。4反观我国《民法通则》《物权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得知我国民法并未赋予拾得人以报酬请求权。

(一)认为我国立法中应该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声音很多

其一,民事法律中未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显然是受到我国古代拾金不昧传统道德的影响,这样的规定显然是将道德写进法律,过高评价了普通人的道德觉悟,与社会现实脱节。史尚宽先生认为“拾得人报酬不独为辛劳报酬,而且为荣誉赏金”。5据此可知,普通人做了拾金不昧的好事还是希望得到奖赏的,只有得到了奖赏的激励,才有持续做好事的内在动力,我国民法没有报酬请求权的规定,无疑会挫伤人们拾取遗失物的积极性。其二,违反了“物尽其用”的原则,不利于促进交易、增进效率。赋予拾得人以报酬请求权,“其目的在于提高拾得人返还积极性,使失主尽快找回遗失物,以便发挥‘物尽其用'的效力”。6反之,我国立法中未赋予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不利于使遗失物尽快物归原主,使之短时间内进入市场流通,进而阻碍了交易、降低了效率。其三,世界大多数国家包括很多发达国家立法中多规定了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我国立法中一直主张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法律成果,因此也应当作如此规定。

(二)支持我国民法中没有规定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理由

其一,外国立法中有规定的,我们国家可以借鉴但不是全盘吸收,因为学习借鉴必须得结合实际,我们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能不分国情“乱移栽”、“乱嫁接”。其二,关于不规定拾得人报酬请求权不利于促进交易、增进效率的说法。可以指出的是“有没有经济效率?能否提高生产力?能否做到价值最大化?这是经济学家的思维。”7至于法律工作者应当考虑的问题是该规定是否合法?是否公平正义,是否有利于发挥法律定纷止争的作用。因此,不能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理由就认为法律必须得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况且,在赋予报酬请求权的情况下仍然会出现很多纠纷和问题。例如,“遗失物的受领人未必都是失主(尽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失主认领的),一个遗失物可能同时存在着几个有权受领人。”8此时,拾得人向谁主张报酬请求权?另外,规定给付拾得人多少的报酬为合适?遗失物既然能够遗失则多数属于小件物品,价值不大,规定报酬过高则不合情理;规定报酬过低,又没有必要。此时不规定,任拾得人获得道德褒奖不失为一种精神上的很好的报酬。

至于有人认为我国未规定拾得人报酬请求权是道德干预了法律,“正是道德与法律的分野不清,阻碍了我国遗失物制度的合理构置。”9这就涉及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问题。法律与道德应当是相辅相成的。法律与道德能够截然分清吗?笔者认为是不能够的。比如,《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这条是法律规定,但同时它也是一项道德要求。根据古代哲学经典《易经》原理“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绝对分清的。因此,不能认为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分野不清就阻碍了遗失物制度的合理构置。

(三)现行立法下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针对是否应赋予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问题,各方观点都有道理。这就是法律学科的特征,“往往同一个问题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观点、理论、学说,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10由此也可以看出,法律的设置实为关键,正如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律》的指导原则中所说“盖国家之事,所系非小,一令之善,为四海之福;一令不善,有无穷之患,不可不慎也。11因此,立法、法律修改、存废相当关键,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规定对于道德传统、经济效率、公平公正都有影响。目前,在民事法律中未对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予以规定的情况下,笔者持如下观点。

一是鼓励“拾金不昧”行为,倡导拾得遗失物后无偿归还。“我国《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的规定体现了无偿返还的原则”,12这个原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时代,许多人将经济作为第一位的价值目标,过分追求效益,导致社会上一些道德滑坡现象,试想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是多么苍凉!因此,我国《民法通则》和《物权法》中规定无偿返还的原则有助于提醒人们不忘传统美德,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仍然要兼顾“拾金不昧”、无偿返还的道德风尚。

二是当出现了拾得人与权利人围绕报酬请求权发生纠纷时,探索适用合同法来解决报酬请求权问题。例如,甲将自有一块名表遗失,被乙拾得,后乙主动向甲归还名表时向甲主张报酬,甲以民法上未规定拾得人报酬请求权为由拒绝。法官在审理此案时可以借鉴合同关系来解决和解释。第一步,甲在遗失名表时,如果甲没有抛弃所有权而是想再占有名表,则是发出了要约。《合同法》第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但是,该要约是向不特定的拾得人发出的,希望与拾得名表的人订立合同,请求其在拾得名表后予以返还,同时基于一般人的(除道德十分高尚外)观念,付出了劳动是要收取一定报酬的;第二步,乙在拾得名表时,即为承诺。根据《物权法》第10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此时,拾得人欲归还遗失物则是以自己的拾得行为向权利人表示承诺。《合同法》第21条规定,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乙在拾得名表时,除想据为己有或者本欲无偿归还外,则是以为权利人要给付报酬,是为承诺。《合同法》第25条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此时,合同已经成立。第三步,乙归还名表是为履行合同。即拾得人乙履行归还遗失物的合同义务,相应的权利人甲则要履行给付报酬。至于报酬的数额,在目前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法官可以参照其它国家的相关规定,如《德国民法典》第971条规定,“拾得物的价值在1000德国马克以下的,其报酬为该价值的5%,超过此数的,超过部分按3%计算,动物为其价值的3%。”13

四、结语

探讨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时首先应当明确遗失物的概念范围,在遗失物概念上,遗失物是无人占有的有主动产,并且是权利人丧失占有。在遗失物的拾得上,拾得包括发现和占有,占有是遗失物拾得的决定性因素。最后,关于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问题,支持应当赋予请求权和不应当赋予请求权的说法都有道理,现行法律支持了不赋予请求权的说法。因此,在目前民事法律未规定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情形下,首先倡导无偿归还遗失物的行为,在解决报酬请求权纠纷时,法官可以探索适用合同法对案件进行处理和解释。

参考文献:

1.史尚宽:《物权法论》,荣泰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第116页;

2.鲁叔媛:《我国遗失物拾得制度之完善》,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9期;

3.谭启平:《“遗失物”概念之解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11月总第83期;

4.杨会:《论遗失物的所有权归属》,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页;

6.刘成飞:《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制度创设》,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梁慧星:《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

8.张炳生:《遗失物拾得研究》,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1期;

9.谭启平蒋拯:《遗失物制度研究》,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0.梁慧星:《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38页;

11.《明太祖实录》卷一六三;

12.郑天锋:《遗失物拾得制度立法的再思与重构》,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3.郑天锋:《遗失物拾得制度立法的再思与重构》,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拾金不昧奖励制度篇7

学校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秉承“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素质为重,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在竞争中崛起,在发展中提升”的办学策略,遵照“严谨、勤奋、进取、创新”的校训,建章立制,科学管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如今,以“尊师、爱生、敬业、乐群”为主旋律的校风也已成型。“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的校园警语既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目标。

赛出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素质

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而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动力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始终是学校工作的重心。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建一流的教育业绩,学校才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近些年来,本校狠抓教师队伍的建设,把其放在学校管理突出位置,不断提高教师质量,促进了学校的飞跃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学校先后获得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泉州市“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校”、泉州市“示范家长学校”等近30项集体荣誉。

“月月赛”赛出班主任管理水平。加强对班主任管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为了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学校特制订了班级“月月赛”评比暂行规定。规定实行每月一评,即每月(连续4-5周为1个月,每学期为5个月)以年段为单位,按量化得分评出名次。总分达75分及以上者才有资格入围前三名。每月一评后,还会有学期总累计,即“月月赛”得分情况每学期累计一次。“月月赛”总分第一名每次积3分,第二名积2分,第三名积1分,学期总积累。(初三年取前2名,分别奖励积分3分、1.5分)“月月赛”学期总得分与班级期末考试情况得分相加,按《金桥中学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试行方法》有关条款进行统计、奖励。学期“月月赛”得分情况作为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评选的重要依据。

“月月赛”评比规定已经实行五六年的时间了,今年春季开学后,学校又对规定的量化评比进行完善。对班主任的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就落实到学生身上,两者之间相辅相相成。按照学生出勤、卫生评比、学生实际情况、“两操”评比、班主任工作落实情况、“班班通”维护等情况进行评比。学校不以学习为唯一的目标,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让学生塑造一个有担当的“责任心”。为此,学校对好人好事的事例,举报、检举坏人坏事,拾金不昧者,扶危助困、参与热心公益行动等,学校也会给予奖励。最后,班级管理综合得分=月月赛名次总分+文化科全C比率名次分+文化科全a比率名次分+奖罚分。学校每个年段各有6个班级,18个班级齐头并进,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竞争氛围。

制定评价体系,培育中坚力量

班主任作为年级的“主心骨”但科任老师也是不可少的中坚力量。为此,学校建立了四种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方面,从教师的教育思想、激励性语言和行为、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参与情况等5个方面着眼,尤其对学生参与的时间、参与的方式、参与的效果等6个程度对n堂教学进行评价。

建立《公正、全面、高效的社会评价》体系,学校开设了“教学开发周”活动,聘请家长来学校听课,并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学校把家长的反馈意见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内容。

建立《骨干教师岗位责任评价》体系,明确了学校及南安市以上各级类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的岗位责任,要求他们主动上研究课、示范课并以量化标准严格衡量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发挥其示范价值,引导功能,先锋辐射作用。同时,除了“月月赛”对班主任进行管理外,还建立了《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

这些制度的实施,破解教师偏重知识传授,而不注重学法指导的难题。我们欣慰地看到,制度实施后,学校出了质量,出了效益,出了经验,出了人才,课堂上“活”起来了,学生也不再处于被动的局面,学生的潜能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如,班级的督导员、管理员、信息员、服务员、安全员、监听员、记录员、报道员等10多种角色在班级管理中各尽其责。有的题不需要老师讲,学生就能讲;有的老师请假了,课代表就是小老师。学校的各项活动均由学生策划,就连每届的新生的军训,学生都能成了小“教官”。校园里看不到脏、乱、差的现象,抽查学生的桌椅,不少一钉。师生间、生生间亲切问好,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屡见不鲜。

拾金不昧奖励制度篇8

记账本——记录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表现

开学初,我为每个学生发了一个双格本,美其名曰:记账本。记账本记录的是学生一个学期里面的品德、卫生、出勤、纪律、学习五方面内容。平日里,老师对学生的良好评价,以笑脸代替。我要求学生得到一个笑脸,必须贴到记账本上,写清楚日期、获得的原因。积满五个小笑脸,老师再在记账本上为学生画一个大笑脸,并进行登记。期末以大笑脸的多少,来评选优秀学生。

既然是记账本,有功也有过,那么从记账本前面开始,我让学生记笑脸,从后面开始,我让学生记哭脸,比如迟到、违纪、拖欠作业等,让孩子记录在记账本的后面。三次哭脸,写一次说明书。如果本期写的说明书达到三次,则请家长到学校来,进行一次家校交流,请家长配合老师教育孩子。

平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上课认真,回答问题积极,作业做得正确无误等,老师奖励笑脸;在平常的卫生习惯中,由卫生员检查,劳动非常积极,完成任务认真,从不缺席的,奖励一个笑脸;如果发现乱丢乱扔垃圾现象,则由劳动委员进行惩罚,如画黑脸,写说明书等;课前纪律,由文娱委员进行检查通报;眼保健操纪律,由中队长进行检查通报;路队纪律由小队长进行检查通报;平日里,有礼貌,拾金不昧等好行为,由班长发现,告之班主任,适当奖励笑脸。同时,也考核学生的成绩,每次检测,在班级前五名者奖励一个笑脸。

每周班会课上,孩子把自己的记账本打开,让老师检查,如果是达到五个小笑脸,我由衷地赞赏他一句,并且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没有积好五个小笑脸的学生,我或批评或鼓励两句,与每位学生进行一次交流,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在关注着他们的成长。

记账本——错题集

我班的记账本,还有一项功能,记录本学期考试、作业中的错误,相当于一本全面的错题集了。有了这个“错题集”,同学们可以随时查看,并获得提醒:犯过的错,可不要再犯了哦。

记账本——成绩记录单

以前,每次测试,老师都会把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看看学生成绩是进步还是退步了。现在,我教孩子们做了一张表,把每张试卷的成绩记录下来,让孩子们自己看到自己的成绩变化。这样,或许更能督促孩子进步。

拾金不昧奖励制度篇9

关键词:常人道德

我们以往的道德理论基于一种善恶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往往只是关注道德生活的两极即君子(甚至是圣贤)与小人的道德,其实在生活中这种两极的道德,两极的人必定是少数和特殊的道德,而更为常见的、存在于生活中的道德则是一种庸常、普遍的介于两极之间的常人道德。什么是常人道德?它有什么特点和性质?关注并研究常人道德对现代道德建设的意义何在?这是我们想探讨的问题。

一、常人道德及其特点

常人就是平常人、普通人,这主要不是从“位”的意义上说的,而主要是从“德”的角度来说的。一个普通老百姓从“位”的角度来看,他自然是个“常人”,但在道德上他也许是个“君子”,也许是个“小人”,当然更大的可能性是个道德上的“常人”。社会上某些高官富商,名星大碗,从“位”上来说他可能不是“常人”,不说是英雄豪杰,起码是个“名人”或成功人士,但从道德上来看,他也许有可能成为“君子”与“小人”,但也有可能就是个“常人”。可见,本文所谓道德上的“常人”就是界于“君子”与“小人”之间的、既不那么高尚也不那么低下的道德“常人”。在道德生活中,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实际上“君子”、“小人”都是少数,而“常人”往往是大多数,但人们似乎对这种大多数的“常人”道德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一种“性三品”的等级人性论,虽然他的理论是要为封建等级制度做论证,但仅从人性与道德的角度看,他认为人性与人的道德是有层次性的,认为除了高等级的“圣人之性”和处于下等的“斗筲之性”之外,还有所谓“中民之性”,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德“常人”,就是这种道德上的“中民”。

常人道德是通过实然观察之后而发现的一种道德行为与境界的实然存在状态和道德境界层次。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人会处于这种常人的道德层次,他们既不处于道德超凡脱俗的圣贤或“君子”的先进层次,也不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小人”,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中民”和“常人”。

那么,这种常人的道德行为特征即我们所说的“常人道德”的特征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体现为:

第一,其行为特征既非应当,也非失当,而表现为正当。道德上的“应当”往往是基于社会完善与个人完善的一种理想性的要求,在道德生活中能够做到“应当”的,正是因为其行为合社会目的性与合个人自我道德完善的目的性,而为社会和人们所称赞,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行为层次。而失当则是一种可以以道德标准明确区分出的非道德的行为,是不合适、不应当的,是受到社会和人们的谴责的。而“正当”的行为则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即既不是太高尚的,也太低下的中间层次。这种正当从传统道德价值上看似乎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即不是好也不能说是不好,即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而是非道德的。如大量不能进行道德评价的经济行为,如最近围绕河南郑州开了一家通过帮助人找到失物而取酬的公司,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论,按传统道德拾金不昧的要求,还给人家失去的东西,要钱就是不道德的小人,可是该公司经理说,我这是生意。那就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不是一个道德行为。在我看来,这种行为就可以看作是一个无涉道德的“正当”行为。那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这种无涉道德的正当行为以新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究竟是不是道德的?还有一种情况如一个汽车驾驶员遵循交通规则,这在驾驶员本人或他人来看,都是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如果不遵守会被惩罚,但遵守了也不会有人觉得这有多高尚,但这种行为似乎还是一种符合社会生活要求的基本道德义务,这恐怕也是一种常人道德。

第二.其价值观是义利兼顾的。处于常人道德的中人,其价值观既不是坚持“义以为上”的,也不是见利忘义的,而是义利兼顾的。仍以上述事例来说明,对于拾到东西的人来说,按照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就是“我在马路边,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说声再见!”,也就是说,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教育,当然,我们不是说这种精神过时了,不需要了,而是说这是一种道德上比较高的层次即拾金不昧,是应该继续被赞扬和提倡的。但还有一部分人拾到东西后,如果价值比较大,他可能会想,不义之财不可得,我不能把别人的钱物据为己有,但我要把这些钱物还给失主,还要花时间成本,金钱成本,那么,我就希望把钱物还给失主之后,他们既从精神上承认我的行为的道德价值,也应该给我适当的经济上的回报和物质奖励。也就是说他们的行为是义利兼顾的。在一些物权法律法规完善的国度,类似这种有偿还物的行为,完全可以从法律上找到相应的条款。日本法律规定接受物品还者,应向拾得者给予不少于物品价格5%的酬金;德国民法典规定在遗失物价值不低于100马克时,拾得者有权获得报酬……前些时披露的我国物权法草案,也写进了归还遗失物有权索取必要费用的新规定。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人是偷偷把人家的钱物昧了,当然这就是“失当”的不道德行为了。

第三,其人己观是人我两利的。这种常人在人己观上,既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不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而是在利人的基础上也不损己,在实现自己小小的正当利益的基础上而利人,既是利人的也是利己的。正如上述事例所表现的那样,很多小老百姓、道德上的常人或中人,的确不是失德昧物、自私自利的“小人”,但也没有达到一心为他人而不顾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损失的“君子”水平,他们既未害人,也未一心利人,而是在利人中希望有所回报,既得到精神上的肯定也得到点物质上的实惠。如一个小伙子在马路、车站、社区里看到某位老人费力的提着东西,就去帮老人把东西送到家,如果主动说清楚这是要付费的,那就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但他并没有这样说,但他内心可能是希望老人不仅在精神上谢谢他,而且因为他是个穷学生,也许还希望得到一点小费之类的物质回报。恐怕按我们的传统道德观,这个年轻人有这个动机就是不道德的,是个“小人”而非“君子”,对于受到帮助的人也很少有人想到主动给别人一点小费,而理直气壮的享受别人的这种劳务付出,可能他会想,这是他愿意这样做的,我又没强迫他。我们之所以把年轻人这种期望得到回报的行为动机看作是“小人”,就是以一种要么是“君子”、要么是“小人”的两极对立的道德思维进行思考和评价的,而没有想到在这两者之间还会有一种正当的行为,人大部分也许只是一种道德上的“常人”、“中人”,他既不那么高尚,也不那么低劣。他的行为在客观上是利他的,在动机上是利己的,从社会效果来看,可能是一种双赢的人己两利,是一种有效的社会合作机制。要使很多平常百姓有更多的机会、以更高的积极性做到并实现拾金不昧,通过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通过一定的中介组织去做失物者与拾得者之间的桥梁,这是一种多赢的社会合作,从效果上来看,也许是最有效的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途径。每个人“拾金不昧”当然是一种交易成本最低的社会合作,一个人拾到了别人的东西,无论多么贵重,都会想办法交到失主手中,这是最优的社会状态——可社会一般的道德水平根本达不到这个境界,大部分人都是平常百姓,其人性与道德境界也可能就是处于“中人之性”与常人之德的水平,因此,我们要承认这种还物取酬行为的道德正当性,如果通过这样的社会合作机制,达到了客观的利益多赢,又鼓励很多人即做了一件对别人有帮助的事,也得到了一些利益或金钱上的回报,这从民众日常生活伦理的角度看,对鼓励人们多做好事、利人利己也许还会起到好作用。

第四,其行为动机是追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统一。现代伦理精神的重要特征就是努力追求并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统一。我们社会近三十年来所进行的企业改革与社会改革实际上追求并体现了这种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现代法治社会也要努力追求和维护这种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社会机制。但是在传统的道德理论中,我们一般认为,道德是没有权利诉求的,似乎只要追求权利的就是不道德的,只有单纯尽义务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甚至把这一点放大,坚持认为自我牺牲是道德的重要特征。近年来,在伦理学界,这种道德理论已经被修正完善。道德从其社会作用性质来说,虽然主要是要鼓励人们履行义务,但现代道德如果缺乏权利诉求及其维权意识,或者说权利与义务分离,那么,这仍然只是一种传统社会的精英文化思维,是不符合现代伦理精神的。虽然自我牺牲是道德的一种最高境界,但它却不是道德的唯一的质的规定性,如果把它看作是道德的特征,那么就会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不道德,这是不科学的。还有一种认识认为,从社会道德保障机制的角度可以提倡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但似乎个人的道德行为动机只能追求义务而不能追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我看来,这种认识也是不正确的,因为这割裂了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如果缺乏主体道德精神的支持,那么,这种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社会道德机制如何能建立起来呢?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转贴于二、常人道德的性质

那么,这种常人道德究竟该如何认识评价或者说它的性质是怎样的?

首先,常人道德的存在是一种道德生活的常态正当性真实存在。常人或中人道德,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是一种常态的存在。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处于这种常人道德的行为,是大量存在的,处于这种常人道德境界的人是大多数人,而道德上非常高尚的“君子”甚至是“圣”、“贤”,或者说道德上很恶劣的“小人”,毕竟是少数人。我们在道德生活中要赞扬与谴责的往往是特殊的,少数的人和事,我们往往对特殊的事件保持着兴趣,而不大关注常人的日常道德。儒家的圣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道德理想境界,作为常人,我们认为自己很难做到,我们认可并崇尚这种理想,但我们也有权放弃对这种过高境界的追求,没有圣人的理想,没有成为圣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相反,有了这类圣人的价值观和理想并将其实现了,那才是大得了的事情呢。这类大得了的事情,人人奇之而赞叹才会见贤思齐。常人道德是一种正当性存在,这种正当性有时表现为一种与道德无涉的非道德现象即它可能是种正当(不违法也不失德)谋利的经济行为,也可能表现为即利人又利己的行为,既然是一种利人利己,既不损人也不损己的两利行为,我们就应该承认其是道德行为而不是不道德行为或非道德行为,因为在我们看来,一个行为是道德的,主要是以其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损益性而确定的,而不是以其行为者的动机为主要标准的。既利人又利己,既非利己而损人的行为就应当被视为是道德的行为,在这种意义上,它不仅是正当的,也是“善”的。正当性、大众性是常人道德的重要特点,对这种具有性质上道德正当性,而又为大多数人经常履行的道德行为,我们的道德理论与道德舆论应给予正面的道德价值评价即它本身是一种符合现代伦理精神的道德行为。

其次,常人道德的义利统一、人己统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是现代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古代社会的基本社会特征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都只有少数人享有权利,并且享有统治其他大多数人的权力。因此,在古代社会,道德的思考只是“上等人”的专利,这就使得这些道德学说具有这样一种倾向,就是毫不理会生活的基本问题,容易在义利对立的基础上坚持“义以为上”的价值观。因为他们没有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现实压力,但是作为道德学说,它又具有普遍化的要求,是对所有人的普遍规范。那么,对于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种过高的要求,也是一种不合理的要求。古代社会的单一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要求文化上的价值一元化,社会生活的单一化必然导致对人的道德品质的齐一化要求。因而要人们见贤思齐,鼓励人们“人人皆可成尧舜”,“涂之人可以成禹”。近现代以来,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相适应,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平等和公正成为人与人关系的正当要求,道德的评价也就转而关注人们的行为,只对人们提出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伦理规范,至于人的内心生活和更高的道德要求,则是让每个人自己去选择,这是一种道德上的民主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道德生活的特点。现代民主社会不是不希望人们做一个道德上境界很高的圣贤或君子,而是把这种自我选择的权利让给民众,只是要求一个公民做到基本道德、守法公民。现代民主社会主要是一种普遍的公民伦理,其基本精神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一种基本的“底线伦理”。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根据就是尊重每个公民的自由选择权,是否要做到道德上的圣人,这是他们自己的权利,每一个公民只要能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既谋利但又不违犯道德和法律,既不损己而又能利人,这就是一个有道德的好公民。现代道德就是要努力建设这种公民道德,而不是传统社会的圣贤道德。当然一部分人能达到这种圣贤境界也是我们所乐见的并崇尚追慕的,但却不能被社会所要求和强迫。可见,上述常人道德是符合现代伦理精神的,因此,应被评价为道德的行为。

第三,常人道德是道德的中间层次与境界,这也是无容讳言的。他既不是被期望和赞扬的,也不应是被谴责和抛弃的,而是客观的、大量存在的,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客观性的中性存在,才能真正建立起道德的层级性思维,从而充分发挥道德的调节作用。它确实不像“应当”“善”那样高尚,这要求我们还是要坚持在社会上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和道德主体的自觉修养,努力使人们向更高的道德境界努力攀升。但另一方面,也要承认这种中人道德层次存在的合理性,它是广大民众经常发生的、普遍的、恒常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境界,虽然不具有道德上的崇高性、范导性,但却是日常道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层次。大多数人这样的义利兼顾、人己兼顾、既尽义务又要权利的行为,应该被看作道德上的正当和善。它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生活的事实,而且应该说对形成公民社会的权利与义务的新道德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有正视这一道德层次的存在,才会真正把道德的层级性思维落到实处,也就是说我们既要鼓励赞扬道德上的先进性要素,也要注意发挥道德的大众性、普遍性要素的积极作用,既要人们义以为上、先人后己,也要承认义利兼顾、人己两利的合理正当性,从而把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常人道德的意义

研究常人道德并给予道德上的正面价值评价,对于我们建设现代新道德的意义在我们看来是;

第一,有利于克服我们过去的那种善恶两极的对立道德思维方式。我们过去的道德思考方式是善恶两极的简单化思维,不是善的就是恶的,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君子就是小人,这种道德思维把无比丰富的道德生活世界人为的割裂了,因而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是想以一种抽象的道德来解释规约生活,而不是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道德。无比丰富的道德生活世界并不是那种善恶两极的对立世界,实际上在生活中,义利统一,人己两利可能是生活的常态,而二者的对立只是生活中的异态。但我们过去的道德思维却无视这种道德生活的真实,人为的制造两极对立,并似乎认为道德发展就是在这种善恶对立中前进的。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进行道德思考,要避免这种斗争哲学的对立思维方式,而要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共赢,追求一种人际和社会的和谐才是道德建设的真正目的所在。“兼相爱,交相利”,“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我国儒墨两家的这种和谐道德思维中汲取一些道德智慧呢?多元化的道德世界并不是只有善恶两极,而是多极的,起码我们应该承认有的道德行为是正当的,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坏的。

第二,有利于真正实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现代伦理精神。正当的行为,其实质是要追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以传统的道义论观点,以道德的崇高性、纯洁性标准来衡量,确实不算那么高尚,但它却是一种现代伦理精神。过去我们的两极道德思维实际上是以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把不符合其标准的行为通通斥责为恶,但由于这个标准脱离了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平,甚至本身是名实分离的,因此,导致的实践结果是,一部分人把道德变成了要求别人的工具,他们的行为体现出明显的名实分离,说一套、做一套,把权利留给自己,把义务留给别人,从而成为道德上的伪君子。阻碍了现代道德的公平正义精神的形成,对道德实践和社会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害。因此,现代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还是要努力避免权利与义务的分离,而努力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可以说是中国当代道德建设所要坚持的根本精神和必由之路。

第三,有利于当代道德研究面向生活和民众,从而有利于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观。我们过去的道德研究没有关注常人道德这种生活的真实、人的道德境界的常态,而只是以传统的道德精英思维,树立一个道德的高标杆,要人们见贤思齐,这种道德建设的思路,自然也会通过榜样的带动作用,提升一部分人的道德境界,但对于大部人来说有时可能是因为标准过高难以达到,有时可能是因为缺乏一种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机制,脱离民众的生活实际,仅*道德上的一般性的倡导,不免失之于空泛失效。我们的道德研究如果脱离了大多数人的道德生活、道德实际、缺乏权利诉求与义务承诺相统一的道德动力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那么,这种旧道德自然难以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和参与,从而成为空洞的说教,道德变成了说说而己的道德说辞,失去了对生活的道德干预和道德指导。现代新道德的基本精神是权利义务相统一,而常人道德也正是这种权利诉求与义务践履的统一,因此,常人道德是现代道德的一种基本形态。

拾金不昧奖励制度篇10

关键词:创建;文明;企业;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00-02

佛山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出租车分公司成立于1999年年底。目前拥有出租车664台,出租车驾驶员1400多名。十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以服务乘客,奉献社会为宗旨,以“依法经营,规范运作,严格管理,文明服务”为总要求,加强企业的文明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公司以佛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借助行风民主评议的东风,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优化经营、创新管理,着力构建和谐企业,打造“汽运出租”优秀品牌。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证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为切实保障创建活动得到落实并取得成效,公司党支部和领导经营班子首先从建立健全机制入手。一是成立以行政一把手为组长、党支部书记为副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将创建活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经营管理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二是完善监管效能机制,促进创建活动落到实处。实行驾驶员动态监督工作制,制定并实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效能追究制,要求驾驶员写出“安全行车、优质服务”承诺书,并聘请管理人员、电召员、驾驶员代表为效能建设监督员,设立服务意见箱,公开接受监督。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创建文明活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予以表彰和奖励,以提高员工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营运作效能

随着出租车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在软硬件建设上不断加强,加大科技投入。一是持续对车载设施设备及时改造升级。目前,公司所有出租车均装有GpS监控终端设备,对接佛山市电召统一平台GpS调度系统,通过该系统对车辆实行全天候调度、管理和监控,实现了快速派车、GpS跟踪、呼叫应答、旅客预约、信息、受理投诉和失物认领等电召服务,以及超速报警、防盗反劫等。二是公司与电信共同研发了“微派”出租车管理系统,率先对132台公营出租车通过“微派”手机应用平台系统进行管理。该系统功能强大,具备经营收入监管、营运情况报备、车辆维修报备、驾驶员考勤、报表自动生成、通知公告发放、资讯服务等诸多功能。驾驶员每天通过手机“微派”实时拍照,上报上班时间、地点、经营收入、行驶里程、燃料消耗等营运数据,同时配合计价器的乘客感应自动打表计费、车载录音录像、GpS行车记录仪等车载设备。“微派”手机应用平台系统的使用,有效监管了驾驶员按时交接班、文明合法经营行为等,有效防止了车辆营运收入的流失,改变了公营模式下营运监管不及时、耗时耗力的现状,大大减轻了管理人员录入营运数据、核对、分析的工作强度,节省了70%的人力资源,提高80%的工作效率,实现了有效的全面监管。为出租车公营模式提供了技术保障,体现了科技化信息管理的优越性。三是投资20万元研发使用了出租车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办公数字化、档案网络化、管理一体化。通过应用出租车管理信息系统,包括驾驶员档案、车辆技术档案、行车安全档案、车辆设备管理、驾驶员违章情况、服务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车队日常管理、星级车辆管理、优秀驾驶员管理、综合报表管理等信息,都能做到“一键”快速查询及汇总。并分别成立了出租车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小组和管理小组,及时有效地研发和改进系统相关内容,确保系统的实用性、有效性,最终实现快速、便捷、有效工作。

三、加强管理制度化,确保优质服务水平

着眼于保证服务质量,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驾驶员队伍,公司始终以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为质量目标,不断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近年来,包括《驾驶员管理手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驾驶员聘用制度》、《驾驶员安全管理制度》、《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等在内,完善和细化规章制度60余项。涉及出租车驾驶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进一步严格招聘制度,提高准驾“门槛”。凡公司招聘的驾驶员,除了要求具有从业资格证外,还要具有3年及以上驾驶经验,身体健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没有进入相关管理部门的“黑名单”,无重特大交通事故和违法犯罪记录。初审合格后,还要进行为期一周的企业、部门和班组的岗前三级培训,包括相关交通法律法规、行业知识、优质服务意识、职业技能和安全知识等,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其次是实行严格的培训制度。驾驶员每月都要进行安全培训,每季度一次驾驶员职业素质培训,包括普通话、粤语、文明礼仪等。对服务质量投诉属实的,以及违法违章违规的出租车驾驶员,实行脱产培训,考试合格者方能再上岗。然后,完善驾驶员行为准则、管理规范和服务要求以及行车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驾驶员按“车容车貌统一、着装统一、文明用语统一、车载设备统一”的四统一规定为乘客提供规范服务;与出租车驾驶员每年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每月对出租汽车实施安全检查检测。对在“创精神文明企业,建星级出租车”和“优质服务、安全生产”等活动中营运服务表现优秀的出租车驾驶员进行表彰和奖励。针对出租车驾驶员的奖项有“星级出租车”、“安全行车、优质服务”驾驶员、“拾金不昧”驾驶员、“助人为乐,风格高尚”驾驶员、“诚信经营,优质服务”驾驶员、“优秀外来工”以及“安全行驶里程30万公里”、“安全行驶里程50万公里”驾驶员等,同时设立不同的奖励标准,每年发出奖励金数十万余元。对服务质量投诉属实的,以及违法违章违规的出租车驾驶员,实行一票否决,不予参加任何奖项的评选。近年来,旅客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

四、着眼于“汽运出租”品牌建设,灵活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公司始终坚持以“依法经营,规范运作,严格管理,文明服务”为总要求,创新载体,使文明创建工作常抓常新。近年来,公司通过灵活多样的载体形式,如举办服务技能竞赛,开展创建“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和“礼让斑马线佛汽文明行”、“公民道德修养课堂”、“平安交通“、“服务之星”等活动,组织参加市、区“安全文明驾驶人”、“文明驾驶员”、“星级驾驶员”评定活动,在促进出租车驾驶员服务意识、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推进承诺服务、爱心服务、贴心服务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一是服务质量、行车安全监管渠道多样化。向社会公开作出了服务承诺和监督电话;客运稽查员上路巡查;应用GpS智能调度系统实时监控;设立了旅客意见信箱。二是贴心服务、爱心服务形式多样化。出租车配备晴雨伞、药箱和残疾人旋转座椅等。三是“汽运出租”品牌初步树立,企业文明建设得到了加强。依法经营、诚信服务、乐于奉献已经成了广大驾驶员的自觉行动。两年来,全体员工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地震灾区人民献爱心,共捐出爱心款3万多元。

五、以促进驾驶员队伍稳定为重点,大力加强和谐企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