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股权激励的企业所得税十篇股权激励的企业所得税十篇

股权激励的企业所得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3:27

股权激励的企业所得税篇1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采取股权激励计划激励公司员工的工作表现。企业会计准则已对职工职权激励计划会计核算问题进行了规范,对于股权激励的个人所得税问题,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则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进行了明确,包括财税[2005]35号、财税[2009]5号、国税函[2009]461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第27号。但是,对于企业所得税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一直未有明确规定,而在实际操作中各地税务机关经常采用不同的企业所得税处理,对许多已有股权激励安排的企业造成了较大的税务不确定性。

国家税务总局于2012年5月23日出台了《关于我国居民企业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8号;以下简称“18号公告”),就我国居民企业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进行了明确。18号公告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18号公告的适用范围

18号公告基本延用了据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证监公司字[2005]151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对相关概念做了定义:

股权激励,是指《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以下简称“激励对象”)进行的长期性激励。股权激励实行方式包括授予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

限制性股票,是指《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激励对象按照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条件,从上市公司获得的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

股票期权,是指《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上市公司按照股权激励计划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

为了体现税收的公平性,18号公告第三条规定,在我国境外上市的居民企业和非上市公司,凡比照《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职工股权激励计划,且在企业会计处理上,也按我国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的,其股权激励计划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可以按照上市公司的税务处理办法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

换言之,18号公告的适用范围包括在我国境内上市的居民企业或者符合条件的我国境外上市的居民企业和非上市公司。

股权激励计划企业所得税处理原则

上市公司依照《管理办法》要求建立职工股权激励计划,并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在股权激励计划授予激励对象时,按照该股票的公允价格及数量,计算确定作为上市公司相关年度的成本或费用,作为换取激励对象提供服务的对价。上述企业建立的职工股权激励计划,其企业所得税的处理,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对股权激励计划实行后立即可以行权的,上市公司可以根据实际行权时该股票的公允价格与激励对象实际行权支付价格的差额和数量,计算确定作为当年上市公司工资薪金支出,依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二)对股权激励计划实行后,需待一定服务年限或者达到规定业绩条件(以下简称等待期)方可行权的。上市公司等待期内会计上计算确认的相关成本费用,不得在对应年度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在股权激励计划可行权后,上市公司方可根据该股票实际行权时的公允价格与当年激励对象实际行权支付价格的差额及数量,计算确定作为当年上市公司工资薪金支出,依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三)本条所指股票实际行权时的公允价格,以实际行权日该股票的收盘价格确定。

根据上述规定,国家税务总局认为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实质上是通过减少企业的资本公积,以换取企业激励对象的服务,因此,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的规定,此类费用应属于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支出,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并且考虑到股权激励计划的对象是企业员工,相关费用应列为属于工资薪金范畴。

根据股权激励计划的个人所得税处理办法,员工实际行权时,该股票在行权日的公允价格与实际行权价格之间的差额作为员工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算并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对于股权激励计划,18号公告中关于企业所得税费用扣除的金额和时点的规定实质上与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处理思路保持一致。

但对于限制性股票,国税函[2009]461号文对于个人所得税有明确的规定,基本原则是按登记日和解禁日收盘价的平均价格作为依据来计算本批次解禁股票份数的应纳税所得额。由于限制性股票并不需要行权且涉及解禁问题,18号公告只对股票期权的企业所得税处理进行了规定,对于限制性股票的企业所得税处理,18号公告并未明确说明。

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中,对上市公司建立的职工股权激励计划的会计处理作出了规定:

1.上市公司授予股权激励时,不做会计处理,但必须确定授予股票的公允价格(该价格是采取会计上规定的期权定价模型计算)。

2.等待期间,根据上述股票的公允价格及股票数量,计算出总额,作为上市公司换取激励对象服务的代价,并在等待期内平均分摊,作为企业的成本费用,其对应科目为待结转的“其他资本公积”。如果授予时即可行权,可以当期作为企业的成本费用。

3.职工实际行权时,不再调整已确认的成本费用,只根据实际行权情况,确认股本和股本溢价,同时结转等待期内确认的其他资本公积。

4.如果股权激励计划到期,职工没有按照规定行权,以前作为上市公司成本费用的,要进行调整,冲回成本和资本公积。

股权激励的企业所得税篇2

(一)股份支付会计准则的应用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以股票期权作为激励的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中早已成为一种惯例。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会计准则(以下简称股份支付准则)已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行,它明确了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属于薪酬费用,应当在企业的损益表中确认,而不是在企业的税后利润中列支。

(二)股票期权企业所得税扣除的问题存在着法律上的空白

我国“股份支付”准则的颁布进一步缩小了对于股权激励会计处理与国际上的差异。但是企业授予员工股票期权是否能作为费用扣除;如果能扣除,扣除额如何确定;在什么时间扣除等等问题,目前税务局的答复是不能税前扣除,因为没有文件规定。

(三)外资企业股权激励为海外上市公司的股权,向海外支付此类费用时无税务处理依据

随着我国外资引进的增多,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国外上市公司采用股票期权计划形式激励其国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出于配比原则的考虑,总公司通常会把这部分国内任职的高管的股权激励费用要求在国内子公司列支,子公司需将这部分费用支付给境外母公司。这样的情况目前税务没有明确的规定可循。另一个与此相关的是外汇管理方面的问题,目前外管政策对于外资企业如何向母公司支付这部分股权激励费用却完全没有规定,使得外资企业的股权激励费用无法支付给母公司。

二、股权激励费用税务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一)允许股权激励费用税前列支

1、新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在第十条所列明的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的支出项目,其中并不包含股权激励费用项目。

2、尽管员工行使股票期权、虚拟股票时,最终的收益取决于市场,但是股权激励实质上是一种报酬费用,企业有权将其作为职工薪酬予以扣除。如果不允许企业将实施股票期权的费用在税前扣除,假设其他情况不变,企业在应用新《企业会计准则》作会计处理后,财务报告上利润被减少,但还是要像以前一样支付同样多的所得税,这可能会使企业减少股票期权的实施。这对企业和员工来说是不公平的。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下发了《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7号,下称27号公告)。这几个文件对相关企业的员工获得股权收益后如何缴纳个税做出了明确规定:个人因任职、受雇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由上市公司或其境内机构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和股票期权所得个人所得税计税方法,依法扣缴其个人所得税。既然员工获得的差价收益已经纳税,那么企业将其在应税所得中扣除也符合公平原则。

4、股票期权作为一种对应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产生的问题而设计的薪酬激励机制,对于一些缺乏资金并急需人才的高新技术公司来说,其所发挥的治理公司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因此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企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关于股权激励费用税前列支的时间

按照《股份支付》准则的规定,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无论权益结算(股票期权等)或者现金结算(股票增值权等)的股份支付,都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按公允价值计提了成本和费用。从所得税的角度,因其尚未实际支付,不得在税前扣除,需作纳税调增处理;而实际行权时,则应视同发放工资薪金,据实扣除,作纳税调减处理。之所以建议公司股票期权的纳税调减环节在股票期权行权日,是因为这部分扣除额实际上是期权行权时的内在价值,即作为员工个人收入纳税的部分。这种方法既符合国际上的一些做法,能够避免在税收方面与其他国家存在大的差异;又使企业免去了用其他方法计算扣除额的不便;同时,企业在员工行权时计算税收抵扣额,比在授予时按照预计行权数量确定扣除额提高了准确性。

(三)允许外资企业向母公司支付本公司高管的股权激励费用

首先,根据27号公告,从5月1日起,只要上市公司(含境内、境外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不低于30%,其所有层级的子公司员工以股权激励方式取得的股权收益,都可以按照优惠计税方式计算缴纳个税。作为母公司在境外上市的外资企业,只要持股比例符合27号文的要求,被激励的外资企业员工可以按照上述规定计算个人所得税。其次,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和股份支付会计准则的出台显示着我国正一步步与国际接轨,外资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应该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因此关于外资企业参与境外母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的税务处理制度应该尽快出台,外资企业向母公司支付这部分股权激励费用的相关规定上的空白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此费用作为薪资福利的一种外管局应将其作为经常项目下的管理事项,并与税务局约定相关的税务证明及条件,使外资企业也能够合理合法地完成股权激励费用的相关税务处理和费用的支付。

股权激励的企业所得税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益

一、股权激励机制对于上市公司的意义

1.形成统一的利益链条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他们的工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股东性质的企业员工,而另一种则是非股东性质的企业员工,股东性质的企业员工的收益与企业收益直接挂钩,而非股东性质的企业员工,他们的收益则与企业经营成果没有太大关系。这就很容易造成非股东性质的企业员工与股东性质的企业员工及企业整体之间的利益博弈。随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把股权以激励机制的手段派发给一般员工,把他们纳入到企业利益整体中,这样就能够形成统一的利益链条,减少企业内部利益博弈。

2.遏制利益短视行为

当下上市公司在发放经营管理人员的年终奖金时,更多的参考的是他们在某一年度内的工作成果。在这样的考核依据的误导下,经营管理人员为了提高个人收益,不惜以长期利益来换取巨额短期利益,给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带来隐患。通过股权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经营管理人员的考核将考虑到更多的企业长期发展因素,故此经营管理人员要想提高个人收益,就必须放弃短视行为,注重培育企业的长期发展动力。

3.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4.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创新为一个企业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激励机制,让企业员工成为企业的股东,在给员工带来获益权利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们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利益的责任。为了提高企业利益和个人收益,企业职工就会增加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想方设法的去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技艺、创新劳动工具,促使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当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股权激励的自主性不足

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经国营经济走向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道路。我国现行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更多的也是以国营企业为研究对象而制定的,进而全面推广到各类企业(包括上市公司)。虽然在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减少了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但是大股东作为持有者同时参与企业管理,让股权激励机制的推行必然受到大股东的监督和制约。同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中还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规模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也不利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全面推行。

2.股权激励的约束性不足

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与公司的绩效考核工作关联甚大,奖励性股权发放,也要参考公司绩效考核的结果、但从当下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与绩效考核工作的现状来看,为了满足股权激励工作的需要,公司绩效考核的标准要远远低于公司的历年业绩水平,股权激励约束条件过低,甚至在很多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条件还流于形式。这就是诸多学者们所关心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究竟是一种“激励”,还是一种“奖励”?监管部门所设立的这一股权激励的超低门槛,所造成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作的结果是发展,还是退步?

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作相关的另一因素就是股价受益,但股价受益又可分为内部发展带来的收益和股票市场上涨带来的收益这两种,内部发展带来的收益一般与激励对象的工作努力程度相关,股票市场的上涨带来的收益则与激励对象的工作状态关系甚小。但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作中,却并未能把因为股票市场上涨所带来的收益刨除在外,这显然也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中的一个漏洞。

3.股权激励的配套措施不完善

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的配套措施主要包括两点,其一是会计处理方面的,其二则是税收方面的。首先从会计处理方面来看,股权激励收股票收益的影响,而股票收益则与会计处理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关系甚密,目前上市公司中所使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很多,不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型所计算出来的公允价值也相差甚大,这就大大增加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作中的人为控制因素;其二是税收方面的。《关于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要求股票期权在行权时就要缴纳较重的税款,这也打消了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的积极性。

三、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举措

1.放松管制,提高激励自主性

其一,要提高大股东对股权激励的正确认知。大股东是上市公司的持有者和参与管理者,大股东对于股权激励认识不到位,就有可能在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的过程中百般阻挠。提高大股东对于股权激励的认知,让他们认识到派发奖励性股权,将更多的员工纳入到公司利益链条中,其实更有利于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提高企业长期利益。从而让大股东放松对于公司推行股权激励工作的管制,为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内部环境。

其二,不断调整相关制度、规章。《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激励计划所涉及的股权激励股份不得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但这一股权激励股份标准已经很难满足当下上市公司对于股权激励的需求了。所以,相关机构应该对相关的制度、规章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对现行制度、规章进行适当调整。

2.强化约束,提高激励约束性

提高内部约束。一方面,确实发挥董事会的监督职能。董事会和股东代表大会,是上市公司内部企业管理中的主要机构,同时也行驶着对于股权激励机制工作的监督职能。随着董事会独立性的不断加强,上市公司也必须不断提高董事会对于股权激励机制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增加股权激励的约束性条件,比如追回违规收益、提高业绩门槛等等。

提高外部约束。首先,确立统一的激励标准,比如对国内上市公司确立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型,这样就能够增加上市公司间的业绩可比性,从而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更加合理化。其次,加强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外部监督。建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外部监督体系,比如建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等。

3.完善配套,提高激励保障条件

股权激励的企业所得税篇4

关键词:理论;企业避税;高管薪酬激励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国内外学者对委托――理论问题产生的深入研究,学术界对于解决企业机制下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的最佳途径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这一观点达成共识。股权激励作为重要的长期激励机制,逐渐在中国的企业改革中得到关注与重视。

根据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别指出关于企业薪酬分配制度的问题。文中提到我国国有企业应加强贯彻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对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及其部门任命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合理确定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对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探索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

然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般用于激励的股权比例通常在10%――15%之间,而根据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我国上市公司用于激励的股本不得超过股权激励计划签署时总股本的10%。再加之由于我国国有股占主导地位而又不能流通所带来的“一股独大”问题以及现代公司制企业不完善而造成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虽然我国一直以来对于股权激励的问题都给予高度关注,然而众所周知,中国上市公司较少采用股权激励,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普遍偏低甚至“零持股”,因此中国股权激励较少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对于引起企业避税的内生性因素越发受到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因此,研究我国企业避税与高管薪酬激励政策的相关性问题对于探究我国企业管理者的避税动机仍具有现实意义

二、薪酬激励原理

1932年,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发现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弊端,从而提出“委托理论”,倡导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即企业所有者只保留剩余索取权,同时将经营权利让渡与职业经理人。

随着委托理论的提出,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逐渐完善与发展。然而由于两权分离所导致的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造成企业所有者与经营层的委托―关系所引发的利益冲突。

根据理论,Jensen与meckling(1976)针对成本问题提出行为激励理论,其认为薪酬契约可以使得管理者与所有者利益一致,管理者被激励后会努力工作进而提高企业业绩。

三、企业高管薪酬对于企业避税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避税制度的完善、税收征管查处力度的增强,企业避税的风险逐渐增大。然而随着国际上逐渐出现将理论运用到企业避税方面的相关研究,从而为我国学者研究企业避税与高管薪酬激励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思路。根据近年来大量学者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我们进行了总结。

大量国内外学者将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避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管理者薪酬激励对于企业避税所产生的影响存在两种观点: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随着高管薪酬的增加,企业管理者会更倾向于消极避税。另一方面,其他学者则认为高管薪酬的增加会促进企业避税,即高管薪酬的增加有利于高管采取一系列避税措施,从而增加企业价值。

四、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避税呈负相关关系的研究

关于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避税呈负相关关系方面,大量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进行分析与探讨。Slemrod(2004)就在其研究中发现,由于公司避税交易复杂且不透明,从而为企业管理者寻租行为提供了有利机会与条件,因此其认为企业委托关系引起企业在避税过程中产生非税成本。Desai&Dharmapala(2006)在Slemrod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建立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治理结构对于企业避税影响的模型,从而发现随着薪酬激励的增加,企业高管则会降低企业避税程度,然而这一影响主要产生于公司治理结构相对较弱的公司。根据陈冬华等(2005)的研究,高管在企业中获得的报酬分为显性报酬和隐性报酬。显性报酬是指企业高管与企业所有者签订的薪酬契约,而隐性报酬则是指高管利用信息优势和经营权获得的替代性或补充性激励,例如在职消费。除此而外,陈信元等(2009)认为,当企业高管的薪酬低于同行水平时,企业高管还可能利用灰色或非法手段寻求薪酬补偿。例如企业高管利用自身经营权,通过看似正常的经营活动中攫取财富,而外部投资者很难辨别。因此,企业避税产生的现金流就成为企业高管的隐性报酬。因而,陈冬等(2012)认为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避税成负相关关系。与此同时,Cheng、warfield(2005)利用安然公司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公司高管通过企业避税交易操纵利润,从而获取私利。

五、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避税呈正相关关系的研究

与上述观点相反,关于高管薪酬与企业避税呈正相关关系这一观点,以往的研究者认为正如古典经济学中所提出的,公司避税可以使财富从国家转回股东手中,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因此在委托理论的激励相容原理的前提下,随着企业高管薪酬的增加,企业管理者会积极致力于企业避税。例如,mihira.Desai(2006)通过研究发现,相对于平均高管薪酬,高管薪酬激励的增加有助于使得企业管理者与企业所有者极力保持一致,而且企业管理者在通过避税增加企业收益的方面表现的更加主动。与此同时,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所认为的,解决企业机制下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的最佳途径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mihira.Desai认为随着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增加,企业高管更加愿意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从而促使企业高管通过财务安排来节约税收负担。除此而外,erickson等(2003)也认为企业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的财务欺诈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与企业避税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六、与高管薪酬激励相关的其他研究

除此而外,国内学者周建波(2003)利用企业高管因为股权激励而增持的股份对于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发现对于成长性机会较好的企业,企业业绩的提高与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呈显著正相关。然而孙堂港(2009)根据以上研究,进一步对公司经营业绩与股权激励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发现了企业经营业绩与股权激励的相关关系存在区间效应的结论,即只有企业高管持股在4%―7%这个区间内,企业经营业绩与股权激励才会呈正相关关系。紧接着吴联生(2010)对企业业绩与高管薪酬做了进一步研究,研究中吴联生将企业高管的薪酬激励分为对国企人的激励与对非国企人的激励,而且研究表明正向额外薪酬对非国企人起到了激励作用,而国企人则更注重政治前途,因此正向额外薪酬对于国企人而言并不重要,而负向额外薪酬对其行为也没有影响。邹燕(2012)则更进一步表明,处于社会有利地位的人对薪酬需求度达到饱和状态后其获得的边际效用接近零甚至为负。

七、发展趋势

根据现有国内外关于将理论运用到企业避税的相关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将理论进行细分化,具体化后运用于企业避税是未来研究企业避税的主要方向。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于薪酬激励政策的更加重视,将薪酬激励细分同时纳入企业避税的内生性因素研究是未来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关于企业薪酬激励政策的研究也仍将会是未来学术界与政府关注的焦点。

八、研究意义

自从我国2006年股改以来,对于薪酬激励的研究就一直受到我国学术界与政府的大力关注,再加之近来我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又特别强调关于薪酬激励制度的问题,因而对于高管薪酬与企业避税的相关性研究,对于国家关于薪酬激励政策具有参考价值。与此同时也为我国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资料,从而有利于我国税收征管水平的提升,减少税收流失,强化税收宏观调控功能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Chen,S.,Chen,X.,Cheng,Q.andShevlin,t.areFamilyFrmsmoretaxaggressivethannon-familyFrm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10,(95)

[2]Hanlon,m.andHeitzman,S.aReviewoftaxResearch[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0,(50)

[3]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北京:经济研究,2005,(2)

股权激励的企业所得税篇5

(一)我国现行的股权激励中的个人所得税政策

1.纳税义务的发生时点

激励对象接受企业授予的股票期权时,一般不发生纳税行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在行权日,即以行权价购买本公司股票的当天,如果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在行权时纳税确有困难,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自其股票期权行权之日起,在不超过6个月的期限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限制性股票激励对象的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每一批次限制性股票解禁的日期。

2.纳税内容

对于股票期权来说,激励对象在行权时需以当日的市价跟行权价之间的差价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缴税;激励对象在行权日之前转让股票期权的,以股票期权的转让净收入作为“工资、薪酬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激励拥有的股权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所得,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税;激励对象将行权后的股票再转让时获得的价差收益暂免征税。对于股票增值权来说,激励对象在行权时需以行权日与授权日的股票收益差额按“工资、薪金所得”缴税。对于限制性股票来说,应当在解锁时对解锁的股票进行征税。

3.征税税率

股权激励的所得在12个月内分摊,我国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按相关规定,最高税率可达到45%,税负相对较高。

(二)我国主要的三种股权激励方式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我国目前明确的工资薪金所得股权激励形式有三种: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和限制性股票,有关的税收方面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这三种股权激励方式所得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权激励中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工资薪金形式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股票期权(财税[2005]35号)(行权股票的每股市场价-员工取得该股票期权支付的每股施权价)×股票数量(应纳税所得额/规定月份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规定月份数股票增值权(财税[2009]5号,国税函[2009]461号(上市公司按照行权日二级市场股价-授权日二级市场股价)×授权股票数量限制性股票(国税函[2009]461号)(股票登记日股票市价+本批次解禁股票当日市价)÷2×本批次解禁股票份数-被激励对象实际支付的资金总额×(本批次解禁股票份数÷被激励对象获取的限制性股票总份数)对上述公式需作如下解释:

1.激励对象为获得股权激励所支付的款项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2.应纳税额公式中的规定月份数,是指员工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权激励形式工资薪金所得的境内工作期间月份数,长于12个月的,按12个月计算。因为年度业绩考核的需要和现有对禁售期、解禁期最低期限的强制性规定,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一般不少于3年。

3.因一次收入较多,纳税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自行权日起,在不超过6个月的期限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4.激励对象为缴纳股权激励所得的个人所得税款而出售股票的,其出售时间、价格不影响上述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和税额。其出售股票的行为应视为股票转让,按“财产转让”所得的相关规定免征个人所得税。

二、股权激励的个人所得税问题政策的中美比较

(一)美国的股权激励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在美国,存在两种股票期权:法定股票期权和非法定股票期权,两者的税收处理方法迥异。两类期权关键区别在于股票期权的行权价不同,法定股票期权的行权价不得低于授予日股票的市场公允价值,而非法定股票期权的行权价并无此规定,其行权价可以低至授予日股票公允价值的一半,所以其激励性远不如法定股票期权。

1.法定股票期权

法定股票期权在授予时和行权时均不发生应税行为。当经理人卖出执行期权所得的股票时,如果卖出行为构成合格卖出,则对股票的售出价和期权执行价格之间的差价部分征收15%资本利得税。如果出现“在股票期权行权后一年内卖出行权所得股票或在股票期权授予日起2年内卖出行权所得股票”的情况,均视为不合格卖出,被定为不合格卖出的,行权时股票市价同行权价格的差值部分按照一般性薪酬收入征收35%的个人所得税;对出售股票时的股票市价同行权时的股票市价之间的差额征收15%的资本利得税。

2.非法定股票期权

非法定股票期权在授予时不发生应税行为。当激励对象行权时发生应税行为,按行权时股票公允市价同执行价格的差值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一般工资薪酬的边际税率。如果激励对象将行权所得股票在行权后一年内卖出,则按35%的最高工资薪酬边际税率征收。如果在行权一年后卖出的,则出售股票的收益按照15%的税率征收资本利得税。

(二)中美两国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比较分析相对于美国而言,我国的股票期权在行权日同一征税,而且只是按照工资薪酬所得征税,税率较高,激励对象在行权时的成本太高,担负的风险较大;另外,没有相关的长期持股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长期激励目的的实现。

三、我国现行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1.我国纳税义务产生的时点过早

我国股票期权在行权时就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会使激励对象在行权时的成本过高。在行权时征税,激励对象就要支付购买股票的费用和高额的个人所得税费用,高额的个人所得税会大大增加行权的成本,可能会使许多人无力支付,打击激励对象的积极性,不利于股权激励的顺利实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虽然为解决行权时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自行权日起,在不超过6个月的期限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但这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我国缺少长期持股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是无论激励对象持股时间长与短,在行权时均按照工资薪酬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行权后激励对象出售股票时暂不发生应税义务,这样会导致激励对象再行权后无任何后顾之忧,可以随时在二级市场转让股票,而不是长期持有,因此就达不到股权激励的长期性目的。而美国、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均包含了长期持股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公司进行长期的股权激励,真正达到了长期激励的效果。当激励对象享有长期持股的税收优惠政策时,为减少所持股票的税收成本,他们会选择长期持股。

3.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相对较高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3%~45%的7级累进税率,边际税率高达45%,而美国的最高边际税率为35%,两者相差10%,可见,我国个人所得税税负相对较重,行权时的成本较高,减少了激励对象的收益。而我国又没有长期持股的税收优惠政策,持股的税收成本过高,会打击激励对象长期持股的积极性,无法实现激励目的。

4.我国在股权激励中采用的税种过于单一

我国对于这三种股权激励方式的所得额均按照“工资、薪酬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尚未开设个人的资本利得税,在股票出售时也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样有些企业就可以通过股权激励将法人股个人化,将股份从应缴企业所得税的法人企业名下转到免征资本利得税的自然人名下,从而在二级市场上套现,以达到帮助股东逃避税收的目的。可见,行权所得的股票在出售时不征收资本利得税或是个人所得税,不仅达不到长期激励的效果,而且很容易被人利用操纵以此来避税,损害国家利益。

四、改进建议

1.合理确定股权激励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时点:在股票出售日征收。合理的纳税时点对于股权激励的效用来说是很重要的,过早的纳税会打击激励对象的积极性,使得股权激励的效用不高。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现状,合理设置纳税时点,建议在行权后出售股票时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激励对象行权时的成本,有利于股权激励的实施,而且可以降低激励对象在持股期间由于股票价值下跌而担负的风险,达到长期激励的目的。

2.适当增加长期持股的税收优惠政策。我国可以参照美国,按照持股时间的长短,制定不同等级的征税税率,降低长期持有股票的税率,鼓励长期持股,充分发挥长期激励的目的。另外,由于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者一般由国家委任,经理人的上任和离任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的,因此针对此种情况,建议对经理人提前离任、但符合行权条件并提前行权的股票期权可以重税。

3.适当降低股票期权个人所得税税率,部分可按资本利得征收。适当降低股权激励所得税税率,或者将股票期权进行分类,部分按资本利得征税。这样可以降低激励对象行权时的成本,吸引激励对象的偏好向股权激励转移,刺激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发展。

股权激励的企业所得税篇6

[关键词]税收筹划;管理层权力;大股东控制;股权结构

1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其经济行为与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现代企业来说,如何使企业在税法的许可下实现税负最低或最适宜,是企业税收筹划的重心所在。因此,税收筹划理所当然的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企业中,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意愿或強度是不同的。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所有权与企业的管理权分离,由此产生委托问题,是指由于人的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加上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目标函数而委托人难以观察和监督,从而出现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而在企业税收筹划问题上,从公司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和从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人做出的税收筹划决策必然是不同的,所以有必要研究管理层权力与税收筹划的关系,以及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税收筹划的程度。

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股权结构,将我国的上市公司分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相对民营上市公司来说,其具有较强的政治关系,可以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受到国家大力扶持,而民营上市公司在这些方面相对较差。但是,目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和“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严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产权主体不明确,利益关系不清晰,而且往往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背负许多行政职责,管理者决策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对于民营上市公司来讲,产权主体明确,利益关系清晰,公司治理机制相对健全。因此,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会考虑较多的非税成本因素,而民营上市公司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税收节约而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现金流,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2管理层权力与企业税收筹划

管理层权力是指管理层执行自身意愿的能力,在公司治理出现缺陷的情况下,管理层所表现出的超出其特定控制权的影响力。通常情况下,企业对公司高管的奖励方式分为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和在职消费。企业对高管激励的方式不同,高管治理公司的方向也不同。税收筹划作为高管治理公司的一个方面,当然会与管理层权力大小及公司对其进行奖励的方式有关。

从对管理层激励方面或者再结合公司治理、外部监督等其他因素来看,DesaiandDharmapala在他们2006年发表的文章[1]中考察了美国上市公司税收规避与管理者激励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在有些情况下提高管理者薪酬激励并不会导致避税程度的增加,这与以前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反。但是,将公司治理因素纳入其中,结果显示如果公司治理机制较强,管理者激励与税收规避呈现出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公司治理调节了管理者激励对避税的影响作用。刘义鹃,马炜炜,王嘉禾[2]提出:管理层股权激励较低时,其管理层加强税收筹划的程度很可能会被企业优惠税率所影响,导致两者之间出现负相关的关系;而当公司给予的管理层的股权激励程度较高时,企业所能享受到的优惠税率对企业进行避税行为的影响较小,此时,管理层股权激励仍然与企业的税收筹划程度正相关。总的来说,考虑到公司适用税率的因素,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税收筹划的强度呈现U型关系。吕伟,李明辉[3]认为:公司对管理层的激励越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愿意冒风险进行较大的避税活动。同时,外部监督也会对管理层的行为产生影响,激励效应在外部监督比较弱时对管理层的行为影响较为显著。

从管理层权力方面或者再结合外部审计、管理层能力及外部环境等其他因素来看,代彬,彭程,刘星的两篇文章中都研究了管理层权力与企业税收筹划,他们认为:当公司管理层拥有较大的权利时,公司激进避税行为较为明显。而且,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并没有发挥应该有的对公司治理的监督作用,其反而加强了公司的激进避税程度[4];企业中能力较强的高管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扭转公司避税对公司价值方面造成的不利影响。而管理层权力扩大后,企业会采取更为积极地避税行为,此时因为高额的成本的扭曲了企业避税的原有的价值[5]。谢盛纹,田莉两人[6]提出了:可将税收激进行为看作公司的一种问题,而将Ceo权力作为人特征的切入点。文章认为,Ceo权力与公司税收激进度正相关,而外部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则可以抑制公司税收激进度。李晓玲,方曙艳,张力认为[7]:Ceo权力越大,公司避税强度越大。其又将公司外部环境与公司内部治理相结合,研究发现,客户集中度会使得Ceo权力与公司避税强度之间的关联关系减弱。同时,例如高质量的法律和信任环境这种外部环境不仅有同客户集中度一样的影响,外部环境还会对客户集中度产生影响。

吴文中将对管理层的激励和管理层权力都考虑后,认为[8]:公司高管为了得到外界良好的评价与自身的高薪酬,并不会积极地进行税收筹划,积极交税不仅能赢取社会声誉,还能避免税收筹划带来的或有风险。但是随着管理层权力的扩大,高管在公司可参与决策的事务越来越多,包括自己的薪酬,此时管理层权力扩大弱化了高管薪酬与公司税收筹划之间的关系。

3大股东控制与企业税收筹划

在企业中,不仅所有者与管理者会有利益冲突,控股股东自身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也会有所不同。吕伟研究了控股股东的成本[9],他认为:控股股东一般会进行税收筹划,从而为公司节约大量的税收成本。但是在很多方案中,控股股东并不会选择哪个最有利于公司的方案,因为此时控股股东会为自身谋利,选择使得控股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另外,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家族企业占了相当的比重。美国学者克林·盖克尔西认为,判断某一企业是否是家族企业,不是看企业是否以家庭来命名,或者是否有好几位亲属在企业的最高领导机构里,而是看是否有家庭拥有所有权,一般是谁拥有股票以及拥有多少。这一定义强调企业所有权的归属。学者孙治本将是否拥有企业的经营权看作家族企业的本质特征。他认为,家族企业以经营权为核心,当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系的家族直接或间接掌握一个企业的经营权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本文认为,家族企业指一个家族拥有企业的所有权,目前,很多家族企业都是由自己充当Ceo进行管理的。所以我用家族企业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的代表。颜淑姬在文章[10]中提出:在家族上市公司中,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以及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没有分离都会导致企业的避税行为很严重。而长期机构持股可以有效发挥监督作用,而独立董事在家族企业中不能发挥监督作用。蔡地,罗进辉认为[11]:一个家族企业若不是由外部聘请人员担任Ceo时,而是由家族成员担任Ceo时,其税收激进程度更大。另外,家族股东经营企业的年限越长,或者是他的超额控制权力越大,这时他会考虑到企业的社会情感财富成本或者由于采取一些税收激进活动导致的对家族企业声誉的损害或者股票价格的下降,那么家族Ceo对家族企业税收激进程度的影响变弱。

4不同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的税收筹划行为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在背景,企业体制,管理人员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会导致它们在税收筹划的问题上也存在差异。

郑红霞,韩梅芳从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角度出发,认为[12]:公司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不仅会考虑公司的税收成本,还会考虑公司的非税成本。当公司的股权性质与结构不相同时,公司在進行税收筹划时对税收成本和非税成本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权衡两者的结果也会不同。具体来说,首先,由于国有上市公司在委托关系下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更为严重,在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很严重,随之增加税收筹划的财务报告成本。其次,不论国有上市公司进行不进行税收筹划,结果不论是利润留在企业还是上交国家,受益方都是国家,所以国有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程度较低。而民营企业的非税成本比较小,所以民营企业有较强的意愿进行税收筹划。

股权激励的企业所得税篇7

如何激励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是投资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许多中国境内的公司作为吸收、稳定人才的手段,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及本公司规定,向其雇员发放(内部职工)认股权证,并承诺雇员在公司达到一定工作年限或满足其他条件,可凭该认股权证按事先约定价格(一般低于当期股票发行价格或市场价格)认购公司股票;或者向达到一定工作年限或满足其他条件的雇员,按当期市场价格的一定折价转让本企业持有的其他公司(包括外国公司)的股票等有价证券;或者按一定比例为该雇员负担其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投资。所以到了分配的时候,人们自然关心如何取得收入问题。本文探讨员工取得期权的税收筹划,高层激励的税收筹划将于以后的财税专刊中讨论。期权的税务管理要求(一)申报与扣缴。为了强化期权的个人所得税管理,税法从两方面明确了期权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管理措施。一方面是规定了扣缴义务人。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境内企业为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应按税法规定履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另一方面明确自行申报纳税。员工从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所得和没有扣缴义务人的,该个人应在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纳税申报期限内自行申报缴纳税款。(二)报送有关资料。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境内企业,应在股票期权计划实施之前,将企业的股票期权计划或实施方案、股票期权协议书、授权通知书等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应在员工行权之前,将股票期权行权通知书和行权调整通知书等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和自行申报纳税的个人在申报纳税或代扣代缴税款时,应在税法规定的纳税申报期限内,将个人接受或转让的股票期权以及认购的股票情况(包括种类、数量、施权价格、行权价格、市场价格、转让价格等)报送主管税务机关。(三)处罚。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企业和因股票期权计划而取得应税所得的自行申报员工,未按规定报送上述有关报表和资料,未履行申报纳税义务或者扣缴税款义务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35号)自2005年7月1日起执行。同时明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认购股票等有价证券而从雇主取得折扣或补贴收入有关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9号)的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按本通知规定执行。期权个人所得税筹划的思路通过上述有关规定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税法对期权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存在不同的规定,这就为纳税人筹划个人所得税提供了操作的可能性,在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个初步分析。一是在工资与期权之间的选择。从被激励对象的角度而言,如果自己可以在取得工资和期权之间作出选择,应当考虑工资是既定的收入,而期权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如果选择期权,就存在取得收入数量多少的风险。二是发放方式的选择。作为工资薪金收入,根据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按5%到45%的九级超额累进制征收个人所得税;如果选择期权,还可以在“财产转让”所得税或者“利息、股息、红利”等征税项目中进行筹划。筹划案例李天华是一个企业管理人才,2004年1月1日应聘来长江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一家子公司担任总经理。长江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对人才的使用十分重视。人力资源部的张经理认为,如果双方合同约定,平时公司每月向李天华支付工资6000元,作为日常生活费用,即年收入为72000元。如果工作满三年,就可以按当天市价40%的价格购买公司的股票10万股。假设2006年12月31日,李天华按规定行权,取得期权所得109.2万元。方案一平均发放。企业月向李天华支付工资6000元,同时将激励奖金分摊到每个月发放,即将1308000元分摊到三年的每一个月中发放。在采用平均发放的方案下,李天华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合计为:[(1308000/36-1600)×25%-1375]×36=263099.97(元)。方案二进行期权激励。工作满三年,就可以按当天市价40%的价格购买公司的股票10万股。三年合计取得收入1308000元。根据现行规定,李天华三年内应当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如下:其一,平时发放工资时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合计为:(6000-1600)×15%-125]×36=19260(元)其二,享受期权激励取得的行权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为:应纳税额=(股票期权形式的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规定月份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规定月份数=(1092000/12×40%-10375)×12=312300(元)三年内李天华合计应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为:19260+312300=331560(元)。方案三在行权次数上的选择。如果对李天华每年的年底进行一次期权激励,假设可以获得36.4万元的行权所得,三年合计发放激励奖金109.2万元。根据现行规定,李天华三年内应当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如下:其一,平时发放工资时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合计为:(6000-1600)×15%-125]×36=19260(元)其二,享受期权激励取得的行权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为:(364000×25%-1375)×3=268875(元)三年内李天华合计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为:19260+268875=288135(元)。方案四其一,平时发放工资时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合计为:(6000-1600)×15%-125]×36=19260(元)其二,如果通过筹划,将1308000元转化为“财产转让”所得税或者“利息、股息、红利”等征税项目(假设企业出现某种机会,通过筹划并获得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可),则:1308000×20%=261600(元):三年内李天华合计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为:19260+261600=280860(元)。显然,通过以上计算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职工进行激励,从税收的角度讲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从企业的角度讲,将奖金平均分摊到每一个月发放,其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最少,但可能达不到激励的效果。而采用期权激励,是让被激励者对未来的一种希望,未来的收入与公司的市场前景存在直接的联系,这就是期权激励能够产生的最大效果。

股权激励的企业所得税篇8

[关键字]上市公司,薪酬激励,税收,筹划

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在设计员工薪酬激励体系时,往往忽视纳税问题,致使公司虽投入了大笔资金,却往往达不到设想的激励效果。对纳税人而言,纳税是义务、少纳税是错误,不纳税是违法、多纳税是失误。而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政策体系庞杂,内容繁多,税收筹划的空间逐渐增加,有必要在现行税收政策体系框架内,对各种各种激励模式的税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薪酬激励进行纳税筹划。实施整体薪酬策划有助于帮助公司规避纳税风险,策划的前提是公司薪酬方案必须使公司按照税法的规定纳税,抛弃个别公司惯用的偷税手法;有助于使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规范、完善;有助于使公司、职工的税负降低,税后收益增加。

下面对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主用的薪酬激励体系的税收问题和筹划思路,逐一进行分析。

一、业绩股票激励模式的税收问题分析

业绩股票是股权激励的一种典型模式,指在年初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业绩目标,如果激励对象到年末时达到预定的目标,则公司授予其一定数量的股票或提取一定的奖励基金购买公司股票。业绩股票的流通变现通常有时间和数量限制。激励对象在以后的若干年内经业绩考核通过后可以获准兑现规定比例的业绩股票,如果未能通过业绩考核或出现有损公司的行为、非正常离任等情况,则其未兑现部分的业绩股票将被取消。

按照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包括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所得为有价证券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票面价格和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

在业绩股票激励模式下,第一,如果公司核心员工得到公司授予其一定数量的股票,如为干股,即仅根据所授予的股份参与分红的权利,在干股的授予当期,核心员工不用确认工资薪金所得的实现;待到公司分红时,确认红利所得的实现,按20%的税率由公司代扣代缴。自2005年6月13日起,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暂减按50%计入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依照现行税法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第二,如果公司核心员工得到公司授予其一定数量的股票,如为拥有表决权的,暂时封存的股票,在股票授予的当期,被授予人应按照不低于每股净资产的股票当前市价,确认工资薪金所得的实现。由于业绩股票具有年薪或年终奖金的双重性质,实务中可以根据现行税收政策进行税收筹划安排;待到公司分红时,确认红利所得的实现,按20%的税率由公司代扣代缴。第三,如果授予人将所持有的股票流通变现,则在变现的当天确认财产转让所得,我国目前对个人买卖境内上市公司股票的差价收入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个人转让境外上市公司的股票而取得的所得,应按税法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依法缴纳税款。

二、股票增值激励模式的税收问题分析

股票增值权是指公司给予激励对象一种权利:经营者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获得规定数量的股票股价上升所带来的收益,但不拥有这些股票的所有权,自然也不拥有表决权、配股权。按照合同的具体规定,股票增值权的实现可以是全额兑现,也可以是部分兑现。另外,股票增值权的实施可以是用现金实施,也可以折合成股票来加以实施,还可以是现金和股票形式的组合。

第一,公司员工获取股票增值权时,因其没有收益的实现,不用确认所得的实现。第二,当公司员工获取的股票增值权实现时,根据实现方式,确认“工资薪金”所得的实现,由于股票增值权的实现具有年薪或年终奖金的双重性质,实务中可以根据现行税收政策进行税收筹划安排。由于可以设计兑现的比例,进而可以根据不同员工的收入特性,进行税收筹划的安排;另外,股票增值权的实施可以是用现金实施,也可以折合成股票来加以实施,还可以是现金和股票形式的组合。

1.如以现金实施,则应在实施的当天确认“工资薪金”所得的实现,按国税发[2005]9号文的规定计缴个人所得税。即便如此此方案的税负仍然比较高,员工的税后所得较低。

2.如折合成股票来加以实施。则应在实施的当天按股票的市场价格,按“工资薪金”所得确认收入的实现,计缴个人所得税,税负较高,员工的税后所得较低;但该员工买卖境内上市公司股票的差价收入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以弥补一部分税金支出,提高员工的税后所得。

3.如以现金和股票的组合形式实施,则可以大大提高税收筹划的适应性。

三、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的税收问题分析

股票期权作为公司给予经理人员购买本公司股票的选择权,是公司长期激励制度的一种。持有这种权利的人员可以按约定的价格和数量在受权以后的约定时间内购买股票,并有权在一定时间后将所购的股票在股市上出售,但股票期权本身不可转让。

在股票期权激励模式下,按财税[2005]35号文的规定计缴个人所得税。由于在股票期权激励模式下,收入的实现时间,实现水平取决于“行权日”、“行权日股票市价”和“授予价”的设计,税收筹划的空间较大。公司可以选择有利的“行权日”、“行权日股票市价”和“授予价”进行筹划。

四、虚拟股票激励模式的税收问题分析

虚拟股票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种“虚拟”的股票,激励对象可以据此享受一定数量的分红权和股价升值收益,此时的收入即未来股价与当前股价的差价,但没有所有权,没有表决权,不能转让和出售,在离开企业时自动失效。

由于虚拟股票实质上是一种奖金的延期支付,虚拟股票兑现人应于兑现当天按其实际取得的收益全额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五、业绩单位激励模式的税收问题分析业绩单位模式与业绩股票模式完全相同,只是价值支付方式有差异,受让人得到的是现金,而不是股票

在现有施行业绩股票激励模式的上市公司中,有部分企业由于对国内二级市场走势并不看好,将激励模式从业绩股票改为业绩单位的也有一些。相比而言,业绩单位减少了股价的影响。

在业绩单位激励模式下,由于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现金,应在收入现金的当期按国税发[2005]9号文的规定,计缴纳个人所得税。可见业绩单位激励模式的税收筹划的空间比较小。

六、经营者持股激励模式的税收问题分析

经营者持股,即管理层持有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并进行一定期限的锁定。这些股票的来源由公司无偿赠送给受益人;由公司补贴、受益人购买;公司强行要求受益人自行出资购买。激励对象在拥有公司股票后,成为自身经营企业的股东,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国内公司实行经营者持股,通常是公司以低价方式补贴受益人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或者直接规定经营层自行出资购买。

在经营者持股激励模式下,第一,如果采用公司无偿赠送给受益人方式,按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凡个人取得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一律属于“工资、薪金所得”。因此,受赠人应于股票登记日,按股票面值或股票市价孰高原则,确认工资、薪金所得的实现,按国税发[2005]9号规定,计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二,如果采用先由公司补贴,受益人再行购买的方式,按照国税发[1998]9号文的规定,应在雇员实际认购股票等有价证券时,受益人从其雇主取得的折扣或补贴按工资、薪金所得计缴纳个人所得税。在认购股票再行转让所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不过在折扣或补贴较多时,可自其实际认购股票的当月起,在不超过6个月的期限内平均分月计入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显然该方式的税收负担较轻。第三,如果采用受益人自行出资购买方式,只有公司分红时,按“利息,红利、股利”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可见经营者持股激励模式的税收筹划的空间比较大。

七、延期支付激励模式的税收问题分析

延期支付,是指公司将管理层的部分薪酬,特别是年度奖金、股权激励收入等按当日公司股票市场价格折算成股票数量,存入公司为管理层人员单独设立的延期支付账户。在既定的期限后或在该高级管理人员退休以后,再以公司的股票形式或根据期满时的股票市场价格以现金方式支付给激励对象。

在延期支付模式下,只有在激励对象收到延期支付的薪酬时,确认所得的实现,按“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于国税发[2005]9号文规定的计税办法在一年中只能采用一次,所以在延期支付的当期,最好创造条件适用国税发[2005]9号文规定的计税办法,否则激励对象的税负会比较高,将大大降低激励对象的税后所得。可见延期支付激励模式的税负一般较高,税收筹划的空间较小。新晨

八、员工持股激励模式的税收问题分析

员工持股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信托基金组织,用计划实施免税的那部分利润回购现有股东手中的股票,然后再把信托基金组织买回的股票重新分配给员工;二是一次性购买原股东的股票,企业建立工人信托基金组织并回购原股东手中的股票。回购后原购票作废,企业逐渐按制定的员工持股计划向员工出售股票。

股权激励的企业所得税篇9

关键词: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股权激励

2006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践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迅速、广泛并深入地开展起来,限制性股票与股票期权则是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两种主要方式。在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证监公司字[2005]151号)、国资委、财政部颁布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的试行办法》(国资发分配[2006]175号)中明确界定了这两种主流的股权激励办法。从本质上来说,限制性股票与股票期权均是将企业股票价格作为激励对象收入函数的重要变量,两者均属长期激励机制设计范畴,但两者又确实存在一些不同。

一、限制性股票与股票期权的比较

(一)激励对象获取的受赠物

限制性股票激励,是指激励对象获得无需投资或只需付出很少投资额的全值股票奖励,当股票持有者为企业连续服务到限制性股票所注明的时间段或者是完成预定目标之后,该激励对象即可获得股票,立即拥有企业财产的部分财产权,可以享受企业的分红。股票期权激励,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执行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的权利,激励对象可以通过行权获得潜在收益(执行价格和市场价之差);反之,如果在行权期股票市场价格低于行权价,则激励对象有权放弃该权利,不予行权。激励对象一般没有分红权,其收益来自股票未来股价的上涨,收益实现与否取决于未来股价的波动。

(二)奖励股票的数量

经验数据显示,企业采取限制性股票或股票期权激励方式时,在付出相同成本的情况下,后者所需要的股票数量是前者的3倍-5倍。

假设某企业授予日每股价格30元,5年后上涨至40元。为确保该激励对象在为该企业连续服务5年后能获得4000元的权益,有以下两种激励方案:

方案一:授予员工限制性股票,员工为该企业连续服务5年后,可以获赠100份股票(4000÷40=100)。

方案二:授予员工股票期权,5年后每位员工获得400份股票(4000÷(40-30)=400)。

可见,限制性股票激励对股东财富的稀释效应要小于股票期权。

(三)风险及收益率

限制性股票奖励属于实值股票赠予,风险较小,即使股价在限售期内下跌,但只要不跌至零,员工手中的股票仍然是有价值的。就股票期权而言,若股价低于执行价格,激励对象就不可能行权,就面临损失,因此风险较大,所要求的收益率也较高。

承上例,某企业对员工实行股权激励,当前股票价格为30元,执行价格为40元,5年后的股价为p:

方案一:授予员工每人100份限制性股票,5年后的收益为100p。

方案二:授予员工每人400份股票期权,5年后的收益为max[0,400×(p-30)]。

现在分多种情况比较一下这两个方案的收益:p

综上所述,当股价低于40元时,限制性股票的收益高于股票期权,当股价高于40元时,股票期权的收益较高。因此,当股票的价格高于执行价格并具备较强的上升趋势时,股票期权所能获得的收益空间要大于限制性股票。

(四)权利义务的对称性

限制性股票的权利义务是对称的,激励对象在满足授予条件的情况下获得股票之后,股票价格的涨跌会直接增加或减少限制性股票的价值,进而影响激励对象的利益。股票期权是典型的权利义务不对称激励方式,期权持有人只有行权获益的权利,而无必须行权的义务。

(五)激励与惩罚的对称性

限制性股票存在一定的对称性,在激励对象用自有资金或者公司用激励基金购买股票后,股票价格的下跌将会直接影响激励对象的收益,造成其直接的资金损失。限制性股票通过设定解锁条件以及未能解锁后的处置的规定,可以对激励对象进行直接的经济制裁。鉴于期权这种金融工具本身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性,股票期权不具有惩罚性,股价下跌或者期权计划预设的业绩指标未能实现,激励对象只是放弃行权,并不会造成其现实的资金损失。

(六)价值评估体系

限制性股票的价值评估十分简单,限制性股票的价值即为授予日的股票市场价格扣除授予价格,并无未来的等待价值。股票期权的价值一般按照期权定价模型(如B-S模型或二叉树定价模型)进行测算,依赖于股票市价、行权价、股票收益率的波动、期权有效期限、无风险利率、股票分红率等参数决定。两者的差异表现在限制性股票只有内在价值,而股票期权拥有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

(七)激励对象的投资程度

限制性股票激励一般不需要激励对象用现金投资或者需要其直接投资的金额很小,公司会设立激励基金用于购买股票。只要激励对象满足接受限制性股票的条件,即可获得全值股票。股票期权本身并不是股票,它只是授予激励对象购买企业股票的一种权利,在满足购买本企业股票的条件后,激励对象还需要直接投资购买股票。

(八)会计核算的规定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的规定,限制性股票与股票期权都属于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以授予职工的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在授予日,对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均应确定公允价值(通过评估价值确定)。限制性股票激励一般没有等待期,授予后即让激励对象持有股票。如果采用激励基金购买股票方式,则将激励基金计入下一期的成本费用并相应扣减企业资金。如果采用定向发行的方式,则增加公司股本和银行存款,对于企业来说,没有成本费用。股票期权则需要在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可行权的期权数量进行估计,按照授予日确定的公允价值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确认其后续公允价值变动。

(九)等待期和禁售期等规定

限制性股票在授予时规定有严格的解锁条件(如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或为该企业连续服务达一定年限等),激励对象获得股票后存在一定时期的禁售期,然后进入解锁期(3年或者以上),符合严格的解锁条件后每年才可将限定数量的股票上市流通。股票期权在授予后存在等待期(通常为1年以上),然后进入可行权期,一般设计为分次行权(可为匀速或加速行权)。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均增加设置了可行权条件(如设置一些财务业绩指标)。一旦激励对象行权认购股票后,其股票的出售则不再受到限制,只需符合《公司法》、《证券法》对高管出售股票等的有关规定即可。

(十)税收制度

对于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激励对象从企业取得的股票,属于该个人因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在雇员实际认购股票等有价证券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股票出售时,对股票转让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授予激励对象股票期权时,不需要征税。激励对象行权购买股票时,其从企业取得股票的实际购买价(执行价格)低于购买日公平市场价的差额,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员工在出售股票时,对股票转让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由上可知,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是有着不同特点的两种股权激励模式,它们并无优劣高低之分,企业应根据自身目标的需要来进行选择。

二、企业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

限制性股票的风险相对较小,一般适用于成熟型企业,在服务期限和业绩上对激励对象有较强的约束。公司可以采用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促使高级管理人员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某个或某些长期战略目标中,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股票期权的特点是高风险、高回报,特别适合处于成长初期或扩张期的企业,比如网络、科技等风险较高的企业。由于企业处于成长期,企业本身的运营和发展对现金的需求很大,企业无法拿出大量的现金实现即时激励,同时企业未来的成长潜力巨大,因此通过发行股票期权,将激励对象的未来收益与未来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紧密联系,从而既降低了企业当期的激励成本,又达到了激励员工的目的,真正实现一举两得。

此外,股权激励制度的选择还应该兼顾激励对象的风险偏好程度,风险爱好者更青睐股票期权,而风险厌恶者更偏好限制性股票。

需要注意的是,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激励方案,在实践中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可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金平.股份支付准则与税法差异分析[J].中国税务,2008(4).

2、陈游.试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践[J].财会月刊,2008(8).

股权激励的企业所得税篇10

股权激励是公司以本公司的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职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目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法律规定,为拟采用股权激励方式的公司打开了合法解决股份来源问题的通道。

《公司法》第143条中明确规定了四种收购股份的方式,其中之一是公司经股东大会决议后,可以通过收购本公司股份的方式得到股份并将其奖励给本公司职工。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中,也明确了拟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可以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通过回购本公司股份的方式解决标的股票来源。

由此可见,对职工进行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渠道可以通过公司股票的回购得到解决。而我国现有法规制度中对股份回购所需资金来源的会计处理有着不同的规定,这给实务操作带来了较大选择和操纵空间,从而可能对公司财务状况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回购股份资金在税后利润中列支

1.《公司法》第143条在规定了公司收购的本公司股份用于职工激励时,不得超过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百分之五;用于收购的资金应当从公司的税后利润中支出。

2.财政部财企〔2006〕67号《关于公司法施行后有关企业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中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回购股份,应当按照以下要求进行财务处理:

(1)公司回购的股份在注销或者转让之前,作为库存股管理,回购股份的全部支出转作库存股成本。库存股转让时,转让收入高于库存股成本的部分,增加资本公积金;低于库存股成本的部分,依次冲减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

(2)因实行职工股权激励办法而回购股份的,回购股份不得超过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百分之五,所需资金应当控制在当期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数额之内。股东大会通过职工股权激励办法之日与股份回购日不在同一年度的,公司应当于通过职工股权激励办法时,将预计的回购支出在当期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中作出预留,对预留的利润不得进行分配。公司回购股份时,应当将回购股份的全部支出转作库存股成本,同时按回购支出数额将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转入资本公积金。

3.《企业财务通则》第50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以回购股份对经营者及其他职工实施股权激励的,在拟订利润分配方案时,应当预留回购股份所需的的利润。

根据以上规定,公司回购股份用于职工奖励所需的资金可以从税后利润中列支,并作为利润分配的一部分,在当期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中作出预留。也就是说,这部分预留的利润实际上被限定用途,不允许向公司现有股东进行分配,并应转入资本公积金,在职工行权时,根据行权时价格与回购股份价格的差额,调整这部分资本公积金额。

二、回购股份资金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11号-股份支付》,对股权激励政策规定了相应会计处理方法。该项准则的应用指南中规定:企业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权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取得的职工服务成本计入成本费用,同时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职工行权企业收到价款时,转销交付职工的库存股成本和等待期内资本公积的累计金额,同时按照其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三、回购股份不同处理方式的影响分析

从以上举例的处理结果看,不同的处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纳税筹划等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分析如下:

1.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如果股份回购的资金从税后利润中列支,不会影响公司当期损益;如果将股份回购的资金在成本费中列支的话,则是将股份回购看成是为更好地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职工的报酬,与支付给职工的其他报酬一样计入当期成本费用,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当期利润。

2.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如果回购资金从税后利润中列支,由于不影响当期利润,所以不需进行纳税调整、不会对当期所得税费用产生影响,因此没有税收抵减作用,从而使公司股东为激励政策的实施多负担了税收成本。

3.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企业财务通则》中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依法回购后暂未转让或者注销的股份,不得参与利润分配,因此,在计算公司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时,需要考虑这些未转

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是公司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首选的一种方式,目前许多公司相继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其作用已勿需置疑,所以在国家出台的相应法律制度中,规范统一的回购资金列支渠道,已是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在确定回购资金的来源有关制度时,应充分考虑以下方面:

1.在税后利润中列支回购股份资金,其本质是将股东权益在现有股东及未来股东之间进行再分配,所以,以下情况,从税后利润列支是合理的:

回购股份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注册资本或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等。这种情况下,股东为了公司的持续发展或扩张等原因,愿意将原有股东权益在新老股东之间进行重新分配,所以在税后利润中列支回购股份资金,可以防止出现不同类型股东之间利益的不平等,保证股东享有的权益。

2.当公司回购股份的目的是为了奖励职工为公司所做出的特殊贡献,或者将其当期乃至未来很长时期的经营状况与职工的利益挂起钩来,通过未来服务年限、未来收益指标等行权条件来约束所回购股权的分配对象或数量时,此种股权激励的本质是为了对职工进行奖励,使正常经营成本的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获取职工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更好、更多的服务。那么从现实角度分析,公司对职工采取期权性质的长期股票激励政策与即时的现金激励一样,都是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需要付出的代价,只不过是支付报酬的时间和方式有所变化,但这些并不会改变这种支付的实质,所以这些激励措施的现金流出完全符合费用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因此作为成本费用列支是合理的。

3.如果回购的股份在未转让或注销前不参与利润分配,对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影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回购股份是准备注销的,则由于流通股数的绝对减少,会使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增加。如果回购的股份是用于奖励职工的,则现有股东可供分配利润的增加只是一种暂时的表象,随着行权日的到来,股东真正可获得的利益并不会增加,且在税后利润列支回购款项的情况下,如行权价低于回购股票时的价值,原有股东会让渡一部分利益给未来潜在股东,所以必须考虑这些股份期权的稀释作用,以便投资者正确理解公司的财务指标,做出合理的投资判断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