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十篇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十篇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4:37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篇1

过去十年,我国网络服务经济借助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宽松的创新环境异军突起,成为全球网络服务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实现了由传统实体经济向现代网络平台服务经济的跨越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此衍生出的风险。一是畸形的定价机制。传统经济产业定价权始终掌握在产品和内容制造商手里,服务流通环节是在产品制造成本基础上增加服务附加值而形成的定价机制。而目前的网络平台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则是服务平台商主导绑架消费者,制造商困于低价销售。这既造成了经济不能有效循环、良性发展,催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也不利于营造制造业由中低端向高端发展的市场环境。二是网络付费消费的机制不健全。由此滋生了各种深不可测的不透明商业模式,造成价值分配扭曲和价值泡沫化,使得真正的产品制造商和专业内容服务提供商难以获取实际的制造和创作价值,对网络服务望而却步。三是网络可信监督机制不完善。知识泛化成了不确定的模糊信息,原本希望通过网络搜索得到的精准信息定位和专业知识解答入口成为虚假广告的策源地,大众不得不擦亮眼睛、自我明辨是非。对网上假冒伪劣产品缺乏有效监督和惩戒机制,建立社会化监督机制势在必行。四是竞争性垄断现象严重。网络平台服务经济造就了少数大平台任性撒钱、垄断市场的格局,中小服务商难以独立生存,要么被大平台收购吃掉,要么因烧不起钱而破产。因此,现阶段的网络平台型服务经济形态应该被视为一种过渡性的新兴行业自发行为,并非健康良性的数字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最终形态。当前,我国正逐步进入以数字经济为代表,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发展要素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继传统实体经济向网络平台经济跨越发展之后的第三个经济发展阶段,是一次新的跨越。这一时期的关键任务是修正企业主导的竞争垄断型平台经济弊端,构建以产业生态环境为核心的透明服务网络数字经济运行新格局。这种新格局更强调在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公共基础服务、公平价值交换服务贸易和社会化监督等方面的体系化和生态化布局,可以支撑价值分配更均衡、资源信息更透明、公共服务更公平、经济协作更高效、生产服务更专业、网络治理更精准、社会监督更穿透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今,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的网络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措施。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意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出发,着力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监管制度、预防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制度。

把握数字文化经济价值高地,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体系

一是积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推动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文化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资源,文化、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和核心价值。过去,我国文化产业主体市场竞争意识不足,缺乏依靠科技提升竞争力的主动意识,导致在企业主导的网络平台数字经济发展阶段,传统文化产业难以形成集聚化经营资源和竞争优势。在当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期和机遇期,文化产业应积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调整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数字文化经济,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进程。二是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体系,构建数字文化经济生态体系。文化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文化资源和内容数字化加工处理,而是涵盖文化发展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首先,要将优秀文化资源转换为具有网络经济价值的资产。过去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把文化遗产资源全拿过来,不分优劣、不谈价值地全盘转化,这是缺乏意义和效益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整个中华民族拥有的财富,是全社会的和公益的。这些资源只有在有限权责下经过加工整理处理,形成可复用、可转换的资产,才会具有经济循环的产业价值。其次,要积极构建数字文化经济生态体系,形成数字文化经济健康发展的市场秩序。按照新型数字经济运行格局在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公共基础服务、公平价值交换服务贸易以及社会化监督生态化体系构建的要求,建立包含文化市场监管、数字版权保护、舆情风控与文化传播安全、文化服务信用和服务质量保障等功能的数字文化市场治理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数字文化市场治理现代化;建立数据隐私保护、社会公共文化资源服务等公共基础服务体系,将公共资源和个人隐私信息数据采集从各类互联网应用中剥离,统一下移至公共基础服务体系中;建立公平透明的价值交换服务贸易体系,保障产业生态中各方利益,打击垄断性定价,杜绝价值迂回变现;建立基于区块链的社会化监督及辅助管理体系,强化从业自律及社会化监督管理功能。

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切实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系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地图设计信息数据库图集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编制《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是以市,县域为单位,将资源分布及开发状况、产业发展序列、经济规模等元素,以地图,图表,文字,图片的手法表现,从而梳理清楚不同县域的经济发展状态,为县域经济发展、县际合作、政府决策、招商引资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资源整合,培育经济增长点,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基础性资料。

二、总体设计与内容结构

1、设计原则

图集的总体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图集的总体设计要贯彻统一的整体观点:①整个图集分几个图组,各图组包括的图幅数大体均衡;②各类图的比例尺应具有的简单倍率关系,便于不同比例尺地图之间的比较;③根据地图主题、用途和区域,采用统一常用的地图投影系统,使投影变形最小。④在图幅编排上,应采用科学的逻辑结构和国家制定的排列顺序,使图集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都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系统性。

(2)采用统一的原则来设计地图内容:①在自然地图方面,应按类型标志或区划标志的原则设计图形,并采用多级制的分类方法。②在工业地图上,应以工业中心为制图单位,统一采用结构符号表示具体工业部门的分布。③在农业地图上,应以某一级行政区域为统计单位,以统计制图方法表示。

(3)对同类现象采用共同的表示方法及统一规定的指标:对相互联系的现象,应选取可以相互比较的指标和共同的表示方法,使同类现象在不同图幅上保持一致。

(4)采用统一和协调的制图综合原则:包括图例和内容的统一协调两个方面:①图例的统一协调应体现共同的地带规律与区域特点;有统一的图例系统;采用统一的图例结构与排列顺序。②内容取舍、概括时的统一协调应使同类地物在不同的图幅上保持其相似性。

(5)采用统一协调的整饰方法:①在不同地图上,相同性质的现象应采用形状、大小、颜色相一致和协调的符号或线划表示,超比例符号与相应符号的颜色保持一致;②同区域的地图应采用基本一致的图面配置原则,使整个图集原则一致,风格协调。

(6)采用统一协调的基础底图:①在数学基础方面:整个图集或至少同类的地图,投影应该相同。统一投影、统一比例尺的各底图经纬网间隔应相互一致。②在地理基础方面:同系统中用一种底图作为基本底图,其他底图由此而派生。随主题和比例尺不同,地理内容作不同取舍并逐渐删减。不同比例尺地图,则底图内容逐渐删减。不同系统的底图,要保证各相应内容的一致性和连贯性。③在地图整饰方面:虽底图的系统不同,但整个图集的底图的线划粗细、符号大小、注记字体和走向、颜色的浓淡、同类地图图框和图例框的配置应该一致。

(7)采用统一规范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由于《图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采用统一规范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做基础资料,一是数据可以统一处理,地图可以统一编绘,图幅可以统一裁切,图幅之间可以无缝拼接。二是可以保证内容要素的统一,减少接边带来的麻烦。三是杜绝了重复编绘,减少了错漏,提高了编图效率。

(8)采用统一权威的统计数据和数字资料:统计数据和数字资料是编制统计地图的基本依据,图集中所用到的统计数据和数字资料均应来自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各专业部门统计机构,并要进行统计分析和政府确认,确保统计数据和数字资料的正确性、权威性和一致性。

(9)采用体例一致和风格统一的文字资料:文字资料是专题信息的重要来源,包括地理考察资料、各种区划资料、政府文告、报刊消息和各种地理学文献等。在编写文字时,应尽可能采用政府或政府网站提供的文字资料,以确保文字资料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10)采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优质图片:高清晰度、色彩逼真的图片既是专题地图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又起到了美化地图的作用。在选择图片时,图片内容与地图主题的相关性及对主题内容的说明程度比图片本身的效果更重要。

2、选题内容

选题是体现《图集》内部结构系统性的重要内容,本图集的功能是服务于“县域经济”,所以在选题上,要以“县域经济”为中心,紧紧围绕“县域经济”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包括人力资源以及所创造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等第二资源,着重反映县域的一般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社会经济现象,系统阐述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和未来规划,按照概况、普通图、资源图、社会图、经济图、规划图的层级和顺序,依次把普通地理图与普通地理内容密切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专题图纳入选题。充分反映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支配作用以及资源所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

《图集》分地市出版,为突出县域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便于阅读,避免市县之间图幅数量不平衡,拟采用“1+n”结构,即:“1”个地级市和“n”个县市区,原则上每个市县一个图组,部分面积较小且相邻的市辖区可合并到一个图组。市县之间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按照行政区划代码的顺序依次编排。

《县域图组》是图集的主体,可以让人们再从微观方面详细了解n个县域的行政区划、地形地貌、交通旅游、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情况,选题依次有:县域概况、县域政区;县域地势(中心城区);人口构成、社会发展;综合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交通旅游;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等内容。在总体内容结构一致的同时,还应突出各区域特色。

以《朔州市县域经济地图集》选题为例:

《市域图组》:是图集的总纲,首先让人们从宏观方面全面了解这个市域的主要特色、行政区划、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交通旅游、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基本情况,选题依次有:市域概况、市域政区、地理区位、煤炭之都、电力之城、陶瓷之地、乳品之乡、生态之园;市域地势(中心城区)、历史沿革;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草地资源、森林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人口构成、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事业、文化建设、体育场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综合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交通旅游;市域经济发展规划、市域经济空间布局等内容。

3、表示方法

《图集》以普通与专题地图为主题,辅以文字、图片、图表等多类元素,将经济信息与地理信息有机地结合,综合展示制图区域经济发展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类型特征。

(1)普通地图:参考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编绘规范和图式,在地图投影、地图比例尺、地图内容的选取指标、图例符号的设计、色彩的运用、图面配置设计风格等方面,进行灵活的设计和处理。

(2)专题地图:底图要素作为背景要素退居第二层平面。专题要素要充分利用各种视觉变量的功能和特征,设计形状多样、色彩丰富的地图符号,通过地图符号的图形、颜色和尺寸等的变化,突出表示各种专题要素或现象的现状、分布规律及其相互联系,以及现象的动态变化与发展规律。

4、装帧设计

(1)封面设计:封面的构思与设计十分重要,要充分了解图集的内涵、风格、体裁等,做到构思新颖、切合题意、庄重大方、富有艺术感染力,要体现出地方特色、时代特征和系列图集的特点。

(2)目录设计:目录设计应摆脱过去规范化的束缚,打破和颠覆传统的目录设计模式,将文字、数字、图片、色彩、线条及各种视觉元素进行创造融,创造出多彩多姿、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致用与审美并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目录效果。

(3)扉页设计:扉页包括扩页、像页、卷首插页或丛书名、正扉页(书额)、版权页、赠献题词或感谢、空白页等。扉页设计可附有一些装饰性图案或与图集内容相关并且有代表性的插图等。扉页设计应庄重简约,留有大量空白或色块,好似在进入正文之前有块宽松明亮的空间。

(4)版式设计:图眉中的标题在图集中起着层次结构和导读的作用,图组为一级标题,图组内的各图幅为二级标题,图幅内各地图、图表、图片、文字的标题为三级标题,三级标题一般不列入目录。

(5)版面设计:普通地图版面应精简,主要由整幅地图充斥版面。专题地图版面可以采用两栏或三栏的编排结构,使图型各异的专题地图、统计图表编排有序,使各类文字、照片具有规律,体现出版面统一、形式活跃的视觉效果,使信息在阅读时具有明确的节奏感和美感,同时达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

(6)开本设计:根据GB/t788-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的有关规定,《图集》拟采用a4(全张890×1240mm)开本,印刷装订完成后成品尺寸为210×297mm,双页展开面为a3幅面,尺寸为420×297mm。内图廓设计尺寸为396×265mm,双面彩印,精、简装成册。

可持续发展要求自然、社会、经济朝着更加均衡、和谐的方向发展。《图集》编制出版在空间尺度和发展时序上,将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行业发展提供可靠工具,为区域对外宣传提供有力媒介。

参考文献:

.廖克.中国专题地图学[m].地图学的研究与实践.109-112.

.张龙生.中国国家农业地图集的设计和编制[?].地图学的开拓与进展.29-35.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外部性经济;长尾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121-02

数字新媒体产业是在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电信产业等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内容产业、大众媒体产业等传统文化产业,形成的一个综合的产业。因此,数字新媒体产业就不可避免地延续了各个相关产业的特点。

数字新媒体产业又因其与大众广泛而密切的互动、与政府职能部门重要而紧密的关系,从而深受社会文化和政府决策的影响。基于以上各方面的因素,数字新媒体产业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经济特征。

一、外部性经济特征

外部性经济[1]是指经济主体(包括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外部性经济又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负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数字新媒体产业在几个层面上都反应出了强烈的外部性经济特征。一方面,数字新媒体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后续产业,因此,数字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严重依托于其他产业的发展状况。如,电信产业的网络架构范围严重制约了数字新媒体产业的渠道资源;信息产业的宽带技术、存储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数字新媒体产业的发展速度等。另一方面,数字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其他产业和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一部电视剧或一部电影,甚至是网民的博客和播客中所宣扬的文化内涵和承载的道德伦理,对社会舆论、社会文化的形成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长此以往,当数字新媒体产业中的某一种思想形成潮流后,甚至会对整个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影响。

当数字新媒体产业的某个外部性经济特征日益显著之时,就会使数字新媒体产业出现企业合并或企业分离的经济现象。业界人士已经形成共识:渠道和内容已经成为数字新媒体产业的两条腿,缺了哪个方面,都会使该产业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渠道运营商联合内容提供商发展内容产业,内容提供商联合渠道运营商的案例层出不穷。如渠道运营商中国电信在21世纪初就看到了数字新媒体产业的外部性经济特征,先后联合内容提供商在全国各地区开展互联星空业务,充分利用中国电信的用户资源、网络资源、应用支撑平台资源、营销网络、客户服务和宣传渠道等资源,营造数字新媒体产业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积极推动数字新媒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最大的内容提供商中国广电集团也积极兴建广电网,构建自己的渠道网络。数字媒体产业的从业者以自己原有的核心业务为中心,不断联合数字新媒体产业的相关外部经济主体,拓展外部业务,使自己在数字新媒体产业上站稳脚跟。

以上是企业积极顺应数字新媒体产业正外部性经济特征而做出的经济行为。数字新媒体产业的负外部性经济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体制问题带来的。因为很多处于数字媒体产业链上的经济主体都是由事业体制转化为企业体制的。这是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中的内容提供商生产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公共领域的,渠道运营商搭建的网络也有相当一部分原本是用于公共事业的原因。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虽然很大一部分事业体制的机构被逐渐商业化、产业化,但这种转变还是不彻底的。两种体制的思想掺杂在一起就导致了一部分属于公共领域的内容被商业化运作,使得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另一部分应该完全商业化的内容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商业运营,致使企业经营不善,得不到应有的利润回报。这都是数字新媒体产业负外部性经济特征的表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体制上进行改革。2009年10月,上海文广集团拆分为上海广电和东方传媒的举措就在体制问题上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数字新媒体产业的负外部性经济特征。

二、长尾经济特征

长尾理论[2]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进入市场,都会有人对其消费。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从此,企业关注的不仅仅是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的经常被人遗弃的长尾。

数字新媒体产业在表现出长尾经济特征的同时,还具备了实践长尾理论的现实基础。首先,数字新媒体产业具有一次性生产投入大,再次生产成本极低,甚至可以忽略的特点。其次,数字新媒体产业利用无处不在的网络渠道可以把小众化人群集合在一起,使提供相应小众化产品的企业找到他们进行针对性营销成为可能。这就构成了长尾经济的现实基础。例如,一个大型书店销售的书籍一般不会超过10万本,这些书几乎都是按照畅销排名进入销售网络的。数字新媒体产业的长尾经济特征还表现在社会舆论的导向层面上。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社会舆论反应的只能是精英群体的主流意见;而在数字新媒体崭露头角的年代,无数弱势群体的小众化、非主流民意也有了发声渠道(如博客、播客等)。这解决了社会舆论片面化、一面倒的社会舆论扭曲现象,使社会舆论向着多元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当然,这同时也存在着对非主流舆论进行恶意炒作,混淆大众视听、左右公众价值判断的恶劣现象,这就要靠政府职能部门对各种民意进行调节,以保持社会舆论健康发展。

三、规模经济特征

规模经济[3]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上,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出的增加则生产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逐步下降的经济现象。数字新媒体产业相对于传统媒体产业,呈现出了规模经济特征。首先,随着技术和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不同的人群对数字新媒体产业的各种相关产品都产生了需求。这就奠定了数字新媒体产业规模经济特征的市场基础。其次,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标准的制定,使得数字新媒体产业的产品源无论是在制作过程,还是传播过程,以及播放过程中都是以“0”、“1”代码的形式存在的。形式的统一就为数字新媒体产业的规模经济特征创造了技术条件。第三,在需求不断扩大、技术标准统一的前提下,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上就集聚了不同的企业群,使数字新媒体产业的分工不断细化、标准化。这就形成了数字新媒体产业规模经济特征的现实基础。数字新媒体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加大了从事数字新媒体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从而加速了数字新媒体的产业化进程。

四、范围经济特征

范围经济是指由产品生产的范围(即品种)而非规模(即数量)带来的经济。也就是说,当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存在的经济现象被称为范围经济。如果把两种或更多品种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或者说当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利润比只生产一种产品的多个企业的利润总和还要大时,我们就可以说该产业构成了范围经济现象。那么,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该产业的从业者就应该选择多种产品进行生产,从而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

数字新媒体产业就表现出了明显的范围经济特征。这是由数字新媒体产业的产业结构决定的。因为,数字新媒体产业的产品源(如数字音乐、电视剧等)通过集成处理后,就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出现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选择各种形式的终端设备进行播放,并且可以为形形的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业者为生产不同品种的产品付出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内容集成这一个环节上,却能够从多种传播渠道上、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形式各异的终端设备上、各种个性化的服务上获得丰厚的利润。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首先是以动画系列剧的形式出现在电视媒体中的,由于该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而又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牛气冲天》《喜羊羊与灰太狼虎虎生威》等影院版动画片,该剧的DVD光盘、视频点播、游戏甚至是服装、文具、家居用品等衍生品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据采访,大多数观众都认为影院版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不过是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浓缩,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动,但这丝毫没有减少观众对该剧影院版的热爱。《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运营商在对其中任何一种产品的营销,也都会提升该剧其他形式产品的价值。

可见,在范围经济的效应下,企业为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的成本可以降到最低,不同产品之间还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共同提升每种产品的价值。企业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利用企业内部市场的合理配置、整合资金和人力资源,以降低管理成本。企业在采取多元化生产的方式后,就为企业构建了多条食物链,这不仅减少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扩大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也十分有利。

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处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上的各种角色都会主动利用范围经济效应,以达到降低成本、扩大收入的目的。但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往往会过度地扩大经营范围,不断进军新的产品领域,形成庞大的集团企业。此时,国家就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或者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干预,以保护自由竞争、防止垄断、维护产业平衡和可持续发展。3G牌照的逐步发放就是国家把握数字新媒体产业中无线移动网络竞争与垄断程度的最好说明。

参考文献:

[1]石声萍.经济外部性研究:机理及案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篇4

地点:国际版权交易中心

时间:9月25日

参会者: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管委会副主任贾邦,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殷秩松,新奥集团高级顾问、中关村数字视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姚景平,新华社技术局标准化办公室高工、新标委委员刁毅刚,北京版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占峰,中国人民大学风险资本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志,新奥特(北京)视频技术公司非编与数字媒体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大勇等

主持人:北京君林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松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2011年7月12日,中关村数字视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一年多以来,联盟始终把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协调推进作为工作重点。重大产业统筹项目的推进,立足产业高度制定标准,并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从而推动产业发展。今天我们将就“数字媒体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现代数字版权内容物流体系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两个话题进行交流,希望大家踊跃发言。首先有请联盟秘书长姚景平先生。

产业创新、集群创新是关键

新奥集团高级顾问、中关村数字视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姚景平中关村数字视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在国家发展文化大产业、大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我们有幸成为了我国第一个社会团体法人的联盟。联盟拥有两个全国性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个著名高校、3个著名部级研究单位、再加上将近30个研究基地,基本上涵盖了视频内容产业链,概括起来就是“产、学、研、用”4个字。产学研一体化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因为产学研各方的目标和利益不同,这就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协调,解决细节,这是长期磨合的过程。“标准”和“版权”一直是联盟工作的重心,这是因为,比起企业创新,产业创新、集群创新才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而依托标准和版权两手抓,联盟推动数字视频产业在实现创新突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本。

传统媒体技术升级是必然趋势

新华社技术局标准化办公室高工、新标委委员刁毅刚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国家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标准化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和国家媒体发展规划不相称、和文化大国地位不相称的现实,成为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数字内容和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使得传统新闻行业进行技术升级迫在眉睫。传统媒体深刻认识到转型的需求,媒体能走多远以及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技术的支撑。

数字媒体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的意义在于:它是各级媒体机构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是数字内容和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科技企业服务我国媒体市场的信息窗口。

主持人:殷秩松董事长在数字版权保护方面是非常有发言权,听说您数字版权云的建立工作也正在进行中,请您为我们大家谈一谈。

共建高效、诚信的版权生态环境

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殷秩松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版权作品的流通具有生产海量化、传播碎片化、使用个性化的特点。数字环境下需要建立高效、低成本的快速授权机制,需要建立新型利益分配和纠纷解决机制,尤其是建设具有公信力的版权信用认证体系,才能形成更加良性的数字版权流通环境。这就需要“版权云”。“版权云”倡导一种创新的数字版权商业模式和上下游协作关系,以规范、标准的版权交易信用认证和版权资产管理体系为基础,搭建一系列端到端的、动态的、智能的数字版权供应链,促进数字版权产业全链条协同发展,共同构建一个高效、诚信、共赢的生态环境。确切地说,“版权云”是一个服务联盟,是版权技术提供商转型成为版权服务运营商的最佳途径;是一个孵化平台,是内容技术服务商转型成为版权交易平台商的最佳途径。

主持人:那么关于“版权云”,联盟又做了哪些工作呢?

创建首个新型数字版权云服务环境

新奥特(北京)视频技术公司非编与数字媒体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大勇目前电台、电视台急需为存量资产明确版权,为下一步交易打下基础;而供应商急需大量版权内容,推进平台的运营。比起技术支撑,国内版权环境复杂的问题需要更多关注,而“版权云”对于构建版权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和方法。联盟基于“版权云”理念的重大产业统筹项目“现代数字内容物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将创建国内首个开放式新型数字版权流通的云服务环境、创建基于信用认证支撑条件下的快速版权授权(确权)环境,以及以分账为特征的版权利益分配机制和以和解为特征的版权纠纷解决机制。

主持人:杨志教授在网络经济学方面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您从经济学的角度又有哪些建议呢?

版权交易实质是资本运作

中国人民大学风险资本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志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标准是检验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但是对于标准的认识,要突破确立标准之后开拓市场、获得利润的狭隘认识。版权交易实质是个资本运作问题。版权交易一方面涉及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又是无形资本,虚拟资本的运作最适合选择网络平台。因此,需要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认识和考虑版权交易。应该看到产业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创新,企业创新的背景是复杂的,处在秩序与混沌之边缘,而技术标准的建立弥补了企业创新中背景的混沌,以及非核心技术创新的障碍。我们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在混沌中摸索,标准建设对其他后进企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路径,这意义重大。

主持人:请贾邦副主任再讲一讲心得体会。

加快科技和文化的融合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篇5

摘要: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可保证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必要性、实验课程体系与构成内容、实验课程开设时间、学时等探讨了经济学实验课程如何开设。

关键词:经济学;实验课程

一、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必要性

1.实现经济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传统经济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分析、应用能力较差,很多学生不明白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以及如何对经济学学以致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急需革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成为突破口。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保证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提高经济学人才的综合素质

应用型经济学人才首先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牢固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从而提高经济学人才基本素质。此外,学生参与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合作的团队精神、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创新素质与协调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经济学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经济学实验课程体系构成的设想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下,实验课程也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专业纷纷开设实验课程,如会计实验课程、金融实验课程等,而经济学实验课程却刚刚起步。主要原因是传统经济学专业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对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较少涉及;经济学理论的特点也决定了设计开发经济学实验课程具有一定难度。

如何构建经济学实验课程体系?在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现行模式可遵循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在教学中摸索,在实践中总结。围绕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经济学实验课程体系包括两部分:一是经济学验证性实验课程;二是经济学综合分析实验课程。

1.经济学验证性实验课程

验证性实验课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教师可以设计特定情来模拟经济社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经济学;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模拟分析来验证经济学理论,如暨南大学针对中国学生特点开发的实验软件———Z-tree系统。

如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实验。设计一个简化的蛋糕市场,由20位学生分别扮演买方与卖方参与交易,买卖双方要尽可能从交易中获得自身最大利润。实验前,教师可通过分发纸牌(数字1-10)的方式告知每位买方,纸牌的数字就是其达成交易时每单位商品对应的价值;同样也给卖方分发纸牌(数字1-10)告知每位卖方纸牌上的数字是达成交易时卖方的货币成本,要求所有参与者对纸牌上的数字保密。实验中,买方要勇于出价但不能高于所拿纸牌上的数字;卖方要价也不能低于所拿纸牌上的数字。按照以上原则,买卖双方公开叫价直至达成交易。此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扮演商品的买方与卖方亲身体验市场中的竞争行为,感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指挥下的市场效率。

2.经济学综合分析实验课程

验证性实验主要是针对单项经济学理论来开展实验,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需要开设综合经济分析实验课程。综合分析经济实验是由一门或若干门课程中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实验组成,目的是使学生对各门课程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把握其中的联系,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经济学综合分析实验的完成需要学生既具备经济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此外还要求学生会操作计量软件。一般常采用的模式:先由教师示范,然后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开展实验,最后撰写综合经济分析报告。这类实验综合性、应用性强,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如何应用经济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三、经济学实验课程的构成内容

1.西方经济学实验

可以考虑设计竞争市场实验、博弈论实验、宏观经济学实验。

2.政治经济学实验

可以考虑设计货币流通规律实验、资本有机构成实验、资本周转速度计算实验等。

3.产业经济学实验

可以考虑设计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分析实验、投入产出分析实验;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分析实验;垄断下价格歧视实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实验等。

4.区域经济学实验

可以考虑设计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关系的综合分析;配第—克拉克定理的验证;威廉姆森趋同假说的验证等实验。

5.制度经济学实验

可以考虑设计政府价格管制实验;交易制度比较实验;搭便车、外部性验证等实验内容。

6.国际经济学实验

可以考虑设计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实验和战略性贸易保护实验等内容。

四、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1.经济学实验课程开设时间

经济学实验课程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六大经济学理论。为保证经济学实验效果,我们建议在学生学习完相关经济学理论之后再开设实验课程。根据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方案,六门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全部完成,因此可以考虑将经济学实验课程设置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一是可以保证学生实验之前已具备相关理论基础;二是可以巩固、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三是可以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做准备。

2.经济学实验课程学时设计

经济学实验课程内容较多,每个实验都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因此经济学实验数目不宜过多,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每部分实验内容可以选择2-3个具体实验项目,每学期将实验次数控制为10-12次即可。根据每个实验数目与实验时间,可以考虑将实验课程总学时设计为48学时或者是51学时。

3.经济学具体实验设计

经济学实验课程中的具体实验项目,可以由教师自主开发,也可以引进国外较成熟的实验项目,但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引进的项目要尽量本土化,便于学生理解;自主开发的实验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每个实验内容要明晰,不能产生歧义,避免影响实验效果。

4.经济学实验过程控制

经济学实验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控制实验过程,避免学生将实验当成游戏;但对经济学验证性实验,教师要避免对学生过多的影响,因为验证性实验多是以人为对象来进行实验,学生参与过程中如受到暗示,可能会揣摩实验的意图,改变自身本能行为,从而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王力南.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版权;版权经济;报业;赢利模式;文化产业

[作者简介]孙海荣,民族学院讲师,厦门大学博士,陕西成阳712082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166-05

一、引言

当前,文化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产业,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的支柱——报业却正面临数字技术带来的新媒体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构建适应当前发展的商业赢利模式便成为报业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今,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版权保护的客体大大扩展,由此带来的经济收益也达到了很高水平,人们不再仅仅从法律制度看待版权,人们开始用经济的眼光重新审视、分析版权。正因为如此,我国版权局面向社会大众,提出了“版权创造财富”的口号。而这种趋势能否为我国报业提供未来发展的方向有待深入研究。

二、版权法律效应和经济效应

版权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它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

(一)版权法律效应

199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正式实施,开启了我国现代版权保护制度的新篇章,为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作品的创作、使用和有效管理,严厉打击各种侵权盗版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著作权法》实施20年来的实践表明,现代版权制度是保障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基本制度。版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与有效实施,不仅有利于维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而且还有利于保障和激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版权的经济效应

版权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与版权产业有关的领域,它们的生存和发展都要依赖于版权保护。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标准,版权产业分为: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版权产业及交叉版权产业。核心版权产业是指完全从事创作、制作和制造、表演、广播、传播和展览或销售和发行作品及其他受保护客体的产业。作为报纸、图书、期刊、广播和电视等都属于核心版权产业;而数字技术带来的互联网是属于边缘版权产业,主要是其部分活动与促进作品及其他版权保护客体的广播、传播、发行或销售相关,且这些活动没有被纳入核心版权产业。

版权经济的特点是一经形成便可反复使用,甚至有人认为是一本万利。但高回报的前提是,版权形成之前就要有版权保护意识,在研发、创意进行过程中对作品进行有效的版权保护,企业就能享受这一本万利的好处。认识和善用这一规律,可以让更多有潜力的企业等到收获期。

根据版博会上的《中国版权相关产业经济贡献(2007-2009年度)》报告显示,我国从2004年到2009年版权相关产业的行业增加值及其占当年GDp的比重一直保持持续增长势头,由于相关数据仅提供到2009年,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版权经济效应的巨大(表1)。

同时,与美国的版权相关产业的行业增加值对比。我国目前版权产业增加值不到美国的1/4。美国2009年的几个核心版权产业包括报业、电影、计算机软件产业明显高手美国其他主要行业如飞机、农产品、食品、汽车以及医药等。而中国的核心版权产业与美国相比差距巨大(表2)。所以我国版权相关产业将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抓住市场机会发展。

三、我国报业面临的危机

报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型企业,是以生产、传播、制作知识为组织使命和工作任务的企业。传统大众媒介是我国报业产业的构成主体,也是报业集团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报业正面临着产业价值衰退甚至消失的重大危机,直接动摇我国整个传媒产业的生存根基。

一方面,数字技术催生的替代产品正促使传统报业的产业价值不断消失。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带动了新媒体的出现,将报纸媒介的产品通过网络技术无限复制和传播,受众可以免费获取各种产品,而且来源更广、内容更丰富。这不仅降低了报业产品内容的稀缺性,影响了市场价值,而且受众被分流,利润自然下降。《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西雅图邮报》等百年老报相继“弃纸从网”: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宣布破产保护……这无一不在显示传统报业的价值正迅速消失,缺乏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正是传统报业面临的最大难题。

另一方面,传统报业自身价值正在内部发生转移。传统报业的核心业务就是内容生产,低价消费、忠实客户是其市场根基。但是,数字技术不仅分流了客户,而且还改变了客户获取信息的渠道,传统报业的垄断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正在被逐步瓦解,其盈利能力正随着报业市场的萎缩而不断下降,为此带来的广告收入也随之减少。这样的结果使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看不到行业的前景和盈利空间,自然对报业的投入就会减少,甚至视为“包袱”而剥离,就连《纽约时报》等全球性报业也面临停刊的局面。报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流失严重危及报业的生存能力,这恰恰是报业在应对新媒体转型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它的逐渐消失。行业价值被抽空,报业消失也将成为现实。

四、我国报业面临危机的原因分析

面对新媒体,报业也根据自身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借助数字技术来延伸自身的优势。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数字报业战略”。目前,我国报业开展的数字业务有:建立新闻网站、报纸网络版,开发手机报等。但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数字化路径,数字业务也面临盈利困境。“不搞数字化等死,搞数字化找死”成为当前我国报业乃至整个传媒数字化实践尴尬处境的写照。

出现这样“搞不搞都会死”的尴尬局面,原因是:

第一,产业融合能力不足,缺乏数字技术运作能力,忽略媒介构建。虽然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几乎同时起步,但是两者的境遇却大相径庭,这其中自然有其自身运营模式的限制。商业网站从一开始就是按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的。而新闻网站则大多靠回报或是政府资助,存在着先天的体制惰性。虽然各种形式的数字报刊繁荣发展,但是绝大多数的媒介公司仅仅把“数字化”当作是对传统报刊的一种点缀或补充,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对于很多报业公司来说,进行数字化转型只是一种被动顺应潮流的变革,而数字报刊也只是作为传统报刊附属品或辅助宣传工具而已。

第二,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版权意识淡薄,忽略自身核心业务——“内容”的保护和发展。由于缺少对整个竞争环境的洞察,新闻资源被贸然地搬上了数字平台,这一举措换来的并不是新闻网站本身的蓬勃发展。而是其他商业网站的高歌猛进,大量内容被网络复制,为竞争对手免费制作了许多内容。我们应该看到,商业网站之所以红火,归根到底依靠的还是海量的新闻内容,“内容为王”是各数字媒体制胜的关键法宝。而综观目前的局面,绝大多数的商业网站都是通过大量转载传统媒体数字版的消息得以维生,他们几乎是零成本地占用传统媒介的新闻资源,并且依靠自身的市场化运作和商业化包装一举战胜名不见经传的纯新闻网站,统领天下。虽然有些知名的商业网站也会象征性地支付转载费用,但这仅仅是冰山的一个小角,更有成千上万的商业网站免费地蚕食着传统报业的新闻资源。而对于传统报业来讲,在他们还没有能力完全保护自己版权的情况下便纷纷将新闻内容公布于数字平台之上,实际上也是毁掉了自己立足的根基。

第三,产业危机意识不高,过度依赖政策体制保护,影响市场竞争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报业依然是政府作为主要投资人,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虽然进行产业化发展,但是在不改变“事业性质”前提下的产业化,实际上是“有限产业化”,是政策保护下的商业运作,很难像真正的企业那样有效利用各种市场化条件下的优质资源,无法真正确立商业化观念,缺乏系统的商业战略运作模式,注重政策淡漠法治的思维体系,忽视报业核心的经济属性,削弱了产业转型中的有利地位。

五、重构我国报业产业赢利模式

在数字化背景下,报业遭遇来自市场多种阻力,不仅有最强势的新媒体,还有同类媒体同质化竞争,各自希望凭借自己独有核心竞争优势,抢占越来越萎缩的报业市场,开拓新市场。作为传统报业如何在技术不足、渠道短缺中找到自身发展的赢利模式?为此。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我们通过产业融合、产业创新和产业保障三个层面进行报业产业赢利模式构建。

(一)重构产业融合模式

产业融合是指原来两个完全不同的产业融合成一个产业。现在产业融合成为趋势,数字技术对传媒产业的影响不仅是工作效率和成本,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重塑或者颠覆了传统传媒产业,作为报业应主动迎合产业融合趋势,进行相关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创新,以求在未来产业中占一席之地。

当前,报业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但由于之前分析的原因,致使报业始终无法摆脱危机,影响产业发展。为此,我们应重塑报业数字网络平台,为赢利模式提供思路。

结合国内报业行业的具体特点,方正提出了数字资产管理(Dam)系统——包括多渠道的信息采集创建、灵活的信息加工流程管理、内容存储管理和跨媒体出版四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采集、加工、存储、平台(图1)。可以方便地加工、保存和管理数字资产,并提供数字资产的有效利用和再利用的手段,是数字资产保值和增值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该系统是针对报社新闻信息处理业务推出的全新解决方案,能够提供新闻信息采集、编辑加工、信息仓储管理、多渠道信息等丰富的功能,使报业的数字资产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有效的管理。所以,Dam的核心就是将报业各种新闻信息通过数字加工,构建跨媒体多渠道价值链,实现新闻产品的保值和增值。

(二)重构产业创新模式

五力分析模型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l提出的,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包括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图2)。

通过报业产业的五力分析模型的构建,报业产业虽然有较高的进入障碍,现有竞争已经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供应商也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关系,但是替代品威胁却很高。并以此分流了部分顾客。影响了报业的发展格局。为此,应调整产业竞争模式,消除替代品的威胁。(表3),将两者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加以综合评估和分析,准确把握各自的竞争优势和缺陷,了解双方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帮助报业产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业赢利模式,消除新媒体带来的威胁。

通过以上分析,在新媒体竞争下,我们可以构建报业产业新的赢利模式。

一方面继续构建自身核心业务——内容,发挥自身“内容”优势,通过版权保护,向新媒介产业链提供版权产品。构建报业版权经济的利润来源点;另一方面继续将自身优质产品向数字媒介延伸,形成纸质和网络等多媒介营销体系,构建报业多渠道价值增值点。

通过报业产业融合模式分析,结合五力分析模型和Swot模式分析,在创新赢利模式的思路下我们构建了一种报业全新的数字产业链,以知识内容为基础的赢利模式,这种模式使报业内容自身拥有独特的赢利模式,实现报业内容价值的自我回报。

在产业上下游都是以技术为支撑,唯有产业中游以内容为支撑,这样将会形成以内容为核心的产业价值链,各种链条产品都需要内容的填充体现价值,报业将获得新的多点赢利模式。必将形成内容销售多次并永久保留的价值体系,真正体现“内容为王”(图3)。

(三)建设产业保障体系

一直以来报业的主要经济行为和收入都是在产品发行和广告营运,忽视知识内容的经济价值,为各种新媒体提供免费转载的资源,危及自身存亡。但是如何实现知识内容增值而又避免同质化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应从传统广告营运模式向内容付费营运模式转移,而内容营运模式彰显其价值的关键就在于它独有的版权。这种权利不可复制,专有使用,才能保证内容实现价值增值。为此,我们应建立版权经济下的知识内容生产。一个报业组织只有建立起自己独有的、无法复制的专业化知识体系,才能规避同质化竞争,获得市场上的核心竞争优势。

首先,强化版权意识。通过报业产业发展的分析,大多相关从业人员版权认知程度不高,甚至都无法将自己生产的内容与版权结合,致使从业人员的版权保护意识也很薄弱,无法应对网络盗版现象,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影响了版权经济对报业的贡献。为此,报业应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各种培训,提供全员的版权意识和版权知识,提高思想认识,贯穿业务之中。

其次,再造内容流程。传统报业建立以内容为核心的版权经济模式,打破了传统以往的单一生产模式,打造适合报业转型后的全新生产体系。建立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多媒介传播为框架,注重从源头的版权保护,为后续的延伸打好基础。所以,应建立项目小组,消除职能壁垒,以多媒体产品组合为划分依据,建立统一策划、统一采访、统一、资源共享体系,提高传播效率,保护原创权益,更好地发挥Dam系统优势。

最后,重构制度体系。作为知识型企业。知识人员是企业创新的活力,报业应针对版权经济的模式,制定人员的培训和奖励等激励模式,对相关贡献者给予各种奖励,既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也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运用法律手段,去维护报业版权利益,建立两种维护模式:一是“权利维护”,注重对创作资料的保存、保管;明确相关合同;采用必要的技术措施和信息维护:积极进行版权登记;加入集体管理组织,维护自身权益。二是“效益维护”,不仅要注重法律层面防止侵权,还需更多关注经济层面促进传播,实现效益最大化才是报业追求的目标。采用什么方式维权要结合大环境,根据竞争对手的行动综合博弈。

未来的报业将不再是金字塔下免费午餐提供者,它所具有的丰富知识储备资源以及产生具有排他性的版权经济内容必将成为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成为产业链条中的核心,影响市场竞争格局,这将是未来传媒产业的主流赢利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琴,数字化背景下报纸内容生产及其管理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柳斌杰,中国版权相关产业的经济贡献[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3增德国,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县域经济;数字经济;生产要素;数据

自2015年正式提出“互联网+”以来,我国先后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年)、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2017年)、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智能+”(2019年)和新基建(2020年)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步迈入了数字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要素发生了重大改变[1]。这为占全国人口68%、国土面积占90%、GDp占41%(2019年)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2]———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多重挑战。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趋势下,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新发展步伐,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新的经济发展体系给县域经济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随着“新基建”的大力建设与推进,以5G、ai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催生了新的经济发展体系:1.市场资源配置出现新要素。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携同算法、算力共同赋能物理世界(主要是机器),物理世界将替代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人类将进入“数字生产力”新经济时代。2.竞争要素和机制出现新规则。竞争要素已由传统的资源、产品、技术、服务等过渡到生态圈体系竞争时代,市场竞争要素资源将向数字经济体系无限集中,将改写商业经济竞争的规则,传统经济管理被强中心、共生化、无边界、自驱动的数字经济全方位取代。3.经济发展出现新趋势。传统经济形态将与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建立起高度耦合“数字联姻”关系,传统组织、物理世界将在数字化进程中进化出“智能生产力”、“智能生产关系”及“智能产出”的新型经济关系,传统经济的智能数字化转型将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并产出新型智能产品,新的经济发展体系将给县域经济带来全方位的机遇和变革[3]。

(二)县域经济统计和核算面临重大调整和冲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创新和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产品表现形式,创造出了诸如共享经济、共享知识等新型产品、新型消费和新型收益的综合经济形态和数字化产品。而现有宏观统计体系已经无法完全对具有跨界融合、免费服务、动态创新等特征数字和被数字化提升的产品与活动所带来的增加值进行准确的捕捉和计量[4],这对我国传统统计、税收和财政管理体系提出新的重大挑战,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体系面临重大调整[5]。而县域在数字技术、数据积累与规范、新产业规模与集聚能力等方面与市域城市或发达区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新型统计与核算体系的完善、实施和推广,县域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都将面临不利的局面。

二、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生产要素运用不足及固化依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先后交替及转换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推动县域经济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型发展。但由于不同县域发展水平和条件的差异,传统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诸多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木桶效应”现象。同时许多县域对传统生产要素产生了“刚性”依赖,这严重束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资本门槛逐年提高、环保标准日益提高等一系列发展条件的变化,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常态下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两难选择。

(二)数据要素发展积累和沉淀不够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许多县域先后推动诸如智慧县域、数字县域、数字政府等的建设,除了在物流、交通、基础配套等数字化硬件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外,还将线上线下数字化产品市场的触角伸向了偏远的乡村,网上购物、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数字化场景进入并深刻影响县域人们的日常生活。县域数字化建设及数字化产品催生了海量的数据,但相比需求相对规范、采集技术成熟、应用场景系统、渠道兼容较好的一、二线及中心城市来说,由于应用需求、采集技术、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县域内绝大多数的海量数据呈现碎片化、无序化、失联化的特点,处于“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无处可用”的“流浪”状态,规范、有序、标准的数据积累和沉淀明显不够,县域经济智能化发展先天不足。

(三)新型经济形态发展的系统性不足数字经济的本质是以数据流动的智能化来解决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消费端和供给端的高效协同和精准匹配。但目前我国县域经济供给端与消费端存在明显的失衡和不匹配:在消费端来说,县域经济范围内拥有较大规模的网购人群和网络零售、快捷便利的快递物流及移动支付体系;但在供给端来说,县域普遍存在全球知名品牌缺乏、精准营销不足、产品定位不准、数据驱动产品不足、数字化制造能力偏低、柔性生产和定制化生产能力供应链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新型经济形态发展的内生动力及韧性严重不足。

(四)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理念与思维“误区”1.认知误区。数字经济要求县域治理进行创新和适应、跨越不同领域技术、传统创新方式等诸多改变和适应,因此普遍存在害怕、惶恐、抵触、轻视的倾向和情绪,对数字经济的本质、趋势、应用等认知不足。2.思维误区。受传统思维惯性和现实情境双重因素影响,出现了一方面轻视数字经济的引领创新作用,而另一方面则认为领数字经济无所不能的两种极端思维。3.实践误区。在推动数字经济过程中,县域政府普遍存在过于追求国际前沿水准、打造大型新型商业生态而普通民众却对发展数字经济“孤陋寡闻”、参与度较低的不对称情境。同时许多县域过于谋求县域范围内全方位的智能发展,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色与差异,缺少问题导向的思维转变。

三、数字经济时展县域经济的途径与方法

(一)解放思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理念与思维创新1.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大局。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和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县域数字经济发展要树立人本理念、惠民理念、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所有的智能产业、技术、产品等均要以县域内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特别是要紧紧围绕并服务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扶贫攻坚等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发展大局。2.坚持问题导向。不同县域的发展均有其自身优势和不足,推动县域数字经济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县域面临的痛点和难题,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方法予以解决,谨防“两张皮”现象再现。3.创新县域管理方式。推动县域管理从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思维向多元包容的管理方式改进,关注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等,满足并达成县域管理过程中多方的利益需求,实现共赢共享。4.树立全生态思维。在推动县域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求大求全,要在夯实数字基础设施、营造数字转型环境、完善数字化积累等多个方面构建数字智能产业生态体系。

(二)确立数据要素引领地位,联动传统生产要素融合创新发展1.确立数据要素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把数据要素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要素,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全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县域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把数据要素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确立其在全要素中的主体与引领地位。用数据思维深度拓展、挖掘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领域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制定完善发展数字经济的政策和制度,做好县域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2.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带动作用。针对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发展、应用或挖掘不足的问题,运用智能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生产要素所涉及的行业企业进行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升,推动对传统生产要素、生产能力等的创新运用、升级和发展,以解决和释放传统生产要素的发挥不足等问题,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智能化转型步伐;同时构建以数据要素引领驱动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新型五要素有机融合的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新函数和新逻辑,推动新型五要素的有机整合与高度融合,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篇8

数字内容产业链迎合当今全球低碳经济时展趋势。新媒体艺术的数字虚拟资源彻底消解了以自然实体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煤电与机械等传统能源模式,虚拟能源旨在通过创新、智力资源筹建与低损耗特质,继而触发产业多元化,构建再循环体系,减少高碳能源消耗,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绿色生态文明,是现代经济持续性发展与生态环境改进双赢的一种新型产业经济链模式。

新媒体艺术中的数字内容产业链在其主导的价值链、企业链与供需链等关联性中,其资源的纯粹性与产业的多元化始终贯穿其间:基于移动媒体网络、在线实时通讯、超级链接、楼宇多媒体、触摸媒介、数字动画、数字杂志等媒介技术,创立以拟像、交互和共享为标志的新经济模式,构建起创意产业,信息产业,传媒产业,娱乐产业,旅游产业等经济产业链,其全面渗入的领域包括数字动漫,平面设计,网络游戏,展览展示,广告,咨询业,旅游业,远程教育等整个社会公众媒介系统。

一、时基传输与眼球经济

2001年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达文波特thomasDavenport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眼球经济”,其阐述的重点着重于后工业时代,资金、信息、知识、资本和劳力的供应都已十分充足,而一种潜在的稀缺资源正浮现水面,这就是注意力经济中的消费者的注意力。从其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稀缺资源的配置与有效利用已成为当今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时基媒介”基于光纤光缆传输,超越了传统时间与空间的划分,在其时间的革新中促成了“时间即事件”概念的形成,同时也成为“眼球经济”可能性的平台基础。

时基媒介以跨越时空界限而聚合信息,时间成为其媒介采样、传输与回放的唯一价值参照,由时间引发的媒体自身之内、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实时同步,其中的数据流层则蕴含了极其庞大的服务层,因为在面对多个媒体数据流,通过相应的时间同步方案,保证各个媒体信息能够按照规定的次序出现持续性的传递给用户,进而有效删减了中间繁琐的应用环节来聚合大众的初始感受力。信息已成为一种“景观”(居伊・德波GuyDebord),它裂变了生产方式与消费意识形态,商品已成为一种景观性的意识形态之消费。

由时基传输带来的信息实时共享,一方面瞬息万变的信息不再受时间性的限制,使得大量的影像、咨询、声像、动画等由服务器向客户终端实时性、持续性传送,用户可以于第一时间内网罗来自全球众多的共传、共享资讯。另一方面就是对空间概念的革新,实时共享使得现代都市生活成为一个重叠的“U”型世界,因为其链接与传输方式已完全“扁平化”了,中间繁琐的交替应用环节被彻底消解,由广褒地域空间所引发的时效性秩序也不复存在,启动与到达成百倍的缩短,使得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内爆”(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而这正是由媒体本身所引发的各领域之间之界限丧失,价值爆于媒介自身。

因此,眼球经济不再受传统经济模式中关于主动与被动,即主客体之间的限制,并已潜入当下人们普通经济生活之合理授权。资本利益价值将最大化的集中在时基媒介之中,如今天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博客、微博、手机频道等代表数字媒体上的所有资产,其中包涵了物质性实体产品与创意衍生性虚拟产品,进而达成注意力经济之受体与资产提供之主体之间合理换。而其时基传输价值链源头将引发企业链的链锁反应,如平面设计与创意规划生成的广告创收;由网络和其他数字平台运营成为生成的服务性消费创收;由中介、导引环节发展生成的信息交流创收;庞大的物流费用;由软件开发以及知识产权投资生成的一系列创收等,“眼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又反作用于原创设计、艺术、传媒、程序编写等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机构的增多,人才传输与专业教育领域的附属产业链的扩张与繁荣,有效增多竞聘岗位,解决了社会的就业问题。所以,以时基传输、实时共享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潜藏着构建新型世界文化产业经济结构与运作模式的强大价值体系。

二、数字动漫的虚拟沉浸

20世纪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其“拟像(simulacres)”概念中着重阐述了基于媒介革新,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正向拟像、仿真社会加速转变,这并非简单停留在“仿造”层面,而是:缺席已还原为存在,暂存已成为一种常态,虚拟已为一种真实的“在场”,摹本已没有了原本,因为原本已成为了一种“拟像”。新媒体艺术中的虚拟沉浸效能正使得人们生存于某种“拟像”世界当中。“虚拟现实”已成为一种现实。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沉浸通过对人类综合感知系统的重新整合与调配,创建包围式叙述,虚拟模型创建,时空穿越,边缘体验搜索等技术概念化,构建起如奈西塞斯式的“梦想”(异想的可行性)存储数据库,在创造身体生理到心理感知全新包围式体验,实现深沉梦幻沉浸与交互完美体验同时,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实现人与外部客体的深度的交互融合。

那么以虚拟沉浸与交互体验技术为主要“变现”渠道的数字动漫产业,凸显了以媒介自身技术革新促成新型产业经济链的典型案例,同时在国际竞争中已成为提高国家软实力与文化输出的新兴支柱经济力量。数字动漫产业可以极大的发挥智力创意性价值链,借助各区域各地域的文化属性,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借助区域市场的区间专业化分工、协调以及多维性需求,以虚拟沉浸为体验的头脑风暴、眼球风暴创意为核心,以大众传媒机制载体为合作形式,带动一系列周边产品开发的供需链而成的产业链架构。

就当前动漫产业链案例而言,日本aCG产业链的高端技术与成熟市场确实有目共睹,成为日本的文化输出主要渠道和第二大支柱型产业。虚拟沉浸技术新媒体产业链的构建将如同原子裂变一样引发潜在的巨大经济链锁反应:处于价值链源头的原创设计、形象创作、技术研发、项目策划,作为智力创意能源在建立其形象品牌的同时本身蕴含了源源不断的衍生能力;继而到品牌传播、市场运营、虚拟销售等与大众传媒合作形式,以电视电影、报刊杂志、舞台出版为拉动效应的载体合作,又将引发下面一些列延伸性产业,如公仔玩具、包装装饰、文具书刊、餐饮、邮电、主题服饰、主题公园、产品体验馆等周边产业。英国,法国企业借助虚拟沉浸技术的数字魔力而创作的“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等形象品牌在全球掀起上亿的电影票房同时,与其相关的书籍销售、DVD影像、画册、服饰、食品、网络游戏以及主题旅游产业更是蕴含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利润。

三、交融性的公众渠道

日本艺术家八谷和彦Hachiyakazuhiko于20世纪90年代尝试了人机交互实验作品:“interDiscommunication”,在其作品中八谷和彦设置了两位参与者互带着数据头盔,从数据头盔的显示屏中显示的却是以对方视角所观察到的物象。艺术家借用新媒体技术对图像、声音、频道等交叉叙述与对活动(静止)物象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互与替换,从语言、风格、形式以及立场等方面提出了影像与空间、环境、视角的融合性问题,并有意于哲理层面对传统上“自我”与“他者”概念进行了交换。

因此,新媒体艺术的交融性概念通过将受众(客户自身)直接纳入到网络化和地域性多媒体虚拟数据库,建立交互性公众产业渠道,如为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建筑空间以及广告创意、产品设计甚至跨领域学科如自动化办公等提供技术与美学上的支撑,另一方面增加了传播渠道的衍生性,如将户外移动媒体、楼宇多媒体、公共客服终端等公共空间声像交互“链接”为一个严密体系,使得城市移动人口生存在这个由多种新媒体平台所焊接的虚拟数据通道(数字社会)之中。因此在产品的宣传与传播过程中,供应商不再以单纯的广告植入而消解消费者理解与接纳之权利,而是通过交互对话的意义发掘;基于交融性中的身份界限的消解,从而使受众作为巨大的需方市场同时也转变为间接的供方市场,彻底改变过去单向度的供需关系进入一种循环互经济的运作体系;拓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即人们在体验与理解中就已经开始“消费”了:“技术即产品”。从这条价值链中又进入对如销售咨询(传播途径)、信息广告(传播内容)、电子制造业(传播技术)、交通(数据共享)、教育(新媒体应用与教学)、旅游产业(都市文化)等多层企业链的有效推动与发展。

在这样一种新型经济网络结构中,没有严格纲目,不再有特权与从属之分,平等的环节与共存关系使其突破了传统的行业壁垒与行政边界,融合了从投资、生产到销售链条中的每一环节,促成其间之“共谋互利”:投资方通过概念创意刺激资本市场的活跃;技术开发商和设备生产商通过“技术即产品”而获取巨大的市场空间;传播运营商可跨越行业壁垒来扩大经营内容;而内容提供商则可寻求更多的产品分销渠道、扩大公众的议价能力。

新媒体艺术虽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与观念上的优势,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与区域性经济体结合过程中将会出现的一些难题,尤其在国内,新媒体技术相较于传统媒介在针对具体应用问题划分与方法论确立方面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创新内容与原创品牌的稀缺,对外来形象与手法的盲目复制;以鲜明的东方形象简单附着西方风格最终沦为不中不洋缺乏民族创意的作品,“华侨文化”制作迹象普遍存在等等,技术的优势与智力概念的劣势强烈反差与尴尬处境使得数字内容产业优势没有尽致发挥。同时由于新媒体艺术与传播渠道磨合的实验性,导致相当部分的创意产品被其他传统传播渠道习惯性的同化,导致后期销售渠道边界模糊,遍布于城市中的新媒体载体并没有发挥其功效,使得数字内容价值无法转换为等效利益,因此与其相联的企业链与供需链诱导出初始性脆弱与相对闭合状态,没有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与衍生。这些都是新媒体艺术产业链经济发展探索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许江、吴美纯合著:《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2熊澄宇著:《新媒介与创新思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加拿大)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陈玲著:《新媒体艺术史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微:《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论析》,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数字经济;经济学;高质量发展

1引言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基于5G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数字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诸多影响,因此,立足于经济学视角详细分析我国数字经济的崛起与发展,以此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而提供支撑。

2数字经济的概述

2.1数字经济的模式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其中网红经济是数字经济的一种类型。根据调查,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其主要是以网络为主。按照数字经济的变现方式,数字经济可以分为:一是线上数字经济,其主要是通过线上交易完成商品流通;二是线下经济,其主要是利用网红效应实施的系列经济活动。

2.2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

发展数字经济具有较高的优势:首先,数字经济是带动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推动产业结构性转型升级成为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次,数字经济成为巩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电商扶贫和消费扶贫成效明显,通过组织系列扶贫活动及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有效带动4万多个贫困户增加收入。积极推广“名校+”“名师+”远程教育帮扶模式和“互联网+健康扶贫”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促进优质服务资源下沉,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推进网络扶贫与数字乡村发展有机衔接,积极实施数字乡村发展“六大行动”,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河南省大荔、柞水、佛坪和杨凌4县区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

2.3数字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任何经济发展模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调查,数字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技术快速革新导致部分人群摩擦性失业。技术带动产业升级,数字经济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而发展,技术的进步创造一些新的岗位,同时数字化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可能导致大面积“技术性失业”,对就业市场、民众生活与广大社会造成的影响是痛苦的。数字经济对劳动者的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不具有数字素养的人将面临失业和边缘化危险。二是线上平台强势压低线下实体收入。线上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模式。线上经济的便捷性塑造了一批具有极高粘性的消费者,加之没有店租等实体成本的负担,线上平台相较于线下从业者往往有更强的竞争力。在线上平台的竞争压力下,大量线下实体从业者被迫降低利润目标,甚至面临破产。三是巨头垄断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数据是一种边际成本递减的生产资料,数据一旦形成规模就具有天然的扩张性,不受规制的扩张必将走向垄断,垄断的后果是行业资源集中与行业内部分化加剧。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行业资源高度集中,互联网巨头与小微企业差距悬殊,并且差距还在渐渐扩大。

3数字经济崛起的原因

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根据调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例如,2016-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呈现增长态势,从623亿元增长至3419亿元,增长了2796亿元,如图1所示。其中,直播带货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尤其是2020年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直播带货成为拉动国民消费的重要方式。2020年直播电商占GDp比重达27.8%,年增速高达227.7%。通过深入分析,我国数字经济之所以取得巨大成效,主要决定因素有以下方面。

3.1数字经济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

我国进入数字化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基于5G技术的发展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稳定的发展动力。5G技术能够为网络直播提供稳定的信号,为直播带货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例如,基于5G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平台形式更加丰富,为市场消费者提供了多元化的观看平台,有效地刺激了粉丝的消费欲望。尤其是2020年肺炎疫情发生后,基于“居家隔离”政策的实施,网络购物成为满足人们消费的重要方式,提高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进而扩大了数字经济的粉丝量。据统计,2020年我国移动用户占比达互联网用户数量整体的99%,手机流量时代全面来临。可以说庞大的网络群体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大力的潜在客户。网红利用营销手段,猎取消费者心理,通过高粘度、高互动的方式拉近与粉丝的距离,并且通过精准的营销手段引导粉丝消费,形成价值回报。

3.2国家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支持

基于“双创”战略的实施,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国内消费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数字经济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政策,例如,在全国经济发展会议中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是民营经济、“双创”战略实施的具体体现。为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国家层面、地方省市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如表1所示。陕西省加强数字领域标准制定,探索推进数字经济领域地方立法,完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围绕“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2条路线,打造“一带一路”数字经济核心区。目前陕西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12位,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西安,助力陕西加速步入“数字时代”。

3.3人们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的转变

我国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主要目标。2020年我国实现绝对全面脱贫攻坚战役的胜利,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个性化消费成为当前90后、00后消费的主要方式。相比80后消费群体而言,新一代消费群体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与创意性。所以数字经济的发展迎合了当下消费主体的个性化消费理念:一是基于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线支付方式的转变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契机。例如,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由于支付方式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因此一定程度会刺激消费者消费欲望,产生诸多“不必要消费”。二是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懒惰性”催生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实现了居家消费的方式,大大节省了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时间。

3.4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持续夯实

数字经济发展依赖于完善的基础配套体系。一是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根据调查,目前我国物流产业体系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我国物流产业技术不断创新。冷供应链物流技术不断发展,有效地保护了新鲜食品的质量。例如,根据调查,基于冷供应链技术的发展,生鲜农副产品的网络销售额不断扩大。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成为国家政策,道路、网络成为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上述产业的支持。二是网络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在5G通讯方面,截至2020年5月底,陕西5G基站已累计开通7621个,力争打造中西部地区5G网络建设先行区,为后续5G产业发展与应用奠定基础。

4数字经济的经济学效用分析

4.1经济增长效用分析

经济模式存在的本质就是促进经济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消费满意感。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模式,是数字化经济发展的产物。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是数字经济带动了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改变传统的粗放型、高能源消耗型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导地方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陕西省是全国有名的网红城市,通过互联网传播有效带动了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数字经济催生了诸多新职业,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数字经济有效带动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通过助农直播带货可以将诸多农副产品推广到全国,以此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价值,形成品牌效应。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有效地丰富了就业岗位,拓宽了就业渠道。以网络直播为例,网红直播带货不仅需要大量的后台客服岗位,而且还需要大量的物流配送人员,因此,数字经济的发展有效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

4.2营销效用分析

数字经济不仅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而且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线上购物模式的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一是数字经济模式下的营销方式实现了全员营销模式,营销人员面对的是所有的受众,需要了解消费者在态度与行为上的改变,因此迫使电商企业要从过去的营销局部视角升华为用户、文化、生意、经济、民生的大局观。二是细化市场。市场细分和目标定位都是确定品牌营销策略的关键要素。在数字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互通互联性不断提高。因此,企业通过大数据洞察了解目标用户,以精品内容与品牌用户创造共鸣,以优质产品和资源矩阵搭建更贴近用户的营销场景,全面助力品牌实现营销突围。

4.3数字经济文化效用分析

文化效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数字经济发展背后是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陕西是网红城市,例如,基于数字经济的发展,西安加入GDp万亿俱乐部,2020年西安市GDp增速5.2%,总量10020亿元左右。根据调查,当前我国网红更多采取的mCn批量生产的模式,导致缺乏内涵文化。而依托区域独特文化可以有效带动经济的发展。例如,陕西老乔是一名美食博主,在抖音上的粉丝为1200万,其认为自己走红的原因归功于陕西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可见,数字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宣传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弘扬了当地传统文化。另外,数字经济变现速度快,网红一夜成名现象助长了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加剧了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传播,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产生冲击。

5结语

总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时代变迁和市场变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心态与社会价值的变化,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发挥了其经济学的本质,促进了“双创”发展及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是同时数字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其归根结底是缺乏正确引导和有力监管以及其自身缺陷的产物,我国应积极消除数字经济的负面影响,通过政府完善数字经济相关管理制度、数字经济主体自觉维护数字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公众共同监督等方式引导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以放大数字经济对经济的积极贡献,规避克服其负面影响,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婧怡,杨秀丽.网红经济的经济学效用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23):59-61.

【2】韩雪.我国“网红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08):15-17.

【3】彭妍,李星星.浅析数字经济及其影响[J].商业经济,2019(08):109-110.

【4】吴晓辉.浅谈疫情之下的“宅文化”传播[J].新闻传播,2020(07):16-17.

【5】姜佳奇.数字经济下直播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9.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篇10

关键词:三螺旋模型专业群;专业集群;数字资源加工中心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3

三螺旋理论由美国学者埃茨科威兹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该理论从知识资本化过程中公共、私有和学术等多元重叠关系,以及创新发展所涉及的制度安排、市场及知识等多元因素出发,探索如何加强政府、产业和大学三方相互合作,进而优化创新制度安排,提高创新效率。近年来,将三螺旋理论用于官产学合作、产业集群升级以及高职专业群建设等研究都有成果出现,但三者结合的本土化研究特别是案例分析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作出初步探索。

一、三螺旋模型下的产业集群―专业群―专业集群驱动机制

(一)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三螺旋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政府、产业及以大学为主的科研机构等行为主体,依据市场需求,围绕知识的生产和转化,相互作用、密切合作,在保持各自原有功能和独特身份的同时,也表现出其他两个机构范畴的部分能力,从而构建起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三螺旋创新发展模式,使得政府、产业和科研机构在其独立初级机构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二级机构,如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生产业园、科技孵化园等。如图1所示,R所处的圆环代表大学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创新边界,G代表政府的创新边界,i代表产业的创新边界。

从这个角度看,产业集群具备成为一个小规模创新系统的基本要素,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关键是从何处切入,扩大和深化知识、趋同、和创新这三个空间的重叠范围和程度。一般认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四个执行主体,四者之间有着双向联系。旨在打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知识生产与运用之间“篱笆墙”的产业集群―专业群―专业集群建设,是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一种简约而切实有效的途径。

(二)三螺旋模型与产业集群――专业集群的成长演变

1.从专业群到专业集群

目前,对于专业群和专业集群的认知和界定,存在一些差异。从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看,一些文献认为,专业群是以学科本身之间的关联性为基础而建立的专业群体,仅以适应学科内部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合力的需要而产生。专业群是“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形成的专业集合”,而很少或很难达到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整合。专业群与产业集群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即使没有产业集群,也可能形成专业群。

所谓专业集群,是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需求、并能涵盖某一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集群与专业群的根本区别,在于专业集群是基于产业集群而形成的,它与地方集群产业经济相对应,可以是跨学科、跨校甚至跨地域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跨度学科之间的专业融合。专业集群在促进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满足服务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活动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方面,愈加显示出招生和市场优势。

2.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形式和阶段

(1)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形式

专业与产业对接,按复杂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单体对接,即单门学科与单个企业的孤立项目对接,比如单个学科对集群内某个企业的科研项目服务,这种对接是产业链环节上零星松散的、孤立的、不成体系的对接。

第二个层次为链式对接,指以链状形式出现的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是高校、科研机构以专业为基础对集群内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的技术创新科技服务。

第三个层次为集群式对接,是指在链式对接的基础上,高校、科研机构除为集群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外,还通过课程群的设置,为产业集群培养所需的人才;同时,产业集群企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人才培养的相关实践场所、工器具及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便利。集群式对接是成体系、全面的对接。[1]

(2)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阶段

在案例研究中,作为典型的内生型产业集群,海盐标准件集群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家木螺钉厂,快速发展于改革开放后。目前海盐标准紧固件产业集群已我国重要的标准件生产和交易基地,集聚企业1200多家,特别是拥有部级标准紧固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内唯一一家省级标准紧固件技术研发机构(浙江海泰克),使海盐标准件产业成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一个成功样本。

内生型集群多数产生于草根民众的敢想敢干,初期发展迅速,但当市场环境、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又很容易陷入瓶颈,难以升级,这种情况已屡见不鲜。海盐标准件集群的升级,很大程度上源于集群企业与知识性机构持续发生了积极的良性互动。集群中生产性企业与知识机构的互动大致经历了点对点互动(2001-2006年)、全流程互动(2006-2008年)和创新循环互动(2008年-今)三个阶段。在集群发展的初始阶段,生产性企业集聚数量较少,再加之该阶段企业以生产低端产品(标准紧固件)为主,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简单的知识需求通常通过内部化处理。因此,技术和知识的市场需求较小,没有专门的知识机构;当对知识服务需求的规模能够满足知识机构在市场化运作条件下生存发展的需要,且知识机构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效率更高时,专门的知识机构(标准紧固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就应运而生。[2]

借鉴以上理论和案例研究,本文认为,在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演化和升级的过程中,在企业集群化的初始阶段,企业自发寻求技术、知识支持与合作,形成企业――知识性机构(含高职院校)点对点对接,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当产业集群演化至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要素制约、低成本优势难以为继的瓶颈阶段,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供公益性的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进高职院校等与企业全流程对接,实现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链需求匹配,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起驱动作用;当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专业集群有效对接,出现循环累积、自我强化、互利共赢的变化趋势时,政府应合理运作,让位于企业、高职院校互动共进,创新发展,螺旋式融合、升级。

3.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创设机制

从“十二五”规划开始,我国明确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标是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十二五”规划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明确界定:就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从这个概念出发,此类产业应存在三要素:“战略性”是体现在满足市场全局性、长周期的需求;“新兴”则表明其背后有重大的技术创新作为支撑;而“产业”则说明这种科技创新已经过中试和工业化,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供给层面看,它是向更高效能的供给升级跃迁的载体,它能创造新的需求。

如何创设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成为摆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新兴产业是在新兴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新兴技术呈现出的复杂性、迁移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等特点,不仅要求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深层次协作,更在客观上对相关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由于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不确定性等特征,一般认为,在产业培育期,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以美国为例,联邦政府通过立法、财政资助、科研项目支持等多种手段,引导高校根据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对学科结构做出灵活、适时的调整,使之与新兴产业成长、国家战略需求相匹配。而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校政企、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体制内预算拨款、项目申请等方面都远远逊于本科院校的情况下,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开拓性、创新性地对接国家项目,依托政府平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实践中摸索建设新兴专业的可行途径,继而随着不断扩大的市场容量,近距离、全方位把握人才需求的脉络,对接企业需求,形成专业群―专业集群的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

二、高职院校开设数字内容专业的途径: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邯郸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83年9月,是在全国创建较早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图书馆,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图书资料文献中心。但是,图书馆基础差、起步晚、馆藏少、馆舍面积有限,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短板。经过调研,决定集中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以数字资源的海量优势弥补纸质藏书之不足。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开拓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加工中心―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三者联动,校政企合作的创新之路。

(一)建设区域实用性数字图书馆

2000年11月6日国家文化部、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公司在考察、评估后与学院签订协议书,建立中国数字图书馆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分馆(以下简称“分馆”),这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在高职院校落地的第一家分馆。在此基础上,分馆局域网、校园网与清华大学、中央音乐学院远程教育卫星网有机结合,图书馆联合学院相关部门,为教师、本校、远程学生定期举办网络资源导航、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检索与使用的讲座和培训,积极有效地为远程教育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二)建立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与加工中心

2003年,学院图书馆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节点。2004年6-9月,三方合作建立“中国数字图书馆邯郸数字资源加工基地”(以下简称加工基地),甲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乙方: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公司;丙方:北京北鑫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方以各自的品牌、资源、资金、设备、场地以及人员作为投入,以甲方为主体,采用项目合作的方式运作加工基地。加工基地隶属于学院图书馆,第一批引进计算机、服务器、快速扫描仪等30多台(件)设备,招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20-30名从事加工业务,共加工数字图书2000余册。

(三)开设数字媒体技术处理相关专业

在开展数字加工业务的同时,发现必须招聘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学院数字图书馆遂与计算机系整合教育、实训资源,开设数字媒体技术处理专业,为数字内容加工项目定向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师资配备采取双向流动的方式,派馆员到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公司培训,同时邀请数图专家到校培训指导;由计算机系教师、数图专家和图书馆相关人员共同拟定课程,自编讲义;同时建立仿真性实训室,实时安排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内容加工的项目实训,做到学中做,做学合一,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随后,学院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子出版社合作,承揽数字期刊加工和电子书出版等业务。学院数字图书馆与本校赵文化研究所、邯郸学院等单位合作,整理加工建立“赵文化数字信息资源库”,“成语之乡典故集录”等,可在数字图书馆服务器上直线浏览,亦可供邯郸及中原地区用户通过教育科研网,访问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图书馆网站。通过检索、集成邯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开发旅游产业服务,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文化建设。随着校企合作的范围扩大,数字图书馆、计算机应用专业又联合艺术系,开办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初步形成数字内容加工专业群,并出现集群化趋势。

三、专业集群的构建与动态调整

(一)实训基地转型是专业集群化的必然要求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原则,建设生产型教学车间,紧跟技术发展,装配先进的生产设备,引入企业管理模式,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在此基础上,校内实训基地应由注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向注重多功能服务平台建设转变。校外基地建设,应在合作发展联盟的平台上进一步摸索数量、质量和合作共赢的关系。以实训基地建设、转型为载体,推动专业群向专业集群演化。

(二)工作室制是新兴数字媒体专业集群的基本载体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校企合作或产学研项目任务为载体,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强化教、学、做有机结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与就业自然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类产品是数字产品,这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可以远程化,可与企业空间分离。工作室的课程项目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拟的学习研究课题任务;二是来自于外面企业的实际课题和项目;三是工作室与企业合作设计开发的课题和项目。以数字内容加工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以出版社、期刊社、文化传播公司数字出版、有线电视数字化的生产流程为依据,培养学生学习与工作的方法,掌握从事数字出版、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制作到等一系列的职业技能,具备数字化加工和管理的能力。根据就业方向所对应的具体岗位,分别设立“传统资源加工与管理”、“互动式书报刊数字内容制作与”、“互动式数字电视内容制作与”、“虚拟现实媒体内容制作”四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的学生规模为二十人左右。以工作室建设整合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一体化工作室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赵丽洲,李平,孙敏.学科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嵌入机理及策略――基于学科链嵌入产业链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

[2]佘明龙,杨黎明.产业集群中生产性企业与知识机构互动机理研究――以海盐标准紧固件产业集群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5(3).

[3]温金海.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海盐模式[J].中国人才,2010(10).

[4]范杰.融合发展是新闻出版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eB/oL].中国产经新闻,201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