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银行业压力测试报告十篇银行业压力测试报告十篇

银行业压力测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6:05

银行业压力测试报告篇1

从8月下旬起,各银行还将陆续上交此轮压力测试报告,内容包括情景假设、测试方法、选用模型及有效性论证等。

《财经》记者综合各方反馈:在房价下跌50%的情景下,大中型银行的个人按揭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率将上升1至2个百分点。

但这种“不良率略有上升,影响很有限”的测试结果,并不被业内人士信服。

假如房价下跌50%

8月18日,交通银行(601328.SH/003328.HK)公布的房贷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如果房价下跌50%,交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上升1.6个百分点,对私(个人按揭)不良率增加1.2个百分点。

在5月进行的上一轮测试中,交通银行测试结果为:如果房价下降30%,该行开发贷款不良率增加1.2%,个人按揭不良率提高0.9%。

两轮压力测试结果,引起各界对房贷风险和政策导向的热议。

交通银行公布最新测试结果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提出口头要求,本轮压力测试结果不得擅自对外公布。在随后的中报会上,多家银行对房贷压力测试结果讳莫如深。

所谓压力测试,指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极端市场情况假设下,测试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在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看是否能经受得起这种市场突变。

自2008年年底,银行业的压力测试开始在大中型银行普遍实施,并逐渐成为常规风险管理手段,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亦包含其中。但是,始自8月的房贷压力测试所假定的“房价下跌50%”的极端情景,因被解读为房地产调控前的“预防针”并引发轩然大波;压力测试的本意反而被“湮没”在各种揣测之中。

其实,7月20日,银监会还主动对外披露了上一轮压力测试的结果:在房价下降30%、利率上升108个基点的前提下,样本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将上升2.2个百分点,税前利润下降20%,46家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将上升3.5个百分点、贷款损失率增加30%。

“压力测试本来就是银行应该做的。”一位监管层人士说,“银监会两年前颁布了相关指引,推动压力测试常规化。”

实际上,早在2004年12月,银监会通过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就明确提出:“市场风险内部模型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反映资产组合的构成及其对价格波动的敏感性,未涵盖价格剧烈波动等因素可能会对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的突发性小概率事件,因此“需要采用压力测试对其进行补充”。

2007年12月25日,银监会印发《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最迟应于2008年年底前,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09年年底前按照指引要求展开压力测试工作。

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刘明康在年中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要督促商业银行针对部分城市进行住房按揭贷款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做好房地产风险的预警和控制工作。”

今年银监会要求各大中型银行要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工作,部分房价上涨过快地区的房贷风险成为银监会年度风险监管重点。

5月,商业银行开展了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分析不同压力情景下(全国房地产价格平均下跌10%、20%、30%)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质量下降幅度。

随即在今年7月底,在已有的房贷压力测试基础上,银监会再次要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重庆、南京、广州等7个房价过快上涨城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析在房价下跌50%的情景下,商业银行房贷质量受到的冲击。

在本论测试中,银监会仅对房价下跌幅度做出了50%的极端假设,其他风险因素则由各家银行自行设定。

“这次压力测试没有设定其他参数。”前述监管层人士介绍,监管部门提出的是最基本的要求,具体操作取决于各家银行。比如,房价下跌50%的定义,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操作――可以是房价指数,也可以是实际的房地产价格。

据《财经》记者了解,商业银行需填写一套含“变化”“明细”两份表格“房贷压力测试表”,分别需要填报商业银行房地产相关贷款总量、分类情况,以及“贷款房价比”等信息。

银行除了上报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商业住房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的总额和分级情况,还需报告房地产上下游产业贷款并做相应的压力测试。

考虑到上一轮压力测试,整体表现明显落后于上市银行公布的数据,本次压力测试汇总后的结果很可能高于目前已经公布的平均水平。

压力测试之惑

在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对房价下跌50%情景下进行压力测试时,中国的房地产调控也在层层加码。

8月13日和8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分别在北京和江苏常州强调:继续贯彻国务院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决抑制投机炒作等不合理需求。

在房地产调控层层加码的情况下,房价下跌50%的压力测试,被外界解读为政府调控信号:“政府不怕房价下跌、房地产没有绑架政府、房价下跌并不可怕、房地产调控要继续”等。

监管部门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房贷压力测试是想提示商业银行警惕极端状态下的金融风险,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房地产政策走势无涉。

“压力测试本来就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就是发现在极端情况下它对风险有没有做好准备。”上述监管部门人士介绍,“压力测试用于极小概率发生时的银行业情形,虽然极端,但无法排除这种可能。”压力测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

在压力测试结果陆续公布之后,多位银行风险部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不良率仅上涨1至2个百分点的结果“与直觉很不相符”。“近期两次压力测试的缺陷首先在于数据的缺乏。”某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经理告诉记者。此次房贷压力测试中,四大行基本采用国际通用的小概率事件模型,对数据要求较高,零售业务以及公司类业务模型需有5年-7年的历史数据。但多数银行都不能满足。

无法提供足够长期的数据,多数银行采用了模拟方法或参考同业数据,数据的缺乏以及模糊性使压力测试的结果准确性受到影响。

“即使能提供完整数据,但在中国这样快速转型的阶段,经济情况变化很快,银行也在逐步转型,历史数据的参考价值也没有西方社会那么大。”一位股份制

银行风险部人士说。

另外,不菲的建模成本和人才的较高要求,使得一些小型银行更难驾驭压力测试这项工具。“就建模型来说,很多小一点的银行都没有这个能力,”一位监管机构人士称,“即使勉强做出来模型,也不太稳定。”

与欧美大型银行针对个人业务开发上百个模型的做法相比,国内大多数银行仍处“初级阶段”,而对于小银行来说,专业模型师和硬件投入是不小的开支。“几千万什么都干不出来。”一位大型银行风险部人士介绍说。

此外,此次压力测试主要针对房地产信贷的信用风险,对整体宏观经济的波动考虑并不充分。“压力测试有严格的前提假设,”一位大型银行风险部人士说,“如果房价下跌50%,引起宏观经济的震动可能完全破坏这些假设条件,这种情况下,做如此极端的压力测试可能会失去参考意义。”“如果房价真的下跌50%,整个市场可能都没有交易了,银行信用风险传导机制需要重新研究,实际的结果肯定和理论的测试结果不一致。”某大行人士说。

由于压力测试模型复杂,各银行采取的变量不同,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银监会暂时难于检验和统计,此次压力测试最终可能只做“风险提示”。

“关键在于银行业本身要有压力测试的理念――虽然是小概率极端事件,但是可能发生。”8月21日,监管部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压力测试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压力测试,采取措施抵御相关的风险冲击,化解相应风险;同时,通过压力测试,发现内部流程和管理上的问题,及时弥补;此外,也要通过压力测试来培养人才、将银行前、中、后台协同起来,更好地控制风险”。

目前的压力测试结果很难反映真实的房贷风险,一位银行业人士说,“看看近两年来新增的房贷量占总额的比例,大致能对风险有个判断。”

近一两年新增房贷总额攀升,在信贷总盘子中所占比例不断变大。若房价大幅下跌,此部分贷款的风险将最先暴露。

银行业压力测试报告篇2

巴塞尔委员会在2000年将“压力测试”定义为金融机构度量其金融体系潜在脆弱性的模型,主要用于衡量金融机构应对可能(plausible)但异常(exceptional)损失的能力。我国银监会将压力测试定义为: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国际知名银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广泛进行压力测试,在、在压力测试范围、情景设置、压力测试实施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压力测试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20-02

一、压力测试的必要性

(一)内在动因

从银行内部来讲,进行压力测试一般出于以下目的:评估风险模型在假设前提和环境因素不同于开发设计时的可靠性;评估信贷组合在一般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但一旦发生将对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的经济环境中针对不同风险类别的弹性和敏感度;通过压力测试将能够让银行知道宏观经济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其业务的;评估经济资本需求受到的影响(压力测试的结果为银行管理层提供了一个有关银行持有的经济资本充足度的指示信息);通过压力测试,银行还可以识别风险集中在哪些地方、了解大客户违约对银行的影响、了解历史最坏情景再次发生对银行的影响等,从而确保将银行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帮助银行估计其金融系统是否能承受住重大的经济打击。

(二)外在监管要求

1.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的要求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定期实行压力测试。其中包括能识别各种经济环境改变的情景对银行的信贷资产组合的不利影响,以及评估面对这些情景的应变能力。为了促进灵活性和提高竞争力,银行应根据压力测试的结果继续持有一定的超额资本,即超过最低监管要求的那部分资本。根据新协议,监管当局也应该把压力测试当作评估银行应该持有多少超额资本的一项因素。作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二大支柱的一部分,监管当局应该与银行管理层讨论压力测试的结果,以确保银行认真考虑经济周期内动态资本管理的需要。

2.中国银监会压力测试的监管要求

《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对银行压力测试的内容和情景设定做了如下要求。压力测试通常包括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内容,在压力测试中,商业银行应考虑不同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

针对信用风险可以采取的压力情景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国内及国际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出现衰退;房地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向下波动;贷款质量恶化;授信较为集中的企业和同业交易对手出现支付困难;其他对银行信用风险带来重大影响的情况。针对市场风险的压力测试情景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市场上资产价格出现不利变动;主要货币汇率出现大的变化;利率重新定价缺口突然加大;基准利率出现不利于银行的情况;收益率曲线出现不利于银行的移动以及附带期权工具的资产负债其期权集中行使可能为银行带来损失等。

二、压力测试的实施步骤

(一)确认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及实时性

国内许多银行数据基础较为薄弱,大量历史数据缺失,在实施压力测试前,银行必须确定其相关资料的正确性,以保证压力测试建立在正确的数据基础之上;此外衡量各风险因子的市场资料(如利率、汇率)及其它风险性资料(如转换矩阵)的验证工作亦十分重要。

(二)组合分析和环境分析,建立情景事件

压力测试是属于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压力测试必须与银行信用资产组合的具体特征相结合,因此首先应确认将要进行压力测试的资产组合。在资产组合确定后,可观察市场、经济等变化,以确定潜在的压力事件,金融机构可借助内部或外部专家顾问咨询,建立合适的压力情景,由于真实的压力情景是未知的,因此尽可能地多建立几个压力情景进行分析。

(三)定义风险因子

压力情境确定以后,需要将其转化为债务人或组合模型计算pD或信用VaR所使用的风险因子的变化。金融机构常见的信用风险因子包括:(1)交易对手风险:包含违约机率(pD)、违约损失率(LGD)及违约暴露金额(eaD)三个主要风险因子;(2)总体经济因素:经济增长率、失业率或物价指数等会对资产组合有影响的总体经济变量皆可视为风险因子,其它与行业、地区有关的各项政治或经济因素亦可视为风险因子;(3)市场风险因子:金融机构持有债券或证券等金融商品同时面临了市场风险及信用风险,需同时将此两类风险因子进行衡量;(4)其它类型风险因子:在风险模型中经常会使用到与资产组合相关的风险参数作为基础,如转换矩阵,在进行压力测试时,亦可将此视为风险因子进行试算。

(四)执行压力测试

在银行管理实践中,确定使用哪一种压力测试必须根据所测试的银行资产组合的特点以鉴别组合面临的不同类型的风险,来确定压力测试的种类。风险管理者需要在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之间寻求平衡。并不是测试技术越复杂越好,也不能仅仅根据测试技术的可操作性来选择压力测试方法。进行压力测试大致可选择以下方式进行:

1.敏感度分析

此方法是利用某一特定风险因子或一组风险因子,将风险因子依风险管理人员所认定的极端变动的范围中逐渐变动,以分析其对于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易于了解风险因子在可能的极端变动中,每一变动对于资产组合之总影响效果及边际效果,缺点则是风险管理人员对于每一逐渐变动所取的幅度及范围必须十分恰当,否则将会影响分析的结果与判断。

2.情境分析

此方法利用一组风险因子定义为某种情境,分析在个别情境下的压力损失,因此此类方法称为情境分析。情景分析中按照情景构造的方法来细分:历史情境分析、假设性情境分析和最糟情景分析。

历史情境分析:利用某一种过去市场曾经发生的剧烈变动,评估其对现在的资产组合会产生什么影响效果。此方法的优点是具有客观性,利用历史事件及其实际风险因子波动情形,在建立结构化的风险值计算上较有说服力;此外,管理者在设定风险限额时,可依历史事件的意义来进行评估,使决策更具说服力。但此方法的缺点在于现今金融市场变动非常快速,许多金融商品不断的创新,因此历史事件便无法涵盖此类商品。

假设性情境分析:以历史情境分析进行压力测试有其限制,参考历史事件并另建立对于每个风险因子可能产生的极端事件,将使得压力测试更具完整性,这就是假设性的情境分析。此类分析方法银行可自行设计可能之各种价格、波动及相关系数等的情境,但也因此有许多假设性或主观模型的设定,这些计算的设定主要来自经验及主观。

最糟情境分析:此方法依资产组合特性,估计可能最糟情境下的最大损失估计。最糟情境分析依据“资产组合在特定的持续期间下,有可能出现最坏的情况是什么?”,组合在一定时间内,各个风险因子最不利情形,构造压力情景,计算该情景下的资产组合价值,评估某一特定时间内,最糟情景发生时,资产组合的价值变动。这种情景的设定忽略各风险因子间的相关性,有可能得到的压力情景不具有具体的经济含义,发生的可能性极低甚至不可能。

(五)依压力情境评估资产组合

在决定压力情境及风险因子后,接着需要确定各风险因子的变动大小,以便进行压力测试。这部分可直接利用历史资料来进行估算;若使用假设性情境分析,则须特别注意到各风险因子间的相关性,Kupiec(1998)利用条件概率的方法来处理此类问题。

有了影响资产组合的风险因子及其变动大小后,便可依此资料重新对资产组合进行价值计算,计算出各种不同情境下资产的价值,再与资产组合原先价值比较,便可得出当目前资产组合面临此类压力情境下,无法立刻调整资产组合所会发生的最大损失。

(六)结果报告与措施

当压力情景构建好,并对资产组合进行重新评估后,风险管理人员应该向风险管理层提交一个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每个压力情景的细节和对应的可能损失,以方便管理层的理解,采取相应的对策。

另外,压力测试的结果应该定期更新,一方面,银行的资产组合会随时间变化;另一方面,宏观调控政策和环境的变化也会使已有的压力测试结果的假设失效。因此,需要根据新的情况,重新进行新的压力测试。

三、简短的结论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大多拥有一个良好的压力测试程序,定期实行压力测试,以识别各种经济环境改变的情景对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不利影响。监管机构也要求银行进行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作为评估整个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工具。我国商业银行在压力测试的运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应积极学习国外同业的成熟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借助压力测试技术构建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尽快实现与现代商业银行接轨。重点开发不同的压力测试方法和模型,构建良好的压力测试程序,设计出合理的、满足银行需求和监管要求的压力情景,与同业进行数据共享与合作开发,以达到少走弯路、发挥各自优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2007.

[2]吴青.信用风险的度量与控制[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3]何育田,张羽,暴晖.商业银行个人贷款压力测试方法研究[J]华北金融.2011年1期.

银行业压力测试报告篇3

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可容忍的风险限额内实现既定经营目标,而对自身整体表内外资产和负债,进行统一计划、运作、管控的过程,以及前瞻性的选择业务决策的管理体系。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由管理架构、方法与工具、多维度报告这三部分组成。

管理架构

商业银行大多是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设计标准,建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治理架构,形成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衡机制。

结合商业银行整体治理架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中应该明确制定资产负债的战略、偏好、目标、组织、政策、流程、规划。战略和偏好要与全行经营战略目标协调一致,通过创建指标体系库,制定指标阈值,规范资产负债管理偏好。资产负债建设目标是银行整体工作目标在资产负债管理环节的细节体现。组织、政策和流程在资产负债管理中最主要价值是确保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结果要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更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和外部竞争环境、监管环境,制定资产负债管理的详细规划,规划是建立资产负债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导航图。

方法与工具

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由流动性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管理、资本管理和压力测试工具组成,这部分是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核心精华。

流动性管理。2008年金融危机后,银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银监会借鉴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标准,2014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FSR)标准等。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分析资产与负债的错配,流动性管理能够实现对所有资产和所有负债的到期期限错配及其缺口分析。通过流动性管理,分析资金来源和投向的集中度、分散度,对银行流动性存量和流量统一管控,分析静态及其调整流动性缺口、动态流动性缺口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流动性多维度限额和压力测试管理。例如,制定每日最大累计现金净流出限额,并出具大额资金提供者报告,为流动性压力测试和流动性应急预案提供有效支撑。

利率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商业银行实际业务操作中,分为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两个部分,大多数商业银行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归属资产负债管理,将交易账户利率风险归属市场风险管理,本文所指是银行账户利率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中对利率风险从两个角度进行管理,会计角度和经济价值角度,如下图1所示。会计角度主要是对利润表的分析,侧重于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化引起的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短期影响;而经济价值角度则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关注由于利率的变化引起的对银行净现值的长期影响。两种角度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工具不相同,对决策层的借鉴作用有所区别。

汇率风险管理。通过汇率风险管理,使用汇率风险量化工具和模型分析汇率风险敞口、动态模拟分析和策略组合分析等。在实际操作中实现外币资本金管理、结售汇敞口管理和外币资产敞口管理等。另外,可以引入多维度限额和压力测试工具,全面管理汇率风险。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以下简称Ftp)是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在实践中,需要圈定定价范围,制定定价单元,选择定价方法,开发定价模型,绘制内部收益率曲线等工作。Ftp最主要的价值在于,能够在账户级计算出资金转移价格,使每一笔资产端业务有成本,每一笔负债端业务有收入,使每一笔银行业务都具备内部资金成本属性。资金转移定价有效的统一绩效口径,将市场风险集中到司库统一管理,为产品定价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资本管理。资本管理是评估资本需求后,对当前和未来资本需求进行分析,清晰明确银行各时间段内资本需求、预计资本支出、目标资本水平和外部资本来源。大多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实践中,分为实物资本和经济资本两个口径管理。实物资本管理对象包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多以现金和变现能力很强的证券形式存在。经济资本是为抵御各项资产业务风险需要的相应资本支持,满足各项资产业务风险所产生的资本需求,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内部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

资产负债管理中资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全面科学的经济资本测算与分配。资本管理是全行风险调整回报率(RaRoC)测算的基础,其功能定位非常重要。

压力测试工具。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压力测试对象,主要是流动性、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资本管理中相关的分析模型或者各类关键指标。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实践中,通常不将压力测试工具分散在各个管理模块中,而是将压力测试作为独立统一工具实施。实践中,首先选择压力测试对象,指定压力测试目标,根据目标确定压力测试技术方案,列支输入端参数,明确压力传导机制。然后设计压力测试情景,通常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种,同时搜集并整理数据。最后是模拟运行压力测试情景,输出压力测试报告,对报告项内容进行解读。

多维报告

资产负债多维报告,从事后分析的角度,对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分析结果详细剖析解读,这种剖析解读是多维度、全视角的。按照其应用目的可分为三类。

内部管理类。对高管层和经营层的报告,用于经营决策参考。通过关键指标、概览图、图形化提供各个维度、明细和汇总的资产负债信息,帮助分析资产负债结构比例和趋势等。

监管类。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外汇管理局等监管机构要求的监管报表,能够有效的监控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资本充足率等。

分析类。按照不同应用主题对客户、产品、利率、条线和渠道等维度整合资产负债业务信息。有助于开发内部分析模型,并细化到不同场景和时间段的模拟分析。

资产负债管理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内商业银行业,依赖利率政策保护和行业保护,做大规模赚取利差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对精细化管理并没有迫切需求和外在压力。2015年宏观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利率逐步实现市场化,银行利润增长放缓和业务增速下降已成常态,往日的光辉岁月很难重现。另外,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来势凶猛,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形成。金融脱媒愈演愈烈,社会直接融资比例正在加大,理财产品日益丰富,多元化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正逐渐形成,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不断出台。

商业银行经营格局的变化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因素,营业收入结构、资产负债结构、业务发展模式和社会融资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对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影响。通过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和优化,可以实现银行资产负债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2015年全面放开存款利率是大概率事件,在真正利率市场化环境中,通过利率的重定价风险和久期分析,进一步模拟分析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带来的净利息收益和净现值,最后动态模拟出真实利率市场化环境中的风险收益和风险价值,在第一时间洞察到市场利率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总体上增强了银行的竞争实力,资产负债水平较高的银行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商业银行获取负债更加困难,负债成本呈攀高趋势。一味地抬高成本聚焦于稳定负债端,不是长久之计,更应该全盘关注表内外资产端、负债端的配置,只有通过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工具,打通业务隔阂,稳固出新,统筹发展表内外资产负债业务,才是面对新常态的最佳应对。

市场化驱动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的价值创造

市场化的驱动,货币的流通速度会加快,促进金融市场的活跃,供需双方、同业竞争者等多方博弈,资金按照市场需求,以合理价格配置到它应该去的客户、行业或地区。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如果不能有效落实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分析和预测模型,就无法及时获取市场供需关系,无法洞察每个客户和产品的成本、风险,找不到与客户谈判底线,不能实现差异化定价和有效风险管理,做不到准确模拟场景和科学的配置资本,这是未来银行生存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

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价值创造,市场化大潮的驱动下,资产负债管理的价值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更为突出。

支撑产品定价

金融产品定价的实质是资源的合理分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产品定价管理是目前商业银行面对最迫切问题,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深后,能否生存的最基本技能。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将极大地促使产品利率定价的客观和权威,从而更贴近客户真实需求。

目前金融产品定价模型比较成熟,实践中的重点问题是如何在产品维度上归集定价模型中的成本信息和各类交易属性信息。首先,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实现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实际就是核算资金成本的过程,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捕获到客户、产品、贡献度、区域、渠道等维度信息,这些正是实现差异化定价最依赖的信息。

其次,根据市场利率波动传导机制,分析出对敏感型资产与负债利息收支和净市值的影响,可以有效地适时调整金融产品价格,矫正资源不合理分配,使风险可控范围内,定价合理,收益最大。

最后,经济资本管理的价值之一是对资本成本核算,在机构、客户、产品、渠道等口径上均能做到经济资本的科学计量和分摊,以确保定价中资本成本的权威性与准确性。

促进风险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对风险进行准确计量和科学管理,核心原则就是资产端与负债端总量和结构平衡,一旦失衡,将引发风险。例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一些金融机构利用短期负债为长期利率固定贷款提供资金,引起利率风险大规模爆发,大量金融机构倒闭,这是典型的资产负债利率和期限结构不匹配所致。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建立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动态平衡机制。如果使资产端和负债端在规模、利率结构、期限结构、敏感度等维度平衡,资产负债管理基础层面需要逐笔业务进行分析,按照组合模型进行计量,使资产端和负债端按照机构、产品、客户、渠道等口径错配。这种方式可以量化出流动性缺口、利率缺口和久期缺口等,这样就可以在不同时间节点观察到资产负债错配缺口风险,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

模拟业务场景

金融市场化背景下,资产负债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定位是模拟业务场景,分析出模拟场景中关键环节业务收支、风险和成本特征,便于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和应急预案。同业的领先实践中,每设计一款金融产品之后,均要模拟该产品投放市场后各个时间节点的预期收益,不但模拟利率、汇率平稳环境中产品的损益表现,而且模拟出利率、汇率波动环境中,该金融产品对银行收益、流动性、各类缺口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此外,资产负债模拟工具从侧面对银行全面预算管理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基于某个时间点的业务数据,模拟未来一段时间的业务情况,对做好下一个时期的预算编制工作是有参考价值的。

提升资本利用率

商业银行经营中,资本是最为稀缺和昂贵的资源,因此资产负债管理对经济资本进行科学计量和合理配置的工作格外重要,如果资本计量和配置不准确,直接影响到资本利用率,各条线或产品领域,出现资本供给过度与资本供给不足并存现象,一旦出现风险,资本端与风险端不错配,将会导致风险发酵蔓延。

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引入资本计量和配置模型,在不同压力场景下模拟出资本配置方案,保证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保证经济资本投放在收益风险比最大的业务领域,且计量和配置灵活可调。这种引入模型的方式,可以使资本配置具有权威性。

资产负债管理对经济资本在机构、部门、客户、产品、渠道等维度计量和配置,可以更好的实现资本、风险等信息的对接与整合,让资本和风险在各个维度口径上相错配,使资本管理能够自我约束,提高资本使用率,达到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益的动态平衡,使资本利用率最大化。

资产负债管理深度展望

未来,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开放,金融产品将更加丰富和复杂,各种不同计结息方式、不同现金流特征的产品,以及带有期权属性的产品都将大量涌现,并在金融市场中快速流通。新产品及其衍生品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的机遇,同时也会带来市场风险的急剧增加,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巨额亏损,这为资产负债管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管理创新机遇。

根据在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的观察,未来随着资产负债管理广泛普及,以下几个方面,将会有更多深入的应用和模式创新。

客户和产品双主题全融合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常见的一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导向”。就是以消费者(买方)的需求为中心,金融产品是为需求设计的配套服务,其目的是从消费者的满足之中获取利润,客户和产品这两个关键动因促成一笔金融业务,客户关系和产品体系建设双重重要,目前已成为金融市场化营销的新思想、新潮流。

客户信息和产品信息,是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数据。商业银行通过将各个信息系统的客户和产品信息整合,全面梳理客户基本信息、交易信息、行为信息和未来现金流信息,建立标准全产品目录。按照客户和产品两个主题设计,统一制定数据标准,标准化各类业务规则,分别形成客户统一全视图和产品统一全视图,双视图形成内部紧密联系、信息勾稽的融合态。

资产负债管理,基于客户和产品双视图,利用数据分析技术,综合评估识别客户、洞察客户偏好、分析客户行为以及交叉销售的业务能力等因素对资产负债结构、缺口、净利息收入和风险收益的影响,实现基于分析模型的快速产品创新和精准圈定目标客户,反馈给前台市场营销团队。另外,还可以准确的识别、监测、计量、验证流动性和利率风险,并反馈给风险团队,扩大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分析范围。

客户和产品融合的模式驱动,将引入更多基于客户和产品信息的分析模型,进行资产负债日常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在银行中后台的作用及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大数据护航资产负债管理

大数据在某种程度上,是资产负债管理得到良好运用的数据基础,资产负债管理借助大数据可以实现更多价值创造。

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将银行内部数据和外部经济、金融等数据整合,凭借数据分析模型,对金融产品现金流信息、市场流动性信息、监管信息、客户账务信息及其上下游合作商信息等关联分析,得到更全面、更多视角的资产负债影响性报告,更为准确高效的防范风险。

大数据夯实银行内部信息,同时整合了银行外部市场信息,具备海量级高质量的数据支撑。有大数据护航,资产负债模拟工具可以运用到极致,模拟出银行单体融入在浩淼金融市场之中,可以更真实洞察到金融市场中的供需关系,进而观测到金融产品在客户中的受欢迎程度,然后按不同应用主题进行详尽分析,更详细的产出各类缺口报告、资金来源及资金运用、现金流特征、压力测试、经济价值等分析结果。

基于大数据的支撑,提高了资产负债管理对大数据分析的驾驭能力,资产负债管理各类分析模型和报告,具有很高的实时性和权威性。大数据应用为银行流动性、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构建起一道强有力的信息屏障。

监管合规

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是顺应未来国际监管潮流的必然选择。巴塞尔协议Ⅲ就是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很好的一个监管契机,新版巴塞尔协议Ⅲ中要求商业银行计提第二支柱资本要求,这就使得最低资本要求拥有更大的弹性空间。第二支柱资本要求计提总量的动因包括流动性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资本管理水平等,均是资产负债管理范畴。

监管机构未来对资产负债管理的总量和结构性平衡方面还会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短期资产错配短期负债、长期资产必须足额错配长期负债,整体保证风险敏感型资产和风险敏感型负债可容忍期限内错配。另外,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对表外业务管理的关注,近些年表外业务规模比重逐年增加,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直接影响到资产负债,资产负债管理会加强表外项目精细化管理分析,使信息透明化、风险可控。现代资产负债管理的逐步深入化,会满足更多的监管层面的合规披露要求。

整体性决策模式升级

在交易频繁、货币快速流通的金融市场中,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需要加强整体性协同作业。它是跨机构、跨部门、跨产品、跨账户、跨渠道和信息系统的工作方式。最终体现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功能定位与银行整体战略一致前提下,各机构、部门、产品条线等配合资产负债管理全过程,配套制度、流程、职责等执行落地,达到顺畅有效。这样更有利于对客户、产品、利率和经营业务线的精细化管理与分析,有利于通盘决策资产端、负债端和或有资产与或有负债端业务的全面配置。

资产负债管理不是输出资产负债报告就终止了,更重要的是基于分析结果的决策应用。比如,新常态下,银行负债端成本上升,如何综合利用资产负债平衡理论,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稳定低成本负债来源比例,如何将主动负债业务控制在合理范围,如何合理管控成本底线,如何减少资产端资本消耗且增加收益等,就是商业银行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整体性资产负债策略命题,这恰恰是亟需提升的。所以说,未来资产负债深度应用还有很漫长的路。

银行业压力测试报告篇4

经济指标好干预期

投资人对美国公布的3月成屋待完成销售指数跳升3.2%,以及建筑支出为2008年9月来最大升幅而欢欣鼓舞,可见乐观情绪成为了本轮股市全线上扬和资金由美元转至较高风险货币的主要原因。稍后美国将银行压力测试结果,而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将召开货币政策会议,而美国非农就业报告也将于周五出炉。

此后,美国民间就业市场报告的远胜预期进一步打压了美元的表现。美国民间就业机构的报告显示,美国4月民间部门就业人口下滑速度放慢,降幅为2008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4月就业人口减少49.1万人。

此外,美国财长盖特纳表示,美国和全球经济下滑的步伐在放缓,19家接受压力测试的银行都没有资不抵债的风险,并相信银行业有能力在6个月内筹措所需资金。这一言论使得风险意愿有所升温,也打压了美元的表现。虽然压力测试结果和美国非农就业报告公布前的不确定性使得多数主要货币困于区间内交投,但仍需要一些较大的意外才能熄灭金融市场近期的乐观情绪。

欧洲经济还将疲弱

欧洲货币方面,虽然风险意愿的持续改善一度带动欧元走升,但欧洲央行委员韦伯的言论令欧元小幅承压。韦伯称,德国在2010年下半年以前不会恢复经济增长。汇价此后也在欧洲央行的政策会议前涨势受限。市场预计央行将继续降息至1%,并可能宣布进一步措施,包括购买证券,以刺激借贷和成长。

虽然欧洲央行官员并不避讳在公众场合谈及他们的分歧,但是任何有关欧洲央行将跟随美联储和其他央行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的迹象,都会压制欧元。

目前,欧元兑美元只有持续守稳于1.34水平上方,才能延续短线的升势。否则,汇价可能继续承压下行,而下方第一道支撑将位于1.32附近。

而英镑兑美元连续第6日走升,目前已成功站上1.51关口。英国央行周四也将举行政策会议,市场预计英国央行将维持指标利率在纪录低点0.5%不变。但是随着汇价技术层面存在超买,英镑可能遭遇一定的获利了结,不过汇价在跌至1.50水平后有望出现反弹。

商品货币表现良好

银行业压力测试报告篇5

关键词:行业信用风险,组合,风险度量,信用衍生工具

目前,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象的重点已由单个客户或单笔交易转向组合(如行业组合、国家组合等)],其中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无不被置于战略高度,并已积累、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参考借鉴。

一、概述

作为信用风险的一种,行业信用风险是由于宏观或产业等共性因素影响,导致多个借款人或交易对手同时发生违约,从而引发的群体性信用风险。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西方商业银行对行业信用风险范围的界定更为广泛,不仅包括产生于借贷业务的行业信贷风险,还包括了产生于交易业务、资本市场活动,甚至清算业务中因交易对手或发行者违约导致的行业信用风险。

西方商业银行普遍认为行业信用风险的实质即为行业信用集中风险,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保持分散化,避免行业过度集中。根据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框架主要包括行业信用风险的识别、度量、管理手段或工具、监测、报告等方面。具体地,首先识别行业信用风险,进而度量行业信用风险大小,在此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与大小,利用各种管理手段或工具控制或转移风险。同时,对上述过程辅以持续的风险监测,并予以定期报告。

二、行业信用风险的识别与度量

风险识别与度量是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而行业信用风险识别的前瞻性与度量的准确性将直接决定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监测与报告的针对性。

1、行业信用风险识别

根据行业信用风险的实质与特点,行业信用风险的识别即为对行业信用集中风险的识别,主要涉及行业分析和信用敞口行业集中度分析两方面内容。

苏格兰皇家银行把行业分析视为评估贷款组合中潜在集中风险的重要步骤,对高风险或未来波动性大的行业予以特别关注。富国银行强调并追求信用组合的良好分散,评价贷款组合在行业方面的集中度。同时,定期评估系统性风险,特别是由于特定行业或宏观经济走势带来的风险。而瑞士信贷集团、法国巴黎银行也定期对相关行业进行分析,并评估行业的信用集中情况,高度重视信用敞口的行业分散。

2、行业信用风险度量

行业信用风险度量是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与基础,西方商业银行无不对此高度重视,纷纷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开发相关度量方法与模型,并已将其广泛应用于行业信用风险防控的具体实践中。区别于单个客户或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行业信用风险多从行业组合角度予以度量。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信用组合模型不断涌现,其中尤以瑞士信贷集团开发的CreditRisk+模型[1]与摩根大通开发的Creditmetrics模型[2]最为著名。

尽管这些组合模型的前提假设、建模步骤、计算方法等各有不同,但核心思路都是通过计量行业信用风险耗用的经济资本,评估行业信用集中风险[3]。具体说来,都是在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敞口(eaD)等风险参数基础上,得出行业信用组合的损失分布,据此计算该行业的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得到在一定置信度下行业信用风险耗用的经济资本。其中,预期损失被视为成本,通过提高定价及拨备予以覆盖;而非预期损失则是行业信用风险大小的真实反映,一般对应经济资本。在相同条件下,行业消耗的经济资本越多,说明其风险越大,经风险调整后收益也越低。此外,在行业信用风险度量过程中,情景分析、压力测试得到高度重视与广泛应用。西方商业银行一般将情景分析、压力测试与组合模型相结合,计算得到不同情景及敏感事件影响下,经济资本等相关风险参数水平及变化情况,更好地实现了风险度量的动态性与前瞻性。

瑞士信贷集团利用以信用风险价值(CreditValueatRisk,简称CreditVaR)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组合模型,计算预期损失与经济资本等风险参数,度量行业信用集中风险。由于建模过程中考虑了集团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偏好以及财务目标,使得风险度量与集团股东价值创造目标相匹配。同时,及时识别易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压力事件及情景,进行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评估其潜在影响,尤其是根据组合风险集中情况,度量行业对组合非预期损失的风险贡献,防范因行业信用敞口集中导致的总量损失。

荷兰银行在组合基础上度量行业信用风险,运用了一系列统计方法计算行业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同时开发RaRoC模型,用于内部资本的行业配置、行业绩效衡量等方面。

法国农业信贷集团运用情景分析,检验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假设,同时模拟危机情景,特别是在特定行业发生危机的情况下,计算未来相应的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情况。根据度量结果,评价信用组合分散程度,防止行业信用风险过度集中、经济资本过度消耗。

荷兰国际集团同样高度重视经济资本计量在行业信用风险度量中的核心作用,认为经济资本是“在公司既定的安全水平下,能够覆盖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经济风险的资本”,而经济资本总量则是在严重危机时期能吸收全部非预期损失的最小资本量。实际计算过程中,采取99.95%的单侧置信度水平(即万分之五的破产概率),达到moodyaa(或S&paa2)的信用等级标准。

美洲银行将“降低收益波动性、实现非预期损失最小化”作为信用组合管理的指导思想,防止行业信用敞口集中导致的非预期损失超过集团风险承受能力。

摩根大通与法国巴黎银行也均采用组合模型度量行业信用集中风险,并根据度量结果管理行业信贷组合的风险-收益关系,及时退出收益低于风险调整后资本成本的贷款资产。而苏格兰皇家银行还将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运用于关联产业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监控中。

三、行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手段与工具

拥有丰富有效的管理手段及工具是西方商业银行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又一显著特点。借助行业拨备、行业信用限额、银团贷款、贷款出售、信用保险、信用资产证券化以及信用衍生工具等七项主要手段与工具,西方商业银行从风险承担、风险控制、风险转移三个角度实现了对行业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

1、风险承担

行业信用风险承担是指银行根据行业信用风险大小,通过提高风险溢价,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金,从而实现对相关信用损失的内部消化。例如,法国巴黎银行以行业组合管理为基础,对不可预见的行业风险计提拨备,以覆盖可能发生以及难以准确估计的损失和费用。美洲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集团则结合行业未来趋势进行风险情景分析,据此提取行业拨备,覆盖因特定行业运行恶化带来的风险。此外,摩根大通、荷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也都对特定行业计提拨备。

2、风险控制

行业信用(集中度)限额是从风险控制角度管理行业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传统“发放-持有”信贷模式下最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在西方银行中得到广泛应用。

瑞士信贷集团认为,限额规模反映了在给定市场环境、业务战略以及可用于吸收损失的财务资源条件下,集团的风险偏好。而对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而言,最基本的就是建立并维持一套良好的行业信用限额体系,将业务中的行业信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瑞士信贷集团依据行业经济资本消耗情况设置行业限额,以此限制行业信用风险集中,控制信用组合增长速度。法国农业信贷集团则根据信用敞口或资本情况对每个行业部门设定限额(比例或绝对额),以此实现行业分散,防止特定行业危机事件的影响。汇丰银行为防止行业信用风险集中,对海运、航空、汽车、保险、房地产等重点行业设置行业限额,必要时对相关行业的新增信贷业务加以限制。而摩根大通、苏格兰皇家银行、荷兰国际集团也都通过不同方法设定行业限额,从而实现行业信用风险的有效分散,例如2005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各行业信用敞口占比均低于15%。

3、风险转移

银团贷款、信用保险、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以及信用衍生工具)等属于风险转移类的风险管理手段与工具。通过对这些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特别是信用衍生工具的使用,商业银行有效地对冲了行业信用风险,降低了行业信用集中度,将潜在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为了达到组合分散以及资本有效利用的目标,部分银行还在对风险-收益准确度量的基础上购买信用风险(卖出相关信用衍生工具),使得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从消极、被动的风险回避,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

2005年,法国农业信贷集团继续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降低汽车等周期性行业信用风险,通过购买信用保险或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担保规避航空航天行业信用风险。美洲银行、富国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摩根大通等也都通过综合利用银团贷款、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手段降低行业信用集中度,积极管理行业信用风险。

与银团贷款、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手段相比,信用衍生工具具有灵活性与时效性强、不损害银企关系等优点,现已成为西方银行行业信用风险管理中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具[4]。

2005年末,美洲银行全部信用敞口为3200.07亿美元,通过购买违约保护,其中146.93亿美元被有效对冲,较2004年末对冲规模同比增长35.46%。从具体行业信用风险对冲情况看,汽车及零部件、保险、通信服务等行业在2005年均达到30%以上的对冲比例,而传媒、公用事业、原材料行业的对冲比例也较上年有大幅提高(详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美国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出现危机,通用、福特等公司信用等级降为垃圾级,德尔菲公司申请破产。而正是由于2004年末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保持了高达75.55%的信用敞口对冲比例,使得美洲银行有效规避了该行业系统性信用风险。

2005年末,摩根大通全部5534.02亿美元信用敞口中有298.82亿美元通过购买违约保护被有效对冲,对冲比例达5.40%。从行业角度看,摩根大通对主要行业信用敞口均进行了程度不同的风险对冲,其中对冲比例较高的行业有银行与财务公司、公用事业、油气等(详见表2)。

2003至2005年,花旗集团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对冲的信用敞口分别达111亿、273亿、407亿美元,年均增长91.49%。其中,主要对冲行业包括公用事业、农业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汽车、航空等。此外,德意志银行、荷兰银行也运用信用衍生工具优化资本运用、分散和降低行业信用风险。2005年,两家银行信用敞口对冲规模分别达到346亿与304亿欧元。

四、行业信用风险的监测与报告

行业信用风险监测贯穿风险管理的全过程,监测侧重点主要是重点行业运行趋势和较为集中的行业信用敞口,而风险报告则被定期向高管层、董事会提交,涉及行业信用敞口集中度水平及变化、行业拨备充足性、行业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校验与修订等方面。

2005年,汇丰银行继续密切监测保险、房地产等行业运行和信用敞口变化情况以及海运、航空、汽车等行业信用限额的执行情况。法国农业信贷集团也定期进行信用组合审查,密切跟踪电信、汽车、航天、酒店等对宏观经济较为敏感行业的运行态势,监测行业信用集中程度的变化情况,定期检查并报告相关行业拨备的充足性以及行业限额的执行情况。法国巴黎银行则对汽车、航空航天、高科技等周期性或高风险产业进行重点监测。

五、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近年,我国信贷投向同质化情况严重,房地产、交通运输等行业贷款集中现象十分突出,但多数商业银行对此认识仍有不足,行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刚刚起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逐步提高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1、加强行业分析与监测工作

行业分析是识别行业信用风险的重要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重点行业,特别是信用敞口占比高、高波动性行业的深入研究与跟踪监测,准确把握行业走势,及时识别具体行业的信用集中风险。同时,也为合理进行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进而判断对信贷组合的潜在影响提供可靠依据。

2、着力提升行业信用风险度量水平

离开科学的风险度量,对行业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则根本无从谈起。我国商业银行应对此高度重视,在借鉴国外相关方法、模型基础之上,集中力量开发出适合自身的信用组合模型。利用模型计算行业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以及风险调整后收益,据此计提拨备、确定经济资本,进而衡量风险大小、设定行业信用限额、对不同行业进行绩效评价等。此外,还应设定不同情景,利用组合模型进行压力测试,评估极端情况下行业信用风险大小。

银行业压力测试报告篇6

一、数据式审计模式的发展

众多国际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纷纷卷入其中,全球银行业也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从中凸显出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性。陈文夏(2009)针对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强调金融审计应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识别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方面做出贡献,若放松金融监管必然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无序,形成金融危机。张军等(2011)认为我国金融审计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更好地维护金融安全。商业银行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经营的是高风险的货币资金,其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时时存在。

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连续性的审计导致无法提高效率。商业银行的业务繁多且复杂,由于审计人员的缺失,对银行进行审计的时间间隔较长,无法从根本上了解银行内部控制的程序。下一次审计很难利用上一次的审计结果,造成无法有效识别舞弊。

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金融全球化、金融业重组和并购以及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加快银行规模扩张,加剧银行业风险多样化程度。

方涛(2012)指出信息化的环境下,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运用,造成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和审计方法等基本审计要素的巨大变化,使得商业银行传统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这多变的需求。

国内也有部分关于数据式审计模式的研究。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石爱中(2005)首次提出了数据式审计这一全新概念,认为这种审计模式代表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审计的未来,并初步将其定义为: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分析、整理和验证,以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王永海、文华宜(2006)通过对商业银行审计模式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全面分析了不同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发现:数据审计模式信息占有量最大、信息不对称最小,因而可能产生的审计风险也最低。对于商业银行的审计来说,数据式审计应是审计人员的优先选择。如何充分利用电子数据,发挥电子数据在数据式审计中的作用,李春青(2007)提出审计数据的处理策略,讨论有效配置数据处理活动的方法,目的在于以最小的处理工作量满足审计分析需要。缪艳娟,王明丽(2010)阐述了数据式审计的一般流程及关键技术的应用。

二、数据式审计模式的应用

商业银行审计模式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转向全面的风险导向审计,但数据式审计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审计方法,它改变传统地将账目凭证或电子账套作为直接的审计对象的方法,而是将电子数据作为直接的审计对象。因此审计过程中不必将其转换成规定的电子账套,相比以往审计模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减小了审计风险。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可以简化为:系统内部控制测评+数据审计。由此可以知道商业银行审计中对于电子数据审查的力度。在银行审计实务中,审计师通过数据式审计模式,应用关键技术作用于以下环节,大大加强了银行监管的可信度,有效地维护了金融安全。

(一)数据式审计是提高银行非现场

监管报送数据质量的必要手段非现场监管,是指审计部门等监管机构收集银行业报送的数据、报表和有关资料,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如比例分析与审计模型等),对其进行整理、转换与综合分析,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法经营与风险情况作出初步评价和早期预警。非现场监管是银行有效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展过程中非现场监管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报送数据质量缺乏可信度。采集数据信息是非现场监管的首要环节,审计师通过数据采集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审计实施准备基础数据。数据只有全面、完整、准确,才能实现非现场监管的目的。但由于多种原因,如各业务系统数据处理方法不规范或员工操作失误致使非现场审计系统数据存在差异情况。二是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目前商业银行注重对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监管,对表外业务的监管力度不强。如同业代付业务、银信合作及信托业务、理财产品等高风险领域,监管指标体系尚未涉及。此外非现场审计只注重对单个指标的考核,忽视对指标间联系的分析。例如只注重盈利性指标,而缺乏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指标间的互动性分析指标。因此监管指标尚不能全面地反映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状况。在非现场监管中,既要保证采集的数据正确、可靠,又要保证采集的数据满足审计数据分析需要,审计师可以运用数据式审计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结合计算机辅助审计(Caat)将电子计算技术引入到银行非现场监管工作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审计程序实现非现场监管信息采集网络化,通过对数据核对、汇总、对比分析和风险预警自动化,提高采集的数据质量,指导监管机构实施对银行的分类监管,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和水平。同时审计人员必须依据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及特点、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环境内部控制等,运用审计专业判断确定数据采集的范围、方式和技术等,做好筛选工作,较大减轻现场工作量,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及质量。

(二)数据式审计是完善我国商业银

行支付清算系统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已建成以中国人民银行现代支付系统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为基础,同城票据清算系统、证券结算系统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为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支付和支付清算组织的清算系统为补充的和谐共赢的支付清算系统,对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的支付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是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多,系统结构紊乱。我国目前的支付结算方式按使用的支付结算工具不同,分为票据、结算凭证和信用卡三类,称为“三票三式一卡”。每个分类下又可分成多个子类,存在多种支付结算工具。不同的支付结算工具所适用的情况不同,所依赖的系统不同,大大加剧了银行清算的数据复杂度。金融市场上还存在众多的商业银行,并且各家的支付清算系统所运行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不一致,支付清算系统的计算机数据管理系统不相兼融。银行之间主要采用跨系统的银行清算方式进行支付,存在时间滞延,不能自动转账,增加了错误的发生机会。二是支付风险隐患多,防范机制不健全。由于银行的支付系统是用金钱进行支付和结算的,很容易引起不法分子的注意。很多犯罪分子利用银行支付体系漏洞进行各种诈骗行为,严重的会使银行和用户双方受到严重的损失。比如说,部分银行的内部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或违反操作规程不按规定办理业务,存在操作错误或未经授权的进入系统使用信息进行恶意操作,或是违法犯罪的活动,并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一旦发生案件,资金追回难度很大。面对商业银行的电子数据来源广泛、种类繁多且存在不少质量问题的特性,审计人员利用数据式审计中的数据清理环节可以有效减少数据转换差异。支付系统中的数据需要经过数据清理,从数据源中清除错误和不一致的数据,避免清理过程中数据丢失、遗漏。加强事前控制、事中管理、事后审计三合一的防护体系,规避多种支付风险,更好地发挥事后监督的职能,降低了数据紊乱的可能性。通过计算机审计辅助技术,开发建设支付管理信息系统及业务监控系统,采集、分析支付系统蕴藏的大量数据信息,为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提供服务。比如说,各商业银行正逐步实现银行内部系统数据“大集中",在中国人民银行电子联行系统基础上组建统一的现代支付系统。又可借鉴美国日间透支报告及定价系统(DoRpS)监督金融机构的透支活动,并对日间的透支计算定价和费用的方式,确保中央银行会计数据的及时汇总和监测,掌握全面的会计信息。

(三)数据式审计是提高压力测试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压力测试实质上就是模拟“危机事件”来估计极端却可能出现的压力情景下的金融机构的波动。日前美国针对资产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美国大型银行风险监管的压力测试规范,要求将压力测试纳入日常经营的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控意识。对于压力测试的方法,实际运用较为广泛的是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方法测试单一风险因子或少数几个紧密关联的因素发生变动后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侧重于数据分析,小小的差错就会导致压力测试的结果截然不同。即数据的可靠性是确保压力测试公允的关键。假设情景方法,即多因素分析,更加匹配商业银行的风险特点,具有更强的整体预测能力,但主观性较强,难以确定未来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目前国内对于压力测试的方法、模型、技术以及潜在假设等更加细致的解释大多没有统一规定,若要求一家银行通过测试并且以测试的标准进行管理,显然会导致银行会计操纵、违规操作等舞弊行为的发生。受到信贷系统和数据库建设的制约,一些高频或细分类数据没有可靠地数据来源,甚至部分数据只能手工汇总或采用估计数。数据不足,质量不高,影响了压力测试结果的可靠性,造成社会大众对于国内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并不相信。为此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须运用数据式审计,在数量采集、数量分析和数量挖掘等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审计数据分析,追溯压力测试中所用数据来源,综合评估商业银行进行压力测试所用的数据的真实性与指标的全面性。商业银行也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Caat)开发适合自身的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技术,将交易账户和信贷账户变动的信息实时传递到风险管理系统,识别出波动较大的风险因子,并对其对冲避险。

三、我国推进数据式审计的发展策略

为了能及时发现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高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抵制风险的能力,我国的数据式审计制度仍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以充分发挥审计监控、风险监督的作用。

(一)提高审计人员开展数据审计的能力,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财会知识,了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而且须通晓计算机审计的软硬件设备的开发和管理,掌握先进的审计理论与技术。因此,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引进it人才,构建人才“金字塔”结构,改善目前审计从业人员的知识构成,可以从根本上防范审计的内在风险。

(二)创建大量的新型审计技术

银行业压力测试报告篇7

商业银行风险多发,不管是从加强风险管理方面还是要解决审计资源紧缺的矛盾问题上看,都需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克服传统审计存在的问题,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进行改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这对完善我国银行内部审计体制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内涵概述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会计师在掌握企业经营环境和内部制度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报表错误风险作为导向,判断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错报风险,并对财务报表进行实质性的测试最终得出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导向就是被审计单位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对其可能出现的内外部风险因素作评估,以确定审计的重点以及范围。风险导向审计是适应现代银行高风险形势的一种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把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到高风险领域进行合理配置,在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上都有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财富管理的中心,但是就是因为处于这样一个中心的位置也使得商业银行成为风险的中心。因为银行风险防范失误造成的各种银行案件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新的防范方式,而且这种防范方式应该是既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降低风险又能够降低银行的成本的。在此形势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

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审计人员在审计中通过识别风险、测试压力等方式对审计资源进行优先分配,并分配到银行高风险领域。此种审计方法通过分析影响商业银行战略风险的因素,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做好商业银行内部的补充测试,全面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测量,最终得出报告。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点分析

同传统的审计方式进行比较发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一)审计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颠覆了传统的审计模式,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审计方法。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方法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同传统审计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拓展,其内容不仅包含了内部控制和银行内部管理,还增加了诸如银行风险评估以及预测等新的内容。以往的审计主要重视发现问题,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但注重问题的发现更重视对银行中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解决。可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重视的是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二)对价值增值功能的重视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始至终都是以关注风险为起点,以风险的防范为落脚点的。通过降低银行的风险对于提高银行自身的价值也十分有益。另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从最初的查错防弊和资产保护等功能逐步扩展到了事前发现问题、改善经营和提高银行经济效率等方面。银行可将审计部门最终的审计报告作为风险分析的依据,也可以作为其改善内部管理的一个参考。因此,可以说现代风险导向设计对于银行的价值增值功能是存在的。

(三)加强对银行各类风险的重视

传统的审计模式下,在财务业务导向、管理导向审计过程中都没有关注银行的各类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管理、银行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审查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审计的综合性。这种审计模式只考察银行的一些资料,对银行内控的评估也还没有达到影响银行战略的水平。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已经开始关注企业战略同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系,而且为所有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银行信息,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四)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审计方法

因为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了银行的风险和治理上,且有继续扩张的趋势,因而,其审计方法也要相应的进行更新。业务范围的广泛性必然会使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运用具有广泛性。例如,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分析时,需要使用一些数理分析方法,这是传统审计方法中很少使用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对银行各部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对应的方法进行审计,使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五)参与式审计的重视

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同被审计单位通常会让人有一种警察和小偷的感觉。审计部门往往被称为稽核部门,被认为是仅对企业和单位进行业务和财务数据的审核单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得这种关系得到改善,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允许被审计人员参与,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也能提高被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在提升审计效率上也大有裨益。

(六)强调事前预防、实时监控

传统审计方式对商业银行进行审计主要是对其过去的交易事项和内部控制体系提出意见。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只对银行以往的历史资料进行审核很难为银行提出预警。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强调对银行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做好风险预防工作,一旦出现问题立即审核,使得商业银行有足够的时间做好风险防范。审计人员也从事后检查者的角色向风险预测者角色转变,能够为银行应对风险提出专业建议。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编制审计报告。制定审计计划是审计程序的开始,主要了解被审银行的基本环境和经营情况等。实施阶段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阶段,审计人员应按照审计计划对被审单位进行审计测试。最后阶段就是根据分析测试工作对被审单位进行评价形成审计意见,并出具审计报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具体实施分为以下几点。

(一)全球经营环境下战略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管理应根据已经制定好的战略加以实施,在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控的基础上处理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大程度的降低银行成本,并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动态管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摆脱了传统内部审计的束缚,为商业银行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更好的建议。审计部门应当优先考虑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识别就是对影响银行经营业绩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需对银行经营情况、市场情况以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了解,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当识别一些积极的成功因素和影响银行战略目标实现的威胁因素。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识别是动态的,会因为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二)内部审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分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同传统审计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重视对银行中主要风险的识别,将优先的审计资源集中到银行的关键环节,而不是重复的对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商业银行最为关键的经营环节也是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中内部审计剩余风险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在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需要重视一些高风险领域。

1、高额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

商业银行为减少交易成本会大量给一些优质企业或客户高额贷款。这些客户办理贷款时银行也会相应的为其提供方便。这种做法虽然能够提高银行优质客户对其的满意度,但也会因贷款的集中性给银行带来更大风险,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很难规避损失。另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购置车辆和房产,因此由此产生的贷款也在增加。有的不法分子正是利用商业银行业务剧增而无法对每笔贷款进行仔细核查的机会,虚报价格,通过各种不法手段套取银行的贷款。

2、易被挪用的银行票据及凭证等

商业银行有着特殊性的经营内容,其中有一些工具流动性很强,比如商业银行中的库存现金和有价证券,或者一些承兑汇票等等。

3、会计期末的复杂和异常交易

在会计季度期末会涉及银行员工的绩效考核问题。为了能够在考核中拿到较好的成绩,提高自身的业绩,一些银行人员会掩盖风险,甚至进行违规交易。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对这些异常和复杂交易重点审查,避免舞弊行为发生。

4、违反银行监管法规教育

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大,为保证银行业绩增长会通过高息揽存等方式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实际上这种做法属于吸收存款,有违监管规定且风险较大。

(三)现代风险导向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是风险导向审计对银行进行审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实施实质性测试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通过观察、复合等方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财务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获取直接的审计证据。该程序包括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2个主要部分。前者是在分析银行异常数据基础上确定将要进行细节测试的对象。后者是对银行内部进行审计的详细过程,是获得审计证据的主要途径。

(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测试

对商业银行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是为了能够确保银行各活动能够持续运行,能够保障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可以规避舞弊和违规事件的发生,最终保障银行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是说要完全的摈弃传统的审计模式,内部控制对银行固然重要,但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也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重要内容,不过这种测试仅仅只能作为其补充。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主要是对其内控体制的存在性以及机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首先应该对内部控制系统实施符合性测试,在得出测试结果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以及高风险领域再作实质性的测试。

(五)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人员在对前面所述程序进行审计后,应当对结果出具审计报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报告要根据前期的审计结果并结合审计人员经验判断对商业银行已经评估和预测的风险进行报告。其中应包括已经有效控制和未进行管理控制的风险。

四、结论

银行业压力测试报告篇8

《财经》记者吴莹驻华盛顿记者李增新特约研究员胜寒

没有人能够阻挡华尔街还钱的热情。融资窗口刚刚打开,美国的各大银行们便迫不及待地筹划偿还去年以来获得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下称taRp)资金。

6月2日,摩根大通银行、摩根士丹利、美国运通及克里夫兰银行(KeyCorp)先后宣布发行新股,筹资总额为87亿美元。

自5月7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压力测试结果以来,美国19家大银行通过发行普通股已融得650亿美元。此外,还发行了总计200亿美元无担保债券。

触发新一轮融资的缘由在于,美联储6月1日宣布,受援助银行只有表现出具备向私人投资者发行大量普通股的能力,才有资格归还taRp资金。在此之前,美联储只是要求银行证明自身有能力脱离政府担保发债,以及满足资本充足率水平的一些附加条件。

据美媒体报道,美联储本次对归还taRp资金附加的筹资要求,各家银行数目不等,但较5月压力测试资金要求明显更高。5月初顺利通过压力测试的摩根大通与美国运通本无需筹措新资金,但最近也被美联储告知需要增加普通股本;摩根士丹利则是在已经发了一轮新股填补压力测试资金缺口之后,再次被告知需要筹措新资金。

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提高还钱门槛的做法,旨在应对外界的压力。毕竟,银行匆忙退还taRp资金,有着明显的短期动机,倘若任由其归还taRp资金,引发银行后续贷款能力不足,整个经济将会陷入更深的困境。

债务人舍命还钱,债权人百般忧虑。政府援助带来的道德风险,构成了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金融界的奇特景观。

去国有化

早在5月初压力测试结果公布之际,随着市场由惊恐状态恢复过来,包括纽约梅隆银行、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道富银行在内的多家相对稳健的金融机构已经跃跃欲试,希望归还财政部通过taRp计划借给银行的资金,以摆脱政府干预。

6月1日,摩根大通声明该行已满足6月底前全额赎回250亿美元taRp优先股注资的条件。倘加上计划于6月2日发行的50亿美元普通股,到二季度末,该行的一级资本和一级普通股本分别接近1180亿美元(9.3%)和930亿美元(7.3%)。在当日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摩根大通主席JamieDimon表示,摩根大通已经达到退出taRp的要求。

高盛更在早前声明,将会在本月底前归还100亿美元的taRp注资。5月底,高盛售出了手中的中国工商银行价值约20亿美元的股票,更增加了底气。

美联储计划在6月8日当周,公布有资格归还taRp资金银行的初始名单。程序上,这些银行仍需经过财政部的最终审批。

去年秋天启动的taRp,先后向美资银行注入了数千亿美元的资金,以期帮助其度过数十年未遇的危机。然而,迫于来自国会和民众的压力,伴随taRp资金而来的,还有对银行的高管薪酬的严格规定,以及其他运营支出方面的限制。

因此,市场稍一转暖,各金融机构便急不可待要扯断身上的“金锁链”。关于何时归还taRp资金,各银行游说政府已有时日。在5月压力测试中表现最好的八家银行,更是率先自告奋勇发行普通股融资,以证明自身的能力。

各大银行筹资还钱,除了摆脱政府干预,还可降低银行需要支付政府优先股的股息成本;同时亦可显示银行独立融资的能力,增强市场信心。

尽管允许银行偿还资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美联储最新的声明,明显比市场预期要早。一方面,最近各银行的大力游说,应该给监管机构造成了压力;另外,政府也有资金压力,回收一部分资金去援助其他中小银行机构,以有余补不足。

美国财长盖特纳5月30日在国会发表证言时预计,今年内将有250亿美元救助资金回笼;同时,如果各大银行可以成功增发债券或股票,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也为政府所乐见。

6月3日上午,伯南克在国会预算委员会的听证会上透露,美国压力测试结果显示需要额外资金的10家大银行,已经总计融资360亿美元,另外已经宣布、尚未执行的融资计划总额为120亿美元。这10家大银行将在6月8日以前提交所有融资计划,预计在11月9日前完成融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19家大银行中的10家总计需要额外资金746亿美元。

“自5月7日压力测试结果公布至今,一些银行在发行新股时经历超额申购,显示投资者对他们的信心有所恢复。”伯南克对国会议员说。他还特别强调,美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注资“十分安全”,最终将得到全额偿还,而优先股还给纳税人带来了股息收入。

一位接近美联储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在美联储了最新的还款附加要求后,银行健康状况究竟如何,是否合适发新股筹资来还taRp资金,“是市场应该决定的事情,已经不在美联储担心的范围内,如果它们可以筹集到新资金,那说明它们够健康。”

借亦忧还亦忧

不过,对于市场来说,金融机构过于积极的还钱倾向,不免令人不安。

taRp还款工程的启动,虽然反映了市场、机构和监管者对于金融系统初步企稳的信心,但是削弱银行信贷功能的风险来允许银行归还taRp资金,是否会引发金融体系和经济的反复,也是摆在美联储面前的难题。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6月3日美国企业研究所(aei)举行的研讨会上,面对《财经》记者的提问表达了他的担忧:“存活下来与放贷是两回事,目前的资金可能足够使大机构‘不倒’,但它们仍然没有资金用来放贷。”

格林斯潘称,金融机构业务的特征之一是“借短贷长”,而近来长期贷款利率(如30年期按揭贷款利率)回升,显示投资者对长期财政赤字担忧,银行信贷并未恢复。

今年4月底,奥巴马政府的主要经济事务顾问萨默斯也曾表示,“我们需要大家归还政府贷款,但不希望看到因为归还政府贷款导致资本金不足,再次陷入危机。”

最近一轮美国股市反弹中,金融板块表现相当抢眼,但目前美国经济形势并非一片向好。相当多的市场人士指出,美国经济虽然可能已经见底,但拉动经济增长回到危机前水平的动力尚未出现,因而今明两年经济仍可能呈w型渐进恢复。

在他们看来,走出危机的路径绝非坦途,金融体系仍堪比大病初愈,过早打开taRp的闸门,可能会造成银行经营状况的反复。换言之,如果将来已经摆脱taRp的银行重新出现危机,再向政府伸手,不但对金融体系和市场信心的冲击后果非常危险,对于美联储的信用也将是严重打击。

市场最为担心的情况在于,也许正如格林斯潘所言,更深层的危险是,归还初衷便是改变银行资本金匮乏状况的taRp资金,将进一步降低银行可贷资金,使得银行在“去杠杆化”上走得更远。经营稳健的银行如摩根大通之类,虽无资本金不足的压力,但目前把有限的资本拿去还钱,势必要收缩其业务;状况差些的银行业务上受到的压缩影响,将更为严重。

另外,美联储要求银行还钱之后,还要保持相当的资本充足率,银行会继续保持较低的风险资产比例。如果银行不再愿意承担风险,其承担的贷款和资金配置融通的职能就会大大下降,即所谓的“银行僵尸化”,带来的后果便是实体经济可能得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而严重缺血,增长乏力。

“抄底”时机来临?

金融机构的大规模融资,对投资者也是一次选择的机会。

6月2日,摩根士丹利宣布发售22亿美元普通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司)证实,其认购了22亿美元普通股中的12亿美元,在摩根士丹利中的持股比例将达到9.86%。

中司后来发表的声明称,基于摩根士丹利与中司的合作关系,且中司拥有摩根士丹利优先购买权,摩根士丹利与中司接触,中司决定参加此次发售计划。

中司曾在2007年12月底耗资56亿美元入股摩根士丹利,当时成本约为每股48美元。2008年10月,日本三菱UFJ集团入股摩根士丹利90亿美元时,曾经将中司在2007年12月底入股摩根士丹利的持股比例,从9.86%摊薄到7.68%。当时因为各种原因,中司没有启动反摊薄程序。

这次摩根士丹利发行普通股,日本三菱UFJ集团也启动了反摊薄条款,认购4.39亿美元普通股;发行完成后,日本三菱UFJ集团持股比例仍然为21%。来自摩根士丹利的消息称,此次发售共获得了12倍的超额认购。

摩根士丹利这次发行的普通股价格较市价有较大折让,按照6月1日摩根士丹利29.89美元/股的收盘价计算,折让了8.2%,为27.44美元/股。中司完成这次认购后,其持有摩根士丹利股份的成本大大降低,市场人士分析称已经接近当前的市价。

对于投资者逢低吸纳、摊薄成本的做法,市场评价不一。乐观者认为,摩根士丹利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已经消除,盈利前景逐步回升,27.74美元相当于1.01倍的市净率,已相当诱人。而财富基金又回到华尔街这一事实本身,也有助于提振市场对金融机构的信心。

根据彭博资讯的数据,目前有25家机构了对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其中13家建议购入,11家建议持有,1家建议售出,其中3家目标价在40美元,汇丰更是称其目标价为48美元。

不过,在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马丁・贝利(martineBaily)看来,金融机构发行新股受到“追捧”,至多显示投资者认为目前估值较低而选择“进场”,不代表支持银行的还款行为。

也有相当多的市场人士对于这一投资机会持怀疑态度。一位熟悉摩根士丹利、不愿具名的对冲基金交易人士称,目前市场情绪乐观好转了很多,对筹资者是很好的时机,但银行状况是否足够健康、市场对银行的信心是否能一直维持,现在判断还为时过早。

银行业压力测试报告篇9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

一、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必要性

首先,压力测试作为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方法,是VaR风险衡量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所有市场对极端的价格波动(金融资产收益分布的后尾)都是十分脆弱的,而VaR型风险衡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标准的市场条件下量化潜在的损失.一般而言,增加置信水平能够解释出日益巨大的但却不太可能出现的损失,但基于最近历史资料所作的VaR测量,往往不能识别那些可能引起巨大亏损的情形.压力测试则可以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银行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

其次,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要求.在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压力测试可以增进银行对自身风险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了解,增强银行积极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为管理层制订或选择适当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且可用于评估经济资本需求,从而部分抵消经济衰退时期资本要求提高的影响.

再次,应对外部监管的需要.作为能够令人满意的运用内部模型的7个条件之一,压力测试是巴塞尔委员会要求进行分析的方法之一,同样也为衍生工具政策集团和国际30人集团所认可.我国自从2007年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工作要求不断严格.2008年下半年,银监会连续要求商业银行进行3次压力测试.2009年上半年,银监会就巴塞尔委员会的《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在全国征求意见.2009年10月出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2009年11月,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对6大产能过剩行业及房地产、融资平台进行压力测试.2010年4月20日,银监会召开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大中型银行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工作.压力测试已逐渐成为外部监管部门衡量一家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

最后,通过压力测试分析可以较准确地认识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国务院《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基本建设项目实行拨改贷,国家成立6大专业投资公司,各省也相继组建建设投资公司,这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雏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背景下,开行大力推进开发性金融实践,推动各地加强融资平台的制度建设、信用建设和现金流建设,并以地方财政未来增收、土地收益和其他经营性收益为还款来源,向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用于项目建设,这对应对危机、增加就业、拉动投资和扩大消费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支持了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支持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2009年以来,根据央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各家银行大举进入地方融资平台领域,为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融资平台负债增速迅猛,2009年一年平台负债增加4万~5万亿元,增幅超过100%,其中,银行贷款占平台新增负债的80%以上.然而,随着融资平台的过度发展,目前出现了部分平台管理不规范、资本金不足、过度负债和过度竞争等问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可以较准确的区分出不同平台贷款的风险水平差异,对于化解过量的融资平台贷款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压力测试方法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最大损失分析和极值分析4种,在实际运用中以情景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最为常用.我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中也明确提出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等具体方法.

敏感性测试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其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情况下,机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动.由于敏感性分析中只需确定重要的风险影响因素,而对冲击的来源并无要求,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适时(实时)测试,号隋景测试有较大不同.

情景测试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与敏感性分析不同,情景分析中不论是冲击的来源还是压力测试的事件以及被冲击影响的金融风险因子都需给出定义.

因此,在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上,可参照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银监会的相关要求,首先确定影响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假设其在轻度、中度、严重压力下的取值(即设计压力情景和假设条件),然后分别测试各贷款项目在压力情景下资产质量分类结果的变化情况,再汇总计算整体贷款组合在压力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

三、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因素

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贯彻中央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快速增长的高额负债也带来潜在的财政和金融风险.根据目前融资平台贷款的通常业务模式,主要有三大风险因素:地方政府债务率水平、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

(一)政府债务率水平

由于目前的融资平台主要是政府出资设立,大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承担的是政府公益性项目,项目自身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以还贷,还款来源依赖于政府财政收入或财政补贴收益,因而政府的债务率水平是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如果债务率过高,政府依靠财政收入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将会加大,一旦财政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要么导致贷款违约,要么需要银行新的信贷资金注入,形成新的潜在风险.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银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纷纷对地方政府负债过高问题发出警告.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总理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2010年宏观政策方面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二)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

政府融资平台自身是否具有实际经营活动,地方政府是否给平台配置了足够的经济资源,设计的治理结构是否符合市场化要求,有没有实现平台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减轻其对财政还款的依赖等,都决定了政府融资平台对贷款资金的自主支配程度以及还款资金的安排能力.自身机制建设情况较好的融资平台,其贷款受地方财政的影响相对较小,还款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三)贷款项目性质

目前融资平台贷款项目按项目用途可分为公益性项目和有收益项目两大类.按担保方式可分为财政担保、土地抵押或其他担保两大类.按还款来源可分为财政资金还款和项目自身现金流还款两大类.

通常来说,银行以及融资平台对公益性的项目、财政担保的项目、依靠财政资金还款的项目控制力更弱,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敏感程度更高,潜在的风险相对要大.

四、压力测试假设情景的选择

结合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可采用基于假设的情景分析测试方法,以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影响最大的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作为核心的假设情景.同时考虑到目前财政统计的现实情况,土地出让收入并未全部包含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因此假设情景可分为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减少和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两种情形.同时再考虑到贷款利率变化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产生的资金支付压力,建议增加央行大幅提高贷款利率作为第三个假设情景.对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两个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不纳入假设情景,而是作为贷款风险测试中的调整因素.

在假设情景变化的程度上分别采取轻度压力、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评估在以上假设情景出现大幅不利变动的情况下,融资平台贷款的质量变动情况,并进一步测算因此可能产生的损失等情况.具体情景假设如下

五、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步骤

在假设情景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1)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2)根据平台性质考虑对平台风险水平的调整(3)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上的风险水平.即通过判断政府整体债务水平变化来测算其对融资平台还款能力的影响,继而对具体贷款形成最终的压力测试结果.

第一步,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并进行分类.

在操作中首先可参考监管部门意见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实际情况设定银行的政府债务率控制标准其次以最近一期的财政报表数据计算在压力情景下的政府债务率水平,并按照压力下的政府债务率与债务率控制的比例对该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进行分类.为便于实施,可分为正常、关注、预警、高度预警四大类,分类标准如下表.

第二步,将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分类结果映射到融资平台,并根据融资平台性质不同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水平进行调整.在调整中可设定两项调节系数:一是行政级别调节系数,比如省级平台和部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1,副省级和省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地市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9,县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7.二是机制建设调节系数,如果平台为纯融资性平台(即只承担项目融资任务,不承担建设、运营任务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0.8,如果机制建设较完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

第三步,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的风险水平.一是对同一融资平台下的多个贷款项目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按照政府偿债能力分类和项目重要性两维进行贷款资产质量分类的调整.具体调整幅度可参考下表.

二是按照项目还款来源类型进行调整.如项目自身有收益且现金流能覆盖贷款本息,或者融资平台市场化程度较高,自身经营收益(剔除土地出让收益)能覆盖贷款本息的,即表示该贷款项目对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不敏感,建议将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调整为正常情景下的分类水平.三是政府偿债能力分类达到关注类(及以下)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应至少下调到关注类.

六、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结果的应用

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地方财政收入不同程度变化的压力测试,首先可以较为清楚地分辨出目前各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在不同压力情景下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政府偿债能力不同的地方及平台在各种压力情景下的表现情况.如在压力情景力下,有多少正常类的地方融资平台降为关注及以下,有多少贷款项目资产质量分类下降,下降的幅度是多少,资产质量恶化的贷款特征分析等.使得银行能够更加审慎的区别对待融资平台,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风险.

银行业压力测试报告篇10

金融危机增加心脏病风险

“当股票套牢、基金大跌,或在濒临倒闭的银行排队取钱时,你会听到自己心碎的声音吗”,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发出警告,一场全球银行业和金融业危机可能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于心脏病发作。

社会流行病学家戴维・斯图克勒和他的同事在对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长达40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首次将银行危机与人口死亡率联系起来。报告称,一场“系统性”危机会使发达国家的心脏病死亡率平均提高6.4%――发展中国家的数值更高。调查中,研究人员走访了去年9月在几近倒闭的英国北岩银行门口排队取钱的人们。结果发现,这些人当时的情形比遭遇地震、战争,甚至恐怖袭击时还糟。

英国心脏病基金会的心脏科护士琼・戴维森对此指出:“人们很早就发现,当股市大跌等危机突然袭来时,往往会让一些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的人感到绝望,导致心脏病发作,甚至自杀。”斯图克勒博士表示,这份报告显示,在经济动荡时期,政府必须想点法子,消除人们的焦虑,防止大范围恐慌,否则将有成千上万人死于心脏病。

对于这一研究报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王筱璐博士分析认为:股民因银行、金融危机增加心脏病几率的根本原因在于,基金、股市财富带来的浮躁情绪,即便是“牛市”,同样会让他们焦躁。她指出,面对银行危机要摆正心态。第一,别将太多的钱投入其中,给自己留有余地;第二,别和身边的人攀比。

脸部泄露健康秘密

美丽的脸庞让人赏心悦目。殊不知,脸还是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英国医学研究人员发现,脸部不同部位的状态,可以揭示身体不同器官的健康状况。人体皮肤具有保护、调节、吸收、分泌与排泄等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面部皮肤白天会产生多余的油脂,以保护局部不受温度变化、灰尘和微生物的伤害,减少紫外线和污染物引起的皮肤氧化;晚上,皮肤“呼吸”排出一些代谢产物,并修复损害。因此,面部皮肤可以泄露出很多的健康秘密:

油腻的红鼻头,静脉显露,提示可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和肝脏疾病,或饮酒过量。

脸色苍白意味着腺体功能减退、肝脏充血、肝功能障碍,或贫血。

皮肤发黄可能是肝脏和脾脏疾病的信号。

嘴角出现裂纹,可能提示维生素B缺乏或消化系统疾病。

皮肤极度干燥,表明饮食中可能缺乏必需脂肪酸,需要及时调整饮食。

皮肤过早老化,多半是在阳光下暴露过久或长期吸烟所致。

针对嘴唇干裂,研究人员特别指出,嘴唇上的黏膜组织,不能像皮肤那样产生油脂,且缺乏黑色素的保护,因而更需要悉心呵护,保持滋润。抑郁、疲劳或缺乏维生素B,都可以引起嘴唇干裂。而在排卵前,体内雌二醇水平最高时,女性的嘴唇看起来则会更加丰满性感!“人们应该随时注意观察脸部的变化,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社交使人更聪明

你是不是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呢,诸如聚会、卡拉oK、结伴旅行等?据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奥斯卡・巴拉及其同事研究发现,社交活动不仅能帮你结识许多朋友,还能让你变得更聪明。

研究者将受试者的认知水平与其社交的频率相比较,结果发现,社交越多的人认知水平测试的成绩越好。

奥斯卡指出,社交需要人与陌生的对象打交道,因此,社交可看做是对大脑认知的锻炼。如你在聚会上和朋友交流,就要把注意力分配到每个人身上,大脑不断闪过他们的信息,例如姓名、职业、个性等。在整个活动中,大脑皮层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活跃气氛总是我们与人交往时所要做的,于是就会从大脑“数据库”中抽取关于体育、娱乐、生活、时尚等热点话题,引发大家的兴趣。没准你不时地还想讲上一个段子,抖抖包袱。即兴的语言交流对理解力、概括力和推断力都有极大的锻炼作用。

最后,与人交流是宣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的不二法宝。也许交流对象不是死党,没法谈论你对上司如何的不满、同事给你穿小鞋、爱人冷落你……但交流使你对这些负面事件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其他事情上,可能就是几句八卦、总统选举、商场折扣,这就足以让你暂时抛开烦忧,平复心情。

适度抑郁激发创造力

“抑郁不全是坏事”,可能你对此百思不得其解,那么就看看英国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吧。近日,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知名专家保罗・基迪韦尔称,适度抑郁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在英国,大约有1/4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都曾遭遇过抑郁情绪的困扰。这种抑郁情绪并非都是抑郁症,可以看做是人处于情感低谷时的自然流露。也就是适度抑郁,包括情绪沮丧、轻微焦虑、爱担心等。

“我在30多岁时,也被抑郁情绪纠缠过。”基迪韦尔毫不隐晦地告诉人们:“当时,我感觉非常糟糕,觉得生活中到处都是威胁。”

但是现在看来,这种适度的抑郁却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一方面让我们在好心情和坏心情之间找到了平衡――毕竟你总是要体味各种情感体验的。

而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发生抑郁情绪的次数多了,人们自然会发现痛苦的时间变短了,而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转向寻求解决之道上。打个比方,生活就像一台水泵,不断给你压力,达到了一定程度,你就要找一个出水口。通常情况下,压力总是来自各个不同的方面,所以,最佳出水口的位置也会随之变化。也就是说,你在抑郁情绪之下,不仅会更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而且还要创新,以便将问题各个击破。

腿胖点,心脏好

人人都想拥有苗条的身材。但日本科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相对身体其他部位,腿部脂肪多一点,能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

日本筑波大学人类综合科学研究院的大藏伦博领导了这项研究。他们以128名正在实施减肥计划的女性为对象,调查了她们减肥之后体重、血压和腿部脂肪的变化。研究过程中,这些志愿者从食物中摄取同样多的热量,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14周过后,她们的体重平均下降8公斤,其中7公斤是脂肪。研究发现,腹部脂肪减得越多,血压和中性脂肪值等预测心脏病风险的指标越能得到改善;而腿部脂肪减得越少,预测心脏病风险的指标越能得到改善。

大藏分析,腿部脂肪有可能释放防止动脉硬化的激素,保护人们的心脏。但这只是在正常体重范围内,如果超重,腿粗也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常发怒伤口好得慢

气大伤身。人们都知道,爱发怒的人患上冠心病、高血压和中风的几率更高。据英国最新出版的《大脑、行为与免疫》杂志报道,愤怒还会延缓伤口愈合的时间。

报告中说,他们招募了98名志愿者,首先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心理测试,以评估他们日常发怒的频率,然后按“发怒等级”对这些人进行分类。接下来,研究人员在其前臂上制造出了小烧伤,并进行了为期8天的观察。这些接受调查的人,都体重正常,而且没有服用某些特定药物、抽烟、喝过量咖啡的习惯。结果发现,那些自控能力差,爱发脾气的人,伤口愈合速度明显较慢;而那些脾气较好的人,伤口要好得更快,前者痊愈时间大概是后者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