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生态安全十篇海洋生态安全十篇

海洋生态安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7:02

海洋生态安全篇1

(1.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湛江524088;2.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广东湛江524025)

摘要:海洋生态安全对于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使海洋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制约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海洋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总体形势严峻,本文在分析影响海洋生态安全因素的基础上,从加强海洋生态道德建设、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国际协作等七个方面提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保障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海洋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对策

1海洋生态安全的内涵及特征

海洋生态安全对于一国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保局就在报告中指出,“不管从每年的开支情况来看,还是从海上力量,至少在70年代,美国的海洋规划基本上一直与本国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国家安全利益在制定国家海洋政策和规划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

1.1海洋生态安全的定义

关于海洋生态安全的研究,我国学者对海洋生态安全的概念给予了不同的表达与理解,但是多集中在狭义概念上。

丁德文从安全角度认为海洋生态安全是与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活动相关的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2]。

张素君认为,海洋生态安全是指海洋环境及其海洋生物所组成的海洋生命系统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一种状态,海洋生态系统内部及人类与海洋整个生态系统之间保持正常的功能与结构。海洋生态安全包括海洋生物安全、海洋环境安全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3]。

张珞平认为,海洋生态安全即“海洋环境安全”,它要求人类更多地关注海洋生态系统将来的健康和风险,在对海洋环境产生负效应之前就制定政策、采取行动,而不是海洋污染或被动的海洋环境保护,它是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海洋生态安全是由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组成的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功能正常的一种健康状态。

1.2海洋生态安全的特征

一个地区海域的整体安全要由海洋经济安全、海洋社会安全、海洋文化安全、海洋政治安全、海洋军事安全、海洋科技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海洋政治安全、海洋军事安全、海洋科技安全和海洋经济安全、海洋社会安全等是致力于海洋生态安全的良好环境,海洋生态安全是其他方面安全的载体。海洋生态安全与其他方面的安全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第一,全球性。全球海洋总面积为3.6亿平方km2,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水球。因此,海洋生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第二,长期性。海洋生态安全的维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公众必须给予长期的关注和重视。第三,代际性。海洋生态安全的“效益”和海洋生态危机或治理海洋生态危机成本会在“代际”间转移[5]。第四,滞后性。海洋灾害不可预测,带来损失巨大,影响了海洋生态安全的及时维护。第五,不可逆性。在生态方面,一个生态系统最大供应能力等于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超过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可能导致不利的结果,打破生态平衡[6]。一旦海洋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稳定性被打破,往往造成不可预料且不可逆的后果。

2海洋生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2.1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总体形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海洋科学开发技术及海洋资源利用技术不断进步,海洋活动迅速壮大,但海洋经济在展现蓬勃发展势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7]。总之,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海洋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有:

2.1.1近海生态系统退化海洋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有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等,其生态作用巨大,维系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多项资源。我国的滨海湿地和河口面积大约为500万hm2,是极其重要的两大海洋生态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滨海湿地每年正在以2万多hm2的速度锐减,潮间带湿地累计丧失57%。目前,黄海南部、东海沿岸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已下降30%~90%,主要的河口生态系统大多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状态。

2.1.2海洋沙漠化目前,世界石油消费量的60%是通过海上运输到达消费地的。由于运输不当或油船失事及海上开采石油泄漏等原因,每年流入海洋的石油重达100万吨。此外,还有大量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排入海洋。一些科学家估计,每年倾注到海洋的废油达200万~1000万吨,这些石油和废油在海面上形成一种油膜,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

2.1.3海洋生物多样性锐减在海洋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海洋生物群落的结构趋于简单,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及海洋生物均一性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近20多年来,渤海潮间带生物、鱼类种类多样性、底栖贝类等明显降低。海洋鱼类种类减少、鱼类产量下降,渔民捕获物正在朝小型化、低值化、低龄化方向发展。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珍稀濒危生物的数量也急剧下降。

2.1.4海平面上升科学家研究发现,1993年以来,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mm,而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加剧[8]。据《201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近30多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率为2.9mm,高于全球平均水平[9]。伴随着海平面的持续上升,海水入侵、风暴潮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10]。

2.2影响海洋生态安全体系的主要因素分析

2.2.1自然因素

2.2.1.1海洋灾害频繁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抗拒性、关联性的特点,目前人类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海洋生态环境复杂,给自然灾害的治理更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海啸、地震、台风等的发生频繁,因此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占各类自然灾害总经济损失约10%,可以说海洋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据国家海洋局的《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报导,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3.48亿元,死亡(含失踪)121人。从历年的海洋灾害公报和海洋统计年鉴等资料来看,我国主要海洋灾害的主要特征,如下表1所示[11]。

2.2.1.2气候变化全球性海平面升降,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气候变冷,冰盖扩展,液态水较多变为固态水,海水也因受冷而体积缩小,导致海平面下降;气候变暖,冰盖消融,固态水较多变为液态水,海水也因热而体积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12]。

2.2.2人为因素

2.2.2.1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调查: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祸患之一。海洋环境污染包括固体垃圾污染、有机物污染、石油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等。海洋环境污染造成海洋环境恶化,威胁海洋生物生存,造成海洋生态系统极不稳定。其中,大面积的石油泄漏严重威胁着海洋生物多样性[13]。

2.2.2.2过度捕捞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类对海洋科学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渔民捕鱼的速度大大超过海洋的天然补给能力,造成鱼类种群、鱼类数量大量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威胁。目前,我国每年鱼类总量减少1%。

2.2.2.3外来水生生物入侵外来水生生物入侵与土著生物争夺有限的生存繁育空间,不仅影响土著生物的生存,还威胁着海洋环境安全。外来入侵的水生生物往往孤立于新驻地生物链之外,没有竞争天敌,可以迅速发展成为新驻地的优势种群,造成新驻地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破坏,如福寿螺、凤眼莲等。同时,外来水生生物入侵还可能造成转基因生物风险,严重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14]。20世纪90年代年起,我国不慎从台湾等虾病流行海域引进了带病毒的苗种,导致对虾病害大规模流行,造成土著物种遗传污染[15]。

2.2.2.4人口趋海移动人口趋海移动造成海洋环境压力,威胁海洋生态安全。沿海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更适合人类居住生存及发展经济。调查表明:离海岸100公里的沿海区域挤着全球60%的人口。在人口过千万的16个大城市中,有13个是沿海城市,每天大约有3600人在向沿海地区移动。由此可见,人口趋海移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大量人口趋海移动必然造成沿海地区生存空间不足、沿海地区海洋环境污染加重及其他海洋生态环境问题[16]。

2.2.3制度因素

2.2.3.1法律制度保障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最主要的是《海洋环境保护法》,但是严峻的海洋生态状况表明:《海洋环境保护法》这一基本法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在防治海洋渔业污染方面迟迟未出台具体规定;在法律主体规定方面欠缺科研机构的设置规定,对行政管理协调规定不力;在法律制度方面未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循环利用制度、生态恢复制度、许可证制度等共有制度;在法律责任方面未健全责任体系[17]。

2.2.3.2组织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实行分散型海洋生态管理体制。各部门间职责分散,相互之间难以协调,这给我国海洋生态保护政策执行及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障碍[18]。

2.2.3.3财政支持当前,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治理财政支持不足,缺乏相关资金投入,造成相关海洋生态科技治理技术滞后,严重影响我国海洋环境质量[19]。

2.2.4技术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海洋环境保护投入基础性研究,取得了初步的科技进步,这对我国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海洋水域生态环境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命脉,但是由于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性科学研究长期投入不足,使得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压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许多问题已严重制约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海洋环境保护基础性研究薄弱;第二,许多严重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性环境保护技术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3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的对策建议

针对近年来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导致的种种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海洋资源进行管理,对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加以维护及治理,以实现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3.1加强海洋生态道德建设

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协调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的发展,不顾海洋天然补给力,将人类与海洋对立起来,严重阻碍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淡化人类主体意识,变征服海洋为人与海洋协调共存发展,自觉按照海洋生态规律调整人类开发行为,加强海洋生态道德建设,让人们在尊重海洋、保护海洋的前提下发展海洋经济。

3.2加大海洋环保资金投入

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系统破坏是一项公益事业,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因此,各个沿海地区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将海洋环境保护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以政府拨款为主,建立海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同时建立灵活筹集机制,开辟其他筹资渠道。此外,沿海地区政府还可以积极争取海洋油污染防备基金、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或亚洲开发银行的援助。

3.3完善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功能区划

3.3.1加强海洋生态区划为进一步增强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的宏观管理,国家海洋局及各级地方性海洋管理部门应该在主体功能区划及海洋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划定海洋功能区,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实施分区和分类的调控措施,确定不同海洋生态区域主导作用、海洋环境质量目标及海洋生态保护措施,实现以生态功能和环境容量为基础构建的海洋生态安全新格局。

3.3.2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根据海洋调查及海洋生态监测结果,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应该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的选择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河口等海洋生态系统,加快构筑管理完善、类型齐全、规模适度的海洋保护区新布局。同时建立总体规划,完善规章制度,做好海洋保护区巡护及执法,规范海洋开发项目,推进海洋保护区的升级。

3.4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各级沿海地区政府应该在提高海洋开发整体效益的前提下,加强海洋管理基础建设及海洋保护区基础建设,特别是建设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建立海洋生态监控区,开展高时空、高频率的海洋生态监测,及时掌控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调整、控制海洋资源开发强度,保证海洋生态系统天然补给力及自然修复功能。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布设站位,适当加密,对入海排污口监测要增加频次,扩大覆盖面;对入海排污口开展普查,对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入海排污口要有重点监测站,定时定点监测,及早发现海洋灾害,有效做好海洋防灾减灾,积极开展海洋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对主要河流入海口实施实时在线自动监测。

3.5建立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我国海洋灾害具有发生频繁、破坏性大、不可预测等特点,因此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对保护海洋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国家要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加大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在整个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体系中,观测是基础,预报是手段,减灾是目的,是整个工作的落脚点,健全海洋防灾减灾救灾业务体系尤其重要。构建海洋防灾减灾救灾业务体系,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实施灾前工程防御;第二,强化应灾预警响应;第三,推动灾中调查统计;第四,参与救灾体系建设;第五,开展灾后损失评估[20]。

3.6加强法治建设

3.6.1修订有关法律

3.6.1.1修订宪法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内容加入《宪法》修订中,充实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海洋环境保护相关内容。

3.6.1.2修订《刑法》加强海洋生态安全犯罪的处罚力度,补充海洋生态安全犯罪的具体内容、量刑标准。

3.6.1.3修订《环境保护基本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海洋生态保护的具体概念、目的、方法、原则、制度等相关内容,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方针政策、体制、机制、制度提出统一化、规范性的要求[21]。

3.6.2完善各种单项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第一,通过法律实施细则、法规等形式进一步明确和细分《渔业法》、《海洋法》、《矿产资源法》、《税法》中与海洋生态保护相关的规定;第二,加快海岸带管理立法。明确海岸带的定义、范围、海岸带开发利用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尽快出台海岸带管理相关的法律;第三,加快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立法。生物多样性安全必须被视为一个整体元素的生态安全[22]。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应该对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制定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和保护规范、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海洋自然保留区等方面加以规范。

3.7加强国际协作

开发和保护海洋需要协调各沿海国家关系、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海洋生态安全应当从全人类共同安全的高度出发,建立国际间有关海洋生态安全与冲突的预防机制;互相交换有益国家海洋生态安全的情报与信息。加强国际间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争取国际资金,防治、监控影响全球海洋生态安全的污染源。在不侵犯国家主权的原则下,协调好各个国家对重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海洋资源利用合理化、有序性及适度性,防止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新的重大破坏。

参考文献:

[1]officeofFederalRegister.“oceanDumpingFinalRevisionofRegulationsandCriteria"[J].FederalRegister,Jan.11,1977.section227

[2]丁德文,徐惠民,丁永生等.关于“国家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5(10):64

[3]张素君.海洋生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2009:17-18

[4]张珞平,洪华生,陈伟琪,等.海洋环境安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点[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255-256

[5]杨家栋,秦兴方.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4

[6]wanGH.m.etal.assessmentoftheecologicalSecurityinthethreeGorgesReservoirareabyUsingtheecologicalFootprintmethod[J].Journalofmountainscience,2012,9:892

[7]韩鹏磊.海洋的环境保护[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13

[8]中国天气网.研究称受热膨胀是海平面上升的主因[eB/oL].weather.com.cn/static/html/article/20090421/30030.shtml,2009-04-21

[9]国家海洋局.201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概述[eB/oL].soa.gov.cn/zwgk/hygb/zghpmgb/2013nzghpmgb_2304/201403/t20140314_30888.html.2014-03-14

[10]兰冬东,马明辉,梁斌,许妍,于春艳,鲍晨光.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面临的形势与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2):61

[11]沈文周.中国近海空间地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375

[12]刘晨,伍丽萍.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1996,15(2):51

[13]LiUJ.Y..problemsofmarine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CompensationsofoilSpillinChina[J].ChineseJournalof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9,7:11

[14]LiX.F.,ZHanGY.H.,ZHanGH.Y.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regionalecologicalsecurityforlanduse:acasestudyofYanchiCounty[J].ningxiaprovinceecologicaleconomy.2008,4:428

[15]武泽雷,裴永华,高荣,武胜来.保护土著水生物维护湖泊水生态环境安全[J].河北渔业,2013(8):61-62

[16]刘中民,张德民.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1

[17]田其云.海洋生态法体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18]杨振姣,曾庆丽.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政策体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71

[19]atHanaSa,VoHieSF,GHeRSiF,etal.Guidelinesforfinancingprotectedareasineastasia[J].iUCn,Gland,SwitzerlandandCambridge,2001

[20]王峰.以需求为牵引推动海洋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n].中国海洋报,2014年5月12日:a1

海洋生态安全篇2

【关键词】GiS;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

【abstract】inordertoprovidedecisionaidsforgovernmentdepartmentsoffisheryproductionsafety;issuemarineenvironmentalforecastinganddisastersweatherwarningtopersonnelandequipmentengagedinseafarming,navigationandmarinefishing;effectivelyreducetheeconomiclossesandcasualtiesduringmarinefisheryproduction;promotethehealthydevelopmentofnationalmarinefisheryproduction;GiS,marinewarningandforecastingandfishermendynamicpositioningbasedconstructionofenvironmentsafeguardservicesystemformarinefisheryproductionwasconductedaccordingtothesituationofmarinefisheryproductionsafetyinJiangsuprovince.

【Keywords】GiS;marinefishery;productionsafety;environmentsafeguardsservicesystem

0引言

江苏省地处中国沿海中部,北靠山东,南依浙江、上海,西枕安徽,长江穿省而过,东临黄海,大陆岸线长达954km,拥有多达3.75×104km2的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域面积的37%,面积达7.0×105hm2的广阔辐射沙脊群分布于沿海中部,同时还拥有着面积达1.54×105km2长江口、吕泗、大沙、海州湾四大著名海洋渔场。江苏海洋渔业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物产丰腴。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海洋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海洋渔业产业充分依托资源、经济和科技文化优势,大力实施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振兴全省海洋经济、致富沿海渔民的重要产业之一。

江苏沿海滩涂地貌分布广泛、发育密集,浅海面积大,掩护条件差,极易受到灾害性海浪、潮灾等海洋灾害的侵袭。因海洋灾害造成的涉海渔民伤亡事故屡屡发生,2003年9月26日9名紫菜养殖工人因潮水突涨撤离不及时而遇难,2007年“4・15如东海难”更是因风大浪急造成19位渔民遇难的惨剧,2010年全省海洋渔业因海难事故造成13艘船只沉损、53人遇难,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蒙受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全省海洋渔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建设江苏省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实现渔船动态监管信息和海洋预警报信息平台叠加,为海洋渔业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和决策支撑,对于促进全省海洋渔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系统设计

1.1总体设计

1.1.1总体框架

以保障渔业生产安全为导向,以海洋预报服务于渔业生产为主线,以数据资源为基础,在应用支撑平台的支持下,通过渔船实时定位、海洋专题预警报、通信网络等技术[1],建立覆盖全省海域重点渔区的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实现在现有海洋预报基础上拓展和深化服务,面向渔区、渔港和渔民,制作直接服务于渔业生产安全的各类海洋环境专题服务产品,实时发送至广大海上作业渔船和渔民手中,全面提升渔业生产安全的环境保障能力[2]。

1.1.2技术路线

系统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架构方式进行建设。具体技术路线如下:

1)分布式体系结构。本系统采用基于消息中间件和webService的分布式体系结构来进行设计,所有的业务逻辑都封装在webService服务里面,主要的数据通信通过消息中间件来实现。

2)可持续可扩展体系结构。建立可持续可扩展体系结构,采用业界标准的webService的方式提供对外接口,其开放性、标准性和跨平台特性充分保证了本系统具有灵活而强大的可扩展性。

3)Soa架构,统一管理。本系统采用先进的Soa体系,既便于项目各子系统或功能模块的独立开发和关联整合,又为内部信息资源整合和统一管理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基础。

4).net技术体系结构。本系统建设主要是基于.net技术思想,选择业界领先的、性能稳定的应用服务器和门户中间件产品,建立以应用服务器为中心的四层或多层的体系结构,实现系统数据逻辑、业务逻辑、应用逻辑和表现逻辑的分离,这既保证了系统扩展性,也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2建设内容

1.2.1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的基本要求按照《全国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建设技术规范》规定的数据库设计原则、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方案、数据转存等设计规范进行建设[3]。

本系统采用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相同的数据库结构,建设系统所需要的综合数据库,包括预警报产品信息、渔船信息、基础地理信息等内容,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区预报中心互为备份。数据库具体内容如下:

预警报产品信息:包括国家、海区、省级预报机构制作的各类预警报产品。

渔船信息:包括渔船的编号、船籍等基本信息和渔船的定位时间、经纬度、船向、航速等动态船位信息,资料与国家中心、海区中心进行互动共享。

基础地理信息:包括沿海岸线、岛屿、水深、渔区、渔场、禁渔线、重点渔港、避风锚地等基础数据。

1.2.2海洋预警报产品制作与推送

基于GiS可视化技术,实现全省近海海域基于渔区网格的精细化风、浪、潮汐、风暴潮等海洋预警报产品的制作,并提供不同使用类型的模板,通过网络传输软件标准接口,推送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东海预报中心的产品数据库中,实现预警报产品数据的资源共享。

1.2.3海洋预警报产品

根据全省各渔区的海面风、浪、风暴潮预警报产品和江苏省的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管理需要,对在危险区域附近作业的渔船加以筛选,制作相关的对策建议服务信息,依托已有海洋渔船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的通信渠道,将相关的预警报和对策建议服务信息发送给渔船,并统计预警报产品发送情况。

1.2.4海洋预警报显示子系统

基于GiS、遥感、数据库、网络通讯等技术,采用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相同的集成显示界面,将渔船动态船位、海洋预警报产品和台风信息叠加显示在电子海图上,实现渔船船位监控、预警报影响分析等功能。

1.2.5数据传输软件开发

根据现有海洋渔船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和海洋预警报数据库特点,开发系统所需的数据传输软件,根据统一的格式标准和协议,将船舶资料、动态船位、船舶报警信息、预警报产品等信息按照系统所需的数据标准传输至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东海预报中心,实现船舶基础信息同步、动态数据传输、动态历史数据获取、预警报产品、调取船位、短信息下发等。

1.2.6系统运行监控

对整个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的运行管理和软硬件运行状态进行管理,实现用户管理、网络状态监控、数据传输监控、服务器运行监控等功能。

1.2.7系统标准规范和接口标准

以全国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部级别系统集成框架方案和建设标准规范为基础,基于系统叠加和数据双向传输交换需求,结合江苏省现有海洋渔船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数据传输方式和安全管理等的实际情况,完善形成江苏省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建设标准规范。

1.3关键技术应用

1.3.1分布式的数据保障中心建设

本系统综合数据库的结构设计涉及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数据、东海区预报数据的共享问题。因此,在数据库结构的设计上,将“标准化”与“实用性”相结合[4],既符合标准,又满足应用。针对重点数据信息来源,在全国重点城市部署公共海洋气象保障服务数据中心。当系统在灾害性天气链路连接出现问题时,系统会自动识别问题,切换线路到最近的数据保障中心,保证了数据的来源。

1.3.2在相同库表基础上建立对照表

为了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东海预报中心的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根据《全国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建设技术规范》规定数据库设计原则、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方案等设计规范对本系统的数据库表结构进行建设,在相同库表基础上建立对照表,以便于数据之间的共享。

1.3.3统一标准、数据处理

针对电子海图、海洋预报产品地图数据投影、坐标系不同的问题,对全部地理信息数据制定统一的地图标准,使用wGS-84空间坐标系,地图投影选择mecator(代码900913),此标准是与当前主流的地理信息源――谷歌数据相一致,是符合绝大多数GiS平台的标准。

1.4技术创新点

1)利用GiS技术,实现在海洋渔业生产安全保障系统中数值预报产品的修正预报。海洋数值预报产品修正预报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的方式对海洋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修正的技术。人工修正技术在其他方面也有初步的应用,但是将它结合到海洋渔业生产安全保障系统应用中来还属首次。

2)多节点数据同步分发。在数据传输方面基于Ftp文件传输协议,中间件以Ftp服务器为基础,以源文件目录为基点,通过中间件对分析进行分布,当文件被分发到所有的节点后,才会清楚源文件,并对数据文件进行二次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3)异常处理及日志机制。在整个中间件的异常处理上,都采用了try…catch…方式进行处理。在程序出现异常时,对异常进行有效的处理,日志系统会将抛出的异常信息记录到文件中以供查询,并保证程序继续执行。中间件的日志系统由日志类提供,该类提供了多个日志记录方法,同时为了使中间件在多线程情况下对日志文件的稳定访问,提供了文件锁机制,以保证一个日志文件在同一个时刻只有一个进程对其访问。

4)插件式通用框架(plugin)。中间件基于.net开发,以winForm的方式进行展现。ServiceBase是整个中间件插件系统的基础,其中包括了插件注册、插件管理、插件的启动、停止等,插件式框架的应用提高了中间件的开发效率,增加了中间件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2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1)有效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渔船突发灾害事件往往猝不及防,甚至威胁生命;充分利用海洋预警报技术、渔船动态定位技术等技术,为渔船突发灾害事件提供海上搜救环境保障和指挥辅助决策信息。

2)保障海洋渔业生产安全,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沿海地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通过本系统的执行,将进一步保障海洋渔业的安全生产,减少沿海经济损失,促进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本系统依据《全国海洋渔业生产安全保障服务系统集成框架方案和建设标准规范》,兼顾本省海洋渔船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特征及运行情况,完善形成系统集成框架方案及建设标准规范。建设预警报产品制作与和海洋预警报产品集成显示两个功能子系统,叠加形成“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软件平台;开发中间件(数据传输软件),实现全省渔船基本信息、动态船位信息、海洋预警报产品等数据的双向传输;在省预报部门开展系统运行所需软硬件和网络通信平台建设工作,满足两方部署、互联互通、同步运转需求,顺利完成省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专题服务系统建设,为海洋渔船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海洋预警报信息,充分保证渔船和渔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对于短期而言,为保障渔民安全起了重要作用;对于长期发展而言,能够带动海洋渔业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建设好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为渔业生产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不仅是国家海洋局当前一段时间内重中之重的工作,也是我省自身做好工作职责,优化“海+渔”模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夏文海.北斗卫星在浙江省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海洋信息,2009,28(4):5-8.

[2]陈云清.关于渔业安全生产问题的思考[J].安全与健康,2013,13(2):32-33.

海洋生态安全篇3

一、我国海洋建设基本情况分析

海洋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但比例不足,结构失调。从海洋局的统计数据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海洋经济总量每年都保持较大的增长幅度:至2012年,我国的海洋经济总量达到50087亿元。虽说总量不小,但它占我国经济总量的比例却很小,2012年的比例是9.6%,到2015年的目标也才是10%。相比海洋强国而言,这个比例实在太小。此外,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偏少,多来源于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等。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3%、45.9%和48.8%。这种格局不利于海洋强国的实现,因此,必须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开发有所作为,但规模和程度还远不够。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进程逐渐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海洋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随着海洋油气业的快速发展,海洋石油产量日益增多,2010年海洋油气当量已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原油增量的重要来源。第二,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取得重要进展。继1999年获得夏威夷东南方7.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多金属结核调查“区域”之后,2011年又在印度洋西南部获得了1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近年来我国在东海和南海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也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海洋资源、能源开发的技术日渐成熟。在潮汐能、波浪能等新能源方面的开发技术已基本成熟、日趋完备,并积累了丰富的建站经验,海洋生物基因技术也获得较大进展,在过去十多年中,有超过6500种新药物从海洋生物中产生,海水淡化技术也已成熟,在沿海一些严重缺水城市水资源问题的解决中发挥出明显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还很有限,深度和广度也都不够,总体大约落后10~15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近海油气探明储量仅占资源量的1%,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近海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同时外海渔业资源又利用不足;可养殖滩涂利用率不足60%,宜盐土地和滩涂利用率只有45%,15米水深以内浅海利用率不到2%;海水和海洋能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较低;南沙群岛附近深海区油气开采不足,国外油井已达上千座,而我国却一座也没有,等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海洋战略资源开发面临的突出问题。

海洋科技有所突破,但离发达国家仍有一定距离。近年来,我国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再生能源实验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海水资源利用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以及海洋装备制造上取得较大突破。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海洋科技水平相比,我国仍有着较大差距。譬如,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达到了80%左右,而我国只有30%多;我国在海洋调查科研、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预报和信息服务、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和海洋农牧化等领域,还都需要大批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在海洋工业科技方面,尤其是在特殊船舶、材料、设备的制造上,我国存在技术瓶颈。可以说,我国在海洋科技队伍、科学研究领域、海洋技术发展结构以及海洋科技产业化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待完善和提高。只有提高海洋科学技术水平,才能走出薄弱,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海洋生态环境有所恶化,引起国家高度重视。虽说《海洋环境保护法》已施行多年,但状况好转并不明显。目前,污染和损害我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陆源污染物、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人工倾倒废物污染以及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渔民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致使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等等。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较轻。据统计,我沿海各种类型的主要污染源有200多处,黄渤海沿岸有100多处,东海、南海沿岸100处左右。

海上安全总体稳定,但不确定因素增多。与周边国家海上争端和摩擦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我海上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和平发展需要良好的安全环境,特别是对于海上方向的安全。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清醒认识面临的主要海上安全威胁:国家尚未完全统一,领土有被割裂的严重危险;国家海上武装力量,特别是海军的正常活动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军事安全利益受到侵害;随着国家经济日益向全球化方向发展,海洋运输、海洋生产和海洋环境面临着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安全威胁。随着美国亚太战略的逐步调整,针对海洋权益争端,美国在背后的推波助澜角色会更加明显,有关国家联手对我的态势也日益明显,地区安全环境中的对抗因素上升;随着海洋环境的变化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各国也在从关注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向深海、国际海底和极地延伸。各国为维护和拓展海洋权益的力度将会加大,其海军为谋求海上发展优势而引发的军备竞赛也将更为激烈。

二、关于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

切实扩大海洋开发规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鉴于我国海洋目前的开发状况,需要抓紧时间扩大规模,优化结构。首先,加强深海资源开发能力,脱掉深海区零油井的帽子。从目前形势来看,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洋油气、海洋生物以及海底矿产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海上维权斗争的形势和深海开发能力的不足。当务之急,必须加快提高深海开发能力,及时把握形势,在国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下,尽快推动我国对争议海域以油气为主的海洋资源的开发活动。其次,拓展国际海域与极地科学考察活动。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各国关注的重点向国际海底、北极和南极延伸。我国也应该在此方向有所作为,以免因他国的蓝色圈地运动而影响我国的利益。再次,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多个蓝色经济带,应充分加以利用。可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建立资源利用节约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海洋工业基地。再以工业为基础,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拓展开发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我们还应提升海洋调查评价能力,注重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而言,在2020年前后,我国应将探测海区从西太平洋扩展至印度洋、南北极;在南沙地区有能力开采油气矿产资源;在海洋生物新资源利用上取得新突破;海洋工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努力实现2020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

持续扶持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发展动能。要想实现海洋强国,科技进步必不可少,它是发展的引擎,前进的动力。真正的海洋强国应当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很强、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较高的国家。对以海洋强国为目标的我国而言,应从以往依靠扩大海洋资源开发,转为依靠技术进步,以技术创新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有:一是推进海洋科技开发。尤其是对科技薄弱点进行攻关研究,减少核心设备或技术对国外的依赖程度。二是加大海洋科技经费投入。鼓励相关机构进行海洋科研,扶持重大海洋项目的立项、研究与投产运用。三是构建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经费投入为支撑,努力形成由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海洋业务专业人才、海洋科技产业人才及海洋科技管理人才相结合的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完善、以高级科技人才为主力军的高素质海洋科技队伍,保证未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具备强有力的海洋科技支撑。

有效开展海洋生态维护,确保海洋环境美好。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构建美丽海洋。美丽海洋的前提是陆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海洋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海洋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建立。要想实现海洋强国,必须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切实开展保护工作。第一,健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导机制,设置行使有效的海洋环境科研机构和监测机构,积极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对我沿海及重点港湾的污染调查监测工作,为控制和治理海洋污染提供科学依据。第二,确立正确的海洋开发政策,避免过度开发或不科学的海洋工程建设。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谋发展,坚持集约用海,科学用海、生态用海。第三,设置一整套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主要是抓好污染源的管理,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高生态风险的工业项目用海,减少海洋开发对近岸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冲击。第四,制定和健全必要的法制和规章制度,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有效落实。第五,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净化污染,应对自然灾害的破坏,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显著增强海洋管控能力,保障海洋秩序井然。海洋管控能力是衡量海洋国家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强化综合管理海洋、控制海洋的能力。我国目前面临的复杂而多样的海上威胁,也亟待国家拥有强大的海洋管控能力去解决、去应对。基于目前规划,至2020年,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应趋于完善,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快速应对、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并且,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推进海洋强国事业,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增强海上实力,提高海上竞争力。海上实力是海上一切活动的支撑和安全保障,实力强则具有更多优势,拥有更多话语权,可更多地达成自己的意图。二是要健全海上执法体制,提高有效监管、监视监测和维权执法能力。目前,国家海洋局已经重组,海上执法力量也趋于统一,但体制调整是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做好衔接和融合,真正做到执法体制统一、高效。三是要完善海洋法律法规,弥补海洋综合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的空白和滞后。在我周边,已有多个国家出台海洋法律,为侵占我国海洋权益披上了“合法外衣”,去年越南海洋法的颁布则再一次刺痛我们的神经。我们也应加大对海洋法律的研究,早日出台海洋基本法,为海上维权执法提供依据和法理支撑。四是要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对我国来说,需要准确把握国际海洋秩序发展形势,提高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和海洋事务磋商能力,譬如深入参与海洋环保、海底资源开发、渔业资源管理、海事与救助等涉海国际公约、条约、规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海洋生态安全篇4

近几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安全,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有力推进了我市海洋与渔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0__年全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28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1.04万吨。渔业总产值16.7亿元。工副业产值8.28亿元,其中水产品加工产量7.4万吨,同比增长5.71%,产值7.62亿元,同比增长8.1%,出口创汇6300万美元,同比增长3.85%,渔村人均年纯收入达1.6万元。总结近年来我市海洋与渔业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产加工业异军突起“十五”期间,总建筑面积65万m2,占地400亩的水产加工园区已基本建成,全市拥有水产加工企业40余家,冷库30座,年加工产量7.6万余吨,销售额(产值)7.5亿元,创汇额突破6,000万美元,占温州全市总量的40%强。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其中部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百龙工程”企业4家,温州市级龙头企业8家,瑞安市级龙头企业15家;年加工产值逾亿元3家,5,000万以上9家;8家企业获自营出口权,并通过了欧盟、美国等卫生检查与国际食品注册。全市水产加工产品四大类(冻品、干制品、腌制品、休闲食品)200多个品种,已正式注册产品商标20余个,其中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华盛“大三元”牌虾皮,全省水产品仅2家)、省级著名商标3个、省名牌产品4个、市级名牌农产品5个。连续6年保持加工企业数量、冷藏能力、加工产值、出口创汇等4项温州市第一。华盛“渔加1号”大型海上水产干制品加工船在国内乃至亚太地区均属首创。20__年底,我市被命名为“中国水产品特色加工之乡”。

(二)水产养殖业提档升级我市现有水产养殖面积约4.1万亩。其中集海水养殖面积2.36万亩,淡水养殖面积1.74万亩。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养殖基地5个,总面积0.5万亩。其中省级以上2个,面积0.2万亩,新增养殖品种10多种,通过对旧虾塘的全面改造,现代养殖园区已初露端倪,对虾高位池循环水精养鱼虾新模式已初见成效,水产养殖业发展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养殖证制度,使水产养殖业走上有序发展的轨道。目前全市渔业经济合作社发展到11家,联系养民260多户。

(三)休闲渔业方兴未艾“十五”期间,根据区位和资源优势,我市以港、河、岛、溪为据点,以海岸带为重点,近海、岛屿并重,先后建立或完善了铜盘山、林垟、桐溪、阁巷、上望等休闲渔业基地,许多新颖休闲项目深受游客欢迎。全市从事休闲渔业企业20余家,从业人员500余人,年收入2,000多万元。

(四)科技兴海初见成效“十五”期间,全市开展科技兴海项目10多项,先后完成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软课题4项。海洋微冻保鲜与船用节能器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海洋捕捞业的经济效益。美拉德反应和微囊生物工程食品工艺的引进开发及深海抗风浪网箱等高新技术的引进开发成功,大大提高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含量。海洋捕捞方面,先后引进卫星导航、电子海图、彩色鱼探器等技术设备;海水养殖方面,引进了国外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开展了鲍鱼工厂化养殖;水产加工方面,建立了万吨级冷库,实行全自动智能化调控,并引进国外先进加工流水线和新技术。我市水产可工企业近几年纷纷与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水产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省水产科研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进行科技联姻,组建企业研发中心。华盛、华忠等企业聘请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水产加工专家,瞄准国际市场,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创汇能力。目前全市已有5家(华盛、华忠、眯眼、香海、顶味)水产加工企业被省科技厅命名为科技型企业,分别承担了省、市科技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10多个,有的还获得创新奖、进步奖。华盛水产加工厂投资3200万元率先兴建了温州市首座万吨冷库,冷库实行自动化电脑程控操作,冷藏的温湿度进入计算机程序。瑞安水产加工园区被命名为浙江省“科技兴海”海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

(五)渔业执法管理体系日臻完善“十五”期间,全市渔业执法机构不断健全与完善,20__年组建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和渔业办证中心,实现海监、渔政、港督、船检等合署办公和综合执法。在执行伏季休渔新制度、保护海洋与渔业资源、依法查处水域污染事件、保护渔民合法权益与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荣获全国“伏休”管理先进集体、全国船管文明执法单位、东海区渔政管理先进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0多项。

瑞安渔业经济在由生产型向管理型,经验型向科技型,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的道路上,正朝着产业规模化,生产可持续化的方向迈进。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当前,我市海洋与渔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渔业水域污染日趋严重。我市海洋经济在连续保持20多年高速发展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景观破坏、海岸侵蚀、港湾淤积、近岸低洼地区盐渍化、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围垦造成的海岸平直化等等,这些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北几、北龙海域每年发生大面积赤潮,渔业水域污染事故不断增加。违法用海、海洋倾废现象普遍存在,海洋监察联合执法难度较大。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较低我市渔业产业结构调整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经营规模较小,产业化链条较短,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外向型渔业相对薄弱,防范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市第一产业即渔业占的比重仍然偏大,海洋社会劳动者主要集中在这个领域,海洋工业相对薄弱。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海洋开发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海洋与渔业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海洋第一产业(海洋养殖和捕捞业)所占比例将大幅度下降,海洋第二产业(海洋油气业、海盐业和滨海砂矿业)所占比例在有一定幅度提高之后将保持相对稳定,而海洋第三产业(海洋

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所占比例将会大幅度上升。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三)综合管理体制,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海洋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是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而又密切相关的地球生态系统。因此,海上开发活动必然涉及众多部门,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随着新世纪世界各国对海洋的日益重视,强化对海洋的综合协调管理,已经成为国际大趋势。我市要努力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力求实现海洋管理机制由行业分散型向综合协调型转变。

(四)渔业发展受到瓶颈制约。受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和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的双重影响,我市传统渔场丧失了30%,大批渔船退回近海渔场作业,船多鱼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受国际形势、市场供求关系及产业化程度不高等影响,水产品相对价格持续低位,渔业生产成本则持续上扬,渔民增收难度加大。加上围垦工程的启动,将减少海水养殖面积近万亩。渔业经济效益逐渐下降,渔业经济发展步伐逐渐放缓。

(五)渔港建设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现有港口功能在物流和信息化服务、大规模工业港区开发以及港城互动发展等方面,与先进地区港口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渔港是沿海地区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沿海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拥有渔船数量多,自然避风条件极差,避风锚地分散在飞云江沿岸及江中10多个点上,管理难度很大。

三、建议与对策

海洋与渔业经济是资源型经济、高技术经济、开放型经济、综合性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在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把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促进我市海洋与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海洋与渔业经济的规模、效益全面达到《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瑞安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入《瑞安市“十一五”渔业发展规划》目标。

发展思路:围绕建设“海上瑞安”,加快沿海产业带、造船工业基地和铜盘岛特别保护区等相关工作。重点发展“四大渔业”(特色渔业、休闲渔业、生态渔业、创汇渔业),大力培育“五大体系”(安全质量、市场营销、后方配套、渔业执法、苗种繁育),突出抓好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确保我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总体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确保渔业资源合理利用,技术含量明显提高,综合管理依法规范。至20__年,全市捕捞、养殖产值比由目前的81:19调整为76:24,渔业一、二、三产业结构由目前的54:42:4调整为41:54:5,水产品商品率95%以上,保证水产品食品安全;全市渔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机械化操作、产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格局,渔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渔港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的完善。

总体布局按照我市“十一五”渔业发展总体目标要求,全市渔业产业布局将围绕“稳定一产、主攻二产与三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完善配套、适度超前”的思路,根据区位和资源优势,形成“一区、两岛、三基地、四中心”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区”指东山埠渔港经济区;“二岛”指以北麂、北龙两大列岛为据点建立的外向型海洋捕捞基地;“三基地”包括:一是东部围塘滩涂特色养殖基地(包括阁港、上望、莘塍、董田、汀田、塘下等围塘滩涂养殖区);二是西部山塘水库稻田养殖生产基地(包括林溪、湖岭、陶山、高楼等乡镇的中小型水库和山区稻田养殖基地);三是海岛与平原休闲渔业基地(包括“双北”列岛与铜盘山岛及内陆林垟、桐溪、马屿平原水网垂钓休闲基地)。“四大中心”包括:一是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中心;二是海上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三是水产养殖苗种繁育中心;四是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和水产品安全检测中心等。

当前,最主要的是要下大气力推进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海洋环境保护要由污染防治型向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型转变。海洋环境问题可分为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两大类。这两大类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海洋环境保护,既要重视污染防治,又要重视生态建设。当前,一是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海洋环境保护技术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提倡清洁生产。二是要不断完善保护海洋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监视和执法管理,重点监控陆源污染物排海,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三是要抓紧制定并实飞云江口、铜盘岛等重点海域的综合整治方案。完善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重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四是要逐步建立海洋环境宏观调控机制,实施生态环境分类管理制度。对各类典型珍稀的海洋生态区域实行严格保护与生态涵养相结合的环境政策,对脆弱敏感的海洋生态区域实行限制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环境政策,对已受损破坏的海洋生态环境实施生态建设与综合整治相结合的环境政策,对全海域的生态环境实行综合管理与协调开发相结合的环境政策。力争到2020年,使我市海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遏制,重点河口、海湾环境质量得以根本好转,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陆源污染物入海量、赤潮等环境灾害明显减少。

(二)海洋产值的增长要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目前,我市一些新兴海洋产业正逐步进入社会经济活动的主战场。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应本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扩大规模,快速发展”的原则,稳定发展海洋第一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实现海洋产业群的不断增殖扩大。“十一五”期间,要不断促进海洋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重点发展海洋油气、水产、交通、旅游;积极发展海洋药物、海水利用、海洋监测服务;努力发展海底采矿、海洋能利用,提高海洋高新技术的科技含量。海洋产值的增长将逐步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加大地方配套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将每年的50万元水产加工专项扶持资金提高到200万元,强化水产加工企业技改、打造龙头、争创品牌、引进人才等措施,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逐步提高我市水产加工业的综合实力

(三)海洋管理机制要由行业

分散型向综合协调型转变。政府应在现有的海经办的基础上建立海洋管理委员会,整合各涉海部门的力量,形成相对集中管理和联合执法的机制。首先,各涉海的行业和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海洋”观念和全国海洋经济“一盘棋”的思想,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部署任务;第二,严格按照《瑞安市海洋功能区划》和《瑞安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合理使用海域,统筹开发利用,科学布局产业,从根本上扭转海洋开发活动中的“无序、无度、无偿”现象;第三,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相互支持,有机配合,建立良好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改变掠夺式的资源开发行为,管好海,用好海;第四,建立涉海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和信息平台,及时通报开发活动,定期交流管理经验,综合协调,各司其职,形成共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第五,加强对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的指导,通过政策、规章等手段,规范、引导、协调地方各类海洋开发活动步入科学、有序的轨道。

(四)渔业经济要由过度捕捞向多种方式养殖转变。海洋捕捞是高投入、高风险产业,一艘钢质渔轮需要投入60-100万元(新建需115万元左右)。同时过度的捕捞对渔业资源破坏很大,为此,国家专门出出台了禁渔期政策和“双控”政策。目的是通过政策调控引导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产养殖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渔(养)民的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积极引进新品种,创新养殖方式,水产养殖业逐步实现由粗放型养殖向集约型养殖的转变。全市现有养殖面积约5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7000亩,淡水养殖面积23000亩,养殖年产量1.1万吨。虽然,我市水产养殖业发展很快,产品销路也很好,但总体来看,大部分养殖还处于低水平生产,养殖设施落后,池塘标准低,养殖效益不明显,与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与乐清、永嘉等一些兄弟县市的养殖发展水平差距甚大。根据《瑞安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与《瑞安市“十一五”渔业发展规划》要求,今后几年水产养殖业的目标任务是:提高养殖业的档次和水平,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积极进行围塘标准化改造,大力发展农村低产田围塘养殖和山区稻田沟坑养殖,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目前,我市农口财政安排资金中,水产业安排的比例严重偏低,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根据省、市有关地方落实配套资金要求,以及瑞委[20__]4号文件关于“三位一体”建设的政策,每年需要养殖专项资金大约270万元,但这些年财政预算安排都不足。希望市政府能追加预算资金,推进我市渔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安全篇5

*作为我国最大的沿海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海洋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20*年,本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2816亿元。*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等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6个系统9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和海底输油、输气、输电、输水管道建设以及临海工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本市海洋工程技术和海底科学研究能力显著提高;海洋资源和环境管理以及环境监测、预报等公益服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在海洋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依法用海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依法用海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防治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工作依然繁重;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保护城市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为促进本市海洋经济发展,规范海洋开发活动和秩序,更好地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现就本市加强海洋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海域管理,依法审批海洋开发活动

(一)进一步完善本市海域使用管理配套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以下简称《海域法》)和《*市海域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市海洋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权招投标等配套制度,要抓紧制定本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开征海域使用金。

(二)严格依法审批海洋开发活动。严格执行《海域法》,依法审批用海项目。涉及海域使用的建设项目,审批前应征求海洋管理部门意见。未取得建设项目立项批文的用海项目,海洋管理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海域使用权证。填海项目自竣工之日起3个月内,海域使用权人应当凭海域使用权证向市房地资源部门提出国有土地登记申请,换发土地储备的房地产权证。海域使用审批中要征求利益相关人的意见,协调用海矛盾,解决用海纠纷。

(三)认真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在用海管理中要严格执行本市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的审核、审批要以海洋功能区划为依据,统筹安排各行业用海,优先满足港通运输用海。交通、旅游、渔业等行业规划涉及海域使用的,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沿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港口规划、湿地保护规划涉及海域使用的,应当与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

(四)建立本市海域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协调机制。环保、海洋、海事、渔业等部门依法在海洋环境保护、海上交通安全、海洋渔业资源等方面实施管理。有关部门之间要建立政务协同机制,努力提高管理效率。

(五)对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围填海和开采海砂项目,要加强规划和管理,妥善处理开发利用和湿地保护、防汛安全等的关系。围填海和海砂开采要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证,海洋管理部门在审核围填海和开采海砂项目时,应当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依据海洋功能区划进行海域使用论证。围填海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必须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房地资源部门要搞好海砂矿产资源的调查、规划和监督管理。开采海砂必须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距海岸线12海里以内的海域限制采砂,军事用海区、海底电缆管道安全保护区、航道、锚地、船舶定线制海区和重要的海洋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栖息地和洄游通道等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禁止采砂。

(六)加强对本市无居民海岛利用和保护的调查、规划和管理。市海洋管理部门要抓紧完成本市无居民海岛利用与保护情况的调查,组织编制无居民海岛利用与保护规划;市民政部门要组织编制本市无居民海岛名录,做好无居民海岛命名、更名及标志设置等工作。对设有领海基点和重要设施的佘山岛等无居民海岛要加强保护,对在无居民海岛擅自采石、挖砂、取土、毁绿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予以查处。

(七)抓紧完成海域行政勘界。市海洋管理部门要会同市民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关于勘定省县两级海域行政区域界线的要求,积极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做好本市与毗邻省的海域行政勘界工作。本市沿海区县要按要求抓紧完成海域行政区域界线的协商和协议签订工作。

二、适应生态型城市建设要求,加强海洋环境保护

(八)抓紧完成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推进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海洋环境保护是整个城市环境保护的有机组成部分,要陆海统筹协同,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市海洋管理部门要会同环保、海事、规划等部门和沿海区县抓紧完成《*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上报。将海洋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实施项目和政策措施纳入本市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确保生态型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针对新时期海洋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推进本市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九)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努力拓宽渔民就业渠道,落实渔民减船转产计划,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和引导渔民转产转业,降低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强度,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实现海洋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对现有渔港的改造、整合,加强规范化、标准化渔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规范渔船有序停泊。

要切实维护渔民的合法权益。涉海工程建设影响渔民正常捕捞作业的,要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对渔业资源造成不利影响的,要采取必要的修复补救措施。对改变渔业水域用途的,必须妥善解决失水渔民的生产、生活。

(十)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市有关部门要继续开展长江口、杭州湾的生态监测评价;市渔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中华鲟等重要水生生物种质及珍稀、濒危水生动物资源的保护,组织开展海洋渔业资源调查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工程,采取措施做好人工增殖放流,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各相关部门和区县要结合“市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继续强化对金山三岛等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做到资金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和规章制度到位。

(十一)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做好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和信息。市海洋管理部门要会同环保、渔业、港口和海事等部门,按照统一监测与行业监测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本市海洋环境监测方案,建立本市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网络。市海洋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家海洋环境监测规范和标准,组织开展本市海洋环境监测,定期评价和本市海域环境质量信息。近期,海洋环境监测的重点要放在入海排污口、滨海旅游度假区附近海域、典型海洋生态脆弱区等重要海域。其他涉海部门分别依法负责所辖水域的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并有关信息。市海洋管理部门要向市环保等部门提供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市环保部门要向市海洋管理部门提供入海河流、排污口的情况,其他相关部门应当相互提供与海洋环境监测有关的监测资料。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监测数据的资源共享率和监测信息的及时性。

(十二)加强海岸工程、海洋工程环境管理。认真做好涉海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兴建的各类涉海工程项目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法定程序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环保、海洋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海洋管理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报环保部门审查批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须经海洋管理部门核准,并报环保部门备案,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环保或海洋管理部门在核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前,必须征求海事、渔业管理部门的意见。

(十三)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在海洋自然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海滨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不得新建排污口。市环保部门在批准设置入海排污口之前,必须征求海洋、海事、渔业管理部门意见。对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定要求、污染严重的排污口要限期整改。要继续抓紧沿海地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系统管网建设,崇明三岛的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要纳入污水规划。海事、渔业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本市港口、渔业水域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海事、港口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船舶污染防治和港口污水达标排放管理,提高船舶防污设备安装率。

三、强化港口码头建设和海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保障*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十四)严格执行*港总体规划和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贯彻实施《*港口条例》,遵循科学布局、全面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港口设施建设应当符合*港总体规划和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港总体规划范围以外,不得建设任何港口设施。确因发展需要,拟在总体规划范围以外建设,或虽在范围内建设但与总体规划有较大差异的,应当组织专题论证,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同意调整总体规划后,方可办理港口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市港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和港口码头建设的监督检查,优先保证国家重要港口建设需要。

(十五)加强港口岸线管理。港口岸线利用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深水深用”原则。港口设施建设占用港口岸线的,应当办理港口岸线使用证。

(十六)加强海上交通安全管理,保障船舶、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海事、渔政和港口管理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船舶的航行、停泊和作业,继续开展“三无渔船”的专项整治;加强船舶、码头作业机构、设施和人员的资质和执业技能培训。要加强对捕捞渔船和长江口、杭州湾航道、锚地管理,对挤占港区、锚地、航道,影响军事和交通安全的非法养殖设施、捕捞设施等要限期拆除,确保船舶航行和进出港安全;对运载危险品的船舶和从事危险品作业的码头,要加强船舶航行安全和装卸作业安全的监督管理;有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强对登陆本市的国际通信光缆和输油、输气、输电、输水等管线区的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违规渔业作业等活动对海底管线的损害。

四、构建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体系,完善应对海上突发事件应急防范协同机制

(十七)继续做好赤潮综合防治和减灾工作。长江口是我国赤潮灾害的高发区。市赤潮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本市赤潮防治工作预案,协同做好综合防治工作,进一步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市海洋管理部门要加大对长江口赤潮监控区等易发海域的监视、监测,及时赤潮预警信息,一旦邻近海域发生重大或有毒赤潮,应及时向市政府和市赤潮综合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报送赤潮信息。市海洋管理部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市农贸市场贝类等海产品做好赤潮毒素检测;市经委和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海产品市场安全质量监管,负责禁止、查堵、销毁受赤潮污染的海产品,防止受赤潮毒素污染的海产品进入市场;海事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外来船舶压舱水排放的监督管理,严防外来有毒赤潮物种流入。市科技部门要有重点地对赤潮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等赤潮防治中的难点组织科技攻关。

有关部门要加强赤潮知识的普及宣传。

(十八)进一步做好海洋环境预报服务工作。市海洋管理部门要在组织开展常规性海洋环境预报服务的同时,为各级政府、防汛等部门提供风暴潮、大浪、赤潮、海啸等灾害性预报服务,通过增设岛屿观测站、潮位和海基观测点,改进提高地波雷达、卫星接收和航空遥感数据采集系统,不断完善海洋灾害预警体系,逐步提高对特定地区、特定项目以及突发性灾害的应急预报能力和水平。

(十九)积极推进海上联合执法,完善应对海上溢油等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海事、海洋、渔政等海上执法机构,要通过建立案件移交制度,相互通报情况,组织开展联合执法等,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海洋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非法占用海域、违规倾倒废弃物、损害海洋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和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海事和渔业管理部门要加强防治船舶溢油污染的监督管理,重点是要建立渔船废油收集、储存、回收处理系统。

海事、环保、渔业和海洋管理部门要建立防范船舶海上溢油和危险品泄漏、输油气管道破损、石油平台溢油等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协同机制。

五、进一步加强对海洋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海洋管理工作责任制

海洋生态安全篇6

关键词:石油泄漏;海洋污染;公民环境安全权;法律建议

中图分类号:D91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057-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但同时海洋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所谓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碍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坏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广大,面对日益严酷的海洋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如何从法律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并找寻填补漏洞、减少污染的措施,是亟须认真对待的课题。

一、石油泄漏事件概况

(一)近年来我国石油泄漏导致海域污染事件

2011年4月22日,中海油公司在渤海湾中的石油存储装备产生损毁,多座油田被迫关闭,损失严重,以其去年原油日产量约7.2万桶计算,停产油田日产量相当于整体日产量5.4%。2011年5月13日,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向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汇报,其在渤海中的南海一号钻井平台发生溢油事故。2011年6月,康菲石油中国公司的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件,造成中国渤海水域840平方公里水域污染,沿岸海产养殖户损失惨重。

(二)全球重大漏油污染海域事件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1世纪初,世界主要运油的海上路线都发生过重大的石油泄漏事件,给当地以及周边的海域、陆基沿岸等等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007年1月,俄罗斯一艘油轮遭遇狂风,最终沉没,石油泄漏近三千吨,邻近海域污染严重。2002年1月,利比里亚一艘油轮在位于西班牙周围海域遇难沉没,近七万吨石油泄漏,导致法、西、葡等国家共计数千公里海岸线遭受泄油污染,大量海鸟死亡,海洋环境受损严重。

可见,石油泄漏导致的海洋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沿海环境遭到沉重破坏,海洋生物圈遭受灭顶之灾,沿岸居民的合法权益遭受重大损失。

二、从公民环境安全权角度探析漏油污染事件

公民环境安全权是环境安全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发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石油泄漏污染环境事件的不断增多,环境安全已经成为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焦点。所谓公民环境安全权,亦即民众享有的与其生存环境足额相关的生态环境及其要素处于良性的运转过程中,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危害,适合人类居住的良好状态的权利。依据各环境安全要素客体自然物理属性及法律属性的不同,公民的环境安全权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公民环境安全合理使用权;公民环境安全知情权;公民环境安全事务参与权;公民环境安全监督、检举、控告权;公民环境安全人格权;公民环境安全损害求偿权;公民环境安全损害救济、保障权。

(一)公民环境安全权产生的认识论依据

1.可持续发展观

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持续发展理念既满足现代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不伤害将来人的环境权益。海洋环境所具备的自我净化能力,其发挥亦需要时间,原油泄漏会因为海洋生物的新陈代谢最终归于无形,但这个时间是极为长久的,给不同时代的人们都会带来相应的损伤。

2.生态契约观

洛克曾说“即使说当人们确信他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这些自然权利没有得到最高的权威的尊重时,他们有权更换它,代之以新的权威”。随着海洋环境时代之来临,其安全问题面临旷古未有之形势,加之因石油泄漏所带来的海洋环境安全问题的国际化,最终引出生态契约论。普通民众的生存环境,为人类社会所共享,亟须在全球领域内进行管制,最终带来了保护环境的国内法和国际法,它们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壮大。因此,因石油泄漏引致出来的海洋环境保护的安全问题之法律也需要更新。

3.环境正义观

环境正义的实现,以公民个体享有相因应的环境安全权为前提,同时,又将环境安全权的建构作为基础。融入环境安全法规体系框架的管控之中,每个人可以尽最大程度的表达自我的环境诉求,建构相应的、较为完善的保障法律机制。如果没有赋予每个普通民众环境安全权,就勿论实现实质意义上的环境正义。

(二)公民环境安全权产生的法理依据

1.环境安全、健康要素的共同信托理论

根据环境共同信托理论,环境安全是每一个公民组成的民众全体的共同权利来源,是公民全体的共有财产,任何个人无权对其加以支配并损伤。公民作为一个整体是就作为共有人的法律地位将之委托给国际机构、国家等实体,对其进行必要之维护保障。因此,国际机构、政府等就有义务将其及时履行并加以管理维护,公民拥有监督权利。

2.权利制约权力理论

“没有权利的驱动和指引,权力会失去源泉和方向;没有权利的制衡和约束,权力将会在其社会运行中蜕变。”公民的环境安全权以知情权、参与权、索取救济与补偿的保障性权利,负担义务之主体的履行行为,进而保障民众个体的环境安全权之真正实现。假设民众的环境安全保障权不能实现,则其相因应的环境安全之义务亦不可能有更为清晰之认知。

三、从法律维度探究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成因

1.相关法律与法规不完善

我国曾签署的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对于海洋环境保护及生态补偿方面的条约、公约计二十余份,相关方面的国内法律制定也有多部,但究其数量虽巨,依旧欠缺相因应的补充实施条款细则,形同虚设。对于石油泄漏污染的法律少之又少。

海洋生态安全篇7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是调控海洋产业部门和沿海地区海洋开发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2003年5月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中央政府制定的第一个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确定了21世纪初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海洋产业发展蓝图、海洋经济区域布局、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以及相关支持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措施。

在《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下,近年来,从中央政府到沿海地方政府,大力加速了海洋经济发展建设的步伐。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强调“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完善海洋功能区域规范海域使用秩序…・・・”。福建省委七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实现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确定的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

泉州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海岸线长达541公里,形成5个港湾,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是福建省乃至全国的重要沿海城市。针对泉州市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一些情况,为加强对泉州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合理地配置海洋资源,做好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实现泉州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泉州市政府的委托,本单位负责编制了《泉州市“十一五”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并对该规划的报批、评估论证及实施进行了全过程的跟踪,且该规划获得2008年度福建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故此将编制过程的一些做法供读者参考。

1对基础条件和开发现状要有充足的了解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是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总体策划和空间安排,是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科学合理地规划,需要各有关部门互相协调,相互促进,要求涉海有关部门将发展海洋经济融入到发展地方经济中统筹规划。也就是说,收集基础资料要翔实、准确,这需要对泉州市涉海部分的基础条件和现状应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特征、海洋水文、海洋生物、海洋环境质量、自然灾害等自然条件;泉州市下辖的13个行政区(包括金门县)的社会经济概况;规划编制之前全市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应充分理解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范畴,确立规划目标和确定项目的分布

做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首先必须充分理解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范畴。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为了发展海洋经济服务,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它包括许多产业的新兴门类。现编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纲要》的有8个产业,分别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水利用业及海洋生物医药业。区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务必应因地制宜,客观分类,切勿搪塞做作。我们在编制规划过程中,根据泉州市级海洋功能区划,结合产业特点,开发利用布局上分成8大类:港口建设、港口物流业发展、临海工业建设、滨海旅游业发展、环湾小城镇布局、海洋渔业生产、海岛开发和其他项目用海建设。

明确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范畴和分类,有利于我们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区域建设发展格局,海洋资源及开发现状、利弊条件分析。而利弊条件分析必须是客观、科学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误导我们规划目标的制定。社会经济、区域建设发展格局应将海域、海岸、陆地开发建设统筹考虑,这是我们规划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如在规划中仅注重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忽视陆域交通网的形成,由海洋交通运输业所产生的物流规模将大打折扣。又如陆域基础设施没有逐步完善,滨海旅游业势必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3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和科学规划作为支撑

编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时,不仅要根据各海域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经济社会需求,而且还须以市场为导向确定阶段性海洋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发展战略;其中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步骤、发展目标和发展布局等。根据泉州市委、市政府建设海上泉州的战略目标,把泉州定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我们在编制规划中认真听取了各级专家意见,提出四原则,即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科技兴海原则,海陆协调开发原则和海洋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统筹兼顾原则。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并举,在项目安排上要体现政府职能向政府保障、公益服务、科技支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转变。这是政府发展海洋经济规划管理改革的方向,也是我们此次编制工作中的创新性探索。

另外还要坚持备择性,首先要确认哪些是绝对不能开发的禁止区,哪些是需要封存若干年的“待定区”。在没有找到最好的开发利用方式之前,就先搁置或禁限,然后再研究哪些可以开发、哪些重点开发、如何进行开发,依照这样的规划顺序,可以把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小。如有多个项目重叠使用海域、海岸时,必须做出最佳的选择。一是区位、资源环境等条件备择性窄的项目优先于备择性宽的项目;二是优先安排地区主导产业项目,注重安排配套性项目;三是技术层次低的项目要给技术层次高的项目保留空间和发展余地;四是项目安排要有利于形成新的海洋产业群和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五是优先安排军事用海项目。

4突出环境保护主题

突出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建设:首先,以修复和改善近岸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控制入海污染物和海洋生态修复为重点,通过加强对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的治理,在规划期内,完成建设一批环保工程,包括污水处理体系、垃圾处理体系、工业污染源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农业污染整治、河道整治、海上污染整治及实行清洁生产工程等;第二,为保护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经济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以及有重大科学、文化和景观价值的海洋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系统和历史遗迹,设立海洋保护区,包括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及栖生野生动物为对象的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海底古森林和古牡蛎礁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深沪湾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以研究新生代以来的海平面变化和构造运动的晋江石圳海岸动力变质岩自然保护区;第三,在制定海岸利用和保护规划时,应协调港口、航运、围垦、养殖、防汛、排涝、旅游和临港工业等开发建设活动。严格保护深水岸线,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原则,优先保证重要港口和临港工业建设需要。加强对具有特色的海岸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严禁低滩围垦,严格保护沿海沼泽草地、芦苇湿地、红树林区等重要湿地和越冬场、回游场、产卵场等天然水产种群重要活动场所;第四,在海岛资源保护方面要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分类推进,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资源。

5以“和谐海洋”为主题制定海洋综合管理政策

海洋生态安全篇8

评猜中国海洋战略,妄指我“言行不一”

《报告》认为,目前中国虽然还没有完整的海洋战略,但海洋问题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增大。除东海、南海领土争端外,在经济和安全上,中国也愈发依赖海洋。海洋资源利用、海外利益拓展、海运通道安全等经济因素,军事部署等安全因素均使中国对“海洋重视的姿态已明显化”。《报告》分析,“中国在安全和经济两方面重视海洋权益,其原因背后存在着中国对本国在周边海域的和利益受到侵害的危机感”。在“此危机感”的前提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已成为中国军队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报告》依据中国领导人讲话、海洋执法行动、海军建设情况等,对中国海洋战略进行了片面地分析、解读。《报告》暗含对中国海洋战略“言行不一”的批评,称中国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均表态要“构建和谐海洋”,愿意通过“协商、合作”等方式解决海洋问题,但在实际行动上,中国却表现得十分强硬:“首先,中国不断加强海洋执法力度,以武力威胁他国船只情况频频发生;其次,海军部队积极加强‘远海’的机动作战能力,相关训练和演习日益常态化;第三,无视国际准则,试图限制专属经济区内的外国军事活动。此外,中国国内对于中国的和权益问题不可轻易让步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军方也频频就关系到的问题发表非妥协性意见和态度。

对比2011年8月美国国防部出台的2011年版《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可发现,两份报告虽措辞有些许不同,但实质内容如出一辙。美版报告在特别新增的“中国不断演化的海洋战略”专题中,详细阐述中国海洋战略的变化,并称“受安全和经济利益驱动,中国的海洋意识不断增强,海洋战略正在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转变,中国海军已逐步进入长期由美国海军支配的海域”。日版《报告》重点从经济和安全因素阐述对中国海洋战略的重要性,强调“中国海军战略和作战范围已经超越了第一岛链而逐渐朝第二岛链扩大”。近年来,日本相关报告的涉华言论与美国的趋同性越来越高,妄评中国海洋战略和海上力量发展。渲染“中国海洋军力威胁”的论调。虽然题目直指中国,但是处处充斥着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制衡的冷战型思维,彰显了日本试图将中国制造成美日共同的敌手。借此加大其在美国对华战略中的权重,谋求建立地区军事政治大国的地位。

染指南海问题,指责中国破坏地区稳定

《报告》以“引发南海摩擦的中国”为题,用一章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南海问题,态度鲜明地将南海紧张局势归咎于中国。《报告》无视中国自古长期拥有南沙的事实,更无视中国为南海和平与稳定做出的巨大努力,只字不提越南、菲律宾等蚕食我南沙岛礁的行为和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主张,对我南海政策和立场大肆批评。

《报告》认为,上世纪60年代末南海争端公开化以来,中国一直在凭借武力强占岛屿,欺压周边各国,并指“中国近年来挺进海洋的动向在南海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中国大幅度加强在南海地区的执法力度,屡屡主动挑起与相关国家冲突,“中国在南海的强硬行动,导致其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另一方面,中国海军不断增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频频举行各种训练和演习。为证明中国是破坏地区稳定的“罪魁祸首”,《报告》还搜集罗列了大量不同渠道搜集的报道和评论,对相关案例进行了片面解读,欺骗性、煽动性极强。如《报告》例举“无暇”事件,称“中国船只骚扰执行日常任务的美军监测船”,指责中国“不但与在南海问题上已有争议的东南亚国家造成冲突,而且与美国之间也起了摩擦”,有意在此“拉偏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报告》分析,中国之所以在南海采取“强硬”行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南海将是中国未来海洋战略发展的主要地区”,中国在该地区具有下述战略目标:“一是维护南海海洋经济权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二是增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确保南海海上通道安全;三是提高对美国军事力量的抵抗能力”。

此外,《报告》试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批评中国在“关系到领土争端和权益对立时,表现出拒绝在多边机制中解决争端的态度”。认为“在及海洋权益的对立渐趋明晰的南海问题上,中国的态度是把加强保卫中国权益的‘维权’活动及增强军事实力放在优先的位置上”,并得出结论称“通过外交谈判谋求局势稳定化的余地不大”。

《报告》竭力将南海问题与东海问题相联系,强调“东海和南海均是中国进入海洋的重要通道”,作为“在东海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划界等问题上与中国有争议”的日本应高度关注中国在南海的行动,为其介入南海问题寻找借口。

事实上,自2011年度的《防卫白皮书》首次将南海问题单独列为一章节详细阐述以来,日本官方文件多次出现类似表述,中国“态度高压强硬”,“南海问题有可能成为影响地区和国际社会和平稳定的因素”。近年,日本高度关注南海问题,一方面,随着美国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倾斜,日本欲在美日同盟的基础上介入南海,联手东盟相关国家构筑“对华包围圈”。另一方面,日本试图将南海问题作为东海问题的战略延伸,借南海问题的国际影响对华施加压力,形成南海、东海两翼策应之势,为其处理东海问题增加回旋余地。

海洋生态安全篇9

各位老领导、各位老前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局党委在这里召开退休老干部座谈会,主要是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与各位老领导、老前辈叙叙旧、谈谈心,听听大家好的建议和需要局党委帮助解决的问题,并向大家致以节日的问候。也趁此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去年我局的主要工作成效,以及对今年工作的总体设想和部署。 

2019年对于我局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随着新一届市政府领导班子的产生,我们局领导班子也进行了重新调整,**同志按照市委市政府人事调整,调任市农委担任党委委员、副主任;**书记按照纪检派驻机构改革总体部署,派驻开发区担任开发区检察院纪检组长。同时,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局班子结构,及时为我局党委输送了新鲜血液,选拔**同志担任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姚宁局长年轻有为,是正儿八经的80后青年干部,在XX街道办事处担任党工委书记等领导职务多年,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切切实实为班子集体带来了新的活力。在班子成员调整的基础上,局党委充分研究,对班子分工也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调整,旨在开启我市海洋与渔业工作全新的局面。应该说2019年,在新老班子全体成员的密切配合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局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先后获得“中国海警局2019年度海洋伏季休渔执法工作先进集体”“省级书记工作室”“2019年度政协提案承办先进单位”“第四届中国(XX)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博览会先进单位”“2019年度全市党委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并推动县区获批“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xx港获得“全国文明渔港”称号。可以说,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转型升级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一是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市海洋经济专题招商推介会。这是全省第一家由海洋部门组织的海洋经济专题招商推介会,活动也得到各个方面的充分认可。 

二是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推进,申报方案得到了省发改委、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的评审,得到了比较好的评价,在国家海洋局和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评审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评价,近期有望获批。 

三是全国第一次海洋经济的调查工作有序推进,我们的同志面对全新的领域,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交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认真梳理国家的政策,工作进展也比较顺利,目前已经建立了市、县两级海洋经济调查队伍,对全市X家涉海单位开展了海洋产业和相关产业调查,X家涉海单位实现月度网上直报。 

四是获批全国首批“湾长治”试点城市。我们抢抓机遇,在国家局提出这一设想之初,我们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第一时间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在国家局组织的评审中也是得到很高的评价,几乎没有提出修改意见,在全国5个城市里也是不多见的,是全省唯一一家获批试点的城市。目前市政府已经印发了“湾长治”实施方案。 

五是现代渔业发展迈出新的步伐。渔业产业加快升级,渔业加工产业正在向规模化、大型化、专业化、园区化迈进,海福特X万吨海洋食品加工基地一期工程、XX区和XX区紫菜产业园陆续投产;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效益明显,在各县区都得到积极推广;大型智能渔船和养殖工船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与有关方面进行积极对接,与中船重工集团发展部签订了《智能海洋渔场合作框架协议》。养殖工船一旦取得突破,将在全国范围内走在前面,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利用海州湾独特的冷水团资源,在高品质鱼种上面实现突破,近期方案将组织评审。 

六是综合执法支队、海洋渔业发展中心完成了改革整合工作。将原来的海监、渔政、船检、无线电四家单位整合成综合执法支队,将指导站、水科所整合成发展中心,在整合改革过程中没有发生衔接不畅、出现明显失误等问题,整体合力明显增强,各项工作推进更加有序有力。 

七是综合执法取得突破,特别是在伏季休渔期间,我们开展联合执法,查获XX10年以来最大的捕捞案件,目前已经移交到灌南检察院。 

八是我们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与环保、水利、气象等部门共同签署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同时中国海洋报作为头版头条进行报道。 

九是基层党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基层的各支部改选工作都已经完成。***书记工作室顺利通过省委组织部考核,这次海上维权行动XX同志第一时间、第一个跳到对方船上去,充分体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表率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十是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去年结合机构改革,我们选任了一批对党忠诚、有担当、重实干的中层干部,共选任正科职干部X名、副科职干部X名,其中提拔副科职干部X名,一大批学历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80后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同时,**两名同志经过党委推荐,提拔成为市管干部。在一系列干部选拔过程中,大家都能够正确地对待,充分信任我们党委,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此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我们积极配合,做了大量工作,也有效地保障了审计的效果。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党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广大干部职工团结拼搏的结果,更是全系统退休老干部、老同志以及干部职工家属关心、理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局党委,向一贯关心支持全市海洋与渔业事业的各位退休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今年,市委、市政府对海洋工作高度重视,在市委全委会和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要突破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海洋与渔业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建设海洋强市为目标,以推进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为主攻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始终秉承“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海洋产业升级、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法治建设,做好“经略海洋”文章;围绕渔业产业融合、渔业资源养护、渔业安全监管,绘制“渔业振兴”蓝图,力争将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措施促进海洋与渔业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强保障,奋力推动新时期我市海洋与渔业事业展现新作为。 

一、全面落实海洋督察整改工作,进一步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认真研究制定海洋督察整改落实方案,确保反馈问题全面整改落实到位,促进我市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海域使用规划体系。深入做好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强力推进全市岸线分级分类管理。二是提升生态管海能力。严格控制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项目占用海域和岸线。强化养殖用海管理,开展养殖用海整体论证,引导全市养殖用海由近岸向远海转移、由粗放式向节约型转变,切实提升养殖用海管理水平。三是强化重点工程用海保障。支持服务X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XX石化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全力争取徐圩港区项目用海。四是加快“智慧海洋”建设步伐。加快三维立体综合监管平台、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和海洋牧场观测网建设,尽快建成海洋与渔业综合信息大数据中心。 

二、扎实推进海州湾“湾长制”试点,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探索推进“湾长制”与“河长制”有效衔接,加快构建陆海统筹、河海兼顾、上下联动、协同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一是严格落实海洋生态损失补偿制度。规范海洋生态补偿程序和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有序推进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二是严格落实陆源入海污染物管控制度。推动建立各部门联合监管陆源污染物排海的工作机制,积极建立和监督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海上倾废排污管理,逐步减少入海污染物总量。三是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严格实施分区分类管控,引导全社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节约利用海洋资源。四是深入实施岸线、海域、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工程。加大海岸线整治修复力度,加快实施小官山海岸带整治项目,积极申报“蓝色海湾”“生态岛礁”生态整治修复工程,全力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海岸线整治修复。 

三、全力加快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进一步促进海洋经济集聚集群发展 

围绕国家和省关于加快现代海洋经济的总体要求,用好用足配套政策和措施,着力打造海洋经济新亮点、新优势。一是进一步放大示范区政策效益。加快制定海洋经济示范区的推进实施方案、目标考核方案、发展指导意见,充分发挥示范区载体作用,放大示范引领效应。二是加快编制全市海洋产业指导目录。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三大产业类型,联合相关部门科学编制符合我市市情的海洋产业目录。三是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项目库。会同商务局高质量开展海洋经济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引进一批优质涉海产业项目,拉长我市海洋产业链条。四是进一步强化海洋经济统计调查成果应用。编制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成果报告,建立全市涉海产业法人名录库,加快建立海洋经济调查数据库,搭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智库。四是进一步丰富海洋产业的政策工具箱。研究制定引导政策,加快建立完善我市规模以上涉海企业信用体系,支持促进涉海企业发展。研究制定我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建立海洋产业发展基金。 

四、着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推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继续坚持“控捕捞、拓远海、优养殖、强加工、兴三产、促品牌”的发展思路,着力建成产出高效、生态低碳、质量安全的新型现代渔业体系。一是继续实施海洋牧场示范工程。研究制定海洋牧场技术规程,明确海洋牧场相关审批管理流程,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牧场建设。同时,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和投资机制,推动海洋牧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二是探索推进“深蓝”渔业培育工程。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与交流,加快推动大型智能海洋渔场和“深蓝渔业综合平台”取得实质性突破。三是持续推进园区升级改造工程。新增设施渔业面积X万亩,新建(改建)标准化池塘X万亩。积极推广物联网、尾水处理、可追溯等技术设施,推动省市级重点渔业园区提档升级。四是大力实施水产品加工物流集聚工程。推进海洋食品加工高端化和冷链物流智能化发展,重点打造三大产业集群。五是加快推进特色休闲渔业示范工程。依托高公岛渔港,大力发展渔港经济,发挥我市旅游资源集聚优势,打造集“看海景、游海岛、吃海鲜、购海货、搞海钓”于一体的特色滨海旅游名片。 

海洋生态安全篇10

关键词:海洋经济 发展机遇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0-009-02

海洋作为蓝色国土,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沿海岛屿6500多个,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随着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开放,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沿海开发开放地区,在经济社会和产业优化发展方面均走在全国的前列,沿海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左右。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奠定了基础,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我国“十二五”规划把海洋经济纳入经济发展的重点,并批准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重点区域,作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试点区域。应该说,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正在步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海洋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海洋是缓解国民经济和杜会资源瓶颈的重要保障

从全球化背景来看,世界已进人海洋经济的大发展时代。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是世界各国进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桥梁。随着陆域资源的紧张和能源的日益短缺,世界的触角不断向海洋延伸。而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全球海洋仅天然气储备就达140万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海水温差能、盐差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流量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的绿色能量。海底多金属及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更是巨大。并且,海水淡化也是人类饮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解决1/5人口供水问题。在陆地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海洋经济是全球社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说,海洋已经成为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拓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我国是海洋大国,在海洋上有广泛的利益和权利。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海洋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1 海洋日益成为我国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目前来看,我国每年围填海面积已达120至150平方公里,在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水产品年产量达2000多万吨,海洋已经成为我国食物资源的战略性基地。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海水日淡化能力已达24万吨,年冷却用海水量已达500亿立方米,海水利用技术已成为缓解沿海工业和生活用水压力的主要途径。海洋日益成为我国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 海洋是维持外向型经济格局和我国经济稳定的重要载体。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60%,贸易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我国海运量的提升,对外贸易运输量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而我国海区属于半封闭海。与外部大洋相连主要通过大隅海峡、官古水道和马六甲海峡三条海上战略通道。因此,海洋是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前沿,对维护我国在周边及世界重要海峡的通航利益至关重要。

3 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3.8万亿元,占到GDp近一成;海洋经济已经高度渗透国民经济体系,涉及20个门类;主要海洋产业在世界举足轻重,海盐产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2010年海洋油气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跨人海洋油气生产大国的行列;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项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除此之外,2010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口已达3350万,这意味着沿海地区每10个人中有一个是涉海就业人员。我国经济已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看,这种经济形态将长期保持,并不断深化。

正是由于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突出贡献以及启动海洋战略的重要性,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专门以“发展海洋经济”为题,部署海洋工作,提出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二、海洋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经济对国家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地位也将越来越突出。预计今后5到10年,我国海洋经济重点将在保障国家资源能源经济安全、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不断使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会越来越明显,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将迎来黄金增长期。

1 海洋是缓解陆域资源短缺的最佳途径,发展潜力巨大。海洋经济的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将较大范围地缓解陆域资源的短缺,解决陆地资源匮乏的瓶颈,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目前,我国陆域资源已经日益枯竭,一时间难以突破。目前,我国已公布的资源枯竭城市已达到44个,而海洋资源的开发尚属起步阶段,海洋经济发展大有作为。因此,围填海对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紧张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保障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用海。

从海洋水产品来看,目前海洋水产品的年产量相当于当年全国肉类和禽蛋类总产量的1/4,已经成为我国食物资源供给的重要保障之一。近20年来,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50%以上来自海洋,为全国石油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海水淡化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未来我国淡化海水产量将大幅增长,将会加大满足居民的日常用水供给力度。另外,我国的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度差能等海洋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约在6.3亿千瓦以上,开发潜力巨大。

2 国家政策将快速助推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前不久,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较为密集地提出要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的涉海产业,内容涉及海洋油气业、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预示着海洋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目前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逐年增大,年均增速在20%以上。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先导产业。从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出发,从长足发展来看,将带动我国钢铁、机械、有色、造船、石化、轻纺、高档建材等多个工业体系的发展,可有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或形成产业技术储备、形成一批国家海洋权益保障能力的关键性、战略性海洋产业需

求;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海洋领域的技术转化、承接产业转移和扩张,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我国海洋产业竞争实力等连锁反应;并有效缓解国民经济建设短缺的资源瓶颈,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未来海洋等。

因此,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培育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海洋能和深海资源开发、海洋新材料、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提升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国家对地方政策扶持和具体指导将继续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强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和规划指导,加强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海洋经济统计分析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以浙江为例,在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方面,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批复要求,规划实施要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建设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根据规划。浙江将充分挖掘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并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到2015年,浙江的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7200亿元。同时,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是核心区;在产业布局上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航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并推进舟山、温州、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

围绕这些大平台,浙江省将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突出我国在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重要物资储运中的战略保障作用;同时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浙江整体产业层次。

国家海洋局表示,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贯彻实施方面,将着重在海域使用和海岛开发方面提供指导和扶持。第一,要适当考虑增加浙江等地的建设用围填海年度计划指标,并依据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对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的涉海工程和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态等项目,优先安排围填海计划指标;第二,在海域使用审批上,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优化审批程序,积极支持浙江省开展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工作,探索用海项目审批新模式;第三,在海域资源市场化方面,国家海洋局将进一步推进浙江省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完善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为探索建立浙江省海域使用二级市场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第四,在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逐步完善海岛保护法各项配套措施,进一步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审批程序和监管工作,为浙江省加强海岛资源的分类管理与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海岛提供法律与政策依据。与此同时,国家海洋局还将在经济监测与评估、规划监督实施、海洋产业指导、海洋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对浙江等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是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1 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十分重要。中国近海和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固体矿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源、海洋旅游资源等。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海洋产业,传统的海洋产业有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制盐业;新兴的海洋产业有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滨旅游业、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等;另外还有一些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产业,如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已成为沿海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目前已达1400亿元人民币。

2 保护环境是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近些年来,随着海洋环境影响气候变化、降雨量分布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加之部分地区工业污染加剧和对海洋的无序开发,使海洋环境面临着重要的挑战。比如,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使海洋生物资源破坏严重;人海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致使某些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缺乏高层次的规划和协调机制造成用海行业之间矛盾突出,开发利用不合理;沿海岸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个别地区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状态,而在经济发达岸段,也存在着诸多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及沿海地区经济活动增加使海洋性灾害频率增高,范围扩大,经济损失程度也相应增加,后果更严重。此外,国际海洋事务出现了新的形势,维护海洋权益面临繁重任务;各国都在加强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增强国际海洋竞争能力。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已成为中国环境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发展海洋经济是沿海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但同时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海洋的开发与保护,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保护好海洋生态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开发与保护并举,保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1 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开发和保护似乎是一直存在着矛盾的冲突,但是海域资源和土地一样,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果在开放过程中没有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不加以有效保护,势必造成资源环境的巨大浪费和破坏。因此,我们必须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把握好开发与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平衡点,进一步规范海洋开发秩序,转变用海方式,实现集中、集约、节约、科学用海。

2 要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要重视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提高清洁海域水质标准。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应当是试点工作的重点之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3 海洋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要进一步提高海洋污染监控能力,以污染防治为重点,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为立足点,提高预警和全程监测设备的装备水平,实施重点企业、重要人海口的全天候监控,从上游切断污染的源头。二是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污。尽快在全国推进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定期预报制度,依法从严查处重点工业污染,对于陆源污染企业要进一步核查,集中整治或关闭,海上作业企业要坚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符合海洋作业环境要求。三是推行目标责任制,加大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探索推行建立沿海各级政府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按照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的要求,制定实施全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点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四是加快海洋生态监控,适时做好生态修复。确保海洋生物适时在全国部分重点区域推进海洋生态监控区建设,大力开展水生物资源养护等行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海滩、海岛以及湿地、海上生物等进行必要的投入,提高海洋自我生态修复功能,实现人为修复与自然修复并举。五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其关键要依靠科技,要正确处理好以创新为引导的科技支撑与海洋产业结构低质化的矛盾。据统计,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仅有30%左右,与发达国家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70%的贡献率相距甚远。因此,要充分利用科技优势,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以减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质斌,牛福增,海洋经济学教程,2003-

2丁德文,海洋生态事关国家安全,2006(3)

3颜文,黄良民深化南海海洋科学研究是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战略与决策研究,2008(2)

4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1

5浙江海洋发展示范区规划,2011

6《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2009年中国海洋年鉴

7《中国海洋鉴》编筹委员会,20lo年中国海洋年鉴

8中国经济年鉴20lo年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