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养老战略规划十篇养老战略规划十篇

养老战略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8:06

养老战略规划篇1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直接关注下和多个中央部门大力支持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我国著名社会保障学者郑功成教授主持完成的社会保障国家战略研究成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亲自作序推荐,2011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编纂历时4年(2007-2011),在郑功成教授主持下,著名专家学者组成1个核心组与30多个分项目组,先后有200多位专家学者和200多位各级官员参与研讨,并到20多个省(区市)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大小规模专家研讨会28次,到4部委12省召开征求意见会16次,还与韩、日、德、瑞等多国进行直接交流。

本书内容丰富、系统,几乎涵盖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及未来发展的各个方面,是我国理论学术界集体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及其发展描绘的全景式战略蓝图,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指导性、针对性,被誉为“中国式贝弗里奇报告”。

本书立足于国家利益与人民福祉,从全局与长远的发展视角,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所面临的形势、挑战与任务,系统诠释了社会保障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相关关系,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与措施进行了宏观规划。同时,立足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四大支柱性制度安排顶层设计,以实现“人人老有所养”、“人人病有所医”和“人人享有健康”、国民平等的社会救助权与通过福利制度安排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为战略目标,分析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与任务,阐述改革与发展的宏观思路与目标体系,从理论上规划渐进的发展阶段与推进步骤,对诸多关键性问题作出了理论回应。

《总论卷》

本卷是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核心成果,是数百位专家学者与各级官员参与研讨后的集体智慧结晶。

全书立足于国家利益与人民福祉,从全局与长远的发展视角,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所面临的形势、挑战与任务,系统诠释了社会保障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相关关系,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与措施进行了宏观规划,从理论上厘清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目标、城乡一体化与均等化进程、经办机制与信息化建设、政府财政责任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同时,亦将有关军人保险、失业保险发展战略报告与战略研究过程纪实收入本书。

《养老保险卷》

本卷是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十位从事养老保险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结晶。全书立足于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以实现“人人老有所养”为战略目标,从全局与长远的发展视角,分析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与任务,阐述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宏观思路与目标体系,从理论上规划了养老保险制度渐进的发展阶段与推进步骤,对关键性问题做出了理论回应。内容包括老有所养及其实现路径、覆盖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投入、养老保险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退休年龄延长方案等。

《医疗保障卷》

本卷是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十位从事医疗保障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结晶。全书立足于医疗保障制度顶层设计,以实现“人人病有所医”和“人人享有健康”为战略目标,从全局与长远的发展视角,分析了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与任务,阐述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宏观思路与目标体系,从理论上规划了医疗保障制度渐进的发展阶段与推进步骤,对关键性问题做出了理论回应。内容包括病有所医及其实现路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与效率、医疗救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障管理体制、医疗保障改革配套机制等。

养老战略规划篇2

关键词:绿色养老地产战略;战略转变;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tU246.2文献标识码:a

在市场大潮中,面临新形势做适当的战略转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安全地渡过房地产低迷期;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尝试新型的养老开发模式,以扩大企业自身的产品系列,拓展战略方向,方可变中求胜。

在目前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中,选准合适的开发战略,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综合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和土地储备等情况分析,绿色养老地产战略是比较符合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转变的阶段性开发战略。

一、政策严调控,中小房企遇尴尬

笔者朋友所在的a房地产公司,发轫于区域城市,当想进入到一个新的城市中,由于土地出让价格高,竞争激烈,苦闷之余,迟迟不能介入。偶然的机会,去到郊区有一个地块进行转让,参与之后,意外拿到,经过深入的调研和仔细的设计,将项目定位为“绿色+养老”特色。利用优越的天然条件和自然环境,将项目打造为适宜老年居住生活的公寓,吸引了一大批城市中产阶级前来置业,让父母到此居住,安享晚年。项目一举获得成功,由此在本地区打出了知名度,成功拓展了区域市场。也引起当地政府和消费的青睐,逐渐发展壮大了自身企业。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受规模和资金的限制,不可能像大型房地产企业、央企一样,在很多年前就囤了大量的未开发土地,虽然现在的各项调控政策会影响其整个市场销售和资金的整体规划,但是,因为有大量的土地储备,而且这些土地大多还集中在中心城区,所以这些大企业还可以陆续地进行开发、销售,正常的运转。而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可以让其在之前囤地,一般都是做完一个房地产项目后,再以该项目的盈利款去购买下一块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在房地产行业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时候,这样的开发模式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这样稳扎稳打的方式,也会保证资金的安全,不会导致开发过程中资金链的断裂。可是,在这几年房地产紧缩政策的打压下,这样的开发模式就给这些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往往这些企业在开发完一个房地产项目后,面对着日益严峻的房地产市场前景和昂贵的土地价格,踌躇不前。结果就是,土地价格越来越高,房地产政策越来越紧,这些中小型企业根本没有能力再在城市的中心城区或者说比较好的地段获得土地的开发权。

经过这几年的踌躇、停滞、观望,这些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必须思考怎么转变战略,以保证企业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生存和发展。在没有大量的资金和土地资源的情况下,中小房企只能更多地将目光投向自己可以承受的地块,那么这些地块就不会是中心城区或较好地块,可能就会在城市的,或者说穷乡僻壤。那么,这些地块,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或者有可能距离很远,如何制定战略、设计产品以开发市场需求呢?

二、适合中小型房企的新战略

绿色养老地产是针对有养生需求的人群以及老年人,在自然环境比较优美,空气污染等污染比较少的区域,建造社区型的地产项目,可以是用于销售的商品房住宅项目,包含配套的商业设施和养老养生服务;也可以是用于租赁的专业养老配套项目;以满足老年人对养生养老的特殊需求,融合商业地产和现代养老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的地产产业形式。

绿色养老地产战略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战略,比较适合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而且养老地产存在很大潜在的市场需求。

首先,pm2.5指数现在可谓家喻户晓,尤其在北京,今年北京的春天充斥着雾霾、沙尘、空气污染,外出的人群中,有很多戴着专业的防毒口罩。比起高高在上的房价,今年春天人们可能更加关注空气质量、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而人们在购置房产时,也开始关注小区的绿化率,小区周边的环境,是不是有公园、绿化带、重污染企业都列入了人们购房时的考察范围。

其次,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可以获得的这些非城市中心地块,离城市有一定距离,虽然说交通可能不太方便,一些上班族无法企及,但是它有它的优势,因为离城市比较远,很大程度上就减少了很多的污染,符合绿色、天然、氧吧的要求。直观地讲,pm2.5明显低于城市中心,比起城市中心,这些地方更适合人类居住生活,更适合养老。

再次,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尤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量的老人每天集中在城市中的各个公园、绿化带等相对比较绿色的区域活动,现在的人们都非常渴望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到原生态的东西。而且,从另一个层面上看,现在的老年人,尤其是大城市中的老年人,拥有很强的购买力,其购买力甚至比中青年的客户群体更强。也就是说,绿色养老地产拥有很大的客户群,而且这个客户群拥有相当的购买力。

三、如何制定绿色战略?

绿色养老型地产的市场需求日渐高涨,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是否应选择养老地产战略,且如何制定养老地产战略呢?

绿色养老地产战略的行业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已经明确,那么,作为一个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需要进一步根据企业情况和市场情况,具体的分析市场的产业环境,分析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分析企业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潜在进入者或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这个养老产业是否有相应的替代产品以及这些替代产品带来的压力,分析购买者的情况、供应商的情况等等,产业结构分析是确立竞争战略的基石。根据这些情况的分析,罗列出企业的内部优势和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运用Swot分析法,依据企业的目标,具体分析养老地产战略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

基于绿色养老地产战略的指导,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在地块的选择上,就要更加关注地块的环境因素,最好有现成的绿化带,山清水秀,选择的地点最好离城市不要太远,这样可以方便老人的子女、亲朋就近看望。除了自然的绿色环境之外,企业还应该注重社区园林的设计规划,给老人们提供赏心悦目的社区绿化养老环境,不论是园林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要本着原生态的理念,尽量不要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企业还可以将低碳减排的绿色设计理念融入到规划设计中,建造节能环保、低碳宜居的生活方式。

设计产品方案时,企业应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要不就选择大套独栋别墅类产品,以满足经济非常富裕的老年人,这类客户人群,一般家庭里有专职的保姆、护理人员、司机,在别墅中,要设计足够的管理服务人员的房间供这些人员居用,再设计一部分客房供探望的亲朋好友居用,老人的房间一般应设计在一层,老人不用经常上上下下。总体的楼层不应设计的太高,一般情况下二层即可,最多不超过三层,要配备电梯等提供方便的设备。另一种情况,就是针对经济条件还可以,但一般情况下,就老年人一个人、两个人或最多带一个保姆的家庭,设计产品时应特别注意,房间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大,老年人自己居住,尽量控制他们打扫收拾房间的时间,房间够住、够用就最好了。

绿色养老地产项目销售策略的制定也得根据项目的距离和特殊客户人群的特殊情况考虑。一般情况下,养老社区的位置离城市有些距离,所以,为了便于销售,企业应在项目现场和城市中心区域分设两个销售机构。城市中心区域的销售机构主要侧重于项目情况介绍,企业可以准备几辆公务用车,定时送想去看房的客户到项目现场进一步了解项目情况。项目现场销售机构则主要侧重于带领客户看项目实地,如果是现房销售,可以直接看实体房。因为购房的人群有可能会有很多的老年人,所以企业应准备一些园区小车以备使用。另外,因为这些项目一般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情况,企业应安排一些简单的医疗、服务人员在现场以备不时之需。

四、社会呼唤绿色养老地产

每家企业的内部影响和外部影响不完全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都适合改变现有的公司战略,也不是所有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都适合选择绿色养老地产战略作为其在目前严峻的市场情况下的战略突破点。所以,每个企业应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测算并判断,来选择和制定战略。

至于绿色养老社区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更加要体现出对特殊人群的照顾。首先,在办理规划手续时,企业就应该将社区医疗服务场所直接规划出来,以便以后将要长期居住在社区里的老年人一但有需求,可以有个基础的医疗护理。其次,如果社区离城市较远,购买各种生活用品不太方便的话,企业应该在物业服务中增加为社区业主提供集中购买生活用品的服务,或者由物业服务中心直接成立生活用品的零售商店以供社区业主使用。再次,企业还可以进一步为在社区居住的各位业主,尤其是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联系专业的养老机构加盟社区配套服务体系,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服务。另外,还可以考虑设置社区幼儿园,因为中国现在国内的现状往往是家里的老人来主要看护孙子辈,所以如果社区内设有幼儿园,不但可以给需要看护孩子的老年人提供方便,而且也能增加一部分客户群体。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基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作为房地产企业如果选择养老地产战略,就要真心诚意地站在老人们的立场上,全方位地为老人们考虑,设计建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养老社区。

在雾霾、沙尘、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等现象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比讨论房价更多的讨论话题时,绿色养老地产的新思路对于社会环境和人类生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人类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绿色养老理念一定程度上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养老战略规划篇3

关键词:沿海发展;战略人口问题;统筹解决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66-03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江苏省在“三沿”(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战略的基础上,启动“沿海开发战略”,着手构建省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江苏的发展空间在苏北,发展优势在沿海。沿海发展战略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次重要机遇,更是盐城发展的一次极好的机遇。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与人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人口问题是制约盐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全面实施好沿海发展战略,就必须研究和统筹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诸多问题。

二、现状分析

(一)人口现状

盐城地处苏北中部沿海,下辖9个县(市、区),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811.7万。全省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盐城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重62.57%,人口密度为478人/平方公里。

1.人口生育水平情况。1995以来,盐城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十一五”以来,全市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稳定在10%,和4%,以内。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25左右,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

2.人口流动情况。盐城城区现由亭湖、盐都,开发区三区组成,城市居住总人口不断增长,2008年为74万人,其中市内各县流入市城区人口问题庞大,且呈增长态势。据调查,从2005年起,市内各县每年进入市城区人口都达7万人以上。盐城是流出人口大市,流出100多万人,主要在苏南、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等地,而流出绝大多数是青壮年。

3.人口结构情况。盐城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年轻型到九十年代的成年型,目前人口年龄化进程加快,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等特点,据2011年,盐城市65岁以上人口达到63.01万,老年人口比重达7.93%,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

(二)利弊分析

1.为盐城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提供有利条件。减缓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创造了40年的“人口红利”期。盐城正处于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总负担系数小,抚养比低于40%,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15~64岁占总人口始在70%以上,这样的人口年龄结构对盐城经济发展特别是沿海开发非常有利,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据统计,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2010年为6.47%,2011年为7.22%。人均预期达到72.4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育龄人口享有较好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

2.人口发展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任务依然艰巨。受人口再生产周期的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第三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现已进入婚育期,“十一五”期间,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逐年增加,我市2001-2005年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在56万人左右,而2006-2011年均在67万人。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是人口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管理,人口生育水平迅速下降,新生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同时随着医疗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事业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2011年我们预测,65岁以上人口达到85万,老年人口比率达10.1%。

三、发展趋势

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对进一步促进和推动盐城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趋势依凭CppS人口预测系统软件的基础数据为生育水平、生育模式、期望寿命、死亡模式、出生性别比、老年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选三种方案,即高方案(1.8),中方案(1.5),低方案(1.2)。生育模式:盐城1%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生育模式。期望寿命、死亡模式、出生人口性别比、老年人口年龄性别构成依据盐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以总和生育率高、中、低三个方案基点分析,取其盐城2011—2020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

见表:盐城市2011至2020年人口自然变动预测

三个方案中,中方案最有实现的可能,预测从2011年始,盐城将进入第四次人口了出生高峰期,“十二五”期间,盐城人口出生率将在13~11%之间徘徊,这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增率的相当高位徘徊将延续至“十三五”中期,预计到2017年以后,在坚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的情况下,盐城人口将出现零增长、负增长。而随着出生人数的持续减少,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红利期”将逐渐关闭。“未富先老”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将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社会保障产生严重负面效应和带来较大压力。

四、对策和思考

(一)沿海发展规划与人口发展规划的统筹一致

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必须将人口发展融入其中,与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加强人口流动迁移、功能区划、老龄化等问题的研究,提示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变动规律、制定出与沿海开发战略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宏观调控政策,对人口政策及人口流动、分布做到提前调整、预控和合理引导,进而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为沿海开发提供素质高、结构优的人力支撑。

(二)必须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

盐城人口基数大,低生育水平与高增长量的矛盾在一定时间内难以解决,沿海开发战略实施,劳动力需求大增,外来人口将大量涌入。因此必须坚持现行生育政策,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未来人口机械膨胀预留空间。要深入开展国策、国情、省情、市情,特别是沿海开发战略背景下地区人口形势教育,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建立健全稳定定低生育水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形成特色鲜明的行政部门、服务机构、自治组织、群众团体目标一致、上下互动、信息共享、运转高效的科学管理格局。改善计划生育家庭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政策体系。

(三)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国家沿海开发,新型高科技产业必将占据主导地位,除了需要大量劳动力外,更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一方面,我们要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行优生优育,防治出生缺陷。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大力宣传和普及优生优育科学知识,推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加强婚育科学知识,加强婚育咨询和指导。同时,要大力开展免费婚检,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另一方面,坚持教育优先,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进一步发展文化、群众体育、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四)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要统筹考虑未来几年沿海开发背景下盐城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城乡统筹,必须是城乡经济社会同规划同发展,让城乡居民及外来流动人员都能享受沿海开发成果,得到无差异的社会公共服务。以盐城大市区为中心,周边小城镇及县(市、区)城区为辐射群,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培育若干新城市群,使之成为集聚产业、创造就业、吸纳人口的重要载体。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引导人口合理集聚。坚持“合理引导、公平对待、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为农村富余劳动有序、合理流动提供保障、推进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立法,进一步明确其应有的合法权益和法律保护措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定居的制度政策环境。认真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探索建立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地互相配合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社区要配备计划生育专(兼)职人员,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强化社区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实现流人口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和跟踪管理。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化工作,推进全国全市“一盘棋”管理服务进程。

(五)着力解决性别比升高及老龄化问题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建立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标本兼治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消除性别歧视为重点,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知识。制定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和共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发挥利益导向作用,对独生子女特别是女孩户给予奖励。同时开展出生性别比问题的专项整治。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行为,探索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升高问题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和老年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定和落实老龄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把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加强社区老年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Z].

养老战略规划篇4

根据2009年8月韬睿惠悦咨询公司研究报告,金融危机后美国DB型计划投资策略有了调整。针对85家有代表性的公司中高层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发现,2008年6月,41%的公司已经对其DB型资产配置进行了调整。到2010年,这些公司会基于2008年的资产配置,减少他们的目标股票配置达10%,这是一次对长期持有水平的较大调整。2008年与2010年DB型计划投资政策的调整表现为,减少股票配置达10%,债券与其他类别的资产比例逐年有所增加,如图1所示。同时,这份研究报告也反映了DC型计划投资策略的调整。2008年6月,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51%的公司已经对计划进行了基金增减,基金增减的类型和规模如表1所示。在这些已经对养老金计划进行基金增减的公司中,约有64%的公司同时进行了基金增添和删减的调整;约有22%的公司增添了新的基金;约有2%的公司删减了现有的基金,约有13%的公司保持原来的基金类型与规模。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6月,DB型计划有51%坚持固有的战略性资产配置。在已经调整和计划进行调整资产配置政策的公司中,调整的趋向是减少股票的配置比例,增加债券和其他资产的配置比例。而DC型计划则有62%坚持战略资产配置(注:包括已经进行投资政策调整但仍未改变资产配置的公司),在已经对计划进行增减的公司中,明显的变动是删减国内股票基金和增加国际股票基金和生命周期基金。

二、尝试化解企业年金投资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使DB型计划的战略资产配置面临严峻挑战,大部分计划举办者减少了股票配置,提高了投资组合中固定收入型的配置和久期来化解风险。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是,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的大型计划举办者有77%增加了负债驱动投资,资产规模在1亿至10亿美元之间的中型计划举办者继续保持和增加负债驱动投资的各占38%和37%。[1]负债驱动投资不是一种投资产品,而是一种投资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更能准确反映负债状况的收益率基准来衡量负债,根据负债价值来安排养老金投资,从而降低跟踪误差所导致的风险。负债驱动投资策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使养老金资产与负债密切联系、较好地匹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养老金投资目标的实现。2009年以后,DB型计划的投资在降低风险、注重安全性的前提下,尝试实施动态投资政策。所谓动态投资政策是指随着养老金计划资金积累状况的改善,将追求回报型的投资(如公共股权、另类投资)转向债务匹配型投资(如美国国债、掉期交易、期货),从而减少养老金计划的风险。2011年怡安翰威特公司(aonHewitt)的调查显示,接受访问的DB型计划举办者中有15%在2009年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动态投资政策。2010年,21%的计划实施了某种形式的动态投资政策,29%的计划预计在未来实施动态投资政策。2010和2011年均有38%的计划举办者减持国内股权。2010和2011年均有20%的计划举办者选择增持全球股票,13%的计划举办者选择减持。2010年,21%的计划举办者增持替代资产的投资,10%的计划举办者减持。而2011年相应的比例分别为19%和8%。尽管当前的信贷息差缩小,长期公司债券仍是债务匹配型的资产选择。32%的计划举办者表示将增持长期债券,24%的计划举办者预期增加公司债券的配置,13%的计划举办者预期增多政府债券的持有。[2]与此同时,举办DC型计划的企业也积极采取措施减少需承担的风险,主要是增减计划的投资选择并采取更严格的方式管理信托投资风险。关于DC型计划的投资选择,《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404(C)款规定,举办DC型计划的企业要为员工提供至少三个“核心”投资工具以供选择。2003-2005年,401(k)计划每年提供投资选择的平均数量都是14种,所以后来将这类投资选择称为“广泛的投资选择”,这是相对“默认投资选择”而言的。《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第624条规定,雇主可以引导DC型退休计划的资产投资“合格的默认投资选择”。合格的默认投资选择有四类,其中包括生命周期基金和生活方式基金。2007年10月,美国劳工部就《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关于DC型计划中合规性默认投资选择进行了解释,其中规定计划参与者和受益人投资于所规定的合规性默认投资选择,这些投资者必须被提供例如投资内容说明书等相关资料,还应被告知能从何处获得其他适用的信息,例如共同基金的附加信息说明。金融危机爆发后,DC型计划举办者调整了投资选择的数量,2009年投资选择的平均数为15个,比危机前有所增加。由此可见,DC型计划调整广泛投资选择时,多数是增加选择,少数是减少选择。同时,更多的DC型计划主办者向参与者提供默认投资选择。在韬睿惠悦所调查的公司中,93%的公司提供了默认投资选择,而生命周期型基金成为了首选的基金类型,如表2所示。生命周期型基金是DC型计划主办者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对多数计划参与者并不具备做出复杂投资决定的技能,而引入的一种终生投资方案。按照该方案,参与者选择与自己预期退休时间相符的基金,不必做出持续性财务决策,而包括选择资产类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平衡投资组合等工作则由基金经理人承担。[3]默认投资选择的基金类别受法律限制,相对比较集中,这对计划举办者减少风险有利,也对投资默认选择的计划参与者有利,使他们避免在广泛投资选择面前无所适从。以DC型计划最主要的一类401(k)计划为例,2009年与2005年相比,默认投资选择的基金类别相同,资产配置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图2所示。稳定价值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所占份额急剧减少,平衡基金的配置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而生命周期型基金、生活方式基金以及专户理财成为了自动加入型计划首选的基金类型。2009年,57%的自动加入型计划选择了生命周期基金。DC型计划举办者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除了增减投资选择之外,还采取更严格的方式管理信托投资的风险。截至2009年底,25%的拥有DC型计划的公司实现投资咨询服务合约重审的规范化,35%的公司重新协商投资费用或(和)管理费用;43%的公司向计划参与者进行附加的信息披露。[4]

三、优化企业年金投资方向

依据金融危机后企业年金计划调整的投资政策,DB型计划优化投资方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少股票配置比例,以利于控制和管理风险;二是增加债券配置比例,以利于获得较稳定的投资收益;三是增加其他类资产配置比例,以利于获得最大化的投资收益。其他类资产主要是另类投资工具,另类投资是相对于传统投资而言的。20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企业年金计划主要投资于股票、债券、共同基金、现金及其等价物。美国企业年金投资实证分析的结果认为,战略性资产配置的最优资产组合主要由股票、债券和现金三类资产构成。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金融产品的持续创新,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多地涌入投资领域,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体的其他类资产在美国企业年金战略性资产配置中占有一定比重,这类投资工具包括不动产、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期权、期货等。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如2007年,DB型计划的资产持有情况如表3所示,另类投资的配置比例还比较有限。另类投资投资工具与未分配的保险合同(包括担保型投资合同和可变年金)一并构成其他投资这一类别,其占比仅为5%。金融危机过后,公开披露投资另类型资产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等的DB计划举办者的数量逐年增加,计划资产进行另类投资的比例也逐年上升。2010年9月,美国先锋集团对DB型计划的举办者进行了首次系列调查。调查对象主要针对资产规模在1亿至10亿美元之间的中型计划(在被调查的155支计划中,中型计划数量达到99支),调查结果显示,DB型养老金计划另类投资在资产配置中所占比例达到了18%,如图3所示。2012年2月,国际性财经管理报纸———《养老金与投资》对美国200家最大型养老金计划的年度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9月底至2011年9月底,DB型计划所有另类投资的资产类别大都取得了两位数的回报率。2011年较2010年的投资增长幅度与规模详见表4。的另类资产。如前所述,大多数DC型计划在金融危机中和危机后坚持战略性资产配置,战略性资产配置主要参考较长时间周期内的历史数据,对所选择的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及其波动性、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等指标进行量化,运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相关模型,辅助计算机软件,计算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战略性资产配置的时间跨度较长,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买入并持有,然后再根据市场情形适时调整、定期重新平衡资产组合。下面试以401(K)计划为例,对金融危机发生前后DC型计划如何坚持战略性资产配置,并根据市场情形适时调整以优化资产配置进行说明。2007年之前,401(K)计划资产长期大量投资股市。截至2007年,如表5所示,401(K)计划的平均资产配置中,权益基金与公司股票所占比例约占60%。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如表6所示,401(K)计划的资产配置中,股权与公司股票所占比例分别降至39%和8%。2011年,随着股市行情的上涨,401(K)计划的资产配置中,股权与公司股票所占比例重新涨至47%和10%。而另类投资产品在2008年的占比为6%,2011年仅为2%。根据富达投资的数据,401(K)计划的账户余额在2011年创下了自199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5]在广义的DC型养老金计划中,共同基金投资占据相当的地位,如图4所示,2007年,共同基金的投资额超过其他类型资产的投资额,2008年DC型养老基金持有的共同基金资产减少。2009年以后,共同基金的投资规模开始逐步上升。自2007年以来,如表7所示,DC型计划持有的共同基金资产配置呈现以下变化:2008年,国内股票基金、国外股票基金的资产份额比2007年减少。2009年,则依据市场行情或增或减,进行了微调。混合基金、债券基金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也仍然保持增长,并且在2009年后持续增长。货币市场基金2008年的占比较2007年翻了一番,2009年趋于减少。共同基金可以是“默认投资选择”中的一种选择,也可以是“广泛的投资选择”中的一种选择。共同基金按操作方法划分为主动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两类,前者对应积极投资策略,后者对应消极投资策略。在金融市场中,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基金等资产,其价格的确定不是按照客观价值规律,而是按照投资者对其未来价格的预测。“股票的理性价格等于未来收益的现值,它取决于未来收益和折现率(利率),它们都与经济基本面有密切的联系,需要根据过去和当前的数据来预测。”[6]而当完全市场能提供较充分的数据与信息时,投资者据以分析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和利率的走向,可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有效市场理论的提出及消极投资策略的产生应当基于此。但是,还有其他因素决定并影响着金融市场上资产的价格。当某种金融资产在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其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其价格下降,这就是供求规律发挥的作用。市场价格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决定卖出或是买入资产。投资者的决策各不相同,又相互影响。有的盲目跟风、有的凭冲动或直觉、有的听信传言,种种情况下的个人经济活动会造成金融市场中的混沌现象。即使是完全市场,也不可能瞬间及时地反映关于资产价格的全部信息,资产的价格就有可能被定高或定低。在这种背景之下,有眼光的投资者依据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市场上流传的信息等综合分析,识别资产的错误定价,做出积极的投资决定。共同基金将消极投资策略与积极投资策略结合起来运用,在金融危机后灵活调整投资方向,以争取更好的投资回报。从以上图表显示的数据及分析不难看出,DC型计划投资共同基金,等于有了双重的专业化管理。在金融危机后,首先是计划主办者对计划总资产投资共同基金的份额调整,其次是共同基金投资管理人对资产配置比例的适时调整。经过了这两个层次的调整,有利于突破市场低迷时恐慌情绪的包围,在市场回暖时捕捉时机,优化投资方向、提高收益率。由于美国企业年金投资者的积极作为,即使在2008年市场行情极其低迷的情况下,某些DB型计划还是取得了少量的回报。[7]如表8所示,2009年以后,DB与DC型计划的投资整体都获得了两位数的收益率。

四、结语

养老战略规划篇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房地产;规划设计

一、基于价值链分解角度的竞争能力架构

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学说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分为“基本业务活动”和“辅助支持活动”两大板块。就房地产开发过程而言,其"基本业务活动"包括前期开发策划、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营销销售、售后服务5个主要环节;“辅助活动”涉及人力资源、财务、计划、研发等内容。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中某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优势。运用价值链分析确定企业核心能力,就是通过审视组织的资源状态,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获得重要的核心能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的竞争优势。

二、规划设计控制能力

“规划设计”是指房地产项目环境与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即确定在给定规划条件下的住宅小区的空间排列组合、建筑风格、环境特色和智能水平,各个户型的结构和平面设计特征以及建材选料和造价成本,规划设计确定了产品的基本形态,也决定了产品的主要成本。

(一)项目管理能力

开发商一般采用项目管理制度,理清同建设、监理和材料供应等单位的合同关系,建立完善的进度计划及监控体系。进度计划与项目前期策划工作进度计划、征地拆迁进度计划、销售进度计划等各分项计划要相互衔接,作为工作安排依据和工作考核标准。项目公司在项目进展的各个阶段发挥组织者作用,通过组织召开定期例会以及各种正式非正式形式,加强各方的沟通,及时解决工程建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保证产品品质和工程进度。

(二)策划和销售能力

营销策划是将项目的利益点以创造性的方式传导给潜在客户的过程,策划人员通过调查市场竞争对手的状况,找准利益比较的基准,以独特的视角审视项目,并将其有效传播到客户心中。销售控制是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的捷径。房产的生产周期很长,市场需求变化后供给是不可调节的,只能以销控来实现微调。为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不是追求一个项目开盘即一抢而空,而是控制好销售节拍,在先导期、开盘期、强销期、收盘期各安排合理的供给比例,每个期间内供应的销售量在面积、朝向、楼层中保持一定大小、好坏、高低的比例,实现均衡销售,保证企业实现成本回收、现金良性循环和利润最大化。

(三)售后服务能力

售后服务包括建筑产品的售后维修和物业管理。良好的售后服务,对创立开发商的良好口碑及企业品牌具有相当的影响。特别是良好的物业管理,己成为国内不少开发商的销售亮点。

(四)资金运作能力

房地产作为资金密集性行业,企业在资本规模、资金运作上的优势非常有利,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可开发大规模项目。大规模项目配套比较齐全,容易规划,在市场上也更受欢迎;二是能够抵抗市场风险。在市场不景气情况下,许多房地产公司由于投入的资金无法通过销售及时回收,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只好大幅降价出售,甚至成为烂尾盘。但如果具有足够资金储备的公司,就有能力渡过此难关;三是土地储备实力雄厚。通过大规模的储备和开发土地,能有效地降低土地获得及开发地成本。

(五)土地获取能力

土地资源是房地产开发的核心生产资料,获得优质低价的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最为关键的能力。在这点上,一些国有企业存在先天性优势,凭借政府、政策优势,以低廉的土地价格获取了大量地段良好的土地储备,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越来越规范,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逐渐趋向公开、公平,大量土地将通过公开拍卖或招标获得,而招标拍卖也越来越多地强调一次性付款或者不断增加首付款的比例,因此,现有的通过各种非市场化渠道获得土地的能力所起的作用将逐渐减弱,而土地获得的能力越来越取决于公司的资金实力。

(六)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本优势的独特性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技能,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任何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标志。房地产企业既是资金密集型企业,更是智力密集型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培养人才,对房地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于宏观角度的竞争能力架构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包括两类

(一)战略能力

战略能力包含对外界环境的洞察力和对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能力。洞察力,也称预见力,即企业发现并掌握能够形成先行一步优势的实施或模式的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是基于对外界环境的分析和自身能力的把握,寻找和制定服和自身发展特点的发展战略。作为专业房地产企业,应吃透发展的“大势”,“吃透政策”,在行业整体发展的轨迹中确定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二)执行能力

如果没有足够的执行能力,再好的战略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而房地产企业价值链之长,业务流程之复杂,实为其他行业所罕见。每一个价值链环节,都需要很强的执行能力,不可偏废。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有效整合整个价值链的运作最为关键。

四、竞争优势分析

(一)较强的战略能力――洞察力和专注于房地产的战略

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市场的良好预见性洞察力以及专注于房地产的聚焦战略

(二)战略预见性――对土地资源的把握量力而行

适量储备土地资源是国都开发土地价值的基本主张。此外,过量储备土地,还存在过多的不可确定因素和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必然弱化企业的生存能力。

(三)战略清晰、定位明确

面对房地产行业较长的产业链,把自己定位在产业链的核心价值区,因而占据最佳的竞争地位。

(四)开发老城区住宅的特有能力

客观分析,老城区住宅开发优劣不同,利弊互现。优势主要有四条:首先,人口密集,旧房子多,需换房的人多,而老城区楼盘供应量少;其次,文化教育是老城区楼盘不必做广告的王牌买点;第三,人文根基深厚,老城区人有怀{日情节,特别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市;最后,老城区交通方便,配套成熟,商贸发达,开发商可少投入很多配套设施的钱。

养老战略规划篇6

【关键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方向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掌握和拥有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则有赖于企业的高效运营与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各种资源中,人处于核心地位,因为是认识知识技术的载体,其它资源的价值也有赖于通过人来实现,所以人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有企业战略作为其向导。战略目标是组织为了认清存在的机会与挑战、了解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所在而根据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做出指导性的整体规划。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使人力资源直接融入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环节当中,不必再受限于事务性常规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战略的高度整合,在实现人力资源收益最大化的同时积极地推动组织战略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与企业战略垂直匹配并相互间水平匹配。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活动,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培训、绩效评估,薪酬管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实践活动的进行都以实现战略为根本目标并与组织战略高度匹配。同时,各活动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制约,共同服务于提高组织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这一特定目标而协同发挥作用。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问题

(1)任务型工作依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不能落实到具体环节中,依旧以任务型工作为中心,而在引进人才、人才的后续开发与培养方面不够重视,以资历论员工水平,而不把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考核依据,疏于对员工的培训与骨干员工的培养等。(2)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依然缺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行动来扩大自己的声誉,不被动执行企业目标,而要以业绩的提升来证明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3)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人事管理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很多企业的员工队伍结构比例失调,对一线工作人员紧缺,二线工作人员则比较松散,三线人员则冗杂臃肿。这主要是因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而普通员工数量庞大。在配置方式上,人力资源部分无法统筹管理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人员与工作不匹配,导致资源适用性差,个人技能得不到发挥。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方向

(1)要从观念上进行彻底转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核心就是协调企业上下之间的关系,要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在大程度上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就要从根本上改革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用人、管人机制都需要改革。总经理把自己当资源,积极改变固有的行为,成为人力资源变革的积极力量,这种变革才有可能实现,否则,单凭人力资源部的力量,这样的变革几乎不可能成功。老总把自己当资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业文化的因素。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也可以说是企业文化的变革。众所周知,企业文化中受个体影响最大的是创业老总和当任老总。因此,老总不仅是经理人的示范者,更是全体员工的号召人,在营造变革氛围的过程中举足轻重。(2)实现战略化目标。实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要研究如何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由事务性部门转变为战略性部门,要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结合,重视企业核心能力与知识管理、管理变革之间的关系,注重人力资源能力的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应当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把考勤、绩效考评、薪资福利等非核心的、过于细节化的传统人事管理业务外包出去,由其他部门、机构去管理,人力资源部只专注于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执行、员工的教育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系统性的、全局性的战略实务,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核心竞争优势。(3)实现专业化目标。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发展环境,让员工各尽其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其次,企业要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人力资源价值的准确定位,激发员工的成就感、责任心和事业心;在人才的公平考核基础上,建立多重激励机制,根据员工的能力、业绩、贡献及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有效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达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养老战略规划篇7

人口安全是指人口系统拥有健全的结构和功能,具有良性的运行机制,人口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类发展、家庭发展和社会发展,而对人类安全、家庭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威胁性则能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没有人口安全,谈不上人口发展。持续的人口发展必须确保人口安全。一个过快增长的人口是不安全性放大的人口,一个生育率过快下降的人口同样是一个不安全性放大的人口。人口安全要求坚守计划生育的“底线伦理”,降低计划生育风险家庭和困难家庭的比例和规模。“底线伦理”是指计划生育有必要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家庭、夫妇和个人为本位,赋予普通的家庭以二胎生育的权限,使计划生育家庭摆脱“风险家庭”的性质,使每一个家庭对人力的需求有起码的回旋余地。毫无疑问,在人口过剩的大背景下,使生育水平维持在更替水平,这是维系家庭健康的需要,也是人口良性运行的需要。不故意扩大甚至缩小独生子女家庭的规模和比例就成了一个极其严肃的战略抉择。

新的世纪是人口问题泛化的世纪,单一的人口增长问题开始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向人口增长问题、人口结构问题和人口质量问题并存的世纪演变,我们需要有新的人口安全发展的战略性框架来回应更为严峻的挑战。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人口发展则除了人口数量变化外,还包括了更为重要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和人口社会经济构成的变化。结构决定功能,人口的运行是否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的结构是否健全,其中家庭人口的结构能否规避生存和发展的风险,这是一个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人口控制关心的是每年出生人口的规模,即人口增量的大小。单极、非均衡的人口战略在取得人口控制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损害了人口健康发展的结构条件。生育率快速下降的巨大代价如果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中国会在不远的将来进入意料外的“人口控制陷阱”,就是按下了葫芦起了瓢,在解决人口增量问题的同时不期然地带来了人口结构问题。

养老战略规划篇8

论文摘要:本文就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重视程度、机构设置、激励机制、培养人才与任用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从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以及企业文化三个方面着手的解决办法。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1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脚步的迈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性的问题,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才问题,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而,如何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甚至没有人力资源管理。延续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思想,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和对人的认识上问题更为严重,表现为重物轻人;重生产管理,轻人力资源管理。再加上中国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下岗人员多这一特点,招聘就显得特别轻松。结果是你进我出,人才不稳,恶性循环。其次,机构设置不到位。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其职能大都由总经理办公室兼任。民营企业多数老板认为人力资源部只增加成本,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迫使他们极力压缩部门编制。办公室主任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精力主要放在行政事务上,工作范围只限于人员招聘、选拔、委派、工资发放、档案保管之类较琐碎的人事管理工作。第三,只管使用人才,不管人才的培养。老板不想更不愿在员工培训上下功夫,认为对员工培训投入大量资金不算,弄不好还会培养出“白眼狼”,翅膀硬了就会走人。所以企业便实施“不用不招、现用现招、不行再招、只用不养”的功利措施。第四,中国人固有的“血浓于水”的传统情结制约下,民营企业的“任人唯亲”异常普遍。企业各级管理层多半都是老板的亲属,企业管理中出现的矛盾往往演化为大家族内部的“家务事”。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关系”的亲疏来进行问题的处理。3优化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3.1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1)人力资源管理实现部门化,打造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民营企业需要引进和培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使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运作。同时企业在加强人力资源部门化、专业化运作的同时,也要着重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要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总体协调部署下,提高其他各部门的管理能力,培养一支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性人才团队。(2)评估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民营企业在初期通常依靠强大的核心团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当企业初具规模后,就必须要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企业现有的核心团队已开始发生实质性的一些变化,通常难以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企业要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客观的调查和评估,结合企业总体经营战略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以实现人力资源推动、整合和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3)加强核心员工的管理使用,稳定专业人员队伍核心员工最熟悉企业实际状况的,他们的经验和技术最能适应当前企业的发展,企业应加强对他们的开发使用,使他们能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相应转变角色,形成企业的内部“培训师”、“教练员”,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4)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建设企业人才梯队企业人才

养老战略规划篇9

7月3日,家住浙江丽水的102岁老人章善芝在家中领到了本月500元的高龄补贴。同时,她家里还有2位80岁以上的晚辈也领到每人30元的当月补贴。

像章善芝一样,受益于刚刚出台的《丽水市高龄老人补贴制度》,从现在开始,丽水全市90岁及以上老人开始享受省内一流水平的高龄补贴,7220名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离退休的80—89岁老人首次领到高龄补贴。至此,丽水六万多名80岁及以上老人每月都能享受高龄补贴。

丽水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据该市老龄委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有80岁(含80岁)以上老人60194名。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90岁以上老人8200多人,百岁老人141人。

曾有人探究过“丽水长寿密码”,而答案则与该地好山好水好风光脱不开关系。

秀山丽水,养生福地

丽水地处浙闽交界,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水之城。湿润的气候、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壤、优质的水源,森林覆盖率达到80.79%,林木绿化率达到81.62%,有“浙江绿谷”、华东最大“天然氧吧”、“中国生态第一市”等诸多美誉。

在这块绿色养生福地里,丽水人仰仗着天然的生态优势,吃着土生土长的“绿色”食品,缙云麻鸭、庆元香菇、景宁金奖惠明茶、遂昌石练菊米、处州白莲、青田田鱼、龙泉灵芝、云和黑木耳、松阳脐橙、缙云土面……祖祖辈辈安享大自然恩赐的福分。

水是生命之源,坐拥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椒江等流域源头的丽水,独得水的温润和滋养。就如丽水有个邻近皆知的汤山头村,这个地处海拔700多米的小村庄,村中人大多健康长寿,无人得癌不说,连小病也少有侵扰。

村民的养生秘诀,多少便与水有关。汤山头地处山峦环抱之中,流经村庄的山溪,上游再无村庄农田。汤山头村民吃的是原生态作物,喝的水则是完全没有受过污染的山泉水。

除却饮食与水源,丽水还分布着2033种中药材,这也为养生福地带来无尽的保健资源。有人说,丽水的药材,吸的是“森林氧吧”的气,饮的是“六江之源”的水,因而特别有灵气。

因此即便“寻常”如鱼腥草,也一样有妙用。如莲都风化村很多人家中便都常备鱼腥草,遇到小病,拿鱼腥草烧汤,便可顶药喝。而做菜放些鱼腥草,也已成为风化村人的养生秘诀。

像鱼腥草这样可食、可饮、可治病的中药材,在丽水遍地都是。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银杏、南方红豆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凹叶厚朴等;国家三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天冬、龙胆草等……更为重要的是,丽水人更懂得如何将药材妥帖地加入到食材当中,松阳的歇力茶土鸡,景宁的食凉茶炖猪脚,松阳人的端午茶……丽水各个县市,处处可见民间药膳的影子。

正因坐拥如此生态环境与养生文化,曾因交通闭塞发展受限的丽水,逐渐依靠自身的好山好水开始致力发展生态休闲型的养生养老经济。

2009年,丽水提出“发展休闲养生经济,努力把丽水建设成全国最大的休闲养生福地”的战略目标。2011年6月《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

规划的发展思路与战略定位是:充分发挥丽水市生态环境优势,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投入,以大型旅游景区与养生基地建设为切入点,以居民养生服务网点为支撑,重点培育休闲养生服务业,带动生态农业和养生养老用品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是中国第一个休闲养生经济规划。规划时间二十年。

二十年构建养生养老之城

在丽水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平看来,“发展休闲养生养老经济,丽水有这个条件。”

王平名片上还有另外一个头衔:养生办副主任。

养生办,全称“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委员会办公室”,目前国内仅有丽水设立这一机构,即是全国唯一的养生办。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丽水整个生态休闲养生经济工作,包括发展政策规划,项目统筹推进,养生经济监测等。

而由发改委负责养生办的工作,则是基于丽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战略考虑。今年,丽水市10个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开工,每个都涉及上亿元的投资额。建设中国最大的地级市养生基地的庞大工程,已在丽水铺开。

至于王平所说丽水发展养生养老经济的条件,则主要有三。其一,是丽水的自然生态条件;其二,是丽水的区位优势,丽水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的中间节点,到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半天车程;其三,便是市场需求,在长三角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已经出现经济程度比较高的有钱有闲的阶段,对养生养老,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需求。

养生养老之城的构建,既是战略考虑,便不可能一蹴而就。基础条件需要积累,消费市场需要培育,因此出台了长达二十年的发展规划。

而支持这一规划的,则是王平口中“2+8”的产业体系。

所谓“2”,是指发展休闲养生养老经济的两大平台。其一,是旅游景区的养生(养老)基地,即将养生设施和服务融入到景区,使之变成一个综合体,既是一个景区,又是一个养生养老基地;其二,是乡村养生基地。丽水有许多乡村自然条件非常好,具有可供开发的民俗农耕文化。

至于产业体系中的“8”,指的是与两大平台相对应的休闲养生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业、养生(养老)房产业、养生(养老)医疗与健康管理业、养生(养老)教育培训业、养生(养老)文化业、生态养生农业、生态养生林业、养生(养老)用品制造业。

当问及丽水的养生养老房产业与中国其他地区有何异同,王平表示,丽水核心区块的养生房产,实行“建设、持有、运营”的模式,房产不能分割,必须由投资人持有,如遇到问题,可整体转让,类似于酒店的持有经营模式,只不过里面注入了和养生养老相关的设施和服务。由于这些房产都在丽水最好的区块,因而那些为圈地而来的房地产企业,他们一律拒之门外,以保证项目不会跑偏。

莲都区是丽水市行政机构所在地,自是先行先试的典型。

莲都的重点在于综合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大型的养老村,探索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居住条件和人性化服务内容的养老基地。

位于碧湖镇的“处风荷谷”是其迈出探索步伐的第一步。处风荷谷,借鉴的是上海亲和源项目的养老模式,此项目采用会员制,产权不分割。不仅专门针对老年人设立了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其中设立的三十几个项目老年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同时,每一楼层还设有专门辅导员,根据老年人特性,安排不同活动。

养老战略规划篇10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

一、充分认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对“十四五”和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国是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2019年底,已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4亿,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让每位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实现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发挥老年人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必将进一步彰显党的初心使命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维护国家人口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考量。在我国即将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将是基本国情。这个趋势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程紧紧相随,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密相连,关系到我国代际和谐与社会活力,影响国家人口安全和国际竞争力。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强风险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有利战略格局,确保中华民族世代永续发展,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的情况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既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和冲击,也蕴藏着宝贵的发展机遇和希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有利于化危为机、危中寻机,对冲不利影响,积极转化老龄风险为“长寿红利”;有利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催生银发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拓展银发消费,持续扩大内需,充实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

二、深刻把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安排,制定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党总揽全局,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坚强保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要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凝聚社会共识,切实把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转化为全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强大动力,走出一条借鉴各国有益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

坚持积极老龄化观念,牢牢掌握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先机和主动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和权益,而且能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老年人和老年生活,以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政策、积极的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人口老龄化涉及的生育养育、教育培训、退休社保、收入分配、产品服务等政策制度,最大程度防范化解人口老龄化风险,最大程度把握人口老龄化战略机遇。

坚持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老龄社会治理共同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涉及领域广、参与主体多,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性。要在政府主导下,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设继承传统美德、具有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实现各尽其责、各得其所,打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坚实社会基础。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到因地制宜、科学精准施策。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既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努力增进人民福祉;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将提高福利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基础上。要在党和国家统一部署下,从实际实效出发,在战略布局上体现精深,在政策措施上体现精准,在管理服务上体现精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具体化的养老需求。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为人类解决老龄化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把改革创新作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强大动力,充分激发市场和全社会活力,强化科技支撑,不断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坚持世界眼光,立足中国国情,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携手共进、应对挑战。

三、认真落实“十四五”时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思路和任务

《建议》坚持系统观念,从我国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最需要关注的“少子老龄化”等问题入手,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思路和任务。

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持续保持社会活力的治本之策。目前,受多方影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建议》提出,要“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为继续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落实《建议》要求,要把握人口发展重大趋势变化,制定长期规划,实施人口均衡发展国家战略;要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增加劳动力供给,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大力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优化义务教育教学安排,缓解家庭教育抚养孩子的后顾之忧;要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和优生优育服务,提高出生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素质,降低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的不利影响。

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这是积极对待人口老龄化、创造“长寿红利”的关键之举。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占比高、增速快,蕴藏着巨大的劳动力财富和消费潜力,亟待开发。《建议》提出,要“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养老新业态”,为抢抓人口老龄化战略机遇、创造“长寿红利”明确了路径。落实《建议》要求,就要加快研究制定延迟退休方案,倡导终身发展理念,支持老年人力所能及发光发热、老有所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继续创造社会财富;要健全配套政策措施,支持大龄劳动者和老年人就业创业;要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完善内需体系;要树立新发展理念,紧跟老年消费需求变化,深化老年产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促进养老与教育培训、健康、体育、文化、旅游、家政、康复辅具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银发经济大发展,实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