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安全特点十篇生态安全特点十篇

生态安全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8:54

生态安全特点篇1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一个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的特殊场域。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3月,中国网民数量约为9.04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64.5%。庞大在中国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已经成为主力军,成为网络空间环境中的最主要群体。数据显示,在9亿多网民中,按照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的人群占了21.5%;按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群体所占比例达到了26.9%。上述数据突显以下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是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中的主体,一方面其价值观念的形成深受网络空间信息、观念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行举止,又对网络空间环境进行着重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一方面是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必然举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一个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空间环境。本文在分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要厘清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意识形态,从其本质来看,可以概括为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每一个社会群体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会形成一套完整的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认识观念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就可以看作是这种观念的集合。在政治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意识形态有其特定的功能。具体而言,意识形态主要为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秩序提供思想观念层面的合法性阐释和支持。正是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这一重要作用和功能,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禀赋、制度体系以及文化观念,是构成现代民族国家的三要素。文化观念从国家构成的角度来看,就是指意识形态。自然禀赋是国家的物质基础,制度体系为国家的正常运转提供了规则和秩序,而意识形态则是将一个国家不同群体粘合起来,形成关于统一国家认同的“黏合剂”。因此,意识形态安全,从宏观上来讲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群体对于国家、民族能够形成稳定的文化价值认同;从中观角度来讲就是对政党制度、发展道路等等制度、文化、法律等等具体观念、制度能够形成相对统一的认同;从微观角度来看,就是在面对具体境遇和观念冲击时,有相对稳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判断。意识形态因其往往涉及思想观念、价值的特性,其安全往往有着自身的脆弱性,极易受到外界舆论场域、观念和具体事件的冲击和威胁。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延伸,人们客观上已经进入了一个虚拟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空间叠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现实社会中的事件、观点和价值观念往往能够借助网络空间迅速传播、发酵,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一定的舆论场;同样的,网络空间当中形成的舆论场,因其所引起的巨大传播效应,又反过来对现实社会形成客观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上所述,特定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揭示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即网络空间价值观念等构成的网络空间环境,不会对网络空间中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构成威胁;反之,则可以说网络意识形态处于不安全状态。

二、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大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特点,在摆脱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导向下的填鸭式知识学习阶段后,进入到了一个知识的自由探索阶段。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网络世界的遨游,在此过程中,思想教育是否发挥了实效,个体自身科学理性思维是否形成等因素,决定了大学生认知自己、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认知结构和特点,也决定了大学生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去认知发生在自己身边和所处社会空间中的事情。另一方面,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当中,属于拥有高级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骨干力量之一;从社会进步角度来看,拥有相对较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其所展现出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在推动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进步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大学生群体所形成的意识形态结构特点,则关系着我们事业的成败。正是基于上述两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课通过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力图强化学生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认同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大学生已不再是过去被关在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群体,而是与校园围墙之外的社会时刻发生联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甚至是治理的年轻群体。与已经发生巨大现实变化相比,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已经出现诸多局限性,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忽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仍然主要通过思政课程来完成,即主要通过课堂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形成。然而,课堂教育有其难以逾越的局限性,如课堂教学时间总是有限的,即使一趟课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离开课堂后,学生更多是被网络空间中的世界所包围。极有可能发生的是,刚刚在课堂上初步构建起的主流意识形态,转眼就会被网络空间中的热点事件以及围绕这一事件所形成的舆论场结构。从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来看,只有极少数注意到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缺乏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措施、手段。随着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群体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在网络空间达到相对良好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效果,绝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清晰的认知。第三,对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相对滞后。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成为网络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在这其中,不乏大量的谣言、抱有特定目的的价值观宣传以及网络营销宣传等,涉世不深的人生阶段特征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身处网络包围中的大学生难以辨别信息真假,很容易受到错误的引导。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但在实践当中,受限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高校此方面工作的开展和实效都难以尽如人意。

生态安全特点篇2

【关键词】生态;休闲养生;服务业

现阶段,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生活水平的大大改善,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生命,更加重视健康,更加注重休闲和保健。同时,由于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环境,人们普遍承受着较大的身心压力,这些因素推动着休闲养生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和趋势,社会将逐步跨入休闲时代。当前,老龄化浪潮也正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的人口结构和消费结构。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正不断加速,老龄社会快速到来。在当前发展阶段,加速形成的“休闲时代”和“老年社会”这两大客观趋势,决定了休闲养生服务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镇安地处秦岭中央腹地,具有自然造化的“天蓝、山峻、林茂、水秀”。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镇安县休闲养生服务业,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休闲养生的需求,而且对推进镇安县建设“生态文明大县、旅游休闲名县、资源循环强县”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镇安发展生态休闲养生服务产业的基础条件与现状分析

镇安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时也是国家南水北调重点水源涵养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比较好。近年来,为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转型,坚持不懈地实施旅游开发战略,依托县域自然生态、人文宗教、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按照“突出大特色、打造大景区、形成大容量、构建大循环”的总体思路,围绕“一个中心两大环线”,建设中部以县城为中心的绣屏公园、镇云一体化农家乐田园风光游,西部环线以木王山、塔云山、洵河漂流为主,形成了春看杜鹃,夏纳清凉,秋赏红叶、冬嬉冰雪的四季景观。东部环线以北阳山喀斯特地貌、高山草场及穆斯林风情小镇为特色的穆斯林文化体验区。镇安高点规划定位旅游业,把全县作为景区来规划,把旅游环绕作为产业来支持,把县城做为酒店来管理,把乡村作为景点来建设,积极打造“秦岭最佳休闲长假区”。目前,全县生态休闲旅游呈现蓬勃发展势头,融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山水观光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初见端倪。

1、发展优势

自然资源丰富。镇安处在南北气温0℃分界线和800毫米降水线上,南北气候共存,南北生物皆有,空气清新,犹如天然氧吧。从整个县域来看3487平方公里土地,森林覆盖率达70%、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每年在323天以上,全县域的负氧离子浓度都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标准以上(1000―1500个/立方厘米)。特别是境内的气温、土壤都能充分满足中药材生长发育的需要,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地道药材品种繁多,有二花、五味子、柴胡、连翘、板兰根、天麻、猪苓等地道中药材151个科429属526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旅游资源丰富。镇安县地处秦头楚尾,具有独特的地理、历史与人文环境优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全县主要旅游资源大体分为片,即:木王山森林景观、塔云山山体及人文景观、月河峡谷水系景观、镇云生态农业区及县城人文景观、滑水河道教文化景观、旬河山水和北阳山喀斯特地貌景观。资源类别可分四大类:即生态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水景河流资源。各类资源融自然生态、人文宗教、历史文化为一体,相映成趣,开发潜力巨大。

文化底蕴深厚。镇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设县于公元69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创造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镇安是中心区域之一。作为一个古老县份和革命老区,地处“秦头楚尾”,是秦楚文化的结合点,栗乡文化、岭南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相互交融,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甚多,现存有云镇古街、刘家大院、白侍郎洞、铁厂倪家庄园、米粮张氏宗祠、黑龙洞,柴坪塔云山道观等文物、文化遗址。同时,镇安的饮食文化、民间工艺、地方文化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区位优势明显。镇安在西安市以南,距西安98公里,离商洛市区156公里,省道201、西康铁路和西康高速公路跨境而过,融入西安1小时经济圈,处于关天经济区的南接点。镇安也是出川入陕,出楚入秦的必经之地,还是西咸都市圈的辐射区,并且处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区。这有利于镇安依靠优越的区位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生产力,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养生服务产业,让更多的客人来这里休闲、养生,享受氧吧。

战略优势强劲。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符合镇安实际的发展路子,努力把生态优势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环境、人文优势。县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开放活县”战略,尤其是县十七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大县、旅游休闲名县、资源循环强县”战略,县委十七届五次全会出台了《中共镇安县委关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大县、旅游休闲名县、资源循环强县的决定》,系统谋划和推进“三县”建设,从生态文化到生态产业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生态休闲养生服务产业发展奠定了理念基础和战略共识。

2、发展短板

镇安县休闲养生服务产业虽有发展基础和潜力,但许多问题仍然制约着进一步发展:一是休闲生态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县域内景点众多,但总体比较零散,上规模、带动作用强、休闲养生内涵丰富的核心旅游区相对缺乏。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受“九山半水半分田”特殊地理条件的影响,城镇框架有待拉开,人流物流资金流不足,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配套跟不上,酒店、餐饮、娱乐、购物、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生活业发展相对落后,对休闲养生服务产业的发展形成较大制约。三是资金人才缺乏。投资渠道有待拓宽,受山区条件制约,区域招商引资困难较大,同时镇安县又是个典型的“吃饭财政”,财政能力有限,总体影响公共服务行业发展。在发展生态旅游中,最基础的导游队伍人才缺乏,现有的导游素质不高,服务理念不强,文化水平较低。景点管理较为混乱。四是土地要素制约明显。受区域地形地貌影响,可供大规模开发的平整地块较少。

二、发展建议

依托镇安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做好“山奇水秀”特色文章,打造以休闲养生服务产业为核心,大力开发自然生态养生游、山地农业观光游、山水农家度假游、文化民俗体验游、户外运动主题游等多层面的旅游休闲产品,重点培育以自然生态养生、中医药养生、文化养生为主的休闲养生产业,使镇安真正成为养身、养心、养颜、养老以及宜游、宜居、宜商、宜文的休闲养生目的地。到2020年,将镇安建成全省的“生态文明大县、旅游休闲名县、资源循环强县”。

1、引入“慢城”理念推进小城镇建设

目前,镇安县正围绕“一城两区五镇”建设目标,依托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和秦岭美丽乡村建设,将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拓展到小城镇。在城镇化建设中应引入“慢城”概念,科学拟订发展规划,选择部分镇作为试点开展可行性论证,把“慢城”建设作为生态旅游小城镇发展的一部分,在旅游景区多建设生态观赏体验园、家庭旅馆和仿古民居,增加绿地与“慢生活”步行区,区内应包含板栗、核桃、象园茶叶、马齿苋挂面、雪樱花魔芋等绿色农特产品,刺绣、绒绣、手工制作产品,花卉盆景、奇石根雕等旅游产品,土酒品尝吧、象园茶馆、地道的陕南特色小吃等各种休闲养生业态,极力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然的“慢生活”意境,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休闲目的地。

2、依托农业林业示范园区发展休闲农业园提升乡村体验游

针对全县旅游资源分布散、规模小的特点,镇安县采取了“泛景区”的开发思路,按照“一个中心、两大环线、五大旅游板块、旅游景区和十三个旅游风情小镇”的空间布局来打包整合本县得天独厚的奇山秀水,目标是培育有特色有个性让人记得住的乡村体验游圣地。要成功培育这种布局的乡村旅游特色线路,就要对全县现有的:茶叶、板栗、核桃、魔芋、蔬菜等示范园进行一次调查摸底,以这些示范园为基础,充分利用这些特色产业优势资源来建设休闲农业园。然后根据各镇村自然人文资源,使地域特色、休闲农业园区,景点,农家乐等互为补充,互为依靠。这样就可以把这些分散的旅游产品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全县乡村旅游的大网格。让游客在欣赏中参与、参与中品味、品味中休闲、休闲中享受慢生活。

3、让中药材发展联姻旅游业培育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

目前,镇安正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同时中药材产业正逐步成为支柱产业。那么,如何将中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与和生态旅游产业优势结合,实现生态优势与绿色健康的融合,营造集中养生保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医养生旅游产业体系?这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比如,针对休闲旅游业的开发,结合地理、区域、气候和环境等有利因素,在县城附近或者中药材种植基地所在的乡镇发展2―3个有相当规模的中药材观赏园,以种植花草、灌木类的中药材品种为主,如金银花、五味子等观赏性较强的中药材品种,供游客观赏、采摘,并在中药材观赏园内开设中药四季保健药膳餐饮,让游客亲身体验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中的独特作用,以增强游客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特别要大力开发中医药养生、休闲保健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加快推进疗养院、养生馆等项目建设,实现养生保健与休闲旅游的深度融合。

生态安全特点篇3

一、总体要求

特种设备安全使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的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把关、保国安民”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制,发挥各级政府、安监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的整体作用,构建体制健全、职责分明、运行高效的特种设备长效动态安全监管新体系。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一年努力,建立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较为完善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系,建设市、县(市、区)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网络,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和事故隐患整治率等符合安全规定要求,努力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检验技术把关、社会监督支持”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格局,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保持基本稳定,力争不发生重特大事故,伤亡事故率控制在0.8起/万台以下,其中锅炉压力容器伤亡事故率控制在0.4起/万台以下。

三、工作内容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新格局,加强动态安全监管网络的建设,重点建立动态安全监管组织体系和动态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全过程的动态、长效监督管理。

(一)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目前我市特种设备数量超过4.5万台(套),各类气瓶超过125多万只,压力管道近600公里,分布在全市各乡镇(街道),且75%的使用单位属于中小企业。要管好这些设备,实现安全生产,必须从政府领导、部门监督、基层协管、企业负责、群众监督和法定检验6个层面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安全监管组织体系。

1.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本地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制,支持、督促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监察职能,落实和保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所需的经费;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采取有力手段督促和帮助消除事故隐患。同时,按照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研究分析特种设备安全形势。

2.各有关部门应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承担各自的安全责任。各级质监部门要认真抓好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对特种设备的生产(包括设计、制造、安装、维修、改造)、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实施安全监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掌握特种设备的状况,强化消除事故隐患的各种措施。要建立特种设备安全形势定期分析和报告制度,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要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督促企业消除事故隐患。县(市、区)质监部门应至少配备二名及以上专职安全监察人员,配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车,加强安全监察力量和稽查力量,保证日常巡查和突发性事故的紧急处理工作。安监、经贸、教育、卫生、旅游、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把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列为本行业、本部门安全管理重点工作之一,做好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及时掌握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和使用动态,督促使用单位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义务;配合质监部门共同做好特种设备安全检查、事故隐患整治及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工作。

3.乡镇(街道)要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的要求,履行特种设备属地管理的职责。乡镇(街道)、村(社区)是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的基础力量,应把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指定专人负责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做好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宣传工作,及时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的使用动态,及时发现和制止非法使用现象,协助监督本地区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共同开展浴室、豆腐作坊等领域使用“土锅炉”的整治工作。

4.各相关企业应切实承担起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主体责任。特种设备的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单位是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主体,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是特种设备安全第一责任人。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应当对其生产的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负责。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特种设备的安全全面负责。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必须依法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予全面落实;严格履行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申报定期检验、维护保养、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及持证上岗等安全义务;保证必要的安全投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5.要积极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共同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的落实。有关行业协会要加强对本行业内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自律管理,配合协助质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新闻媒体、工会、共青团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群众性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要鼓励和强化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建立健全举报处理和举报奖励制度。

6.严格实行特种设备强制检验制度。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必须经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监督检验,使用中的特种设备必须经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定期检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对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负责。

(二)建立动态信息管理体系。负责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的技术机构应建立完善特种设备数据库,及时掌握全市特种设备生产(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等环节的信息,动态反映特种设备数量和安全状况,实施动态管理。

1.加快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数据库建设。要及时维护好特种设备数据库,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使用信息、检验检测信息、事故信息等动态信息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做到特种设备安全信息及时更新、和预警,形成信息畅通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快速联动新机制。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快建立特种设备人员数据库,汇集全市监察人员、检验人员、乡镇管理员、企业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等的信息,实现监察人员、管理人员、检验人员和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的动态管理。要建立特种设备事故统计数据库,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制定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有效措施。

2.加快特种设备信息网络建设。要积极利用市级各新闻媒体、政府门户网站和部门子网站,宣传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和标准,我市特种设备动态信息,公布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能、办事依据、程序及具体要求等。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增强安全意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作为社会化宣传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弘扬“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文化理念、“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道德文化理念、“知法懂法、自觉守法”的法制文化理念,营造知识文化理念和“科技兴安”的科学文化理念,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先进文化理念的培养,形成人人注重安全、关注安全的氛围,使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维护特种设备的安全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各级报刊、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要加强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安全常识、安全重大举措、先进典型和经验的宣传,对严重忽视特种设备安全,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要坚决予以曝光。

(二)明确职责,落实安全责任。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特种设备使用安全实行属地管理。各县(市、区)安监部门对辖区内所有企业不分隶属关系,实行全面安全监察,并承担安全监察责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目标纳入当地政府安全生产考核,实行统一考核。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履行安全职责,采取各种措施,发挥好安全监察网络队伍的作用,形成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乡镇、村齐抓共管和企业守法自律的安全监察机制。

生态安全特点篇4

关键词:森林生态;大兴安岭;旅游

一、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大兴安岭位于我国最北边陲,黑龙江省东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总面积8.46万平方公里,有森林730万公顷,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森林覆盖率达81.37%,林中繁衍生息着400多种野生动物和1000余种野生植物,被誉为我国“金鸡冠上的绿色宝石”。大兴安岭依托神州北极、神奇天象、神秘源头的地域优势,按照“神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避暑养生天堂”的形象定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大森林、大界江、大冰雪、大湿地等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吸引各方来客,据统计,2014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02.9万次,实现旅游收入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和5.8%。全区共有自然、人文景观6大类,24个基本类型,84个景点。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类自然保护区30多处,其中部级保护区5处,总面积72万公顷,省级保护区6处,总面积34.09万公顷,地级自然保护区20处,总面积75.82万公顷。其中,在全国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有五类,它们是:界江源、高寒冰雪、北极光(含极昼现象)、北极点(中国最北地理位置)、大白山(含呼中自然保护区森林特色景观),这些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都是开发森林生态旅游的最佳载体。

二、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旅游的挑战

1.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知名度有待提高

大兴安岭因1987年5月6日的特大火灾而被世人熟知,但是由于大兴安岭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地区知名度并不高。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生态旅游业也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还远没有达到热门旅游城市的规模,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在全国排名靠后。据统计,大兴安岭2014年旅游收入和排名第一的北京相差112倍,即使和排名100位的江西吉安也相差近6倍,差距不可谓不大,和一些旅游热门城市相差悬殊。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旅游的景点比较多,但是这些景点分布比较分散,南北距离400多公里,而且景点的名字也比较多,没有一个统一的品牌名称,不便于对外推广和游客识记。

2.体制不够健全,缺乏长远总体规划

虽然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景点很多,但是缺乏总体统筹规划,各个县、区、局都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吸引游客,存在很多重复、雷同的景点,全区有80多处景点,但是有些景点规模比较小,也没有什么特色,游客人数也很少,如干部河自然保护区、常青自然保护区等。制约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体制不健全,大兴安岭仍实行政企合一的行政体制,这种体制也影响到了森林生态旅游业。大兴安岭旅游业从规划、建设到具体的运营、管理基本上都是政府在唱独角戏,这样的体制有一些弊端:计划大于市场,缺乏对市场的准确理解和认识,容易脱离实际;自上而下,层层下达命令式管理,容易形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缺少竞争和忧患意识,不思进取。

3.相关人才奇缺,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据统计,目前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约为3200多人,旅行社28家,其中边境旅行社1家,国内旅行社27家,导游165人,各类住宿单位43户,从业人员1618人,各类餐饮业单位30户,从业人员247人。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质素不高,学历偏低,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尤其是中高端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很难招聘到高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由于缺乏旅游专业人才,再加上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专业质素不高,使得旅游服务水平不高,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优化地域优势,塑造森林生态旅游品牌形象

大兴安岭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享受国家层面的政策规划就有7项,我们应当立足本地实情,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发挥出这些优势,在“冷”、“北”、“特”字上做文章,逐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形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整合旅游资源与信息,精减旅游景点,统一名称,着力打造一两个旅游品牌,便于推广,对外宣传只用“大兴安岭”和“漠河”两个品牌名称。二是借助媒体大力宣传与推广,在中央级媒体上介绍和宣传大兴安岭,邀请重量级导演拍摄大兴安岭的森林生态旅游宣传片,用震撼的视角,唯美的画面,温暖的情怀打动观众,吸引游客观光旅游。还要借助互联网大力推广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旅游,加强和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开发在线旅游平台,景点提供免费wiFi、智能导航、电子讲解、在线支付、信息推送等,打造智慧旅游城市。

2.优化资源优势,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大兴安岭应当尝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由国家直接建立国家公园并管理,这样既可以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同时也可以提升大兴安岭的知名度,带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公园体制是国外普通实行的一种自然环境保护体制,我国已经在9个省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5年12月9日,《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通过,大兴安岭必须抓住这些有利的契机,积极申报,争取大兴安岭早日成为国家公园试点地区。

3.优化人才队伍,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人才匮乏、服务不到位是制约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大力引进中高端人才。要面向全国招聘旅游人才,尤其是中高端管理人才。二是建立本地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设立旅游相关专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目前,大兴安岭职业学院设有旅游管理(导游)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每年招生30人左右。应该增加旅游相关专业,培养多层次,具有专业技能的旅游人才,满足大兴安岭旅游人才需要。三是加强旅游人才的培训与交流,旅游人才队伍形成之后,还要对这些人才进行动态的培训与交流,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四是提高旅游人才的待遇,保障他们的生活。切实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下心来扎根林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生态安全特点篇5

关键词:船舶安全动态检查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而系统内部还存在若干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是互相联系。在安全管理上,把安全工作看作是一个多方位、多因素、动态和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因此,理顺安全与各个方面的关系,明确安全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立严密的安全控制网络,真正做到以早为主,以防为本,早抓早防,齐抓共管,是企业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远洋集装箱船舶的现代化,大型化和高速化,给航海安全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船舶安全动态检查制度是船公司在安全管理上的创新与探索,通过实施船舶安全动态检查,进一步实现在动态中对船舶现场的安全控制,进一步规范值班人员特别是驾驶台值班人员的行为,促进并强化当值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及时发现和纠正船员的“三违”行为,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船舶航行安全、设备安全和人员安全。

中远集运和上远公司在中远集团“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科学管理;超前防范、重在执行”的二十四字安全理念指导下,建立起符合国际公约、规则,国家法规和行业标准,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地自主管理、自主检查和自主监督的船舶动态检查制度,并以科技领先、管理创新为突破口,以强化日常动态检查、科学全程监控为手段,以超前防范,实现全面安全为目的,在所属船舶安装“驾驶台视频记录仪”,运用公司“船舶管理信息系统(SmiS)”和“远洋船舶全球动态监控系统”,实现船岸信息交流与共享,使船舶安全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动态化和跟踪化,从而真正、有效地提升公司船舶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海上航行的本质安全。

一、船舶安全动态检查实质

安全管理的动态原理体现在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动态变化上,同时,组织的目标以至管理的目标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有效的管理是一种随机制宜的管理。动态管理要求管理者不断更新观念,避免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想和方法。船舶安全动态检查的主体和对象是船舶和船员,均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随机制宜就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航区、气象、设备、人员等),随机抽调检查人员,按船舶营运实际节奏科学安排,也就是从具体实际出发,不固定自查人员,不拘于检查表内容,特殊情况特殊检查。

推进安全管理标准化是船公司实现安全营运目标的一项主要措施,是现代安全管理的需要。公司以船舶各项安全作业为重点,每年都根据船舶新设备引入和新危险源的识别,通过风险评估,对综合管理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根据评估后的风险拟定规避措施。但制度标准不代表人的行为标准,在实行安全标准化作业过程中,实现行动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执行上由不标准到标准的转变,这就是安全动态检查的实质。

船舶安全动态检查要遵循“细、实、全、深、严、狠”的六字方针,在动态中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船岸员工的责任心,提升执行力,将安全防范重心前移,实现安全管理从面上指导向动态跟踪转变;从事后检查向事前预防转变。同时,对安全动态检查中发现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关键性和突出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早处理,早整改,使标准化的安全动态管理有效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最终实现船舶营运本质安全的良好格局。

二、船舶安全动态检查模式

成立船舶安全动态检查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船舶安全动态检查制度四级管理模式,即中远集运(安全技术管理部)—上远公司(安监部)—船员部(政工科)—船舶(政委)。其中岸基相关管理部门有专人负责跟踪船舶安全动态检查制度实施情况,指导船舶开展安全动态检查工作,处理船舶反馈的岸基支持要求;海务监督上船检查驾驶台视频记录,并随机拷贝存档,岸基对驾驶台视频截图远程抽查。公司明确船舶政委是船舶安全动态检查第一责任人,负责驾驶台视频定期检查和记录,牵头组织船员实施动态检查,并负责检查情况信息的输入、审批、交流和存档工作。

在公司综合管理体系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方案和细则作为保证,船舶政委作为主抓手(第一责任人)组织和动员在船人员的全员参与;船长和轮机长本着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的理念,全力支持政委落实各项具体动态检查工作,建立船舶管理逐级负责制和安全监督员相结合的安全管理网络,运用SmiS系统实时向岸基反馈动态检查情况。船舶安全动态检查制度执行情况与本船先进评比和考评挂钩。

船长、政委、轮机长在船舶安全动态检查中的责任关系:船长是船舶安全管理的首要责任人,对船舶安全生产负总责;政委是船舶安全动态检查的第一责任人,根据船舶安委会、船长确定的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和要求,承担船舶安全管理中的过程监控、现场监督、动态检查等任务,负责船舶安全动态检查的人员召集、组织实施、纠正督促、信息汇总反馈等相关工作;船长、轮机长依据体系文件、职责要求所承担的安全管理责任,并不因政委作为船舶安全动态检查第一责任人而产生任何变化。

三、船舶安全动态检查运行

以往航运业各类安全事故案例表明:事故多发生在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新作业点或者危险源辩识不到位的作业现场,因此各项操作和作业的安全控制是船舶安全动态检查管理的主要内容。

1.明确职责

公司明确船舶政委为安全动态检查第一责任人,负责牵头实施和监督船舶各部门各岗位的动态检查和信息输入存档工作。

船舶安全动态检查要求体现全员参与和全方位过程管理,即政委随机组织相关人员实施安全动态检查,全方位过程管理就是实施检查的内容与实际相符,也就是干什么查什么,检查表分为驾驶台、机舱和船员行为安全三个部分,在一个循环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重复,可以实施检查表中没有列入的项目,以体现全方位管理;

2.实时监控

船舶安全动态检要内容之一是通过船舶局域网随机查看和回放查看“驾驶台视频记录仪”影像,并录入公司体系要求的“船舶安全动态检查表”。

船舶政委按公司船舶管理信息系统(SmiS)系统中“船舶安全动态检查表”内容组织相关船员随机检查,根据实际情况和侧重点以周为节点,以月覆盖驾驶台、机舱和船员行为全部内容对本船的安全管理状况开展动态检查。

公司安监部和船员部在SmiS系统中按“船舶安全动态检查表”对船舶进行实时监控,跟踪船舶安全动态检查活动,对船舶驾驶台视频记录仪不定期抽查航行中驾驶台值班纪律执行情况(调取截频);根据船舶反馈内容,特别是缺陷未整改和需岸基支持的项目,及时协调相关部门予以完成整改并负责向船舶反馈。

3.预知危险

随着航区和气象变化,设备更新或老化,从物的不安全状态上极易发生伤害事故;随着新船员、新上岗人员的不断补充,部分老船员安全麻痹思想等等,由于对安全认识差,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增多。采用安全系统过程中危险预知预测,应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分析作业现场工序中危险因素,找出人和物的不安全隐患,分析可能发生事故的基本原因,制定出危险防范措施。船舶应利用部门工前会布置工作的时机对作业危险预知对策分析,每个船员作业前应知晓经常作业项目的安全须知和操作规程,特别是新区域、新作业点、新项目、新设备重点做好危险源的应对措施,船舶领导、各主管人员和安全监督员在作业现场要随时抽查,以保证落实。工前会危险预知活动的开展,可以强化船员控制危险的能力,提高隐患检查整改率和船员整体安全素质。

4.重点控制

船舶安全动态检查的范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驾驶台管理动态检查,二是机舱管理动态检查,三是船员安全行为动态检查。船舶要对每个危险源制定重点控制措施,如驾驶台值班、机舱重大检修、各类危险作业和保安综合治理等,管理人员必须拥有预知危险的意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使客观存在的危险源始终处于主观的受控状态。动态检查突出两方面重点:

(1)“急、难、险、重”生产任务和重要工作现场。主要包括:航行值班(特别是夜航、雾航、大风浪航行、进出港及复杂航区航行等),重要工作(如解系缆、机舱吊缸、危险品装卸、演习、靠泊期间梯口值班等),特殊作业(如封闭舱室作业,明火、上高、舷外、水上作业等)。政委应加强对上述重点工作的安全动态检查,亲自或指定人员到现场,保证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并将监督检查情况如实记录;同时,应着重加强对驾驶台航行值班过程的随机检查。

(2)船员日常行为安全。政委应根据船舶各部门上报的每日工作计划,加强对作业现场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和作业人员劳动防护情况的检查督促,对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及时发现、立即干预、彻底纠正,并做好相关记录。

另外,各重点部位的各种醒目的安全标志也很重要,也是各危险源受控的手段之一。

5.跟踪反馈

跟踪管理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严格执行各种安全作业规程,安全动态管理就是把在动态操作的每个层次和各种职责分工制度化,作业程序化,以动态实时随机检查加强管理密度,实现集约和精细管理的统一,实现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同时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运用科技服务安全,如驾驶台视频记录,SmiS数据交换等。船舶还应以全面质量管理来加强船舶的安全动态管理,在船舶(部门)中开展安全QC小组活动,对本轮危险源进行跟踪控制,从事故苗头中寻找失控点,制定对策,杜绝重复性事故发生。船舶政委应注重检查过程的信息输入,按节点要求自查、记录和反馈,对现场自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详细记录并上报,对自身不能解决的上报岸基支持,以实现船岸上下实时预防,层层落实查隐患、找对策、堵漏洞。

6.设备保障

船舶安全动态检查设备列入保养范畴,其硬件、软件如不能正常运转,公司规定作为缺陷及时报告岸基予以解决。

四、船舶安全动态检查效果

船舶安全动态检查全面实施以来,船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主动性得到了加强,驾驶台值班纪律执行情况有了明显的改观,值班、交接班不规范以及驾驶台用餐等现象得到有效制止。通过驾驶台视频记录仪,船长在房间就能及时发现驾驶员的不当行为,及时到驾驶台采取纠正措施,特别是对检查驾驶台视频历史记录中发现的违反值班纪律的驾驶人员采取批评教育或调离船舶进行培训的措施,从而确保了航行安全。船舶在营运实际动态中逐步实现了超前防范的过程管理,通过“船舶管理信息系统(SmiS)”和“远洋船舶全球动态监控系统”的船岸数据交流,船舶的驾驶台视频截图、自查情况、缺陷整改、岸基支持等信息可实时查看,公司能及时掌握船舶安全动态管理状况,也为船舶综合检查考评工作提供了依据。其中:

(1)一些船舶细化工作做得很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本船检查计划和细则,建立了安全动态检查不良行为档案统计表。

(2)船员经历了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执行的过程。一些安全隐患被发现,一些违章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在安全监督上敢于动真碰硬,发现安全隐患和违章行为得到及时整改。

(3)安装“驾驶台视频记录仪”后,驾驶台值班人员的一举一动随时处于视频记录之下,刚开始船员心理上有压力,少数船员产生抵触情绪和采取规避行为,导致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遭遇各种非议和阻挠。如果怕得罪人而执行不严,便会依然产生“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船舶提出要坚持常抓不懈,要敢抓敢管,增强查处违章行为的执行力,敢于对违章乱纪行为动真格,坚决做到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该通报的如实通报,该处分的就要给以必要的处分,以达到教育、警示的效果。

(4)安全动态检查杜绝了船舶做假账现象,其检查时间和内容与航海日志、轮机日志等相关记录结合,与船舶实际操作和船员安全行为结合。

生态安全特点篇6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存在具有客观性。安全只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界定,并不存在绝对的安全。“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谓之安全。安全不单涉及客观状态,还涉及一种心态,即所谓“安全感”。确认某事物是否处于安全状态,需考量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而主观的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因此只要设备不对它物产生危胁,其安全状态能达到普遍可接受水平就是安全。建立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都只能是努力降低安全风险或者是提高安全的可置信度”。设备质量固有风险以及运行中动态偶发安全风险,必须通过设备检验去识别、去发现。设备检验过程本质是风险识别及评价过程。而设备检验离不开信息支持,因此建立设备档案数据库是建设重点之一。其次,对设备正确操作是设备安全运转的要求,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中心将其列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另一重点。此外,在规避管理风险方面,一是加强了监控组织机构建设,设立了特种设备维修中心;二是中心创新监管手段和模式。

二、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践

我校后勤集团领导审时度势,于2010年专门成立了特种设备维修中心,专职负责全校所有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突出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组织地位,明确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体。中心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践中主要有三方面探索。

1、创新监管手段及模式,提升安全监管与服务水平(1)安全监管由重“结果”转为重“过程”。传统监管模式中,对设备监管可归结为检验合格即无安全隐患,而检验不合格则以行政方式强制整改,失去了行政监管规避安全风险的主动性。在新的监管模式中,通过风险评价及现代化检验手段,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设备采取不同密度、不同强度的检测监控,将监察、检验寓于服务之中。(2)重点领域和设备监管由“静态”转为“动态”。中心请求上级质检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适时组织对重点领域、环节和设备的检测评估和监控工作。(3)安全管理由独管转为自管与他管相结合。通过短信、网站、宣传栏等增加信息透明度,实现风险信息共享,将公众监督、公众举报告与中心监管相结合。(4)管理手段由人工转为信息化管理。中心开发了《特种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设备档案、维修物资及预警辅助管理,提高了设备管理水平。

2、建立特种设备档案库,为设备检验提供数据支持(1)对全部设备进行普查登记,建立设备档案中心与校内档案部门合作研究,将设备出厂质量检测报告、设备检修记录、设备故障记录等文件归档管理,建立特种设备档案数据库。该工作在2012年受到省质检局好评。(2)利用设备档案,动态调整设备风险类别和等级中心技术人员借助设备档案定期开展设备巡检“纸上谈兵”活动,并形成讨论报告,请设备厂家进行二次风险评价,最后按风险发生概率、风险后果进行分类,对风险高危害大的设备实施重点监管。

生态安全特点篇7

关键词:海岛;生态安全;体系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定义海岛为:四面环海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包括有居民海岛和无居民海岛。《全国海岛保护规划》载明,我国拥有面积大于500平米的海岛7300多个,海岛陆域总面积近8万平方千米,海岛岸线总长14000多千米。海岛生态环境安全是指海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海岛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在于它涉及海岛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同时也涉及国家领土与国防安全。海岛的生态安全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国家安全和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越来越大,海岛生态安全作为国家或地区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一、保护海岛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海岛是重要的海上国土,其生态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海岛的生态安全尤其应该得到重视。

(一)海岛生态安全是维护海洋权益的保证

海岛是划分内水、领海及其他管辖海域的重要标志,并与毗邻海域共同构成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海军、建造军事基地和设施的重要场地,有着重要的军事价值。按国际法规定,海岛与陆地一样可以享有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的权利,这些权利涉及大片的海域领土,具有巨大的国防军事及经济利益。因此对有争议的海岛实行实际的开发和管理,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海岛生态安全是发展海洋经济的依托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海岛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海岛资源的开发及合理利用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国家相继批复了平潭综合实验区、广东横琴开发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向海岛进一步拓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海岛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要实现海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一致性,这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海岛生态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难以依靠自身解决

海岛生态系统是一个集陆地、湿地和海洋三类生态系统特征于一体的特殊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更加复杂。海岛一般面积狭小,地域结构简单,相对隔离,生态系统食物链层次低,生物多样性少,生态系统不够稳定,容易遭到损害,物种消失、环境改变都会对海岛的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旦生境遭到破坏就难以或根本不能恢复。

二、海岛生态面临的威胁因素

(一)自然灾害频发

海岛特殊的自然条件也会使自然灾害频发,发生在海岛的自然灾害的类型有:热带气旋(包括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大风、暴雨、强冷空气、雾、干旱等气象灾害,以及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全球气候异常也会带来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系统的失衡。

(二)人类无节制、无序开发资源

海岛资源含: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等等,作为人类开发海洋的天然平台,其生态系统不可避免的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人类开发利用风险已经成为海岛生态系统的头号风险源。海岛开发初期方式粗放、开发层次低、缺乏监管,大多依照经济优先的开发原则,开发秩序异常紊乱,对于无居民海岛的开发更是无序可循。不仅造成我国国有性资产流失,海岛生物多样性消失,海域污染严重,而且使海岛资源没有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利用。

(三)海岛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海岛经济基础薄弱,其基础设施滞后于海岛经济的发展,主要问题有:

1.海岛交通条件差。海岛的交通开发建设时间较短,地域不广阔,发展水平有限;

2.邮电通信设备能力低。海岛与外界联系不通畅,信息获得存在一定时间差;

3.电力供应紧张。供电能力不满足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淡水资源缺乏。用水需求猛增与水资源供应紧缺存在矛盾,海水淡化技术水平低;

5.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防灾减灾能力弱。

三、现阶段海岛生态安全体系的不足

(一)海岛生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少关于海岛生态安全的专门立法,对于规范已开发的海岛的行为所依据和使用的法律渊源比较混乱。其中主要是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以及其他补充性的且针对大陆污染特点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适用在海岛这一特殊生态环境显然是有其矛盾之处的。我国海岛生态安全保护工作是处在地方政府部门的自发自治管理之下的,而且地方性法规水平不一,无统一标准。

(二)海岛资源开发及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海岛开发缺乏规划,在具体开发行为中,存在资源破坏严重、资源利用单一、行为随意性大等问题,无序、无度开发现象造成生态承载力的负担和环境的破坏。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海岛资源开发及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海岛开发管理体制是根据海洋自然资源属性开发的,缺乏综合协调管理能力,相比较国外,我国海岛开发许可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尚不完备,对于正在开发的和已经开发的区域缺乏生态监管和预警机制。

生态安全特点篇8

(1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口570228;2海南成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海口570125;)

摘要: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保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需要,笔者运用调查研究及模型分析方法,以海南省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构建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域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海南省各市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总体良好,5个市县生态安全状况达到“理想”状态。最后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战略定位,笔者提出了促进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141200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地利用规划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71103053);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安全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414193);中西部计划学科建设项目(ZXBJH-XK018);中央财政中西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02m407005002)。

第一作者简介:栾乔林,男,1974年出生,云南陆良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科研工作。通信地址:570228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土管系,tel:0898-66276763,e-mail:13976589001@163.com。

通讯作者:谷秀兰,女,1978年出生,山东兖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与自然地理方面教学科研工作。通信地址:570228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土管系,tel:0898-66276763,e-mail:guxiulan2009@qq.com。

收稿日期:2014-12-04,修回日期:2015-01-19。

0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土地评价领域的体现[1]。随着现代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日趋突出,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否持续利用,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是指土地资源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生态环境处于无污染、未破坏的不受威胁的健康状态[2]。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3]。

海南省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土地资源数量有限[4]。1999年海南省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目标,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正式印发,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继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国际旅游岛已成为海南的发展战略,而土地资源又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要建设好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经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此背景下,开展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

针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安全评价,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6]。1993年,Fao发表的《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的国际纲要》,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基本原则、程序和评价标准,成为指导各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纲领[7]。张凤荣在《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和《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中,阐述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与土地持续利用管理的关系[8-10]。张建新[11]、汤洁[12]、高桂芹[13]等构建p-S-R框架模型,从土地资源的生态压力(pressure)、生态状态(State)和生态环境响应(Response)3方面构建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刘勇等从区域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态安全3个角度选取指标,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14]。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程序方法已有相对成熟的研究思路,但由于区域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生态威胁也不尽相同,其影响因素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还需因地制宜,具体研究。特别是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基础因素──土地资源,将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安全评价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海南省内尚不多见。笔者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战略定位,把土地资源系统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安全结合起来,开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期为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其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及2012年成立的三沙市(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共19个市县,位于东经108°37′—111°05′,北纬3°30´—20°18´。全省陆地总面积3.54×104km2。海南岛是海南省的陆地主体部分,也是中国的第2大岛,其陆地面积为3.39×104km2,海南岛地形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的核心,向四周逐级递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海南省属热带季风气候,各地年平均气温22~26℃,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639mm,截至2012年,海南省森林覆盖率达60.2%,海南省2012年实现GDp2522.66亿元,户籍人口为907.82×104人,因此,海南也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热带花园。

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

2.1数据来源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以及评价中所需要的指标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资料的收集主要是指收集影响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描述资料、数据资料以及相关图件。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2年)、《海南省统计年鉴》(2006—2012年),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及海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2011年)等相关文献资料。

2.2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生态安全评价的对象是一定时期某一区域内的人类土地资源利用活动对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影响过程与效应。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系统是复杂的多因素、多层次系统。进行生态安全评价,需要根据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系统的特征,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体系[15]。综合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进行指标选取,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数据可收集性等原则[16],结合海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实际,构建了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参见表1。

2.3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析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生态安全指标权重的确定。通过层次分析法专业软件Yaahp进行决策分析,得到了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见表1。

2.4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指标标准化处理是为了统一各指标量纲。就是通过相应的数学变换消除原始指标数据量纲的影响。本文采用基准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基准即为区域生态系统安全阈值[17]。设S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实际值,J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基准值,Z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生态安全指数,0≤Zi≤1,则:

(1)正向指标:当Si≥Ji,则Zi=1;当Si

(2)负向指标:当Si≤Ji,则Zi=1;当Si>Ji,则Zi=Ji/Si×100%

2.5生态安全值的计算

2.5.1单项指标生态安全值的计算单项指标生态安全值的数学模型如式(1)所示。

Xi=Zi×wi………………………………………(1)

式(1)中,Xi为第i个指标的土地生态安全值,Zi为第i个指标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wi为第i个指标的评价指标权重。

2.5.2生态安全综合值的计算单项指标的安全值仅从单一侧面反映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要全面反映土地生态系统的总体安全状况,需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计算,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的数学模型如式(2)所示。

式中,Y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综合值,Xi为第i个指标的土地生态安全值,Zi为第i个指标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wi为第i个指标的评价指标权重,n为评价指标总的个数。

3结果与分析

3.1生态安全分级和系统标准

笔者根据海南省土地资源特点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分级和系统标准(表2),按照人们对等级优劣档次的认知习惯,将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0~1的取值范围划分为5个区间,依次对应5个等级,并对系统特征进行描述。生态安全综合值越大,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就越好,反之,则表明生态安全状况越差[18]。

3.2评价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各市县2011年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综合值均大于0.7,说明海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比较安全。18个市县中,生态安全值高于海南省平均值0.8743的市县有11个,生态安全值大于0.9的有5个市县,分别是琼海市、澄迈县、昌江县、儋州市、东方市;生态安全值小于0.8的有3个,分别是琼中县、白沙县、五指山市;其余10个市县的生态安全值均大于0.8。生态安全值最大的是琼海市,最小的是琼中县(图1)。

海南省2011年各市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单项指标生态安全值见表3。

海南省各市县2011年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目标层生态安全综合值见表4。

从总体来看,生态安全综合值低于0.8的3个市县均为海南省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生态安全值最小的琼中县,由于农业占主导地位,农药施用量竟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对生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生态安全值高的几个市县,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特别是基本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如儋州市境内的洋浦经济开发区、澄迈县境内的老城经济开发区、昌江县境内的昌江循环经济园区、东方市境内的石油炼化项目等均海南省工业龙头。同时也说明海南生态环境很好,适当的工业项目对海南生态环境影响有限。另外,海口市、三亚市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海口市,有很好工业基础,但两市作为海南的旗帜,常住人口占全省近三分之一,生态安全值却不是很高。说明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

4对策与建议

4.1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要充分应用国务院继续支持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有关政策,开展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试点,重点对旧城区内部进行改造,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宅基地集约化,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坚决贯彻“挖潜为主、扩展为辅”的方针,立足内涵挖潜,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重点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力度;加强土地整治复垦,增加土地供给。根据产业政策、区域布局、投入资金和项目的区域带动效应等,按照项目带和土地利用带发展原则合理安排建设用地。确保海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及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4.2统筹区域、城乡用地协调发展

要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从全局的高度统筹海南省区域内土地资源,全面考虑不同产业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用地需求,对各部门、各产业的用地矛盾进行协调,充分发挥区域内部的聚集和规模效益[19]。实施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通过分类安排土地利用计划等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优先保障国际旅游岛建设鼓励扶持类建设项目用地。要通过土地利用合理布局和重点开发,培育发展带和增长极,实现地区和城乡互动。利用“国土20条”将海南省作为土地权利立法试点的时机,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途径。

4.3优化农用地空间布局,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益

农业是海南省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是海南省全面小康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五个统筹的保障,海南省农业的重要地位要求必须把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因此,必须积极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目前海南省农村土地利用处于粗放低效益状态,必须充分发挥地区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提高土地生产率,加速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用地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农业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高耗型向节约型转变、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初步形成产业优化、经济高效、产品安全、土地资源节约、环境良好、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现代农业体系,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4.4妥善处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旅游开发中的问题自然生态环境是海南旅游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旅游用地在海南省土地利用中具有特殊地位,旅游业是海南省“一省两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热带滨海和山地旅游的发展,旅游设施和旅游景观用地的需求必将高涨。必须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行有重点、分层次、有步骤、适度地开发利用海滨和山区生态旅游资源,限制盲目发展和新建旅游开发区,兼顾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用地需求,沿海防护林及成片的耕地、园地,可以融入旅游区,作为旅游景观用地,但必须保留农用地形态和功能。对于东部滨海旅游综合区,要积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严格保护优质农用地,控制耕地占用规模和速度;对于南部热带滨海旅游区,要坚持节约与集约用地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侧重配置旅游设施用地,适当增加建设用地规模,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包括港口建设、东线高速铁路建设用地;北部山区则应适当限制工矿用地扩张规模和速度,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提高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效率,加快发展热带农业。

4.5以“生态省”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

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严格按照“生态省”和国际旅游岛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加强海南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扶持海南中部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环保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制度,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建立健全治污设施正常运营保障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20]。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建立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探索生态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21],促进海南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结论与讨论

(1)通过构建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用数学模型计算出海南省各市县2011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值。根据安全等级划分,海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海南省各市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总体良好,其中琼海市、澄迈县、昌江县、儋州市、东方市等5个市县生态安全状况达到理想状态。评价结果也较好地反映海南省土地资源利用的实际状况,与海南省各市县的实际生态安全状况基本吻合。

(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因素。笔者以海南省为研究区域,以海南省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就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由于数据收集困难等原因,舍弃了原先构建的部分评价指标,可能会对评价成果带来一定的影响。此外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值的确定以及安全等级的划分等还带有主观因素,尚需在今后的研究和应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傅伯杰,陈利顶,马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12-118.

[2]刘勇,刘友兆,徐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浙江嘉兴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3):69-75.

[3]曹新向,郭志永,雒海潮.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192-195.

[4]栾乔林,韦仕川,王湃,等.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3,080:50-51.

[5]王湃,栾乔林,谷秀兰,等.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6):197-200.

[6]wCeD.ourCommonFuture.theBrundtlandReport[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1-19.

[7]Fao.FeSLm:aninternationalframeworkforevaluatingsustainablelandmanagement.worldResourceReport73:LandandwaterDevelopmentDivision[R].Rome,1993:1-85.

[8]张凤荣编著.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8.

[9]张凤荣等.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1-13.

[10]张巨东.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及调控措施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16-28.

[11]张建新,邢旭东,刘小娥.湖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J].湖南地质,2002,21(2):119-121.

[12]汤洁,朱云峰,李昭阳,等.东北农牧交错带土地生态环境安全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综合评价—以镇赉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119-124.

[13]高桂芹,韩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山东省枣庄市中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71-273.

[14]刘勇.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23-40.

[15]栾乔林,王芳,黄朝明,等.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08):37-38.

[16]栾乔林,韦仕川,谷秀兰,等.基于GiS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为例[J].农学学报,2013,3(04):25-29.

[17]左伟,王桥,等.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67-71.

[18]李玉平,蔡运龙.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6):784-789.

[19]李枝平.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78-79.

生态安全特点篇9

关键词:煤矿生产;安全评价;安全预警

0.引言

煤炭是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其消费比重长期维持在70%左右,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然而我国开采煤炭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复杂,煤矿安全问题严峻,透水、瓦斯等自然灾害在煤矿生产中经常发生,不经影响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对煤矿井下开采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极大风险,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煤矿生产安全状况,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系数。

1.煤矿安全风险的特点

要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体系,首先要了解煤矿安全风险的特点。煤矿生产过程在地下进行,它受到煤矿固有特点的制约,也受到人和物的影响。因此,与一般的企业生产风险相比,煤矿安全风险有以下特点。

1.1复杂性

煤矿生产的工作面在地下,作业环境复杂多面,影响安全的因素较多。另外,煤矿生产的环境较为特殊,存在水灾、瓦斯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工作环境昏暗潮湿、人员集中的特点也造成煤矿生产工作环境恶劣。煤矿采用系统性方式进行作业,各个生产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煤矿安全带来致命的风险。

1.2动态变化性大

煤炭生产方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生产方式会随着煤层地质条件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开采方法。煤层地质条件的变化也会导致煤矿作业空间也一直处在移动和变化的状态,例如煤炭生产中的采掘面推进和矿井延伸等等都是煤矿作业空间移动和变化的表现。煤矿作业空间的移动和变化导致煤矿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新的情况和问题,煤矿生产系统和采掘方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使人员和机械设备出现不安全行为和处于不安全状态。

1.3随机性强

随机性是指影响煤矿生产安全的因素不仅多,而且因素发生的时间和影响范围的随机性强,不受控制。随机性强特点导致煤矿安全生产处于复杂的灰色关联系统[1]。尤其是井下的自然灾害,其随机性更为明显。例如瓦斯和其它有害气体含量、瓦斯浓度、水量等等都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这些不确定因素的随机性难以用固定的公式和指标进行定量计算。

1.险关联性高

影响进行煤矿生产的安全因素众多,矿井下发生一种致灾因素可能引发其它致灾因素,或者并发多种致灾因素后,多种致灾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增加出现致灾因素的几率,或者致灾因素发生后相互结合,导致灾害的影响力扩大,造成更为严重的煤矿安全事故。例如煤矿中的瓦斯和粉尘这两个致灾因素容易相互影响,扩大灾害的影响范围。当矿井下的瓦斯达到一定浓度后,如果矿井内同时含有大量爆炸性粉尘,瓦斯爆炸后产生的破坏和危险系数会成指数提升。例如火灾和瓦斯,火灾会对导致瓦斯爆炸,而瓦斯爆炸会进一步增强火灾形势,火大火灾的影响范围[2]。

2.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建立煤矿安全风险评价和预警机制的目的在于衡量安全状况,以设立的预警指标作为标准,衡量安全状况偏离预警线的程度。如偏离程度较多,预警系统则立即发出安全风险信号,提醒相关人员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即确定重点风险评价区域后,使用风险预警系统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并警示和提出防范措施的一种制度。它具备检测、诊断以及预防的功能,化解可能存在的风险,避免风险造成的损失。总的来说,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有以下建设内容。

2.1建立安全风险预警组织

要防范煤矿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必须建立识别、防范和管理风险的安全风险预警组织。安全风险预警组织的内容应包括行业性的安全风险防范组织和企业的安全风险防范组织。行业性的安全风险防范组织负责收集预警指标数据,并对收集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向行业内的煤矿企业公开,为煤炭企业建立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提供科学的防范信息作为参考。煤炭企业内部的安全风险防范组织主要收集和处理企业内部煤矿生产的风险信息,为企业的管理层制定安全风险费防范措施提供信息依据[3]。

2.2建立动态风险触发器系统

动态风险触发器是一个对未来时间内某种或某些风险因素状况进行识别和判断风险影响后果的辨识标识。它既能检验安全风险因素可能产生的后果,也能判断安全风险因素未来的变化发展进趋态势。将安全风险预警指标关联动态风险触发器系统,可得到一个总体风险评价结果,为防范安全风险提供数据参考。安全风险动态触发器可以用应用软件的形式进行设计,只需要将已设定的预警指标输入触发系统中,就可以对风险进行预警,判断风险的大小和未来发展态势,为相关人员制定防范措施提供建议。

2.3建立数据和指标修正机制

安全风险预警的指标参数并非固定不变的,需要在时间过程中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在实施运用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实践中要不断改善预警指标参数,才能提高预警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发挥防范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行业预警组织要定期将相关指标和参数向上级报告,并定期进行行业预警。煤炭企业的预警组织则需要定期收集和更新指标参数、预警提示。

3.结语

除了建立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外,还要晚上相关的配套制度,如基于安全风险预警机制上的考评制度,提高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是各项预警制度和措施能够得到行之有效的落实,真正发挥预警系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新娟.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与基本模式研究[J].煤矿安全,2009,(12).

生态安全特点篇10

当前,安顺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期。国发2号文件把一些事关安顺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规划实施,许多过去想做而做不成的大事将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对安顺实现提速发展、赶超跨越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黔党发15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省委、省政府加快安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进入了全面启动、深入实施的新阶段,把安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把安顺建设成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定位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和省的政策机遇,发挥安顺生态环境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以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口,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安顺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提速赶超之路。具体来讲,要力求做到以下方面。

注重低碳环保,着力在生态建设上提速赶超。要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实现提速赶超的重大战略任务。一是加强生态建设。按照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综合规划,深入实施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重点治理、江河水系污水治理等工程,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为文化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耗、能耗、水耗。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实行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重点区域、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管、江河湖泊水质监测和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让安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馨。三是加快生态旅游城市建设进度。以宜居安顺、绿色家园为主题,以山城、水城、林城、花城为特色,以百万人口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着力建设功能配套、景观良好、整洁文明、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让安顺更加宜居、更具魅力,让人民群众的舒适感、安全感、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全面树立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更加和谐的城市新形象。通过营造“科技林”、“三八林”、“共青林”、“成长林”、“安顺名人林”、“家庭林”等方式,激发广大市民“爱绿、护绿、植绿”的积极性,增强美化家园的绿化意识,争创国家园林城市。

增强自觉自信,着力在文化建设上提速赶超。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弘扬黔中文化,奋力构筑“精神高地”,着力提升安顺文化软实力。一是着力创作黔中文化精品。依托安顺丰厚的文化底蕴,生产《关山度若飞》等一批影视剧、《亚鲁王》等一批舞台剧,出版《安顺文化旅游丛书》等一批书籍,加强“红崖天书”等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推出一批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和“安顺地戏”、“铜鼓十二调”等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建设原生态摄影、影视创作、书法创作基地等文艺创作基地,推出一批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的文艺精品。二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确保“十二五”期间建成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档案馆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切实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欠账较多的问题。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实现全市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满足各级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各项基本文化权益。三是大力发展黔色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充分挖掘和展现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内涵,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利用。重点推进黔中国际屯堡文化生态园、安顺历史文化街区、大明屯堡影视城等省市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项目建设。依托旅游文化、地质文化和奇石文化、古人类文化、多元特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红色文化、人文文化等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

加强统筹规划,着力在旅游发展上提速赶超。抓住当前我国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一是加强规划布局。以省正在编制的《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为契机,做好黄果树、龙宫两个5a级景区的规划修编工作,以黄果树景区为重点集中打造高端休闲度假游,以坝陵河大桥、紫云格凸河为重点打造极限运动和山地体验游,以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为重点打造科考探险游,以王若飞故居为重点打造红色旅游,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重点打造乡村旅游,推动旅游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升级。二是强化资源整合。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黄果树、“多彩万象旅游城”等一批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构建由黄果树、龙宫、屯堡、格凸河等景区组成的旅游要素全、产品多元化、服务功能强、旅游时间长的精品旅游圈。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打造滇黔二省五州市无障碍自驾车旅游协作区,联合遵义市打造“红色之旅、清凉之夏”精品旅游线路,联合桂林市打造“中国南方喀斯特”精品旅游线路。三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旅游要素集群化、产品特色化、服务国际化、进出便利化、环境优质化,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旅游产品供给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旅游产业发展从单要素向多要素转变。

生态文化旅游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生态是文化旅游的保障。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没有旅游的文化是缺乏活力的,没有生态的文化旅游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以安顺独特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支撑,树立大文化、大旅游、大生态的理念,用文化擦亮旅游品牌、提升生态水平,用旅游承载文化内涵、展现生态魅力,用生态拓展文化创意、保障旅游发展,努力探索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三者有机融合,互动并进,共生共荣,全力建设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奋力把安顺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旅游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走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提速赶超之路。(作者系安顺市委书记责任编辑/周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