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交通运输特点十篇交通运输特点十篇

交通运输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9:33

交通运输特点篇1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规划特点;规划步骤

引言:交通问题日益成为关系我们日常生活和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做好对交通运输业的规划,使交通运输能够满足人们日常对交通业的需求,是交通运输部门应该着力做好的项目。本文就对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其特点和在规划时的步骤,以期能够为交通运输业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1交通量的概述

交通量是交通运输的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有了交通量这个概念对于交通工程的规划就有了科学的变量进行操作,所以这里要讲一下交通量。交通量一般可以分为,正常趋势的交通量,转移的交通量和诱增的交通量。正常趋势的交通量就是在包括低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以及铁路上,交通量按照固有的发展的规律,自然的增长的一种自然增长的状态。转移交通量就是在新的道路或路线的投入使用后,对交通量会造成的影响,即向新道路或新路线转移的交通量的数额,就是转移的交通量。诱增的交通量则是在原有道路或路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改进后道路或设施得到改善,速度增快,很多就向这些道路和路线转移,这一部分就是诱增的交通量。后面两种诱增的交通量和转移的交通量十分相似,容易混淆,一个是在原有道路上进行改进,而另一个则是进行新道路的修建,两者的区别就在这。

2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特点

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涉及的方面广,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交通运输工程,在工程开始之前要对交通运输工程进行严密而周详的规划。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是建设交通运输工程的第一步,通过规划能够合理经济的将交通运输容量进行扩充,增加交通运输设施的交通承载力,也就是增加交通量,并且能够不断的改善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

2.1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是有组织的,系统的

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需要对相关的交通运输方面的各种信息和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归纳和分析。这之中包括对现有的交通运输的系统和交通运输设施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分析系统和设施的性能状况和维护情况等等,同时还要分析现代和未来短期内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于交通运输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的要求是什么。搞清楚了系统和设施的现状和社会经济对交通发展的要求,就可以结合这两者来进行接下来的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

2.2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又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进行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不能够仅仅考虑交通运输方面的信息,还需要考虑到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以及环境等等方面的影响,要考虑到进行这项交通运输工程会对经济和社会带来什么好处,能不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能不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要考虑到这项交通运输工程会对文化和环境带来什么影响,会不会破坏原来的文化氛围,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都是进行一项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时要综合考虑的问题,所以说,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2.3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又是一项带有政治色彩的工作

交通运输工程的建设不单单是一项经济活动,它还带有政治色彩,因为交通运输的建设会涉及到很多部门的利益,需要考虑部门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公众的意见,只是依靠经济和技术来进行规划是行不通的。毕竟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人员只是进行规划和提出意见,真正进行工程决策的并不是他们。所以在规划之中也有必要综合考虑和多方征求意见,将这些都汇总给工程的决策者,有决策者来进行最后的规划方案的决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个规划员应该做的工作。

3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步骤

综合上面总结的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特点,笔者对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步骤进行了一下探讨,认为规划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3.1收集整理数据

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数据,这里的数据包括对现有的交通运输系统和设施的现状的分析数据,以及对现在的交通运输现状的分析数据等等,然后将这些数据整理起来以备后面进行深入地分析。因此这第一步的收集整理工作就是整个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工作的原点和重点,是为后面整个规划工作的一步步展开做基础的。

3.2分析数据确定目标

在完成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之后,就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诊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分析统计工具得出分析结果。根据分析出来的现在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来确定这个要建设的交通运输工程的目标是什么,想要解决的现在的交通运输的问题是什么。

3.3分析工程的可行性

分析工程的可行性主要是要结合目前规划人员手里所掌握的建设交通运输工程的资料来进行,要结合这个工程的资金多少和规模大小,以及这个工程建成后所能提供的服务性能和水平是怎样的。这个工作是要综合来考虑的要平衡工程建设前的资金等方面的准备和工程建成后的效益水平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3.4分析社会和经济要求

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水平的要求,使建设工程尽量能够满足现在以及短期未来内的社会和经济对于交通的要求。

3.5制定、评价方案

最后就是在上面几步进行完之后,综合性的提出详尽的规划方案。并且对于提出的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和实验,最终得到最佳的规划方案。

4结束语

科学对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工程进行规划,对提高我国交通事业的质量和解决交通事业中的问题有很大帮助。交通问题得到解决使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送更加快捷通畅,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生活和经济质量的提高。所以说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是亟待交通运输部门的人员认真对待的问题。只有将交通运输的工程规划好,才能促进整个交通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永伟.通道交通量预测方法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8(2).

交通运输特点篇2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综合功能;运输能力

一、引言

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是指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铁路交通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及换装、装卸存储、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六大功能的综合性设施,作为铁路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基地和铁路交通运输网络中客货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客货运输效率的关键环节。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分析主要是研究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结构及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或设备(包括工业运输和城市运输)间的相互协调,以充分发挥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综合功能和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强化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功能,优化运输网的点、线系统能力协调,进而提高整个铁路交通运输大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

二、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

由系统科学理论可知,所谓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某一特定功能的综合整体。从系统及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基本定义角度来看,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本身是一个由多个相关要素组成完成特定功能的系统,它不仅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区别于其他系统的特性。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功能与目标的统一性。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由多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多种运输设备组成,每一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或运输设备在铁路交通运输枢纽中具有不尽相同的功能与作用,但作为一个系统整体,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具有统一的功能与引示。这就是完成枢纽内货物及旅客运输的中转与地方作业,确保客货运输全过程的实现及运输生产的连续性,满足统一运输网及枢纽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对运输的需要。

2.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由多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或同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条干线运输组成,每一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又由为实现其运输过程的多种运输设备按一定布局原则和技术要求统一配置而成。为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相互协调,有关运输设备的布局与配置又须统筹安排。由此构成了运输枢纽结构的复杂性。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具有由多个多级子系统构成的多级梯阶的复杂结构。

3.铁路交通运输枢纽与其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就整个铁路交通运输大系统而言。它由线系统与点系统两类子系统群构成,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属点系统,就一个铁路交通运输枢纽而言,它既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以及特定功能的系统,同时又是铁路交通运输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以铁路交通运输大系统为其外部环境。同时,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又是它所依托的城市或地区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以城市或地区为其外部环境,因此,铁路交通运输枢纽与其所在的城市或地区间具有十分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4.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是多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或多种铁路交通运输设备构成的结合部,其内部各子系统间、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各个子系统发展不平衡性和技术差异性。基于各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形成的历史过程及自然条件等不尽相同,枢纽内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形成过程及发展也不尽相同和平衡。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的具体作业过程和技术设备配置各有特点,这就决定了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内各子系统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差异性。为此,在具体分析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

6.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或自组织性。当铁路交通运输网或城市系统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需要改变或调整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及目标时,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自身结构及特征即可进行相应的改变。如城市铁路交通运输网个别区段负荷过大,从而导致了运输流自身进行调整,自动寻求负荷较小的方向,保证向稳定状态过渡。

综上所述,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且具有诸多系统特性。因此,我们必须将铁路交通运输枢纽视作一个客观系统对象,结合其特性,运用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三、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功能

1.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是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干线的汇集点,是大宗客流和货流中转、换乘、换装与集散之点,是各种铁路交通运输方式衔接和联运的主要基地。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布局决定了不同铁路交通运输方式间联运转换点的分布,因而对于大宗客流、货流的运输路径、运输效率、货物转运速度有着决定性影响。它在良好地完成运输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起到促进作用。

2.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是同一种运输方式多条干线相互衔接,进行旅客和货物中转或对运营的车辆、船舶、飞机等进行技术作业和调节的重要基地,同时还为各种运输工具的周转和检修等提供各种技术服务。

3.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大多与城市相共生,它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作用。它是城市实现内外联系的桥梁与脉络,是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城市铁路交通运输的各种设备和建筑也是构成铁路交通运输枢纽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功能是保证完成四种主流作业:直通作业、中转作业、枢纽地方作业以及城市对外联系的相关作业。四、交通运输枢纽布局与运输设备的配置原则

参考文献:[2]沈志云,邓学钧.铁路交通运输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交通运输特点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分析探讨

一、交通运输企业及其会计管理的特点概述

交通运输业作为第三产业是凭借交通工具和一定的交通线路、港口及其他中转站从事人或货物地理位置转移的国民经济部门,其生产经营特点是其生产过程只是实现客体的物理位置转移,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具有流动性分散性的特征等等。交通运输企业的行业特点赋予了其会计管理过程新的特征和表象,综合分析来看,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管理具有成本的特殊性、营运收入核算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会计核算的侧重点偏向运输工具方面以及存在众多的业务结算内容,这些都构成了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的独特特征。据调查研究分析显示,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与其特殊性的相关系数为0.37,这也是交通运输企业加强和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的重点和难点。

二、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的作用及其处理对象分析

根据交通运输企业及其会计管理特征的阐述,在分析了管理会计对于交通运输企业的意义的基础上,接下来分析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的作用及其处理对象的内容和范畴,以此为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管理廓清脉络。

会计管理本身是交通运输企业管理系统和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加强和改善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有助于改善和加强交通运输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有利于各项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资金节约、运输成本降低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有利于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调查统计显示,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管理可以带来其经济效益平均13.5%的增加幅度,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的贡献率为20.3%。

一般来说,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的处理对象是指那些能够以价格机制和货币形式表现的经济活动。交通运输企业为了实现其基本生产经营活动一般需要购置和拥有一定数量的建筑物、装卸机械、运输设备、燃料、房屋等资产,这些资产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会计损益和自然损耗,这就需要以货币的形式加以反映其总量的变化和趋势,并通过传统财务会计的手段计算成本、费用及收入配比用以表现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财务指标和财务结构,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反映交通运输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上述这些内容就构成了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的处理对象和内容范畴。

三、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分析

根据会计管理对于交通运输企业作用及其处理对象内容范畴的分析,明确了其会计管理的基本内容,接下来就要回答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和要求,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助于交通运输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会计管理的诸多问题及其环节的关系。具体来说,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管理需要满足如下的几个基本要求并完成规定的相应任务。

首先,其会计管理对于交通企业各项资产的增加和减少要能做到正确、及时、完整地记录和表达,以便为相关债权债务的发生和核算、收入费用及利润的形成和分配、企业其他相关方面的管理提供一个基本可靠的会计核算信息,以便提高企业的发展战略决策及其他相关业务决策的水平和质量。调查显示,交通运输企业的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施效果与会计管理信息的相关系数为0.47,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性;其次,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管理不但要实现对于过去及现在情况的真实反映,而且还要增强对于将来相关业务发展趋势的预测能力和预见能力。在对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及物化劳动消耗进行全面核算和监督、严格控制各项支出的同时,要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发展趋势方向作出科学的预测并参与到企业决策层面上来,通过成本核算和盈亏分析来寻找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对策以便对实际业务问题进行追踪;再次,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在如实地反映其经济活动效果和水平的同时,要依据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制度等,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及有效性进行会计的监督和审计,特别是涉及到交通运输企业领导人责任履行情况的考核,更需要做到客观性和公平性,为此要求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相关从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转贴于

四、总结

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管理与一般工业企业的会计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和特征,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管理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交通运输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问题。本文在明确交通运输企业及其会计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处理对象内涵及其范畴,最后具体分析了其会计管理的基本内容以及每一阶段的任务要求。

参考文献

[1]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交通运输快速科学安全协调发展——冯正霖副部长在2009年全国交通运输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交通财会.2009(03).

[2]周德学.论交通运输法律与交通运输生产的几种关系.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1990(01).

[3]孔宪君.对黑龙江省交通运输业营运体制改革的探讨.学术交流.1997(05).

交通运输特点篇4

1从整体进行交通运输分析

整体交通运输分析是利用各种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发展规律,来指导交通需求预测,同时也为整体分析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整体交通运输分析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第一是运输结构分析。首先分析拟建项目影响区内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各种运输方式占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然后介绍拟建项目走廊内主要相关的各种交通运输线路特点,包括运输线路的走向、长度、等级(包括线路等级和港、站等级)以及历史发展变革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拟建项目走廊内整体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占走廊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二是能力利用分析。能力利用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是否适应交通需求。铁路运输可以通过计算线路实际运量与设计运输能力的比率来加以分析。公路运输除了采用此方法外,还可利用公路实际路况和交通构成计算现有公路分区段(城镇路段或非城镇路段)的服务水平来进行。通过对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能力利用程度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是运量增长分析。为了把握各种运输方式历史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必须对拟建项目走廊总运量和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历年或各个历史时期的增长速度进行分析。总运量可以采用运输量或运输周转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依据。公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公路观测站历年交通量观测资料或直接影响区运输量、车辆保有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铁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线路客货运密度、主要车站发送和到达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水运运输可以采用主要港口客货吞吐量或水运运输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运量平均增长速度时,是以交通运输量作为被说明变量,以时间变量作为说明变量。参数估计的方程式为:

inte=a+bt

式中:te—运量;

t—时间变量(t=1、2、3??);a、b—待估计参数。

系数b就是平均增长速度。

第四是运输特点分析。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运特点、货类特点、货类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运输方式的交通区间构成(区间内与区间外、过境运输)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种运输方式平均运距、客运及分货类不同运输方式最佳分界点里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其交通区间构成情况分类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特点(来源地、消费地)及其运量增长态势分析等等。

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必须建立在拥有各种运输方式资料的基础上,公路运输资料可以通过调查得到,铁路运输资料可以在铁路部门收集或利用铁路站点发送到达量及运输密度资料推算得到,水路运输资料可以利用水运港口吞吐量及平均运距推算得到。

2综合交通运量预测。

第一、运量预测。客运量预测可以采用国内交通规划中经常采用的四阶段法:先汇总各种运输方式基年旅客运输量表,然后预测综合客运量,再通过交通分布得到超未来特征年旅客综合运输量表。根据旅客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和费用进行未来状况下有无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的公路和其他方式旅客运输量表,通过交通分配和不同车型构成及实载率,预测出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不同车型客运交通量(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客运交通量的差值即为客运转移交通量),同时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其他运输方式客运量。

根据目前我国现状,综合交通客运量预测一般在公路与铁路之间展开。通过对调查得到的公路资料和铁路资料的分析,以及对这两种运输方式运输特点的分析。

第二、货运量预测。总体思路是在综合交通运输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几种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的综合运量进行交通方式分担分析,再结合各种运输方式运输规划预测。

具体采用以下步骤:

2.1按照目前采用的方法预测出公路无拟建高速公路、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无质的变化状况下未来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2分类汇总基年有可能产生竞争关系的主要货类货物运输量。

2.3根据统计资料、运输规划资料以及与这几类货物有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资料预测出这几类货物的未来运输量表。

2.4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有无质的变化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运输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代号“B”)aB即为未来状况下无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5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未来状况下有无用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代号“C”),a-B+C即为未来状况下有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

2.6通过交通量分配得到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公路货运交通量。其他运输方式未来货运量可根据其规划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C得到。当预测期内其他运输方式运能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时,可以省略第四步,此时B=0。

交通运输特点篇5

 

一、引言

 

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该行业除了能为人们的生活、出行提供方便,还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其创造出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然而,交通运输业的产品,与普通的产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对其经济效益的研究就很有必要。对此,荣朝和,高群等该行业的专家对此进行的相关研究,谈论了对运输业属性的认识及其经济效益问题。

 

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问题进行探讨,使该行业能够很好的服务于国民经济。

 

二、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交通运输业,是凭借各种工具、设备和线路,通过各种运输方式,使货物或旅客在不同区域之间实现位置移动。

 

交通运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最基本的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社会基础设施,是开发资源、提高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以及满足人们旅行需要的重要前提。在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的不断扩大,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干交通运输业有着上述的重要性,所以它应先行发展或超前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抓紧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并加速其发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交通运偷业的特殊性及其经济效益的特点

 

(一)交通运输业的特殊性

 

交通运输业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通运输业的生产过程实现货物和旅客的位移。第二,交通运输业是服务性产业,交通运输业的生产过程为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提供服务,它向社会提供的效用并不是实物形态的产品,而是提供无形的服务。第三,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和消费是同一过程,交通运输业不生产物质形态的产品,只是使运输对象发生“位移”,所以运输业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第四,交通运输的生产成本构成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在满足社会的运输需要、保证运输质量的前提下,节约物资消耗和能源消耗,对于降低运输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五,交通运输业的产品具有同一性,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尽管多种多样,但运输生产过程的产品都是合乎目的性的空间位移。

 

(二)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

 

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取决于货物及时、无损和旅客安全,正点到达目的地。由于交通运输业的生产过程是实现运输对象的空间位移,所以,只有当旅客安全,正点和货物及时、无损到达目的地,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反映着劳动消耗的节约,但它并不增加产品的使用价值。交通运输业并不增加产品的使用价值,但为了实现运输对象在地域之间的位移,却要消耗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而运输业的经济效益则反映劳动消耗的节约。交通运输部门在保证运输质量、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运输需要的前提下,节约劳动消耗,降低运输成本,则运输经济效益就好。

 

交通运输业的特殊性,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得合理的管理该行业,使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十分重要。

 

四、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

 

了解交通运输业的特殊性,提高其经济效益,对该行业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深化对交通运输的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不断提高运输能力

 

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要加强现有运输方式的运输能力。提高运力,就必须加强运输的组织工作,充分利用公路、内河、航空运输,挖掘运输潜力,以增加客货运量,使交通运输业能够很好地为发展经济建设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服务。

 

(二)建立综合运输系统,实行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与协作

 

交通运输业本身是一个大的系统,它包括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系统的工作对象。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应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扬长避短,实行合理地分工与协作,形成完整的综合运输系统,密切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发挥运输网络综合作用的功能,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合理的工业布局

 

工业布局的状况是否合理,直接涉及到运输的货流方向、数量和远距。合理的工业布局,使生产接近原料、燃料、动力的产地和产品消费地区,就能从根本上消除大量的不合理运输,避免能源、原材料和产品的过远运输,节约社会劳动,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业的直接经挤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四)组织合理运输

 

合理运输是指在运输组织工作和经营管理等方而,充分利用现有的运网、运力,使货物按照合理的流向,从发点到收点选择经济合理的运输线路和运输工具,以最短的里程、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消耗与损耗、最省的运费,及时、准确、安全、经济地完成运输任务,取得最佳的运输经济效益。

 

(五)加强管理,不断提高运输服务质量

 

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和健全监督检查机构,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以取得好的运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交通运输特点篇6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特点;作用

交通运输业是国家重点管控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控制。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经济实力体现,除了像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生产水平之外,另一个衡量该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就是该国家的道路网的建设和道路运输的发展状况如何。道路交通运输将社会生产上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机的联系到一起,这种联系包括了社会生产、物质分配、社会交换行为和消费行为等环节,起到联系国家工农业生产、城乡农村、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作为交通运输行业主要的货物和旅客运输方式之一,公里运输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交通运输改革以来,除火车、航空、水路之外的另一种较为方便的运输方式,是运输方式的一次重大革命。公路运输的特点是快速、高效、安全、经济、舒适等,且以后将会实现始发地与目的地运输的直达,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运输方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路运势的主要特点

1.公路运输操作简单,资金投入少,回报时间快

我国对于道路运输的管理体制没有像水路运输、航空运输或者是铁路运输那样有着很严格的准入体制,一般来讲,公路运输所需要的设备相对较为简单和固定,一般仅为一辆客运汽车或者货车,并也进入运输产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前期购置的车辆费用较其他运输行业来讲相对较低,并且能够实现在很短时间内回收成本获得利润回报,因此,公路运输的入行投资行为较为简单容易,且投资的回收期短,回报周期长。

2.公路运输方式有着极强的适应性

对于运输的车辆来说,在公路上行驶的时间和周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突况对运输的时间和出货的计划进行调整,运输的各个环节衔接十分的简短,没有任何冗长的手续,运输的适应性较强,特别是公路运输对于货车或者客车的载货量和载客量的多少有着很强的适应性。

3.公路运输的数度快,效率高

该种方式与其它的运输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道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周期相对较短,货物运输的速度相对较快,特备是在短途运输过程中,由于没有货物或者旅客的转运和转乘,常常能够实现货物或者旅客从始发站到终点站的一站直达。

4.运输形式十分的灵活

公路运输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凭借我国广阔交织分布的交通路网实现铁路、水路运输的不能到达的地方,因此,公路交通的触角能够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等特点。所以,可以依据公路交通运输的这种灵活性可以将运输的途径扩展到城乡农村的经济建设上,为当地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公路运输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

目前,在我国的运输行业,由于公路运输能够实现“货到付款”的便捷服务,并且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的最后一个将货物送到消费者家门口的环节仍然需要由公路货运来完成,因此在未来,公路运输业在发展空间和发展趋势是十分的强劲的。公路交通对于货运商品的正常流通和运转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公路运输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2.公路运输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

公路运输能够缩短运输的周期,能够较少车辆对化石燃油的消耗,降低了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磨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对车辆的维修和护理次数,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最终实现了降低运输成本的目的。特别是我国高速路网建设的日趋成熟和完备,改变了以往传统运输的缺陷和方式,人们出行首先的交通方式就是全新的快速交通的公路运输方式。

3.公路运输有利于改善经济运行方式,实现质量提升

目前,在交通运输上,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果,但整体的经济运行的方式还不近合理,交通运输对经济的影响和质量还不高,经营方式的粗放管理现象还是比较的明显。在交通运输行业,由于各种运输的运营方式相对独立,致使运输的技术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合理运行和有效的开展。而相对于其他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有很多的独特之处,能够很好的弥补上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机结合,提升我国整体的交通运输业的运行方式,采用公路运输经济手段来改善其经济运行问题为的主要方式,实现提升其经济质量。

三、结语

公路运输能够实现城乡农村之间的良好经济交流,使得城乡农村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加的密切,使得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一同实现一个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实现了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有机融合,使得落后封闭的地区能够向全方位的发展方式转变,并且也能实现与国外发达地区的多层经济合作和交流,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艳静.浅析交通运输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S3):123.

[2]王雪波,胡建平,陈立东.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的优化衔接[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0,9(21):75-77.

交通运输特点篇7

1运输经济区域

1.1定义

运输经济区域属于专项经济区域,其研究的对象是交通运输产業在地域范围上的分布特征。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是中观层面的交通运输规划的前提,也是行业实施管理的基础。目前,国内对于运输经济区域的相关研究极少,王建伟教授从经济区域的同质性、内聚性、比邻性、利益共同性和运输系统自身的基础性和依附性出发,给出运输经济区域的定义是:以交通地理空间上的比邻性为前提,以社会经济资源的同质性或内聚性为标准,具有相似的交通特征和运输联系的不同层次的经济区域。此定义从运输经济区域的产业内在涵义出发,结合经济区域的共性,深刻的揭示了运输经济区域的含义。

1.2研究现状

目前对运输经济区域划分的研究却极少,仅见的文献是张文尝等学者主编的《交通经济带》一书和管楚度教授编著的《交通区位论》一书中有阐述。张文尝研究员提出:“为了准确地对运输通道进行命名和分析,必须划分运输经济区”。他从交通地理的角度,依据各区相似的交通地理特征和经济联系,结合区际运输通道的布局现状与今后发展,将全国划分为五大运输经济区(即东北区、东部北方区、东部南方区、西北区和西南区)。管楚度教授根据交通区位线的类型,在全国区域内,根据自然条件和主要节点(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按照节点的层次等级,提出两种类型交通区位线的区划草案。

从运输经济区划的研究现状来看,运输经济区划的研究尚停留在定性研究阶段。如上述张文尝研究员的研究仅仅从主观定性的角度给出了运输经济区的划分,并没有给出划分的具体依据和方法,而且这种划分也显得过于粗糙;管楚度教授主要侧重于交通区位线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严格角度讲,不属于运输经济区划的研究范畴。因此有必要对运输经济区划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2划分背景

进入21世纪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型工业化以及城市化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发展趋势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满足区际、区域内以及都市圈等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规划与政策正成为交通发展的重点。但目前建立区域交通发展规划与政策一般都依托于综合经济区域,如,西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建立在这些区域基础上的交通规划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由于这些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原则及方法不同,势必影响全国及相关区域的交通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二是这些规划的制定是基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仅仅体现了运输的适应支撑功能,而忽略了运输的引导功能。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研究运输区域的划分等重要命题。

而另一方面,我国交通运输经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作用大大缓解,以高速公路为例,至200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98万公里,国家规划的五纵七横国道主框架也初成规模。但是,当交通运输基本能担负起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功能后,其应更强调对国民经济的引导功能,交通运输业在长期的量上的建设后,面临一个质的突破,因此,交通运输通过长久的形态建设后,现在关键的在于其完成功能建设,即如何发挥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引导功能。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市圈化的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以区域的视角来进行交通运输的研究、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和大势所趋。

3划分原由

要在现有的经济区域划分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基于以下考虑:

(1)从交通运输发展的技术经济特征看,空间上的运输要求和运输活动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特征及政策限制所共同形成。其与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资源特性和运输对象的经济效益的空间范围所决定,而与行政区划上的省与省之间的界限并无多大关系,而目前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运作以行政区划的省为基本单元并无充分理由。

(2)从交通运输规划、管理的层次体系来看,缺乏管理上的层次性。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由交通部、铁道部等进行全国性的交通运输规划,如交通部的公路“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水路的“两纵三横”共5条水运主通道规划,铁道部的“十五”及2010年铁路发展规划。再往下一层次就是各个省确定自己的省道建设。而交通运输的内在要求却如上所述,并不以行政区划上的省份做依托,其要求按照交通运输发展内在的要求进行比行政区划的省份更大或者更小(这决定于区域运输特征)运输区域来进行规划管理,换言之,在国家层面和行政区划的省份层面间缺乏一个运输区域层面,因此,如此的规划、建设、管理难免会在定位上和目标管理上有所错位,影响效益的最大发挥和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从交通运输规划、管理的价值体系来看,由于运输区域与行政区划的区域的不一致性,导致利益主体与决策主体管理边界上的错位,这种管理边界上的错位必然导致价值体系的非一致性。而价值是决策的灵魂,没有统一的价值体系,又必然会导致决策思路的非一致性。各决策主体(行政区划上的管理主体)根据自己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等来进行本区域内的决策,而忽视了运输区域的整体性,导致运输区域功能的缺陷与功能的最大发挥。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中部某省和西部某省在行政区划边界上的高速公路短短几公里的联接线,居然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最后在交通部的协调下才得以完成两省高速公路的衔接。

(4)从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来看,由于利益主体与决策主体的非一致性,由此而出现的不顾行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而进行的省与省之间的无序竞争,如场站的盲目建设、运营车辆的无序投放、运价的无序变动,甚至人为的设置外来者的进入障碍,以政府竞争取代市场竞争,以政策优惠竞争取代服务竞争等等,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因此,建立统一管理、有序协调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尤为迫切,其要求从交通运输经济的内在联系、特征出发,以运输经济区域为基础建立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因此,从全国层次的交通运输长远发展与效益的最大化来看,进行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是现实的要求,同时亦具有长远的意义。

4划分操作思路

4.1划分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其包含如下含义:首先所用的指标所需数据必须可得。划分运输区域,涉及面及其广泛,需要有各个方面的极其丰富的数据支撑。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必须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其次,区域划分所用的技术路线、方法方案应该可行,能够在现有的数据上准确地进行运输区域的划分,做到全国内区域不重不漏,而且能充分体现运输经济区域的特征。

(2)综合性原则

在运输经济区划的过程中,虽然进行的是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但由于运输的派生性,其划分与人口分布、矿产区域、某类产品区域等有着莫大的关系,需综合考虑各种对运输有较大影响的因素。首先,采用的指标属性应是综合性的,所有指标除涉及运输外,还应涉及社会、经济等与运输有内在联系的指标,其次,采用的指标类型是综合性的。既要有反映一定时间、地区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的规模和绝对水平的总量指标,也要有抽象化的数值来表明相互关系的相对指标;再次,运输区域的划分亦不是仅仅单一的按照技术方法进行划分,还得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结合实际限制条件进行区划结果的调整,以强调其实用性。

(3)指向性原则

能够反映运输、经济的指标有上千种,各个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重点、学术观点、研究目的等选择不同的指标。在进行运输经济区域的划分时,我们所作的各种指标的选择、技术方法的确定,皆是由我们的目的所确定。所作的选择直接指向就是关注于运输的内在区域联系。

4.2划分技术路线

在运输区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技术路线:

首先,通过考察运输自身的内在特征及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增长等相关因素的关系,在考虑目的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选择与运输发展相关的指标群,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搜集数据。以便进行数据的处理。

其次,考虑到众多的指标中,其对区域划分的解释量贡献是不一样的,并且众多的指标之间,肯定会存在大量的高线性相关性,而这种指标间的高线性相关性可能会对区划方案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方案的适用性。因此,必须对选定的全部指标数值进行主成份分析,以便确定个数较少且相互无关的主成分指标,在尽可能多保留信息的前提下以较少的指标来代替众多的指标进行下一步分析。

第三,按照运输经济区域的特征,以区内相似性、区间差异性为标准对全国以行政省份为基础的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全国初步划分成几大运输区域。若香港、澳门、台湾由于数据的缺乏,或者由于数据统计口径上的差别,可以暂时不进行考虑,或者直接单独划为一个区域。

交通运输特点篇8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重要性;方法

一、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性

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它是国家基本制度的重要体现形式。相对于国家基本制度的稳定性和单一性而言,体制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体制改革就是理性地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调整。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应属于经济体制改革范畴。根据国家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向和总体部署,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经过多年来不断深化改革,目前交通运输领域总体来说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引入了竞争,实现了快速发展。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是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了政府交通运输管理职能转变。二是基本理顺中央和地方在交通运输方面的管理权限,实现了简政放权,明确了各层级的管理关系。三是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原属于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与主管部门脱钩,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四是进一步放开了交通运输市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各种所有制企业基本实现了自由、完全、有序竞争。公路、水路、民航运输市场已全面放开,非国有经济均可进入公路、水路、民航建设和运输领域。特别是公路运输行业经过多年的改革,非国有企业已成为主导力量;五是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清理、修改、制定了一系列交通运输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交通运输政策法规体系。

二、新时期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原则要求和重点领域

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必须考虑交通运输行业特点、符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高政府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有效发挥市场在配置交通运输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改革是为了促进发展,因此要以促进和保障交通运输科学发展为目标,积极探寻符合交通运输客观规律和发展实际的体制机制;三是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体制问题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四是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会产生一些负效应。因此,要加强改革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统筹好改革方案、措施的出台时机、力度和节奏;五是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充分考虑交通运输行业中各专项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维护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利益;六是处理好创新与合法的关系。要坚持依法行政,在法律、行政法规框架内开拓创新,推进改革。

根据新时期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需要,新时期时期深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是:

(一)建立与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

1.组建国家综合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综合运输行政管理体制包括许多方而,但建立国家综合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是其中最为重要方而。综观世界各国,目前也只有包括我国在内的极少数国家中央层而没有实行交通运输的统一管理。

2.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在交通运输管理上的事权。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运输方式具有不同的特性,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不仅要统一中央层而的管理体制,也要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原则上,公路宜分级管理、铁路宜集中管理、交通枢纽(港口、机场、运输场站等)及城市交通宜将主要事权放在城市,铁路、海运、民航运输管理事权宜相对集中。在机构设置上,地方政府也应只设立一个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国家综合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具体管理业务的实际需要,设立区域(流域、海域)管理机构,协调和统一管理区域(流域、海域)交通运输相关事务。

(二)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1.强化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管理职责。公路是重要的公益通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公路的行业管理职责,加强对公路建设、运营的日常监管。强化公路规划引领作用,进一步维护公路规划的权威和严肃性。

2.建立与“两个公路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建立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和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是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总方向。要进一步厘清中央与地方在公路管理中的事权和职责分工。高速公路多是国道,跨越省级行政区域,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路网体系。适当上收地方对国家高速公路的管理事权,建立以国家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管理国家高速公路网,有利于国家高速公路的协调发展和提高国家高速公路路网的通行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

3.继续清理公路收费和完善公路收费政策。取消除高速公路之外的所有政府还贷公路的收费,使普通公路彻底回归公益事业。现行的车购税、燃油税等公路建设专项资金,今后主要用于普通公路的建设和运营、维护。政府可从高速公路收费所得资金中,提取普通公路发展基金,支持普通公路的发展。现行经营性公路,经营期满后按规定交由交通运输部门管理。严格审批新的经营性公路。停比核准新的公路项目上市。

(三)深化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交通运输特点篇9

一、综合运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综合运输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到今天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得到较大的发展,虽然一直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对其特点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共识。“综合运输”的概念是上世纪50年代由苏联传入中国,总体来讲,我国的综合运输体系理论研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注重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七八十年代以后注重通过竞争来提高综合运输体系效率;进入新世纪,再谈综合运输,都在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我国较为共识的综合运输体系概念是:各种运输方式按照各自技术经济特征和比较优势,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交通需求共同构建形成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机衔接、技术先进、安全环保,符合资源高效、成本节约、服务优质要求的交通运输有机整体。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综合运输的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美国综合运输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强调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后来逐渐发展为市场竞争;新世纪追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日本的综合运输体系注重基础设施利用、政府干预、多式联运。欧洲的综合运输体系如德国,很多乡镇都通铁路,主要通过发挥铁路的集约性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更注重实效,基础设施超前,直达、多式、减少负外部性。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已基本建成基础设施体系,所以更强调运输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和高效运作。与国外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还处于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阶段,要强调建设集约高效的基础设施系统,强调资源的有效配置,追求资源高效和运输高效的最佳结合点。

二、综合运输体系的内涵和特点

综合运输体系包括三大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如铁路、公路、机场;运输装备系统,如火车、汽车、飞机;组织保障系统,如政策、法规、技术、管理、保障。综合运输体系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运输发展方式,既强调基础设施,也强调运输服务,同时还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以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综合运输体系的内涵是高效、经济、优质,以尽量少的资源占用消耗提供最好的交通运输服务。这是一种理念,核心是少用资源,少消耗,尽量提供好的服务,本质特征就是高效、经济、优质。综合交通运输就是这种发展理念和与这种发展理念相配合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结果,是从国家意志和市场需求角度所追求的理想化的现代交通运输有机整体。

综合运输体系的一个特点是相对性,综合运输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不同阶段、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综合运输体系。综合运输体系的目标与评价标准也是相对的,要在满足人类进步需要的同时尽量减少资源的占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整体性,即综合运输的手段和方式是整体的,不是各种运输方式的简单叠加,是各种运输方式在开放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的完整运输体系。

三、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现状

根据交通运输部2014年5月的《2013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在基础设施方面,截至2013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0.31万公里,路网密度107.4公里/万平方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35.62万公里,公路密度为45.38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10.44万公里;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59万公里,等级航道6.49万公里;共有颁证民用航空机场193个,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90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88个,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万人次以上的通航机场有61个。在运输装备上,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2.08万台,其中,内燃机车占47.8%;电力机车占52.1%;全国拥有公路营运汽车1504.73万辆,拥有载客汽车85.26万辆、2170.26万客位;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7.26万艘,净载重量24401.03万吨,平均净载重量1414.11吨/艘,载客量103.30万客位,集装箱箱位170.16万teU,船舶功率6484.66万千瓦;全国城市及县城拥有公共汽电车50.96万辆、57.30万标台;在运输服务上,全社会完成客运量212.26亿人、旅客周转量27573.40亿人公里,货运量403.37亿吨、货物周转量164516.22亿吨公里。总体来看,公路货运周转量世界第一,客运周转量次于美国;铁路客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一,货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二;民航客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二,货运周转量居世界第三;水路客运日渐萎缩,远洋运输一家独大。可以看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总体缓解,但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发展并不平衡,还没有实现客运衔接的“零距离”和货运衔接的“无缝化”,交通运输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综上所述,我国综合运输体系还处于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阶段,更强调资源的有效配置,力求以尽量少的资源占用消耗提供最好的交通运输服务。未来一段时间,要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统一决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部署,最终实现各种综合运输方式高度融合、能动发展,实现与资源环境、现代物流、社会经济发展等高度融合、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交通运输特点篇10

关键词:铁路运输;运输结构;演进趋势;分析;建议

作为惠国惠民的铁路运输工程建设,对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交通运输理论研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运输结构与演化、运输的经济适应性等则是其研究重点。为了使铁路交通运输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应对其运输结构的演进趋势进行仔细研究和系统分析,保证铁路运输系统安全高效的工作状态。

一、铁路运输结构分析

铁路作为我国运输的中坚力量,其运输结构的组成主要包括服务对象、功能结构、区域分布等三方面内容,现针对其内容进行以下详细分析:

1.服务结构:根据其运输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旅客运输结构和货物运输结构。铁路货物运输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货运运输中发生改变,由于改革开放前,我国对铁路政策的重视,当时铁路货物运输是最为重要的运输结构,但随着公路运输和海洋及河流运输的发展,货物运输结构发生微调,铁路运输量逐渐减少。

2.不同运输方式间的结构:随着各种运输方式的形成与发展,铁路运输已面临严峻挑战。由于运输货物的性质不同,各种运输方式所占比例也有所变化。公路运输近几年飞速发展,在我国交通运输中所占比例逐渐扩大,这是由于其运输具有灵活性和通达性等优势。但对于木材、煤炭、粮食等传统的大型货物,铁路运输仍占有明显优势,这是由于铁路运输结构具有运输量大、经济适应性强等优点。

3.区域分布结构:根据国家对区域的划分,将最早进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划分为东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划分为西部。如下表二显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铁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逐步加快,各地区间的差异已逐渐缩小。

二、铁路运输结构演进趋势分析及改进措施

1.运输结构演进趋势分析

(1)运输结构趋于合理化: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同,多元化运方式的发展也趋于合理化。铁路运输对于中长途客运和货运有着重要作用,而公路运输具有灵活性,在短途和特定运输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两者在一定范围内也存在着较大竞争关系。因此,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合理规划各个运输方式的结构比例,对提高我国运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铁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趋于激烈:高铁作为铁路运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影响着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竞争性。针对现有的各种运输方式,其中航空运输具有舒适度高、运输速度快、运输成本高等特点,公路运输具有通达性好、污染程度高、运输成本大等特点,铁路运输具有能源消耗低、运输量大、运输速度快、污染程度低等特点,根据需求不同选择运输方式也有所差异,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竞争也随之增加。其中,高铁的轻便性优势更为适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完善铁路运输结构的改进措施

(1)改革运输服务结构,优化服务质量:首先,实行票价改革。根据铁路运输季节的不同,在运力充沛的情况下,适当降低票价,吸引客流;运力紧张时,适当调高票价,降低铁路运输压力。其次,根据顾客对象的实际需求,调整服务重点,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其竞争优势。如针对学生群体,应将服务重点调整为票价和时间;针对家庭群体,应将服务重点调整为舒适度、安全性等方面。

(2)建立高铁运输网络,完善各地区间的联系:随着高铁的飞速发展,其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但高铁的建立并没有达到全面化,部分地区仍然没有分布,因此,建立完善的高铁网络迫在眉睫。完善的高铁网络可有效增加铁路运输在短距离运输中的竞争力,可替代部分航空运输,优化运输业的运输质量和效率。

(3)改革运输方式,提高运输速度:合理组合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提高运输速率。如公路一铁路联合运输可根据铁路运量大的优势进行干线运输,根据公路通达性的优势进行分发和汇集,提高运输效率;铁路一航空联合运输是指将高铁和枢纽机场进行整合,提高货运效率。